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宅男工程師所打造的電子錢包系統,竟然能獲得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青睞,成為鴻海進軍行動支付領域的秘密武器! 鴻海內部人士表示,自二○一四年六月開始,郭台銘幾乎每週末都會找新創團隊在土城總部DEMO(展示),從中找尋能夠讓鴻海從科技製造轉型為科技服務的潛力新秀。即使他本人不在,也會指派旗下次集團總經理接手。 其中負責網通相關業務的G次集團,由鴻海副總裁、亞太電董事長呂芳銘所率領,在購併了亞太電信、4G開台之後,一直想辦法要找新的加值電信服務,藉以吸引會員、鎖住用戶。最新的布局,就是電子錢包,鴻海集團去年底透過旗下寶鑫創投,投資一家資本額僅五千萬元的小公司暘碁資訊二○%股權,由鴻海旗下3C線上購物平台富連網總經理陳鵬列名董事。 勝過二十家業者它獨吸引郭董,掏腰包注資 一位鴻海內部人士表示,鴻海在網通的布局從硬體基礎建設、電信頻道到電子商務都已經完成,但還缺好的軟體服務,能夠同時整合金流與終端消費者的行動支付領域,就成了整個生態系的最後一塊拼圖。 根據權威科技調查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預估,今年全球行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已達到四千四百億美元,預計至二○一八年將再成長一倍,來到九千一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兆元)的驚人數字。 「行動支付將會是所有行動服務『之父』,」暘碁資訊另一位投資者、共贏科技執行長歐明哲觀察。近年來投資網路新星愛瘦身、群策法律事務所有成的他,認為未來的行動服務都要透過支付來完成。 據了解,鴻海原本是想自己跳下來做,後來透過國碁亞太注意到暘碁資訊所開發的電子錢包軟體MoneyCoin,雙方談授權合作談了近四個月,呂芳銘把它介 紹給郭台銘,才促成了這樁投資案。未來不只富連網,鴻海集團內其他與零售消費相關的事業,例如甫開幕的三創,都將導入此系統。 只是台灣的行動支付業者多達二十家,從金融、網路、電信等業者都在建立自己系統,暘碁資訊憑什麼讓鴻海看上? 第一,是它的技術能力。暘碁資訊創辦人朱俊宇,今年才三十八歲。原本只是一個幫財經媒體寫看盤系統的軟體工程師,累積到第一桶金之後跳出來創業,從餐廳的 櫃檯收銀系統做到門禁辨識管理,手上握有金融、零售以及安全感應三大領域八項專利技術。這三個領域,剛好正是行動支付的基礎。 相較於其他的行動支付業者,有些是專注在後端的系統建構,例如五大電信商共同投資的群信數位、藍新科技;有的是擁有大量的應用情境,如網購業者 GOMAJI,拿下了一千五百多家餐廳的獨家合約,但沒有後端的技術支援,暘碁是少數能夠從後段到前端都能掌握,提供一條龍服務的。 「比起Apple Pay與支付寶,我們更專注在『錢包』的功能上,」朱俊宇說。MoneyCoin把信用卡、儲值卡、門票、優惠券、會員卡等平常塞得鼓鼓的東西,通通整合到手機上,只要透過QR Code(二維條碼)一掃,就能同時完成結帳、積點、紅利兌換等動作。 第二,是他異業結盟的能力。 中信銀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周郭傑指出,電子錢包技術只是基礎,最重要關鍵,在於能否串聯消費店家、銀行與電信業者,以及終端的消費者,「這方面的執行力,MoneyCoin算是做得相當好的!」 朱俊宇的能耐,在於他能跳脫出工程師的技術思維,幫店家開發出SDK(軟體開發套件),直接內嵌在POS機(收銀系統)上,大幅降低店家導入新收費方式的 門檻,同時他還幫店家打造各種可以與電子錢包結合的行銷工具,提高誘因。目前全台灣已有六百多個品牌、兩千五百個店家成為其合作夥伴,其中包含便利商店、 百貨公司、計程車隊等,食衣住行育樂通通兼顧。 他還與負責張惠妹、五月天等藝人演唱會售票系統拓元合作。過去演唱會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搶票困難。「十分鐘內有三十萬人進來搶兩、三萬張的票,沒有一家系統可以支撐得住,」朱俊宇說。 不同其他競爭者它獨開放工具,做大版圖 為此,他開發出與PayPal同等級的平行運算技術,可以同時處理一千多台銀行主機,即時動態調整,分散資訊流,將能終結今年初江蕙封麥演唱會所引發的搶票慘劇。並且,票券直接進到手機裡,不用再另外取票,大幅減低時間成本。 甚至,有別於其他競爭者都想維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朱俊宇還幫銀行與電信業者建立收費閘道,開放給其他的電子錢包業者來使用。「我們想打造的,是一個集合各方業者的『付籌者聯盟』,」朱俊宇笑著說。 今年五月,行政院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正式推行,未來這個戰場將會是更多新創業者的必爭之地。
|
||||||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13日晚表示,證監會今日組織稽查執法力量赴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核查有關線索,監督相關方嚴格執行證監會的相關規定。
12日,證監會發布實施《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對開立虛擬賬戶、借用他人賬戶等違反證券賬戶實名制的情形進行清理。
恒生電子之後發布公告表示,堅決支持,並積極響應。
據了解,證監會相關部門人員是於當日上午赴恒生電子杭州辦公大廈的。
