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澳門賭王家族 上演港版「霹靂火」 何鴻燊 創業強人最後的啟示錄

2011-2-14  TWM




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分家鬧劇,不會是單獨現象,亞洲還有許多在二次戰後崛起的企業,憑著創辦者的意志,維持著表面的團結,但是家族的子女,都虎視眈眈地等著分產。

兄弟鬩牆、王國崩解的故事,將不斷上演!

撰文.乾隆來

今 年將要「慶祝」九十大壽的澳門賭王何鴻燊,在農曆年前開演了一場轟動全球的家族爭產風波,他的四位太太、十七名子女,加上一位家族律師,幾乎天天召開記者 會,爭搶何鴻燊所建立的賭場王朝。這場赤裸裸的豪門爭產,比任何連續劇都要讓人拍案叫絕,不只香港八卦傳媒狂做新聞,連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爾街日 報》這些嚴肅的外文報紙,也都忍不住連番以頭版報導。

這場現世肥皂劇最令人訝異的是,一代賭王何鴻燊竟然失去往日的雄風,任由女兒、姨太、律師擺布。這邊叫他簽律師函他簽,那邊叫他簽法院訴狀他也簽;兩邊在媒體上指責對方綁架何鴻燊,他也無力阻止,自己簽的法律文件,事後他又公開不認帳,否認之後,過幾天又承認。

「想要暴富,必走險路!」在二○○九年七月,當時八十八歲的何鴻燊在家裡跌倒,導致腦部重傷之前,他是人人敬畏、睥睨群雄的獅子王。

一 九二一年,何鴻燊出生在香港最為顯赫的買辦家族,他的祖父何福是英國在香港最大企業怡和洋行的買辦。何鴻燊一出生就口銜金湯匙,他自己說:「我在十二歲之 前,香港比我有錢的小孩,絕對不超過十個!」但是,在三○年代的大蕭條中,他的父親炒股票賠光所有身家,何鴻燊雖然還能夠上香港大學,卻也得像一般窮困的 小孩那樣,設法自行謀生。

二次大戰後期,日本入侵香港,偏僻的澳門因為沒有戰亂,成了許多香港商人避難之地。何鴻燊也跑去澳門,以何東︵何 福之兄︶家族的背景加入了聯昌貿易公司,買貨跑船賣給戰亂中的中國大陸;何鴻燊後來說:「想要暴富,必走險路!」他冒著生死押船,躲搶劫、躲海關、躲炮 火,每一批貨都暴賺。一九四三年,當時只有二十二歲的何鴻燊,就已經分到一百萬港元紅利,暴發了!

何鴻燊把賺來的一百萬港元,創立獨占事業澳門水火(煤油)公司,也拿去香港與人合資籌組建設公司,賺戰後的重建財,不到十年,就晉升香港十大富商,實力與霍英東、葉德利等人平起平坐。當時李嘉誠、郭鶴年還在後方追趕。

一 九六一年,澳門政府決定開放賭牌,剛滿四十歲的何鴻燊與霍英東等香港著名的商人合夥,參與賭牌執照競標。幾組投標廠商殺頭競爭,志在必得的何鴻燊給澳門政 府開出「無法拒絕的三條件」:一、免費為澳門建立新港口;二、將新港口的腹地規畫成新都市;三、買最新、最快的船,從香港大量載賭客進澳門。「三條件」之 外,再加上令人跌破眼鏡的附帶優惠:所有賭場的盈利,九○%捐出做慈善事業。

從一九六二年獲得澳門賭牌之後,何鴻燊蠶食鯨吞,不到十年就壟 斷澳門的賭場,至○二年澳門政府開放國際賭牌為止,何鴻燊實際上掌控澳門政治、經濟、黑白兩道的所有資源。他的賭場每年上繳政府賭稅超過四十億港元,是澳 門政府財政收入的五成以上,還有將近四成的澳門居民,直接或間接受雇於何鴻燊的企業。

何鴻燊的企業集團,核心是三家香港上市公司,最早成立 的是信德集團,目前總市值一一○億港元,資產包括澳門、香港的地產開發,以及在中、港、澳之間穿梭、全世界載客量最大(每年二千三百萬人次)的飛翼船隊 TurboJet等;其次是總市值約莫七十億港元,在○一年收購的老牌公司新濠國際,資產包括著名的避風塘地標珍寶海鮮舫、澳門Crown 賭場等。

這 次爭產的焦點,則是擁有澳門最核心賭牌的澳門博彩控股,總市值達七五○億港元,擁有葡京、新葡京、索菲特大酒店等,是何鴻燊賭博王國的核心企業。總計三家 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超過九百億港元,其中有三成仍然控制在何鴻燊家族及控股公司手中;這還不包括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葡萄牙,以及中國各地的房產與股票投 資。

有錢、能玩、風流倜儻的極品何鴻燊的獨特地位,來自於他顯赫的出身,西化的貴族作風,以及永遠說不完的風流韻事。何鴻燊是貨真價實的 「富三代」,他全身都是貴族氣息,曾祖父是猶太血統的荷蘭人,混血的何鴻燊外貌有如電影明星,身高一八三公分更是英挺迷人,不僅是運動健將,舞藝更具職業 水準,在香港上流社會,他的社交舞蹈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還有,何鴻燊講笑話功力更是一絕,他在社交場合妙語如珠,一開口就能讓全場氣氛 歡暢,賓主盡歡。不要忘記他少年致富,口袋裡花不完的鈔票全都是自己賺來的,所有完美條件的結合,絕對是風流無敵的極品。這樣的社交極品,一生娶四位太 太,生十七名小孩,似乎「每次都是合理、謹慎,都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卻也埋下他晚年家族爭產無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何鴻燊在二十一歲的時 候,就靠高超的把妹技巧,把當時澳門第一美人黎婉華娶回家了。黎婉華是道地的葡萄牙人,擔任律師的父親是澳門當時唯一的公證人,在還是小村莊的澳門擁有 「喊水會結凍」 的地位,也具有直通葡萄牙政府的通天本領,對何鴻燊早期奠定的事業基礎,有著莫大的幫助。

但是一九五七年之後,黎婉華患了 結腸炎,看遍名醫都無法復元,後來把整個胃都割掉了,只能吃流質的食物。此時何鴻燊事業正在快速發展,天天在外應酬,經常在社交場合與何鴻燊伴舞的年輕美 女藍瓊纓,自然取得了「二太」的身分。何鴻燊娶二太太的過程還頗掙扎,原因除了起家曾靠岳父幫助,還因為西式婚姻不允許納妾,何鴻燊拐彎抹角,當時雖然已 經是一九五七年,卻引用了當年在澳門還有效的《大清律令》,明媒正娶的把二太迎回家門。

眾太太與子女走上爭產不歸路從二太入門到三太太出現的二十八年期間,何鴻燊奪得澳門賭牌,建立了澳門首富、澳門賭王無可挑戰的地位。小何鴻燊二十二歲的藍瓊纓,陪同何鴻燊出入各種重要場合,堪稱是他事業成功背後的重要推手。

相 較於靠跳舞入室的二太太,出身護士的三太太陳婉珍則有點像三明治的夾層。陳婉珍是元配黎婉華的看護,一九八五年,當時已經六十四歲的何鴻燊,幫年齡只有三 十二歲的陳婉珍買了豪宅,大家才確認經歷將近三十年之後,終於正式出現了第三任太太。但是這位第三任已經無法登記正式婚姻,只在八九年之後陸續生了兩女一 男,都登記為何鴻燊的子女,才確認她的地位。

四太梁安琪則是所有太太中最高調的一位,出身廣州舞蹈團的她,隻身到澳門闖天下,也像二太太那 樣靠舞蹈走入何鴻燊的世界。當時二太太遠走加拿大、三太太又不太出門,何鴻燊雖然已經六十八歲,但是社交活動仍然頻繁,從一九八九年獲贈香港豪宅起,梁安 琪不僅成為過去二十年何鴻燊公開場合的太太,還為他連續生了三兒兩女,成了四房裡面人丁最旺的一家。

