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看場電影就跟吃個冰激淩似的,一個字,爽。”資深影迷王芊(化名)聽說阿里影業(01060.HK)旗下的淘寶電影完成了17億元的A輪融資後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看來新一輪“票補大戰”要來了。
淘寶電影正式更名為淘票票
不過,易觀智庫分析師黃國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線票務市場已經進入2.0時代,盡管電影資本很熱,但預計今年的票務補貼力度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瘋狂,過去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將會逐漸轉到影視娛樂全產業鏈的布局上,這個過程中資源豐富的BAT將洗牌整個市場。
事實上,擁有微票兒和格瓦拉兩大平臺的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微影時代)20天前剛完成了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億元),剛好略低於淘寶電影137億元的最新估值,接下來掀起在線電影票市場波瀾的很可能是李彥宏承諾“3年內追加投資200億元”的百度糯米。
“無論是誰,資本市場一定是活躍並興奮的,因為在線電影票市場進入到寡頭時代本身就是對中國電影產業結構與格局的一次改變,尤其是對中國電影版權收益市場的撬動,這將是千億級的市場。”新元智庫總經理劉德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寡頭時代來臨?
若回到2014年,電影衍生品相關消費市場超千億還只是個想象,原因很簡單,那一年中國電影的非票房收入僅占10%,與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美國的70%相比差距很大,但不影響各路資本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寵愛,尤其是互聯網巨頭。
BAT進入電影行業前後差不了一年。2014年6月24日,阿里巴巴以資產註入的方式完成對阿里影業的占股布局,耗資約62.44億港元;一個月後,百度旗下的愛奇藝成立影業公司;2015年,騰訊影業及企鵝影業成立。
幾家公司的初衷是在電影制作、宣發、投資的過程中,能夠打通線上線下互動及陣地硬廣資源,相較於擁有明星、導演、制作團隊及院線的“傳統”電影傳媒綜合類企業,在具體的電影項目中,互聯網企業很難成為主角。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2015年取得高票房並有所收益的電影項目投資者中,互聯網背景的影業公司多是參投,更多是在電影的宣發階段起到重要作用。
“2005年開始,一批電影制作公司發展起來了,它們是隨著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成長起來的。尤其是2009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企業上市,傳統的影業公司還是具有一定市場話語權的,尤其是在制作、發行環節。”一家綜合性傳媒公司董事局主席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在中國電影市場走向世界第一的過程中,“闖入者”肯定不會甘心只當配角,而其移動互聯網的背景讓電影產業的票務銷售環節成為它們最好的切入點,“誰擁有了消費者,誰就有話語權。”
2014年5月,原本在騰訊做電商業務的林寧辭職後,創業成立了微影時代,該公司獨立運作的微票兒擁有三大購票入口,包括微信錢包“電影票”、QQ錢包“電影演出票”和微票兒App;同年年底,淘寶電影上線;不久後,糯米網更名為百度糯米,匯集美食、電影、休閑娛樂等相關產品。如此,BAT三大互聯網巨頭開始在在線票務市場展開“廝殺”。
“價格戰”使線下銷售幾十元的電影票一上線就只需要9.9元了。於是,在2014年的電影總票房里,在線電影票房貢獻了45.8%,這個數字2015年變成了70%。
“這樣的神速除了BAT各自的優勢外,與砸錢不無關系,我所知道的是線上購票平臺實際上是一次性‘超級團購’,團購本身就有折扣了,如果是規模更大的團購,還會折上折,比如平臺25元一張票拿下電影票,但會拿出百萬張做文章,吸引流量與關註,如果以9.9元銷售,平臺前期往里第張貼十幾元。當然如果票房瘋漲,後期賺錢也是有可能的。”上述董事局主席表示。
艾媒報告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各類在線電影票渠道中,合並後的美團貓眼和大眾點評占比為22.2%,百度糯米占比為20.1%,合並後的微票兒和格瓦拉占比為13.9%,淘寶電影占比為10.6%,四大平臺外的在線電影票平臺市場份額僅為2.9%。此外,排名前四的平臺占據了在線電影票95.8%的市場份額。顯然,在線電影票已經成為BAT的版圖。
“事實上,在線電影市場本身就是帶有互聯網巨頭的基因出生的,最終它們形成寡頭之戰也是必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
電影公司將給BAT打工?
