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管理、代工產業、世界工廠的反思 鴻海事件給經理人的三堂課

2010-06-7 今周刊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5

世界杯“最强音”90%来自中国 加工厂利润不足5%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17/847984.s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眼下最为火热的话题非世界杯莫属。在各个 国家球队的精彩表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从头至尾响彻全场的喇叭声。从开幕式开始,这种叫做“呜呜祖拉(vuvuzela)”细长塑料喇叭,因超大的 分贝引来了全球热议。
虽然中国队无缘世界杯,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种响彻全球的喇叭,90%产自中国。除喇叭之外,还有大量足球相关产品均 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呜呜祖拉”90%产自中国
据说,这种叫做“呜呜祖拉”的喇叭最高音量可达127分贝, 全场齐鸣甚至比喷气式飞机起降时的音量还要高。许多观看电视直播的国内球迷一度误认为耳边蚊子在飞。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南非人用 “vuvuzela”是驱赶聒噪的狒狒,能将凶悍的野兽震晕。这种喇叭让南非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同时,却让不少并不习惯如此聒噪的球迷和运动员心烦意乱,甚 至有不少人要求官方下令“不得吹响”。
不过,这个引来无数争议的小小喇叭,成全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企业。原来,“呜呜祖拉”大部分产自中国的浙 江和广东。
“可以这么说,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上出现的 ‘呜呜祖拉’,90%产自中国。包括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喇叭都是我们生产的。”浙江宁海吉盈塑料制品厂经理邬奕君昨日(6月16日)告诉《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
邬奕君介绍,从今年初到4月份,工厂已经生产了100多万只喇叭。整个市场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和广东汕头,数量并不多,大 约在四五家左右。
中国商家闻风而动
广东广达玩具厂销售经理林妙耘同样沉浸在世界杯喇叭的生产和销售的忙碌之中。据她介绍,该厂生产的 20多种款世界杯喇叭销往荷兰、南非、巴西、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林妙耘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我们在好几年前就在生产球迷 用品,款式很少,量没这么多。没有预料到这次南非世界杯行情这么好。从去年9月份已经从订单上有所表现,11月份到今年3月份都比较忙。现在是先付款后生 产,很多钱打过来,我们不得不连夜加班加大生产,要不就没货给客户了。”
火爆的销售甚至连林妙耘自己也来不及统计销售数据,她告诉记者,这段 时间以来一直在抓紧组织生产,以至于具体的销量自己还没时间来得及统计。
显然,供不应求的市场已经吸引了无数商家闻风而动。“很多厂家以前没 有生产球迷喇叭,也并不是很专业,看到现在行情好,去年底到现在很多小厂家在闻到世界杯气味之后就转型过来生产球迷用品。”
在邬奕君看来,今 年的行情必将使工厂业绩大增。“我们厂去年一年产值1800万元,今年预计在世界杯的拉动之下或增长50%以上,达到2800万左右。”整个南非世界杯市 场在他看来是相当巨大,“估计光喇叭的市场在2000多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1.37亿元)。”
出厂价最低仅为0.6元
实际上,不仅 仅是“呜呜祖拉”,在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无处不闪耀着“中国制造”的身影。手机链、钥匙扣、足球、假发、国旗、荧光棒、帽子……不过,这些“中国制 造”绝大多数无法让人“骄傲”。
林妙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透露,“南非世界杯的喇叭每种款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 定制。最长67公分,最短的7.3公分,出厂价一般是在0.6元到2.5元。”
在南非世界杯赛场,这种喇叭的售价从20兰特 (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 (约合53.1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厂的利润不足5%。显然,中间的绝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国外的经销商和进口商的腰包。在庞大的世界杯商机市场面前,“中 国制造”收获的往往只是一点蝇头小利。
不过,一些中国商人已经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我们已经提前缩减生产,产品海运到南非需要35天,到时候 行情都结束了,空运的话成本又会高出很多。”邬奕君表示。
“世界杯结束必然会给我们的销量带来影响,我们只能寻找其他机会。”邬奕君介绍,他 们已经将主要的方向转向国内市场,现在又已经开始着手捕捉广州亚运会的商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53

有線電視播世界盃 恐虧本 王雅媛


2010-7-3 TNm





據德國啤酒業界的資料,如果德國 躋身到決賽,可以增加20萬噸的啤酒銷量。究竟20萬噸是什麼概念?

