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失败早已注定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82

玛雅人有关2012的死亡预言,提前八十天光临这个世界。无论是“天神”般的史蒂夫·乔布斯,还是早已黯淡无光的中华网,都不能逃脱命运终结的宿命。

中国人素来相信12年是个轮回。从先驱到先烈,中华网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给自己画上了句号,当然在这之前它还拥有着无数的逗号、分号、问号……而这一切恰恰从一个“叹号”开始。

起步于门户网站的中华网,当初趁着互联网泡沫尚未破灭之际,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抢先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67.11美元的收盘价,之后 220.3美元的最高价以及50亿美元的总市值,都是日后风云一时“中国概念股”的预演。时过境迁,如今其股价暴跌至0.42美元,若复盘再跌,几与废纸 无异。

官司缠身且运营不佳的中华网一身蚁下左支右绌,以至2011年6月纳斯达克要求补交的2010财报也被一再推延直至申请破产保护。此前2个月,中华 网CEO叶克勇已被监管方勒令以“休息”名义体面离开,而叶的前任——那位有些许传奇色彩的女博士陈晓薇,则在上海九城朱老板麾下再度受挫而去。有消息 称,有美国投资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中华网分拆软件公司上市时,已将能赢利部分全部从前者抽出,从而导致这家名头不小的“第一公司”事实上沦为空壳。一 旦此行为坐实,那么后续诉讼可能陆续有来。

王杨卢骆当时体,昔日与新浪、搜狐、网易并称中国互联网四大门户的中华网,何至于走到尔曹身与名俱灭的境地?

其实只消读读《大学》中那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名言便明了一切。从开始的门户网站,到其后的无线 应用,再到网络游戏开发,最后又瞄上企业软件开发,12年间,互联网大潮几波热门概念,中华网似乎一个未落下,又似乎一个都未踩到点上。发展目标的漂移, 市场战略的波动,不断寻觅利润暴增点又无法沉着为继……失败早已注定,而这些词的反面恰是《巴伦周刊》认为苹果公司能够不断成功的关键。2009年后流行 的移动应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缺乏银弹的中华网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勇气和实力去弄潮了。

与乔布斯选在同一时间离开这个世界,这或许是中华网在死亡日志最后一页唯一值得一书的地方。那个八年前即诊断出胰腺癌却仍在不断创新,为世界奉献 iPod、iPad这样革命性产品的人曾说: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可以促成生命的变化。不知那些昔日荣耀光环下的中华网人对此又如何解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3

愛.失敗.死亡

2011-10-17 TCW




即使是死亡,他都是獨一無二。

歷史上再沒有一個人,他在死亡的前一天,設計的產品達到完美,蘋果(Apple)的股價、市值都來到歷史高峰;甚至賈伯斯(Steve Jobs)迷悼念他的方式,咬了一口,留下缺口的蘋果,放在Apple Store廣場前,都是獨一無二。

不管你會用什麼方式懷念賈伯斯,你可以藉由這個機會,回顧他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愛、失敗、死亡;你也可以誠實面對自己的三件事,開出一張生命清單,好好 讓自己找回你生命中的精彩……。

從來沒有一位企業家的死,有這樣的規格。

賈伯斯的死訊在十月五日傳出,全世界各地的手機簡訊此起彼落的響起,推特每秒超過六千條有關的訊息,包圍華爾街的青年暫停示威轉為默禱,國家元首、企業領 袖、運動明星紛紛發言致意,競爭對手三星(Samsung)、Google推延新產品上市日期,從墨爾本、東京、北京到巴黎、紐約、倫敦,全球的蘋果迷開 始湧向蘋果商店致哀,電視畫面上出現不同種族的人悲傷落淚的面孔。

無可置疑的,賈伯斯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人像他可以同時在個人電腦、電影動畫、音樂、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數位出版等六大領域改 變你的生活。

賈伯斯的「死」,重新喚醒世人如何「活」這件事。他並非完人,他承認自己犯過的錯誤,不比任何人少,他經歷了每一個人所必須經歷的三大人生課題:愛、失 敗、死亡。

失敗是人生需要的一帖苦藥 被自創的蘋果開除,更確定所愛

賈伯斯少年得志,二十一歲創立蘋果,二十五歲成了億萬富翁。三十歲那年,他被他一手創立的公司開除。經歷了羞辱難堪的失敗,他沒有被擊倒,重新找回自己的 最愛,繼續前進。十二年後,他奇蹟般的重返蘋果,不僅讓公司起死回生,更領導蘋果登上顛峰,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四十九歲那年,他罹患胰臟癌,在與 癌症搏鬥的日子裡,反而是他創造力最強的一段時間。

這一路戲劇化的轉折,似乎成功唾手可得,事實上,他所面臨的失敗打擊,多到可以讓一個人灰心喪志。

一九八三年,蘋果面臨IBM的競爭,市場占有率開始下滑;一九八五年初,由於Lisa電腦的失敗,加上麥金塔電腦銷售不佳,公司經營方向出現重大分歧。在 強大壓力下,賈伯斯開始出現一些令員工難以忍受的行為;他經常召集員工開會至凌晨,發出冗長的傳真給每個人;然後,隔天一早七點繼續開會。

他完全漠視其他蘋果產品,只專注麥金塔,當時媒體形容賈伯斯是一個聰明自大、脾氣暴躁、時而傲慢無禮的小伙子。最後,賈伯斯被董事會掃地出門。

然而,當時的華爾街並非賈伯斯的粉絲,辭職的消息一曝光,蘋果股價以大漲六%回應;許多媒體或觀察家評論賈伯斯的離去時表示:「這對蘋果不失是一件好 事。」《時代》雜誌報導當地的創投家以嘲諷的口吻說: 「賈伯斯離開是好消息,就算他挖走了幾位幹部,就當作是請他走路所支付的一點費用吧。」

他搞砸了一切,淪為眾所周知的失敗者。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他頓失生活重心,不知如何是好,曾一度想逃離矽谷。最後,才慢慢的,從自己的內心找到了答案: 「我仍熱愛我原來做的事,我在蘋果的挫敗,絲毫沒有改變這一點,即使人們否定我,可是我還是熱愛做那些事,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少了成功包袱,反超越戴爾

儘管賈伯斯聰明絕頂,才華洋溢,但他卻無法跳脫凡人都要必經的路:失敗。只不過,賈伯斯式的失敗與平常人不同。例如一九八三年就推出的Lisa電腦,有視 窗,有滑鼠,算是第一部有圖形化介面的電腦;接著有第一台PDA,第一台可當電視顯示器的電腦、第一台數位相機……。

他的失敗,都是價格太高,要不就是出來得太早;而這種「先知式」的失敗,預先見到有一天會大量運用,反而又預先幫他累積成功的本錢。今天的iPhone、 iPad,不正是從他失敗的作品中拼湊起來,成為明星商品?

他說,回憶過去是浪費時間,我們應該專注未來。多年後,在演講中他提到,被蘋果掃地出門變成他人生中最棒的事情,成功的沉重包袱被重新創業的輕鬆取代,每 件事多了一些不確定性,使他進入了人生中最有創意的階段。

一九九六年蘋果買下NeXT電腦公司,賈伯斯重返蘋果,一九九七年蘋果虧損十億美元,市值僅剩四十億美元,競爭對手戴爾(Dell)電腦市值六百二十億美 元。當時媒體問戴爾創辦人,如果他來經營蘋果,他會怎麼做,戴爾回答:「我會把它關掉,把錢退還給股東。」九年後,二○○六年蘋果的市值超越戴爾,賈伯斯 給內部員工發了一封電郵 :「事後證明,戴爾對未來的預測並不太行,我們的市值剛剛超越了戴爾,雖然明天的事還很難說,但這仍是值得反思的一刻。」到了二○一一年,蘋果市值已是戴 爾十二倍。

全心全意找到你的最愛 熱愛蘋果,拖著病體也要工作

回頭看,賈伯斯堅定的說:「我敢打包票,如果蘋果沒開除我,這些事絕不會發生。這是帖苦藥,可是我這個病人需要。人生有時就像突然掉下一塊磚頭砸到你,但 不要失去信心。」這一連串的連鎖效應,再度讓人相信,人生中的困境,焉福焉禍,實在操之在己。而在這過程中,支撐他熬過人生低谷,事業危機,沒有中途放棄 的最主要動力來源則是──他堅持做他最愛的事情。賈伯斯一直堅信,人只要擁有熱情,就可以改變世界。

「如果你還沒找到你的最愛,你得繼續尋找,不要停止。全心全意去找,直到找到為止。」

這不是一個科技迷關注的場合;今年六月初的一個傍晚,賈伯斯出現在加州庫柏提諾(Cupertino)市政廳,裡面坐的是一些當地的居民與公務員,他們來 聽賈伯斯簡報蘋果新總部的工程計畫。五十六歲的他,看起來像個弱不禁風的八十歲老頭,說話時有點喘,唯一不變的是那雙炯炯發光的雙眼,與他那敏銳簡潔的賈 式簡報風格。

令人動容的是,什麼樣驚人的動力,讓一個正與病魔對抗,連走路都顯吃力的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還能挺起腰桿,只為了這樣一個小簡報?賈伯斯很清楚他的 來日不多,他應該把握時間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而為蘋果做事正是他生命中最熱愛的一件事情。

這世上如果有一所賈伯斯大學,裡面最重要的一堂課,必定是:尋找你的最愛。

他一直深信,支撐他持續不斷前進的力量是:他熱愛他所做的事情。他告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生:「你得找到你的最愛,工作是如此,愛情也是如此。」愛是賈伯斯 一生精彩最大的動力來源;在無數的場合,不論問題是有關成功的秘訣,人生的意義,或甚至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他總是提到人生必須找到自己的最愛。

一九九三年他對《華爾街日報》記者說:「對我來說,成為墓地裡最富有的人並不重要,晚上臨睡前能夠說,我這一天做了一些美妙的事情,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 的。」他總是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找到自己愛做的事情。他認為,人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錢上面是件滑稽的事情,因為只要你找到熱愛的事情,努力把它做 好,錢自然會來。蘋果前主管艾略特(Jay Elliot)說:「當今企業界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充滿熱情,直截了當,而不是為了股價賣命。」

在一場數位座談會上,他闡釋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工作占去人生一大部分的時間,唯有做你真心認為是很棒的工作,你才能感到滿足。如果你不熱愛你的工作,注 定遲早要失敗。

因為在邁向成功之路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困難與危機,如果沒有極大的熱情支撐,很難堅持下去;也因此,大多數人很快就選擇放棄。他強調,在他人生中看過的每 一個成功的人,無不對他們所做的事情,懷抱著難以想像的巨大熱情。

