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合規長做長有 左丁山

2010-11-22  AD




 

為咗健康着想,左丁山食過午飯後,盡量行路返寫字樓,橫掂來來去去都係在中環、金鐘、灣仔吃飯嘅啫,行路可至,出多幾滴汗,冇所謂吖。

呢 日在喜萬年與一班前輩拜拜之後,行返中環,經過太古廣場,碰到美國賓架K,佢每年來港一行,領略亞洲風情,橫掂退休已久,大把時間啫,問起近況,賓架K話 佢吃長俸與社會保障金已有一段時間,點知接到舊上司電話,叫佢回歸復職,在合規部工作,負責追蹤大額現金活動情況,於是又多咗一份糧,日日花四個小時往來 曼赫頓都冇計咯。賓架K話:「自九一一與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監管機構急速膨脹,追查銀行大額資金來源,銀行合規(compliance)部不得不大力擴 充,日日填寫報告交畀政府。銀行唔可以輕易炒合規部主管o架,如果要炒就首先要向監管當局詳細解釋,所以我老闆有免死金牌,份工非常穩陣,老闆話我在銀行 經驗豐富到極,要我日日睇報告,追查疑點,做到七十幾歲都有得做,益我收多一張paycheck,只係我個女失業,搵唔到工,奧巴馬上台之後,美國未好 過。」

有兩位世姪女在澳洲攻讀工程,返港後亦係在銀行嘅合規部工作,問過其中一位工作情況如何,佢話日日填表寫報告,毫無創意,自覺係銀行 嘅dead cost,對生產力毫無貢獻。不過唔做唔得吖,要向監管機構交差吖嘛。世姪女所言,令左丁山想起年青之時,為銀行填寫香港區之「策略執行計劃報告」、「全 港貸款分類分析報告」……加加埋埋每季要交幾百頁功課,送往銀行嘅東京亞洲總部,由亞洲策劃部門審閱。如是者過咗兩年,亞洲策劃部一個副總裁調嚟香港分 行,做左丁山上司,某日帶佢去沙田馬場跑馬,講馬之餘,問佢:「我地交咗幾千頁報告去東京畀你個部門睇,你地分析到乜嘢出嚟呀?」呢位VP眨眨眼話:「我 地銀行亞洲有咁多分行,一年交嚟萬幾頁報告叫我點睇?一頁都冇睇過,我嘅頂頭上司等緊退休,更加唔睇!」左丁山為之啼笑皆非,由那一刻到現在,都唔相信有 人會真係細心研讀啲銀行數字報告,除非出現類似雷曼破產事件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9

陳一舟:上市和下市 做長與做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634.html

導語:最近美股市場活躍,一些後起之秀的企業家,紛紛摩拳擦掌,諮詢我關於上市的事情。 同時,人人股價低迷,有互聯網同行和投資界人士問人人為什麼不私有化。上市和下市,做長與做空,我這裡把有關的思想整理分享給大家。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文:人人網董事長兼CEO陳一舟

首先,關於上市。

上市對於企業長期發展的好處是顯然的,這裡不多講了。但是,上市以後公司創始人及管理層所需要的持續努力,和大部分時間所需要忍受的「寂寞」,是大多數要上市的公司CEO們也許聽說過多次但沒有什麼感覺的。 以互聯網為例:這個行業變化快,一個好的產品模式,隨著競爭、生態鏈的變化,可能會變得沒那麼好;據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公司上市以後一年的股價會低於上市價格; 上市公司的一舉一動,隨時會暴露在競爭對手的眼中;比你大幾十倍的競爭對手,可以用各種強大的自有資源和媒體平台,隨時給你潑涼水,打擊你,等等這些,你是否做好了思想準備?如果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會趨於消亡,你如何成為行業中那些倖存的,活得很好的那幾個?是你比別的CEO聰明嗎?苦幹嗎?聰明,苦幹的人多了,為什麼你會是幸運兒中的幸運兒?我們不是聽說過,幸運女神是公平的嗎?

