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QQ同一年誕生的IM(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而今,微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關閉了MSN業務,唯一殘存的中國內地MSN也即將入土。
11月24日,微軟正式接過Tom在線手中的Skype中國地區運營權,Skype中國回到微軟的懷抱。由於微軟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已經關閉了M SN業務,因此,中國內地M SN業務遷移至Skype中已成定局,MSN也將成為歷史。
作為與Q Q同一年誕生的IM (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在中國內地市場,早年的MSN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高端人士、白領階層皆以使用MSN為榮,MSN成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標籤,而當時的Q Q,則被視為屌絲產品--如果在交換聯繫方式的時候,人家給你留的是MSN,你給別人留的是QQ,那麼層次高下立現。
然而,如今的MSN早已是脫毛的鳳凰,MSN中國區負責人去年透露的數據是,中國MSN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000萬到6000萬,與QQ 7億多的活躍用戶相差甚遠。一年時間過去了,MSN的數據肯定更難看。筆者身邊的朋友幾乎已經沒有人使用M SN了。而Q Q早已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其「兄弟」微信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最新數據顯示,微信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6億,其中國內用戶超過4億,海外用戶超過1億——— 這一用戶規模,已經與Skype處於同一水平。
MSN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隕落,一方面是因為微軟2011年5月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而Skype的功能與M SN有較大重合性,微軟不得不將M SN整合到Skype中去;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微軟在移動領域創新力度不夠,在其他IM技術創新、應用創新不斷的時候,MSN固守已有的成績,創新明顯不足。在功能強大的QQ、FACEBOOK、微信面前,M SN已經很難留住用戶。騰訊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質量下降對互聯網產品有致命打擊,MSN的實例證明產品質量停滯不前導致用戶數量流失。
如今,MSN將被Skype完全取代,微軟也對Skype寄予厚望。但是,如果Skype不在創新上做足文章,以足夠的應用和服務來留住用戶,那麼,MSN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會成為Skype的明天。至少,從國內來看,微信、來往、易信等新一代IM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在Skype身上很難看見。除了那些對國際長途依賴比較大的用戶之外,很難有充分的理由讓用戶選擇Skype而不是使用微信等產品。
當然,Skype也並非前途暗淡。對於微軟來說,其移動戰略是一盤大棋。2010年,微軟公司發佈Windows Phone,成為智能手機時代與IO S和Android並駕齊驅的三大系統之一;2011年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去年,微軟推出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新一代Office辦公產品Office 365,在移動領域努力追趕谷歌和蘋果;今年9月,微軟又斥資72億美元收購移動設備製造商諾基亞,實現軟硬件的一體化。微軟的計劃,就是利用Skype穿針引線,盤活移動戰略這盤棋。這也是微軟能給Skype開出85億美元天價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見,微軟在整合Skype和M SN之後,如果能充分利用二者的用戶群和自身的軟硬件優勢,創新移動終端產品,提高移動端即時通訊服務質量,Skype未來在移動領域圈下一大塊地盤也並非痴人說夢。
「凡是沒有必要改變的,就有必要不做變動。」***** 福克蘭勛爵
SENSE隨筆140527
保守主義 概說(上) :甚麼是「保守主義」?
掌門執筆
方今之世,政治哲學天下三分: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 保守主義。*** 在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中,自由主義可謂獨領風騷;而歐陸智識界與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多奉社會主義為圭臬。至於保守主義,除了在英國尚有銷場之外,早已銷聲匿跡。
「保守主義」作為一種偉大的政治思想和智識傳承,曾經打造出輝煌的大英帝國和英式民主傳統,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舉足輕重。到如今,蓬頭垢面無人識,被奚落為反動落後的意識形態,良堪浩嘆!
