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敗局】MSN墓誌銘:生於創新,死於保守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28.html

作為與QQ同一年誕生的IM(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而今,微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關閉了MSN業務,唯一殘存的中國內地MSN也即將入土。

11月24日,微軟正式接過Tom在線手中的Skype中國地區運營權,Skype中國回到微軟的懷抱。由於微軟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已經關閉了M SN業務,因此,中國內地M SN業務遷移至Skype中已成定局,MSN也將成為歷史。

作為與Q Q同一年誕生的IM (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在中國內地市場,早年的MSN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高端人士、白領階層皆以使用MSN為榮,MSN成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標籤,而當時的Q Q,則被視為屌絲產品--如果在交換聯繫方式的時候,人家給你留的是MSN,你給別人留的是QQ,那麼層次高下立現。

然而,如今的MSN早已是脫毛的鳳凰,MSN中國區負責人去年透露的數據是,中國MSN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000萬到6000萬,與QQ 7億多的活躍用戶相差甚遠。一年時間過去了,MSN的數據肯定更難看。筆者身邊的朋友幾乎已經沒有人使用M SN了。而Q Q早已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其「兄弟」微信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最新數據顯示,微信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6億,其中國內用戶超過4億,海外用戶超過1億——— 這一用戶規模,已經與Skype處於同一水平。

MSN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隕落,一方面是因為微軟2011年5月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而Skype的功能與M SN有較大重合性,微軟不得不將M SN整合到Skype中去;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微軟在移動領域創新力度不夠,在其他IM技術創新、應用創新不斷的時候,MSN固守已有的成績,創新明顯不足。在功能強大的QQ、FACEBOOK、微信面前,M SN已經很難留住用戶。騰訊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質量下降對互聯網產品有致命打擊,MSN的實例證明產品質量停滯不前導致用戶數量流失。

如今,MSN將被Skype完全取代,微軟也對Skype寄予厚望。但是,如果Skype不在創新上做足文章,以足夠的應用和服務來留住用戶,那麼,MSN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會成為Skype的明天。至少,從國內來看,微信、來往、易信等新一代IM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在Skype身上很難看見。除了那些對國際長途依賴比較大的用戶之外,很難有充分的理由讓用戶選擇Skype而不是使用微信等產品。

當然,Skype也並非前途暗淡。對於微軟來說,其移動戰略是一盤大棋。2010年,微軟公司發佈Windows Phone,成為智能手機時代與IO S和Android並駕齊驅的三大系統之一;2011年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去年,微軟推出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新一代Office辦公產品Office 365,在移動領域努力追趕谷歌和蘋果;今年9月,微軟又斥資72億美元收購移動設備製造商諾基亞,實現軟硬件的一體化。微軟的計劃,就是利用Skype穿針引線,盤活移動戰略這盤棋。這也是微軟能給Skype開出85億美元天價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見,微軟在整合Skype和M SN之後,如果能充分利用二者的用戶群和自身的軟硬件優勢,創新移動終端產品,提高移動端即時通訊服務質量,Skype未來在移動領域圈下一大塊地盤也並非痴人說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9

SENSE隨筆140527保守主義 概說(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27/sense%E9%9A%A8%E7%AD%86140527%E4%BF%9D%E5%AE%88%E4%B8%BB%E7%BE%A9-%E6%A6%82%E8%AA%AA%E4%B8%8A/

「凡是沒有必要改變的,就有必要不做變動。」***** 福克蘭勛爵

SENSE隨筆140527
保守主義 概說(上) :甚麼是「保守主義」?
掌門執筆

方今之世,政治哲學天下三分: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 保守主義。*** 在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中,自由主義可謂獨領風騷;而歐陸智識界與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多奉社會主義為圭臬。至於保守主義,除了在英國尚有銷場之外,早已銷聲匿跡。

「保守主義」作為一種偉大的政治思想和智識傳承,曾經打造出輝煌的大英帝國和英式民主傳統,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舉足輕重。到如今,蓬頭垢面無人識,被奚落為反動落後的意識形態,良堪浩嘆!

政治哲學家Roger Scrution《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一書是當代保守主義的扛鼎之作,力圖為之注入現代氣息,重申其精神魂魄。

〈保守主義的起源〉
「保守主義」源於英國智識界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批判。 1790年大思家 伯克Edmund Burke出版《法國大革命感想錄》,*** 對大革命鞭辟入裡,力陳按照意識形態和先驗理念改造社會之不切實際和禍國殃民。書中提出了現代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但沒有使用「保守主義」這語詞。 該語詞在十九世紀初由法國反革命思想家夏多布里昂率先使用。

1831年英國報章首次稱呼威靈頓公爵領導的托利黨為「保守黨」。***

政治哲學家Albert Hirschman在其名著《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中歸納出保守主義者對維護現狀所持的三個論題:

A荒謬論題:任何致力於激進地改造社會的做法,都會得出與其初衷全然違背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和列寧式社會改革實驗證明,摧毀舊秩序以「解放」人民(原意為擴大自由)的做法,因為毀壞了有限度政治的必要條件,最終不得不引進更為嚴厲的專制統治,從而徹底葬送了自由。

B無用論題:任何企圖實現根本性社會轉變的嘗試,都是徒勞無功的。****

社會本身是個有機體,就像自然界的有機體是經由長時段演化漸變生成一樣,社會也在長時段歷史中漸變生成,故而不能藉由設計藍圖的方式實驗重造。所有實驗設計的做法都因為脫離現實生活基礎,只能訴諸道德說教,故而注定失敗。

C危險論題:任何激進改革的代價總是超出其所得。***

由於要在全新的實驗性質環境中摸索,任何程度的成功總是付出了過多的代價。

基於認識到上述狀況的嚴重性質,當時英國的政治思想家遂從本國歷史和經驗出發,總結出治國的諸般原則:

〈保守主義的五項原則〉

1. 悲觀主義原則
保守主義者是性惡論」者,相信人類是道德上有缺憾的和 行動上意志力薄弱的生物,只能透過建立慣性施行治理,任何陳義高尚,按理性規劃行動的社會設計都不會達致成功。***

西方哲學思想有「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兩大源頭。「自由主義」崇尚理性,認為人類具有內在稟性,足以認識真理和自我完善。與這種樂觀精神針鋒相對,在保守主義者眼中,人類理性脆弱而作用力有限,以之指導改造社會無異緣木求魚。

2. 傳統主義原則
基於理性的作用有限,人類不可能預測未來的歷史進程。因此「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要比整個思慮周詳的航海計劃更為可貴」! ****經驗豐富的船長比喻為行之有效的傳統知識,縱有未知未周,也比純粹訴諸sense為佳。

伯克相信個人是愚蠢的,但是人類整體是有理智的,故此在歷史長河中積澱的「既存成見」是有價值的。傳統是實行治理的基礎,任何變革均須在保存傳統的條件下進行, 按意識形態訴求顛覆改造社會是災難性的做法。

保守主義並不反對變革,只是反對按照意識形態進行變革,***** 認定所有變革必須是務實的。

3. 維護社會等級秩序
保守主義者很多信奉「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就像人體之內細胞分殊,有輕重之分,職司之別。(例如:人體可以失去一條手臂,但不可以失去頭腦或心臟。)社會之內也有輕重之分,賢愚之別。等級之分是自然形成的,政治活動是為了維護社會機體的健全,所以保存等級差異和秩序是必需的。

這點是對「平等」的堅決否定,最為社會主義者所垢病。***

4. 堅持國家與社會分離
社會是國家的基盤,人民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受到國家的統治
。**** 國家與社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作, 國家是政治和法律等上層建築的作業範圍; 社會則是宗教文化習俗生產等下層建築的生活場境.

