📖 ZKIZ Archives


投资者如何比较不同的公司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908.shtml


虽然股票背后的公司千差万别,但对投资者来说,这些都只不过是伪装成股票的“股权债券”而已,与债券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巴菲特在1977年《财富》杂志的文章《通 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How Inflation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中首次提出了“股权债券”的概念。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1991.shtml      他认为,虽然人们认为股票与债券不同,是对 不同的实际资产的所有权,但本质上股票与债券没有什么不同。他的逻辑是,过去的观察表明,作为一个整体,股票市场中所有股票的ROE几乎是固定的12%左 右,即使市场变化,这个数字也变化不大。因此,股票就好像是有固定息票(Coupon)的“股权债券”。而且,这12%的息票还只有在1倍P/B时才能获 得。当通胀来临时,由于股票的息票是固定的,股票这种“股权债券”必然受到影响,表现不佳。而且,不幸的是,股票投资者在通胀来临后还不如债券投资者。因 为债券投资者还可以买新的,有更高息票率(Coupon Rate)的债券。而股票投资者则没有选择,因为股票的息票率是固定的,股票是永远的。      如果把股票看作“股权债券”,那么股票完全可以与债券相比。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巴菲特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的原因之 一。而股票这些“股权债券”之间当然也可以对比。无论是卖茶叶蛋的公司,还是卖导弹的公司,都只不过是“股权债券”上不同的花纹而已。对投资者来说,股权 债券的收益率,也就是ROE才是根本的。当然,由于买入的价格不同,股票投资者还不一定能享受到真正的ROE。因为只有1倍P/B买入时才有可能享受到股 票的ROE。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表面上看,股票及其代表 的公司千差万别,似乎毫无可比性。但从巴菲特的角度,也就是从投资者回报的角度看,他们没有什么不同,都只不过是债券的变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7

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948-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8

如何克服牛熊迷思!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177


巴黎:

巴黎10多年前已經不存有投機的心態,但是內心仍有牛態市的劃分,這可從我當時有作指數基金,例如盈富的買賣可被透露,因為投資人 既然明白恆生指數中包括自已已知道一些內在價值偏低的企業,沽出尤恐不及,買入包括它在內的盈富,道理上除了基於免走失大市的捕捉外,就很難自圓其說。

這 種控制我的潛意識的思想盲點,在閱讀了Graham的Security Analysis一書之後已經全然開通了,之後自已就不再買賣大市基金,而是花時間在選股而非注重大市的方向。

無可否認市場在某些時侯是 難以用常理分析,這就像在設定人是自私的資本主義中,一些利用這道理大賺錢的富豪,卻把自已的身家全然捐出一樣地難以想象。但是我們仍然應嘗試找尋有邏輯 根據的大方向理論的行為,否則如果接受了市場永遠是對的想法,把市場出現不理性的行為也認為可以捉得住,那自已就會變成不理性了。

市場有一種想法是---如果是熊 市,即使是有高價值的股票,也不應買入,反之是牛市,那管一些只是概念的股票,仍是值得買入。這種買賣方法能否奏效,我們可 以從價值投資理論分析。

價值投資最 重要的一個假設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理性,這個假設的引申是,股票在大多數的情形下,它的價格會等同它的內涵價值。 同理,在某一非理性的情況下,那支股票的價格,可以超出或低於它的內涵價值。

因此,一支股票,或一批股票的上升,可以是由於它們被低估的 內涵價值,從新被理性地處理而上升,也可以是即使它們內在價值已高於價格,但市場仍正非理性處理它們而上升,即我們不能單從很多股票的上升,去決定是否買 入的好時候,因為,如果這個上升是因為市場理性而引起,那麼,很合邏輯地, 一些內涵價值低的股票,將會在這因理性主導的大上升市浪潮中,被大量拋棄至它應有的低價格。  所以,單從牛熊市決定買賣的投機客的結果,是沒有軋跡,可以是勝,也可以是輸得一無所有,它的機會理論應是均等50/50。

那麼明顯地, 在人是在大部份時間,假定是9比1的時間上是理性下,注重內在價值的投資人在股價被嚴重低估情況下買入,即只要內在價值大於價格,股價愈下跌,愈買入,它的取勝率相對地在增加,而非減少。

這是巴黎
一值強調莫問牛熊背後的邏輯,或者可以給予同道作為如 何克服牛熊迷思的借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38

如何能擁有一個鋼鐵般的投資意志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365


巴黎:

這幾天收到很多Blog友的價值投資俱樂部的入會申請表格,世間那有如此著數、便宜的事,你們一分錢也不用付,而將來的日子卻會有 豐厚的投資回報

但 我要提醒Blog友,這只是一個開始,雖然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你還要身體力行,否則沒有人可以幫助到閣下。你們將來或會因對某些價值投資的操作誤 解、或所做的工作不夠,而招致損失,可能是嚴重的損失。又或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例如類似Mr. Alex Wong 這些的言論:  
                              
投資無永恆皇道   *

這些都會動搖閣下的信念,因此了解真正的投資目的,比熟練的技巧操作更 加重要,因為你不可能在投資的漫長歲月中不遇到動盪、混亂 的日子。而在這些日子,能幫助閣下過 渡的就只有"信念"。


世間上任何事物引起的恐慌,都是源 於對信念的懷疑!投機人的信念理由薄弱,所以任何時候,他們也在懷疑自已的行動!