從企業接班的觀點,六十五歲之前的何鴻 燊雖然風流,卻還能有為有守,大房三女一子都沒有進到企業,二房的女兒們也沒有獲得接班授權。但是,六十五歲之後,太太與子女數目暴增,相互角力,終於走 上公開爭產的不歸路。何家帶頭爭產的是兩位強悍的女人,一位是今年剛滿五十歲的四太太梁安琪,另一位是二太太的長女、今年四十八歲的何超瓊。

舞蹈老師出身的梁安琪,跟著何鴻燊已經二十年,早就成為商界的女強人。她承包經營多個何鴻燊賭場的貴賓廳,身兼旗艦上市公司澳門博彩公司的執行董事,高調以數十億港元大炒香港豪宅,同時還在中國投資三溫暖、證券行、茶餐廳以及高爾夫球場。

另 外一邊,何超瓊也非等閒之輩,她獲得父親的真傳,在港澳社交圈是媒體爭相報導的名媛,常常穿著名牌參加各種派對,奪取香港媒體的鎂光燈。何超瓊的商業頭銜 多到不可勝數,最有權力的職位是信德集團董事總經理,上頭的董事長就是何鴻燊,取得準接班地位,被香港媒體公推為「賭王膝下最能幹的女兒」。

「隔 離法」被何超瓊與梁安琪衝破在何鴻燊跌倒住院之前,他用「隔離法」阻絕幾位太太之間的鬥爭。早年元配黎婉華在澳門,二太太藍瓊纓就只能在香港發展,如此維 持了將近三十年。八五年三太太出現後,何鴻燊要藍瓊纓移民加拿大,還給她一家服裝公司去經營,就這樣讓二太太在加拿大忙了十幾年,而港澳大本營就給了四太 太發揮。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四太太梁安琪的接班態勢越來越強、二房大女兒何超瓊強大的活動能力,兩個女人不斷衝撞何鴻燊的防火牆,逼得何鴻 燊不斷退守,最後只能搬出「公平」這道最後防線。而所謂的公平,就是把何鴻燊的時間分割,照早、午、晚三餐,輪流切割何鴻燊的時間,一三五、二四六睡在不 同太太的家裡,每年生日都要被不同的太太輪流辦場,看似熱鬧,實際則是不斷公開較勁。

直到去年底,香港政府頒給何鴻燊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 章」後,他才正式進行「分產」,先在去年十一月,將十二億港元的信德集團持股轉給二房的五名子女所有的控股公司;接著在十二月將總值近六十億港元的澳門博 彩股權,移轉給四太太;然後就在今年一月,將持有澳門博彩的控股公司 Lanceford,平分給二房與三房。

分產之後,澳門賭王的名下實 際已經一無所有,而Lanceford股權的移轉,四房又完全落空,因此引發太太們的強烈衝突。尤其是賭王的旗艦澳門博彩公司,在分產之後的股權架構,是 二房大勝,拿到股權與經營權;三房大賺,取得與二房同樣價值的股權,而原本領先的四房,雖然也拿到等值六十億港元的股權,卻因為分到的是上市公司的股權, 而不是二房與三房拿到有決定權的上層控股公司股權,淪為面子裡子盡輸的小股東。

以女兒何超瓊與四太梁安琪水火不容的關係,迫不及待在何鴻燊生前分產,而且是以表面公平、實際彼此傾軋的危險股權結構來分產,賭王一生英明的布局,最終還是走入「霹靂火」分家的老套。

最後,英國《金融時報》一篇評論提醒,何鴻燊的分家不會是單獨現象,亞洲還有許多在二次大戰後崛起的企業,憑藉著創辦者的意志,表面維持著團結的假象,但是家族的子女都虎視眈眈等著分產。《金融時報》預言,兄弟鬩牆、王國崩解的故事,即將不斷上演!

何鴻燊家族上演爭產戲碼

分產之前各房持股

何鴻燊 7.49%

31.65%

藍瓊纓(二房)

58.62% 新濠

50.72% 信德

11.463%(直接及間接持有者) 澳娛

55.70% 澳博

陳婉珍(三房) 梁安琪(四房)

0.72% 澳博

分產之後各房持股

何鴻燊

藍瓊纓(二房)

49.45% 股份總價65.8億元 控股公司Lancefrd 58.62% 新濠*(67.31億元)50.72% 信德*(110.35億元) #11.463%(直接及間接持有者)澳娛陳婉珍(三房) 50.55% 股份總價67.23億元 控股公司Lancefrd 梁安琪(四房) 7.63% 股份總價57.6億元 澳博*(754.88億元)控股公司Lancefrd 31.65% 澳娛 55.70%澳博

*2月1日總市值

#何鴻燊轉讓私人持有之2.5億股信德予二房五名子女共同持有註:何鴻燊仍持有澳娛100股 幣別: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2

中國科技教父的台灣啟示錄 柳傳志:順風順水時就得布局轉型

2011-3-28  TWM




二○○四年底,中國個人電腦龍頭 廠聯想集團,購併IBM旗下PC部門後,全球市占率反而裹足不前。撤換兩位老外執行長後,柳傳志重披戰袍改造聯想,他改革的靈感竟來自於台灣。

撰 文‧林宏文

經過二○○八年的嚴重虧損後,聯想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去年第四季,以一○.四%的全球市占率創下公司創立以來的最好成績,位居 全球第四大個人電腦(PC)品牌廠,而且僅落後宏碁○.二個百分點。○四年宣布退休辭去聯想董事長一職的柳傳志,於○九年初重新復出,公司不僅轉虧為盈, 柳傳志更誓言五年內將登上全球PC龍頭大位,六十六歲的他依然鬥志高昂。

今年稍早,柳傳志應柏克萊大學之邀赴美演講。同時間,柳傳志也在舊 金山主持了聯想集團的董事會,並宣布去年第三季業績(從十月至十二月),營收及盈餘都繳出一份漂亮成績單,分別成長二二%及二五%,創下二年來新高。

柳 傳志美國行的空檔期間,接受《今周刊》專訪。他出人意表地吐露一段往事:「在聯想發展歷史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對聯想走向國際市場起了非常關鍵的影響 力,這個決策發生在一九九七年,而且是在台灣的日月潭做的!」

參訪台灣後決定回防大陸

完整融合東西 成就全球聯想原來,一九九七年,柳傳志第一次帶領大批聯想幹部來台灣參訪,當時,聯想在中國市場已成為龍頭,並已開始進行海外市場的擴充,但當他拜訪台灣 企業後,發現台灣在研發、生產上都比聯想強,但是,台灣企業往海外發展時,卻一樣只能做代工,在品牌發展上都很難施展,這讓他非常震驚。

於 是,那天晚上,柳傳志與聯想最高管理層,就在日月潭開了一個重要會議,會中決定,聯想將停止發展海外市場,而是集中全力回大陸發展,因為當時大陸市場成長 率遠高於世界市場,只要好好耕耘,聯想的成長速度還是很快。

重新回防大陸市場的決策,讓聯想在中國的市占率節節上升,也因為把火力集中在中 國,避開了二○○○年的網通泡沬,讓聯想實力大增,也奠立○四年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的基礎,如今,整合成功的聯想,更有實力與宏碁或惠普爭奪全球第一 的寶座。

○四年聯想與IBM的PC部門合併後,柳傳志退居二線,楊元慶接任董事長。但磨合過程發生的問題,他都看得很清楚,他說,﹁過去的 問題,是CEO角色占太重,重大決策只和財務長或戰略官談一談,其他人頂多問問,很快就要表態。﹂但現在九個經營團隊已真正融合,各種執行考慮都很清楚, 算是達到他整合成功的標準。

在合併之初,聯想先後換了兩任執行長,分別是從IBM來的史蒂芬.沃德,後來還網羅了來自戴爾的阿梅尼奧,但整 合進度都不順利,一直到○九年二月,柳傳志復任董事長,並由楊元慶接執行長,聯想的東西融合才逐漸上軌道,如今九位經營管理層中,有五位來自大陸,另外四 位則是老外,順利由中方接手形成領導中堅。

