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習近平:要盡快啟動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

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歡迎洛伊特哈德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張高麗副總理出席。

習近平指出,自2016年中瑞確立創新戰略夥伴關系以來,兩國關系加速發展。今年年初我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我們共同啟動了中瑞旅遊年,見證簽署了涉及創新、自由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的10項合作文件。雙方要共同努力,將這些政治共識和合作協議落到實處,變成兩國合作的真正成果。雙方要保持高層交往,並以創新為引領全面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要盡快啟動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加強“中國制造2025”同瑞士“工業4.0”戰略對接以及金融等領域合作;共同辦好中瑞旅遊年系列活動,加強航空、文化、冬季運動等方面合作。

習近平強調,瑞士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支持者和參與者,“一帶一路”建設為中瑞合作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希望雙方通過這次論壇活動突出發展戰略對接,推進重點領域務實合作。

洛伊特哈德表示,習近平主席今年1月對瑞士的訪問非常成功。我同習主席達成的諸多共識特別是共同啟動的瑞中旅遊年將有力促進兩國文化、經濟交流。雙方要落實好有關共識,推進創新、能源、金融、旅遊等各領域合作。瑞士贊賞“一帶一路”倡議,相信“一帶一路”建設將帶動沿線國家更多投資,增進民眾福祉。瑞士願意積極參與並為“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作出貢獻。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42

貓眼娛票兒合並談判進入尾聲,貓眼占據主動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7/164337.shtml

貓眼娛票兒合並談判進入尾聲,貓眼占據主動權
壹娛觀察 壹娛觀察

貓眼娛票兒合並談判進入尾聲,貓眼占據主動權

資本對於電影市場與網票已經都很冷靜了。

來源 | 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

作者 | 師燁東

不同獨立信源向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證實,騰訊目前已經在微影時代做盡調,貓眼與娛票兒的合並到了談判的尾聲,下月將公布結果。

一位影視公司高層告訴壹娛觀察,兩家合並之事從今年年初就開始商談,目前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最開始討論的是貓眼與娛票兒各占50%,目前來看貓眼合並娛票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另一位知情人士同樣告知壹娛觀察,當前貓眼在雙方合並的談判之中占據了更主動的位置,但是表示目前“仍然在談判,沒有最終拍板,最終沒談妥的可能性也存在。”

林寧在不久之前才剛剛否認了媒體傳出的合並消息,表示貓眼只是個票務公司,微影是覆蓋電影、演出、體育的泛娛樂平臺,兩家沒有合並的可能。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壹娛觀察通過兩個第三方工商信息查詢APP“企查查”與“天眼查”查詢微影時代的股權結構發現,在這兩家第三方平臺上,微影時代的股東變為兩家,一家是嘉興信業創贏叁號投資合夥企業,另一家為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展投資中心。

41.webp

此前壹娛觀察通過“企查查”APP查詢微影時代的股東時,其背後的股權還錯綜複雜,包括林寧、萬達、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多方都持有微影時代的股權。

42.webp

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官方網站上,微影時代的股東仍然像此前查詢一般,股東包括林寧、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天津萬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等。

43.webp

是官方信息更新滯後還是第三方信息錯誤?壹娛觀察就此向微影時代官方求證,其回複表示當前林寧仍然持有微影時代的股權,第三方信息並不準確。對於合並的傳聞,微影時代未做回應。

促進貓眼與娛票兒合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背後都有的股東——騰訊。除了為娛票兒提供微信等入口之外,騰訊都主投、參投了微影時代的數輪融資;而騰訊同時是光線與美團的股東,這兩家公司目前則是貓眼的大股東與二股東。

雖然微信電影票已經改名為娛票兒,但是業內外仍然習慣將其稱之為微票兒——微信帶給其的流量紅利,已經無法從娛票兒的基因里抹去。盡管微票兒聽起來與騰訊的淵源更深,但是目前來看,騰訊傾斜貓眼的可能性更大。

相比起林寧來,貓眼的CEO鄭誌昊在2006年就加入騰訊,從騰訊的SNG總經理開始,一路做到騰訊的副總裁;而林寧在創業經歷中則始終是一個被騰訊投資的身份,更何況從可以查詢到的資料來看,此前騰訊持有的也不過是微影時代不足16%的股權。上述公司高管告知壹娛觀察,就當前的狀況而言,林寧有可能出局;而另一知情人士則否認林寧已經出局,表示“還未最終拍板”:

“如果單純從電影票務市場的角度考慮,貓眼當前的確是占優勢的;但是如果從體育、音樂等泛娛樂票務平臺的角度考慮,娛票兒做的鋪墊是比貓眼多的。所以不到最後一刻,不能確定誰會主導誰會出局。”

另一方面,娛票兒這兩年的業績也難稱讓人滿意。四輪總額超過50億人民幣的融資一度讓其在資本市場與網票市場都風生水起,但是當前其市場份額已經與貓眼和淘票票有所差距,近兩年來微影的數部影片保底也都算不上成功,對《攻殼機動隊》與《變形金剛5》的投資亦都沒有取得好的票房成績,而其泛娛樂平臺在騰訊內部都沒有做到資源共享與打通。

45.webp

《變形金剛》、《攻殼機動隊》票房數據(來自貓眼票房)

而相比起娛票兒、淘票票來說,貓眼現在也是疲於應對兩方尤其是淘票票在近一年來持續票補的沖擊,其領先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到了今年暑期檔,面對淘票票的持續發力,已經難稱仍然是市場占有份額第一了。所以,貓眼與娛票兒的合並目前來看更是一個大勢所趨、本應更早出現的事情。

