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即製手做】爺爺的家傳之寶 半世紀手造山東棗泥月餅

1 : GS(14)@2016-09-03 23:29:45

山東棗泥月餅,是解家的家傳之寶,由舊店ABC愛皮西大飯店賣到現在的 ABC餅屋,迄今已有60多年。



「對住這月餅已經20年了。真的很大壓力,餡料煮得差的話,很容易發霉。客人如訂了,就沒有貨給人,所以這段時間很緊張的,哈哈!」ABC餅屋的森森師傅說。每年中秋,有逾60年歷史的ABC餅屋也會推出家鄉山東的傳統月餅──棗泥月餅。選用較高級的西河棗,味道較鮮及清香,比起一般紅棗也較軟身,而且需要冰鮮運送香港,成本也較高。光是壓棗泥及煮食餡,森森師傅每日就要花至少五小時以上,「很熱呢,因為要邊煮邊熬糖膠,非常辛苦,主要是體力消耗要很多。」縱然辛苦,但他從未放棄,因他知道這月餅是舊老闆解純遙先生的畢生心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幾個月,師傅們已很辛苦去製作月餅,我爺爺一定會問,『第一批做好了嗎?』,然後我們就拿回去給爺爺試。」餅屋的第三代傳人解淑菁說。可惜,解老先生在2014年離開人世,但淑菁堅持繼續做爺爺最愛的棗泥月餅,「每當第一造月餅出爐後,我也會拿回家放在他靈位前,告訴他月餅已出爐了,這是我們的傳統習慣。」更有不少山東同鄉,每逢中秋也會來幫襯,60年來從未變。「想當年,很多客人也是年紀比較大的,現在或許已不在了,但他們的孩子也會來買。除了想念那份味道,或許是懷念當年的感覺。」香港有賣傳統山東月餅的地方更只有少數,淑菁每逢中秋也收到很多訂單,如今年,他們已經做了約1700盒。她更笑言,不會去想會否停止,若沒有東西阻擋的時候,一定會繼續承續爺爺這份心血。記者︰黃依情攝影︰鄧鴻欣


山東月餅與廣東月餅不同,外皮沒有加雞蛋,像餅乾般乾身。

森森師傅做棗泥月餅已有20年,做法非常繁複,要用人手將煮過的紅棗壓成蓉。

棗蓉還要加麵粉及麻油等,再煮成餡,臂力少一點也不行。


八寶月餅,六個迷你裝$120,四個大裝$238。

豆沙月餅,六個迷你裝$120,四個大裝$238。

ABC愛皮西大飯店創辦人解純遙先生(最前)、兒子解可仁(最左)及第三代傳人解淑菁(後排左二)三代同堂合照。


ABC餅屋,灣仔皇后大道東255號地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03/19758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61

七十年代樓書「獲救」 看港人半世紀置業夢

1 : GS(14)@2016-09-17 17:13:25

■「拯救」這批樓書的學者何尚衡稱,售樓書是寶貴歷史資料,反映香港城市規劃、變遷。黃耀興攝



【本報訊】「千金難買向南樓」、「999年期,子孫世代永享」,一字一句都出自七十年代舊樓書的宣傳字句。本港建築師界大行「王歐陽」Wong& Ouyang(HK)Ltd自七十年代起收集全港售樓書,但近日未能全數保存這批珍藏,有關注城市研究的學者出手拯救,令逾5,000本被封存多年的售樓書珍藏重見天日。那個年代,樓盤售樓書無瘋狂跳層、超現實園林景觀,只標榜貨真價實,如南區置富花園、港島康怡花園的樓書,明碼實價,清楚列明用料,沒有現在樓盤宣傳的浮誇。記者:譚靜雯



該批舊樓書由七十年代至今橫跨40多年,估計數量最少有5,000多本。綜觀舊時的售樓書,無論樓宇外貌、文字描述都以平實為主。現在的售樓書通常厚厚一叠,七、八十年代的售樓書設計相對較簡單,如七十年代入伙的北角英皇中心,樓書封面以淺綠色為主,當年未有電腦繪圖,樓宇外貌就由建築師手繪而成。