巴菲特說他不是股評家,他的工作是把資金 作出良好的分配,或者我們可以說,巴 老的工作是,把有限的資金分配在最吸引的高內在價值的企業。

說話想導出,如果閣 下研究了一隻高Profit Margin、資產質素好、資本比例安全、ROE優越,價格又低的企業,且慢得意,在買入它之前,你仍要做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比較"
例如閣下做了富國銀行研究,又從例如我的Template中發現它很多數據Profit Margin, Interest spread, ROA, ROE.....等等也是優越,你還是要把它的資料和匯豐、渣打、美銀、中銀等等比較,然後才把你的資金分配在較吸引的那一間,這不單適合買入時使用,在 想賣出一隻股票前、加注前、你也需要重做此一重要的步驟。

Graham說:“跟我說的做,別跟我做的做”

這句話表達了, 說就容易做就難的現實。Blog友與巴黎都是常人,明白做好每一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巴黎在比較企業的過程中也覺十分疲倦,所以Blog內可能出現 的錯漏,請Blog友多回應指出,因為投資不是講Face,而是講銀子。


我說過很多次價值投資從未有任何人可以壟斷它,如果你有 志氣,例如,巴菲特比較幾隻股票後買一隻,閣下比較幾十隻同類企業後選一隻,上帝一定會幫你多一點。道理上你是可戰勝巴老的。但是什麼才可支持閣下的能耐 呢?就只有你對價值投資的信念有多堅定了。

那一天我聽到李連杰的說話令我非常感動,他說:"呀福(黃福榮)未做完的工作(孤兒院),由我 來完成它!"好一句當仁不讓的豪情壯語,Blog友可以想象 如沒有一顆堅定的仁慈信念,是說不出這等說話。


P/S:


巴黎的 美銀(BAC)against Mr Alex Wong's three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 Belief ! 信念 !--------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8048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84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9