根據中國最大啤酒商青島啤酒年報,2009年啤酒銷售591萬噸,即是 平均每月銷售50萬噸。因此如果德國真的躋身到決賽,德國人將於這兩個星期消耗完青島啤酒於相同時間內的出貨量。德國人口只有8,000多萬,而中國則有 13億人口,可想而知,德國人的啤酒消費量是多驚人。

如果香港市民要看世界盃賽事,便要安裝擁有這屆世界盃轉播權的有線電視。早前有朋友問 我究竟有線電視轉播世界盃是賺還是虧?

剛巧在這篇文章登報前,全資擁有有線電視的有線寬頻通訊(1097)便發出盈利警告。預期截至 2010年6月底止六個月期間集團將錄得虧損。主要因大幅增加於頂級體育節目的投資,為訂戶帶來世界盃、冬季奧運會、歐洲聯賽冠軍杯等賽事。

外 傳有線花費了港元4億元(約新台幣16.6億元)取得這屆世界盃轉播權。香港最大的電視台電視廣播(511),即大家熟悉的無線電視,2009年盈利是港 幣9億元(約新台幣37.2億元)。因此簡單來說,有線要賺到電視廣播一年一半的盈利才可以回本。

有線電視主要從三個地方賺錢:廣告、家庭 客戶及商用客戶。廣告方面,有線已經說了,此部份非主要收入來源,而每次世界盃年需要投入的資金亦較多,即使收入上升也難以彌補,因此可以當廣告收入是零 增長。家庭客戶月費要400元左右,簽兩年的約,即是每個家庭要1萬元左右。根據有線主席兼行政總裁表示,受惠世界盃播映權的刺激,5月份有線電視每日上 客約有1,000戶。樂觀假設這個趨勢維持了足足一個月,那麼5月有線便應該收了接近港幣3億元。另一部份是商用客戶,如餐館、娛樂場所、馬會等等。

有 線電視因世界盃得到的廣告、家庭客戶及商用客戶三項收入,加起來未必有3.5億元。連4億元競投費也彌補不了,更別說還有節目製作等成本。難怪世界盃還沒 播完,有線已預先發出盈警了。(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29

苹果失去了中国 联想失去了世界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6073/

  柳传志今天高调批评苹果,称苹果正在错失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确实,苹果作为一个相对小 众的细分市场产品,一直在中国销量不大。如果说苹果失去了商机,那么苹果确实有可能失去一些未来潜在的增长。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曾经在世界市场拥有 一定地位的联想,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失落,除了中国之外在世界其他地方处于亏损。在刚刚结束的2009/2010财年,联想海外业务共亏损了1.62亿美 金。联想是完全依靠中国的高额盈利才勉强维持住了千分之2.85的微薄利润率。      其实,苹果从来不曾拥有过中国市场,也谈不 上失去什么。而联想曾经拥有的美国和欧洲市场则已经确确实实失去了。联想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进不了前五名,永远归于“其他”一类。而苹果这个小众产品竟 然还能勉强获得第五名。如果说苹果失去了中国,那么联想则失去了世界。       柳总不仅对苹果不满意,对乔布斯的脾气也评头论足。“我们很幸运,因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脾气很坏,没把中国市场当回事。”是啊,乔布斯的脾气确实有问题,要不然当年也不会被从自己创立的公司赶走。看来只有好脾气的人才能赶走创业 的人,甚至把坏脾气的人送进监狱。




博彩世界杯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07/t3081148.htm


 世界杯早已成为商业盛宴,对博彩业更是四年一度的牟利良机。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早已经跨越了纯粹的竞技体育范畴,围绕世界杯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足以见证足球多方位的魅力。南非世界杯,光电视转播授权费和 特许赞助费就已经为国际足联(FIFA)带来了超过30亿美元的收入。除了主办国经济受益毋庸多辩之外,高盛经济学字吉姆·奥尼尔的研究证明,球队的表现 同样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以英格兰国家队为例,据测算,如英格兰能进入决赛,光餐饮一项就能为英国带来8.74亿英镑的收入,而每进一球都能为零售商带 来1.26亿英镑的销售额,即使是相对小众的博彩业,每粒进球也意味着1.2亿英镑的收入。当然,不幸的是,在裁判的“帮助”下,英格兰队止步16强,上 述收入自然也大幅缩水。
博彩业和世界杯的亲密接触发生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德国最大的博彩公司奥德赛特(Oddset)成为世界杯历 史上首家来自博彩业的赞助商。不过,博彩公司与世界杯的“渊源”自然是由来已久。在许多赌博合法化的国家,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盛宴,也是赌球客 们的节日。
有机构预测,南非世界杯期间,全球博彩公司的足球投注总额将超过100亿欧元,如果将地下赌球集团考虑在内,投注金额更是达上千亿 欧元。通过设立了赌球产品的逾2300个博彩网站,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期间将有数千万人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赌球。在这其中,威廉希尔(William Hill)、立博(Ladbrokes)、Bet365无疑是博彩世界杯中的主角。最近7年,威廉希尔所获毛利最高的年份就发生在2006年世界杯。为了 全力冲刺本届南非世界杯,威廉希尔开通了21种语言、11种货币的网络投注体系,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投注服务。据其预计,本届世界杯将是英国博彩史 上首个投注额达到20亿美元的体育锦标赛,良好的预期收益甚至让威廉希尔决定向押注兰帕德被吹掉的进球的投注者支付额外奖金。


