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金鏈緊張 房企紛紛“割肉”補充流動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154

上半年,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房企庫存壓力增加,負債隨之走高。開發商也開始加緊補充流動性。

周三晚間,中國大型房地產商碧桂園宣布,擬進行15:1供股,集資至多31.8億港元。值得註意的是,其供股價為每股2.5港元,較公司周四收盤價3.62港元折讓31%。

籌集的資金將用於償還現有的債務及作為一般營運資金。供股文件顯示,碧桂園有一筆3.75億美元、利息11.75%的優先票據將於9月10日到期。

由於預期公司於10月中才獲得供股款項凈額,聯席包銷商高盛及摩根大通將延長該公司本金總額4億美元為期三個月的過渡性貸款,使其可於到期前償還該優先票據。

碧桂園表示,供股為最佳融資策略,增強整體財務狀況,並通過增加市場上的公眾持股數目,提高流通量及加大對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同時亦令資金來源更多元化。

當晚國內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萬科集團稱,全球私募股權巨頭凱雷集團正在與公司進行接觸,可能通過資產或者股權收購的方式獲得萬科集團的部分商業地產。

路透補充提到,在住宅房地產市場走下坡,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萬科在開發商流動性收緊之際快速獲得回報。

此外,另一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華潤置地也在回籠資金,其正尋求通過包括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和物業基金在內的多種金融工具來獲得現金。

除了割肉補充流動性,房企也開始各出奇招促進銷售。

本周,萬科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聯手推出淘寶消費金額抵購房優惠的活動。共12座城市的23處萬科樓盤參與活動,購房者最多可獲得200萬元人民幣的優惠額度。活動上線不到一天,就有140位購房者享受了人民幣100萬元的優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31

打新凍結萬億資金 國債隔夜逆回購利率飆升35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121

利率

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利率今日全線上揚,1天期國債逆回購利率盤中突破50%,創2013年9月26日以來最高值,此外Shibor利率小幅上揚,央行連續三周凈投放。

1天期國債逆回購利率盤中上漲逾3500%;最終收於45%,漲幅3197.45%,為史上第二高收盤價,歷史極值為2007年12月14此曾創下90%收盤價。GC002收盤也漲近200%,盤中報價一度創下97%的歷史新高。

市場人士分析稱,新股申購導致市場資金面偏緊,或是導致短期國債回購利率飆漲的主要原因。

本周市場將迎來IPO重啟以來最密集的打新申購期。根據第三批11家新股發行日程的安排,除了重慶燃氣之外,本周將有10家公司啟動網上申購,其中周四(8月28日)將有8家,分別為:好利來、中來股份、菲利華、天和防務、節能風電、亞邦股份、華懋科技、福斯特。

8月29日將有騰信股份和迪瑞醫療兩家公司啟動網上申購,受打新影響,本周融資融券余額飆升,股市亦出現連續調整。

“國債逆回購利率突升主要是機構打新籌錢所致,打新即將凍結的巨量資金是昨天大盤下跌的主要原因,不過上證指數調整空間有限,而創業板指的調整空間較大。”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本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本周新股發行的集中程度較之以往要高,所以打新的中簽率有望有所提升。

據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預計,本周兩天打新凍結資金將近1.3萬億元。不過,據記者統計,大部分專家預計凍結資金將在9000億元左右。上一批10只集中發行的新股凍結資金為8187億元。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國債隔夜逆回購利率一般在每周周四會很高,因為周四的回購利率理論價格包含了周五至周日3天的資金利率。

此外央行於周四以利率招標方式實施規模為100億元的正回購操作,此次正回購中標利率3.7%,期限14天。單周凈投放450億元,為連續第三周凈投放,月末資金面維穩意圖明顯。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顯示,當天隔夜品種上漲1.5個基點至2.876%,7天利率品種上漲18.9個基點至3.538%,14天品種上漲6.72個基點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39

投資移民有風險!中國120位富豪或資金綠卡兩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20

有媒體稱2014年是美國EB-5項目第一次出現財政年度尚未結束就用完額度的情況,這反映出中國大陸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快速增長。 (CFP/圖)

