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新出爐:2014年白酒數據報告[完整版產銷利潤情況首次披露]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89

最新出爐:2014年白酒數據報告 [完整版產銷利潤情況首次披露]
文: 筱筱


2014年釀酒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多數企業表現不理想,據中國酒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12月,匯總的2602家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327個,企業虧損面為12.57%。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44.71億元,同比增長6.21%。

那麽,占據中國釀酒行業大半壁江山的白酒情況究竟如何?

2014白酒產量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我國白酒行業累計產量1257.13萬千升,同比增長2.5%。

盡管全年白酒產量數據仍是正增長,但事實上,自10月份以來,白酒產量開始負增長。2014年1-10月,白酒總產量1003.89萬千升,同比增長4.54%;10月份白酒產量111.39萬千升,同比下降2.49%。2014年12月,全國白酒產量則同比下滑2.56%。

中國酒業協會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在接受某財經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2014年總產量應是下降。全國有白酒類生產企業2萬余家,但實際統計只能針對數千家規模酒企,而此輪行業調整以來,“原來生產高檔酒的酒企紛紛轉變產品結構,在中低端酒布局、擴大生產”,帶來了全國統計產量的增長。

從各省市的情況來看,白酒生產大省四川、山東、河南中,12月份四川和山東白酒產量均呈現負增長狀態,山東產量下滑尤其明顯達到18.75%。不過全年數據來看,僅山東出現負增長,四川、河南均仍有小幅提升。業界分析認為,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規模將基本保持平穩,全國範圍白酒產量會繼續下滑。


部分省市2014年產量情況


2014白酒銷量

國家統計局針對白酒產銷量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白酒(折65度,商品量)銷售量累計值為855.5萬千升,產銷率為96.1%。2012年銷售量為1126.7萬千升,產銷率98.1%;2013年為1166.2萬千升,產銷率95.6%。由此看來,產銷率處於基本平穩的狀態。



2014白酒銷售收入

2014年前11個月,我國白酒行業實現收入4565億元,同比增長4%,比上年同期減少6個百分點。2014年全年白酒行業銷售收入5259億元,同比增長5.7%。

歷史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收入增幅呈快速下滑趨勢。


2014白酒利潤總額

2014年前11個月,我國白酒行業實現利潤總額596億元,同比下滑13.70%,比上年同期下滑10.07個百分點。2014年全年實現利潤總額69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6%。

2010-2014白酒利潤總額變化圖

(本文中部分數據來源自中商情報網、wind資訊)

當然,正如宋秘書長所說的,官方統計口徑的數據代表的並不是白酒行業的全景,大批倒閉或面臨倒閉的小型酒企並不在統計之列,2014年的白酒行業遠比數據所展示的更為艱難。關於2014年的白酒行業運行情況,歡迎大家吐槽~

(來自糖酒快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0

利潤增長放緩 美股還能漲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03

本文作者為Avondale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Scott Krisiloff,華爾街見聞網站翻譯)

據金融數據公司Factset,現在標普500指數公司2015年盈利增長預期僅為2.9%。但大部分人似乎都相信今年標普500指數會有一個體面的漲幅。盈利增長疲軟而股市表現強勁,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是多少?

如下表所示,自1900年以來,有53年的盈利增速低於5%,而標普500指數在其中的33年實現上漲。

對於標普500指數來說,53年中有33年上漲是一個不俗的表現(尤其是53年中有45年的盈利是負增長的),平均漲幅更是很大。但是當你把這33年上漲的起點考慮在內時,就會發現它們與今天有著很大的差異。

在這33年中,有14次上漲是基於前一年標普500指數收跌的(這意味著股價已經提前把次年的低/負盈利增長貼現)。此外,這33年的平均市盈率為11.6倍,意味著盡管企業盈利沒有增長,估值卻比較低。

自190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只有2年是在企業盈利增長疲軟、估值水平較高和前一年大漲的基礎上繼續收漲的,即:1997和1998年。

tumblr_inline_nkaa0iWaUO1sbei5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43

用戶超10億 YouTube緣何0利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8193.html

用戶超10億 YouTube緣何0利潤

一財網 申敏雅 2015-02-26 20:13:00

雖然YouTube在去年谷歌總銷售額中的占比達到6%左右,但對谷歌的利潤貢獻無幾。

據美媒報道,10年前谷歌以16.5億美元收購的YouTube現每月吸引10億用戶觀看其視頻,成為炙手可熱的視頻網站,但是這家視頻網站至今仍未盈利。

難以擴大核心受眾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YouTube的營收約為40億美元,高於2013年的30億美元。由於YouTube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廣告商的舉措,刺激了一些大品牌廠商增加在YouTube的投入。雖然YouTube在去年谷歌總銷售額中的占比達到6%左右,但對谷歌的利潤貢獻無幾。在YouTube向內容創作者支付費用以及采購視頻播放設備後,其財務狀況僅僅維持“大體的收支平衡”。

相比之下,實現利潤近30億美元、用戶量達13億的Facebook去年營收超過120億美元。

這一結果表明,除了青少年,YouTube仍難以擴大其核心受眾。大部分用戶只是將YouTube視為一個可通過連接或嵌入觀看視頻播放器進行訪問的視頻庫,而並非每天在訪問該網站。谷歌高管希望用戶能習慣性像看電視一樣觀看YouTube,從而發現YouTube不同的娛樂頻道。