賣一張電影票虧十幾元?BAT可不傻。
“價格戰”的實質是整合資源,借助在線電影票這一入口,滲透到內容制作的上遊。比如,騰訊參股的微影時代完成三輪融資後布局泛娛樂時代,阿里影業去年底收購淘寶電影打造娛樂全產業鏈,百度糯米則從賣票滲透到了IP孵化、內容制作、影片宣發等諸多環節。
另一方面是拓展下遊市場,不僅能投資院線,還可以利用社交平臺等功能,在衍生品的開發上大做文章。比如,《夏洛特煩惱》上映時,微票兒做了一次嘗試,開發了文具套盒,200元一套,預售時就賣出了上千套。
雖然只是試水,但互聯網電影渠道的確給衍生品等非票房收入的版權收益帶來希望,如果按美國電影市場3:7的比例計算,互聯網電影渠道所撬動的非票房收入至少在千億元以上。業內由此引發了兩大觀點,一是如此發展趨勢下,互聯網影業公司的話語權將加大,傳統的電影公司真的要給BAT打工了。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與傳統電影制作公司的相互滲透正不斷上演。在淘寶電影的A輪融資股東名單上,除了無處不在的私募基金,還包括和和影業、博納影業、華策影視、聯瑞影業、南派泛娛等5家影視公司,這在此前的類似融資中並不多見;而微影時代的三輪融資中,除了華人控股、樂逗遊戲、光大金控、遠洋資本等多家機構參投外,還有騰訊與萬達;隨著百度入股星美院線,百度糯米與其同樣有合作;此外,知名影視傳媒公司光線傳媒的二股東是阿里巴巴,華誼兄弟的第二大股東則為騰訊公司,阿里創投為其第四大股東。
“不可否認,在線電影票的占比還在穩步增長,但要說制作公司給它們打工還為時過早,畢竟還是內容為王。”上述董事會主席表示。
“電影市場是個頭部市場,十部電影里面,只有一部是賺錢的,兩部是持平的,其他的都是賠本的,這就需要對電影有很深的了解,微影時代旗下的微影資本,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評估電影項目的風險,提高投資的準確度。”微影時代高級總裁楊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票房5億元以上的電影越來越多(來源:藝恩)
楊丹表示:“雖然在線票務的份額上漲非常快,但對於大盤來說,還有很大的潛力有待挖掘。目前的格局來看,最首要的任務還是各個平臺充分挖掘在線票務的便捷體驗,以及移動社交強大的傳播能力,共同來提升電影市場的增量。通過移動平臺挖掘好內容,傳播好內容,推動好的電影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這是我們希望能發揮的價值。”
阿里影業首席執行官張強表示,淘寶電影是阿里影業互聯網宣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消費者與電影產業的關鍵環節,“A輪融資的順利完成證明淘寶電影的業務戰略、市場前景和團隊運營能力得到了行業認可,未來淘寶電影將在更加充沛的資源、資金支持下,持續地為市場、合作夥伴和阿里影業的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
興業證券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2020 年將有 13 臺機組乏燃料池飽和,而到了2025 年,目前在運所有機組乏燃料池都將飽和。由此“十三五”期間後處理產業鏈整體市場空間總計達到千億級。
其中,預計至2020年高放乏燃料處置市場空間可達到到800億,中低放廢料處置市場空間可達到300億。
根據中國政府規劃,2020 年核電達到 5,800 萬千瓦在運,3,000 萬千瓦在建規模。報告據此測算,未來十年,中國核電 機組運行累計產生的壓水堆乏燃料總量將達到 15800 噸。報告稱,“十三五”將成為 乏燃料的中間貯存和處理的關鍵時期,產業鏈將出現對乏燃料貯存和處置的旺盛剛需。
據記者了解,核廢料是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本身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嚴 重危害,必須妥善處置。目前核廢料處理根據核廢料放射性程度分為兩種,放射性較低的中低放核廢料和高放射性核廢料。
對於中低放核廢料的處理,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將其裝入特質的容器,運到具有專門輻射防護工程屏障的處理廠,進行地下掩埋或焚燒。一段時間後,這些核廢料中的放射性物質就會衰變成對人體無害的物質。而如何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因為其半衰期長達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
報告稱,根據世界核電強國的普遍經驗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測算,當一個核電國家本國核電運行達到 200 堆年(1 臺核電機組運行 1 年=“1 堆年”)時,就必須著手 對核廢料進行妥善處置,否則將存在對環境和全產業鏈發展的潛在威脅。2016 年 3 月底,中國核電運行已達到 197.88 堆年,目前在運核電機組 26 臺,2016 年底將超過 200 堆年,進入“十三五”後,對乏燃料進行處置已到關鍵時刻。
多位核電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核電行業內對於乏燃料的普遍處理方法是,先在與核電站的乏燃料池中進行儲存10-15年,然後運出核電站進行集中處理。
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此前發表一篇相關文章稱,核電站大都建有貯存乏燃料的水池,在反應堆的一個運行周期結束以後, 就會將堆中約 1/ 3 堆芯的乏燃料組件卸到水池中進行冷卻。剛卸出的乏燃料組件有著較高的衰變熱, 在水池中冷卻多年以後, 衰變熱降到足夠低就可以將其運到後處理廠或永久貯存場。
在此之前,環保部旗下的《中國環境報》在2014年引用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的話稱,目前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田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接近飽和,已經建成的離堆乏燃料濕法儲存設施也已貯存飽和。
報告稱,根據國家整體規劃,我國將建設核燃料循環大廠以實現核廢料的再利用,但中法合資大廠建設耗資巨大,周期漫長,預計2030年前才能建成,因此在此期間核廢料需要采用“核電站暫存+離堆貯存”相結合的方式來儲存。由於離堆暫存幹式儲存技術路線已經確定,“十三五”期間必然產生對中子吸收/屏蔽材料、乏燃料儲罐等後處理設備的巨大需求,預計未來市場空間將達到500億。
福島核事故之後,我國核安全成為核電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核廢料處理作為核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視,今年出臺的《核電“十三五”規劃》和《核安全法》中都將重點提及。報告預計,到2020年,核廢料處置基金結轉余額將接近300億元,包括企業自身投資和社會投資,核電後處理市場將會達到千億級規模。
報告還表示,受技術壁壘較高和此前國內市場需求較小的雙重影響,核電後處理產業鏈長期為外資廠商所壟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需求的產生。隨著“十三五”期間核電後處理剛需釋放,國內核電設備公司已經意識到這一領域高成長性,投入力度明顯增加,目前中子吸收材料已經基本完成國產化替代。預計“十三五”核電後處理產業鏈國產化程度將大幅提升,進一步刺激國內千億市場形成。
銀行委外(銀行理財資金委托外部投資)資金正在改變資管圈及圈內的人事動向,不少商業銀行固收類投資經理跳槽後薪資翻兩番已成大概率事件。
申萬宏源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銀行投向主動管理類的委外資金為8萬億,這個數字到了今年一季度末迅速增長到了10萬億,季度增速達到了25%。
