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000333.SZ,下稱“美的”)發布最新三季報,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已突破100億元,即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便達到去年全年水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美的內部人士處獲悉,2015年全年美的電商收入有望達到160億元。
雙十一是年底最關鍵的一仗。10月28日上午,當本報記者步入在順德的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時,迎面便是紅色的標語——“春風吹戰鼓擂 雙11誰怕誰”。不過,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海泉坦言,雙11銷量要沖,但更重要的是轉變經營模式。
“關鍵要用數據來驅動經營”,吳海泉說,為了與用戶直接接觸,在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的同時,美的也做自己的官方網上商城。未來,從產品定義到市場營銷,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明年,美的從工廠到用戶,產品只需經過兩次流轉,“壓貨模式將過時”。
從批發到零售
2014年,美的成立專門的電商公司,吳海泉也從1號店“過檔”到美的。“電商是零售模型,但美的原來是經銷商模型。成立電商公司後,美的做了許多後端整合,來支撐前端。”
吳海泉說,後端整合包括:一是物流體系,從B2B物流到B2C物流;二是IT系統,從外包變為自我研發;三是數據,從粗放到精準;四是營銷,從投廣告到數據驅動精細化營銷。
“我們的思路已經轉變:從在網上賣貨,到橫向、縱向的內部體系改革。”吳海泉舉例說,與去年同樣的電飯煲,今年肯定打折,如何支撐呢?關鍵是體系優化、成本下降,讓利給消費者。
在美的電商公司的後臺信息系統,記者看到,美的2000多家電商店鋪(自營的、經銷商開的)的交易金額、訂單數、暢銷商品、用戶評價等實時數據,全部都呈現出來了。
“以前一個電商店鋪提了1億元的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麽賣的”。吳海泉說,“但是,現在它每天怎麽賣,有沒有刷單;什麽價格賣,利潤如何,我都可以監控。所以,滯銷商品一目了然,還可以分析是產品、定價還是促銷出了問題,並及時反饋給各事業部。”
數據從哪里來呢?吳海泉透露,只要付費,阿里巴巴的數據是相對開放的;同時,由於美的與京東合作的規模很大,因此京東也會向美的開放一些數據,以便雙方共同挖掘用戶需求。而阿里、京東的數據已經占了國內網購數據的大部分。
渠道“電商化”
除了管理全網的美的電商店鋪的後臺信息系統,美的電商公司還要做自己的網上商城。既然大的電商平臺這麽強,為什麽還要開美的官方網上商城呢?
“基於用戶需求”,吳海泉解釋說,用戶到美的官方網上商城,一是查找商品更準確的信息;二是查看保修的信息;三是團購也會來找;四是忠誠的美的用戶。“我們不會燒錢來導流。把體驗做好,消費者自己願意來才最重要。”
更關鍵的是,美的網上商城還與美的國內約1800家線下旗艦店對接,形成O2O(線上線下融合)渠道。吳海泉說,線下旗艦店的主要功能是體驗,美的產品很多,門店只能部分出樣,其余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店內上美的官方網上商城查看。
一旦消費者在美的線下旗艦店下單,貨物並不需要從美的總部發到這家線下旗艦店,再轉給消費者;而是從美的倉庫,直接發給消費者,節省物流成本。
經銷商的利潤何來?“原來批發商給錢、提貨、把貨拉回去。明年,絕大部分批發商,不用拉貨,貨放在美的,變成一個集中倉庫。真的有人買,貨直接送給消費者,由美的旗下安得物流負責送貨。於是,從N次送貨(從工廠到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用戶),變為兩次送貨(從工廠到倉庫,從倉庫到用戶),直接產生新的利潤。原來的壓貨模式,不適用了!多出的利潤,工廠與經銷商分成,或者讓利給消費者。”吳海泉說。
下一步“移動電商”
通過電商數據,可以優化店鋪、滯銷商品,可以直接送貨給消費者,還可以助力新品開發。吳海泉強調,“產品仍然是核心”。
美的最近推出了一款999元的3公升凈水機,就是美的電商公司與事業部聯手開發的,與以前的產品開發、推廣流程完全不同。“以前是看市場上的產品,進行優化。現在,第一看數據,從價位段、型號、功能,找出大概的方向;第二看用戶在網上搜索什麽;第三是找典型用戶深入交流,讓意見領袖提建議;第四在傳播上,定位精準人群,口碑營銷”。
吳海泉接著說,“下一步的方向是移動電商”。美的網上商城,目前80%的流量來自於移動端。“不只看雙十一的增長,我們有長期目標,關鍵是能力和體系,以及怎麽向無線端轉型。否則做數字沒有意義,不知道以什麽支撐。”
他認為,今年電商雙寡頭PK雙十一,價格戰不可避免。因為美的跟京東、阿里都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因此大家都有共識,今天不是價格戰就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圍繞用戶的需求來生產產品,美的會專門針對它們的數據,聯合開發適合不同渠道的智能家電,並聯合營銷。
“今後,消費者將越來越細分。美的還會跟許多細分的垂直電商平臺合作,包括一些APP和社區,如,下廚房、辣媽圈、烘焙社區等,甚至會為這些細分平臺制訂產品。”吳海泉說,“怎麽讓消費者投入到你的產品,形成歸屬感,我們正在逐步嘗試。”
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種子法修訂案,修改後的法律將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今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修訂草案)》。
轉基因品種需信息公開
對於《種子法(修訂草案)》第七條提到轉基因相關內容,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說,關於轉基因的管理,農業部一直的態度是“積極研究、慎重推廣、依法依規、加強監管”。這次修法進一步明確了對轉基因品種要跟蹤監管和信息公開的要求。在落實中,對生產經營未經批準轉基因種子的違法行為會堅決打擊。對批準的作物種子,通過生產經營許可審批,品種審定、登記,標簽、檔案等的要求,建立可追溯制度,依法依規管理。
新增“新品種保護”