谷歌高管蘇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掌管YouTube的日子已步入第二年,盈利問題仍是她面臨的棘手的問題。一旦YouTube業務使得谷歌利潤率下滑,谷歌勢必限制沃西基進行新內容以及新服務的投資,盈利問題的解決難度也將增大。這無疑是個惡性循環。

新的挑戰也增添了沃西基肩負任務的緊迫感。Facebook和Twitter給YouTube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但這兩家公司正在自主研發視頻服務。Facebook以及Vessel等初創公司也試圖從YouTube招募人才;同時,亞馬遜和Netflix正通過授權好萊塢內容和制作原創電視劇,正在改變“在線視頻”的面貌。

大量“垃圾內容”充斥

研究機構Pivotal Research分析師布萊恩·威瑟爾(BrianWeiser)表示:“YouTube存在大量的垃圾內容。如果YouTube需要大量有意義的電視預算,它就要投資電視內容。”

YouTube商業與內容業務運營主管羅伯特·金科爾(Robert Kyncl)表示,在線視頻目前正處於增長高峰期,這與30年前有線電視行業遭遇的情形極為相似。他稱,YouTube投資“互聯網原創者”的意義大於投資傳統電視節目。

2006年,谷歌斥資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但早期YouTube對谷歌營收的貢獻寥寥無幾。2010年,隨著YouTube引入可跳過式廣告,YouTube的營收開始迅速增長。用戶之所以喜歡這種形式,是因為他們可以越過不喜歡的廣告,而廣告商喜歡這種形式是因為他們只需要對用戶瀏覽過的廣告付費。

為吸引用戶,YouTube展開了大幅投資。2012年,YouTube向內容創作者支付了數億美元費用,旨在打造類似電視節目的內容頻道。同時,YouTube還重新設計了主頁界面以及調整搜索算法,試圖用優質視頻吸引受眾。

但許多YouTube內容頻道失敗了。本月初,負責YouTube視頻搜索的一位被沃西基招募進團隊入職不久的高管離職。知情人士透露,若無鏈接,YouTube仍難以直接吸引用戶。

受眾面狹窄

YouTube受年輕觀眾青睞,受眾面狹窄其制約發展的原因之一。YouTube最具人氣的內容是音樂視頻,但明星知名度較低。網名為“PewDiePie” 菲利克斯·謝爾貝格(Felix Kjellberg)是最具人氣的YouTube明星,其遊戲頻道訂閱人數達3500萬。但去年秋天沃西基表示,在加入YouTube之前,她未聽說過PewDiePie。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廣告商已覬覦這些忠實粉絲已久。首席執行官喬什·雅各布斯(Josh Jacobs )表示,廣告旨在打造品牌親和力以親近年輕的粉絲受眾。

但YouTube受眾面的狹窄意味著廣告受眾數目要遠低於電視廣告。威瑟爾估計,9%的觀眾貢獻了85%的在線視頻流量。

改頭換面的舉措

今年1月,為擴大受眾群體,YouTube獲得了美式橄欖球大聯盟比賽集錦、訪談等視頻內容的播放權。去年12月Facebook以同樣的方式獲得了美式橄欖球大聯盟比賽的播放權。此外,YouTube還提供《芝麻街》以及《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兒童節目。

此外,YouTube主要還是集中於投資自身發掘的明星的原創內容,其為部分創作者提供了獎金以防止他們跳槽至競爭對手門下。

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提高收視率,YouTube還將自動播放更多的視頻,如同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Twitter下屬Vine目前的方式。自動播放功能預計也將很快推出。

除了擴大受眾群體,隨著谷歌搜索業務增長放緩,沃西基還面臨提升銷售額的壓力。

去年,YouTube允許廣告商可以在熱門視頻中投放廣告,比如PewDiePie 和喜劇明星Jenna Marbles的節目旁顯示,這與每分鐘數以百計上載的視頻是獨立的。2013年後期,YouTube同意廣告商可以采用尼爾森而非YouTube的技術來追蹤觀看其廣告的用戶。

宏盟媒體采購部門(OMG)首席數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本·溫克勒(Ben Winkler)表示,2014年OMD的YouTube支出呈指數級增長。

與此同時,YouTube還在不斷推出訂閱服務。去年11月,YouTube推出類似Spotify的音樂訂閱服務,該服務將以每月10美元的價格提供去廣告視頻和其他工具。一位業內人士稱,YouTube高管已經討論非音樂內容的訂閱服務,這將作為現已存在的有廣告視頻的補充。

如果該服務取得成功,YouTube將建立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用以幫助支持投資於高質量的節目。

知情人士還透露,為了更為精準地投放廣告,YouTube高管將考慮利用谷歌數據。

目前,YouTube依賴谷歌用戶追蹤部門DoubleClick在用戶電腦部署的Cookie,YouTube可根據用戶訪問的非谷歌網站構建用戶資料。利用谷歌自主網站獲取的數據,例如用戶搜索歷史,YouTube就可以更加精準地投放廣告。

例如,如果用戶利用谷歌搜索檢索旅行信息,他可能會在YouTube網站看到景點宣傳視頻。目前,YouTube 的廣告商們要判斷瀏覽者是否要旅行必須依靠來自DoubleClick對該用戶瀏覽內容的追蹤。

