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瑞士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計劃5月香港倫敦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4OMDAwMDIzNDY4OQ.html

今年第二季度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夏天。香港的眾多投資者剛剛才從港交所修訂交易規則的喧囂中擺脫出來。香港已將每天的證券交易時間延長了一個小時。

不 過,現在他們的注意力正在被資源和與資源有關的投資所牽引。4月19日晚間,中國的礦業巨頭五礦資源宣佈配股集資4.99億美元,約合39億港元,這一 數額比該公司此前預期集資的數額減少了接近一半。本月初,五礦資源計劃集資約10億美元用於它的一項重大的礦業收購計劃,目標是加拿大知名礦業商 Equinox。

而與此同時,瑞士的大宗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Glencore)卻計劃5月在香港和倫敦同步上市,作為該公司接近中國市場 步驟的一部分,其在香港的集資額 可能達到總集資額的20%,嘉能可的融資計劃是110億美元。毫無疑問,香港的機構投資者也在鼓勵更多的全球性的能源供應商和資源型公司在香港上市,這些 機構投資者不少兼具第二重身份:投行。這些公司的上市,可為其帶來不菲的佣金。

最近,一位中資投行的保薦人用沙啞的嗓音告訴記者,太累了。他所在的部門,今年以來新增了6個人,其中不少來自外國同行。他說,與外國投行相比,他們也許更瞭解國內的市場和需求。

記 者得到的名單顯示,還有更多的資源巨頭願意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南非煤礦供應商LontohCoal、哈薩克銅礦公司Kazakhmys以及內地的內蒙 古伊泰煤炭公司和新礦資源公司等等。去年,世界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已在香港成功發行預托證券(HDR),儘管總額不大,但是其高管在隨後的 聲明中稱,HDR可以讓中國的投資者更容易意識到該公司的價值。

事實上,資源巨頭的中國夢由來已久。數據顯示,內地市場已佔必和必拓鐵礦石全球銷售量的29%,必和必拓是淡水河谷的競爭者之一。不僅是資源,在一些關鍵的金融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願意在香港或者內地上市。

不過,在中長期的市場中,記者寧願相信國際資源巨頭的中國夢與資源股的春天更加接近。

最 近一段時間,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基金經理建倉資源板塊的消息。如果投資者對2007年的投資背景還有記憶的話,不要忘記,在牛市的最後時刻,資源股的回報 率遠遠高於其他的板塊。以中國鋁業為例,在2007年6月至9月,A股的漲幅接近3倍,H股的漲幅超過2倍。而香港一位曾任保良局總裁的基金經理,借助那 一波資源股的漲勢,回報率竟高達60倍。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投資背景與2007年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通脹的壓力和氾濫的流動性。最近市場上流傳的美國即將在6月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寬鬆)的消息也許將令這個背景更加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5

