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官員們心中,騰格里沙漠汙染事件是這幾年一直抹不去的痛。
去年11月16日,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向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反饋督察情況時表示,“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推進綠色發展的艱巨性、緊迫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存在重開發、輕保護問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騰格里沙漠汙染事件。
2014年9月6日,騰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區被發現排汙池。當地牧民反映,有企業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排汙池,讓其自然蒸發。然後將黏稠的沈澱物,用鏟車鏟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
而早在2010年,就有媒體曝光了寧夏中衛市的造紙廠將大量造紙汙水排向騰格里沙漠的汙染事件。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專門成立督察組,敦促騰格里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整改。
反饋會上,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通報的督察意見稱,寧夏“推進中衛騰格里沙漠汙染、渝河和葫蘆河跨界水汙染等問題整改,取得積極成效”,但“僅對基層監管人員實施問責,未從決策審批等環節追溯責任”。
第一財經記者28日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已研究制定了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整改方案提出,“推進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汙染後續整改和解決永寧制藥企業異味擾民等突出環境問題”“嚴厲打擊工業園區環境汙染問題”。
航拍寧夏銀川周邊石化企業。攝影/章軻
整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主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0%以上,重點湖泊達到Ⅳ類水質,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建成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縣,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普遍提高,美麗寧夏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對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歸納整理出的41個問題,實施清單制管理,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堅決整改、確保到位,制定了問題整改措施清單,包括163項整改措施。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整改工作第一責任人,按照不查不放過、不查清不放過、不處理不放過、不整改不放過、不建立長效機制不放過“五個不放過”原則,確保整改措施到位、整改責任到位、整改效果到位。
整改方案表示,全面推進生態修複和建設。嚴格實施重要區域紅線管控制度,開展自然保護區全面排查,加快自然保護區環境恢複治理,著力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打造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進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汙染後續整改和解決永寧制藥企業異味擾民等突出環境問題,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違規項目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工業園區環境汙染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組去年還抽查的寧夏156家企業,發現賀蘭縣暖泉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寧東水務公司汙水處理廠等71家企業環保設施不正常運行或汙染物超標排放。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平羅恒達水泥、中冶美利紙業、平羅吉青矸石熱電、平羅縣供熱公司、寶豐能源甲醇廠(自備電廠)、寧東鋁業、和寧化學等企業,廢氣汙染物部分排放指標超標50%以上。
寧夏自治區2014年、2015年PM10年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增長20.6%和21.8%,連續兩年未完成國家大氣考核任務。2015年冬季,銀川市首次出現連續霧霾天氣。
2016年上半年,銀川市和石嘴山市PM2.5平均濃度與上年同比分別上升16%和6.7%,固原巿PM10平均濃度同比上升8%。
整改方案提出,嚴格環境執法監督管理。開展督察組交辦問題整改“回頭看”和全區環境保護大檢查專項行動,強化工業汙染源日常監管和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序銜接,建成天地空環境立體監管指揮系統。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2018年年底前完成對各市的環境保護督察任務,夯實網格化環境監管,強化責任追究,促進守法常態。
“成都治水十條”
一、推進雨汙分流全覆蓋,加大生活汙水處理廠擴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
二、加快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及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建設。
三、開展畜禽養殖及屠宰行業專項治理,逐步推進規模畜禽養殖產業有序轉移和規範養殖零排放。
