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隊打靶歸來 明天須站回生命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068.html

國家隊打靶歸來 明天須站回生命線

一財網禪宗七祖 2015-07-29 16:04:00

明天如果多空發生了反複爭奪20天線的戰鬥,多方一定要堅持,國家隊也要舍得投入,必須站上去。只有在三天內重回生命線,未來的市場才會穩定下來,人氣人心才會回來。

筆者昨天寫下《三次探底企穩 國家隊護盤策略有變》,可惜還是那個反應,很多人將信將疑。所以,在今天許多人要麽開盤出貨就不敢再進,要麽就是午後快速下滑就割肉了。沒想到尾盤國家隊終於發飆,讓昨天的假陽線上面加了一根實打實的真陽線,收盤3789.17,漲幅3.44%,這讓許多相信國家隊的投資者揚眉吐氣。

收盤後來看,兩市僅80余只股下跌,題材股活躍,中字頭股走強,軍工股、旅遊、鐵路基建等板塊漲幅居前,相關龍頭股漲停家數不少,有人稱之為海陸空走強。深證成指報12823.07點,漲幅4.11%。中小板8611.22,漲幅4.37%。創業板指2693.86,漲幅4.33%。創業板尾盤的走強讓人欣慰,因為它午後的跌幅3.7%也頗為驚人,最後強勢翻紅,助漲了人氣。

今天盤中抄底做T+0的投資者,真是爽到了,他們通常控制倉位,保有機動資金,隨時伏擊好股票。從領漲的板塊來看,軍工股依然是強者恒強,當然還有基建、裝備之類,國家隊青睞的股票也不錯。看來國家隊的打法不斷變換中,一方面是戰術在變,從原來的掃貨拉升,到現在的碎步扶持;另一方面是戰場在變,一會兒在金融保險,一會兒在軍工,還有一會兒到一帶一路。

 

 

投資者需要踏準國家隊的節奏,跟著他們有肉吃。筆者早前分析過國家隊的四步走戰略,第三步就是不斷做題材,轉換熱點,讓市場跟風,讓人氣回歸。無論那些流傳的陰謀論是真是假,筆者是相信當前的國家隊有能力應對當前的危機,所以,現在最缺的不是流動性,也不是利好消息,而是信心。

如果投資者總是逆著這個趨勢來操作,那還不如遠離股市,因為這個股市最大的股份持有者就是國家,他們救市有動力:一方面能夠讓國資股份增值,另一方面維護經濟穩定信心。大量散戶只有看清楚這點,才能隨風起舞,不要是空抱怨。

等到趨勢非常明朗,傻瓜進來挑一個股買進持有就能賺錢的階段,那時候又是另一個風險階段。正是在迷茫期間,大家還看不清方向的時候,你買對了,就在低點守住了利潤。筆者一再強調,炒股是一門學問,你這是和億萬競爭者在鬥智鬥勇,如果你拿半副身家為了將來的財務自由拼搏,為什麽不肯花點力氣做研究呢。

如果沒有其他安排,筆者每天差不多花十個小時在觀察和思考盤面,查看所有能看到的對股市有影響的信息。另外,也給第一財經電視做個廣告,很多專業投資者都是一邊看盤面,一邊放著第一財經電視節目(網絡視頻)。盡管節目里的嘉賓觀點不一定正確,而且常常有分歧,但是作為一種參考,總會有你沒考慮到的方面,兼聽則明。

正因為如此,筆者兩個月來幾十篇股評有上千萬讀者閱看過。雖然罵聲也不少,但是自問錯誤沒有那麽多,也沒有那麽明顯。市場永遠是對的,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判斷準確,甚至都不能保證有60%的準確度,但是我們在和自己比較,過去判斷是40%準確,只要現在判斷是45%準確,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今天似乎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美國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吉姆·羅傑斯蒞臨南京,有媒體報道提問A股的看法,他回答說:“今天上午我還買進了中國A股,每當市場出現恐慌的時候我就會買,越恐慌越買,因為中國資本市場不可能消失,所以機會一直都在。”回答是昨天發生,報道是今天早上發出來,或許也會有點人氣,中國股市常常是外來和尚會念經。

言歸正傳,今天的震蕩上行,很顯然是多部門聯手申明救市鼓舞了士氣,早上的高開代表了一些期許,遺憾的是,近期股市高開都不容易延續,很容易被拋壓拖累。筆者之前反複提出,持續的低開高走才是恢複信心的好方案。只有讓早上逢低買入的人有錢可賺,市場才能吸引更多人的人和資金,今天投入救市的所有錢,將來都會有豐厚的回報。

不過,國家隊沒有讓7月6日的歷史重演,當天早上由於央行的降息降準,大盤大幅高開,隨後走低,並且一去不回頭。這種特別殺傷人氣的走勢,此後成為一種魔咒。所以今天的高開以及隨後的低走,確實讓人捏一把汗,如果今天沒有能守住紅盤,站回二次探底時3688的低點,那麽明天繼續往下走的概率加大。

而且,再次下探可能會沖破原來3373的低點,因為W底的第二個低點往往會破位,讓意誌不堅定的投資者割肉出局。說到W底,筆者在7月17日《下周複仇者歸來,股民要Hold住》中分析說:“在二次探底時,它可能會走出一個W底,但是目前看來它更像一個頭肩底。”市場的變化總是出乎意料,二次探底像是一個頭肩底,結果三次探底像是一個W底,總體上形成一個複合底部,而不是標準底部。

當然,今天的走勢也不是特別讓人放心,雖然大盤有126點的上漲,但是量能偏小,成交不活躍。而且大盤還在20天線下面,它需要在明天站回這條線,否則後期還將是一個弱勢的盤整,甚至不排除再次探底。另外,銀行、券商、保險三大金融板塊都偏弱,沒有起到真正的護盤穩定作用,當然,這也可能是當前融資配資受限,炒作這些大家夥,需要大資金。

所以,目前看明天的走勢,筆者認為大致還會延續今天的走勢,幾大股指期貨的尾盤走勢也是延續向上,這會為明天早上的開盤打下基礎。但是能否持續走強,即便出現巨幅震蕩,也能在尾盤收複失地,明天對於國家隊是一個更大的考驗。對於投資者而言,更多是跟風者,只有看到勝利曙光時,他們才會扛著真金白銀沖進來。

所以,明天如果多空發生了反複爭奪20天線(估計在3850點左右)的戰鬥,多方一定要堅持,國家隊也要舍得投入,必須站上去。只有在三天內重回生命線,未來的市場才會穩定下來,人氣人心才會回來。按照西方國家乃至香港地區應付股災的經驗,這些資金投入通常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會出來,而且都是賺的不亦樂乎。所以,今天的投入,不在乎現在的回報,將來會有獎賞,國家隊不會輸,也不能輸。(一財網-禪宗七祖)

 

本文不作為具體投資建議,讀者註意投資風險,更多觀點請點擊第一財經網《七祖侃市》

編輯:田享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11

三次探底企穩 國家隊護盤策略有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461.html

三次探底企穩 國家隊護盤策略有變

一財網 禪宗七祖 2015-07-28 16:03:00

如果國家隊的策略奏效,明天按照上周一二三的小碎步上行,那就等著唄,不要急於增加倉位,可以借助小步回升調倉至更好的股票。如果策略不奏效,倉位高的那就減倉吧,輕倉位的可以不動,空倉的就繼續等企穩再說。

今天大盤雖然沒有創出甚於3373.54的新低,但是卻創出了第二低的收盤價,即比7月8日收盤價3507.19高,低於7月9日大反攻時的收盤價,這種弱勢的走勢看得讓人糾結。有人把它稱為“二次探底”,其實筆者倒是願意稱之為三次探底,因為反彈以來出現過二次探底,即3688.44點。

一般來說,三次探底的低點會比二次探底的低點略高,這樣的上升(反彈)通道才會穩固。當然,形態走穿了原來的通道,不過是形成一條新的反彈通道,無非是更寬幅度的震蕩區間。感興趣的股民可以在大盤60分鐘線上自己畫一條平行線。我們永遠不能苛求市場該怎麽走,只能苛求自己跟著市場的節奏走。