磨產品,連零件顏色也挑剔

賈伯斯對工作的熱愛,加上追求完美的性格,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有時令人抓狂。

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是個木匠正在打造一個漂亮的五斗櫃,你不會在櫃子後面用三合板,哪怕永遠沒人看到它。」iPhone裡面的軟板,原色是黃的,台灣 塗料廠認為,軟板藏在產品內,不打開看不到,但賈伯斯堅持要改塗黑色,因為比較好看。當時黑色軟板是美國國防部的指定色,不准隨意出口。蘋果為此找了廠商 向美國國防部說明,才獲准出口。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常有人說,蘋果和賈伯斯直接可以畫上等號。因為,沒有人像他這樣熱愛自己的公司和產品。他會在週末緊急打電話給Google的工程師,只為了iPhone 螢幕上的Google商標,一個黃色字母的顏色濃淡不太對。

盯公關,親自去電記者聊天

除了在產品的所有細節上斤斤計較,他親自設計並主持每一場產品發表會。連公司的廣告文案,也經常由他代筆或改寫;就連電視廣告,他也要親自配音。

初返蘋果時,為了幫公司做好公關,他可以連續幾個週末打電話給《華爾街日報》記者,每次聊上一個半小時。他說:「我們花錢買廣告,被刊登在後面幾頁,讓記 者自己寫可以登在第一頁,你認為哪一種比較有效,而且讀者比較相信誰?」儘管蘋果的市值,已從一九九七年的四十億美元成長到三千四百億美元。自一九九七年 以來,他的薪水每年只有一美元,也不領取股票紅利。

為了與客戶溝通蘋果新的核心價值,他運用了心理學的認同策略,推出了Think different(有不一樣的想法)的品牌廣告。他將品牌與一些勇於做夢、冒險、創新、改變的一些著名歷史人物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或當代傑出人物如CNN總裁透納(Ted Tunder)、維京集團總裁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等做連結。觀眾認同廣告裡的傑出人物,無形中也對蘋果產生認同。讓使用蘋果電腦的人,也認為自己是Think different的人。這個鼓舞人心的廣告推出時大為轟動,激勵了無數年輕人,蘋果電腦大賣,成功扭轉了蘋果的危機,一九九八年轉虧為盈。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推銷員,他總能在每一場發表會製造興奮點。在iPod nano的發表會上,鏡頭聚焦在他的牛仔褲口袋,他從口袋中的小口袋裡掏出iPod nano,促狹的說:「我終於知道這個小口袋的用處了。」在Macbook Air的場子裡,他故作神秘的拿著一個牛皮紙信封,從裡面掏出了一台超輕薄筆電,這些畫面總是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死亡是生命最棒的發明 罹癌後,更期待每天上班

賈伯斯不僅讓公司起死回生,一連串i系列產品大為轟動,二○○一年推出的iPod與iTunes更徹底改變音樂產業商業模式。他再度攀上事業高峰,而且比 上次爬得更高。然而,老天的考驗,卻也一次比一次嚴苛。這次,他面臨的是生死難關,而那一年,他還未滿五十歲。

二○○四年他發現罹患胰臟癌,這是一種醫界認為幾乎沒有治癒希望的癌症,在最好的情況下,平均最多也只有五年的壽命,結果拖了七年。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會 放棄工作,回家專心休養,若是有錢人,可能到各地求醫,尋求奇蹟。但,這些都不是賈伯斯的風格。

只要精彩,不要遺憾。這是賈伯斯面對死亡這門功課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接近死亡的經驗,讓賈伯斯變成了智者。他二○○五年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成了地球上最被廣泛傳閱的演說,影響了全球無數的人。他說:「提醒自己 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 事―¬¬─所有外界的期望、名聲、所有對尷尬或失敗的恐 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不見了,只剩下最重要的東西。」他認為,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

按常理,蘋果執行長的龐大工作量對控制癌細胞有弊無益,甚至可能縮短他存活的年限。但是,正因為時間有限,反而讓賈伯斯更加積極的把握每一天,做他最熱愛 的事情―經營蘋果。過去這幾年,蘋果正準備推出許多革命性的新產品,是一段最充滿創意與令人興奮的時期,他不想錯過,「每天 醒來,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工作。」賈伯斯說。

即使後來癌症復發,但由於這段時間,蘋果正在為推出iPhone與iPad做準備,他不想缺席。二○○七年首次iPhone的發表會,他消瘦的身影讓所有 人大吃一驚,隔天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重大新聞。

自知來日不多,親邀作家作傳

二○○九年請假進行換肝手術,僅休息半年,又回任執行長,他沒有錯過任何一場蘋果重要產品的發表會。

二○一一年一月因病情惡化再度請假後,二月時賈伯斯已知來日不多,他三月仍意外現身主持iPad2的發表會,六月親自主持蘋果的全球開發商大會,介紹 iCloud。

賈伯斯其實早已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期限,並開始做準備。二○○四年第一次被診斷出胰臟癌後,他致電知名傳記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請他為其作傳,不過對方認為他太年輕而拒絕。直到二○○九年,賈伯斯進行肝臟移植後,再度致電艾薩克森,並同意艾薩克森可以採訪所有 親人、同事、朋友與競爭對手,出版前不看內容後,艾薩克森才首肯撰寫。

艾薩克森目睹了賈伯斯與病魔搏鬥的歷程,他說:「我見證他以驚人的毅力與感性浪漫和病魔搏鬥,我開始發現他令人肅然起敬,這才理解他的性格,已在他創造的 產品中根深柢固。他的熱情,對完美的追求,過人的精力,渴求,藝術性,殘暴以及對控制的固執,都和他的經營方式完全相通。」

一九八五年二月,剛離開蘋果的賈伯斯,接受花花公子雜誌專訪時曾說:「我和蘋果的聯繫永遠都不會斷。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我個人的生命歷程可以和蘋果的 發展過程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幅織錦那樣。也許我會有幾年時間不在蘋果,但我一定還會回來的。」

傾聽內心,彷彿可以聽到賈伯斯他那堅定的聲音:「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在時間走別人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受教條羈絆,那是在用別人的思考成果活 著。不要讓他人意見的噪音淹沒你內心深處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聽從內心和直覺的召喚。它們或多或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他一切 都是次要的。」

【延伸閱讀】蘋果5大數字奇蹟

全球平均每100人,就有4人手拿iPod!iPad全球市占率逾7成,是平板電腦龍頭!iPhone4S首日預購量超過100萬支,比iPhone4還 高出67%!iTunes擁有2,000萬首歌, 是全球最大網路數位音樂商!App Store總下載量,每月都以超過10億次的速度在增加!

【延伸閱讀】賈伯斯的一生,與蘋果共榮辱(一九五五~二○一一年)

車庫創業致富(1955-1983)1995 出生於美國舊金山1972 就讀里德學院,一學期後休學1974 擔任遊戲廠商雅達利技術員1976 第一次創業:與沃茲尼亞克在車庫創立蘋果電腦1978 賈伯斯與女友布倫南生下女兒麗莎(Lisa)1980 蘋果電腦公開上市,首日募資一.一億美元1982 蘋果年獲利十億美元1983 從百事可樂挖來史考利當執行長

陷入低潮再起(1985-1996)1985 與史考利產生衝突,被蘋果開除1985 第二次創業:成立NeXT電腦公司1986 花一千萬美元向導演喬治.盧卡斯收購電腦動畫工作室Emeryville1986 第三次創業:成立皮克斯1991 與鮑葳爾結婚1995 皮克斯推出全球首部3D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皮克斯公開上市1996 蘋果以四億美元買下NeXT

重振蘋果帝國(1997-2011)1997 賈伯斯重返蘋果擔任執行長2004 首度請病假,罹患罕見胰臟癌,八月動手術切除腫瘤2006 迪士尼以七十四億美元收購皮克斯,賈伯斯任董事長及執行長2009 第二度告假半年,接受肝臟移植手術'11.1 第三度請病假'11.8 請辭CEO,轉任董事長2011.10.5 蘋果公司宣布賈伯斯過世

資料來源:各新聞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2

他們人生90%都失敗 為何還成功?


2011-10-24  TCW

 


如果你以為,像王建民這樣受傷後 努力復健,最後成功重回投手丘,這不過是他人生中少數挫折,最後幸運撐過來而已,那你就太輕忽逆境的殺傷力了。

其實,過去有無數像王建民這樣的人,他們遭遇失敗,比常人更多,但最後還是能在舞台上發光,這並不是他們比別人更傑出,也不是他們更幸運,而是他們面對失 敗時,比那些失敗者多一分堅持而已。

留聲機,失敗常客的大發明 他六十七歲時廠房燒光竟說感謝

一個畢生做過的事有九成以上都是失敗的人,大概會被認為是失敗者,若用這種標準,那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就是這樣的人。他光發明電燈就失敗將近一萬次,其他實驗也都是失敗居多,但誰會認為愛迪生是個失敗者?

事實上,愛迪生晚年還碰到一次毀了他一生心血的重大失敗。

一九一四年,愛迪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工廠失火了,這家工廠是愛迪生畢生的心血結晶,這讓他當時損失兩百萬美元。

火災發生時,愛迪生二十四歲的兒子查爾斯(Charles)記錄下他眼裡的父親:愛迪生冷靜看著火苗吞噬他畢生的心血,他的白髮在風中飛舞,「我為他感到 痛心。他已經六十七歲了,不再年輕了,他畢生心血都付之一炬。」

「突然間他看到了我,向我大吼:『查爾斯,你媽呢?』我告訴他我不知道。他說:『快去叫你媽來!她一輩子都沒看過這種景象!』」

隔天早上,愛迪生望著火災後的殘垣斷壁,自言自語的說:「這樣我們以前的錯誤全都被燒光了!感謝上帝,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就在這場火災後三週,愛迪生成功發明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這是個至今仍讓人類受惠的發明。

對愛迪生來說,每次試驗失敗,意味著「又少了一個可能失敗的機會,」這種樂觀面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讓這位發明大王即使遭遇無數次挫折,最後仍是成功者。就 如他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解放黑奴,倒楣鬼的功績 他破產又落選,全靠幽默甩嘲笑

因此,成功者絕不是一帆風順,若有人覺得自己命苦,把這當作無法出人頭地的原因,那不妨再和下面這個人物相比:

他七歲時,全家被地主趕出去;九歲時喪母;二十六歲時愛人死亡,他幾乎發瘋。他兩度經商,全都失敗,二十四歲就破產,讓他負債十六年才還清。想要從政,競 選議員數次也都落選。一個新政黨成立,他毛遂自薦要當該黨副總統候選人,結果得票數不到對手的一半,當時有人形容,這個人是「毫無希望的失敗者」。這個人 當時衰到自己感嘆:「我都不敢帶刀在身上,因為我怕我自己想不開。」

但這個「失敗者」,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帶領北方獲勝,宣布解放黑奴,他就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並不是什麼修身養性的大師,他面對挫折的態度很簡單,就是「幽默」。

國防部長暗地嘲笑他是「笨蛋」,他聽到後回答:「我了解他,他的話大多是對的。」競選失敗,他開自己玩笑:「這就像一個踢到腳趾的孩子,因為太痛而不能 笑,可是又因為自己已經長大而不能哭!」別人笑他醜,又批評他要解放黑奴,卻不娶黑人,根本是兩面人,林肯回答:「我知道我很醜,但如果我有兩張臉,我還 會用這張臉見人嗎?」

在南北戰爭最艱困時期,林肯用這種幽默擺脫許多痛苦,他曾告訴朋友:「我之所以笑,是因為我不能哭!」

面對失敗,可以像愛迪生那樣保持樂觀,或像林肯那樣苦中作樂,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百折不撓。

洛基,沒人要無名演員的鉅獻 他自薦拍戲,被狠拒一千五百次

以下是另一個失敗無數次,卻仍打死不退的人物,完成了一件原本被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故事。

一九七○年代初,美國有一個年輕人很想當演員,他找上電影公司經紀人毛遂自薦,沒有人願意給他機會,每個電影公司經紀人都嫌他「長相滑稽、講話聲音含糊不 清,聽起來很可笑」。這個年輕人在出生時,因為頭部是從母體被硬拉出來的,所以他面孔有一部分肌肉沒辦法正常運作,這也影響到他的嘴唇以及說話能力,因此 他的長相與聲音確實「與眾不同」。

這個從小就被恥笑的怪模怪樣年輕人,找上紐約數百位電影公司經紀人,得到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NO!」

這個年輕人最後被拒絕了多少次呢?一千五百次!