四、大力整治洗車場、農貿市場、洗砂場、攪拌站、“小散亂汙”、“農家樂”等違法排汙行為。
五、加強飲用水源地規範化建設,2018年底前縣級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質預警自動站。
六、實施飲水安全保護工程,推進李家巖“第二水源”建設,規劃建設“第三水源”。
七、強力整治296段黑臭水體。
八、加強毗河、西江河等7條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
九、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打造海綿城市。
十、加快完成藍線規劃,拆除河道兩岸違法建築,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成都的濕地公園 圖據四川日報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官遠星
成都提出的“重拳治水”,有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今日(6月18日),成都對外發布《實施“成都治水十條”推進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下稱“治水十條”)。成都治水的“行動手冊”得以再次升級。
據成都市水務局局長陽昌壽介紹,到目前為止,成都城市建成區44條河的53段黑臭水體、719個下河排水口的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任務基本完成。面對該成績,成都要如何在維持的同時進一步加以提高?此次發布的“治水十條”,正是成都對該問題的解答:一方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對已治理水體采取“回頭看”措施,繼續鞏固成果;另一方面,將治水升級為對水的有效利用,以治水推進產業提檔升級,實現水環境的“共建、共治、共享”。
堅決關閉“三無企業”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此次成都出臺“治水十條”,直指產業發展與汙水排放二者的平衡,誌在滿足產業綠色發展需求的同時,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產業向高端發展。
如何實現這一平衡?成都的思路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實現工業排汙的高效處理與產能的升級換代。
在園區內,成都在加快汙水處理廠建設及其配套管網、自動在線監控裝置設施的同時,加大其擴能改造的力度。據陽昌壽介紹,2017年,成都將啟動彭州市縣城產業園、麗春產業園、蒲江縣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等園區內工業汙水處理廠建設,並對新都區、金堂縣、崇州市、溫江區等多個工業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改建。
為此,成都定下的目標是,力爭通過三年,“新增汙水處理能力118萬噸/日,提標改造汙水處理能力230萬噸/日,新建汙水管網625公里,改造老舊管網420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網166公里”。
值得註意的是,“重拳治水”之“重”,更體現在成都對園區外工業項目的措施。據成都市經信委副主任鄭中禮介紹,由於其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成都明確要求,在“工業園區外,各鄉鎮嚴禁新上工業項目”,以減少新的不達標工業汙水排放。
與此同時,成都還將對工業園區外現有工業企業開展清理排查。一方面,成都將堅決關閉“三無企業”,並對不達標工業汙水排放的工業企業實施停業整頓,經環保部門、水務部門驗收合格後方能恢複生產。
另一方面,對檢查合格的工業企業,成都或采取關閉或調遷,或在工業企業比較集中,並有條件建設工業汙水處理廠的鄉鎮,督促指導其加快工業汙水處理廠建設。
成都規劃“第三水源”
在“治水十條”中,水源地的開發與保護是主要內容之一。引人矚目的是,成都“第三水源”三壩水庫的規劃建設工作被正式納入其中。這也是自去年10月初作為成都“第二水源”的李家巖水庫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以來,成都在挖掘水資源利用潛力、優化調配水量,全面提高供水能力的又一動作。
根據成都的計劃,今年將啟動三壩水庫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預計2022年,按計劃有序推進三壩水庫建設。而李家巖水庫也將於2020年基本完成主體工程的建設與其環保工程工作。
還有更多城市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成都不斷開展。一個例子是,陽昌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將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通過成都天府綠道的建設推進,同步實現其地下綜合管廊系統的建設,使其成都市域範圍內不斷鋪開。
據他介紹,成都已規劃將建成31.5公里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一期,完成三環路綠化帶的改造與錦江軸天府綠道概念規劃及實施方案並有序啟動,並到2020年初步形成340公里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基於此,到2021年,成都將建成不少於20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被視為中國國家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日,商務部首次公布對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的考核評價結果。考核顯示,這些開發區總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勞動生產率已達44.6萬元(人民幣,下同)/人,遠高於同期全國勞動生產率9.5萬元/人的水平。
此次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考核評價內容分為產業基礎、科技創新、區域帶動、生態環保、行政效能等方面。考核結果顯示,這些經開區主要指標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輻射帶動作用。
