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盤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疑問日前終於得到了國際貿易領域頂級官員的回答:如果英國脫歐,其所有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下的貿易協定全部需要推倒重談,要麽英國就幹脆選擇把自己變成個免稅島。
WTO總幹事阿澤維多(Roberto Azevedo)是在5月25日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做出上述表述的。他還指出,脫歐之後,除了英國的WTO會員資格須重談之外,英國的消費者恐怕也要付出巨大代價,預估值每年在90億英鎊。
英國政府前經濟顧問、英國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普萊斯(Vicky Pryce)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貿易對於英國非常重要:良性競爭促進了英國的企業繁榮,促使英國成為了進入歐洲的門戶。
史無前例的重新談判?
在脫歐陣營中,一個重要論據就是認為,如果英國脫歐,其在全球貿易中反而能夠獲得更大自由,即便暫時失去了歐盟單一市場,且需要同歐盟進行長期談判,但是可以依賴於WTO法則,同歐洲國家以及其他市場迅速建立聯系貿易聯系。
阿澤維多可不這麽看。在采訪中,他非常直白地表示,如果英國選擇脫歐,那麽這將導致英國同WTO中的161個成員國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重新談判。
“20年前,在歐盟主導的入世談判中,英國是以歐盟成員國身份加入的WTO,如英國脫歐,那WTO肯定不能允許英國只是簡單地“剪切和粘貼”入世條款就再次進入WTO系統,”阿澤維多表示。
英國必須重新進行談判的內容包括:對其農產品出口的補貼份額、貿易份額中的關稅稅目、英國農民享受的補貼、英國銀行和服務業目前在其他市場上的準入標準等數以萬計的條款。“幾乎所有英國與世界的貿易條款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行談判。”阿澤維多表示。
他還指出,WTO從未同與現有成員進行過這樣的討論,甚至如何進行這種重新談判的過程都不是很清楚。但是,這種會談可能非常複雜。比如利比里亞這樣的小規模經濟體,在去年成為WTO第162個成員國,也是花費了數年才達成談判。
在英國,如果脫歐,那麽將喪失作為歐盟成員國的許多貿易優先權,比如歐盟同58個國家協商的36項貿易協定所涵蓋的市場準入,英國就再也享受不到了。而接下來,為符合WTO法則,英國必須對上述58國進口商品施以較高“最惠國”關稅,這些國家反過來也將對英國出口商品施以更高附加稅。
根據WTO的研究,這些額外關稅將令英國消費者每年多付出90億英鎊的代價,而英國的出口商品每年也要多付出55億英鎊的關稅。
“英國的消費者必須承擔這些稅收。英國沒有權利決定‘我不會提高這些征稅’。這是不可能的。” 阿澤維多表示,“這也是違法的。”
要不變成個免稅島?
那麽,英國要如何破局呢?
可能唯一的選擇是走新加坡模式,把自己變成一個免稅島。唯有如此,英國才能立即為所有的WTO成員國解除所有的貿易壁壘,走上自由貿易之路。
“這是有可能的。不過(實際中)不太可能這麽操作。”阿澤維多表示。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國際貿易談判方面,英國政府沒有團隊了。由於歐盟已經代表英國進行了數十年的談判,英國政府目前沒有能夠代表英國進行談判的代表。如果英國脫歐,英國政府必須立即組織隊伍。即使如此,也可能要花上數年。阿澤維多表示,“貿易談判達成本身就非常困難、複雜,而且非常緩慢。”
“即便你想要快速進行談判,其他成員國也不一定奉陪。”他表示,“各國都有自己要優先處理的事情。”
目前,英國的民調在上周末發生了近三個月以來的首次轉變,從之前的平分秋色,超著留在歐盟的方向發展。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最新動態民調顯示,有47%的受訪民眾選擇留歐,而選擇脫歐的民眾為40%,剩余人群尚未作出決定。
這一轉變是否意味著,在英國民眾眼中,經濟真的是先於政治?長久以來,對於英國加入歐盟的主因,一種簡單的看法是英國看上了歐盟巨大的單一市場;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歐盟已經更加演化為英國參與全球貿易的跳板,特別是對於英國的商業群體。這一“歐盟成員國”身份的正溢出效應已經更加難以衡量亦愈加難以舍棄。
“ 如果我們打算離開的話,我們必須再考慮,比如重新出現的關稅壁壘,但還有更多的非關稅壁壘;比如產品標準,獲取歐盟國家政府采購準入,在歐洲應使用何種標準,甚至英國的畢業生是否可以容易地在歐洲其他國家就業等問題。”普萊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而英國就無法在服務業乃至創業產業這樣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歐洲進行競爭了。”
6月7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年《商業信心調查》結果顯示,歐洲企業認為《中歐投資協定》勢在必行,如談判能夠圓滿結束,減少市場準入限制,可進一步改善商業環境。
與此同時,歐洲公司希望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以確定何時能更大程度上掌控在華運營情況,更順利地進行戰略收購、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或產品線。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歐洲企業現在需要一個路標,在面對現在這一經濟充滿挑戰的時期,為他們繼續加大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投入註入一支強心針。”
“WTO 2.0”勢在必行
上述調查顯示,在華歐企在調查中認為, 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時建立了路線圖和法律框架,為更多的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拓展在華業務提供了所需的確定性,也帶來了持續十年的空前發展,“我們現在需要再次看到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為歐洲企業註入信心,讓他們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再次貢獻力量。”
