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紀行情」(二) 陸一良心說股事

http://xueqiu.com/8421548463/24261397
「5·19」行情演繹的制度性格軌跡

  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反映了當時政府監管部門在1997年以來一系列舉措的體制性格軌跡。

  1997年亞洲爆發了金融危機,雖然危機被擋在了中國證券市場之外,但危牆不遠。因為儘管當時中國資本市場尚未開放,但在證券市場,全國統一的監管體制尚未建立,存在不少非法場外交易,證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證金,期貨市場突發事件頻頻發生,金融風險隨時可能爆發。

  在此期間,中國證券市場進行了自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頓:

撤銷全國18個省市的41個非法股票交易場所;

撤銷29家證券交易中心及STAQ系統;

整頓全國90家證券公司,清查1000餘億元違規資金,處罰君安證券公司;

原14家期貨交易所撤並為3家,交易品種由原來的35個減至12個;

清理原有50餘只老基金,1998年開始新證券投資基金試點。

  這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清理場外交易。據統計,當時有300萬股民在這種場外市場進行交易,涉及的股票共有300億元的市值。如何做到既關閉了場外交易又保證這300萬人的利益?

  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和副主席陳耀先一起與各地方政府研究解決辦法,除了一定要保證股民的分紅權之外,對於在關閉這些非法交易場所的過程中引起的股價下跌,採取了具有「周正慶特色」的特殊干預方式。

  幾年以後,周正慶頗為自得地這樣回憶:「股票的價格跌呢,要讓它緩緩下降,不能讓它直線下跌。什麼道理呢?這都是我找一些專家研究出來的。就是要讓股票它緩緩下降,不斷地倒手。比如說這只股票你花5元錢買的,然後4.9元你賣了,你賠一毛。然後我4.9元買,賣出去4.8元。不斷地倒手,最後形成一個市場收購價——l元多錢。這時就要求這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拿錢把這股票收回來,用1元多從你那兒收回來。股民受損失了嗎?受損失了,但是大家均攤了。這是一個高招,一般不是行家的不知道啊。」 ①

同樣,國家審計署在1998年對證券公司做了一次大範圍的審計,當時的審計結果表明,證券公司普遍存在違規吸收社會資金、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違規從事同業拆借活動,涉及金額達1000多億元。當時審計署審計了88家證券公司,所有的證券公司都挪用保證金,沒有一家不挪用的。

  對此,周正慶同樣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對於挪用得不是很嚴重的證券公司,大部分給了一個整改期。同時給兩個可選方案:第一,增資擴股,把挪用的客戶保證金補上;第二,在市場好轉的情況下,賺錢後通過當年的利潤把窟窿都補上。

  周正慶在多年以後很感慨地總結自己當年的做法:「你得有一個區別對待,你不能腦子一熱全部處理,那處理了以後資本市場就完了。」②

這種為了完成政府調控目標而人為干預股價、用市場增資擴股的資金和市場上升的收益彌補機構違規虧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中較長時期持續存在的政府監管特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67

21世紀經濟報導:「光大事件」系台灣團隊實盤測試失誤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78

21世紀報導稱,週五的光大套利程序失誤源自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實盤測試失誤。

該報援引知情人士則向本報透露,把買入股票數量由萬股誤操作成萬手,只是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烏龍。

真實的情況是,8月16日上午11時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烏龍產生的真實原因。

具體情況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擬購買3000萬股50ETF,每份約1.64元,錯下單為3000萬手,此舉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模擬交易測試下單金額230億,實際成交72億。涉及股票150多只。這一結論已被公司寫進上報證監會的自查報告。

儘管光大證券將擬買入3000萬股操作成買入3000萬手已為眾人所知,但對為什麼會在實盤交易系統上進行模擬測試多數人還是不甚了了。

「光大證券如此操作,相當於實戰演習誤將實彈當成空包彈使用。其實際風控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另一位熟悉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實際交易操作的專業人士指出,「光大證券的烏龍不可能是系統本身參數設計出現大問題,主要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失誤」,他透露,該公司策略投資部的套利系統根本沒有納入公司的中央風控系統。