試著想像:上班前到早餐店消費,拿出手機輸入金額,一鍵即完成交易;搭乘大眾運輸,不必拿出錢包裡的悠遊卡,放在包包裡的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就能自動感應扣款,上述的情境不再只是口號,預計今年底前即可成真。 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上路兩個月,在市場上,使用率雖未普及,但檯面下,這群「非銀行」電子支付業者,早已悄悄成立地面部隊,將戰線從網路拉到實體通路,試圖用新科技,取代你我錢包裡的現金和信用卡。 根據多方業者估計,台灣實體通路的現金交易一年逾新台幣七兆元,相較於資策會預估電子商務(即線上交易)今年產值將破一兆元,實體市場在電子支付業者眼裡,商機更大。 這也是原來為加強電子商務交易安全而訂立的專法,如今卻讓參與的業者,不再固守城池,將戰局從網購平台,延燒到實體通路。參與的玩家,從遊戲到電商業,這群過去擅長在「雲端」做生意的業者,也開始「落地」找合作夥伴。 比誰速度快歐付寶已和兩超商搭上線 「看誰速度最快,」成立支付公司歐付寶、歐買尬遊戲董事長林一泓坦言,目前已向金管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在等待發照之前,歐付寶早已在實體通路找尋合作對象,從連鎖超商全家、萊爾富,到小型商家如早餐店、夜市攤販等,都是他布局的範圍。 「在線下這部分,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間,」為智冠遊戲旗下智付寶建置系統的大偉科技總經理王建民表示,即使部分合作商家營收不大,但若規模建立起來,將威脅傳統銀行。 身為電商龍頭的PChome,旗下拍付國際則特別成立一組團隊,進行地面考察。「同仁就去早餐店、水餃店觀察,」拍付國際營運長韓昆舉說,過去不論連鎖通 路或小型商家,皆以現金或信用卡完成收款,如今要取代他們早已習慣的交易方式,必須推出更好用的工具才行,「我們正努力試著努力找出無痛的方式(取代現金 交易)。」 當商家和使用者尚未習慣新形態的支付方式,這群業者瞄準線下的七兆商機,比的不只是技術好用,還比誰的速度快。 然而,當科技咖跨足金流,表面上,傳統銀行業務看似被取代,但實際上,銀行業者只要透過合作,就能嘗到這七兆市場的甜頭。 「我們就是銀行的業務,我們談到什麼樣的通路,那就是它(銀行)的(商機),」韓昆舉說,非銀行支付業者若能打進未提供信用卡交易的小型商家,反而能為背後的收單銀行擴展新業務。 比誰盟友多夠麻吉和1,200家小餐廳合作 以台灣團購龍頭網站夠麻吉(GOMAJI)為例,去年底推出行動支付App,即指定中國信託為收單銀行,如今經過半年,合作餐廳超過一千二百家,其中包含不收信用卡的小型餐廳,夠麻吉行銷處副總經理陳麗蓉估計,交易額「一天(可達)二十萬元。」 「小型餐廳過去不收信用卡,規模不大,(我們)一家一家去談沒有效益,」中國信託信用卡暨支付事業處副總經理李章偉表示,取得科技業者指定收單合作對象,不失為銀行在這波電子支付大戰之下,可行的出路之一。 過去,電子支付平台背後收單銀行多為一至兩家,如今,隨著市場越趨競爭,銀行則主動找科技業者合作,成為背後收單系統,搶賺手續費財。 相較之下,銀行業者跳出來第一線做支付平台,反而沒有賺頭。 攤開目前銀行業者推出的支付工具,永豐的豐掌櫃、玉山的支付通、中信的Pockii、一銀的第e支付、華南的e指收等。「如果我是商家,我就被你一家銀行 綁住啦!」林一泓分析,銀行礙於同業競爭,只能使用自家的帳戶系統,進行付款和收款,這對使用者而言,並不便利。這也是為什麼,沒有銀行的競業包袱,科技 咖挾著多方合作的優勢,備受看好。 比誰懂得賺交易變金礦,關鍵是大數據 不過,每筆交易背後,卻只有一%不到的毛利率,不禁令人好奇,支付市場的誘因在哪? 「大數據是其中一環,」王建民認為,當使用者的交易筆數達到一定規模,這些資料將成為金礦。如同中國市占第一的支付寶,透過分析用戶十年來的交易資料,發展出基金、保險等投資商品,還進一步開設銀行。 如今,悠遊卡、iCash等電子票券業者,也挾著過去實體商家的合作優勢,進軍此戰場。李章偉說:「市場上會一陣子春秋戰國時代,關鍵在於它(業者)裡面 掌握的客戶、商店到底有多少。」雖然目前使用率尚未普及,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支付戰局已經開打,而競爭也將越演越烈。 |
2015年7月13日,浙江杭州,證券監管當局突訪恒生電子杭州辦公大廈,約談多位高管。資料圖為6月24日,恒生電子董事長彭政剛。 (東方IC/圖)
恒生電子最近一直在處在市場的風口浪尖上,“市場大跌,怪我咯?”到底股市大跌跟恒生電子有關系嗎?
7月13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確認,證監會組織了稽查執法力量赴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核查有關線索,監督相關方嚴格執行證監會的相關規定。
而當天上午,恒生電子已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將積極支持和響應中國證監會《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並對HOMS相關情況進行了說明。
恒生電子稱,公司於2012年5月正式上線的HOMS金融投資雲平臺,其目的是為適應陽光私募等中小資產管理機構提升投資交易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數據顯示,從6月15日到7月10日,滬深兩市單邊交易總量約為28.86萬億元,而同一時期HOMS總平倉金額僅為301億元,占兩市單邊總交易的比例僅為0.104%。
“有謠傳所述恒生的HOMS工具導致股市動蕩的觀點非常不客觀和不專業,對於缺乏數據支持及缺乏事實依據、混淆公眾視聽的行為,公司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恒生電子強調。
恒生電子恐怕不會想到,這款原本方便私募基金管理資產的軟件,會在股市大跌時,被認為從客觀上加劇了A股市場的投機之風。
6月29日晚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答記者問中稱,從對場外配資初步調研情況看,通過HOMS系統接入證券公司的客戶資產規模約4400億元,平均杠桿倍數約為3倍,子賬戶數已由5月24日高峰時的37萬戶下降至6月29日的19萬戶。
對此,外界不禁疑惑,HOMS系統是什麽?它真是左右股市大漲大跌的“罪魁禍首”嗎?