奥康三步走:如何从10到10000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31/0NMDAwMDE3OTc0Nw.html
“10、100、10000。”这是王振滔自己总结的一套生意公式,按照他的逻辑,“如果做产品赚10块钱,做品牌就可以赚100 块,资本运作就能赚10000块”。而他也试图带领奥康沿着这样的路径成长。从温州市里出发,乘公共汽车北行,跨瓯江,经过 1个多小时的颠簸,就可到达温州永嘉县下面的一个小村庄:千石。这里就是奥康集团所在地。22年前,王振滔从这里起步,凭着 东拼西凑的3万元,带领七八个工人,创立奥康的前身永嘉奥林皮鞋厂。 如今的奥康在国内有约3000家终端店铺,一年的销售额达40亿 -50亿元。不过,“不安分”的王振滔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涉足多元化、试水金融投资,以期用更快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回报。多元 突破:地产、制药、鞋业三马齐驱5月21日一大早,王振滔就出现在温州国际大酒店,在递给记者 的名片上,王振滔“董事长”的头衔下,已经不仅仅是“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康鞋业),还有中瓯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瓯地产),康华生物 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康华生物)。在奥康目前的产业版图上,地产、生物制药与鞋业三大块并驾齐驱。事实上,“在7年前,奥康就 开始进行战略调整”,而传统制鞋业的低利润是王振滔谋求调整的一个原因。至于为何最终选择的是生物制药和房地产,用王振滔的话说,这是 “试”出来的结果。事实上,在生物制药之前,奥康还选择过做其它产业,只是王振滔不愿意细讲其中的经历,最后他们发现,生物制药和商业房产 于奥康而言是可行之路。美国著名企业战略家小阿瑟·A·托马逊在其作品《战略管理》中提出,企业多元化成功与否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新 产业是否与原有产业形成相互匹配的竞争优势;二是新产业是否带来更多的财务利润。依此判断,奥康的多元化组合是否“成功”呢?很 显然,鞋业零售充裕的现金流又可以为资金密集型的房产和生物制药提供资金支持。在这场金融危机下,当奥康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寒冬时,据说奥康的生物疫 苗已经计划批量生产,这也被奥康当做了鞋业之外新的利润增长点。喜欢特立独行的王振滔声称,自己做地产也与众不同,“不是为做地产而做地 产”,而是围绕奥康的皮鞋进行。 2006年元旦,奥康历时两年、斥资2亿元建立的首家商业步行街在湖北黄冈开门纳客。彼时王振滔公开表 示,将在“5年内在全国打造百条商业步行街”。就在5月21日,全椒奥康商业步行街公开在温州招商,这已经是奥康建成的第三个步行街。据 奥康的公开资料,步行街项目是集合商业活动、城市休闲、观光旅游、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集合式品牌商业街。商业街建成后,奥康将引进苏宁、KFC 等100多个国内外品牌。而在这些步行街商铺中,奥康将重点推荐旗下各品牌的鞋子,这也是奥康只做商业地产的原因。用王振滔 的话说,从“从效益角度讲,地产已经成为最容易赚钱的业务”。如今,奥康的这三块业务分别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在经营,而王振滔自己也无 意间从实业家变成了“投资商”的角色。目前,王振滔担任这些子公司的董事长,但他只将约1/3的时间用于处理工作。 奥 康每年底都会做出第二年的预算,然后各子公司围绕各自的战略,呈报预算,并获取批准。“比较大的投资都要上报我这里的,一般在预算之内,在 他们授权之内的,他们说了算,”王说。主业提升:进军“微笑曲线”上游从 2001年起,奥康集团就开始多品牌经营,除了已有的“奥康”品牌,还先后推出了“康龙”、“美丽佳人”和“火红鸟”三大品牌。不过,奥康 集团旗下各子品牌均定位于中低端消费人群,店铺也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市场。“往上走”似乎已经成为鞋企的一大趋势。虎年伊 始,主攻大众市场的达芙妮国际收购爱意鞋业,将其在高端市场的品牌从原来2个增加至6个。同样在今年初,红蜻蜓也获得欧洲三大高端鞋履品牌的代理权。奥 康也不例外。就在5月18日,奥康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万利威德(VALLEVERDE)签署协议,收购后者在大中华区的所有权,向中高端 市场进军。王振滔透露,奥康计划未来将投入5-6个亿把万利威德品牌进驻到国内300多家高端商场。这只是一个开始。奥康万 利威德事业部总经理尤贤勇公开表示,奥康未来将不断丰富在高端产品的产品线,向商场渠道进发,并逐渐摆脱只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策略。加大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也是奥康朝“微笑曲线”上端进发的着力点。前不久,奥康的“高科技数字化研发基地”刚刚揭牌,这标志着奥康的研 发完成从2D到3D的转型设计。所谓3D,即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及相关软件,应用CAD/CAM集成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鞋业,从最开始 的鞋楦、鞋靴设计到后期的鞋片切割等环节,均采用数字化运作,这样不仅可使工艺标准化,而且可极大地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减少用人数量,节省 物料耗费,从而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竞争力。与此同时,奥康还将一部分鞋子生产业务进行外包,在王振滔看来,“相比品牌,生产这一块对 奥康来讲,不是最重要的”。而王振滔在营销上的才能也向来为外界所赞许。在温州企业界,王振滔被人称为“点子大王”、“策划 大师”。2009年,奥康在其全国3000多家专卖店推行“水果营销”策略,即像卖水果一样卖鞋子。按照这个策略,奥康打破原来一年分四季 推出新款的做法,一年将分八季推出新款,每隔一个半月就有新货上柜。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助于降低门店存货,但这又需要 奥康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凭借这一策略,奥康在2009年的总体销售额提升了20%。上 市之路:制鞋、制药两副牌奥康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20出头”。几乎同时期(1987年)成立 的达芙妮,早在1995年就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逾115亿港币。而成立于1981年的百丽,旗下知名品牌云集,2007年登陆港交所,目 前市值超过754亿港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鞋业的航母。即便是后起之秀,包括拥有千百度品牌的鸿国国际,和星期六鞋业,也先后于2003年 和2009年在新加坡交易所和深交所上市。外人纳闷的是,为何迟迟不见奥康上市?王振滔将此归咎于“对资本市场的不了解”。“我 们原来是做实业的,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不是很了解,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能卖一个好价钱”,王振滔现在看来,“这其实是错的”。 2007 年,同行百丽的上市,让王振滔深刻领悟到上市的必要性,他曾公开表示,“鞋业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只有借助上市学会资本运作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继续在 市场上生存。”转变观念的王振滔在加快奥康的上市步伐,用他自己的话说,奥康“正在往上市的路上赶”,而且是制鞋和生物制药的两家子公司 “都在往上市的路上赶”。事实上,早在2004年,王已经在尝试着玩资本。其时,奥康联合温州的神力集团、法派集团、远洋眼 镜、耀华电器集团等8家民营企业,组成中瑞财团,王振滔担任副董事长兼新闻发言人。而今,中瑞财团做的更多的是地产项目,“温州好多大的楼 盘都是中瑞做的”,而它成立的初衷是“以金融资本为纽带,进军中国的超大型投资项目,比如国家重点工程、金融、基础设施等”。“中瑞财团原 来的想法和战略目标都是很好的,但它生的不是时候”,王振滔说,因为“当时很多的政策没有开放,限制你”。其实,中瑞也尝试过股权投资项 目,“也做了两个”,但王振滔坦承,“曾经想过这事,但这不是我们的专业”,中瑞的团队“是一个地产的团队”。虽然也有很多VC、PE想拉 拢王振滔做LP出资人,但王振滔始终没投资。“现在首先是把公司经营好,然后去上市,这也是在资本运作。”王振滔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7

日本餐飲龍頭 如何大賺安養財?

