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視】所有人都攢了一肚子點子——「限娛令」下的湖南衛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68

「限娛令」自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湖南衛視首當其衝。以往的自制綜藝節目大幅縮水,日常晚間節目由19:30黃金檔的「金芒果劇場」和22 點的「金鷹劇場」佔據。在「新聞立台,娛樂特色」的口號下,中間夾著《變形計》、《平民英雄》、《辨法三人組》三檔每期30分鐘的社會節目。

「不娛樂,毋寧死。」雖然第一季度省級衛視收視排名湖南衛視仍列每月第一,但「雙劇場」收視率持續不佳,到5月形勢急轉直下,湖南衛視排名跌出前五 ——這樣的低谷在過去十年中從未發生:自2002年起,湖南衛視就一直坐穩省級衛視收視第一。江湖驚呼「『芒果台』地位不保」,湖南衛視卻更願意把這稱為 「收視波動」。

2012年7月,湖南衛視開始全面改版。最顯著的變化包括電視劇少了:「金芒果劇場」撤了,「金鷹劇場」挪到黃金檔,三集劇集聯播;晚間22點後成 了一批創新節目的天下:花樣多了,每晚轟炸;週末檔新增《第一週播劇場》,與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捆綁推出——《軒轅劍》開播第一週,所 有演員在《快樂大本營》亮相,每週一個主演參與錄製《天天向上》,主持人不時在兩檔節目中插入廣告,像導遊一樣提醒觀眾記得觀劇。

「船大難調頭」的情況並未出現。7月,湖南衛視重回省級衛視收視排名榜首。根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詳細數據,整個7月,湖南衛視有6個全天排名第一,有21天排在全國前三。在收視率上與奧運期間的央視五套持平。這被媒體稱為「芒果逆襲」。

短短一兩個月裡,發生了什麼?

一個星期,165份方案

2012年上半年,以往忙碌的湖南衛視人清閒了不少。

「有點茫然,感覺無用武之地了。」湖南衛視製片人洪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雖然他的團隊在策劃新節目,但得到的回音往往是:時機不一定合適。

5月,收視下滑時,湖南衛視緊急召開了改版動員大會。

洪濤形容,那像是頻道上下唱《國際歌》的時刻。「畢竟這品牌創立不容易,大家很珍惜自己電視生涯裡非常有成就感的那段經歷。」洪濤的成就感來自他帶隊製作過的那些節目——2004年至2006年的《超級女聲》、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舞動奇蹟》等。

這次大會被提及最多的是湖南廣電總台台長歐陽常林提到的一個新詞:「第三代娛樂產品」——第一代娛樂產品是明星娛樂大眾,比如《快樂大本營》;第二 代是草根娛樂大眾,比如《超級女聲》。第三代娛樂產品定義尚未明晰。歐陽常林只提及應該融合新媒體、智能電視等元素,讓原創與引進並重等。

動員大會後一週,催生了165份節目方案。洪濤團隊拿出了後來改名為《百變大咖秀》的《絕對大牌》。這是一檔讓明星模仿明星的新節目,購買的是 2011年在西班牙首播的《你的臉聽起來很熟悉》版權。落地中國後,通過各種手段,可以讓葉童模仿王菲、丫蛋模仿韓紅、王祖藍模仿騰格爾;製作過《玫瑰之 約》、《我們約會吧》的劉蕾團隊拿出三套方案,其中之一是升級《我們約會吧》,「新增『百女牆』和『Mr.Right',前者擴大了嘉賓選擇的基數,後者 是使用電腦按匹配度把擇偶條件量化。」劉蕾說。

165份方案大多來自工作室、合作公司,也有的來自單槍匹馬的員工。總編室推廣部的吳雄傑遞交的方案來自他對社會上語文現象的觀察。他向南方週末記 者描述這個設想,「類似現場表演秀」,比如可以在酒吧街門口搭個舞台,看到一群醉鬼出來就朗誦《將進酒》,「形成現代與傳統的反差」。