據財經網消息,HOMS只是一個IT系統,投資者通過HOMS完成證券交易需要最後下單到券商,這中間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信托走到券商,二是直接連到券商,P2P公司采用的就是直接連到券商的方式,通常在券商開一個戶,但在這個賬戶下會掛很多賬戶,這些不實名的賬戶也就是投資者融資買賣的賬戶。在這種方式下,資金最後都集中在配資公司在券商開的賬戶上。
從證監會公布的數據看,HOMS配資和配資平倉的數據與A股的市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於其交易頻率高,也就往往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
一位金融業資深人士表示,恒生的HOMS只是一個IT系統,具有工具中性的屬性,不能因為被配資公司使用就一棒子打死,歸根結底是融資融券的“高門檻”抑制了普通老百姓的投資需求,這才導致了配資需求的出現,正是這樣的需求給了配資公司生存的土壤。
對此,據證券時報消息,恒生電子相關負責人認為,場外配資早在10年前就已存在,而類似於HOMS的IT系統工具,其本意也是協助私募基金進行資產管理,與配資泛濫並無直接關聯。
中國量化投資學會理事長丁鵬表示,假如說暴跌與HOMS有關,那麽股市大漲了是否也與HOMS有關呢?解決場外配資過分使用的正確方法,應是將所有民間配資、P2P機構等加以收編,令其在基金業協會常年備案管理。
金融監管政策研究會發起人孫海波也指出,場內加場外配資的準確金額根本難以全面統計,如果根據恒生電子公布的301億元平倉規模來判斷,此前市場統計的相關配資總額或也有水分。
“HOMS一直受到嚴格監管,場內風險基本是可控的。未來隨著券商等機構謹慎心態加重以及相關標的數量受控,杠桿釋放應該已差不多了。”孫海波稱。
在2015年8月29日廣州舉行的派代第七屆年會上,托比網創始人劉寧波發表了主題演講,題為“B2B:互聯網的新機會”。演講中,劉寧波回答了行業人和投資人普遍關心的七大問題:1.B2B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展望;2.B2B與B2C的關系;3.B2B有多大的市場空間;4.B2B為什麽到今天才火起來?5.B2B火起來的業務邏輯與商業驅動力;6、現階段的B2B有哪些新的商業機會;7.B2C人應該更多地參與B2B的改造與建設。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托比網創始人劉寧波,大家應該能註意到托比網的域名,2B.CN。2B,不太好聽,可B2B人常用這個詞來自嘲。我們一直做著很2B的事情,電商中的苦活、累活、臟活,俗稱“傻大黑粗”。前幾天一家做物流電商的大美女就對我說:以前天天坐辦公室的白領金領,想到有一天會天天去物流集散地,和又臟又臭的物流工人們打交道呢?一畝田也是,用了一個詞叫“田間地頭”,天天和農民和菜販子們打交道。這麽苦吧,2B還根本不被業界所關註,B2B哪有什麽觀察家哪有什麽自媒體啊。2B人被忽視,被冷落,可心里都做著一個牛B的夢,盼著有一天會被業界所垂憐,被投資人所關註。這一天,就在2015年,來了,B2B的風,也突然就吹來了。
我們看一下數據。根據托比網投融資數據庫的統計,2014年之前B2B獲得的投融資每年不到10家,2014年是16家,而2015年至今大半年就已經有68家,總共分布在14個行業。還有12家上市公司參與了B2B創業項目的融資,而農林苗木(主要是農業),物流貨代、鋼鐵化工是獲得投資最多的行業。
2014年至今B2B融資情況
我們再看看投資人怎麽評價B2B風口。IDG的熊曉鴿認為下一代的BAT會在B2B領域里產生,用BAT對標未來B2B行業中的巨無霸,他的同事牛奎光指出了B2B與B2C的差異,說B2B中“後發至人”的節奏。經緯中國左淩燁稱B2B已經排進了國內VC投資的前三名,北極光的張朋認為移動互聯網給B2B帶來了新的機會。我們知道,投資其實是行業的風向標,投資可以助推整個商業模型的建立,通過補貼也教育各個行業的從業者,被投資的項目會更有機會得到媒體曝光,也可以尋找到更合適的人才,這比創業者單打獨鬥強。
回顧下B2B的歷史,B2B第一階段起源於1999年的阿里巴巴,到2012年衰退,以阿里B2B退市為標誌。第二階段從2013年開始,托比研究團隊預期這一階段會持續到2017年,那時候B2B交易模式會比較成熟,行業整合會是一個標誌。第一階段的信息平臺進化到第二階段的交易平臺,B2B的交易與B2C不一樣,B2C很多理解成線上支付,而B2B的重點是售前的匹配,比如人工撮合,另外就是交易後的物流,B2B物流比B2C複雜很多,牽扯到數量級和很多行業因素;再就是金融,這是交易的衍生價值。2017年起B2B的應用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逐漸發展至高峰,交易模型會走向供需雙方自主化通過互聯網進行的階段,平臺會剝離出來,通過閉環數據本身通過提供的服務來實現商業價值,做生態的搭建者,而不是簡單的截留利潤。
中國B2B第三方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上面我們回答了B2B目前的狀態;轉向交易的B2B處於資本風口,但商業模型還不夠成熟,有待摸索發展。下面我們來回答包括投資人、行業人都關心的6個問題。
第一,B2B和B2C有關系麽?這個問題其實不用回答,因為沒有B2B就沒有B2C,B2B是B2C的上遊,B2C不可能擺脫上遊供應鏈,錘子手機無法及時供貨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個方面, B2C也正在倒逼B2B發展、調整與適應。舉兩個例子。一是服裝,圖中我們可以看見,品牌的下遊對接消費者;而上遊對接著經營布料、輔料的廠商、貿易商,以及為品牌提供加工生產服務的加工廠商。管理好上遊會發生什麽?辛巴達就成了服裝供應鏈管理的專家,成為第三方服務商的樣板;另一家叫紅領的公司,在其個性化服務的背後是強大的對生產材料和流程的管理能力,獲得商業雜誌的報道,並最終上達天聽。二是數碼行業,數碼產品面向消費者,上遊卻有IC元器件、模組的供應商,工業設計和模具制造商、中小型OEM制造商這些角色,這些業務也是B2B。典型的廠家是科通芯城,已經將IC 元器件的分銷生意做到了網上,原來單季度GMV約20億出頭,2015年上半年接近60億,平均一個季度30億。增長效率十分驚人。這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了B2B和B2C的相關性。那B2B能給B2C帶來什麽好處?一個是重新定義了上遊供應鏈的結構,幫助B2C做到更快、更敏捷、更大規模。更快就是整個流程的效率提高;更敏捷比如說原來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設計、做版、打樣出新款,現在一到兩個月就完成了,響應速度提升;通過互聯網能快速找到新的合作夥伴,突破原有供應鏈的產能上限,做到更大規模。下遊銷售渠道的建設能力也會天翻地覆,因為分銷渠道也遵守B2B商業法則的,這會解決我們對銷售渠道過於集中的焦慮。
第二個問題,B2B有多大的市場空間?我們認為B2B是一直被遺忘在角落里的金銀島。這可以從宏觀數據和投融資兩個維度來分析。
