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紀行情」(二) 陸一良心說股事
http://xueqiu.com/8421548463/24261397「5·19」行情演繹的制度性格軌跡 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反映了當時政府監管部門在1997年以來一系列舉措的體制性格軌跡。
1997年亞洲爆發了金融危機,雖然危機被擋在了中國證券市場之外,但危牆不遠。因為儘管當時中國資本市場尚未開放,但在證券市場,全國統一的監管體制尚未建立,存在不少非法場外交易,證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證金,期貨市場突發事件頻頻發生,金融風險隨時可能爆發。
在此期間,中國證券市場進行了自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頓:
撤銷全國18個省市的41個非法股票交易場所;
撤銷29家證券交易中心及STAQ系統;
整頓全國90家證券公司,清查1000餘億元違規資金,處罰君安證券公司;
原14家期貨交易所撤並為3家,交易品種由原來的35個減至12個;
清理原有50餘只老基金,1998年開始新證券投資基金試點。
這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清理場外交易。據統計,當時有300萬股民在這種場外市場進行交易,涉及的股票共有300億元的市值。如何做到既關閉了場外交易又保證這300萬人的利益?
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和副主席陳耀先一起與各地方政府研究解決辦法,除了一定要保證股民的分紅權之外,對於在關閉這些非法交易場所的過程中引起的股價下跌,採取了具有「周正慶特色」的特殊干預方式。
幾年以後,周正慶頗為自得地這樣回憶:「股票的價格跌呢,要讓它緩緩下降,不能讓它直線下跌。什麼道理呢?這都是我找一些專家研究出來的。就是要讓股票它緩緩下降,不斷地倒手。比如說這只股票你花5元錢買的,然後4.9元你賣了,你賠一毛。然後我4.9元買,賣出去4.8元。不斷地倒手,最後形成一個市場收購價——l元多錢。這時就要求這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拿錢把這股票收回來,用1元多從你那兒收回來。股民受損失了嗎?受損失了,但是大家均攤了。這是一個高招,一般不是行家的不知道啊。」 ①
同樣,國家審計署在1998年對證券公司做了一次大範圍的審計,當時的審計結果表明,證券公司普遍存在違規吸收社會資金、挪用客戶保證金以及違規從事同業拆借活動,涉及金額達1000多億元。當時審計署審計了88家證券公司,所有的證券公司都挪用保證金,沒有一家不挪用的。
對此,周正慶同樣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對於挪用得不是很嚴重的證券公司,大部分給了一個整改期。同時給兩個可選方案:第一,增資擴股,把挪用的客戶保證金補上;第二,在市場好轉的情況下,賺錢後通過當年的利潤把窟窿都補上。
周正慶在多年以後很感慨地總結自己當年的做法:「你得有一個區別對待,你不能腦子一熱全部處理,那處理了以後資本市場就完了。」②
這種為了完成政府調控目標而人為干預股價、用市場增資擴股的資金和市場上升的收益彌補機構違規虧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中較長時期持續存在的政府監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