昨晚四點半,筆者寫完《A股4大原因夢碎反彈 國家隊退出為時過早》,對於暴跌的原因可謂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七點半,證監會的一條消息讓人茅塞頓開。原來還是監管層清查配資,再讓市場震蕩,一些配資盤聞風而動,感到形勢不妙大舉出貨,最後促成了不明原因的跟風殺跌。這讓原本有技術上回調需要的大盤雪上加霜,另外,外媒報道證金公司開始還錢給一些商業銀行,這讓外界誤以為國家隊撤資離場。

再結合外圍一些負面消息,包括但不限於美國加息,中國CPI或走高以及經濟承壓等消息。最後,盤面出現了比前次暴跌還深的跌幅,這種不應該出現的極端情形反複出現,反映出災後重建工作任重道遠。筆者在昨天發出前文後,晚間七點半做了一段話的更新:“那麽明天後天就沒什麽大事”,“可以放心了”。

今天的走勢基本符合筆者的判斷,大盤雖然收在3663點,下跌1.68%,但是企穩了,跌幅收窄。災後重建過程,在暴跌之後,不要用暴漲來回應,一個碎步上行的走勢更好。今天,如果有大膽的投資在盤中探底時做了抄底做波段,那麽即便收益不多,那麽損失也會少了很多。包括筆者在內,還有身邊幾個朋友今天低位買入相對強勢的軍工股以及昨天領跌、今天領漲的證券股,收益顯而易見。

 

 

盤中有相熟的人來問,一成倉位的投資者能不能加倉?筆者回答說,要在水中才能學會遊泳,如果只是把腳踝放到河里沖洗,那是學不會遊泳的。其實,股民在股市中的資產是一個動態的數字,不要把峰值當做了實際資產,否則會影響你做判斷。只要保持總體上的盈利幅度或趨勢,那麽短時間內的變化,可以作為記錄,但是不要過於放在心上。

今天開盤之初,主力拉動銀行板塊,中信銀行等龍頭股領漲,但是持續短短十多分鐘,大量的拋壓就到了隨後創出新低。期待國家隊大手筆的人估計有些失望,筆者跟投資圈的朋友調侃說,這大概是國家隊的錢還在路上,因為上次約定的時間是十一點。結果,大盤還真在十一點左右翻紅,可惜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最後再沒有翻紅機會。

為什麽中午時分沒有一鼓作氣?在大盤翻紅後繼續上沖。筆者以為可能有兩種考慮,一是國家隊不願在這個位置猛拉指數,價位不佳。因為這時候股票的價位並不算低,因為買入就不便賣出,這時候大局建倉並不算特別好的價位,雖然指數和前期低點只差了三百點,但是許多個股已經漲了30%甚至更多。

二是國家隊的策略有所調整,穩紮慢打。盡管昨天暴跌有點嚇人,但是心態畢竟比當初要好,一些融資配資盤只要追保及時,大致上能夠撐下去,不會造成連環強平。所以股市維穩就是點到為止,國家隊只護不拉,既然穩定在昨天收盤點位附近,就要靠市場自身的力量恢複上行。如果勉強上沖,再來一次千股漲停,這又會積累新的問題。

不過,這種策略也讓市場走勢很尷尬,午盤隨後逐漸走弱,超級大單盡管沒有減少,但是大戶單子卻在下滑,市場人氣不足,非國家隊出手不能挽回氣勢。直到中午一點半後,超級大單有所增加,大盤指數也開始止住下滑的勢頭,隨後一點一點震蕩上行,但是3700點壓力重重,最後只好飲恨收盤於3663。

今天,還有一個讓人憂心的情況是創業板,它的跌幅最大。在不少專業人士眼中,創業板最不被看好,兩天下跌就把原來一周多的反彈吞噬。今天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三大板塊的20天線都已經被突破,如果不能在三天之內站回去,這種壓力會讓八月的行情都非常難看。未來利空會積累,利好會淡化,唯一好的就是,股民的心理陰影面積會逐漸縮小,時間是最好的醫生。

股諺說:“五窮六絕七翻身”,五窮六絕是貨真價實了,沒想到“七翻身”卻是銀樣鑞槍頭,在這個七月底讓股民在炎熱的空氣中感受心底的涼意。如果說,五月的震蕩讓新股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風險義務教育,那麽六月的暴跌讓老股民也感受到風險的高等教育,而七月的災後重建則是給管理層也上了一堂公開課。金融戰場,早就不是吼幾嗓子、揮舞鞭子就能讓市場乖乖聽話的階段,需要投入真金白銀,而且還得是不限額的。

繼昨夜聲明後,今天收盤後,證監會再次釋放出一點政策暖意:根據交易所監控報告和投訴舉報反映,近日,證監會已組織稽查執法力量,重點針對27日集中拋售股票等有關線索進場核查。這對於一些做空力量,肯定是有所震懾的。筆者之前提過,救市過程中不能打小算盤。現在穩定市場並不是幾個人或者幾家機構的事情,體現了國家意誌,一些禁令約束體現了國家信用,如果一些明明受約束的機構陽奉陰違,不僅會打亂救市的部署,更讓市場對監管層的信賴有失,這是一個全輸的結局。

盡管有些監管的臨時應急之策可以商榷,但是既然大家都在遵守一個遊戲規則,那麽至少還是相對公平的。如果幾家打破這個規則,不過是自己得利,讓更多人利益受損,這是不厚道的。監管層對此嚴查,也是應有之義。

綜合這兩天的走勢來看,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目前的股市維穩尚未達到預期,現在就談什麽國家隊撤離方式,言之過早。昨晚,市場的暴跌再次讓管理層半夜喊話:國家隊不走,而且會擇機增持。這種表態確實有穩定軍心的作用,不過,由於國家隊的禁忌和規矩可能較多,反而在護盤之時顯得束手束腳。

就這一點看來,無論是從金融風險的應對能力、人才和機制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市場都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如果對軍事有興趣的,肯定知道去年朱日和演習中,我國的一支藍軍部隊在車輪戰的不利條件下,連續打敗六支紅軍部隊,這種戰績絕不是僥幸得之。同樣,在金融的戰場上,我國也需要一支藍軍部隊,作為各種風險“假想敵”,讓我國的金融系統真正擔當得了風險。

明天怎麽辦?走著瞧!如果國家隊的策略奏效,明天按照上周一二三的小碎步上行,那就等著唄,不要急於增加倉位,可以借助小步回升換倉至更好的股票。如果策略不奏效,倉位高的那就減倉吧,輕倉位的可以不動,空倉的就繼續等企穩再說。(一財網-禪宗七祖)

 

本文不作為具體投資建議,請讀者註意投資風險。更多觀點,請查閱一財網《七祖侃市》。

編輯:田享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48

林左鳴再發聲:“國進民退”是故意把“國家”與“人民”對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393.html

林左鳴再發聲:“國進民退”是故意把“國家”與“人民”對立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7-28 14:02:00

“一些人想盡辦法壓縮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存在的空間,找出一些所謂冠冕堂皇的道理,說什麽國有企業應該退出完全競爭性領域。這是沒有道理的!完全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都退出了,國有企業只局限於不競爭的領域,其‘武功’自然就被廢了,哪來競爭力?那國有資產還怎麽保值增值?”

中航工業黨組近日面向全集團發出《關於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而剛剛對股市幾次發聲的中航工業董事長、黨組書記林左鳴,再次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考察時講話的機會,通過接受中航工業集團官方報紙《中國航空報》采訪發聲,闡述其對“國退民進”、“國企壟斷”以及國有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做優”的看法。

“國進民退”是偷換概念,是故意把“國家”與“人民”對立起來,國有經濟與非公經濟應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林左鳴指出,本世紀初,國有企業逐步脫困,一些論調又來了,包括“國退民進”的論調。“一些人想盡辦法壓縮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存在的空間,找出一些所謂冠冕堂皇的道理,說什麽國有企業應該退出完全競爭性領域。這是沒有道理的!完全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都退出了,國有企業只局限於不競爭的領域,其‘武功’自然就被廢了,哪來競爭力?那國有資產還怎麽保值增值?”