柳傳志說:「一直到今天,我才能肯定地說,聯想這個收購案是成功了!」他進一步指出,六年前聯想 收購IBM的PC部門時,當時他就說,不論成或不成,對中國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而歷經多年的文化衝突及融合,如今已證明整合成功,聯想也成為中國 走向國際市場的首家公司。

師法宏碁施振榮再創新

著眼內需 為赴港掛牌衝刺至於發展歷程與聯想最像的宏碁,早期的再造、三造等發展經驗,更是柳傳志師法對象,他說,施振榮寫的幾本書,他都曾認真研讀過。和施振榮對 比,兩個人確實很像,不僅在兩岸分別帶領聯想與宏碁兩大集團開枝散葉,如今都已退居幕後,並一致性地投入創投及私募基金領域。

以企業規模來 看,宏碁集團衍生出宏碁、緯創及明基友達等次集團,在電子業的成就上,施振榮並不輸柳傳志;但若從兩人管理的創投及私募基金規模來看,以聯想控股總資產已 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來算,柳傳志就明顯放大數倍,這其中除了有大陸市場龐大的商機,也有柳傳志認真而積極地轉型。

其實,柳傳志目前雖然擔任聯 想集團董事長,但大部分工作都由執行長楊元慶負責,他最多的時間還是花在更上一層的聯想控股上,並且積極投資房地產、煤化工、農業食品、現代服務業等產 業,為一四年在香港掛牌做準備。

柳傳志切入的產業有一個共同特色,都是以中國內需消費為主要拉動的產業,柳傳志堅信,未來消費是中國經濟成 長的主要動力,因此,他預先朝這些方向努力。例如在服務業裡,他已投資一家「神州租車」,還有提供便利金融服務的「拉卡拉」;此外,現階段中國最欠缺的食 品安全,他也計畫創出一個令人安心信賴的食品業品牌。

至於對台灣許多遇到低毛利瓶頸的企業,有什麼建議?柳傳志說,就像他二○○○年就開始 轉型一樣,一定要趁順風順水時,借勢頭趕快為下一個方向布局,不然等到企業往下走,轉型就困難了。

談到他最佩服的人,非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莫 屬。他說,﹁老郭是超人,自己是遠遠不如。他凡事親力親為,每件事都清清楚楚,我卻是每件事都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他說,郭台銘最厲害的,是打破微笑曲 線理論。﹁他雖然做製造,但利潤都跑到他那裡去了,產業裡的所有公司,絕對利潤他最高,他是台灣首富嘛!﹂如今,兩岸經濟協議(ECFA)讓兩岸走向合 作,但企業的競賽永無終止,宏碁與聯想的較勁也持續進行,柳傳志作為中國科技第一人,卻早已把戰場轉向更大的中國消費市場,成就與格局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柳 傳志

出生:1944年

現職:聯想控股及聯想集團董事長經歷:中國科學院計算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學歷:西安軍事電 訊工程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4

蠢交易啟示 陸羽仁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5YTPBH5B812303&id=300818&catID=&keyword=&searchtyp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7

42檔全額交割啟示錄 東訊全額交割 劉兆凱尷尬股東傷心

2011-5-16  TWM




隨第一季財報全部出爐,每股淨值低於五元,甫被打入全額交割的東訊、力特等,股價接連多日重挫,東訊更成為東元集團旗下第一家全額交割股;力特雖與宏達電同一年上市,但命運迥異。

撰文‧周岐原

五月四日,對東訊的股東以及董事長劉兆凱而言,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日子。由於連續四年虧損,東訊每股淨值已低於五元,隨著第一季財報正式出爐,證交所宣布東訊將於五月六日列為全額交割股。消息一宣布,東訊股價連續多日跳空跌停,劉兆凱也面臨人生最尷尬的時刻。

劉兆凱為人所熟知的是,不僅他是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的胞弟,也是台灣早期少有的電信專業人才。台大電機系畢業後,他赴美專攻通信科技,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 電機工程博士後,曾在貝爾實驗室任職。回台後,他參與東訊的創辦,歷任東訊總經理與董事長職位,更在二○○七年時,被東元集團大家長黃茂雄拔擢為東元電機 董事長。

然而,劉兆凱兼任東元董事長後,職場生涯臻至人生高峰,東訊營運狀況卻每況愈下。從○七年開始,東訊即年年陷入虧損,過去四年(○七年至一○年)東訊累計虧損達二十六億元,幾乎蝕掉二十九.七億元股本的近九成,漸漸步入被打入全額交割的命運。

東訊四年虧損接近一個股本網通業者側面觀察,東訊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市場定位,是造成該公司連年虧損的主因。高階的電信設備市場,因為技術與資金門檻太高, 長期以來一直被諸如易利信等國際大廠掌握;至於中、低階的市場,近幾年來,華為與中興電信等中國業者低價搶市,導致東訊的競爭力一直弱化。

面對嚴峻的外在挑戰,劉兆凱的東訊團隊則顯得難以發揮。「在看到台廠在電信設備市場生存空間日漸遭到壓縮後,許多網通業者如合勤與友訊,紛紛加深在網路設 備領域布局,或者如台揚不斷購併研發團隊,維持產品技術競爭力。相較之下,東訊如一隻溫水中的青蛙,面對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卻無作為!」一位網通分析師指 出。

○七年,劉兆凱「高升」東元董事長後,工作重心轉移至台北,對總部位於新竹的東訊力有未逮。近幾年來,東訊雖經由轉投資Wimax營運商威邁思電信,企圖跨入電信服務領域另謀生路。

然而,威邁思電信目前仍在燒錢階段,去年,東訊即認列威邁思虧損高達一.三八億元,成為東訊的累贅。

東訊發言人李雲祥坦言,面對打入全額交割,市面上的確出現部分股東恐慌性賣壓,總數約四千至五千張。雖然目前尚不考慮提出減、增資計畫,但李雲祥強調,公 司第一季認列南港辦公室八五○○萬元處分利益後,虧損情況已較往年縮小;未來將整頓帳上仍虧損的轉投資事業,強化資產品質。

除了東訊之外,今年被主管機關列為變更交易的個股,包括力特、大宇資、互億、鴻松等,使財務重點專區的全額交割股數量,增加到四十二檔。這些公司如今雖然落難,但過去都曾有輝煌的背景。

最值得一提的則是力特。力特光電和宏達電、大立光同是在萬點崩盤後的○二年掛牌,申請上市當時,力特的資本額為十四.九億元,比宏達電和大立光還高出一 截;但僅僅經過不到十年時間,宏達電和大立光的本業持續高速成長,分別成為總市值一兆元及一二二○億元的高價股,原來位居全球第二大偏光板廠的力特,反而 因業績逐漸走下坡,淪為全額交割股,令人頗為感歎。

力特、宏達電同年掛牌不同命此外,大宇資堪稱國內最資深的電腦遊戲業者,早年曾推出「大富翁」、「仙劍奇俠傳」等多款膾炙人口的電腦遊戲;生產無線通訊、 網通產品的互億,經營階層則是出自互助營造集團的林家和廖家,也曾得到聯電等知名企業投資,但如今同樣難逃全額交割的命運。

以產業來看,四十二檔全額交割股平均遍布在半導體、紡織、電機、營造及其他類股,並沒有密集在單一產業出現的情形。投資人布局前需要仔細閱讀財報,買進後更得注意持股的財務狀況,因為公司財務指標不良,往往是進一步引爆經營風險的前兆。

在四十二檔全額交割股當中,逾六成企業都是因連續三年虧損、加上每股淨值低於十元,而被打入全額交割的行列。例如電子通路業的力廣,在金融海嘯發生的○八 年虧損約一億元,到了景氣明顯回春的一○年,虧損反而進一步擴大至一.五九億元,今年第一季每股淨值只剩下不到一元。當企業無論景氣好壞都難扭轉虧損,投 資人對其敬而遠之,較能持盈保泰。

其次,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的「營業活動淨現金流量」持續呈現負數,則表示本業不斷投入資金,卻無法換得實質的款項收入,也是這些公司營運缺乏效率的共同特 徵。例如興達第一季每股淨值雖然有九.六七元,不過公司負債比高達八四%,流動比率卻只有嚴重偏低的一五%;同時,近兩年及第一季興達的營業活動淨現金流 量也維持負數。像這類連年虧損、又有短期償債疑慮的個股,投資人最好也該保持距離。