知情人士稱,新的廣告定位系統將於今年發布。但鑒於新系統設計複雜,發布可能會存有困難。

 

編輯:潘寅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49

上半財年凈利潤暴跌50% Esprit的關店潮還要繼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8229.html

上半財年凈利潤暴跌50% Esprit的關店潮還要繼續

一財網 劉曉穎 2015-02-26 21:58:00

還記得你上一次買Esprit的衣服是什麽時候嗎?這個曾經流行一時的品牌近些年來的表現實在不佳。

擁有Esprit品牌的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0330.HK)2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如上月該公司盈警所述,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2015財年上半財年凈利潤暴跌50.5%,從上年同期的9500萬港元跌至4700萬港元。

雖然從ZARA挖來高層進行改革,但就目前而言,Esprit似乎複蘇無望。

關店節省成本

2012年9月,思捷環球從Inditex集團(zara的母公司)挖來了馬浩思擔任首席執行官。

在2013年的投資日會議上,走馬上任的馬浩思廢除了Esprit此前185億元轉型計劃,改為以節儉為主的四年轉型目標,包括每年節省10億元開支;把營運開支占比下降至少於50%。

這一系列的改革曾讓市場一度看好思捷環球的未來。匯豐在此後的一份報告給予信心認為思捷最糟的情況已經過去,並預料公司在2014年有望持續成長動能。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Esprit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在一年內由超過500間減少至只有305間。

管理團隊似乎成功通過削減成本達到減少經營開支的這一策略讓思捷環球2014年上半財年業績扭虧為盈,實現輕微盈利。

公司樂觀宣稱已經執行了這一“高效產品引擎”,建立更快更具效益的產品開發及供應鏈流程,並稱此為“Esprit成功扭虧為盈與重拾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就在剛出爐的上半年財報中,思捷環球表示由於銷售空間減少、歐洲異常溫暖天氣、中國退貨協議及不利匯率造成該集團2015財年上半財年收入大跌16.3%,從上年同期的128.10億港元跌至107.16億港元。

“不關店持續虧損難受。”服裝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說道,“但持續關店肯定不是好策略。”在他看來如今的Esprit是“江河日下,廉頗老矣。”

向快時尚看齊

程偉雄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除了那些快時尚品牌的沖擊、網絡銷售的競爭之類的外引外,一個品牌的崛起和沒落都是和內因分不開的。”

ESPRIT前身是美國舊金山的一家制衣公司,以香港遠東有限公司為采購代理商,這家公司的老板邢李源,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女星林青霞的丈夫。香港遠東公司在1980年代初開始在亞洲批發ESPRIT服裝,並在亞洲不少城市開設了零售店。1993年,該公司旗下思捷亞洲在香港上市,4年後收購ESPRIT歐洲業務,並更名為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

輝煌時期,ESPRIT市值高達1700億元人民幣,門店遍布全球,其中大部分門店分布在歐洲、美國等主流市場。不同於依靠低成本代工而走向世界的國內企業,ESPRIT也成為了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由中國人掌控、在全球擁有影響力的品牌。

不過自2006年起,邢李源先後辭掉了思捷環球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的職位,並不斷減持思捷環球股份。據統計,他先後減持股份10余次,至2010年完全拋空思捷的股票,總計套現約233.28億港元。

在邢李源等超級經理人低調離開後,思捷環球每況愈下,已連續幾年滑坡。

此前,就有市場人事指出,批發是Esprit當年快速崛起的關鍵。但也正是因為過於倚重批發業務,以至於忽視了供應鏈建設。

供應鏈短板使得ESPRIT無法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更無力及時推出順應消費潮流的產品,從而導致系統性的滯後。據曾經負責Esprit在華業務的當事人回憶,Esprit的供應鏈成本比韓國服裝品牌“依戀”貴30%左右,更不要說與H&M,ZARA、優衣庫同臺競技。

據悉,Esprit運營總部位於德國,設計部門則設在香港。

“算是一個老外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水土不服,產品老氣橫秋遠離現代國內年輕、時尚消費者的需求的案例吧。”程偉雄總結道。

但Esprit的高層對未來的發展仍然信心十足。出身於快時尚行業的馬浩思就在這次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集團仍在轉型期,並稱有良好進展和正面改善,不過亦承認轉型尚需時日,但公司有足夠現金流予以支持。

據透露,思捷環球目前正在推出快速服裝,縮短產品上架時間。這也許意味要Esprit向H&M,ZARA、優衣庫們看齊?但現在還趕得上嗎?

編輯: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53

利潤下滑 三星員工今年無加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8143.html

利潤下滑 三星員工今年無加薪

一財網 劉佳 2015-02-26 17:41:00

三星所謂的“凍結”工資,並非不給員工發工資,而是工資在2015年全年內都是固定的,不能有上調加薪。

外媒消息(路透社)稱,三星26日稱將在2015年凍結其韓國雇員的工資水平,這就意味著韓國三星的雇員2015年的工資將不會增加,這是6年來三星首次凍結員工工資。 

這很大程度與目前三星在市場上的競爭形勢有關。由於受到蘋果和小米等競爭對手的夾擊,三星2014年度利潤出現了下降。根據今年1月三星電子發布2014年第四季度業績預報顯示,該公司第四季度的營收預計在51萬億韓元至53萬億韓元之間,較上年同期下滑約12%;營業利潤同比下滑35%至39%,大約為5萬億至5.4萬億韓元(約合45.5億至49.2億美元)。