以人人來說,從2006剛開始做的時候就生活在QQ的陰影底下。 和我們類似的公司,同學,佔座,開心,犧牲的犧牲了,收編的收編了,但我們衝出來了。 幾年前微博興起,也是很多大公司做的,勢不可擋,我們很吃力,但我們也扛過來了。 在大公司的陰影下生活是一種窘迫的生活方式,因為,一個巨大的客觀規律,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像一個無線的網,網在你的身上,對手不出手,你也會被勒的很疼,這種疼,和關水牢一樣,吃飯時疼,睡覺時疼,做夢時也疼,無時不刻的疼。能撐住不死,是好漢,能活著出來,那是真牛掰。 屌絲想煉成鋼絲,不上刀山下火海怎麼成? 其實,如果沒有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也煉不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咱們接著煉。

這些問題,籌劃上市的CEO們,可能要仔細考慮。沒想清楚,不要輕動。

關於下市。

上市像圍城,沒進去的想進去,在城裡的想出來。 很多上市的公司會覺得自己股價太低,有些在做私有化。我的看法是,上市的好處,比如員工期權的可變現,股票的可流通性,再融資的便利性,兼併收購的便利性,上市時都在,下市就沒了。對於低估得股價,我的選擇是股票回購。人人在過去一年多,回購了超過一億美金價值的股票,加上上市之前對老股東的回購,有接近2億美金用於回購股票。為什麼?回購股票的價格,比私有化低,為公司節約現金; 細水長流,需要資金時慢點,資金充裕時快點,股價太低時多買。而私有化是一錘子買賣,公司資金結構在私有化的一瞬間發生很大變化,可能還要借債,現金減少,降低了公司在收購併購上的靈活性。 巴菲特說,賬面上要留足夠的現金,現金是最好的保險,也是獲取未來機會的籌碼。 關於股票回購,巴菲特在今年伯克謝爾公司的年報上專門有一大段闡述,有心人可以自己找來讀。 股票回購,巴菲特認為,比分紅更好。

關於做長 (how to long)

有人說,陳一舟,你不是個企業家,你是個投資人。 我就暫且笑而不語,順桿爬,談談我是怎麼做長的。 做企業和做投資,其實有根本的相似之處,互聯網公司也是一樣,來日方長,這裡暫按下不表。

我想探討的是,一個CEO,如果只能做長一件事,關注一件事,應該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 應該是一個variant perception, 就是一個潛在價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非常不一樣的遠見觀點。 這個觀點,還要有可執行的手段,否則想到了,沒有做的條件也白搭。 通俗一點,就是當時聽起來非常奇葩的,但在事後又被證明非常牛掰的idea。 雷軍做小米,幾年前大家聽起來像奇葩,現在是二三線城市的大媽都知道,是他們心中僅次於蘋果的品牌。 為什麼,因為他琢磨出來在無線互聯網上如何避開大佬們的鋒芒,利用一個一定會起來的免費操作系統,安卓,做一個軟硬件的產品在上面收到錢。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術競爭壁壘,利用大勢,業內一流的營銷的組合型案例。幾年前周鴻禕做免費殺毒,問我行不行,我說看不清。 他後來又做瀏覽器,問我行不行,我說不太行,結果都讓他做成了。 所以他現在也不來問我該做啥了… 囧!還是雷軍瞭解我,做小米前,不問我,直接做了。 再囧!

為什麼他們有variant perception?經驗和積累,以及對互聯網客觀規律深刻的認識,包括對人性的瞭解。2006年,我們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2010年,騰訊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 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樣,積累非常重要。 沒有積累,不容易想到; 沒有積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在斯坦福的時候,上過一次巴菲特的投資課。 他說,一個人,一輩子應該只做20個重大決定,指標用完,戰鬥結束。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看,我的指標已經用掉好幾個,以後要節約了。 難道不是嗎?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一個人,一輩子裡真正重要的決定可能20個都不到:專業學什麼, 找什麼老婆/老公, 第一份工作,選誰做合作夥伴,關鍵的10個投資決定,加起來不到20個,但是決定了一個人80%以上的快樂和成功。 你的這20個決定是什麼?你該投入多少資源去做這些決定?你做這些決定的時候,有什麼variant perception?這都是一些好問題。

