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米生態鏈公司青米科技母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0/158053.shtml

小米生態鏈公司青米科技母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
楊潔 楊潔

小米生態鏈公司青米科技母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

在小米生態鏈公司中,青米科技是其中首家登陸新三板的公司。

i黑馬訊 2016年8月10日,動力未來總經理、青米科技CEO林海峰宣布,北京動力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米科技母公司)在新三板獲批正式掛牌。此舉也意味著青米科技借此登陸新三板。

智能家居公司青米科技是動力未來旗下全資子公司,也是小米生態鏈公司之一,小米插線板即青米團隊出品。小米科技與突破電氣聯合投資的青米科技於2014年2月底正式成立,一年多後,青米的推出首款產品小米插線板。2015年4月8日“米粉節”,小米插線板當天共售出24.7萬個。林海峰表示,青米科技已經擁有小米3口USB插線板、青米5口USB適配器、青米智能插線板等在售和在研的產品SKU十幾款。今年3月,青米科技還曾推出主打遠程操控、漏電監測、核算電費等功能的青米智能插線板以及青米充電站等產品。

小米_副本

這幾年,通過布局,小米還投資了生產小米移動電源的紫米科技、生產智能手環和體重秤的華米科技、出品小米活塞耳機的加一聯創、出品小米智能家居套裝的綠米科技以及生產多媒體終端的藍米科技、生產小家電的雲米科技等。目前,小米生態鏈公司已經有55家,而動力未來是其中首家登陸新三板的公司。

青米 智能家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03

硬件生產反哺創業 三諾聯手Fab Lab布局創新生態系統

8月10日,美國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與三諾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雙方平臺,共同建設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根據協議內容,“三諾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作為基礎平臺,向比特與原子中心提供一系列包括孵化器、風險投資、工業設計、供應鏈等方面的服務。而比特與原子中心則將來自麻省理工最前沿的技術應用與開發項目,帶到深圳來進行孵化。兩者將會合作培育10個國際創客項目。

Fab Lab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MIT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一個擁有幾乎可以制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廠。其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比特與原子中心主任Neil Gershenfeld認為,迄今為止,數字革命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個人通訊和個人計算兩個重要的階段,無所不在的個人通訊網絡及個人計算已經形成。而第三次數字革命以“個人制造”為核心的革命中,相關的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已經露出苗頭。

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生產會更趨於小眾化、精細化,企業將擺脫過去的大批量生產模式而滿足小批量產品的生產。

Neil Gershenfeld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Fab Lab選擇與三諾合作是因為在這個平臺上兩者可以各取所需,“一個提供點子、創意,一個提供落地生產和商業化想法。”

三諾“創客實踐工程中心”提供策劃、設計、供應鏈、制造、服務等一站式差異化的產品整體解決方案,涵蓋結構設計、手板制作、功能測試、環境測試10多項創客產業鏈服務工作。

深圳在智能硬件生產、裝配上的優勢成為吸引國際創客的重要因素,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創始會長及現任會長、三諾集團董事長劉誌雄表示,深圳已經從來料加工的簡單制造邁向了以原創設計的創造轉型,擁有完整的制造和設計產業鏈,越來越多的國際創客慕名來到這里,尋找電子元器件、小批量生產、工業設計和高端智造。

Fab Lab已在去年在福田建立其在深圳的第一個研究實驗室,第12屆Fab Lab年會也在深圳舉辦。

而對於智能硬件企業而言,依托國際創客所提供的創想,發揮資源優勢已經成為有效可行的商業模式。

據了解,三諾集團成立於1996年,是以“智慧生活”為核心的整體方案提供商。三年前開始布局創業創新產業,建成以工業設計平臺為核心,包括雙創空間、市場平臺、智造平臺等內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所孵化的創新團隊硬件產品提供產品生產、落地市場等商業化解決方案。

劉誌雄向記者表示,對於智能硬件的創新需要全社會構建B2S商業模式(Business Backed Startup,商業支持創業),大企業開放產業鏈的資源,與創業者做有效結合。同時,由政府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認證一批行業組織、專業機構運營,建立一站式、全鏈條的創新創業生態鏈,聯合產、學、研和資本的力量,共同來為創客服務。