政治哲學家Roger Scrution《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一書是當代保守主義的扛鼎之作,力圖為之注入現代氣息,重申其精神魂魄。
〈保守主義的起源〉
「保守主義」源於英國智識界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批判。 1790年大思家 伯克Edmund Burke出版《法國大革命感想錄》,*** 對大革命鞭辟入裡,力陳按照意識形態和先驗理念改造社會之不切實際和禍國殃民。書中提出了現代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但沒有使用「保守主義」這語詞。 該語詞在十九世紀初由法國反革命思想家夏多布里昂率先使用。
1831年英國報章首次稱呼威靈頓公爵領導的托利黨為「保守黨」。***
政治哲學家Albert Hirschman在其名著《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中歸納出保守主義者對維護現狀所持的三個論題:
A荒謬論題:任何致力於激進地改造社會的做法,都會得出與其初衷全然違背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和列寧式社會改革實驗證明,摧毀舊秩序以「解放」人民(原意為擴大自由)的做法,因為毀壞了有限度政治的必要條件,最終不得不引進更為嚴厲的專制統治,從而徹底葬送了自由。
B無用論題:任何企圖實現根本性社會轉變的嘗試,都是徒勞無功的。****
社會本身是個有機體,就像自然界的有機體是經由長時段演化漸變生成一樣,社會也在長時段歷史中漸變生成,故而不能藉由設計藍圖的方式實驗重造。所有實驗設計的做法都因為脫離現實生活基礎,只能訴諸道德說教,故而注定失敗。
C危險論題:任何激進改革的代價總是超出其所得。***
由於要在全新的實驗性質環境中摸索,任何程度的成功總是付出了過多的代價。
基於認識到上述狀況的嚴重性質,當時英國的政治思想家遂從本國歷史和經驗出發,總結出治國的諸般原則:
〈保守主義的五項原則〉
1. 悲觀主義原則
保守主義者是「性惡論」者,相信人類是道德上有缺憾的和 行動上意志力薄弱的生物,只能透過建立慣性施行治理,任何陳義高尚,按理性規劃行動的社會設計都不會達致成功。***
西方哲學思想有「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兩大源頭。「自由主義」崇尚理性,認為人類具有內在稟性,足以認識真理和自我完善。與這種樂觀精神針鋒相對,在保守主義者眼中,人類理性脆弱而作用力有限,以之指導改造社會無異緣木求魚。
2. 傳統主義原則
基於理性的作用有限,人類不可能預測未來的歷史進程。因此「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要比整個思慮周詳的航海計劃更為可貴」! ****經驗豐富的船長比喻為行之有效的傳統知識,縱有未知未周,也比純粹訴諸sense為佳。
伯克相信個人是愚蠢的,但是人類整體是有理智的,故此在歷史長河中積澱的「既存成見」是有價值的。傳統是實行治理的基礎,任何變革均須在保存傳統的條件下進行, 按意識形態訴求顛覆改造社會是災難性的做法。
保守主義並不反對變革,只是反對按照意識形態進行變革,***** 認定所有變革必須是務實的。
3. 維護社會等級秩序
保守主義者很多信奉「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就像人體之內細胞分殊,有輕重之分,職司之別。(例如:人體可以失去一條手臂,但不可以失去頭腦或心臟。)社會之內也有輕重之分,賢愚之別。等級之分是自然形成的,政治活動是為了維護社會機體的健全,所以保存等級差異和秩序是必需的。
這點是對「平等」的堅決否定,最為社會主義者所垢病。***
4. 堅持國家與社會分離
社會是國家的基盤,人民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受到國家的統治。**** 國家與社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作, 國家是政治和法律等上層建築的作業範圍; 社會則是宗教文化習俗生產等下層建築的生活場境.
保守主義者堅持兩者應該相互分離,社會才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所, 比國家更為重要.*** 國家的責任是維持和呵護社會,使其得以正常運作和發展,任何自上而下激烈地改變社會的做法均將國家凌駕於社會之上,乃是本末倒置.