目前在華歐企呼籲中國和歐盟之間正在進行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勢在必行。
此前,在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對於此輪談判的有關進展。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的、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歐盟商會在調查中認為,如今,在華歐洲企業仍然面臨巨大的監管方面的挑戰,歐洲在華投資呈下降趨勢,通過並購實現增長的方式也受到嚴格限制。
鑒於此,歐洲企業希望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成功簽署從總體上降低監管環境的複雜性。
與此同時,消除市場準入障礙也同樣重要,包括讓企業本身對在華經營有更大的控制權、在中國市場更容易進行戰略收購、放寬業務領域或產品部門的準入條件等。
面對經濟放緩挑戰
在此次調查中,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夠獲得更寬松的市場準入,他們仍然會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根據調查顯示, 41%的歐洲企業現在正重新評估其在華經營狀況,並計劃通過裁員等方式來削減成本。
雖然47%的歐洲企業回應仍有意擴展在華業務,但這一比例與2013年的86%相比已經大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盡管如此,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他們願意增加在華投資。
調查顯示,中國經濟放緩仍然是中國和歐洲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然而,中國日趨困難的商業環境,加上更有利於本土企業的競爭環境,進一步加劇經濟放緩對於歐洲企業的沖擊。
在其中,有 56%的受訪企業表示在華經營更加困難,這比2015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 57%的受訪企業認為外國企業受到的待遇不如本土企業。
58%的受訪企業表示近期加強互聯網管制和限制訪問等措施對其經營產生了不利影響,這比2015年上 升了17個百分點; 70%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在華沒有10年前受歡迎。,不過仍有 55%的受訪企業願意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前提下擴大在華投資。
“盡管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緩慢並呈現L型趨勢,但通過遏制產能過剩、推動供給側改革和加強創新,中國經濟仍可再實現長達二、三十年高質量的增長。”羅蘭貝格首席執行官常逸博表示,“解決了這些難題以及《商業信心調查》中提出的挑戰,可以保證最終實現增長,歐洲企業也會在此過程中作出重要的貢獻。”
“現在距9月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已經很近,是推進的最優時期。”美國財長雅各布·盧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下周將看到中方提交新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負面清單。
昨日,第八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在京落幕。當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美國國務卿克里和雅各布·盧。李克強指出,中美經貿關系日益緊密,去年雙邊貿易額和雙向投資存量均創歷史新高,中國首次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我們願同美方深化經貿合作,秉持積極、務實的態度,照顧彼此利益,保持密切磋商,爭取達成一項互利共贏、高水平的雙邊投資協定。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閉幕式上表示,中方經濟團隊將與美方一道,就兩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中的重點議題開展坦誠深入的溝通。雙方同意加快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將於6月中旬交換新的負面清單出價,力爭早日達成一個互利共贏的高水平協定。“與預期一樣,雖然我們沒有也不會消除全部分歧,但達成了60多項成果。”
此外,雙方認識到化解產能過剩應通過法治手段、市場機制和恰當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中美雙方將加強在美人民幣交易與清算合作,中方同意給予美方25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RQFII),並指定中美各一家符合條件的銀行作為人民幣清算行。
BIT談判的最優時刻
在S&ED會後的小範圍美方吹風會上,雅各布·盧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時間緊湊,BIT談判的窗口就出現在目前到9月G20峰會這段日期之內。
“我們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了,需要(中方)積極回應,如此才能相對快速開展真正嚴肅的雙邊討論。”雅各布·盧同時稱,在最優談判時期之後,本屆政府執政接近尾聲,“我們對話的時間不多了,希望雙方都要嚴肅認真對待此事。”
中方的態度同樣積極。6月6日,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S&ED期間的吹風會上表示,負面清單的改進出價方面,目前內部工作尚需更多的時間,雙方談判團隊正在密切溝通,以期推動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張向晨強調,中國對於推進改變出價高度重視,願望是通過雙方努力,根據兩國元首會晤時達成的共識,秉持積極、靈活的精神,照顧彼此的利益,爭取早日達成一個互利雙贏的協定。
