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店面炒家一哥 江醫師集團揭密

2010-7-22  THT





央行總裁彭淮南點名投資客炒作房 市,在市場赫赫有名的「江醫師」集團,卻持續低調進場買屋,本刊調查,江醫師實際是中藥批發商,他專買黃金店面,被房仲業者稱為「店面一哥」,目前擁有 30間店面,靠長期投資房市獲利,身價至少20億元。本刊專訪到平時不見媒體,出入儉樸、隱身三重陋巷的江醫師,他獨特的房市投資心法與傳奇致富的人生。

江醫師小檔案

年 齡:48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2子

投資標的: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西門町等地段

失敗案例:新莊輔大店面,850萬元買進,後被捷運局450萬元徵收,慘虧400萬元,另台北縣中和、永和、新莊等地店面總共大賠5,000萬元。

代表案例: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店面,2年賺8,000萬元

集團成員:江醫師等20人

平日的傳統菜市場巷子內,菜販吆喝聲此起彼落,客人精打細算地掐頭去尾殺價,經過雜亂的攤販後,才是約十五坪大小的中藥舖,不起眼的店面,店內堆滿人參等藥材,看不出這原來就是市場傳聞的店面炒家「江醫師」集團的指揮總部。

聚眾掃貨 炒店面

本刊調查,江醫師集團約二十人,由中藥批發的江醫師為首,除了四人是醫生外,還包括江醫師的鄰居與友人,以股東方式集資掃貨,橫掃台北市東、西區重點店面,目前持有約三十戶,全數位在精華地段或三角窗,是房市傳奇人物。

江醫師投資房市致富,估計有二十億元身價,跟他一起投資的親友也大賺,親友說:「他中藥行旁的一個牙醫跟著他投資,本金本來只有一千萬元,這幾年賺下來至少上億元入袋。」江醫師自己驕傲地說:「我攏報人賺錢。」

上週,記者來到江醫師的中藥行,看見裡頭一張書桌夾滿各家房屋仲介名片,四十八歲的江醫師,正起勁地跟房仲業務交換市場狀況,該業務則崇拜地望著這名中年男子,巴望可以成交,而旁邊剛買了一包中藥包的客人,絲毫不知眼前的店老闆,竟是億萬元身價的神祕投資客。

當記者出示名片表明要採訪,江醫師傻眼愣住五秒鐘,他結結巴巴地說:「你們怎知道這裡的?我沒接受採訪,街坊也不知道我做投資,別害我。」江太太則神色不悅,瞪大雙眼低聲地說:「別拍照,我們只是小市民,還要低調做生意過日子啦。」

嚴選地段 作功課

台 灣房地產市場上,有不少做了幾十年的大咖投資客,大量現金出手,瞄準高投資報酬店面、豪宅,放長線專釣大魚,江醫師就是其中佼佼者,他每天早上看多份報紙 跟網路新聞,接到房仲電話,路上攬了計程車就去看物件。市場人士說:「江醫師是認真的投資客,很多業者還找他問趨勢。」對此,江醫師則嚴肅地說:「要賺錢 就要用功。」

江醫師最新買進西門町峨嵋街店面,總價二.二億元,他自出一半資金、另一半銀行貸款,「店面月租六十萬元,算一算投資報酬率四%多,比放銀行高,打房怎麼打都打不到這類租金收益的投資客。」市場人士分析。

打開投資經的話匣子,江醫師終於眼放精光,手揮一下說:「我只買台北市西門町跟東區,尤其是忠孝東路四段從復興南路到二一六巷這一段,只要店面價格合理,我馬上買。」

初期慘賠 買經驗

上 週,戴德梁行以九.六億元標出西寧南路大樓,創下土地每坪六百二十萬元的西區新天價,「先前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找上門,希望江醫師出九億元直接買,但江 醫師堅持只出七.五億元,雙方沒談攏。」知情人士透露,江醫師事後說:「這棟可租可賣可都更翻建,地點又好,我也跟三個朋友合資籌錢,但是他賣得太貴,不 見得賺的回來。」

投資超過二十年的江醫師,並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初期也花不少錢買經驗。一九八八年他買賣中藥材賺到第一桶金後,開始買起台北縣店面,「我在新莊輔大對面買過一間店面,買八百五十萬元,沒多久就被四百五十萬元徵收蓋捷運,功課作的很爛。」他落寞地說。

就 這樣一路賠到二○○二年,他忍痛全部殺出五個店面,前後認賠五千萬元後,與友人集資買下台北市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的店面,做最後一搏,未料,這個投資案 讓他大翻身,二年內賺回近一億元,江醫師從中悟出「投資只能找精華地段」的道理,後來他也跟友人轉戰台中,合資買下逢甲夜市旁的店面。

經過大賠之後,江醫師知道集資分散風險的好處,跟股市名媛何麗玲、整型醫生林政誠都常一起看屋討論,「如果我沒錢買,也會把好店面報給其他人,有錢大家賺。」他話鋒一轉,不改職業病地問起記者:「你有沒有一百萬元?我幫你找其他人湊咖,一、二千萬元的自備款就可以買啦。」

打房政策 沒在怕

近來央行打房,針對已有房貸,還要辦第二套房貸,且購屋地點座落台北市全區及台北縣十個縣轄市的房貸客戶,祭出限制貸款成數最高七成;並且全面取消寬限期,不過財力雄厚的江醫師集團並未受影響。

江醫師友人說:「因為實力雄厚,沒有寬限期也沒有關係。」有些案子,還會遇到銀行要求利息加碼,江醫師成員「嘴巴上唸一唸:『這麼麻煩喔!』還是揮揮手照樣加碼。」對他們來說,加碼利息算是小意思。

隱居蘆洲 扮低調

江醫師告訴本刊:「投資起碼要有一半資金,才有獲利空間,但現在氣氛不對,要保守因應,這波房價起碼修正一至二成,等年底選舉完才知道可否再度進場。也別碰重劃區跟豪宅,這類產品被炒太高難有獲利。」

江 醫師分析房市頭頭是道,本人卻普通像鄰居歐吉桑,平日沒豪華名車相伴,只靠一台機車在三重跑透透,要不就是搭計程車,吃的是便當或是家裡煮食,縱使宴客也 多在三重普通的「富基漁港」海鮮攤,身上的衣褲普通,全身最貴的行頭是基本款銀色勞力士錶,「這個才五萬元,戴很久了。」江醫師笑著說。

江 醫師住在蘆洲的第一豪宅「白金漢宮」,但再高價,「一坪也只要價三十多萬元,你問我怎不像劉媽媽一樣,住一坪二百萬元的帝寶?人要低調,住這麼好太招搖, 而且管理費太貴,這裡的鄰居才是真正有錢人,七十戶而已,身價總和超過五百億元!」精明的江醫師,生活跟投資房市一樣精打細算。