對於新增的“新品種保護”章節,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法案室副主任張福貴表示,植物新品種保護是維護品種權人合法權益、促進育種創新、提高創新能力的根本保障。目前,新品種保護的法律依據是1997年頒布實施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隨著我國種業的快速發展,僅靠條例進行保護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侵權套牌等違法現象日益增多,侵害了植物新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挫傷了植物新品種權人的創新積極性,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阻礙了種業的健康發展。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一是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立法層級相對較低。在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均有相關的法律進行保護,唯有植物新品種是通過法規來規範。
二是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水平偏低。保護的力度和強度、保護的範圍和內容遠不能適應當前推動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三是鼓勵品種創新不足,企業維權存在周期長、舉證難、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以及侵權現象嚴重等問題。
張福貴說,近年來,許多全國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加強植物新品種保護的議案。為此,在目前植物新品種權立法尚未列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情況下,借鑒荷蘭、日本等有關國家在種子立法中的經驗,在種子法修訂草案中新設“新品種保護”一章,草案對植物新品種保護與種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關鍵性制度進行了規範,對植物新品種的授權條件、授權原則、品種命名、保護範圍及例外、強制許可等作了原則性規定。同時提高了對有關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和額度,加大了處罰力度。這樣規定,節約了立法資源,提高了立法效率,既有利於銜接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手段,又為將來植物新品種保護單獨立法留出了空間。既回應了全國人大代表的關切,更是落實中央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保護知識產權要求的重要舉措。
出售、換串僅限“當地”
《種子法(修訂草案)》第37條規定,農民個人自繁、自用的常規種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貿市場上串換,不需要辦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管理辦法。
對於是否會出現假種子泛濫的擔憂,張延秋稱,這一條款在修改中爭議很大。
要求刪除的理由是現在農民自由串換種子,如果管理不好,種子來源不清,種子質量沒保障,就會給買種子的農業生產者造成損失,而且損失之後又無法得到賠償,特別是現在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有的是幾十萬畝的生產面積,他的種子要是拿出來串換,量會非常大。要求保留的理由是,種子特別是常規種子,鄰里之間相互串換,也是中國農民長期生產的一個習慣。
最終這個條款還是決定保留,張延秋稱,這一規定還是實際需要的。只是在表決稿中,修訂草案這一條只做了一處修改,在允許出售、串換的集貿市場前加上了“當地”的限制條件。將來在種子的管理當中,要處理好度掌握好量。
他說,把農民自由串換和商品種子的銷售分開,保障鄰里之間,一個村的、本地的品種,可以相互串換。同時制止和打擊鉆法律空子、拿這條以串換名義實質進行商品種子銷售的行為。種子監管部門將來要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使放有度,放而不亂。
對於社會上出現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種子坑農、害農現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嶽仲明認為,新修訂的種子法特別強調對農民利益的保護,完善了執法機制,加大對坑農、害農種子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這包括,一是完善了執法機制,在種子違法行為查處過程中可以采取行政強制措施,通過聯合執法,加強案件的查處力度;二是為了便利農民解決有關種子質量糾紛,完善了種子索賠的規定;三是加大對坑農、害農這種違法行為處罰的數額和幅度。
嶽仲明強調,希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貫徹新修改的種子法時要嚴格執法,因為嚴格執法非常重要。同時也要提高認識,農民利益無小事,要時刻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保護農民利益作為工作的重點,做實、做細、做好。
作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部分,臨港集團正在通過旗下的臨港投資,實現借殼上市,以通過上市公司的平臺,壯大園區開發的資本實力。
自儀股份11月9日晚間公告稱,鑒於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已經完成,公司主營業務、經營範圍、發展戰略和控股股東等均發生實質性變更;且經工商部門核準,公司名稱已經由“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臨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擬將A股證券簡稱由“自儀股份”變更為“上海臨港”,B股證券簡稱由“自儀B股”變更為“臨港B股”,證券代碼“600848”、“900928”不變。
臨港集團成立於2003年9月,註冊資本63.72億元,是承擔上海臨港產業區、漕河涇開發區、洋山自貿區等多個園區開發建設任務的大型國有多元投資企業,也是上海市國資委下屬唯一一家以園區投資、開發與經營和園區相關配套服務為主業的國有企業。
2014年,臨港集團開發園區的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371億元,園區企業利潤達到235億元,屬地稅收(不含關稅、進口增值稅)達212億元。
