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補貼變嗎啡 4大慘業垮更快

2011-12-05  TCW




如果說政府花百億造鎮、建風車發 電的政策反映出花錢不效率,那麼補貼、紓困虧損企業的政策就只能說是不公平,近日報章雜誌窮追猛打的四大「慘」業(面板、DRAM、LED、太陽能)就是 最佳例證。

根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四大慘業合計虧損約新台幣兩千億元,流血最多的是面板業,市場預估今年合計虧損一千三百億元,恐刷新台灣面板史上最嚴重災情紀錄; 不過,資金調度最吃緊的是DRAM,無論個別企業規模大小,全都欠很大。

由於各界普遍看待第四季與明年景氣都難見好轉跡象,業者得想辦法籌錢過冬,不過,四大慘業歷年來在政府背書之下,至今累計向銀行借款近六千五百億元,若由 全體台灣人負擔,約當積欠每個人二萬八千元。

雖然單看借款總額占銀行總體放款率僅逾三%,幾家虧損累累的DRAM廠加起來也不到一%,不過,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多少,更在於這些企業的資金大洞似乎填不 滿,例如,奇美電向銀行申請六百億元聯貸案、茂德、力晶再度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紓困案展延,而LED業者則是公開喊窮,要求政府實施補助政策。

慘業一:DRAM市占率不到一成,又沒規格優勢

一組是技術與資本密集的兩兆雙星產業,另一組是市場需求沒起飛的新興產業,多數都是政府花費十多年砸錢扶植出一定氣候,部分規模數一數二的業者也在國際市 場中取得一定地位,在這節骨眼上,政府該不該一再出手相救?從十一月初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公開允諾搶救,政府顯然是「不離不棄」到底。

不過,政府扶植產業的目標既是鎖定取得一定國際地位,業者所必須應付的挑戰就應以國際規格檢視:這些業者究竟有沒有與國際對手競爭的能力?

最令人質疑的是DRAM產業。

根據經濟部長施顏祥的說法,政府得為DRAM紓困是因為「沒有DRAM產業,PC(個人電腦)產業鏈就會出現缺口。」但仔細檢視這句話,其實不能成立!因 為台灣DRAM產業,既沒有市場占有率的優勢,也沒有規格競爭力的優勢。

一來是市場供應量遠高於需求,市場調研機構DRAMeXchange預估,現階段供過於求程度高達二○%,而所有台廠在全球的市占率加總還不到一○%,即 使沒有台灣業者,市場依然供過於求。

更深一層的問題在於,台灣所有DRAM業者都沒有自主技術,只能仰仗美、日等技術母廠轉移,以至於整體台廠技術能力遠遠落後龍頭南韓三星 (Samsung)一.五個世代,大約是一至兩年,連帶使得產品售價完全沒得比。

以第三季為例,主要台廠粗估大虧三百五十億元,每天開門就得燒掉近四億元,而且是做一顆初步估計就賠一.五顆;反觀三星,晶片部門單季稅前營業利益一兆六 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二十億元),每天開門就賺四億多元。如此懸殊的差距,台廠談何競爭力?

慘業二:面板保證產能,業者反不投資新技術

面板產業體質看似不像DRAM般孱弱,製程技術不成問題,但創新不足卻可能是比DRAM還危險的隱憂。

就看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大陸彩電企業「配合」台灣政府演出,跨海包產能救面板業,每年採購額都破千億元,相當程度貢獻友達、奇美電的營收與獲利;但反過來 說,產能保證的做法卻讓二虎放心賣產品之餘,不敢逆向投資先進技術,今年以來大尺寸面板求售無門,前三季虧損金額超過九百億元,失血速度相當驚人。

反觀三星已經將研發重心轉移到小尺寸的高階面板,而且獲蘋果(Apple)採用,獨拿iPhone與iPad的訂單。

在DRAM與面板業,台灣與南韓纏鬥多年,至今勝負已判,但同樣都接受政府扶植,為何結果差這麼多?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景松說,南韓政府獎勵研發先 進技術,而非改良製程技術,三星與樂金(LGD)各有獨步全球的技術;台灣業者卻停留在以量取勝的擴產賽中。他認為:「紓困反扼殺創意與求生意志。」

慘業三:太陽能配合政策瘋狂擴廠,產能過剩

太陽能和LED兩個綠能產業是一對難兄難弟,同時都面臨終端產品市場不明、技術規格不清,卻都在政府強推公共工程的政策下演出瘋狂擴廠的戲碼,如今產能嚴 重過剩,即使殺價競爭也乏人問津。