創業中心標榜天線通客廳


樓書推銷手法更反映當時社會特色,如寫上「千金難買向南樓」、「向南小洋樓享樂在其中」等宣傳字句,可見「向南樓」對買家十分重要。樓書也會介紹單位用料,如客廳、睡房鋪上柚木地板等。八十年代入伙的屈地街創業中心售樓書,封面也是用人手繪畫,比現今電腦繪圖多了一份人情味。樓書第一頁就寫明「999年期,子孫世代永享」。當年電視未普及,更列明大廈有公用電視天線直通各個單位客廳,相信這些字眼不會在現今樓書出現。而七十年代尾落成的南區大型私人屋苑置富花園,樓書內容一大特色是標榜屋苑內的保安設施,如每個單位有警備系統,若有人破門入屋會即時發出警號等。至於位於港島的大型屋苑康怡花園,於八十年代入伙,屋苑樓書封面設計簡約,只有康怡花園的標誌。樓書內容則以屋苑實景相片為主,如可眺望維港景觀等,沒有過份花巧的電腦繪圖或插畫。由新鴻基發展的荃灣中心,當年的樓書更用漫畫形式表達。除了手繪樓書外,當年大埔中心的樓書更用上3種交通工具為封面,如九巴、火車及小巴;其餘在新界的樓盤,如屯門錦暉花園、錦華花園等樓書,封面全部以自然環境為主題。


中大拒收 學者設資料庫


本港建築師界「大行」王歐陽自七十年代起收集全港售樓書,儼如一個樓書寶庫,但近日王歐陽因種種原因,未能保存這批樓書。城市研究學者、社交網站「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專頁負責人何尚衡就出手「拯救」這批售樓書。何尚衡稱這批售樓書保存完好,是寶貴的歷史資料,「一般人聽到樓書,可能覺得係冇乜特別,都係拿來買賣。但睇番舊時嘅樓書,其實係記錄住嗰個年代,好似七、八十年代點先係好嘅居所,以前興用咩材料,同而家有咩唔同,係好豐富研究資料。」何尚衡坦言,建築師行曾計劃捐贈予中大建築系圖書館,但中大不願接收,他認為若這批樓書被送往堆填區十分可惜,故決定發起今次拯救售樓書行動,「最終要入滿30大袋售樓書,相信比中大建築系圖書館所藏還豐富。」何尚衡表示,絕不會將這批售樓書私藏,希望將樓書分門別類,並製作成網上資料庫予公眾查閱,但要先解決人手及版權等問題。


【不同年代樓書】

 



【1989年】■南豐工業城的樓書用人手繪畫,比現今電腦繪圖多了一份人情味。

【1984年】■部份新界樓盤如華景山莊,封面以自然環境為賣點。



【1979年】■荃灣中心樓書用漫畫形式表達上車夢,以「手牽手共綢繆」為宣傳字句。

【1978年】■英皇中心樓書上以「千金難買向南樓」作招徠,樓宇外貌由建築師手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16/197723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311

【香港鞋匠】半世紀百利鞋廠清場 Made in HK工藝散落四周

1 : GS(14)@2016-09-30 08:09:37

Made in Hong Kong,在現今香港似乎已經成為難能可貴的標誌。但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發展十分蓬勃,「香港製造」曾經是理所當然得毋須刻意記錄的事,「以前怎麼會印Made in Hong Kong呢?根本沒有這個概念!」黎淑文(Shirley)是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的媳婦。她手捧一雙老爺製作的女裝全皮鞋,展示着皮革鞋底的大品牌印字,娓娓道來百利鞋廠的故事。