企業的投資價值無法由單一財務指標認定,但投資人在打探消息之餘,更要留意個股是否持續賠錢,又陸續有指標亮出紅燈的情形,藉此準備及時退場,降低投資受傷的風險。

獲利不佳 淨值大縮水

——42檔變更交易方法的全額交割股

代號 名稱 代號 名稱

1438 裕豐 4413 飛寶動能1449 佳和 4502 源恆1456 怡華 4907 春雨開發1516 川飛 5206 經緯科技1529 樂士 5301 祥裕電子1805 寶徠 5364 浩騰科技2008 高興昌 5387 茂德科技2321 東訊 5432 達威光電2348 力廣 5467 聯福生2361 鴻友 6103 合邦電子2429 銘旺科 6111 大宇資訊2438 英誌 6114 翔昇電子2496 卓越 6156 松上電子2506 太設 6167 久正光電2540 金尚昌 6236 凌越科技3051 力特 6238 勝麗國際6172 互億 6242 聯豪科9906 興達 8066 福陞科技3219 倚強科技 8077 冠華科技3252 海灣科 8097 鴻松精密4408 聯明行動 8934 馭鳳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財務重點專區網址:http://mops.twse.com.tw/mops/web /t123sb05_q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4

fatlone’s view: 太陽能業內人士的一些啟示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6/18/fatlones-view-%E5%A4%AA%E9%99%BD%E8%83%BD%E6%A5%AD%E5%85%A7%E4%BA%BA%E5%A3%AB%E7%9A%84%E4%B8%80%E4%BA%9B%E5%95%9F%E7%A4%BA/

我在山頂洞人兄的博客裡(原文), 見他轉載了另一位博客和一位業內人仕交流之後的總結(PV 行业的未来), 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 想跟大家分享, 以及分享一下對此的小小看法

quote:

PV 行业的未来

2011-06-07 23:48

   太阳能股从去年下半年被资金追逐,到现在墙倒众人推, 到底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 周期性这么短吗?到底太阳能行业在中国未来的趋势如何?
   刚刚和一个太阳能行业资深技术专家 X先生 聊天,X先生曾供职于 无锡高佳主管生产,后高佳被保利协鑫收购后 去协鑫总部作为技术顾问, 2年后 又被德国太阳能光伏设计商 IFE 聘为中国高级顾问。
    X对于PV 行业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作了以下总结
一、如果未来三到五年内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或者国家税收没有重大变化,晶硅电池组件出口合同价格的极限将在1美金/瓦附近,距离现在的平均销售成本就是30%的降幅。
二、特别是在欧洲,组件价格在PV电站建设总成本中的比例已经下降到30%以下了,所以组件价格进一步下降不能成倍地扩大需求市场,而只有通过降低其他成本(比如:安装成本)来实现PV电价的下降。
三、德国2011年PV上网电价是0.21欧元/千瓦时,低于零售电价0.22欧元/千瓦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和传统电力竞争还是任重 道远的。欧洲电力市场传统电力每兆瓦时上网电价是55欧元,折合每千瓦时是0.055欧元,PV上网电价是0.21欧元/千瓦时,还有高于传统电力四倍的 差距,所以晶硅电池的PV电站遭遇发展瓶颈。
 四、PV的发展,只能依赖于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转换效率来降低后道电站建设成本。等待传统能源的价格上涨。解决储能问题,建立离线系统。
五、由于供求关系的转变,PV行业将很快地转入普通薄利制造业,企业比拼的是内功,既是精细化管理+先进的工艺技术,行业的兼并潮和倒闭潮即将开始。
       当被问及,哪家公司是目前你认为将成为中国PV 业真正的龙头领军企业? 尚德, 协鑫,英利 还是LDK 赛维, 他非常肯定的摇着头说,目前他没有看到,也许未来会出现。不过如果那个时候出现,可能也就和台湾的富士康这样做代工的企业差不多的命运了吧。
      我还是不死心,问,难道协鑫有这么大的产能和最廉价的生产成本,他足够能控制上游的价格,他难道没有行业整合的潜能么? 他笑着说,凭他对于朱老总的了解,投资于协鑫很可能是下赌注在一个本身赌性很强的赌徒身上, 对于不是很了解企业真正发展规划和财务状况的中小投资者,你愿意赌吗?

unquote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1) 技術突破方面(以下所有內容只圍繞crystalline-based PV module), 最新發展是n-type module, 當中首個宣佈可以量產作商業用途的廠商是Sunpower, 近日出了新聞稿說旗下的模組再次在轉換率上破了紀錄(SunPower Sets New World Record for Efficiency), 達到20%以上(新聞稿中提及過22.4%這個數字), 這就是光伏模組在2011年下半年可達到的最高水平, 而其他一線廠商可望在其後的一至兩季內達成, 衝擊傳統晶硅技術的門檻又再提高了. 這個技術換代, 可以將整體轉換率提升一成, 計及此因素, 售價有機會不用下降30%就能達到該行內人土的目標, 而且, 在6月8日的報價評論顯示(http://www.energytrend.com.tw/node/1824), 模組均價以跌至每瓦1.335美元, 再下調25%, 就可以達到1美元這個里程碑, 老實說, 1美元是意義多於實際, 因為每個地方的用電成本都不同, 而這個價錢遠未能與傳統能源看齊, 不過至低限度可以對心理因素有正面影響

2)這個消息很重要, 原來組件總成本的佔比已在30%以下, 即是說整個光伏模組產業鏈可以做的已經不多, 無數廠家只分食其中的三成, 可以想像於製造環節的業者景況可謂苦不堪言, 其餘的七成落在那裡? 具體情況我不清楚, 猜想都應該是電廠的營運商或業主, 又或者是那些經銷商, 很明顯定價權落在這些佔大部份的人手裡, 中國依然擺脫不了作為一個生產者要承受低毛利的命運, 不過已經比很多製造業要好了, 如果中國業者要找到利潤的突破點, 就必需涉足非製造的環節, 即是電廠營運和銷售通路等等, 不過市場在西方國家, 不會輕易讓你分一杯羹, 如果是發生在中國的話, 最大的那幾家模組廠相信會參與競投電廠營運, 保利協鑫是當中的先驅, 稍後有機會會多加著墨; 那個X先生已經說明組件格價的下調已經不能成為刺激市場買氣的主力, 可以預料組件降價速度會變得較平緩, 這是健康的發展, 讓業者有序地適應, 保持較平穩的毛利率, 有望吸引更多資金投資和使到融資更容易, 因為「有數得計」對投資者是非常重要

3)這一點解答了我和一些網友的疑問, 就是光伏上網電價與零售電價的具體數字, 現在還加上傳統電力的上網電價, 這幾個數字提供了一個概念, 就是太陽能要降至那個水平才整體上能與傳統能源看齊, 約上述數字是可信的話, 就是現水平的太陽能成本每年平均降20%, 同時傳統能源價格保持不變(那當然不太可能, 怎可能6年都不加電價?)6年後光伏就能和傳統能源看齊, 亦即是真正意義上的grid-parity, 每年降20%是很進取的預測, 但今年的降幅將會超越這個數字, 如果降幅保守一點, 不過再算上通漲和技術換代等因素, 我相信十年內就可以達成廣泛地區的grid-parity; 我自己認為, 即使光伏發出來的電比石化能源貴上兩三成, 都經已足夠吸引大量(富裕地區的)人民採用, 單是「清潔」和「安全」兩點已經值得去付出這個溢價, 而且採用再生能源可以換取更多碳排放配額, 背後隱藏著巨大利益, 單是賣配額都足以多建數以GW計的光伏設備