知情人士告知壹娛觀察,造成雙方不能順利合並的一個原因,是兩邊“誰也看不上誰”。正如林寧所言,微影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平臺,此前亦有消息人士透露,貓眼已經疲於應對票補,而微影想要吞下貓眼來對抗淘票票;而貓眼在電影票務市場仍然領先娛票兒不少的市場份額,並不認為微影有可能吃下貓眼。

這三家比起來,雖然貓眼份額下滑的厲害,但是貓眼的用戶粘度是最好的。娛票兒和淘票票只有票補力度大的時候市場份額才會比較明顯,所以貓眼也算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位業內觀察人士分析道。

頗為巧合的是,阿里影業在兩天前剛剛宣布,將作價13.3億元收購淘票票六名股東合計9.12%股權,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將持有淘票票約96.71%股權。盡管阿里影業表示,此次增持是“要將淘票票打造為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核心平臺,符合公司圍繞娛樂實業生態進行布局和業務升級的需求”,但是年初時其“強化淘票票進攻陣型”的聲音還猶在耳邊,此次增持,或許不僅僅是巧合那麽簡單。

不過,只剩兩家選手之後,短期內市場很難再發生變化。當前電影市場的熱度並不高,此前傳出要進行下一輪融資的貓眼與娛票兒都遲遲沒有動靜——資本對於電影市場與網票已經都很冷靜了。如果合並最終完成,電影票務市場還是回到了騰訊和阿里的對壘上,而這兩家,根本都不缺錢,能否二變一,需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太多。

貓眼 娛票兒 合並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43

與順豐談判破裂後 百度外賣準備賣給餓了麽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30/1133616.html

《財經》記者獨家獲悉,百度外賣兩個月前與順豐談判破裂,此後一直在與餓了麽接觸,如今談判已接近完成,順利的話可能會在兩三周之內宣布合並消息。

一位接近百度外賣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次百度外賣與餓了麽談的是收購,雙方應該已經達成了某種口頭協議。交易完成後百度可能會占股份,但具體股份數額未知。

《財經》記者向百度外賣和百度集團公關部門問詢,對方表示尚未收到相關消息。截至《財經》記者發稿,未聯系上餓了麽公關部門。

就在兩個月之前,百度外賣還在和順豐接觸。《財經》曾在2017年5月6日的報道《百度外賣“賣身”疑雲:和順豐接觸一年但後者猶疑》中記錄雙方談判過程。

在百度外賣於2015年7月進行第一輪獨立融資後不久,它和順豐就已經開始接觸,但是一直停留在“保持接觸”的層面上,沒有開展實質性動作,主要原因是順豐“自己資本的問題還沒有搞定”。直到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在深交所上市,順豐意願加強。

據《財經》記者當時了解,百度外賣和順豐是按照融資進行談判的,順豐擬以2億美元入股百度外賣,此外還包含了順豐和百度集團的一攬子協議。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稱,順豐不僅僅看中百度外賣的能力,更看中整個百度體系的能力,“一攬子協議”或與百度無人駕駛有關。

不過在2017年5月《財經》采訪時,順豐還在對這次投資持遲疑態度,此後不久告吹。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說,這次交易是由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夫人馬東敏親自主導。

該人士稱,雙方談判破裂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在價格上未談攏,百度以百度外賣上一輪融資的價格——投後20億美元——去和順豐談,順豐覺得太貴;第二,“一攬子協議”沒有談下來。

前述接近百度外賣人士認為,這次賣給餓了麽,百度外賣的價格應該會降低。此次出售百度外賣,百度更多是為了處理資產,因此後續追加投資的可能性不大。

“陸奇(百度集團總裁兼COO)來了,明確了做什麽不做什麽。”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陸奇到來後,以AI和內容生態為重點發展方向,O2O迎來全面調整。

此次收購的消息並不包含百度糯米。事實上,今年以來百度糯米就在改變戰略方向。一位百度糯米相關人士表示,百度要把糯米打造成“小鳳巢”——基於本地生活賦能商戶,將商戶的品牌廣告掛載服務信息,通過不同流量渠道展現。“百度糯米現在是當作廣告業務在做,不是當作O2O在做。”一位接近百度人士對《財經》記者說,百度糯米在7月已經扭虧為盈。

另據一位阿里巴巴高層向《財經》透露,阿里或全資收購餓了麽,目前談判正在進行。此前2015年阿里投資餓了麽12.5億美元,占股約27.7%,是餓了麽第一大股東。2017年5月,據彭博社消息,阿里又向餓了麽投資至少10億美元。

一位外賣行業資深人士表示不理解為什麽阿里會在此時收購餓了麽,因為餓了麽每月燒錢大概在1億美元上下。“阿里非常想改變戰局,它想推進戰爭,讓餓了麽掌握主導權。”上述業內人士說。

據TrustData在2017年5月發布的報告,在外賣領域,美團外賣、餓了麽、百度外賣分別以1.23%、0.97%和0.20%的月度覆蓋率居行業前三。據美團點評副總裁兼外賣和配送事業部總經理王莆中在一次媒體交流中透露,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超過54%。

這意味著在百度外賣和餓了麽合並後,外賣市場將會三進二,市場格局進一步穩定。而百度外賣+餓了麽能否聯手打破現有行業格局,將會是下一階段看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65

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談判全程:上演聯吳抗曹戲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2/164756.shtml

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談判全程:上演聯吳抗曹戲碼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談判全程:上演聯吳抗曹戲碼