國家並不具有,並且不應當具有決定人民如何生活的最終權力.堅持有限度政府始終是保守主義的核心政策.***
5. 維護宗教和教會的地位
這點較為 「反現代」,但在十八九世紀卻有其重要性.宗教,在英國來說即是國教會(香港稱「聖公會」),是習俗道德和國家凝聚力的基石與焦點.社會主要是由教會組織和管理的,這是中世紀歐洲的特色.(編按:就如明清中國社會是由氐族鄉村組織和管理的.)
維護宗教和教會的地位可以從上四則原則直接推導出來.
保守主義在「尚崇自由」, 「限抑政府」等諸多政策主張方面和自由主義相同,但卻出自迥然不同的哲學理念.***在理論層面上,兩者的爭辯極之利害.下篇將簡介保守主義的理論,而以自由主義作為反襯比對.
與此不同的是,社會主義者的核心訴求是「平等」,在他們看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不過一丘之貉,由於自由主義當道, 遂不以保守主義為主要論敵.
以上學理出自
《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1980) Roger Scrution
附記:本書難讀,於是採用了讀Herbert Hart《法律的概念》的心法—-細心閱讀莊世同教授的導讀。本文學理其實出自王皖強教授的導讀。
SENSE隨筆140604
保守主義概說 (下) 保守主義哲學
掌門執筆
〈楔子〉“一支足球隊的存在有何意義?”
對其成員來說,這等於問他:“為何參加球隊?”
如果他認為那是出於謀取生計、成名就利或藝術表演…. 則球隊對他而言是一種 “手段” ,透過球隊他達成某些個人目的 (如生存、名利或取悅觀眾….. 等等)。如此,參加球隊是一種商業性契約行為,內裡無需任何 “體育精神”。
反之,他可以認為 “參加球隊” 本身就是 “目的” ,他是為了合成團隊、參與競技、和觀眾溝通情感…. 而加入球隊,上述的總和就是 “足球制度” ,該制度的哲學就是體育精神。
如此,制度本身是一種目的。或者說,成員以投身該制度為行動的目的,他不是為了與足球不相干的目的而參加球隊。***
這個比喻用來點明:“國家與社會” 對 “個人” 的意義為何?個人可以視國家和社會為一種維護生活的「手段」,這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前設;也可以視之為生活本身的「目的」,這是保守主義的前設。*****
保守主義在“尚崇自由”, “限抑政府”等諸多政策主張方面和自由主義方向相同, 但卻出自迥然不同的哲學理念. 在哲理層面上,兩者的爭辯極之利害. 本篇簡介保守主義的理論,而以自由主義作比對.
〈保守主義的哲學內涵〉
A 國家或社群主義
康德的道德哲學鼓吹 “人為目的,不為手段” ,此為「自由主義」的內核。 由此推導出「個人主義」:個人是倫理學考量的終極單位,個人的利益構成價值觀的核心。 再衍生出邊沁的「功利主義」: “善” 是增進個人利益; “社會的善” 是增進諸個人利益的加總。*** 與及盧梭的 “自然權利” 學說:人生而具有某些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 如生存、擁有財產、思想行動…. 等等。 「自由」便是保障「人權」的社會制度,國家存在的基本目的。*****
如此,明顯地,人為目的,國家社會為手段。個人為了保障存活,甘願讓渡部分權利,形成公共權力,是為「社會契約論」。***** 當代民主思想多以“契約論”為其底蘊。
「保守主義」者認為上述抽象原理純為空中樓閣,並無歷史根據。
實情是,個人在社會中誕生,從上個世代獲取生活資源和謀生技能,從文化傳統汲取習俗和價值觀念,再將之傳承給下個世代。 由搖籃到墓地都在緊密的人際關係中渡過,何 “個人” 之有哉? (按儒家學說:「仁者,人也。」,兩個人一起才成為 “人” ,則此點格外清楚。)
個人之所以參與社會,並非出於選項,而是人的本質。“社會契約論”根本上是誤入歧途。社會並非個人生存的手段,而是個人生存的目的。*****這個根本性分歧,造成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針鋒相對,勢不兩立。
B 歷史主義和傳統主義
自由主義採取個人主義基本觀點,把社會視為價值相等的同質單子的集合體*** (此種前設性“平等”觀點恰與社會主義相同), 按照某種公平合理的「正義」法則形成結構,其力學藍圖便是「憲法」.如此,社會可以透過修訂憲政,按照全新的正義觀念大幅變革.這是一種較為“機械論”的想法.