此前曾有韓媒報道稱,三星所謂的“凍結”工資,並非不給員工發工資,而是工資在2015年全年內都是固定的,不能有上調加薪。

三星上一次凍結工資在2009年,當時公司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不過此後,三星上調了工資。對於此次的情況,三星的新聞發言人並沒有詳細說明凍結工資的理由,三星的股價隨後下滑了0.3個百分點。三星的投資者關系主管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去年公司投資提高了40%,而公司今年可能會削減紅利。

編輯:邊長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55

嘉能可:若當前趨勢持續 石油交易將利潤豐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20

1200x-1

(圖為嘉能可CEO Ivan Glasenberg)

嘉能可(Glencore Plc)首席執行官Ivan Glasenberg表示,如果當前市場趨勢持續,那麽今年公司石油交易業務可能賺得豐厚的利潤。

英國《金融時報》,自從去年業績遭受重創之後,這家全球大宗商品巨頭的CEO在昨日表示,隨著原油市場波動性增大,石油交易業務已大幅改善。

彭博新聞社報道,他在昨日還稱,2014年,包括原油、銅等大宗商品銷售在內的交易部門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增長了18%,至28億美元。2014年公司調整後的凈利潤下滑7%,至43億美元,分析師預計該數據將跌至40億美元。

他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對公司石油交易業務而言,當前存在著很好的交易結構。若趨勢持續,則石油交易業務今年可能獲利豐厚。”

在市場波動性增強的此前若幹年,原油交易商們經歷了市場波動平緩、企業利潤下滑。如今,伴隨波動性回歸,包括嘉能可、摩科瑞(Mercuria)、Gunvor、托克(Trafigura )、和維多(Vitol )之類的原油巨頭迎來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市場環境。

按照嘉能可的形容,2014年的國際原油市場是“一個故事的兩個部分”:前6個月市場處於低波動性當中,布倫特油價持續震蕩於每桶105-110美元之間。後6個月則明顯不同。

自去年6月晚些時候以來,國際油價累計跌幅近50%。但這增加了賺錢的機會,人們有可能利用原油期貨從購買、存儲和出售過程中獲利。

Ivan Glasenberg在電話采訪中對彭博新聞社表示:“我們的策略與同行們有所不同。我們仍然相信,我們在正確的大宗商品市場上持有正確的風險敞口。”

《金融時報》報道稱,和自詡為“熱情的CEO”的Ivan Glasenberg不同,嘉能可石油業務負責人Alex Beard就顯得謹慎得多:“當前的基差不足以鼓勵開展原油浮式存儲。期貨升水(contango)有利於交易,但如果觀察一些成品油,會發現它們實際上處於期貨貼水(backwardation)狀態。”

他稱,相比於原油,嘉能可更偏重於汽油和柴油之類的燃油產品。

在原油市場,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的現象被稱為期貨升水(contango);反之,則稱為期貨貼水(backwardation)。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14

蘋果"壕表"利潤有多高?50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93

1萬美元起價的Edition版本Apple Watch近日橫掃科技類網站頭版頭條。如此高調的「壕表」,利潤也相當驚人——可能為500%!

「壕表」的成本和利潤蘋果公司當然不會公之於眾了,不過,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這種秘密怎麼能藏得住呢?

美國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對「壕表」的利潤和成本進行了分析。來看看「壕表」的三大主要構成部分:

★ 55克18K金:以最新的國際現貨黃金價格計算,這些金意味著需要花費1550美元。

★ 手錶自身:要知道,壕表除了錶殼覆蓋一層金,其他的方面都和白色運動款Apple Watch一模一樣,而後者的標價為549美元。

★ 製造成本:這部分的成本倒真是很難說。除了和普通Apple Watch一樣的那部分成本,黃金的製作和工藝需要耗費額外的成本。蘋果特別指出,Apple Watch使用的金是一種經特殊手法合成的專有金。不過,考慮到大規模批量生產,後面這部分成本看起來不太可能在總成本中佔太大比重。

我們爽氣一點,就算手錶本身成本是549美元,55克18K金的加工費按照100美元計算,那麼每塊「壕表」的硬件總成本約為2200美元。產品的運輸費、市場推廣費、銷售費用等等均計入手錶本身的成本,所有這些加起來佔2200美元的354%左右。也就是說,「壕表」至少需要7800美元的銷售價格才能賺到錢。

但實際上,這種預測還是太低了。

福布斯(Forbes)文章指出,事實上,Edition版Apple Watch所含的貴金屬含量要低於標準18K金。每塊手錶所附帶的黃金價值最低為640美元,因為那是貴金屬和其他金屬組成的複合材料。

如果按照福布斯的推理,Business Insider預計「壕表」所稱的18K金當中除了黃金,還可能有白銀、銅。蘋果介紹其產品還使用了陶瓷。這就是說,上述1550美元的預估成本還是太高了。如果按照1000美元的成本計算,那就意味著Edition版Apple Watch的利潤將高達500%。

如此高的利潤意味著,如果「壕表」的銷量小幅增加,則將大幅提振整個Apple Watch產品線的整體利潤。摩根士丹利分析稱:

如果蘋果Edition版腕錶每年以3000萬塊的銷量在高端市場滲透1%,其餘Apple Watch品種進入中低端市場,那麼Apple Watch在頭12個月內的平均銷售單價將為618美元,比我們預估的450美元高出37%。

而高盛則認為,如果「壕表」的銷售份額攀升到1%,則將推升利潤增長2/3,

如果放棄低端消費市場,將Edition版Apple Watch在市場份額提升至1%,手錶總量不變,那麼在頭12個月中,蘋果腕錶的收入將增長27%,毛利潤將增長66%。

蘋果產品的利潤率一直都很高。iPhone的成本僅佔終端售價的1/4。當然,這是不包含市場推廣和銷售的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407

200億規模凈利潤不到3億 統一兩大主業均遇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058.html

200億規模凈利潤不到3億 統一兩大主業均遇困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3-17 22:40:00

除了方便面虧損額近1億元以外,一直”給力”的飲料主業也出現收入衰退的現象。 統一飲料目前的品類遠離了主流增長產品,往後一兩年持續下滑是不可避免的,要重回主流,再找到爆款也不容易。

國內食品巨頭統一正陷入主業增長乏力的困境當中。

3月17日,統一發布2014財年成績單顯示,收入224.88億元,同比下滑3.6%,凈利潤2.86億元,同比下滑68.8%。除了方便面虧損額近1億元以外,一直”給力”的飲料主業也出現收入衰退的現象。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統一飲料目前的品類遠離了主流增長產品,往後一兩年持續下滑是不可避免的,要重回主流,再找到爆款也不容易。  

飲料衍生品類排擠效應

方便面與飲料一直占統一業務大半壁江山,但兩者在2014財年中表現均不理想,導致凈利潤僅2.86億元,同比下滑了68.8%。記者從報表中看到,下滑與去年同期統一出售了一些金融資產獲得2.848億元收益以及2014財年政府補助減少了2.11億元有關,但即使減去這部分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也同比下滑了32.1%。

統一表示,2014年國內氣溫較往年低,整體飲料需求下降,使飲料市場呈現衰退。 統一在飲料業務中表示,消費者的消費觀和購買力發生了快速的轉變,整體乳飲料市場增速明顯放緩,水、功能性和植物蛋白等品類興起,產品產生了明顯的品類排擠效應,導致了茶飲料出現了負增長。年報顯示,統一茶飲料的銷售額為55.26億元,2013年同期為61.43億元。 根據尼爾森數據,2014年整體茶飲料銷售額負增長3.6%,除了受夏季氣溫偏低的天氣影響外,品類之間的消費轉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茶飲料之外,統一其他飲料品類果汁行業和奶茶行業也受到挑戰,根據尼爾森數據,2014年度整體果汁市場銷售額較往年衰退1.6%,銷售量衰退4.7%。奶茶品類的增速也在放緩,整體銷售額較2013年僅增1.1%。統一年報顯示,果汁業務收入為39.39億元,2013年同期為42.59億元。  

急尋爆款挽救業績

事實上,統一也意識到主打的產品面臨的瓶頸,統一稱,2015財年茶飲料將全面調整產品結構。“將由既有主力產品統一冰紅茶、統一綠茶穩定大局,並以差異化創新產品推動銷售新增長點。” 而消費趨向的變化似乎讓統一給予更多關註在包裝水上,該集團2014財年包裝水收益增長了9.1%,主要來自ALKAQUA品牌,該品牌位於長白山的水廠也在2014年底投產,統一稱,2015年ALKAQUA將進行全方位推廣高端水品牌。

朱丹蓬認為,統一此前靠著包括阿沙姆奶茶、統一冰紅茶等幾個飲料爆款支撐業績,但這些產品的增長已經在放緩,以前大單品的戰略逐漸失去對業績的貢獻,所以導致了整個業績增長乏力,雖然統一最近推出的海之鹽、礦泉水也有不錯表現,但對業績的貢獻還是很少,而且現在很多飲料銷量爆發連曇花一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統一要突圍,目前還要觀察。

與此同時,統一的方便面業務也未理想。方便面收入79.6億元,同比增長了1.7%,但仍未扭虧,虧損9357.5萬元。同時,方便面市場整體銷售額同比下跌了2.7%,銷售量衰退了7%,統一認為,方便面市場產業升級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在銷售量成長放緩的情況下,消費者將越來越看重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因此之後還會繼續堅持價值營銷的戰略。 朱丹蓬認為,統一推出革面,前期投入大,而老品也需要投入,兩邊投入也導致了利潤難以上去。

編輯: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5

中國平安2014業績報告:利潤392.79億元 強勁增長39.5%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6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0 07:54 編輯

中國平安2014業績報告:利潤392.79億元 強勁增長39.5%
來源:中國平安

核心金融業務顯著增長
互聯網金融戰略布局基本成型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平安」、或「平安集團」;香港聯交所股份代碼: 2318;上海證券交易所股份代碼: 601318)今天宣布其2014年度全年業績。

2014年,中國平安集團整體戰略全面升級,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核心金融業務增長強勁,客戶遷徙效果顯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用戶規模達1.37億,初步形成了「一扇門、兩個聚焦、四個市場」的戰略體系。

2014年中國平安全年實現凈利潤達479.3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3.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92.79億元,同比增長39.5%。中國平安總資產約4.01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19.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權益為2,895.64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58.5%。

