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大鱷Ray Dalio的成功秘訣:堅持冥想42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45

對沖基金巨頭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美國億萬富翁Ray Dalio有一個堅持了42年的習慣:超脫禪定法(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這是一種放松的方式,通過沈默深思和重複特殊語句使人保持平靜。簡單地說,就是靜思冥想。 “冥想是幫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Dalio在曼哈頓出席名流雲集的超脫禪定法會議時透露了他的秘訣。 Dalio將冥想運用到了他的投資當中,這在華爾街人盡皆知。他認為,冥想的好處是專註、冷靜、創造力。 冥想愛好者修煉的是凈心禪定之術,將心靈磨練得如同古井無波、澄空映月。 我感覺自己像個戰鬥中的忍者。換句話說,當那種感覺來臨的時候,就好像身處慢鏡頭之中。OK,就是這樣。我會平靜下來,這樣就能以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如果焦慮不安,所有的事情看起來都發生的很快,我就無法很好地掌控局面。 Dalio 還認為,除了能讓人平靜,冥想還能激發出靈感的火花。 就像你洗了個熱水澡,突然,靈光閃現,你立刻會抓住它。冥想就是這麽神奇。 Dalio 告誡大家, 你不能強迫,得讓你自己的心先排空,這樣才能放松下來,才能激發出靈感。 Dalio 怎麽會被超脫禪定這種冥想法所吸引?答案很簡單——披頭士樂隊。 披頭士在修習冥想。我也被吸引了,感覺很不錯。 Dalio也有追隨者。CNBC主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Andrew Ross Sorkin就是他的粉絲。Sorkin說, Dalio掌控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他的壓力可想而知。多數在華爾街工作的人都有些神經質。 很多人兩天做一次冥想,每次20分鐘。“實際上,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Sorkin對Dalio說。可是Dalio回答: 除了我。我就是兩天冥想一次,每次20分鐘。這就像是做瑜伽,一旦你開始練習,就很容易著迷,這將變成你的生活習慣。 甚至於在早9點到晚4點的開市期間,如果他感覺到需要舒緩壓力,那麽他就會停下來冥想。 這讓我心緒平靜。 Ray Dalio在2012年初被業內評為對沖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旗下的Pure Alpha基金在1975年—2011年為投資人凈賺358億美金,超過了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自1973年創立以來的總回報。盡管Ray Dalio旗下基金掌管著1200多億美元的資產,但他的生活方式與其他金融大鱷相比,卻素若僧侶。 在Dalio的Bridgewater Associates,冥想已經成為公司文化。很多對沖基金經理們都在練習。為了鼓勵自己的員工,Dalio甚至為他們支付了一半的聘請冥想導師的費用。 “對於渴望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來說,冥想是不可或缺的。”Dalio如是說。冥想使人超然平靜,摒棄雜念,更能排除情緒的幹擾,理性地討論有觀點分歧的問題。 我們希望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為了取勝,你不能隨波逐流,而是要獨立地思考問題。 你必須做一個忍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07

大鱷操盤見路數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81239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歐洲經濟復甦,加上美股前景難料,美系基金操盤人近來改捧歐股,紛紛拉高歐股配置比重。數據顯示,截至219日止,國際熱錢大舉流進歐股,根據EPFR Global的資料,歐洲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吸金243億美元,同期間美國股票基金則呈現5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情況更為明顯,包括先鋒富時歐洲、安碩MSCI歐股與先鋒富時已開發市場今年來吸金力高居前4強,這三隻ETF的歐洲配置比重均相當高,今年來總計狂吸42.3億美元的新資金,相較之下美國最大檔的ETFSPDR標普500 ETF則嚴重失血191億美元

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被視為有遠見(insight)的投資者近期進一步往歐洲投資。巴郡披露,入股歐洲有線電視業務Liberty Global;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繼早前入股以色列藥企Teva後,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專訪時進一步透露看好歐股前景,特別是金融股。他說:「歐元區目前亟需民間投資,銀行尤其迫切需要增資,我的投資團隊很快就會因投資歐洲金融股而大賺。」此外,由於認為希臘的經濟狀況已改善,在可行的情況之下將亦考慮投資希臘。

Picture 

為甚麼索羅斯說什麼、買什麼都會成為報章頭條?因為他的行動反映着環球投資趨勢,而且有領先作用,因而更值得重視。我們引用信報專欄作家何文俊的一篇文章,看看索羅斯如何就聯儲局Tapering這個大event進行部署及操盤。

『……去年第四季全球唱好美股、唱淡黃金,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 Management)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這位年屆83歲的金融大鱷在去年第四季聯儲局開始收水前後,竟大手掃入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空倉金額大增近1.8 倍至13億美元,佔其持貨總值逾一成,更同時買入金礦股Barrick Gold及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完全與唱好股市、唱淡黃金的市場主流對着幹。當然,掃入認沽期權未必一定看淡,也可能是對沖現有持貨;但要大手對沖,起碼反映其對後市有所保留,因而要為倉位增買保險。

「Soros Put」的準繩度如何呢?【圖1】所見,索羅斯所持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佔其持貨總值的比例在2008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2012年第一季、2013年上半年及第四季均見明顯上升。結果在2008年、2011年及2012年認沽比例見頂後一季,標普500指數例跌,跌幅由3%至14%不等。心水清者應不難看出,索羅斯準確捕捉了2008年第三季金融海嘯、2011年第三季及2012年第二季歐債危機爆發前的造空機會。