關於做空

做空,是個投機名稱,估計大家會豎著耳朵聽。

其實,我想說的做空,是指一個CEO,平時在工作中,應該積極的不關注什麼(aggressively inactive), 聽我慢慢表來。

我上面提到做長的原則,做空的原則就是做長的反面: 凡是沒有獨特優勢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對本職工作沒有太大用處的事情和人,少摻和或者不摻和,這是我指的做空。 時間像真空,很快會被填滿。 如果你的時間沒有被最重要的人和事填滿,那麼一定會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填滿。 做空,就是積極的不關注。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夥人,有個習慣,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個籃子裡:第一個叫「No」,就是「不做」。第二個叫「YES」,就是「做」,這也好理解。 第三個,叫「too hard」, 就是「太難」。 這個叫「太難」的籃子是朵奇葩,估計放在這個籃子裡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粘上浮塵,到了年底,其命運最後都是被放到「不做」這個籃子裡了。

我們從小到大,從來都是被教育說要不怕困難,知難而上,為什麼這位老先生說要知難而退呢? 怎麼定義難?什麼是戰略意義上的難? 什麼是戰術意義上的難?深思熟慮要「做」的事情,執行上再難也要做。 戰略上「太難」的事情,執行起來好像不太難,這個時候你做不做? 這些問題,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離成功就更近了。

扯了很多,最後,你會發現,「上市,下市,做長,做空」,其實我就是一個標題黨,天天浪跡在人人上,一根希望煉成鋼絲的屌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0

人人网陈一舟:关于上市与下市,做长与做空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80

作者:陈一舟


最近美股市场活跃,一些后起之秀的企业家,纷纷摩拳擦掌,咨询我关于上市的事情。 同时,人人股价低迷,有互联网同行和投资界人士问人人为什么不私有化。


上市和下市,做长与做空,我这里把有关的思想整理分享给大家。


首先,关于上市。

上市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好处是显然的,这里不多讲了。但是,上市以后公司创始人及管理层所需要的持续努力,和大部分时间所需要忍受的“寂寞”,是大 多数要上市的公司CEO们也许听说过多次但没有什么感觉的。 以互联网为例:这个行业变化快,一个好的产品模式,随着竞争、生态链的变化,可能会变得没那么好;据统计,超过一半以上的公司上市以后一年的股价会低于上 市价格; 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随时会暴露在竞争对手的眼中;比你大几十倍的竞争对手,可以用各种强大的自有资源和媒体平台,随时给你泼凉水,打击你,等等这些,你 是否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趋于消亡,你如何成为行业中那些幸存的,活得很好的那几个?是你比别的CEO聪明吗?苦干吗?聪明,苦干的人 多了,为什么你会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我们不是听说过,幸运女神是公平的吗?

以人人来说,从2006刚开始做的时候就生活在QQ的阴影底下。 和我们类似的公司,同学,占座,开心,牺牲的牺牲了,收编的收编了,但我们冲出来了。 几年前微博兴起,也是很多大公司做的,势不可挡,我们很吃力,但我们也扛过来了。 在大公司的阴影下生活是一种窘迫的生活方式,因为,一个巨大的客观规律,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像一个无线的网,网在你的身上,对手不出手,你也会被勒的很 疼,这种疼,和关水牢一样,吃饭时疼,睡觉时疼,做梦时也疼,无时不刻的疼。能撑住不死,是好汉,能活着出来,那是真牛掰。 屌丝想炼成钢丝,不上刀山下火海怎么成? 其实,如果没有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也炼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咱们接着炼。