政府打房 大事記

2009.10

行政院長吳敦義宣布,500坪以上大面積國有地只租不售。央行總裁彭淮南道德勸說公營行庫限縮投資客貸款。

2010.3

國產局停售北市精華地及緩售公營行庫資產土地。

2010.3.8

央行、財政部要求金融機構訂房貸授信條件。

2010.3.17

央行將第2套房貸款成數降至6.5至7成、利率上調0.125%~0.25%、取消寬限期。

2010.4中旬

央行專案金檢公、民營行庫,嚴查豪宅和貸款業務。

2010.4.23

吳揆點名鄉林建設士林推案每坪膨風喊價300萬元。

2010.4.28

央行要求銀行提供投資客名單、土建融和對建商融資情況。

2010.5.1

北市決定2011年起調高9,850戶豪宅房屋稅。

2010.5.4

財政部提國有地附買回,得標人2年內不開發,政府將按原價買回,台北縣市先試辦。

2010.6.2

金管會密邀14家行庫研究列管銀行房貸成數。

2010.6.9

央行令公股行庫購屋貸款、土建融利率不得低於1.5%。

2010.6.25

央行無預警升息半碼(0.125%),並對北市和北縣10個直轄市持有第2套房以上者,祭出貸款成數限7成、取消寬限期、不得增貸等信用管制措施。

2010.7.12

彭淮南點名有炒房團掃進200多戶中古屋。央行並發函金融機構要求嚴查炒房團貸款,限期1個月提因應辦法。

2010.7.14

財金部會擬與聯徵中心設通報系統,將各區房屋交易均價、房貸授信戶歸戶等資料提供給銀行。

彭淮南出招 三黃各有對策

政府接連出招打房,上週央行總裁彭淮南點名,有投資客以人頭名義向銀行貸款,收購大量中古屋達二百多戶,一時間,投資客噤若寒蟬,就怕被點名掃到颱風尾。

政策打房 暫休兵

向「三黃」,黃勇義、黃文雄與黃家進。其中,黃文雄屬於二百戶等級,他專炒住宅,從過去的法拍屋,做到翻修中古大樓加工出售,成為台灣炒樓史的一個傳奇。

他說:「我只做台北市的物件,東、西區我都做,而且只買精華地段。」尤其是忠孝東路、延吉街口附近,房仲說:「方圓一公里內,大概有一百間房屋是黃文雄的。」

下個月,黃文雄將參選台北市房仲公會理事長,碰到政府打房,暫時休兵不進場,他說:「政府點名了,最近要低調,房價高也暫時先別買。」

而 炒樓同樣超過二十年的黃勇義,進出也超過二百戶,他的投資標的以大台北地區住宅為主,只要有低於市場行情的台北市中古屋就進場,經過簡單裝潢後賣出,通常 一間起碼賺個二成。他在房仲業以出手快聞名,他騎機車看屋,一年騎壞一台,黃勇義說:「現在房價已經太高,法拍屋幾無獲利,太多菜籃族進場,我已經改做都 更,也準備買地建屋當建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99

鮪魚養大他 小島醫師拚復育

2012-11-05  TCW
 
 

 

全世界最會釣鮪魚的小島,全台灣第一個海上養殖鮪魚的地方,小琉球船長不僅創下征服海洋的傳奇,這裡,也有人展開復育鮪魚之路。

在琉球鄉衛生所,我們見到了洪國清,他的家族因為鮪魚致富。小時候,洪國清看到的大海像是源源不絕的寶藏,「爸爸抓過六百公斤重的黑鮪魚,出海一星期就能抓到二、三十尾的黑鮪魚滿載而歸。」

但現在的小琉球船長,出海十五天能抓到一尾黑鮪魚算是不錯了,能釣到第二尾黑鮪魚是豐收了。

一生都在小琉球,讓洪國清看到台灣海洋資源的盛衰起落。「台灣人是殺黑鮪魚的父母(產卵期)、接著卵孵化後,日本人圍走了黑鮪魚的小孩與青年;往東到加州,美國人又圍走了少年鮪魚,剩下又到台灣、菲律賓一帶產卵被抓,接著同樣循環再走一次。」洪國清描述黑鮪魚怎麼繞著太平洋洄游,怎麼遇到貪婪的人類,大小全都不放過。

新台幣堆出經驗 是使命也是責任,被笑傻瓜也做

洪國清在小琉球念國小、屏東念國中,越區考上建中、北醫,是島上的天才。但畢業後,洪國清放棄台北的工作機會,回到了小琉球,「如果漁村子弟一成功都往外跑,誰還肯回自己的故鄉。」

當天一整個下午,洪國清在門診與休息室之間來來去去,不停有病人來看診,看完又回休息室與我們訪談,全天候待命,半夜有人敲門也得爬起來看診,因為全島只此一家醫院別無分號,是使命也是責任。

他的家族很富裕,大哥洪義成是跟東港五億豪宅主人洪金柱齊名的大漁商,兩人曾在東港魚市大戰數年,搶拍鮪魚賣往日本。洪國清家族也是第一批前往海外開拓市場的小琉球人,曾在帛琉擁有自己的船隊,漁獲量多到養得起專機運鮪魚賣日本。

他曾經在醫生與鮪魚船隊老闆兩條路間掙扎,後來,洪國清放棄了海外船隊,專心待在小琉球,一九九六年投入了海鱺魚箱網養殖,從無到有開始摸索海上養殖,他的太太洪素月說,「台灣完全沒有這方面經驗與知識,只能用新台幣慢慢堆起來的!」簡單的說,燒錢買經驗。

連海銘峇里水產董事長陳媽興都說:「洪醫師養串仔(指黃鰭鮪)是賠錢的!」小琉球人聽說洪國清要養鮪魚,都說他是「傻瓜」、「神經病」,告訴他,鮪魚脾氣不好,養在箱網裡頭會撞死,不可能會成功。

洪國清卻告訴琉球鄉長蔡天裕、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我們攏是這尾魚飼大漢(閩南語:指養大),是這尾魚的兒子,當這尾魚面臨枯竭時,今日我們有能力貢獻,就應該去做,這是鮪魚養大小孩的責任。」

投入三年還在賠用箱網養殖,最怕颱風來攪局

一筆帳攤在前面,洪素月說,養黃鰭鮪要先請漁民出海去釣活的小黃鰭,接著投資箱網要錢,還要買挪威的大型海上箱網,每個五百萬,一口氣買七個,接著還有飼料等的費用。問題是,要讓鮪魚在箱網裡活下來很難,投入飼料又比鮪魚長出的肉多,投入大而產出少,每個小琉球船長都說,不划算。

但洪國清看到的是未來的復育前景、台灣在國際的角色,是只捉不復育,日本、美國、澳洲與西班牙都做鮪魚復育,因此每次國際鮪魚組織進行限額分配時,台灣人都被批評只捉不吃、專賣日本,而且還不做復育的工作,都想砍台灣配額。

日本卻各投資兩百萬美元在峇里島、巴拿馬做鮪魚養殖基地,而且早在一九七○年,政府帶頭、由日本的近畿大學投入鮪魚的養殖與研究,目前對外宣稱做到黑鮪魚從繁殖到成魚的完全養殖。