最後,有位經紀人終於給了這個年輕人第一份演員工作,在一部電影裡演一個被打的小混混。但這個小角色的待遇微薄,當時他已窮到連公寓暖氣的錢都付不起,飯 也沒得吃,只好跑到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去,那裡至少還有暖氣。當時這個年輕人讀到了一本愛倫坡(Allen Poe)的小說,大受啟發,他想到他也可以寫一部電影劇本。

有天這個年輕人碰巧看到當時的世界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與另一名選手衛普納(Chuck Wepner)的比賽。在阿里的鐵拳攻擊下,衛普納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衛普納每次被擊倒在地後,都奮力爬起來再戰,這個景象讓這個年輕人大受感動,他在家 閉關三天寫了一部電影劇本,內容就是描寫一個拳擊手如何在擂台上奮戰不懈的故事。

他的劇本被看上,買家竟出高價要他別演

這個年輕人想向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但沒有任何公司感興趣。當時,老婆和他離婚,他已一無所有,最心愛的寵物,一條狗,最後也以二十五美元賣了,賣掉之 後他立刻轉頭大哭,事後他形容這是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刻」。

但為了實現他的演員夢,他毫不退縮,繼續向每家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在無數次被拒絕後,終於有兩個製作人看上,他們出價十二萬五千美元要買這個劇本,但 條件是這個年輕人不能演裡面的角色。

年輕人卻堅持要演主角,否則不賣劇本。製作人之後將價碼提高至二十五萬美元、三十二萬五千美元,年輕人還是不同意。最後,製作人讓步,同意他演主角,但只 給他三萬五千美元及承諾分紅。

一拿到那三萬五千美元片酬,年輕人第一件事就是去贖回他的狗。他一開始出一百美元,狗主人不肯賣,最後逐步加價,即使喊到一千美元,狗主人還是不願賣。最 後年輕人花一萬五千美元才買回那隻狗,這隻狗後來在該電影裡也軋了一角。

這部當時花了一百萬美元拍攝的電影,最後票房成績超過兩億美元,該片還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就是《洛基》(Rocky),這個當時拚死拚活都要當演員的年輕人,就是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

在奧斯卡獎頒獎前,史特龍把所有曾經批評他、羞辱他的字句,一一念出來,因為他把人們對他的每一句批評都寫了下來。史特龍說:「我把挫折當作催促我起床的 號角。」

愛迪生、林肯、席維斯.史特龍,他們經歷的失敗次數,比任何人還要多。但他們在面對失敗時,或樂觀以對,或自我解嘲,或打死不退,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比別人 優秀,他們不過是面對失敗時,比其他人多了一分堅持而已。

這也印證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哥德斯密(Oliver Goldsmith)名言:「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

【延伸閱讀】王建民度過低潮7步驟

第1步 確立精神:只要成功機率不是零就不放棄第2步 接受挫折:誠實檢視自己不足之處,再困難也要堅持目標第3步 正向態度: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學會耐心等待第4步 尋找激勵:把負面的聲音 轉化成證明自己的動力第5步 設立目標:不要想一蹴可幾,設定短期目標一步步達到第6步 外部支援:家人是最好的支持力量第7步 再創高峰:在低潮時開發自己的第二、第三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8

開失敗派對 向滑鐵盧經驗致敬

2011-10-24  TCW




不要放棄,另一種對應態度就是接 受失敗;讓失敗成為你創造下一個成功的最肥沃養分。對企業來說,面對失敗更是稀鬆平常,在選擇不放棄的同時,如何與失敗共處,關係到企業如何扭轉局勢。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企業把失敗當作上天賜給他們最好的禮物,甚至還用嘉年華會的心態面對它。如禮來藥廠(Lilly)從九○年代開始,就舉辦「失敗派對」 的活動,向公司那些進行試驗最後仍失敗的科學家致敬。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會頒給員工「年度最佳失敗獎」;寶僑(P&G)也鼓勵 員工在考績時談論自己的失敗。

今年四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一篇哈佛商學院教授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的文章:〈向失敗學習〉(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Failure),該文認為,失敗對企業來說,也可以是「有益」的。

如果只是單純的「接受失敗」,卻不思如何能在其中獲取教訓,那就幾乎和「無視失敗」一樣愚蠢。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管理它。首先,就是要有智 慧,區分哪種失敗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

防大錯,鼓勵員工指正 揪出「無益的失敗」以避免災難

無益的失敗,絕大多數都是在例行性作業中可被防止的失敗,例如,生產線上的產品瑕疵。

在豐田汽車(Toyota)的裝配線上配有一個稱之為「安燈拉繩」(andon cord)的裝置,任何一個工人如果發現問題,都可以馬上拉下這個開關,讓生產線停下來接受檢查,以解決問題。如果問題可以在一分鐘內解決,則生產線的流 程可持續進行,如果不行的話,生產線的流程就得暫停。

雖然生產線忽然停止,公司可能因此負擔龐大的損失,但是豐田寧可讓第一線的工人即時反映問題,而不要日後汽車組裝完成才發現問題,還要重新召回。而鼓勵員 工發掘潛在問題,必須要企業先塑造出「讓員工覺得可安心的提報、承認失敗」的文化,如果員工找出錯誤,卻因此讓他背負了「搞砸整個計畫」的壓力,那麼他們 就會對錯誤閉口不言,最後就會讓原本可以防止的小錯誤演變成大災難。

二○○三年,美國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七名太空人因此喪命。據艾德蒙森的研究,當太空梭升空時,早有人發現泡綿脫落,但美國太空總署的專業人員都覺得,自 己對這件事做不了什麼,這些相關人士都不想當「烏鴉」,結果一個可以被修復的錯誤演變成致命性的大災難,艾德蒙森對這起事件的結論是:「美國太空總署沒有 建立(讓員工指出錯誤)的必要文化。」

這種「災難性的沉默」,正是許多企業無法避免「無益的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六年,穆拉利(Alan Mulally)上任福特汽車(Ford)總裁後,推行一項新制度,要求開會時各主管在相關報告上貼各色標籤:綠色代表好消息,黃色代表要注意,紅色則是 出了問題。

一開始幾次會議,穆拉利見到的報告全是綠色標籤,讓他很失望,後來穆拉利有次終於忍不住說:「我們公司前一年才虧損好幾億美元,你們真的認為一點問題也沒 有?」

後來有個主管嘗試呈上一份貼黃色標籤的報告,裡面稱某項產品可能有嚴重問題,穆拉利大加讚賞,之後各主管的報告都會貼上各種顏色的標籤。福特汽車的狀況後 來也改善了。

但是鼓勵員工指錯,決策者也要有勇氣承認錯誤。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自傳裡,曾提到他與前通用汽車(GM)總裁史隆(Alfred Sloan)共事時的一個故事:

史隆有次原本要擴充該公司的零件部門,而公司內也有一派人以各種數據支持史隆的想法,然而最後研究結果與事實卻和史隆當初的預期完全不同,於是史隆在公司 會議上說了一句名言:「事實已經為我們做了決策,我錯了。」他沒有一意孤行的堅持己見,公司最後才避免了這個「無益的失敗」。

改成見,出錯並非恥辱 歡迎「有益的失敗」以實現創意

除了鼓勵員工指出錯誤以避免「無益的失敗」,有些失敗是有益的,這些失敗大部分是在創意與研發的領域;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事業,是建立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

蘋果(Apple)推出的麥金塔電腦,概念來自一款失敗的電腦「麗莎」(Lisa),「麗莎」是最早使用圖形使用者介面、滑鼠的始祖,當時「麗莎」雖然失 敗,但蘋果仍繼承了它的設計,才有了今日電腦的面貌。

定水位,畫出容錯底限 UPS就不准拿客戶練習失敗

但是,沒有人喜歡失敗,要讓失敗的土壤孕育出成功創意的花朵,就要淡化員工失敗帶來的恥辱感。對企業決策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必須清楚告訴員工,哪些失敗是 允許的,哪些失敗是不能容忍的。

如優比速(UPS)前執行長艾斯秋(Mike Eskew)所說,他們的失敗「不能影響顧客。」因此該公司不會讓員工拿客戶運送的包裹、付款等當作「練習失敗」的對象。不過艾斯秋允許員工發揮任何「可 以拓展這家百年公司的實驗。」

今年四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篇〈頻頻失敗,好好失敗〉(Fail often, fail well)的文章稱,各國對待失敗的不同,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德國,如果一個人破產就意味著此人在業界的生涯結束,但在美國矽谷,破產卻被視為榮 譽,美國比歐洲更有企業家精神,就在於前者接受產業發展必會遭遇失敗的過程。因此,「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只是口號,對企業來說,亦有其現實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4

美国减赤失败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26/100331643_all.html

 美国减赤超级委员会的失败在所有人的意料当中。

  11月21日,由六位共和党国会议员和六位民主党议员组成的这一委员会经两小时的讨论后仍无法达成一致,在华尔街休市后宣布了减赤失败:“经过数月的艰苦工作和紧张商议,今天的结论是在最后期限前我们无法达成任何跨党派协议。”

  由于此前一天两党议员们就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相互指责对方应承担责任,双方在提高税收和改革社会福利项目的分歧没有任何妥协的迹象,市场更坚信此前的判断,虽还未获得最后确认,21日当天道琼斯指数下挫2.1%,标普500指数下跌1.9%。

  作为今年8月提高债务上限的条件之一,国会成立了由两党组成的超级委员会,目标是在感恩节之前拿出一个未来十年内至少削减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的方案,如果无法通过,将从2013年开始在十年内对国防开支和非强制性开支各削减6000亿美元。

  即使1.2万亿美元减赤协议顺利出台,债务增速仍将超过经济增速,因此包括总统奥巴马在内曾呼吁削减4万亿美元的规模,但最终结果是连4000亿-6000亿美元的最低设想也未达到。