中國富豪最近在忙什麽?也許是移民了。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美國投資移民的每年1萬個名額在2014財年首次出現用罄,而中國移民獲得了8300多份簽證,明年的配額可能會更快用完。若按照國家配額的原則,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因此可能需要等待數月了。

截至2014財年第三季度(2014年6月底),美國手頭待處理的投資移民申請已達到10375件。

按照投資移民對所有國家均設定固定總配額不超過7.1%的規定,每個國家約可分配700個名額,即中國每年EB-5配額不能超過700個。不過,由於長期以來EB-5申請數量都未滿額,同時其他國家未用完的配額都可轉給中國申請人,所以7%規定一直未實施。

今年是EB-5項目第一次出現財政年度尚未結束就用完額度的情況。今年財年尚未結束,EB-5簽證發放數就達到1萬個限額。

因此,美國國務院簽證官預計,下一財年的名額將可能在明年5月被用完,屆時可能開始對超額過多的國家,也就是中國,啟動每年7%限額規定,給EB-5的申請人設定一個優先日期,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因此將可能進入排期。

美國移民局USCIS的投資移民項目即“EB-5”,該項目從1991年開始啟動,此類簽證每財年(每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有10000個名額。根據此方案,外國移民申請人在美投資創設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商業性企業,並創造10個全職的美國工人就業機會,即可獲發第二年期的條件式移民簽證。

中國大陸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近幾年均占該項目的大部分。2013財年美國國家簽證中心共簽發EB-5投資移民簽證8567張,其中中國人拿了6895張,占總數80%;2012財年簽發了7641張,其中中國投資人6124張。

與投資移民類似,中國富人在美國購房數也在快速增長。

南方周末此前報道,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達220億美元,約占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的四分之一,是美國房產的第二大海外買家,僅次於加拿大,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占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且相比其他在美置業的外國人,中國人偏愛購買高檔物業的特征尤為明顯,在美購房中位數高達52萬美元(2013年,美國全國房價中位數僅20萬美元左右)。

不過,愛買豪宅愛移投資移民的中國富人們最近卻遇到了不少麻煩。

中國新聞網消息,引援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廣受追捧的某EB-5投資項目卻讓120名中國富豪在美國受騙,最終可能導致數億資金打水漂,百名富豪或面臨綠卡和資金兩空的尷尬局面。

該項目是美國南達科他州北方牛肉加工廠(Northern Beef Packers,以下簡稱NBP)發起的,吸引了上百位國外投資者,包括120位中國投資移民者,其中70位先後註入50萬美元資金和拿到臨時綠卡前往美國,而另外50名隨後在中國被招募,該項目中國投資者共投資6000萬美元。

其中70位中國EB-5投資人透露,當時他們大多都是收到移民中介短信推薦並參加在北京舉辦的NBP項目推薦會後相繼投入資金的,當時移民中介承諾該項目安全可靠,有政府背景,拿綠卡速度快,五年返還本金。

意想不到的是,據稱“有政府背景”、“安全、可靠的”的NBP項目竟由於經營困難而宣布破產,並於2014年4月以1200萬美元現金的形式賣給了擁有第一順位抵押清償權的白橡,NBP項目的失敗讓120位中國投資者的6000萬美元血本無歸。

上述提到的70位EB-5投資人目前已組成維權團體,並決定向南達科他州區域中心(SDRC)負責人博倫(Joop Bollen)提起訴訟,以追討不知被挪向何處的投資款。維權團體成員表示,目前他們持有美國臨時綠卡,但因為NBP項目停擺,何時能夠申請正式綠卡尚不能確認,他們只能不斷向移民局申請臨時綠卡延期。而還有50位投資人甚至連臨時綠卡都未拿到。

中國投資者的代理倫巴迪律師認為,NBP的EB-5項目的發售備忘錄有誤導投資者的嫌疑。NBP在中國向投資者兜售EB-5投資時,已背負約1300萬美元的財產優先抵押權和拖欠了10萬美元的地產稅,可這些均沒有在備忘錄上向投資者披露。