这些问题,筹划上市的CEO们,可能要仔细考虑。没想清楚,不要轻动。


关于下市。

上市像围城,没进去的想进去,在城里的想出来。 很多上市的公司会觉得自己股价太低,有些在做私有化。我的看法是,上市的好处,比如员工期权的可变现,股票的可流通性,再融资的便利性,兼并收购的便利 性,上市时都在,下市就没了。对于低估得股价,我的选择是股票回购。人人在过去一年多,回购了超过一亿美金价值的股票,加上上市之前对老股东的回购,有接 近2亿美金用于回购股票。为什么?回购股票的价格,比私有化低,为公司节约现金; 细水长流,需要资金时慢点,资金充裕时快点,股价太低时多买。而私有化是一锤子买卖,公司资金结构在私有化的一瞬间发生很大变化,可能还要借债,现金减 少,降低了公司在收购并购上的灵活性。 巴菲特说,账面上要留足够的现金,现金是最好的保险,也是获取未来机会的筹码。 关于股票回购,巴菲特在今年伯克谢尔公司的年报上专门有一大段阐述,有心人可以自己找来读。 股票回购,巴菲特认为,比分红更好。


关于做长 (how to long)

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 我就暂且笑而不语,顺杆爬,谈谈我是怎么做长的。 做企业和做投资,其实有根本的相似之处,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来日方长,这里暂按下不表。

我想探讨的是,一个CEO,如果只能做长一件事,关注一件事,应该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 就是一个潜在价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非常不一样的远见观点。 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也白搭。 通俗一点,就是当时听起来非常奇葩的,但在事后又被证明非常牛掰的idea。 雷军做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像奇葩,现在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妈都知道,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 为什么,因为他琢磨出来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利用一个一定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做一个软硬件的产品在上面收到钱。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利用大势,业内一流的营销的组合型案例。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问我行不行,我说看不清。 他后来又做浏览器,问我行不行,我说不太行,结果都让他做成了。 所以他现在也不来问我该做啥了… 囧!还是雷军了解我,做小米前,不问我,直接做了。 再囧!


为什么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包括对人性的了解。2006年,我们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2010年,腾讯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 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样,积累非常重要。 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 没有积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在斯坦福的时候,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指标用完,战斗结束。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指标已经用掉好几个,以后要节约了。 难道不是吗?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人,一辈子里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专业学什么, 找什么老婆/老公, 第一份工作,选谁做合作伙伴,关键的10个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但是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快乐和成功。 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些决定?你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什么variant perception?这都是一些好问题。


关于做空

做空,是个投机名称,估计大家会竖着耳朵听。

其实,我想说的做空,是指一个CEO,平时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aggressively inactive), 听我慢慢表来。


我上面提到做长的原则,做空的原则就是做长的反面: 凡是没有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对本职工作没有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少掺和或者不掺和,这是我指的做空。 时间像真空,很快会被填满。 如果你的时间没有被最重要的人和事填满,那么一定会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填满。 做空,就是积极的不关注。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有个习惯,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个篮子里:第一个叫“No”,就是“不做”。第二个叫“YES”,就是“做”,这也好理解。 第三个,叫“too hard”, 就是“太难”。 这个叫“太难”的篮子是朵奇葩,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粘上浮尘,到了年底,其命运最后都是被放到“不做”这个篮子里了。


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 怎么定义难?什么是战略意义上的难? 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深思熟虑要“做”的事情,执行上再难也要做。 战略上“太难”的事情,执行起来好像不太难,这个时候你做不做? 这些问题,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


扯了很多,最后,你会发现,“上市,下市,做长,做空”,其实我就是一个标题党,天天浪迹在人人上,一根希望炼成钢丝的屌丝。


(作者:陈一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64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李宏瑋: 在中國做創業和投資,一定要做長尾市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045

李宏瑋。(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李宏瑋(Jenny Lee)是新加坡人,GGV紀源資本的管理合夥人。2005年,她把紀源資本從美國引入中國。她曾就職新加坡科技宇航和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MBA學位。

GGV紀源資本管理八只基金共計38億美元,重點關註電商、消費升級、旅遊出行、前沿科技、教育和企業服務等領域,投資過阿里巴巴、滴滴、去哪兒、Airbnb、Square、途家和小紅書等200多家公司,其中29個被投公司成功上市。