  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今年年初的预测,在现行法律延续的假设下,2020年时联邦公共债务占GDP比达到76%,2035年时这一比值将达到 80%。白宫和国会已试图通过多个形式的组织来寻找为两党所接受的削减赤字并进而减少债务比重的途径,而法律赋予此次超级委员会的优势非其他形式可以比 拟,计划一旦在该委员会内部通过,众议院和参议院都不得再对其进行修改,而且在提交参议院后只需要51票就能通过,而无需通常的60票。

  由于明年进入大选年后政治鸿沟将更加明显,因此大多分析人士已经将减赤的希望投向总统大选之后。根据8月2日通过的预算管理法案(BCA),理 论上无论超级委员会谈判成败,都会自动削减赤字1.2万亿美元,同时BCA还包括了约9000亿美元的赤字削减,这部分不再需要经过法律程序,这意味着至 少可以削减赤字2.1万亿美元。

不预则废

  美国政客们暂时还不必担心市场情绪会波及国债成本,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美国财政部债券作为避风港的作用更加明显。截至11月18日,考虑通胀因素在内,联邦政府五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为-0.7%,这意味着投资者甚至愿意接受负收益以寻求避险。

  “世界仍然相信美国国债是避风港,也许美国政府得更失灵一点投资者才会意识到问题。”布鲁金斯学会预算专家里芙林(Alice Rivlin)不无讽刺地说。

  穆迪信用评级部高级副总裁赫斯(Steven Hess)认为,通过自动削减机制启动的1.2万亿美元减赤方案符合此前就已明确的方向。因此超级委员会的结果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评级的变化:“未来对美国 的评级,将综合考虑2012年财政政策方面的多个变化,包括2013财年的预算、2012年大选后的政策环境以及明年底将如何处理到期的布什减税政策。”

  而标普信用分析师斯旺(Nikola Swann)则向财新《新世纪》表示,无论是启动自动减赤机制,还是达成最小规模的协议,美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债务杠杆率跟过去多年相比都将明显降低,美国都将经历去杠杆化的过程。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不仅失去了解决长期问题的机会,而且失去了短期内出台就业等刺激政策的可能。”里芙林说。

  而穆迪分析部门经济学家加伯(Ben Garber)也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如果年底前国会不能达成任何短期财政刺激协议,对未来两年经济增长将十分负面。

  即使是超级委员会通过1.2万亿美元的减赤方案,如果经济增速不提高,美国的债务与GDP之比并不会有大的缩减,因此经济增长是削减债务的根 本。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其他分析机构,向美国的建议多是先出台长期的减赤计划,从而为短期内出台政策刺激就业和经济复苏提供财政空间。

  尽管该委员会谈判大部分时间处于保密,但外界的看法是其讨论内容包括了延长工资税减免和扩大失业救济,这些短期政策能够使2012年经济增速提高1至2个百分点。此外,按照奥巴马削减并投资的主张,增加基建投资也被视为减赤方案理应包括的内容。

  这次失败将使这些短期利好政策面临挑战,《华盛顿邮报》称很多共和党议员希望阻止延长工资税减免。另外一些共和党人则希望将延长工资税减免和扩大失业救济与免除削减国防开支进行捆绑,但这一做法在国会通过的可能性较低。

  在税收方面更重要的事项是布什时代开始的税收减免政策将于明年底到期,共和党主张全面延续这一政策,而民主党则主张只对中低收入阶层延续。在目前长期财务前景不明和两党角力的背景下,这一政策能否延续将会对短期经济起到重要影响。

  此外,若国会无法绕过自动削减程序,2013年开始财政将骤然紧缩,占美国政府开支75%的国防开支在2013财年将缩减至2007年水平,而非强制性支出增速也将大幅下降,到2021年为止每年只能增长2%。而过去十年每年增长速度是8%。

  美国汉诺威投资公司的分析报告称,骤然紧缩还将会损害相关行业公司的盈利和资产负债表,医疗和包括国防在内的工业行业受到的影响将最重。

多重分裂

  在短期内,超级委员会失败的负面影响还将超出特定行业或经济本身,波及至阶层矛盾,并将党派极化在大选之年推向高峰。

  之所以委员会一直保持闭门谈判状态,原因之一是希望减少游说集团对委员和计划的压力,但在实际政治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做到如此绝缘,而上述受减赤影响的行业更一直是游说的主力。

  根据汉诺威公司的统计,医疗行业在2008年大选的政治捐赠额为1.75亿美元,2009年游说费用为5.52亿美元;包括军火商在内的工业行 业2008年捐款为4.99亿美元,2009年游说为4.58亿美元;金融行业2008年捐款为5.01亿美元,2009年游说为4.7亿美元,由此可见 主要利益集团对影响政策的重视。

  “两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宣称会保护国防开支,而且军火商们是超级委员会成员最慷慨的捐助者之一,因此没人相信真的最后会如此削减国防开支。”汉诺威投资集团管理合伙人、前都德(Tudor)对冲基金合伙人道杰(Robert Dugger)说。

  此次超级委员会的失败为2012年的大规模游说留出了空间,而大选的临近又增大了两党和候选人对政治献金的寻求。无论新的减赤方案能否在 2012年获得通过,如果增加税收和改革社会福利项目不能并举,都将招致来自政治光谱左右两端的群体攻击,此前的茶党运动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占领华尔街” 都显示出社会中下阶层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正在加剧。

  道杰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大企业和高收入阶层游说集团越是成功维护自己客户的利益,他们就反过来越加剧了社会紧张的局面,而这一阶层的紧张关系又会进一步投射到政党的理念分歧上。

  “预算之争和钱无关,关乎公平。”他分析称如减赤负担过多加在中低收入群体上,奥巴马肯定会否决,因为这样他将可以获得民主党左翼的支持。但反过来共和党则会将奥巴马描述为支持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主义,而把自己描述成支持“自己开创命运”美国精神的群体。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麦卡锡(Nolan McCarty)和加州圣迭戈大学教授普尔(Keith Poole)的研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在投票方向上的党派分歧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急剧扩大,目前双方的极化程度已经超过1879年的水平,而那时的美国正走出内战的阴霾。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两党在收入和开支问题上尽管一直存有分歧,但即使矛盾尖锐仍能找到共同领域,比如1986年时的税制和社会福利改革以及克林顿时期在政府停摆之后的妥协。曾在克林顿时期担任白宫预算办公室主管的里芙林承认自己不能理解为何现在双方无法达成妥协。

  而政策咨询机构美国大陆集团在委员会谈判结果公布前表示,能否达成妥协方案取决于两党领袖如何看待自己的个人政治资本、各自的政策偏好以及为个人观点在党内争取尽可能多支持者的能力。但结果已经表明两党成员的政治追求已经胜过缩减赤字这一目标。

  两党的分歧在大选年不仅更难愈合,而且反而会被放大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在对高收入阶层征税和改革福利项目上两党很难做出退让,但里芙林认为由 于布什的减税政策将于2012年底到期,因此大选结束到2012年底期间,无论奥巴马顺利连任还是进入“跛脚鸭”阶段,这一期间两党的对话将对之后的美国 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1

10年來10大失敗併購交易:微軟收購雅虎排第7

http://news.imeigu.com/a/1324448497316.html

【TechWeb報導】1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AT&T發表聲明稱放棄收購T-Mobile USA,為十年來失敗的大型併購交易再添一筆。

這期間最大的一筆失敗併購是1999年發生在MCI WorldCom和Sprint之間,這筆交易價值超過1250億美元,在受到司法部和歐盟的壓力之下於2000年7月流產。

在12筆失敗的大型併購案,4筆來自電信公司,3筆來自媒體和娛樂公司。微軟未能收購雅虎也進入前十。

以下為詳情:

1.MCI WorldCom未能以1225億美元併購Sprint

2.American Home Products未能與以755億美元併購Warner-Lambert

3.Comcast未能以666億美元併購迪士尼

4.Comcast未能以586億美元併購Comcast

5.Global Crossing未能以511億美元併購US West

6.通用未能以501億美元併購Honeywell International

7.微軟未能以419億美元收購雅虎

8.American Home Products未能以398億美元併購Monsanto

9.AT&T未能以390億美元收購 T-Mobile USA

10.Bell Atlantic未能以294億美元併購Tele-Communications

( 責任編輯: 陳果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06

大賣場模式失敗 國美體育關門

http://www.eeo.com.cn/2012/0114/219578.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麗 王芳 建立100家大型門店曾是被寄予厚望的國美體育五年規劃中的一部分,而如今,僅開業兩家且全部關店的結局,是一年前的國美始料未及的。

2012年1月9日,國美正式宣佈其北京萬泉河店於1月8日關閉,至此,自2010年5月正式開業的兩家國美體育門店全部關閉。同時,國美還宣佈將 轉入網絡銷售平台。1月6日,一條群發的短信使得國美體育陷入到了危機的漩渦之中。這條短信稱,國美體育關店是由於內部鬥爭,而且國美體育慘淡經營,累計 投入過億全部打水漂。

1月9日,國美控股針對此事發表聲明稱國美體育萬泉河店已關閉,原因是目前的業務模式無法達成預期發展目標,國美體育以後調整的方向是發展網絡銷售平台。

幾位已從國美體育離職的高管透露,國美體育關店的背後並不完全如國美控股的解釋。國美控股內部價值觀的分歧以及對大賣場模式的盲目樂觀是導致國美體育關店的主要原因。

高調亮相

2011年1月18日,在鵬潤大廈尚未開業的鵬潤酒店中,黃光裕的大妹妹高調亮相於國美體育戰略發佈會的會場,黃秀虹宣佈國美銳動改名為國美 體育,並要大力進軍體育用品市場,會上黃秀虹還宣佈了在未來五年,國美體育計劃在全國建立百家大型門店,所經營的產品將涵蓋所有體育、戶外主題,全面形成 集大型零售連鎖門店、專業品類店、電子商務為一體的多渠道協同銷售模式。

據當時國美體育運營中心總監孟磊介紹,國美體育的前身是2009年註冊的北京國美銳動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銳動投資」),其以註冊資本5000萬元全資持有國美銳動體育。工商資料顯示,銳動投資剩餘20%的股份,由北京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持有。

據瞭解,2007年國美就開始了國美體育項目的調研。首家店2010年初開始籌備,一直由黃秀虹親自負責。2010年3月,國美銳動體育就已與國內 70餘家體育用品主要廠商、經銷商進行過一次秘密會談。對於未來的銷售、採購等模式進行了溝通。2010年5月和10月國美體育在北京的兩家門店開業,該 兩門店初期投資1000萬元。

對於國美體育的形態,有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是對國美電器的模仿。

國美體育所開的兩家店,均採用國美一貫的強勢議價能力,以極低的價格租下來,店租每平方米每天不到5元。國美體育還與多家體育用品的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其經營模式與國美電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國美體育僅是一個大賣場,由供應商來決定產品的價格與促銷手段。