保守主義者堅持兩者應該相互分離,社會才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所, 比國家更為重要.*** 國家的責任是維持和呵護社會,使其得以正常運作和發展,任何自上而下激烈地改變社會的做法均將國家凌駕於社會之上,乃是本末倒置.

國家並不具有,並且不應當具有決定人民如何生活的最終權力.堅持有限度政府始終是保守主義的核心政策.***

5. 維護宗教和教會的地位
這點較為 「反現代」,但在十八九世紀卻有其重要性.宗教,在英國來說即是國教會(香港稱「聖公會」),是習俗道德和國家凝聚力的基石與焦點.社會主要是由教會組織和管理的,這是中世紀歐洲的特色.(編按:就如明清中國社會是由氐族鄉村組織和管理的.)

維護宗教和教會的地位可以從上四則原則直接推導出來.

保守主義在「尚崇自由」, 「限抑政府」等諸多政策主張方面和自由主義相同,但卻出自迥然不同的哲學理念.***在理論層面上,兩者的爭辯極之利害.下篇將簡介保守主義的理論,而以自由主義作為反襯比對.

與此不同的是,社會主義者的核心訴求是「平等」,在他們看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不過一丘之貉,由於自由主義當道, 遂不以保守主義為主要論敵.
以上學理出自
《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1980) Roger Scrution
附記:本書難讀,於是採用了讀Herbert Hart《法律的概念》的心法—-細心閱讀莊世同教授的導讀。本文學理其實出自王皖強教授的導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20

SENSE隨筆140604保守主義概說 (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04/sense%E9%9A%A8%E7%AD%86140604%E4%BF%9D%E5%AE%88%E4%B8%BB%E7%BE%A9%E6%A6%82%E8%AA%AA-%E4%B8%8B/

SENSE隨筆140604
保守主義概說 (下) 保守主義哲學
掌門執筆

〈楔子〉“一支足球隊的存在有何意義?

對其成員來說,這等於問他:“為何參加球隊?”

如果他認為那是出於謀取生計、成名就利或藝術表演…. 則球隊對他而言是一種 “手段” ,透過球隊他達成某些個人目的 (如生存、名利或取悅觀眾….. 等等)。如此,參加球隊是一種商業性契約行為,內裡無需任何 “體育精神”。

反之,他可以認為 “參加球隊” 本身就是 “目的” ,他是為了合成團隊、參與競技、和觀眾溝通情感…. 而加入球隊,上述的總和就是 “足球制度” ,該制度的哲學就是體育精神

如此,制度本身是一種目的。或者說,成員以投身該制度為行動的目的,他不是為了與足球不相干的目的而參加球隊。***

這個比喻用來點明:“國家與社會” 對 “個人” 的意義為何?個人可以視國家和社會為一種維護生活的「手段」,這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前設;也可以視之為生活本身的「目的」,這是保守主義的前設。*****

保守主義在“尚崇自由”, “限抑政府”等諸多政策主張方面和自由主義方向相同, 但卻出自迥然不同的哲學理念. 在哲理層面上,兩者的爭辯極之利害. 本篇簡介保守主義的理論,而以自由主義作比對.

〈保守主義的哲學內涵〉

國家或社群主義
康德的道德哲學鼓吹 “人為目的,不為手段” ,此為「自由主義」的內核。 由此推導出「個人主義」:個人是倫理學考量的終極單位,個人的利益構成價值觀的核心。 再衍生出邊沁的「功利主義」: “善” 是增進個人利益; “社會的善” 是增進諸個人利益的加總。*** 與及盧梭的 “自然權利” 學說:人生而具有某些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 如生存、擁有財產、思想行動…. 等等。 「自由」便是保障「人權」的社會制度,國家存在的基本目的。*****

如此,明顯地,人為目的,國家社會為手段。個人為了保障存活,甘願讓渡部分權利,形成公共權力,是為「社會契約論」。***** 當代民主思想多以“契約論”為其底蘊。

「保守主義」者認為上述抽象原理純為空中樓閣,並無歷史根據。

實情是,個人在社會中誕生,從上個世代獲取生活資源和謀生技能,從文化傳統汲取習俗和價值觀念,再將之傳承給下個世代。 由搖籃到墓地都在緊密的人際關係中渡過,何 “個人” 之有哉? (按儒家學說:「仁者,人也。」,兩個人一起才成為 “人” ,則此點格外清楚。)

個人之所以參與社會,並非出於選項,而是人的本質。“社會契約論”根本上是誤入歧途。社會並非個人生存的手段,而是個人生存的目的。*****這個根本性分歧,造成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針鋒相對,勢不兩立。

歷史主義和傳統主義
自由主義
採取個人主義基本觀點,把社會視為價值相等的同質單子集合體*** (此種前設性“平等”觀點恰與社會主義相同), 按照某種公平合理的「正義」法則形成結構,其力學藍圖便是「憲法」.如此,社會可以透過修訂憲政,按照全新的正義觀念大幅變革.這是一種較為“機械論”的想法.

保守主義把社會視為歷史事物,個人從屬於其階級和家庭出身,早已演化成異質的細胞,各有職司,相互依存,按照某種等級關係形成結構,其具體狀況顯現為「傳統」.**** 這是一種“有機論”的想法.

而“憲法”不過是“傳統”的文本表述,離開傳統,憲法只是一紙空文.如果深厚的傳統可以透過普通法彰顯無遺(如英國者),國家甚至不需要成文憲法.*** 透過修訂憲政根本性變革社會則是極度危險的做法, 保守主義者不反對變革, 而是要求變革必須在保存傳統要素下進行,***就如外科手術不可以將整個人體重新裝組一樣道理.

權威主義
自由主義
採取 “契約論”, 認為國家的合法性和權力來源於公民自願性授予,目的只為保護其諸多“自由”.如此,應將國家壓縮於“最小活動範圍”,以免其反過來侵犯個人自由.國家是人民的工具,應該服務並效忠於人民.