2010-05-24  商業周刊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民國一○ 一年,政府就將推動長期照護險,安養照護的龐大商機相當誘人,而日本人口老化的程度走在台灣前面,他們發展上的創新,也值得我們開開眼界。

春 天嘗山藥、賞櫻花;夏天吃鰻魚、看煙火;秋天品松茸、賞楓;冬天啖火鍋、覽雪景,大家在同一個屋簷下,過著愜意的下半場人生。

可能嗎?這 是在日本規模排前三大的和民安養院,給老人的晚年生活。

和民在全日本擁有五十一間安養院,經常獲媒體譽為服務品質第一。這家安養院是由日 本最大、擁有六百家店的和民連鎖餐飲集團投資,從東京到廣島,一共有三千五百位老人住在和民安養院裡面。

和民集團創辦人、代表取締役會長 渡邊美樹接受《商業周刊》專訪表示,餐飲業跨足安養事業並不奇怪,本質上都是以人性為出發點,希望帶給人們幸福的服務事業。

十歲時便父母 雙亡的渡邊美樹,二十四歲以和民連鎖餐廳在日本餐飲界闖出一片天。後來和民開設一家醫院,渡邊美樹發現老人家出院後,反而因缺乏照顧而健康惡化,加上日本 安養院多數服務品質不佳;他於是陸續收購三十四家、自建十七家安養院,決心活用和民的服務專長,跨界經營。

拚安心: 四大零政策,老人有尊嚴

為讓入住的老人能舒適安心的度過每一天,和民推廣「四大零」政策,渡邊美樹解釋,「也就是不用尿布、不用輪椅、不 用插管、不用特殊浴!」他認為,「希望老人不只活著,還要活得有尊嚴,活得受寵愛。想像如果這是我的父母親,只要他們開心,我就盡力去做。」

為 了讓老人擺脫尿布的悶濕,根據排解頻率,如頻尿的老人,看護就約每小時就帶老人去如廁一次。而最高難度的莫過於訓練靠鼻胃管進食的老人,一點一滴從嘴巴進 食,恢復吞嚥功能和味覺。「訓練過程約需半年,很高興去年就有三個老人因此而能用嘴巴進食,漸漸享受食物的美味!」渡邊美樹說。

安養院一 般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簡單擦澡,或每週洗澡兩次;但日本人愛泡湯出了名,和民堅持不做擦澡等特殊浴,寧願費工將老人移駕到圓木澡桶,享受「個浴」的泡澡 樂趣。

「這樣的理念非常好,目前台灣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到不包尿布等『零約束』的做法;四大零是很高難度的目標,需要很高的照護人力比 重,但看得出他們對提升照護品質的追求。」在內政部和台北市社會局老人安養暨長期照顧機構評鑑都獲得優等的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其主任蔡銀表示。

兆 如有四百位老人,一百三十位工作人員,約一個工作人員照顧三位老人,已經達到高標,等於台灣內政部最嚴苛的失智型老人的人力照護比;和民的人力比更是一比 一點九人,即一位員工照顧兩位老人,在台灣標準之上。

拚美味: 提供手工美食,如臨名店

除了四大零的堅持,「美食,更是 和民經營安養院最大的武器,」渡邊美樹強調,「不只要吃飽就好,希望老人家不要為了生存而吃流質食物,還要能享受美食。」

借助和民在日本 六百家餐飲連鎖分店的密度,安養院皆由鄰近的中央廚房負責供餐,並特設「手工廚房」。牙齒還咬得動的老人,吃「普通食」;但牙齒不行的老人所吃的「軟 食」,在外觀和擺盤上,也和普通食一模一樣!

細看就會發現,軟食的餐點別有玄機,台灣和民餐飲董事長菊本哲解釋,例如生魚片,是將同樣的 魚肉研磨後,再捏回生魚片的形狀,表層加以火烤炙燒,使其像魚皮,不厭其煩的恢復原來的菜色樣貌。

和民每月菜單隨四季變化,蔬菜由自營的 有機農場供應;還會大費周章邀請知名壽司師傅或關東煮店家,移師安養院,讓不便外出的老人們如臨名店,在壽司檯前點餐。

「這是對人性尊嚴 的用心,」蔡銀指出,兆如有普通餐、細碎餐、半泥狀、泥狀和流質餐五種;細碎餐就是將雞腿或魚肉,端到老人面前,「讓他看過食物的樣子後,再剝碎餵他吃, 感覺比較好。」

拚口碑: 入住等半年,先領號碼牌

在口耳相傳下,現在排隊等著入住和民安養院的老人,號碼牌就快領到六百 號;不過須等住民移出,才有機會入住,算算約要排上三個月到半年不等的時間。

如此費心盡力的服務,看護的壓力可想而知;和民安養院最大的 挑戰,就在人力。

由於要求服務的高標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獲得員工認同,收購來的安養院原本六百名人力,就曾有二百人、約三分之一員工離 職。

「我們也只希望真心把入住者的幸福,當作自己幸福的人留下來。」在來台灣前,才親自主持安養院招募活動的渡邊美樹提到,八千位應徵者 聽完他經營和民的理念與對服務的要求後,表示認同還願意留下來的只剩下一百五十個人。

《日經Business》去年曾報導,到二○二五 年,日本老人看護市場將有二十四兆日圓(約合新台幣八兆三千億元)。去年和民老人照護事業獲利二十一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七億元),已占集團獲利三成,重要 性僅次於餐飲事業。

唯有更貼心,善用幸福感,才能抓住「黃昏商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8

我的店 如何不虧錢?