委外“躁動”使得銀行業的固收人才成了“香餑餑”。“現在,隨便去一家公募或券商資管,年薪達到100萬並不難,如果業績不錯,200萬也有可能。”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就接觸到了一名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經理,他正考慮從多年的銀行資管部離職,投身委外市場。盡管手里管理的資金量將由原來的千億級別縮水到十億或數億,但在他看來,委外市場的發展勢頭已不可逆轉。
決心走出銀行
“如今我手里能調動的資金超過了1000億元,主投債券,偶爾也會做FOF。”7月5日下午,交易所債市收市後,在北京金融街某商業銀行大廳里,該銀行的債券投資經理季可(化名)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
季可是銀行旗下資管平臺的投資經理。80後的他畢業於西南某知名財經院校,讀研期間常在公募固收部實習,畢業後卻陰差陽錯地留在了銀行資管部,一待就是8年,如今已晉升為投資經理。
說到目前的職業狀態,季可頗為自豪:“手下有好幾名助理和研究員,但只有我才能下單。”
1000億確實不是個小數目,但在這個流動性異常充裕的時代,似乎又算不了什麽。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流通中的貨幣M0余額6.32萬億元,同比增長4.9%;同期狹義貨幣M1(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增速上升至15.2%;廣義貨幣M2(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39.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遠超去年初設定的12%左右目標。
有分析人士表示,M0增速遠小於後兩者,說明資金大量沈澱在銀行體系,使得銀行這部分資金的投資需求大幅增長。當然,類似季可所在的大型商業銀行資管平臺,千億規模實屬正常。
季可也提到了巨量資金的劣勢——沒辦法創造超額收益。“我基本不怎麽調倉,畢竟這麽大的體量,不可能做得像幾個億的公募、券商產品那樣靈活。”季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公募固收業務攤子不小,委外定制熱情很高漲,券商資管這方面布局得少一些。總體而言,它們比銀行資管平臺的收益率要求高一點,也更具有挑戰。”
“在銀行管再多錢也不能當飯吃。”季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過一段時間他就要離職了。盡管在這家商業銀行工作了整整8年,已是千億級別的投資經理,但他覺得自己的收入被嚴重低估,“銀行一年到手30萬~40萬就算不錯了,而且工作強度也很大。”
當前,銀行以外的資管行業招聘數量在增長,尤其對固收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用季可的話就是“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銀行委外“躁動”
如果說2015年流行權益類基金經理奔私,那2016年這股換崗潮流便轉到了債券基金經理身上。背後的邏輯則是龐大的委外資金對固收產品穩健性的青睞日漸增長。
申萬宏源統計顯示,當前銀行全部的委外資金規模約為20萬億,其中投向標準化資產的主動管理類的委外資金2015年年底達到了8萬億,今年一季度猛增至了10萬億。短短一個季度,主流的委外產品增速達到了25%。
委外暴增,對公募市場的改變立竿見影。第一財經近日在《巨無霸“定制基金”乍現 10萬億委外重塑公募生態圈》、《巨額委外情投定制基金 銀基“捆綁”利益鏈浮現》兩篇文章中描述了委外大潮下公募行業的變化,比如定制產品成風,大量受青睞的定期開放式債券產品密集發行。由此,整個資管市場對於固定收益類基金經理的需求大幅增加,基金經理跳槽率也隨之增加。
“以前是基金挑人,現在我們可以挑公募了。”季可表示,“現在可以選擇的機會很多,原來考慮的是去北京一家事業部制搞得不錯的公募,但後來知道實際業績分成比預期差一截,就不考慮去那里了。現在,隨便去一家公募或券商資管,年薪達到100萬並不難,如果業績不錯,200萬也有可能。”
券商資管“反撲”
在季可看來,券商資管也可能是一個去處,這個行業對委外和固收業務的重視度也在大幅增長。
據申萬宏源估算,2015年銀行全口徑委外規模為16.69萬億,其中理財委外規模達到了5.17萬億。從委外機構類型來看,由於保險資管計劃規模較小,券商資管計劃是銀行主要的委外合作對象,占據近半,其次為基金及子公司專戶。
不過,時移世易。2015年,券商承接的大量銀行委外資金多數充當了結構化產品中的優先級。但下半年爆發的“股災”重創了這種業務模式,讓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劣後及結構化產品需求大幅萎縮。
進入2016年,當公募行業的保本、定開債產品大賣時,券商資管仍在以結構化產品撐場面。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券商資管發行了1591只產品,累計募集資金757億元,平均單只基金的規模為1.95億元。
“公募搶占到了制高點。”上海一家本土券商的債券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結構化產品正在萎縮,客戶的需求不大,產品也沒什麽吸引力。而公募定制型債券基金正在爆發式增長,券商資管也感受到了壓力,他們也需要在委外的債券型產品有所斬獲。他們正在大力招攬人才,以期彌補劣勢。
今年6月15日,公募業內知名的債券大佬饒剛入職東方證券資管震驚業內。2006年起,饒剛執掌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因業績出眾及受到罕見的監管處罰一度名聲在外。2015年饒剛離別富國基金之際,還擔任著富國基金總經理助理,如今“晉升”至東方證券資管副總經理。
無獨有偶,另一家大型公募的固收負責人也在換崗。6月23日,大成基金公告稱,副總經理鐘鳴遠離職。鐘鳴遠離職前,負責大成基金固定收益團隊。而在加盟大成基金之前,他還在公募巨頭易方達基金擔任固定收益部門的副總經理。
大佬出走之際,基金經理們也在奔跑。截至目前,今年以來離職的債券型基金經理人數達到30余人。華南一家大型公募的副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委外業務大發展的時代,債券基金經理跳槽隨處可見。有的在乎平臺,有的在乎薪資,每跳一次槽,基金經理的身價正常會有所提高。
固收人才身價上漲
委外業務助長了公募與券商資管對固收業務的重視度,也提升了行業人才的“身價”。
一家專註金融行業的獵頭公司張華(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固定收益投資經理的需求就一直蓋過股票型基金人才,目前他手里有好幾個債券基金經理的招聘需求,國都證券的資管、摩根士丹利華鑫、第一創業證券資管和大成基金。
“基金和券商資管現在都想擴大規模,對人才需求還是挺大的。但是也要看人選是不是符合他們的需求,現在固定收益更受歡迎,但即便都是固定收益投資經理,每家公司的偏好還是不一樣的。”張華說。
張華還表示,對於普通的投資經理而言,券商資管的薪資形式一般都是低固薪、高獎金;公募底薪高一些,獎金就稍微低一些,“券商一般投資經理的固定月薪是3萬左右,公募可以給到4萬~5萬了。公募對業績和人選的要求相對高一些,正常行情下,年終獎也會超過12個月。”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中還得知,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走俏的同時,相關配套人才也備受寵愛。比如,一些大型公募為了滿足銀行的需求,專門配備了10人以上的債券類評級團隊,有會計師事務所經歷的人才正在成為各家機構挖角的對象。
業內人士預計,在葛蘭素史克(GSK)所產的“希瑞適®”(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16型和18型])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疫苗正式獲批後,包括默沙東以及國產廠家沃森生物(300142.SZ)和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萬泰生物”)在內的幾大正在正式申請HPV疫苗臨床試驗的廠家有望加速獲批。
