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用價格倒逼小米 魅族勝算幾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07/149982.html
黑馬說:魅族能否成功用價格倒逼小米,關鍵在於魅族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有了阿里的投資,有了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魅族要做的就是與時間賽跑,趕在下一個攪局者出現前幹掉小米。否則魅族也會被對手幹掉。
文 | 賈敬華
四年前,雷軍用1999元的低價和搶購模式,成功在對手林立的智能手機行業殺出了一條血路。之後的幾年里,中華酷聯等一票國產手機品牌紛紛效仿小米,試圖用低價來狙擊小米。結果大家看到了,中華酷聯們並沒有拖住小米高速前進的腳步。相反,小米五年時間成為一家估值450億美元的“巨無霸”。
此前,有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擊垮小米的是華為。事實上,華為的步步緊逼,更像是借小米輿論熱度壯大自己的一個陰謀。真正讓小米亂了陣腳的,是魅族。
失守1999後999也淪陷
在去年之前,小米手機的價格區間牢牢固守在1999元的區間,紅米系列也牢牢掌控了國內999元的價格區間。看似簡單的兩個數字,是小米的抵禦外敵的堅固城墻,是中華酷聯血戰三年一直未攻破的城墻。
當魅族MX4發布後,1799元的價格,高性價、工藝和魅族多年積累的品牌,這些營銷詞匯,瞬間將小米1999元的堅固城墻擊穿。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魅族不過是擊穿了1999元的城墻,而不是徹底推倒了小米1999元的城墻。魅族的實力和體量,能夠擊穿一個洞已經不錯了。
在MX4發布後的短短幾個月里,魅族密集的發布了魅族MX4Pro,魅藍Note和魅藍青年良品。在2014年底,魅族的矛頭牢牢釘在2499元、1799元、999元和699元四個價格區間。
再來對比小米手機和紅米系列的定價機制就會發現,魅族的四個價格區間,就是為小米精心設計的陷阱。高端機魅族MX4Pro賣2499,壓制小米的高端機型小米Note;1799元的魅族MX4,壓制小米4;999元的價格尚未對小米形成包圍之勢。
前面有2499元的魅族MX4Pro,小米Note的定價也由3000以上,跌落至2999元。售價為1999元的小米4,也跌到與魅族MX4相同的價格區間1799元。在用價格成功倒逼小米後,魅藍Note2又用799的價格,攻陷了紅米系列999元的價格防線。
至此,小米1999元防線失守後,紅米999元的防線也全面淪陷。
昔日主動出擊當下處處挨打
在小米將估值拉高到450億美元後,小米的處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2012年小米手機上市至今,四年的時間里,前三年小米都是主動出擊。眼下的小米,已經由昔日的主動出口,演變為四處挨打。
不得不承認,從2012年到2014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的定價權掌握在小米手中。中華酷聯圍剿小米,也是在基於小米手機價格上進行微調而已。魅族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擊穿小米1999和999的價格防線,多少有幾分“豪賭”的成分。
自魅族成功的擊穿了小米引以為傲的價格防線後,小米淪為了處處挨打的角色。在智能路由器領域,小米路由器mini賣129元,360智能路由器P1只賣89元;在智能手機領域,紅米Note賣999元,聯想樂檬K3賣599元;小米Note賣2999元,魅族MX4Pro只賣2499元……
在上市時間上,魅族和中華酷聯們,都開始搶在小米新品發布前出手。用最低的價格,搶先發布的時間,回擊小米。或許很多人覺得,魅族每次新品發布時間為何總能精確的卡在小米前面。原因很簡單,供應鏈並非秘密,小米的新品發布更不是秘密。小米Note匆忙上市,是小米在價格戰上由主動變為被動的一個標誌。
在多個對手的不斷圍剿之下,小米是神恐怕也難以應對。更何況,除了智能手機這一產品線被競爭對手圍剿外,在智能家居方面,小米的處境也很被動。在智能家居概念營銷方面,小米還是比較領先的。攪局者360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後,與華遠房產合作;小米只能倉促搞了一場類似的發布會。
從智能手機,到智能硬件,再到其他的產品線,體態越來越臃腫的小米,已經不再是昔日小而美的主動出擊,而是疲勞的應戰和被動挨打。隨著360、樂視等同盟的出現,小米手機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如果說樂視僅僅是玩資本遊戲,那麽360可以說是一個比魅族還兇狠的角色。
在小米處處挨打的格局下,魅族用價格倒逼小米,這的確是反超小米的一個絕佳機會。當然了,魅族用價格倒逼小米的策略,仍有一定的風險。風險在於,如果有對手用價格倒逼魅族,魅族又該如何應對?
所以,魅族能否成功用價格倒逼小米,關鍵在於魅族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有了阿里的投資,有了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魅族要做的就是與時間賽跑,趕在下一個攪局者出現前幹掉小米。否則魅族也會被對手幹掉。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賈敬華,轉自百度百家,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告別過去的低質低價,中國品牌正以務實創新者的形象,躍上歐洲的舞臺。
9月4日,剛在北京看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的TCL集團(TCL.NYSE)董事長兼CEO李東生,連夜飛到德國柏林,參加當天開幕的歐洲最大的消費電子展IFA。
這里,中國品牌正在歐洲市場接受“閱兵”。本屆IFA有150多家中國企業參展,與歐美日韓的公司同臺競技,而且首次設立了中國品牌館,展示中國品牌的整體形象。
李東生代表中國企業在中國品牌館開館儀式上致辭。他以英文作了即興演講:“我第一次來柏林IFA,大約是20年前。”如今,中國品牌有了明顯的進步,占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20%的份額,中國制造更是占據了50%的份額。
事實上,本屆IFA參展的中國企業有350多家,參展凈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中國的參展企業大約占了本屆參展企業總部的30%。更重要的是,TCL、海爾、創維、海信、美的、長虹、華為、格力、格蘭仕等中國品牌越來越活躍,中國品牌在全球消費電子業崛起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中國品牌崛起
李東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企業新一輪國際化與以往不同。“十多年前,中國企業講求效率、速度、高性價比。未來,通過產品創新、提高溢價,才有更多資源投入技術開發,進入良性循環,否則永遠做低端產品,不能在開發上投入太多。”2014年,TCL集團的研發投入3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其發明專利申請量已在國內排第三位。
2015年,TCL白家電產品首次在IFA正式亮相。李東生透露,TCL的國際化將彩電、手機、家電“三軍聯動”。2014年,TCL液晶電視、手機銷量分別在全球排名第四、第六,TCL已成為歐洲第三大彩電供應商。今後,在歐美市場,家電將與彩電、手機業務在市場推廣和客戶服務上聯動。“三軍聯動的重點在新興市場,我們將在印度、巴西、北非、南非等地建立產業基地,完善銷售服務網絡。”李東生說。
TCL白家電集團CEO陳衛東表示:“我們借助IFA,發出進軍歐洲的聲音。”TCL此次展出了8.5公斤自動投放洗滌劑的滾筒洗衣機、對開門冰箱、智能空調等白電新品,都是緣自德國設計師團隊之手,TCL白電產品將往中高端走,成為務實的創新者。
與TCL一樣,創維2015年在IFA的展位也是歷年來最大的。創維與其剛剛收購的德國彩電老品牌“美茲”,聯袂展示。創維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透露,今後歐洲雙品牌運作,美茲保持高端定位,創維則瞄準主流市場。“創維在歐洲將分三步走,第一步進入德語系市場,第二步是進入法國市場,第三步是三年內擴張到整個歐洲市場。創維將建立歐洲研發中心。”劉棠枝表示。
海信同樣雄心勃勃。海信德國分公司總經理羅湧告訴記者:“我們在歐洲,設立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五個分公司。德國是海信在歐洲最大的市場,也是海信歐洲總部所在地,還設立了研發中心,進行電視、手機、白電的研發。海信在捷克的電視機工廠,將於2015年7月中旬投產。海信還贊助了德國第二大足球隊沙爾克04,加強品牌推廣。“未來三年,我們將在20個重要市場做消費者買得起的A品牌。”羅湧說。