直擊偷渡客搶灘 斬光香港沉香樹

 2011-4-28  NM



國內暴發戶沉迷燃點沉香,一小塊 香木動輒過百萬。沉香木在國內早已被斬得一乾二淨,整個中國,就只剩下香港還有一批野生的。利之所在,偷渡客乘搭快艇,帶齊斧頭和鋸,每星期都在西貢一帶 搶灘登陸,大肆斬伐沉香樹。記者在樹林中晝夜埋伏,最終發現斬樹黨踪影,並拍下他們掠奪的罪證。本刊更走訪粵西茂名一帶,直搗這批斬樹黨的老巢。
所謂沉香,是指沉香樹的樹木受外來創傷後,結痂處因真菌感染及與分泌出的樹脂所結合,經長年累月積聚,結痂處便成為沉香,加以熏烤之後,就會釋出獨特的香 味。隨着國內近年「養生」熱潮,沉香和紅酒,同時成為有錢人趨之若鶩的玩意,一塊手掌大小的頂級沉香木,價值分分鐘過百萬。狂熱之下,國內以至越南的沉 香,都被砍伐殆盡,中國更將沉香樹列為瀕危植物,斬樹者最少監禁七年。利之所在,國內沉香商人,便將眼光聚焦在香港西貢沿岸的野生沉香樹。
西貢淪為重災區
由於地理關係,西貢大浪灣一帶的山頭,長滿了五、六十年以上的沉香樹,國內斬樹兵團在深圳南澳出發,乘快艇一批批在西貢搶灘,瘋狂砍伐這一帶的沉香樹。這 些斬樹黨極具效率,首先有先頭部隊入境踩線,在西貢一帶登岸,以數日時間在樹林中穿梭,當找到成熟的沉香樹,便在樹上劃上記號。其後,另一隊「刀手」再潛 入境,將目標沉香木斬成一段段後,以快艇火速運回國內。由於現場環境樹林茂密,斬樹黨又神出鬼沒,香港「嬌生慣養」的巡邏警察自然連衫尾都碰不到,只能眼 白白看着香港野生沉香樹被破壞。大浪村原居民吳國安向本刊表示,村民自上年年頭已發現斬樹黨踪影,而他亦曾與斬樹黨碰個正着,「兩星期前,我响村後面行 山,見到三個後生仔著淺灰恤衫,一個攞住開山刀,一個攞住把鋸,好彩,佢哋一見我就掉頭走,如果佢哋狼死啲,衝埋嚟我都唔知點算……」阿國雖然頻呼好彩, 說執番條命,但村附近的十幾棵沉香樹卻遭逢劫難,「我見其中一個拐吓拐吓咁走,可能斬樹時整親,我報警個幾鐘後,警察先到現場,結果人就搵唔番,淨係見到 好多沉香樹俾佢哋攔腰鋸斷,估唔到效率咁高。」
「盜香」路線圖
發現隱蔽蛇竇
為追查蛇踪,記者上週二花了三小時行山路,才到達西貢大浪灣沉香樹林區。根據阿國提供的資料,記者嘗試到赤徑碼頭附近的山頭找尋斬樹黨,其間記者要用雙手 撥開密麻麻的樹枝及雜草才可前行,手腳亦因此滿布傷痕。卒在一處隱蔽山坡旁,見到一個用石塊堆成的爐灶,灶上還擺放了煮食器皿,從器皿的數量看,約可供五 至六人使用,由於該處山路非正式行山徑,煮食器具應是內地斬樹黨所遺下。沿山路至大浪村的路程,都可找到被斬伐的沉香樹。大浪村興記士多老闆陳生透露,在 這一帶活躍的斬樹黨,差不多相隔幾日便來斬樹,「我依家成日都聽到斬樹聲,報警後,差人三個鐘後至到,所以一直未見過拉到人,阿sir話人手唔夠噃。」 「班斬樹黨好多時為咗方便,連沉香樹附近其他嘅樹都斬埋,我依家怕雨季時會山泥傾瀉,上星期唔見佢哋出現,今個禮拜佢哋多數會嚟……」
「盜香」三人組
至上週三早上約十一時,有村民通知記者,說在大浪村的林屋圍,有人聽到砍伐樹木的聲音。記者便即到上址察看,初時未有任何發現,順山勢再走了約廿分鐘後, 便隱約聽到斬樹聲,再步入密林內,斬樹聲及樹幹倒下聲變得清楚及響亮。記者俯身放慢腳步前行,避免踩到地上枯葉驚動斬樹黨。緩慢推進了四十多米,終於發現 斬樹黨踪影。他們一共有三人,一名戴帽及穿淺灰色恤衫的男子,靈活地爬上樹幹,以四呎長的鋸來鋸動樹枝,另一同黨則正用斧頭猛劈另一棵沉香樹。第三個手執 三呎開山刀的,在樹林中找尋其他沉香樹,記者與他們最近的距離約七呎,清楚聽到其中一人是操廣東話,另外兩人則是閩南口音。其後,記者不小心踩到地上樹枝 發出聲響,與其中一名偷渡客兩眼對望,對方提起斧頭似有所動作,記者只好奪路而逃。由於該處電話訊號網絡覆蓋不到,最後要折返大浪村才可報警,適值當日有 大批機動部隊警員在赤徑及大浪灣一帶的山頭巡邏,記者引領警員返回現場時,幾名斬樹黨早已逃去無踪。
警察很難捉到人
上週四,村民又再通知發現斬樹黨的踪影,記者和警察趕到現場,再度撲個空,而警員陳sir無奈地向記者呻:「大佬!我哋唔夠人手,要求出動直升機協助,飛 行服務隊竟然話呢啲唔係救急扶危,所以唔肯載我哋。要求水警協助我哋喺鹹田灣上岸捉人,水警又話怕撞爛隻快艇。就算咁好彩捉到佢哋,我哋都好難舉證,好多 持雙程證入嚟香港,佢話嚟行山,你奈佢唔何,就算見到佢哋鋸樹,佢哋擅打森林戰,我哋只擅長城市戰,好難埋到身。」其後數日,警方村巡隊,派出三名便衣警 員為一小組,喬裝行山人士搜索,雖然有所發現,但又因警察對講機的訊號無法接收。根據指引,探員只能折返通知上司及要求同袍增援,當大批警員向斬樹聲方向 進發,斬樹黨已聞風先遁,警方最終都是無功而回。
尋找斬樹之鄉
曾有被捕獲的斬樹黨,向警方承認來自廣東茂名電白縣,是受僱來港專門斬樹,他們一行有十多人,通常從深圳南澳上船,之後在西貢一帶上岸,再攀山到大浪村一 帶山頭斬樹。為了追尋斬樹黨的源頭,記者來到茂名電白縣,假扮沉香買家尋找線索。最終,找到專做沉香生意的劉素芳,她收藏了不少上等沉香待價而沽。阿芳承 認附近一帶三千多居民都是靠沉香搵食,當她聽到記者想購入大量貨源後便即放鬆了警戒,更忍不住爆出來港斬沉香樹的過程。阿芳的父親,原來早在數年前已持雙 程證來西貢大浪灣一帶山頭斬樹,「有親戚住九龍,最初由親戚帶去西貢搵樹,西貢沉香係靚貨,日照夠長,濕度又適合,加上香港會打風,易令沉香樹折枝,引發 樹幹分泌樹脂……最正係咁多年未俾人開發過。依家我交晒俾個仔做,而個仔會另請工人去做,我哋好專業化o架。」劉父告訴記者。「香港貨靚,其中响西貢嘅收 穫,一公斤就賣到十四萬,沉香中屬第三級,在國內已相當罕有。」劉父表示,他們聘請外省人來香港斬樹,人工是每公斤一萬元人民幣,每次支出都要好幾萬。
東莞另設門市部
他指出,若刀手被香港警方拘捕,他只會給兩萬元安家費。「我哋請外省民工做,大約一個星期時間可以有貨,若遇上大風浪可能遲少少。南澳坐快艇到蚺蛇灣上 岸,班工人會匿响山頭煮食及過夜,我哋做一次成本都唔少o架,要包晒班工人交通來回,人工及食用……」為了拉生意,劉父還自爆幾名子女都在東莞經營沉香的 批發及零售,着記者可以到東莞選購。「○九年最好搵,每個月營業額有成三百幾萬,依家多咗同行競爭,不過都仲叫有得搵……我哋搵到錢都唔敢換大屋同靚車, 最緊要低調。」劉家的沉香,動輒過十萬,就算一條佛手沉香珠鏈,也要開價二萬五千元。劉表示最頂級的沉香,價值過百萬甚至上千萬,但貨源稀有,只有馬來西 亞的深山樹林中,才能找到那些幾百年樹齡的沉香樹。
有錢人豪玩沉香
沉香被人稱為「神木舍利」或「香中鑽石」,一直以來,中國的鬥茶、品香、插花及掛畫是古代文人雅士及皇室貴族的「四般閒事」。到清末,由於戰亂及經濟環境 轉差,歷代生生不息的「香」火突然熄滅了一百年,至近年國內經濟起飛,令沉香這種奢侈玩意又再回復舊觀。沉香主要用途是作中藥藥材、手工藝品及燒香,其中 玩得及炒賣得最瘋狂的是燒香,沉香原料價近兩年以倍數上升,而頂級的棋楠沉香,現時便要每公斤一千萬元人民幣。
燒香如燒銀紙
燃燒沉香來聞的玩意,為何會變成這麼瘋狂?說穿了,與內地人豪飲法國紅酒來顯示地位身價同出一轍,當飲拉菲已變得漸普遍後,國內的暴發戶便找尋另一玩意來 自顯身價,近年便玩起燒沉香來。北京及上海的高級食肆、私人俱樂部及富豪宴會上,必定見到的拉菲紅酒外,便是燒沉香,當中燒幾克沉香,最低消費便要數萬元 或以上,幾乎與燒銀紙無異。由於官場及商界盛行玩沉香,故現時內地流行的送禮或賄賂,都與沉香沾上關係,如近期北京富豪舉辦的私人派對,到場的達官貴人都 會獲贈一盒近二萬元的線香作為見面禮,交情再深一點,送上的沉香級數自然也提高。據深圳市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昌晟表示,就連國內中產也興起一片沉香熱 潮,如每當飲宴,各人便自攜線香到場燒點及比併當中優劣,再豪華些,就直接燒沉香。「由燒沉香開始,國內玩家甚至連沉香飾物等也不放過,卒之,全國形成一 股沉香炒風。」韓昌晟覺得現時國內沉香的炒風已到瘋狂的地步。
最後採摘地
由於利之所在,國內盜伐沉香樹蔚然成風,甚至吸引越南的斬樹黨入侵。過去幾年,越南斬樹黨便不時潛入雲南西雙版納「盜香」,至今總共拘捕超過四百人,再加 上國內的盜香集團,原先在廣東、廣西及海南一帶的野生沉香,至今基本上已絕跡。為求貨源,「盜香」集團便南下香港斬伐野生沉香樹,以掠奪這塊野生沉香樹的 最後生長地。
沉香小貼士
在香港生長的沉香樹屬土沉香樹(英文名Incense Tree,學名Aquilaria Sinensis),又名牙香樹、白木香,樹脂帶有香氣。一般生長海拔四百米以下,屬高溫多雨,濕潤的熱帶及南亞熱帶氣候的植物,生長環境最好在年平均溫 度十九至廿五度。幼年生長較慢,十年後漸增快,年平均高度可達九十厘米,最常見於本港村落的風水林。土沉香樹若因外來創傷,再經樹脂與真菌產生生化效果 後,歷十數年或以上而形成的「沉香」,則會發出香氣。據知沉香香氣主要成分來自「沉香脂」或「沉香油」,已知的「沉香脂」就有十多種,由於樹種不同,所接 受自然環境催化不同,年期長短不同,十多種沉香脂的生長變化也不同,故沉香產生的香氣也是變化多端,由雲呢拿味,牛奶味甚至蜜糖味等數之不盡,且隨燃點時 間繼續變化,這也是最令焚香玩家們醉心的原因。
貨源短缺價格飛升
東南亞及國內,經過長年開採,野生沉香已差不多絕跡,而國內更將沉香樹列為國家二級瀕危珍稀植物作保護,屬限制進出口的物品。供應少,需求大,再加上要真 正形成沉香需時經年,高品種的沉香更需上百年時間才能形成,故天然沉香可說是無價寶,故其市場價格近年只升不跌。並非每棵沉香樹都能產生沉香,只有當沉香 樹被蟲咬、風吹折枝或人為致傷後,樹身便會分泌一種保護性的油脂癒合傷口,而傷口處恰巧遇上一種名為黃綠墨耳真菌的入侵,在真菌與樹脂互相抵抗下而產生的 生化效果,沉香便告形成。人工合成的沉香需時至少十至廿年,天然沉香則需時更久。沉香之名,因其木入水即沉,故名為沉香。
焚香記
後記
記者埋伏樹林直擊斬樹黨,除了面對蚊叮蟲咬及山路崎嶇之外,最困難是如何靠近斬樹黨,因他們警覺性高,記者除了要一直沉默行事,連每行一步也要計過,如上 空有飛機聲時,便快步行多兩步。此外,步伐也要與斬樹黨一致,他們停步記者也停步,才得以逐步靠近。至成功接近他們,記者要屏住呼吸拍攝,但最後斬樹黨還 是發現了,與記者四目交投,另一名斬樹黨更手持斧頭想包抄攝影記者,最後記者只有落荒而逃,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5