 保守主義把國家視為類似家庭般的社會大單元,是公民社會的建構物, 其本身具有生活意義和價值.契約源於產權交換, 是一種商業行為; 家庭則是自然和社會的建構物,是一種生活紐帶.沒有人會把家庭視作契約合成的,認為家庭應該服務並效忠於其成員;反之, 成員應該效忠於家庭,因為家庭本身是生活的目的,凌駕於成員個人利益之上.

同理,國家和公民的關係也不是契約關係,*** 國家有其歷史和文化傳承,並非僅僅是一種公民的自治行政手段. 公民應該效忠於國家,因為國家本身亦是生活的目的,有其凌駕於公民個人之上的利益.

這種國家的合法性和權力並非來源於公民的自願性授予,而是歷史和傳統的產物,在個別公民誕生之前已然存在, 並將形塑和約束著他的一生.這是國家的「權威主義」,權威不等同於權力, 權威暗含著心悅誠服,拳拳服膺.個人對權威的認同服膺體現為“忠誠”,忠誠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紐帶的存續基礎

建基於財產權的社會正義
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均大力主張維護財產權,「自由制度」的創設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因此兩者都強調 “自由”甚於 “平等”,而與社會主義背反。然而兩者對維護財產權的出發點卻迥然不同。

自由主義將財產視為“個人”的延伸,是個人勞作的積餘,生活的基石,因此財產權和交換自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主義者維護財產權出於保障個人權利,故此極度尊崇「自由市場機制」,將之放置於社會核心價值的地位,**** 反映在學理上面,便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與“古典微觀經濟學”之互為表裡。

保守主義強調財產權卻出於維護社會秩序,**** 財產由世代積累形成,從屬於家庭而非個人,*** 而家庭才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社會可視為諸多財產權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構造,故此維護財產權便是維護社會結構。“自由市場機制”則是現代社會秩序的基本形式,本質上是工具性的。

自由主義的正義法則洋溢著個人主義色彩,個人自由在 “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是無條件和無限制的。**** 所以非常在意抽象的「程序正義」。

保守主義卻在意於社會性的「自然正義」。休謨揭示出三條基礎法則:保障 a財產權的穩定、b通過協商轉移產權和c遵守諾言。正義意味著社會認可的有關財產權的追求、擁有與享用的法律框架,以之作為公共生活的基石。

以上學理出自
《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1980) Roger Scru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11

一個保守小散的年中思考 格心致知

http://xueqiu.com/5290247818/29930654
探求真理,享受探求。

世界是無限的,人卻只能囿於肉身與思想的有限之中。在客觀的有限中對無限世界的探求,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是非常深刻的精神享受。

在和平時期,投資是取得這種精神享受最好的方式,而且對社會有積極正向的意義。

年中了,又到小結的時刻。
查看原图

近一年收穫很大,投資體系進一步清晰明確,並在從年初開始通過近四個月的緩慢倉位、個股及債券間的資金分配與調整,基本達到了配置與體系的一致性。初步實現了預期的目標:沒有賠錢,但也確實遺憾地沒有賺到錢。時間太短了,還沒來得及醞釀出美酒。

最近兩個月,非常驚喜地發現雷公先生的投資體系中的部分內容,可以非常好地被吸收融合進自己的體系內,也能夠在我充分理解及有限能力範圍內加以應用。這極大地彌補了我在倉位及資金管理的賣出環節上的嚴重缺陷,為我管理風險,特別是控制系統性風險,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與指導。才用了不到2個月時間的夜以繼日的學習,能有如此收穫,向探求真理又邁進了一小步,效率是非常高的了。為未來長久的道路鋪上一塊堅實的基石。我很欣慰。

這半年中的不足:永遠是心性的修為。
      心性的修為仍然稚嫩。耐心不足,對紀律的敬畏不夠,仍有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愚蠢衝動,
出現了幾次沒有完全達到嚴格標準時的操作行為(與結果無關)。這是投資交易大忌!保持無知,保持敬畏,保持單純。下半年的改進方法,將已經成熟的決策計劃用筆寫成文字,至少放在桌上一天時間。這樣,經過一天的沉澱,可以較好去除其中不理智的因素。如果仍然認為是理智下做出的決策,則可以執行。
     我是人類的一員,人性中的弱點,需要不斷面對。

另外,對近一年來的新世界思潮下,創新類股票的上漲,我保持強烈的謹慎態度。在這類投資交易中,對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具備強大的資金管理能力、耐心、紀律以及深刻的洞察力。我不具備,也很懷疑其中相當大比例的參與者具備。我無法評估這種投資下的可預期回報與風險。而且也很難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在適合的時點,擺脫思維慣性,在一種思潮向另一種思潮的轉變中及時掉頭。我只能在自己的田地裡耕耘,並一點一點擴展。在未來漫長的路上,為了徹底消除可能的毀滅性災難,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持續不斷審視體系,並將一切可能的苗頭扼殺在還並不存在的時候。


更進步,正美好,向真理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行![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41

航運股風口:BDI松柏之舞始於秋 年內漲幅保守為40-50% 作者:格隆匯 姜明(海通交運分析師)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56
近期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連續上升,航運股也跟隨走出了一波反彈行情。格隆曾經在港股那點事中《小牛市需要遵守的5條交易鐵律》中提示,小牛市中就要做指數,做週期,做組合。航運股是否應該也成為組合中的一部分?BDI指數上漲有沒有可持續性?我們特地邀請了交運行業資深專家、格隆匯成員姜明為大家解讀。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7月份之後隨著各地密集出台地產放鬆政策,地產銷量有望邊際改善,礦價在90-95美金附近位置趨穩,鋼廠拿貨意願日益增加,8月14、15日BDI收於942、1015局部高點,環比(較前一天)增速創年內新高,8月以來BDI漲幅已達35%,較7月22日723全年最低點漲幅已達40%。

如果用「風起於青萍之末」描述過去2周的市場,那麼伴隨房地產寬鬆政策、進口礦替代、9月份北美糧食貨盤釋放等行業利好的不斷刺激,我們認為BDI指數「舞於松柏」的行情即將到來,年內指數高點突破1400-1500點是大概率事件,預計BDI指數40-50%的漲幅行情將驅動板塊投資機會,推薦標的:中遠航運(600428.SH)、中海發展(600026.SH,1138.HK)、中國遠洋(601919.SH,1919.HK)、招商輪船(601872.SH).