對此,知情人士稱,「套利交易屬於高頻交易,納入公司風控系統後交易時需履行內部審核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交易效率。」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策略投資部在實盤交易系統進行投資模型測試,除相關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套利系統缺乏必要的風險監控有關。

21世紀報導稱,曾有業內人士對光大證券下單金額230億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中信證券自營規模有300億,海通證券有150億,光大的規模不可能超過海通。

目前券商自營賬戶並非保證金賬戶,而是信用賬戶。光大自營盤實際佔用的資本金規模並不大,但考慮到股票質押融資,可動用資金的規模可能在100億以上。

該中層人士強調,「現在監管部門對券商自營賬戶信用保證金槓桿比率沒有明確規定,交易時可任其下單,只要收盤後結算把資金湊齊就行。」

這不僅一語道出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之所以能無限放大交易的秘密,而且意味著個案之外,或許整個券商自營投資都存在風險監控盲區。

「烏龍單成交後十分鐘左右,引發大量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跟風買進,把大盤推高約2%。T+1交易制度下,買入資金無法當天賣出,如不能及時對沖就會損失很大。這也是程序化交易的弊端,值得吸取經驗。」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監管部門應會處罰相關責任人,並很可能對全證券行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進行從嚴整頓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8

老無所依,促成21世紀全球性退休危機的三大因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51

全球性的退休危機正在拖垮所有年齡段的上班族。退休危機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開始醞釀,2008年的金融危機大大加劇了它。這個危機的影響會是深遠達數十年的。很多人不得不在65歲以後繼續工作,有的甚至會延遲到70歲以後。發達國家不得不大幅削減養老福利。在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方式遭遇挑戰,但政府尚未建立完整的退休機制來解決養老問題。對於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退休危機已經來臨。 Norman Dreger是一位來自法蘭克福的退休問題專家。他說: 第一波未做準備的工人正進入退休年齡。他們會發現自己因為無錢養老而無法退休。 美聯社認為退休危機主要是下面三個問題促成的。 1.國家在削減退休福利,延遲退休金領取的年齡。歐美發達國家在揮霍了十年後負債累累,金融危機後政府財政赤字巨大。退休人口的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造成了勞動力短缺,這對這些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 2.公司已經廢除了傳統的養老金制度。傳統的養老金計劃不費雇員一分錢,還能保證他們每月拿到錢。 3.在金融危機前,美國人揮霍無度,存不下錢。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家庭債務5.4萬億美元,從2003年到2008年代中期增長了75%。儲蓄率從1980年代初的近13%下降到2005年的2%。 退休危機正式終結了二戰後發達國家逐步建立的退休體系。按照這種退休體系,在相對富裕的國家里,獲得政府養老金的年齡是62.4歲。此外,公司每月支付退休員工一定數額養老金。 然而,這種高福利的退休體系在21世紀註定是不現實的。經合組織表示,平均退休年齡必須從現在的63歲達到66或67歲,這樣做才能“維護控制養老金成本”。標準普爾說,如果富裕國家不更多的削減養老金成本,到2050年,他們的政府債務將超過年度經濟產出的三倍還多,大多數國家的債務將成為為垃圾債務。歐美國家用下列方式來應對: 在30個經合組織國家里,男性可以領取完整退休金的平均年齡將從2010年的62.9歲延遲到2050年64.6歲。對於女性來說,則是從從61.8延遲到到64.4。意大利從59歲延遲到65歲。匈牙利采取最嚴厲的措施:要求其公民向政府上交他們的私人退休帳戶或放棄他們的政府養老金。波蘭沒收了一部分私人退休帳戶。愛爾蘭對退休賬戶實施了稅收。 中國的情況                                     傳統上,中國人指望養兒防老。但新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想要獨立生活。他們有可能搬到離家很遠的大城市工作,離開父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Jackson 說,中國和韓國等國正處於“尷尬”階段,舊的養老方式正在消失,但新系統還沒有形成。 中國沒有足夠的資金滿足退休金需要。由於1979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老齡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人口的減少,國家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 世界銀行說,養老金成本最終可能超過中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超過16萬億美元。 中國正在考慮延遲退休年齡,但遇到阻力。同時,中國嚴格控制投資,對於那些最能產出收益的資產領域有準入限制。 前景展望 全球股市反彈和房價緩慢上升,家庭資產凈值在慢慢恢複。根據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數據,美國的退休帳戶(固定繳費和養老金固定收益計劃的總和)2013年的前三個月達到創紀錄的12.5萬億美元。 政府養老金和退休專家期待的是政府的政策調整和人們的職業生涯變長。政府可能會花更多的錢在最貧窮的老年人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4