人民幣IPO香港試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hb/02/201104/t20110411_2839895.html

  第一只在香港發行並挂牌上市的人民幣計價證券,將在4月11日起供投資者認購。該計價證券委由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0001.HK)分拆北京旗艦項目東方廣場,以房地產信托(REIT)方式上市。

  經過大半年籌備後,該項目在4月1日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公司及承銷團立即在4月4日開始路演,向投資者寄發研究報告,介紹這個命名為“匯賢房產信托”的項目(下稱匯賢REIT)。該項目由中信國際、中銀國際及匯豐銀行擔任承銷商。

  匯賢REIT計劃通過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增發及老股東套現合共籌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為方便投資人兌換人民幣用作認購,接受認購的時限由一般的三天半,延長到六天半,從4月11日開始到19日中午截止,4月29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

  這也是首次有企業在境外市場,通過債權以外的方式籌集人民幣資金,而REIT 日後也會以人民幣計價及交易。

  籌備多日的在港人民幣IPO,最終以REIT這種過渡性產品成行。

  匯賢REIT

  匯賢REIT去年核心贏利9.33億元人民幣,中銀國際發表的研究報告,預期至今年將增加近15%至10.7億元人民幣。打包到這家信托中的資 產,包括整個東方廣場的商場、辦公室大樓、君悅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其中以商場佔收入比例最高,達到40%,辦公室大樓及酒店分別佔30%和25%。

  中銀國際認為,匯賢REIT資產的合理估值介乎275億至3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獨立第三方估值折讓僅僅3.8%至11.8%。以東方廣場總樓面面積80萬平方米計算,每平方米估值介于3.5萬至3.8萬元人民幣,低于同區每平方米5萬至22萬的平均水平。

  投資人最關心REIT的周息率,中銀國際研究報告預測,2011年匯賢REIT周息率是3.73%-4.06%,這一結果明顯低于香港已上市 REIT平均5.7厘的預期周息率,至2012年預期周息率也只有4.17%-4.55%,低于已上市REIT平均5.9%的預期周息率。同時,研究報告 透露匯賢REIT 今年會將100%贏利分派,至2012年降到90%。

  投行敢于給出這個周息率預測范圍,顯然是由于匯賢REIT作為人民幣計價產品,讓投資人考慮回報率時,同時將REIT周息率與人民幣潛在升值幅一並計算。

  有管理長線基金的基金經理明言,REIT本身約4%的周息率並不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同時考慮到人民幣按年升值3%-4%的預期,總共有7%至 8%的回報率,對長線基金而言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尤其在目前的低息環境下,7%-8%的大型投資機會不算多。不過他同時提醒,基金要投資人民幣產品 還要同時考慮資金流動性等問題,不光看回報率。

  接近承銷團的人士直言,有別于香港其他IPO,相信匯賢REIT的買家對衝基金不多,甚至傳統長線股權基金也不是主角,而是由散戶、保險資金及收益基金(INCOME FUND)為主要目標投資人。

  一直關注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業務的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業務副主席、中國區CEO方方表示,首發人民幣IPO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很重要的一步,是個裏程碑,“因為這是香港資本市場第一次跟股權有關的產品用人民幣定價。”

  “第一,這代表了有發行人願意做這個試驗(發行人民幣計價股權);第二,反映市場有足夠的信心,做得到這個規模的人民幣IPO;第三,交易所的(人民幣)交易體係基本形成。”方方說。

  過渡產品

  匯賢REIT的發行,也是港交所自去年表示積極推動人民幣產品以來,終于有第一起證券相關項目出臺。

  雖然REIT與實質意義上的證券,即人民幣股票有所不同,但據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紹,作為從債券過渡到股票、債券過渡到股權投資產品,REIT有其獨特的定位。

  REIT以基金單位為交易單位,雖不是股權,但由于在交易所公開買賣,與一般的證券買賣相近。

  港交所要發行人民幣計價證券,其中一大限制是人民幣的流動性。對機構投資人而言,目前在香港要兌換大筆人民幣仍存在很多困難,這個限制可能影響首發時的定價,更讓人擔心的是上市後,一旦人民幣供應量不足,會降低投資人對人民幣計價證券的承接力。

  不過,REIT的性質更類似定息產品, 地產商將旗下租金收入穩定的物業,打包成REIT分拆上市,讓資金回籠,同時定期將租金收入分派給投資人。與此同時,隨著租金及物業升值,投資者也可享受到REIT本身價格上升帶來的回報。

 這種投資產品在海外市場如歐美、日本等由來已久,香港首只REIT領匯在2005年上市,是香港政府旗下房屋委員會分拆出來的180個物業,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方方認為,“可以說是作為人民幣計價股權的過渡性產品,除了交投量相對比較少外,它為投資人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回報預期,不僅僅依賴于價格上升(才帶來資本增值回報),還減少了流動性限制對價格的影響。”

  換言之,人民幣REIT在香港開拓人民幣投資品的過程當中,既為投資人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有更多誘因持有人民幣,同時不受人民幣存款利率過低的影響。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也曾公開表示,人民幣產品于本港推出的先決條件為供需支持,而以產品成熟期而言,定息產品如房產信托基金較為穩定,不受二級市場成交量影響,而人民幣計價股票則需成交量支持,需待二級市場成熟方可推出。

  方方認為,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基本上沒有技術困難,只需看香港人民幣存量,尤其是在機構投資人手裏的人民幣有多少。目前機構投資人因為沒有需求,所以也沒有持人民幣的意願。

  有傳香港交易所自設了100億元的資金池,以協助上市的人民幣產品交易。業界認為此舉僅是“潤滑劑”作用,對于完全沒有人民幣的機構,也不會參與交易,因此並不構成實質幫助。

  離岸市場努力

  自人民幣向國際化邁進以來,香港一直積極爭取,希望成為人民幣的離岸市場。為此目標,香港政府一方面不斷爭取政策,擴大在港人民幣存量,同時努力推出人民幣投資產品,進而增加人民幣的持有意願。

  香港要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如何讓香港的足夠數量的人民幣,吸引機構、其他國家持有人民幣, 除了通過數量有限的貿易結算,還必須讓這些資金有一個投資市場,讓通過貿易結算等方式流出的人民幣有一個合適的回報。根據香港金管局的數據,在今年2月 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增10%,達到4077億元;2月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為人民幣874億元。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經在去年下半年,撰長文講述人民幣投資產品,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魚”和“水”為喻,“魚”即是投資產品,“水”就是人民幣,水中的“養分”就相當于投資回報, 譬如債券的利息,或股票的分紅或收益。