「我們是季播制度,按節目規律,一般一年推出一個季,有些團隊做上檔的節目,有些可能平時在休息。」湖南衛視頻道副總監、新聞發言人李浩覺得徵集到 這麼多方案並不奇怪。休息的團隊為了上節目,平時都在思考新節目,加之創新研發中心常年扮演新節目孵化器的角色:不僅研發新節目,也及時分析國際上節目的 創新動態,作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在這樣的機制和形勢下,所有人都攢了一肚子點子。

提交方案的人在接下去的三天裡逐一上台演講,參加海選。吳雄傑的方案落選了,他的判斷是:「可能跟頻道的氣質沒有那麼契合。」

湖南衛視的氣質是什麼?大眾熟知的口號是「快樂中國」,改版後加了四個字:「青春向上」。「『快樂中國』畢竟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李浩說,「後一句突出年輕、女性觀眾這些主要受眾;向上,強調我們陪觀眾一起往前走,拉近距離。」

從海選中脫穎而出的《百變大咖秀》、《完美釋放》、《向上吧!少年》、升級版《我們約會吧》在第一波改版中全面亮相。

找對象不是陪著你去樂

2012年8月1日下午3點,邱啟明出現在長沙湖南大眾傳媒學院1400平米的演播廳裡,與他在央視時事新聞《24小時》的主播造型並無多少差異。當天,他要錄製《我們約會吧》中六個男嘉賓的節目。

作為升級版《我們約會吧》新任主持人,邱啟明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與以往端坐主播台前不同,現在要從頭站到尾。按每個嘉賓錄製一個半小時來算,六個全錄完差不多到次日凌晨3點。這次來長沙要這樣連續工作5天,邱啟明專門在頸椎上貼了膏藥。

湖南衛視從敲定《我們約會吧》改版,到找上邱啟明、簽約錄節目,前後不過一個月時間。

「他們佔盡的優勢就是暴風式的猛攻,一刻不停地『騷擾』你,突然一下子別人就顯得很輕了。」邱啟明這樣向南方週末記者形容湖南衛視的攻勢,他口中的「別人」是他當時還在等待的另一檔節目:央視的《看見》。

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此前專門飛到北京,與邱啟明談了一個小時。打動邱啟明的話包括,新聞抱負不見得非得在新聞平台才能實現,他可以完全保持以往的主持風格——即使改版前《我們約會吧》的主持人是何炅。

之後便是湖南衛視人事部門與節目組不停給邱啟明打電話。「你突然覺得湖南衛視在職業操作上佔盡上風,做事就應該這樣做,相當市場化。」邱啟明簽下三年合約。

《百變大咖秀》等節目同樣以閃電速度開工。「從策劃到上檔,只有40天,連藝人都還沒仔細選。」製片人洪濤表示,同類節目在國外最短也得三個月,「我們有點違背規律在做,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

邱啟明第一次來錄《我們約會吧》便被疾風驟雨式的工作節奏裹挾進去了:還沒吃飯就被拉進錄影棚拍宣傳片、配音;接著跟節目組一起研究台本。節目改版 後新增了「百女牆」,齊刷刷站出100位女嘉賓,原來只有18位。邱啟明必須把所有人的資料過一遍。說好一次節目只錄三四個小時,第一次就連軸轉了17個 小時。

「他《24小時》的粉絲簡直覺得:這個世界逆天了嗎?」《我們約會吧》製片人劉蕾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其實不僅邱啟明剛進節目組「有一點懵」,節目組也非常冒險,「一個完全不同類型、不同氣場的主持人,放在一個這樣的場子裡會是什麼樣的?」

邱啟明在現場還是那個邱啟明。沒打雞血,也不灑狗血,不緊不慢。看到女嘉賓諷刺男嘉賓嘴大,「我站台上都能看到他的胃了!」邱啟明淡淡回她:「哪有這麼欺負人的。你還能看到我腸子呢。」面對現場時常瀰漫的火藥味,邱啟明說:「還沒有特別瞭解對方,為什麼帶這麼多責備。」