2010-05-24 商業周刊





麵包店學徒出身,從夜市擺攤煎五 十元牛排起家,現任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台北縣烹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藍海國際餐飲董事長許湘鋐,賣過魯肉飯、羊肉爐、自助餐,如今身價上億,全台擁 有百家直營自助餐店和連鎖烘焙店,他不只走過比國父十次革命還慘烈的創業之路,更看過無數餐飲同業生意起落。

以下是許湘鋐口述,歸結從創 業準備期到多店經營,不同階段的六大關鍵思考習慣,做為給小本起家創業者的忠告。

忠告一:以為開店門檻低,不夠用心照樣倒!

專 家說:沒有簡單的生意。千萬別以為,開間小店是沒什麼門檻的生意。錯了,因為當你認為這是簡單的事,就不會用心,用心度低,很容易就成為餐飲業裡,五成以 上那群最終賠本、關店收場的老闆。

例如早餐店,你可能認為門檻夠低了吧!先問自己,天氣再冷,天天得凌晨五點起床,辦得到嗎?能不能在點 餐尖峰時段,把七位客人點過的菜單,一樣不漏記下來,交給廚房,再把餐點交到客人手上還不出錯?很多人興致勃勃要來做餐飲,結果碗洗一半,才發現自己有富 貴手,根本不是做這行的料。

我建議想做小本創業者,先去未來成為你同業的店裡蹲點個把月,第一名的店,不用說,一定得想辦法進去,就算進 不去,至少也要在店門口站上一個月,一定會看出心得;最後一名的店也要看,特別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一月,寒冬時節是關店潮的高峰,觀察人家是怎樣勒緊褲帶, 你就能了解,為什麼我說做餐飲不簡單。

忠告二:能聽熟客說真心話,才能真正進步!

專家說:傾聽十到二十個說真話的顧客聲 音。我開自助餐店,客人來來去去,但我一定會抓住那些消費金額較高或熟面孔顧客,聽聽他們對我們店的看法,因為,聽常客的意見,是督促你的店持續進步最好 的力量。

我認為,不管你經營的是連鎖店或個性化的店,都應培養十到二十個這樣的常客做基本樁腳,替產品定位、價格調整找方向。阿默蛋糕就 這樣做,要推出新產品之前,一定會先送給大量訂單的老客戶品嘗,再回收大家的意見。對新開張的店,常客意見尤其重要,如果你的店經營半年營收沒有起色,一 定是產品、價格定位有問題,該怎麼調整,常客可以告訴你答案。

忠告三:別急著想回本,先為虧錢做好準備!

專家說:先看營 收再談獲利。創業開店當然是要賺錢,但請先有虧錢的心理準備,要虧多久?開店第一年,虧錢是應該的,滿兩年才轉虧為盈,就要恭喜你了。開始創業前兩年到三 年,新手上路一定會因為各種主、客觀條件,經營狀況起起伏伏,要有坐「雲霄飛車」的準備。除心態上要自我建設,財務面更要有這樣的規畫。雖然說,不要想急 著獲利、回本,但一定要把產品定位清楚,有沒有做對方向,營業額有沒有持續成長,是最好的指標,就算每天業績多個五十元、一百元都好。

顧 客的心態是很微妙的,他沒有上門消費,不等於沒有在觀察你的店。如果你半年、一年後,還是像開店第一天那樣,熱情招呼路人,顧客會被你的堅持感動到,你的 機會就來了。

忠告四:賺到錢先置產,想開分店再等一等!

專家說:虧轉盈,有淨利後,要強迫置產。產品定位對了,業績蒸蒸 日上,如果扣掉成本,開始有獲利了,該做的第一件事,絕對不是搶著開第二家店,而是強迫自己,把賺到手的錢拿來置產,最好是把店面買下來,才不會一輩子幫 銀行、房東打工,就算有一天老了沒體力開店,至少還能把店面出租,賺到一個啞巴兒子。

我看過很多餐飲同業,在相同的起跑點同一個時間開 店,一個賺到錢強迫自己置產買店面,一個搶開分店把生意做大,往往最後能持續成功,避開暴起暴落陷阱的,都是有置產的這群老闆。當然,也有人從此學房產投 資客,大玩財務槓桿拖垮本業,合理的做法是,拿出淨利兩到三成置產買店面,一開始會比較辛苦,但卻可從此建立這盤生意穩固的地基。

忠告 五:無法放手管理,店越多反而賠越大!

專家說:認識自己,避免迷失。若想從獨立小店走向連鎖經營,如何確保成功機率?我建議你應該先做兩 件事。第一,夫妻倆出國玩半個月,看你真的能放手嗎?第二,回頭再問自己,客人是因為你的哪一個能耐上門消費?