答案呼之欲出。餓了麽想盈利——為了上市。

來源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文 | 肖鵬

190523712

△ 疑似餓了麽百度外賣合並宣傳圖流出

6月中旬,7月初,北京正值炎熱的時節。

張旭豪借著不同名義兩次悄然來到北京,與百度負責人見了面,迅速敲定了收購百度外賣的事宜。

一位接近餓了麽的人士透露,餓了麽對百度外賣的收購已完成,將在本周五之前正式對外公布。據《財經》報道,交易價格分為兩塊:百度外賣5億美元出售;此外百度打包一些流量入口資源給餓了麽,作價3億美元。總共收購價格為8億美元,交易完成後百度占餓了麽股份5%。

“此次交易只包括百度外賣,不包含百度糯米。合並後,百度外賣品牌保留18個月給餓了麽使用,餓了麽將借助百度外賣的技術團隊完善後臺系統,並鞏固住兩者相加的市場份額。”該人士說。

靴子終於落了地。

回顧百度外賣的整個“賣身”過程,百度糯米是橫插在其中的梗。

據《財經》報道,早在2015年7月進行第一輪獨立融資後不久,百度外賣就已和順豐開始接觸,卻始終停留在“保持接觸”的層面上,沒有開展實質性動作。此時的餓了麽在高校稱王,等待著F輪融資;美團外賣剛剛完成了4個直營城市、100個配送站的搭建,美團點評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的車上還貼著“招聘騎手”的廣告紙;此時的百度外賣占據著白領市場的絕對優勢,即便是偏袒競爭對手的數據報告,也會為百度外賣的白領份額留足了空間。

此時百度若是宣布出售,大家一定會以為他們瘋了。

但沒想到的是,短短半年時間,美團外賣迅速崛起,餓了麽加大燒錢力度,白領市場迅速被兩者蠶食。百度外賣被冠上了“老三”的地位,直到今天也再沒能翻盤。

據上述餓了麽人士透露,早在2016年春節前,餓了麽與百度外賣就已開始了接觸,當時談的價格是20億美元,打包糯米。“顯然是不可能的,誰也拿不出這麽多錢。”

與資本層面的親昵剛好相反,2016年上半年的外賣市場競爭格外激烈。拿到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12.5億美元投資的餓了麽將錢瘋狂砸入市場,完成合並的美團點評也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外賣上。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補貼,“那幾個月的恩格爾系數降了好多,甚至有滿25減20的優惠存在。”在大望路工作的謝京感慨道。

2016年3月,百度外賣拿到了過億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君同資本曾在2015年對大眾點評投資了8.5億美元——半年不到,美團和大眾點評就在資本的推動下合並。當7月融資消息被曝出時,許多人相信,相同的戲碼將上演,餓了麽的日子不會好過了。

直到9月,一位餓了麽內部人士在內部群里說,“終於談崩了。”據透露,依然因為百度糯米——擁有團購絕對份額的美團點評沒有任何理由吃下它,但百度卻遲遲不願將百度外賣單獨出售,價格依舊是20億美元。

“不久後,投資人找到了張旭豪,勸他買下百度外賣,20億。”上述接近餓了麽的人士告訴新浪科技,“張旭豪當然不會接受,誰都知道百度外賣+糯米不值這個錢。但餓了麽確實有買下百度外賣的意思。”

2017年初,百度終於再度找到了餓了麽。“此時的百度外賣已從優質資產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無論是哪方的口徑,它的市場份額都跌下了10%。這次交易已不再打包百度糯米,單一的百度外賣價格跌下了8億美元。”上述接近餓了麽的人士表示。

從此至今,百度外賣的融資消息不斷。據《財經》報道,百度外賣高層曾透露四月份將有重要消息宣布,但是四月份已過,仍未有任何消息流出。與順豐合作、賣身順豐、與餓了麽合並的消息也層出不窮,但隨後不久又被一一否認。有趣的是,幾乎每一次有消息曝出,百度的股價都有明顯上漲。

7月11日,中國烹飪協會攜手起草單位餓了麽、百度外賣發布了消毒餐飲配送箱(包)消毒標準,人們終於恍然大悟。

度過炎熱的三伏,張旭豪終於可以享受剩下的夏天。

在2017年2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承認,公司的確降低了糯米和百度外賣的消費補貼和營銷費用。盡管他堅稱“我們仍然認為O2O是公司業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降低補貼和營銷,就意味著放棄市場。

百度外賣的潰敗,是從內部開始的。百度外賣的創始團隊來自百度地圖,2014年5月,百度外賣的1號員工王莆中帶了4個產品經理、百度外賣CEO助理景輝(音譯)以及宋振宇(音譯)做百度外賣,打造了百度外賣引以為傲的配送系統“小度驛站”。王莆中介紹,它用動態模型去做預估、做統籌。反映在配送上就是騎手可以以最優的路線接單、派單,並保證每個用戶等餐時間在30分鐘左右,延誤率極低。

2015年,王莆中帶著複雜情緒加入美團。初期負責產品和一部分技術,下半年負責外賣事業部。談到離開,王莆中坦言,“很長一段時間里,老王(王慧文)會和我談業務上遇到的問題、解決的對策以及自己的困惑,我們會很單純地交流。一個月算下來,他和我交流的時間比老大跟我溝通的時間都長,你說我為什麽走?”