  他認為,“魚”沒有“水”不會生,“水”不流“魚”不會活,“水”中無足夠“養分”,“魚”長不大。

  審視香港市場現有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對于手持大量人民幣的機構和個人,高利潤的投資機會並不多。近日,更由于人民銀行自4月1日開始,調低給予香港人民幣銀行業務清算行──中銀香港的利率,進一步推低了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利率。

  目前香港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幾乎就只有人民幣債券一途,就算是投到人民幣基金,基金也只能投資境外的人民幣債券,回報率一般只有3%左右。一名中資基金的駐港高管表示,目前大家仍在等待小QFII的推出,讓資金投到國內的市場,才能發回報率比較好的人民幣基金。

  按照李小加的說法,目前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仍處于“形成階段”,要進入“成長階段”,最終形成大量進出口企業以人民幣結算,脫離人為放水的階段,改為大量人民幣長期自然在境外流通,這時離岸市場就進入“成熟階段”。

  顯而易見,所謂足夠規模、享有更高收益,並且交投更活躍的產品,人民幣計價股票和期貨是理想的項目。而離岸市場的下一步,就是建立更有效、流量更大的回流機制,讓境外人民幣可到中國境內做投資,進一步提升回報率,間接增加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吸引力。■

  資料

  香港發展離岸市場進程

  1. 2009年6月,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內地與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補充合作備忘錄,香港與上海、廣州、東莞、深圳及珠海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

  2. 2010年7月,人民銀行與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銀香港(02388)簽署新修訂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香港銀行為金融機構開設人民幣賬戶與提供各類服務不再存有限制,而個人與企業之間也可透過銀行自由進行人民幣支付與轉賬。

  3. 2010年7月,合和公路在港發行13.8億元人民幣債券,成為首家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非金融機構企業。

  4. 2010年8月,海通香港在港推出首只人民幣計價的公募基金——海通環球人民幣收益基金,規模約為5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于人民幣債券。

  5. 2011年4月,長實分拆北京東方廣場項目、匯賢房地產信托(REIT)在港上市,籌集逾百億元人民幣,成為香港首宗人民幣IP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5

香港生命集團(8212,更正)歸入華匯陣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10506/GLN20110506094_C.pdf

前2日(5月6日),香港生命集團(8212,前問博控股)宣佈按盡力配售基準,以每股10仙,發行3.5616億股,集資約3,462萬,配售代理為中南證券。

金江股票位於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31樓,為Hennabun旗下企業,Hennabun則由漢基控股(412,前東峻(集團) 、大雄科技)、威華達控股(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民豐企業(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福方集團(885)等公司持有

此為華匯系控制的第18家公司。其所有關係的17家公司(或以上)包括包 括佳訊控股(30)、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威利國際 (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民豐控股(279,前稱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寶源控股(692,前正興)、福方集團 (885)、萊福資本(901)、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南興集團(986)、麗盛集團(1004)、大地資源控股(8116)、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匯創控股(8202)等,其往績劣不可聞,建議大家小 心迴避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7

香港房地產三次「熊市」中銀行及股市興衰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s3qf.html

從二戰戰後開始考察,香港房地產市場在發展過程中,至今有過三次較大幅度調整的「熊市」。我們可以順便考察下香港銀行行業在房地產大幅調整過程中的興衰成敗。房地產行業作為香港的主要經濟支柱,房地產市場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比日本、台灣、泰國、美國等國家地區都更為顯著。
  
從1954年開始,香港就進入了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一方面是中國內地遷移過去的居民劇增,也帶去相當多的資金。香港60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 300萬。而伴隨的是工業經濟的騰飛,1956-1966年,香港製造業工廠數量從2944家增加到了8941家。財富的積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香 港房地產商推進的「分層置業」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導致了香港戰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期間房價的漲幅是很驚人的,在尖沙咀商業區,地段較佳的商舖在 1954年一年,房價就翻了1倍。
而當時的香港房地產企業也大幅增加到1960年的接近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規模的也有400家之多。不過這些房地產企業大多在後來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了。例如當時房地產行業的龍頭公司:置地、霍英東的立信置業、嘉年地產、廖創興家族等等,在後面都逐步退出或走向衰亡。
 
繁榮之後就必然是調整,到60年代初期,市場已經暗藏殺機。這就是60年代初期香港爆發的銀行危機。起源是1961年的著名華資銀行:廖創興銀行被擠兌破 產,創始人廖寶珊腦淤血病逝。為避免進一步的銀行風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過了《1964年銀行條例》,首次真正對銀行業進行監管,並設立相應的監管指標。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針對股本的要求(每家銀行必須有500萬股本要求),流動資金比例至少為25%,投資股票/房地產不能超過股本加儲備積累的25%,單一 客戶貸款比例不能超過總額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結果卻是致命的。因為香港銀行業在經歷了長期的粗放式發展後,積累的問題反而全部暴露出來。例如廖創興銀行在1960年的存款總額 為1.09億港幣,但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和貸款就高達8200萬,加上家族同時又有經營房地產,其內部的關聯交易頻繁。在缺乏存貸比、資本充足率限制、單一 客戶貸款比例限制、流動性限制等等必要的行業監管條件下。香港銀行,特別是華資銀行的經營毫無穩健性可言,危機一觸即發。
 
1965年1月香港,明德銀號被迫申請破產,然後是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爆發擠兌潮。擠兌風潮席捲全港,在缺乏存款保護背景下,加上英資政府的「不作為」,使 得老百姓驚慌失措。恆生、廣安、道亨、永隆等諸多華資銀行被擠兌。後來在香港政府宣佈英鎊暫時為法定貨幣,並且從倫敦大舉運送紙鈔到港,同時限制儲戶取款 的金額等舉措下,暫時平息。不過不久,又爆發更大規模的擠兌浪潮。經營了30多年的本地最大的華資銀行——恆生銀行被大舉擠兌,一個月就失去了存款的 1/6,提款的人群,從銀行總部一直排到了香港會所。最終不得不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匯豐出售股權宣佈結束。這場規模浩大的銀行風波,最終只有匯豐、渣打等 少數外資銀行獲益。其中匯豐銀行獲益最大,一舉吞併恆生等本地華資銀行,幾乎壟斷了香港銀行行業(市場佔有率超過40%)。而華資銀行從此走向衰落,也僅 有永隆、道亨等少數存活較久。
 
在銀行危機收縮信貸後,引發房地產危機。冒進的房地產商因此遭遇資金周轉的危機。1965年香港地價、樓價、租金都開始大幅度下跌。普通住宅及高檔住宅價 格在一年多時間跌去50%,商業及工業地產價格跌幅更大。在1966年的短暫喘息後,1967年又遭遇香港爆發「反英抗暴」運動,港英政府出動軍警鎮壓群 眾,左派受國內文革影響,反抗英國政府管轄的活動此起彼伏。香港政局不穩,大批外資人員撤離,中資的中產階級也紛紛移民。在風雨飄搖中,房地產市場再度惡 化。1967年港英政府賣地收入僅有1962年的18.7%。
 
在危機背後,是新興力量的崛起,李嘉誠、李兆基、郭得勝、鄭裕彤等後來的地產大亨們正是在危機中看到香港未來的希望,大舉在低迷時期逆勢吸納廉價地皮物業。這是一次財富的重大轉移。
 