在今日GSK的HPV疫苗獲批上市的消息公布後,承接默沙東四價HPV疫苗在國內供應、經銷與共同推廣協議的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300122.SZ,下稱“智飛生物”)迅速拉至漲停直至今日收盤。
根據智飛生物在2012年9月的一則公告,約定默沙東的這款四價疫苗在國內上市後,該公司將負責該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進口、推廣以及銷售工作。此前,雙方曾就包括五價輪狀病毒疫苗、23價肺炎多糖疫苗和甲肝滅活疫苗的國內推廣銷售進行過多次合作。
而HPV疫苗備受資本市場關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該疫苗有望成為首個進入國內市場第一年市場份額估算就可以突破10億元的新藥品種。
根據這份協議中擬定的基礎采購計劃,默沙東在取得上市許可後,將向智飛生物獨家供應協議產品,並得到許可在協議區域內獨家經銷。而第一年度的采購計劃高達約11.4億元,第二年度約為14.83億元,第三年度約為18.53億元。
“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個新藥在上市的第一年銷售額能超過10億的案例。”一位接近國家藥品審批部門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據悉,默沙東的這款四價HPV疫苗有望在今年獲批,並於2018年前上市。作為國內最具潛力的疫苗市場之一,目前HPV疫苗市場在國內的規模超過百億,而是否獲得前兩年的上市先機,至少意味著高達80%~90%的市場占有以及幾十億元銷售額的進出。
在國內方面,中國目前有三家公司正式申請HPV疫苗臨床試驗,包括沃森生物旗下的潤澤生物、萬泰生物以及浙江普康生物。萬泰生物和潤澤生物進展最快,已經進入了三期臨床。“如果默沙東的疫苗獲批,那麽這兩家應該也可以加速,並且HPV疫苗價格有望再次大幅下降。”該業內人士表示。
很多人知道基因檢測,是因為家有孕媽,要做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來預知胎兒的健康。這個產品使得各大基因測序企業率先試水臨床醫療,並走通監管,進入商業化通道。從2011年至今,國內有超過兩百萬孕婦使用了這項基因檢測產品。
當然,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還有很多,比如新生兒遺傳病檢測、耳聾基因檢測,腫瘤、癌癥等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等。只是這些應用如果都想進入臨床醫療市場,還需要一定時間來突破。
業內人士認為,基因檢測的出現將引領個體醫療革命,基因檢測的醫療市場是一塊千億級規模的蛋糕。但基因檢測公司需要走通監管,檢測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產品能夠進入各家醫療機構,普通人對基因檢測的認知更深入,滿足這些條件,基因產業才能看到光明。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發展史
NIPT即在孕婦特定孕周期間抽取其5毫升的外周靜脈血,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對血漿中的胎兒遊離DNA片段進行測序,判斷腹中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和13-三體綜合征)的風險率,目前準確率達99.9%,價格在855元(深圳為全國最低價)--2500元之間。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出現讓高齡產婦避免了做羊水穿刺帶來的0.5%的流產風險。
在NIPT出現之前,國內產前篩查和診斷的方式相對落後,最早通過在孕婦11、13孕周時進行B超篩查,然後進行孕早期和孕中期唐氏篩查,對於唐氏篩查高風險的孕婦則要進行羊水穿刺和產前診斷,隨後進行B超排查。這套方式起到積極作用但有其弊端。
華大股份副總趙立見曾在一次分享中指出,血清學篩查大概檢出率是66%到83%,同時伴隨5%以上的假陽性率,而且有創傷性的產前診斷會帶來一定的流產、窒息的風險。
市場似乎一直在等待一種無創的檢測方式出現。有研究者設想,能否通過檢測孕婦外周血來診斷胎兒的唐氏風險呢?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證實了孕婦的外周血內存在胎兒的遊離DNA,使得通過抽媽媽的血來檢測胎兒的患病風險的技術成為可能。
華大基因是國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龍頭企業。趙立見介紹說,從2009年到2011年,華大基因在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和珠海市婦幼保健院共完成了3177例的臨床標本的實驗。結果顯示,這項檢測技術的準確率能夠達到99%以上,所以華大認為這項檢測技術可以逐步應用到臨床。
2010年9月9日,華大基因與北京婦產醫院簽定協議,成為全球第一個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進行臨床應用的醫院。
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項產品上,可以說中國企業和世界保持了同步。到今年3月,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樣本量突破100萬例。國內基因檢測公司如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安諾優達等公司在國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也占有一定份額。
腫瘤是基因檢測市場中最大的一塊
如果說普通人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認識了基因檢測,但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絕不限於此,生命的語言正在通過基因檢測被逐步破譯。
一些基因檢測公司以孕前、產前、新生兒、兒童、青少年等完整生命周期的各階段來進行產品開發和應用。
比如,懷孕前可以做夫婦雙方的遺傳病基因檢測,針對一些有經常性流產史的人也可以對流產組織進行基因檢測輔助診斷,新生兒出生後可以做遺傳代謝病、遺傳性耳聾等兒童期高發遺傳病檢測,做到防患未然。針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通過抽取8ml外周血檢測跟腫瘤相關的508個基因,可以指導個體化用藥,以及預測家族遺傳性腫瘤的風險,在一些癌癥治療中,基因檢測也可起到常規用藥指導的作用。
“只是這些檢測產品需要經過監管部門審批,和醫療機構合作,才會進入臨床使用,而這些檢測才剛剛起步。”一位基因檢測業內人士說,這也是為什麽公眾感覺到基因檢測離生活有點遠的原因之一。
按照現行監管體制,基因檢測產品在臨床上應用,需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提供基因檢測診斷的醫療機構則需要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目前,只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一個產品具備了這兩個要素。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曾被監管部門叫停半年。2013年前後,看到無創市場紅利,大量檢測機構開始設立並和醫療機構合作進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導致檢測質量參差不齊,泥沙俱下。2014年2月,國家衛計委和國家食藥總局聯合發文,叫停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要求檢測儀器和試劑進行審批,提供基因檢測的醫療機構需要批準。