而海爾歐洲區總經理孫書寶透露,這次IFA其主題是“創新你的生活”,展出雙層滾筒洗衣機等新品。海爾在歐洲冷櫃市場已排第一,空調排第三。1999年海爾進入歐洲時冰箱售價只有99歐元,現在最高達3000歐元。孫書寶表示:“我們先進入縫隙市場,如抽屜式冰箱。現在生產、研發、銷售三位一體,俄羅斯的工廠將於2016年4月投產。之前有意大利工廠,也從中國、泰國、印度工廠進口。2012年,海爾在德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未來將借助互聯網機會,在當地生根發芽。”
天時地利人和
十多年前,無論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還是海爾在意大利的收購,更多是孤軍作戰,中國家電企業在歐洲市場大量的生意來自OEM訂單。如今,中國企業卻不約而同地,在歐洲市場打響品牌之戰,這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
調研公司GFK的中國區總經理周群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中國企業國際化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像TCL、海爾等,技術、品牌在國內市場已有基礎的企業,另一個陣營是以OEM為主、逐漸做品牌的企業。
周群認為,2015年以來,國內家電市場增長放緩,向海外市場擴張成為中國企業共同的選擇;與此同時,第一陣營的企業在海外市場、產業鏈上已積累了一段時間,可以進一步發力。
“中國品牌館在IFA開張,今天是一個微小的動作,但卻是歷史一大步。”周群說,幾年前,一個山東做配件的小企業,在IFA上被指侵權。中國企業之前不熟悉國際規則,現在中國品牌飛躍,像一家以前給伊萊克斯代工的小家電企業,現在也開始做品牌。而走向國際市場,必須知識產權幹凈,同時有行銷的渠道。這些處理好了,是中國企業的進步。
第三個大背景是互聯網時代,全民創新。互聯網迅速擴張,延伸到小家電領域,小家電互聯網品牌興起,如科沃斯吸塵器、三個爸爸凈化器、貝爾萊德掛燙機等。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樹立品牌的捷徑,中小企業面臨巨大機遇,只要在國內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走到國外。
這三重因素疊加,產生集體效應,形成中國品牌出海的第一、第二、第三梯隊。
如果說,國內家電市場疲軟及日本歐洲家電品牌全球份額下滑是天時、中國企業海外積累了經驗是地利,那麽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戰略之下助力企業走出去,則是人和。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高級專員於治璞認為,海爾、TCL之前在海外做了10多年品牌,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單純一家企業很難扭轉外界對中國品牌的認知,所以商務部在“一路一帶”戰略的指導下,協助中國品牌拓展海外市場,這次斥資開設了IFA中國品牌館。
“消費者對‘中國制造’認可,但對‘中國品牌’仍有偏見。”於治璞說,這次中國品牌集體亮相,可以縮短海外消費者了解的時間,改變中國產品中低檔的印象,“我們是有技術、有專利,敢於展示的”。
智能化的機會
智能化是2015年IFA的最大亮點。像三星展示了物聯網時代的美好生活場景;LGD則繼續大張旗鼓地宣布OLED,及未來的柔性顯示;西門子也展出了聯網的智能家電。
大約10~15年前,三星在歐洲也被視為低檔貨,後來三星、LG抓住手機和彩電業技術變革的機會,實現對日本、歐洲企業的彎道超車。如今,智能浪潮風起雲湧,李東生認為,智能化將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征途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他說:“互聯網應用、智能化,有很多創新突破的機會,有很多市場的需求,是中國企業的機會。而且中國市場很大,有很好的互聯網設施。從互聯網用戶規模看,中國、美國及未來在印度會有大的互聯網市場。歐洲不一樣,由於多國語言、文化不同,難形成大的互聯網市場。所以,這是中國企業的機會。在中國市場的互聯網應用,讓我們守住大本營,並為海外擴張鋪路。”
因此,2015年,TCL集團提出國際化與互聯網“雙+轉型”的雙輪驅動戰略,TCL還在本屆IFA上發布移動大屏新品。TCL多媒體副總裁、海外業務中心總經理王汝林透露:“我們海外的智能電視機銷量占比已達50%。智能化是行業的未來曙光。TCL的TV+系統2015年將在海外延伸,實現內容的聚合,包括Youtube、全球播(電視上的電影院線)及當地的視頻內容。
王汝林說,未來電視是一個載體,所有內容在雲端,根據不同的IP地址、各地語言推送內容,如英語、葡萄牙語等。“2015年底海外TV+系統上市,2016年3月在歐洲上市。一旦平臺統一,2015年智能電視海外銷量200萬臺,2016年增長50%,達到規模後,才能形成商業模式。”王汝林表示。
不過,周群態度謹慎,“智能化不一定是中國企業的關鍵點。智能產品需要通用性、兼容性,市場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每個企業都在做智能化,但沒有人交槍(放棄自己平臺的建設)。智能化是趨勢,但中國家電要在海外樹立品牌,首先要把基本功能、產品質量、工藝水平做紮實,而不只是講大數據應用”。
“隨著中國勞動成本增加,創新產品制造將是中國家電業的發展方向。因為日本、韓國可以研發新產品,但本土市場沒有規模;而越南等地,仍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周群說。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4K電視銷量已經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50%。劉棠枝充滿信心地說,如今彩電新品都是先在中國市場做出規模,再推廣到全球,這也是中國品牌的優勢。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BAT等巨頭們爭食“互聯網+體育”,他們勝算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1/152072.shtml
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各個行業都在深度融合互聯網,全面改造各自生態,沐浴在政策紅利之中的體育產業,也在挖掘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隨著以阿里、萬達為首的巨頭進入並全面爭食體育這塊蛋糕,互聯網+體育是否馬上就會迎來新的春天,而巨頭們的布局又離最終勝利還有多遠?
“蓄謀已久”,巨頭紛紛招兵買馬
先從稱霸電商財大氣粗的阿里說起,2014年,馬雲出資12億元人民幣獲得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50%股權。今年5月,馬雲旗下的雲鋒基金入股樂視體育占比7.82%,同月,阿里簽約贊助Pac-12聯盟,並於獲得NCAA在華賽事的獨家轉播權。9月8日,阿里體育集團正式成立。阿里體育開始融合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打造體育產業生態,希望全面整合阿里電商等資源,形成互補效應。
蘇寧雲商旗下的PPTV也不示弱,今年7月就分拆出專門的體育傳媒事業部,即PPTV體育,負責研發、銷售和節目制作、運營、商務采購等,並新增了直播服務、賽事運營、廣告銷售、體育投資等服務,從而形成“上遊賽事+中遊平臺+下遊產業鏈拓展”的體育產業鏈模式,這也和股東阿里勢必產生競爭 。(之前阿里以283億的投資成為蘇寧的股東,而PPTV又是蘇寧旗下的公司)。
與阿里走輕型化資產做大平臺不同,王健林領導的萬達則是通過自建或並購優質資產進軍體育。進入2015年之後,短短9個月萬達就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體育經營公司,8月27日,萬達集團以6.5億美元並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100%股權,使得中國首次擁有了一項國際頂級賽事產權,這也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盡管萬達的投資都立足全球,希望建立大一統的局面,但目前萬達仍然缺少一個可以直面市場的輸出端口去釋放自己。
就在萬達戰鼓雷鳴之時。賈躍亭和他的樂視體育也在瘋狂布局體育產業。版權引進、高薪挖角、融資找錢,樂視體育風生水起。尤其是其中“圈地運動”式的版權收購讓樂視已手握200多項10000多場賽事的內容版權,樂視體育正在打造一個具備“賽事運營+內容平臺+智能化+增值服務”四個支點的垂直生態鏈。
同樣砸重金的還有騰訊,今年1 月騰訊PK掉樂視等對手,以5億美元價格拿下了NBA在中國未來五個賽季的網絡獨家直播權。
除此之外,京東也沒閑著,從體育眾籌切入,以金融帶動體育 。之前京東眾籌聯合籃球明星巴特爾舉行“‘卸甲英雄’巴特爾再逐夢”的眾籌項目,完成了近500%的眾籌成績。近日京東眾籌又聯合快樂乒乓網針對砂板世錦賽打造首個乒乓球項目眾籌,開始嘗試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
總之各路大鱷面對體育產業虎視眈眈,開足馬力並全線出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巨頭紛爭為何如此著急