根據國資國企分類改革的要求,臨港集團被定位為功能類企業,主要是以完成戰略任務或政府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同時按照市場規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1月10日在參加“2015對話上海國企領導”全媒體大型訪談時,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家平說,目前臨港集團主要承擔兩大任務:一是作為臨港產業區的開發建設主體,建設臨港高端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自貿區洋山陸域、臨港物流園區。二是作為上海市國資委系統唯一以園區開發為主業的大型多元投資型企業,在松江、浦江、南橋、康橋、桃浦等區域建設高科技園區和生產性服務業園區,推進老工業地塊和郊區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產城融合的城市更新項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作為功能性企業,劉家平表示,不僅要完成重要戰略任務和政府重大專項任務,還要兼顧經濟效益,在資源配置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為此,臨港集團進行投融資體制創新,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園區開發基金、推動園區經營性資產上市。
為了有效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劉家平說,臨港集團也正在推動探索建立PPP機制,利用社會資金推動園區發展,並計劃將臨港科技創新城項目作為首發項目。
當前一些園區開發類企業往往通過設立產業基金和直投等方式,來投資園區內優質的行業和產業。劉家平表示,臨港集團也在嘗試。
今年6月25日,臨港集團牽頭發起設立規模為100億元的有限合夥制園區開發基金。主要用於相關開發園區公司的“以股代債”形式的股權投資,有效降低園區開發公司在開發建設初期的高負債率,進一步放大開發建設的資金規模。在基金的使用上,將重點推進臨港科技創新城、創新創業帶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臨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同時,劉家平說,臨港集團正籌備在漕河涇松江園區試點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平臺,其主要功能為對外進行股權投資,包括園區開發項目、園區並購項目、投資創新創業企業等。待成熟後,可複制推廣到其他開發園區。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浦發銀行、北京銀行、江蘇常熟農商行均於11月18日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其中,北京銀行的基金主要類別為股權投資基金,其余兩家銀行基金主要類別均為證券投資基金。
此前,已先後有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北部灣銀行、寧波銀行、包商銀行、南昌銀行、民生銀行、江蘇銀行和徽商銀行共10家銀行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
13家銀行獲牌 無國有大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目前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的銀行均為中小型銀行,無一家國有大行通過備案。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銀行自身能力來講,並非全部銀行適合。國有大行從架構看已經比較完整,早就擁有直投子公司。
他認為,中小銀行缺乏綜合化布局平臺,通過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去獲取直投資格是一個捷徑。商業銀行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獲得牌照比成立子公司拿券商牌照要容易的多。這也是中小銀行比較現實的考慮。
某國有大行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為何無國有大行,他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家在搞試點階段一般都會先從小的開始,如果從大行開始,規模一大,風險不好控制。第二,從市場競爭來看,從小行開始試點有利於市場競爭。他指出,未來混業經營,銀行大資管肯定是商業銀行的轉型方向。
面臨商業銀行法窘境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此次此前獲批的10家銀行不同,浦發、北京、江蘇常熟農商行三家銀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並非以總行一級部門為備案主體,而是以法人銀行為備案主體。
對此,曾剛認為,無論是成立子公司做直投業務還是以法人銀行為備案主體,都面臨著法律和監管上較強的障礙。
根據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目前商業銀行法沒有允許商業銀行做直投業務,這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很大的法律障礙。無論證監會方面如何開放資質認定,商業銀行法是客觀存在的法律障礙。對於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法不允許銀行有這種經營範圍,對於銀行發展直投業務有障礙;如果是銀行開設子公司的話,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也是受限制的。” 曾剛說。
曾剛指出,從發展長遠的角度來講,獨立子公司在銀行內部做直投可能更符合風險上的要求,也更加規範。由於投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業務,如果混在一起,有可能會出現風險傳遞或者其他風險。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在風險上實現業務的隔離,同時有助於建立獨立的考核機制和更大的自由,有助於子公司發展。
“未來應該有分業監管的標準,對於什麽樣的業務以什麽樣的方式開展,並非所有銀行都有直投的能力,直投也需要很高的系統專業性,更有很強的連帶風險,需要出臺管理規範,推動監管層系統性規劃銀行的直投業務。將其引導向比較規範的方向。” 曾剛說。
他指出,既然這麽多銀行要做直投業務,從監管的角度上也需要去梳理一下銀行做直投業務的正確方式。以此來推動監管上的調整,實現銀行直投與監管的互動。
投貸聯動,與券商、公募合作
除了銀行自身做直投,近期商業銀行與證券、基金的投貸合作模式也很普遍。
近期,民生銀行宣布,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西南證券、華融證券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合作建立聯動機制,共同為具備科技、創新、高成長特征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資本市場業務中心總經理張華表示,該合作機制的內涵是:券商、公募基金會把他們的標準告訴銀行,然後銀行也利用自己的網絡進行篩選尋找。找到合作的項目後,二者再進行一個流轉的機制,互相推薦和驗證,最後進行綜合金融服務。