跨世紀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

2014-01-09  NM
 
 

 

一月七日,由邵逸夫創辦的無綫電視發表聲明,宣布邵逸夫於早上六時五十五分,在家人陪同下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年一百零七歲。公司網頁亦轉為黑白,以表哀悼。據報遺體暫放於聯合醫院,現場有大批媒體守候。身為其多年「戰友」的無綫行政主席梁乃鵬,眼紅紅地發言指,無綫有今日的地位,全因邵逸夫的英明領導。關於葬禮安排,暫只供家人出席,其分布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家人正安排來港,追思會詳情則另行公布。眾人懷念

TVB曾猛將如雲,得悉六叔死訊後,TVB前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立即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加插悼念六叔的環節,前經理何定鈞和藝人汪明荃讚邵逸夫是好老闆。何定鈞指除了公司大策略,小事他都會放手交由管理層處理,更沒有干預新聞部運作。而汪明荃則形容六叔對人親切,是個慈祥長者,她最難忘是每年台慶,六叔都會出席切蛋糕儀式。

《歡樂今宵》之父蔡和平向本刊大讚邵逸夫有眼光:「當時做開電影都覺得電視係競爭對手,就算電視都係做衞星,反而佢去投資免費電視,好有vision。」在邵氏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出身的夏雨,一早得悉消息,心情相當難過,「幾十年都係我老闆,可以話係睇住我大,佢認得我,會叫我夏雨。好多年前出席慶功宴,嗰時六叔起碼八、九十歲,佢話自己練氣功,身體好,仲講咗句:『唏,你哋班後生仔做到嘅,我乜都做得到!』見到佢安詳離開,都算安慰。」

曾患肺炎誤傳死訊

事實上,邵逸夫近年已絕跡以他命名的邵逸夫獎及無綫台慶,最後一次現身,已是一一年十月十五日晚上,當時傳媒拍得他與太太方逸華在中環逛街。近兩年,方逸華已無帶六叔外出,免他着涼,只在家中活動,甚至在任何天氣下也會替六叔穿上厚褸及戴頸巾。於○六年七月,曾一度誤傳邵逸夫死訊,當時傳出六叔急病要入住法國醫院的消息,院方大為緊張,嚴禁醫護人員透露病情,但知情人士說,六叔近年每次入法國醫院,都是因為肺炎併發徵狀,○六年七月他便因患肺炎及肺中有痰在醫院住了一星期。方逸華其後開記者會,澄清六叔只患有輕微肺炎,已出院休養。年輕時有吸煙習慣的六叔,雖已戒煙多年,但心肺功能問題已種下禍根,亦曾試過心臟出現問題,知情人士說:「佢後生時食煙過多,搞到個肺唔係幾好,冷一冷就病,個心亦弱,行路都要人扶住,震吓震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1