太陽能產業補貼的問題,有德國為鑑。德國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市場,補貼政策行之有年,如今已為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尤其是光電轉換率長期無法突破二○%,不 僅消費者難以接受這種效率奇低的產品,政府也懷疑,為何要容忍高昂的電價補貼,隨著流失的八○%光能而浪費掉。

慘業四:LED「禁用白熾燈」政策奏效,才有希望

LED是四大慘業中較有餘裕的一環,至少兩大產業龍頭晶元光電與億光電子前三季帳面上還是有獲利。勝負關鍵從明年開始,全球政府陸續推行禁用白熾燈的政 策,能否有效刺激市場需求轉向,消費者若不埋單,這個產業的規模很可能只會淪為公共工程的零組件供應商。

說穿了,四大慘業能夠登上國際擂台,多虧政府在背後出錢出力撐腰。但過度扶植、紓困,造成的卻是積累核心技術競爭力的能耐不敵市場自由競爭。這是長期以來 大政府慣有的迷思,以為政府出手就能解決問題。卻忘了問,當政府在花納稅人的血汗錢時,究竟扶植、補貼的成本與效益能否相符?

再深究下去,可以發現,這種大政府思維,卻成了A全民納稅錢的大黑洞。

減稅補貼像騙局越扶植賠越大,經濟成長還倒退嚕

檯面上已火燒屁股的力晶與茂德,分別成立十七年與十五年,賺錢的年度都不到年資一半,至今累計稅前虧損也都超過五百億元,卻因為政府提供種種名目的補貼與 救助,兩者還能從政府手中拿回一億五千萬元與十八億元的減免金額。

而面板二虎奇美電的情況也相去不遠,成立九年,其中僅四年有獲利,累計稅前虧損高達四百二十一億元,總計政府還退還給它三十七億元。

這種「減稅救經濟」的思維,毋寧是一種騙術,看看台灣在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簡稱促產條例)前後的改變就可得到明證。

促產條例原盼藉由減稅方式獎勵研發,擴大投資人才、技術與設備並帶動經濟成長,可是一九八○至一九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七.六%,一九九一年促產條 例上路,隔年經濟成長率反而小幅下滑;一九九八年再實施兩稅合一的減稅方案,經濟成長率更是掉到三.五%左右。

兩年前壽終正寢的促產條例,十九年間減免稅額高達一兆四千五百億元,而且是規模越大減免越多,但實情是經濟沒有成長、就業參與率也從五八.四%掉至五六% 以下。如果這筆錢不是這樣花去,退還給五百四十萬繳稅戶,每一家還可分到二十七萬元!

再看促產條例的接班人《產業創新條例》,接棒後卻被譏為借屍還魂,而這對新興技術又有何影響?以德國為例,德國政府為了讓太陽能技術順利商品化,一九九九 年就開始補貼,二○○一年更祭出以高出一般電價四倍的價格,向裝有太陽能板的民眾買回剩餘電力的政策。十年來,德國每年補貼金額高達七十億歐元(約合新台 幣二千九百億元),可是去年德國政府赫然發現,補貼政策最終竟然肥了中國製造商,自家業者的市占率僅有一○%,多數反是承受來自亞洲的競爭而虧損。

不死企業有後盾繼續做低價值產品,反加速滅亡

這和歷史上美國政府補貼鋼鐵業,以對抗日本業者、台灣政府補貼汽車業,以扶植本土製造商的用意如出一轍,但政府的保護結果終究是落到「愛之適以害之」的結 局,因為政府出錢讓企業繼續製造對消費者而言毫無價值的產品,最終是加速產業滅亡。

補貼政策還有個弔詭之處就是,一旦虧損企業認定政府終將出手救援,必將減少自身承擔風險的措施,那麼,這些不死企業還可能認真經營嗎?

再進一步想,今年前三季,全台近三百家上市、上櫃公司虧損,難道政府為了照顧員工、股東與投資人,全部虧損企業都該救嗎?如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F. Bastiat)所說:「如果你想補貼所有美好而有用的事業,那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所有產業勃興都應是推動由下而上的發展。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不是當個有求必應的「富爸爸」,而是鬆綁重重限制,將納稅人的錢用在建構一個更適合投資的基礎 環境,別再干預、主導經濟活動,否則就徹底淪為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所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延伸閱讀】

銀行借貸金額6500億元4大慘業累計向銀行借款近6,500億元,讓每人面臨2萬8,000元呆帳風險。

前3季虧損金額2000億元今年前3季,面板、DRAM、太陽能與LED4大慘業,合計虧損約2,000億元。

19年減稅額1兆4,500億元政府促產條例對扶植產業19年減免稅額1兆4,500億元,若退給540萬繳稅戶,每戶可分到27萬元。

面板業全年虧損1300億元預估今年全體面板業合計虧損1,300億元,刷新台灣面板史上最重災情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