行業分析:

​行業邏輯梳理—礦石海岬定BDI​


1、BDI公式先天缺陷導致海岬船左右散貨市場:BDI=(海岬平均租金 + 巴拿馬平均租金 + 大靈便平均租金 +靈便平均租金)/ 4 * 0.113473601,先不考慮4種船型細分市場供需面給租金帶來的波動,僅從船舶造價和船東投資回報角度思考,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海岬船型載重多為16-18萬噸,船舶規模和造價明顯高於其它船型,常態下船東必要回報率一定最高,由於每種船型租金在BDI公式中的權重都是25%,這會導致海岬租金在BDI中的權重必然高於其它船型」。2007年以來,海岬、巴拿馬、大靈便、靈便四種船型平均佔BDI比重分別為35%、26%、23%和16%,海岬船比重最高,而峰值一度高達62%。​

2、海岬船在過去六輪BDI行情中的平均貢獻度約為70%:2009年以來幹散貨有六輪波段行情,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伴隨每輪散貨BDI的上揚,海岬船指數BCI的漲幅更為明顯,海岬對於BDI指數的貢獻率最高90%,最低為55%,平均為70%。2014年7月22日-8月15日,BDI漲幅為40%,海岬指數BCI漲幅為81%,海岬船對於BDI的貢獻率約為55%。​

3、礦石和海岬決定散貨景氣度和BDI高點:眾所周知,海岬船承運的貨物80%為鐵礦石,而全球70%的鐵礦石海運貿易源於中國進口,所以中國的地產、基建以及鋼鐵產業鏈對於海岬船租金和BDI的走勢至關重要。​

為什麼我們敢在這個時點看BDI年內突破1400-1500點​?

1、地產寬鬆政策有望持續,礦石需求依舊剛性:國內房地產走勢是影響鋼鐵產業鏈和海岬市場最重要因素,基於債務壓力,地方政府7月份已密集出台寬鬆政策,而這種態勢在下半年有望持續,特別是市場普遍預期的利率下浮政策對於銷量提振作用顯著,預計房地產銷售數據邊際改善,中國粗鋼日產量將穩定在目前220萬噸以上的水平是大概率事件(2013年日均產量為209萬噸),礦價在90-95美金/噸也將有一定支撐,礦石貿易信心恢復有助於海岬現貨市場的活躍成交,疊加低礦價因素將在中長期體現對國內礦石的替代效應(國內礦石平均成品節約100-120美金/噸),海岬租金走高將是大概率事件,繼而拉動BDI的整體上揚。​

2、9月迎來北美糧食,超跌巴拿馬反彈引發共振:我們曾在去年10月份的專題報告《透過海岬市場看BDI缺陷和散貨大周期》中引入海岬租金和BDI的觀測指標—中國月度礦石進口量/海岬船保有量,以此判斷行業1H2013是干散貨大周期底部(847點的均值是歷史最低),2014來BDI指數雖然整體為下滑,但由於低基數,年初以來均值同比仍改善22%,但海岬BCI、大靈便BSI和小靈便BHSI指數均值分別同比改善22%、9%和7%,唯有巴拿馬BPI指數同比負增長1%,除了受海岬船租金下滑連帶衝擊以外,上半年中國煤炭進口同比負增長、南美糧食行情低於預期也是巴拿馬船租金持續萎靡的重要原因,9月份即將迎來北美糧食出口季節,巴拿馬船租金和BPI指數有望小幅改善,若能共振於海岬船的復甦,BDI的向上彈性將進一步增加。​

3、歷史數據表明8月中旬之後BDI改善概率極高:我們整理了1990-2014年的BDI季度均值,今年3季度以來(7月1日至8月15日)BDI的季度均值為803點,幾乎等同於我們前面所說歷史底部1Q2013年的802點,一定程度說明BDI向下空間非常有限。同時,我們發現在過去24年中有10年BDI季度均值高點出現在4季度,8年出現在1季度、6年出現在2季度,沒有一年出現在3季度,這讓我們反推出3-4季度BDI上漲應該是大概率事件,進一步分析過去24年BDI數據,9-12月份指數均值較8月15日上漲的概率平均為73%,其中10月概率最大(接近79%),平均漲幅約為25%,漲幅最高為12月份,接近34%。​

4、BDI年內突破1400-1500點是大概率事件:目前納入BDI指數計算的4條海岬船平均日租金僅為13000美元,正好是去年4季度BDI高點(接近2300點)租金水平的1/3,鑑於我們之前分析的因素,保守估計年內海岬租金摸高20000美元應該是大概率事件(我們根據波交所評估值BFA比我們樂觀的多,它們8月15日給出的最新評估值顯示年內海岬平均日租金將要突破27000美金),BDI指數在該租金水平下介於1450-1550點,較BDI當前1015點仍有40-50%的漲幅。​

投資建議: 預計BDI指數40-50%的漲幅行情將驅動板塊投資機會,推薦干散貨標的:
中遠航運(600428.SH)、中海發展(600026.SH,1138.HK)、中國遠洋(601919.SH,1919.HK)、招商輪船(601872.SH)。

風險提示:中國經濟增速低於預期、油價非理性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55

「中國夢」的麥哲倫海峽:董文標的聰明與王健林的保守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0&extra=page%3D1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最近格隆注意到兩件事:一是民生銀行卸任董事長董文標牽頭成立中民投:由國務院批覆、59家民企發起、500億元註冊資金、首家扛「中字頭」紅頂的民營大型投資公司,其目標是通過進入產能過剩行業,以併購重組為契機來盤活中國龐大低效國有存量資產這盤棋;二是中國首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明確表示對混改不該興趣:「國企控股,不等於我拿錢幫國企嗎?」


格隆想說的是:董文標足夠聰明,但王健林多少顯出了保守甚至短淺。


以中國傳統尊卑價值觀,格隆這種卑微草民是沒有資格點評董文標、王健林這樣的超級成功大佬的。格隆其實只是想探討國企混改這件事,而他們倆剛好站在了混改這個風口上。區別只在於:董文標借勢飛起,王健林就地趴下。


818,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4次會議,重點討論了「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列的60項改革任務,目前已經啟動39項,「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首當其衝。


「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如果格隆說國企混改是絲毫不亞於建國初期土改、80年代改革開放的超級歷史大事件,甚至將直接決定「中國夢」的成敗,並細緻而微地深遠影響到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生活,你信嗎?