Picture 

事實上,在去年上半年,索羅斯亦看出聯儲局預期9月開始收水的炒作機會,再次大手造淡,可惜市場反應過敏,令聯儲局在7月起開始「維穩」,釋出鴿派言論,到了9月更索性縮手不收,美股回復上升。此役索羅斯表面看錯市,事實上卻早於第一季已看準收水預期,作出布局;第三季看到聯儲局亦有轉軚迹象,當機立斷大手斬掉六成淡倉,令認沽比例由13.5%急跌至5.1%,反應敏捷,避開了10月債限爭議解決後被挾的命運。

要留意的是,索羅斯並非只懂單邊造淡之輩。在去年第四季大舉造淡標普500指數以及Alcoa和Caterpillar等大藍籌的同時,他也大手買入科技股和金礦股。結果,年初至今(2月中)道指和標普500均跌,納指卻升2.3%,索羅斯買入的金礦股更逆市升成半至兩成半。去年第四季納指衝穿4000點、金價曾跌穿1200美元,兩者一急升一急跌,普羅投資者不敢高追科技股、不敢低撈黃金股,索羅斯偏反其道而行,結果大獲全勝。……』

這樣的execution令旗下量子基金的2013年回報達55億美元,按美元計為歷來第二佳年度表現,更加擊倒由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達利奧主理的Bridgewater旗下對沖基金Pure Alpha,重奪歷來最賺錢對沖基金的寶座。對於這隻資產管理總額高達286億美元的基金來說,55億美元的投資回報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好表現,當時索羅斯準確地預測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終結,從而實現了29%的投資回報率。

那麼,就2014年,索羅斯又何部署?除了當前造好歐股,造淡美股,他還看淡中國。索羅斯的行動或許顯示,資金在今年繼續尋找有增長及回報的地方,但不是新興市場,也不是美國,而是轉到歐洲,甚至以色列、中東等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22

大鱷操盤見路數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81239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歐洲經濟復甦,加上美股前景難料,美系基金操盤人近來改捧歐股,紛紛拉高歐股配置比重。數據顯示,截至219日止,國際熱錢大舉流進歐股,根據EPFR Global的資料,歐洲股票基金今年以來累計吸金243億美元,同期間美國股票基金則呈現5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情況更為明顯,包括先鋒富時歐洲、安碩MSCI歐股與先鋒富時已開發市場今年來吸金力高居前4強,這三隻ETF的歐洲配置比重均相當高,今年來總計狂吸42.3億美元的新資金,相較之下美國最大檔的ETFSPDR標普500 ETF則嚴重失血191億美元

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被視為有遠見(insight)的投資者近期進一步往歐洲投資。巴郡披露,入股歐洲有線電視業務Liberty Global;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繼早前入股以色列藥企Teva後,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專訪時進一步透露看好歐股前景,特別是金融股。他說:「歐元區目前亟需民間投資,銀行尤其迫切需要增資,我的投資團隊很快就會因投資歐洲金融股而大賺。」此外,由於認為希臘的經濟狀況已改善,在可行的情況之下將亦考慮投資希臘。

Picture 

為甚麼索羅斯說什麼、買什麼都會成為報章頭條?因為他的行動反映着環球投資趨勢,而且有領先作用,因而更值得重視。我們引用信報專欄作家何文俊的一篇文章,看看索羅斯如何就聯儲局Tapering這個大event進行部署及操盤。

『……去年第四季全球唱好美股、唱淡黃金,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 Management)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這位年屆83歲的金融大鱷在去年第四季聯儲局開始收水前後,竟大手掃入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空倉金額大增近1.8 倍至13億美元,佔其持貨總值逾一成,更同時買入金礦股Barrick Gold及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完全與唱好股市、唱淡黃金的市場主流對着幹。當然,掃入認沽期權未必一定看淡,也可能是對沖現有持貨;但要大手對沖,起碼反映其對後市有所保留,因而要為倉位增買保險。

「Soros Put」的準繩度如何呢?【圖1】所見,索羅斯所持標普500指數認沽期權,佔其持貨總值的比例在2008年上半年、2011年上半年、2012年第一季、2013年上半年及第四季均見明顯上升。結果在2008年、2011年及2012年認沽比例見頂後一季,標普500指數例跌,跌幅由3%至14%不等。心水清者應不難看出,索羅斯準確捕捉了2008年第三季金融海嘯、2011年第三季及2012年第二季歐債危機爆發前的造空機會。

Picture 

事實上,在去年上半年,索羅斯亦看出聯儲局預期9月開始收水的炒作機會,再次大手造淡,可惜市場反應過敏,令聯儲局在7月起開始「維穩」,釋出鴿派言論,到了9月更索性縮手不收,美股回復上升。此役索羅斯表面看錯市,事實上卻早於第一季已看準收水預期,作出布局;第三季看到聯儲局亦有轉軚迹象,當機立斷大手斬掉六成淡倉,令認沽比例由13.5%急跌至5.1%,反應敏捷,避開了10月債限爭議解決後被挾的命運。

要留意的是,索羅斯並非只懂單邊造淡之輩。在去年第四季大舉造淡標普500指數以及Alcoa和Caterpillar等大藍籌的同時,他也大手買入科技股和金礦股。結果,年初至今(2月中)道指和標普500均跌,納指卻升2.3%,索羅斯買入的金礦股更逆市升成半至兩成半。去年第四季納指衝穿4000點、金價曾跌穿1200美元,兩者一急升一急跌,普羅投資者不敢高追科技股、不敢低撈黃金股,索羅斯偏反其道而行,結果大獲全勝。……』

這樣的execution令旗下量子基金的2013年回報達55億美元,按美元計為歷來第二佳年度表現,更加擊倒由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達利奧主理的Bridgewater旗下對沖基金Pure Alpha,重奪歷來最賺錢對沖基金的寶座。對於這隻資產管理總額高達286億美元的基金來說,55億美元的投資回報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好表現,當時索羅斯準確地預測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終結,從而實現了29%的投資回報率。