首先,政策紅利,5萬億成就體育新“風口”
去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將體育產業定調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並確定了“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目標。要知道當前我國體育產業才區區1萬億,10年後要做到5萬億,就意味著還有400%的增長空間,40%左右的平均增幅,這無疑是一個新的風口。而那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也將迎來新春,比如響鈴這貨個人喜歡的乒乓球這一細分項目,僅15年上半年,乒乓球行業的總搜索量就達1510萬人次,成交商品數量達1069萬個,總成交額超2.9億元。但這個市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非器材類的賽事市場目前表現不佳。體育產業完全可能在在海量人口紅利作用下,隨著巨頭們的大量湧入,催生大眾對文體娛樂的巨大需求從而爆發新的拐點。
其次,以體育之名“籠絡”用戶
巨頭亂戰的背後其實是在爭奪用戶,無論是擁有電商用戶的阿里、京東,還是做零售的萬達,亦或是紮根視頻的樂視、PPTV,都是借體育之名補全自己的用戶結構和相關數據。 比如足球、籃球等體育產業用戶觀眾多是男性,而阿里目前用戶則以女性為主,布局體育產業,就能一定程度補齊其男性用戶不足的短板,平衡用戶結構。而對於那些布局O2O的巨頭們,體育更是線上和線下資源整合的粘合劑,可充分調動體育明星的粉絲效應,獲得增量用戶。 比如與阿里合作的以Pac-12冠軍聯盟為代表的美國NCAA,多年來NCAA負責造星、NBA負責追星,從冠名、承辦比賽到賽事票務、直播以及周邊售賣等,粉絲無不瘋狂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埋單,而因為明星獨家授權綁定到特定平臺就順勢成為平臺用戶。
另外很多平臺也在以積分制的形式“圈”住用戶,由於積分賽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同一積分段的球友均可參與,相對公平、公正,同時增加了懸念和贏球的偶然性從而提升了其觀賞性和趣味性,也有利於平臺的用戶積累和沈澱。巨頭們都寄希望以體育為切入點,通過整合體育明星、輕社交、大平臺和物聯網,實現對用戶的包抄,而由體育渠道擴展帶來的用戶增長才是他們的掘金點。
最後,做延伸服務才是重點
再往深點說,用戶增長的直接目的便是留存優質的體育用戶 。原因很簡單,一個男用戶可能不會去淘寶買衣服包包,卻可能會買彩票或球賽門票、運動機械等。這對做電商、零售的阿里萬達都非常重要。而獲得這樣的優質用戶的根本目的便是做延伸服務。 比如阿里零售平臺,通過與全球頂級足球俱樂部、NBA巨星、“新浪體育”等合作,就可以整合阿里生態中的電商、媒體、營銷、視頻、家庭娛樂、智能設備、雲計算大數據和金融等平臺,打造出一個貫穿賽事運營、版權、媒體、商業開發、票務等環節的全新產業生態,衍生諸多產品和服務。
除了之外開發智能化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旅遊也是巨頭們產品服務延伸的新方向 。如今李寧的智能羽毛球拍、咕咚手環等隨處可見。而很多旅遊景點也開設了不同類型的體育旅遊方式,比如賽事類、探險類、休閑類等體育旅遊。這讓萬達阿里這樣巨頭在旅遊經濟里又有了新的想象空間。總之通過將互聯網與傳統體育聯合,就將改變傳統體育分散、單一的組織模式和盈利方式,更加輕易、多維地創造體育愛好者與愛好者、舉辦方和體育場館、運動者與場館、教練等相互之間的連接,從而創造出更加多樣化、立體的商業模式。
如此“如狼似虎”,他們勝算幾何?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就意味著巨頭們都能“滿載而歸”“穩超勝券”嗎?響鈴這貨不免提醒,非也,體育互聯網之路至少需要經歷以下幾點:
1、全民運動意識、消費需求及賽事資源尚待拓展
盡管我們已經提倡全民健身,但中國的體育人口目前仍然只有27%,而歐美發達地區已達70%,我們體育運動仍然停留在一少部分群體中。在大多數人停留在吃跑喝足玩好的低質消費水平時代,運動健康意識仍需提升和灌輸。
此外,供業余體育愛好者參與的賽事資源並不豐富,而且往往有門檻 。以目前國內最普及的乒羽運動舉例,針對業余愛好者的常態化聯賽非常少,相對突出的就是全國業余鐵人三項積分賽、快樂乒乓網的“全民皆乒”積分聯賽等,據了解,此類積分賽模式是模仿了NBA的賽季形式,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展開。而這樣的聯賽,竟然每年能吸引數十萬隊員參加,可以看出,業余體育賽事資源依舊稀缺。
而對於運動產品的消費需求,更需進一步培育,大多數人僅僅停留在購買運動器械的層面,還沒有智能體育產品概念。目前除了智能手環,其他的智能體育鮮有人問津,並且產品價格普遍偏貴,遠非購買體育產品的那些年輕消費群體所能承擔,另外體育智能產品的功能需要突破並缺乏一個龐大的應用場景,原有的運動人和習慣都需要提升,巨頭們希望售賣運動相關產品尚待時日。
2、垂直領域深耕耗時耗力,場地和教練問題亟待解決
每個體育項目因本身差異所導致的需求乃至用戶群特點差異巨大,比如乒乓球和籃球,前者在國內有著巨大的群眾參與基礎、競技項目成績優秀,但在國際整體影響力不如籃、足,參與人群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用戶主要需求是參與賽事、學習技術和器材購買;而後者是強對抗運動,國際影響力巨大、NBA品牌效應根深蒂固,參與人群多為青少年,用戶的主要需求是獲取最新球星/比賽信息、器材購買和參與賽事。除非是闊氣如萬達,能夠直接完整收購組織架構完整、對鐵人三項垂直領域已完全滲透的企業,否則,在細分體育領域投入的時間、金錢和人力,去研究項目特點、用戶需求及轉化方式,就足夠讓巨頭們“喝一壺”。
體育是項線下的體驗活動,對場地和教練的需求更是剛性需求。但現實狀況是,目前我國的體育場地和運用設施一是本身基數少,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很多沒有被利用,而教練也是少且參次不齊。 盡管互聯網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打通體育場館、教練與用戶的信息對接問題,但巨頭們如何實現直接對接需求方和供給方,去除中間環節,讓用戶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找到合適服務,實現多方利益最大化仍是目前面臨亟需解決的問題。因為第一、場館和教練受時間地域限制,同個時間能接待的用戶有限;第二、目前懂互聯網的不一定懂體育、懂體育的不一定懂互聯網,這兩者都懂的不一定懂旅遊、零售、電商等,但構成體育體驗的要素是吃、住、行、遊、娛+體育資源,運動體驗完整性和滿意度很難把控。
3、體育的重體驗性是對巨頭和O2O的考驗
承上,用戶仍然註重體育運動的線下體驗,甚至個別運動項目就是重體驗性的,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本身是單人或雙人對抗,觀賞性較低,但參與度高,愛好者無不想親自參與,而不是光看,在這部分,賽事資源的重要性不再複述,響鈴著重與您探討的是體育的O2O方式。
對於購買運動器械,很多體育用戶尤其是體育愛好者,仍然選擇到店里去體驗,而非直接到網上去購買。這就是在電商如此盛行的當下,阿迪達斯、耐克等體育品牌依然要堅持開實體店的原因。當然,要把體育用品O2O做好更不容易。一是開設線下體驗店帶來成本的增加,二是流量入口均衡的問題也會令天貓京東們難以抉擇,三是線下服務體驗也在考驗著巨頭,習慣了線上或者線下交流,互聯網巨頭少有線下體驗店,線下的萬達的飛凡網不見起色或許都映射:新環境下巨頭們也沒找到感覺,體育O2O更是個未知數。
最後,體育用戶轉移真的靠譜嗎?
至少目前,體育多是個群體活動,至少是輕社交,打乒乓球至少得有兩個人,足球得有兩個隊,但電商購物、看在線視頻一個人完成就行。巨頭搶奪的這批體育用戶是否買賬,取決於平臺本身社交興趣化的程度以及與體育的場景邏輯,也就是需要成功打造一個體育運動興趣社交平臺,實現線上約好友,線下交友一起運動,最後再衍生出新需求。 這一定是體育投資風口必須解決的重要突破口,現在幾款跑步/計步軟件雖然火爆,卻始終未能成功實現社交,也是其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當然,體育運動興趣社交不同於陌陌的傳統交友類社交,這是一種弱關系交友需求,很難建立起平臺的用戶粘性。 除非個別的運動項目,需要的運動的場地小,參與人數可多可少,交流更方便,比如國內公認的乒乓球是社交運動,而其他運動要去創造用戶使用情景,再黏住用戶培養習慣,最後自然就能形成消費轉化,基本很難。
當然,互聯網+體育一邊面臨著各種挑戰,一邊迎來了移動化、智能化、大數據化的大趨勢,體育眾籌等新玩法也在改變著行業規則,巨頭之下的互聯網+體育還有更多可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曾響鈴,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 觀點與立場。
俄羅斯開戰背後 制裁ISIS勝算幾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377.html
俄羅斯開戰背後 制裁ISIS勝算幾何?