在格隆看來,中國沒幾個人真正搞懂了了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無論是政界、實業界,還是證券投資圈。但董文標真的是足夠聰明:他是中國極少數弄懂了國企混改本質的人。在每個社會變革的關鍵路口,能敏感及時看懂大方向的都是極少數人,而他們多半都會因為對大趨勢的佈局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就是格隆一再強調的:治大國也罷,經營實業也罷,證券投資也罷,我們賺的永遠只是一個大趨勢的錢。我們需要做也必須做的,只是在合適的時候,把自己擱在風口上。



中國經濟現狀:1520年的麥哲倫

撇開那些閉目塞聽,掩耳盜鈴式的大牛市論不談,任何客觀者都不難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現狀:

1內交外困,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未成氣候,舊經濟存貨出清週期遠未結束,整體經濟增速持續下台階已經是難以避免的的事實


2增量改革之路已經走到盡頭,必須開始動存量。中國過往的爬坡改革都是「繞道而行」,避開利益盤根錯節的存量體系,從增量著手,以增量影響、改變和帶動存量。但當存量膨脹到足夠大的時候,這種小馬拉大車的爬坡方式將難以為繼,向存量開刀成為唯一路徑——這種改革是最難的,因為你動了別人的奶酪;

中國經濟目前情況很類似1520年南美洲海岸邊的麥哲倫:嚴冬,酷寒,缺衣少食,船損人缺,如果找不到一條穿越美洲大陸通往「香料王國」的路徑,不要說發財夢破滅,連回不回得去,故國安在都成問題。幸運的是,他找到了麥哲倫海峽——一條雖然曲折狹窄暗礁密佈,但卻是唯一一條橫貫南美大陸,從而最終通往希望的海峽。這條後來舉世聞名的海峽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它成就了麥哲倫,也成就了自己。



能夠支撐中國這艘經濟大船順利走出冬天的麥哲倫海峽在哪?這條峽路必須具備兩個充分必要條件:

1、目標直指存量,但不能,或者儘量不要動它人的奶酪。這是必要條件;

2、能夠最大限度創造出新的生產力與財富;
任何改革能成功,第二條是充分條件。否則如果只是侷限在分配領域,玩玩排坐坐,分果果的遊戲,那是均平富,不是改革,是幾千年來類似黃巢、洪秀全這類農民起義的做法,失敗幾乎是其最終必然歸宿。


能符合這兩個條件,從而實踐「中國夢」的麥哲倫海峽在哪?格隆答案很簡單:大概率有且只有一條,就是國企混改。


國企混改的本質:所有制的改革與進化
很多人都稱讚習總書記打虎和反腐,令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但在格隆看來,真正對中國未來產生根本性深遠影響,甚至決定「中國夢」能否真正實現,類似圍棋中「勝負手」的動作,有且只有一個:國企混改。

多數人並沒有弄懂國企混改的本質。以格隆粗陋的經濟學知識,混改絕不是一個單純為當前經濟解困的權宜之計,國企混改涉及兩個根本性的改變:

1國企混改本質是一種所有制的改革與進化,是代理公有制逐步走向實名公有制的過渡,實質上是一種產權的更加明晰:中國是公有制,邏輯上,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對公有財產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所有權。但歷史上這個產權並不具體和明晰化到個人頭上,而是由國家(比如國資委)代理。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格隆不贅述。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其弊端也逐漸顯現:產權不清,權責不明,激勵與經營業績脫鉤,監管與效率缺失等等。

混合所有制,既不改變公有制的核心內核,又能有效解決或緩解以上弊端。格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涇渭分明的公有制與私有制陣營將日漸模糊,融合雙方的混合所有制將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核心中堅力量。


簡而言之,混改後,或早或遲,中國這家公司的股東名冊上,實實在在有你的名字。你真的是國家的主人。產權明晰對生產力和效率的釋放與提升,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其兩篇代表作《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之中有最簡潔而深刻的闡述,格隆就不班門弄斧了。


2國企混改的直接後果,是引進活水與催化劑,雙方優勢互補,實現中國最大存量資產生產力的釋放。對國企而言,資源和資產存量再多,沒有效率,撰在手上也是浪費。對於民企,機制再好,效率再高,只能侷限在有邊有界資源有限的一畝三分地裡耕作,掘地三尺也挖不出金元寶。


新中國60多年的歷史,影響並給絕大多數國人帶來實惠的最大事件就是始於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在格隆看來,國企混改是絲毫不亞於改革開放的超級歷史大事件,是第二次改革開放:前面三十年,是對外的開放:引進外資,做增量。未來十年或者更長,是對內的開放,是代理公有制向全民公有制開放,引進內資,盤活存量。如果說前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讓一部分人上桌子吃肉,那麼這次混改牽頭的改革開放,其實質就是能讓絕大多數人都能上桌子吃肉。當然,需要一批一批上桌子:一哄而上,桌子會被掀翻的。


當然,這個動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國資堅決而實在地走出去,放開大門,又要避免變成少數人瓜分國有資產的饕餮盛宴。這個工作是張飛穿線,粗細兼具的活,不可能單靠目前的國資體系自我完成,它需要兩個幫手:

上,需要國家領導層面足夠的政治智慧、歷史大局眼光與執行的魄力與膽識,很明顯,本屆習李政府完全具備;

下,需要一個具備足夠的資產盤活能力、行事效率與相當實力的合作方與對手盤:董文標這樣的民營資本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一個正確的地點。



董文標的聰明:正確的時點出現在正確的位置
1、抓住混改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個吃螃蟹,而且是大規模吃(500億註冊資本)。事實證明,聽黨的話,綁定在中國改革試驗車的車頭上,站在風口,並勇於第一個吃螃蟹的,都會有非常不錯的結果,比如改革開放出榮毅仁建立中信,深圳特區的設立,首批股份所有制改革的參與者等等,基本都是名利雙收;


2中民投的成立,意義不亞於改革開放初,國家融資渠道、融資經驗、融資人才「三無」時期中信的成立。中信目前已經整體上市。誰能想到當初急國家之急,解國家之困的小不點中信,今天會成為這樣一個影響力舉足輕重的龐然大物。董文標有沒有榮毅仁的幸運,我們不知道,但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國家最需要支持的關口,在國家誠意拿出最核心資源和政策支持要素的節點,與國家做對手盤——這是榮耀,更是機會。所以你看到了,中民投成立後披露的第一單業務,不是所謂的「鋼鐵、光伏、造船」這幾大產能嚴重過剩領域,而是將於9月在上海黃金地段拿得一幅地塊,董事長董文標有意在該地塊上蓋一座50-100層的高樓,並且他告訴中民投股東們,「三年就能回本」。


3卡位意識。混改的實質雖然是讓絕大多數人都能上桌子吃肉的宴席,但桌子的大小是有限的,不能一哄而上,只能是魚貫而入的流水宴。你坐上去了,一時半會別人是沒有機會再擠進去的。


王健林的保守:給你一個與國家做對手盤的機會,給一個拒絕的理由?