那麼,就2014年,索羅斯又何部署?除了當前造好歐股,造淡美股,他還看淡中國。索羅斯的行動或許顯示,資金在今年繼續尋找有增長及回報的地方,但不是新興市場,也不是美國,而是轉到歐洲,甚至以色列、中東等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32

窺探金融大鱷的世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4.html?showComment=1406211701409
剛看完一本由本地新作者「劏房草根」(一名八十後窮二代)的著作,感覺很有趣,止凡今天寫一下讀後感。這本書的書名頗長,叫「窮人一出世就後輸家?從唐樓劏房走到投資銀行 i-bank」,講述一名80後草根出身的一位朋友,如何一步步進入眾入趨之若鶩的投資銀行工作。


近年都很少會買這類書來看,感覺好像在討論區發了些受歡迎的帖文,就拿作出書似的,blog友都知道討論區都不是我的聚腳地,所以理念都有所不同,故此很少對這類讀物感興趣。不過,當天在書店拿起這本書翻兩番,又發現入面的內容能吸引我眼球,始終ibank都算是一個相當神秘的地方,我也有好奇心想知道這位草根小子怎樣走進ibank內部,及了解一下其內部運作如何。

書本初始時是發人心省的,寫出相當勵志的故事,因為作者點出了自己的草根身世,在不同時期比較身邊的「富貴」,明白自己的「起跑線」在哪裡,要奮鬥,付出比人多,出人頭地。作者就是在前言部份也正正指出了這個社會階級有多不公平的現況,書本描述作者的奮鬥過程時亦反映了殘酷的社會階級問題,沒有一個富裕家庭,要付出的的確比別人多很多,單單是思維上,不同家庭教育,擁有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都已經是一個明顯分野。

到書本的中段,繼續這些描述就感覺有點過份了,文章突出了出身高人一等的同學及同事的一些不好的性格,而最後如何被他過了頭之類。看到一個又一個這些小故事及作者的心理,同樣身為草根階層出身的我,本來看了應該感到故事鼓舞,但是我好像已經過了這個時期了,沒有鼓舞的感覺,反而看出作者還有一點點自悲心,心底裡總拿自己的身世跟人家作比較,草根也能勝過別人就能氣揚眉似的。

因為自己努力而做出「爭氣」的事情,如果這樣勝過別人的喜悅,比沒有身世差別時多的話,即部份喜悅是因為你的出身比別人差,這證明你還介意自己的身世。今天我已經很少把自己的身世放在心上,人家問起我在什麼學校,家人住在哪裡,我亦不怕說出來。如果某個人認為草根身世是一個問題,我反會為這個人感到悲哀,而自己對這些已經不上心了,但作者的語言間表達出他其實還很在意。

以上純粹是我的感覺,當然可能作者是強化這方面,以這本書鼓勵一眾草根出身的讀者也說不定。總體上這本書亦沒有令我失望,尤其書本後半部討論投資銀行的賺錢方法就令我確定了一些概念。

一向我都不認為投資銀行內有大量股神存在,可能三兩個都會有吧,但普遍人都把投資銀行當成是「神」一樣,認為ibanker是莊家、大戶、大鱷,他們能預測市場似的,認定ibank內部高手如雲。而我一直不認為投資銀行是靠這樣方法賺錢的,跟身邊朋友討論時亦發現不是太多人認同我的看法。今天這本書的作者為我解開了這個迷思,討論了幾個投資銀行賺錢的方法,我認為非常合理。

投資銀行所賺錢的方法有幾大類,首先是套戥,用高科技電腦程式找尋世界各地買賣差價,就好像一支不同地方掛牌的股票(而其市場又能相互流通的),在同一秒鐘兩地價格可能有差別,於是就買入低價的同時賣出高價的,這是零風險套戥。

還有是服務客戶,包括幫客戶出貨入貨,一次過買賣很多的股份,不是一般散戶的方法能做到的,直接掛牌對市場亦有所影響,所以不少軟件及交易員會幫客戶斬件買賣。又有一些客戶需要購入衍生工具,可能是某公司大股東有禁售期之類,但又希望減少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最好是度身訂造一些認沽證平衡一下。還有替客戶提供交易軟件及平台,投資銀行花了很多錢投資在電腦系統之上,後備系統亦很充足,交易速度又快,不少大戶都會樂意採納其交易軟件及平台,以免當交易量巨大的日子有所延誤。

最重要的一項,相信是投資銀行的正職,就是替客戶融資及上市,新股IPO上市集資,一定要靠投資銀行作包銷商,上市公司發股發債,也要有包銷商,這是雙贏的生意,投資銀行收手續費,而需要集資的公司就能保證成事,過程中投資銀行作為包銷商自然會加把勁做勢及宣傳,就算有很多餘額,集資公司也不用擔心。還有收購合併等複雜的財務動作,都是投資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

大家可以看見,投資銀行的部份賺錢方法是在市場上找問題而賺錢,其餘多數都是對客戶的服務,一些機構投資者每個交易以億計,手續費至少幾百萬,而投資銀行都有這方面人才及軟硬件,可能不用一小時就賺了這個幾百萬,所用的人手又不多,這才是投資銀行賺錢的主力,絕對不會是靠幾十個股神級交易員來賺錢的,實在多謝作者這本書給我進一步證實這一點。

不知道大家有否發現,不少在財經界做了幾年幕前的美女主持,轉身就成為投資銀行內的聯席董事,聽起來職位不低,她們可能還不到30歲呢,相信投資銀行需要她們的主因是希望能找更多客戶,她們在經商界的人際網絡比起其投資及財經知識更有用,需要為上市公司動作做勢時又可以派她們出來,公眾定必較受樂,自然能事半功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19