“世紀逼空案”訴訟升級,多家對沖基金起訴保時捷家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99

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Associates等投資者與保時捷司法紛爭升級,投資者向保時捷掌舵人、監事會主席沃爾夫岡·保時捷(Wolfgang Porsche)與大眾集團監事會主席費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ech)索賠18億歐元,約合24.3億美元。 這宗訴訟僅是多家對沖基金在世界各地各種法院起訴保時捷的系列案件當中的一部分,索賠目標針對投資者於2008年大眾集團股價下挫時造成的巨額損失。 華爾街見聞在去年5月份曾對此展開相關報道。2008年3月份,保時捷否認其試圖收購大眾汽車。然而7個月後,該公司卻表示將控制大眾汽車42.6%的股權,並購買了31.5%的股票期權。一些基金經理質疑,保時捷最初只宣稱有意增持股份至略高於50%的水平,後突然購入總計74%左右股份,待股價上漲後,公司又高價拋售。 大眾汽車股票在隨後短短幾天暴漲超400%至1005歐元。對沖基金在大眾集團被保時捷控股之前曾押註該公司股票下跌,不料卻慘遭滑鐵盧,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甚至當時有媒體預估稱損失或超200億美元。超25家對沖基金對保時捷提出索賠,他們認為保時捷在2008年大多數時間內否認收購大眾誤導了投資者,操縱了市場,他們希望挽回損失。 根據欺詐指控,“由於股價螺旋攀升,對沖基金等原告方被迫平倉其空頭頭寸。出於自身利益,在逼空行情中保時捷拋售了價值數十億歐元的股票。通過拋售部分持股,保時捷在斬獲巨額利潤的同時,維持了其收購大眾所需的股票份額。” 然而多番拉鋸之後,2009年,保時捷卻最終戲劇性地反被並入大眾集團。 這些對沖基金此前已經在斯圖加特、布倫瑞克、漢諾威對保時捷管理層及其監事會發起訴訟,如今又將官司打到了法蘭克福。上周日,保時捷駁回了在法蘭克福地區法院提起的大多數近期訴訟,稱其“毫無事實根據”。 沃爾夫岡·保時捷和費迪南德·皮耶希未能對此及時置評。Elliott Associates對沖基金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保時捷及其監事會成員將使用所有可用的法律手段捍衛自身權利,”保時捷集團周日表示,並補充聲明稱法蘭克福地區的訴訟與漢諾威地區懸而未決的訴訟沒有什麽不同。 沃爾夫岡·保時捷和費迪南德·皮耶希為表兄弟,且均為保時捷控股集團成員。費迪南德·皮耶希在成為大眾汽車監事會主席之前曾擔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投資者質疑作為監事會成員的這兩位事先已經知悉保時捷收購大眾汽車股份的事宜。 2012年12月,一位紐約法官駁回了包括綠光資本、Glenhill Capital LP、老虎環球基金等提出的訴訟請求,法官認為原告方選擇了錯誤的訴訟地點,稱德國可能更為合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36

美國有線電視行業世紀並購案:Comcast 452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有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296

Breaking News: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國最大的有線系統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同意以每股159美元收購行業排名第二的時代華納有線電視(Time Warner Cable)全部股份,交易總值約為452億美元,交易將以換股形式完成。

此舉將美國最大兩家有線電視公司進行合併,據悉該消息將於美國時間明日稍早時間公佈。

兩家公司的聯姻還需通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嚴格的審查。據全美有線電視協會(National Cable Television Association)的數據,康卡斯特和時代華納有線兩家公司合計佔全美有線系統3/4的市場。

美國第四大有線系統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曾出價132.5美元一股,被時代華納有線拒絕。

就在上個月,時代華納公佈了超預期的2013年4季度財報,並稱在未來三年用戶增長將達到100萬戶。由於受到AT&T和Verizon等對手的競爭,去年四季度時代華納損失了21.7萬戶家庭電視用戶。同期康卡斯特增加了4.3萬戶用戶。

據路透報導,兩家公司合併交易所創造的經營協同效應將達到15億美元,其中50%的協同效應將出現在第一年。為使交易順利通過審查,目前康卡斯特正在計劃剝離其300萬用戶,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內容。

時代華納有線曾花費數百萬美元在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建設2個區域體育網絡,擁有洛杉磯湖人籃球隊及洛杉磯道奇棒球隊的電視轉播權。時代華納的體育方面相關資產可以幫助Comcast增加紐約及洛杉磯地區的廣告收入。