一財網 錢克錦 2015-10-08 16:10:00
看最近兩周的新聞,似乎那個軍事強盛的蘇聯帝國複活,已經能夠派兵深入到中東腹地。
俄羅斯的轟炸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營地,俄羅斯發射巡航導彈,俄羅斯軍事人員出現在敘利亞…看最近兩周的新聞,似乎那個軍事強盛的蘇聯帝國複活,已經能夠派兵深入到中東腹地。
俄羅斯軍事行動目的何在?俄羅斯說,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保衛合法的阿薩德政府。俄放風:西方天天喊打擊“伊斯蘭國”,只是動口不動手,虛偽,不如我來的實在;西方說,俄羅斯空襲的炸彈和導彈,絕大部分沒有落到“伊斯蘭國”武裝的頭上,而是擊中反對阿薩德的溫和反對派,是故意的。因為俄羅斯的目的便是救阿薩德的駕。但人家敘利亞大使出面,稱贊“俄羅斯打擊的精確度很高”,而美國不爭氣,偏偏此時還在阿富汗炸了“無國界醫生”的醫院。這更讓不少人覺得,美國成事不足,還是看俄羅斯來實實在在的硬的!
且不管這口水戰如何。俄羅斯一出手,美國領銜的西方頓時有些坐不住,口水戰也好,外交措施軍事部署也罷,總之是被普京“調動起來”了。有分析稱,就這一點,普京是成功了!
因為不少分析認為,俄羅斯到敘利亞打動幹戈,其實也是炸得好看。其真正目的,不在於打擊“伊斯蘭國”,甚至也不是全心全意保阿薩德,而是直接保俄羅斯的利益——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和敘利亞對俄羅斯的依賴。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在西方暴露軟弱的地方來一拳,制造聲勢,轉移人們對烏克蘭問題的註意力,或者說,如果在敘利亞問題上有收獲,還能作為烏克蘭問題上的籌碼。
當然,這不是說俄羅斯一點也不想打“伊斯蘭國”。的確,“伊斯蘭國”對俄羅斯也產生威脅,但不夠直接;阿薩德在臺上能夠保證俄羅斯利益,但如果能有別人保證,俄羅斯未必就要保他。
應該說,俄羅斯在中東的情報系統,不足以讓它能夠有效地打擊“伊斯蘭國”。“伊斯蘭國”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機動性極強的組織,打擊這個組織,情報甚至比武器更重要。俄羅斯目前還正在商討情報合作,說有效打擊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國際關系,也難以讓他有效打擊“伊斯蘭國”。有報道說,俄羅斯轟炸機開炸以來,土耳其已經對其“入侵”自己淩空表示不滿,其他如阿聯酋、沙特等一眾反對阿薩德的國家都表示擔憂。在這樣的無法取得當地國家信任的情況下,如何能有效打擊“伊斯蘭國”? 美國在此地當然也存在信任問題,但似乎比俄羅斯好。
所以西方有輿論分析,俄羅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住阿薩德,敘利亞政府可以繼續履行與俄羅斯的軍火合同;保住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因為這是俄羅斯目前在前蘇聯地區以外唯一的海軍基地,為俄羅斯海軍地中海巡弋提供補給,是俄羅斯打入中東的“楔子”。如果這個地方落到“伊斯蘭國”或反對阿薩德的勢力手中,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要大打折扣。打擊“伊斯蘭國”不易,但要保住這個港口和阿薩德政權,俄羅斯還是能發揮影響。
普京很“聰明”,會抓時機。利用難民危機、“伊斯蘭國”坐大等時機,果斷出手,讓西方暴跳如雷,卻又難以名正言順地反對。怎麽辦?
紐約大學教授馬克·格雷奧蒂在英文《莫斯科時報》上發文說,西方應該冷靜下來。因為當今在與西方較量中,俄羅斯有力的武器,不是核武器,不是轟炸機,甚至也不是進入克里米亞的特種部隊,而是“挑釁”的力量,在西方腳疼的地方制造麻煩,激怒西方,結果讓西方隨著普京的指揮棒轉。因此西方如果能將計就計,放手看俄羅斯表演,以俄羅斯的武器、情報和財力,恐怕很難將這種打擊持續下去,畢竟它已經不是往日的蘇聯帝國了。
主意聽起來很不錯,但在信息發達、輿論嘈雜的今天,西方政府能和普京“冷靜”地玩下去嗎?查韋斯當年也喜歡激怒美國,但美國根本不理他。可是普京的級別,要比查韋斯高很多,也難怪西方難以冷靜應對。
編輯:孫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巴西最高法院要求暫緩彈劾程序 羅塞夫仍有勝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964.html
巴西最高法院要求暫緩彈劾程序 羅塞夫仍有勝算
一財網 盛媛 2015-12-10 21:47:00
在眾議院接受彈劾申請,執政聯盟出現裂縫之際,該裁決令羅塞夫有了喘息的機會。有分析認為,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目前羅塞夫仍有勝算。
巴西最高法院要求該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暫停審議彈劾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的相關工作,直到其對審議彈劾申請的國會特別委員會之有效性作出裁決為止。
在眾議院接受彈劾申請,執政聯盟出現裂縫之際,該裁決令羅塞夫有了喘息的機會。有分析認為,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目前羅塞夫仍有勝算。
執政聯盟隱現裂痕
大法官法坎(Luiz Edson Fachin)稱,彈劾程序必須暫停,以避免出現日後可能被最高法院裁決無效的行動。對羅塞夫的彈劾審議將推遲至16日,屆時最高法院將對選出審議彈劾申請的國會特別委員會的不記名投票是否有效作出裁決。有政治觀察家稱,這段時間有利於羅塞夫“出招”抑制政治對手,因為法坎由羅塞夫任命。
針對羅塞夫的彈劾書由數十名反對黨眾議員背書,反對派指責羅塞夫政府去年的財政違反預算法,未經國會許可向國有銀行舉債,同時,政府在國營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的調查上不作為,試圖掩蓋內部腐敗問題。
在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貪腐案中,盡管羅塞夫並未接受調查,但羅塞夫的很多盟友都牽連其中,例如此前其陣營在參議院的核心成員阿瑪拉爾(Delcidio Amaral)正因妨礙對Petrobras的調查等罪名在監獄中等待審判。阿瑪拉爾已經同意和檢方合作。有分析認為,如果阿瑪拉爾爆出新消息,將對羅塞夫及其領導的勞工黨帶來巨大威脅。
本月2日,眾議院議長庫尼亞(Eduardo Cunha)接受彈劾申請,這標誌彈劾羅塞夫的程序正式啟動。此前外界認為,勞工黨和巴西民主運動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擁有足夠議席挫敗彈劾,然而執政聯盟卻出現裂痕。
副總統特梅爾8日公開表達了對羅塞夫的不滿,他在一封公開信中稱因為羅塞夫不信任他和巴西民主運動黨,身為副總的自己一直被邊緣化,在羅塞夫的第一個任期內幾乎沒有參與重要決策的制定,只有需要巴西民主運動黨投票和政治危機時,才會想到他的存在。
特梅爾所在的巴西民主運動黨在國會擁有相當多的議席,是羅塞夫領導的執政聯盟的主要盟友,若羅塞夫遭彈劾,特梅爾將代行總統職責。
“我一直讓巴西民主運動黨團結在你身後。”特梅爾在信中稱,羅塞夫現在和將來都不會信任他和巴西民主運動黨。
眾議院8日,就審議彈劾申請的特別委員會成員名單舉行表決,這份由反對派起草的名單得到了272票支持,199票反對,這樣的結果加之特梅爾的公開信,令外界認為執政聯盟內部的分裂讓羅塞夫安全通關蒙上陰影。
按照法律,只有反對派在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全體表決中均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數,羅塞夫才有可能下臺。目前盡管眾議院投票結果意外,但反對派要想獲得三分之二的支持仍有很大困難,而現在參議院的81名議員中羅塞夫盟友占多數。
羅塞夫否認貪汙
眾議院議長庫尼亞(Eduardo Cunha)稱,不記名投票令羅塞夫聯盟中那些搖擺成員支持審議彈劾申請的國會特別委員會。
然而,庫尼亞本身也面臨多項指控,其中包括在Petrobras合約中受賄,以及在瑞士銀行藏匿數百萬美元。目前他均表示否認。
羅塞夫在當地時間9日於博阿維斯塔的一個活動中再次否認在總統任期內有不正當行為。
“我沒有做錯事。沒有貪汙。”她說自己因在社會項目上開支太多而遭到檢舉。
有分析稱,因為巴西正經歷近25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不少巴西人希望羅塞夫下臺,而當前巴西的政治亂局更加深了對經濟發展的擔憂。
一位長期在巴西運營物流生意的中國企業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的巴西政壇屬於“瞎折騰”,但從商人的角度看,目前巴西經濟只能依靠羅塞夫。不過從整體上看,他還是不看好巴西的經濟形勢。
據巴西地理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為1.481萬億雷亞爾(約合3838.75億美元),比上季度萎縮1.7%,比去年同期萎縮4.5%,這已經是巴西經濟連續3個季度出現衰退,也是自1996年有該項統計以來的最差表現。同時,第三季度失業率攀升到了8.9%,介於18到24歲的年輕人中,失業率高達19.7%。
據路透社報道,由於巴西經濟嚴重衰退、財政赤字擴大,且政治停擺風險上升,國際評級機構穆迪9日將巴西債信評級列入觀察名單,可能調降至垃圾級。今年9月和10月,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惠譽已先後將巴西評級調降至垃圾級和逼近垃圾級。巴克萊分析師拉瓦艾(Bruno Rovai)認為,如果穆迪調降巴西評級,可能導致16億美元投資撤離。
編輯:方向明
歷經15個月品牌混亂,360手機在洗牌期還有幾分勝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4/154690.shtml