先和大家分享兩組宏觀數字。第一組是是聯合國貿發會議在2015年信息經濟報告中提供的,2013年全球B2B電子商務的產值超過15萬億美元。B2C 只有約1.2萬億美元,就是說B2B占到大約92.6%的比例。報告里披露的另一個數字也很有意思,電子商務占美國制造業總收入的份額從2002年的19%提升到2012年的一半以上,電商、互聯網正在深刻地影響美國的傳統行業。另一組數據是艾瑞網對於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統計,企業電子商務總共占比73.4%,同樣是大頭。而中小企業B2B電商市場營收在迅速增長,超過3成。有朋友會強調,B2B的市占率是在下滑的,沒有關系,因為B2B作為B2C的上端,2C獲益的同時,2B同樣獲益。而且2B鏈條更長。這樣兩組宏觀數據說明B2B海量的市場空間價值巨大。
再對比一下投融資層面。美國一家機構做過的調研,稱2013年美國完成IPO上市的企業中80%是B2B企業;中美投資數據對比也很有意思,中國對B2B的投資僅占全部投資的5%,而美國達到了40%。我們知道中國互聯網發展有很多是借鑒美國的,這表明B2B投資在中國會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第三個問題,如此大的市場空間為什麽到今天才火起來,而不是更早?因為今天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B2B和互聯網最早的接觸在2010年以前,當時更多的提法叫信息化,但結果是失敗的。那時候強調的信息化更多希望改造企業內部商務流程,主要從大中型企業著手,決定用的是大領導,真正用的是小職員。使用者覺得這麽教條的東西完全不便利,還影響到工作,內部很排斥。政府當時更多喊話為主,對信息化的主體比如用友、金蝶們支持不足;資本熱點也不在B端,行業教育用戶的成本幾乎全扛在信息化軟件商這邊,難度很大,媒體也一直圍繞著B2C。到了今天,B2B更多從企業的外部連接(比如采購與銷售)切入,也就是接入公共互聯網帶來的價值。無論是供應鏈條還是分銷鏈條,通過互聯網都會得到實際價值,這對企業有吸引力,相關崗位員工的幹勁也會足很多。再加上B2C的發展影響到了每個人,用戶的接受度天然地高出了幾個層級。政府參與度更深了,拿出了很多資源(產業園,孵化器,政府資本,補貼)與B2B的玩家對接,這些資源的價值遠遠超出曾經大喇叭的價值。資本也源源不斷的支撐基於交易的B2B創業在各個行業里發芽、成長,這同時也帶動了媒體的宣傳,行業的產業環境第一次得到大眾的關註,互聯網+,制造業2025這樣的頂層設計本身給了媒體切入點。用戶的教育成本在用戶啟蒙、政策推動、資本助力和媒體宣傳下前所未有的拉低了下來,被社會各方分攤了,B2B將有機會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四個問題,談完表象,我們再看深一層,整個B2B快速發展背後的業務邏輯。這里我們主要談幾點,操作上,B2B電商開始用起來了;業務上,無論是企業的商業流程,還是對供應鏈的管理,都出現了巨大的優化場景;而一些玩法的確立最終改造了傳統行業的存量市場。
1、什麽叫B2B用起來了?第一代B2B,平臺建起來了,但大家不會用;用比較嚴肅的話說,就是部署了,但沒應用,平臺不停地招供應商和采購商,而希望企業自己開展業務;但企業有原有的完整的銷售和供應渠道,意願不強,建了商鋪忘了登陸密碼,發了求購但從沒看過供應商信息的;就好比開通了固話卻一個電話都沒打過。現在呢?B2B的做法是把買家真實的采購需求帶上來,然後去主動為這個需求匹配供應商,幫助他們對接起來開展交易,同時在物流、或者金融層面(自主或合作的第三方)給予一定的支持。這在企業看來就比發廣告要有效得多。平臺們則希望把這些數據統一監管起來,數字化,全流程化,未來從中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2、互聯網無疑比電話更迷人,因為它可以改變企業運營中更多的維度。電話只能幫我們搞定采購和銷售,但是企業管理、生產計劃等等企業流程卻愛莫能助,而互聯網則同時對這些內部流程發揮作用,並全部在互聯網上體現出來,流動的數據開始影響企業的決策與運營,改變了商業效率,而不是像B2C一樣,很多時候只是把價格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
3、在這次B2B崛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兩組關鍵詞的作用。一組是資本與服務,另一組是服務與金融。有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資本的重要性,梳理這些行業會發現,原有供應鏈條的上方仍然處於相當強勢的階段,必須借助資本的力量才能實現鏈條強勢一方的妥協。比如說鋼鐵行業,盡管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原有供應鏈條中的強勢角色一直對供應鏈的改變保持戒心,通過資本加入貿易商的角色才能改變鏈條,即使這樣我們也會看到很多封殺令的出現;另外一些行業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比如服裝行業,相當長的供應鏈條,決定了玩家眾多,各自角色不同,那麽對行業的影響不只在於對商品供需鏈條的改變,服務本身會產生價值。比如前述辛巴達的價值,扮演的是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的角色,而非簡單的原材料的貿易商。我們的供應鏈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中間商的利潤加成是很重要的原因,而其中物流成本的加成極高,在美國10%的物流成本,到了中國最終會達到30%-40%重,這是B2B在試圖改變倉儲物流行業的重要因素。再看金融,整個商業流程數據化、數據電子化越完整,後端的供應鏈服務將能夠通過杠桿幫助企業更好成長。
4、B2B行業的機會在各個垂直細分行業都出現了,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基於集散地,另一類基於本地化。集散地化主要是傳統行業原材料供給的市場,商品往往是原材料,半成品,生產物料,比如說鋼鐵和化工品的上遊,目前集散地主要在獲取原材料的地區,比如說上海、廣州等地區。當原材料、半成品制作成成品、流通品之後,集散地的影響就會讓位於本地化能力,這里更多是服務能力。比如說掌合天下,在小鄉鎮的便利店從上遊購買存貨,沒有那麽強的囤貨能力。這時幾乎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如何完成交易的問題。掌合天下則通過聚攏這樣的需求,整合物流,通過合適的路徑覆蓋下去。這其實就是一種本地化服務能力的體現。在本地化這種特征下,如何與強勢渠道博弈顯得尤為重要。
第五個問題,B2B現在的機會在哪里?其實,360行都有機會,機會首先有如下的共性,比如產業鏈長、角色眾多;產業鏈不同節點中小企業眾多;商品SKU豐富,難以形成壟斷;客單價適中等特征。
舉例說明,比如農業。從農資到農民本身就存在著優化的可能性,無論是種子、化肥還是農具,大賣家小買家的不平衡都十分明顯,B2B介入就有機會改變這種不平衡,農民作為整體話語權提高了,采買成本會降低;農作物呢?米面、蔬菜要流通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經紀人在發揮作用,幫助對接不同規模的買家,現在通過互聯網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多層經紀人結構,降低需求端的采買成本;到了各地的農貿批發市場之後,本地化的、針對中央廚房、酒店飯店、小餐廳也出現了機會,在價格之外,優化效率成為了一大痛點。完整的全鏈條貫通難度很大,這意味著發展機會眾多。這也是農業獲得投融資更多的原因。