回顧歷史,中美在2015年6月第19輪BIT談判中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正式開啟負面清單磋商模式。隨後在2015年9月第7輪S&ED交換了第二輪負面清單。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副部長西慈近期表示,美方將投入一切資源,爭取在奧巴馬政府任內完成談判。中美BIT談判已歷時8年,進行了24輪;去年9月時,中美兩國元首都指示經濟團隊,要強力推進BIT談判。
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外企群體,一直希望中方可以進一步開放市場。此前美國全國商會會長多諾霍表示,希望中美能在2016年年底完成一份高質量、全面的中美BIT。
之所以雅各布·盧提到窗口機會同奧巴馬政府的任期即將結束有關,因為中美目前在負面清單的長短和領域方面還存在分歧。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的提問“是否在諸如金融服務等領域期待中方的負面清單有所縮短”時,盧表示,在下周在華盛頓看到這個清單之前,“不想預判這份下周會提交的負面清單里面所提交的內容”。
中國商務部前任部長陳德銘3月曾在博鰲論壇上透露,中美BIT談判核心內容已經結束,只不過雙方在負面清單上還有分歧,“美國要價很高”,中方在文化、電信增值業務等領域還存在一些分歧,再次是國家安全領域等。
張向晨則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在安全審查中,能夠公正對待中方企業,也希望能夠通過在BIT談判的相關領域,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達成共識。
共同應對過剩產能
在S&ED召開之前,美方多次提出希望在包括鋼鐵和鋁等金屬領域同中方磋商產能過剩對全球市場造成的扭曲效應。
汪洋在第八輪S&ED閉幕式上表示,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是世界經濟複蘇緩慢和需求低迷的結果,需要集體應對。化解產能過剩應通過法治手段、市場機制和恰當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雅各布·盧在美方吹風會上亦稱,在產能過剩問題上,中美進行了多次討論,能夠互相理解雙方立場,且此次“雙方達成的成果是強有力的,這個成果反映了中國對於其國內政策的再次承諾,即對此產能過剩問題采取更多措施,用市場的力量來決定,以及中方願意在國際的層面上對此問題進行合作,在鋼鐵方面的商談結果是非常好的。”
在6月6日第八輪S&ED期間的吹風會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中國正視產能過剩問題;但國際上不要還將中國想成是中央計劃經濟,目前的中國通過多種市場化指標出清過剩產能。樓繼偉同時稱,中國去年自動減少了9000萬噸的鋼鐵過剩產能,今後會繼續這樣做。
不過雅各布·盧亦稱,中美此次在鋁方面雙方沒有達成共識,“我們會繼續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譬如在7月份將會召開同G20相關的會議。但我認為雙方的討論是良好而具有建設性的,我們看到了進展。”
汪洋則表示,雙方將在杭州峰會前完成G20框架下的中美化石燃料補貼同行審議。“這些都是國際問題,不僅僅美國在關心,還有許多國家也對此問題表示關切。”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在金融合作方面亦取得重要進展。汪洋稱,雙方將加強在美人民幣交易與清算合作,中方同意給予美方25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RQFII),並指定中美各一家符合條件的銀行作為人民幣清算行。
6月7日,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吹風會上稱:“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人民幣清算和結算業務在美國市場取得了進一步發展,中方也將在美國設立人民幣清算行。”
雅各布·盧對此稱,中美在此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能夠在美國進行人民幣的交易,特別對小公司是很大優勢,對於非金融類經營的大公司,會更便宜便利,目前給予美方的RQFII配額在全球僅次於中國香港。”
汪洋亦稱,雙方歡迎金融交易平臺之間的持續合作,致力於加強兩國金融市場和產品的互聯互通。兩國金融監管機構願意推進信息共享和跨境執法合作,雙方同意在反洗錢監督、反恐怖主義融資、反假幣等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此外,美方承諾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中,充分考慮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註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中非合作中,工業化成為未來雙邊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
在6月7日舉行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研討會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李肇星表示,中非合作要從一般貿易向產能合作升級,從工程承包向投資經營升級,從援助主導向自主發展升級。
商務部西亞非洲司參贊舒駱玫也表示,願意跟非洲國家開展商談自由貿易協定,在更高層次提高雙方合作的規模和治理。
李肇星說,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有3000多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年初發布的數據,中國與非洲雙邊貿易進出口1.1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0.67萬億元,進口0.44萬億元。
截至2015年底,中國通過援助和融資在非洲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鐵路及公路總長達上萬公里;援助和融資建設各類學校200多所;累計向非洲派出醫療隊員2萬多人次、維和人員3萬多人次,目前中國在海外的維和人員中90%部署在非洲。
“非洲也是中國企業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第二大石油來源地,而且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興的投資目的地。”舒駱玫說。