曾剛表示,這種模式在商業銀行中非常普遍,操作上也十分簡單。目前,監管部門也在推動投貸聯動,對於很多企業,銀行融資貸款不能夠覆蓋,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投貸聯動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支持。
他認為,當銀行沒有直投牌照的時候,可以通過與其他商業性機構合作,進行投貸聯動,銀行的業務的模式從原來傳統上只提供貸款到提供財務顧問的高級服務安排。未來,銀行可以提供信托以及對接其他融資方式,以財務顧問方式出現。商業銀行將由資金提供者向一攬子金融服務牽頭人的角色轉換,向高級、複雜化、非標準化的模式發展。
“從趨勢上來講,銀行的綜合化發展向直投領域的拓展是符合銀行業務多元化轉型的戰略的。也是銀行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的一種選擇路徑。但是從銀行自身能力來講,並非全部銀行都適合。” 曾剛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
||||||
專賣美妝雜貨的寶雅,目前市值已超過遠東百貨!這家台南起家的生活百貨,靠著內衣、褲襪與飾品賺到菜市場主客群,在二、三線城市攻城掠地,「四百店」的展店目標,是否就是寶雅急速成長的秘密? 深耕台灣鄉鎮的生活雜貨店,對上屹立都會區的大型百貨公司,在消費不振與電子商務的雙邊夾殺下,誰能勝出? 寶雅國際與遠東百貨的股價給了大眾答案,以十月五日的股價來算,寶雅股本九.四一億元,股價三二五元,市值三○六億元;遠百股本一四三.九二億元,股價十八.一元,市值二六○億元,以美妝雜貨為主力的寶雅,市值竟超過了全台數一數二的百貨集團!
未來七年
每年平均得開四十店 今年以來,寶雅已參與了六場外資舉辦的法說會,從德意志證券、花旗環球證券、美林證券到野村證券等,均對寶雅厚愛有加,也促使寶雅的外資持股比率從二○一 二年的三%,一路拉高至三○%,大增十倍。令人不禁好奇,寶雅在 Roadshow(路演)上都說了哪些事?讓投資法人如此買單。 分析師指出,寶雅近年積極擴展新店,在法說會上喊出要從現有門市數一二一家,到二○二三年擴增到四百店的目標,店數成長二倍以上,不但等於未來七年裡,每 年平均得開出將近四十家店,如果業績都比照現有門市表現,等於預告業績也會如數成長,倘若真能達標,寶雅將如〈傑克的豌豆〉寓言故事一樣神奇。 另一方面,寶雅財務體質佳,門市銷售以收現金為主,使得它現金流量充沛,即使戮力展店,帳上現金卻能維持七至八億元水準,發言人暨財務長沈鴻猷表示,即使未來打算快速展店,以每開一家店平均要花上兩千五百萬元來說,對滿手現金的寶雅卻不是問題。 展店速度以及業績品質,顯然是未來寶雅能不能維持高速成長的關鍵,也是投資大戶、外資股東們最關注的焦點。 去年寶雅淨展店數為二十二家,今年迄今則已新開十二家店,沈鴻猷預計,到年底前還要再開十家店,達到一三一家店。新店不斷開出,加上持續在店面外觀、裝潢 與商品陳列上改裝為第四代新店格,營收、獲利得以維持兩位數高成長,累計今年前八月營收六十八.七五億元,年增兩成;上半年獲利四.四四億元,較去年同期 增長達三三%,目標與業績相符,正是法人買單主因。 沈鴻猷表示,寶雅展店仍鎖定二、三線城市,「像台北的地點太難找,我們就不會積極動作,有機會才開店,其他地方則是以四萬人口為基礎。」寶雅評估,每四萬 人口就能開出一家店,而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口,可容納五七五家店,其中有效店數七成,換算即四百家店,這就是寶雅的開店邏輯。 但是,連鎖展店的擴張就像一把雙刃劍,追求規模的同時,企業在人力資源調配的難度、管理複雜度也會同步擴大。 寶雅的賣場面積大,單店坪數從三百至一千二百坪不等,一家店的人員配置約二十三至二十五人,若當真開到四百店,光是一線員工就有一萬人的需求,派至新店的 店長也要兩百多人,而目前寶雅總員工數約三千七百人,人力資源與店長培訓,其實就是寶雅現階段亟須正視的挑戰。 臉書上有一個「靠北寶雅」社團,按讚人數直逼四千人,莫說此種匿名社團不具影響力,真有一位原本力挺寶雅,持股近五十張的專業投資人羅仲良,在仔細研究 「靠北寶雅」的留言後,於端午節過後,全數出清手上持股,主要理由即為「人事管理出現病灶,展店速度可能因此放緩。」 連鎖展店
人力培訓是大挑戰 目前為止,寶雅展店的效果卓著,總經理陳宗成是主要操盤手,當過店長、具有資訊背景的他十分注重數字化管理,任內的一大管理變革就是廢除寶雅原先的區域主管制,由他直接面對百來位店長,並讓店長負責績效指標,得以充分感受到來自總公司的「壓力」,也帶來令他得意的戰績。 但「靠北寶雅」社團留言,也點出一些高壓下的缺失,諸如「想開四百家,請不到人怎麼辦呢?一個人當兩個用,再不行就當三個用嗎?」「分店人都不夠了,還硬 要調走人力去開新店,一些素質差的人員,受訓一個月就能接店當店長,難怪離職率居高不下!」這些毫不隱瞞的基層員工心聲,反映出展店速度過快,人才培育腳 步跟不上的問題。 曾在信義房屋上班的羅仲良指出,信義房屋展店是「先有店長才有分店」,十分重視店長品質,但寶雅似乎比較看重數字目標,「我覺得這不是絕症,只要經營階層肯放下身段,聆聽基層的建議,並對員工加薪、改善福利,寶雅仍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 事實上,許多企業老闆都已經感受到需才孔急的危機感。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就常在內部會議中,對各轉投資事業總經理與部長級主管耳提面命:「在少子化趨勢 下,服務業永遠都缺人!留住人才就是根本。」人才培育就像是高速公路基礎建設,底鋪得穩,車子才能一路從南開到北;倘若急著上路,邊開車邊施工,難免走走 停停,令人心焦。
展店有一套
集中二、三線城市 即使如此,寶雅仍有一套獨樹一格的「菜市場經營學」,展店集中於二、三線城市,商品品項超過四萬種,有藥妝通路的美妝品、保養品,也有大賣場與超市的家用 雜貨、食品,而真正具競爭力的,其實是菜市場與路邊小店就能買到的內衣褲、襪子與流行飾品,這三項產品占了寶雅總營收的一八%,比保養品與家用品都多。 「沒有百貨公司的鄉下,居民其實就把寶雅當百貨逛,我們的客人幾乎都是騎摩托車來的,因為店面明亮、陳列整齊,原本在菜市場買的東西,就會改到寶雅買。」沈鴻猷說。 走進寶雅逛逛,一個髮飾四十九元、兩件內褲二九九元,品項多到可以擺滿兩條走道,陳宗成直言:「你隨便在寶雅裡拿個東西,很少會超過一百塊,但EC(電子商務)要收運費,通常購物要超過一千塊才免運,客人還不如到寶雅買。」 價格競爭力