EB-5專家、紐約銳澤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葉世雍律師對網易新聞表示,投資者在選擇項目時,最主要是看項目的資金結構。由於美國貸款審批難度大,若某項目有銀行貸款,且開發商自己投錢,它的安全系數相對就會高,但政府有投資並不會保障項目一定會成功。

“中國投資者要學會看美國證監會文件,謹慎審查項目背景,避免聽信中介的一面之詞。因為欺詐案件取證困難,投資者一旦卷入類似案件,官司曠日持久,甚至無法拿回投資。”葉世雍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46

關於入市早晚和資金多寡的個人觀點和理由 歸隱林地

來源: http://xueqiu.com/9564664610/31395192

昨天中秋節沒有好好看晚會,卻跟了幾個帖子。為完整起見,我把自己的觀點集中談一下,不想說服誰,但有人從中得到啟發,我還是會很欣慰。

1、“投機是學不會的”,盡管投機像山嶽般古老,但沒有人真正學會投機成為大富翁,利弗莫爾、江恩甚至大獎章基金,結局都不是很好。其他技能或許投入20000小時可以成為專家,但炒股是與市場情緒博弈,與動態資金博弈,與你自己的理性博弈,既無法學會,勝算也小。

盡早入市,通過賠小錢學習交易並取得經驗,以後就可以持續賺錢了,這個邏輯,沒有實證案例。

2、“投資是無師自通的”,你到菜場買菜,便宜了,貴了,你很快就學會判斷。許多股票的價值,通過業務模式,歷史增長,現實PE和PB,未來預期,也不難判斷。有些股票你覺得判斷不了,排除它們即可。

3、“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牛市的臺風把豬吹到天上飛,那麽什麽技術面,基本面都不需要研究,買什麽都賺,每個人都是股神。

4、學習投機和等待牛市,都要付出時間,那是你用於賺取工資性收入的機會成本。而且學會投機和牛市來臨都沒有必然性。

5、推論一:抱定投資的心態入市,賺企業發展的錢,那麽隨時隨地可以開始,無需經驗,只需常識,需要忍受長期收益率接近GDP增長率與真實通脹率之和,在過去,大約15%,在未來,也許會降到12%以下。有些企業增速大大高於這個,但找到它們與彩票中獎沒啥兩樣。

6、推論二:12%-15%的收益率對於小資金意義不大,反而多一分K線牽掛,不如專註主營(職業),成長性更佳。

以上是我的主要觀點和理由,信,可以少走彎路,不信,投入的時間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76

VOLVO引入中國資金四年 旗艦車高調改款 瑞典老車廠新亮點 互聯車明年耍酷

2014-09-08  TWM
 
 

 

瑞典汽車品牌VOLVO於二○一○年脫離美國福特集團,轉手售予中國吉利汽車集團,原本停滯不前的老車得到中國龐大金援動力,在四年內完成全新車款開發,還搭上了物聯網熱潮;《今周刊》前進瑞典,直擊VOLVO重生的第一現場。

撰文‧鄧 寧

瑞典時間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北歐的太陽尚未落入地平線,在這個涼爽宜人的夏季夜晚,一輛又一輛大型巴士穿越首都斯德哥爾摩,將來自全球的與會者載往城外的大型湖畔藝廊,參與瑞典汽車品牌VOLVO︵富豪汽車︶的頂級豪華SUV車款「XC90」的全新一代發表會。

每個年度都有車廠進行新車發表或是重大改款,「XC90」之所以特別,是因它創下了整整十二年未改款的長壽紀錄。但汽車長壽並非好事,一般車型的換代間隔約是六至七年,而在過去的十二年中,對手至少都經歷了三代車型演變,同為豪華車品牌的BMW、Audi全球銷量更呈倍數成長,一三年各達一六五.五萬與一五八萬輛,VOLVO數年來卻仍在四十餘萬輛附近徘徊。

此次VOLVO砸下重金邀請五十餘國、七百多人到瑞典原廠產地參與XC90發表,目的就是要宣告品牌復興。VOLVO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Hakan Samuelsson︶大膽地宣示,要在二○二○年達到全球銷售八十萬輛的目標,較今成長幾乎一倍;且要在同年實現「零事故」願景。就算出車禍也不會受傷或喪命,這可不是任何一家汽車廠牌敢做的承諾,而在背後全力支援的金主,則是四年前收購VOLVO的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

顛覆!