應用B2S的模式,三諾在去年成立珊瑚群創新加速器,目前孵化項目達40個,其中16個項目處於快速成長期,平均孵化周期為6個月。

目前珊瑚群創新加速器與京東、騰訊達成戰略合作,以“孵化平臺+創業投融+全產業資源整合+多領域跨行業合作”的運營模式,重點孵化和培育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硬件、機器人、消費與服務、文化創意和健康環保等領域的創新創業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73

完善生態業務體系 樂視網上半年營收同比翻倍凈利增11.64%

樂視網晚間披露2016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06,313.84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5.59%;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28,438.39萬元,較去年增長11.64%。

在營業收入上,廣告業務收入15.60億元,同比增長50.84%;終端業務收入51.32億元,同比增長171.13%;會員及發行業務收入31.09 億元,同比增長120.94%;技術服務收入49963.54萬元,同比增長44.40%;其他業務收入2.12億元,同比增長125.59%。

樂視稱,報告期內,公司流量、用戶覆蓋規模等優勢進一步提升,公司網站的日均UV超過8,000萬,峰值接近23,000萬;日均V3.9億,峰值6.1億。雲視頻平臺目前全球範內已擁有680個CDN節點、20Tbps儲備帶寬,成功服務全球十余萬企業客戶,覆蓋數十億用戶。

報告還披露,樂視致新在香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樂視致新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投資2267525,000港元(約18.75億人民幣), 以6.5港元/股的價格認購TCL多媒體新股348850000股。截至5月11日,本次認購股份,已經登記至樂視致新投資名下,樂視致新投資持有TCL多媒體20.09%的股份,因此,2016年上半年公司對於TCL多媒體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由此帶來投資收益1507.50萬元。

樂視表示,公司圍繞年度經營計劃,夯實並完善樂視生態,持續拓展和創新,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開拓更為有效的營銷模式,隨著“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業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各個業務間的協同效應持續增強,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產品用戶體驗不斷改善以及流量變現能力不斷增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075

8省出臺黨政領導生態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

環境保護部24日透露,截至目前,全國已有有11個省份出臺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8個省出臺“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表示,這些制度的落實,理清了各級黨委政府環保責任,明確了各部門任務分工。

他介紹,今年上半年在案件查處方面,環保部組織查處了汙染源自動監控弄虛作假典型案例8起,私設暗管偷排偷放案件3起,機動車尾氣排放弄虛作假案件2起,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弄虛作假案件16起,共拘留22人。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還先後查處、曝光了一批涉嫌偷排偷放、超標排放的典型違法案件,起到了以案釋法、以案說法的作用及明顯的震懾效果。

在清理整頓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方面,今年上半年,環保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清理整頓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的時間表及任務要求。

截至7月底,全國32個省(區、市、兵團)共排查發現違法違規建設項目62.4萬個,按照“三個一批”的要求,已完成清理整頓任務19.1萬個,約占總數的31%。其中淘汰關閉類7.2萬個,已完成80%;整頓規範類30.8萬個,已完成21%;完善備案類24.4萬個,已完成28%。

田為勇介紹,除西藏外,各省(區、市、兵團)均已按要求在省級環保部門網站公開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排查清理情況。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繼續按月調度各省(區、市、兵團)建設項目清理進展情況,並適時組織督查。

在落實《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方面,田為勇介紹,2016年上半年,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307件,罰款數額達26447.62萬元;實施查封扣押案件2942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1202件;移送行政拘留1291起;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案件840起。與2015年上半年相比,按日計罰案件數量上升6%,適用查封扣押案件數量上升62%,適用限產停產案件數量上升10%,移送拘留案件數量上升65%,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數量上升14%。

田為勇介紹,上半年,環保部門以《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執行效果、環境空氣質量指數變化等為依據,對環境執法不力且區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的10個地市提出公開批評,督促其切實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在對典型違法案件除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外,還采取了對責任人處以行政拘留或追究刑事責任、啟動公益訴訟、列入違法企業“黑名單”或“失信企業名單”等多種措施。