屁民的情懷,大鱷的利益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2nu.html

    香江事件起,客人問我如何處理交易。

    我說:空恒指。

    這只是我本能的邏輯反應。

    今天看新聞,才知道有大鱷鼓動占中事件,與國際資金聯手做空香港恒指獲益以百億記。

    嘖嘖,好計謀,好財商,好膽略。

    國家興亡,國民利益關我屁事?凡是可以賺錢的,情懷可以出售,價值觀可以販賣。因為那是屁民的情懷,底層的價值觀。

    大鱷的眼中只有貪婪,沒有底線。

    香港動蕩,樓市疲軟,資金撤離,坊間預估以目前的動向,香港地產有下跌二成的概率,港人家庭資產負債表中地產價值6.3萬億,則意味著1.2萬億財富灰飛煙滅。

    爛人一堆,狗屁民主鬥士!

   下午看見紅籌股上揚,說明中央政府出手相救香港股市,終究還是愛護香港,是否值得?是否有效?

    只為那大多數沈默寡言的香港同胞!

    問少年人知否父母之辛苦?

    問蒼天知否人心似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64

地產估值低迷加速洗牌 險資大鱷潛入28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8142.html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2008年、2011年以後,房地產行業的第三個冬季正在逐漸蔓延。

“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集中度相比前幾年幾乎翻番,那些多元化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基本上都開始退出了”。對於此次調整,分析師們如是認為。

數據顯示,僅2 014年12月22日當天,A股市場共有256家公司停牌,房地產行業停牌13家,僅次於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位居第三;A股市場中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的公司有112家,地產行業有8家,占據7%比例。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從萬科總裁郁亮的“白銀時代”論點,到而今不少上市房企高管一致認同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可以發現:房地產行業的分化與整合,開始加速。

市場集中度18%,並購是新常態

“實際上房企整合一直都在蔓延,但今年以後變化可能會更明顯一些。”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表示。

根據億翰智庫此前跟蹤地產行業銷售金額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以來,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十大的銷售金額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13%提升到如今的18%,而該數據在2010-2012年期間一直位於10-12%比例之間。

“今年市場大行情下滑的情況下,大型開發商還是有10%-20%的增長,跟整個市場是完全反過來的。”其總結道。

明源地產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周孝武持有類似的看法,“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我預計今年前十大的份額至少15%,甚至會到15%-17%之間”,其認為,前十強在目前幾萬家開發商的市場環境之下,已經擁有了不少資源,這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表現之一。”

集中度提高的其中一個表現,便是行業整合。

今年以來明顯表現出的大規模行業整合,是“因為今年的房企,整體來說比去年過得要艱難得多,就是日子不好過導致的並購進一步發展。周孝武表示。

根據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5日,房地產行業完成並購和正在籌劃並購的案例有203起,根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交易金額達1886億元。而在2013年有200起籌劃並購的案例,涉及金額1083億元,今年同比2013年並購金額增長七成。

這一數據在2012年以前,都並未過千億,在2012年當年,出現152例並購,交易總計453億元。

面對這一現象,前述研究員平靜道,“今年可能確實出現的次數多一點,但這應該是一個常態,也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新常態。”“我們總裁之前也一直談過,地產行業隨著現在的發展,市場分化、企業分化、城市間分化,房地產集中度應該會越來越高。目前來看已經看得到這個趨勢表現出來。”華南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回憶道。

其繼續表示,在早期,房地產行業沒有門檻,任何企業都可以進入,而隨著現今這一行業趨勢的出現,專業化、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會更有優勢,這也是中型房企的競爭基礎。

第三波並購浪潮可能會更持續

回望今年的房地產並購市場,在年初市場下行的情勢下,房企間整合的形式、目的各異,也算是一番波瀾壯闊。

根據前述資深研究員周孝武表述,在此前2008年、2011年兩次地產行業寒潮中,就已經陸續出現行業性調整。

“並購潮應該是在2008年就有了,就是每一次行業陷入低谷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地產企業退出、調整、轉移。那麽一些優秀的房企從中看到機會,就會出手。所以每一次行業下行都會出現並購調整的大浪潮,但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

今年的行業調整不同往次,這是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

“這次下行通道的並購可能跟前幾次不一樣。往年來說,大部分的主動權在賣方企業,就是賣方有選擇地退出,並非全盤抽離。但今年大部分要並購的企業,出發點是覺得在地產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大了,所以選擇全面退出。”張化東認為。

前述人士綜合分析,往年主要的並購方式,是收購方為了進入比較看好的區域市場,通過收購,以相對便捷快速的方式介入。

以龍頭房企萬科為例,在2005年3月,萬科在浙江市場受讓當地頭把交椅的南都集團通過中橋基建持有的在上海、江蘇南都70%權益,和浙江南都20%權益,共耗資18.58億元,當時創下國內房地產企業最大宗購並案例紀錄,正憑借於此,萬科打入此前尚未涉及的浙江地產市場。

而如今,則主要是股權合作形成更好的互補競爭力的模式。

就在前不久,綠城中國[20.98%]長達七個月的出售股權事宜在出現一系列變化後終於落定。原本與綠城合作的融創中國[0.29%]退出交易,收購方此番換成中交集團。

“中交是有資金、有實力,但是地產運營能力尚且不是很強;綠城的班子還是不錯的,尤其在高端產品上的口碑和品質是業內公認的。”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評價道,“中交願意收購,實際上就是跟綠城的進一步合作。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也是未來房企合作的一個方向。”