康卡斯特在2002年斥資475億美元收購AT&T Broadband Cable Systems的所有資產,因而取得38個州近2100萬有線電視客戶。2004年,康卡斯特曾提出以660億美元收購華特迪士尼公司,但最終因對方反對而放棄收購。2006年,康卡斯特與時代華納有線聯手,收購因創辦者Rigas家族挪用公司資產而申請破產保護的Adelphia。

2009年12月3日,‎康卡斯特以137億美元從通用電氣手中取得NBC環球的經營權,將以65億美元的現金和72億5000萬美元的有線電視資產挹注自己與通用電氣共組的合資企業,藉以取得NBC環球51%的股權。

2013年2月14日,‎康卡斯特宣佈從通用電氣手上購入NBC環球餘下49%股權,涉資167億美元,另再向通用電氣支付14億美元買入通用電氣持有的洛克菲勒中心30號(30 Rockefeller Plaza)及CNBC位於新澤西州Englewood Cliffs的總部大樓;收購代價將源自114億美元現金、向通用電氣發行40億美元優先債券、20億美元的其他借款和向通用電氣發行7.25億美元的附屬優先股。

時代華納有線的股價在美市昨日臨近收盤前突然拉升,或許跟該併購消息有關。

另附五張圖簡述相關行業背景:

一. 付費電視用戶開始停滯增長甚至出現淨流出的情況,同時網絡流媒體及DVD租賃業務卻增長迅猛。

comcast收购时代华纳

二. 美國人對於有線電視的訂閱人數越來越少。

三. 儘管付費電視業務在萎縮,但是通過「有線服務」中的互聯網業務,兩家公司依然保持業績增長,並且兩家公司的業務構成都極為相似。

四. 兩家公司的用戶地域分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4

投行傳奇,憑一己之力撬動Comcast世紀並購案的華爾街“造雨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472

  獨立並購顧問Paul Taubman又釣到了一條大魚,他在Comcast收購時代華納有線的大單中成功分到了一杯羹。 並購顧問在華爾街被稱為“造雨人”(Rainmaker),比喻他們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作為華爾街明星“造雨人”,Taubman在摩根士丹利供職長達27年,他兩年前離開了大摩,傳聞稱他與摩根士丹利銷售和交易部門聯合主管Colm Kelleher不合。 在周四Camcast以452億美元報價收購時代華納有線的交易曝光後,Taubman出現在競購顧問名單,作為獨立顧問他的名字,與巴克萊、摩根士丹利並列(也許是巧合,摩根士丹利作為時代華納的顧問,成為了Taobman的對手)。 Comcast並購顧問名單:                                                                                                                             據 Freeman & Company公司估計,Comcast的交易顧問總共能獲得5100-6800萬美元的費用,而時代華納的顧問費在5700-7500萬美元之間。意味著銀行能 從這筆交易中賺到1.4億美元的並購費。 獨立顧問能接手如此金額的大單在華爾街極為罕見。 此前只有少數獨立顧問參與過這麽大的交易。花旗前明星交易專家 Michael Klein,兩年前參與了嘉能可410億美元收購超達(Xstrata)的交易。 事實上作為獨立顧問,Taubman還參與到了Verizon通訊1300億美元購入沃達豐無線業務的交易。 Taubman與Comcast已經建立長達10年的關系,他在摩根士丹利時幫助該公司以475億美元購入AT&T寬帶業務,該筆交易創造了全球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商。 QZ報道稱Taubman正在糾結是否正式組建自己的並購公司,來決定是否進軍精品投行業(Boutique firms)。據湯森路透的數據,2013年全球並購顧問費中有30%流入了精品投行,191億美元的數字創下湯森路透有記錄以來最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5

從阿里巴巴收購中信21世紀看10年後的藥品電商 村夫日記

http://xueqiu.com/4171822787/28688325
藥品電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制於醫療政策的變動。如果中國政府能放開醫院管理體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徹底打破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那以藥養醫的局面很可能會被打破。線上和線下的藥房都會引來發展的春天。

4月7日晚,$中信21世紀(00241)$ 最終以96.46%高票通過了阿里巴巴收購其54.3%股權的議案,馬云通過此次收購掌握了網上藥品零售的王牌——中國唯一的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資格牌照。