再比如服裝行業,從最初的棉花、棉紗、坯布輔料等原材料,再聯系到加工生產,品牌,消費者整個流程非常長,投入的B2B項目也很多,有的針對原材料成本攀高的痛點,有的在解決中小加工廠閑置產能和小品牌找不到合適的加工廠的痛點,針對不同的痛點,出現了不同的玩法,相互之間競爭關系不強。數碼行業存在類似的結構,IC元器件模組的采買,工業設計的實施,產品的加工組織再到品牌的分銷渠道設計,直到最終的消費者,同樣是一個參與者眾多,角色各異的行業。不同的切入點上出現了不同的企業,不同的B2B模式。
通過上面的幾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托比團隊總結了擁有商機的B2B行業的特征。一是這些行業供應鏈足夠長,有很多價值創造的節點,這些服務化的價值遠遠大於短接貿易的概念;二是在完整的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眾多,這意味著話語權不那麽集中,內生改造動力很大,避免出現巨頭鉗制的問題;三是產品SKU要龐大,這同樣意味著壟斷的減少,龐大的SKU本身就會強化服務價值,這可能形成其他人難以跨越的護城河;四是客單價的特點,在線交易無疑是打造全流程數據鏈的重要方式,一定級別的客單價將有利於做到這一點,對應的金融價值才能實現更好的風險控制,這種杠桿才會發生產業價值,而不是簡單的逐利。而在標準化和價格波動性上,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布匹顏色的匹配,非標準化本身變成了一種服務能力和機會;再比如價格波動,短期的價格波動呈現線性,對於現貨交易的影響遠不如期貨大。
第六個問題,和大家聊一下B2C可能對B2B帶來的幫助。B2B其實是改造商業流程和重建供應鏈,這也是美國原生B2B的基本特征,我們在座的B2C和O2O的同仁們,你們一定是可以推動B2B發展的優勢群體,為什麽?從行業角度說,產能過剩已經定義了大背景,你們作為采買方,作為對消費終端最了解的群體,你們對上遊供應鏈的話語權在逐步提升,改造原有供應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其實B2B也在擁抱這種趨勢,他們正在適應這一需求搭建柔性供應鏈。你們是標準意義的互聯網人,你們應該+傳統行業,介入B2B,改造B2B,去享受未來這個最大的藍海。
最後我要說的兩句話:
一,B2C玩了10年,O2O玩了2年,而B2B可以玩100年。因為這個行業太傳統,太難,所以有很多的機會。各行各業都有誕生BAT的機會。
二,中國電子商務從B2B開始,雖然中間有B2C和O2O的成就,但最終的輝煌一定是B2B。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寧波,文章僅代表作者,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2015-08-31 TCW |
||
八月二十四日,恐怖的黑色星期一,電子指數再狂瀉到二百八十四點,今年以來跌幅破二二%,蒸發掉近兩兆元。台灣電子股市值大縮水,已經超過一半的股價跌破淨值,意味著新一波的整併浪潮將順勢而起。 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界出現多起重量級購併案。相較之下,台灣卻顯得靜悄悄,直到日月光無預警宣布收購矽品,才正式引爆話題。 「台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憂心忡忡說:「別人(購併)是主動出擊,我們是被環境所逼,為了要生存。」 目前來看,台灣電子股中許多指標性企業市值都打折到半價以下,過半跌破淨值。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營運正常的狀況下,股價被大幅低估。 便宜的時候,就是最佳進場時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股市崩盤,長期來說反而是好事,至少塑造出環境,強迫大家思考購併的可能性,」黃齊元說。 但,台灣到底準備好被購併,或是購併他人呢?或者我們再往前推一步自問,台灣,為什麼要準備好因應這股風潮?簡單的說:當前戰局,已經成為「你不趕快去購併人家,別人就來併你」的處境。 全球產業大者恆大是一趨勢。此外黃齊元指出,全世界的電子供應鏈,如今已變成「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混血關係,只有台灣還在一味防堵。例如台灣法規 規定,有陸資血統的公司在台灣設立子公司,要遭受不少限制。但目前陸資在全世界大買公司,過去原本屬於美資的台積電重要客戶豪威 (OmniVision),就因為今年被中國清華紫光購併,其在台灣子公司因此染上陸資色彩,而有被迫停止營運的疑慮,台灣相關供應鏈的訂單也被牽連。 「這會讓台灣越來越邊緣化,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自己,」黃齊元說。 當全球購併浪潮方興未艾,陸資與美資、歐資越來越「混血」時,台灣要怎麼因應這股浪潮? 首先看台灣政府的態度。 法規、資金到位政府出資200億,可引出民間800億 今年六月聯發科股東會,董事長蔡明介罕見大談購併議題,開口呼籲政府應該要鬆綁管制。 政府嚴管,會把台灣隔絕在戰局之外。 中美關係的政治敏感度並不亞於兩岸,但在商言商,英特爾都可以二○%的股份入主中國的清華紫光,而聯想也在去年用二十九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以及兩千多項智慧型手機專利。另一家有官方色彩的私募基金,今年還買下美國DRAM大廠芯成(ISSI)。 相較於七、八年前的封閉,政府其實已經有進步。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指出,今年七月剛通過的《企業併購法修正案》,雖然基於國家安全,對於陸資還是有相當限制,但已經簡化了非常多程序,開放許多購買方式。 此外,八月二十日,國發會匡列兩百億元投資基金,對個別購併投資基金以三○%為上限,其投資對象不限定任何產業,最快九月底可實施。這種做法類似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只是非由政府百分之百主導,也不是直接投資產業,而是與民間的基金合併。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對此表示肯定。他認為,政府帶頭衝,可以達到讓中小企業「壯膽」的效果。他也分析,政府的兩百億元可以引出民間七、八百 億元,再透過銀行融資等財務槓桿,創造出三、四千億元的銀彈規模,對台灣的中小型與中大型企業來說,已經足以上場打亞洲盃甚至世界盃。 黃齊元也認為,這個基金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及時雨」,可惜的是看起來並沒有找專業經理人來介入重整,比較像是投信投資。 政府往前跨了,那企業呢?是否有意識到蔡明介所說「企業要有競爭力,購併是必要手段,還(是)要趁『有價值』的時候被併購?」 放下「家產」心態大環境變,有價值時要設溢價空間 如果有能力,那就思考去購併他人。黃日燦觀察,台灣企業太習慣靠「右腳」,也就是自身業務成長去跑,但歐美甚至中國企業,已經很善用「左腳」,透過購併來 不斷壯大。