儘管香港在1967年又一次修訂了《1964年銀行條例》,但並沒有解決香港銀行的監管問題。例如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管轄區,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匯豐、 渣打銀行一度作為發鈔行,匯豐甚至常常扮演「准中央銀行」的最後支付者角色。這些問題,為80年代的又一次大規模銀行風波埋下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恆生指數(追溯到1960年)從60年代初期的90多點,暴跌至1967年的58點左右,跌幅接近五成。如果時光機器將你帶回1966 年-1968年的香港,估計正常人是沒有膽量敢於投資股市的。首先就是政局不穩。1966年就由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引發動亂。隨後港英政府宣佈戒嚴,期間 騷亂導致多人死亡。1967年澳門又爆發一二三事件,葡方鐵腕鎮壓,造成3死63人受傷。這導致港澳等地的左派人士極為活躍,被外國人壓制已久的矛盾被激 化。接著是全港大規模罷工,港英各部門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港英政府同時進行全港戒嚴和宵禁,宣佈禁止在任何地方張貼「大字報」等煽動性標語。到9月份,有 內地的一些中國搬運工人與羅湖邊界的香港警察發生衝突,收繳了他們的槍械。因此,香港人認為中方會軍事介入,人心更加惶恐不安。
 
其次是,香港中下層居民普遍對港英政府的「不公平」、腐敗等現象感到不滿。1966年8月份的《星島日報》上刊登的文章是:「認為香港無出路,百萬居民迷 茫」。民意調查,從18000多戶家庭深入調查,接近25%的居民表示如果可以選擇,將移民別處。因此判斷約100萬的居民有意離開香港。白種人對有色人 種的種族歧視和不公平的政策措施,成為老百姓最為詬病的地方。
 
加上當時香港的工業製造業面臨歐美發達國家的「反傾銷」,製造業舉目維艱。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以及銀行的大規模擠兌破產,導致股市更是雪上加霜。到 1967年,股市已是散戶聞風喪膽的地方。《星島日報》1967年6月的報導這麼說的:「本港上週股票市況,出現大規模崩潰局面,由於人心浮動,降價拋售 者擠,跌得更見淒厲。」
 
正是在這麼蕭條黯淡的局勢下,香港股市卻開始了新的一波牛市,而且是至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牛市。恆生指數從最低約60多點,漲到了1973年的1700多 點!而房地產市場、進出口貿易、經濟總量,都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丑到極處便是美。不到兩年後的1969年,香港人開始從各個方面來解釋股票市場的大幅度上 漲了:例如時局的穩定、外資的湧入、「移民」資金的回籠等等。
 
其實從1973-1976年期間,香港房地產市場也度過了三年左右的調整時期,但由於此前一輪熊市的打擊尚未完全消散,期間房價的漲幅還算平穩,遠不如股 市累計的泡沫大。因此,當市道調整時,房地產市場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跌。倒是香港股市在極度投機泡沫破滅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出現了歷史上最 「熊」的超級熊市,恆指一度暴跌至150點,跌去90%多。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的,香港人將股災歸結於很多因素,例如銀行加息、石油價格飆升、怡和公司發現假股票等等。甚至也有名嘴呼籲政府「救市」,1973年5 月7日,就有這麼一篇文章,稱「港府應該放手買香港股票」。不過也有有識之士指出,香港對上市公司應有更為嚴格的管制,另外,本地人缺乏投資經驗也是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他指出「如果不是,恆指絕不會升至1700多點的高峰,如果投資者在1700多點時購入置地(房地產龍頭)公司的股票,當時股價為50.5 港幣,市盈率高達178倍。」
 
在石油危機和股市崩潰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經濟舉步維艱,全港失業人數高達20萬人,停工關廠時有所聞。而此時,一大批在牛市時期上市的公司暴露出「包裝過 度」和財務造假事件。例如保利工程公司,1972年12月上市,發行價2.2元港幣,上市兩個月後的1973年3月份的股價已經漲至25港幣,上漲超過 10倍。香港沒有IPO資金賬戶的管制,因此,保利工程拿著募集的資金又投入股市炒作股票,此外,主業也存在造假。到1974年終於暴露出種種問題,最後 被勒令停盤退市,僅僅上市不到3年。這只是當時香港股市亂象中的一小部分。1975年《星島日報》這麼描述的:「很多壞分子利用香港證券市場監管真空,偷 龍轉鳳將產業變換,誇大市值,再將股票申請上市,所以一個樓宇、一條船、一紙發明,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不足兩年中,已有一家公司被迫清盤,25 家公司宣佈不派息,既不派息也不發佈財務報表的,則佔40家。」
 
1973年的香港股災,股票下跌幅度是非常驚人的。不但包括很多小型公司股價跌成仙股(不足1元),藍籌股和行業龍頭公司也都跌到只剩渣。例如匯豐銀行 1973年最高峰時股價66.4港幣,到1974年的一年後,最低跌至7.6元港幣。老牌地產龍頭香港置地公司股價從66港幣,跌至一年後的3.4元。李 嘉誠的長江實業,從28.6元,跌至1.7元。
 
在股災後,香港政府檢討了自身的監管措施,終於在74年2月通過了《證券法例》和《保障投資者條例》。設立了證監處和證監專員。對於不正當買賣行為進行了 約束,包括內幕交易、造市等等。正是經過了對於市場規則的制定和監管完善,香港股市不僅沒有覆滅,反而在後期迎來更大的輝煌,這是後話。
 
在1973年-1975年的經濟衰退、房地產市場蕭條和股市崩潰的多重打擊下,仍有不少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並且成為日後香港股市的中流砥柱。例如匯豐銀 行,1973年-197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79億、3億、3.33億、3.93億港幣,沒有出現過業績倒退。恆生銀行也是如此,淨利潤分別為7000 萬、8150萬、9110萬、1.19億港幣。還包括東亞銀行等其他香港銀行龍頭公司,都實現了業績的平穩增長。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李兆基的新鴻基地產 等,也都保持了業績的平穩。正是這種優勝劣汰,保證了香港經濟的長期活力。
 
話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正當香港經濟在70年代初期焦頭爛額時,危機卻不經意間溜走了。1976年,石油危機終於告一段落,香港經濟迅速迎來轉 機,當年GDP增速高達17.1%。同時,香港政府逐步放鬆了對外匯、黃金管制,1978年宣佈解凍對銀行牌照的發放,大批國際銀行開始進入香港。同時 期,香港人口繼續膨脹,從1970年的400萬增加到1980年的500萬,大量新移民和67暴動時移民的居民重新返回香港。另外,50-60年的生育高 峰期人口正值結婚年齡,核心家庭正逐步取代大家族家庭,對住宅的需求旺盛。內地方面,1976年正式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內耗,1979年老鄧復出,將工 作重心轉移到經濟上。同時建立了經濟特區,吸引外來投資。香港經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1975-1981年,GDP年均增速達到10%以上。
 
這些因素都刺激房地產市場在1976-1981年出現了繁榮。記錄在案的例如小型住宅(40M2)的售價,從1976年的大概2650元/平方米,大幅飆 升至1981年的10500元/平方米。香港中區非工業用地拍賣的價格,從1976年最低14910元/平方米,上漲到1981年的347200元/平方 米。其中,中區的康樂大廈附近地塊,拍賣收入超過47.55億,創當時的世界最大宗地產交易,單價超過329640元/平方米。在價格飆升的刺激下,投機 性日趨嚴重。「炒樓花」、「炒大廈」,炒風日盛。一個叫「金門大廈」的被在1978-1980年間轉手3次,價格從7.15億,炒到16.8億。地價、房 價的不斷上漲,逐漸脫離了老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
 