王莆中帶走了他的技術團隊,又在清華招了一個專門做系統優化的博士,以及原來做過煉鋼、能源等大型運籌方面的人才,搭建了美團外賣的後臺系統。“這個系統的特點並不在於大數據,也不在於機群學習,這屬於PR的說法,其實跟機群學習沒有關系。最核心的還是你的運籌能不能做好。”王莆中說。

隨著補貼的減少和市場份額被擠壓,百度外賣的單量在逐漸下降。盡管百度外賣的系統正常運行著,騎手卻發現,自己接到的訂單變得詭異了起來——

z21H-fykcpsc5744821

鞏振兵介紹百度外賣送餐邏輯

2016年的百度大會上,鞏振兵展示了百度外賣配送邏輯的PPT:接單和配送並非按照直線,而是隔一跳一的樣子。“單量多的時候這樣的配送的確很科學,但補貼少了單量降低,根據系統的配送方案就會延誤,客戶會投訴,一個投訴要扣幾十塊錢。”李峰曾在豐臺地區做過百度騎手,單量減少和頻繁投訴讓他選擇離開百度外賣。

與他一樣理由離職的外賣騎手不在少數,這導致了惡性循環:大量騎手離職,代理商也沒有幹下去的理由,據了解,亦莊、豐臺等地都出現了百度外賣大撤離的情形。單量持續下降,系統更難正常運作。

持續的虧損和難以追回的市場份額,讓專註人工智能的百度新任總裁陸奇選擇放棄。

餓了麽適時拋出了橄欖枝。

對於餓了麽而言,重金買下百度外賣的理由有三。

首先是市場競爭。“不得不說,美團點評的團購基礎太強了。”上述接近餓了麽的人士感嘆,在北上廣深,餓了麽與美團仍有一較之力,但在三四線乃至更深的地方,擁有團購優勢的美團、大眾點評在擴張效率上是餓了麽難以抗衡的。

“尤其是KA商家,很多商家用了很久的美團外賣,早就是老朋友了,上外賣就是一句話的事。”美團外賣BD雷鳴說,小商家餓了麽還能談得下來,KA商家想拿下來只能投入更多的錢。而在部分城市,百度外賣也占據了優質資源。上述接近餓了麽的人士透露,在石家莊,美團外賣和餓了麽加在一起都比不上百度外賣。一旦收購,在許多城市的市場份額會直接翻盤。

下載

另一個原因在於系統。王安是餓了麽的騎手,他曾去過餓了麽調度中心。令他吃驚的是,不大的房間里擠滿了人,在午間配送高峰期,餓了麽的訂單全靠這些調度員一單一單手動派發。“我手下也有從餓了麽來的騎手,他抱怨過餓了麽的訂單全靠和派送員的關系。關系好了就發些距離近的單子,一上午可以送20多單。”李峰表示。

大量的人工派送意味著高額的人力成本和極低的效率,與百度外賣相反,餓了麽的訂單越多,整體送餐效率就越差。這也是餓了麽不把10億美元直接砸在市場的原因。

“合並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後臺搭起來。”上述接近餓了麽的人士說。

第三個原因,餓了麽想結束這場鬥爭了——鬥爭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阿里巴巴年報顯示,2017年4月,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進一步增持餓了麽,總投資金額為4億美元。由於持股比例沒有變化,意味著其他股東也進行了增持——餓了麽賬上至少有10億美元。刨去購買百度外賣的錢,剩下的錢也並沒有All-in進市場補貼中。那個曾經高喊“市場份額才是第一!不要管成本!”的張旭豪,這次卻格外冷靜。今年5月,餓了麽甚至停了一段時間補貼,當然,這個策略以市場份額大跌而迅速中止。

與此同時,餓了麽各項支出收緊。“過去3萬以下的只用總監批準,現在必須CFO簽字;10萬以上的要張旭豪簽字。”餓了麽內部人士透露。

在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的消息之後,又出現了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餓了麽的傳言,甚至一些媒體都在暗暗計算張旭豪的股份,等待阿里成為第一股東的一天。餓了麽內部人士告訴新浪科技,餓了麽與阿里的確還會有合作。

幾年的拼殺讓張旭豪成長了,他依然是那個會時不時蹦出幾個“他媽的”、說一不二的張旭豪,卻變得更冷靜。與老對手王興一樣,他也不希望被任何人控制——有什麽辦法能在企業融資外拿到錢? 

答案呼之欲出。餓了麽想盈利——為了上市。

與近年來的互聯網公司合並不同,這次並非是競爭結束後的資本收割,而是上演聯吳抗曹的戲碼,餓了麽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內部整合以對抗虎視眈眈的美團。縱使餓了麽千百個不樂意,補貼還是要的,而且只多不少——這是最直接的爭奪市場份額的辦法。

對於消費者來說,合適的競爭卻是一件好事。謝京表示,“我希望兩家能長期共存下去,滴滴Uber合並的後果你也看到了。至於偏愛哪家,地上有一張100塊錢一張50塊錢,你撿哪張?”

“當然是都撿。”謝京說。

(文中李峰、謝京、王安均為化名)

餓了嗎 百度外賣 合並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7

中美釋放重啟談判信號,美同時考慮加碼限制中資

有跡象表明,美方進入了“胡蘿蔔與大棒”同揮舞的階段:一方面對外宣稱正在研判如何限制中資赴美投資;另一方面,美國財長姆努欽22日借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記者會場合放風稱,對兩國未來達成協議解決爭端的可能性持“謹慎樂觀”態度,他正在考慮赴華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2日對此回應稱,中方已收到美方希望來北京進行經貿問題磋商的信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兩位曾接近中美經貿談判的資深觀察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如果要避免貿易戰,只有雙方坐下來談判這一條路。看來美方也意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通過談判避免貿易戰是最佳選擇。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意味著中美互相叫牌的爭端結束,“也不會如此簡單,會有個過程,先要看這一輪談判結果如何。不排除從現在起到今年六七月份美方正式實施加征關稅之前進行多輪談判”。