《我們約會吧》升級版播出數期後,有網友認為娛樂性不夠:「收得太緊」、「你應該像曾志偉那樣語速」……邱啟明自己收到這些意見。「我們到底是做電 視相親節目,還是做一個社會關係互動節目?」邱啟明與劉蕾他們選擇後者,「你看得很快樂,人家找對象的怎麼辦?找對象不是陪著你去樂。」

「社會關係互動節目」定位讓《我們約會吧》與「限娛令」重點控制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遊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真 人秀」等節目類型劃清了界限。另外幾檔節目也如此,《完美釋放》是「職場減壓類節目」、《向上吧!少年》強調自己是「少年成長秀」而非選秀。創新節目大都 集中在午間和晚間22點之後播出,與「限娛令」重點監控的19:30-22:00黃金檔錯開。

把周播劇做成奢侈品

除了創新節目,《第一週播劇場》被看作此次改版最重大的編排突破和創新亮點之一。「把周播劇做成電視劇行業的奢侈品、稀缺品。」李浩說。這意味著周 播劇的演員陣容和品質感要十分突出,在其他電視台看不到,也停止一切網絡直播合作。只有湖南衛視「限量發售」,「每週四集,多了不給」。

周播劇無疑是湖南衛視電視劇戰略的又一次嘗試。

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規定「同一電視劇集不能同時在四家以上上星頻道中播出」。各大衛視爭搶電視劇首輪播映自此開始。湖南衛視從《大長今》到近 年的自制劇《一起去看流星雨》、《恰同學少年》、《醜女無敵》等,7年來一直堅持獨播。2012年,在多家衛視聯合買劇、多台聯播的攻勢下,湖南衛視的獨 播劇再無去年《步步驚心》的風頭。

「多家拼播可能造成同質競爭,任何人都知道獨播對自己的品牌肯定更好,但拼播可以分攤成本,宣傳力更大,影響力更大。」李浩表示。今年大熱的76集電視劇《甄嬛傳》一集購買成本200萬,「放在哪家電視台能夠承擔?很少。」湖南衛視最先接觸到這部劇,最終還是決定放棄。

對於多台聯播的話題,湖南衛視也在討論,最現實的出路可能有兩條:一是跟定位與湖南衛視完全不一樣的電視台拼播;二是通過自制劇確確實實烙上湖南衛視的品牌印記。

在李浩看來,「周播劇」概念不僅是一次「吃螃蟹」:「我們想要的效果,絕對是帶動整個電視劇產業鏈有一個爆髮式的增長。」全國目前每年電視劇生產總 量15000集,播出的不到一半,品牌植入等商業化操作異常困難。業內人士預測,周播劇做起來後,劇集定位、播出平台比較明確,隨拍隨播,廣告商可以隨時 來談品牌植入,這將使品牌植入的操作形成規模化、規範化。

6月開始,因《步步驚心》大熱的女星劉詩詩常出現在湖南衛視廣告裡,柔聲預告:「《快樂大本營》後,《第一週播劇場》。」她與胡歌主演的《軒轅劍》 作為首部周播劇登陸週五、週六晚間22點檔。開播兩週來收視率接近2.0,成為全國同時段收視最高的電視劇。改版後,「金鷹劇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 《勝女的代價》也形成不錯影響。

在李浩看來,湖南衛視和其他省級衛視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全國性的品牌頻道,「所有收視數據在各地都比較均勻一致」。

對一些電視台收視率遭到作假的質疑,他解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的權重往往很高,只要這些重點城市有100個人看電視,它的權重就是其他 地方的100倍。「大家的懷疑是有理由的,而且非常意外——同一部劇集,有些城市收視份額可以到零,有些城市可以接近20%。找不到任何理由。」

20%已經非常高了:《還珠格格》第一部在湖南衛視首播的收視份額是45%,第二部是54%,至今無法超越。

「現在我們仍需要靠某一檔或幾檔節目來帶動我們的品牌繼續大幅提升,儘管湖南衛視已經是發展比較均勻。」李浩說,「我們追求節目創新的理念從未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6