不改管理結構 只看銷售目標時序拉回一九九九年,美國福特汽車集團以六十四.五億美元收購了VOLVO,當時福特正處於事業高峰,旗下曾一口氣同時握有Ford、VOLVO、JAUGAR、Aston Martin、Land Rover等汽車品牌,但資源分配卻成為集團中的難題,VOLVO因此有志難伸。直到一○年三月,中國吉利集團以十八億美元向福特收購VOLVO,這個瑞典品牌才似猛虎出柙,並利用吉利的資金開發了全新的引擎系統、底盤系統與IT架構,XC90正是重生後的首款產品。

收購案在汽車業界十分常見,一般而言,新東家都會介入管理,也會企圖改造企業文化,在吉利成功收購前,亦曾遭遇VOLVO工會強力反彈,外界也不免質疑:「吉利會不會導入中國式管理?」孰料吉利的作法大大顛覆外界想像。吉利集團前任總裁楊健直言,經營方針就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註:VOLVO在中國的譯名)」,吉利僅扮演資金挹注者角色,不干涉經營權。

台灣富豪汽車總裁陳立哲投身汽車工業近二十年,曾歷許多購併案,對於吉利入主VOLVO後的管理風格,他感觸頗深:「我待過通用與福特,吉利在收購後的作法與這些美系集團不同,可以說運用了中國古代的智慧||無為而治。」通常會被買下的品牌,體質都屈居弱勢,但吉利買下VOLVO時卻被中國媒體戲稱為「窮小子迎娶富家女」。因為前者在九七年才進入汽車領域,VOLVO卻是一九二七年就成立的老牌子,七十年的工業技術差距讓這筆交易顯得頗為划算,而吉利也選擇尊重老品牌,不改變管理結構,只要求各區的專業經理人能對董事會交代銷售目標與獲利結果,「台灣所有的高級車品牌都得對大中華區負責,但我們卻是直接對瑞典原廠負責,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吉利的態度。」陳立哲說。

過去,VOLVO就像是大家庭中的小孩,必須與眾多兄弟姊妹爭搶資源;到了吉利集團卻變成父母鍾愛的長子,因為吉利旗下只有一個面向中國的品牌「吉利汽車」,而面向全球的豪華汽車品牌就是VOLVO,彼此之間只有互利而無競爭關係,吉利能擷取VOLVO累積的汽車製造知識,VOLVO則能得到充足的中國銀彈。

過去四年,吉利挹注VOLVO的資金幾乎全用在產品開發上,VOLVO資深副總裁阿蘭.維瑟︵Alain Visser︶指出,瑞典原廠其實已開發過好幾版的XC90原型,但因資金凍結無法完成,等到吉利的資金到位才終於有能力發表上市。

陳立哲也不諱言表示:「過去VOLVO車款的油耗表現不盡理想,是因為在福特集團之下,各品牌必須共用多個引擎本體和技術平台,現在工程師只須為了VOLVO一個品牌而開發,就能採用更尖端的科技,一公升能跑到二十公里以上,自主研發的Drive-E引擎已經出現,足以媲美油電車。」不僅產品開發受益,VOLVO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也轉虧為盈,上半年淨利達五.三五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十三.五億元),扭轉去年同期淨損七.七八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三十四.三億元)的頹勢,上半年營收也年增一五%至六四七.九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八五七億元)。

轉變!