奇酷誕生8個月,這家由奇虎和酷派各取一字命名的新近手機品牌如今真的有些“騎虎難下”。
奇酷誕生,源於奇虎與酷派的牽手。2014年12月,奇虎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奇虎獲新公司45%股權。之後劇情反轉,樂視21.8億元入股酷派,周鴻祎腹背受敵。最終奇虎勝利迫使酷派持股比例下降到25%,奇酷終入奇虎360懷抱。
幾經波折後,周鴻祎終於再入手機戰場。至於周鴻祎為何拼死也要再戰手機,這里我們不做過多贅述,今天我們只談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360手機究竟勝算幾何。
多舛“奇酷”
今年1月,周鴻祎在360手機奇酷旗艦極客版發布會上宣布,360將啟用“360手機”作為整體手機業務的運營品牌,而誕生不到一年的奇酷和並購而來的大神將作為子品牌存在。
用周鴻祎自己的話說,“過去談起奇酷,因為缺乏知名度,所以還得用360為它背書叫360奇酷,但名字太長了,360奇酷旗艦版,從品牌傳播來說也不利。後來準備把所有的品牌統一,回到360品牌。”
周鴻祎為什麽要改名?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從表面來看,“奇酷”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市場任務,品牌認知度低還需要360為其背書。但換個角度想,“奇酷”在運營時合資公司的大股東酷派在哪里?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360提供移動應用開發和網絡營銷,而酷派則在智能手機設計、制造、供應鏈管理,以及售後服務方面,雙方以“大神”品牌銷售智能手機。所以,實際上當時合資公司並沒有“奇酷”,最初是以“大神”為主品牌。
那麽,周鴻祎為什麽要做“奇酷”?奇酷品牌於去年5月發布,8月推出新機,按照合作時間順序,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5月,這期間雙方還是 以“大神”為主,之後奇酷誕生,大神由主品牌和中高端直接降為次品牌和千元機。這中間實際上是周鴻祎對合資公司實際控制權的一個爭奪過程。
酷派分割“大神”只是一個雞蛋分籃放的試驗性策略,而360卻不是。360是帶著希望和決心重新殺入手機市場,雙方理念勢必會有所沖突。換句話說,一個創業者另一個是公務員。當中也有周鴻祎下調大神售價而導致雙方團隊不快的傳聞,側面證實了團隊不合。
理念沖突促使周鴻祎務必要拿到奇酷控制權,所以“奇酷”品牌的誕生更像是一個信號。至於後來樂視入股酷派,也只是意外加速了周鴻祎的“奪權”進程,即使沒有樂視,相信周鴻祎也要想辦法控股合資公司。
話題再回到“360手機”,這一次的更名實際也是一個過渡,奇酷品牌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是導火索,深層次原因在於周鴻祎徹底控股奇酷後,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手機,那麽此時還有比360更好的品牌麽?顯然是沒有。
所以,歷經近15個月時間,周鴻祎在手機市場的二進宮終於步入正軌。
品牌混亂只是冰山一角
結束長達15個月的品牌混亂期之後,360手機看似要走上正軌,但對於360來說這是否意味著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呢?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作為後入者,360手機原本應有的品牌優勢並沒有被正確使用,也就是說,缺乏核心競爭力。
回顧360成長歷史,不難發現“安全”和“免費”是促使其成長為一個互聯網巨頭的兩個核心關鍵詞,360安全衛士、360安全瀏覽器等成功產品均為免費。但在智能手機市場,免費現階段不可能實現,而“安全”也被360忽視了。
尤其是在安全性不佳的Android平臺,用戶的移動支付、帳號密碼都存在被盜風險,360如果從一開始就主打“安全”牌,這會是其他手機廠商無法抄襲也不具備的品牌和技術壁壘。
但360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落入了主流的競爭套路,與競品在配置、價格上PK,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它的品牌推廣。
這也導致360手機沒有像小米當初一樣,迅速準確的找到切入點。小米的成功源於“性價比”,與之後華為主打商務、OPPO主打續航一樣,手機廠商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功能特點和品牌調性,而360手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找到。
360手機眼下正處於這樣一個困境當中,產品和品牌都缺乏獨特的功能和調性,在消費者心中沒有形成固有概念。不過,周鴻祎往往不會按套路出牌。去年在360手機上推出的雙微信和紅包提醒功能廣受歡迎,如果未來能夠繼續在這上面做好工作,360手機的突破點想必並不難找。
殺招何在?
從上文來看,360手機浪費了15個月的品牌塑造期,也沒有合理利用自己長年積累下來的“安全”金字招牌,那麽對其而言能做的還有哪些?
1 千元機市場
去年360在千元機市場的幾番降價導致銷量小幅提升,不過千元機市場利潤稀薄,屬於賠本賺吆喝。千元機的作用有兩點:其一迅速走量,擴大市場份額;其二,淘汰競爭對手。對於360來說,顯而易見第一點更適合它。
不過也不要忘記,千元機屬於利潤換銷量,甚至還會虧損。360今年在千元機市場的動作不會太大,原因在於無法負擔虧損。媒體報道,360集團私有化進程已至關鍵時刻,各方條件都已滿足只待年底退市,並且為籌集資金完成私有化360已將總部大樓和部分商標作為抵押。
所以,在私有化這個檔口360集團不太可能再讓手機業務出現巨額虧損,以千元機搶市場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不太適合現在進行。
2 拓展線下渠道
從2015年下半年至今,手機行業有一個明顯的風向標就是線下渠道重新得到重視。小米開始進駐蘇寧並且小米之家也成為銷售門店、華為實施“千縣計劃”,線下渠道再次成為手機銷量的有力保證。
360去年10月也曾推出一項超級合夥人計劃,意圖借助利益捆綁代理商拓展線下渠道,不過從宣布至今一直未見360公布任何新動向,計劃進行如何外 界不得而知。不過,有趣的是近期奇酷總裁祝浩芳卻暗示將與天貓有所動作,看來360手機今年還要繼續走成本更低的線上渠道,對於線下還未做好準備。
3 穩定中高端市場
任誰都能看出來現在國產手機廠商已經開始向高端市場進發,華為、vivo、魅族、小米均是如此。360手機去年推出的奇酷旗艦版也定在了2999元的高位,雖然反響一般,但這確實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在高端市場,拋開蘋果、三星不談,國產廠商中華為、魅族、OPPO、vivo是目前比較成功的幾個品牌,這幾家廠商資質更老、產品更紮實,並且品牌也得到了認可。對360來說,與其在高端市場硬碰硬,不如先嘗試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按照目前360手機的產品布局,1500元和2500元是比較理想的價位。3月21號即將發布的360手機f4預計會是一部中端機型,而傳聞中搭載高通驍龍820的旗艦定在2500元上下比較合理。
在整體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手機廠商2015年其實已經在縮減成本,魅族裁員、一加關閉線下體驗店、錘子代工廠中天信倒閉等等,尤其是最近又爆出大可樂倒閉的消息,都預示出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最後的洗牌階段,資本已成為手機廠商活下去的重要支柱。
樂視移動、錘子科技先後完成融資,努比亞引入蘇寧作為戰略投資人等,無疑都是廠商們存糧過冬的一個征兆。在此情況下,缺乏品牌、渠道以及資金支持的360手機,明天是否會更好,答案不言而喻。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新宇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用全美4,600家店,做線上線下「無縫」購物站 沃爾瑪迎戰亞馬遜的唯一勝算
2016-07-18 TCW
去年沃爾瑪營收十五兆,全球最高,但成長率正在衰退,為還擊來勢洶洶的亞馬遜,它推手機下單、店面取貨,或優步送到府服務,這些,是對手還做不來的。
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蘇 西,是每週要去附近沃爾瑪超市(Wal-Mart)採購三次的重度使用者。可是她不太滿意,因為店面太大,總是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商品,不過最近沃爾瑪提供的新服務—店內自提服務(Pick up Service),終於可以減輕她購物的負擔。只要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下單,店面準備奸商品後,就會發郵件通知她上門領貨。而且因為商品都已經包好了,只要到專用櫃台結帳即可,完全不浪費時間。
二〇一五年度沃爾瑪營收四千八百二十一億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兆六個億元),幾乎等於日本的稅收收入,也是全球營收最高的企業。
這幾年來,沃爾瑪大力推動「無縫購物」服務,希望打破實體店面和網路的藩籬,提供消費者沒壓力的新購物環境。
至於領貨地點,除了店內,也可到特定地點領取。另外,沃爾瑪六月起與叫車服務商優步(Uber)及Lyft合作,提供生鮮食品送貨到家的服務。
實體店也為了提供無縫購物服務而做好準備。該公司開發了App「Walmarc Pay」,結帳時只要用手機掃描收據上的QR 碼,不用拿信用卡,就當場完成結帳。六月中旬後美國所有店鋪都會導入這種付款機制。
沃爾瑪市場,被亞馬遜侵蝕
為什麼沃爾瑪急著建構無縫購物的服務?因為電子商務巨人亞馬遜(Amazon)正持續侵蝕沃爾瑪的事業範疇。