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李勇介紹說,開展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旨在定期評估關鍵領域的發展情況,“相當於一份‘體檢報告’”,推動這些經開區加快發展、發揮好引領示範作用。
數據顯示,2016年,219家國家級經開區的地區生產總值8.2萬億元,同比增長8.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24%。截至2016年末,國家級經開區擁有1.4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的13.7%。
與此同時,國家級經開區對區域帶動作用提升。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稅收收入占所在設區市稅收收入的比重為11%,比上年提升1.4個百分點。截至2016年末,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參與共建園區122個,對口援疆、援藏、援助邊境合作區58個。
從區域分布上看,考核評價綜合排名前30名的國家級經開區東部地區有21家,中部地區6家,西部地區3家(名單附後)。30家國家級經開區中,既有改革開放初期創建,40年來一直銳意改革、引領開放的“老字號”國家級經開區,也有近年來剛剛躋身“國家隊”行列的後起之秀;既有註重開放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的沿海國家級經開區,也有註重學習複制、承接產業轉移收效明顯的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國家級經開區。
分省份來看,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前30名中,江蘇最多,達到了7家,浙江3家,廣東、山東、天津、四川各2家。這6省占據全部30強的五分之三。
這其中,蘇州工業園區表現搶眼,不光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科技創新、對外貿易等關鍵指標也位居榜首。該園區在5個考核領域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位列全國第一。截至2016年,園區共建成19個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比上一年度增加46.15%;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132個;經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28個,比上一年度增加16.46%。
在前30強中,目前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蘇州有三家上榜,分別是排名第一的蘇州工業園區、排名第六的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排名第二十六的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
相比江蘇,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僅有2家入圍前30強,不到江蘇的三分之一,為何兩者之間的差距這麽大?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江蘇在開發區的發展方面,探索的模式比廣東多一些,給的政策優惠和服務力度都比較好,經開區在江蘇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在蘇南一些地方,基本上每個鎮都有一個省級開發區。當地政府在經濟園區與鄉鎮之間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通過整合政府職能、促進區域融合,實現功能互補、統籌發展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
相比之下,廣東雖然也先後有蛇口工業區、光明新區、中山火炬園區等開發園區,但開發園區起到的作用沒有江蘇那麽大。這里面的一大因素在於廣東的鎮域經濟、產業集群比較強,鎮的統籌能力比較強。比如早期廣東吸引的“大頭”港資,很大一部分是返鄉創業,對開發區的依賴度沒有那麽大。
另一方面,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最早的4個經濟特區中,廣東就坐擁深圳、珠海和汕頭3個,特區的政策優惠和吸引外資的力度都很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廣東的對外開放開發更早,園區的形態更為多樣,產城融合的程度更高。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產城融合的推進,廣東的很多園區形態也不斷升級,不僅有產業的發展,而且有生活的配套,而不再是單一的經濟開發區的形態。
表1: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前30名
表2、產業基礎前10名
“當時這里還是老閘北,地理區位不是很占優勢,如何在產業扶持引進方面能有自己的特點,那時候考慮下來最終還是把這條河保留下來。現在整個環境的改善對我們產業的引進非常有幫助。”上海市北高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曉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揚湖位於市北高新園區內,全長約770米。在整治前河道淤積嚴重,兩岸無防汛墻且違章搭建現象嚴重,各種垃圾被丟棄傾倒在河道中,導致河道常年黑臭、環境惡劣。如今這里是一幅“樹綠花香鋪大道,鴛鴦天鵝唱新歌”的美麗畫卷。
5月17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走訪了中揚湖、東茭涇-彭浦新村街道段、江場河等河道,感受到了上海市靜安區在河道生態治理上的成果。
據工作人員介紹,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中揚湖實施了河道綜合整治工程,整治後的中揚湖兩岸是達到百年一遇標準的防汛墻,河道暢通,且水清岸綠,不再黑臭。
2005年6月起,原閘北區河道所在市北高新園區委員會的支持配合下,又先後對中揚湖實施了種植水生植物和機械環水、曝氣增氧、種植水生植物相結合的水質深化治理工程,改善了中揚湖河道的水質。
2010年,對河道兩岸景觀進行了再次改建,打造了許多靚麗的綠化景觀和親水平臺,並在河道內放養了天鵝、鴛鴦等水禽。
如今隨著河道長效管理的不斷深入與河道養護管理的日趨精細化,中揚湖已成為了區內屈指可數的景觀河道,為市北高新園區的環境增添異彩,更使眾多中外企業包括科勒等全球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於園區,成為新的經濟創收點。