只是國美體育出場高調,還未滿一年之時,其就以關店告終。

匿名短信

2012年1月6日,許多記者收到了一條匿名短信,短信內容如下:「國美體育正式關閉,繼9月關店之後,唯一萬泉河門店昨日停業,近日撤場。年初國 美體育發佈體育大計劃,卻導致實際操控者不滿,最終高管與黃秀虹鬧翻集體辭職。年中關閉門店,空降龐昆董事長被架空,劉冰洋下放任總裁,迫於內部利益糾葛 無力回天,終被削權。至今積壓數千萬,每月虧損數百萬,網銷慘至月不足百單,累計投入過億全打水漂。國美體育關閉只是表面,牽扯內部利益資金權力人員諸多 糾葛。」

短信一出,國美原想悄悄關店的想法打了水漂。而對於短信中對於國美體育相關事宜的爆料,國美控股品牌管理中心總監曹基偉作出了相應的解釋。

曹基偉表示,短信內容並不屬實。他說,首先國美控股是內部授權制,既然龐昆被任命為董事長,就不可能說是被架空。現在龐昆還在處理整個國美體育的善 後事宜;並且國美體育也才投入幾千萬,並非短信中所提到的國美體育投入過億,而且也沒有打水漂,因為還有很多貨款沒有回來,國美體育也還有很多存貨,曹基 偉解釋說,對服裝業而言,存貨就是錢,所以打水漂一說根本就不屬實。

對於為何要關店,曹基偉稱,是因為當初的計劃與實際執行中出現了偏差,就如國美控股的書面聲明中所說的那樣:「目前的業務模式無法達成預期發展目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戰略調整。」

曹基偉說,現在很多強勢供應商例如阿迪達斯、耐克等產品的價格把控得很嚴格,一般也會優先自己的經銷商,因此國美體育並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國美體育也就沒什麼競爭力了。

據瞭解,跟國美體育合作的大多是各大運動品牌的經銷商,與廠家直接對接的品牌並不多,因此產品價格都是由這些經銷商來決定,這對經銷商來說,在國美體育開店與在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區別。

國美體育這種大賣場形式屬新業態,大多數的品牌廠商其實也並未將這種形態放在自己的規劃之中。據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介紹, 在體育用品經營領域,品牌商一般通過自建或加盟方式建立的渠道佔有60%~70%的市場份額,而通過專業市場實現體育用品銷售的市場份額不足30%,因此 體育用品渠道的話語權一般都控制在品牌廠商手裡,這與家電市場有著很大的不同。

對此,從阿迪達斯集團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處也得到了證實。高嘉禮坦承體育大賣場並不在他們的戰略之中,阿迪達斯的主要渠道依舊是經銷商渠道和自營店。其中在2011年,阿迪達斯開了1000家店,絕大部分是通過經銷商來實現的。

同時,對於大賣場形式失敗的原因,陳國強還表示是由於大賣場很難將整條服裝產業鏈打通,而僅僅是依靠產品的返點,因此在整條產業鏈中話語權很小,所以很容易失敗。

似乎正是這些已呈現的問題,讓國美體育始料未及。曹基偉表示市場變換太快,而關店的決定也是根據市場的變化所作出的。關於關店後,國美體育的人員安排問題,曹基偉則表示,有些人因為不符合國美體育的要求,已經被「優勝劣汰」了,還有一部分會轉到國美體育的網絡營銷中去。

而對於那條打亂國美體育關店計劃的短信出處如何,曹基偉表示,他們也調查過,是一位已經離職的國美體育的前員工,發這條短信僅僅是為了洩憤。

內部分歧

儘管國美體育將關店解釋做戰略調整,反駁內部權力鬥爭為空穴來風,但這一年來國美體育頻繁的人員變動卻是不爭的事實。

2010年2月,國美體育總經理李岩離開;2011年3月,國美體育原品牌總監張黎離開。據張黎自己介紹,他選擇離開是因為追求更大的個人價值。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前高管則表示,離開是因為感覺自己的價值不大,自己很多的想法在國美控股都實現不了。

在該高管看來,國美體育在去年1月18日的高調亮相就欠妥,因為那時的國美體育並沒有想好自己想要說什麼,未來的規劃也並不是非常清晰,在如此狀況 下就匆匆忙忙召開發布會。他還表示,事實上國美體育的很多做法都帶有急匆匆上馬的印記,事情沒有想明白就開始「吹大牛」,這也是國美體育最終關店的原因之 一。

上述高管稱,自己屬於謹慎派,外加國美體育也屬於一個新的業態,沒有成功的案例進行參照,所以當時在國美體育內部分歧也很大。

據瞭解,2011年6月,國美體育財滿街店就準備關店,國美體育內部有人建議要做出非常充分的準備來面對市場的反應,而且也做好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但是財滿街關店時,並沒有引起市場的太大關注。

今年1月8日,萬泉河店關店,在這位高管看來國美體育根本沒有做好應對措施,所有的措施都是非常被動的,而這也與已經走掉的人有關。

除此之外,國美體育剛剛上馬的時候,張黎曾經介紹說資金對於國美體育而言根本不是問題,只要需要,國美控股都會鼎力支持。但是據上述高管介紹,自從黃光裕和杜鵑被判刑和罰款之外,黃家的資金並不是那麼寬裕,所以國美體育也並沒有像傳言那樣資金充盈。

至於國美控股到底什麼原因導致出現這種局面,曹基偉表示,目前國美體育正在進行內部調查,但尚未形成一個書面報告,因此還不便向外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9

「抓鬼達人」赤鬼牛排董事長張世仁:成功之前 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

2012-01-16 TWM




歹年冬還能發出九十個月年終!這 位會賺錢又慷慨的老闆就是台中「赤鬼炙燒牛排」的張世仁,曾經只是凡事還算過得去,但全都不出色的「六十分先生」,他如何化身「抓鬼達人」,在研發與實驗 的細節中,抓出導致失敗的魔鬼?

撰文‧林讓均

「啥?九十個月年終喔?!」「無薪假」再起的景氣寒冬中,居然有人可以領到九十個月的年終獎金!

近年在台中竄紅的平價連鎖品牌「赤鬼炙燒牛排」,二○一一年底傳出上述消息,立刻轟動全國,雖然該公司只有兩位高階主管有此待遇,但基層員工拿得到高達 七.五個月的年終獎金,仍然羨煞了全台上班族。

年終這麼大手筆,到底赤鬼牛排生意有多好?假日不接受預約的赤鬼牛排,平均翻桌率高達十五次,幾乎是同業三倍,如果遇到聖誕節等特別假日,一天翻桌率甚至 高達十八次、一家店一天可以賣出一八○○客牛排餐!

有兩家店的赤鬼牛排,以二一○元的平均客單價,在殺到見血的牛排紅海中,衝出單店一年營收新台幣一億元的佳績,幕後推手就是赤鬼牛排董事長張世仁。

單店年營業額破億元

「其實我們的淨利只有一成多,一天至少要賣出六百客才有賺頭!」張世仁把「薄利多銷」的經營效益放到最大,最近連平常日一天都有一千客的水準,而過了一千 客的門檻,淨利甚至有上探五成的可能性。

成立才七年的赤鬼牛排,以驚人的業績表現,成為平價餐飲市場中一匹新竄出的黑馬。但發跡於逢甲夜市的張世仁,卻早已是台中餐飲市場一號響叮噹的人物。

十七年前他創辦「日船章魚小丸子」,在台首創章魚小丸子的連鎖體系,在兩岸、美加地區共有四百多家分店,一年賣出的章魚小丸子超過五千萬顆,創業十七已 來,加起來的長度已可繞地球一圈了。

此外,張世仁曾是逢甲夜市的大地主,坐擁逢甲旗艦商場五百坪的黃金地段,一年就能收五千多萬元租金!不過因看好牛排館的投報率、計畫積極展店,張世仁在一 ○年底就將這片商圈賣給減肥名醫林政誠,成交價高達五.八億元。

現在看來,四十五歲的張世仁不僅投資一把罩,更是餐飲經營的好手,然而成功並非偶然,他的心得是:「成功之前,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但從小家境富 裕的他在二十七歲創業之前,還不明白這番道理,只是一位「凡事還算過得去,但全都不出色」的「六十分先生」。

四十多年前,張世仁的父親是台灣汽車水箱製造大王,當時在台灣的七家汽車製造大廠中,就有六家向張家進貨,家業之大讓張世仁的四位哥哥、姊姊都能在自家公 司任職高位。但二十年前,張世仁從商專畢業後,家業沒落,張爸爸只好讓張世仁自己到外面找工作。

「父親覺得有愧於我,沒辦法幫我安插職位!但若不是這樣,我就不可能走上創業之路!」張世仁說,出社會後他當業務員當了六年,賣過貨車、水龍頭零件,雖然 沒做出什麼特別成績,但近三萬元的月薪加上父親給的每月兩萬元零用金,讓他日子過得還算優渥。

自嘲當時是「六十分先生」的張世仁,人生沒有目標,走一步是一步。二十七歲時辭去業務工作後玩了大半年。一次,他聽到日本有一種國民美食「章魚小丸子」, 就像台灣的「蚵仔煎」一樣紅遍大街小巷,因此興起了引進台灣的念頭。即刻到日本取經的張世仁,回台就砸下三十萬元創業。

「第一次要把攤車從巷口推出大馬路,只差一步路,但我脹紅了臉,怎麼樣就是踏不出去,乾脆轉過頭來向女友(後來的老婆)說:『來猜拳,誰輸,誰推出 去!』」張世仁笑說,父母與兄姊一開始都不太贊成,甚至覺得有損門面,這讓他頭幾天做生意,眼睛除了盯著煎盤,不敢直視顧客,只敢看地上、看天上。

什麼勇氣讓他跨出艱難的第一步?「我寧願是路邊的野草,也不想當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父親仍持續給我零用金,但我不想當家業沒落的『頭家仔子』,我要自己做 『頭家』、大展鴻圖啦!」張世仁說,他也不想回頭做業務員,「我對客戶點頭,已經點到脖子痠了!」連收三攤 從失敗中驗證成功條件從賣出第一顆小丸子開始,張世仁就開始他的餐飲王國大夢,但迎面而來的卻是倒閉惡夢,而且一連就倒了三次,每次都是三個月就收攤。 「這麼巧?其中必有蹊蹺!」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心情,張世仁打定主意要破解這條失敗的「公式」。因此,他每回開店前就設定一個目標,就算失敗也要學到經驗, 例如第二攤開在工業區,上、下班車水馬龍,可惜都屬過路客;第三攤開在商專學校門口,人潮多但都是固定客群,「沒有活水」。

第四攤開在逢甲夜市,他終於找到「腳蹬拖鞋、閒閒逛街」的理想客群,但營業額還是往下掉。他發現,原來小吃攤想創業成功有兩項必要條件:一項當然是「位置 要對」,另一項則是「口味要對」。而在做對這兩件事情之前,還有太多的細節要掌握。