保守主義則把社會視為歷史事物,個人從屬於其階級和家庭出身,早已演化成異質的細胞,各有職司,相互依存,按照某種等級關係形成結構,其具體狀況顯現為「傳統」.**** 這是一種“有機論”的想法.
而“憲法”不過是“傳統”的文本表述,離開傳統,憲法只是一紙空文.如果深厚的傳統可以透過普通法彰顯無遺(如英國者),國家甚至不需要成文憲法.*** 透過修訂憲政根本性變革社會則是極度危險的做法, 保守主義者不反對變革, 而是要求變革必須在保存傳統要素下進行,***就如外科手術不可以將整個人體重新裝組一樣道理.
C 權威主義
自由主義採取 “契約論”, 認為國家的合法性和權力來源於公民自願性授予,目的只為保護其諸多“自由”.如此,應將國家壓縮於“最小活動範圍”,以免其反過來侵犯個人自由.國家是人民的工具,應該服務並效忠於人民.
保守主義則把國家視為類似家庭般的社會大單元,是公民社會的建構物, 其本身具有生活意義和價值.契約源於產權交換, 是一種商業行為; 家庭則是自然和社會的建構物,是一種生活紐帶.沒有人會把家庭視作契約合成的,認為家庭應該服務並效忠於其成員;反之, 成員應該效忠於家庭,因為家庭本身是生活的目的,凌駕於成員個人利益之上.
同理,國家和公民的關係也不是契約關係,*** 國家有其歷史和文化傳承,並非僅僅是一種公民的自治行政手段. 公民應該效忠於國家,因為國家本身亦是生活的目的,有其凌駕於公民個人之上的利益.
這種國家的合法性和權力並非來源於公民的自願性授予,而是歷史和傳統的產物,在個別公民誕生之前已然存在, 並將形塑和約束著他的一生.這是國家的「權威主義」,權威不等同於權力, 權威暗含著心悅誠服,拳拳服膺.個人對權威的認同服膺體現為“忠誠”,忠誠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紐帶的存續基礎。
D 建基於財產權的社會正義
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均大力主張維護財產權,「自由制度」的創設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因此兩者都強調 “自由”甚於 “平等”,而與社會主義背反。然而兩者對維護財產權的出發點卻迥然不同。
自由主義將財產視為“個人”的延伸,是個人勞作的積餘,生活的基石,因此財產權和交換自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主義者維護財產權出於保障個人權利,故此極度尊崇「自由市場機制」,將之放置於社會核心價值的地位,**** 反映在學理上面,便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與“古典微觀經濟學”之互為表裡。
保守主義強調財產權卻出於維護社會秩序,**** 財產由世代積累形成,從屬於家庭而非個人,*** 而家庭才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社會可視為諸多財產權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構造,故此維護財產權便是維護社會結構。“自由市場機制”則是現代社會秩序的基本形式,本質上是工具性的。
自由主義的正義法則洋溢著個人主義色彩,個人自由在 “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是無條件和無限制的。**** 所以非常在意抽象的「程序正義」。
保守主義卻在意於社會性的「自然正義」。休謨揭示出三條基礎法則:保障 a財產權的穩定、b通過協商轉移產權和c遵守諾言。正義意味著社會認可的有關財產權的追求、擁有與享用的法律框架,以之作為公共生活的基石。
以上學理出自
《保守主義的含意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1980) Roger Scrution
花旗的首席美股策略師Tobias Levkovich和他的團隊近期在亞洲與客戶見面。客戶們最大的問題是:你為什麽不更看好美國股市?