例如1975年,香港普通中小型住宅售價為2300元/平方米,一套40平米的小戶型售價為9.2萬港幣。當時香港普通居民月收入為1300元,購買一套 房相當於一個人6年的工資收入水平。到1981年地產高峰時,小型住宅售價為10000元/平方米,而普通居民月收入為3000元港幣,相當於8年半的工 資水平。另外,銀行的不斷加息也導致信貸出現收縮。1978年樓宇按揭利率平均為10.62%。1981年10月,樓宇按揭利率更是升至21%的驚人水 平。高利率削弱了購買的能力和增加了負擔的財務費用。另外,隨著第二次全球石油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在1981-1982年左右陷入了經濟衰退中,貿易保 護主義抬頭,這對於出口業務較大的香港經濟構成了沉重壓力。
 
這些因素累積在一起,終於在1981年導致房地產市場崩潰。同時伴隨的是銀行爆發第二次擠兌破產風潮和股市的綿綿熊市。
 
1982年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北京訪問,中英雙方傳出在香港前途問題上產生巨大分歧。於是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信心最終崩塌。1982年香港地價普遍下跌 40%到60%不等。跌幅最大的是工業用地和高檔住宅。南灣道的一些高檔住宅土地價格也下跌了60%。香港政府的賣地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例,從最高 35%,降到了83年的15%。在低價暴跌的同時,房價也開始大幅下跌。住宅價格普遍下跌3成到4成。例如北角住宅房價從10000元/平方米,跌至 6640元/平方米。
 
冒進的房地產公司遭遇滅頂之災。恆隆地產、鷹君集團、嘉年地產,還包括老牌的龍頭置地公司,都遭遇困境,而佳寧置業等公司更是破產結束。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業的新一輪危機。
 
1982年,百年老店謝利源金鋪倒閉,是整個危機的導火索。接著是傳出與之有業務往來的恆隆銀行被擠兌,短短幾個月便到了瀕臨倒閉的地步。這家歷史悠久的 華資銀行因為在房地產上投入了太多的資金,導致措手不及。最終被香港政府接管。這家銀行暴露的問題觸目驚心,虧損高達3.36億,其中一筆2.66億的款 項,被董事挪用。隨後,大來信貸財務公司清盤,香港存款保證公司、美國巴拿馬財務公司等一批發放信貸的財務公司破產。1985年危機進一步達到高潮,包括 海外信託銀行、工商銀行(並非國內的工商銀行)、新鴻基銀行、嘉華銀行、永安銀行、友聯銀行等一大批小型銀行被迫清算。
 
由於再次暴露出來的銀行業問題,1986年香港修訂了新的《銀行業條例》,其中很大程度是參照了當時剛剛萌芽的巴塞爾協議,例如首次提出了資本充足率的監 管指標等等。儘管仍然未能完全解決問題,但畢竟在不斷的修訂改進中,香港的金融監管日趨完善,也為後面成為國際化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遭遇房地產、股市和經濟的多重危機,香港的銀行業龍頭公司,都保持了很好的發展勢頭,並沒有出現危機。例如匯豐銀行,繼續利用危機蠶食 對手市場份額,繼續鞏固了自己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崇高信用」。匯豐銀行在1981-1985年期間,淨利潤從21.16億港幣,平穩增長至27.19億港 幣,期間沒有一年是業績倒退的,但增速相對處於歷史的低潮時期。1977年-2003年期間,匯豐銀行的淨利潤從6.14億港幣,增長到了2003年的 683.2億港幣,增長了100倍。期間,只有1990年、1998年、2001年業績出現過倒退。恆生銀行也表現出色,1981年-1985年的淨利潤 從5.94億,增長到9.32億,沒有一年業績倒退。淨利潤從1977年的1.54億,增長到了2003年的95.39億港幣,大致也有接近100倍的漲 幅。同時,匯豐銀行和恆生銀行也是極少數能幾十年都在恆生指數成分股之列的公司。
 
儘管1981-1984年的房地產「熊市」讓人印象深刻,但恐怕沒有人能想到,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大規模的房地產牛市,不僅持續時間超過了10年,而且漲 幅也更為驚人。同時,令人跌碎眼鏡的,還包括了股市。香港股市自1982年開始調整,最大跌幅接近40%,至1985年,市場反覆沉淪,幾次從600餘點 上漲至1000多點,然後又跌回原地。在消磨完投資者的信心和意志後,股市終於開始迎來更大規模的牛市,恆指從600多點,一口氣漲到了1987年10月 的接近4000點,只不過用了短短2年時間。繁華過後便是危機,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災再一次不經意間重創香港股市,恆指短短幾個月便暴跌至1800 多點,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回首香港歷史,不管是金融、房地產,還是股市,都是這麼在繁榮和危機中交替前進,只有那些臨危不亂,眼光長遠的,才能不斷將危機轉化為機會。而那些利慾熏心,被繁榮矇蔽眼睛的炒作之士,則不斷在各種危機中被市場消滅、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6

內地客炒熱香港樓市 房價遠超1997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9/0NMDAwMDIzOTE0NA.html

受中國房地產熱影響,香港的房產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成為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近日,香港淺水灣赫蘭道11號的一幢豪宅以6.6億港元(約合5.5億人民幣)的價格售出。

80後少婦3.4億在香港購買豪宅,只是內地客搶購香港豪宅的縮影。年初至今,香港樓市在內地限購、通脹等因素助推下,吸引大批內地資金,價格逐步上漲,目前香港樓市均價已遠超1997年高位,這也引發了香港本地對於樓市泡沫的擔憂。

大多數香港本地地產從業者認為,本輪樓市行情及價格、市場環境與1997年很不相同,買家很多為一次性付款,目前香港私宅空置率約為5%,屬合理水平。

但從民間的反應來看,有機構及學者認為,港府有必要進一步採取措施控制樓市升溫,並增加供應來穩定預期。

特色豪宅受內地客追捧

5月初,「香港九龍最貴住宅九龍站凱旋門頂層名花有主,來自惠州的80後少婦黎嘉敏以3.45億港元買下」的消息,將內地客搶購香港豪宅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

按 照香港中原地產研究的分類,總價在1200萬港元以上的住宅可歸入豪宅。香港中原地產市場部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內地買家在香港購買豪宅的整體金 額佔比不過9.7%,此時中小戶型的購買比例為4.3%;但2010年下半年,內地買家在香港購買豪宅的比例變成28.8%。其中,一手豪宅達到 35.5%。

2011年,內地樓市調控政策趨緊,限購令範圍擴大到全國數十個城市,而同時,一季度及4月CPI高企,通脹預期強烈,市場中遊走大批資金。當這些資金在內地樓市無法進行購買和投資行為後,很多人便將目光投向了香港。

內地充裕的購買力,令很多原本不善內地行銷的本港地產商轉而發掘內地市場。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前四個月,便有新鴻基地產、嘉裡建設、信和置業、新世界地產等香港地產商,來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推廣旗下物業。

5月14-15日,記者在香港信和置業旗下樓盤帝峰·皇殿及御龍山瞭解到,這兩個樓盤分別只剩下約20個特色單位,也就是俗稱的千尺豪宅,單價約為15萬至35萬港幣/平方米,每套售價在1000多萬-上億港幣之間。

「年初我們希望今年內地買家能達到30%,現在已經實現了。」據信和置業營業部總經理田兆源透露,帝峰·皇殿30%的買家來自溫州、北京、上海、深圳、內蒙等地,多數為一次性付款,其中一位客戶是在珠三角做生意的,一共買了7套。

信和旗下另外一個位於沙田的項目御龍山,僅剩10餘套特色單位,包括複式天際泳池大宅及天際花園大宅,最大戶型達到390平方米,單套估值上億。

信和置業田兆源介紹,內地買家青睞特色單位,即大戶型,或帶泳池、花園或者露台的單位,社區的會所、景觀對他們也很重要;此外,吸引內地客的是香港的低利率環境,目前香港房貸利率不到2%,遠低於內地的房貸利率。一般而言,內地客在香港能拿到5成貸款。