周曉芳告訴記者,當初星巴克當初不願意進園區,後來看到了河道的治理效果,主動提出要進來。“如今這家星巴克在上海所有的園區店里單店銷售額居於前列。”
“美資企業科勒之前沒有在中國置產的經歷,2007年考慮在我們園區置產時他們內部爭議很大,當時還挖我們這邊的土壤拿回美國做鑒定,最後還是買下了一棟,2018年1月份又在這里買了第二棟。”周曉芳告訴記者。
全長1.89公里的東茭涇河道彭浦新村段,地處城鄉結合部偏僻地段。過去河岸邊空地內環境長期處於臟亂差狀態。
2016年彭越浦-東茭涇被列入全市56條黑臭水體,市政府要求2017年完成對東茭涇的治理。
此後,靜安區分步驟出重拳對東茭涇地區的臟亂環境進行大規模集中治理,聯合彭浦新村、區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對東茭涇十米退界內的違法建築進行了全面拆除,確保了河道的全面貫通。通過改建防汛墻、種植沿岸綠化等措施改善河道環境面貌,並在臨汾路東茭涇沿岸修建了東茭涇濱河雨水公園。
如今該公園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集雨水收集、生態環保、健身休閑於一體,深受市民好評。
記者又來到了靜安區內的江場河。這條河東起滬太支路,西端與先鋒河相連,長度為260米。為了持續提升江場河環境面貌,打造靜安區河道新亮點,2017年9月中旬開始實施了江場河沿線景觀提升工程,對河道沿線綠化、護欄進行了全面改造。考慮到居民有親水垂釣休閑的需求,新建了數處觀景平臺,構建了和諧的人水互動空間。
塘南社區經濟合作社支部書記、理事長孫嘉新告訴記者,之前這條河受到居民生活汙水、企業汙水排放、水產批發市場等汙染源的汙染,隨著這幾年市政配套建設的推動,該納汙的全部都納到市政網了。“現在這條河體量小、又沒有汙染源排放,水質明顯改觀,目前水質接近4類,超過5類。”
在多個汙染環境案件被掛牌督辦、部分市級領導被公開約談之後,化工大省江蘇開始對沿海化工園區整治工作下狠手。
在日前召開的江蘇省沿海化工園區整治工作會議上,江蘇省決定建立沿海化工園區規範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完善和提高廢氣、廢水和固廢處理排放標準,加強汙染物收集、汙染物處理、清潔能源供應、智慧監控等四個能力建設。
5月14日,江蘇省省長吳政隆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要求,“痛定思痛、下定決心,重拳整治沿海化工園區環境汙染問題,精準施策、靶向發力,舉一反三、依法推進。要加強統籌謀劃、標本兼治,系統推進沿江、沿海、沿太湖等區域化工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化工產業是江蘇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但全省6300余家化工企業中相當一部分處於中低端。《江蘇省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介紹,2015年江蘇省化學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產業總量15.37%,繼續穩居全國各省市第二位。
該規劃介紹,江蘇省化學工業以長江為中軸線向蘇南、蘇北兩側延伸,以沿江區域化工產業帶、沿海區域化工產業帶、資源開發利用化工產業帶為重點。近年來,江蘇省以化工園(集中區)為重要載體的產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全省63家化工園(集中區)支撐起全省化學工業的半壁江山(園區內規模以上化工生產企業數、主營業務收入均約占全省化學工業的50%)。
但該規劃也承認,“安全環保及社會壓力持續增大”“園區外化工企業生存環境越發嚴峻”。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持續推進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關閉了2000余家生產規模較小、安全與環保風險較高的化工生產企業。但截至2015年底,全省仍有半數以上的化工生產企業散布在化工園區(集中區)之外。
江蘇省沿江地區人口密集、產業密布,資源環境處於緊繃狀態。“全省約2/3的重化工產能集聚在沿江兩岸,沿江八市廢水排放總量占到全省的74%。雖然近年來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但違法案件仍然高發。”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誌鵬說。
數據顯示,江蘇省長江沿線分布700多家化工企業,110多個化工碼頭,年過境危化品超2億噸,排汙口與取水口犬牙交錯,陸上風險和水上風險疊加。今年一季度,江蘇省入江支流水質同比下降,優Ⅲ比例53.3%,下降16.5個百分點,劣Ⅴ比例20%,上升10.7個百分點,形勢不容樂觀。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江蘇省環保廳已聯合公安部門,開展沿江八市共抓大保護交叉互查環保聯合執法專項行動,通過交叉互查、聯合執法等方式,對群眾反映強烈、媒體持續關註、汙染排放嚴重、整治推進滯後的突出環境問題,進行為期1個月集中排查和專項整治。
目前,江蘇省環保廳已對大豐區、濱海縣、響水縣、灌南縣、灌雲縣等地實施區域限批,除民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項目外,所有建設項目環評均暫停審批。南京市正通過嚴控汙染、生態修複等方式,全面加強長江岸線保護。泰州市正對江邊所有小化工、小船廠進行關停拆除處置。
在劃定省級和國家級生態紅線區域基礎上,按照生態環境部安排,相關部門正抓緊編制江蘇省長江經濟帶“三線一單”,以環境質量目標測定區域汙染物排放總量限值。
5月中旬,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赴江蘇省連雲港化工產業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現場調研。連雲港化工產業園此前因企業違法排汙等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要求整改。李幹傑表示,工業企業治理要對標先進,壓實責任,確保整治成效。同時,要高度重視化工園區環境風險管控,消除環境隱患,確保環境安全。
《江蘇省政府關於深入推進全省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年〕明確,沿江地區重點實施壓減、轉移、改造、提升計劃。從區域、資源、環境、運輸、市場等方面綜合考慮,有序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周邊和沿江兩岸化工企業向有環境容量的沿海地區轉移。沿江地區不得新建和擴建以大宗進口油氣資源為原料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基礎有機無機化工、煤化工項目。