4)這裡提到光伏遇到的幾個主要問題, 技術進步我相信每數年會有一個大改進, 中間會有一些小更新, 我就不信硅基結晶太陽能的技術會就此停下來, 我做資料搜集的期間, 知道這個門派的技術的轉換率理論上可達至30%, 這就是物理上的極限, 現在可以大批量生產的模組剛剛打破了20%的關口, 即是我們還有50%的進步空間, 我必需再次強調, 這個20%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產品而達成, 尚在實驗室中的技術需要一段很長的路途才可以達到商業大規模應用的階段, 我以一個很好的例子去預測太陽能光伏的未來, 其實我之前已經講過, 現在再提多一次吧: 現在的硅基結晶光伏組件, 就等如顯像技術中的LCD液晶體顯示屏, LCD也有很多不同技術, 例如IPS、VA、TN等等, 還有背光技術用作提升質素等等, 而其他有潛力的太陽能技術就好比OLED(其實有很多技術連跑出實驗室的階段還未達至, 但OLED已經得到實在應用), OLED一登場在質素上已經遠遠拋離當時的LCD, 無論在對比度, 反應時間和厚度等等, 不過近年的LCD發展並沒有停步, 如今LCD亦可以做得相當之薄, 由當年可能和OLED屏在厚度有數倍以的差距, 變成只有一兩倍的分別, 對比度和反應時間都已經改進得應該沒有誰會挑剔, 而目前OLED還未能可以在大呎寸的屏幕大規模量產, 因為成本仍然太高, 還未進入商業市場的技術都不是大眾的選擇, 有不少人說有很多新技術有機會會取代硅基結晶,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不過, 不會是三數年內的事情, 要知道這個技術有不少國家累計投入的資本以數以百億美元計算, 建立起的體系不是其他技術可比擬, 如果未來有新技術跑出, 有心跟進太陽能的人一定會比行外人先發現, 我不太擔心太陽能愛好者會因此買錯股, 半途出家的我不敢說了 :) 提高單位面積轉換率是核心技術的改進,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提升的方法, 例如開發更大面積的晶片(我相信這是下一個目標, 卡姆丹克在去年已經有提到有相關的試產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離線系統, 這是太陽能的殺手級應用, 在電網建設薄弱的地區, 太陽能顯然是首選, 快速簡易的安裝是最大優勢, 地球上有很多人都不是生活在城市圈裡頭, 當光伏成本降得夠低和發力功率再提高, 就可以率先開發這個藍海

5)光伏產業進入薄利多銷的階段可能在2011年就開始了, 問題是利有多薄, 銷又有幾多. 我的觀察是, 毛利率的下跌速度, 將大於整體市場規模的增長, 至少在本年至今的表現是肯定的, 所以今年的業者要有增長, 就一定是靠吃掉弱者的份額來達至增長, 近來最具代表性的新聞是德國大廠Q-Cell傳出有意賣盤, 歐洲的電池組件業者在成本上完全敵不過來自中國的競爭, 這個消息可能是未來一連串併購和倒閉的開端, 在整個產業鏈中, 硅片、電池和模組製造環節應該被中國和台灣的廠商壟斷, 不過太陽能產業鏈是很長的, 還有很多部份掌握在先進國家之中. 該行內人仕提到企業拼的是精細化管理和先進工藝技術,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前者的體現是把業務專注於一兩個環節, 即是不搞垂直整合, 後者就是體現在公司產品的規格和製造成本上面

關於成本下跌, 我有一些想法分享, 該業內人仕還提到富士康, 他說如果一間公司當上龍頭的時候大概就像富士康現在的情況一樣, 我相信那時的營運成本已經是低無可低, 其他的成本主要是硅料支出, 硅(港台叫矽, 英文silicon)這個原素佔地球成分約27%, 非常豐富, 我不清楚可供開采或人類可提取出來的硅佔多少, 如果以此推斷, 硅的成本應該可以繼續下降, 如果硅價降不了, 光伏就沒有未來, 我預計硅價仍有巨大的下調空間, 保利協鑫的成本已經壓至接近每公20美元, 這個目標可望在年內達成, 而目前的硅價約在50元的水平, 可見硅料廠仍有空間降價, 如果在兩年內成本可以達到15美元, 硅價有機會降至30元的水平, 因為我預料中國重啟多晶硅計劃會令硅價一如模組價錢般快速下滑, 而且二十多元的東西可以賣五十元, 中國人沒有理由不快快搶著去做, 以前中國因技術搞不上, 造出來的多晶硅質量不高成本又拼不過外國, 現在有保利協鑫這個成功例子, 國家看到了希望還不快快把這塊大餅搶過來? 保利協鑫很可能會將擴產計劃再次提高, 如果是真的話, 我覺得中國人的氣魄真的太強了

我相信這個降幅應該可以抵消大部份補貼調降的影響, 業者能保持生存的空間, 模組價格不斷下降, 可以開發的市場就更大, 出貨量可望快速增長, 彌補毛利率下跌的影響

我認為在太陽能應用方面, 日本是下一個德國. 日本的國情我覺得很像德國, 兩者都是高科技製造大國, 能源需求大而同時缺乏天然資源, 要脫離外國在能源上的制限唯一方法就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 使別國不能控制自己的能源咽喉, 再生能源中最成熟就是風能和太陽能, 前者又比後者廉宜很多, 基本上在很多地區已經能夠和火電競爭, 而太陽能在成本上仍有相當的路要走, 不過太陽能非常適合家用和小型商用項目, 我相信這是一個數以GW計的市場, 除非日本人堅持用日本貨, 否則中國應可分一杯羹; 我相信要來造核子武器原料的核電廠已經足夠有餘, 多餘的應該要廢除, 而能源缺口由風能太陽能補上, 如果連火電都取替, 市場可以相當廣闊

中國的電價仍低, 太陽能成本要大幅下降才乎合國情, 相信這不是兩年內可以辦到, 除非國家有意補貼, 不過從政策面看, 光熱發電好像比光伏更優先, 但是, 我還未看到一間具規模的中國光熱發電業者, 美國反而更有看頭, 如果美國政府沒有刻意阻撓, 中國人應可以有一番作為

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併購和倒閉的消息, 釋放出來的市場就可以由強者補上, 從而保持快速增長, 在港股市場中, 依然以保利協鑫和卡姆丹克最有希望, 如果不想分析又看好太陽能股, 簡單買齊兩股即可

原來今天保利協鑫勁升一成三… 太陽能股要轉勢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2

玖紙肥婆的啟示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7.html

近期中國民企醜聞一浪接一浪,不少基金都因事件身受重傷,2本賬簿4本帳簿都不是新聞,連我偶像Anthony Bolton都要賴嘢輸2成,(咦!我咪叻過佢?),而最新最具戲劇性的要數玖龍紙業(2689)了。

New York Times知名作家Thomas Friedman說過:全球有兩大超級力量,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評級機構,美國可以用聰明彈炸死拉登,甚至摧毀一個國家,Moody's或標普寫一份報告,調低債券評級便可以辦到。日前炸死左玖紙個肥婆。

事緣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突然撤回玖紙的評級,導致該股一度暴跌超過兩成兼停牌,理由是未能找到管理層,難以評估其風險。不少投資者因此蒙受損失(我冇噃)。本周三玖紙 肥婆刊發公告否認標普說法并委任標普競爭對手穆迪(Moody’s)為評級代理后,香港證監會表示已介入此事,現正與標普溝通,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標普撤銷 對玖龍紙業信用評級的決定。


面對標普與玖龍紙業的對峙,香港分析師及投資者普遍對表玖紙個肥婆示支持,并質疑標普撤銷評級的理據不具說服力,令投資者蒙受損失。

當中雙方存在的糾紛只有局內人才清楚明白。不過,事件亦反映了玖紙的風險不容忽視。什麼風險?是管理層作風引發的風險。也就是一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及商業架構(Business Structure) 的風險

市場現時對民企醜聞甚為敏感。標普聲稱玖紙不願意合作,揾唔到話事人,是真是假,玖紙管理層處理事件的手法差勁,累了大批股東,應該要各打50大板。

優秀的商業模式來自優秀的商業架構,好的商業模式也需要有好的管理來實現,那怎麼樣的商業架構才算得上是好呢?