香港樓價升溫之憂

樓價高企,而香港地價也創新高。

5 月12日,香港地政總署舉行2011年度第二次賣地,連環推出三幅分別位於港島東半山、九龍又一村及新界港元朗的低密度地塊,由於項目均具豪宅概念,涉及 資金規模不大,吸引了包括長江實業、恆基兆業、新鴻基、新世界以及央企巨頭中國海外參與競投,長江實業副主席李澤鉅也親自出席。其中新鴻基地產以44.9 億港元拿下司徒拔道地塊,每英呎樓面地價高達24829港元,即約25萬港元/平方米,成為港島第三幅地王。

新地王是否會助推樓價繼續升溫?港人的擔憂更甚。「現在連元朗那麼偏遠的地方都賣到七八萬/平方米了,兩年前,紅磡的樓價也不過在5萬/平方米左右,」香港本地居民Ben說,香港人現在對樓價怨氣很大。

香港民建聯近日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港人均認為現時租金及樓價均超越負擔能力,88.4%受訪者贊成港府復建居屋;超過9成則贊成增建公屋。

4月底,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阿諾星(Anoop Singh)表示,香港樓價持續上升,正在醞釀樓市泡沫風險,但特區政府已收緊物業按揭(抵押)成數,相信當局仍會再推出措施,直至香港的樓市風險下降。

香 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則強調,香港的存貸比率已由去年的71%,上升至現在的81%,近期已有銀行調高了樓宇按揭息率。陳德霖又警告,由於套利活動影響,美 國一旦加息,預期於2008至2009年間流入香港的6400億港元(約1011億新元)資金,將有機會流出,令利率走勢及資金流向改變,樓市貸款買家將 面臨利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2

華能新能源重啟香港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8/yMMDAwMDIzODgyMg.html

經過不到半年時間休整,華能新能源準備好再次衝擊港股上市。

5月17日,華能新能源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公司正在計劃於近期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但對於有外媒稱該公司將「在5月23日那個星期開始香港上市推介,計劃募集資金約10億美元」的消息,他表示仍沒有確切定下來具體細節。

華 能新能源是華能集團旗下以風電為主的全資子公司,曾於去年11月29日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12月6日進行招股,但與大唐集團旗下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 司上市「撞車」,因認購不足,不得不選擇暫時擱淺登陸港股的計劃。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表示,華能新能源去年放棄上市,主要是估值被嚴重低估。

華能新能源目前是國內第三大風電開發商。今年1月,華能新能源總經理趙世明在2011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華能新能源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發電量、營業收入、總資產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0%,裝機和利潤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裝機規模由十幾萬千瓦發展到380萬千瓦。

趙 世明表示,2010年華能新能源年投產200萬千瓦,實現電量43.4億千瓦時,其風電在建規模和新增裝機列行業第一,新開工規模和發電量排列第二。華能 新能源7000多萬千瓦的風電資源分佈在全國20個省區138個縣,「十二五」期間擬建225個風場,據此規劃了23個區域公司。

此外,華能新能源在去年中標甘肅金昌和寧夏青銅峽兩個光伏發電特許權項目,共計50兆瓦,並獲得開發江蘇大豐潮間帶風電示範項目以及6兆瓦海上風機示範項目。同時,華能新能源去年有21個項目被聯合國批准為CDM項目,總數達到28個,年總收益超過2億元。

而上市工作則是華能新能源今年工作的核心任務,趙世明稱,將做好一切準備,捕捉資本市場有利時機,確保實現上市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華能新能源今年仍大舉投資風電領域,分別在云南的紅河縣、綠春縣、黑龍江富裕縣、廣東潮州市、山西忻州市和大同市進行30億元、50億元、30億元、45億元、50億元的風電開發投資。

按照華能新能源的規劃,其在「十二五」期間將保持每年200萬千瓦的增長速度,預計2015年裝機達到1430萬千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4

1946香港 左丁山


2011-5-17  AD




 

亞洲金融集團贊 助一本香港舊照片集嘅出版,此舊照片集名為「香城故影」,分中英文版,陳智思兄送了一本英文版俾賓架W,送給左丁山一本中文版。此「香城故影」由歷史遺珍 攝影基金會與亞洲金融集團合作出品,攝影師係Hedda Morrison女士,此圖片集載錄摩理遜女士於一九四六年在香港捕捉嘅香港景象。

一 九四六年,好多香港人未出世,當年香港景貌如何?一幅從山頂拍攝嘅中環銅鑼灣及維港景貌,清楚睇到今天之港島海皮就在香港會門外,皇家遊艇會孤懸於銅鑼灣 海面,今天維多利亞公園是避風塘,而對岸由新蒲崗、九龍灣伸展到鯉魚門,全是荒山野嶺,不見房屋,中上環呢面,樓房就密到插針不入,唔見有空地;在另一幅 圖片見到,畢打街畢打行對面係泊車地段。

遙想1946年,香港人口少,仲未有大量難民來港,戰後生活簡樸,只係香港島已可以容納絕大部份居 民,當年嘅空氣一定好清新,冇空氣污染,冇懸浮粒子問題。但一九四九年之後,一切都改變晒,大量難民到港,令九龍擠逼不堪,港英政府逼得大興土木,興建工 廠大廈及房屋,將九龍灣至觀塘一帶荒地大力開發。忽發奇想,假如當年已經先進到有環評報告,有人膽敢司法覆核,誓死保護九龍東區生態不變嘅話,情況會係 點?不過當年人人掛住生活,掛住在山邊起木屋(其實全是僭建),根本無人理會觀塘有甚麼稀有植物蝦蟹,咪阻住地球轉,否則香港當時如何可以容納一百萬、兩 百萬以及後來增加至六○年之三百萬人?

今天唔同咯,大家有屋住,有飯食,於是唔再喜歡人地在我附近起路搭橋,引用司法覆核制度阻止之,而且 可以聲大大,拋甚麼數據嚇人。黎廣德在now「時事全方位」講港珠澳大橋,對劉夢熊大聲講:「知唔知道起條大橋,東涌會死幾多人?」左丁山聽到幾乎嚇親, 起大橋為甚麼東涌會死好多人?那一位科學專家,工程專家夠膽提出真實數據?赤鱲角機場已運作十三年,大嶼山有幾多人因機場而死?好心,唔好扮專家嚇人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45

十八元台產蛋 打入香港精品超市

2011-5-16  TCW

什麼樣的生鮮雞蛋,每顆零售價可以賣到十五到十八元不等?