為此,他開始做實驗,連餐車、爐具都自行研發。有次,他把養樂多加入小丸子,以為自己找到神奇配方了,但嘴巴卻長了一個大血泡,後來他發現血泡就是養樂多 加熱引發,趕緊在實驗階段即喊停。就這樣,他嘗遍各類食材、研發烤盤,花了三年才試出適合台灣人的「香酥脆」口感。這三年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張世仁 逐漸領悟「成功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成功之前,得先闖過九十九條失敗的路!」「抓鬼」 SOP八百條、錯誤值七二○條對他來說,失敗的意義,就是為了抓出細節中的「小魔鬼」。張世仁解釋,一個小魔鬼代表一個小失敗,如果不即時處理,就會釀成 大災難。七年前,他跨入競爭更激烈、細節更繁瑣的牛排業,第一件事就是簡化流程、割捨被視為牛排業慣例的「沙拉吧」,而且店內只賣五種排餐,一種排餐由一 位專屬煎排手負責。

為了摸透這門生意,張世仁把赤鬼牛排的所有製餐流程拆解成八百條SOP(標準作業流程),他打趣說「連上廁所路線都規定,只剩下尿尿姿勢沒有管!」就連中 央工廠炒醬時,他都設有「防呆裝置」:拌料手(攪拌醬料的人)後方還要再站一個人,複誦配方與公克數,以免拌料手恍神、抓錯分量。

「張董愛訂SOP是業界有名,有一次我還聽到他連擦桌子都規定左邊、右邊各要擦幾下!」也是發跡於台中、擁有三十多家分店的「大滷桶滷味」董事長張榮村笑 說,把逢甲旗艦商場做大的張董,私底下也是攤商們請教的對象。

但有SOP仍不夠,張世仁還要負面表列,在每一條SOP背後附上「錯誤經驗值」,一一說明犯過哪些錯誤、導致什麼結果,總共累計出七二○條錯誤值,光是一 道「冷泡茶」就占了十七條。

「我們每一季都要考試,不只要懂SOP,連錯誤值會引發哪些後果都要說得出來!」赤鬼牛排經理林芳如舉例,冷泡茶不能使用特定款的茶桶,因為清潔不到死 角,久了會讓茶味變酸。

無所不用其極要抓出可能導致失敗的魔鬼,張世仁簡直成了「抓鬼達人」。從小愛自己做玩具的他也是集團中的「發明王」,設備一有缺點必定馬上改進,光是炙燒 牛排用的烤爐,就自行研發到第十四代。

對此,張世仁解釋「成功是不斷的失敗所測試出來的,如果初次嘗試,就莫名其妙成功,之後將會有九十九次失敗等著你!」而「先失敗」和「後失敗」的差別就在 於,前者通常是可以控制風險的小失敗,而後者則可能醞釀出不可收拾的敗果。

經過魔鬼試煉,現在做事前一定要有十成把握的張世仁,已研究好複製模式,計畫明年揮軍北上、至少開出兩家店。當初那位「六十分先生」踏實走過九十九條失敗 之路之後,終於把自己導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張世仁

出生:1967年

現職:赤鬼牛排董事長、日船章魚小丸子創辦人經歷:水龍頭零件業務員、有線電視廣告AE

學歷:嶺東商專企管科

張世仁

創業心法

1.準備到100分才開店,絕對不搞「試賣」、拿客人做實驗!

2.位置要對,客人才會來。

3.口味要對,才會有回頭客。

4.店面外觀要爭奇鬥豔,讓客人一眼看到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0

詳解鄭裕彤財富:為何挑戰首富失敗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7&id=5873

  對於香港富豪鄭裕彤來說,2011年12月15日,是個大日子。

  「周大福能上市,我很開心,亦算完成心願。」2011年12月1日,在周大福珠寶集團(1929.HK)的投資推薦會上,86歲高齡的鄭裕彤,展開笑顏。2周之後,他如願以償。

  2011年12月15日清晨,香港聯交所的交易大廳已擠滿了人。當天,周大福珠寶和新華人壽,同時在這裡掛牌上市。對於香港聯交所來說,在今日之市況下,這成了難得一見的盛景。

  交易大廳混雜著兩家公司的嘉賓,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周大福掌門人鄭裕彤會否親自到場,或許,他們也都期待著見證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鄭裕彤超越李嘉誠,成為「華人新首富」!

  8點50分,一位身穿黑色西服、打著紅色領帶、踏著黑色休閒鞋的老人,在工作人員攙扶下,面帶笑容緩步走進大廳。緊隨其後的,是周大福珠寶集團主席鄭 家純和執行董事鄭志剛。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意識到,鄭裕彤來了,這個曾經叱咤風雲的珠寶大亨,近年來已甚少出現在公眾場合。

  或許是因為外界對「鄭裕彤衝擊華人新首富」已渲染太多,又或者因為,資本市場此前並不算太熱烈的反應,已經讓鄭裕彤家族放低了預期,當記者問及「若此次衝擊首富不成,是否有些遺憾」時,鄭裕彤之子鄭家純反問道:「什麼首富?」

  但鄭裕彤卻難掩對周大福股價的關心。9點30分開盤之後,原本一直坐在椅子上的鄭裕彤,忍不住站起看了一眼電子屏幕。看到周大福開盤後即跌破發行價報14港元,他的表情立即嚴肅了許多。

  之後,周大福股價一度沖高至14.14港元,但旋即回落,並一直在14港元下方徘徊,鄭裕彤在現場一言未發,活動還未結束,他便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匆匆離去。當天周大福收盤於13.74元。

  鄭裕彤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對他來說,周大福上市是「割愛」,是把「最值錢的資產」拿出來與公眾分享,那麼,他期待的回報是什麼?成為「華人新首富」,是否其中之一?

  「割愛」周大福

  2011年1月7月,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發佈,李嘉誠以240億美元(約合1868億港元)的身家,繼續蟬聯榜首,而位列第四的鄭裕彤,身家僅為90億美元(約合700億港元)。

  對鄭裕彤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他早已習慣的位置。2008年,他排名第四,李嘉誠第一;2009年,他排名第六,李嘉誠排名第一;2010年,他排名第 四,李嘉誠排名第一;2011年,他排名第四,李嘉誠還是第一。李嘉誠比他小3歲,而在富豪榜上,他與李嘉誠之間無法跨越的距離也是3。

  但鄭裕彤有理由心有不甘,李嘉誠的核心資產均已上市,但周大福還沒有,後者可視為他最有價值資產。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珠寶商,周大福珠寶集團,目前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亞洲其它地區,擁有1421個珠寶零售點,85家鐘錶零售店。 2010財年(截至當年3月31日),周大福珠寶實現了229億港元的營業額和22億港元的淨利潤。2011年度,其營業額和利潤更是增長了50%以上, 分別達到350億港元和36.7億港元。

  事實上,周大福曾多次研究過「珠寶業務的上市」,但由於公司現金流強勁,該計劃一直被擱置。鄭裕彤本人曾表示「上市很麻煩」,要披露許多信息,「不喜歡」。

  2011年4月,鄭裕彤在出席一個宴會時還是披露了,周大福珠寶集團計劃上市。而來自香港投行界的消息稱,周大福下半年將在香港上市,計劃募集資金 20億至30億美元(約156億至234億港元)。2011年11月28日,周大福展開積極路演,並於12月5日開始全球招股。

  「發行後總股本」高達100億股的周大福,欲發行10.5億股新股,並為其設定了高達「15-21港元」發行價區間。以其2011年度每股盈利 0.367港元計,其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將在40倍至57倍之間。即便按其「2012年度每股盈利0.63港元」的預測計,市盈率也在23.8倍至 33.3倍之間。

  與周大福同業的香港上市公司六福集團和周生生,市盈率僅在16倍左右。而港股的平均市盈率為12倍。2011年全球股市持續低迷,讓周大福的招股價顯得高處不勝寒。

  雖然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玩具大王蔡志明等鄭裕彤好友,悉數前來參加投資推介會,並表示將率先認購,不過,2011年12月14日,周大福公佈的全球發售結果顯示,最終仍只能以15港元這一「下限」確定發行價。

  2011年12月15日,以「割愛」之情推動周大福上市的鄭裕彤,更是現場目睹它直接跌破發行價。

  在鄭裕彤離開交易大廳後,其子鄭家純的心情,也明顯受到了「破發」的影響。在隨後的記者見面會上,鄭家純臉上已沒有了開盤前的笑容,甚至顯得有些倦 怠。儘管他反覆強調,「上市是我們的心願,今天能夠如願我們非常開心。」不過,「現在,股價的波動受國際金融的影響很大,我們也沒辦法預測市場狀況。」

  誰是新首富?

  雖然,周大福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但對於鄭裕彤來說,他的財富規模,仍因此快速膨脹。

  來自香港聯交所的數據顯示,目前,鄭裕彤家族共持有20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權。其中,周大福(持股89.5%)、新世界發展(0017.HK,持股 40.51%)、新世界中國(0917.HK,持股80.31%)、新世界百貨(0825.HK,持股72.29%)、新創建集團(0659.HK,持股 64.31%),是最為重要的資產。

  以鄭裕彤家族的持股量和2011年12月19日的收盤價計,其擁有的周大福股權,市值為1240億港元,其擁有的新世界發展股權,市值為150億港元。考慮到,鄭裕彤家族通過新世界發展持有新世界中國、新世界百貨和新創建集團的股權,故後三者不再重複計算。

  鄭裕彤家族還持有2.42%的中國平安(2318.HK)股權,市值為40.6億港元;22.01%的佐丹奴國際(0709.HK)股權,市值為19 億港元;48%的新礦資源(1231.HK)股權,市值為16.5億港元;74.78%的國際娛樂(1009.HK)股權,市值為12億港元等。由此推 算,鄭裕彤家族名下的香港上市資產市值,合計高達1500億港元。

  不過 ,這些掛在鄭裕彤名下的資產,並不全部歸他所有。周大福珠寶集團招股說明書顯示,直接持有周大福上市公司89.5%股權的是一家名為「周大福控股」的公 司,而「周大福控股」的控股股東是一家名為「周大福資本」的公司(持股74.1%),鄭裕彤家族則通過兩家離岸公司合計持有「周大福資本」89.2%的股 權。其持有其它香港上市公司股權的方式,也大致與周大福類似。

  也就是說,鄭裕彤家族名下的1500億港元上市資產中,僅有約66%真正歸鄭裕彤家族所有,約1000億港元。這雖然不是鄭裕彤家族的全部資產,但已囊括了最重要的部分。

  2011年初,福布斯富豪榜公佈的鄭裕彤資產為700億港元(包括未上市的周大福),考慮到,隨著股市的持續下跌,鄭裕彤家族持有的新世界發展股權, 市值已由當初的360億港元,大幅下跌至150億(減值210億),而鄭裕彤的總資產卻增加了至少300億,因此,周大福上市,事實上給鄭裕彤帶來了超過 500億港元的財富增長。