出國去,把一手帶大的店丟 給幹部,直接考驗你這家店是否具備自我管理能力,老闆不必天天校長兼撞鐘,一手包辦店裡大小事。這點如果做不到,就算開出第二家、第三家店,最後一定因為 管理出問題,影響產品和服務品質,店開越多賠越大。

再者,許多靠產品特色竄紅的個性店,暴紅後廣開門市,卻從此面臨人氣退潮的問題所在。 這些創業者,大部分是靠獨特的技術,做出讓消費者驚豔的產品,但是,產品技術力和連鎖店經營的能耐卻是兩回事,看不清楚自己能耐,往往是事業迷失方向的起 點。

忠告六:創業期後,懂得煞車比衝刺更重要!

專家說:挑戰自己的貪婪。熬過創業期,也建立起口碑,接下來要拚的,不是 衝刺,而是煞車的能力。這時候,有人會想辦法從降低食材成本或服務人力,不費吹灰之力的每月多擠出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毛利,但我的經驗是,品質下滑, 客人一定會感受到,他不至於絕情到從此不回頭,顧客會願意給你一次機會,但絕對、絕對不會給你三次機會。

隨著知名度提升,一定會有一堆人 抱著現金或捧著店面,想和你合作開店,切記,把店開出來,是餐飲業經營最簡單的一件事,如何把店管理好,做到品質穩定且持續創新,才是最難的。不能拒絕眼 前的成長誘惑,以為生意做越大,錢就來得更快,就是準備掉進貪婪陷阱的時候了。

不要客戶給你掌聲就感動流淚,等到同業都忍不住給你掌聲, 再流下豐收的眼淚還不遲。

問自己:能不能不迷失在顧客的掌聲中?每新開一家分店,是不是還能找回第一家店、第一天開幕的那份激動和感覺? 隨時提醒自己檢視這兩件事,可以幫助你事業經營過程保持清醒,在貪婪的懸崖前,把車穩穩煞住。

延伸閱讀:關鍵14問,幫你的店把把脈!—— 開店創業7階段自我檢視表開店籌備期 問題:‧民以食為天,餐飲業門檻低?‧我真的是塊未來餐飲天王的料? 專家小叮嚀: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去同業的店裡打工,看看自己適不適合做這行。

開店零到6個月 問題:.顧客挑我毛病,該對他更好嗎?.生意沒起色,就該調整產品和價格嗎? 專家小叮嚀:培養10至20個會挑你毛病的核心顧客,確認產品定位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半年後營業額一定要能持續成長。

開店滿1年 問題:.營收成長但還在虧損,該繼續苦撐嗎?.現金週轉有壓力,品質要繼續堅持嗎? 專家小叮嚀:對經營狀況要有坐雲霄飛車的心理準備,要有繼續虧錢的心理和財務準備。

開店滿2年 問題:.一直在獲利邊緣徘徊,止血時候到了?.業績越來越好,是客戶口碑或降價促銷? 專家小叮嚀:可以不獲利,但經營滿2年就該轉虧為盈,或停損退場。

由虧轉盈開始有淨利 問題:.開始回本,第一桶金要當買店面頭款?.該打鐵趁熱,順勢開第二家分店? 專家小叮嚀:強迫拿出20%至30%淨利置產,最好是買自有店面,才不會一輩子幫房東打工。

開第2家分店 問題:.該放手給幹部管理分店,還是自己管?.該培養外人做為日常店務的代班人? 專家小叮嚀:要能把店交給幹部,進行工作授權,測試小店自主管理能力。

營收爆發期 問題:.該拒絕捧著現金、店面上門加盟的人?.開分店會不會賺到快錢卻失去品質? 專家小叮嚀:要聽到同業掌聲,才是慶豐收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3

大股東如何玩私募 吃定小股東?

2010-6-7  商周





繼史上最大波上市櫃公司減資潮 後,今年股東會將討論的私募案也成為熱門話題。

依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訊,今年來共有一百八十家上市櫃董事會有私募計畫。

更 有小股東以「賤賣股權」、「圖利特定人」等訴求,登報向公司派「叫陣」,引發了主管機關與投保中心的關切。

最早因應二○○○年以來科技泡 沫化「雞蛋水餃股」而生的私募,原是為協助上市櫃公司虧損轉型的做法。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就指出,「私募是一種創新型的財務思維,也是協 助公司轉型的策略資本。」

正因事前核准等繁瑣程序、公司淨值跌破面額後公開募集價格缺乏吸引力,事後報備、又能洽特定人折價發行的私募能 讓資金一次到位,是相對有效的募資工具,包括策略聯盟、成長性融資與彌補虧損等不同私募目的,原先的立意其實有利公司發展與股東權益。

沒 想到在利之所趨下,私募現在卻成了不少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的利器。究竟大股東與特定人有哪些玩弄私募的手法?他們又如何吃小股東的豆腐?