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建設,2015年1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並發表致辭指出,中方願在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
具體是中非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和平與安全合作計劃。為確保“十大合作計劃”順利實施,中方決定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舒駱玫說,中非工業化合作計劃是中非經貿合作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這個計劃里面將要新建或者是升級一批工業園的建設,目的是幫助非洲國家吸引外資,同時為走進非洲的企業搭建一個平臺。“我們還會考慮到非洲的實際情況,也願意在工業園內給一些基礎設施,包括工地、水電方面的建設提供支持。
同時,中國將向非洲國家派遣高級的專家顧問,提供設計、運營管理方面的支持,三年向非洲提供4萬人來華培訓的計劃,為其提供基礎的職業培訓。
非盟《2063年議程》提出,到2063年,非洲要實現制造業占GDP比重50%以上、吸納超過50%新增勞動力的目標,強調非洲要進一步提升商品附加值、發展科技驅動型制造業、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和工業化。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說,到去年為止,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23%,高居世界第一,但是非洲54個國家,只占全球制造業0.5%;中國全球的對外投資中,投到非洲的只占5%,以上海為例,對非洲的投資不到對外投資總量的2%,因此合作空間很大。
南非駐上海總領事ThaloThage也表示,非洲的工業化是改變非洲和中國等貿易夥伴過去貿易結構不足的重要手段。
為了推動南非的工業化,ThaloThage說,南非已經設立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工業發展區、產業發展區等專門的經濟特區,對各種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不同的地方可以發展專門的產業,制定不同的經濟政策,也可以制定專門的減稅政策、增值稅、就業經濟獎勵計劃等。”
吉布提駐華大使H.E. Abdallah Abdillahi Miguil也表示,將把吉布提建設成非洲的迪拜,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所有中國企業來到吉布提都可以享受到免稅的待遇,讓產品能夠更容易的進入到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
尼日利亞駐滬總領事Ali Ocheni說,現在非洲最缺的是基礎設施,因此非常很難吸引到足夠的投資,因此邀請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也歡迎中國的企業以PPP的方式來非洲發展基礎設施。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說,接下來會積極推動和引導企業在非洲開展更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項目。
比如,鼓勵棉紡、化纖、家電等行業建立加工廠,實行上下遊的配套集群式發展的加工基地;鼓勵企業在當地多建一些增加當地就業和市場供應的項目;鼓勵企業在深化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能夠開展屬地化經營,延伸下遊的產業鏈;鼓勵以投資方式為主,結合設計工程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基礎設施的建設。
“十二五”期間上海與非洲國家的貿易規模已經超過400億美元,累計對非投資超過19億美元,新辦了南非的電視機制造廠、埃及照明廠、蘇丹制藥廠。
“非洲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正處於產業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上海企業境外投資充滿機遇的新型目的地。”尚玉英說,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2015年FDI項目減少5%,但是非洲的FDI項目增長了7%,因此加強上海與非洲的投資貿易合作前景廣闊。
“我們下一步還會繼續探索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把上海打造成為企業境外投資效率最高,最為便利的高地,同時也會探索事中事後監管的聯動機制,保障和促進境外投資健康規範,有序發展。”尚玉英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歐盟方面悉,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當地時間22日通過了一項題為“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的聯合戰略文件。該文件規劃了未來5年的中歐關系。
文件指出,當一個規模宏大的中歐雙邊投資協議締結並成功運行、對中外企業的競爭環境進行改革後,可以考慮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協議,比如一個深入且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此前,在歐盟內部就有呼籲啟動中歐FTA談判的聲音,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上月曾表示,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松口呼籲啟動中歐FTA
上述文件確認了歐盟對華關系存在的重大機遇,並指出,將以為歐洲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為目標,大力推動中方為歐洲企業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