1月23日,阿里巴巴宣佈聯手云鋒基金,對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進行總額1.7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收購後者54.3%的股份。

中國的藥品零售長期以來分為幾種途徑,一是醫院的藥房,這是佔比最大的,佔到70%以上,一是線下的零售藥房銷售。隨著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看好網絡零售,不僅僅是醫藥企業自己,類似京東和阿里巴巴這樣的第三方平台都已經先後進入這一領域。

但是,10年後網絡藥品零售真的會那麼有前途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美國的網上藥品銷售體系的特色。

按照美國的模式,藥房與醫院沒有任何關係,患者拿著醫生的處方可以去任何一家藥房買藥。因此,美國的藥品零售主要是通過線下的藥房。這種模式讓藥品的互聯網化非常容易,只要直接把線下的藥房搬到線上就可以。

而且,美國的相關政策也對醫藥電商非常有利。因為美國主要是商業醫療保險,網上買藥直接通過醫保扣費,無需自己付費後再報銷。

最後,美國的生活消費模式也有利於電商的發展,因為大部分人都住在郊區,郊區的藥房非常稀少,在網上買藥和買其他產品一樣能解決消費者的便利性問題。

根據相關數據,目前發達國家網上藥店的銷售額已經佔藥店整體銷售額的近20%。

反觀中國,這些條件應該說都很欠缺。

中國的藥品零售之所以集中在醫院的藥房,是因為病人看病後一般都在醫院集中取藥,而不是像美國那樣去醫院外面的獨立藥房單獨買藥,醫生只負責開處方。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醫院是典型的以藥養醫,醫生的收入主要不是依靠診療費用,而是藥品的提成。

第二,中國的醫保目前剛開始試點在網上買藥,這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政策不確定期,這抑制了消費者在網上買藥的能力。

第三,中國人口密集,藥房也非常密集。在線下買藥是非常方便的事情,因此,藥品電商的吸引力相比美國要減弱很多。

因此,藥品電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制於醫療政策的變動。如果中國政府能放開醫院管理體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徹底打破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那以藥養醫的局面很可能會被打破。線上和線下的藥房都會引來發展的春天。

而這一體制的打破也將極大的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並最終推動網上賣藥模式的發展。

不過,這一切取決於政策的推動和相關利益集團的博弈,只能說10年後的藥品電商前景難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459

《21世紀資本論》揭露貧富不均 讓兩位諾貝爾得主按讚 法國學運之子的經濟奇書為何大賣?

2014-05-19  TWM  
 

 

他是經濟學界最紅的明星,讓兩位最嗆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台乖乖聽話,用一本厚達七百頁的經濟學著作在亞馬遜賣到榜首。他不信馬克斯,卻得出和馬克斯一樣的結論……這位年輕法國經濟學家,在紅什麼?

撰文‧楊卓翰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狄格里茲(Joseph Stiglitz),這兩位講話嗆辣,又常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坐在台上,像乖巧學生一樣,靜靜地聽。這不是他們的場子,他們只是配角。湯瑪仕.皮凱提(Thomas Piketty)正在說話。

解答貧富不均的真相

皮凱提是法國經濟學院的經濟學者,也是最近全球大賣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暫譯。中文版由衛城明年出版)的作者。這本重達一公斤、七百頁的書,四月時英文版在亞馬遜上架,一度缺貨,目前還是銷售榜首,賣得比小說還好,謂為經濟學奇書。

兩位享譽全球的經濟學大師,就是特地來為皮凱提站台。在這場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的學術論壇,小小的演講廳塞滿觀眾,主講人皮凱提,操著濃厚的法國腔英文──你幾乎聽不懂那是法文還是英文,用了四十分鐘介紹他書中的主要概念:「解答過去三百年來全世界貧富差距的真相。」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各只有十分鐘,上台呼應皮凱提的研究。

「十年前,我想在我的書裡其中一章提到貧富不均,結果出版社把它拿掉了,認為這不重要。」克魯曼調侃,「但是皮凱提給所有不重視這個議題的出版社、學者們上了一堂課。他的書,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經濟著作。」這個皮凱提是誰?為什麼他的經濟書可以在全球大賣?