李宏瑋專註於消費級互聯網應用、企業服務、移動社交、物聯網、金融和教育領域的投資。其領投過的上市公司項目有海輝軟件、世紀互聯、兆日科技和YY等。她投資的很多項目也被BAT收購,比如UCweb。

在中國做創業和投資,一定要做長尾市場。這個市場的用戶,跟我們這類所謂精英,是很不一樣的,你需要去找到和了解他們。其實快手和小米,都是這麽起步的。本質上都是押對了一個長尾市場。

“好項目不是掃樓和人海戰術能抓到的”

我是新加坡人。在中國做投資的新加坡人還真不少。我們大都比較努力,因為我們知道,要比本地的投資人更加努力,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在我17年的投資生涯里,總共投資了小40個項目。其中包括很多好項目,但也錯過了不少優秀公司,比如今日頭條和快手。

錯過頭條是因為低估了移動廣告的市場規模。錯過快手是我們低估了長尾用戶群的規模,我們沒有想到快手能在三四線城市那麽快速地發展起來。

好的基金在組建投資團隊時,一定會有跟這個基金重點投資領域相匹配的投資人。如果一個基金的重點投資領域是前沿科技,那麽這個基金最好要有懂黑科技的投資人,這個人要能了解產業鏈和技術路徑。

現在投資行業的一個趨勢是,投資的垂直度和專業度在上升。尤其在中國,過去做投資主要看這個公司在國外有沒有對標對象,如果有就值得考慮一下。但現在做投資,需要精細化判斷。因為中國已經出現了很多在國外找不到對標的項目,如何判斷這些項目的投資價值,是投資人之間的主要競爭點。

前幾年,投資行業很火,可謂全民都是投資人。大量天使投資人、投資機構和熱錢湧到市場,很多機構采取人海戰術和掃街掃樓的模式去找項目。但VC(風險投資)行業總體上還是精英模式,不是人海戰術可以勝出的。

一個年輕的投資人,不太可能在三年內經歷一次IPO。因為做投資,平均一個企業的退出周期是7到10年。當然,投資行業是學徒制模式,如果一個年輕投資人能找到一個好師父帶他,學習時間和成長路徑會短一些,錯誤會少犯一些。

“YY要造車的話,我會投反對票”

創業者能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靠掃樓很難掃到優秀創業者。要抓到小概率事件,往往要靠你的判斷力,判斷力的基礎是你有足夠的經驗值。

作為投資人,年齡大一點,會有自己的優勢,畢竟人脈和積累擺在那。我做了17年投資,我在遊戲行業有積累,投資了YY,當了YY七年的董事,在中美遊戲行業投資了十幾家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是賺錢的,要麽IPO,要麽被賣掉。所以年輕的投資人很難在遊戲這個領域跟我PK。但大齡投資人一定要有年輕心態,我身邊很多50歲左右的投資人,每天跟年輕人一樣打遊戲,泡各種圈子。

對投資來說,找項目的作用只占10%,最關鍵的是投資判斷和投後管理。尤其是投後非常重要。比如YY的CFO是我幫忙招的,待遇是我談的,合同也是我簽的。

董事並不是那麽好當的。實際上每個公司的董事會經常會發生分歧,往往是CEO不知道怎麽當CEO,投資人沒有當好董事,卻扮演了CEO的角色,這些沖突對公司很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投資人和創始人一定要做到溝通無障礙。如果你在投之前覺得這個CEO不行,那麽你最好不要投。

有時候我們的投資份額是最小的,但創業者遇到跟投資人的分歧,會第一個給我們打電話。因為他知道,我不想也做不了他的老板。然後我們會幫他去說服其他投資人。

尤其是在兼並收購的案子里,我們會幫創業者去談判。兩個公司合並的時候,兩個CEO在一起是談不出實質結果的,他們只會糾結於新公司叫什麽名字。具體到利益的分割,投資人出面比較合適。中國的創業者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含蓄和謙虛,需要投資人幫忙去爭取最大利益化。尤其是當他們要把公司賣給BAT的時候,很可能不太會討價還價。相反,美國的創業者則比較直接。