全皮製高級鞋 外國人最愛

Shirley原本從事銀行業,與造鞋業八竿子打不着,但近一個多月來,卻埋首處理鞋廠事務。這家百利鞋廠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了,自兩年前創立人關先生離開後,鞋廠一直塵封。近來有位外國攝影師看中了鞋廠的格局,想把鞋廠租作影樓,她們即打算整埋老鞋廠遺下歷史、工具、機器及材料,送到適合的人手裏,保留半世紀香港鞋業歷史。捧起一個鞋模、一片皮革,時間回到香港工業發展最蓬勃的六十年代,關燦華以手製高級女裝鞋起家,「他的夢想一向是自己當老闆。最初在家裏自己幾個人造鞋,一段時間後,在太子道百合鞋舖後欄做工場,然後去了水渠道,後來搬去洋松街九十八號。那時候叫『雪鈴鞋廠』,搬到這裏後才開始叫作『百利鞋廠』。」關太太回憶說,「他由二十幾歲做到前幾年七十幾歲才沒有再做。那時候為遊客做高級訂做鞋,現在大陸造的鞋又平又靚,所以沒甚麼生意,後期他年紀又大,最後就沒再做了。」1986年,經朋友介紹,百利鞋店店主王桂珍(Jenas)認識了關先生,Jenas:「我想做高級鞋,但當時很多香港鞋廠都在做膠布鞋。之後有一個做手袋的朋友說,要介紹一位行內很有名的人給我,那位就是關先生啦。」二人開始緊密合作,1990年Jenas接了第一張海外定單,找關先生製作了五百對女裝蛇皮鞋出口到澳洲。關先生特意購入機器作大量生產,百利鞋廠從手工山寨廠,轉型成有規模的流水作業式鞋廠。同年,「雪鈴鞋廠」也改名為「百利鞋廠」至今。1997年以前的百利鞋店,有八至九成都是外國客人,他們主要都要求訂製全真皮鞋。Jenas說:「當時香港有駐港英兵,經常在假期時外出,於是便有了這些客源。有客人說過來幫襯的原因,是我們的鞋是真正的真皮,外面賣的就算價錢貴,都未必是全真皮。」關先生製作的女裝鞋,連鞋底都是皮製的。他更精於製作蛇皮鞋,蛇皮又薄,質地又脆,對師傅手工藝水平要求很高。「他造過很多珍貴的皮鞋。曾經一些客人來料,給他一些鱷魚皮,甚至老虎皮!」Shirley笑說,更與Jenas分享更多關於鞋店的故事,回憶了更多鞋廠的歷史。


為舊物尋有緣人 捐學院博物館

為了讓這些物品用得其所,Shirley聯絡了許多皮鞋大師傅、皮革工藝師、補鞋工匠、志願機構、公立醫院的義肢矯形部、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製衣業訓練局、室內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甚至舊物收藏者等,讓他們參觀鞋廠並賣出部份皮革、鞋楦、工具、衣車與小機器。亦捐贈了部份物品予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教授造鞋或設計的學術機構等等,「希望將所有物品,如果找到對的人,就給對的人。」除了賣出及捐贈舊物,Shirley亦與未來租客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和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師傅合作,在鞋廠內拍攝女裝皮鞋的製作過程,希望可作將來教學及博物館展覽所用,「藉着分享老爺鞋廠的興衰及製造女裝皮鞋的過程,我們希望能為造鞋工藝的傳承盡一分綿力,讓上一代為香港經濟及工業所作出的貢獻感染下一代,宏揚香港精神,希望新一代能看到 Made in Hong Kong的價值。」記者:封愷瑜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百利鞋廠老闆關燦華先生。

鞋廠大閘外的招牌已然褪色。

關先生所畫的設計圖及製作的女裝高級皮鞋。


木製鞋楦,鞋的成形模具。

這部舊衣車,都有五十多年歷史了。

製鞋機器。


舊式燈掣,會按未來租客要求保留。

由左至右為Shirley、Jenas、關太太及其兒子關步雲。

由左至右為鞋藝工舘 Jeff Wan、英國攝影師Luke Casey、製衣業訓練局馬澤坤、Shirley及其丈夫關步雲。


Shirley及關太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30/197866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63