今年上半年,環保部門還聯合山東、浙江、廣西等省級政府共同對惡意環境違法行為掛牌督辦;為有效處理跨界汙染,對兩個相鄰地區同時掛牌督辦、督促聯動整改;為推動重點問題解決,同一問題既對企業又對地方政府實施掛牌督辦,增強影響力及效果。2016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部直接掛牌督辦案件19起,涉及14家企業、1個工業園區、1個飲用水源地、5個地市級政府。

田為勇介紹,自今年3月以來,環保部直接出動查辦30起案件,涉及排汙企業及環境問題53家(件)。對這些案件的直接查辦,既樹立了環境執法權威,也起到了查處一起、震懾一批的作用。

田為勇表示,下半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將繼續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的各項要求,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10

成都欲築西部金融中心 打造金融創新生態鏈

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正在崛起。

近年來,成都金融業發展愈發迅速,中國西部金融競爭力高和金融資源集聚度大,正逐漸邁進“區域性金融CBD”。這一西部金融中心的模式值得被其他區域經濟體參考,第一財經深入成都基層,對成都金融中心進行了實地調研。

“成都從上個世紀就被定位為西南金融中心,1998年由西南金融中心上升為西部金融中心,2009年就確立金融產業為重要的抓手。”成都市金融辦副主任梁其洲向第一財經介紹,未來,成都金融城將成為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主要載體。三大中心將是成都金融中心的特點:金融機構的中心,金融的市場和創新交易中心,後臺服務中心,而這三個中心落腳在成都金融城。

實際上,成都的金融機構聚集發展格局已具規模。成都金融城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羅雲介紹,作為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主要載體,成都金融城規劃總面積約為5.1平方公里,汲取倫敦、紐約、香港及上海陸家嘴、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經驗,正向“區域性金融CBD”的目標前進。今年共入駐各類金融企業311家,總投資額410億元,金融機構聚集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金融夢工場”征集創業團隊

2011年以來,成都市金融產業快速發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初現雛形。根據2015年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第七期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成都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居中西部第一、全國第六。

據介紹,成都金融城作為新興金融發展的核心區,目前區域內已匯聚銀行、證券、保險、互聯網金融、小額貸款、基金、投資管理等行業領域的350余家金融機構,以及50余家非金融類企業總部。

響應了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梁其洲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在成都市政府和成都市金融辦的支持下,全國首個以金融產業為核心主題的眾創空間——“金融夢工場”面向全球征集創新創業團隊。

據梁其洲介紹,“金融夢工場”平臺將集聚金融機構研發創新中心、金融研究機構、金融創新創業團隊及配套服務機構,打造完整的金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金融夢工廠’,顧名思義,是金融創業者圓夢的地方。”成都金融城總經理苗偉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將重點打造‘資本市場、財富管理、結算中心、創投融資、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競爭力,開創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新局面。‘金融夢工場’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發力點,我們希望它成為西部領先的金融業創新發展工作平臺、最具特色的金融業交流展示中心以及最有成效的金融創新成果轉換平臺。”

苗偉介紹“金融夢工場”的成立得到了監管的支持。成都金融城與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近日正式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以“金融創新”為基礎開展多項戰略性合作,包括共同建設“金融夢工場”項目,以及共同推進成都市金融大數據平臺建設及應用等,此類創新型合作在全國範圍內尚屬首次。此外,雙方還將在建設運營成都金融智庫、組建金融家聯合會、組織金融培訓等方面進行協作。

面向東南亞的財富管理基地

成都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成都將加強與中國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等全球著名的財富管理中心合作,打造面向東南亞的財富管理基地。同時,依托“蓉歐快鐵”沿線及“一帶一路”南線多條經濟走廊,實現成都與亞歐知名資本市場在商品期貨、證券、股權、債券等領域互聯互通。

在羅雲看來,成都金融城從2009年來,經過多年鋪墊,現已到了加速發展窗口期,因為項目規劃、基礎設施等日趨完善,品牌效應也已形成。

“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和高端產業能在這里聚集,與四川和成都乃至西部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包括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戰略的全面鋪開,我們也受益於這樣的大背景。”羅雲說。