王健林的保守在於,他只盯住了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沒有看到混改實際是所有體制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長遠影響極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王健林認為如果不由民營資本控股,那就是拉民營資本去給國企幫忙。很明顯,建國初諸多私企「公私合營」後被招安的陰影還在。這個在機械強調公有制模式單一化和統一化,強調公有制絕對掌控,「公私合營」只是為了最終純而又純的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年代,王健林這個話是對的。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混合所有制的方向,政府對推進這個事情有最大的誠意與決心,絕對化、單一化、機械化的公有制模式,就如同曾經在歐洲各國盛行的強勢王權一樣,未來逐步弱化以適應、營造混合新生產力的生態是必然趨勢。

換句話說,混改不是誰吞了誰,而是合作制,合作各方取長補短,互利共贏。要說幫忙,也是在互相幫忙:國企提供了龐大存量資產與資源,民企提供機制與效率。政府拿出最核心資產,給了你一個與國家做對手盤的機會,你拒絕,能給一個充足的理由嗎?


至於王健林提出的「如果要混合,一定是私營企業控股」,誰能做到什麼生意都一定控股?只有皇帝。但這個物種基本滅絕了。



投資投的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大趨勢

現在格隆已經把邏輯梳理得很清楚了:
1、中國是個龐大的個體,無論是地理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體量。格隆絲毫不懷疑中國正走在民族復興,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中國夢」路上,但這也絲毫掩蓋不了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局。找不到新的生產力與增長點,中國經濟長期下台階,從此「泯然眾人矣」並非危言聳聽;

2動存量是中國這艘經濟大船找到「香料之國」必須的,甚至是唯一的路徑。成敗與否,關乎國運;

3動存量的方式是混改。這件事涉及中國最大的存量財富整合與未來新增財富的來源,堪稱中國的「第二輪改革開放」,將在未來10年內最大程度影響到中國以及中國人的方方面面;


4混改是個趨勢,也是「風起於青萍之末」的超級風口。作為國資的代理人,國家與政府高層對推行此事明顯有最深的認識與最大的誠意,及時參與、擁抱這個趨勢,是其餘各方聰明而務實的選擇;


5投資投的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大趨勢。對投資而言,未來5年的最大風口,就是混改。無論是正向混改(國資為主,借力民企),還是逆向混改(民企主導,借力國企),都會釋放出足夠吸引力的生產力與效益。如果繼續對混改等閒視之,繼續將國企視作「吳下阿蒙」,你極可能錯失第二隻和更多只香港中旅(003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12

花旗:亞洲客戶不敢相信我們對美股如此保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63

citi-fails-fed-stress-test-stock-tanks

花旗的首席美股策略師Tobias Levkovich和他的團隊近期在亞洲與客戶見面。客戶們最大的問題是:你為什麽不更看好美國股市?

目前,Levkovich預計美股在年內上漲空間有限,並將2015年年底標普500指數的目標位設在2200點。

不過,花旗的亞洲客戶們認為這個目標過於有限和保守。

在未來的13-14個月10%的總回報被許多客戶認為過於保守,這令Levkovich感到驚訝。

有趣的是,幾個客戶表示,我們的前景預估遠低於其他人的預期。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預期符合華爾街的共識。

Levkovich認為,外國投資者對美股的狂熱主要是因為其國內經濟面臨更多挑戰,以及今年標普500指數出現意想不到的強勁上漲。

根據美國財經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調查,在今年年初,只有一個華爾街策略師認為美股今年能上漲超過2030點。

針對花旗亞洲客戶的樂觀情緒,Levkovich寫道,有證據表明人們正在追漲。

此外,全球經濟的局面也幫助解釋了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股市的狂熱。世界各地都處在低利率中,而經濟增長也十分勉強,美國股市可能成為目前的最佳選擇。

Levkovich還發現,亞洲的基金經理非常看好生物制藥行業。關於生物技術行業的估值,Levkovich指出,從這個行業的往績市盈率等估值指標來看,這個行業的增長潛力有待觀察。

今年,生物科技股票遭到拋售。所以,外國投資者對該板塊、對美股如此看好,實在令人驚訝。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77

施羅德亞洲主管保守看待「滬港通」 投資預言專家:中國面臨三大疑慮(144-145)

2014-12-04  TCW

「滬港通」是長線的利多政策,還是短期強心針?長期鑽研中國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對未來一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相對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的趨之若鶩,態度顯得謹慎。

撰文‧鄧麗萍

十一月十七日「滬港通」正式啟動,全球投資人終於可以真正首次直接投資中國股市,成為今年市場最後一個亮點,然而,金融海嘯後盤整已久的中國股市,有機會重振雄風嗎?

早在一九九七年就長駐亞洲,曾在菲律賓、韓國等地工作,迄今定居香港長達八年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Dr. Richard Coghlan),對中國在內的亞洲股債市有深入觀察。

高倫目前掌管的資產規模達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八百多億元),從○九年開始,每年固定針對全球市場提出年度的十大預測,並親自到台、港、新加坡等地發表,已成為許多法人機構做投資決策的依據。

有別於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趨之若鶩,高倫從香港就近觀察中國多年,態度顯得謹慎許多。高倫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針對二○一五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提出了三個憂慮。

疑慮一:

投資陸股長期不樂觀

首先,面對滬港通政策啟動,市場歡欣鼓舞之際,高倫看法卻相對保守:「投資陸股,長期可能會有好的報酬,但目前我很難樂觀。」高倫說,由於很多陸企在香港掛牌,兩邊股市的連動性很高,滬港通有機會同時帶動香港和上海股市的表現。其中,香港股市擁有很多品質很好的非中國上市公司,過去股價被打了折扣,隨著中國資金能夠流入香港股市,可望為這些被低估的公司帶來正面效益。

不過,高倫認為,中國政策和中國企業的獲利表現沒有直接關聯。短期內,投資陸股有機會獲利,但從基本面來看,高倫認為中國的國企改革仍在進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中國金融業正面對隱藏的未爆彈,包括地方政府債、過度放貸給採礦業的壞帳等。「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眾所周知時,即使政策利多讓股市反彈,但這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高倫認為,除非金融體系的陰霾掃除,否則中國股市將會繼續掙扎、難有大表現。

疑慮二:

中國GDP成長減速

高倫對中國前景感到憂慮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率(GDP)在二○一五年將持續減速,導火線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論是價格或是新屋開工狀況,都顯得疲軟。

高倫說,他認識的不少美國企業家都告訴他,正打算把所有工廠移回美國。隨著機器人取代人力、油價走跌,加上中國工資上漲等因素,製造業紛紛回流美國,讓原本大量委外的工作減少,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巨大挑戰。

不過,高倫發現,中國正傾全力改善經濟結構和企業效率。從中國推動國企改革與轉型,兩大國企南車和北車於十一月初合併,以及亞太經合會︵APEC︶在北京舉行期間,暫停北京周遭鋼鐵等重工業生產,以減少碳排放量,都預示著中國在經濟轉型上的努力。