半世紀文華冰廳年底結業

1 : GS(14)@2016-10-29 13:08:20

■文華冰廳開設逾四十年,至今仍維持舊式茶餐廳的格調。



【本報訊】有逾40年歷史位於旺角的文華冰廳,今年底光榮結業。老闆李文潮說,結束營業非因加租,而是想安享晚年。這家藝人許冠傑、劉青雲等均曾來光顧的本土咖啡室,是自製麵包西餅的傳統老字號。有熟客說文華冰廳與自己一起成長,對傳統老店結業感可惜。



■招牌常餐及菠蘿油深受食客歡迎。張志華攝

新藝城電影年代最風光

為李文潮打拼的夥計,好幾位已服務最少20年。上月租約期滿後,他曾與老夥計商議,願頂讓給他們接手,但他們同樣想退休,因此計劃今年底12月31日大除夕光榮結業,讓大家有個圓滿結局。他說,文華冰廳是傳統茶餐廳,時至今日仍堅持自製傳統的西餅麵包,不是由別的製造商交貨。茶客主要是長情的街坊,從來沒有客人投訴餐廳食物品質。最捨不得的是街坊熟客和合作20多年的夥計。他的妻舅強哥說,文華冰廳最風光的歲月,是區內凱聲戲院放映新藝城電影年代,每次散場餐廳座無虛設。他記得,當年《半斤八両》開拍,主角許冠傑曾到文華冰廳買蛋撻做道具,其後藝人劉青雲夫婦同樣有來光顧。■記者林社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9/198158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06

半世紀前為拍奧斯卡紀錄片傳奇華裔女製片離婚又賣家當

1 : GS(14)@2016-11-17 11:30:35

1941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曾經向一部講述中國抗日戰爭的紀錄片《苦幹》(Kukan)頒發特別獎,這部年代已久的紀錄片,由神秘女士李靈愛一手促成。坊間有關李靈愛的資料極少,美藉華人Robin Lung用了7年時間,把李靈愛一生拍成紀錄片,希望後人對這位傳奇女士有更深認識。駐紐約記者:鄭柏齡中國在二戰期間飽受戰火摧殘,為呼籲美國人籌款幫助中國抗戰,1908年出生在夏威夷的李靈愛傾盡家當,資助美國攝影師Rey Scott深入重慶、貴州、西藏等地,拍攝彩色紀錄片《苦幹》。《苦幹》於1941年在紐約首映,連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又稱小羅斯福)亦是座上客,由於畫面深深震撼美國觀眾,該片同年更獲奧斯卡頒發特別獎。雖然電影獲得認可,惟美國主流社會,卻對幕後金主、一手促成電影的李靈愛不甚了解。第四代華人Robin Lung於2008年偶然讀到李靈愛著作,便「發了瘋」的尋找這名傳奇女士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不把她(李靈愛)找出來,很可能以後沒有人知道她了」。尋找李靈愛過程中,《苦幹》幾乎成了唯一線索,惟Robin發現,向《苦幹》頒發特別獎的奧斯卡,竟然沒有為電影留檔,市面上亦沒有任何與《苦幹》有關訊息;輾轉之下,她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找到只有約30分鐘的《苦幹》,而李靈愛在片末更僅被掛名為「技術指導」(technical adviser)。然而,Robin翻查數千封李靈愛與攝影師Rey Scott的信件,發現李靈愛在電影中角色遠遠不只「技術指導」,更大程度是充當監制一職。「在那個年代,李靈愛是華人、也是女性,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Robin指,為了完成紀錄片制作,李靈愛當年變賣家當首飾,由於社會封閉,她更要離婚以維持工作,邊打工邊為Rey Scott籌集資金。自2008年起,Robin Lung花了7年時間,終於為李靈愛人生拍成紀錄片《尋找苦幹》(Finding Kukan)。本身是自由工作者的Robin指,拍攝所需資金約60萬元(約468萬港元),部份從眾籌所得,部份則獲教育機構贊助。她表示,除了希望把李靈愛故事重新帶回社會視線內,亦希望能夠啟發新一代美國華人重新認識中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7/198369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28