今年四十三歲的皮凱提,出生於法國。他的父母雖然高中都沒畢業,但都是激進的左派運動分子,一九六八年那場顛覆法國的「五月革命」裡,他的父母就是在前線與鎮暴警察對峙的反抗者之一。

這場五月革命,是法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學運,一開始只是大學生要求改革大學教育,卻演變成反對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右派勢力的全國性暴動和抗爭,最後逼得戴高樂解散國會,並間接影響戴高樂一年後的辭職下台。

皮凱提出生的一九七一年,整個法國正處於後革命的撕裂中;而父母的政治傾向,比他們的學歷影響更深。出生於左派家庭的皮凱提,看到一個令他不解的現象。

「八○年代後期,蘇聯瓦解、德國柏臨圍牆倒塌,這讓我很疑惑,」皮凱提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回憶,「如果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不公和收入不均,那為什麼不允許私有資產的共產主義國家,會一個一個瓦解?」皮凱提說。

狠敲資本主義警鐘

年少的左派思想,在青少年時受到衝擊,激起皮凱提發掘問題的動機。這注定他一生研究志向:資本主義下的貧富不均,他二十二歲就拿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論文都和貧富不均有關。

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是皮凱提耗費十五年研究的結果。雖然有許多評論家把皮凱提比作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斯(Karl Marx,被譽為共產主義之父,《資本論(Capital)》為思想代表作),但皮凱提不這麼認為:「這本書和《資本論》沒有關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明顯我們需要資本主義,不只是因為經濟更有效率,而是如此人類才能自由。」在書中,皮凱提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分析:在過去三百年的經濟發展中,「投資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是常態,也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過去三十年貧富差距的縮小,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小反彈」。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果不對資本利得及富人全面課上八○%的高稅率,貧富差距在未來只會擴大。

就是這個論證,讓全球近年的社會運動,包括佔領華爾街、中東茉莉花運動等核心價值,終於有了清楚的論述。「他們(社會運動者)隱約知道自己在反抗什麼,但沒人可以像皮凱提這麼清楚地拿出數據,指出那些『一%』、『一○%』如何獨吞經濟成果,造成收入不均。」克魯曼在演講時說。

再加上皮凱提的這本書深入淺出,讓一般非經濟甚至非英文讀者都能輕鬆讀,才能在全球瀰漫左派氣氛的當下,賣到缺貨。雖然皮凱提極力和馬克斯撇清關係,但結論卻和馬克斯殊途同歸,馬克斯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而皮凱提至少已狠狠地對資本主義敲響警鐘。

馬克斯的《資本論》為共產主義提供理論基礎,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將來會怎麼影響經濟發展?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

湯瑪仕‧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法國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

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

經歷:麻省理工學院

經濟系助理教授

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1

世紀婚禮:「個女仔仲係處女?」

2014-05-22  NM
 
 

 

近排上流社會罕有的熱鬧,一pair門當戶對嘅新人喺海外舉行世紀婚禮,好多政商界人士都俾面出席。當日點樣奢華唔在講,但最令賓客噴飯嘅,係男家老爺上台講嘅一番話。話說新郎並非第一次結婚,令對家有點微言。一向「語不驚人誓不休」嘅新郎老豆,上台致辭時,就講咗以下一番說話:「有人問我:『個男仔離過婚,正常嗎?』我想反問:『咁個女仔仲係處女嚟o架?』……」此言一出,全場靜曬,唯獨一位最近官司纏身嘅股壇大亨笑到格格聲。

其後新郎老豆再講:「有啲人對女人好闊佬,但對個女就好孤寒。我一買就三十個Hermes送俾新抱仔!」此話明寸經常送禮兼與女伴遊埠的新娘老豆。唔通今次男女雙方都按慣例做曬background check?睇見咁過癮,部分賓客此時開始起勁WhatsApp及send短信,將消息傳返香港!據知當晚新郎老豆喺會場內風騷滿場飛,新娘老豆則坐埋一邊,當正自己隱形。呢場親家點做落去?難睇矣!