同時,中國大量投資新技術,包括新能源、食品運輸和食物防腐等。「中國政府意識到,投資必須放在技術提升上,以確保經濟成長得以保持動能。」高倫以食品運輸為例,中國十三億人口面臨食物保鮮問題,因為中國生產及進口的食物有三○%是浪費掉的。中國政府正設法改善食物保存技術,包括找專家改善食物配送過程,引進新技術讓食物保鮮,提供更準確的購買資訊給消費者等,減少食物的浪費。

「中國有很多資源和工具,可以用來改善經濟結構。」高倫指出,中國持續靠投資拉動經濟,但投資項目卻從房地產轉向汙染控制相關產業,包括水資源、太陽能、電動車、空氣汙染控制等,中國可望從製造業出口國轉型為技術出口國。

疑慮三:

人民幣匯率將由升轉貶

雖然人民幣下半年以來對美元升值,但高倫認為人民幣的升勢即將告終,理由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匯率走勢也將受到壓抑。

過去,人民幣在美國政府施壓下,連續多年緩步升值,但高倫認為,現在情況已經反轉,中國必須保持出口競爭力,而美國也不會有異議,因為美國經常帳赤字已獲改善。

高倫預期,人民幣匯率在這一波由貶回升之後,目前已回到過去的高點,未來將反向貶值,但貶幅不會太大,因為仍有很多投資人持續買進人民幣,看中它的長期匯兌收益。

總體來看,高倫雖然對中國經濟成長和股市前景不甚樂觀,但從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中,也看見了一線曙光。以高倫去年對全球市場的預測,正確率高達八成以上,他對中國預測,值得投資人作為決定未來一年投資方向的參考。

高倫對2015年的10大預測1.美國持續復甦,美元相對強勢,美股表現優於公債。

2.原物料價格仍有壓力,油價在75至85美元區間波動。

3.中國GDP成長減速,人民幣匯價也受壓抑。

4. 澳洲出現20年來首度經濟衰退,澳幣繼續疲軟。

5.歐洲繼續低空飛過,歐元兌美元匯率低於1.25或更低。

6.新興市場走向分歧,看多印度、台灣,看空巴西、土耳其。

7.日本續推強力貨幣刺激政策,日圓匯率貶值至118以下,有利於日股表現。

8.美股以國內獲利為主的小型股,優於海外獲利為主的大型企業 。

9.美國汽車與零件類股受惠於能源價格下降。

10.金價將繼續探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0

水野弘道操盤年金基金 翻轉過去保守模式 手握35兆 安倍經濟學成敗要看他

2015-01-12  TWM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提振經濟,決定善用規模高達一三○兆日圓的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調高投資股市的比率,並任命水野弘道為新設的投資長,務求經濟有感復甦。

撰文‧孫蓉萍

全世界最重要的投資者,一月五日在日本誕生,就是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投資長水野弘道。

這個基金二○一四年七月到九月的操作資產達到一三○兆八八四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三十五兆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退休金基金;而「投資長」一職也是該基金成立近九年來的新設職位,意味著過去投資態度保守的日本政府年金,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投資模式。

作多日本股市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要拉動日本經濟脫離通縮枷鎖的一環,而這也攸關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是否成功的關鍵。安倍有意讓GPIF為日本股市注入更多活水,從這個意義層面來說,稱水野弘道是攸關安倍經濟學後續成敗關鍵的人物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日本被國際投資人排除在外GPIF規模很大,但以往投資態度偏向保守。一四年六月底,投資組合中債券占六四%,股票占三三%。相較之下,國外的政府年金基金操作方式積極許多,如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管理局一三年三月底時債券占比三五%、股票六五%;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一三年六月底時債券占比一七%、股票占六四%。

除了作多股市的目的之外,因安倍晉三上台後,努力活絡經濟、提高通貨膨脹率,預料未來利率會走高,這將使得GPIF手中的大量債券可能出現帳面虧損,,因此GPIF決定調整資產結構,將債券比率降到五○%,股票升到五○%。

另一方面,GPIF的制度也需要改革。一四年十月一日,GPIF的職員只有八十二人,遠低於CalPERS的二千六百人,操盤的專家也只有七人,而且目前GPIF所有權限都集中在理事長一個人身上;因此決定多雇用金融專家,一五年一月起設置投資委員會,共同討論資產配置,同時新設一個投資長的職位,由水野弘道出任。

四十九歲的水野弘道是科勒資本公司的投資合夥人,大阪市立大學法學部畢業後,在住友信託銀行工作十五年,其間在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三年起服務於投資全球次級市場私募股權的科勒資本公司,主要負責日本等亞洲地區和矽谷的投資案,實戰經驗豐富。

長年在英國工作,水野從國外觀察日本,更能感受問題的嚴重性。早在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他就在推特上語重心長地說:「日本二十年經濟不成長,它不只使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下降,還會拖累全世界(經濟)。」從事投資研究時,他發現自己的母國早就被外國投資人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十餘年前他剛到英國時,海外投資人認為日本未上市公司有很多投資機會,覺得「差不多可以投資了」,但是這句話一說就是十年,仍然沒找到投資機會!

通常法人在決定投資標的前,會先決定投資地區,例如北美、歐洲、亞洲各占百分之幾,並且比較這些地區內各國的投資環境。

水野指出,「二十年前,大家也把日本排除在外,是因為日本經濟占亞洲的三分之二,占比過高。」現在情勢大逆轉,一樣排除日本,原因卻是,「把日本算進亞洲之內,會拉低亞洲的成長率」。這麼看來,日本應該存在一些系統上的問題。

操盤人怕賠錢不敢冒險

日本常被認為是不易培育新創企業的國家,日本對新創企業的投資額一年約一千億日圓,是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有人說原因是投資資金不足,但水野直指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不負責任體制」。

日本的基金操盤人擔心會被追究失敗的責任,因此過度分散投資,這樣就不知道哪個人在哪裡失敗,但也導致投資資金無法集中;於是即使十年內獲利只有二%到三%,大家卻慶幸至少守住了本金。這樣的獲利一點都不吸引外國投資人,他們寧願把錢放在中國等高風險,但也可能高獲利的新興國家。

關於積極操作的方針,GPIF操作委員會中就有不同意見。如果將新的資產結構套用在過去十年的交易上,○八年度會出現三十兆日圓損失,遠高於當時的實際損失九兆日圓。因此持否定看法的委員懷疑,國民能接受一年可能賠掉三十兆日圓的作法嗎?