專政半世紀 獨鬥10任美總統古巴獨裁者 卡斯特羅逝世

1 : GS(14)@2016-11-27 14:27:32

【最後露面】■卡斯特羅本月中最後一次見外賓,笑容滿面晤越南主席陳大光。 美聯社



【強人離世】在美國人眼中,「大鬍子」卡斯特羅是個獨裁者,但拉丁美洲民眾視他為共產革命偶像。在他共產專政半世紀下,古巴經歷過將世界拖到核戰邊緣的導彈危機,亦捱過蘇聯共產集團崩潰;他獨鬥10位美國總統,軍事政變與暗殺都奈何不了他,但最終還是不敵病魔,前晚逝世,終年90歲。



卡斯特羅的死訊,由他弟弟兼古巴現任領袖勞爾,於深夜上電視宣佈。「在今晚10時29分,古巴革命總指揮卡斯特羅離世了。」勞爾的顫抖嗓音以革命口號送別兄長:「永遠向前,邁向勝利!」勞爾未提兄長死因,只說他的遺體遵其遺願昨日火化。古巴昨日起全國哀悼9天,所有公眾活動取消,公共和軍方建築物下半旗。周一、周二民眾可簽署「莊嚴誓詞,表態效忠革命理念」,之後在夏灣拿革命廣場有大集會。卡斯特羅骨灰周三起巡遊全國,下周日葬於東部城市聖地亞牙,該處是他早年生活之地。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7/198467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81

半世紀世界秩序步向瓦解

1 : GS(14)@2016-12-29 08:10:09

【明報專訊】17世紀之前,歐洲人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直到在澳洲發現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被顛覆,黑天鵝也成了不吉利的象徵。2016年,很多市場評論員說起碼飛過了3隻不吉利的「黑天鵝」,市場逐漸習以為常,對市場的衝擊亦愈來愈小。不過這些所謂「黑天鵝」的影響可能較深遠,後續進展仍難以判斷。

3隻「黑天鵝」後續衝擊不容忽視

英國脫歐之前,民調一直顯示,支持留在歐盟的選民佔多數。一眾大行連同英倫銀行,都異口同聲說脫歐對英國經濟將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經濟要衰退3年。脫歐當天,環球金融市場大跌,港股一度大跌1200點,但3天後已確認觸底,並展開了長達兩個月升浪。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情况與英國脫歐如出一轍,市場一面倒地希望希拉里勝出,一眾大行說特朗普一旦當選,美股要跌5%至10%,有分析指港股要跌三成。投票前一天的民調顯示希拉里穩贏,然而劇情再一次逆轉,這一次市場人士已經學乖,點票期間亞洲股市大幅波動,到美股開市竟然不跌反升,美股自此不斷創新高。

第三隻黑天鵝是意大利公投,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反對修憲本來就佔上風,公投失敗乃意料之中;將這個大概率事件也稱為黑天鵝,純粹是因為其不祥的預兆。公投失敗,總理倫齊辭職,右翼政黨「五星運動」可能在未來執政,歐盟將走向瓦解又進一步。

2016年是一個黑天鵝的年份,並非因為小概率事件不斷發生,而是因為人們慣常認知的真理正在受到挑戰。全球化及貿易自由化均面對各地右翼政府及民粹挑戰,過去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秩序似乎正走向瓦解,將如何影響金融世界,現在還未可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964&issue=20161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85

【紅A開倉】倉底尋獲半世紀存貨 絕版塑膠全盒揮春賀新歲

1 : GS(14)@2017-01-14 07:55:31

每逢過年就要幫忙佈置家居,貼揮春、添糖果放全盒不少得。



過年,梗係全家出動換新揮春,細路一日伏住個糖果盒食糖食瓜子。阿媽話以前家家戶戶都有個紅色硬膠啤製,紅底金邊的紅A全盒。好懷舊的,不過現在已看不到了。原來紅A工廠已經停止生產這些產品,當年大受歡迎的傳統全盒及塑膠揮春已成絕版。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紅A)高級市場主任尹家蕙(Jingle),最近在盤點時突然在倉庫內尋獲少量已停產的貨物,「包括有揮春及全盒,我想也存放了五、六十年。」足足擺了超過半個世紀的塑膠揮春及全盒,以前家家戶戶都有,富有的,生活迫人的,都一定會買來好好過年,但時代變了,市場需求不及當年,而且舊模具已不能用在新機器上,紅A已決定不會再生產。今次開倉,全盒只剩黑色的可供選擇。紅色的只能在展覽會時再見芳容了。但其他賀年物品如揮春就可有較多選擇。