類似的案例包括世聯行近年來為了開拓P2P平臺,而購買世聯信貸71%股權等跨行業整合行為。

對於前述華南中型房企而言,他們今年有兩起合作開發行為,其中一起與大型地產商的合作,目的在於做財務投資人,將項目開發、運營權利交給大型地產商完成;而另一起則是與地方開發商合作,以大股東的身份主導產品開發。“對我們而言算是一個試水,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關鍵更好地整合資源。”該人士表示。

險資入股28家房地產前十大股東

除前述的跨界轉型之外,不少地產公司也通過引入新股東的方式,進行不同細分領域的布局和轉型。

“現在並購重組有一個比較大的趨勢,是保險公司在股權層面的介入。”張化東總結道。

而險資的入駐,無論是對險企還是房企而言,對於各自在養老領域的擴張都能帶來幫助。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股與H股上市房企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險資身影的地產公司共有28家。據記者初步統計,其中中國人壽保險成為8家房企前十大股東,中國人保壽險成為5家房企前十大,為險資企業中進駐地產最多的兩者。包括遠洋地產、榮盛地產、金融街、外高橋等在內的企業也在名單之列。而僅“萬保招金”而言,目前已有8家險企進駐成為前十大股東。

“險資有非常充沛的資金來源,也不會過多幹涉地產企業的運營。近幾年來,平安保險旗下子公司平安不動產的活躍,遠洋地產與中國人壽的合作等,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之後,應該會有更多的房企和險資進一步效仿。”周孝武表示。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就目前險資企業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數險資企業都有進軍養老地產的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在養老地產領域布局。不排除今後險資會利用房企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開展養老地產市場的布局工作。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65

資本市場大鱷劉益謙自曝兩日投入十億在二級市場買股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205.html

資本市場大鱷劉益謙自曝兩日投入十億在二級市場買股票

每日經濟新聞網 2015-07-02 23:22:00

資本市場大鱷劉益謙今晚(2日)在其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自曝兩日差不多投入十億進入資本市場,明日還要繼續。

資本市場大鱷劉益謙今晚(2日)在其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自曝兩日差不多投入十億進入資本市場,明日還要繼續。

“我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既得利益者,我的財富主要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當這個市場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當中國夢可能受到影響時,買入二級市場股票是我不二的選擇,雖然十幾年沒直接參與二級市場了,不在乎虧多少。二天差不多十個億參與進去了,明天還要繼續。”劉益謙這樣表示。

對於上述朋友圈消息,每經網並未得到本人確認。

堅定的唱多派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道,6月30日9點,劉益謙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一張有5臺寬屏電腦的交易室照片,配文稱:“很久沒進交易室了,不知當年看電腦判斷的感覺還在嗎”,劉益謙正式回歸二級市場。

在多位大佬集體唱多股市之時,劉益謙重進交易室是否也為抄底?雖然對於這個問題,劉益謙只是淡然一笑,並未正面回答,但用“堅定的看多者”來形容當下的他,毫不為過。

“我確實十多年來沒進過交易室了,今天重新回去了。”劉益謙話語中帶著輕松和一些興奮,“因為我認為不管從市場本身也好,從政府的政策角度來看也好,中國的資本市場在這一屆政府的領導下,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現在沒變,未來也不會變。”

針對此前兩周的暴跌,他認為主要有前期漲幅過大、融資盤被強平等原因,“這些原因綜合起來,造成了市場恐慌性下跌,但恐慌中還是需要淡定”。

對於市場因為暴跌再次興起的“牛熊之辯”,劉益謙向記者直言,熊市已經連續了六七年,二級市場整體是在朝好的方向發展,整體走向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我不知道他們怎麽定義牛市熊市的,但我不願意去參加所謂的牛熊之辯。”

在解釋為什麽選擇昨日重回交易室,劉益謙話里行間透露出,或與政策利好密集出臺有關,尤其是證監會[微博]深夜加班發布發言人答記者問。“這些政策利好密集出來,說明監管層對於目前的這種恐慌下跌是不認可的,不會放任不管的。”

劉益謙說:“政府在為市場重建和恢複信心,決心很堅定。我今天也就重新回去了。”

淡出二級市場十多年

劉益謙的名號對於國內資本市場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現年52歲的他開朗健談,在業內綽號多多,軼事不斷。

公開資料顯示,劉益謙現任新理益集團有限公司、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在2013年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上,劉益謙以170億的身家排在第三十位。

劉益謙於2000年成立新理益集團,專註於二級市場投資,主要涉足領域包括國有股和法人股。在此之後他頻頻出手,相繼成為瓊能源、北大[微博]車行、河北華玉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因此斬獲了“法人股大王”的稱號。

2009年~2011年,劉益謙又大舉參與上市公司的增發,單2009年參與的項目數量就近十家。由此,劉益謙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號:“定增大王”。

相比起前些年,這兩個稱號在資本市場的廣為人知,近些年來,劉益謙更受關註的是他在藝術品收藏領域的軼事。其中在2014年,劉益謙以2.8億港元(7.7511,-0.0013,-0.02%)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並用這件天價文物喝茶。這個舉動一時間引發了外界的高度關註和無數爭議。面對由此獲得的“雞缸杯大叔”綽號,他本人卻只是淡淡地表示,“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想表達一下當時的興奮之情”。

不過,針對自己在藝術品收藏領域的備受關註,劉益謙曾經公開向媒體表示其實他一直都沒有離開過A股。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89

“信息中介”知易行難 P2P未來或受傳統金融大鱷擠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568.html

“信息中介”知易行難 P2P未來或受傳統金融大鱷擠壓

一財網 王瑩 2015-07-20 23:30:00

一直以來對這個細分領域“虎視眈眈”的傳統金融機構大踏步向前邁步,大量的金融大鱷將在未來開展更多動作,他們既包括了實體經濟產業,也有傳統金融機構。

頂層設計終敲定,細則出臺遙盼望。

7月18日,《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落地,作為互聯網金融典型業態的P2P被給予確定的信息中介的定位,這給多數曾打擦邊球從事信用中介的平臺而言帶來極大挑戰。