從科技下手 扭轉市場定位XC90標誌著VOLVO系列產品轉變的開始,甚至連市場定位都欲一併扭轉。原本VOLVO是位居雙B之下的二線豪華車品牌,但總裁薩謬爾森在發表會上直接將XC90與BMW的X5、賓士的GLK,以及Audi的Q7比肩,間接昭示了欲將品牌定位提升至一線的決心。

VOLVO很清楚,如果產品只能做到和雙B一樣,消費者不會買單,他們選擇從科技突破,與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Ericsson︶合作,讓汽車全面連上網路,所有車身上的數據都會被蒐集起來,與車主的手機、修車廠,甚至其他運輸工具串聯,徹底實現物聯網下的「互聯車」概念。

舉例來說,VOLVO正與愛立信合作開發一套智慧運輸系統,不管前方道路結冰或是前後來車闖紅燈,只要路況一有問題,就會提早將訊號傳回車內示警;更具創意的是「Volvo On Call」這套隨車管家軟體,VOLVO的IT創新經理約翰.馬拉許︵Johan Maresch︶表示,VOLVO開發該軟體時間長達十四年,最近四年開始將其應用在手機上,預計從明年度的車款起,車主都能使用手機來遙控汽車。

趨勢!

突破標準 發揮物聯極致精神馬拉許住在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但來到首都斯德哥爾摩,他也能直接透過手機查知愛車行蹤,確認車門、車窗的當前狀態,甚至遠程啟動引擎預熱或是預冷車輛。在北歐時有冬季積雪問題,車主就能藉手機提前發動引擎,清除擋風玻璃上的積雪。台灣未來若引進相關配備車型,車主就能在炎炎夏季先打開空調,確保坐進車內就有舒適環境。

這只是「汽車連結智慧型手機」的例子,但汽車還能連結更大的物流體系,VOLVO現在已成功實驗「送貨上車」的服務。馬拉許笑說,當初是看到網路購物盛行,但光是送錯貨,就得讓物流業者與顧客付出額外的時間與金錢。於是VOLVO與物流業者合作,車主只要告知送貨員車停在哪裡,就可以傳送一把虛擬的「雲端鑰匙」到送貨員手機,在指定時間開啟後車廂,讓送貨員直接將貨品送到車上,手機也會立刻通知車主貨已送到。不僅物流業可用,VOLVO還打算與超市合作,在網路上買好魚肉蔬菜或家庭用品,將車開到大賣場停車場,不必下車,就有人員幫忙送貨上車,發揮物聯網精神到極致。

全世界的車廠都在努力讓汽車變得更聰明,而VOLVO很有可能會是第一個完成「互聯車」理想的品牌;藉由XC90的發表,這個瑞典品牌想告訴世人一件事:高級車不只是給有錢人開的車,他們還肩負創造趨勢,以及突破現有工業技術標準的重要責任,在高級車先實現科技理想後,未來一般人開的車也都會變得更聰明。

VOLVO

成立時間:1927年

總部地點:瑞典哥德堡

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圖)資本額(瑞典克朗):242.51億元

員工數:2.23萬名

母公司: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主要業務:汽車製造、維修2014上半年營收、獲利(瑞典克朗):647.9億元、5.3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83

同業監管步步緊逼 農商行資金業務再遭限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53

隨著國內信貸危機的風險逐漸升高,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也越來越得到監管層的重視。

今年4月,銀監會發布“11號文”(《關於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投資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隨後的7月,銀監會再次下發“215號文”(《關於加強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金業務監管的通知》)。

“11號文”是為了加強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通過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基金、資產交易平臺等開展非標資產投資業務進行規範,而“215號文”則重點強調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金業務的監管。

“215號文”嚴格規範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金業務開辦品種與條件,其中要求: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堅持支農信貸主業,在充分滿足“三農”服務要求的前提下,遵循風險控制能力與業務發展相適應的原則,穩妥審慎開展資金業務。開辦AA+級債券投資、以票據為標的的資金回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投資等業務,監管評級應在三級(含)以上,具有專門的資金業務崗位(部門)且業務人員具有兩年(含)以上資金業務工作經驗。

據《第一財經日報》引述分析人士認為: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往往是資金的提供方,監管層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投資債券評級的限制,很有可能導致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再增加低評級債券的投資,也會影響這些農村金融機構與其他銀行的合作。

在215號文中,銀監會還要求,省聯社應以為法人機構提供資金運用信息及投資渠道為主要服務方式,由法人機構依據省聯社提供的信息及渠道與對手方直接進行交易,或由省聯社提供居間代理服務進行三方協議運作。並特別規定,省聯社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激勵法人機構上存資金。不具備交易資格和自營能力以及缺少投資渠道的法人機構,確需委托省聯社運用富余資金的,雙方應按市場化原則逐筆簽訂約期存款合同。