  但這樣的增長,仍不足以支持鄭裕彤衝擊「華人新首富」的寶座,雖然,2011年初至今,李嘉誠的上市資產同樣因股市低迷有所縮水。

  目前,李嘉誠旗下的主要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長江實業(0001.HK)、和記黃埔(0013.HK)、長江基建(1038.HK)、電能實業 (0006.HK)、和記電訊(2332.HK)、和記港陸(0175.HK)以及長江生命科技(0775.HK)等。不過,其中,和記黃埔、電能實業等 的股權,由長江實業持有,而和記電訊、和計港陸、長江基建等的股權,又由和記黃埔持有,因此,同樣不應重複計算。

  2011年初,福布斯富豪榜公佈的李嘉誠資產為1868億港元。當時,李嘉誠持有長江實業約43%的股權(10億股),每股股價為120港元,總市值 高達1200億港元,佔據了李嘉誠總資產的三分之二。如今,李嘉誠在長江實業的持股量與當時相當,但股價已下跌至90港元左右,總市值減少至900億港 元,縮水了25%。

  不過,即便李嘉誠的所有資產全部縮水25%,其目前的身家仍高達1400億港元,依然遠高於鄭裕彤的1000億港元。

  當然,如果此番周大福能夠以每股21港元的「上限」發行,並在上市之後保持股價穩定,那麼,鄭裕彤家族名下上市資產市值將高達2140億港元,其中66%歸鄭裕彤家族所有,同樣約為1400億港元,與李嘉誠的身家大致相當。

  但,這只是個假設。

  

详解郑裕彤财富:为何挑战首富失败

 

  「李鄭」情結

  在一位瞭解鄭裕彤和李嘉誠的人士看來,「鄭、李雖然同樣是從小角色成長起來的香港大亨,但兩人在行事風格上,卻頗為迥異」。

  在他看來,這也造成了二人如今的財富差異。鄭裕彤素有「鯊膽彤」之稱,做事果斷大膽,率性而為。而李嘉誠則做事小心謹慎,從不輕易冒險,已蟬聯首富多年的他,投資股票從來只買低PE和高息股。

  鄭裕彤最常被人提及的一段經歷是,1977年,與何鴻合夥,投資了中東地區第一個標準賽馬場。當時,曾有朋友向他提出「局勢不穩定,投資風險太大」的警告,但鄭裕彤稱:「做生意就要冒風險,看準了就要出手。」

  馬場剛開業後,豪客紛紛前來,鄭裕彤也利潤頗豐。但不久,當地政局變動,新政府上台後,取締了賽馬場,鄭裕彤的投資最終血本無歸。後來提及此事,鄭裕 彤只輕描淡寫地說了八個字,「月有圓缺,人有盛衰」。雖然,在好友何鴻看來,鄭裕彤是一個「真正的大豪客,贏得起,更輸得起」,但冒進的特點,亦彰顯無 遺。

  與鄭裕彤不同,李嘉誠甚少冒險投資。「小心使得萬年船」的他,在歷次股災中,往往都能獨善其身,甚至逆市獲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 香港恆生指數從31958點一路狂跌至11015點,包括鄭裕彤、李兆基在內的眾多香港富豪,都因此次股災身家大幅縮水。但李嘉誠則通過提前減持南方航 空、中遠控股以及中海集運,在3個月的時間裡套現近100億港元。

  鄭裕彤與李嘉誠都非常熱衷於打高爾夫球,但二人卻很少一起打。鄭裕彤曾向友人透露,自己喜歡早上睡醒,吃完早餐,再慢慢去高爾夫球場。而李嘉誠則習慣 6點鐘就去,因為打2個小時之後,他就要立刻趕回公司上班。而在鄭裕彤看來,大把年紀何必要這麼拚命,公司的事情,應該更多交給後生仔處理。

  如今的鄭裕彤,已經很少參與公司的具體事務,大部分事情都交由兒子鄭家純處理。

  事實上,早在1989年,鄭裕彤就曾宣佈退休。但當時年輕氣盛的鄭家純,在出任新世界發展公司董事總經理後,接連耗費數十億進行收購,一度讓新世界的債台高築。在「退休」兩年後,鄭裕彤被迫復出,甚至出售了部分業務,才讓公司恢復元氣。

  當然,現在已經65歲的鄭家純,看上去已比當年沉穩了許多,鄭裕彤已經可以放心地把公司交給兒子打理。

  2011年12月15日,當被問及「周大福此時選擇上市,是否在為分家和第三代接班鋪路」時,鄭家純面帶慍色地回答道:「什麼時候上市不重要,能上市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接班人的問題,等20年後我退休,你們就知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3

比起成功,我更關注失敗

2012-5-14  TCW



自己想要多大的舞台,你先要給別 人一個更大的舞台。這是中國製造業首富——「美的」(Midea)集團董事長何享健的事業精髓。

它,旗下有兩百個總經理一個事業體營收相當一家台積電

他給的舞台有多大?在這個集團旗下,總共有近兩百個總經理,舞台最小的手握營收人民幣五億元的公司,而廣東美的電器則是最大事業體,去年營收人民幣九百三 十一億元,相當於台積電去年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的營收規模。

「我從(一九)九七年就管十個、八個人,」何享健說,除了三位子集團總裁與幾位事業部總經理之外,其他,他都不管。所謂的「不管」,指的是從材料、採購、 設計、製造、銷售,由各總經理負全責,只要是預算核定內的所有運作,他通通都不管,「我只管理異常,」他說。

發展舞台、人才、授權,這個堅實的鐵三角,讓這集團營收從二○○○年到二○一一年裡,成長超過十二倍;去年達到人民幣一千四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六千五百億 元),是台灣三家老牌家電公司大同、東元、聲寶營收總和的三倍多。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何享健的出生地,也是葉問、李小龍的故鄉。中國營銷權威學者盧泰宏,將何享健等珠江商人,稱為「貓型企業家」,看見商機的速度如貓捉老 鼠,總能快人一步。而何享健又比貓更高一層,因為他養了一群「老虎」,帶著他們攻城略地,才能有今天爆發性成長。

距離李小龍祖厝四十分鐘車程外,生產線上一台台的微波爐半成品,正不停向前輸送,作業員搭配機器手臂忙碌的組裝、上螺絲、插電檢查、成品裝箱,每十二秒至 二十五秒,就能產出一台微波爐,每天能生產八萬至十二萬台。

這裡,是中國美的集團旗下,專門生產微波電器的馬龍基地,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爐製造據點。

此地產出的微波爐,最貴的一款名為「蒸立方」,蒸、烤、加熱樣樣來,售價約人民幣一萬四千元(約合新台幣六萬五千元),你以為售價太貴,會賣不動?它可是 讓台灣來的大潤發老總,親自上門來要貨。

它,生產的家電無所不在貼上松下、西門子等名牌銷全球

去年,全球微波爐七千萬台的市場總用量裡,高達三七%、二千六百萬台的微波爐都出自這個生產基地。它們貼上松下(Panasonic)、西門子 (Siemens)、瑞典伊萊克斯(Electrolux)等牌子,送往全世界銷售。

這集團還供應了全世界壓縮機二五%的量,其他像是電鍋(中國稱電飯煲,美的全球占有率三分之一)、飲水機、電磁爐、變壓器也都做到全球領導地位。

也許身在台灣的你,從沒聽過美的,但它早已隱藏在名牌洗碗機、豆漿機、烤箱、風扇中,或是化身磁控管、壓縮機、洗滌電機等關鍵零組件,悄悄進駐你家,連台 灣電視購物頻道,也開賣掛著「美的」品牌的冷氣機。

美的集團,全球白色家電的隱形帝國。

員工暱稱為「何老總」的何享健,只有小學畢業,他靠什麼建立一個帝國?

一走進總部產品展示間,就能看到玻璃櫃裡一座生鏽斑駁的金屬風扇,這是一九八○年代由何享健親手打造而成。集團創立的時空背景,則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仍如火 如荼的一九六八年。

起步低,是所有企業最公平的地方,剩下的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大家對何享健的評語就是:「用功!」他學歷不高,學習態度和毅力卻讓人折服。

智慧一:關注失敗,忽略成功每週一和主管開早會,只談危機

每週一,集團有一個早茶會,所有一級主管參加,聽來輕鬆,像是邊喝茶邊開會,實際上卻更像「找碴會」。何享健會一一問主管,最近哪家企業虧損,國家整體出 口衰退,「你怎麼看?」「二月份中國對外貿易第一次出現三百多億的貿易逆差,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連記者在訪問中提到剛從海南島採訪回來,他也立刻問, 「海南島你怎麼看?」

何享健的「題庫」來自於每天早上喝茶、看報紙,數十年如一日的習慣,他不看別人成功的故事,專看企業失敗的故事。○九年才接任美的電器董事長的方洪波說, 在這公司做事的主管很少會有成就感,因為何享健談的都是危機。

「我一直以來都比較關注人家的教訓、犯的錯誤,比人家成功的要關注得多。」何享健認為,別人成功的經驗不一定能被複製,「但是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去提 醒、產生危機感。」

「一一年的春節,應該他是思考了很多問題。因為春節之後,我印象很深刻,初八開工,他就問了我們很多問題,大概是比亞迪的,當時不正碰到一些挑戰嗎?他問 我們看了沒?你們有沒有思考?我相信他整個春節都在思考,然後他就說我們這樣下去不行,」方洪波說,當時聽得一頭霧水的主管,不知道這一番話只是序曲,接 著而來的是集團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

智慧二:否定哲學,與時俱進十多年營收導向策略,一夕翻盤

如果你創立的公司剛突破營收人民幣一千億元大關,來自全球的幾千名貴賓,一起在你剛落成的企業總部裡參加了這場慶典,你有什麼感受?

多數人會沉浸在張燈結綵的氣氛中,何享健卻起了憂心。

二○一○年十月底,美的總部啟用典禮剛落幕,宣布二○一五年營收挑戰人民幣兩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四百億元)。不料,幾天後何享健召集集團一級主管開 會,主題不是鼓勵,不是更高的成長目標,而是停止一切對外活動與媒體曝光。

隔年春節過後,何享健更喊停了該年度所有的擴張計畫,約人民幣六十億元的投資案,全數胎死腹中。這還不只,他更下令,集團奉行數十年、以營收成長為絕對目 標的策略,一夕間推翻;去年開始,獲利增長率成為所有人新的考核指標。

一級主管聞訊全部傻眼,集團第二把交椅方洪波更不能理解;因為,這無異於否定了美的過去的成功模式。大家在會議上激烈爭辯,不時面紅耳赤,光是一級主管間 的溝通,就長達一、兩個月,最後還是在何享健的堅持下,去年中整個擴張「急煞車」。

原來,慶典上的何享健腦中滿是質疑,質疑這樣的成長,是不是有價值的成長?有沒有泡沫?是不是虛假的繁榮?