「以前可以靠中國來維持『右腳』,現在整個環境都變了,再不用『左腳』,一定跑不了,」黃日燦說。台彎企業對「下一個階段要怎麼往前走很猶 豫」,但如今,已經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 「全球產業已經出現大轉折,企業要趁有機會用購併手段壯大自己,不要只是斤斤計較購買價格,有時候機會錯過是不會再回來的,」劉連煜說。 如果產業前景不看好,自身規模又小,就要先做好「被購併」心理準備。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購併業務的前主管建議:那就要放下「家產」的心態,趁著還有價值的時候設定好溢價空間,清出足夠的部位,讓買家有機會進駐。 不管如何,都不該原地不動,只是低頭苦作。 危機與轉機是一體兩面,只是被動、不賭注不代表就不會有風險,而是把主導權交給了別人。這,是這場購併風潮,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最便宜打三折,百億元電子股跳樓大拍賣! .公司名:聯電(2303)股價(元):10.4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6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台積電,半導體業內整併 .公司名:群創(3481)市值(億元):995股價(元):10.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1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友達(2409)市值(億元):898股價(元):9.34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3股價淨值比:0.48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彩晶(6116)市值(億元):94股價(元):2.9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2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仁寶(2324)市值(億元):719股價(元):16.5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7.2股價淨值比:0.80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打造從品牌到代工一條龍產業鏈 .公司名:宏達電(2498)市值(億元):367股價(元):44.3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1股價淨值比:0.5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碩、小米、樂事,拓展手機業務 .公司名:宏碁(2353)市值(億元):321股價(元):10.6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8股價淨值比:0.54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華碩,PC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晶電(2448)市值(億元):251股價(元):23.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51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消滅競爭對手 .公司名:華邦電(2344)市值(億元):6.3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4股價淨值比:0.62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亞科、南亞科,DRAM上下游整併 .公司名:健鼎(3044)市值(億元):223股價(元):42.5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8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欣興(3037)市值(億元):170股價(元):11.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6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南電(8046)市值(億元):150股價(元):23.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6股價淨值比:0.4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註1:市值對比2015年1月5日,購併對象與目標為本刊自行推測,不代表企業官方立場註2:此表篩選標準為市值百億以上公司、股價淨值比在1以下、有被購併傳言或業內整併可能者註3:股價資料為8/25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林俊劭 |
|
||||||
當手機市場的成長趨緩,台灣電子五哥未來瞄準的生意,竟可能包含運動手環、腦波安全帽,甚至是寵物分析項圈。 台廠變主動20國開發商領隊:今年反應較好 八月十八日,在交通部某一間會議廳,開發虛擬實境的NU.I.ON團隊站在台上,向大家介紹如何透過手機,把眼中的景物3D化。富士康、廣達、聯發科、和碩等代表,坐在台下勤做筆記,台達電甚至派出超過十五名員工,連董事長海英俊都親自上陣考察。 「你不知道下一個Apple(蘋果公司)在哪裡!」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這些台廠來意。隨著PC、手機出貨量逐漸放緩,物聯網應用和裝置,成了台廠下一個瞄準的市場。 因應物聯網趨勢,Google前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的創新工廠,去年成立媒合平台HWTrek,負責媒合物聯網應用開發商和台灣、深圳供應鏈 業者。為時兩小時的交流會,不僅吸引二十國的開發商前來,更有高達三百家台廠派出代表參加,頓時變成台灣供應鏈業者的挖寶大會。 在交流會前的企業參訪會,廣達共同創辦人梁次震也親自與這群年輕開發者會面。 「今年(台廠)反應比較好,就會願意聊、願意談一些合作,」HWTrek執行長王仁中說。大家看中的是,五年後整體規模約五十五兆元的物聯網商機。 技術成熟3D食物列印機將少量生產 過去擅長接大單、與大客戶做生意的台廠,把目光轉向開發物聯網應用的新創團隊,並非巧合。因為眾多應用,預計在明年起陸續問世。 以MIT實驗室研發的腦波安全帽MindRider為例,一只嵌入兩個晶片的安全帽,藉由偵測使用者因路況不同產生的腦波變化,利用藍芽連網到手機,將專屬使用者的地圖記錄下來。 「我們現在和哈雷機車合作,將此應用做成安全帽;我們也和IBM合作,繪製雅加達、馬尼拉等城市地圖,」MindRider共同創辦人Arlene Ducao說。 對IBM而言,這些路況的資訊價值在於背後的大數據。