監管層還規範了省聯社的資金來源與運用,嚴禁投資信用風險高、流動性差的業務品種,並要求債券投資應準確進行賬戶分類並建立交易止損機制,凡是交易賬戶浮虧超過已提取一般風險準備50%或銀行賬戶減值超過已計提減值準備的省聯社,不得增加投資規模,省聯社對法人機構繳存的清算資金應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一些機構分析認為:

“215號文”的目的在於令農村金融機構的債券投資回歸到流動性管理和適度提高投資收益的本質,避免農村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收益和忽視投資風險。

對於利益分配,銀監會要求省聯社資金業務收益應按照“資金所有者享有”的原則進行分配,支付法人機構的綜合收益(包括按合同約定支付的上存資金利息及返還利潤)不得低於同檔次市場平均利率;省聯社不得違規截留資金業務收益,不得從中列支應使用管理費開支的項目。

對於地方監管機構,“215號文”則指出,監管機構應結合當地“三農”服務情況,法人機構經營情況以及相關監管要求,指導法人機構按照穩妥適度原則,審慎開展資金業務,有效防控業務規模過快增長及各類經營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45

人民幣陡升引發熱錢流入憂慮 央行四周來首次回籠資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07

人民幣近來突然大幅升值,這引發了市場對於海外熱錢流入中國的擔憂。本周,中國央行從市場回籠資金,這是8月初來的首次。

周四,央行進行了14天期正回購操作,規模為100億元,周二同樣也進行了正回購,規模稍大,為150億元。鑒於市場只有200億的資金到期,央行本周在公開市場上實現資金凈回籠50億元,結束了此前連續四周的凈投放。

《華爾街日報》引述星展銀行經濟學家Tommy Ong稱,中國央行最新的流動性回籠行動可能緣於人民幣持續走強;該行可能對歐洲和日本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的熱錢流入有點兒擔心。

本周三、周四人民幣中間價大幅跳漲,兩個交易日升值282點,漲幅之大為3年來少見。在美元牛氣沖天、多國兌美元匯率連連貶值的背景下,人民幣卻逆勢上揚,創下半年來的新高。

還有分析稱,人民幣走強或與貿易順差創紀錄有關。8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9.4%,進口同比意外減少2.4%,貿易順差498.3億美元,連續第二個月創歷史新高。順差的高位保持令人民幣面臨被動升值的風險。

此外,在經濟難言複蘇之時,決策層依然堅持避免通過大規模放水來刺激經濟。

7月末的外匯占款數據顯示,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較6月增加378.35億元人民幣,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減少2億元,總體而言扭轉了6月的負增長態勢,這也意味著資金再度流入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4

海外資金追漲 A股ETF供不應求被迫關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09

全球投資者購買中國股市熱潮,已迫使包括德意誌銀行在內的一些中國ETF基金被迫停止接受新投資者

中國A股近期大幅上漲,以及滬港通即將啟動,吸引海外資金大舉流入。A股ETF已經連續第15周獲資金凈流入。

投資中國大陸的海外ETF依賴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額度。中國的RQFII授予海外機構投資者在境內購買中國資產的額度,包括股票和基金,或者發起基金。

中國向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構發放RQFII額度,但是香港額度最大,規模在2700億元人民幣(440億美元)。

一些分析師由於全球資金迅速流入,香港的投資額度正迅速用光,僅僅是投資中國的ETF基金今年規模就翻倍達到126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德意誌銀行暫時關閉了歐洲投資者購買中國ETF基金的口子,德銀稱“現在需求太旺盛”,將繼續與中國管理層溝通獲得更大額度。

香港本地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南方東英(CSOP Asset Management)稱已經用完了96%的配額,南方東英對中國大陸的旗艦RQFII ETF基金同樣不接受新資金。