做好一個董事很關鍵,需要給創業者提出專業建議。現在樂視做汽車引發很多關註和質疑。作為投資人,如果我的被投項目要做如此大的跨界,我一般會從兩個維度去分析是否靠譜。

一是企業有沒有這個基因,比如YY要造車的話,我會投反對票,因為它沒有這個基因。二是資本條件是否具備。我了解到的情況是,在美國要啟動一條汽車成產線,至少要兩億美元,在中國也差不多。如果錢不夠,我就不建議做。

當然,如果創業者堅持要做,我會建議他另辟一個體系獨立來做,或者在上市公司體系外來做,而且不要用公司的資源。比如YY,它的資源是要用來做直播、手遊和國際化的,不是用來造車的。除非這些都做完了,必須開辟新戰場。

“快手和小米押對了長尾市場”

2000年到2005年,中國IT服務業崛起,中國想跟印度一樣發展軟件外包業務,微軟等也開始在中國做投資,全國各地軟件園越來越多。在這個階段,我投資了海輝軟件和世紀互聯等項目。

那時候VC在中國不多,圈子很小,大概也就一百來人。那個階段的投資,一般都是從A輪一直跟到最後上市,甚至是最後的私有化,比如我們投資的世紀互聯就是這樣。IT服務業對中國就業推動很大,海輝軟件剛開始是100個員工,我們退出的時候已經3萬多員工。

2005年以後的投資,主要是投商業模式。在商業模式上,我比較自豪的是投資了YY。我們投YY的時候,它還叫多玩,是個遊戲媒體,以賣廣告為主。

一開始我們在決定是否要投YY的時候,也是有所猶豫。當時我們身邊沒有人是YY的用戶,但YY創始人李學淩又說他們絕對是市場第一名。於是我們淩晨跑到網吧去做問卷調查,發現85%的遊戲玩家確實都在用YY。這些用戶不算高端,很多也不在大城市,但卻是中國最核心的互聯網用戶。後來很多人把這些用戶稱為屌絲用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是從學淩那知道的。

後來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中國做創業和投資,一定要做長尾市場。這個市場的用戶,跟我們這類所謂精英,是很不一樣的,你需要去找到和了解他們。其實快手和小米,都是這麽起步的。本質上都是押對了一個長尾市場。這個市場的用戶群非常巨大。

後來YY成功開拓了直播模式和粉絲經濟,對於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最難得的是,YY是個不燒錢的公司。從我們2006年投進去,到YY上市,總共只花了500萬美元,其中100多萬美元還是用來買了YY域名。

YY是媒體起家的,很多核心人員都是媒體基因。但後來YY向技術公司轉型,很多工程師和碼農進入公司。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李學淩特地把廣告人員和技術員工安排在不同樓層。

YY的上市並不容易。2012年,只有兩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海外上市,上半年是唯品會,下半年是YY。這一年去上市,大家都戲稱是流血上市,因為時機點踩得並不好,當時市場環境不樂觀。

李學淩帶著團隊去美國路演,遇到紐約大風暴,紐約大面積停電,很多地方沒法辦公。當時李學淩開玩笑說,路演路演,全是路,沒有演。當時紐約飛機場都停電了,李學淩租了輛車,自己開到芝加哥再飛回中國。

YY上市的時候,大家都不看好,所以我們堅定地做了基石投資人。只有我們繼續支持,別人才有可能願意投進來。

“BAT之後的巨頭會出現在前沿科技領域”

投資人不能怕BAT,但要考慮到他們的存在。如果一個市場,被騰訊占了90%,那麽這個市場我們就不會投。我們會鼓勵這個市場的創業者轉型。如果大佬在這個市場還沒有布局,那麽創業者一定要想辦法引入大佬成為他們的戰略投資人。

以後一定不會只有BAT,新的巨頭一定會出現。我的判斷是,未來三五年,新巨頭會出現在前沿科技領域。

過去的商業模式都是幫人們打發多余的時間,所以社交、遊戲和視頻很火。未來的趨勢是,大家的時間不夠用,人工成本太貴,所以無人駕駛和機器人會越來越普及。現在前沿科技的技術已經到了一個突破點,一旦跨越了這個突破點,前沿科技的產品價格會相對便宜。