雖然日本目前真正的商業運轉價值很低,卻是一種決心與態度,「成功失敗不重要,總是要有人去做。」洪國清說。

澳洲則從海中圍捕南方黑鮪魚幼魚移入箱網中蓄養,一年可以撈五千公噸養成七千五百公噸,創造約新台幣六十億元的年產值以及一千六百個工作機會,不濫捕,用科學方法養殖,澳洲人對於海洋的保育受到肯定。

別人努力,也難怪台灣被批評只掠奪不肯付出。

只是,洪國清的養殖、復育鮪魚的工作,三年了卻沒有真正的好成績,一遇到颱風來襲又可能付之東流,一切得重來。

但是,洪國清還是希望,小琉球能夠成為台灣鮪魚的養殖與復育基地。

這是個夢,但至少有人邁開腳步了。過去二十年,小琉球船長可以建立起征服世界三大洋的海上成吉思汗帝國,未來的二十年,小琉球人也有機會成為台灣保育與復育鮪魚的驕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31

戳破吸金怪象 3個專科醫師的告白

2013-07-22 TCW
 
 

 

在近年的植牙醫病糾紛案例中,有的民眾是看報刊廣告找醫師,有的被特價招攬吸引而多植了幾顆牙,有的則是牙齒植歪,醫師卻說還可以用而不願賠償,更有已經麻醉後,竟被要求再加價才能動手術……層出不窮的怪象下,需要植牙的民眾該怎麼辦?

以下是三位植牙年資十年以上的專業醫師口述,告訴你業界怪象、教你看清行銷手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師。

怪象1:行銷名詞,譁眾取寵「五合一」、「奈米」、「無痛」技術不稀奇,多半是商業操作

我們常會看到牙科診所標榜「雷射植牙」、「奈米植牙」、「五合一植牙」……等各式各樣的名稱,其實很多是被創造出來的商用語言,說穿了並不是稀奇的技術,卻容易誤導病人,以為這個醫師特別厲害。

例如用「微創植牙」來宣傳,其實嘴巴裡的手術都可說是微創。植牙時能夠不必翻開牙肉(翻瓣手術),只打一個洞就植在骨頭的範圍內,前提是病人本身擁有很好的治療條件,就醫術而言反而是簡單的基本功,每個植牙醫師都應該會做。

所謂「雷射植牙」,大部分的做法是先用雷射掃一下,然後才開始打洞,掃一下的說法是促進傷口癒合、不會痛,實際上是要賣這個雷射,而所謂不痛,其實還是因為上麻藥。也有診所標榜「無痛植牙」,植牙本來就不痛,因為牙齒拔掉後骨頭裡面的神經會萎縮,所以真正在做植牙手術時,只需要麻醉到牙齦,牙齦麻掉以後,你骨頭怎麼切都不會痛。

再如「奈米植牙」,其實現在所有人工植體的表面處理都是奈米級的,所以一點也不特別。「3D植牙」,也就是根據電腦斷層的影像加上導引板來進行植牙手術,這也是早就有的技術,你要再加個東西變4D也行。

至於「舒眠植牙」,就是做靜脈注射的鎮定麻醉,與一般牙科手術的局部麻醉(病人是清醒的)不一樣。從風險程度來看,最危險的是在手術房的深度麻醉,沒辦法叫醒,需要恢復期;其次是鎮定麻醉,藥效過了拍一拍就會醒;風險最低的是牙科局部麻醉。所以植牙時採用鎮定麻醉,應該要考慮必要性,當有些病人真的很容易緊張、極度恐懼時,才比較適合採用,醫師也必須清楚說明風險。

還有牙醫宣傳自己會「五合一」、「六合一」手術,其實這也不是新發明,我在美國的牙周病專科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做骨修整、補骨頭、植牙、鼻竇增高、軟組織移植,五種手術一起並行,可是沒有人會把它說成專有名詞,創造這種名詞就比較像是為了商業操作。

一般人應該要了解,這些層出不窮的名詞,不過是把醫界習以為常的方式「換個說法」罷了,而植牙真正最值得關切的有三件事,第一是地基(植牙區的骨頭)要做好,第二是牙齦要能維持健康,第三是假牙的品質、咬合功能,這些才是植牙的本質,脫離這些要素,剩下的就會只是行銷包裝。

怪象2:植牙醫學會多得誇張三個暴增到逾三十個,攬醫師入會,強調直接發認證

台灣在全球牙醫界僅見的一個怪象,就是植牙相關的醫學會特別多,政府沒有把關(編按:只要向內政部申設人民團體,即可成立各種植牙名目的醫學會,近五年此種醫學會數量暴增),導致目前已有三十幾個醫學會。

台灣最早的三個植牙醫學會(台北市牙科植體學會、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台灣牙周病醫學會)都有十幾二十年歷史,我在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擔任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主委,這是幾位台大教授成立的學會,也是最早發專科醫師認證的,但十七年來我們一千多個會員中,只有兩百多個獲得植牙專科醫師認證,審查很嚴。

如今許多新成立的醫學會為了市場性,甚至在招收醫師會員時,就以直接發給植牙專科認證為號召。那麼民眾要如何判別?植牙專科醫師到底需要多久的訓練?以台大而言,住院醫師到第三年才能進入各專業分科,而進入牙周病專科後,通常要三年、四年才能畢業,那三、四年不是只學種牙根,還要學習怎樣做相關手術、牙周治療、擬好口腔治療計畫、診斷分析、牙齒排列分析,乃至美學等。

在國外也是如此,至少要完整專心受訓一、兩年,絕對不是短期進修就夠。所以病人要會問醫師受訓多少年、用哪個植體系統,這個系統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多高、公司歷史多久,就跟買車子你會看廠牌、看風評,一樣的道理。有的病人一進來就先問植一顆多少錢,我會說這裡不是雜貨店,如果不關心自己的口腔狀況,不想照標準流程,那我就不要(這種病人)。

如果只關心價格,韓國系統價位就很低,甚至有的免費讓醫師用,希望醫師幫忙促銷。如果跟你講這是免費的,你敢不敢用在自己身體裡?也有廠商會提供醫師「套餐」,亦即一次植一排好幾顆牙的配件和技術指導,但不是每個case都可以套用,有的醫師明知不適合還硬要做上去。還有,醫師植牙越多雖然經驗越多,但一年植太多顆,一定沒有時間做好每個治療計畫。

畢竟錢是你的,時間是你的,身體也是你的,如果問了兩個醫師的意見南轅北轍,或仍很猶豫時,那就找第三個醫師。可以找教學醫院的醫師,基本上他們的判斷會較正確。

怪象3:貪多求快,植多折扣多「馬上可用」、「多顆一起植」用話術吸引消費,打折衝業績

醫療強調個人性和差異性,它是需要量身訂做的,依著你的身體狀況、口腔狀況、對牙齒的觀感,以及經濟能力、對牙齒費用的接受度等等,結合在一起考量。

通常植牙會出問題,在於「貪多、求快」。有的醫師把植牙當作商業行為,秤斤論兩,強調一次植多少顆可以打幾折,把可留下的牙齒拔掉,鼓勵幾顆一起植、馬上可以用;萬一有幾顆失敗,就說拿掉那幾顆不會影響大局。如果拿掉幾顆不會影響,那麼原先打折不就是打在幾顆可能做壞的,折扣有何意義?