經過企業和監管部門的溝通,2014年6月30日,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檢測產品率先獲得批複,隨後,達安基因、博奧生物、貝瑞和康、華因康等公司的高通量測序產品都獲得批準。首批109家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單位也獲得批準。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只是拉開了基因測序在醫療市場應用的序幕,受出生率下降的限制,市場容量是一定的。所以,各家基因檢測公司都在開拓新的臨床應用產品。
“臨床檢測方面,腫瘤被認為是市場中最大的一塊,腫瘤風險評估、早篩、複發監控等都可用到基因檢測。腫瘤領域有很多創業公司,在試點醫院開展服務。”微基因CTO陳鋼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程書鈞表示,我國腫瘤治療的病人中晚期患者居多,早期病人比例少,治療效果當然差,美國腫瘤5年生存率大約在60%到70%,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約在30%左右。
如果基因檢測在臨床醫療上的路徑走通,企業面對的將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以腫瘤相關的基因檢測為例,中國每年有300萬腫瘤患者,如果每個患者都做一次基因檢測用以個性化用藥指導,以單價1000元(遠高於這個價格)計,每年將有30億的市場容量,更不用說心腦血管疾病等高發病。
如果上文提到的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基因檢測產品,即從婚姻前遺傳病的篩查到懷孕期間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到新生兒代謝病的篩查、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以及到老年病、腫瘤以及感染性疾病的篩查都能獲得臨床市場認可,走通商業化路徑,基因檢測公司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可觀。
但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上的企業要跨越黎明前的重重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於2016年8月8日在深圳前海註冊成立,首期規模1000億元。有消息稱, 未來總規模將達2000億元,明日公司將正式對外宣布成立。
基金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聯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機構共同出資設立。
新華社南京8月27日電 27日,江蘇首個部省市共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正式簽約,力爭建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探路。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說,為搶抓互聯網經濟發展機遇,推動大數據產業快速集聚發展,工信部、江蘇省與鹽城市決定以“鹽城大數據產業園”為載體,共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
鹽城是國家智慧城市建設首批示範區,近年來大力發展大數據等智慧產業。鹽城大數據產業園已獲批為國家大數據應用標準創新基地,目前落戶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軟通動力、華夏脈絡等大數據項目123個,總投資近145億元。
按照共建計劃,部、省、市三方匯聚優勢資源,將鹽城大數據產業發展納入“十三五”互聯網經濟和大數據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引導和推動國家級項目、智慧江蘇重點項目落戶鹽城,以應用帶動產業聚集,拉動產業發展。
成為江蘇首個部省市共建國家級大數據園區後,鹽城大數據產業園計劃到2020年培育引進大數據相關企業500家,大數據產業實現產值達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建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上周,基因圈有一家叫“弘睿康(hcode)”的生物科技公司拿到千萬級Pre-A輪投資。
這家位於深圳的公司,創始人胡鵬也是“華創系”出身。有意思的是,他們關註的並非人體基因組,而是生存於人體內或皮膚表面的微生物群基因組,以此來判斷人體菌群的特征,制定解決方案,從而指導人的健康管理。
這一領域被稱為“人體微生物組學”。作為人體基因組的有效補充,微生物基因組相關的研究和產業正在國際上快速發展,國內此類公司雖然相對較少,但也已經開始產業化。國內外對人體微生物組的應用方向包括,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菌群移植等。
業內人士認為,人體微生物組很有可能會掀起精準醫療的下一個浪潮,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空間將達百億到千億級,當然這有賴於產業化過程中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五大行業將引發變革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在國際上的研究和產業化逐漸火熱起來,究其原因是因為,它能從人類環境層面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狀況,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通過糞便來檢測,對人來說是一種徹底無創的檢測手段。
人體微生物到底是什麽?山東基因科學研究院發起人、銳翌基因首席科學家秦楠表示,從出生開始,微生物開始在我們人體腸道里定植,到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空氣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皮膚、口腔、腸道諸多部位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可以說,人體就是一個含有微生物的超級生命體。
總體來說,人身上的微生物大約有1.5公斤,其中鼻腔內微生物有10克,口腔內有20克,肺部有20克,胃腸道有1000克,皮膚有200克,生殖道內有20克,絕大部分人體微生物分布在胃腸道,約占人體微生物總重量的80%以上。
科研是產業應用的基礎。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陳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兩個關於人體微生物組的奠基性研究,一個是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由歐盟發起,8個國家14個研究機構參與,華大基因承擔了其中關鍵的測序與分析工作,從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構建了第一個腸道微生物基因集,包含330萬個基因,是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研究的里程碑。另一個是由美國國家衛生院發起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從2008年到2013年,采集了人體各個部位共超過5000份樣本進行了測序和深入的分析,繪制了人體相關的微生物圖譜,並破解了3000種微生物前基因組,初步建立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參考數據庫。