挑戰量販店與電商 若與藥妝通路及超市比較,寶雅也有價格競爭力。《今周刊》委託國內唯一納入屈臣氏、康是美、全聯、家樂福、好市多與寶雅六大零售通路的實體比價App 「iCheck」,從彩妝、日用品與美妝項目中,各選出一項熱門產品,進行全年價格趨勢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不管是化妝蜜粉、洗髮精還是卸妝乳,寶雅確實 都能在活動檔期間,給予會員最低價優惠。 iCheck創辦人劉睿哲分析,寶雅十分重視會員經營,辦一張會員卡只要三十元,「但寶雅會給出極具競爭力的商品特惠,雖然目前店家只有一百多間,但它的 價格卻足以與各大通路賣場的全年最低價比拚。」今年六月十日,《今周刊》記者獨家進入寶雅股東會,當面向陳宗成提問,寶雅未來該如何因應電子商務衝擊? 陳宗成堅定回應,電子商務目前對寶雅沒有任何影響,「但我們還是將它視作威脅,所以在桃園投資了一個物流倉儲中心,裡面就設有EC的檢貨系統。」他進一步 透露,最快明年、最遲後年,「寶雅就會變成『全通路』,會有一個很漂亮的網站,有數千項商品在上面。」手握「展店」這顆魔豆,寶雅一路扶搖直上,就像寓言 故事中攀上豌豆藤蔓,登天抱回金幣袋的傑克一樣,今年寶雅營業額也可望站上一百億元大關;但要繼續施展這項魔法,抱回第二、第三袋金幣,寶雅的經營高層, 還是得步步為營,才能在快速擴充中,鞏固高成長的魔幻傳奇。
寶雅
創À立:1997年
資本額:9.41億元
董事長:陳建造
總經理:陳宗成(圖) 主要產品:雜貨、家用百貨門店數&員工人數:121店、3700人2015上半年合併營收:50.83億元 獲利:4.44億元
EPS:4.72元 寶雅現有121店,目標全台400店的展店邏輯 每4萬人
可支撐一家寶雅
台灣2300 萬人
÷4 萬人
= 575 家店
有效店數
估約 70%:
575 家店×70%=
400 家店
撰文.鄧寧 |
「設計、時尚、音樂」三元素,讓台北W飯店成為台灣時尚飯店至尊,現在更推出兩支超潮App,加上多元社群經營領導風潮,讓W飯店登台四年,榮登台北觀光飯店房價王。 用手機訂房、繳費不稀奇,你用過手機開房間嗎?「祕密入住行動」正式發起,從Check-in到退房,不用經過任何櫃枱人員,用智慧型手機就能搞定。這樣的服務,目前全台只有最潮的台北W飯店才有! 登台四年,台北W飯店身價可說是步步高升,狠甩寒舍艾美和加賀屋,去年平均房價拉升至九八五一元,名列台北觀光飯店龍頭。根據二○一五年《今周刊》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發現,台北W飯店是商務人士最愛的五星級飯店之一。 以濃烈的時尚、奢華、夜店風迅速脫穎而出,成功的品牌定位不是台北W飯店唯一的黏客武器,「跨螢吸客」才是最新撒手鐧;兩支App、多元社群網站經營,是 它透過螢幕牢牢黏住顧客忠誠度的利器,同時在今年九月,二度獲選資策會創研所FIND團隊「科技創新力調查」十五大品牌(去年為十大品牌),成為飯店業中 的科技模範生。 全台唯一! 手機當房卡,啟動「祕密入住」任務一四年起,W飯店母集團喜達屋集團(SPG)選出全球W飯店在內的三個品牌系統,進行「無鑰匙方案〈SPG Keyless〉」。 在今年四月,台北W飯店耗資八百萬元,重新裝修全館四○五間房門、六台電梯的「無鑰匙」行動正式啟航,只要是喜達屋集團會員,利用SPG App就可在W飯店訂房、繳費、Check-in,到達飯店之後,開啟手機藍牙,對著電梯感應器比畫三秒,電梯就帶你直達住宿樓層、站在房門前,手機一 掃,客房就能「芝麻開門」! 喜達屋集團在全球擁有十一個品牌〈W飯店為旗下品牌之一〉、一千兩百家飯店,其中,有一半以上入住過的房客是SPG俱樂部登入會員,迄今共累積會員二一○○萬人次。 除了會員能累計點數和其他優惠,飯店也會將會員的資訊記載在SPG平台,例如有些客戶愛吃熱食、進飯店一定要先來一杯紅酒配起司等,提供客製化服務。 「他們知道我喜歡做菜,有一次進房間,桌上已擺滿食材,香菇、煙燻鮭魚……,還放了一頂廚師帽。」安永諮詢服務供應鏈負責人李依潔是台北W飯店的忠實客 戶,旅居美國的她表示,回台灣一定下榻台北W飯店,而且總是能得到意外的驚喜。她說:「老公都沒有這樣!你已經知道W的服務能做到這樣,又為何要去別的地 方?那會有失落感的。」即時點餐! 人在千里之外,也能請W客吃好料讓台北W飯店穩坐飯店業科技龍頭的還有另一支App「W Hotels Worldwide」,目前在iPhone、iPad和iPod touch皆可下載。W粉(編按:台北W飯店粉絲)除了可以在上面預定住宿,還可以採買飯店專用的床具、盥洗用品等W牌產品,這支App還能讓你在千里之 外即時點選全館餐點。 如果你人在高雄洽公,一位重要客人客宿台北W飯店,而你想表達心意,用SPG App點一盤紫艷中餐廳的「愛爾蘭黑啤燴和牛尾」、WOOBAR才買得到的「五啤酒」,服務生就能使命必達送到台北W飯店的任何角落,讓你來自遠方的貴客大快朵頤。 這麼重要的App,也融入W飯店熱情元素之一的「音樂」。「音樂是一種感受,W粉下載W Hotels Worldwide,變得更依賴W飯店。」台北W飯店總經理康儒革表示。W飯店全球首創「音樂總監」一職,有專人為飯店規畫營造氣氛的音樂,當W粉在離開 飯店後仍留戀館內的熱情音樂, App上也提供上千首由全球W飯店精選的曲子,讓W粉隨時都可以在平台上免費聆聽,千首音樂供你免費下載,用創新的方式,讓時尚的形象深植人心! 凡招必有三,台北W飯店跨螢黏客的最高招,非社群網站莫屬!「我們臉書的粉絲人數與W飯店也是搏鬥很久,他們的Instagram經營也非常強!」晶華集 團行銷公關部副總經理張筠對於對手的表現也不吝讚美,雖然晶華的臉書粉絲高居飯店業之冠,但這樣的成績卻是在晶華「栢麗廳」今年重新整修開幕之後,人氣才 一舉超越台北W飯店的十一萬二千粉絲。 多角經營! 針對客人地域,強化網路媒體溝通「我們製造話題……,我們鼓勵員工或朋友轉貼這些訊息。」康儒革透露,今年十月底W飯店舉辦萬聖夜派對「殭屍哪有那麼帥╱ 美」,在臉書上早早釋出活動訊息,所張貼的每一則訊息照片都經過設計,成功撩撥客人呼朋引伴參與的興致,湧進十四萬人次瀏覽,一晚為台北W飯店帶進一七○ 萬元收入。 台北W飯店每天的發文可不隨興,需要經過層層把關。行銷公關副總監李尚瑜表示,除了內容必須符合熱情三元素「時尚、設計、音樂」,數位行銷團隊還必須在每 周五,將所有下周將發表的文章提案,經過副總經理、總經理審核。另外,台北W飯店獨創的職位「時訊達人(W Insider)」Joyce,也會照片分享社群Instagram貼上台北巷弄的「吃喝玩樂」,提升國內外旅客造訪台北城的欲望。 雙語發文風格,是台北W飯店臉書發文的另一風格,去年住客數高達十七萬多人,歐美人次高達兩成、亞洲其他區人次也近四成,國際形象定位使社群平台也需要多 層面出擊,譬如歐美人愛用Instagram、日韓客群愛用LINE群組、中國客人用微博,針對不同地域客人的使用管道投射訊息。十月中旬,飯店請來二十 位熱愛攝影的Instameet Taiwan成員進行飯店體驗,並透過攝影呈現,之後又將作品放在Instagram。康儒革透露,一周Instameet Taiwan分享了一四八張照片、讓自家Instagram多了三百多位新粉絲。「我們的客群是重度使用社群平台的一群,所以我們特別強化網路媒體的溝 通!」康儒革表示。 根據《今周刊》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結果,喜好台北W飯店的客群以年輕族群為主,三十歲以下支持率達四成,就連康儒革自己都說:「那些擁有年輕心智的,就是我們的客群。」台北W飯店的成功「跨螢吸客」行銷,其實正顯示著跨螢時代的來臨。 W飯店「無鑰匙」行動正式啟航,只要使用SPG App,站在房門前用手機感應馬上就能打開房門。
穩坐飯店業科技龍頭 台北W飯店用App黏住粉絲的心人就算不在飯店內,W粉也能用W Hotels Worldwide App幫客宿飯店的好友點一頓豐盛的大餐!