還有醫師宣稱「三分鐘解決」,在特殊的植牙位置、病人條件適合時,我也做過確實可以很快的案例,但那是極少數,不會拿來做廣告。

因此,若碰到求多求快的醫師,就要小心,尤其若你已缺牙一段時間了,植牙有那麼急嗎?越急風險越大,醫師比你急的話,你要問他急什麼?特別是後牙的部分,因為有較大咀嚼功能,急不得,門牙部分雖影響美觀,急不急也要看情形。

好的醫師要能舉出他做過的案例,能解釋清楚,讓你有心理準備,還要有售後服務。尤其像牙周病在植牙上面發展的速度,遠遠比自然牙快,有的植牙後三、五年甚至三、五個月就有牙周病了。所以醫師不能只會植牙,還要有能力照顧你的整體口腔環境。

其實沒有一把尺能衡量所有的醫師好壞,因此我認為病人要跟醫師建立往來關係,比如說先洗洗牙,觀察醫師態度,看看診所環境,而不是貿然去一個不熟悉的診所就要植牙。觀察醫師是否有耐心處理你別的牙齒問題,就知道他有沒有耐心處理你植牙時的問題,或者以後出了問題有沒有解決的態度。

醫師應該強調的是留下自然牙的能力,如果只會植牙,對自然牙不尊重,那植牙就可能被他當作商業行為罷了。

【延伸閱讀】避開5陷阱,免當植牙冤大頭—植牙醫療糾紛類型

類型:不該拔而拔案例:醫師在洗牙時鼓勵為美觀而植牙;治療牙周病時乘機拔牙、鼓吹植牙建議:不要貿然接受,須尋求其他醫師意見

類型:不該快而快案例:醫師保證「一次植10顆沒問題」,且看診隔日就動手術,結果手術中異常出血變成植物人建議:能符合快速植牙條件的病患極少數,宜再請其他醫師評估

類型:療程途中加價案例:議價匯款並拔牙後,被要求再加價才願完成植牙;療程進行數月後,中途被告知需要追加植牙顆數、額外付款建議:找教學醫院醫師評估,比較治療計畫異同,不要受殺價或打折誘因誤導

類型:技術差植壞了案例:植歪、植錯位置、排列太擠、植體不穩建議:打聽醫師口碑,勿僅信一人就決定,尋求第二、三位醫師評估

類型:手術相關專業凸槌案例:鑿骨器械因長時間使用過熱,燙傷病人;手術縫合不良導致口腔發炎建議:打聽醫師口碑,勿僅信一人就決定,尋求第二、三位醫師評估

註:案例取自醫療改革基金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92

綠角利用門診空檔研讀美國網站資料 每晚腦力激盪 忙碌醫師變身ETF專家

2014-05-05  TWM
 
 

 

對財經興趣濃厚的綠角,雖然是位忙碌的眼科醫師,但他充分利用工作之餘,持續累積投資知識,並開班授課,他的祕訣就在做好資料管理。

忙碌的工作之餘,要再擠出時間,鑽研不同領域知識,並成為該領域專家,甚至開班授課,除了對吸收新知有過人的堅持與熱情外,有效的時間及資料管理,也是一大關鍵。知名財經部落客綠角,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身為眼科醫師,綠角對財經、投資興趣濃厚;為了在下班後,有更多時間閱讀國外財經書籍、研究報告,他選擇離開大醫院,在眼科診所看診。「這樣的好處,是能多騰出一些時間,閱讀國外文章、寫部落格,甚至準備教材,以便開課。」他的授課內容多元,近期報名狀況幾乎額滿。

「像美國券商及ETF課程,一次上課三小時,事前我除了準備講義外,還必須自我排演兩次,三小時的課,我在家對著牆壁練習,就要花掉六小時。」綠角對課程品質的要求,展現在下班後、精細的時間安排上。

攤開綠角的診所班表,週二不用看診,是他用來備課最主要的時間。「目前課程規畫,是每月一到兩次,北、中、南巡迴開課。在這之前,我必須反覆確認講義內容,適時增添修補,並試著先在家裡講過兩遍,以確保課程進行順利。這樣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專心投入,安排在週二最適當。」而平日,綠角除了週三有夜間門診,九點半後才能下班外,週一、四、五回家時間,多在六點左右。「晚餐前,我會運動一下;七點後我會看電視,像《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是我的最愛,其中又以歷史典故及空難事件內容,最吸引我。」部落格分享閱讀心得 關鍵字搜得到他笑說,自己偏好空難節目的原因,在於能讓自己深入思考是哪個環節出問題。「空難發生機率非常、非常低,但仍會出事。仔細想想,這不就跟投資的道理一樣,大家都有賺錢把握、甚至評估過風險後,才投入資金,但為何最後還是虧損?」晚間九點半後,到十二點睡覺前這段時間,綠角會瀏覽一下部落格,並回答網友及學員的問題;內容包羅萬象,可能是針對某本原文書的疑惑、美國券商開戶的細節、基金報酬率,或對綠角的觀點進行較深入的討論。「部落格是與投資同好討論、切磋很好的平台,更是資料管理的好工具。」由於閱讀量大,過去綠角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臨時想找出曾看過的某個內容,卻不知從哪下手。「到底是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還是某本書的內容?」為了省去找資料的麻煩,現在綠角會將閱讀過後的文章或書籍,分享至部落格;之後只要用關鍵字查詢,就能在部落格上一覽無遺。

不論是開課,或利用睡前時間,與網友進行交流;有段時間,綠角有感於自己吸收與產出的量不成比例,決心要平衡一下。

「早晨上班前看書效率最高、理解最好;利用假日一段較長時間,進行深入閱讀也不錯。像上美國晨星(Morningstar)、先鋒(Vanguard)網站,就是假日必做功課。」綠角認為,直接閱讀原文資料、書籍,能拓展自己的財經視野,他也因此建立了一套資料管理辦法;「像這份閱讀清單,上面記錄了我買書的時間、書名與作者,還有小評論或心得,例如簡單好讀或觀點有趣等;原文書部分,我還習慣標記價格。」以去年為例,綠角分別在亞馬遜(Amazon.com)及博客來買了十四本原文書及十六本中文書;透過閱讀清單,就能清楚掌握自己的閱讀進度,避免發生只買不讀的情況。「研究投資,不但是自己的興趣,透過理論及實務分析,我更找到讓自己安心的投資方法。」他強調,過去七年,每年平均投資報酬率約在三到一二%之間,雖不算太高,但已符合他自己的預期。在大量閱讀、累積相當的投資知識後,他更堅定自己的投資方向,並持續朝目標邁進。

綠角

出生:1977年

現職:眼科醫師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

著作:《綠角的基金8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

綠角下班後的

學習課

7:00~8:00 上班前閱讀國外財經書籍,瀏覽部落格。

21:30~23:30 下班後寫部落格,並回覆網友問題。

週六、週日 1. 閱讀美國晨星網站、ETF專家專欄及晨星文章、美國先鋒網站研究報告。

2. 北、中、南開設財經課程。

撰文‧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6

誰是人球》包括你家長輩 11種人醫師不敢收

2014-06-13  TCW
 
 