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

《中美外商直接投資報告》作者、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 創始合夥人兼中國團隊負責人榮大聶(ROSE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30年來中美擁有友好的夥伴關系,現在的狀態則不盡如人意,“不過目前還不晚,需要雙方都釋放善意”。

中美談判似有轉機,但未進入務實階段

就在前一周,已有多家美國媒體爆料稱,特朗普政府將於本周公布對華1000億美元商品增稅名單,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也證實,將權衡使用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下稱《緊急權力法案》),采取針對中企對美投資的限制性措施。

另一件同期發生的個案也有了轉機,《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興將有機會向美國商務部遞交更多證據。17日淩晨,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因中興曾向美國官員作虛假陳述,美國政府禁止中興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期限為7年,這幾乎讓這家規模上千億的中國科技企業立刻陷入困境。

雖然美方釋放了雙重色彩的信號,但前述人士均認為,還遠未到能夠務實談論問題的階段。

3月23日淩晨,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以知識產權為由,依據“301調查”結果,宣布了三項措施,其中一項措施即為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特朗普還授權美國財政部在60天內就此出臺方案。隨後,中美雙方開始多輪隔空博弈。

前述一位觀察人士稱,目前難言中美雙方經貿關系已經緩和。但另一位則分析稱,估計美方也不想打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戰,如果結局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就更劃不來了。這也是中方要努力避免的。當然如果這一輪就能談成最好,對今年中美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會是重大利好。“但願雙方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充分闡述各自立場,直到進入務實的討價還價階段,最終能夠達成妥協,避免雙輸結果。”

姆努欽22日則稱,目前他不能透露更多細節,也沒有具體的對話時間表。年會期間,他會見了前來參會的新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兩人的會談聚焦貨幣政策和金融合作,包括中國進一步向全球開放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市場。

IMF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

《緊急權力法案》限制中資對美投資

中美在過去的一周中密集過招,在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後不到24小時,中國商務部即宣布對原產美國進口高粱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17日,美國商務部再宣布兩項措施:對產自中國的鋼制輪轂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初裁從中國進口的通用鋁合金板存在補貼行為。

如果上述“你來我往”僅為常規動作,美財政部則在19日透露了美國政府在限制中資對美投資方面的實際思路:美政府正在評估針對中國投資啟動《緊急權力法案》的可能性。美國財政部分管國際市場和投資的助理部長塔爾伯特(Heath Tarbert)稱,這是特朗普政府在“301調查”中的部分應對計劃。

白宮經濟顧問艾森史塔(Everett Eissenstat)表示,通過這一政策可以保護那些被美國視為“戰略性”的技術。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曾證實,將推動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改革來收緊對中資赴美投資的限制。

塔爾伯特表示,在CFIUS改革和《緊急權力法案》問題上,美國財政部特地設立了兩個分別的辦公室,“正在明確考慮這兩個問題”。

《緊急權力法案》可以賦予美國總統極大的權力,即在“不同尋常且巨大的危險”面前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之下,並可以不受限制地征收關稅,而且在該法案中,對“國家緊急狀態”的定義非常模糊,歷史上美國使用該法案對付了一些拉丁美洲國家。

榮大聶指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即並不像國際貿易中有WTO這樣的仲裁機構,在直接投資領域,並不存在國際法律。

3月12日,博通(Broadcom)對高通(Qualcomm)總計1420億美元的惡意收購,最終被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終止了動議。多位在美從事跨境並購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是一個顯著的信號,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赴美投資的中資企業將遭遇越來越強的保護主義,風險和成本都會激增。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Stephen A. Orlins)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中美關系正處在一個極其艱難的時刻,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國家安全等戰略層面的問題。很多美國國會議員認為中國加入WTO後未能履行所有條款,讓美國失望,這導致美國在很多領域對中國的支持有所改變。歐倫斯表示,他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恐怕在美國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榮大聶在4月18日的“2018年中美直接投資趨勢”圓桌研討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展望了2018年中美雙向直接投資發展趨勢。他稱,2018年的中美投資會因為美國政策環境而變得越來越困難,希望中美雙邊直接投資的政策環境都能得到進一步改觀。美國政策制定者需要顧及美國在華企業的利益,同時中國政府也要更加謹慎,以減少投資者對因政策風險而賣出資產的憂慮。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前任貿易官員、喬治城大學貿易和商業外交副教授羅伯特·羅高斯基(Robert A. Rogowsky)曾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最壞狀況,就是使用《緊急權力法案》。而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對中國本身的發展也有好處。

美國政府支持CFIUS擴權

塔爾伯特還指出了另外一項重要措施,即美國財政部正在同美國國會一起努力,希望可以通過一部同CFIUS相關的法案,該法案目前被稱為“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

塔爾伯特表示,為CFIUS擴權可以擴大對“敏感交易”的審查,同時又不會導致對所有交易的全面控制。

榮大聶列出了CFIUS擴權的四項重點:在FIRRMA中,對特定技術,若外資持股少於10%,也要被列入審查之中;同時對於“有敵意”國家要有特殊的審查;要對靠近基礎設施和軍事設施的房地產購買和租賃業務進行審查;稀釋安全港(safe harbor)有關規定等。

這份新的FIRRMA中有可能會增加一份“特別關註國”(Country of Special Concern)名單,當第一財經記者表達擔憂時,榮大聶表示,美國早就存在出口限制措施,其中就有名單和限制。