撰文 / 黃家慧 |
2015-11-30 TCW
近日一場邀請蔡英文演說的閉門餐會上,講台前原本架好幕僚為她準備的讀稿機,卻在她進場數分鐘前撤下。
對著台下一群歐美名校畢業的菁英,蔡英文決定不看稿,仿彿卸了戒備,談笑風生憶起留學時光,包括她在美國北方偏遠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讀碩士時,「打了這輩子最多的網球」,還說了揶揄經濟學家的經典笑話。
幽默、開心,滔滔不絕,這是另一面的蔡英文。她曾在個人傳記裡提到,相對於父親的嚴謹、寡言,母親則是「個性鮮明、慼情濃烈、愛熱鬧的女子」。鎂光燈外的蔡英文,其實也有如母親活潑的一面,這讓她交到許多朋友,包括傳統民進黨人少見的企業人脈。
小時候的她活潑好動,曾在她父親修車廠當學徒的堂哥蔡順賢,最記得當年中午去蔡英文就讀的吉林國小送便當時,圍牆內的她一見到便當來了,就把手舉高、蹦蹦跳跳衝過來;放學後,還會纏著堂哥陪她玩丟躲避球。
就讀台大法律系時的蔡英文,是早年較少見,會下場打球,不怕弄髒、被打到的女生。她參加系上的籃球、排球男女混打比賽,「男生喜歡把球傳給她投籃,因為她是使命必達的人,」大學同學林慧玲說。
小她一屆的學弟、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回憶,她讓大家覺得是開朗、肯吃苦的女生,不是傳統富家千金的類型。對於許多中南部來的男生而言,她有種特殊的都會型魅力,但礙於家境落差,不少同班男生對她有好感卻「不敢高攀」。
家境優渥的她,低調但好客。大學時她家就搬到了陽明山約兩百坪豪宅,她曾邀十幾位同學到家裡過夜。
蔡父當時買輛小車讓她開去上學,但她會特地把車停在離校門口遠一點的地方,再走路進校園;班上另一位開車的同學是富邦集團蔡明忠,比較高調的他就被虧說「載著美眉招搖」。
私宅设宴,餐桌交流張忠謀、彭淮南、柯文哲皆座上實在家裡,她的吃穿有媽媽、姊姊、嫂嫂打理;在外頭,則變成會照顧人的一型。
蔡在倫敦攻讀博士時,同學去找她玩,她把床讓給同學,還幫忙鋪床、摺被。
在政大任教時,她會找研究所學生去民生東路上的銀行家俱樂部(紅豆食府現址),請吃高檔西餐、教學生暍紅酒,就像她在歐美跟老師學會品酒一般。在民進黨當主席時,會下廚請幕僚到家裡吃飯,在廚房忙進忙出,為子弟兵倒酒、夾菜。
請人到家裡吃飯,是她與許多企業界、政學界交往的方式。除了上次綠營執政時期結交的好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她家中常客,有時她為了解某些議題,也會找該領域的老朋友帶新朋友來,在家宴的輕鬆氣氛中交流。
例如半年前,她就邀黃顯華、洪三雄、黃敏助等證券公司老闆,到她新北市的家裡吃飯,話題當然包括證所稅。去年九合一大選前,柯文哲也到她家裡,一如柯式作風快速低頭猛吃,主菜的牛排還沒上,他就放下餐具說吃飽了。
產業大老,深交不少李焜耀念幕僚「怎沒幫她請保鑣」鎂光燈前的低調作風,讓政壇在初識她時,封她為「古墓派小龍女」。但其實,身為富商的女兒,她的企業人脈和對人情世故的理解,比外界想像的豐富。
二O二一年敗選後,蔡英文到台灣各地走透透,包括深度參訪不同產業,其中如台積電、義美、友達光電、新光合纖等,都是老闆與她早就熟識,不須透過他人牽線,就能直接約訪。
像新光吳家的新纖董事長吳東昇,早年與她都是李登輝子弟兵,去年她參觀新纖平鎮廠時,吳東昇全程導覽,還應她要求找基層幹部來座談,包括薪水多少等細節,讓她滿足好奇心問到飽。
明碁友達創辦人李焜耀,去年中也曾帶著她在友達中科各廠區參觀。目送她上車離開後,李焜耀還念了她的幕僚一頓,說怎麼沒幫她請保鑣、要多保護她的安全等,如好友般關心。
除了本身人脈,包括前財政部長林全、嬌生在台前總經理張振亞等蔡英文身邊幕僚,也會幫忙引介企業朋友。張振亞的丈夫曾任台橡董事長,妹妹來自廣告界、妹婿陳聖德有「外銀教父」稱號,一家子企業人都成為蔡英文編織人脈網的助力。
今年以來,蔡英文選情看好,有更多企業老闆想要當面提供建言。例如高齡八十七的長春石化創辦人林書鴻,就西裝筆挺的首度踏進民進黨中央黨部,與她討論石化產業的發展。
一向色彩偏藍的玉山科技協會,在十月間蔡英文到訪時,吸引了三十多名會員出席,包括理事長王伯元、前台銀董事長張秀蓮、鈺創科技盧超群等等。中信金少主辜仲諒、摩根士丹利台灣區執行長趙辛哲、TVBS董事長張孝威等等,則參加華頓商學院校友邀請蔡英文的閉門餐會。
從傳產到科技老闆,從外資在台最高主管到現任公股行庫董座,這兩年來,她累積的企業人脈宛如天羅地網。
不過,對台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念茲在茲的蔡英文,不久前推出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唯獨不見財經專業人士入榜。一個準備執政的政黨,卻在國會裡推不出一個財經專業代表,難免令人憂心,對她寄予厚望的商界支持者,會不會是最先失望的一群?
文·田習如
近日一場邀請蔡英文演說的閉門餐會上,講台前原本架好幕僚為她準備的讀稿機,卻在她進場數分鐘前撤下。 對著台下一群歐美名校畢業的菁英,蔡英文決定不看稿,仿彿卸了戒備,談笑風生憶起留學時光,包括她在美國北方偏遠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讀碩士時,「打了這輩子最多的網球」,還說了揶揄經濟學家的經典笑話。 幽默、開心,滔滔不絕,這是另一面的蔡英文。她曾在個人傳記裡提到,相對於父親的嚴謹、寡言,母親則是「個性鮮明、慼情濃烈、愛熱鬧的女子」。鎂光燈外的蔡英文,其實也有如母親活潑的一面,這讓她交到許多朋友,包括傳統民進黨人少見的企業人脈。 小時候的她活潑好動,曾在她父親修車廠當學徒的堂哥蔡順賢,最記得當年中午去蔡英文就讀的吉林國小送便當時,圍牆內的她一見到便當來了,就把手舉高、蹦蹦跳跳衝過來;放學後,還會纏著堂哥陪她玩丟躲避球。 就讀台大法律系時的蔡英文,是早年較少見,會下場打球,不怕弄髒、被打到的女生。她參加系上的籃球、排球男女混打比賽,「男生喜歡把球傳給她投籃,因為她是使命必達的人,」大學同學林慧玲說。 小她一屆的學弟、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回憶,她讓大家覺得是開朗、肯吃苦的女生,不是傳統富家千金的類型。對於許多中南部來的男生而言,她有種特殊的都會型魅力,但礙於家境落差,不少同班男生對她有好感卻「不敢高攀」。 家境優渥的她,低調但好客。大學時她家就搬到了陽明山約兩百坪豪宅,她曾邀十幾位同學到家裡過夜。 蔡父當時買輛小車讓她開去上學,但她會特地把車停在離校門口遠一點的地方,再走路進校園;班上另一位開車的同學是富邦集團蔡明忠,比較高調的他就被虧說「載著美眉招搖」。 