 

想像政府頒佈一項新規定:任何車子進到修車廠維修同一零件,政府補貼該修車廠一萬元,超過一萬元由修車廠吸收,且車子修完上路三天內不出狀況,十四天內不再進廠維修;若十四天內又進任何一家車廠,費用可能全部由原修車廠負責。

DRG亦如此,一種疾病一種編碼,健保署給醫院一筆固定支付,且病人住院期間醫療費用超過支付額或有其他併發症發生,部分費用由醫院自行吸收,如果三天內再急診、十四天內再住院,就算到其他的醫療院所急診、住院,健保署會做總歸戶,最後所有的費用將大部分是由原先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承擔。如果你是修車廠老闆,在這樣制度下,你會接新車,還是接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多數老闆一定會婉拒舊車車主:「對不起,這台車我修不好,請另找高手。」

年紀大的老人家,就像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在DRG支付制度下,容易成為醫院眼中頭號「賠錢貨」。

以下舉三個醫療現場案例。

案例一:半夜主動脈剝離,硬是開刀吃下來

一、主動脈剝離。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透露,碰到主動脈剝離病人時,急診室醫師也很辛苦,因為要到處打電話想把病人推出去。而半夜接到這樣「做了虧本、還要被公幹(心臟開刀一次要有九位醫護人員在場,會被其他醫生罵),不開又會被告的病患,」張忠毅還是「吃下來」。

案例二:併發症一堆,醫生檢討還要寫報告

二、糖尿病。外科醫生洪浩雲曾因「不信邪」收過一位糖尿病且年紀較長的病人開盲腸炎,結果開刀後併發症一堆,導致住院天數拉長,讓醫院賠錢,最後洪浩雲只好寫報告,到醫院的會議上自我檢討,說明「為什麼把Case做到賠錢」。

案例三:多一種病就是不行,給付只看編碼

三、老人家。彰基脊椎外科主任洪瑞國最近收了一位老人家,單純的骨折住院,住院之後開始不舒服的喘,其後出現呼吸衰竭,醫師只好插氣管內管,結果又洗腎,最後病患住進了加護病房。因該病患入院診斷原因是骨折,DRG編碼就走骨折,後面多項醫療服務,除了洗腎,其他最後通常會被健保署核刪掉。

聽到這些話,你可能已經默默變人球

那麼,醫生在院方壓力下,會用什麼「話術」讓病人甘願離開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說,如果病人已在內科住院六、七天,做了很多項檢查,可能需要開刀了,但若此時開刀,一定會賠錢,這時候,醫生可能會跟病人說,「你先回去吃藥就好,觀察個幾天,過一陣子再來門診排開刀」或說:「你的病情還沒穩定,這時開刀會有風險。」

一聽到醫生這樣講,病人當然不敢開刀,先回家靜養。但這些話背後的實情卻是「醫院已經通知醫師:這個病人的DRG快用完或是已經用完了,要叫他先回去,十四天之後再來,不然醫院就要賠錢了。」

七月一日第二階段DRG上路,脊椎手術健保給付金額最多只夠支付兩節,做超過三節醫院就要賠本。有神經外科醫師預期,未來在私人醫院可能會發生,病人每次來「只做一節」,把多節的病人推給別人去做。

這時醫生就跟病人說:「你去台大看、你去榮總看,你的病太複雜、很困難啦。」表面上看似為你好,實際上卻因這病人開刀會讓醫院賠錢,醫師不敢接。醫生會很技巧的讓病人「心甘情願」轉診,因為人球如果浮上檯面,引爆爭議,倒楣的還是醫師,所以都轉化為好言勸說的「軟性轉診」。預期未來這種軟性轉診會越來越多,但病人完全不會感覺到自己變成人球。

【延伸閱讀】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老人家:抵抗力差,容易有併發症●多重骨折:DRG只夠給付1根●長年洗腎:容易感染併發症●心臟病史:做其他非心臟的手術,也容易心臟病發●高血壓: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拉長住院天數●主動脈剝離:手術費用高,醫院易賠錢●再次手術:以心臟來說,再開刀易導致主動脈斷掉、風險大,且會拉長住院天數●曾經多次開刀:容易沾黏,拉長住院天數●脊椎多節有問題:DRG只能支付一到兩節●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生產過程容易休克、大出血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7

奪英特爾大獎的「台灣製造業醫師」

2014-11-24  TCW
 

一間才成立不到四個月,員工只有十人的小公司,憑什麼從全球兩萬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替台灣拿下第一座英特爾全球創業競賽冠軍?

它是科智企業,原本是資策會底下的技術團隊,主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協助企業改善生產流程。磨了六年功,今年八月,因為被視為有獲利能力的小金雞,才獨立成公司。

這一次,科智能打敗來自全球六十多國的兩萬多隊競爭者,經過四關淘汰賽後奪冠,全因為它解決了台灣製造業的一大難題:以App的低成本,提升製造業良率。

「台灣IT產業那麼厲害,但運用在製造業上,卻是微乎其微,日本、德國製造業工廠設備效能可以到九成,我們大概只有七成,為什麼做不到?」科智總經理顏均泰說。

實地走訪發現商機:黑手老闆不愛花錢買系統

事實上,大企業以軟體系統改善製造流程,不是新聞,以國際大廠SAP為例,它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改善企業流程,幫德國隊拿下世足賽冠軍,但它的門票以「千萬元、億元」起跳,年營收高達上千億的大廠付得起,但中小企業卻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科智就是找到了這個利基。

不是製造業出身的顏均泰,二○○八年加入資策會「製造業服務化」專案,協助中小企業轉型,開始拜訪中南部精密機械廠,走到生產線,從原料、加工、組裝各環節一一研究。就是在這段過程中,他體會到企業主重視成本高過於一切的心態。

由於客戶是年營收頂多一、兩百億的機械廠,要這些黑手出身的老闆掏出錢來,「他們想一想就覺得不划算,你很難跟他談(生意),」資策會中區產業服務處組長林志杰直言。

因此,科智改變過去國外廠商只賣整套系統做法,推出App出租服務。

「他們和一般新創公司不一樣,不只有創意,還很貼近市場生態,」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表示。正因如此,科智才能擊敗全球好手,拿下比賽冠軍。

用多少就付多少:連員工偷懶都能抓出來

「我們把軟體功能拆開來賣,一個App月收五百元,老闆可以依照訂單要的功能下載,之後如果不需要這個功能,還可以馬上移除,」顏均泰說。

打開手中的電腦,登入科智軟體市集,裡頭介面就像蘋果iTunes,把工廠常見的問題分成二、三十個App。例如,設備稼動率、機台馬達、軸承運轉效能等,一點進去,就可以清楚看到工廠裡每一台設備運作狀況,把複雜的數據簡化成紅、黃、綠燈三個等級,一旦閃黃燈,代表效能不足,App便自動傳訊息到管理者的手機,提醒更換零件。「有些員工想偷懶,就把速度調慢,設備一樣在跑,但產量卻變少了,這些動作全都會被記錄下來,」顏均泰說。