塔爾伯特表示,CFIUS有關立法並不會同美國出口限制措施相重疊,且“出口限制仍是在限制技術出口方面的有效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在中美出現貿易摩擦之前,中國對美投資已經銳減。根據榮鼎集團方面的報告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對美全新宣布的投資意向額同比減少了90%,實際完成的新投資交易額減少了74%。

同時,2018年1~2月,中國在美投資同比繼續下滑,僅為12億美元,且排隊等候交易的投資交易量也為近三年來的最低點:50億美元。

榮大聶認為,2017年的驟降同中方控制非理性對外投資有關,CFIUS並不是主因;而今年則有可能出現反轉(即CFIUS將起更大作用)。

常年在中美之間經手並購業務的威凱平和而德律師事務所駐北京代表處的主管合夥人羅斯(Lester Ros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CFIUS雖然對華有所限制,但限制並不像外界認為的那麽大。

羅斯表示,他去年經手的一個交易中,中方欲收購一個汽車類企業,該企業同時制造軍用和民用汽車,且基本上就是在同一個工廠,但是最終還是做到把其一分為二,並最後得到了CFIUS的放行,“所以還是有可能做(交易的)。”

羅斯稱,他也相信該法律會更加有限制性,“這份議案背後得到了兩黨的強烈支持。”

這是2007年以來,CFIUS首次面臨改革。在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對峙的本屆國會中,FIRRMA卻罕見地得到兩黨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CFIUS在2001至2016的年度報告,自2007年以來,中企收購美企的被審查案例和失敗案例均逐年遞增,而中企被審查交易的比例也從2005年的1.56%上升至2013年的21.6%。2012年和2013年中資受審查案件急劇增加,位列各國之首。

2017年最新發布的CFIUS2015年年度報告顯示,雖然投資都沒有進入前十名,但中企在2015年連續第四年成為CFIUS審查最多的國家,在2015年,CFIUS審查了中企在美國的29起交易,這個數字在2014年還是24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35

李克強:貿易沖突沒有贏家,中方談判的大門是敞開的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會見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

李克強表示,中美發展穩定健康的關系符合雙方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習近平主席同特朗普總統多次會晤和通話,雙方應遵循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正確看待中美關系,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擴大共識、管控分歧,推動兩國關系穩步向前發展。

李克強指出,中美經貿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貿易沖突沒有贏家,坐下來對話談判才能找到解決辦法。中方重視美方表示希望通過對話溝通化解貿易摩擦,中方談判的大門是敞開的。中方也願同美方紮實推進在交通運輸包括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趙小蘭表示,祝賀中國經濟去年保持6.8%的增長率。當前中美關系處於發展的重要階段,希望雙方就經貿問題的磋商取得積極成果,期待同中方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

楊傳堂參加會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21

美方宣布中方下周赴華盛頓進行貿易談判 我外交部回應

據美媒報道,白宮表示,中方下周將前往華盛頓繼續進行貿易談判,雙方致力於達成互利結果。今天,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已經註意到美國白宮發言人的表態,我們認為這表達了美方希望就經貿問題同中方達成共識的願望,是積極的信號。耿爽強調,通過平等協商來化解分歧、處理#中美間貿易摩擦#,符合雙方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92

李克強: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早日達成RCEP協定

加快推進中日韓FTA和RCEP

當地時間5月9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表示,中日韓的發展都得益於自由貿易,也都主張自由貿易。在當前形勢下,中日韓更應堅定地站在一起,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做法。要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引領推動制定東亞經濟共同體藍圖。

打造“中日韓+X”合作模式

李克強總理表示,亞洲國家數量眾多,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中日韓發展走在亞洲前列,應集聚三方優勢,通過“中日韓+X”模式,在產能合作、減貧、災害管理、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聯合項目,發揮三方在裝備、技術、資金、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各自優勢,共同開拓第四方甚至多方市場,帶動和促進本地區國家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標本兼治,推動實現半島和平穩定 

李克強總理表示,朝鮮半島形勢正處於轉圜向好的重要關口,各方應順應時勢,抓住機遇,推動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要堅持對話和解大方向,中方支持朝韓改善關系,祝賀第三次南北首腦會晤成功舉行,期待朝美領導人會晤順利進行。我們也支持各方開展多種形式對話,堅持標本兼治,推進政治解決半島問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實現本地區持久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80

李克強與默克爾一致表示: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李克強與默克爾一致表示: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支重要力量。中方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希望歐盟團結、穩定、開放、繁榮。中方願同德方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期待新一輪中歐領導人會晤圓滿成功。默克爾表示,德方願為促進歐盟同中國關系的發展作出努力,支持推進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希望盡早取得積極進展。

【李克強與默克爾共同發出聲音: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出現複蘇的背景下,中德雙方共同主張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雙方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進行雙向投資。默克爾表示,德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在這一點上我們與中方意見完全一致。德中合作將為世界和多邊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李克強與默克爾就中德自動駕駛領域合作達成意向】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中方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持開放態度,將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願與德方在上述領域加強合作。中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默克爾說,德方非常願意與中方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希望中方為此提供更多便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33

從博弈論視角看當前中美貿易談判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5月3日、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美方代表團就共同關心的中美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的討論。雙方均認為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系對兩國十分重要,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雙方就擴大美對華出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雙方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需要繼續加緊工作,取得更多進展。5月17日劉鶴又以特使身份率團於華盛頓與美方展開第二輪貿易談判。目前,雙方發表聲明:不打貿易戰,始於今年3月的中美貿易摩擦暫時告一段落。