但是,從“信用中介”走向“信息中介”並非一條順暢的通路,在行業氛圍如此、投資者教育尚未到位的情況下,這也成為未來細則出臺的重點關註對象,這也幾乎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生死存亡”,以及“生存方式”。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對這個細分領域“虎視眈眈”的傳統金融機構大踏步向前邁步,大量的金融大鱷將在未來開展更多動作,他們既包括了實體經濟產業,也有傳統金融機構。

信息中介定位或成細則落地最大難題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互聯網金融終於擺脫了“遊離”狀態,《指導意見》在更大程度上認可了P2P網貸行業的存在形式,並將其監管方正式劃至銀監會。

但是,不可否認,《指導意見》更多從高屋建瓴層面對於行業的“紅線”、“底線”等進行了界定,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更像為行業圍起了圍欄,但是遊戲如何進行尚不得而知。

“監管細則已經準備好了,之前遲遲沒有推出就是在於頂層設計遲遲沒有出臺。”曾經多次參與監管層摸底調查座談的某平臺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在未來眾多有待落地的細則中,如何通過細則落實信息中介將成為最大難點。

《指導意見》第八條指出,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

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新宇表示,平臺中介屬性的提法由來已久,“增信”一詞的概念界定可大可小,其解釋將直接影響到實踐中形形色色的“增信措施”。從嚴格角度而言,實踐中的“風險準備金模式”、“回購條款的設定”、“平臺關聯方擔保”、“平臺墊付逾期款項”,以及隱性的“平臺剛兌”等,都將不同程度地違反“不得提供增信服務”的要求。

“從目前行業發展現狀來看,平臺不擔保、不墊付的不太可能。”P2P網貸行業資深研究人士表示,不墊付也將為未來整個司法體系和監管方提出巨大挑戰和要求。

如何通過細則落地“信息中介”界定,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表示,即便定位信息中介,未來平臺對於借款人的信用審核也不可或缺。

“未來互聯網金融第一版細則的推出,應該更多在於標準的制定。”石鵬峰舉例道,平臺信息披露應該到什麽程度,是否要公開壞賬率,對於壞賬率等切實可行的行業標準和規範。

首先,建立行業標準得到了更多業內人士的認可。此前,“四條紅線”的監管標準已經在行業普及,但是,從業務實施的角度來看,“紅線”較為寬泛,存在諸多模糊地帶。以“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為例,就已經有多種解讀。

此外,此前針對監管細則討論較多的“杠桿水準”、“擔保模式”以及“註冊資本金門檻”等問題,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表示,未來定位信息中介,“杠桿”問題或會逐步成為“歷史話題”,但是對於註冊資本金,應該提出實繳要求。“如果不要求實繳,平臺很容易架空。”徐紅偉稱,從目前討論的結果來看,偏金融的平臺多認為門檻應設定為3000萬元,草根平臺則給出1000萬元的建議。“我認為5000萬元也不為過,”徐紅偉表示,註冊資本金的設定或將擋住一些平臺,此外應該從制度層面出臺禁止註冊資本金出逃的相關規定。

一大批金融大鱷即將來襲 創新或受抑制

在以創新為主要定位點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界定了大框架之後,行業的業務創新以及發展空間並不能止步。

“對於整個行業的肯定讓更多人興奮,也消除了更多行業內心舉棋不定的念頭。”一位P2P平臺負責人表示,這種不確定的念頭更多來自傳統金融機構,以及有能力打入供應鏈金融和相關行業的大型實體產業。

一波大鱷即將來襲成為業內人士對行業未來走向的一個判斷。5月8日,寶鋼股份公告稱,其子公司歐冶雲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冶雲商”)旗下互聯網平臺歐冶金融正式上線,歐冶金融是歐冶雲商旗下基於產業鏈的金融服務板塊,為生產廠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貿易企業、終端用戶等提供在線支付、融資服務、票據服務、投資理財等互聯網金融產品。

“未來中石油或許也會有動作,上線一個新的平臺。”徐紅偉表示,如果說過去是一個草根創業的時代,未來或將迎來巨頭的時代。

除了類似於寶鋼、中石油等實體產業,更大的大鱷則是擁有從事金融業務天然優勢的傳統金融機構。從過去一年發展來看,大量的傳統金融機構提出互聯網轉型方向及決心,但是一些機構“雷聲大雨點小”,而如今《指導意見》吃了定心丸,傳統金融機構的步伐預期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快。

金融大鱷進入這個市場後,那些草根的平臺如果想要在行業中立足,需要另辟蹊徑。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大平臺的進入,將帶來行業成本進一步推高。

《指導意見》對於P2P網貸概念定義為“個體網絡借貸”,即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對此,劉新宇表示有兩個關鍵詞應該被重點關註,第一個是“個體”,另外一個是“直接借貸”。

“個體一詞並非法律術語,從字面而言,其應當與‘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加以區分。”劉新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細則中,如何界定“個體”一詞的概念邊界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到實踐中大量存在的P2C、P2B、P2G等衍生模式能否繼續存續。

而《指導意見中》並未對“直接借貸”做進一步解釋,但縱觀P2P網貸平臺可以發現,大量存在的“債權轉讓”、“應收賬款轉讓”乃至“收益權轉讓”, 劉新宇認為,這些業務能否繼續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層未來對於“直接借貸”概念的進一步解讀。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10

投行固收業務(FICC):大鱷魚變成小壁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266
下圖是花旗對固收業務(FICC)盈利情況的一個分析:

金融機構的該板塊業務也在萎縮。從瑞銀當前的資本金使用分配及計劃分配可見一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16

誰讓台股變成紅色大鱷獵物?