後續的一些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幽門螺桿菌是最常見的有害微生物,引起潰瘍;乳酸菌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甲烷短桿菌,人體內大部分的甲烷都是它產生的;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多種腸道疾病;瑞士乳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長雙歧桿菌與降低焦慮和憂郁有關。
陳蕾表示,在人體的器官中,腸道是最大免疫器官,掌管70%以上的免疫功能。檢測腸道菌群可以用於伴隨診斷,所以出現了一些和腸道菌群相關的研究。華大基因作為國內基因行業龍頭機構,在國際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比如腸道微生物與II型糖尿病、結直腸癌的關聯研究,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發展研究,口腔、腸道微生物菌群和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等。
此外,華大基因還跟加州大學合作,做過自閉癥的分析,對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科學家們試圖從腸道健康角度來治療自閉癥患兒,未來可能會有突破。
繼2015年美國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之後,今年5月,奧巴馬政府宣布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MI(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啟動,該計劃共出資5.21億美元,想要實現三大目標:首先支持跨學科研究,以回答多樣化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組的基本問題,比如什麽是健康的微生物組;其次,開發檢測、分析微生物組的工具,如實時檢測空氣、土壤、水或人體微生物的手持傳感器;第三,因為此領域人員不足,所以要培訓更多的微生物組相關工作人員。
秦楠認為,美國微生物組計劃的啟動可能會給五大行業迎來變革,首先是醫療健康行業,現在大量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大腸癌、II型糖尿病、肥胖、肝硬化、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抑郁癥、自閉癥等眾多慢性病與人體微生物組密切相關。
第二個領域是體外診斷行業,根據人體微生物組設計的各種疾病高相關性分子標記物,可以用來進行慢性疾病的早期檢測包括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幹預。
第三個領域是健康管理行業,人體微生物組菌群成分的變化,可以在人體內環境層面反映人體健康特征,菌群就像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可以實時對人體的健康進行監控。
第四個行業是保健品行業,此前太多保健品效果和作用含混不清,基於健康監控的手段,可以促進保健品條例評價體系的形成。
最後一個是傳統中醫藥行業,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療效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中醫藥治療效果的標準化,這也有利於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市場。
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更快
雖然中國的微生物基因組產業應用才剛剛起步,但未來市場空間不容小覷,需要有更多玩家和資本進入。華大股份首席產品官彭智宇表示,未來,整個二代測序分子診斷的市場規模,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80億到100億,孕前篩查在240億到320億,新生兒篩查百億到千億,腫瘤市場在百億到千億,微生物基因組的市場也有百億到千億。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外微生物組產業化的進程比中國更快,有相關的產品在臨床上應用,也有公司已經進入資本市場。
微生物組的相關產業主要有三個方面,生物治療(Biotherapeutics),微生物組檢測,進行菌群移植。
生物治療主要是開發以人體微生物組為靶點的藥物或制劑,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公司有,Second genome(主要關註傳染性、免疫性和代謝類疾病)、Seres therapeutics(傳染性疾病、代謝類疾病和炎癥)、Vedantabiosciences(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 、MicroBiome therapeutics(糖尿病和肥胖)和AssemblyBiosciences(研發一種治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口服藥劑)。
微生物組檢測是檢測身體不同部位,比如說口腔、腸道、皮膚等部位的微生物變化,對身體健康進行實時監測,然後通過比較微生物變化來提醒客戶應該吃點什麽食物或者應該多做些什麽運動;相關公司主要有uBiome、 Arivale和The American Microbiome Institute等。目前uBiome公司一款微生物檢測試劑盒已經上市,共分三個定位,89美元、199美元和399美元,檢測的部位不同,價格越高,檢測內容越全面。
菌群移植的公司主要是通過收集一些健康人的糞便,經過處理之後將腸道菌群轉移到病人腸道中來修複病人的菌群系統,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國外的公司有Open biome、MaaT Pharma和Rebiotix。
而國內基於微生物組應用的公司也多集中於這三個方面,但相對來說數量還較少。弘睿康是一家以人體微生態為關註對象,提供健康服務的公司,華大基因孵化的華大精準營養科技有限公司則選擇將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制成優美達片劑和益生菌粉,針對嬰幼兒、成人以及女性生殖道健康。
陳蕾特別強調了女性生殖道健康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實現。她說,通過嬰兒早期腸道菌群研究發現,嬰兒順產和剖腹產對腸道菌群有一定影響,剖腹產的孩子腸道菌群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更強。所以,這就引起對女性生殖道健康的關註,生殖道越健康,順產的孩子經過產道就是一種保護。通過對女性生殖道的菌群分析,發現女性要從備孕開始就需要被包圍在有益菌的環境里。
陳蕾表示,益生菌行業產業潛力非常大,可以應用的範圍廣,有統計稱,全球益生菌產業年均增速20%。益生菌的選擇的背後需要有科研支持、動物實驗、臨床支持,國內公司多處於積累腸道微生物樣本量的階段,只有樣本量夠大,檢測和應用才會更精準。
中國出現的餐飲世界品牌必然超越麥肯,而潛心布局者也必然收獲頗豐。
本文系掌櫃攻略(zggonglue)創始人宋宣給i黑馬的投稿。
前記:文章發出的這一天,遠在廣州的小面一哥宋奇所帶領的“遇見小面”團隊獲得了2500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而據掌櫃攻略了解,一段時間內你將接連聽到更多令人振奮的餐飲行業融資消息……
中國人的餐飲夢正從“小”變“大”
在這則信息中,最值得餐飲圈關註的,在餐飲互聯網化風口結束之後,一家中國頂級基金開始逆勢布局餐飲,而背後是期待“孵化”中國自己的超級餐飲品牌,而為此它已準備好了百億資本。
那麽,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為什麽今天國內沒有出現超級連鎖巨頭?