據德意誌銀行的數據,今年來流入基於RQFII的ETF的資金幾乎達到60億美元,有某德國基金的規模在一年之內從不到1億美元暴漲至超過5億美元。

港交所公告稱,華夏滬深300ETF獲凈申購2550萬份,凈流入資金約8億港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83

捲餅店向饕客發債 募上億資金展店

2014-09-15  TCW
 

想要放手大肆展店,卻苦無投資人願意融資?不如問問一向最捧場的老饕主顧吧。

今年6月,倫敦一家連鎖墨西哥速食餐廳Chilango,透過群眾募資平台Crowdcube發行了4年期的「迷你債券」(mini-bond)。投資額由500英鎊(約合新台幣25,000元)起跳,不但享有超優惠的8%年息,若是挹注10,000英鎊的投資大戶,還能夠在4年內,週週領取一份免費的捲餅。

在《經濟學人》的眼裡,這種集資方式與其說是債券,更像街坊鄰居揪團借錢給餐廳老闆,而利息在6%到8%之間,除了比一般的投資報酬更高,有時還能大肆享用店家產品。用同樣方式集資的甜點商Hotel Chocolat就直接用巧克力付利息,網路酒商Naked Wines則用紅酒代替相當10%的利息,比現金再多回饋3%。

「不幸的是,一般投資人不會去瞧一眼現金流量表,」專業投資人對這筆投資頻頻搖頭。投資迷你債券不但風險高,甚至比垃圾等級的債券還糟,在路透計算下,壓寶迷你債券根本是憑感覺行事,完全禁不起理性評估。

首先,這種債券無法在次級市場交易,一旦購入就只有持有到債券到期,資金等於被長期鎖住;二來,這種債券並非正式發行,完全不受法律條文保護,即使屆時無法清償債務,也沒有變賣企業資產等方式強迫賠償;第三,迷你債券承諾的利潤偏高,就連資本龐大的高收益債也不一定有同等獲利。況且一般債券有1,000頁文件詳述財務狀況,Chilango財報只用2頁就輕鬆帶過。

這家2007年成立的餐廳,是由兩名前Skype員工掌舵,如今在倫敦已有7家分店,這次是為了擴增3家分店上網募資。即便專家不看好,墨西哥捲餅仍順利收買了饕客的心,共有749人出資,總金額達216萬英鎊(約合新台幣1億700萬元),是原本目標金額的兩倍。

對迷你債券發行人來說,雖然資金的運用更加自由,但負擔的利息卻比單純向銀行借貸更高。但有客人一同參與經營,必定也會竭盡心力對外宣傳,何樂而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65

阿里IPO之:資金鏈生態進化篇 李妍

來源: http://xueqiu.com/8689584849/31610211

作者:i美股資產管理/李妍
$阿里巴巴(BABA)$

既然一切都是為了交易,那麽,將資金鏈條打通,將是轉化成交的必要條件。支付寶的創新,打破了電子商務發展初期交易信任問題的僵局,為淘寶的成長奠定基礎;到今天,支付寶被劃入阿里小微金融集團之下,已不再是僅依附於淘寶的交易工具,而是集擔保交易、付款、提現、收款、轉賬、生活繳費、理財為一體的電子金融工具,和小微金融其他業務一起,服務於完善電子商務生態。

第一階段:淘寶應用場景的一部分

在網絡不夠發達的年代,互聯網缺乏互信,嚴重制約了淘寶平臺的交易,2004年年底支付寶的誕生,開創了第三方擔保交易的模式,解決了基本“信任”問題,徹底將電子商務的大門撬開。截至目前(2014.6.30),淘寶三大平臺GMV的大部分交易(78.1%)都是通過支付寶處理。

第二階段:規模最大的獨立金融工具

大概從2005年開始,支付寶開始拓展外部市場,逐步切入網遊、機票、旅遊網站、其他電商網站、彩票、公共事業繳費等領域,並和和國內外超過180多家銀行及VISA、 MasterCard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2007年,支付寶將針對簽約商家和非簽約商家(在淘寶網和阿里巴巴網站的交易除外)按照不同的費率標準進行系統實時收費,在交易成功後自動實時扣除商家交易手續費,支付寶簽約商家享受最高不超過1.5%的費率。至此,支付寶不僅僅是淘寶獨享的交易工具,而轉變為獨立的金融工具,為眾多商戶和個人提供資金鏈服務。