林左鳴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完全競爭性領域也會越來越多,國有資本完全退出,自然就沒有辦法保值增值。所謂“國有資本全面退出完全競爭性領域”的說法,就是當年“國有資本一賣了之”的翻版。“如果真的退出競爭性領域,這些人又攻擊國企沒有競爭力,效率低。總之,國企在他們眼里怎麽做都不對,說白了他們就是要讓國企退出歷史舞臺。”

林左鳴進一步指出,這幾年“國民之爭”甚囂塵上,國有企業和資本一旦進入競爭性領域,就會被指“與民爭利”,這其實是把“非公經濟”“私有經濟”的概念換成“民營經濟”的概念後,很容易讓人們把這里的“民”理解為“人民”,其實這是巧妙地將“非公經濟”“私有經濟”視為代表“人民”,而把真正的國民所有的國有經濟,變成了“非國民”的,讓人們理解為似乎是“國家”與“人民”爭利。如果說有“國進民退”的話,應該是“國進私退”,顯然用“國進民退”這個詞是在偷換概念,是在故意混淆視聽,是在故意把“國家”和“人民”對立起來,制造一種國家在與人民爭利的假象,說穿了,就是在制造“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就是要摧毀作為社會主義根基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這次習總書記在吉林調研考察時反複強調,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這是對一些唱衰國企論調的有力駁斥。”

林左鳴又以航空工業舉例,“由於航空產品的市場還沒有做大,我們當然要涉足其他領域來做業務組合,通過軍民融合實現以民哺軍。如果非要我們在很多領域退出的話,我們真正的航空主業也會捉襟見肘,無法發展。從企業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說,國有企業也不得不參與市場競爭,並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把自己做大做強做優,在持續做大做強做優中,使國有資產不斷保值增值。”

林左鳴強調,他絕不反對發展非公經濟,但國有經濟應該和非公經濟平等對待,而不能用非公有制經濟去壓縮公有制經濟的生存空間。

國有資本最大的功能就是實現民族偉大複興,中國根本就沒有一家能在全球具有壟斷能力和壟斷地位的企業,必須在國際競爭中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

對於如何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林左鳴又提到前一陣子有人指責國有企業的行業壟斷。

“實際上,這個問題,要看從哪方面去看。如果放到國際競爭的層面上去看,我們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林左鳴說,如果談壟斷的話,世界上最大的壟斷國家是美國,是美國的華爾街。美國大的資本公司都是交叉持股,美國的20家資本公司,控制著全美120家左右的世界500強企業,他們做的是“超市經濟”,他們是在資本層面進行壟斷,兩個企業看起來有競爭性,但實際上是一個老板,那是真正的老板。

國有企業到底是不是壟斷,應該放到全球市場上來看,“我們的國企,有哪一個行業、哪一家企業在世界上是壟斷的?中國根本就沒有一家能在全球具有壟斷能力和壟斷地位的企業,沒有一家像波音、空客、微軟、因特爾等全球壟斷的企業。”

因此,林左鳴認為要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是要放在全球競爭的視野中去理解,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就是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企業。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提高國內外競爭力,尤其是其國際競爭力。

林左鳴指出,國有資本最大的功能就是實現民族偉大複興。要實現民族偉大複興,有多少事情要做?例如,很多新的電影拍攝基地、很多新的文化業態,國有資本都沒有進入。國有資本擁有的一些傳統電影制片廠,有的已經相當萎縮。非公資本進入這些領域也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國有資本的引領,就不容易使國家希望弘揚的正能量在這樣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文化領域站住腳跟。“特別一些對青少年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領域,國有資本進入得還很不夠,這是需要我們警醒的。再比如,農村的深化改革問題,可不可以讓國有資本介入呢?我覺得這恐怕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旦實現,也許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林左鳴也強調,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一定要重視創新。而國有企業的創新,不僅要註重體制機制的創新,還要註重商業模式的創新。有了創新機制、有了激勵機制,自然就能推動管理創新,創新就會成為企業的重要特征,體現出強有力的競爭力。

國企做大主要是市場占有率的擴大,而不能僅僅理解為企業規模大和人數多,做大意味著要占領更多的市場,擁有更多的客戶,這些年,航空工業主要是在“做強”,但在“做大”“做優”方面差距非常大。

對於習總書記把國有企業“做大”放在“做強”“做優”之前,有些學者因此說國企要合並,林左鳴認為,國企是否合並,要看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該合並的要合,不該合的也不能強求。“我認為,國企做大主要是市場占有率的擴大,而不能僅僅理解為企業規模大和人數多。做大意味著要占領更多的市場,擁有更多的客戶。

對於國有企業的“做大”“做強”“做優”三者之間的關系,林左鳴指出,這三者包含著做企業的內在邏輯。所謂“做大”,就是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所謂“做強”,就是企業在自身領域要有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所謂“做優”,就是指產品要有非凡的品牌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先“做大”,先把市場控制在自己手里。

回頭中航工業的發展,林左鳴認為,從做大、做強、做優這三者來看,中航工業這些年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這些年,航空工業主要是在“做強”,但在“做大”“做優”方面差距非常大,“我們的航空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很低,航空軍品主要是滿足國內的需要,國際市場占有率非常有限,我們的民用航空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國際強者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在國外同樣受到擠壓。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如果不做大,市場占有率就低,就很難具有持續做強的能力,這樣我們的品牌影響力也不會大,也就不可能做優。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54

管窺“國家隊”買股路線圖:買入58股超一成流通市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3878.html

管窺“國家隊”買股路線圖:買入58股超一成流通市值

一財網 荊麗娟 2015-08-02 22:34:00

自6月15日至今的大跌中,“國家隊”簡直成為眾多投資者心頭的救命稻草。上市公司在自救的同時也渴望“親媽”的照拂。

在持續進行的“國家隊”救市買股行動中,繼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救市前期出手後,中信證券旗下四大營業部逐漸成為公認的買盤主力軍。即: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總部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呼家樓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望京證券營業部和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大街證券營業部。

大跌以來,上述5家交易席位頻頻出現在多只股票的龍虎榜交易席位中。據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統計,在涉及交易的413只個股中,有372只股票龍虎榜累計數據顯示為凈買入。

上述獲得凈買入的個股,以醫藥生物、家用電器、服裝紡織等傳統防禦性板塊公司居多,國防軍工、公用事業、采掘等領域也有所涉及。

對照歷史經驗看,由於救市維穩的需要,國家隊的退出一般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提上日程。而被國家隊大舉買入的個股,相應的其部分流通市值在短期內會被鎖定。流通盤面“縮小”的個股在資本市場上具有“船小好調頭”優勢,未來存在一定想象空間。

第一財經《財商》統計發現,被上述5家席位累計凈買入金額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超過10%的上市公司高達58家。滬市僅中國石油(601857.SH)一家,凈買入金額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為14.22%外,其余57家均為深市公司。

其中,良信電器(002706.SZ)以46.1 %的高比例位居首位。而九陽股份(002242.SZ)、美邦服飾(002269.SZ)、經緯電材(300120.SZ)、富奧股份(000030.SZ)、新宙邦(300037.SZ)占比也超過30%。

在此次救市行動中,兩市的大盤權重股一度作為維穩的首選標的。但從投資角度看,那些盤面小、業務成長潛力突出,且被國家隊重點買入的個股,在未來更具想象力。

 

編輯:黃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2

與歐元區叫板? 德智庫建議設立歐元區主權國家破產機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884.html

與歐元區叫板? 德智庫建議設立歐元區主權國家破產機制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07-30 22:57:00

本周,德國政府重要經濟智囊——經濟五賢人推出重磅年度報告《希臘危機後果及更加穩定的歐元區》。這份長達52頁的報告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即歐元區改革重點應放在建立“主權國家破產”機制,而對於長期不合作的違約國,“退出歐元區”將成為最後選項。

在“勸退”希臘之事上,德國依舊不死心。

本周,德國政府重要經濟智囊——經濟五賢人推出重磅年度報告《希臘危機後果及更加穩定的歐元區》。這份長達52頁的報告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即歐元區改革重點應放在建立“主權國家破產”機制,而對於長期不合作的違約國,“退出歐元區”將成為最後選項。

自歐債危機以來,為填補《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馬約)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方面的漏洞,經濟五賢人每年都提出尖銳建議,其中不少都成為了歐盟在近五年中規則修補制定的藍本。經濟五賢人的報告也通常被稱為“馬約2.0版”。此次該經濟智囊所瞄準的則是《馬約》中的“不紓困條款”(No Bail-Out Clause)。

歐元區國家破產機制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對於財政規則的一致應用減少主權債務,並通過建立一個主權破產機制(sovereign insolvency mechanism)的方式,增強‘不紓困條款’的可信性。”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即經濟五賢人的正式名稱)主席克里斯托弗·施密特表示,“為了確保貨幣聯盟的凝聚力,我們必須認識到,債權國選民不能永遠都時刻準備著去資助債務國。”