這些機遇還包括締結雄心勃勃且全面的投資協議、中國為歐洲戰略投資基金註資、聯合研究和創新活動,以及通過物理和數字網絡連接歐亞大陸,使貿易、投資和人文交流暢通無阻。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時,中歐領導人均表示要加快商簽中歐投資協定。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
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次,歐委會在文件中更進一步,表示“展望未來,一旦一個規模宏大的雙邊投資協議締結並成功運行,以及(考量)中外企業的競爭環境是否公平進行改革後,將可以考慮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協議,諸如一個深入且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
歐委會還提出了歐方的條件:“中國必須對其過剩產能,特別是鋼鐵行業,做出顯著、有時間限制的且可以檢驗的削減,以避免不正當競爭所產生的消極後果。”
同時,歐委會認為,要進一步加強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的效力,關鍵是迅速采納歐委會在2013年4月提出的貿易救濟措施修正草案。
上述文件顯示,歐盟將繼續通過與中國的許多對話,支持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改革計劃,使中國享有市場化改革的全部紅利,其中就包括改革國有企業等。
此前,歐盟進口商協會曾表示,中國已成為該協會成員貿易和投資的重要市場,呼籲歐盟對華啟動自貿談判。
對此,沈丹陽表示,中方已經“註意到歐盟進口商協會這一呼籲”。中方還註意到,今年4月20日,歐盟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了《明日絲路:中歐自貿協定評估》的研究報告,認為中歐自貿協定對促進雙邊經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中方對上述建議和結論表示歡迎。”沈丹陽說,“只要自由貿易協定有利於世界貿易發展,有利於公平開放的貿易環境,中國都持開放態度”。
中歐外交協作
聯合戰略文件中也強調了歐盟與中國在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中進一步合作與發展夥伴關系的機遇。
文件認為,鑒於伊朗核問題談判的積極經驗,歐盟與中國應當更加緊密地一同努力,通過雙邊或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解決國際沖突與重大外交事務。
至於全球性事務,諸如移民、國際發展援助、環境與氣候變化,只能通過全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基於此原因,一個協同合作的歐盟-中國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歐洲委員會副主席費代麗卡·莫蓋里尼表示:“歐盟與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互相合作:我們一同努力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與政治問題,諸如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移民與氣候變化等。”
“但我們可以也必須做更多的工作將歐盟與中國連在一起。” 莫蓋里尼表示:“在責任分享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健康、更加良好定義的中歐關系可以使我們的人民、企業與組織團體都受益。我確定我們今天通過的聯合戰略文件將會使我們的雙邊關系實現其清晰可見的巨大潛力。”
據悉,這一聯合戰略文件將提交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
此前,歐委會曾在2006年提出上一份對華戰略文件,隨後中歐雙方均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隨著歐方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界各地區的經濟與政治生活之中,新的現實要求歐盟對此做出一份全新論述,並應對這些新的發展需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歐盟方面悉,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當地時間22日通過了一項題為“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的聯合戰略文件。該文件規劃了未來5年的中歐關系。
文件指出,當一個規模宏大的中歐雙邊投資協議締結並成功運行、對中外企業的競爭環境進行改革後,可以考慮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協議,比如一個深入且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此前,在歐盟內部就有呼籲啟動中歐FTA談判的聲音,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上月曾表示,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松口呼籲啟動中歐FTA
上述文件確認了歐盟對華關系存在的重大機遇,並指出,將以為歐洲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為目標,大力推動中方為歐洲企業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
這些機遇還包括締結雄心勃勃且全面的投資協議、中國為歐洲戰略投資基金註資、聯合研究和創新活動,以及通過物理和數字網絡連接歐亞大陸,使貿易、投資和人文交流暢通無阻。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時,中歐領導人均表示要加快商簽中歐投資協定。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
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此次,歐委會在文件中更進一步,表示“展望未來,一旦一個規模宏大的雙邊投資協議締結並成功運行,以及(考量)中外企業的競爭環境是否公平進行改革後,將可以考慮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協議,諸如一個深入且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