我相信中國公司會在前沿科技時代唱主角,因為華人數學特別好,全球20%的人工智能研發人才都是中國人。

現在的前沿科技,在技術層面一兩年就會到位,大規模的商用則需要靠社會和政策的跟進。現在大家都想用無人機,但如何跟航空政策適配,這需要時間。

在人工智能這個前沿科技的垂直領域,很可能最先出現新巨頭。現在人工智能的關鍵是,模塊能不能開源,對這點我心存疑慮。現在實現了開源的地方不多,主要是在算法上。

“創業者要選擇跟自己有差異性的投資人”

創業者一般都會選擇跟自己有差異性的投資人進行合作。如果一個投資人,跟創業者在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人脈資源上很相近,就意味著這個投資人幫不上創業者什麽,因為投資人有的,創業者也有。

有眼光的創業者一定會尋找自己沒有的資源。所以現在女性投資人在行業內比較吃香,因為創業者大都是男性,而女性投資人可以提供不一樣的人脈、思維方式和對產品的差異化理解。

好的投資人對創業者起到的作用,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比如對於有出海需求的創業者,最好是選擇那些有海外背景的基金。我們同時投資中美兩個市場,如果有中國創業者想去美國看看,我們不僅可以安排我們在美國的被投公司跟中國創業者交流,還可以給中國創業者介紹一些美國的投資人,領他們去逛一些當地的黑科技線下店。

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年輕,但真正被投資人看好的,還是有經驗的創業者。尤其是在企業服務和B2B領域的創業者,一般都有十到十五年的行業經驗,他們在惠普或者IBM工作過,知道一個產品是怎麽研發出來的,怎麽去銷售,怎麽做售後服務。

如果一個創業者太外行,他可能連公司的CIO這一關都過不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金融、教育和醫療領域,創業者的年齡一般都在35歲以上。我們看到的很多優秀創業者,大都是30歲才開始創業。中國創業市場已經是紅海,太年輕的人很難出頭。年輕創業者主要活躍在社交和遊戲領域,這兩個領域面對的用戶群也相對年輕,所以年輕創業者更有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47

買賣期權 注意流通性 初學者先做長倉 風險相對有限

1 : GS(14)@2016-09-15 08:08:40

【明報專訊】9月開始理財版增加期權內容,希望加強投資者對不同投資產品的認識。期權給予投資者印象可能是高風險及高深的投資產品,其實只要明白各種策略,就可以因應自己承受風險及市况入市。期權是一種合約,投資者可以選擇支付期權金(買入期權合約)或收取期權金(沽空期權合約),但初階的投資者可以先玩買入合約,最大風險是虧蝕全部期權金,若純沽空合約收取期權金,風險可以是無限大。而資深投資者可以兩者一齊運用。

買入期權合約,可在合約到期日或之前,決定是否以指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相關資產。相關資產是指當行使期權時所購買或出售的資產,可以是股票、商品(例如黃金)、債券、貨幣或指數(例如恒生指數)。期權合約的買方會支付期權金給賣方,以獲得購買或出售相關資產的決定權。另一方面,如你是期權合約的賣方,就會收取買方的期權金,並有責任向買方購買或出售相關資產。

買入期權最大損失僅限期權金

期權可以在交易所以標準合約的方式買賣,或在場外,即透過期權交易商,以自訂合約的方式買賣。期權有兩種,分別是認購期權(Call Option)和認沽期權(Put Option)。認購期權即是賦予買方購買相關資產的權利。當相關資產的價格高於行使價時,買方有權決定是否行使權利。而認沽期權則是相反,是賦予買方沽售相關資產的權利。當相關資產的價格低於行使價時,買方有權決定是否行使權利。

投資者若希望限制本金虧蝕風險,可以作為買方,而買方買入期權要繳付期權金。在買方未能夠行使期權的情况下,買方的最大損失一般只限於已繳付的期權金。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沽出期權,就可收取期權金,但與此同時,由於投資者有責任購買或出售相關資產,故閣下有需要在投資戶口內存入一筆按金。