私宅设宴,餐桌交流張忠謀、彭淮南、柯文哲皆座上實在家裡,她的吃穿有媽媽、姊姊、嫂嫂打理;在外頭,則變成會照顧人的一型。 蔡在倫敦攻讀博士時,同學去找她玩,她把床讓給同學,還幫忙鋪床、摺被。 在政大任教時,她會找研究所學生去民生東路上的銀行家俱樂部(紅豆食府現址),請吃高檔西餐、教學生暍紅酒,就像她在歐美跟老師學會品酒一般。在民進黨當主席時,會下廚請幕僚到家裡吃飯,在廚房忙進忙出,為子弟兵倒酒、夾菜。 請人到家裡吃飯,是她與許多企業界、政學界交往的方式。除了上次綠營執政時期結交的好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她家中常客,有時她為了解某些議題,也會找該領域的老朋友帶新朋友來,在家宴的輕鬆氣氛中交流。 例如半年前,她就邀黃顯華、洪三雄、黃敏助等證券公司老闆,到她新北市的家裡吃飯,話題當然包括證所稅。去年九合一大選前,柯文哲也到她家裡,一如柯式作風快速低頭猛吃,主菜的牛排還沒上,他就放下餐具說吃飽了。 產業大老,深交不少李焜耀念幕僚「怎沒幫她請保鑣」鎂光燈前的低調作風,讓政壇在初識她時,封她為「古墓派小龍女」。但其實,身為富商的女兒,她的企業人脈和對人情世故的理解,比外界想像的豐富。 二O二一年敗選後,蔡英文到台灣各地走透透,包括深度參訪不同產業,其中如台積電、義美、友達光電、新光合纖等,都是老闆與她早就熟識,不須透過他人牽線,就能直接約訪。 像新光吳家的新纖董事長吳東昇,早年與她都是李登輝子弟兵,去年她參觀新纖平鎮廠時,吳東昇全程導覽,還應她要求找基層幹部來座談,包括薪水多少等細節,讓她滿足好奇心問到飽。 明碁友達創辦人李焜耀,去年中也曾帶著她在友達中科各廠區參觀。目送她上車離開後,李焜耀還念了她的幕僚一頓,說怎麼沒幫她請保鑣、要多保護她的安全等,如好友般關心。 除了本身人脈,包括前財政部長林全、嬌生在台前總經理張振亞等蔡英文身邊幕僚,也會幫忙引介企業朋友。張振亞的丈夫曾任台橡董事長,妹妹來自廣告界、妹婿陳聖德有「外銀教父」稱號,一家子企業人都成為蔡英文編織人脈網的助力。 今年以來,蔡英文選情看好,有更多企業老闆想要當面提供建言。例如高齡八十七的長春石化創辦人林書鴻,就西裝筆挺的首度踏進民進黨中央黨部,與她討論石化產業的發展。 一向色彩偏藍的玉山科技協會,在十月間蔡英文到訪時,吸引了三十多名會員出席,包括理事長王伯元、前台銀董事長張秀蓮、鈺創科技盧超群等等。中信金少主辜仲諒、摩根士丹利台灣區執行長趙辛哲、TVBS董事長張孝威等等,則參加華頓商學院校友邀請蔡英文的閉門餐會。 從傳產到科技老闆,從外資在台最高主管到現任公股行庫董座,這兩年來,她累積的企業人脈宛如天羅地網。 不過,對台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念茲在茲的蔡英文,不久前推出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唯獨不見財經專業人士入榜。一個準備執政的政黨,卻在國會裡推不出一個財經專業代表,難免令人憂心,對她寄予厚望的商界支持者,會不會是最先失望的一群? 文·田習如 |
亞洲最年輕的百大大學、全台第3賺錢的醫院幕後推手,蔡長海做事大膽、做人周延的風格,連藍綠都曾想找他選市長。 媒體給他的封號,包括:新中霸天、新醫界教父。 他政商通吃,藍綠都曾想找他代表參選台中市長。今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亞洲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中國醫藥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兩所大學的董事長都是他:蔡長海。 有意思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THE)的亞洲百大大學排行榜中,成立不到十五年的亞洲大學,是榜上最年輕的大學,排名還勝過陽明、政大等台灣名校。而他掌管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市),也是台灣第三賺錢的醫學中心。 最近,他接手遠雄集團在苗栗的燙手山芋,一個占地二十餘公頃的生活醫療園區開發案。同時,他也要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裡,打造十六公頃的大學城。在經濟緊縮的氛圍中,他卻積極開疆闢土。 蔡長海的名字,近十年來在中部地區很紅。上一位獲得「中霸天」稱號的長億集團總裁楊天生,曾一手創建一九九〇年代中部最大財團,叱吒政商界,但負債過高,二〇〇〇年向政府申請財務紓困,集團一夕崩解。低調的蔡長海,則接著竄起,打造出中部最大的醫療、教育集團。 我們專訪蔡長海。不同於楊天生的眼神犀利、說話霸氣,六十六歲、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蔡長海,聲音輕柔,非能言善道的類型。令人更好奇,這個從貧窮漁村長大的小孩,到底是如何成為一方之霸的? 蔡長海出生在嘉義布袋港旁的小漁村,考上位於台中市的中國醫藥學院(後來升格大學)後,第一筆學費,是向中學時照顧他的神父借來。出身寒微,讓他能將身段放低,經營出廣大人脈網,在四十五歲就成為醫院院長,並透過房地產與股市投資致富(詳見四十六頁)。創辦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亞洲大學前身)時,他一出手就是十億元。 從做房地產到經營學校與醫院,蔡長海的成功邏輯其實很一致,商人很難同時具有的雙面特質:蒙氣跟細膩計算,競在他身上同時存在。 他對外,作風豪氣 砸錢打造亞洲最年輕名校 花六億蓋美術館,每坪造價勝一〇一先看他豪氣的一面。 亞洲大學的建校過程是很好的例子。 當其他私校都經營困難,並且預算縮減時,蔡長海是用超大手筆經營亞洲大學。 他分析自己有兩個策略,一是「用品牌名師,打造品牌名校」,二是「力求唯一,做出特色」。 他蓋建築,除了行政大樓蓋成歐武宮殿、體育館外觀蓋成羅馬競技場,還請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花六億元在校內興建一座亞洲現代美術館,每坪造價是台北一〇一大樓的一倍半。 與安藤同樣曾獲建築界最 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札哈. 哈蒂(Zaha Hadid)、法蘭克.蓋瑞(Grank Gehry),也都已被他請來設計地標式建築。 建築名師之外,還要學術名師。他旗下兩所大學和醫院,網羅過多位內閣部次 長、三位台大醫院院長、 十一位中研院院士,以及多位從長庚、台大乃至美國回台的名醫,蔡長海滿足他們提出的設備需求,組成重金打造的醫療團隊。