2016-01-04  TWM

從股市來看,陸股本益比高於台股,加強紅色風暴的購併威力;就稅制而言,台灣過度民粹化之下,不只企業,經濟也更加無力。

中國紅色企業大軍挾龐大銀彈,收購台灣企業,紫光集團先是以每股七十五元,入股力成二五%之後,矽品林文伯又找紫光抗拒日月光,紫光再宣布入股矽品及南茂 各二五%股權;此時,購併宣德的立訊精密,也進一步拿下美律增資二五.四%股權。台灣電子產業,漸成紅色供應鏈獵物,終於引起國人高度關注。

由林宗男、林盈達等學者領銜的四百多位學者聯名反對IC設計產業中資入股,不久,此屆立法院在閉會前夕,也通過暫緩中資入股半導體產業,紫光股份由趙偉國 領軍的鯨吞台灣電子產業行動暫告一段落,但是,台股本益比太低、市值太小,容易成為大鱷獵物的問題也浮上枱面。

鴻海集資效益 硬是不如比亞迪代工天王郭台銘日前邀請記者聚餐也提到:要設法健全台股,解決本益比過低的問題,否則會有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去對岸,台股會整個被消滅掉! 郭董感受深刻,他最知道鴻海股價,一五年前三季,鴻海稅後淨利九三九.三億元,EPS(每股盈餘)六.○三元,若以一四年第四季EPS三.八五元,或一三 年二.九元來算,鴻海一五年全年EPS在九元以上,但股價只有八十一元,本益比(P╱E)只有九倍,對照在中、港兩地掛牌的比亞迪,目前本益比高達一八 九.九六倍,同樣在資本市場集資,購併能力,鴻海處在最不利的地位。

紫光集團為什麼在台灣可以呼風喚雨?是因為在深圳掛牌的紫光股份,最近一年從二十六.五元人民幣大漲到一三九.五元人民幣,本益比拉高到一六六.八九倍,紫光股份享有超高本益比,再加上國家隊的資金供應源源不絕,所以,趙偉國可以在台灣高調說大話。

台股本益比超低,上市櫃公司面臨被購併危機,金管會主委曾銘宗透露,很多企業老闆都向他求援,為了避免台股被邊緣化,他將從四個層面著手檢討,包括股市稅制、外資交易便利性與國際接軌、強化產業及企業基本面,但他同時也提到總體經濟表現要好才行。

曾銘宗主委大選後,將出任不分區立法委員,未來的金管會主委,面對台股邊緣化危機,恐怕會是千斤重擔壓肩頭,但是擺在眼前的兩岸企業本益比太懸殊,市值差距極大化,及郭董暗示很多企業會跑到對岸去上市的問題,大家必須好好思量如何面對。

企業西進掛牌 市值飆高有前例大家不妨把兩岸產業拿來對比一下,例如,電池模組產業,中國具代表性的德賽電池目前市值一一四.九億人民幣,本益比是四十三.六三倍,德賽 前三季營收五十九.○一億人民幣,淨利一.七三億人民幣,台灣的新普科技前三季營收四六八億台幣,約九十三.六億人民幣,淨利二十二.五二九億台幣,約 四.五億人民幣,新普的淨利是德賽的一.六倍,但是新普市值只有三三一億台幣,本益比只有十倍,市值只有德賽一半,難怪新普董事長宋福祥說,新普如果到對 岸掛牌,股價從三百元起跳,如果以德賽本益比來推算,漲到四五○元新台幣也不奇怪。

日月光併矽品,同是SIP(系統封測廠)的環旭電子,就是日月光很大的啟示。一○年日月光以一七八億元,讓生產主機板的環隆電氣在台灣下市,兩年後,環隆 電氣改名環旭電子在上海上市,一五年元月滬市大漲時,環旭電子市值一度推升到三千億元,目前環旭市值三二二億人民幣,本益比約四十九倍,日月光以環旭的四 十九倍本益比,併十二倍的矽品,自然很划算。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從事ERP(企業資源規畫)軟體的鼎新電腦身上,○七年,鼎新電腦以大約七十四億元新台幣在台下市;一四年,改名為鼎捷軟件,在深圳 創業板掛牌,如今市值高達一一九.七五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二○四.七六倍,深圳創業板把本益比極大化,像精誠入股二○%的四方精創,股價八十五.五元人 民幣,本益比高達一五六.六倍,台灣的精誠資訊投資四方精創,回報相當驚人。

京東方獲利低 市值是雙虎五倍最明顯的是面板產業,中國的京東方市值極大化,台灣的面板雙虎市值極小化,長期下來,台灣的面板廠前景黯淡。目前京東方市值一○四七.五六 億人民幣,本益比三十七.三四倍。但是,友達的市值九四二億元,前三季淨利一三一.一三億元,EPS一.三六元,股價竟只有九.七九元;群創前三季淨利一 七五.三八億元,EPS一.七七元,股價只有十.二元,市值一○一五億元,本益比只有五倍左右。相對京東方營收大約只有友達、群創的三分之一,京東方前三 季淨利十九.九二億人民幣,都不及友達、群創,但是市值一○四七億人民幣,竟是友達、群創的五倍大。

過去台灣面板雙雄的實力,直追樂金顯示器(LGD)及三星,如今超低本益比,正象徵台灣面板產業與資本市場都走到困境,而京東方正透過超高本益比展現購併 實力。這次被紫光點名入股二五%的南茂,以面板驅動IC封測為主,最早表示意願的其實是京東方,後來京東方也邀請力晶合資設立DRAM廠,這是超高本益比 的威力。