幾時煩上司?

有些初出茅廬的打工仔問我,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做決定呢?他一方面擔心上司罵他自把自為;但要是不做決定,每事問,又會被罵:「乜你咁都決定唔到!」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我看過幾本書,有一些建議,可給大家一個判斷準則。在工作上遇上各種問題,應該分為三類。A類,是一些下屬自己無能力亦無權處理的問題,這就一定要問准上司。譬如你代表公司跟某些人談判,對方提出的要求,應否答應,一定要先問上司,不可自己話事。當然,過程中你可給予意見,但決定權一定要交給上司。B類,有些問題你有信心解決,但由於問題有一定嚴重性,你仍然要通知上司。通知前,你心裡必須有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只須等待上司say yes,同時令上司覺得你表現OK。C類,亦是最簡單的問題,就是日常工作上的問題,你怎樣做也不會影響上司及部門,就自己做決定吧。要懂得把問題歸類,才不用常常被上司覺得你煩!隨著你在這間公司的經驗,應漸漸把A變B、B變C,處理問題手法愈來愈成熟,那距離上管理層,又行前一步!

續嘆豪宅張震遠「慳人闊自己」

啤梨張自從去年五月被傳財困,兼商交所爆煲後,就不斷被追債。上個月商交所已被頒令清盤,下個月十一號就輪到啤梨張「被破產」嘅聆訊開始。不過生意失敗嘅啤梨張生活仍舊優遊,仲鋪定後路,免得自己無靚景豪宅住。上月底小宗聽聞啤梨張住咗四年嘅淺水灣三千多呎豪宅已約滿,於是四出打聽佢新竇位置,點知一直無下文。原來佢同老婆未傾掂數;張太想搬離已曝咗光嘅豪宅,但啤梨張覺得一動不如一靜。經過成個月考慮,最終都決定繼續住落去!據知淺水灣個豪宅單位,係以啤梨張名義租下,暫時未知新租約,會否轉以無做嘢嘅張太駱晶瑩名義簽署。計計數,啤梨張住緊個單位月租成十七萬銀,一年就要超過二百萬元!商交所至今仍拖欠三名前員工工資百多萬元,真係「慳人闊自己」!咁究竟錢從何來?難道真的是樹上跌下來的嗎?

鋪王之子愛飄移

半個月前買起東海酒樓、話要回覆「鍾錦時代」嘅鋪王鄧成波之子鄧耀昇,近日愛上飛車飄移。譁,乜咁快不務正業?佢同小宗話係為公益金籌款表演。佢係今年嘅百萬同心公益金聯席主席,負責孖住莎莎女婿陳振邦玩甩尾。得廿八歲仔嘅鄧耀昇,平時揸車都鍾意甩嚇尾,扮嚇型,今次有專人教路,學埋順逆時針、八字及「burn呔」呢甩尾三招。愈講愈興奮嘅鄧耀昇,話三個星期前先換咗架自動波,依家好後悔,因為無得「學以致用」。以往叫阿仔「乜都放膽試」嘅鄧媽媽,今次就say no,可惜抗爭無效。係嘅,有啲嘢試試嚇,就會上曬癮;人生經驗豐富嘅鄧媽媽,有佢道理!

金牙大狀講嘢

霍大班份糧包扮傻?電能主席霍大班話唔明點解要同內地買電,指此為倒退,不能接受。佢並且話咁做法猶如買東江水,香港根本冇議價能力可言。真係唔明?扮傻至啩!冇錯,買東江水,香港確係冇議價能力;但而家港島居民同電能買電又好有議價能力咩?又咪任得你霍大班開天索價?否則港島電費又點會長期高過九龍同新界呢?同內地買電咪好似香港自己起海水化淡廠咁囉,多些少選擇,等唔使俾人襟住搶吖嘛。眾所周知,霍大班係全港人工最高嘅打工仔,舊年袋咗一億八千萬元,多過唔少上市公司一年嘅純利。莫非佢份糧包埋要扮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