  威廉希尔:“英超指南针”
  作为最富盛名的博彩公司之一,英国的威廉希尔有着“博彩公司代言人” 之称。凭借对英国足球各项赛事的精准判断,威廉希尔制定的赔率通常极少出现大的变动,因此被誉为“英超指南针”,其所制定的赔率被许多博彩公司直接引用或 者作为参考标准。此外,威廉希尔对欧洲其他几大联赛也有着不俗的判断能力。
威廉希尔采用101赔率体系,在正常情况下每场球即能获得1%左右 的利润。它的赔率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采用较为固定的比例结构模式。在同型赔率的系统中,有着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比例结构的固定赔率组合模式。凭着对赛事 的精准预测、玩家投注倾向等方面的把握,威廉希尔提供相应的赔率组合给赌客选择。在“十赌九输”的千古名言下,威廉希尔却永远都是赢家。
跟人 们传统印象中的博彩公司不同,威廉希尔没有大型的综合赌场,在颇为简易的投注站里面,客户通过卫星连线获得实时的体育赛事信息、报道和比赛结果,与澳博、 永利和金沙等综合博彩集团相比,“以赌为大”的特性展示得更为透彻,当然运作上的成本也因此更为轻松。
经过76年的发展,威廉希尔已经形成了 以商店投注站为主、在线投注和电话投注为辅的庞大博彩体系。2009年全年的投注总额高达154.9亿英镑,营业利润2.53亿英镑,占有英国市场25% 的博彩市场份额。

  线下线上,一网打尽 
  自1998年开通在线投注业 务后,威廉希尔不仅在网上设置了赌场、扑克、游戏、宾果等各式赌博产品,同时也顺利把触角伸向全球,吸引了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目前,其全球活 跃客户超过130万,每个活动账户在2009年的平均投注额为157.8英镑。
由于近几年对网络投注的大力发展,威廉希尔的在线投注额稳步增 长,从2002年的3.89亿英镑增长到2009年的12.8亿英镑,年复合增长率18.56%。在线投注额大幅增长的同时,在线收入也显著提升。尤其是 在2009年整体经济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威廉希尔的在线收入增加了63%,达到2.035亿英镑。与其他行业一样,从线下向线上过渡,是博彩未来发展的重 点。
不过,在博彩网络化的今天,威廉希尔的投注站却依然表现强劲。立足于英伦三岛的威廉希尔,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超过2300家投注站,通过 投注站所得占总收入的76%。最近7年,威廉希尔投注总额增长了460%,投注站投注总额增加了556%;而同期占投注总额的比例也从2002年的 73.1% 上浮到2009年的88.2%(附表)。



作为传统也最成熟的投注渠道,电话投注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下坡路,投注总额在2004年达到 6.93亿英镑的峰值后开始逐年下滑到2009年的5.07亿英镑。2002年时,电话投注金额仍比在线投注额高出1亿英镑,到2009年,它不到后者的 40%,并且在投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14.5%急剧降至2009年的3.28%。尽管如此,威廉希尔依然是英国最大的电话投注公司,能提 供600人同时下注的呼叫中心保证了电话投注的畅通无阻。
冷门=巨大收益
  与多数球迷喜欢欣赏 强队肆虐弱队的得分表演赛不同,博彩公司却更喜欢看到以弱抗强的颠覆之战,因为一场备受瞩目的冷门比赛意味着极大的回报。世界杯冷门迭爆,第一个偷笑的必 然是各地的博彩公司。往届世界杯中的黑马,1994年的保加利亚,1998年的克罗地亚,2002年的韩国,为广大球迷带来惊艳表演之际,也让博彩公司眉 开眼笑。
上届德国世界杯期间,由于比赛前期冷门较少,前56场比赛中有39场的胜平负情况出现了赔率最低的结果,即普遍被看好的球队都能取得 预期的结果。因此,大多数投注的球迷都能猜对结果,导致博彩公司普遍收入不佳。不过,凭借1/4决赛中葡萄牙在点球大战中3:1淘汰英格兰,博彩公司终于 缓过劲来。由于大量英国球迷投注英格兰获胜,一下就为威廉希尔等博彩公司带来了数亿英镑的巨额回报。
本届世界杯上,同样的案例再度上演。小组 赛中,英格兰门将的“黄油手”害苦了许多参与投注的人。在威廉希尔开出的1.44、3.60、6.50的赔率预期中,英格兰取得胜利仅仅是时间问题,最终 双方打平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过却为威廉希尔带来过千万英镑的收入。■