以營收來看,沃爾瑪二〇一五年度減少〇.七%,成長動能明顯趨弱,對比亞馬遜這十年來營收成長率都在二〇%以上,兩者的差距顯而易見。
最近亞馬遜不只企業雲端服務快速成長,其事業範疇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書籍、雜貨,還擴大戰線到服飾、食品、飲料等,提供全方位服務。
當然,亞馬遜有必須跨越的門檻,那就是提供宅配的「最後一哩路」。
勝負關鍵:最後一哩路誰快
美國宅配「最後一哩路」基礎建設尚未整頓完成。實際上二〇一三年耶誕旺季,宅配業者就因無法消化大量訂單,引發無法即時送達商品的大問題。
亞馬遜經過不斷嘗試錯誤,逐步增加提供即時宅配服務的城市,但要建構起全美生鮮食品和雜貨的配送網,還要一點時間。沃爾瑪如何利用這段有限時間,取得足以制衡亞馬遜的武器,將成為現有零售業者存活的關鍵。針對這點,沃爾瑪提出的解方,就是無縫購物。
美國的網購非常普及,但事實上即使人在家中等,商品也不見得會在消費者期望的時間送達。沃爾瑪在全美約有四千六百家店,美國有九〇%人口都居住在距離沃爾瑪門市約十六公里內的地點,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自家的店鋪網,做為交貨據點?用「省時」廣為宣傳,這就是沃爾瑪的想法。
經營階層已掌握到一些成效。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科技執行長阿什(Ncil Ashe)表示:「根據某門市的自動結帳實驗結果顯示,原本利用其他超市的消費者,轉而利用沃爾瑪網購的比率增加了。可見新服務很可能吸引到新顧客。」
該公司也加緊腳步投資數位化。自從二〇一一年收購矽谷的資料分析新創公司Kosmix,並將其改名為@WalmartLabs後,又積極尋找下一個標的。目前為止共收購十五家公司,也有超過三千人的工程師等技術人員。去年十月該公司更公開表示,兩年內預計投資二十億美元在電子商務相關領域。
六月初在沃爾瑪股東大會上,創業者家族的董事會主席潘納(Greg Penner)表示:「我們對沃爾瑪的未來慼到樂觀。」沃爾瑪已經逐步取得和亞馬遜正面作戰所需裝備,接下來就看它如何深入運用這些裝備。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了。
(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特朗普囧了:大選沒勝算,“金字招牌”也要砸
美國全國性的民意調查顯示,希拉里已經相對特朗普存在明顯優勢。對聲稱自己的“品牌價值”高達30億美元的特朗普來說,不但他可能輸掉11月8日的大選,而且,他那塊“金字招牌”也面臨貶值的風險。
形勢不妙
新近在華盛頓特區開業的特朗普國際酒店(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不得不降價促銷。而簽到數據也顯示,與附近的同行商戶相比,訪問特朗普物業的人越來越少了。
上周,華盛頓的特朗普國際酒店的網站顯示,從11月14日起,該酒店一間城市景觀大床房的每晚價格在505到555美元之間。相比之下,市內其他五家主要豪華酒店或價格更高,或已經訂滿。比如周一周二兩天,瑞吉酒店只有975美元起的房間可以預定。而在這兩天,喬治敦四季酒店這兩天沒有任何可預訂的房間。
該特朗普酒店的價格也繼續下降:上周末,不少客房的價格削減了10%以上。
特朗普對女性和移民的不尊重言論令一些顧客反感至極,其影響已經蔓延到酒店以外。
一些慈善機構,包括美國最大的乳腺癌慈善組織蘇珊·科曼基金會(Susan G. Komen Foundation)正考慮將原定於特朗普酒店舉辦的活動搬至他處。美國高爾夫協會也面臨抗議活動的壓力,考慮是否將2017年美國女子公開賽從特朗普的球場中遷出,盡管目前還沒有做出決定。
至於未來酒店預訂、婚禮、慈善晚會和高爾夫賽事方面的損失,目前還無法預料。但在特朗普的商業帝國中,品牌聲譽事關重大,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無數產業都靠他的名字吃飯。除了高爾夫球場都在他自己名下以外,很多特朗普酒店和特朗普住宅樓都由他人所有,業主們只是付錢給特朗普,以便把他的名字安在大廳里,並雇傭特朗普的營銷和管理服務。他們隨時都可能終止和特朗普的合作。
曼哈頓的特朗普廣場(Trump Place)就受到了這方面的威脅。短短幾天之內,就有328人簽名請願,要求將他的名字從大樓上移除。簽名人之一的馬喬莉·雅各布斯(Marjorie Jacobs)說,迫於外界壓力,大樓已經給門衛和其他工作人員換上新制服,不再帶有特朗普的名字。
“他真惡心,大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住在這里。”雅各布斯說。
“金字招牌”要砸
研究公司Brand Keys在全美範圍內調查了1536名登記選民並發現,特朗普不尊重女性的言論曝光之後,特朗普的招牌已經大幅貶值。
Brand Keys總裁羅伯特·帕西科夫(Robert Passikoff)說,消費者對該品牌的看法,以及他們與該品牌互動的意願都受到了影響。以前,人們看到特朗普品牌,想到的是光鮮奢華的生活,但如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種印象。
簽到應用Foursquare稱,自從2015年6月特朗普宣布參選以來,特朗普品牌商戶的客流量就呈現出同比下滑態勢,9月份的客流量較2014年同期(即特朗普宣布參選之前)下降了19%。
在一份聲明中,特朗普酒店集團首席執行官埃里克·丹澤格(Eric Danziger)稱Foursquare“操縱”數據,並表示這些數據“無關緊要”。
轉型或是出路
並非所有數據都對特朗普不利。比如,住房掛牌網站Streeteasy將曼哈頓16棟建築中的特朗普品牌公寓與附近的同等公寓進行比價,並沒有發現該品牌形象受損的證據。而且,8月份特朗普公寓的成交價還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6%,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的成交價則呈下降趨勢。
但有證據表明,特朗普的支持者群體發生了改變,從富裕階層變成了有抱負的中產階層。
研究公司BAV Consulting監測著3500個品牌的品牌知名度,其分析師威爾·約翰遜(Will Johnson)說,在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之中,特朗普品牌快要“倒”了。
而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中,特朗普品牌卻越來越受歡迎。該公司的調查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在上述群體中,認為唐納德·特朗普“關心客戶”的人增加了21%,認為他“有遠見”的人也增加了14%。
一些人認為,這是特朗普轉型的大好時機。
紐約大學營銷學教授斯科特·加洛韋(Scott Galloway)說,短期內,這種轉變或對生意不利,但從長遠來看,如果特朗普品牌能放低身段,面向中低階層,他就能迎來大量的機遇。
加洛韋認為,在曼哈頓,這個品牌基本已經沒戲了,但在一些非常偏向共和黨的低收入地區,特朗普品牌也許會很吃香。
16年損失500萬崗位 特朗普 “制造業重返美國” 勝算幾何
感恩節(每年11月第四個周四)前一個陽光明媚的周六,40名服裝工人在一家洛杉磯羅斯服飾廠直銷店前遊行示威。
46歲的基洛斯(Maribelia Quiroz)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在市中心為羅斯服飾廠的一個承包商制作女士襯衫,每周工作長達60小時,收入僅為300美元,沒有加班費,遠不及加利福尼亞州法定最低工資的一半。“老板可以隨時解雇任何要求加薪的人。”基洛斯說。
盡管羅斯服飾廠的發言人表示,該公司的零售商遵守勞動法,但聯邦官員認為,基洛斯的工資反映了南加州地下服裝行業的典型現狀。廠商往往大量雇用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的非法移民;采取計件工資制,比如,裝個袖子8美分,貼個標簽14美分;工人的工作車間往往充滿灰塵並且不通風。
如果說南加州服裝業是美國服裝制造業的一個縮影,那麽,背後則是美國服裝制造業崗位流失的現實。即便如此低廉的工資仍舊不能讓廠商滿意,所以,近年來,美國服裝制造商將大部分崗位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比如墨西哥、越南、孟加拉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在美國最大的服裝制造中心南加州,工作崗位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10萬多人下降到去年的4.6萬人。即使留在美國本土的服裝廠商,成本也必須向海外制作商靠攏,以獲得在美國市場上更大的競爭力。這也是基洛斯們收入如此之低的原因。
當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以“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口號成功地在多個民主黨票倉州險勝之時,“鐵銹地帶”(Rust Belt)又重新回到了公眾視線。“鐵銹地帶”喻指美國東北、中西和五大湖地區的傳統工業州,包括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等。這些地區代表美國制造業的心臟地帶,比如,俄亥俄州的鋼鐵煉油業、密歇根州的汽車工業、賓夕法尼亞州的冶金焦炭業都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驕傲。
但是隨著全球化、自由貿易和制造業的全球競爭興起,尤其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傳統工業和制造業州不僅在產業上急劇下行“生出鐵銹”,還在人口上迅速萎縮。工作崗位的丟失和10年不漲的工資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焦慮感。
那麽,特朗普的勝選在多大程度上能兌現“讓制造業回歸”、“讓美國再次強大”的承諾?