該實施意見規定,尿素、磷銨、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純堿等過剩行業不得新增產能,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取水和新增授信等業務;未納入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的新建煉化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不得在長江、淮河、太湖流域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項目,從嚴控制異地搬遷或配套原料項目。染料(包括顏料)、農藥、醫藥及中間體,塗料、印染助劑等精細化工生產裝置加快推進清潔工藝改造,2018年底前淘汰間歇法、“三廢”產生量大且無法安全處置或合理利用的生產工藝與裝置。
此外,禁止新建或改擴建高毒、高殘留以及對環境影響大的農藥原藥,並逐步壓縮現有產能、企業和布點,原則上不得新增農藥原藥(化學合成類)生產企業。企業生產裝置長期停車、產品市場低迷、技術工藝落後、裝置重啟存在不可控安全環保問題的,以及經整改仍不達標的危化品碼頭,一律實施關停並轉。
江蘇省副省長繆瑞林表示,要全面推進整改,該關的要下決心關停,保留的一定要嚴管到位。要完善環保設施,提升管理水平,逐條逐項改善沿海化工園區環境。要加強部門聯動、發動群眾參與,強化督察問責,確保各項整改措施落到實處,實現沿海化工園區脫胎換骨、涅槃重生。
為了促進職住平衡,北京開始發展“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
5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規劃國土委聯合起草的《關於發展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5月30日。
對於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意見》解釋稱,指專門躉租給用工單位、用於單位職工本人住宿並進行集中管理的房屋。其中,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不得分割銷售或變相“以租代售”,人均使用面積不得低於4平方米,每間宿舍居住人數不得超過8人。
房源主要包括三大塊:一是在集體建設用地上規劃建設或改建;二是產業園區配建或將低效、閑置的廠房改建;三是各區結合區域規劃調整需要,將閑置的商場、寫字樓或酒店等改建。
產業中國研習社創始人張五明對第一財經表示,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的推出,旨在為北京流動人口解決租賃住房的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為了豐富北京租賃市場。對於北京市自2017年2月,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順利推進,其實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前情況下,在集體建設用地上建設租賃住房,面向周邊產業園區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出租,或者由區政府按市場價格整體躉租作為公租房,面向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出租,擴大保障性住房籌集渠道,將會是完善多層次、多方式住房供應體系的有益探索。從2011年起,北京市先後開展了5個這樣的試點。這5個試點項目主要分布在重點產業功能區周圍,均具有大量且穩定可期的租賃需求。
從國家層面來講,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幹意見》,提出要支持租賃住房建設,培育市場供應主體,鼓勵住房租賃消費;2017年4月,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應,以及在租賃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超大和特大城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租賃住房已成為住房供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據了解,今後,北京將大規模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未來,北京市的租賃住房將結合“三城一區”和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重點在毗鄰產業園區、交通樞紐和新城的區域布局建設,周邊市政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齊全,交通較為便利,充分解決周邊就業人群的住房需求,促進職住平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將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提上了議事日程。
其房源之一,需要在集體建設用地上規劃建設或改建。此外,產業園區配建或將低效、閑置的廠房改建,還有閑置的商場、寫字樓或酒店等改建,將有助於盤活存量資源,落實職住平衡。
《意見》還要求,運營主體應當將租賃型職工集體宿舍對接躉租給用工單位,不得直接面向個人或家庭出租。鼓勵租賃雙方就租賃合同一年一簽。同時,用工單位須位於本市且在本市註冊,所處行業符合本市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未列入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
另外,《意見》還對加強服務保障,搭建供需對接服務平臺、引導供需有效對接,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強後期使用監管以及建築消防安全導則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關聯度高、產品覆蓋面廣。哪些地方的石化園區發展得最好呢?
5月2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8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在珠海召開,會議發布“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單。今年的榜單由去年的20強增至30強。榜單顯示,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三甲。