我 認為好的就是簡單,越簡單的商業架構越好,這一點可以從大部份的民營企業中看到端倪,可以說中國所有的民企在內部的架構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要揾一個人點 會揾唔到。本來很簡單的事,隨便搵個財務總監CFO招架一下即行,唔駛搞到咁大鑊,但是99.9%的民企卻被人情及其他額外事情糾纏不清。

一個良好的商業架構,最起碼的一點,就是在一家公司裏對每個員工來說,他只有一個老板,One to One一對一的,但是大對部分民企國企的伙記來說,他整天所思考的問題,就是經理是我的老板,副經理也是我的老板,總經理是我的老板,副總裁是我的老板, 董事長是我的老板,董事長太太是我的老板,董事長太太弟弟也是我的老板,甚至保安是他的親戚這也是我的老板,那麼毫無疑問,這種商業架構是非常不合理的, 但卻是目前民企的現狀。

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一個會計經理,一個CFO,你會幹得很累,因為你要照顧副經理的面子,也要照顧經理的面子,也要照顧總經理的面子,所有是都你老板,所有人的面子都是你的事,你根本沒有辦法在這裏生存,更不要談什麼發展了。
沒有人想得罪自己的上司,你作為經理,會考慮到你下面的人會否是董事長的親戚,那你什麼也做不了,也不要做。中國很多民企就是這樣。

Bill Gates只管Ballmer及下面七八個人,茶水房那位黑人阿嬸佢管不了,亦冇權管,因為這是One to One的管理,越簡單就越造就偉大的企業。

吾 友英國高材生Cashmore Lui (http://weibo.com/cashmorelui) 有天回家途中,與鄰座乘客閒聊,他說中國不能做品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他說中國人就是缺乏做人的道德。起初,他認為他是某民企老闆,後來得知,這人是官, 此行目的是考察英國企業。想不到,有官員竟然痛陳中國教育弊處,實在佩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3

富邦金躋身金融股王的投資啟示 中國題材、獲利能力才是金融選股王道

2011-7-4  TWM




富邦金股價超越國泰金,除了富邦金本身題材和獲利有所提升外,背後最大的意義即是土地資產不再是投資人選股的唯一考量,未來只有同時擁有「登陸」題材和獲利兼備的個股,才能吸引市場資金的注意。

撰文‧張杰倫

富邦金和國泰金股價在六月二十三日出現「黃金交叉」,對台灣的金融股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背後也代表著投資內涵正在轉變,值得投資人深入研究。

在 一九九○年代,金融股是盤面上的主流,當時的國泰人壽,也就是國泰金的前身,因帳上不動產價值不菲,股價寫下一九七五元的天價;至今電子股的前後任股王像 聯發科、宏達電和茂迪等,就算產業盛極一時,仍然無法超越這項紀錄;而當時除了國壽外,三商銀的彰銀、一銀和華銀,同樣擁有千元的身價。

金 融海嘯前,扁政府全力拚二次金改,主要目標是金融機構大型化和國際化,合作金庫銀行併下中國農民銀行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由於新合庫在合併後擁有三百個以 上營業據點,且過半屬於自有資產,一度成為投資市場炒作的題材,股價也在○八年攻上三十三.四元的掛牌高價,三商銀同樣因各擁有約一八○家分行而大漲。

富 邦金穩居獲利王 登陸題材源源不絕然而,隨著金融海嘯過後,馬政府積極開放兩岸交流,過去挾龐大土地資產和分行數而享有高股價╱淨值比的金融股,市場逐漸不再視為最重要的 題材,反而是「中國夢」和「獲利」,才是吸引投資人買帳的兩大理由;尤其最近希臘債信危機重新點燃引信,導致全球股市重挫,但富邦金和中壽的股價卻能逆勢 走高,更加確立這樣的投資主軸才是王道。

先從富邦金講起,在併入ING人壽後,稅後EPS(每股稅後純益)已經連續兩年高於二元,去年高達 二.三三元,更是所有金控的獲利王。今年一至五月,公司自結EPS為一.五九元,穩居金控第一名寶座;由於第三季又有旗下創投出售Momo Shop股權的業外收益入帳,法人預估全年獲利將創新高,EPS為三.八五元。

至於中國布局方面,富邦金早已參股取得廈門銀行一九.九%股 權,去年十一月更由富邦產險和富邦人壽共同合資設立富邦財險(廈門),由於北京當局積極規畫發展海西經濟區,對深耕已久的富邦金十分有利;另外,又與南京 紫金控股合資成立壽險公司,且和方正證券也攜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登陸題材源源不絕。

中壽入資建信人壽 可望成前五大中壽同樣不遑多讓,受惠合併保誠人壽的效益發揮,中壽公告第一季稅後獲利達二十二.一九億元,稅後EPS達一.三元(增資後為一.一元),創下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相對於國壽和新壽仍在「利差損」掙扎,中壽目前已處於「利差益」,法人預估全年投資報酬率為四.六三%,保單成本則在三.九七%左右,利差益為○.六六%,EPS達二.九元。

中壽日前法說會公告去年底EV(隱含價值)高達七一一億元,換算每股EV為四十一.六元(增資後為三十九.一五元),超過所有法人預期,紛紛上調目標價到四字頭,也讓外資近一個月來大舉買超十萬張。

中 壽在去年十二月宣布與中國建設銀行連手投資建信人壽,其中中壽持股一九.九%,建行持股五一%,並宣示在五年後成為中國前五大保險公司。由於建行為中國第 二大商業銀行,超過一.三萬個分支據點,二.七億位以上客戶,市場對達成這樣的目標並不懷疑,而中壽第二季完成七十五億元現金增資,已足以應付未來三至五 年建信人壽的增資需求,更讓投資人服下定心丸。

法人估計,如果二○一五年建信人壽順利成為中國前五大保險公司時,年保費收入將達二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以上,換算超過一兆元新台幣,而國泰人壽去年總保費收入不過為五千六百億元,建信人壽未來的價值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華 南金年底參股海峽銀行 深耕珠三角另外,目前市場最關心的,就是建行將來會不會參股中壽,尤其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銀行來台參股沒有問題,現在是在商量參股 比率。」並拋出陸銀來台參股上限將從五%提高到一五%,顯示我方對參股是抱著歡迎的態度。由於金管會和銀監會預計十月在北京進行第二次會面,屆時參股可能 過關的機會不小。

除了富邦金和中壽等民營公司外,後續股價可能跟上的還有官股銀行,在「中國夢」和「獲利」方面的表現同樣足以吸引投資人買 單,而且總統大選即將在明年一月十四日舉行,金融股將扮演多頭的急先鋒。根據法人計算,○四年和○八年的總統大選前六個月,金融股分別領先大盤上漲一五% 和二二%,尤其以官股銀行表現最為強勢。

目前各家官股銀行均已在中國設立分行,根據各家已公告的財務資料,彰銀、華銀、一銀和合庫,中國分行第一年就可以小額獲利(一百萬至二二○萬元新台幣),雖然對母行的獲利貢獻度不高,但有助於跨過ECFA(兩岸經濟協議)中,第二年從事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門檻。

在參股陸銀部分,華銀最快將在年底參股福建海峽銀行,根據公司內部規畫,六月底前將完成財務顧問遴選,第三季針對參股對象提出具體報告,並於年底通過主管機關審查。

由於華銀在中國的深圳分行已於今年一月開業,鄰近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對照陸銀參股規畫,可見華南金耕耘珠三角和華南地區的企圖心十分明顯,法人預估華南金全年EPS為一.五七元。

兆 豐金中國設分行 承辦人民幣業務至於近期遭到外資和投信大舉賣超的第一金,由於公司計畫第三季將增資八億股共一六○億元,估計將稀釋股東權益一二%,引發法人套利賣壓,股 價自四月底以來大跌了一五%,但其增資是為了加強財務結構和中國布局,屬短空長多現象,法人預估全年獲利一○三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五一%,稅後EPS達 一.三五元。

在官股銀行中,最受法人關注的,還是兆豐金。雖然獲利不輸給三商銀,但過去受到中信金出脫持股的影響,股價相對走得蹣跚,然而 中信金持股比重已從一一%降到不足六%,未來賣壓將大幅減輕。此外,近期市場矚目的茂德營運問題,兆豐金持有的債權並不高,且已提列五○%的備抵呆帳,倘 若發生違約,對EPS影響僅有○.一三元。