中美貿易談判可以理解為中美間的一種利益博弈,本文試圖從博弈論視角對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提供一種分析認識。

中美貿易沖突表象的博弈解讀

博弈論這種分析工具,既可以分析純市場的微觀經濟行為,也可以應用到國際事務決策過程之中。但使用博弈論對當前中美貿易談判探討分析兩國貿易沖突,及相關的國家利益、國家責任等,我們在此的整個分析還只是初步的探索。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是研究各決策主體行為發生相互作用時的決策選擇以及決策均衡問題的理論和方法。約翰•納什(John F .Nash)揭示了博弈均衡與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系,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後來的博弈論研究基本上都沿著這條主線展開。

我們知道,博弈論對於行為解讀至關重要,然而,單靠博弈論並不能徹底解釋行為的所有動機,不能幫助解釋複雜國家行為選擇的所有方面。在國際貿易的情境當中,國與國之間的互動選擇等國家行為,茲事體大,一般會由決策集團比較理性地做出決策。所以可以將國際貿易理解成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博弈,貿易國就如同博弈局中人一樣,都是以本國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國家行為要受到諸多約束條件的制約,包括貿易規則、商業信息、自然稟賦和可以預料及難以預料的他國決策。可知,參與貿易的夥伴(也是對手方)之間,即便不存在形式上的強制,各國的利益仍然受制於他國的行為變化。於是,參與貿易的一國會將他國的行為納入自己的考慮範圍之內,並會關註他國的行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懸崖勒馬”、“自主研發的春天”、“奉陪到底”等評論,作為這類輿論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對手方的應對策略。但一般而言,貿易沖突宜緩和不宜加劇,應對需要高水平的戰略、策略、博弈智慧而非民間輿論逞一時之氣的痛快。

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各有所長,擁有為他國需要的資源,憑借各自的交易能力來進行貿易,希望借貿易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及利益。盡管各國的偏好、資源和優勢各有差異,但只要認為對方可以為自己帶來預期收益,就有從事貿易或準備從事貿易的動力。毫無疑問,中國自加入世貿以後,在對外貿易中頗有斬獲並對於自身的發展助益甚大。然而,博弈並不僅有正和博弈這一種結果,有的時候還可能是零和博弈、負和博弈。共贏是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則,如果參與貿易的一國總感覺自己吃虧而他國獲益,那麽貿易過程便很難健康持續發展。順差逆差是國際貿易的零和博弈,中國的巨額順差意味著美國的巨額逆差。今年年初特朗普訪華在人民大會堂照例談到美國對華貿易巨額逆差時講道:“但是,我不怪中國。歸根到底,誰能責怪一個國家為了自己公民的利益而占另一個國家的便宜呢?我要說中國幹得好。但實際上,我要責怪過去幾屆的(美國)政府,居然允許這種失控的貿易赤字出現,還聽其不斷增長。我們必須糾正這種情況,因為這樣是不行的……這是絕對不可持續的”。顯然,特朗普並不認可跟中國的貿易是共贏行為,放話要改變這種貿易結構,這已為貿易沖突埋下伏筆。

眾所周知,經濟正義的雙贏是指在價值評判意義上的主觀感受,即貿易規則、貿易過程、貿易結果均能體現出正義的特征。如果貿易不摻雜外界強制、欺騙,貿易雙方是自願行為,我們就可以認為貿易是正義的並且對雙方都有利。貿易雙方達到了這樣一個結果:各自在自願的情況下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提升了自身利益。博弈論的一個關鍵目標就是實現每個參與者的最優策略,從而可以最大化其期望支付(pay off)。有些策略,無論參與者如何把握最終都會成功,這就是占優策略。當各個參與者都有占優策略時,博弈就達到了占優策略均衡。這是理想結果,但也是特例。在實踐中,大多數博弈都沒有占優策略均衡,這是我們需要牢記的。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旨在促進整個社會利益,這樣,在突出強調國家天然理性經濟本性特質的同時,各國因為公平貿易而獲得好處,會漸漸地動態促成國際貿易的自然秩序。然而,每個參與者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好裁斷者,參與國際貿易的一方如果認為貿易不符合經濟正義或自身利益的原則,就可能會發生貿易沖突。

博弈已從“雙方”聯系“第三方”和“多方”

博弈既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非合作的,在合作博弈中,參與者可以共同設計有約束力的條款。在非合作博弈中,參與者不可能談判並執行有約束力的合同,此時不會出現雙方都合意的合作結果。中美貿易談判,不是一次定局,需要經過多輪重複較量,一時談不攏也屬正常,需要雙方不斷地權衡取舍、妥協讓步、求大同存小異。

大趨勢如此,但是互動的艱辛並非風輕雲淡。在談判中,策略性決策制定的關鍵點在於:理解美國的真正訴求,並推斷其對中國行為如何反應。這或許是我們判斷美國立場及這些立場所意味著的理性反應的關鍵所在。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部分談判條件:

一、大量購買美國進口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在2020年之前減少2000億美元中美貿易逆差。

二、中國停止“中國制造2025”計劃,不得要求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給中國;不得反對美國限制中國對美國敏感行業的投資。

三、美國可以用關稅制裁中國,但中國不得反擊,不能對美國產品加關稅。

四、中國撤銷在世貿組織中對美國發起的控訴……

美國的要求無異於獅子大開口,用以牙還牙策略(tit-for-tat strategy)強勢地拉開中美貿易談判序幕。其實美國的制約因素也是十分明顯的。在美國談判小組赴華談判的當天,美國1100名經濟學家聯名致信特朗普,表達了堅決反對特朗普貿易保護的做法,可見,這場由美國發起的貿易沖突在美國也不得人心。