入駐成都金融城的金融機構也對成都充滿信心。

德同銀科創業投資基金總經理李農表示,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當中存在資產荒現狀,首先,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現在向技術端切換。比較普遍的問題是結構轉型還沒有做好;其次,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結構出現問題,這種情況下存在信心的問題,社會資本、民間投資的信心問題;最後,投資界本身存在問題,個人投資者在組建PV/VC募集的時候,相對來講融資和投資比較謹慎。

成都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成都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金融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首先從金融機構的數量來講,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的外資金融機構數量是中西部最多的。”他還介紹,成都很早就“走出去”參與海外資本市場的融資,同時,成都還正引入更多海外資金或基金來投資。事實上,憑借龐大市場規模、強勁的輻射能力及出色的城市魅力,成都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湧入,在西部城市中率先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等,今年1~5月全市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293.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64

騰訊理財通攜手萬科打造生態閉環

盡管一、二線城市樓市高歌猛進,但房企仍然不忘通過各種渠道,挖掘潛在資金、資源。8月28日,騰訊理財通與萬科宣布,針對年輕白領、大學生等群體,推出通過定投理財,進行購房優惠的活動。

據騰訊理財通介紹,面向年輕白領、大學生等群體,用戶只要在其頁面設置定投計劃,每月定時轉入1000元以上,即可獲得理財收益與萬科購房折扣,若持續定投五年,最高可以獲得3%的萬科購房折扣。若按500萬元的房款計算,3%的折扣,可以節省15萬元。

今年4月,騰訊理財通就與萬科合作,推出理財通百倍收益抵房款計劃,用戶在理財通的收益,可按100被倍抵扣房款,最高可抵扣200萬元。萬科方面當時表示,此舉並非簡單的擴大客群,而是意在打造生態閉環。

在為上述雙方合作進行主題演講時,耶魯大學教授陳誌武認為,今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持續增長,通過加杠桿、擴大投資等方式實現增長,但也加重了產能過剩等問題。而未來一年半左右,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概率將會較低。在全球範圍來看,新加坡、土耳其、巴西、南非等國家,2008年以後采取了較多的加杠桿措施,經濟也面臨更大挑戰。

“由於美國2008年以後去杠桿,新加坡等國家采取相反措施,現在要降息、降準刺激經濟,未來美元資產上漲的空間,比其他國家資產的上漲空間要大。”陳誌武認為,下一步中國流動性如果進一步增強,會上推房地產及其他投資市場的價格, 房地產泡沫可能會進一步吹大。但房地產泡沫的風險,可能要到2018年之後才會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87

小米生態鏈:“群架”打了兩年半

小米的估值究竟有沒有下跌?這個問題要看的不只是跌至谷底的小米能否全面反彈,還有小米在生態鏈的投資做得怎麽樣。

一位熟悉小米內部事務的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解讀,未來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機(含小米平板)、小米電視(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產品線是“第一個小米”,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相當於“第二個小米”,而小米計劃在生態鏈投資的100家公司將成為“第三個小米”。

從小米移動電源、小米手環、平衡車到凈化器、拉桿箱,再到掃地機器人……兩年半的時間,小米在生態鏈的布局成績如何?

從耳機到掃地機器人

小米對生態鏈的投資最早追溯到2013年底。當時小米公司成立生態鏈團隊,主要負責投資智能硬件公司,具體做法把小米模式複制到100家公司。而小米自身依然專註在三大核心主業上,一是手機(平板),二是電視(盒子),三是路由器。

小米投資的第一家生態鏈公司是加一聯創。當時,在雷軍邀約下,曾是富士康最年輕的事業群級總經理的謝冠宏選擇了耳機的方向,創立加一聯創1MORE,憑借一款小米活塞耳機沖出市場。

而造出了掃地機器人石頭科技,則是小米最新公布的一家生態鏈公司。8月31日,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評價,這是小米生態鏈上最複雜的產品,共涉及1200多個零件和113套模具。

這家公司創始人是前百度地圖產品負責人和百度魔圖精靈CEO 昌敬。他帶領的團隊中還有來自華為、英特爾、iRobot的高管。其中負責硬件方面的聯合創始人張誌淳是華為手機團隊的創始人之一,負責軟件的聯合創始人吳震曾在英特爾和微軟有10年的軟件研發經驗,是研究嵌入式和人工智能技術專家。 