2014年,中國平安基本每股收益為4.93元(2013年:3.56元),董事會建議派發2014年度末期股息每股現金0.50元(含稅),加上已派發的2014年度中期股息每股現金0.25元(含稅),全年累計派發現金股利65.49億元,另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每10股轉增10股。

各業務線齊頭並進
整體業績增長強勁

2014年,中國平安經營業績重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壽險新業務價值持續提升 人力創新高

以價值經營為核心,壽險業務實現規模保費2,527.30億元,同比增長15.2%,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0.9%。截至2014年底,個人壽險業務代理人數量超63.5萬,創下歷史新高,較年初增長14.1%。

產險業務增速和品質實現雙優

平安產險實現保費收入1,428.57億元,同比增長23.8%。其中,車險保費突破千億,獲評國內車險第一品牌;盈利能力保持優良,綜合成本率為95.3%,較2013年下降2個百分點,其中賠付率較2013年下降2.7個百分點至57.7%,綜合成本率持續保持優良水平。

銀行業務利潤和存款總額顯著增長

平安銀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專業化、集約化、綜合金融、互聯網金融”的經營特色。2014年,平安銀行實現凈利潤198.02億元,同比增長30.0%,為集團貢獻利潤112.97億元,同比增長44.7%。截至2014年12月31日,存款總額達1.5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6.0%,增速居於同業領先地位。

險資投資收益率創三年新高

保險資金管理方面,資產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14年底的投資資產規模達1.47萬億元;凈投資收益率5.3%,創下三年新高,較2013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互聯網金融總用戶數增長顯著

截至2014年底,平安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7億,年活躍用戶6,925萬。陸金所、萬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車、平安金融科技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公司用戶總量達9,141萬,其中持有傳統金融產品用戶數達3,815萬,占比41.7%;年活躍用戶達2,767萬。

客戶遷徙效果顯著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個人客戶數已達8,935萬,連續兩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2014年新增客戶1,951萬。2014年,核心金融業務之間累計遷徙客戶約702萬人次,從互聯網金融遷徙到核心金融業務的新客戶超過120萬。

上市十周年保持穩健、快速成長

2014年是中國平安上市十周年,平安在堅持“變與不變”之中穩健、快速成長的十年。十年間,平安的總資產複合增長率達31.2%,基本每股收益複合增長率達24.3%。

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表示:“面對2014年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平安也迎來有史以來危機感最強烈、自我革新最深刻的一年,集團整體戰略全面升級,‘平安戰車’模式得到強化,核心金融業務與互聯網金融業務並重發展。2014年,平安集團H股成功增發5.94億股,募集資金368.31億港元,進一步鞏固了集團的資本實力,提升了償付能力。年內主要財務指標,如凈利潤、凈資產、總資產均取得顯著增長。”


壽險業務:
代理人數目創新高
新業務價值持續提升

2014年,平安壽險業務實現規模保費2,527.30億元,同比增長15.2%,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0.9%。盈利能力較高的個人壽險業務實現規模保費2,253.64億元,同比增長14.4%。

截至2014年底,個人壽險業務代理人數量超63.5萬,創下歷史新高,較年初增長14.1%;人均每月首年規模保費6,244元,同比提升5.9%。依據中國保監會數據,平安壽險的保費收入約占中國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總額的13.7%,市場份額穩居第二。

以截至2014年底實收資本43.6億元計,平安養老險為國內最大的養老險公司,其管理的企業年金受托資產、投資資產及其他委托管理資產共2,138.46億元,其中企業年金受托資產892.80億元、企業年金投資資產1,081.05億元、其他委托管理資產164.61億元,在國內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中保持領先。2014年,養老保險業務規模達170.93億元,同比增長24.7%。

同時,平安養老險醫保業務亦取得突破性發展,覆蓋人群近1億,政府和客戶滿意度高。此外,平安健康險的保險業務保持穩健增長,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5.0%。

平安壽險業務的主要財務及經營情況如下:


產險業務:
保費收入突破1,400億元
綜合成本率保持優良水平

平安產險2014年實現保費收入1,428.57億元,同比增長23.8%。其中,車險保費突破千億,獲評國內車險第一品牌;交叉銷售、電話及網絡銷售渠道保費收入620.53億元,同比增長22.3%;車商渠道保費收入292.41億元,同比增長24.0%。依據中國保監會公布的行業數據計算,平安產險保費收入約占中國產險公司保費收入總額的18.9%,為中國第二大財產保險公司。

2014年,中國產險行業市場經營秩序總體良好,但競爭日趨激烈。平安產險堅持創新發展,持續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盈利能力保持優良,綜合成本率為95.3%,較2013年下降2個百分點,其中賠付率較2013年下降2.7個百分點至57.7%,綜合成本率持續保持優良水平。業績穩健增長的同時,平安產險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創新實現保單服務、理賠服務在移動端客戶自助辦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服務渠道和簡單便捷的服務體驗。

平安產險業務的主要財務及經營情況如下:


銀行業務:
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互聯網金融特色初顯

平安銀行2014年實現凈利潤198.02億元,同比增長30.0%;為集團貢獻利潤112.97億元,同比增長44.7%。截至2014年底的資本充足率為10.86%,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64%,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64%。2014年,平安銀行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非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77.0%至203.61億元,占比由2013年的22.0%提升至2014年的27.7%。其資產負債結構亦持續改善,存貸差、凈利差、凈息差,分別較2013年明顯提升0.54、0.26、0.26個百分點。