中環在線:主席唔撈嘆世界正興大插14%


2010-7-14  AD





 

子係咪一定要承 父業?似乎未必。好似原先做開製衣嘅正興(692)咁,噚日無啦啦出咗張公告,宣佈現年七十有四嘅主席姚正安,決定退休唔撈嘆世界。至於繼任人選?公司話 仲未搵到喎!不過就委任咗陳耀輝先生做執董,話佢有「20年扎實的投資背景」,但咩背景統統無講。

姚主席位公子、行年48歲嘅姚國銘,一直 係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點解唔搵佢接手坐老竇個位?係太子爺未夠班?定係公司之後會有後着?華華唔識估,不過呢隻變咗身做礦股嘅正興,股價就喺谷底再 插水,埋單跌14%,得番一仙二,睇怕好快連仙都唔仙吓o架嘞,陰功!

李華華




電子世界無私隱 左丁山

2010-7-29  AD

 



 

大浪西灣農地建 屋(或小型高爾夫球場)事件,首先由《南華早報》報導而起。現在在甚麼地方影相,十分容易,不少人日日帶住儍瓜數碼相機出街,用手機亦可拍攝video, 不比從前要影相,要預先有準備。網上又有Facebook、YouTube,影完直至上網,瞬即傳遍世界,莫講話Google Map嘅街頭攝影車可以洩漏私隱,任何一位人士都可以洩漏別人自以為係神秘嘅秘密。例如富豪在荒野挖地,以為無人知呀?其實隨時會俾一位意外而來嘅行山客 /遊客影咗相,交畀報館、網站,咁就通晒天。

餐飲M就有咁嘅經驗,佢某日中午時份在銅鑼灣揸車趕赴約會,因避車而幾乎衝上行人路,撞跌路邊一個垃圾桶,佢急忙停車,扶起,擺番正個垃圾桶,然後駕車而去,否則阻塞交通,導致後面塞車。

點 知十五分鐘之後,到咗餐廳,已經收到警署電話:「M先生,你在乜乜道揸車撞倒垃圾桶,冇報警噃?已有市民舉報你,仲有手機拍下過程,用電郵傳來畀我哋 睇!」餐廳M答:「阿Sir,趕住去約會啫,食完飯,立即到警署!」銅鑼灣到處有人群,都唔知邊一位隨街攝影,捕捉突發事件,餐飲M就啱啱在前後不夠一分 鐘之間,就被人攝入鏡頭。

警察就高興呀,不時會有意外收穫,一啲精心部署嘅犯罪事件可以偶然間被人影咗相而破案。難怪《經濟學人》上一期有 一篇文章講到電子科技進步,本以為方便各國間諜偷取情報,唔使好似辛康納利占士邦時代,好辛苦先至可以跟蹤、偷聽。但一個銅銀兩個面,用高科技嘅間諜,亦 最易俾反間諜人員追捕,因為但凡用過電腦,上網,手機,信用卡,就會留下「數碼行蹤」,好容易被人發現身在何方。唔用最新科技通訊,改為五十年代老方式, 在湖邊漫步,「意外」撞到某人,迅速遞交信封,得唔得呀?未必噃,點知湖邊樹木有無攝影裝置,將秘密會晤拍入鏡頭o架。見人時,為免暴露行蹤,拆去手機電 池得唔得呢?又未必,因為咁樣做會立即引起反間諜人員嘅懷疑。總之在電子世界,無論做間諜或普通人,通訊與行動有無限掣肘,難有私隱秘密可言。




世界工廠之名非虛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9289

今年國內發生連串工潮,工人要求加薪的聲音此起彼落,今年國內工人平均工資已經上漲了兩、三成,長此下去,有人擔心高工資會大幅增加國內製造業的勞工成本,令廠商與大企業遷離中國,令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從此消失,但現實原來並非如此。