 他們稱用2年的研發時間造出的掃地機器人,可以通過類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中使用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實時構建房間地圖,進行最合理的清掃路徑規劃。這款對標 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售價1699元。

在一系列生態投資的背後,雷軍曾表示,小米並非單純的投資創業公司,生態鏈投資就是由小米輸出做產品的價值觀、方法論和已有的資源,包括電商平臺、營銷團隊、品牌等,圍繞自己建立起一支“航母艦隊”。

直到今年3月,雷軍宣布對小米生態鏈進行戰略升級推出“米家”,承載小米智能家庭戰略的升級與落地。

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首次對外公布了米家 APP 的數據:截止到2016年8月,小米生態鏈共發布37款智能產品,米家APP(原小米智能家庭APP)設備接入量已近4000萬,日活躍用戶數超過500萬。

“打群架”模式

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半時間里,小米一共投資了55家公司,其中包括小米空氣凈化器出品方智米科技、小米凈水器出品方雲米科技等29家公司是由小米從零開始孵化。

小米公司在今年3月時公布的數據稱,目前這29家中有7家公司的年收入過億元,2家公司的年收入突破10億,智米科技的空氣凈化器年銷量超過100萬臺,紫米科技的移動電源總銷量超過4690萬個,華米科技的手環總銷量超過1850萬個。

而如果以估值突破10億美元計算,小米生態鏈有四家公司已成為獨角獸公司:華米科技、智米科技、Ninebot和紫米科技。

其中,華米科技曾做出爆款“小米手環”,近日還推出了Amazfit自主品牌、售價799元的智能手表;主營小米空氣凈化器的智米科技稱完成B輪融資,估值10億美元;紫米科技則是小米另一個爆款產品小米移動電源的生產商,據稱一年賣出2000萬臺。估值最高的是平衡車企業Ninebot曾收購了平衡車鼻祖美國Segway。

而今年8月,小米生態鏈孵化出了第一家登錄新三板的公司:小米插線板生產商青米科技母公司動力未來掛牌新三板。

作為生態鏈公司的一員,華米 CEO 黃汪在近日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采訪時說,在和劉德開會交流時,大家把小米生態鏈的合作模式總結為“打群架”的模式,例如,華米智能手表需要找藍牙耳機,自然而然找到小米生態鏈上做耳機的的加一聯創。“這種資源和配合的信任度很高。”

在劉德看來,小米生態鏈的定位是在無印良品和蘋果之間,小米生態鏈企業本質是一種“戰略結盟”,大家是“兄弟公司”。

“兄弟公司”一方面體現在互為放大器,小米為初創的生態鏈企業提供了品牌放大的可能,而生態鏈則用產品放大了小米打造新國貨的願景;另一方面則是形成品牌矩陣,他拿竹林做比——單根竹子生命周期很短,形成一片竹林,根部相互蔓延,可以內部實現新陳代謝,反而更加穩定。而小米生態鏈計劃就是為了找竹筍。

“對於現階段的小米來說,生態鏈企業的成長顯得格外重要。”艾媒集團董事長張毅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發展得好的企業不僅可以為小米貢獻成本來源,對於小米來說具有提升信心的作用。而小米的資源對這些生態鏈企業來說,充當了“助推器”的作用。

不過,當這些生態鏈公司從“竹筍”長到“竹子”時,除了複制小米模式,它們眼下要考慮的還有如何解決過度依賴小米銷售渠道和用戶資源。

例如,曾經造出“爆款”小米手環的華米公司,在初期成功後高舉高打,正在逐漸去掉“小米”烙印,建立獨立的品牌Amazfit。

再以青米科技為例,這家公司此前通過小米科技渠道(包括小米商城、京東 /天貓小米旗艦店等)銷售的插線板產品及數據線產品占到銷售總量的99%以上。它已經意識這一風險,稱未來將繼續開拓新的產品銷售渠道,以降低對小米科技的依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97

售價1699!小米生態鏈發布掃地機器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1/158505.shtml

售價1699!小米生態鏈發布掃地機器人
鞏二龍 鞏二龍

售價1699!小米生態鏈發布掃地機器人

小米生態鏈發布最新智能硬件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主打主打高智商、掃得幹凈、掃得快。

i黑馬訊 8月31日消息,小米生態鏈2016年秋季發布會今日在北京舉行。活動現場,小米公司副總裁、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發布最新智能硬件產品——米家掃地機器人,售價1699,將於9月6日在小米網和小米之家首發銷售。