手 法一:賺套利 左手認新股,右手賣老股

由於證交法並未規定公開募集不成,才有私募正當性,加上並未限制大股東或特定人參與,這讓有折價機 制、方便公司籌資的私募成為合法套利的巧門。

「私募洽的特定人,通常都和自己有關,歷史上超過一半都是大股東或關係人在認。」安侯國際財 務顧問公司購併服務執行副總鄭傑文說,就算私募有三年閉鎖期,大股東仍可一邊認私募,一邊賣老股,且至少有兩成價差能先落袋,還完全合法。

若 私募與賣老股比率相同,大股東套利後股權甚至還維持不變,若再結合高質押比等財務槓桿,就更是大玩無本生意。

投資人保護中心法律服務處處 長趙順生解釋,董事會決議私募後,價格低於參考價八成時,只要券商、會計師出具合理性意見,挾股權優勢股東會二分之一出席、三分之二通過生效,就能洽特定 人認購,小股東完全無能為力。

手法二:指定認購 可鞏固勢力或「借殼」上市

原有大股東賣老股不只能套利,搭配減資與私募 來「洗掉」原有股東結構,再把股權賣給特定人,同樣能鞏固公司派在董事會的勢力,讓日後辦事更隨心所欲。

「私募可以指定認購,又有經營 權,股價又便宜,一舉數得。」一位市場人士透露。能指定特定人,私募因此成了公司派眼中可明目張膽爭奪經營權的合法工具。

勤業眾信財務諮 詢顧問公司總經理陳威宇指出,正因上市櫃公司具有一定程度吸引力,私募股權可一次到位,潛在投資人可藉此取得獲利分配、股東會表決權等經營權,等於「借 殼」上市櫃。

他分析,公司派願意讓利原因,包括連年虧損「不想玩了」,或引進策略投資者的「搭便車」心態,不過,不只引進對象是英雄或狗 熊差異大,私募公司營運狀況同樣是重要觀察指標。

以上櫃公司鐵研科技為例,各在二○○七、○八年股東會決議私募,其後電池材料新投資案仍 未成功,大股東與投資人都得共同面對下市命運。

元大投顧投資研究部副總經理劉宗祺更不諱言,「本來就爛爛的公司,想透過私募飛黃騰達不容 易。」即使如此,他指出特定人的算盤打得精,一旦取得成本低,不怕股價爛三年,只怕公司三年內倒閉。

例如,三月中公告最低能用參考價三成 私募三百萬股的上櫃公司佳穎,以每股暫定十‧符七元私募價計算,對照五月三十一日四十元股價,待三年閉鎖期滿轉公開發行,只要股價維持原有水準,比原股東 低七成取得的股票就有七成三獲利;就算跌破三折成本價,其賠錢風險也較一般投資人低。

小股東無奈: 無法參與、股東權益受損

私 募除讓大股東透過套利而荷包進帳,由於排除小股東參與,常讓其「看得到,卻吃不到。」成本比參與私募的大股東與特定人高,這是小股東首次被吃豆腐。

趙 順生補充,私募價七折八扣後,同單位股權相對低價就能入手,股價被佔便宜卻無法參與的小股東,當然會認為是不公平待遇,對有意投資者來說,明明可得的權利 遭排除,積極面看也是權益受損。

「如果私募案,大股東賺錢,小股東也賺到錢,同樣會拍拍手;生氣原因是他賠錢,但大股東卻賺到錢。」鄭傑 文觀察。

他分析,若賺錢公司因策略聯盟而私募,小股東大有機會吸取未來股價上漲的奶水,但如碰上私募價在淨值之下,差額會吃掉資本公積與 保留盈餘,若不足再列股東權益減項,陷入淨值與股價更低的惡性循環,等於二度被吃豆腐。

再加上若三年後占股本比重高的私募獲利了結,可想 見額外賣壓又將不利原股東。

能力有限的小股東,如要選擇繼續持有接連虧損公司,想跟大股東或特定人的私募對賭,在資訊與權利不對等的情況 下,最後很可能面臨賣出沒賺錢,不賣出股價卻持續向下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8

如何學習"證券分析"的債券篇?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683


巴黎:

昨天出那篇文的標題,可能令讀友以為我說那Blog主愚弄Blog友。
在某些角度看,我認為有此可能,不過我的重點卻不是 那意思。而是,寫Blog的人,不能以為自已大聲疾呼,或拿一些雜誌、電視訪問就有說服力。我看過一些心理學文獻說,一個迷惘的人會偏向相信權威、面熟而 非智慧。所以在投資Blog界受歡迎的都是那些說得像權威者,而非令Blog友變得聰明的Blog。

讀者在証券分析一書中並不會感受到 Graham是一個權威人物,相反,你只會覺得他承惶承恐,不斷要以大量數據支撐道理。所以我才有感而發,最有效令到Blog友減低買錯垃圾股不是大聲疾 呼,而是令迷惘的Blog友回復他們本來的智慧



Blog友可看看天知價值投資君的Blog,看看Blog主說說自已一年前和現在的分別。從一個整天擔驚受怕的投機人,到現在分析報告如流水的股票捕手,或會明白寫投資Blog的人一不小心,不單埋 沒Blog友的智慧,把有手有腳的聰明人變成一個飯來張口,只懂問號碼的愚昧者,同時亦令到因為沒有做好研究而硬給Blog友意見,增加自已輸錢的機會。