歐委會還提出了歐方的條件:“中國必須對其過剩產能,特別是鋼鐵行業,做出顯著、有時間限制的且可以檢驗的削減,以避免不正當競爭所產生的消極後果。”
同時,歐委會認為,要進一步加強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的效力,關鍵是迅速采納歐委會在2013年4月提出的貿易救濟措施修正草案。
上述文件顯示,歐盟將繼續通過與中國的許多對話,支持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改革計劃,使中國享有市場化改革的全部紅利,其中就包括改革國有企業等。
此前,歐盟進口商協會曾表示,中國已成為該協會成員貿易和投資的重要市場,呼籲歐盟對華啟動自貿談判。
對此,沈丹陽表示,中方已經“註意到歐盟進口商協會這一呼籲”。中方還註意到,今年4月20日,歐盟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了《明日絲路:中歐自貿協定評估》的研究報告,認為中歐自貿協定對促進雙邊經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中方對上述建議和結論表示歡迎。”沈丹陽說,“只要自由貿易協定有利於世界貿易發展,有利於公平開放的貿易環境,中國都持開放態度”。
中歐外交協作
聯合戰略文件中也強調了歐盟與中國在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中進一步合作與發展夥伴關系的機遇。
文件認為,鑒於伊朗核問題談判的積極經驗,歐盟與中國應當更加緊密地一同努力,通過雙邊或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解決國際沖突與重大外交事務。
至於全球性事務,諸如移民、國際發展援助、環境與氣候變化,只能通過全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基於此原因,一個協同合作的歐盟-中國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暨歐洲委員會副主席費代麗卡·莫蓋里尼表示:“歐盟與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互相合作:我們一同努力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與政治問題,諸如伊朗、敘利亞、阿富汗、移民與氣候變化等。”
“但我們可以也必須做更多的工作將歐盟與中國連在一起。” 莫蓋里尼表示:“在責任分享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健康、更加良好定義的中歐關系可以使我們的人民、企業與組織團體都受益。我確定我們今天通過的聯合戰略文件將會使我們的雙邊關系實現其清晰可見的巨大潛力。”
據悉,這一聯合戰略文件將提交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
此前,歐委會曾在2006年提出上一份對華戰略文件,隨後中歐雙方均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隨著歐方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界各地區的經濟與政治生活之中,新的現實要求歐盟對此做出一份全新論述,並應對這些新的發展需要。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在進入“多事之秋”,前腳還未從英國公投脫歐“黑天鵝”事件中徹底走出,就又遇上了土耳其“驚魂政變”。縱觀全球金融市場,多次重返緊急避險模式。
在這一大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是最脆弱的一換。由於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一些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的外債正在快速攀升。此外,早在美聯儲加息正式啟動之前,從2015年5月開始,東亞區內普遍出現股指大跌、匯率快速貶值的現象,同時一些經濟體也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征兆。
加強貨幣合作或許是亞洲應對金融市場動蕩的一劑良方。“在維護金融穩定方面,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的功能是為陷入危機的國家迅速提供流動性支持,避免系統性風險和金融體系的崩潰。無論這種機制是否真正被啟動,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市場穩定信號。”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在“清邁協定的多邊主義和亞洲合作——第六屆亞洲研究論壇”上表示。該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承辦。
完善清邁協定
為了應對上世紀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區域的清邁協議多邊機制重要的金融合作平臺成員國家,將清邁倡議定位為在亞洲區域金融危機發生時期提供流動性救助支持。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亞洲國家金融合作的意願進一步加強,2010年清邁倡議多邊機制正式起動,2012年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擴容,其儲備基金規模增至2400億美元。
但如今,清邁倡議多邊機制還存在諸如資本充足性不足、救助機制和附加條件有待完善、缺少常設秘書處等諸多問題。
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常軍紅指出,清邁協定在程序上存在問題。比如當成員國提出申請並且辦理完合規的程序之後,是否能夠快速獲得救助仍然有不確定性。而且,成員國的救助額度中有一定的比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件性掛鉤,這需要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與清邁倡議多邊機制之間建立起正式的協調程序。
常軍紅進一步指出,目前,清邁倡議多邊機制秘書處的功能實際上由兩個代表國家來執行:一個代表國家來自東盟,一個代表國家來自中、日、韓。目前的這種機制,增加了機構經驗傳承的難度,甚至給一些實際的政策操作帶來了麻煩。