據官網介紹,截止到2013年年底,支付寶實名制用戶已近3億;2013年支付寶手機支付完成了超過 27.8億筆、金額超過9000億元的支付;

截止2013年12月,支付寶單一交易筆數峰值高達1.88億筆,其中移動支付單日交易比如峰值達4518萬筆;

去年雙十一當天,支付寶日處理交易額362億元人民幣(58億美元);移動支付單日交易額峰值達113億元人民幣。

第三階段:利用眾籌手段,開創理財新模式

2013年6月余額寶上線,利用眾籌手段,幫助用戶進行碎片式理財,並且可隨時用於網購、實時提現,具備傳統理財產品無法比擬的靈活特點。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的客戶數達到4303萬人,規模1853億元,累計帶給用戶17.9億收益;截至2014年1月15日15點,余額寶規模超過2500億元,客戶數超過4900萬戶;截止2月26日,余額寶用戶數突破8100萬;截止6月,規模超過5742億元,用戶超過1億。

第四階段: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全面整合

如果說支付寶將用戶端的資金生態閉環打通,那麽阿里小貸的誕生,則優化了商戶端資金生態。阿里小貸利用商家在淘寶的經營數據和支付寶交易數據,能高效的對商家信譽做出判斷,並靈活的將資金貸給商戶,幫助他們快速周轉,進而更好地為淘寶用戶提供服務。

從2010年開始至2013年,“浙江阿里小貸”和“重慶阿里小貸”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共為64 .2萬家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累計放款金額達到1722億元。截至2014年2月,阿里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已經超過70。

從2011年阿里以監管需要的名義重新處置支付寶股權開始,阿里旗下與金融相關的業務都在醞釀著全面調整。隨著IPO臨近,小微金融集團初步整合成型,集團100%持有支付寶,以及天弘基金的51%股權、眾安保險的19.9%股權、招財寶平臺、阿里小貸。

上月,阿里和支付寶母公司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再次達成協議,根據新協議,阿里將能分享小微金服37.5%的稅前利潤,此前的協議為分享支付寶49.9%的稅前利潤;此外,如果小微金服上市或被出售,阿里可以選擇繼續分享該公司37.5%的稅前利潤,或者獲得其三分之一的股權;如阿里同意取消小微金服上市或被出售的情況下,阿里能獲得一次性現金回報上限,即60億美元(F1 P162)。此番調整的目的在於阿里能更多的分享小微金融集團的收益,當然,阿里重新獲得小微金融三分之一股權的前提是,獲得中國政府批準。

最後理一下支付寶和阿里的收益關系:


首先,作為平臺重要的交易工具,阿里需向支付寶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這構成了阿里營收成本的一部分,2012、2013、2014財年,阿里向支付寶分別支付13億、16.5億、23.5億元人民幣(3.8億美元)。

同時,自2011年開始,為獲得支付牌照(2011年5月獲得),阿里劃分和支付寶股權關系,規定阿里集團不再持有支付寶任何股權,支付寶則需要向阿里支付專利及技術使用費,這部分收益記在阿里的其他收益項(other income)當中。

2012、2013、2014年財年,阿里收到來自支付寶專利及技術使用費分別為2700萬、2.77億、17.6億元人民幣。截止2014.6.30的一個季度,阿里其他收益同比增195%,至7.11億元人民幣(1.15億美元),招股書對增長解釋主要是支付寶處理交易規模大增,為阿里貢獻更多的專利及技術使用費。





阿里研究之:淘寶的站外流量生態 http://xueqiu.com/8689584849/30512472
阿里IPO之:信用機制使推廣生態更高效 http://xueqiu.com/8689584849/31466253

持倉披露:文章發表時本人及所在機構不持有$阿里巴巴集團(BABA)$ 任何倉位。發表此文對相關股票不形成任何投資建議。

感謝sogotrade的贊助,美股開戶點擊http://www.fortune688.com/LandingPages/v3/FormPage.aspx?subid=1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