根據上述報告,這一主權破產機制,在防止危機發生方面,將成為一項重要工具。具體而言,當某一國家即將破產之時,該主權破產機制將迫使私人投資者承擔損失,因而促使投資者更詳細地評估主權風險。

同時,在產生過度負債或在財政政策方面重大違約的事件時,必須在對私人債務持有者進行債務扣減(haircut)之後,方可批準歐洲穩定機制(ESM)對該國的救贖方案。

不過,鑒於歐元區的主權債務的水平如此之高,該經濟智囊也認為,目前事會認為引入固定債務閾值破產程序在短期內是不切實際的。但這一現實不應阻止歐元區各國政府在破產制度上開展工作的步伐。

經濟五賢人還在報告中提出另一重要觀點,即歐元區內永久不合作的成員國不能威脅歐元的存在。鑒於此,該經濟智囊團建議,作為最後一招,允許歐元國退歐的選項必須存在。

這一提案是專門針對“不紓困條款”所產生的漏洞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歐盟國家設計《馬約》時,為避免搭便車行為,引入了“不紓困條款”,然而在近期的金融危機之中,部分南歐成員國的財政脆弱性卻因此暴露無遺。

這導致德國經濟學界對於第三次救贖計劃的達成仍持懷疑態度,同時還認為希臘早晚也會退出歐元區。問題在於,希臘如何能做到在不進行債務減記的同時,完成救贖計劃所要求的苛刻改革方案呢?

然而,如同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所說的,債務減記同歐元區成員國身份不符,因而希臘暫時退出歐元區或許對於希臘而言是一個更佳選擇。

德國家庭企業聯合會主席格培爾也指出,目前所達成的第三次救贖計劃協議不過就是個破產延期協議罷了。

格培爾表示,最終希臘永遠都還不清債務,受害者則是所有其他歐盟國家納稅人,這樣的救贖計劃就是拿出錢來換點茍延殘喘的時間。

歐元區貨幣聯盟裂痕累累

在此次報告中,經濟五賢人做出了一些對德國和北部歐洲國家老生常談的財政記錄建議,不過考慮到該智庫的地位,這一建議恐怕將在未來更多的出現在歐盟的法規之中。

其中,經濟五賢人指出,歐元區危機解釋了單一貨幣去最根本的設計問題。首先,缺乏經濟和財政紀律;其次,在應對危機方面沒有可信的應對機制。因此,危機國家必須進行宏觀經濟調整,包括財政整合、結構性改革並增強經濟競爭力。

不過,即便在應對危機之中,各國也顯示出了在放棄國家財政自主權方面強烈的抵抗之心,但德國經濟五賢人對此認為,各國應上繳更多在財政方面的主權。

危機的另一個危險的走向是將歐洲央行變成了承擔危機管理者的角色,這在財政整頓方面發出了錯誤的信號。經濟五賢人在報告中認為,解決高額公共債務比率的唯一正確方式,是嚴格遵守財政規則。

實際上歐債危機中所暴露出的歐元區深深的裂痕在歐元區創立之初就廣泛存在,且並未隨著時光推移而消失。一直以來,以德國為首的北部歐洲都希望歐元區成為《馬約》規定之下,基於嚴格財政紀律和超級獨立的央行而存在的貨幣聯盟。然而在成立籌備階段,以法國為代表的南歐國家,則希望歐元區並不需要嚴格預算規則,並希望一個在政府影響之下存在的央行。

德國巴伐利亞州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麥克斯認為,歐元區構造存在缺陷。“目前希臘問題雖有緩解,未來都會艱辛。”麥克斯表示,“希臘退歐不是在今天,在未來也會發生。”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19

發展中國家加入TPP:“平等”背後有噩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5895.html

發展中國家加入TPP:“平等”背後有噩夢

第一財經日報 王玉鳳 2015-08-06 06:00:00

今年6月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由美國主導、目前已有亞太區域12個國家參與談判的區域貿易協定——在美國被打了一針強心劑。當時,美國國會投票表決,給予總統奧巴馬“快速道”授權,以推動談判取得進展。

今年6月底,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由美國主導、目前已有亞太區域12個國家參與談判的區域貿易協定——在美國被打了一針強心劑。當時,美國國會投票表決,給予總統奧巴馬“快速道”授權,以推動談判取得進展。

不過,7月31日備受矚目的新一輪TPP部長級會議黯然落幕。各成員國在關鍵條款上未達成共識,日美之間在農產品和汽車方面的談判陷入膠著,知識產權、國企、投資等是各國產生分歧的主要領域,各方利益依然處在對峙狀態。

但是,外界容易忽略的一點是,除了發達國家的相互較勁外,TPP很有可能會影響將要加入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美國將TPP12個成員國中的6個國家——文萊、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和越南——定義為“發展中國家”。如果TPP得以實施的話,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以及加入發達國家的進程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將繼續依賴低端的農業和采掘業,數千萬的勞動者無法進入薪酬更高的工業和服務業。國內稅基數繼續保持在很低的狀態,國家缺少財力去整治社會治安,或者投資教育和衛生,貧困人口數量也將居高不下。

上述這些情形都可能因為一個貿易協定而發生嗎?不排除這些可能。美媒分析,TPP協定可能在以下9個方面損害發展中國家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所以,發展中國家,先別偷著樂。

●1.TPP迫使經濟地位不對等的國家實行同樣的遊戲規則

很顯然,美國國家足球聯盟(NFL)不可能和蹣跚學步的幼兒來一場足球比賽,因為兩者的差距太大。但是該共識被TPP的成員國有意忽略了。

TPP成員國中那些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富裕國家,比如加拿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正在全球範圍內尋求統一的稅收和金融政策,以及低力度的監管,以降低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的運營成本。而TPP規則制定的背後不乏這些跨國企業的身影。

它們聲稱,當今的全球化經濟、貿易協定應當基於“公平”和“機會均等”的基礎之上。它們鼓吹一國政府的稅收、金融或貿易政策不應向本國企業傾斜。

但是,盡管TPP的6個發展中國家成員國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它們擁有一個共同點:國內企業落後,競爭力與那些發達經濟體的同行無法相提並論。這些國家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去支持國內的企業,比如長期的低利息補貼信貸、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以及科研方面的補貼。但是,TPP卻打著“公平”的幌子禁止這些政策的出臺。

TPP的規則制定者故意忽略這樣一個事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需求是有差異的。

●2.TPP禁止發展中國家利用貿易政策去保護本國工業

TPP要求大幅度降低配額、關稅以及其他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力度之大甚至超過世貿組織(WTO)。這會導致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工業面臨國外企業的大規模競爭。TPP還將禁止對原材料出口征稅,而對原材料出口征稅可以保護發展中國家的資源。

這種要求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在相同遊戲規則下競爭的危害是驚人的。事實上,發達國家的工業幾乎都是在貿易保護政策和國家的其他支持措施下發展起來的。這些保護政策曾經持續了幾十年,直到它們的企業跨出國門。後者意識到,只有在國內企業具備全球角逐的能力之後才能放開貿易自由化。

3.TPP禁止發展中國家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支持本國企業

TPP中經濟實力強大的成員國要求,允許其他成員國的企業進入一國政府采購市場。但是,發達國家曾經赤裸裸地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來幫助國內企業。因此,馬來西亞經濟行動委員會警告,“如果馬來西亞的政府采購按照機會均等的原則來進行,許多國內企業將走上破產之路。”

●4.TPP過於限制對外國投資者的監管

TPP提出,不應對外國投資者進行特殊的監管,這意味著它們和國內企業享受同等的待遇。但其實這非常虛偽。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曾長期出臺監管措施,以確保外國資本輸入技術,采購本國的商品和服務,促進本國發展。不過,TPP卻認為,任何傾向於本土企業的政策都帶有“歧視性”。

●5.TPP削弱成員國國內法院的權威,導致發展中國家害怕采取新的監管措施

TPP也提出要將外國投資的傳統定義範疇擴展,新的定義包括“對收益或利潤的期待”。如此一來,成員國如果執行新的監管措施或法規的話,企業一旦認為剝奪了“預期的利潤”,就可以起訴該成員國,即便那些監管措施或法律條文旨在解決諸如勞動力和環境權利之類的事關公共利益的問題。