約1/3制造業工人失業
今年70多歲的哈里·摩賽(Harry Moser)見證了美國制造業的變遷。他的祖父曾在勝家(Singer)縫紉廠設在新澤西州的港口城市伊麗莎白的工廠里當工人。這家工廠從1863年就在該市運營。作為勝家縫紉機公司的第一家量產工廠,其生產的勝家縫紉機曾經利用伊麗莎白市的地理優勢行銷全世界。
摩賽的父親在同一家勝家縫紉機工廠里當經理。摩賽曾經以為自己也會像祖父和父親那樣在這家工廠里工作一生,但是1982年2月,勝家縫紉機決定關閉這家曾擁有無數第一的工廠,把縫紉機生產線轉往成本更低的海外。而且公司總部也從紐約搬到了生活成本更低的田納西州。
雖然沒有如願進入勝家,但並不妨礙摩賽進入制造業工作。與許多老一代制造業工作者往往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輩子一樣,摩賽2010年退休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名為GF機械方案的公司。他在那里工作了25年,最後以公司主席身份退休。
親歷了美國制造業由繁榮走向蕭條的過程,現在,摩賽成了主張美國制造業回流的非營利組織Reshoring Initiative的創始人兼主席。
“到今年10月31日,美國制造業從業人口僅剩1225.8萬人。實際情況可能比這個數字稍好點,因為有些制造業公司把自己的信息技術部門、運輸部門以及財務部門算作其他產業。”摩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美國制造業在1979年達到頂峰,當時有1900萬從業人口。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的從業人口從1979年後就逐步下降,在2000年之前,約為1700萬~1800萬。但在2000~2010年的10年間,美國制造業崗位數從1730萬急速下跌到1150萬。雖然隨後的經濟複蘇使得美國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出現恢複,增加了近80萬個崗位,但是自2000年至今的16年中,美國制造業還是損失了超過500萬個工作崗位。
與此同步的是制造業崗位數量占美國就業總數的比例也在逐步下降。在20世紀60年代,制造業創造了美國24%的就業崗位,隨著美國人口的上升,到了80年代這一比例下降到19%。到2000年,這一數字進一步下降至13%。今年全美只有8%的就業者還在從事制造業行業。
自由貿易的沖擊
美國制造業崗位之所以急劇流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摩賽認為,是國際貿易導致美國工人丟了飯碗,進口的制成品多了,對“美國制造”的需求也就少了。“美國進口貨物的貿易赤字居高不下,從2008年以來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赤字就幾乎沒有下降,而美國GDP從2008年以來已經增長不少了。”摩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歷史數據,1990年以來,除了金融危機爆發期間美國進口減少,從而導致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赤字下降外,在其他年份,這一貿易赤字幾乎逐年上升,赤字占GDP比重也不斷上升。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赤字成為了美國整體貿易赤字上升的主要貢獻者。1990年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赤字為649億美元,占當年美國GDP的1.1%。到了2000年,該貿易赤字已經飆升到3172億美元,占當年GDP的比重也上升到3.1%。2006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一數值達到頂峰,為5585億美元,占GDP的4%。
美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會(EPI)的報告認為,美國工業制成品貿易赤字的擴大與制造業崗位的流失在時間上近乎同步,國際貿易應該是美國制造業崗位流失的主因。
更巧合的是,北美貿易自由協定(NAFTA)於1994年生效,與美國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赤字開始上升的時間極度吻合,也為國際自由貿易導致美國制造業工人失業的現狀增添了註腳。
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
盡管國際自由貿易對美國制造業的沖擊顯而易見,美媒也曾大肆渲染美國工廠遷往海外,造成工人失業、當地服務業蕭條,使得整個小鎮陷入困頓的故事,但也有專家認為,即使工廠沒有遷往海外,制造業的產業工人也會失業。
“目前,阻礙制造業創造工作崗位的最大障礙不是外包,而是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在德國和中國等工業化國家也正在進行中。我們僅僅處在機器人革命的早期,恐怕無論誰當總統都無法扭轉制造業崗位下降的歷史趨勢。”曼哈頓智庫經濟和政策分析師吉萊納斯(Nicole Gelinas)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對於摩賽而言,即便勝家不關閉位於伊麗莎白市的工廠,恐怕也不需要雇用那麽多像他爺爺那樣的工匠,通過手工加工縫紉機的零件。如今,自動機床可以高速制造零件,而且只需要很少像他那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對機器進行維護。
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而言,以使用自動機床為代表的自動化,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可以大幅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而且信息科技革命蔓延至制造業後,業務流程更加優化,庫存管理日趨合理,這些應用雖然沒有直接使機器代替工人的生產,但是也可以大幅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
但是,特朗普在競選時告訴選民:“整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欣欣向榮的關鍵就是欣欣向榮的制造業。但是在數十年的錯誤領導下,美國從被人嫉妒的世界制造業火車頭變成了迅速去工業化的國家。”美國媒體也不時造勢渲染:美國的產業工人在16年中減少了超過1/3。
但實際上,美國制造業的產出並沒有下降。美國國會研究室(CRS)今年4月發布的《國際視角下的美國制造業》報告顯示,在2015年,美國制造業創造了6.2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的36%,比起其他行業,比重大得多。自從1980年以來,盡管制造業就業工人數下降1/3,美國工業制成品貿易赤字不斷攀升,但除了那些經濟危機的年份,美國制造業的產出還是基本向上增長。減員增產的實現都是依賴科技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收入領先,但失落感依舊
無論是認為國際自由貿易,還是科技發展導致制造業崗位流失的專家都贊成,美國制造業工人的收入相當不錯。
“制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全美平均水平高15%~20%”,摩賽說,“制造業工人還是能得到比服務業更高的工資,但是這個差距在縮小。因為工會明白,如果工資和福利的開支不下來,這些工作崗位就會消失。”吉萊納斯說。
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BLS)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為20.5美元/時,與整體平均工資差不多,但是制造業工人的福利明顯好過其他行業。如果把福利也算上,制造業工人平均每小時的收入為35.1美元,而全美的平均水平是29.6美元。
事實上,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遠遠高於美國的最低工資水平。即使不納入福利考量,美國制造業工人目前平均20.5美元/時的工資水平,也是美國最低工資7.25美元/時的近3倍。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定義,在美國,家庭收入維持在收入中位數67%~200%間的就是中產階級。以美國2014年的收入為例,家庭年收入在4.2萬~12.5萬美元的為中產階級。美國經濟分析局和勞動部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年收入(包括工資和福利)為6.3萬美元,在美國中產階級中屬於一般水平。
“但是以前制造業工資領先的幅度更高,現在很多有工會保障的高收入制造業工作已經消失了。很多工作從高薪的北方州移到了南方州。”摩賽說。
《國際視角下的美國制造業》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產值目前依舊占全世界制造業的17.2%,遠遠超過日本、德國,只是同2002年相比,美國的相對主導地位迅速下滑。那時美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比重28%。更重要的是在2010年,美國制造業的總產值被中國超過,結束了一個世紀的霸主地位。
這次在選舉中大爆冷門的“鐵銹地帶”也是因為相對重要性下降產生的失落感,撬動了政治版圖。其實,除去不能獨領風騷的失落,“鐵銹地帶”各州的經濟並不差。雖然底特律的人口出現斷崖式下降,但其所在整個密歇根州的人口不僅沒有下降,同比還略有上升,尤其是底特律郊外的縣人口更是大量增長。整個“鐵銹地帶”各州的人口也是不斷上升,只是增幅不如美國整體水平。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這次特朗普意外險勝的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就業率處於全美中上遊水平。只是當這些地區的選民回憶起祖輩曾經的輝煌,對比今天雖然不至於民不聊生但倍感碌碌無為的現狀,止不住的是深深的失落。他們寄希望於特朗普政府能采取措施,使昔日的榮耀重歸。
特朗普政府有何對策?