33

_G7A0002

_G7A0035

_G7A0046

據劉德介紹,此次發布的米家掃地機器人,主打高智商、掃得幹凈、掃得快。它配備激光測距傳感器和智能路徑規劃算法,可以像人的大腦一樣,根據激光測距準確繪制出房間的地圖,按照規劃分區進行清掃直至全屋覆蓋。

_G7A9929

_G7A9936

77

米家掃地機器人采用進口NIDEC無刷電機,具備1800Pa風壓。浮動主刷設計,可以根據地面的高低上下浮動,緊貼地面。在清掃墻邊縫隙的過程依靠沿墻傳感器,米家掃地機器人和墻精確保持約 1 cm的距離,配合邊刷的工作將墻邊縫隙的灰塵清理幹凈;配備5200mAh鋰電池,續航2.5小時,充滿電一次可清掃250平米。同時,它還可以實現遠程控制,實時監看機器人清掃路徑。

_G7A9916

_G7A9975

據悉,米家掃地機器人出自小米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團隊,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曾是擔任百度地圖產品負責人、百度魔圖精靈CEO等職位。

_G7A9992_副本

此次米家掃地機器人是小米發布的第37款生態鏈產品,也是米家品牌建立後發布的第二大產品。劉德現場介紹,米家APP設備接入量已近4000萬,日活躍用戶數超過500萬。

小米 生態鏈 智能硬件 掃地機器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88

華為郭平:未來ICT生態的優勢,在於管理好“你不擁有的資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2/158544.shtml

華為郭平:未來ICT生態的優勢,在於管理好“你不擁有的資源”
張曉軍 張曉軍

華為郭平:未來ICT生態的優勢,在於管理好“你不擁有的資源”

企業的優勢,將不僅僅來源於內生優勢,還將來源於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

i黑馬訊 9月2日消息,華為全聯接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主要圍繞“塑造雲時代”主題展開,與會嘉賓共同探討雲時代趨勢與洞察,以及各行各業如何通過打造雲技術、構築雲生態,實現數字化轉型等話題。

在大會上,華為副總裁,輪值CEO郭平發表了題為《共塑雲時代的生態法則》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企業的優勢,將不僅僅來源於內生優勢,還將來源於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在雲時代,ICT已經從一個垂直行業,變成了數字化轉型的勢能工具,ICT行業必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

同時,他介紹了華為在雲時代的三條生態理念,即做大市場,比做大自己的份額更加重要管理合作比管理競爭更重要,依靠利益分享團結人

以下是演講實錄,經i黑馬編輯整理:

今天的社會正在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智能社會會演變成什麽樣子,但有一點我確信,那就是每一個現代產業系統,都會變得更加交錯複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化與雲服務的發展,以前還沒有聯接互動的商業實體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單打獨鬥是不行了,不管是拖拉機公司還是灌溉公司,或者是做ICT系統的公司,都沒有辦法獨家建立這一套系統。

ICT行業必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

傳統產業鏈上的企業,優勢在於構建核心競爭力,關鍵是對核心資源的占有和控制。但隨著產業融合、消費需求的升級,企業必須變得開放、靈活,建立起面向未來的生態優勢。也就是說,企業的優勢,將不僅僅來源於內生優勢,還將來源於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

ICT行業也是這樣。在雲時代,ICT已經從一個垂直行業,變成了數字化轉型的使能工具,產業鏈上垂直整合已經成為過去式,ICT行業必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需要具備一些新的特征: 

開放性。傳統產業鏈是封閉的,新的ICT生態,則是開放的、動態的,歡迎新夥伴加入的; 

多樣性。當前,行業的ICT需求複雜多變,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以生態的多樣性,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外生性。價值創造的驅動力更多來源於外部,而非內部,價值的獲取將來自整個價值網絡,而非單一的價值鏈。 

資源整合。傳統產業鏈的競爭力,在於管理好擁有的資源,而未來ICT生態的優勢,在於管理好“你不擁有的資源” 