很多產業的本益比都出現中國極大化、台灣極小化的現象,像觸控面板,中國的歐菲光電目前股價三十一元人民幣,市值三一九.四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五十九.六倍,但是台灣的TPK宸鴻已陷入嚴重虧損,介面、洋華已是奄奄一息狀態。

LED產業台灣感受最強烈,過去晶電根本沒有放在眼底的小廠三安光電,目前股價二十四.○四元人民幣,市值六一三億人民幣,本益比三十二.九七倍,台灣晶 電已陷入虧損,目前市值二八一億元,只剩不到三安光電的十分之一。最近友達、群創、晶電股價反彈,是因為市場傳言陸資會來低價購併,台股太便宜,成了懷璧 之罪。

中國力拚股市 台灣受限稅制兩岸資本市場一邊是極大化,一邊是極小化,這是台灣資本市場最大的危機所在。一五年五、六月間,陸股大暴走的時候,深滬兩市有一天成交量達 二.一八兆人民幣,換句話說,深滬兩市成交量高達十兆新台幣以上,以台股年成交量大約二十二兆元,這代表深滬股市只要成交兩天,就是台股一整年交易量,對 照九○年代初期,台股一天二千多億新台幣,深滬股市大約只有二億多人民幣,這二十年間兩岸股市一邊是極大化,一邊是極小化。

這兩年,中國領導人全力搞活資本市場,鼓勵投資人勇於入市,陸股崩盤,不但派出國家隊護盤,公安甚至到號子去站崗,中國證監會拉抬股市不遺餘力;反觀台灣,卻用稅制框住了自己,從證所稅、富人稅,不但把民粹極大化,如今資本市場已奄奄一息。

租稅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遊戲規則,但是稅制最容易成了政客操弄的工具,這次總統大選辯論,朱立倫再度提出加課富人稅,有錢人多課稅,窮人少繳稅的政見口 號,這個口號政客最容易脫口而出,但是稅制與貿易條件相同,都會出現比較利益的現象,資金往有利的方向移動,錯誤的租稅政策,不小心就會掏空整個產業。

最顯著的例子是兩岸三地的藝術市場。一九九三年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蘇富比,與台灣的財政部談判失敗,台灣堅持對藝術拍賣市場課稅,這兩家拍賣公司決定把亞洲總部搬到香港,而這正是兩岸藝術市場最重要轉捩點。

八○年代,台灣藝術家作品像洪瑞麟、李石樵、李梅樹等頻頻創新高價,但是國際拍賣公司把亞洲總部搬離台灣之後,中國藝術家崛起,大家看到張曉剛、曾梵志、 岳敏君、蔡國強等作品頻創天價,台灣藝術家作品卻乏人問津,台灣藝術市場在這二十年間徹底邊緣化,大家今天才見到資本市場邊緣化,其實二十年前稅制掏空台 灣,老早已開始了。

最近才宣布廢除的證所稅,最大問題也是民粹化的結果,一個公平正義就讓台灣陷入厄運。

馬英九總統為了「公平正義」四個字,堅持開徵證所稅,可是他害怕趕跑外資,於是內資課稅,外資不課稅,把同是市場參與者分成兩種人。我當時跑去跟財政部長說,同樣都是人,一種不課稅,一種要課稅,這樣的稅制一定會失敗,但是馬總統執意要硬幹,最後是浩劫一場。

因為,此時中國正使盡全力搞活股市,台灣的政府卻拿刀自宮,努力趕跑台灣資金,證所稅上路後,股市交易量一直縮減,周轉率下降,本益比也跟著壓縮,市場大 戶轉戰別的市場,台股只剩下不必課證所稅的外資獨撐大局,而這些外資卻大半是由內資變身的,一套制度照顧外國人,獵殺本國投資人,證所稅當然非失敗不可。

富人稅負加重 恐掏空台灣資本但是真正讓台灣沉淪的是富人稅,這個稅在證所稅上路一年後推出,本來是為補證交稅收的不足,將淨所得逾一千萬元的高薪人士再加徵五個百分 點,也就是稅率從四○%上升到四五%,而且,財政部宣布,本來扣抵一七%的營業稅,只能扣抵一半,再加上二%的二代健保附加費,把個人所得稅率,拉升到五 ○%的世界級紀錄。

這個在立法委員賴士葆口中「專門修理有錢人」的稅制,才是掏空台灣資本、人才的最大催化劑。在資金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金融帳連二十一季淨流出,金額高達七.二七兆台幣。

其實兩岸互動愈來愈頻繁,台灣下一屆的政府團隊,實在要用心思考兩岸不同稅制造成的衝擊力,例如,台灣的股利所得要併入綜合所得稅,但是同是華人世界,香 港、新加坡股利所得免稅,中國持股一年以上也是免稅,一個月到一年一○%,一個月之內是二○%,當全世界有九成國家對股利所得都採分離課稅,台灣何德何能 可以對股利所得課重稅?

我常說,租稅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遊戲規則,台灣必須有一套具競爭力的租稅制度,有人批評台灣企業有效稅率只有一二.七%,綜所稅有效稅率只有五%,實在太 低,但那是因為我們把每年七千多億元的健保費,及五百多億元的汽車燃料捐等都算成「費」,如果把這些「費」當成「稅」,有效稅率將接近二○%,況且,台灣 也該徹底檢討哪些該課的稅未課,不該課的稅太民粹。像薪資所得課重稅,一流人才絕不會來台灣,同時也把台灣一流人才趕跑。

在資本全球化時代,大家都知道有錢人要課重稅,但資本流動向來快速靈活,台灣過度民粹化衍生出來的稅制,只是讓台灣更加無力,如何構思一套有創意、又有競爭力的賦稅新制,這才是恢復台灣經濟活力的當務之急。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