目前,Levkovich預計美股在年內上漲空間有限,並將2015年年底標普500指數的目標位設在2200點。
不過,花旗的亞洲客戶們認為這個目標過於有限和保守。
在未來的13-14個月10%的總回報被許多客戶認為過於保守,這令Levkovich感到驚訝。
有趣的是,幾個客戶表示,我們的前景預估遠低於其他人的預期。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預期符合華爾街的共識。
Levkovich認為,外國投資者對美股的狂熱主要是因為其國內經濟面臨更多挑戰,以及今年標普500指數出現意想不到的強勁上漲。
根據美國財經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調查,在今年年初,只有一個華爾街策略師認為美股今年能上漲超過2030點。
針對花旗亞洲客戶的樂觀情緒,Levkovich寫道,有證據表明人們正在追漲。
此外,全球經濟的局面也幫助解釋了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股市的狂熱。世界各地都處在低利率中,而經濟增長也十分勉強,美國股市可能成為目前的最佳選擇。
Levkovich還發現,亞洲的基金經理非常看好生物制藥行業。關於生物技術行業的估值,Levkovich指出,從這個行業的往績市盈率等估值指標來看,這個行業的增長潛力有待觀察。
今年,生物科技股票遭到拋售。所以,外國投資者對該板塊、對美股如此看好,實在令人驚訝。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12-04 TCW | ||
「滬港通」是長線的利多政策,還是短期強心針?長期鑽研中國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對未來一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相對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的趨之若鶩,態度顯得謹慎。 撰文‧鄧麗萍 十一月十七日「滬港通」正式啟動,全球投資人終於可以真正首次直接投資中國股市,成為今年市場最後一個亮點,然而,金融海嘯後盤整已久的中國股市,有機會重振雄風嗎? 早在一九九七年就長駐亞洲,曾在菲律賓、韓國等地工作,迄今定居香港長達八年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Dr. Richard Coghlan),對中國在內的亞洲股債市有深入觀察。 高倫目前掌管的資產規模達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八百多億元),從○九年開始,每年固定針對全球市場提出年度的十大預測,並親自到台、港、新加坡等地發表,已成為許多法人機構做投資決策的依據。 有別於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趨之若鶩,高倫從香港就近觀察中國多年,態度顯得謹慎許多。高倫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針對二○一五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提出了三個憂慮。 疑慮一: 投資陸股長期不樂觀 首先,面對滬港通政策啟動,市場歡欣鼓舞之際,高倫看法卻相對保守:「投資陸股,長期可能會有好的報酬,但目前我很難樂觀。」高倫說,由於很多陸企在香港掛牌,兩邊股市的連動性很高,滬港通有機會同時帶動香港和上海股市的表現。其中,香港股市擁有很多品質很好的非中國上市公司,過去股價被打了折扣,隨著中國資金能夠流入香港股市,可望為這些被低估的公司帶來正面效益。 不過,高倫認為,中國政策和中國企業的獲利表現沒有直接關聯。短期內,投資陸股有機會獲利,但從基本面來看,高倫認為中國的國企改革仍在進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中國金融業正面對隱藏的未爆彈,包括地方政府債、過度放貸給採礦業的壞帳等。「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眾所周知時,即使政策利多讓股市反彈,但這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高倫認為,除非金融體系的陰霾掃除,否則中國股市將會繼續掙扎、難有大表現。 