他表示,首先要把程序問題理順。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針對改善運作程序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調整了《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來考察操作上的程序問題以及通過程序的及時性。2016年下半年,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調機制也進行測試,同時也在積極研究如何將清邁倡議多邊機制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的金融安全網之中。
抓住G20契機
即將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已將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列入重要議題。其中,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機制是這一安全網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已經在今年升級為國際金融機構,極大提升了區域金融合作的制度性建設。
除了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升級為國際金融機構,據了解,清邁協議在2018年將迎來新的評估過程,借此機會成員國可以對基金額度、救援條件等進行重新評估,努力對其進行改善。
“關於貸款的條件。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努力在以下兩個方面之間達到一個權衡:一方面是在東亞地區,大家對基金組織貸款條件的負面印象揮之不去;另一方面,在提供貸款的同時也仍然需要有可行的約束條件,以最小化道德風險。最後,雖然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還沒有被正式指定為清邁倡議多邊機制的秘書處,但由於有固定的職員和工作環境,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已經發揮了這一作用,並將承擔更多的秘書處的功能。” 常軍紅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指出,亞洲貨幣合作走到今天,取得很多成就,但距離期待仍有差距。形成集體行動,除了共同利益這一必要條件以外,還要有包括信任等因素在內的充分條件。增進亞洲國家之間的政治信任非常重要。此外,在合作中平衡獲益者和受損者之間的關系是推進亞洲金融合作的關鍵。
7月24日,英國新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表態稱,英國希望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為更多中國銀行和企業進入英國提供便利。
為期兩天的2016年第三次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後,哈蒙德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脫離歐洲後,英國將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更多的機遇”,包括中國這一重要的外來投資者。此前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英國無法單獨與非成員國締結貿易協定,但脫歐之後將擁有更多的自由。
“這意味著我們將有更多機會和歐盟以外的國家,諸如中國,發展貿易。英國離開歐洲的同時也脫離了歐盟諸多法規的束縛,別的國家也得以更自由地和英國開展貿易。” 哈蒙德說,英國正在著手與中國討論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事宜,規模可能達到數十億英鎊。
哈蒙德還提出,英國經濟的任務是“在短期內最小化脫歐公投結果帶來的沖擊,在長期中最大化英國的經濟利益”。他也承認英國脫歐給全球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
當被問到中英是否會達成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時,哈蒙德表示完全可能:“我們已經和中國發展了戰略夥伴關系,與中國增加了貿易額度,雙邊公司的對外投資均有所增長。在歐盟的框架下,中英只能到此為止。但是當英國脫離歐盟後,毫無疑問兩國都希望鞏固雙邊關系,並建立更堅實的構架。”
不過,在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之前,英國只能和中國進行自貿談判,不能正式發展自由貿易。英國新首相特瑞莎·梅此前已經宣稱今年不會開啟英國脫歐談判,之後也將經歷2年的漫長談判,因此中英兩國商界距離雙邊自由貿易依然有數年之遙。
一般來說,自貿談判也往往會持續較長的時間。英國官方正在參考中國與新西蘭的自貿協定,該談判歷時4年,於2008年生效。
此前,哈蒙德於22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舉行會晤,雙方就加強雙邊經濟財金領域的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23日出席G20會議期間,他還會見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兩者就英國退歐、加強中英兩國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溝通。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7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的投資合作夥伴,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中英關系正進入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