前日,我與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小龍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談,於是成為了這篇文章的思考原點,遂成此文....
模式,是最大的瓶頸
加盟是最牛X的餐飲擴張模式,只是在中國沒有做好——天圖資本馮衛東
在西貝宣布“10萬+”門店計劃時我們曾解讀過這一邏輯。當圈內開始有人對西貝要嘗試“加盟”一片看衰時,我更傾向於去思考直營模式給一個迅速擴張中的餐飲品牌所帶來的瓶頸到底有多少?
西貝最樸素的夢想:把飯館開遍世界各地
西貝是直營餐飲品牌(170家門店,截至2016年10月31日)、海底撈是直營餐飲品牌(173家門店,截至2016年11月15日),雖然圈內影響力巨大,兩者與外婆家一起並稱為中國餐飲行業的BAT,但與那些國際頂級餐飲品牌來說,我們的BAT似乎體量太小。大部分中餐所堅持的直營模式帶來的規模化瓶頸非常明顯。
反觀,普遍不被看好的“加盟”,卻被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玩得遊刃有余,德克士中國的門店數量超過2000家、肯德基全球門店數量近2萬家、麥當勞全球門店數量超過3.6萬家.....
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能像癌細胞一樣自我裂變,吸收周圍環境中的能量。雖然這種比喻讓你不舒服,但癌細胞如今卻是最具生命力的組織形式之一,而哪個老板不希望自己的生意也如此有裂變能力呢?
巨頭的誕生首先建立在優秀模式的基礎上
麥當勞、肯德基的品牌亦是加盟且全世界範圍內門店過萬,底層邏輯是,它們通過一套合理的加盟體系釋放了“社會”中的力量,而不再是使盡洪荒之力緩慢的步步為營,構建一個可以自己成長的商業模式比嚴格管控下成長起來的“乖乖仔”更有生命力。
目前國內的餐飲模式仍停留在直營或粗放加盟階段,欠缺契約精神和相對保守的擴張理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餐飲百億企業的誕生。而這其中,對加盟門店的管控力成為了如今加盟被做爛的重要原因,品牌持有方把收加盟費作為商業模式,而非品牌進階手段,使得加盟從一開始就變了味道。
加盟“本身”不該是商業模式
以德克士為例,其加盟的主要方式依靠“員工加盟”,首先對加盟者進行了深度限定,同時運營管控的核心方法是對經營數據及會員數據的深度接入,大到門店每天的流水利潤,小到炸雞銷售與某款飲料的銷售量關系,甚至門店溫度與銷售額的關系,都在總部的掌控之中。如此深度的控制與管理,何愁品牌的稀釋與管理的缺失?有大牌,無品牌
餐飲品牌不該只是“品類”的代名詞——仔皇煲創始人薛國巍
當我們根據特勞特的定位理論開始逐一攻占品類時,是否忘記了品牌本身的價值?品牌是否就必須是品類的代名詞?
當很多老板妄圖用一個響亮的slogan占領用戶心智時,是否思考過星巴克的slogan是什麽?麥當勞的slogan是什麽?可口可樂的slogan是什麽?無印良品的slogan是什麽?即使你辛辛苦苦找到了它的slogan,那麽它是你的決策依據嗎?
做品牌,而不是去占品類
當品牌在標榜自己店面數量的時候,似乎更應該關註你到底影響了哪些人,你的品牌到底代表著什麽。如今,當我們站在星巴克和Costa門口時,我相信更多人願意選擇前者,這便是品牌的強勢與信任。
當品牌能夠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連接時,是否代表一個品類就已變得次要,定位可以是敲門磚,但終極戰場未必是認知,而是認同。
管理與學習的落後
管理缺失是中國餐飲難以擴張的根本——弘毅投資王小龍
這個世界上只有在一個領域投資是永遠不會虧錢的,就是教育。任何形式的學習都是武裝自己的最好手段,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一個人如此,一個行業更是如此。
一個行業的學習能力決定行業的整體潛力
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是,在美國著名的常青藤名校康奈爾大學中有一個專業名稱叫:餐飲管理。而在中國的清華北大,你永遠找不到一個與之類似的專業。這是為什麽?