“十三五”以來,我國化工園區建設掀起了又一個高潮,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01家。其中,國家級(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61家,省級315家,地市級225家。產值達千億的園區已增加至十余家,集約發展成效顯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入圍榜單的化工園區30強在2017年實現石化銷售收入總量2.36萬億,占全國石化產業銷售收入的17.1%,其中前10強實現石化銷售收入1.14萬億,占比8.29%;化工園區30強在2017年實現利潤總額2029.3億元,占全國石化利潤總額的24%,其中前10強實現利潤總額1242.3億元,占比14.7%。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表示,這些數據彰顯了化工園區30強在我國石化行業中占據的重要地位,這些園區將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激勵和推動全國化工園區合規發展、提質升級發揮更大作用。
從大的地區分布來看,2018中國化工園區30強園區有23家位於東部地區,位於中部地區有3家,位於西部地區有3家,位於東北的有1家(來自遼寧)。也就是說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石化園區占據絕對優勢。
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信部日前印發了《關於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目前我國石化產業綠色發展仍存在企業布局分散及入園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按照《意見》,中國將打造一批化工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形成若幹個世界一流水平的石化產業基地、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全面啟動,新建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合規設立的化工園區。
其中,沿海地區是一大布局重點。在沿海地區,未來要適時在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防護縱深廣闊的孤島、半島、廢棄鹽田規劃布局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深化國際產業合作,完善陸海能源進口通道配套的石化項目布局,打造面向世界的產業平臺。
一位石化產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沿海的孤島、半島空間相對獨立,遠離居民區,安全防護條件好,海洋環境容量大。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大宗產品運輸,是打造大型石化基地的首選。
分省份看,本次發布的30強榜單,來自長三角的最多,共達到了13家。其中,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居榜首。另外,來自江蘇的園區多達7家,主要分布在南京、泰州、揚州等蘇南、蘇中沿江區域。來自浙江的也有6家,主要分布在寧波、嘉興、杭州等杭州灣區域。在前十強中,長三角更是占據了一半,可見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石化產業園區最強的區域。
2018中國化工園區30強詳細榜單:
1 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
2 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3 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
4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
5 淄博齊魯化學工業區
6 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
7 寧波大榭開發區
8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9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
10 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
11 揚州化學工業園區
12 江蘇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
13 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4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15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欄港經濟區)
16 泉港石化工業園區
17 衢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
18 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
19 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
20 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
21 武漢化學工業區
22 鎮江新區新材料產業園
23 中國化工新材料(聊城)產業園
24 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
25 中國石油化工(欽州)產業園
26 湖南嶽陽綠色化工產業園
27 浙江省紹興市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
28 遼陽芳烴及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
29 安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0 泰州濱江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