東北大米振興:讓農民富起來,也要讓男人的肚子小下去

時值8月,東北的水稻正處於灌漿期。這是影響稻谷籽粒成熟的關鍵時期。置身於郁郁蔥蔥的稻田中,忍不住極目遠眺,滿眼的翠綠,舒適的清風不時迎面拂來,四溢的稻香徐徐送至,甚是怡人。

離9月下旬的人工收割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煮飯仙人”村嶋(dǎo)孟來到了吉林省永吉縣。這位耄耋之年的日本老人希望在東北這片白山黑水間尋找最好的東北大米,並親手煮出最好吃的可以媲美日版味道的“銀飯”。這在近年來國人紛紛湧向日本高價購買日本大米、電飯煲的背景下,似乎顯得有些反常。

其實,在村嶋孟以及諸多國內大米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並不缺乏好的大米,哪怕是跟國際上的高端大米相比,也毫不失色。遺憾的是,整個產業缺乏有效整合,尤其是品牌,導致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較弱,“信任成本”較高,追求品質的國內消費者才不得不轉投國外。並且,伴隨這部分群體的日益壯大,正在逐步倒逼著大米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革新,以適應國內已經產生分化的需求。

“銀飯”的倒逼

在日本,村嶋孟被譽為“煮飯仙人”。

得此稱號,在於其神采奕奕、仙風道骨,酷似日本動漫人物龜仙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半個多世紀來,他精益求精,只專註於煮飯這一件事。對於日本人的主食——米飯,他認為,只有純正美味的米飯才堪稱“銀飯”。

出生於1930年的村嶋孟,曾經歷過戰爭,當時物資匱乏,能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在他看來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這也是他煮出“銀飯”的初衷。

由於對米飯有特殊感情,從1963年他在大阪開始經營“銀飯屋”以來,就堅持沿用古法,不用電飯煲,而是用竈臺蒸煮米飯。在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中,老人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精細複雜而又流暢連貫、堪與“茶道”相媲美的做飯工藝,其烹制的米飯,也因好吃而備受顧客推崇。他也被認為是日本稻米文化與料理傳統的捍衛者,成為當下“匠人精神”的代表。

業內認為,正是國內大米行業“匠人精神”的缺乏,才有近年來國人湧向日本高價購買大米、電飯煲的消費行為。

促成“煮飯仙人”中國行的全球商品采購中心主任許京認為,振興中國大米產業是系統工程,而“銀飯”是破題的關鍵。只有煮出適合國人口感的“銀飯”,才能籍此倒逼大米產業上遊乃至整個產業鏈,不論是大米,還是電飯煲。

大食品網創始人韋三水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消費者對高端的米和電飯煲的需求外溢,源於生態環境和商業環境的亟待改善。一方面有些糧食主產區的水、土壤被汙染,以及受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高端消費者傾向於國外農產品;另一方面即便認可中國也有好的大米,但是存在假冒偽劣的商業環境造成消費者“信任成本”過高,與其遍尋好米而不得,還不如到日本購買質量放心且有保證的大米。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赴日購買米與鍋的行為,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態是追隨或體驗式購買,很難實現常態。

盡管日本大米的進口量僅占大米進口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是海關數據顯示的近年來日本對華大米出口猛增也是不爭的事實。農業部官方曾對此解釋為,適量進口一些特色品質大米,可以調劑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

好米與好鍋

在中國,水稻主要分為秈稻和粳稻。這是在人類馴化水稻的過程中,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亞洲栽培稻分化出來的兩個亞種。

從外形來看,秈稻粒型長而尖,粳稻粒型短而圓;從地理分布來看,秈稻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兩湖、兩廣等南方省份,粳稻主產區在東北和江淮;從生長周期來看,秈稻從90天-120天不等,取決於品種,有早中晚稻的區別,一年兩熟或三熟,粳稻一般為180天左右,根據播種期、生長期和成熟期的不同,也分為早粳稻、中粳稻和晚粳稻三類,一年一熟。