共生共贏。傳統產業鏈競爭是零和博弈、你輸我贏,而新的ICT生態下,是共生共贏,每個企業,無論大小,只要有獨特價值和貢獻,就可以形成互生、共生、再生的利益共同體。 

企業未來的優勢,是競爭優勢與生態優勢的組合

這張圖我引用了《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一篇文章,從 “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兩個維度,勾畫出不同企業的優勢圖譜。 

左下角我們稱之為“熊貓”。是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都比較欠缺的企業,自然界的大熊貓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差,只能在自然保護區才能延續種群的生存。而熊貓型企業,自身核心資源較弱,也無法調動和利用商業生態圈內合作夥伴的能力。 

第二類企業在左上角,我們稱之為“猛虎”。老虎兇猛異常,是山林里當仁不讓的王者,但獨來獨往,沒有夥伴。因此猛虎型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在既定的軌道上不斷創新、實現突破,但是不善於聯接外部資源和夥伴、生態圈優化能力較弱。森林之王有八面威風,但也別忘了“虎落平陽被犬欺”。 

右下角是第三類企業--“蟻群”。螞蟻雖然弱小,但有強大的協同組織能力,因此作為一個群體,千萬別小看蟻群的力量。蟻群型企業也是這樣:盡管作為個體,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強,但是它們對產業變遷的趨勢有靈敏的洞察力,善於調動和利用外部資源為己所用。但弱弱聯合的蟻穴還是脆弱的,無法長期保持優勢,一腳就踩爛了,大難臨頭各自逃。 

右上角是“狼群”。狼的嗅覺、速度、耐力都很出眾,協作能力同樣強大。這就使它們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山地、草原、荒漠、甚至凍原,狼群都可以生存。相對應的狼群企業,同時具備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今天,動蕩、不確定的環境,越來越要求企業具有“狼群”的特征。 

自然界的競爭是殘酷的,但也是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自然界物種存活是自然選擇的結果。ICT的雲生態,則是對準客戶的價值,市場選擇的結果。企業未來的優勢,可能是來自內部,也可能是外部,是競爭優勢與生態優勢的組合。

有的企業用外部資源,來彌補內部能力的不足,有的企業則用內部能力,來彌補外部聯接的不足。如何管理好不擁有的資源,如何構建外生的優勢,如何構建競爭與合作的邊界,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和資源的領先,還有企業的胸懷,組織的彈性和制度創新的智慧。 

我想起了騰訊,在2010年之前,騰訊是單打獨鬥型的。一篇文章《狗日的騰訊》,讓騰訊和馬化騰卷入了爭議的漩渦。在這以後,騰訊逐漸將自己平臺接口,尤其是遊戲,都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任何創業者都可以免費享受到QQ、微信等平臺帶來的福利。騰訊也從遊戲開發公司,變成了平臺經營公司。通過聯盟與合作,騰訊將半條命交給了合作夥伴,結果我們看到了一個新騰訊,創造了更大的價值,企業市值從400億美元飆升到2000億美元。 

華為在雲時代的三條生態理念

華為在雲時代的第一條生態理念是:做大蛋糕、做大產業、做大市場,比做大我們自己的份額更加重要

我們做的,就是利用有競爭力的核心業務,和用戶積累作為發展的基礎,把餅做大,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體。我們在生態中不強求“為我所有”,而是“為我所用”,有效地與外部資源發生聯接,共同贏得未來。 

我們希望從一家大公司,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搭建一個全球化的全聯接使能平臺。 從大到更大是野蠻生長,需要經得住風雨雷電,從更大到偉大,是理性成長,需要扛得起責任使命。 

未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創新驅動下的數字化轉型,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個報告顯示,未來10年,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機會將高達100萬億美金。今天,世界上大量的新應用層出不窮,網絡流量的七成以上來自視頻。未來,還有更多的工業、安防、醫療、娛樂等也會進入VR/AR體驗時代。

比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小遊戲Pokemon Go,其日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Twitter。 VR/AR的風靡全球,產生了巨大的數據流量,這對信息管道的承載、傳輸和體驗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也為產業各方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華為願意與合作夥伴一起,把數字化轉型的蛋糕越做越大。 