疑慮二: 中國GDP成長減速 高倫對中國前景感到憂慮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率(GDP)在二○一五年將持續減速,導火線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論是價格或是新屋開工狀況,都顯得疲軟。 高倫說,他認識的不少美國企業家都告訴他,正打算把所有工廠移回美國。隨著機器人取代人力、油價走跌,加上中國工資上漲等因素,製造業紛紛回流美國,讓原本大量委外的工作減少,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巨大挑戰。 不過,高倫發現,中國正傾全力改善經濟結構和企業效率。從中國推動國企改革與轉型,兩大國企南車和北車於十一月初合併,以及亞太經合會︵APEC︶在北京舉行期間,暫停北京周遭鋼鐵等重工業生產,以減少碳排放量,都預示著中國在經濟轉型上的努力。 同時,中國大量投資新技術,包括新能源、食品運輸和食物防腐等。「中國政府意識到,投資必須放在技術提升上,以確保經濟成長得以保持動能。」高倫以食品運輸為例,中國十三億人口面臨食物保鮮問題,因為中國生產及進口的食物有三○%是浪費掉的。中國政府正設法改善食物保存技術,包括找專家改善食物配送過程,引進新技術讓食物保鮮,提供更準確的購買資訊給消費者等,減少食物的浪費。 「中國有很多資源和工具,可以用來改善經濟結構。」高倫指出,中國持續靠投資拉動經濟,但投資項目卻從房地產轉向汙染控制相關產業,包括水資源、太陽能、電動車、空氣汙染控制等,中國可望從製造業出口國轉型為技術出口國。 疑慮三: 人民幣匯率將由升轉貶 雖然人民幣下半年以來對美元升值,但高倫認為人民幣的升勢即將告終,理由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匯率走勢也將受到壓抑。 過去,人民幣在美國政府施壓下,連續多年緩步升值,但高倫認為,現在情況已經反轉,中國必須保持出口競爭力,而美國也不會有異議,因為美國經常帳赤字已獲改善。 高倫預期,人民幣匯率在這一波由貶回升之後,目前已回到過去的高點,未來將反向貶值,但貶幅不會太大,因為仍有很多投資人持續買進人民幣,看中它的長期匯兌收益。 總體來看,高倫雖然對中國經濟成長和股市前景不甚樂觀,但從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中,也看見了一線曙光。以高倫去年對全球市場的預測,正確率高達八成以上,他對中國預測,值得投資人作為決定未來一年投資方向的參考。 高倫對2015年的10大預測1.美國持續復甦,美元相對強勢,美股表現優於公債。 2.原物料價格仍有壓力,油價在75至85美元區間波動。 3.中國GDP成長減速,人民幣匯價也受壓抑。 4. 澳洲出現20年來首度經濟衰退,澳幣繼續疲軟。 5.歐洲繼續低空飛過,歐元兌美元匯率低於1.25或更低。 6.新興市場走向分歧,看多印度、台灣,看空巴西、土耳其。 7.日本續推強力貨幣刺激政策,日圓匯率貶值至118以下,有利於日股表現。 8.美股以國內獲利為主的小型股,優於海外獲利為主的大型企業 。 9.美國汽車與零件類股受惠於能源價格下降。 10.金價將繼續探底。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提振經濟,決定善用規模高達一三○兆日圓的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調高投資股市的比率,並任命水野弘道為新設的投資長,務求經濟有感復甦。 撰文‧孫蓉萍 全世界最重要的投資者,一月五日在日本誕生,就是日本政府年金投資基金(GPIF)投資長水野弘道。 這個基金二○一四年七月到九月的操作資產達到一三○兆八八四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三十五兆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退休金基金;而「投資長」一職也是該基金成立近九年來的新設職位,意味著過去投資態度保守的日本政府年金,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投資模式。 作多日本股市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要拉動日本經濟脫離通縮枷鎖的一環,而這也攸關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是否成功的關鍵。安倍有意讓GPIF為日本股市注入更多活水,從這個意義層面來說,稱水野弘道是攸關安倍經濟學後續成敗關鍵的人物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日本被國際投資人排除在外GPIF規模很大,但以往投資態度偏向保守。