目前兆豐金的中國蘇州辦事處已通過設立分行,預估近月可拿到銀監會核准函。日前政府開放人民幣現 金清算業務,兆豐銀及台銀是僅有獲准此項業務的兩家金融機構,未來假如完全開放人民幣清算業務,手續費收入可望成長一倍以上;法人估計今年全年稅後淨利為 一九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稅後EPS為一.八元。

官股銀行對中國分行未來三年獲利預估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2011年 2012 年 2013 年2801 彰 銀 2.2 23.0 29.0 2880 華南金* 1.9 14.9 N/A 2892 第一金* 2.1 21.9 46.5 5854 合 庫 1.0 17.0 30.0 註:(*)指旗下的銀行子公司兼具獲利穩定和中國夢題材的金融股類型 公司 中國布局進度 2011年1QEPS(元) 2011年預估EPS(元) 2010年EPS(元) 2009年EPS(元) 股價/淨值比(6/24) 股價(元,6/24) 民營 中 壽(2823) 和建行合資「建信人壽」 1.30 2.90 1.97 2.10 1.99 36.60 富邦金(2881) 轉投資廈門銀行股權19.9% 1.20 3.85 2.33 2.47 1.67 42.85

官股

行庫 彰 銀(2801) 成立昆山分行,未來中國據點數要超越台灣 0.35 1.46 1.26 0.50 1.59 22.70 華南金(2880) 準備參股福建海峽銀行 0.31 1.57 0.92 0.71 1.40 21.55 第一金(2892) 成立上海分行 0.31 1.35 1.09 0.44 1.41 23.40 兆豐金(2886) 負責人民幣現金清算業務 0.42 1.80 1.37 1.30 1.30 2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66

耶路撒冷專訪 《創新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作者 掃羅.辛格:三種子造就以色列的創新

2011-7-18  TWM




水科技創新、替代能源創新……,「創新」在以色列,是最古老的名詞。

為了生存,從建國第一天起,以色列就只有這條路能走。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從社會文化到政府決心,不畏失敗,在險境中找到第一。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二○○八年,以色列建國六十年,美國道瓊旗下財經網站﹁MarketWatch﹂以專文報導該國六十年來的經濟奇蹟。文中形容,以色列荒漠奇蹟的成因,幾乎無法解釋。

的 確,在資源極度匱乏、鄰國敵意「有志一同」的環境中,以色列的處境豈是「四面楚歌」足堪形容?然而依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數據,自二○○○年至去年, 以色列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累積成長率將近四成,IMF並預估,今年以色列的人均GDP更將首度突破三萬美元大關。

更神奇的是,以色列的失業率從○五年就開始連續下降,○八、○九年金融風暴最烈的時候,失業率甚至從七.三%降到六.一%,完全無視國際動盪不安的環境。如此令人困惑的現象,到今天都不斷被提出討論。

趨 勢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指出,「一國競爭力的來源,在於本國產業的創新和升級能力」。走進以色列,我們發現這個國家的經濟奇蹟,正是把創新的能量發揮到極 致。

第一顆種子

被迫創新 鼓勵失敗、練苦功的文化「以色列沒有資源,所以,被迫創新。」說話的人是掃羅.辛格(Saul Singer),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財經作家,他在去年的著作《創新企業之國── 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Start-up Nation),甚至被敵視以色列的回教國家譯成阿拉伯文發行,在《經濟學人》雜誌去年的一篇《解密以色列經濟》的文章裡,也大量引用了本書內容,而文章 的標題,就直接引用了辛格的書名:創新企業之國。

在辛格眼中,科技宛若以色列賴以生存的利劍,而揮舞這把利劍的背後,則是以色列的創新能量。他以台灣人最關心的水資源產業為例表示,目前二百五十多家的水科技公司,有七五%在初期接受政府的創業基金投資,他們和其餘三千多家科技初創企業一起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動能。

他 並強調,在全球經濟被金融風暴席捲的○八年,以色列的創業資金(Venture Capital)流入卻逆勢成長。每人平均創業投資金額是世界最高,比美國高出二.五倍,比歐洲高出三十倍,更比中國要高出八十倍。光是以色列的創業投資 這個金額,就等同該年外國流入德國和法國投資金額的總和。而以色列的人口,卻只有德、法兩國的二十分之一!

為了了解以色列創新能量的來源,《今周刊》特別來到最古老的耶路撒冷城拜訪辛格。今年剛滿五十歲的他,英語流利,畢竟是在紐約出生,移居以色列前,更曾經擔任過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透過辛格的觀察,我們發現了以色列種出創新奇蹟的三顆種子。

「以色列在水資源、新能源等科技的創新,不是因為我們的點子比較多。創新需要的決非比別人更多的新點子(idea)。我們能有科技的創新,是因為我們從文化環境、軍事訓練、到政府政策一連串的因子,才可以把創新具體化,把點子商品化。」辛格說。

首 先,以色列天生環境就造成他們創新的原動力。「因為我們沒有國內市場、沒有水源、沒有石油資源,我們四面環敵,所以我們被迫創新。如果我們不研發海水淡 化,就會渴死;如果我們不發展新能源,就沒有電可以用。」「再加上,我們的文化鼓勵失敗。」辛格把以色列的文化形容成失敗的熔爐。「如果你想要靠自由市場 推動創新,就一定要鼓勵失敗。只有失敗,才能夠讓自己再爬起來,從失敗的痛苦中學習。」辛格接著說:「在以色列,履歷表上的創業失敗是一項亮眼的經歷。我 們不在乎你的失敗,而想知道你從失敗中得到什麼經驗。我們的總統西蒙說過,最需要小心的就是大膽。有這種文化作後盾,以色列的年輕人才能大膽去失敗。」以 色列的創新之路也是一條「天堂路」。他指出,在一九八○到九○年間,獲得申請政府補助金的科技公司,最後有六成是倒閉收場,無法回收利息,十年間淨損失超 過十億美元。但我們會看到,政府持續投資,鼓勵創業,最後得以結出豐碩的果實。

第二顆種子

另類軍事管理 培育出創業頂級人才提到以色列男女皆兵的軍隊文化,我們很快就聯想到嚴格的管理和絕對的服從,但辛格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

「以 色列軍隊的人力不足,所以我們每個人既是士兵,也是士官、軍官,勤務和階級分層並不明顯。」在以色列,每一個單位都是實戰單位,每一天都在作戰。因此,在 以色列的軍隊裡經常可以看到上級和下級討論勤務及戰術,因為「大家唯一的共識是生存,而不是命令。 」也因此,「挑戰」和「爭辯」可以說是以色列文化的主調。退伍後的每一位年輕人上大學、進社會時,也帶著這種批判性思考,保有個人的野心。「這種精神是創 業的根本,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辛格說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以色列的年輕人到美國公司面試,他告訴面試官,他服役時在伊拉克作戰。面試官反問,這些都很 棒,但你做過什麼「真正」的工作嗎?「西方企業,在乎的是一般職場上的歷練。」「但是在以色列,情況和全世界都相反,我們的CEO只想知道你在軍隊裡做了 什麼。當然,我們的國防科技眾所皆知,在軍隊裡受到高科技的訓練很正常,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我們的孩子在十八歲時就要進軍隊訓練。在心智還沒成熟時,他 們就被教導成為戰場上的領導者。」辛格說,他曾經和一位在約旦邊境駐守的上尉訪談,這位指揮一百多人的連長才二十三歲。「你能想像,一個二十三歲的孩子, 擔起一百多人性命的壓力嗎?那種獨立性和責任感,不是企業中可以學到的。」

第三顆種子

政府掌舵 比磐石還穩定的創投政策有了文化和人才,最後一隻推動奇蹟的手來自政府。

「以 色列的政府掌握要點。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需要什麼,建國的國父班古里安在任時就把水資源和新能源作為國家開發的要點,要用研發和創新來達到目標。七十年後 的今天,我們的目標從未改變。」以色列從一開始就走在鋼索上,而它把所有賭注放在研發科技上。二○一○年國家投注在R&D(研發)的項目金額占GDP的 四.六%,比台灣的二%多了一倍以上。