Arlene Ducao說,有了企業的加入,產品預計明年在市場上亮相,類似的例子還包括3D投影機和食物列印機等。 喊了兩年之久的物聯網裝置,在今年底到明年,得以開始少量生產。第一個關鍵,在於通訊和平台規格的逐步統一。 「藍芽的技術一直不斷提升,」HWTrek專案暨行銷經理鍾御瑄說。藍芽升級推出低功耗版本,不僅解決使用Wi-Fi連網產生的耗電問題,它支援二十至三十公尺的通訊距離,讓各式各樣的硬體裝置,可以連網到手機。 市場到位腦波帽靠賣數據資料獲利 第二個關鍵是,大家開始找到獲利模式。 美國穿戴式廠商Fitbit,靠賣智慧手環,今年六月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創下目前今年全美第三大規模IPO案。上市兩個月至今(以八月二十四日收盤價計 算),市值約新台幣兩千億元。這給應用開發商莫大的鼓舞,因為它證明「新的這種穿戴式裝置可以賺到錢,」王仁中說。其他獲得肯定的物聯網裝置,還包括鴻海 投資的運動相機Gopro、Google旗下Nest收購的居家監控Dropcam。 過去,市場對於物聯網運用需求尚未明朗,如今,隨著第一波投入物聯網的新創公司嘗到甜頭,市場已經證明,業者除了賺低毛利的硬體裝置外,其背後的資料和數據,還能創造無限價值。 MIT的腦波安全帽就是一例,其模式在於提供資料給哈雷和IBM等合作企業,而非靠賣硬體賺錢。因為對於這些開發商而言,「真正賺錢是它的data base(資料庫),」鍾御瑄說。 當技術和獲利模式陸續到位。台廠從過去「看不懂就不願意做,不願意做就不動」,如今嗅到商機,開始動起來。 「下一波的物聯網不管運用到哪裡,很多創新還是在小的startups(新創公司),你不知道哪一個東西會大紅,」簡立峰說。 一場歷時兩小時的挖寶大會,有可印出漢堡和披薩的3D食物列印機、遠端監控居家安全的攝影機,展出應用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層面,以每五分鐘 為一回合,二十家在台上強力推銷自己。3D列印商機四十億美元、智慧家庭二十億美元,他們要證明,這些產品都有市場。 然而,台廠並非沒有競爭對手。交流會隔天,這些開發團隊也飛往北京和中國京東商城、小米會面,找尋合作機會,之後再到深圳參觀相關製造廠商。 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群非常分散與年輕的創業者,電子五哥必須開始改變打交道的方式,「跟傳統坐在家裡等接大單不一樣,要主動去爭取,」簡立峰說。尤其,相 較於上一波智慧型手機,光是一個應用要產出,必須串聯平台、品牌和代工廠等,「它的複雜度牽涉比較高。」目前台廠找合作對象前,可先以投資形式先行布局。 而在找到「下一個蘋果」前,電子五哥們又要如何在海量的點子中,辨識出誰真正具有含金量,也考驗著大家的眼光。 【延伸閱讀】未來5年,物聯網產值破55兆元-物聯網10大炫產品 食物自製-Foodini3D食物列印機應用:依指示將原料放入列印機,做出麵包、漢堡商機:2014年3D列印商機1,200億元,估未來5年成長逾5倍市價:30,000元 馴獸導師-WUF寵物行為分析項圈應用:透過寵物行為、聲音,提供飼主培訓建議商機:未來10年寵物穿戴商機估破800億元市價:3,870元 遠端維安-Peeple影像監視器應用:手機遠端監控居家安全商機:2015年智慧家庭產值估破6,000億元 個人導航-MindRider腦波安全帽應用:沿途記錄車主腦波變化,數據可做貼近騎士需求的地圖,也可做為道路建設或都市規畫依據商機:未來5年智慧城市產值估破50兆 3D教學-Holus 3D投影機應用:將電腦、平板的影像立體化,可用於教學、遊戲等領域商機:未來4年3D投影產值估逾6,000億元市價:25,500元 虛擬光譜-FRETX智慧吉他教學器應用:利用光訊將樂譜顯示在吉他弦上,可提升教學互動性 身歷其境-NU.I.ON虛擬實境應用:把手機變成3D鏡頭,如戴著看電影,能有身入其境之效商機:2020年虛擬、擴增實境市場估值4兆5千億元 擬真訓練-Scoutee球速偵測器應用:測量棒球球速和距離,來提升投手技能,可用在專業訓練上 手感回饋-Sinister擬真遊戲桿應用:透過觸覺,回饋感受遊戲真實感 電子保母-Owlet嬰兒監測應用:遠端監測嬰兒身體狀況商機:5年內物聯網在健康照護產值估破3兆元市價:7,470元 整理:莊雅茜 |
||||||
9月28日,社科院發布《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4)》,稱2014年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總體較2013年有大幅提升,政務類、民生類、服務類信息與服務深受網民熱捧。
《年鑒》介紹,到2014年12月,我國政務微博認證賬號(含新浪、騰訊兩大平臺)達到27.7萬個,同比增長42.1%,粉絲量總計43.9億人次,人均關註政務微博賬號為3.2個。
此外,政務微博年發布量達1782.3萬余條,同比增長20.1%,轉發評論量達2.3億條,同比增長17.5%。在發布量明顯增長的同時,評論轉發比、原創微博量方面也有明顯提升。我國政務微信公眾賬號17217個,推送內容超過300萬次,推送微信文章達到1200余萬次,累計閱讀量超過15.3億次。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政務APP約400個,通過360手機助手、91助手、QQ應用寶、百度助手、豌豆莢、iOS的APPStore六大平臺下載總量超5000萬次。
《年鑒》介紹,2014年,地方政務新媒體發展“百花齊放”,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部開通政務微博,進駐微信平臺,其中江蘇、河南、浙江等七個省份的政務微博數量超過6000個,江蘇、浙江、廣東三個省份的政務微信數量突破1000個。超過一半的政務微博、微信分布在區縣以下區域,這充分說明基層政務新媒體是支撐全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的基石,是政務新媒體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從著眼於打擊犯罪,到服務內容更多樣化,既順應了網絡化語境下官民溝通的需要,也增進了官民的互動與互信,3年時間粉絲突破千萬,粉絲數量在國內政務微博中居首;“@平安北京”堅持以民意主導警務,做人民群眾的“網上貼心人”,成為北京市公安系統公共關系的網絡新名片;“@上海發布”秉持“媒體基因”,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解讀時事政策,影響力在全國位居前茅。
《年鑒》介紹,與政務微博有所不同,政務微信借助訂閱號、服務號,更為註重“微服務”的實現,使公眾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的使用查詢、申報等服務。例如“貴州發布”實現“一號進入、盡知貴州”,涵蓋近90個全省重點政務微信和近60個政務微博賬號,涉及省直已開通的29項網上辦事項目,用戶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查詢或辦理。