特朗普似乎已經在采取行動了。11月17日,特朗普與福特汽車公司CEO比爾·福特通話。福特表示,公司“已意識到稅務和監管政策在新政府接管後可能會改變”,決定取消原本將林肯MKC車輛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的計劃。此前,特朗普與蘋果公司CEO庫克等人就生產線外遷一事進行溝通。
“特朗普曾說過要提高進口關稅,重新展開貿易談判。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加強高技術工人的培訓,通過美元貶值促進出口,開征增值稅等,增加高端制造業工人的供給,調整美國企業的成本結構。這樣最終能在未來數十年中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帶回400萬個工作崗位。”摩賽急著要為特朗普政府支招。
根據摩賽的調查,低端制造業很難再回流美國了。即便中國、越南等地工人的工資今後出現快速增長,但是將勞動密集型工業遷回美國依舊在成本上不可想象。而擁有高技術工人的高端制造業,中美兩國的工資差距並沒有那麽大。如果美國政府能對就業崗位回流的公司減稅,對工作崗位外包的公司通過征收增值稅等辦法加稅,再加上美國的土地、能源、電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還是有希望把一部分制造業拉回美國。
“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工人工資也不斷提高,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會逐步減少。但是需要擔心的是,往後美國可能會對印度及非洲等地出現新的貿易逆差,從而影響制造業崗位回歸美國。”摩賽說。
而吉萊納斯則對美國新政府可能出臺的刺激政策有所保留。“特朗普要擴大基礎建設的投資,這必然會增加建築相關的機械、材料等領域的工作機會,增加對技術工人的需求。美國目前有很多基建項目急需進行,這些項目將持續10年以上。但是鑒於工業自動化的大潮,尤其是有些州推動最低工資標準提高,最終很難斷言從長遠來看制造業崗位是否能增加。” 吉萊納斯說,“而且,政府大力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效果也不見得好。”
突然宣布提前大選,英首相勝算幾何
英國突然決定提前大選,宣布得出人意料。
倫敦時間4月18日上午11點,複活節後上班第一天,唐寧街10號拋下“重磅炸彈”,首相特雷莎·梅突然宣布將於6月8日提前舉行大選。梅講話結束返身走回首相府的身影尚未消失,現場記者炸開鍋不說,歐股隨即大跌,英鎊應聲跳水,首相府新聞主管辭職。
那麽,此前屢屢否認提前大選的梅這次為何出其不意?
名正言順進入脫歐談判
“自從去年夏天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之後,英國需要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我當選首相之後,正是與同仁們一起這麽做的。”梅在聲明中表示,“盡管普遍預測英國的經濟會受到脫歐負面沖擊,但我們看到,公投後消費者信心十足,就業和經濟增長都超過了預期。而且政府已經被授權向歐盟提出了脫歐申請,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短短幾分鐘的聲明中,梅陳述了提前大選的原因:來自上議院、下議院保守黨內部,在野黨工黨、自由民主黨和其他黨派,以及蘇格蘭議會等在脫歐問題上的各種反對聲浪越來越大,甚至企圖改變局勢。
“如果我們現在不舉行大選,他們就會繼續玩政治遊戲——我一直強調在2020年的大選期限之前不會提前舉行大選,但現在看來,為了保證政治穩定來面對脫歐談判,我們需要這樣做。”梅表示提前大選違背了她的本意,但這是審時度勢的決定。
梅走後,首相府前的記者甚至沖著正好由里往外走的外長鮑里斯·約翰遜大喊:“鮑里斯,準備好當首相了嗎?”
掀起軒然大波
正在伯明翰忙著地區選舉的工黨領袖科爾賓(JeremyCobyn)很快發表聲明對梅的決定表示歡迎:“這是給英國人民機會選出一個將多數人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同時,科爾賓指責現任政府在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失敗,而工黨會提供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
一直阻撓和抵制脫歐、不懈呼籲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的自由民主黨領袖法容(TimFarron)則直接呼籲選民行動起來:“提前大選將給選民們一個改變我們國家方向的機會……如果你想避免一個災難性的硬脫歐,如果你想繼續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如果你希望英國是一個開放、寬容而聯合的國家,這是你的機會。”
這樣的呼籲在一個小時後竟然令自由民主黨收獲了1000份入黨申請。
已經宣布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的蘇格蘭第一首相斯特金更是得意地認為,這是一個改變英國向錯誤方向發展的機會,她並疾呼“讓我們支持蘇格蘭”。
當地時間19日,英國下議院將最後對提前大選作出投票,梅必須獲得2/3的支持才能通過。但從目前各黨派的反應和歡迎程度來看,在議會得到通過應該沒有什麽懸念。
梅的勝算多大
英國輿論普遍認為,提前進行大選,是梅希望獲得重新授權,成為民選領導人。
很顯然,脫歐談判帶來的巨大變數,令梅對於自己從辭職的卡梅倫手中接過的首相一職感到缺乏民主體制下的“名份”。即便面臨著給工黨、自由民主黨等主要在野黨重新沖擊執政權的機會,梅還是要放手一搏,但勝算如何還拭目以待。至少從目前來看,若贏面不大,梅也不至於敢做出如此決斷。
再看各黨情況,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工黨一直在內亂中無法自拔,外界對工黨領導人的質疑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一些輿論甚至評價工黨是“扶不上墻的爛泥”。
自公投決定脫歐以來,工黨內部出現重大分歧,科爾賓被指在公投脫歐宣傳活動中懈怠,使大批工黨選民對公投本身了解不足,導致脫歐發生。在此之後,科爾賓的領導力受到極大挑戰,大批工黨影子內閣成員處於對科爾賓的表現不滿而相繼辭職,甚至要拉他下臺,黨內矛盾因此加劇。直到去年9月工黨舉行代表大會,他才在黨內選舉中勝出,連任黨首。
英國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由於2010年與保守黨聯合執政之後在很多執政理念上與保守黨趨同,大大影響了自由民主黨的聲望,特別是一些執政方針在聯合執政過程中被放棄而引起支持者的極大不滿,導致該黨在2015年大選中遭遇滑鐵盧。
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於工黨內鬥持續不斷,很多對工黨感到失望的選民倒戈向自由民主黨。
在梅宣布提前大選之後幾分鐘內,就有自由民主黨議員湯姆·布雷克(TomBrak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由民主黨在去年10月就有預感可能會提前舉行大選,從那時起,他們就開始在各搖擺選區選定一些黨員,為奪取席位而做準備。”事實上,自由民主黨在反對硬脫歐的問題上態度一向明確,並以各種方式在民眾中作宣傳。
“就業問題是根本,如果我們留在單一市場,我們就能保證就業。”布雷克認為,梅應該清楚,接下來談判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會給英國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按照YouGov的最新民意調查結果,保守黨的梅支持率為44%,工黨的科爾賓為23%,自由民主黨的法容只有12%。
這樣來看,梅還是很有把握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