「就算虧本,也要建立特色,給病人信心,」蔡長海說。 他敢砸錢,也願意為了最難得的「人脈」投資精力。 要請得動脾性各異的名 師、名醫、名官,非砸重金就成。蔡長海最欣賞日本幕府時期的「忍將」德川家康,如他為了挖角癌症基因研究權威李文華,就等了十幾年。李文華和妻子潘玉華這對院士,在美國大學退休後,一起被蔡長海請到中醫大任職。 忍功請動各界名人 等六小時,只為和安藤忠雄聊六十秒蔡長海最有名的請人案例,是他苦等安藤忠雄六小時後,才爭取到隨安藤步行去坐車的一分鐘機會,自我介縉並遞上請他設計的提案。 他經營人脈更以細膩見長。目前是亞大講座教授的楊志良回憶,楊母早年曾來亞大探望他(楊當時任副校長),當時蔡長海為她安排專屬公務車、提供清潔人員打掃母子倆住處,周到得讓他印象深刻。 中醫大附醫的醫護人員更指出,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妻子邵曉鈐車禍重傷後,蔡長海曾為她改建專屬病房,前幾年胡志強本身中風,蔡長海還派一名醫師、兩名護理師,長期去胡家日夜輪班照顧。 明基友達創辦人李焜耀去年中風時,也是住在中醫大附設醫院的VIP病房,隱私保護得非常嚴密,讓他住院期間未曾受到媒體注意。 夠周到,讓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前法務部長施茂林、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都是一卸任官職就到他旗下的學校報到;前後任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陳明豐、黃冠棠,也先後被他請到旗下醫院當顧問。 他對內,細膩計算 邀楊志良籌備亞大 七個月內荒土變校舍,連師資都好了對於想得到的事物,他勢在必得,極度闊綽。 但對於自己掌管的帝國,他的管理卻極重效率,錙銖必較。 他可以花六年等安藤忠雄蓋好美術館,但對屬下的執行,一秒都不願等。 跟他二十多年的秘書曾意惠說,「董事長腳步很快,大家很辛苦的跟在後面。」當年亞大籌備會議後,要做設立登記,她對蔡說一個月內可以辦好,蔡卻說「什麼一個月,妳明天就要去辦。」楊志良說起當年答應蔡長海籌備亞大的場景,二月去看校地,只有兩個大洞(挖地基),他說八月就要招生,我想說哪有可能,所以就lip service(隨口答應),想不到八月竟然校舍、師資都好了。」 管出台灣第三賺錢醫院 嚴格更勝台塑長庚,引兩極評價不過,楊志良補充,「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有優點也會有缺點,」他曾點名中醫大附醫在內的三家醫院,拿盈餘購併、擴張,而不提升醫護待遇,被媒體標為「血汗醫院」。蔡長海則強調是楊志良誤會,中醫大附醫的待遇是中部地區前三名。 確實,比起台塑集團的長庚醫院,他管得更嚴格。 一位資深護理師說,「他把醫院帶得很大,但是用商業的手法做醫療的事,我們好像工廠女工。」雖然同樣企業化經營的長庚醫院,也會為醫護人員設KPI,「但沒逼得這麼緊,每季、每年我們都被要求成長、檢討,護理部主任常被罵哭,」她說。 一位藥廠業務員描述參加藥品採購招標時,每家藥廠須先填藥品價格單,「輪到你進去會議室,他們核對手上的底價表,不像別的醫院還會聽你說明藥效或降價的難處,價格不夠低,他們就把你的單子一丟,不到兩分鐘就被請出去了,」他說。 一位剛從中醫大退休的講師,向蔡長海同學、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羅倫櫬半開玩笑的抱怨,「叫你同學(指蔡長海)不要太超過,一直逼、一直逼。」原來,這位老講師當年曾教過蔡長海,後來領教蔡長海對教師設定論文產出KPI、積點計分制的壓力。 這位中霸天雖然看似有兩面,但換個角度看,他只是聰明的把資源放在刀口上。如現在的學校評等重點在論文,一位中醫大敦授兼醫師評論,蔡長海就用「撿現成」的方法跳級,挖角學界、醫界的明星來產出論文,讓旗下大學的國際排名快速上升, 「不真實嘛!」 對於批評,蔡長海先沉默了。但隨即提高音量用台語回應「有飯大家吃嘛!」他的意思是,把餅做大,讓事業體成長,對大家都有好處。批評他的人也都承認,中醫大體系確實被他推向高峰。 原本被當地人認為「只能看傳統中醫」的中醫大附醫,如今成為打敗台中榮總的中部第一大醫院。二〇一三年度(最新資料),中醫大附醫賺了十一億七千萬元,僅次於長庚和台大。而且,其醫療本業淨利率達八%,還勝過長庚的五%。 他的下一步:搶銀髮商機 將斥資三百億,蓋健康養生園區網羅百位國際人才、種五千棵櫻花蔡長海的下一個目標,是要在水湳經貿園區投資三百億元,打造結合國際醫療、養生村和大學城的健康產業園區,並準備花三十億元網羅一百位國際級人才。「我還要在那裡種五千棵櫻花,」他補充。 看來,這又將是一場大手筆、打造名牌、創造話題的計畫。 蔡長海的個人傳記中,曾經強調,他和安藤忠雄都是「貧困之子」,唯有靠一己之力才能出人頭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一直是個披星戴月、兼程趕路的旅人。」為成功而趕路,他強勢管理、嚴格要求績效;為打造名牌,他又對人才、人脈細膩經營、超有耐性。就好像他的輕聲細語搭配著高大身影,這看似衝突的雙面特質,卻讓他在十年內快速崛起。 辦大學的錢,股、房投資賺來的! 一個嘉義的窮小孩,進入了大醫院當小醫生,最後變成一方之霸,蔡長海能崛起,當時的中醫大董事長、黨國大老陳立夫是很重要的貴人。 蔡長海的細膩周到,在他當醫生時就顯現。對病人,他會看診後親自打電話問候,讓他的門診常看到半夜,門口停的車輛,多到要警察出來疏導交通。 身為社團成員,與蔡長海是多年扶輪社友的桃園副市長邱太三說,從中醫大附醫小兒科主任、副院長一路升上院長的蔡,對涵蓋政商、媒體界的社友們求醫、找病床,總是有求必應,人緣很好。 當年,蔡長海須定期到陳立夫家中,報告醫院經營情形。一位與蔡同期到中醫大的醫師透露,陳立夫曾向其他醫院主管稱讚「坦個孩子(指蔡)很懂事。」二〇〇一年陳立夫過世,董事會為抗拒外來勢力,推舉政商人脈好的蔡長海接任董事長。同年,他另行創辦的亞洲大學也開始招生。五十二歲的他同時成為兩所私校、一家醫院的董事長。 他有錢可以辦校,是因為在一九八〇年代台灣股、房爆發時期,曾出入股市大戶「榮安邱」的操盤室,也與中部建商如新偕中建設的梁柏薰等共同投資土地。直到梁成為九〇年代台灣本土金融危機下垮台的大亨之一時,蔡長海還是新偕中建設的常駐監察人。亞大另一位捐資人,中部知名建商由鉅建設,也因不動產投資與蔡結緣。 (文 田習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