就看一下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的情況,中國人口十三億,是全球人口最高的國家,印度人口十二億,位居第二,以年齡分佈而論,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較 中國年輕,未來十年數據顯示(左圖),印度將會供應全球最多的勞動人口,中國的勞工供應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全球的製造業又未見轉移到印度,何解? 原來印度的工廠主要是百人以下的小型公司(右圖),過千人的大型工廠主要集中在中國,這個與印度當地的勞工法例有關,在印度,超過百人的工廠受勞工法嚴厲 規管,工人的利益當然受到保障,但企業就因此而增加了勞工成本,印度企業情願行機械化,也不願意多招聘勞工,在印度國內,廉價勞工大量供應,但可惜因為法 律規限,阻礙了勞工的就業,這樣的情況,在未來中國將會發生,國內企業行機械化與高技術化是大勢所趨。




中國怎樣影響世界 WSJ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9/wsj.html

上週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如果說其中揭示了什麼的話﹐那就是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在貿易方面﹐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卻是無可爭議的。

這種地位形成了“中國價格”﹐也就是中國的巨大需求決定著一系列產品和大宗商品的價格。現在你還可以預計﹐未來10年﹐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增長、演變﹐其巨大的經濟規模還有可能決定大量其他資產類別的命運。

中國近期歷史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的主題都是它作為一個代工出口中心而崛起﹐壓低了包括電視機和玩具在內的一系列產品的價格。成為世界工廠還有一個後果﹐即 中國也成了從鐵礦石到金屬銅等一系列硬商品(hard commodity)的定價者﹐最終掌握著全行業、甚至一些國家的命運。

所以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一種有效的投資方法就是沽空中國生產的任何東西﹐因為其價格將會下降﹐同時做多中國消費的任何東西﹐因為其價格將會上漲。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演變﹐這條規則也需要更新。由於通脹壓力的增加和工資的上漲﹐西方生產商盲目利用中國不斷降低的成本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


與此同時﹐價格的上漲正沿著價格鏈而擴散。中國的工業機器現在不僅在為硬商品定價﹐而且也為一軟列軟商品(soft commodity)和食品定價。由於中國的原因﹐美國、歐洲的一般消費價格很可能也會跟著上漲﹐而不是下跌。

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期待中國增長的影響方式會出現新的變化。在中國國內﹐代工工廠受人關注的程度應該會下降﹐而不斷增加的消費階層受關注的程度會不斷上升。我們還可以期待中國封閉資本市場的複雜化、國際化程度得到提升﹐企業更加渴望走出國門﹐在海外實現擴張。

隨著巨型國有企業紛紛上市﹐中國已經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提振。去年﹐中國企業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籌資的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在中國農業銀行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實現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上市之後﹐這種情況應該還會重演。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現在已成世界最大。

隨著人民幣日漸國際化﹐中國資本市場也是值得密切關注的領域。目前似乎歐元、黃金﹐及上週韓圓的走勢﹐都越來越需要考慮到中國政府下一步如何部署其2.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目前中國嚴格管理其匯率、利率及跨境資本流動﹐這些政策的任何調整都將產生巨大影響。這一管制及國內投資機會有限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內地資金熱衷於尋找另類投資﹐無論是藝術品、房地產、葡萄酒還是古董。

以香港為例﹐香港地產市場已成為內地資金的投資熱點﹐香港地產價格已被推至1997年以來未見的高位。上週地產中介中原地產(Centaline)公佈﹐ 今年上半年香港三分之一的高檔新盤是由中國內地買家買走的﹐從而揭示了中國內地購買力的力度﹐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通過公司買入的房產﹐如果要是包括﹐該數 據應該更高。

這一現象還出現在其他城市﹐不過數量較少。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Knight Frank)公佈﹐來自內地和香港的中國人購買了倫敦十分之一的新建房產。

一些投資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分析這些新資本流動時另一個需要深思的因素是﹐中國所謂“灰色”或準合法資金佔多大比例。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提供給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AG.)的報告﹐中國存在高達1.4萬億美元非法、未經申報的收入。

這可能使一些面向中國地產的解決負擔能力的措施顯得不那麼緊迫。但這類資金對國際資產類型究竟有何影響就值得仔細考慮了。如果資本從未有真實的價格﹐那它 還能理性地運作嗎?例如﹐如果獲得資金的方式可能較為可疑﹐那麼在香港買一套公寓的價格就是次要的了,首要的是能在中國內地管轄範圍以外、具有高流動性的 市場獲得資產。

得益於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和內地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是呈現在香港決策者面前的一個問題。與此同時﹐應該記住如果中國能夠帶動一系列產品的國際價格上漲﹐那麼反之亦然。如果中國經濟放緩或政策出現重大調整﹐亦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Craig Stephen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