根據投資者和國家之間的爭端解決機制(ISDS),如果一項新的法律或法規導致外國投資者“失去預期的利潤”,外國投資者便可起訴該國政府,要求它們取消這項法律法規或賠償。賠償最高可達到數億美元。ISDS的特點是糾紛並非通過該國的法庭,而是國際仲裁法庭來解決。國際仲裁法庭有權推翻被投資國法庭的判決,並且不允許上訴。例如,煙草巨頭菲利蒲莫里斯(PhilipMorris)最近正在起訴烏拉圭,因為後者在煙草廣告上的監管導致其銷售額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雖然TPP中富裕的成員國表示這些措施可以保證外國資本的進入,但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註意到許多跨國公司已經通過它們本國的政府或世界銀行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購買了投資保險。

他也註意到ISDS的真實原因與政治掛鉤:發達國家試圖給不發達的TPP成員國潑冷水,因為冗長且動輒數百萬美元的法律訴訟使得發展中國家害怕實施可能會觸怒外國投資者的法律、法規。盡管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和南非,拒絕在以後的協議中加入ISDS條款,但是很顯然目前TPP包括了這些條文。

●6.TPP導致發展中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時更加脆弱

即便201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變了它長期以來反對資本控制的看法,最終同意“資本控制可能在危機來臨時有助於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性”的觀點。但是,TPP仍然對發展中國家動用資本控制這一手段。

20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影響深遠,但是發達國家似乎並未吸取教訓。TPP呼籲實施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阻止發展中國家對投機性的金融活動進行監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家考瑞耐克(AntonKorinek)分析,過度的金融自由化與放松對核電站的安全監管的後果非常相似:對於核工業來說,成本可能會下降,但是核融毀的風險增加。同樣的道理,放松金融監管雖然會提高金融業的利潤,但是它對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逃不過。

●7.TPP危害公眾健康

許多諸如“無國界醫生”之類的醫療組織已經發起抵制TPP的運動,因為該協議關於知識產權方面的規定致使發展中國家數百萬窮苦大眾無力購買廉價的仿制藥。這些規定將令仿制藥生產商難以進入市場,令藥價高不可攀。如果這項規定得以實施的話,發展中國家解決公眾健康問題的能力將會削弱。

●8.TPP阻礙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獲得迫切需要的技術

TPP中關於知識產權的內容也將阻礙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因為它將增加制造業獲得新技術的成本,導致這些企業無力發展。而所有發達國家發展之初都是竭力獲取新技術。

●9.TPP損害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TPP建議限制國有企業的活動,而國有企業一直是東亞這幾十年來成功實現工業化戰略的重要基石。TPP不僅建議減小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力度,也要求馬來西亞、越南和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充分實現市場化。這些國家將被禁止對新的或未來的國有企業提供支持。

這其實是發達國家實行雙重標準的又一個案例。早在數十年前,發達國家就已經意識到:對於部分私有資本無力或不願投資的戰略性行業,國家有必要出面介入。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一財工作坊

社論

專欄作家

禪宗七祖

專欄作家

王子約

媒體人

艾經緯

媒體人

錢克錦

媒體人

夏心愉

專欄作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52

天津爆炸事故背後:國家級化工基地的雄心與挫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9755.html

天津爆炸事故背後:國家級化工基地的雄心與挫折

一財網 江旋 2015-08-13 22:23:00

爆炸地點周邊也是天津化工產業布局的重地。此前,天津有意打造國家級化工產業基地,本次爆炸是一次挫折。

8月12日晚間,天津塘沽濱海新區發生爆炸。值得關註的是,爆炸地點周邊也是天津化工產業布局的重地。此前,天津有意打造國家級化工產業基地,本次爆炸是一次挫折。

最先發生爆炸的倉庫屬於天津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據公開資料,瑞海國際物流公司成立於2011年,註冊於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註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是天津口岸危險品貨物集裝箱業務的大型中轉、集散中心。

根據一份2014年9月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躍進路堆場改造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擬批複公示》,該堆場改造後設計危險品年周轉量5萬噸左右,普通貨物年周轉量2萬噸左右,用於電石、矽鈣合金、氰化鈉、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燒堿、硫化堿、氬氣、甲乙酮、乙酸乙酯、硝化纖維素、硫磺、硝酸鉀、硝酸鈉、甲酸、磷酸、甲基磺酸、壓縮天然氣等危險品和PVC、天然橡膠等普通貨物進出口的暫存。

金銀島化工行業負責人王貞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了上述物質在某種條件下可能遇險的情況:比如,電石遇水會發生爆燃並釋放乙炔;氰化鈉遇水會釋放出來有毒易燃的氰化氫;PVC等橡塑原料基本為固體形態,性質相對穩定,但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

同樣是來自金銀島的消息指,目前事故現場周邊部分道路封閉,液體裝船操作停滯,部分倉庫戒嚴,此次爆炸會對周邊地區化學品物流運輸產生一定影響。另外,當地幾家產能較大的化工企業,如天津石化、天津中沙、天津堿廠等生產正常。

天津是全國化工產業分布的重鎮,而天津的化工多數集中在濱海新區,濱海新區是國家繼浦東新區之後打造的又一個大型開發區,其經濟總量已經達到9000億元,現代化工是該區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在《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2008-2020年)》中曾提出,將石油化工作為該市八大優勢支柱產業之一,並提出重化工業南聚的工業布局思路。作為兩大產業帶之一的臨海產業發展帶,重點發展大型裝備、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等產業,充分合理利用港口、岸線資源,促進高水平的裝備、石化產業臨港聚集發展、循環發展,打造國家級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在整個化工產業鏈的規劃布局下,除了化工生產,濱海新區還集中了一些大型的化工倉儲物流企業。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石油化工倉儲運營商荷蘭皇家孚寶集團所投資的項目。2008年11月1日,臨港工業區孚寶渤化北方碼頭灌區項目,由荷蘭孚寶集團、天津渤化集團、天津北方石油公司共同投資,投資額數十億元,建設儲運原油、成品油和其他化學品的罐區和碼頭。同期,由天津港和中化國際合資組建的天津港中化國際危險品物流有限公司已經投運。

資料顯示,2010年時,南港工業區倉儲物流組就已經擁有了中石化、中石油、泰達藍盾、北方石油、京海石化等五個項目,項目庫容總量達605萬立方米。

在2014年的一項全國主要液體化工品儲罐統計中,華北地區總罐容約351萬立方米,絕大多數都是位於天津。

事實上,從2011年起,天津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和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及深加工基地。當時曾有本地媒體報道展望遠景時稱,“目前正努力成為世界級生態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

不過,此前也有分析指出,化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對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其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造成嚴峻壓力。

顯然,這次爆炸事故的影響會更加深遠,化工產業的規劃和布局將重新得到反思。業內人士指出,天津港作為北方重要中轉港口之一,此次爆炸事故對化工行業的主要影響在於其物流運輸。消息指,此次出事貨場“瑞海國際”是天津港東疆轄區三個可存放化學物品的貨場之一,另外兩個分屬中化集團。

王貞賢認為,此次天津危化品大爆炸,勢必將危化品存儲運輸安全提到新的關註高度,未來或將引發國內石油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不排除個別企業會受此影響減產甚至停產。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67

“國家糧倉”滿之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251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 (CFP/圖)

從誕生開始,中儲糧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目標之後,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現實,中儲糧卻陷入尷尬。

政府每年要花掉巨額的財政補貼,但現實卻是,國內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調節生產。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中儲糧何去何從?

作為糧食市場的“巨無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在成立15年之際壞消息不斷。

2015年6月2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說中儲糧在財務支出、政策糧收儲、內部管理上存在多個漏洞。三個月前,央視曝光了吉林、遼寧中儲糧委托的租賃倉庫存在“陳糧頂新”事件。7月14日,中儲糧又被爆出收購糧食“打白條”的新聞。

中儲糧原本是為了“糧食安全”的目的而生。從2000年誕生始,這個國家的“大糧倉”就一直執行國家托市收購政策,負責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和儲備,收儲國家戰略儲備糧以及用於調節糧食市場的托市收購糧、臨時儲備糧。

每年,中儲糧以托市價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留下戰略儲備糧之後,再將剩余部分以市場價格銷售給各類糧食企業,糧企再向市場銷售。

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產。但在持續多年之後,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市場,中儲糧陷入尷尬。

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這家公司2014年資產達7000多億元,銷售收入2200億元,直屬庫346個,員工4.48萬人。

為了這個“巨無霸”,政府財政花了多少錢?據2014年財政部公開的政府財政決算報告,2014年的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539.75億元。這僅僅是一年的數字。

不僅如此,國內糧食市場目前的現實卻是糧價越托越高,中儲糧糧滿為患,糧食市場難以自發形成價格信號,以指導生產者的計劃。

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並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這意味著國家層面開始對糧油收儲進行改革。

日前,農業部公布了一份《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答複摘要》,其中提到,其他幾類品種也要“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

這樣的變化中,中儲糧該何去何從?