口感上,秈稻米粘性較差,米飯偏硬,粳稻米粘性較好,米飯較軟。除了品種差別外,業內也認為,口感還與產地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比如同樣是粳米,東北生產的粳米也與江浙一帶生產的粳米存在差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生產的稻米有各自的擁躉。一般來說,粳米常用於做主食的米飯或煲粥,而秈稻因為粘性低,適合做最具廣東特色的“煲仔飯”。當然,饕餮客們也多會根據各自口味選擇食用。

值得關註的是,從全國範圍來看,出現了“北粳南運”的流通格局。東北粳稻特別是黑龍江粳稻產大於需,屬於調出區,呈現由北到南、由東北到全國的流通特點。而蘇皖等粳稻流向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省份。目前,粳米的消費群體有擴大趨勢,不僅東北、華北、京津滬、江浙大部分地區以粳米為主食,就連中南、華南等地的大城市也出現了這種趨向,尤其是東北大米,盡管價格偏高,但以其口感好、飯味香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黑龍江臻美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付慧子對此解釋說,一方面在於東北人口向內地、南方遷徙,稻米需求隨之進入遷徙地,並逐漸為當地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國家也出臺相應政策,支持東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個省份到東北地區采購粳稻和玉米,運回本省銷售、加工或轉為儲備的,財政給予每噸140元一次性費用補貼,促進了北糧南運,形成全國糧食一盤棋。

好米無疑是種出來和管理出來的。

就自然生長環境而言,作物需要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的配合。以“煮飯仙人”所到訪的永吉縣為例,永吉縣縣長尚忠誠對本報記者表示,優良的自然資源是生產優質稻米的基礎。以當地所產“萬昌大米”主產區為例,土壤主要是沖積型和草甸型水稻土,灌溉水源水質優良達到生活飲用水標準。為保證水土環境,政府強化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等工作,嚴格項目準入制度,凡涉及汙染水源等方面的項目,在萬昌大米產區一律不予審批。

除了自然環境以外,產業鏈上還有優良品種的選育、生長期管理以及成熟後的加工、儲藏、包裝、銷售等諸多環節,再經過電飯煲煮出米飯,最後才能盛上餐桌。許京認為,要想煮出適合中國人口感的“銀飯”,好米是基礎。而以米的品質為導向,將會革新當前整個大米產業鏈。中國不缺好的產地,也不缺好的大米,只是缺乏好產品的發現機制。當前市場的定價機制並不能給予種植好大米的農民合理的經濟效益,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導致他們要麽不願意種,要麽不願意賣。

好的電飯煲也是關鍵。盡管“煮飯仙人”沿用古法蒸煮米飯,但是對於大部分都市消費者而言,仍然需要一口好的電飯煲。主糧同樣是大米的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最早發明了電飯煲。

許京坦稱,在電飯煲制作方面,日本人的匠心再次體現。產品功能穩定,不僅能把飯做得更好吃,而且能讓高端電飯煲更智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口味實時雲端控制,真正做到“眾口能調”。當然,消費者的認可也尤為重要。從外溢的需求來看,這一點絲毫不用擔心。盡管相較國產品牌的電飯煲,日本品牌的價格會高出一大截,仍然有為數眾多的國人願意赴日購買。

正視大米全產業鏈

對比日本,如果要說中國沒有好大米,恐怕沒有從業者會表示認同的。不過,他們也毫不諱言這個產業鏈上存在的問題需要正視。暫且將之分為三個環節,種植加工、倉儲包裝、電飯煲。

許京分析說,在第一個環節,從育種來看,日本人投入非常大,會保護好的品種,不讓胡來,而且種植的品種一般不會超過4年,就會更新一次,防止稻種品質退化,這一點中國就存在差距。在生長期管理方面,對施肥噴藥,日本都有嚴格要求,但中國小農經營的模式難以標準化,不過近年來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後,情況有所好轉。在脫殼加工方面,日本采用低溫加工,中國則是高溫加工,溫度過高,導致水分大量流失。