以前的全盒全以人手燙金及絲印上色,手工精緻。

五、六十年的倉底貨,全盒只剩黑色一款有存貨,可供網上訂售。

鍍金塑膠揮春的存貨比較多,可供選購。

每件舊物背後都可能有一個屬於他們的回憶,所以不要再怪責父母不願扔棄舊物。她將貨品放上網後收到很多查詢:「有沒有一些懷舊的東西?我很想要!」雖然產品放得太久可能有瑕疵,例如揮春上的鍍金有黑點,有些地方亦有甩油情況,而且後面的貼紙已貼了四十年,失去黏力,但收藏者們完全出不介意,「客人會覺得太新淨或者是新的包裝,反而缺少了那種味道,他們追求的是那歲月的痕迹。」當年以賣實用家品為主的紅A,嘜頭是紅色,產品都以紅色為主,一副大吉大利相,所以每逢新年,都好多人買回家應應節,喻意紅運當頭。「以前新年都需要拜祖先,會用紅色的碗去盛載湯圓,筷子都是紅色。另有人手切割仿玻璃仿水晶的膠生果盤,都很受歡迎。」記者十分欣賞這個生果盤,人手切割令塑膠看起來不膠,而且很通透,流露出花樣年華的感覺。



揮春放了多年,鍍金有瑕疵但客人反而不介意。

就是這種舊包裝才有那種味道。

紅色代表吉利,拜祖先的器皿都是全套紅噹噹。

紅A嘜頭已成立68年,五、六十年代制水時令紅A膠水桶聲名大噪,而且拒絕坐地起價更令品牌良好形象家喻戶曉。不說不知,原來他們第一件生產的產品是牙刷,他們更收藏了當年放在工展會當展品的兩支超大型牙刷,極之珍貴。紅A開倉:2017年1月14至17日(星期四至六)新蒲崗大有街25號中興工業大廈C座地下
FB專頁:@紅A塑膠用品記者:鍾溥敏攝影:潘志恆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bit.ly/2gcDRuo


仿水晶的塑膠生果盤,全人手切割,晶瑩剔透。

紅A嘜頭已成立68年,原來當年靠生產牙刷起家。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紅A)高級市場主任尹家蕙(Jingl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13/19895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47

同性性行為解禁半世紀 歷史罪名未除英通過「圖靈法案」6.5萬同志獲平反

1 : GS(14)@2017-02-03 03:10:14

英國過往因觸犯反同性性行為法而被定罪的男子多達6.5萬,包括有「電腦之父」之稱的二戰解碼英雄圖靈(Alan Turing)。有關法例雖已全面廢除,但被定罪者仍留有案底,司法部前日終於推出俗稱「圖靈法案」的新法,赦免男同性戀及雙性戀者的自願同性性行為罪行,並正式向他們致歉。



■圖靈

涵蓋「圖靈法案」的《治安及犯罪法案》前日獲英女皇御批後正式生效,意味着近5萬名因自願性質同性性行為而被定罪的已故男子會獲平反,至於仍然在世的1.5萬人,就可透過向當局申請,獲證明案發時性行為出於自願後,案底就會撤銷。司法部政務次官吉馬(Sam Gyimah)指政府承諾立法多年,至今終於落實是「真正的重大日子」,又謂「我們永遠無法抹去已造成的傷害,但是我們道了歉,並會以行動糾正這些錯誤」。