庫存壓頂

“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8月,距離國家糧食托市收購截止日期還有一個多月,在安徽亳州這樣的糧食主產區,國有糧庫門口卻沒了排隊的賣糧卡車隊。

2015年,安徽夏糧總產量達到1414.7萬噸,同比增長1.1%,實現“十二連增”。中國社科院曾發布《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將以“十二連增”達到6.1億噸。而在糧食產量逐年穩增的同時,國家每年收購的糧食也在增加,由此帶來巨大庫存量。

中國到底有多少糧食庫存,沒有公開信息披露。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公開稱,“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據多位糧食專家估計,中國庫存消費比高達近50%,而這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糧食安全標準。“即便是我們人口多,30%就夠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儲糧建立如此龐大的庫存,緣起於糧食管理體制。

自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備災、備戰而實行多年儲備糧制度之後,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建立起歷史上數量最大、管理嚴格、調得動、用得上的糧食儲備體系。

當年成立了國家糧食儲備局,但這時糧食都由地方糧站收儲,使得儲備糧經營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央決定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1998年,新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開始。此次糧改的原則是“四分開一完善”,即政企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新老財務賬目分開,完善糧食價格機制。主要實行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

2000年,國務院決定對糧食流通體制進一步改革,並成立了中儲糧。

“中儲糧只是一個政策執行的主體。”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說,它只負責收儲國家所需的糧食,但具體到收多少、何時收、何時輪換、輪換多少等,由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商議,並最終報國務院拍板。

中儲糧成立之時,將19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批糧庫上收;而此時的倉容是為了“國家專項儲備”而建。在2004年,國家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實行托市收購政策。此後,隨著糧食產量的逐年遞增,收購量也逐年遞增。

中儲糧官網數據顯示,2005-2014年,中儲糧累計完成最低收購價和臨儲糧收購近6億噸,相當於2014年國內一整年糧食的產量。僅2014年,中儲糧購銷糧食達到2.6億噸,管理的政策性糧食占全社會庫存的70%,倉容罐容8000萬噸,資產7000多億元。

如此巨大的收儲量,僅僅靠中儲糧一家企業肯定是完不成的。中儲糧官網顯示,目前,87%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糧油分散儲存在11000多個地方和民營企業。中儲糧自己的直屬庫僅有346個,委托收儲庫點數量是中儲糧直屬庫數量的三十多倍,委托代儲的政策性糧食比例80%以上。

面對這1萬多的委托承儲庫,監管並非易事。“這幾次出事都是中儲糧委托或者租賃的庫點出事,並不是中儲糧自己有問題。”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說。

但從2012年河南中儲糧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卷款潛逃一案開始,在中儲糧和承儲企業之間就存在著各種潛在的“問題”。而“轉圈糧”“以陳頂新”“打白條”問題暴露了中儲糧的監管不力。

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國家支持中儲糧“自建倉庫”。2015年6月1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三部委聯合發布了《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2015-2020年)》(簡稱“糧安工程”)。其中規定,到2015年底,國內新增新建倉容5000萬噸,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比例達到60%。

中儲糧相關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今年投資100億元於新建倉容,這是中儲糧成立以來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

賣不掉的糧食

托市價格連年攀升已逼近市場價格後,收儲的糧食從入庫到出庫難以形成一個循環的體系。

中儲糧多年執行托市政策之後,漸漸陷入一個糧食補貼越來越高、庫存周轉不靈的新困境。

“托市”,顧名思義,即把糧食價格“托”起來,穩定糧食價格。國家往往會在每年農民種糧之前公布一個價格,即最低收購價。糧食成熟後,如果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即會啟動“托市收購”,從而保證農民“賣得出去”糧食。托市收購的執行主體是中儲糧。

在2004年之前,為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國家一直采取最低保護價收購。2004年,托市收購政策替代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其實兩者並無本質區別),但當年並未真正啟動。2005年,國家開始對水稻實行托市收購,2006年對小麥也開始托市收購。此後的每一年基本上都在安徽、山東、河南等糧食主產區實行托市收購。

托市收購主要是針對水稻和小麥。在2008年之後,對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在一些主產區實行臨時收儲。臨時收儲與最低收購價收購類似,均可劃分至托市收購範圍。

每年,除了發改委、糧食局會要求中儲糧收儲新糧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糧之外,還往往會在一些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的地區啟動“托市收購”。由於托市價格高於市場價,大部分農民和糧販子就更願意將糧食賣給國家糧庫,糧食便源源不斷地進入了中儲糧體系。

從2006年開始,三級小麥托市收購價格為0.72元/斤;到2014年三級小麥的托市價格上升至1.18元/斤,每年保持10%左右的穩定增長。2015年,三級小麥的托市價格仍然是1.18元/斤,未再上漲。

由於有“托市價格”存在,農民不用擔心糧食賣不出去。而隨著最低收購價的逐年提升,也保證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連年增產。

今年小麥、水稻的最低收購價都與去年持平。“當時有關部門討論得非常激烈,農業部門認為要漲,即使漲一分錢也得漲,要給農民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是價格部門堅持不漲,最後給出的理由是石油價格下降了,所以導致生產資料價格下降了,所以不漲價。”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估計,雖然今年沒漲,但明年可能就會漲,因為勞動力等成本還在上漲。

但每存儲一斤糧食,財政都是要拿錢的,因此造成存儲費用過大。每年,中儲糧收購由農發行提供貸款,存儲、輪換以及貸款產生的利息都會有國家財政進行補貼。

安徽亳州一家替中儲糧代儲的面粉廠老板宋紅兵說,現在中儲糧收儲糧食,如果存放一年,收購費用、入倉費用、存儲補貼等一系列費用加起來大概是175元/噸。這意味著,儲存的糧食越多,時間越長,中儲糧獲得的國家補貼也就越多。

何時收儲、何時拍賣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報批國務院才能決定,也就是說,糧權並不屬於中儲糧,更不屬於中儲糧的代儲企業。

但高額的補貼利益之下,就會產生市場主體利益尋租的空間。“有些企業為了尋求利益就會在存儲量上做文章。”孔祥智2013年曾在黑龍江等地調研發現這個問題。

“一般地方國有糧庫與中儲糧是委托關系,這些糧庫存儲糧食每年也會拿到國家相應的補貼。一旦這個地方糧庫的糧食在糧食交易市場被拍賣出去之後,他們往往會想盡各種辦法,不讓買糧食的這些面粉廠把糧食拉走,從而延長存儲時間,賺取國家的倉儲補貼。”上述面粉廠老板宋紅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其他面粉廠老板及市場人士、專家普遍認為,這是“出庫難”的主要原因。“中儲糧直屬庫還好一點,往往是地方糧庫存在這種情況。”宋紅兵說,“因此,在各地拍賣糧食都有一個潛規則:如果想要拍那些糧庫的糧食,必須私下提前加價。雙方私下里達成一致後,才能在交易網站上去拍這批糧食。否則,很難在糧食交易所規定的時間內全部拉完糧食。”

以前,一些面粉企業寧願“給好處費”還願意去拍政策糧,“因為計算下來,以前托市收購上來的這批糧食在交易的時候,即使執行順價銷售,再加上這些隱性成本,還是會低於小麥的市場價格。”趙軍說。

但是在托市價格節節攀升的同時,政策糧“順價銷售”價格也不斷上升,不斷逼近市場價。“2014年是基本持平,起拍價是1.235元/斤,市場價是1.27/斤。而今年的小麥市場價格是1.15元/斤,今年的托市收購價就已經達到了1.18元/斤(三等麥),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拍政策性糧食了。”宋紅兵說。

 

因此,托市政策漸漸造成了糧食“出庫難”。目前的現實下,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托市政策的最主要弊端在於,收儲的糧食從入庫到出庫不能形成一個循環的體系,“周轉不靈”。