如此一來,不只讓不懂資訊系統的工廠人員好操作,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企業可以按下載數量、使用時間付費,不用一次掏出上千萬,就能享受同樣服務,甚至,降低資訊人員的管理負擔。

客製化的做法,也讓客戶埋單。工具機大廠台灣瀧澤科技工程師張文權就說,公司早就想改善工廠生產流程,也看過五、六家國內外廠商,最後選擇科智,「他們配合度很高,八五%工具機數據都會抓。」

以台灣瀧澤為例,每台設備只租了三個App,一座工廠使用一年,租金不到兩百萬,但去年八月導入科智的系統後,不到一年,稼動率從七成多提升到九成,以外界設備生產行情換算,一年可多超過一千六百萬元營收。

想出App租賃模式切入市場,但要能取得客戶信任,最關鍵的則是了解製造業流程。

不像半導體產業,有半導體產業協會制定材料、設備等標準,製造業光汽車零組件就多達四千多種。科智要讓每個App功能合乎不同企業的需求,開發新功能,就得想盡辦法擷取所有數據,解讀不同零組件的製程。

這些經驗,就是過去六年勤跑第一線所打下的基礎,「我都跟員工講,即使客戶沒有問題,我們去工廠幫忙掃掃地、整理機台也好,」顏均泰笑說。

如今,獲得英特爾肯定,也為科智打開知名度,但接下來,該如何讓更多製造業老闆願意埋單這套新做法,嘗試拿起iPad管工廠,把創意轉換成營收,將是它的最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6

【經濟坐標·活法】自由執業醫師張強: 再也不想回去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596

張強 (CFP/圖)

一個人裸奔,和體制單打獨鬥,很多政策都配套不上來。

一周前,我的從業恩師Bryner教授過世了。兩年前的同一天,我提交給原單位——上海東方醫院的辭職信正式批下來,我從此離開體制,成為一名自由執業醫生。

說不清兩者間有怎樣的隱喻。

兩年來,失去和收獲並存,是過去20年沒有過的人生經歷。並非一帆風順,雖然很少對人提及。

比如,剛出來不久,工商、稅務就找上門來,原來是有人舉報。我當時簽約在外資醫療機構沃德,算是自由執業,不當雇員,也不拿工資。難題來了,怎麽定義自由執業醫生的診療行為?收入怎麽納稅?以前在公立醫院,醫生到外面的醫院開個刀,收的出診費是不納稅的。

一個人裸奔,和體制單打獨鬥,很多政策都配套不上來。

只好請客吃飯、溝通,最後工商部門建議,成立個公司吧,有個法人實體。稅務局說,你們這麽大的專家,按一個月三萬塊工資繳稅吧,這還是照顧我。

自由執業的概念,就是不在醫療機構拿工資,而且剛出來,進賬為零,哪里有三萬塊的收入?但不行,沒得商量。只好自己每個月打三萬塊“工資”到沃德的賬上,扣掉幾千塊,再把剩下的兩萬多塊拿回來。

這些事情,我很少對外說,因為沒有時間去糾纏,幹起來再說。

我算幸運,沒幾個月病源就上來了;出來三個月的時候,收入就和公立醫院當主任時的陽光收入持平了;兩年下來,已經做了七百多例手術。

這兩年,環境變化太快了,醫生自由執業已經不再是新鮮詞匯,兩年前《南方周末》寫“解放醫生”,現在是解放後醫生去哪的問題了。

我出來的時候,沒什麽選擇,能為醫生自由執業提供平臺的醫療機構少之又少,既然沒有,就自己來,做醫生集團。

醫生集團要做的,就是為自由執業的醫生服務,給他們配備好助理、護士團隊,解決稅收簽約問題。因為我走過這樣的路,最知道自由執業的醫生需要什麽。

與公立醫院醫生依附於機構不同,醫生集團探索的是一種新型的醫生和組織的關系。在這里,醫生是自由執業的,不拿工資,也不打卡上班。醫生、醫生集團和他具體執業的醫療機構的關系,就好比演員、劇團和劇院。

很多醫生願意來,找我談,我都先是潑冷水,把困難告訴他們,潑不掉的人才是有可能真正出來的。這些醫生,我稱他們為天山上的雪蓮。

2014年7月1日成立至今,我們已經有五個團隊在運轉。從那一刻起,我就又變窮了,因為沒有融資,為專家配備的團隊,其工資、五險一金,都是我個人在貼。

未來,希望每個專家成長起來後,能覆蓋掉自己團隊的成本。但我不會靠“宰醫生”、收他們的管理費賺錢。還是希望做平臺,聚集最優秀的醫生隊伍,價值自然就形成了,這是互聯網思維。

現在,我還在籌劃著在杭州建立一個日間手術平臺,項目書已經寫了三分之一,融資正在談。

前幾天在北京,和醫生女超人於鶯吃飯,在酒仙橋的愛江山。兩年前離開體制,她就是在這里請我吃飯,半年後她也離開了協和,現在當上了CEO,正在籌備一家私立全科診所。女超人講起創業故事,也是驚險離奇,據說還被隔壁混黑社會的東北大哥敲了一筆不小的竹杠,好在女超人在急診科時已經練就了和派出所大哥、社會各色人等和諧共處的技能,各種風險都被她一一化解。

談到離開體制後的生活,我們一致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得到太多,再也不想回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92

醫師代表一致推舉 李寶珠自己都嚇一跳 三娘接掌長庚 成台塑新精神領袖

2015-01-05  TWM

 

長庚醫院董事長改選在二○一四年底壓軸登場,台塑三娘李寶珠順利登上董事長大位,醫師們拱她為王永慶、王永在之後的最高精神領袖,這個位置到底有何重要意義?歷來運作又是如何?

《今周刊》專訪長庚創院院長吳德朗獨家解析。

撰文‧鄧 寧

長庚醫院是台灣最大的醫療集團,每十元的健保費就有一元是給付給長庚體系;不僅如此,長庚還是台塑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持有的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四寶股票市值超過兩千億元,稱長庚董事長一職是權力的象徵並不為過。但若依循歷史的脈絡,從王永慶(董座)、王永在(總座)到李寶珠(董座夫人)當家,長庚董事會的權力已逐步實質下放至醫師為主的決策委員會;也因此,在補選董事長的事前會議上,醫師代表們毫無異議地一致推舉李寶珠為新任董事長。

長庚創院院長吳德朗接受《今周刊》專訪,還原李寶珠出任董事的現場,並解釋不同時期的長庚董事會功能,以及董事長的意義。對於外界的驚訝與猜測,吳德朗直言:「長庚醫療體系專業醫師們以我為代表,但我們從來沒有當董事長的想法。夫人是目前輩分最高的長輩,她來當董事長作為精神領袖,整個醫療體系都會支持她,運作與以往沒有差別,在如今的過渡時期最適合不過。」決策委員會運作成熟 董座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會後,長庚科大創辦校長廖張京棣帶著大家的決定去見李寶珠,她反應是嚇一大跳,但隨即欣然接受,女兒王瑞瑜形容:「我媽媽的個性是人家有需要,她一定不會拒絕。」吳德朗說明,早年董座每周都會在自家邊吃飯邊開經營決策會議,夫人總是隨侍身旁,沒有人比她更清楚、更能延續董座的精神。