然而,這還只是考慮兩國經濟的簡化靜態分析,關鍵的一點在於,世界貿易的參與者並不僅僅局限於美國和中國。我們知道,供需或成本條件迅速變動也可以導致博弈均衡發生移動。中國是否有底氣應對美國對中國的限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是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取決於網上非理智的叫罵,而是取決於我們對該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或者可替代進口,這也是我們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雙贏是貿易合作的理想目標,也是中美兩國應該努力的方向。本次貿易沖突是美國發起的領導者序貫博弈,這種策略性行動可能有效,但也很冒險,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采取這種行動的局中人對行業的精確了解。美國會不會給他國提供撿漏的機會,取決於美國的盟友國在關鍵時刻是否能夠堅定不移地同它站在一起。“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畢竟大家都得活著,都得爭取好好地活著,天賜良機,誰能錯過?

非理性博弈的策略優勢

網上總有人評價特朗普是瘋子,批評他瘋狂、不理性。特朗普之所以看起來瘋狂是因為形成瘋狂不理性的名聲,能給博弈參與者帶來一定的策略優勢,即使這樣做可能也會造成一些(理智所不允許的)損失。獲得一種瘋狂非理性的名聲在重複博弈中是一種特別重要的策略,我們經常會發現在該博弈的幾次重複中表現得非理性,是對自己很有利的,這可能會為其帶來增加“長期利潤”的名聲與實惠。如果特朗普有這樣的名聲,且他過去已經用這種瘋狂的方式戰勝了很多競爭者,那麽通過塑造非理性和好戰的印象向中國傳達貿易沖突的威脅,就可信可行,在這種情況下其一貫的瘋狂行為方式也會提醒潛在的競爭者(中國),服從我也許對你更有利。特朗普的非理性博弈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學上的即期盈虧絕對值來衡量,他在搞商戰、貿易戰。當市場競爭升級到“戰爭”之時,意味著經濟問題已經轉化成政治問題,所以要用政治學的思維來思考其行為邏輯,他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求得雙方力量的重新調整,試圖改變中美雙方的利益格局。

特朗普的本意應是想通過影響中國對美國會如何行為的預期,來限制中國的選擇,從而促使中國采用對美國有利的選擇,即引導中國的行為選擇盡量符合美國利益。通過“限制自身行為”以獲得優勢,這看起來有些荒謬可笑,威脅對中國限售芯片,主動斷腕裁掉一個大客戶大訂單,以自己的小損失換得中國的大損失。那麽美國的威脅可信嗎?威脅本身是一個信號,可真可假,一個威脅只有當它是可信時才有用,空頭威脅無用。然而,中美談判討價還價的結果,依賴於各方策略性地改變其相對談判地位的能力。

從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從美國提出的“中國停止‘中國制造2025’計劃,不得要求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給中國,不得反對美國限制中國對美國敏感行業的投資”的條款來看,美國將對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進行打壓。不難看出,中國的產業發展在未來,道阻且長。美國可以采用關稅、配額之類的貿易限制,同時對本國同類產品進行補貼、減稅,以鼓勵國內廠商比沒有這些措施時擴張得更迅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未來的產品進入世界市場,使美國相應產業實現較高的價格和銷量。該類政策或該類政策的組合打包會通過對潛在的進入者造成可信的威脅獲得成功。美國國內利用規模經濟的大型廠商,有能力以低價滿足世界市場的需要,如果未來中國的產品要進入世界市場,這些大型廠商有能力將價格壓低到使中國出產的產品無法盈利的水平。當前,我們只盯著貿易沖突,只關註研發替代,而進入世界市場是中國產業未來無法回避的另一道坎。中國應該務實地努力化解貿易沖突,同時用好反制措施手段為“中國制造2025”贏得時間。

我們目前還沒有跟美國正面對抗“終極對決式”打貿易戰的足夠資本,但既然是中美貿易博弈,就不會是美國獨自決定談判結果,我們不會拿核心利益與美國交換。中美兩國為自己的利益而相互競爭並力求實現博弈均衡,該均衡點非常有可能不是各國的最優利益點,但一定是兩國在這場貿易沖突里能夠階段性實現的最優點,這種均衡是建立在計算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之上。中美兩國本意上不是為他國謀福利,但在談判互動的過程中,一國在獲得利益之前必須充分考慮他國對自己行為的可能影響,他國能夠擁有的利益達到什麽數量時才能允許自己實現所期望的利益數量,也就是說,必須在充分考慮他國利益的基礎上,在可能的範圍內,一國才有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這個利他的過程也就是為了利己。博弈均衡在微觀上是以利己為出發點,實現了宏觀層面上的共同利益。

中美貿易沖突最終是否能走向合作我們可拭目以待,而不能共贏的合作無法持續,支撐合作的要素說到底只有利益。即便美國再強勢,也應該懂得不經過中國點頭同意的收益,只能算是想法,離裝到自己兜里還遠著呢!想在中國這里獲得收益,首先要思考自己能給中國提供什麽,這樣一來,所提的條件才能看起來更靠譜,實現的幾率才能更大一些。一拍兩散意味著美國決不會輕松愜意。中美是世界上的兩極代表,構成當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中美兩國,在中美貿易博弈中,隨時都有可能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改變中美的談判地位,從而移動兩國的利益均衡點。博弈的精髓在於先思考好夥伴的可能收益,再想自己的收益。別弄反了。

目前,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正在從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我們期待,相關問題也能夠有一個雙方可接受的結局。

(賈康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歐智純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特約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