圖靈被迫害自殺亡

英國1533年《雞姦法》將肛交列為要處以絞刑的嚴重罪行,死刑刑罰雖在1861年解除,但1885年《性犯罪法》仍列明進行肛交以外同性性行為的男子會被控以嚴重猥褻罪。直至1967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實施同性性行為合法化,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亦分別在1980年及1982年解禁。2001年再將自願同性性行為的法定年齡,由21歲調低至與異性性行為一樣的16歲。二戰時屢破德軍情報密碼建功的圖靈,正是受1885年《性犯罪法》所害的同性戀者之一。圖靈在1952年觸犯有關法例而被判嚴重猥褻罪罪成,因而要接受化學閹割,兩年後自殺。2009年,圖靈獲時任首相白高敦正式道歉,2013年獲英女皇赦免罪行,及後民間主張為赦免立法的訴求日益增加,司法部遂於去年宣佈制訂「圖靈法案」。


非肯定同性戀無罪

30年來致力爭取同志免罪的社運人士塔切爾(Peter Tatchell)歡迎「圖靈法案」,指新法「補救了在1885至2003年期間被定罪的5至10萬名同志所面對的嚴重不公」。但塔切爾指法案有「有既往不咎的意味」,而非肯定同性戀根本無罪之有,又指出新法未涵蓋因徵求同性伴侶而被1956年及1967年英格蘭和威爾斯《性犯罪法》定罪的男子,以及因同性接吻及擁抱而被判罪的男女同志。路透社/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2/199155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03

戰場迷路被指間諜 出獄後落地生根滯留印度半世紀 老兵元宵回國

1 : GS(14)@2017-02-12 13:52:25

■王琪(左)在北京首都機場與前去迎接他的姪子擁抱。新華社



昨日是元宵節,中國傳統團圓節日。因戰爭而滯留印度54年的前解放軍老兵王琪,在外媒的關注下終於在這一天攜同在印度出生的子女,回到久違逾半個世紀的國家,返到故鄉陝西咸陽。這個悲喜交加的故事在內地官方包裝下,成為宣揚「祖國強大、遊子回歸」的典型。「歡迎老兵王琪回家!」、「祖國沒有忘記您!」昨日凌晨,從王琪攜同兒子、兒媳及孫女4人飛抵北京、踏入國門起,一路上聽到和見到的全是這類煽情文字。內地媒體網站對王琪回國滾動式報道,甚至派記者從印度開始追蹤。中國駐印大使館派專員陪伴王一起回國,表現「祖國關懷」之意。陝西咸陽機場,逾百中外記者逼爆候機大樓。昨傍晚6時許,王琪抵咸陽後,面對如此大陣仗的宣傳,老人似乎一時難以適應,在當地官員簇擁下,未對媒體發一言。前往接機的王琪鄉下親友、同學和當年部隊戰友等,與王琪短暫會面後,無不對媒體大發感慨:「感謝黨和政府,讓老人回家!」今天,王琪將攜家眷回咸陽乾縣薛宅南村老家,探訪親友和拜祭父母;村民將以鑼鼓隊歡迎。王琪家人透露,老人今次回來就不走了,村裏已為他準備土地,讓他建房子定居;有內媒見王家窮,擬發起眾籌為他募資,未開始已獲網民熱烈響應。79歲的王琪原是解放軍測繪兵,1963年1月中印戰爭停火後不久,因迷路進入印軍控制地區,被判間諜罪囚7年;出獄後被流放到印度一個專關異見分子、外國戰俘的偏遠小村,在那裏他與當地姑娘結婚生子,但一直思鄉,從1977年起向印度政府申請回國,2009年又向中國駐印使館申請護照;2013年獲發中國護照,但因印度的手續和路費一直未能成行。



■王琪參軍照

■在印度成家立室的王琪一家三代同堂。互聯網



BBC報道才獲關注

直到今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對老人的報道引起內地社會關注,事件才現戲劇性變化。中國駐印使館派人探訪,表示支持他回國;外長王毅向印度下最後通牒,元宵節必須放老人回國,或宣佈他回國日期。老人已恢復中國公民身份,但他的印度妻子和子女們仍是印度籍。據悉,王琪並非唯一滯留印度的中國士兵,但因他們當年是戰俘,無法獲中方接納,回國無望。陝西華商網/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2/199256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