“托”出來的市場

在扭曲的市場上,商品流通部分的糧食也進了中儲糧的糧庫。

現在的情況下,一方面,托市價格導致了庫存居高不下,政策糧順價銷售困難;另一方面,托市收購也造成了當前扭曲的市場價格。

托市價格不斷上漲,使得國內糧食價格只增不減,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持續走低,因此造成國內外價格倒掛。“影響就是,國內價格高的糧食品種,在國際市場就可以找到替代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如玉米,國內外平均差價在600-700元/噸,最高可達1000元/噸。”

由於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因此導致國內糧食進口量持續上升,甚至走私進來,而國內的糧食庫存卻很大。

在孔祥智看來,當前的托市政策幹擾市場,使價格不能反映價值。“最初制定最低收購價,是因為市場價格比較低,為了防止谷賤傷農而制定,但這個價格說是最低收購價,從一開始執行就成為了市場的最高收購價,這實際上是把價格拉起來了。”

“雖然這樣調節了市場,但是已經沒有市場了。”孔祥智說,現在只有一些大型加工企業還有能力收購,托市價造成市場價格扭曲。

“我們現在的政策目標,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為了保證農產品的增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分析。

但增產後的糧食,一方面價格不斷走高,另一方面,市場主體都不收了,只有中儲糧來收。“後果就是嚴重扭曲了市場,商品流通部分的糧食也進了中儲糧的糧庫。”

在中央的主導下,中儲糧執行“順價銷售”,現實情況是,“根本順不出去”。

作為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單位,中儲糧主要承擔政策性功能,“是國家戰略儲備,不是以經營為目標,但不僅要自負盈虧,而且還要進行經營業績考核,這長遠下去肯定會出問題。”東方艾格農產品分析師馬文峰說。

“托市收購,不應該完全由中儲糧來承擔。中儲糧僅負責國家戰略儲備即可,其他的事情交由市場而定,這樣就不會有那麽多問題。”馬文峰說。

退出托市政策?

除了戰略性的儲備,其他的就放給市場去收購。

業內對於托市收購政策的討論非常多。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陳錫文在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就提出,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使所有農產品流通納入市場化運行的軌道。

而在2015年2月,陳錫文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解決農產品價格高企、糧食拍賣成交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實現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實行目標價格改革。以目標價格取代過去的臨時收儲、最低收購價勢在必行。

高庫存帶來的財政高補貼壓力,讓財政部也開始“發聲”。2015年4月,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公開場合稱,目前英國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鼓勵農產品進口。他認為,目前應鼓勵農產品進口,才能進一步轉移農村的勞動力,彌補制造業、服務業的勞動力短缺,使工資增速低於生產率的增速。

國家層面的改革也在進行。2014年,國務院取消了棉花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並對新疆(含兵團)棉花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目標價格改革直補的方式是,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目標價格補貼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掛鉤。

“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並非鋼板一塊,這個天花板是可以調控的,可以降下來的,現在棉花天花板降下來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農民日報》公開評論道。

因為才正式實施一年,多位專家均認為,“目前效果還不好評價”。今年的“一號文件”,並未將試點範圍擴大。

目標價格補貼,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介紹,在國外,一般會由種植者在保險公司進行投保,保證這個價格是多少,一旦低於這個價格,保險公司就會賠付。這種屬於政策性保險,由農民出錢買,國家出錢補貼。“但這種模式,在國外比較好操作,他們都是一個個大農場,而我國還都是小規模的農戶種植為主。”

李國祥說,“當前,可以從儲備制度入手進行改革。除了戰略性的儲備,其他的就放給市場去收購。長遠來看,需要改革,但改革有風險。”

但不管怎樣,“當前要完善農產品價格體制機制,退出目前的這一套托市政策,這是最根本的。不管用什麽政策,都要退出這個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應采訪對象要求,趙軍、宋紅兵為化名。)

鏈接 :糧食儲備制度演變

1954年我國在《關於糧食征購工作的指示》中明確表示,國家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糧食來應對災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這部分用來應對災荒的糧食被稱為“甲子糧”,是構成中國糧食儲備的重要部分。

但是由於糧食供應緊張,這些儲備糧也很快被用於國家糧食的周轉和應急之需。到了1958年,為了應付災荒、戰爭等意外情況的發生,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中央認為應該按照豐年多儲存、平年少儲存的原則進行糧食儲備,我國的糧食儲備增加到了20億—30億公斤。但由於當年“大躍進”和“浮誇風”,農業生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糧食產量隨之大幅度地下降,部分糧食儲備很快就被用於彌補糧食收支的缺口,糧食儲備的規模也因此急速縮小。

1962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明確做出指示,要求我國建立糧食儲備,做到年年儲一點、逐年增多。同年,由於臺海局勢緊張,中央決定建立備戰目的的軍用“506”戰略儲備糧,即儲備足夠50萬人6個月食用的糧食以作備戰之需。

從此我國儲備糧的功能不僅是應付災荒,還增加了備戰的用途。這一糧食儲備體制一直實行到2002年才正式廢止。

從1962年開始,中國的糧食儲備制度逐步形成。到了1965年,約有60%的生產隊建立了自己的糧食儲備,各個地方的糧食部門代替生產隊保管的糧食儲備達到了二十多億公斤。同時,各級政府還鼓勵社員個人儲存結余下的糧食。1962年到1965年,糧食生產得到恢複,國家的糧食儲備、備戰糧食和社會糧食儲備規模不斷增加。

1978年起,農村陸續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再次得到恢複,國家和社會的糧食儲備規模迅速擴大。

此時中國糧食儲備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甲子糧;第二部分是“506”糧;最後一部分是商品庫存,實際上就是周轉儲備。除了以上三部分,還有一小部分叫做農村集體儲備,占總儲備量的5%左右。

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設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這標誌著我國的糧食儲備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建立起來,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級、地縣三級儲備體系。

1990我國的糧食產量為4.35億噸,比1989年增加了2700萬噸,再次創造了歷史新高。我國的糧食周轉庫存和儲備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一些糧食主產區甚至出現了“賣糧難”的情況。同時,國有糧食部門的經營設施尤其是倉儲設施顯得嚴重不足,各地的糧食部門相繼出現了“儲糧難”的情況。國家開始收購部分滯銷的糧食,並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敞開收購,收購的這部分糧食被用於國家糧食的專項儲備。

在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級、地縣三級儲備體系。1995年,國務院頒布《關於糧食部門深化改革實行兩條線運行的通知》,為實現地區的糧食平衡,調控地區的糧食市場,糧食產區應建立地方儲備且該儲備規模應等同於3個月以上糧食銷量;糧食銷區則要建立等同於6個月糧食銷量的地方儲備,保證糧食市場供求的基本平衡。

1999年國家決定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將國家糧食儲備局改為國家糧食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由國家計委代管,同時組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專門負責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並於2000年將前述三種中央政府管理的儲備糧食合並成為中央儲備糧。

2000年10月以後,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業務全部由各省(區、市)糧食局移交給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通過在重點地區建立地方分公司和上收直屬糧庫的方式建立垂直管理體系。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規範中央儲備糧管理的行政法規,由此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糧食儲備制度。

(本文摘自2015年1月26日《南方日報》,作者:王騰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92

國家電網2015年投資計劃升至4679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079.html

國家電網2015年投資計劃升至4679億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8-21 10:21:00

日前,國家電網下發了2015年年中綜合計劃調整,將固定資產投資從年初計劃的4396億元調增至4679億元。之前,南方電網也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調升至834億元。這將帶動電力設備、皮卡車等N個行業發展。

新車銷售增速在持續放緩,皮卡車也未能“獨善其身”,但隨著電網加大投資力度,電力施工急需的工程類皮卡車有望從中受益。

據媒體報道,日前,國家電網下發了2015年年中綜合計劃調整,將固定資產投資從年初計劃的4396億元調增至4679億元。之前,南方電網也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調升至834億元。這將帶動電力設備、皮卡車等N個行業發展。

福田汽車(600166.SH)副總經理楊國濤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一帶一路”、西部建設及其他大型基建項目的持續推動,為沿途相關重點省份電力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公司作為電力系統服務用車企業將支持國家電網的發展。“今年以來,公司已累計向國家電網提供了近2000臺皮卡工程車。”