電子政務理事會介紹,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網站在服務功能和內容建設上有了很大進步,各地方積極開展基於互聯網的探索,通過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將服務搬上互聯網,很多城市政府網上服務事項已達到幾千項。雖然政府網站在服務實用性、有效性方面與公眾需求雖然存在較大差距,但2014年,各地政府部門正在逐漸的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服務理念,為提高公眾對政務服務的滿意度不斷努力和積極探索。
上海市通過“一門式”政務服務信息系統,整合10余個部門、193項公共服務事項統一辦理,居民辦事由“人帶著材料跑”轉變為“網絡帶著信息跑”,辦一件事需要往返的次數從4-5次減少到1-2次;上海市寶山區原有108類、736項、3213張表單的臺賬報表,現在已經整合為4類163項,減少了90%的臺賬報表錄入工作,實現工作“靠本子記”到“靠信息系統管”的轉變;浙江省杭州市原有進入社區的75個機構、64項工作任務、32項考核評比,減少為19個機構、26項工作任務、18項考核評比,促進了社區工作轉型。
“傳統工程管理體制已不適應新形勢亟待盡快轉變。”《年鑒》編委會同時表示,當前,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快速興起,移動互聯網正在滲透到各行各業,而電子政務管理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這些新變化。
電子政務項目從初設、報批、立項、建設周期過長,系統投入使用時,當初項目設計時的背景卻已發生諸多變化,導致電子政務發展在信息化快速更叠中滯後,難以滿足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另外,我國電子政務項目長期存在有建設資金、無運維經費的現狀,系統維護經費、人員難以保障。
2015-09-21 TCW
釣魚玩家看過來!怨嘆自己釣術不精?還想捕捉魚兒上鉤瞬間?沒問題,兩項最新智慧科技,就是要你再也放不下釣竿! 先啟動電子魚餌FishCall,啤酒罐大小的圓錐,能發出魚兒進食的聲音和震動,吸引周圍魚群自動接近,引誘牠們主動覓食。不分淡水、海水,也不分魚種,鮭魚、鱸魚、鯰魚……;都在測試過程中一一上鉤。 接著輪到專業攝影機Gofish上場,攝影機瞄準釣鉤,內建浮標能穩定的浮在水中拍攝,就算魚線斷了也不怕遺失。除了強調高畫質,解析度達1080p規格外,還配有紅外線夜視燈,與一百七十度的廣角鏡頭,完整還原水底釣魚過程,就連現場收音也不放過。 兩樣釣魚神器,都選在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亮相,且雙雙突破預設目標,各別只要新台幣三干多元就能入手。(文.趙維孝) |
||||||
提供晶片與系統檢測驗證的宜特科技,已有「電子業醫院」美名,如今不只是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公司需要它,戴爾、聯想到蘋果不能沒有它,現在連營收規模大五十倍的德國大廠,都已親自上門求親。 當電子業景氣急凍,裁員、無薪假消息頻傳,卻有科技公司連續在七月與八月創下營收新高紀錄,它是電子產品檢測驗證公司──宜特科技。 很難想像,宜特二十一年前成立時,台灣根本沒有人想做這一行,二十一年過去,宜特不但成為台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大廠離不開的技術奧援,更是品牌大廠戴爾、蘋果品質把關不能缺少的關鍵夥伴,如今可說是亞洲最知名的IC與系統可靠度檢測驗證公司。 「我的方向就是『人家越不想做的,我就越要做。』」說話的是宜特董事長兼總經理余維斌。憶起一九九四年創立宜特的過程,他笑說自己真的是「一股勇氣」。 當年在工研院工作的余維斌,因為出差歐美,意外嗅到一門台灣沒有做過的特殊生意商機—— 當晶片的醫師。也就是要在IC設計公司試產晶片後,幫忙進行檢測,並提供電路修改服務。除了找出病灶,更要進行治療,就像一家專為晶片而生的電子醫院。 電腦巨擘找上門 接戴爾單成轉骨契機 而就如同日月光先進半導體系統創新研發中心處長林悅農所說,因為小量檢測訂單,一般封測廠不自己做,加上驗證機台價格昂貴,廠商多不會自行建置,成了宜特切入利基。 不過,這條路在一開始並不好走,「一周接個一、兩件(案子),每一件的費用大概是一至兩萬元。」然而余維斌當初光是買下全台灣第一台晶片檢測與電路修改機台,就花了九五○萬元,要回本都很困難。 面對訂單不可預期的市場,只能有單就接,咬牙苦撐。「剛開始人家也不相信你會做,但當他發現你提供的技術服務還不錯,就會口耳相傳。」靠著客戶口碑推薦, 宜特逐漸從一周一、兩次的接單,一路累積到上千名客戶數。然而,真正讓宜特「轉骨」成為一家國際級的晶片檢測驗證公司的契機,要回溯到○二年。 當時,宜特還是一家沒有公開發行的小規模公司,卻因為幾份電腦供應鏈廠商提供的宜特檢測報告,引起電腦大廠戴爾的興趣。「以我們當時的規模,要接下戴爾這 樣的客戶其實很吃力。」宜特總業務處副總鄭俊彥直言,從戴爾找上門一探宜特究竟,到戴爾認可其能力,要求旗下供應商必須送來宜特驗證的過程,就是一段為時 將近一年的考驗。 這段時間,宜特不僅要達到戴爾對於品質檢測驗證的要求,正確地理解戴爾對於標準與規格的需求,同時要重新建置內部系統,檢測驗證等服務都要精準符合預期的時間。 但辛苦是值得的。通過戴爾的認可後,宜特一舉將業務從半導體晶片檢測驗證擴大至系統可靠度業務,讓宜特迎來一波快速成長。從營收數字來看,○二年一.八億元,○三年與○四年分別跳增至二.六五億元與四.三億元。 宜特的實力,就連競爭對手閎康的內部主管都不免佩服:「宜特可靠度驗證可說是沒有競爭對手,閎康也投入這項業務多年,仍難以追上宜特。」檢測業內人士也直 言,「設備只要有錢就能買,但精準檢測,甚至提供電路修改服務,要靠人才和經驗,不是競爭對手一、兩年可以追上的。」正因如此,宜特不僅在電腦供應鏈扮演 不能缺少的角色,到了手機時代,就連對品質要求最嚴格的蘋果供應商也紛紛找上宜特。一位半導體分析師透露:「宜特的可靠度、測試能力很強,蘋果的各種晶 片,它幾乎都有能力檢測。」 攜手德凱結親家 提前布局車聯網晶片市場 現在宜特不但樹立同業難以追上的門檻,還吸引一家去年營收是宜特五十倍,並且是德國最大汽車檢測公司德凱︵DEKRA︶找上宜特談收購事宜。 「兩年前,德凱來敲門時,我們還不是很清楚這家公司,當然也沒有賣掉公司的打算。」鄭俊彥透露。就在宜特內部商議的半年時間內,德凱又繼續尋找其他標的,晃了一圈,發現並沒有比宜特更好的標的,雙方才繼續談這門親事。 向來對於公司未來布局有明確方向的余維斌內心清楚,宜特要能在未來幾年保持爆發性成長與競爭優勢,必須跟上趨勢,率先布局,而車聯網就是他眼中閃亮的未來。「以後一輛車上可能會有一千個晶片。」余維斌笑說,這就是宜特的機會。 所以,最後余維斌決定以「嫁女兒」的方式,將原本占宜特營收約兩成的車用檢測的業務單位切出去,與德凱合資成立名為德凱宜特的公司,並且讓德凱占股五 一%,具有公司主導權。而持股比重四九%的宜特未來雖然只認列德凱宜特的獲利,但可望因為德凱接下更多車用IC的檢測驗證訂單。 余維斌的策略是:「我要找全世界在這一領域最大的公司,過去,我不知道要花幾年才能打入賓士,但這些大車廠都與德凱有多年合作關係,所以一旦宜特與德凱成 親,宜特可能就很快打進了。」余維斌讓當年沒人想做的生意,在二十年後成了全球電子品牌與供應商都離不開的黃金事業。但他不滿足,接下來,還要跨大步搶進 車聯網市場。 宜特科技小檔案 成立時間:1994年 負責人:余維斌(中) 資本額:4.65億元 主要業務:電子產品驗證服務主要客戶:蘋果、日月光、 台積電、戴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