五月十二日,福頂旗下品牌自然牧場的生鮮蛋就要再度裝櫃出口香港,並由當地最大民生必需品貿易商賓仕洋行通路販售,代表台灣的品牌蛋,成功切入包括香港city'super、惠康(頂好)等中高檔超市,也創下台產雞蛋價格之最。

成立剛滿一年,這間台灣第一家外銷高檔品牌生鮮蛋的福頂,早在三月二十一日,就已出口一貨櫃、約十萬顆雞蛋到香港。「(回頭客)最直接,不會拿錢開玩笑,」頂新集團順胜實業執行副總黃玉明說。福頂背後的大股東,正是以康師傅、味全等企業聞名的頂新。

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家禽產值每年約達六百五十億元,其中雞蛋僅次於土雞,約貢獻近三成產值,商機不小。「車子、衣服都可以挑品牌,為什麼雞蛋不能挑品 牌?」六年級生的福頂總經理呂宜峰認為,身為市場新進者,唯有與眾不同才有機會走出格局。打造品牌,成了福頂非走不可的區隔化策略。

「沒有分級,永遠是一模一樣的蛋,」看到國外雞蛋分級計價,能正確反映品質與價格,為打造品牌,呂宜峰選擇反其道而行:先確定品牌出口目標與通路,再高規格要求檢疫、飼養與挑選等生產環節。

它的檢疫,超高規格 比一般藥檢多出上百項

首先,雞蛋藥物殘留檢驗。政府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共檢驗十六項,福頂則更進一步,每月申請TUV(德國杜夫萊因)一百九十一項檢測,力求滴水不露。

「叫你驗一個牛的抗生素,很多人可能覺得沒必要,」呂宜峰透露,全台沒有一個專門飼料廠只供應雞;有些藥物用在牛、豬或其他水禽動物身上,但混在一起,共用的飼料配送車難保不會成為危害來源。

它的飼養,重質重量 雞籠不塞滿,飼料也換季

不只用更嚴謹藥物檢測確保食品安全,其次也重視飼養空間。一般每籠雞隻數量約十到十一隻,福頂只養八到九隻。

可別小看少養一隻雞的威力,站在生產者角度,完全以成本角度思考,全部產品都想售出,何況以擁有六、七千籠等稍具規模的蛋雞舍計算,九成產蛋率、每籠少放一隻雞,一天就少約六千顆蛋,少賣的都是成本,每天保守估計至少損失上萬元。積少成多,這對蛋農並非一筆小數目。

「生產者要去衡量,養得少養得好,比養得多養不好要強,」從品牌思考的呂宜峰,懂得品質、數量和價格間的取捨,才願放棄短期利益。

蛋雞在飼料管理上,受惠頂新旗下飼料廠順胜的資源,隨雞隻成長年齡與氣候變化,都能隨時控管飼料品質與配方更改的靈活度。

例如,雞隻冬天要換吃高熱能飼料,增加脂肪禦寒,但夏天為避免過多脂肪囤積影響產蛋品質要再更換,又如代謝變慢、骨質疏鬆等徵兆出現,則應增加鈣粉等成分,當生產端有了專業飼料廠做後盾,便可隨時細部微調,增加飼養品質與效率。

福頂廠長廖國禎透露,他們的蛋雞「吃得少生得多」,平均一.八公斤飼料能產出一公斤的蛋,比一般超過兩公斤的飼料效率要好。

透過工研院資源整合,福頂又成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禽業蓄養之中草藥生技應用群聚」計畫示範農場。「福頂設備已經一百分,」工研院南分院家庭網路科技中心 專員陳昶源說,透過蒜精、靈芝酵素等飼料增加雞隻免疫力,有助死亡率下降、產蛋率提升,協助品牌行銷。不計額外增加的人力與產線設備調整成本,結合大量生 產靈芝與酵素的群聚成員資源,平均每顆蛋成本約增加兩毛。

該中心副主任王俊堯補充,藉該群聚聯盟打造精緻農業,也讓福頂在銷售端拉高附加價值。現階段,該品牌的紅靈芝酵素蛋(褐色蛋殼),在台灣有機食品專賣店棉花田、Sogo百貨、微風超市等通路每盒十顆售價九十五元,價格是一般同數量且無品牌雞蛋的二.六倍左右。

它的篩選,人機併用 兩階段檢查,淘汰率六成

「我可以一顆雞蛋多賺一點,為什麼要賣一斤只賺一點點?」廖國禎直言。

此外末端雞蛋挑選,福頂也運用全台數一數二的高檔設備精挑細選,最後僅有約四成符合品牌規格:第一次人工檢查先淘汰約三成外觀破損、較不美觀的蛋,再經五 十度高密度水洗、集蛋整列與冷風烘乾;並藉聲納與五千瓦光譜檢測淘汰肉眼看不見的裂蛋、血蛋。至於未能躋身該等級的雞蛋,則採分級定價,改走一般銷售通 路,價格自然不比品牌蛋。

經過層層把關,這樣的堅持與努力,今年三月終於獲港商賓仕洋行青睞,成了唯一獲選合作的台灣蛋商。

「鮮奶市場賣得好都是最貴的,」黃玉明以頂新集團雙鮮奶品牌舉例,儘管味全價格較低,消費者仍更青睞林鳳營鮮奶,這便是品牌效益;他認為,當品牌發酵,更多雞場願意加入生產體系,就能替旗下飼料廠順胜帶來更多新生意。

懂得堅持,未來打響名號,收蛋價格比其他蛋商高、規模也日益壯大,福頂就有機會跳脫台灣雞蛋市場報價規範,取得分級定價主導權,一步步孵出品牌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8

「磚頭出口」- 香港新經濟, 點石成金!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24672

我貓王對香港的政治不太感興趣,之前我自認為親人士,今我發現自己的歸屬感不知到哪裡?我們這些窮書生,在香港已沒 有發展的土壤了,該往哪裡走?不如返國內退休去及做義工,國內的地方政府說他們已累積了相當的財富,不需要外地支援了!換言之,需要支援的是我們這群土生 土長的「港燦」。

三年前我貓王寫過一篇文章名叫《曾俊華比董建華更敗家???》,我可能罵錯 了人,這位洪門弟子根本聰明絕項,根據比熊彼持(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新經濟理論謂,當經濟了無生氣的時候,它必須要新元素加入,才可以擊出新浪花,這就是十年前財經人士常掛在口邊的所謂「新經 濟」。「新經濟」就是新行業、新技術、新管理等,朋友告訴我這兩年香港出現了一個新行業,這個行業史無前例,並且多得官商的高度合作才可以促成!那就是 「磚頭出口」行業!嘩!嘩!香港地少,哪裡提供土壤生產磚頭?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財技搞得出色!只要磚頭運進港,這裡的磚頭即時被點石成金!磚頭點 了成黃金,就可以高價換為現金!這樣的新經濟真正利害,它為政府庫房不知帶來多少收入,它提供了3%GDP增長,4%的就業率!填補了其他行業萎縮的空 隙!偉大!

「磚頭出口」這個行業偉大之處!它不僅為香港的經濟數據提供了增長點,它亦為漸漸 落後的香港企業提供可貴的資金!須知道現在香港的品牌風魔全國!無奈,地產發展這大型項所需的資金龐大!港企難以與央企、國企相競爭,而國內發展又機會多 的是,港企需要的是資金! - 資金、資金、又是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在這高增長的商業樂土裡打滾,打併賺戰、發展新項目!憑藉著「磚頭出口」的新工業,只要港企在本地變出更多的磚頭, 高價出售後就有豐厚收入的資金,有更多的資金回巢,自然可以在國內變更多的磚頭!這簡直是一個魔法的新工業!「磚頭出口」這個業務為這裡的企業打下百年的 基業!香港是培養精英之地,本地的大學亦為國內訓練了不少精英,這些精英已不優沒有出路了!

我 貓王這個老頭,早年申請理工大學的MBA課程失敗了,失意非常!事實我們這等「港燦」已不適合時宜,怎可能為香港未來創富,香港的學院不歡迎你!無可奈何 也得接受現實,「新經濟」需要新人類、新思維;營商如是、房地產如是、炒股如是!我落後,我無能!看!我們土生土長的「港燦」已變成小數民族;中國的小數 民族老是住在偏遠的地區,香港實在生活迫人,也許我們小數民族可以往哪裡走?我貓王我以往哪裡跑?跑到國內的小城教人彈flamingo吉他?或跑南美教 普通話?嗚呼的幻想!生活多享往啊?肯定一句,除小量積蓄以外,走的時候不會帶走一點香港留給我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