但持肯定看法的委員則反駁說,包括金融海嘯的十年,比起以國內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方式,新資產配置的操作利益高出四到六成,長期來看,還是可以彌補這些損失。

日本也有學者擔心GPIF擴大投資日股,會引來外國投機客套利,他們先一步投資日股,在GPIF進場後大賺一筆獲利了結出場;日本用年金投資股市,也可能讓國際人士認為日本股價缺乏透明性,嚇跑長線操作的海外投資人。久而久之,GPIF對日股的影響力太大,則可能陷入「無法脫手」的窘境。

首相安倍晉三為了讓人民對經濟成長有感,擬定了包括擴大投資股市等措施的第三支箭改革經濟政策,其中GPIF是最能立即見效的一環。

水野弘道如何排除雜音,改變投資人對日本的態度,並且把交易額約占半數的海外投資人留在日本股市,提高績效來造福日本所有國民,正受到全球矚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23

橡樹資本馬克斯:油價暴跌的啟示 保守投資人

來源: http://xueqiu.com/1147178162/35358854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1月16日下午消息,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及聯合創始人馬克斯(Howard Marks)撰文稱,預測者通常過於依賴當前水平,即使在極少數預測到有變化的情況下,也通常低估了變化的程度。極少有人預測油價會大幅下跌,更少有人提及六個月內油價可能跌至60美元。

  以下為報告全文:
  自本‧伯南克首次提出可能會“縮減”債券購買規模以來的過去18個月,大家關心的宏觀問題大多關於美聯儲是否會加息,特別是何時加息。
  自2013年年中以來,市場人士基本上一致認為利息將會上升。結果,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當時的大約3%下降至目前的2.2%。今年,許多投資機構跑輸了被動型的基準指數,其中部分原因是固定收益持倉的時間太短,無法通過利息下降而受惠。盡管這與油價無關,馬克斯先生提醒,“眾所周知”的事情通常對投資表現沒什麽幫助,甚至可能是錯誤的。
  馬克斯先生2007年在《一切形勢正好》(It’s All Good) 一文里列舉了一些其認為當時的股價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的一些可能性。資產價格通常考慮了人們了解的風險。而可能引發市場劇烈震蕩的,則是人們未考慮到的風險。大多數人在進行預測時都是根據當前狀況進行外推,並進行小幅調整。換言之,大多數人都是進行漸進式預測,極少有人會設想情況劇變的可能。因此可以想象,六個月前布倫特原油約為110美元的時候,看好油市的人可能會預測油價會升至115或120美元,而看淡油市的人可能會預測油價會跌至100或105美元。預測者通常過於依賴當前水平,即使在極少數預測到有變化的情況下,也通常低估了變化的程度。極少有人預測油價會大幅下跌,更少有人提及六個月內油價可能跌至60美元。
  數十年來,黑石(33.47, -0.48, -1.41%)的拜倫‧韋恩(Byron Wien)與 “謹慎的”傑出投資者達成共識並作出以下報告:大多數人認為油價將維持在當時的水平。馬克斯先生認為報告的觀點代表了當時大多數投資者的心態。但他認為中國增長明顯放緩已經是廣泛共識,但拜倫在預測油價時可能並未考慮這個因素。這也說明了,在對現實世界進行分析的複雜過程中,很難把所有適當的相關因素都納入考慮。
  油價的現狀也說明了認清所有可能的後續影響是多麽困難。大多數人很容易就能領會到事態發展的即時影響,但極少有人能夠預計到“第二步”結果……更何況第三步和第四步結果。當這些後續因素開始影響資產價格時,通常被稱作“蔓延”。 2007年,人們都知道次貸危機會影響到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住宅建築商,但直到2008年才開始同樣擔憂銀行和其他經濟部門。
  下面列出油價下跌可能產生的多方面影響,包括直接後果及其後續影響:
   油價下跌意味著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文萊等產油國收入降低,導致國內生產總值下跌和預算赤字增加。
   美國、中國、日本和英國等石油進口國的支出減少。
   石油勘測和開采公司盈利減少,航空業由於燃料成本下跌而盈利增加。
   石油鉆探方面投資減少,導致石油服務公司盈利減少,該行業就業人數下降。
   消費者在能源以外的消費增加,利好消費品公司和零售商。
   汽油價格下跌帶動駕車出行更為頻繁,為旅館和餐飲行業帶來利好。
   駕車成本降低,人們可能比原計劃更早地購買大型汽車,利好汽車公司。人們繼續購買汽油驅動的汽車,改用替代性燃料的趨勢放緩,利好石油行業。
   同樣,出行增多刺激航空公司訂購更多飛機,這一點利好飛機制造商,但同時將舊式飛機替換為節能型飛機的動機降低。
   鉆探的減少引起石油服務需求下降,可導致服務公司在進行業務投標時出價更低。這改善了進行鉆探的經濟效益,因此有助於石油公司。
   最終,如果對石油公司和石油服務公司而言事態發展過於糟糕,銀行和其他貸款人將會因持有不良貸款遭受負面影響。
  此外,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經濟事件的自我修正。
   汽油價格下跌推動了人們增加駕車出行次數,從而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
   油價下跌對鉆探的經濟效益帶來負面影響,減少了額外供應。
   油價下跌導致開采商削減產量,等待價格回升再開采出售。
  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上述所有情況顯示油價下跌將增加石油需求或減少供應,從而使得價格回升。換言之,油價下跌本身將導致油價最終回升。這說明了經濟的動態本質。
  最後,除了合乎邏輯但通常難以預測的第二部結果或連鎖反應外,負面發展通常以不合乎邏輯的方式出現。因此,為應對油價的一聯串變動,“我將拋售依賴石油出口的新興市場”會轉變成“我將拋售所有新興市場”,即便是受惠於油價下跌的石油進口國。
  投資者知道油價變動將影響石油公司、石油服務公司、航空業和汽車行業。但他們可能不會進一步預期這對貨幣、新興市場和投資級別以下債券有何影響。例如,他們幾乎不理解資本撤回和隨之導致的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將導致與石油無關的資產出現緊急拋售。人們通常不能察覺這些斷層線的存在,而這些影響會蔓延至所有相關領域。此時,投資者在理性和感性上都將處於措手不及的狀態。
  這個事實導致了資產價格劇烈變動。不僅僅是現在“石油供大於求”,還有“互聯網將改變世界”以及“住房抵押債務不再安全。” 這個事實帶來的心理狀態和從眾心理使得價格過度劇烈變動,導致了泡沫和破產,但此時也有機會在價格上升時大筆拋售估價過高的資產和在價格隨之下跌時買入廉價資產。如果你認為市場是理性的,投資者客觀理性,你將發現很多意外。在經濟艱難的時期,投資者通常未能保持自律和洞察力;心理狀態通常取代基本面分析;以及無法區分不同事件導致“所有相關事件都是因為一個事件。”

(啟示:剛好可以用在事件“3券商兩融違規 暫停新開戶3月”上,連鎖反應是:直接的是利空券商股,進而影響指數到市場個股的持股,短線投機盤湧出,影響投資者心理持股心態,其中,低估的優質資產會遭到錯殺,但群體效應下難免,意味著意外的機會,而高估的泡沫資產是否會在此帶來群體性事件,或者刺破這個五光十色的大泡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