行使期權 需要繳付費用

如果相關資產的價格變動與閣下的預期背道而馳,閣下有可能需要繳付額外的按金,就如用孖展買賣股票,屆時經紀會要求補倉,存入額外的按金。投資者的潛在損失有可能遠高於所收取的期權金。投資在香港交易所買賣的期權,要支付的交易費用可包括經紀佣金、證監會交易徵費、交易所費用或交易費用,有關費用視乎不同種類的期權而有所差別。此外,在行使期權時,亦需要繳付費用。

香港交易所會對經紀行,設定期權的按金要求。但閣下的經紀行或會收取較交易所要求更高的按金,以防範市場突發波動所帶來風險。在買賣交易所的期權前,閣下一定要明白經紀行的按金要求。港交所網站也會公布及更新每隻股票期權的按金要求。在香港交易所買賣的期權設有莊家制度,以提供流通量。那些經營買賣期權業務的經紀行或交易商在獲委任為莊家後,就有責任為期權提供買賣價。香港投資者教育中心指出投資者投資期權時,可以參考香港交易所網站以便了解更多關於莊家的責任。

沽空設按金要求 防突發波動風險

然而,投資者應明白莊家提供的報價不一定是心目中的理想價格。此外,期權在某些情况下會變得不流通,例如在市場異常波動下,可以出現沒有莊家或莊家不能履行報價的情况,屆時或難以買賣期權。故此,投資者須留意這方面的流通風險。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50&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18

烹飪節目長做長有阿蘇喪鬧人May姐勁落雞汁

1 : GS(14)@2017-01-09 08:11:25

講到教煮餸嘅節目,真係長做長有,喺香港出過唔好著名烹飪主持,以下晝啲婦女節目為地盤嘅,有方太(方任利莎)、李曾鵬展、以至近年嘅李錦聯等,後來演變到晚上都有播,好似乜都加啲雞汁嘅「May姐」馮美基,仲有鍾意講「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嘅黃麗梅等,當然唔少得由有線做到無綫嘅肥媽Maria Cordero,佢主持嘅教煮食節目添食再添食,仲有近日「人憑節目貴」嘅《阿爺廚房》主持李家鼎,全部都唔講得笑。


方太(方任利莎)

方太於1970年代先後於香港家政中心及超群家政中心擔任烹飪導師,因超群家政中心班導師會輪流代替李曾超群喺麗的電視《下午茶》主持烹飪環節,方太開始喺電視上教烹飪。方太於1979年正式加入《下午茶》。到1982年,方太喺家庭節目《午間小敘》(後改名為《方太生活廣場》)主持烹飪欄目,其後方太更推出多本烹飪書。


黃麗梅

喺亞視效力多年嘅黃麗梅,除咗主持《今日睇真D》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外,佢主持飲食節目都係一個標誌,佢主持過嘅包括《中國八大名菜》、《覓食新煮意》、《味是故鄉濃》同《煮食無界限》等系列,而佢喺節目內曾經不時提到「隻雞好有雞味」、「食物好鮮味」、「好鮮甜」,因而成為經典名言。


馮美基(May姐)

著外傳媒人May姐曾加入麗的電視,亦係無綫嘅開台功臣,到1992年加入有線電視。近年轉戰飲食界嘅May姐開餅店又推出食譜,到2011年及2013年,May姐為無綫主持飲食節目《May姐有請》,因為May姐不時喺節目中大笑、而且喺好多菜色菜都加入(多次提及)贊助商提供嘅雞汁,引起網民惡搞和取笑。


肥媽Maria Cordero

肥媽歌喉靚,但煮藝仲勁,佢喺1990年代尾加入有線,到2003年至2009年其間主持《肥媽私房菜》,大受歡迎,其後肥媽過檔到無綫,因主持飲食節目《食平D》系列而令佢嘅「煮婦」地位更加穩固。據知,原本由電視台擔任節目製作,後來變成由肥媽嘅團隊製作,再賣番版權畀無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09/198912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