截至2014年底,平安銀行資產總額2.1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6%。存款總額達1.53萬億元,比年初增長26.0%,增速居於同業領先地位;各項貸款余額突破萬億,達1.0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0.9%。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等影響,平安銀行優化信貸結構,嚴控新增不良貸款,資產質量保持穩定,2014年末不良貸款率為1.02%。平安銀行已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大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力度,加大撥備及核銷力度,提高風險抵抗能力。全年清收業績良好,共清收不良資產總額33.25億元,並將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嚴控新增不良貸款,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保持資產質量穩定。

2014年,平安銀行持續深化轉型,在綜合金融和模式創新上建立了競爭優勢。平臺創新方面,打造中小企業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橙e網”,有效開拓業務與收入增長的新渠道;推出業內首個專業化黃金資產管理平臺。產品創新方面,推出集借記卡、信用卡、理財等於一身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口袋銀行”;其小額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成為國內首單在交易所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形成較好市場影響力。模式創新方面,啟動產業基金商業模式,打造保理雲線上平臺;成立“金橙保理商俱樂部”,已吸納會員190余家,占全國商業保理公司數量一半以上。

平安銀行的主要經營情況如下:


投資業務:
險資凈投資收益率創三年新高
信托活躍高凈值客戶數突破3萬

平安資產管理全年凈利潤9.77億元,同比增長44.5%。截至2014年底投資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6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8.0%;其中,第三方資產管理規模1,693.36億元,較年初增長103.9%。保險資金管理方面,資產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14年底的投資資產規模達1.47萬億元;凈投資收益率5.3%,創下三年新高,較2013年提高0.2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則為5.1%。而平安資產管理(香港)作為負責公司海外投資管理業務的主體,截至2014年底管理的外幣資產規模達292.93億港元。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情況如下:


平安信托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穩健增長,活躍高凈值客戶數已突破3萬,較年初增長37.3%。信托資產管理規模達3,998.49億元,同比增長37.7%;其中,以個人客戶為主的集合信托規模占比達70%,業務結構領先同業。針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公司建立更加嚴格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選擇優質交易對手和項目,並通過業務地域分布及項目久期選擇,主動管理風險。2014年房地產信托計劃到期項目均順利兌付,兌付規模約400億元。

平安證券2014年轉型成果開始顯現,全年實現凈利潤9.24億元,同比增長81.2%。固定收益業務完成23家信用債和6家中小企業私募債發行;銀行間及交易所債券交易量行業排名居於前列;結構性產品及交易中介等創新業務規模達483.48億元,同比增長75.9%;經紀業務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平安證券積極探索互聯網金融業務,獲批“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單位”,成為首批五家試點券商之一。

互聯網金融:
戰略布局基本成型
總用戶規模達1.37億

經過數年培育及探索,2014年平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高速增長,將金融業務融入“醫、食、住、行、玩”生活場景,初步形成“一扇門、兩個聚焦、四個市場”的戰略體系:通過“任意門”銜接起豐富的應用場景,聚焦於資產管理和健康管理兩大業務領域,搭建起資產交易市場、積分交易市場、汽車交易市場以及房產金融市場,為廣大用戶提供一站式金融生活服務。

截至2014年底,平安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7億,年活躍用戶6,925萬。陸金所、萬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車、平安金融科技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公司用戶總量達9,141萬,其中持有傳統金融產品用戶數達3,815萬,占比41.7%;年活躍用戶達2,767萬。2014年平安積極推動移動端業務布局,平安APP總用戶規模達1,971萬,年活躍用戶1,401萬。

截至2014年底,陸金所註冊用戶數超過500萬,通過手機移動端進行的交易占比超過40%;個人零售端規模上漲近19倍,其中P2P交易規模上漲近5倍,交易規模躍居中國市場第一、全球三甲。萬里通註冊用戶數超過7,000萬,全年發放積分19.59億元;線上線下合作商戶數超過50萬家,交易規模達46.61億元。

平安好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C2B汽車交易平臺,2014年線上完成二手車車輛估值約170萬件,平臺競價總額逾80億元。而成立不到一年的平安好房,推出“好房寶”、“好房貸”、“房產眾籌”等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廣受市場關註和好評。此外,平安付新一代支付系統已搭建完成,為公司互聯網金融業務提供核心支付平臺,2014年處理各類支付交易超過2,200億元。

綜合金融:
客戶遷徙效果顯著
交叉銷售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個人客戶數已達8,935萬,連續兩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2014年新增客戶1,951萬。中國平安建立了綜合金融產品視圖和客戶大數據分析平臺,深入挖掘客戶潛在需求,發展創新性綜合金融組合產品及服務,綜合金融協同效應日益顯現。

2014年,平安客戶遷徙效果顯著,核心金融業務之間累計遷徙客戶約702萬人次,集團內各子公司合計新增客戶量中26%來自客戶遷徙;從互聯網金融遷徙到核心金融業務的新客戶超過120萬。交叉銷售亦日趨完善:2014年個人壽險業務代理人渠道通過交叉銷售實現新增保費240.27億元,新增金融資產1,597.71億元;車險保費收入的54.4%來自交叉銷售、電話及網絡銷售渠道;新發行信用卡中的39.5%和新增零售存款中的27.2%來自交叉銷售渠道。