在第二個環節,加工成精米後,日本采用低溫儲藏,包裝方面也要求透氣包裝,而且是小袋包裝,以保證大米自身的口味和新鮮度。但中國采用的是真空包裝,大袋包裝。

在第三個環節,中國不缺資金,技術上也能達到,只是缺乏“匠心精神”,不能沖破產品價格導向的思維定式。

他舉例說,根據廠家反映,為避免增加成本,電飯煲中控制米飯質量很關鍵的電阻,國內普遍都用幾毛錢的,而不敢用幾塊錢的好的元器件,模具也是不敢用好的。日本一套好的模具需要500萬,而國產只需要120萬。這就使得中國制造陷入一個怪圈:廠家越是不敢下大力度去投入,始終用低廉的產品、工藝配合低價去打市場,消費者就越是對中國制造的產品不滿意,從而轉向去國外購買,導致需求外溢,那麽中國制造就始終沒有出路。

韋三水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因為國內企業仍然在襲用低價競爭策略,一味地省成本降低工藝,在日本激發出消費者能夠為高質量產品埋單的信心後,才轉而再去做精品電飯煲進行銷售,實際上技術上早已經成熟。

除此之外,在稻米文化上中日也有較大差異。

村嶋孟說,在日本,米飯始終是主角,其它配菜很少,比如配點鹹菜,一碗姜湯,頂多一條小魚。正是因為對“銀飯”的極致追求,才倒逼整個產業鏈的嚴格要求,才最終有了“樂在一碗中”的享受。但是在中國,桌子上滿滿的一桌菜,米飯已經很少有人去吃了。

據他觀察,中國男性的肚子越來越大,就是因為脂肪太多。相對來說,多食米飯的人身材就比較好。

本應該是主食的米飯,如今,在中國人的餐飲中卻退居配角。這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不過,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尤其是新生一代,對品質、對健康有著更高的要求,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補償性得去攝入食物。這種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51

也說亮話:肚子圖書館

1 : GS(14)@2016-06-20 05:42:45

筆者自幼喜愛閱讀,公共圖書館是我兒時的樂園,免費的書籍加上免費的冷暖氣,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人間仙境。我閱讀範圍甚廣,從打打殺殺的漫畫到正兒八經的大學教科書,雜七雜八,拿上手就啃。當時圖書館借書頗有限制,一套《射鵰英雄傳》是亂序地看,郭靖的「九陰真經」已經練到足以抵擋歐陽鋒,才回頭讀起洪七公傳授《亢龍有悔》;「神鵰俠侶」的愛情也只能憑空想像,到終於把情節都串聯起來,真是幾經波折、蕩氣迴腸。



近日,美國網媒《Gazette Review》選出全球10大智商最高國家或地區,香港人IQ爆燈,平均智商冠絕全球。選舉得分原來主要來自學生的數理成績,香港教育要求高,學生成績傲視同儕。然而,本港閱讀風氣卻是一般,根據2014年一個研究顯示,1,000名受訪者中,近六成人沒有開卷習慣,平均每個人於過去半年只讀過1.7本書。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於2009年發表報告,分析家長如何影響子女的習慣。結果發現,家庭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積極閱讀,在測試中的能力亦較強。報告中也發現,香港較富裕社會經濟背景的家長,近七成有親子閱讀習慣,而低收入家庭中只有三成多家長會與孩子一起閱讀。貧富鴻溝居然也體現在經過書本以發現世界這方面?



為了幫助資源匱乏的基層小朋友培養閱讀興趣,機構「童協基金會(Kids4Kids)」推行一項伴讀計劃,邀請義工朗讀書本,讓認字能力還不高的孩子都可以體驗閱讀樂趣,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小朋友有無窮創意,童言童語不時會提出獨特見解,一大一小的伴讀過程更可以鼓勵小朋友表達自己、增強自信。筆者家裏也有親子閱讀的習慣,趙雲、豬八戒、李逵、法老王、凱撒、林肯都是孩子成長的玩伴。每當小朋友問起故事從哪裏來,我便說爸爸吃了書,一肚子藏着故事,孩子深信不疑,摸着我的肚子大感羨慕。現在長大了一點,當然不會再被我哄倒,可喜的是他們會找書來「吃」,豐富自己的「肚子圖書館」。喜歡閱讀是好奇的一種表現,保持好奇,生命的探索會變得更為有趣!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1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