“英國退歐對於中國而言並非全是負面影響。作為一個主張自由貿易的國家,英國脫歐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中英啟動自貿協定談判。”沈丹陽說,“要知道,在中國與歐盟談投資保護協定的時候,英國就發聲支持早日啟動中歐自貿協定談判,比布魯塞爾的態度更為明確。”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於2013年訪華時就曾聲稱,英國是中歐自貿協定最早的倡導者,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英國歷來在傳統上支持自由貿易,近期即使在國內鋼鐵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也反對歐盟就中國鋼鐵征收反傾銷稅。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7日從多名俄羅斯政府相關人士處獲悉,俄政府擬於年內批準去年獲得通過的取代《京都議定書》的全球變暖對策新框架《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的生效需要得到196個締約方中至少55個國家及地區的批準,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和需占全球排放量的55%以上。排放量之和占38%的美國和中國已表明將於年內批準協定,加上排放量占7.5%的俄羅斯,協定的早日生效將向前邁進一大步。
5月七國集團(G7)伊勢誌摩峰會的首腦宣言寫明將努力促成《巴黎協定》年內生效。在擔心英國脫離歐盟將導致歐盟各國批準滯後的背景下,排放量占3.8%的峰會主席國日本的年內批準或將受到期待。
接受采訪的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生態部幹部稱,俄羅斯正在制定為實現“2030年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70~75%”這一目標的國家行動計劃。制定工作將於近期結束,稱“批準的準備就緒”。行動計劃中除政府規定的減排措施外,還包括了各產業部門的對策。
另一名俄政府相關人士透露稱:“《巴黎協定》對於擁有核電站和高效天然氣利用技術的俄羅斯而言有利。”
圖為2016年4月莫斯科部分地區再現霧霾,空氣中彌漫著焦煤味道。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資料等,中美兩國加上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印度,即使不算歐盟,排放量之和也能達到55%。
熟悉全球氣候變暖談判的名古屋大學教授高村由加里(音譯)表示:“印度也在與美國的首腦會談中一致同意推進國內手續以爭取年內批準,協定生效的時機逐漸成熟。日本也不應落後。”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1日於北京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中歐雙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場開放、全面互惠對等內容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磋商。
伍德克是在中國歐盟商會《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6/2017》(下稱《建議書》)的發布會上做出上述表述的,《建議書》還呼籲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落實互惠對等原則,發揮市場在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呼籲投資互惠對等
《建議書》指出,中國企業在包括銀行、汽車、機器人甚至重要基礎設施等領域成功並購了多個知名歐洲企業。
中國對歐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對歐投資同比躍升44%,達200億歐元,2016年中國對歐並購交易同樣進行得如火如荼,據報道,截至到6月9日,中國在歐已經或等待完成的投資交易達119單,單是中國化工集團擬定收購瑞士種子企業先正達的投資金額便達430億美元,其他眾多單向並購交易額也超過10億歐元。
中國歐盟商會指出,歐盟非常歡迎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投資項目,歐盟是全球最大經濟區,賦予外國投資者和歐盟內部企業以同等水平的法律保護,歐盟並不區分股權投資者的國際屬性,對於可能導致外籍人員或實體控制歐盟企業的交易,歐盟也並未設立審查機構加以評估。
在2015~2016年,中國企業已收購了包括倍耐力、庫卡等在內的優質歐洲企業。
中國歐盟商會指出,正如歐盟委員會在2016年7月新出臺的《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中所說的:“歐盟歡迎中國投資者遵循歐盟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歐進行投資。同樣,歐盟也希望中國放寬市場準入,讓在華外企可以享有公平的經營和投資環境。”
而此前在中企收購“庫卡”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如果德國方面保持開放態度,中國也一定能夠找到良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當然希望中方能夠落實互惠對等待遇原則。”
“2016年,中國對歐投資數額巨大,在歐創造了就業崗位並促進了經濟增長,因而受到歐盟各國歡迎。”該《建議書》指出,但歐企在華的很多領域都仍有在類似投資方面的限制。
《建議書》呼籲:“為了中國自身的利益考慮,中國政府應該遵循互惠對等原則,向歐盟企業開放市場,以便其更好地助力中國經濟發展。中歐相互依賴,理應共同繁榮。”
希冀明年達成投資協定
為更好履行平等互惠原則,此次《建議書》指出,達成穩健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並將積極的市場開放作為目標納入其中,對於確保充分釋放中歐經濟關系潛力至關重要。
伍德克表示:“中國歐盟商會希望2017年《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7/2018》發布之前,雙方能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在6月默克爾訪華期間,中歐領導人均表示要加快商簽《中歐雙邊投資協定》。
《建議書》還建議稱,首先,《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應本著互惠原則,保障在華歐企享有在歐中企同樣權利;其次,處理透明度、許可以及授權流程事宜,並通過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ISDS)機制為在華歐盟投資者及其投資提供高級別保護。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