為了讓李寶珠能順利當家布局,李寶珠的大女婿楊定一先在十二月二十三日辭去長庚醫院董事,並由李寶珠與台塑集團行政中心委員王文潮一起進入長庚醫院董事會擔任新董事,三十日再召開董事會,由吳德朗出面推薦李寶珠,經正式選舉程序後,當選為新任董事長。加上一五年台塑四寶將陸續改選,李寶珠上任後將可發揮一定功能。

由於長庚醫院有權指派法人代表進入台塑集團董事會,且不須事前通知公司,二○○九年時就曾改派長庚醫材總經理何秋風,接替長庚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瑞慧進入台塑董事會擔任法人監察人;吳德朗也曾在王永慶指派下,擔任過台化董事,可見長庚董事長對台塑集團各公司經營提名權頗具分量。

重要決策有歧見時 李寶珠的想法就很關鍵但吳德朗也指出,在王永慶時代,王永慶同時擔任長庚、台塑集團董事長,指派董事自然是「董座」說了算;但是王永慶的後期,以及進入王永在時代,長庚的各項提案都事先在決策委員會裡充分溝通討論、尋求共識,待提到董事會,基本上都沒有太大問題,間接點出李寶珠出任董事長以精神領袖之象徵意義為主。吳德朗認為,以李寶珠的作風「一定會尊重、聽取大家意見」,何況董事長固然「握有提名權,也得經董事會出席人數達三分之二,並經半數同意才行」,一切都仍照程序走。

不過,話雖如此,一旦有重要決策出現不同意見時,董事長居於領導地位,除了是精神領袖之外,李寶珠的想法,勢必會得到董事會一定的支持與尊重。

長庚董事會最具實質權力的時候,還是王永慶時代。吳德朗說:「董座的個性就是追根究柢,每個細節都要了解,凡事問得清清楚楚。三十幾年來長庚醫院沒讓他失望過,也是因為我們都會事先了解他的想法,依他的旨意來完成任務。」到了王永在接任長庚董事長時,因其年事已高,問事就不如王永慶般事必躬親,而是授權給長庚決策委員會執行。目前,決策委員會設有一位主任委員、兩位副主任委員,職權還高於各院區院長,其下設有管理中心。平常各種事務都由決策委員會、管理中心或各院院長處理;只有一些大筆金額的預算案或是重要事項,才會送到三個月開一次會的董事會上決定。

而以往在董座家中召開的經營管理會議,隨著醫院規模擴大、組織增多,已改為每月一次在台北長庚召開經營管理會議,與會人員以管理中心和各院院長為主,一次檢討兩個科別;這個月是一般內科、心臟內科,下個月就可能輪到胸腔外科、神經外科,且是從服務、教學到經營的全方位檢討會議。

一位熟悉長庚決策運作人士就點出,如今的長庚,經營決策委員會的權力最大,主任委員由誰擔任,兩位副主委是誰家人馬,才是真正左右長庚實務運作的關鍵。

其次,依法令規定,財團法人的董事會,家族人士、社會賢達、專業人士應該各占三分之一,這也是長庚董事會「王家五席、醫師五席、社會賢達五席」的基本配置。在王家五席中,王永在系統占有兩席(王文淵、王文潮),王永慶系統占有三席,其中二房一席(王貴雲)、三房兩席(李寶珠、王瑞慧),隸屬二房的王文洋未來有沒有可能列席長庚董事會?吳德朗認為,王文洋早期曾經參與過管理學院方面的教學教務,但卻「從未參與過醫院經營與院務」,算是間接解答了疑問。

新董事會傳統勢力鞏固 三房系統扮演重要角色要觀察董事會的勢力演變,光看王家董事席次分配還不夠,其他十席也是關鍵,以這次新改選的董事名單,傳統勢力依然鞏固,三娘系統長期扎根,就算楊定一讓出董事會席次,但王瑞慧著力深,熟悉醫院運作;加上醫院系統又自外於台塑集團,自成運作系統,「未來王瑞慧的角色會日漸重要」。眼前則有賴李寶珠以長輩之尊,坐鎮董事會。

「夫人上台的話,我想她會以一位長者的身分來主持董事會,有重大事件可報告,但她不會干涉決策委員會的運作。」吳德朗強調,長庚醫院從一九七六年創院,迄今近四十年,李寶珠對醫師、教學、研究都十分支持,對醫師十分禮遇,大家對她則很尊重,所以能維持未來的團隊和諧,「她就有這個功能。」看來,這就是李寶珠上任最重要的任務了。

掌控長庚醫院王家勢力平衡

── 長庚醫院董事名單

姓名 現職

家族代表

李寶珠(王永慶三房)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文淵(王永在長子)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潮(王永在二子) 南亞光電董事長王瑞慧(王永慶三房三女) 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主任王貴雲(王永慶二房長女) 南亞塑膠塑膠二部副總經理

社會賢達

李志村 台塑公司董事長

楊兆麟 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傅陳卿 台塑集團總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

林澤安 西園醫院院長

廖張京棣 長庚科技大學榮譽校長

醫療專業

王正儀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醫學中心研發長李石增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長王清貞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吳正雄 嘉義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吳德朗 長庚醫院最高顧問

揭開長庚董事會神祕面紗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組織架構長庚董事長手握大權,可以派任台塑四寶的法人代表,王永慶時期,董事長擁有絕對的權力,但王永在時代之後,實質的經營權已落在決策委員會手上。

董事會 董事長李寶珠

長庚決策委員會 主任委員 李石增 副主委 陳肇隆、翁文能

各醫務委員會

行政中心 主任 龔文華 副主任 王瑞慧、楊麗珠

各部、組、處

養生文化村、護理之家等

10家醫院 院務委員會各醫務委員會 管理部 各醫務專科 各部處註:董事長>主任委員>行政中心主任>各院區院長

整理: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36

大發現 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 8成病患常吃保健品 最多一天13種

2015-03-30  TWM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十三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撰文‧楊雅馨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本次受訪者以五十至五十九歲居多,達三六‧五%,其次為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二六‧四%。按教育程度分析,以大學畢業三二‧三%占最多。癌症期別則集中在第二期(三○‧一%)及第三期(二三‧七%)。問到是否吃過保健食品,高達八成二的病友表示曾服用。其中,近半數病友吃了四種以上的保健食品,令人驚訝的是,有四位病友竟服用高達十三種的保健食品。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三二‧一%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三五‧一%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四○‧九%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三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三七.一%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六二.九%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六一.七%。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三一.九%,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二七.七%。「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二五.五%,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為了抗癌,每個月花大錢!

高達8成2癌友吃過保健食品Q 罹癌後是否吃過保健食品? 有‧82.1% 否‧17.9% 有3成7的主治醫師不知情Q 醫師知道你服用保健食品嗎? 知道‧62.9% 不知道‧37.1% 癌症越晚期,吃的保健食品也變多Q 每月購買幾種保健食品?