「他當時反覆問我們這些問題,」方洪波回憶說,「所以,去年我們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否定』。」

這不是這集團第一次自我「否定」,每一年、每個階段、甚至可能每個月就會來一次變革,何享健更經常把「永遠的不變就是變」這句話,掛在嘴邊。

「不同階段的企業有不同的戰略,現在這個階段講多產品,提高毛利,保證回報率,管理要從粗放轉到精細化管理,再把人跟成本降下來,」何享健說,現在工資上 漲、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前閉著眼睛衝就能成長,現在,遊戲規則不一樣了。

去年,他們停止追求市占率的增加,研發預算占營收比重從不到一%增為二%,方洪波估計還將往三%、四%走。一邊提高工廠自動化的同時,集團也進行了大規模 的裁員。根據年報,該集團去年底員工數,比前年底減少近三萬二千二百人,成了當時的大新聞。

「我們有錯又怎樣?要否定就否定。我自己錯就錯,實實在在,成功的企業家、成功的經理人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何享健用濃濃的廣東口音飛快的說著。

他很務實,誰都會犯錯,因此要時時反思、知錯必改,但事後一定要檢討、吸取教訓,而且每個階段新的戰略,都要清清楚楚。如果說美的曾經「岔開路」,就是 八、九年前收購雲南、湖南汽車產業。當時何享健對這個新事業興致勃勃,但三、四年裡的累積虧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他毅然決定放手,全面退出汽車業。他自己 帶頭認錯,讓經理人印象深刻。

他書讀得不多,好奇心卻特別強烈。

智慧三:勇於嘗鮮,保持好奇首家掛牌鄉鎮企業、率先民營化

美的日用家電集團執行長黃健告訴我們,八○年代順德連水泥路都還沒有時,何享健就買了一輛五十cc摩托車;○七年,他買了搭載十三人的灣流小飛機,外帶一 架直升機,開了中國本土商人的先例。不為炫富,只想了解。

個人如此,公司發展策略更是如此。

一九九二年,時任中國農業銀行佛山分行行長馬繼章,主張「鄉鎮企業轉股份制」,當時大家都不了解企業制度,反應很冷清,何享健卻到處申請試辦,熱心的程 度,連馬繼章都很訝異。後來,美的成為中國第一家改制為股份公司的鄉鎮企業,隔年十一月在深圳證交所掛牌上市,又是第一家掛牌的鄉鎮企業。

二○○一年,何享健經過多次溝通,完成了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宗管理層收購(編按:MBO,經營團隊買下多數或全數股權,達到控股目的)。他買下政府手中的美 的持股,全面民營化,加速決策效率;也就是這一年,美的開始了黃金十年,去年營收足足是○一年的十倍。

智慧四:大膽放權,大筆給錢給主管分紅,一出手就送出77億

公司要長治久安,「股權要搞好,制度、權、利要分清楚,」何享健說。掌握好股權,也為他想徹底分權立下基礎。

我們在訪問何享健的當下,他正計畫拿出個人三%的持股,轉讓給五十多位高階經理人。若以去年美的出售一五.三%股權給兩家法人機構,平均一個百分點轉讓價 人民幣五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五億元)計算,等於要送出總值新台幣七十七億元的分紅,每位經理人平均可分得市值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的美的股票。如 果實現,這將是何享健私人分紅給美的高階主管最大規模的一次,說到激動處,他拍桌子說:「很多老闆做不到!我是真金白銀拿十多個億出來,分給五十個人!」

問他為何選在這個經濟成長放緩的時刻,他回答,「要長期激勵他們,他們努力在幹嘛!我可能拿十幾個億出來,幫我再創造不只十幾個億出來,我就是這個觀點, 抓住這個錢幹啥呢?有錢,能合理的用錢就可以了嘛!」

在美的,專業經理人有三塊收入:年薪、績效分紅、股票分紅。「你營利、利潤都完成的話,有一個綜合的組合績效關鍵指標,會評分的,八十、九十分以上就會有 績效分紅(profit sharing),我記得以前最高時候有十個點,就是你一年賺一個億,就拿一千萬給管理團隊去分,這完全美式,」方洪波說,「績效分紅,我估計是(本薪 的)四倍,就是二十、八十(即如年收入有一億元,兩千萬是本薪,八千萬元是分紅)。他(何享健)就盯我一個人,我底下的人,依照一個寬帶(範圍),都由我 定。」

專業經理人除了定獎金,手上權力也大到令人咋舌。

何享健的分權放權,美的壓縮機事業部總經理向衛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叫「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集團也好、事業部也好,都有一本分權 手冊,照章行事。

何享健授權得很徹底,向衛民也是有樣學樣,「我們做預算的,在預算之內我都不簽,多少金額我都不簽。」他大笑著說,「我都不簽了,何況何老總呢?本來何老 總他交給我,沒想到我甩得一乾二淨。」

「每年我們銷售一百多個億,包括購、銷我一個字都不簽,什麼新的供應商啊、要什麼價格啊、我不用簽,我們採購總監簽了就行了,你說這授權充不充分?」預算 之外,新增投資人民幣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億三千萬元)以上,才要上報。

方洪波也舉了一個例子,他最近從跨國家電公司找來了一個水系統的美籍專家,「我可以告訴你,人民幣六百萬元,給他的這個年薪,已經超過很多事業部總經理的 收入,甚至超過領導他的總經理的收入,但我覺得就可以,我沒有去報告,或是審批,」方洪波說,「這些高階經理人,我從來不用跟他(何享健)回報。」方洪波 笑說,對方六月一日要上班了,何享健也不知道,可能一年、兩年也還不知他是誰。

智慧五:績效第一,用人不疑84億購併案,總座一通電話定案

何享健敢給、敢放,當然也敢要求。訪談過程中,中階主管或是位高權重如方洪波都說,「不知道自己明天還在不在這位置上」的疑慮,讓他們時時上緊發條。

「用人的標準,我是職位、能力排第一。第二,講白一點,有沒有能力幫我賺錢,給他任務能不能幹得好,做人也要實在,」何享健身邊的一級主管,跟著他的時間 都超過二十年,經歷大小戰役存活下來。人是怎麼選的?「我靠感覺,人要給機緣給他、給機會給他、給平台給他。」

不過,他最厲害的制度,叫作「現金不見面、收支兩條線」。意即,不論你是採購、業務、甚或事業部主管,所有的金流都不會經過你手,全權由集團獨立運作的財 務公司負責收、付款。

「你總經理拿不到錢,你管財務的,一個人拿不到錢,要幾個人同謀一起才能拿到錢,」何享健對自己設計的這套制度很得意,「一個錢都不容許有小錢怪。」方洪 波也說,「小打小鬧也許有,但要出大亂子,很難!」

一個小故事,告訴你何享健對員工能有多信任。

○八年,美的跨入洗衣機產業幾年過去了,卻還沒登上市場頂峰;在方洪波的主導下,他們決定取得無錫洗衣機品牌「小天鵝」二四%的股權。

方洪波評估,當時這些股票已有人民幣十五億元至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八十四億元)的價值,但與上一次人民幣三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十六億元)的轉手價相 比,足足多了四倍。最後決斷關頭,方洪波從無錫忐忑的撥了通電話給何享健,何只淡淡的說了一句:「你定!」整宗購併案就此定案。

但麻煩才剛開始。收購完成,金融海嘯來了,股市跌了,美的持有小天鵝的市值從人民幣十八億元跌到六億、七億元,建置中的新廠還得投入好幾億元,工廠又因需 求減少而停產,幾千名員工聚眾鬧事……。

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來,做決策的方洪波壓力大得不得了。但在最困難的時候,「何老闆從來沒有說過任何話,連表情都沒有流露過,」方洪波感觸很深,「他反倒 是一直肯定,要我們看長期(效益)。」後來,美的持有的小天鵝市值一度達人民幣四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九十億元),最近回到購併時水準,而洗衣機市占率 已衝高到中國前二大。

然而,內部並非完全沒有雜音,這時,何享健跳出來了,「不要再講了,講這些幹啥呢?他主觀上想做好事情的,結果出現了,誰能預料到呢?我反而不容許太大的 加怪他們、批評他們。我不容許的,以後誰敢幹事?誰願意幹事?他想幹好事的嘛,誰都把握不住的嘛!」

「我敢於放權,由於我有駕馭(稽核與金流管控)能力,一天幾個億元運作都不用我簽名的,」何享健大笑,又用力拍了一下桌子說,「主要我不想管,我不管就想 辦法,想辦法就通過制度、通過流程去制衡,有一套手段,就是這樣。」

舞台、授權,是促成人才留下來的關鍵誘因,使美的今天能成為世界上家電品項最多、最完整的集團。何享健則是一路避開誘惑,不碰政治,不碰黑電(手機、電視 機之類),只是一直強調戰略要從粗放走到精緻,管理、產品都是如此。

現階段,何享健最大的「否定」是什麼?他不吝惜稱讚對手,「如果空調來講,我們跟格力(編按:與美的並列中國前兩大品牌)有差異,冰箱、洗衣機跟海爾有差 異。小家電來講,我們可以,」他也批評自己的組織,效率低、反應慢,跟消費者及市場距離太遠了,「還有那個,組織的問題啊,人才的問題,國際化的問題,面 臨一大堆的問題(笑)。」

雖然放權,七十歲的何享健仍琢磨著轉型的問題,大腦空下來的時間裡,他開始學著品紅酒,甚至已在寧夏買了一個酒莊、一週打三次高爾夫球,讓自己保持平均八 十桿的技巧不會生疏;不需要司機,自己開著積架跑車,在順德路上奔馳,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美的集團

電飯煲、電磁爐、飲水機、空調壓縮機、微波爐、電壓力鍋市占率全球第一中央空調、電水壺市占率中國第一家電出口逾200個國家及地區二○一一年全球市占第 4 大家電集團

註:產品市占率及出口地區統計至二○一二年第一季;集團市占率為二○一一年數據資料來源:美的集團、《富比世》雜誌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從做瓶蓋起家,變白色家電霸主 ──美的與創辦人何享健大事紀

草創期1942何享健出生於廣東順德1968何享健和二十三位農民集資人民幣五千元,創辦「北街辦塑膠生產組」,生產塑膠瓶蓋,為美的集團前身

發展期1980開始製造風扇,投身家電行業1985進入大型家電市場,製造空調1993成立電機和電飯煲公司,同年在深圳證交所上市1997推動內部事業 改造,重新分割家電部門1998收購東芝(Toshiba)空調壓縮機工廠美芝,生產家電中間產品

爆發期2001進行股份改造(MBO),成為第一家鄉鎮企業完成民營化的成功案例2007收購華凌、中國雪櫃公司股權,將冰箱和空調業務規模推向全國前三 2008以人民幣十六億八千萬元收購小天鵝二四%股權,成為中國國內僅次於海爾的第二大洗衣機廠商2010年銷售金額突破人民幣千億元2011何享健入選 中國製造業富人榜第一名2011美的裁員三萬人,裁員幅度占總員工數約三○%,創下A股上市公司裁員紀錄2012何享健入選《富比世》雜誌中國富豪排行第 四名

整理: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