科技金融方面,平安推出的互聯網世界連接平臺“任意門”,已嵌入平安最常用的APP內、覆蓋廣泛的生活應用場景,已有數百萬用戶通過“任意門”享受一站式服務。雲計算方面,平安積極布局雲平臺,「開發雲」建設已實現超預期的計算能力,傳統服務需要1-2天完成機器資源的環境準備,現在15分鐘內即可完成,標準雲主機最快不到1分鐘,未來可快速響應互聯網金融戰略的需要。

未來展望

馬明哲表示:“展望2015年,宏觀環境依舊錯綜複雜,挑戰和機遇並存。這將是關系平安整體戰略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一年,我們不僅要做到核心金融業務在行業領先,並且要進一步推動客戶遷徙,同時要勇敢地按照既定戰略,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

2014年10月,平安推出了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在不增加公司人力成本的基礎上,利用長期獎勵機制,通過第三方專業管理機構在二級市場上持有公司股票,使管理層及骨幹員工更緊密地與股東、公司的長遠利益保持一致。該計劃得到了約一千名公司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預計在2015年付諸實施。

馬明哲表示,“平安將一如既往,秉承‘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的精神,堅持開放、包容的文化,積極促進內部協同,用專業讓客戶在豐富的金融、生活環境中享受一站式服務,讓生活體驗更加簡單。希望在全體平安員工的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平安能夠持續推動股東價值的提升。”

馬明哲表示:“展望2015年,宏觀環境依舊錯綜複雜,挑戰和機遇並存。這將是關系平安整體戰略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一年,我們不僅要做到核心金融業務在行業領先,並且要進一步推動客戶遷徙,同時要勇敢地按照既定戰略,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

2014年10月,平安推出了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在不增加公司人力成本的基礎上,利用長期獎勵機制,通過第三方專業管理機構在二級市場上持有公司股票,使管理層及骨幹員工更緊密地與股東、公司的長遠利益保持一致。該計劃得到了約一千名公司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預計在2015年付諸實施。

馬明哲表示,“平安將一如既往,秉承‘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的精神,堅持開放、包容的文化,積極促進內部協同,用專業讓客戶在豐富的金融、生活環境中享受一站式服務,讓生活體驗更加簡單。希望在全體平安員工的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平安能夠持續推動股東價值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21

富力地產(2777) :10年來首次宣布不發放股息,因利潤下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05

富力地產(2777) :10年來首次宣布不發放股息,因利潤下降
來源:申萬研究

投資要點

大本營位於廣州的房地產開發商富力地產近日公布2014年全年運營資料,因收入結算低於預期(預期值為420億元,而公司僅實現320億元),2014年歸屬股東核心凈利潤同比下滑32%至人民幣40億元,較我們之前預期低20%左右。毛利率從39%下滑4個百分點至35%;同時由於毛利率下滑以及13億元的永續債付息,公司核心凈利從16%下滑5個百分點至11%。更令市場失望的是,公司本次不派放股息,這是公司上市10年來首次宣布不發放股息(過去9年公司平均股息分派率均在40%以上)。

由於公司在2013年房地產土地市場過熱時采取激進的擴張策略(2009-2012年的土地款分別為86億,83億,60億和40億元,而2013年購地款為430億元),公司凈權益負債率因此從2012年底86%的水準上升至2013年底的117%以及2014年中期的186%。2014年底,我們看到公司負債率水準依然處於174%的高位。其中,公司短期有息借貸從一年前的180億攀升至240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從240億下滑至200億元。公司因此在2014年發行了約150億元的永續債來試圖挽救脆弱的資產負債表(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在資產負債表中永續債可記為權益項),但多數該類工具明股實債,且利息高企不能資本化不能在稅前抵扣。公司全年的一般有息負債的利息費用是58億,永續債利息支付是13億。

大量買入的項目以及為降低杠桿,公司去年初將14年銷售目標定在相當激進的700億元,後因應市況不佳下調到600億,最終實現544億元(同比增長29%)。公司將2015年全年銷售目標定為600億元,目標增長率放緩至10%,但預計大部分銷售將在下半年完成(預計上半年實現180億,下半年實現420億;而2014年上半年共實現合約銷售260億,下半年為280億)。今年前兩個月,公司分別僅實現合約銷售27億元(同比下滑13%)以及15億元(同比下滑51%)。根據管理層指引,2015年公司結算面積將增長25%至400萬方,而毛利率將穩定在2014年的水準。而在我們看來要實現這個目標依然充滿挑戰。

隨著2013年公司高成本獲取的項目於2015年開始陸續進入結算管道,我們認為公司未來利潤率依然存在相當幅度的下滑空間(預計2015年為33%,2016年為29%)。同時,基於放緩的交付速度,我們分別進一步將公司2015/2016年每股核心凈利從1.86/2.04元下調22%/23%至1.45/1.57元(分別同比增長17%和8%)我們同時將每股凈資產值從22.77%下調23%至17.55港幣。公司股價在近期大幅下挫後有超跌跡象,但在財務壓力出現緩解跡象前難有重估機會。我們維持公司目標凈資產值折價60%不變,將目標價從9.11港幣下調至7.02港幣。考慮到目前股價較新目標價存在10%的下降空間,我們維持減持評級。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