和很多學習價值投資而稍有成績的人一樣,巴黎都遇到,應否分享這寶貴的投資法的問題,例如遇著那個天材權威Blog主時,我只想擊敗他而非教精他成為自已強勁的對手!我亦相信,這個Blog熱門的一天,可能就是巴黎停筆的一日。

哈哈,我還是在自已的Blog說說那個Blog主的講法為何錯誤,我希望只有我們小小的一班Blog友知道。 他說,以40元買100元的企業的投資法行不通,因為我們只是散戶,不可能拆散企業,令價值浮現。
看來他應該向買了Lehman Brothers債券的投資者陳述這白癡的意見!
------------

很 多Blog友和我之前一樣,在讀Security Analysis一書時都會跳過債券篇,第一,它有2-300頁,太長,第二,我們很少或沒有機會買債券,沒有投入感,很悶。

那個"天材"Blog主的說法令我突然產生靈感,Blog友不應以如何買債券的心理看這部份章節,而是應以有那幾種方法可投資在一間企業內,又能賺大錢,而那幾種 方法何者較安全的心態看。

如果Blog友從這角度看,我們或會問一些股票的法律地位的問題,例如,那個買了盈科行衰運的呀叔有什麼辦法禁 止,或強迫盈科要年年派多少多小息,或有什麼不對頭,清了盈科的盆....等等。

哈哈,那個"天材"Blog主又會說,散戶股票股東是不 能做到呢!

對!因為股東之前,還有個債券的投資人也要受保護,而且他們是最受保護那位,如果有人說閣下有機會以40元買到100元的這些 投資的東西,而40元本金每年派5元的息,5年後還本金100元,又有上面的保護。正常而非像那天材的Blog主的人,是否應有興趣看看Graham在說 什麼呢?

Graham說這樣小心的買債券的人也會受騙!那買股票不是更危險嗎?而如果我們學懂看出騙債券投資人的技倆,那買股票的時候不 是能稍為放心點嗎?

Blog友看債券篇時,完全可以把他當作股票篇看,老實說,一間公司清盆,不一定就是投資者的惡夢,相反可能是發大財 的機會,那不是電影情節,那不是某些人的特權,專利,散戶完全可有此能力,所有都能在這部份章節找到,你願意錯過它嗎?

不要像一些反智天 材,說什麼我們要相信大行、專家、大戶。最近巴菲特說Moody的評級準則大有問題,他已完全賣出投資。巴黎不正是在認為標普對AVG評級(AIG票據) 有錯時以低價買進它賺大錢嗎?我不是比高盛更早出報告評估,以便宜一倍的價錢買入匯豐嗎?重點不是我的最後評估是否對或錯,而是,我的小小腦袋對所謂權 威、大眾看法的反抗,那正是Graham說有智慧的投資人最起碼的要求。

Blog友願意給別人以鎖鏈捆縛著自已的智慧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86

我是如何注意初選股票的?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755


巴黎:

巴黎絕對不因人廢股,即使是那個時常抽價值投資法的傻Blog主選的股票,又或一些投機客的股票,我也會看看是否好野。

我 是如何衡量應否看那支股票下去呢?

第1.

沒有排列、比較的數字而作的叫好、叫衰之文章,我是不會理會,所以基本上我是完 全不理會傻Blog主的吟詩作對,又或投機人的什麼強弱圖表。即不以數字作支持的理由,不必理會那些說話,是說話,不是股票!

第2.

我 會先看看那股票的市值是多少,然後看Google Finance的財務摘要這企業的帳面值、最近的2、3年的純利是多少。例如市值是100億,帳面值是50億,純利是15億,它的ROI是15%,ROE 是30%,這就很吸引我的注意,;

第3.

我再會看看它有沒有派息,沒有派息的企業,我會略看它的現金 流,Operating的現金流入是否正數,如果不是正數,我會懷疑它的盈利的真實性。如果只是一年如此,而股價最近又下跌,我就會有很大興趣繼續注意 它,如果年年如此,我就不再花時間。

而如果某支股票的價格最近不斷下跌,它就會排在要衡量股票名單中較前的位置。一般人以P/E開始,巴 黎認為以ROI較好(ROI = 1 除 P/E) ,因為ROI令我覺得我是在投資,和我很容易從P/B 倍數計算他的ROE,或相互計較。

話 明初選,即買入任何股票前,都是必須經過10年的資料排列、和同業比較,看年報有關數字的含意,董事對公司的未來看法。又或其它可互相求證財報數字的公開 數據.....等,最後才會決定是否要買入、放棄、或暫時閣置。

一些投資人往往要非白即黑,例如某支股票,年年賺錢,但現金流年年負數, 又或那支股票最近有不好傳聞,他們認為足以寫臭它。其實,正確的做法是不置可否,把它們放在一邊,而買入一些已經是可的股票。因為投資人的工作並不是要發掘垃圾,而是發掘寶物, 況且有時某些最初的原因是要經之後的時間證明呢!

這幾個步驟只是巴黎的個人習慣,可供Blog友們參考之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