第一期 3.5種

第二期 3.95種

第三期 4.53種

第四期 5種

想靠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

Q 吃保健食品主要目的?

增強免疫力 35%

補充體力 31%

減緩治療副作用 20.4%

避免復發 4.9%

增進療效 2.4%

增加體重 1.2%

治療癌症 1.2%

其他 3.9%

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Q 每月花多少錢買保健食品?

有52.1%每月花5000元以下買保健食品,17.6%花5001~9999元,1萬元~1萬5000元有11%,4萬元以上則有1.7%。

估算下來,每5人就有1人每月花1萬元買保健食品。

執行時間:2014年9月5日至10月24日。

收案方式:採立意取樣,以癌症希望基金會之癌友及其家人為主體,收案工具為半結構性自陳式問卷,題目共8題。

樣本描述:發出問卷449份,回收420份,扣除填答不完整者後,有效問卷數375份,問卷有效率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6

全台只靠八百名醫師接生 五年後老化問題嚴重 產科醫師荒 健保獨立預算有解?

2015-06-15  TWM

如果有一天,台灣沒有產科醫師來接生,怎麼辦?這絕非危言聳聽,二○二二年有將近一半的婦產科醫師是六十歲以上,投入產科的人力愈來愈少。婦產科醫學會提出健保框出「生育總額」獨立預算的解方,值得各界深入討論。

撰文•郭淑媛

日前台北榮總婦產科醫師被控醫療疏失事件,讓婦產科醫療糾紛多與人力荒問題,再度浮上枱面,在各專科醫師中原本婦產科人力最吃緊,其中產科更嚴重,不少醫界人士憂心,若不盡速提出解方,未來台灣許多地方恐將找不到產科醫師接生。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資料,目前全國婦產科醫師約二六○○人,其中有做產科接生業務約八百人,而去年台灣有二十一萬名新生兒報到,產科醫師負荷量吃重之 外,還有分布失衡問題,全國約四成以上醫療院所無婦產科,設有婦產科的門診中,高達六成以上沒有產科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於二○一三年提出的報告也指出, 近五年來婦產科執業醫師人數僅成長五%,為各科之末,全台更有超過一五○個鄉鎮無婦產科醫師。

接生費用 僅切盲腸一成婦產科醫師人力最迫切的問題是老化,是所有專科平均年齡最高,專科醫師平均執業年齡為四十八歲,但國衛院報告指出,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四歲,至二二年將有高達四成九是六十歲以上。

「接生是很需要體力的,光是半夜接生,就是挑戰。」馬偕婦產科醫師、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說,一二年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名額七十人,只招到四十多人, 有人做三天就辭職;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卿宏也曾說,全國婦產科人力登錄,四十歲以下僅一三.六%,和全國醫師四十歲以下三八.六%相較,斷層嚴重。

衛福部先後提出不少政策工具,包括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管控各科專科訓練醫師容額、增加住院醫師津貼等,近兩年婦產科招生情況已有改善,去年招到九成,是多年來最好的情況。

不過,黃閔照指出,婦產專科醫師招生雖有增加,最大問題是實際投入產科的勞力不足,馬偕醫院調查,總醫師畢業後有一半的人不做產科,只看婦科門診,做產科一個月接生超過十例以上是個位數。

另一問題是,新任婦產科專科醫師女男比,從○三年三八%比六二%,提高到一四年五八%比四二%,一一年到一四年住院醫師共一六五人,女男比約六二%比三 八%,婦產科醫學會的女性會員從八%提高到二○%,「但女性投入產科寥寥無幾,有些女醫師結婚生子後就不做產科。」黃閔照說。

黃閔照表示,醫學生不願走產科,主因是健保給付太低,目前生產案子的總給付(從產檢到接生)約三萬三千元左右,而接生費用不管剖腹產、自然產都是約八九○ 二元左右,且是給醫院,醫院再分給醫師只有三五至四○%的比率,大約三、四千元,「怎麼留得住人?」與此相較,外科光是做盲腸切除手術就有三萬三千多元。

「未來做產科與偏鄉的人力一定不夠!」黃閔照表示。

為了招收更多新血,婦產科醫學會除了建立生育事故補償制度,減少醫療糾紛困擾外,目前更努力爭取單獨編列一筆「生育總額」的獨立預算。

生育總額 重新分配資源黃閔照解釋,健保草創元年(一九九五年)婦產科給付占七%,目前在健保總額五千億元裡則只占四%,如果可以讓婦產科總額維持像過去一樣的占 比,這多出來的預算就可用來提升醫療品質。當然,黃閔照也知道,維持七%不太可能,所以獨立預算的額度可以再協商,但概念上,就是框住一個固定比率的預 算。

依婦產科醫學會構想,這筆預算用途包括:做「生育登錄」以掌握各地生產量;再結合建立「開放醫院」制度,在診所與醫院產檢,生產時到某醫院或某生產中心; 同時進行「高危險姙娠管理」,孕婦有高危險姙娠就轉診,甚至可「補助偏鄉孕婦」在產前住在醫院附近的救濟單位待產,這樣生產中心與診所都能維持運作,也可 推動就地產檢、就地生產。

給付點值 依風險高低調整牽涉到留住醫師的給付問題,則希望比照美國建立獨立醫師制度,即健保署將醫師費與醫院費依一定比例分開給付,同時低度與高度風險產婦的給付點值也不同。

黃閔照說:「內診費健保多給九十元,但醫院抽成後,只剩一瓶養樂多給醫師。」再加上健保對超過固定點數的部分打九折給醫院,醫院會控管不要超出額度,「修 理到的是處理重症的醫師。」對於這項解方,部分婦產科醫師感到悲觀,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認為,「理念很好,但不可能辦到。」年輕醫師不願投入婦產科在於 工時長、報酬低、糾紛多,這個提議無法改善根本原因,「何況現在叫健保或政府出多餘的公務預算都是天方夜譚。」朝自費市場發展的禾馨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說, 問題出在健保是「共產主義」,若健保不改變,在架構內修改,恐怕仍會失敗。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祕書長蔡明忠則表示,要解決醫師荒問題,應通盤處理,不可能 單獨支持某一科。

健保署醫管組副組長李純馥表示,健保有獨立總額預算是洗腎,在總額不變下,因人口老化洗腎人數增加,原本一點相當於一元的給付,現在只有○.八元,若實施產科獨立總額,未來可能出現類似情況。黃閔照則強調,台灣的生育數變化不大,框住總額才能提升醫療品質。

產科健保給付如何調整還有待討論來凝聚共識,但無論如何,正視產科醫師荒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已刻不容緩。

婦產科醫師人力老化

—— 各年齡層婦產科醫師占比逐年變化 單位:占比(%)25~40歲 41~59歲 60~74歲 75歲2001 28.95 60.72 8.61 1.10 2008 16.53 73.84 7.61 1.61 2009 14.42 75.96 7.56 1.60 2010 14.22 76.66 6.94 1.72 2011 14.05 77.22 6.35 1.98 2012 13.73 77.54 5.88 2.41 註:部分醫師未登錄出生年月日,故有遺漏值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