除此之外,它從九○年代就開始持續地為創投市場注入資金活水。

「我們的經濟快速成長, 是九○年開始。像日本,我們其實也有所謂『失落的十年』。那是在七○年代到八○年代中期。我們剛打完一場大戰(註: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整個國家基礎 受到動搖,私人企業活動幾乎停擺,初創企業的失敗率也很高。」就在這時候,以色列政府拿出在旱天造水的精神,硬是在沙漠中開出花田。

「一九 九○年,國家開始推行政府再造,情況稍微好轉。但讓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在於初創企業大幅成長,而其中關鍵是我們和美國合資的研發基金會BIRD。」這個 基金會主要投資美國、以色列合作企業案,將以色列的初創研發公司和美國的行銷公司結合在一起。根據辛格提供的數字,到今天BIRD總共幫助了七二八家初創 企業,帶來的收入超過八十億美元。

事實證明,以色列當初的堅持是對的。創投市場經由政府活化,二○○○年到○九年,以色列有二五○家私人創投基金,沒有這些創投基金,像TaKaDu這樣的全新IT水資源公司,也無法出現。

以色列的水科技奇蹟,並不是老天的點石成金,而是它憑著荒漠中的生存意志,自己闢出一條路。

如今,以色列走在全球水科技的最前端,不但讓這個缺水國度得以長存,更開發了無窮的商機。沙漠中的創新種子,何時能在台灣種下並發芽?

孕育高科技的搖籃

從民間研發投資到國家研發投資,以色列都是世界第一就算邊境爭擾不斷,經濟穩定度還是全球第四名!

全 球排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民間企業投資R&D金額 以色列 瑞典 日本 南韓國家總投資R&D占GDP比率 以色列 瑞典 芬蘭 日本工程師占國家人口數 新加坡 以色列 智利 台灣產學技術移轉程度 新加坡 以色列 瑞士 美國創業資金取得容易程度 美國 香港 以色列 新加坡IT技術成熟度 瑞典 新加坡 以色列 美國經濟穩定度 澳洲 丹麥 瑞士 以色列資料來源:洛桑IMD國家競爭力排名,2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2

高鐵啟示錄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21370

中國高鐵災難是一個非常可悲的故事!它直刺每一個國人的心窩!其實,我貓王的日記早已提出過,中國各地有過度建設的跡象,又提出過國人的大國自我主義過份膨脹!當日香港年青人圍堵立法會反高鐵,有說:“香港人唱反調!香港人自願被邊沿!香港人不想與祖國接連!”諸般指摘,當時,我只表示過我支持高鐵的興建,卻不願看到極速的通貨膨脹!

 

我貓王這個老頭雖然思想有點左傾,且經常與維園啊伯為伍,不過我也認識到一點金融史料!人們縱使知道急速基建的惡果,卻不知基建其實是凱恩斯主義財政政策(Keynesian fiscal policy) 的重要工具,基建活動亦養活很多人口,明眼人都看出國內很多基建都是急速上馬的!對於一個雄心壯志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決心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正是這股火紅的心使到很多人民陷入絕境,倘記當年珠海市長梁廣大投資接近50億人民幣修建的珠海機場,一年吞吐量還不足相距不到5分鐘航程的香港機場一個月的吞吐量!雖則說50億今天來說已什麼,問題是過度基建肯定為地方帶來財政負擔。更有笑話,是以貨幣的現在價值(present value)及未來價值(future value)來 衡量基建,如果這條高鐵在十年以後才建,它會耗費雙倍的貨幣!天呀!所謂專家們竟然把個人理財的理念放進宏觀經濟策略的考慮!莫說今天的一磈錢的價值與十 年後的不一樣,再講,若言今天的經濟好,基建在勞工短缺時創造的就業只使通脹加劇,若言今天陷入經濟衰退,那基建創造出來的就業率就難能可貴了!所以,官 員為著自己的貪嗔癡,務求在自己任內霸王上馬,速戰速決的完成基建,殺掉會生金蛋的雞,何罪可當! 

說回昨天週一開市時,一眾高鐵相關股份大幅低開,但有反彈,另一些與鐵路系統的相關股份,如賽晶電力(0580)及中國自動(0569)等,翌日的今天卻有可人的表現;不過,我留意到中國南車(1766)在開市後強力反彈,陰謀論的猜想,中央也得要考慮維持國家的形象,中國南車是最具代表的股份,公式很簡單,就是首先撐著股價,穩著大局,免亂子發生!不過,昨天開市時沒有同事留意其盤路,難以確認這說法,而今天中國南車A股(601766)的股價下跌3.64%,這個局面又如何解釋?我貓王估計昨天的護航盤只能支撐短時間沽壓始終很重,同時它的A股弱過H股,這個局面卻引起我的戒心!我擔心始終國內知情人士比外面多,未來可能有更多醜聞要揭發,再者,今天正是領導人交替的轉接期,官場鬥爭的發展使局外人難以估計.......,今回縱是不下股場炒股,也有很故事看!Picture最後,我貓王惋惜這堪稱為人禍的事件,弄至如此多人的傷亡!而本亦不是推介任何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8

溫州事故的三個啟示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html

(1)一場公關災難

中國高鐵,是硬件上唯一和世界最先進水平接軌的產業,正因如此,在軟件上的不足,就很容易放大。其中為薄弱的一環,就是危機公關處理了。

鐵道部其實有努力過。以往發生事故,何曾召開過記者招待會?記得08年膠濟線事故死70人也沒有過。

鐵道部設立發言人制度,這也是以前沒有的,發言人王勇平,還專門去美國培訓過,效果如何可見。

公關上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公關預案,對於這類動車高鐵事故,應早設立公關預案,而不能依靠中宣部。以鐵道部的資源,很多事情可以自圓其說,而不會現在那樣,破綻百出。

當然,鐵道部正處在人事風暴的關口,高層人人自危,這也是未能應變的原因之一。

(2)工業文明是怎樣建立的

溫州事故,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為什麼西方工業文明會領先中國,更顯示了,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生產力驚人,但要追上西方,還有很長的路。

工業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更不是如高鐵那樣,可以突飛猛進一下買來的。

例如航空業,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起步,到今天的普遍化,經歷了很多磨難,每一次空難,都帶來深刻的教訓,整個航空產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國際上,航空事故的調查,一般起碼要兩年,就是這番道理。

又例如,汽車工業,要讓人完全放心,也要幾十年的發展,單單是否應該強制設立安全帶,安全帶是否利大於弊,是單肩式還是雙肩式,就爭論了幾十年,用了無數血的代價!

凡是高端產業的發展,都是一點一滴,靠精益求精的累積,在不斷的trial and error中發展而來的。

中國鐵道部匆忙就把車體破壞,而沒有考慮用來研究,如何改進,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無異就是宣告世人,中國根本沒有掌握這種高端產業的發展規律。

沒有這種持續的精益求精的追求,那怕中國產業在短期內在某個節點能有突破,恐怕也難和發達國家競爭!

(3)法治的重要性

溫州事故也把中國缺乏法治的缺點表露無疑。如果領導人不考慮這個問題,恐怕中國產業難有大的發展。

在西方國家,類似事故發生後,司法程序是很重要的環節。只有經過司法程序,才能在一個透明和公平的環境下,把事件真相完全展露,經驗和教訓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例如,在一個公正的司法程序下,控辯(家屬或公訴人vs鐵道部)可以獨立取證,自找專家。更重要的,在法庭上,可以通過對抗性的爭辯,互相交鋒,cross examination,把事件真相做最深入的檢驗,無法隱瞞。

通過一個這樣漫長的訴訟過程,最后形成幾千頁的法律文件,得到的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結果調查,才是整個社會最珍貴的財富。一方面,明確了責任;另一方面,整個產業才能真正得到推動,最後讓人放心。

但中國一向對這樣的司法程序哧之以鼻,認為勞民傷財,而且無助事情解決。是重事件而輕制度的老毛病。

哪怕是启动人大调查,也没有这种對抗性的交辯能取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國今天想改,要建立這樣的法治環境,也起碼要二三十年時間,對中國產業提高的制約,顯而易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