華為在雲時代的第二條生態理念是:管理合作比管理競爭更重要。

競爭與合作是生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競合時代,競爭是激烈的,不出眾就出局,但合作又是必須的,獨行雖然走得快,但眾行才走得遠。華為從國際競爭的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擅長競爭。但當我們開始構建生態系統時,我們才發現,管理你情我願的合作,比管理你輸我贏的競爭,要難得多!合作必須面向客戶,發揮各自優勢,交付價值。

在傳統的競爭優勢下,構建新的生態優勢,除了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氣,更需要整個組織在思維方式、認知模式、行為模式上進行根本性轉變。這對於一個成熟的組織來講,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具體的商業場景當中,華為力爭扮演的是生態中“土壤和能量”的角色,我們堅持管道戰略,不與合作夥伴爭利。 

對於平臺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整個架構對客戶來說是開放的、模塊化的,各模塊是可選擇,可替換的。 

首先,這是一個基於雲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基於Open Stack開源平臺,它是全開放的,可以和其它基於Open Stack的雲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或者是相互替換,這就解決了使用者被鎖定的風險。 

其次,在這個系統里面的各種部件采用模塊化設計,客戶覺得華為用得好的地方,就用華為的,覺得不好,完全可以用其它友商的,比如說:行為識別系統華為可能就不是最佳供應商,那就換成專業公安ISV的,甚至在基礎設施層面,包括計算、存儲和數據中心網絡,客戶同樣可以選擇和替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會長期堅持開放,持續回饋開源社區,積極投入開源社區的建設。 

華為的第三條生態理念,依靠利益分享團結人

網上流行一句話: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這個時代。所以,面對未來智能社會這個最不確定的對手,華為的戰略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靠什麽來團結人?利益分享。

過去二十多年,華為通過構建員工利益分享機制,以奮鬥者為本,極大激發了全體員工的持續奮鬥熱情,造就了強大的組織能力。這種利益分享機制,還從內部延伸到了整個生態圈,這些是我們的內部文件,表明了我們的態度和方向。我們要堅持向客戶、供應商分享利益。 

面向未來的生態圈建設,我們還將進行更為廣闊的利益分享,比如學術機構、研究機構、行業組織等等,都是我們要團結的對象。 我們堅信,贏得未來的關鍵,不取決於你消滅了誰,而取決於你團結了誰。利益分享既是生態的驅動力,也是成功生態的結果。

謝謝大家! 

華為 生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25

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印發 全國劃分成八大旅遊片區

從發改委獲悉,發改委和旅遊局印發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 年)。《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配套體系建設任務,並就實施保障做了具體安排,是未來十年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規劃》要求各地發展改革和旅遊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細化分解各項任務,密切配合,指導協調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護、社區參與、設施建設和區域合作等,同時做好《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的有效銜接,形成工作合力。

《規劃》中給出了明確目標,到2020年,一批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基本建成,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生態旅遊社區參與更加廣泛,帶動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環境友好型、非資源消耗型的生態旅遊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態旅遊重點品牌,初步形成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基本格局,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國家。

到2025年,以生態旅遊協作區、目的地、線路和風景道為主體的總體布局基本確立,區域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態旅遊資源保護、產品開發、公共服務、環境教育、社區參與、營銷推廣、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健全,生態旅遊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作用全面發揮,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成為世界生態旅遊強國。

《規劃》還結合各地生態旅遊資源特色,將全國生態旅遊發展劃分為八個片區:東北平原漫崗、黃河中下遊、北方荒漠與草原、青藏高原、長江中下遊、東部平原丘陵、珠江流域、海洋海島等。不同片區依托自身優勢,明確重點方向,實施差別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主題鮮明的生態旅遊發展總體布局。

同時,《規劃》並提出了幾項重點任務,要求依據生態旅遊資源、交通幹線和節點城市分布,在八大生態旅遊片區基礎上,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單元,培育20個生態旅遊協作區,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200個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按照生態要素的線性分布和旅遊線路組織的基本原則,形成50條跨省和省域精品生態旅遊線路,適應日益興起的自駕車和房車旅遊,結合國家整體路網布局,打造25條國家生態風景道,形成點線面相結合、適應多樣化需求的生態旅遊發展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