電網投資計劃5513億

國家電網將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調至4679億元,相較於原投資計劃,增長283億元,追加投資主要用於農網升級改造工程、部分特高壓及抽水蓄能、新能源接入等部分項目;南方電網也在年初固定資產投資規模700億元的基礎上,增加投資134億元,升至834億元。

粗略計算一下,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合計5513億元;國泰君安電力行業分析師古琦彬認為,電網投資覆蓋產業鏈較長、見效快,因此成為逆周期投資的重要選項。

國網陜西電力黨組書記、副總經理鄔捷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5年“一帶一路”走進務實合作環節,公司秉承“經濟發展、電力先行”的理念,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加快電網建設與改造,持續提高供電服務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電力保障。

據了解,繼“十二五”期間在陜西省寶雞境內累計完成電網投資20.09億元,國網陜西電力在“十三五”期間,還擬向寶雞市投入電網建設與改造資金約23億元。

其實,國網陜西電力正是電網加大電力投資力度的“縮影”,國泰君安就預測“十三五”期間配網投資,將從原先的1.46萬億元上調至2萬億元。

為此,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指出,政府與電網的步調空前一致,配網、農網在產業技術升級和補短板的兩大趨勢下,建設力度有望超越市場預期。

皮卡車有望受益

在投資者固有的印象中,電網投資最直接的“普惠”對象無疑是電力設備,但其實還有很多配套行業也在從中受益,只不過之前沒有那麽“顯山露水”而已,皮卡車就是一例。

國網陜西電力及甘肅電力旗下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雖然相較於摩托車,成本較高,但縣鄉鎮供電局一線工作人員在進行電力施工、搶修、檢修等工作時仍“青睞”也急需皮卡車,一是客貨兩用,不僅載人較多,車鬥也可裝卸不少器械,還不會發生乘坐摩托車時的器械傷人事故;二是馬力大,特別是四輪驅動、柴油發動機型,抓地能力強、且底盤高,在多山、多雨地區爬坡過坎兒,安全系數高。

以國家電網為例,其覆蓋了全國26個省、88%的國土面積,地勢及環境比較多變,在複雜的作業環境下更需要優良的運輸設備作為基礎。

楊國濤就表示,福田汽車根據電力的工作環境及需求,專門定制了拓陸者皮卡電力工程車。

目前,國內能生產皮卡車的企業已達20家,前六家企業占據80%的市場份額;其中,2014年,長城風駿皮卡以11萬輛年銷量穩居第一,江鈴和鄭州日產皮卡位列第二陣營,銷量分別在7萬和5.7萬輛左右,福田汽車、中興、黃海汽車緊隨其後,構成了第三陣營。

一位上市車企中層人士坦言,今年上半年,整個新車銷售形勢遠不及前幾年,皮卡車也未能“獨善其身”,但皮卡車正在取代摩托車及非皮卡車型,成為電力系統服務用車,所以需求將率先得到釋放。

2014年全年,福田汽車為國家電網提供的皮卡工程車也不過四五百輛,但今年以來,福田汽車已累計向國家電網提供了近2000臺皮卡工程車,增長勢頭較好。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05

證金公司四成持股被套 創業板最坑國家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608.html

證金公司四成持股被套 創業板最坑國家隊

一財網 陶南 2015-08-26 20:16: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8月26日,證金公司的持股中,167只個股已跌破股災以來最低價,占證金公司持股總數的比例達42%,由於證金公司並非在最低點買入,實際上套牢證金公司的股票數量更多

雖然周二晚上央行放了“雙降”的大招,但A股似乎只是盤中興奮了一小會兒,收盤再次下跌1.27%,振幅高達8%,創下了少見的五連陰,兩市50余只股票漲停,600余只股票跌停,很多上市公司股價創下了股災以來的新低。

顯然,央行和中金所的大招並未有效挽回A股頹勢,國家隊周三盤中也並未出現明顯護盤動作,在多數股票創下新低之際,證金公司股票池同樣受傷很深,其所持有四成個股股價已跌破股災以來的最低價,這說明證金公司為護盤持有四成個股已被套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布的證金公司持股情況,以及證金公司通過中信證券北京總部營業部、中信證券北京望京營業部、中信證券北京金融大街營業部、中信證券呼家樓營業部買入的個股情況發現,證金公司“救市”以來共買入395只股票,由於近來市場持續暴跌,截至8月26日,167只個股已跌破股災以來最低價,占證金公司持股總數的比例達42%,由於證金公司並非在最低點買入,實際上套牢證金公司的股票數量更多。

在套牢證金公司的167只個股中,中小創股票數量最多,共計101只,占套牢證金公司股票數量的60%。

此前,證金公司概念股曾在市場上一枝獨秀,梅雁吉祥、浙富控股等“王的女人”股價如同坐火箭,但是A股近期的暴跌使得“王的女人”也開始失色,不再是二級市場上的寵兒,證金概念股的冷卻也一度使市場失去熱點。暴跌之下,A股全面淪陷,證金公司為護盤買入額股票也一步一步陷入泥潭,證金公司同樣出現浮虧。

證金公司持股浮虧情況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最新股價

6.15~8.14最低價

差價
300431.SZ 暴風科技 80.00 111.11 -31.11
002131.SZ 利歐股份 13.24 43.59 -30.35
300033.SZ 同花順 42.03 57.35 -15.32
300384.SZ 三聯虹普 35.30 48.91 -13.61
600570.SH 恒生電子 44.74 58.00 -13.26
300059.SZ 東方財富 30.06 42.01 -11.95
002642.SZ 榮之聯 31.49 43.00 -11.51
300433.SZ 藍思科技 55.70 66.91 -11.21
002644.SZ 佛慈制藥 13.16 23.51 -10.35
300282.SZ 匯冠股份 23.02 33.13 -10.11
300104.SZ 樂視網 30.73 40.64 -9.91
002055.SZ 得潤電子 21.19 30.26 -9.07
300396.SZ 迪瑞醫療 28.80 37.76 -8.96
601633.SH 長城汽車 22.77 31.19 -8.42
300291.SZ 華錄百納 19.93 28.05 -8.12
600576.SH 萬好萬家 19.26 27.28 -8.02
300248.SZ 新開普 17.97 25.50 -7.53
300386.SZ 飛天誠信 32.40 39.20 -6.80
002673.SZ 西部證券 15.82 22.60 -6.78
300366.SZ 創意信息 23.65 30.27 -6.62
300273.SZ 和佳股份 17.07 23.54 -6.47
300130.SZ 新國都 18.22 24.69 -6.47
600869.SH 智慧能源 13.35 19.60 -6.25
002312.SZ 三泰控股 18.50 24.58 -6.08
000669.SZ 金鴻能源 19.36 25.40 -6.04
300253.SZ 衛寧軟件 32.53 38.56 -6.03
002304.SZ 洋河股份 50.54 56.50 -5.96
002706.SZ 良信電器 41.60 47.53 -5.93
300069.SZ 金利華電 16.90 22.41 -5.51
300086.SZ 康芝藥業 15.37 20.82 -5.45
300178.SZ 騰邦國際 19.03 24.40 -5.37
000592.SZ 平潭發展 16.25 21.51 -5.26
300332.SZ 天壕節能 15.46 20.70 -5.24
300199.SZ 翰宇藥業 16.07 21.25 -5.18

自從8月14日證金公司祭出“救市退出計劃”以來,上證綜指跌幅達26.18%,創業板跌幅達29.32%,由於創業板是新一輪去泡沫的集中地,創業板成了近期套牢證金公司的主力。周三創業板大跌5%,進一步加深了證金公司的套牢程度。

“今天創業板的大跌與多只分級基金的下折密切相關,尤其富國創業板分級,是分級市場里的旗艦產品,規模很大,下折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這導致了今日下午兩點以後創業板急跌。”上海一名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於分級基金下折為創業板帶來的巨大拋壓,導致大盤也受到一定連累。

事實上,影響創業板走勢的不僅僅是分級基金下折,場內兩融去杠桿和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都是創業板頭上的大山。

雖然創業板大跌連累證金公司的持股,但由於證金公司持股並不為獲利,而是了保持股市流動性,因此大跌或並不影響證金公司的持股。

“證金公司或許短期內不減持為護盤買入的股票,但證金公司部分持股劃轉給匯金公司之後,匯金公司則可以減持,目前市場走勢仍不穩定,證金公司和匯金公司減持的可能性很小。”上述基金經理稱。

編輯:李瀟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