一四年六月底,投資組合中債券占六四%,股票占三三%。相較之下,國外的政府年金基金操作方式積極許多,如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管理局一三年三月底時債券占比三五%、股票六五%;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一三年六月底時債券占比一七%、股票占六四%。 除了作多股市的目的之外,因安倍晉三上台後,努力活絡經濟、提高通貨膨脹率,預料未來利率會走高,這將使得GPIF手中的大量債券可能出現帳面虧損,,因此GPIF決定調整資產結構,將債券比率降到五○%,股票升到五○%。 另一方面,GPIF的制度也需要改革。一四年十月一日,GPIF的職員只有八十二人,遠低於CalPERS的二千六百人,操盤的專家也只有七人,而且目前GPIF所有權限都集中在理事長一個人身上;因此決定多雇用金融專家,一五年一月起設置投資委員會,共同討論資產配置,同時新設一個投資長的職位,由水野弘道出任。 四十九歲的水野弘道是科勒資本公司的投資合夥人,大阪市立大學法學部畢業後,在住友信託銀行工作十五年,其間在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三年起服務於投資全球次級市場私募股權的科勒資本公司,主要負責日本等亞洲地區和矽谷的投資案,實戰經驗豐富。 長年在英國工作,水野從國外觀察日本,更能感受問題的嚴重性。早在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他就在推特上語重心長地說:「日本二十年經濟不成長,它不只使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下降,還會拖累全世界(經濟)。」從事投資研究時,他發現自己的母國早就被外國投資人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十餘年前他剛到英國時,海外投資人認為日本未上市公司有很多投資機會,覺得「差不多可以投資了」,但是這句話一說就是十年,仍然沒找到投資機會! 通常法人在決定投資標的前,會先決定投資地區,例如北美、歐洲、亞洲各占百分之幾,並且比較這些地區內各國的投資環境。 水野指出,「二十年前,大家也把日本排除在外,是因為日本經濟占亞洲的三分之二,占比過高。」現在情勢大逆轉,一樣排除日本,原因卻是,「把日本算進亞洲之內,會拉低亞洲的成長率」。這麼看來,日本應該存在一些系統上的問題。 操盤人怕賠錢不敢冒險 日本常被認為是不易培育新創企業的國家,日本對新創企業的投資額一年約一千億日圓,是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有人說原因是投資資金不足,但水野直指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不負責任體制」。 日本的基金操盤人擔心會被追究失敗的責任,因此過度分散投資,這樣就不知道哪個人在哪裡失敗,但也導致投資資金無法集中;於是即使十年內獲利只有二%到三%,大家卻慶幸至少守住了本金。這樣的獲利一點都不吸引外國投資人,他們寧願把錢放在中國等高風險,但也可能高獲利的新興國家。 關於積極操作的方針,GPIF操作委員會中就有不同意見。如果將新的資產結構套用在過去十年的交易上,○八年度會出現三十兆日圓損失,遠高於當時的實際損失九兆日圓。因此持否定看法的委員懷疑,國民能接受一年可能賠掉三十兆日圓的作法嗎? 但持肯定看法的委員則反駁說,包括金融海嘯的十年,比起以國內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方式,新資產配置的操作利益高出四到六成,長期來看,還是可以彌補這些損失。 日本也有學者擔心GPIF擴大投資日股,會引來外國投機客套利,他們先一步投資日股,在GPIF進場後大賺一筆獲利了結出場;日本用年金投資股市,也可能讓國際人士認為日本股價缺乏透明性,嚇跑長線操作的海外投資人。久而久之,GPIF對日股的影響力太大,則可能陷入「無法脫手」的窘境。 首相安倍晉三為了讓人民對經濟成長有感,擬定了包括擴大投資股市等措施的第三支箭改革經濟政策,其中GPIF是最能立即見效的一環。 水野弘道如何排除雜音,改變投資人對日本的態度,並且把交易額約占半數的海外投資人留在日本股市,提高績效來造福日本所有國民,正受到全球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