至少我們能從中看到,中國餐飲教育的嚴重缺失。大部分餐飲人正“遊蕩”在餐飲行業的各個培訓教室,系統性的教學依然缺失(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這必然是一段艱辛但有意義的道路)。而被奉為餐飲頂級名校的“漢堡大學”並不會向社會開放,而僅僅靠流出的幾份PPT似乎就能撐起一個餐飲教育機構的全部知識資產,這是悲哀的。
如今,真正能夠形成自身管理體系的中國餐飲企業少之又少,海底撈有海底撈大學,西貝有西貝大學,但仍然不到能夠對外教育行業的地步。更多中小企業僅能憑借經驗經營,或曾經在巨頭中學習的知識,移花接木期盼開花結果。系統餐飲管理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缺乏長久的動力。
難以標準化只是借口
我聽過很多餐飲人說中國餐飲“品類眾多”、“制作複雜”是難以標準化的根本問題,而無法標準化也就難以擴張。我對此的思考是,即使我們建立在標準化是規模化的前提下,標準化也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品類多也同樣是一個相對概念,整個市場的品類眾多並不影響單店、單品牌對於一個產品的長期堅持鉆研。真的所有品類都不能標準化嗎?我想不然。
西少爺曾提出希望把中國的漢堡——肉夾饃賣向世界,漢堡能?肉夾饃為什麽不能?
西貝希望將燕麥面賣向世界,面包能?面條為什麽不能?
如今,西少爺可以做到90%以上的高度標準化、西貝測試後的燕麥面出餐速度已經不慢於漢堡包。而吉野家、真功夫、和合谷更是告訴我們中國普遍喜愛的米飯炒菜同樣也可以走向標準化。
如果漢堡能走向全世界,為什麽肉夾饃不能?
從另外一個邏輯來說,標準化作為工業革命時代的思維一定就是必然因素嗎?這個問題留待進一步思考。
對於中國餐飲崛起的另一則深思是:麥當勞、肯德基作為產業革命延伸到餐飲行業的代名詞,是伴隨著美國及西方文明的崛起而走向世界,同時走向世界的很多國際品牌同樣是國家崛起的結果。試問,如今中國的崛起會給中國餐飲帶來什麽?我想答案是顯然的。
歷史浪潮中前行的中國餐飲會怎樣書寫這段複興?
中國是否能出現“10萬+”門店的餐飲品牌,能否出現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我想,中國出現的餐飲世界品牌必然超越麥肯,而潛心布局者也必然收獲頗豐。
最後,謹以此文遙祝遇見小面獲得新一輪融資,期待中國的超級餐飲品牌誕生。
隨著“健康中國2030”上升為國家戰略,健康管理日漸成為大眾關註的焦點,在此趨勢引領下,腫瘤基因檢測或成為新的風口。
《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有429.2萬例癌癥新發病例和281.4萬癌癥死亡病例。同時,臨床數據表明,癌癥1期的治愈率高達90%以上,2期為80%以上,3期為40%以下,4期為10%以下。為此,國家衛計委在《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中明確提出推廣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從政策高度,自上而下推行早癌篩查。
作為癌癥大國,我國80%以上的癌癥均是在出現明顯癥狀後才到醫院就診,一經確診便已經處於3期、4期,錯失最佳治療期。諾輝健康CEO朱葉青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屆“西湖對弈•跨界融合-共享互聯網+早癌篩查新格局”高峰論壇上發言時表示:“像我國發病率排名前三的結直腸癌,由於潛伏周期長,且早期無任何明顯臨床癥狀,很多腸癌患者在確診後基本已經發展到中期或者晚期。”
諾輝健康CEO朱葉青
美國和日本的醫療實踐都證明,腫瘤的期別越早,所需資源投入越少,並且效果越好,甚至可達完全治愈。數據表明,美國癌癥患者總體的五年生存率高達80%;鄰國日本則達到了62%;相比之下,我國腫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僅為25%~50%,確實亟待提高。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姚方在論壇發言時表示,癌癥防治的關鍵是“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這套防治癌體系受制於技術和政策制約,一直未能建立。因此,“兩會”人大代表接連提案、“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加強腫瘤等薄弱環節能力建設,實施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基因檢測的醫療市場是一塊千億級規模的蛋糕。以腫瘤相關的基因檢測為例,中國每年有400萬腫瘤患者,如果每個患者都做一次基因檢測,以單價1000元(遠高於這個價格)計,每年將有40億的市場容量。
對此市場上最大的一塊蛋糕,國內公司開始紛紛布局腫瘤基因檢測服務。2012年8月,深圳華大基因優康門診開門營業,率先在華南地區運用基因檢測技術來進行基因檢測及遺傳咨詢服務。2012年12月,深圳市人民醫院和深圳華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深圳高發惡性腫瘤易感基因早期篩查平臺”,該平臺通過評估受檢者患腫瘤的風險大小,對惡性腫瘤進行早期預警。
而諾輝健康繼2015年推出結直腸癌篩查產品常衛清®後,近日又推出了集早期腸癌與胃癌高風險因子檢測於一體的分子診斷產品常衛明™和居家便隱血自測器噗噗管™。
2015年12月,諾輝健康就獲得了君聯資本、軟銀中國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而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屆“西湖對弈•跨界融合-共享互聯網+早癌篩查新格局”高峰論壇上,公司又與來自君聯資本、軟銀中國、複星投資等風投代表進行探討,共同開拓早癌篩查領域的新投資藍海。
“基因檢測市場處於風口浪尖,很多公司湧入進來。我們希望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因為新技術一定是靠不斷的臨床,不斷的市場驗證,不斷的用戶教育才能一步步往前走。”朱葉青在接受現場媒體采訪時表示,“這麽多公司進來,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公司死掉,但是也因此會催生很多成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