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嘀嗒拼車宋中傑:火拼的時候到底還要不要底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1/149861.html

黑馬說:面對“野蠻人”Uber無底線式的競爭,本土公司該如何應對?

嘀嗒拼車創始人宋中傑曾經創辦嘀嗒團,但最終失敗。他認為“拼車大戰”和“百團大戰”有相似之處,而上一次的失敗就是這一次的聖經。

口述 | 宋中傑
文 | 雷曉宇
編輯 | 王冀
圖 | 紀珂


幾年前,我從Google出來創業,做團購。花了900萬美元,把嘀嗒團做到市場前十。但在千團大戰里,我們失敗了。現在看起來,我們犯了八大錯誤。這些錯誤對於現在做嘀嗒拼車,都是珍貴的教訓。

宋中傑今年40多歲,也是采訪中表現得最滴水不漏的那個人


第一,我們對當時整個市場最終格局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覺得,團購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市場,你這邊強點,我那邊強點,所以不會是寡頭格局,可能是多頭格局,十幾家百花齊放,那麽大家都有生存空間,規模不是那麽重要。

現在來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如果你以技術作為產品和業務模式的支撐,就一定會是寡頭格局,而且形成寡頭的時間會越來越短。第三名只有10%,第二名也一直量往下掉——當然它們都有價值,但老大的價值才會越來越大。

作為公司的老大,這是我當時犯的最大的錯誤。這是最核心的錯誤,帶來後面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我們精細化偏重了,總想著少花錢多辦事。當我的速度、成本控制和我的精細化控制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偏向於慢一點,效率更高一點,成本更優化一點。當你這麽去運營的時候,規模一定越來越小。當你小到連融資都很難,沒人願意來看你的時候,就不存在小而美的空間了。

任何一個創始人,他對錢都是很敬畏的,要負責任的。撒錢撒得嘩嘩的,大家都覺得心疼得不得了,在批預算的時候都會想想。剛開始,都會說“沒事,砸,沖,咱們一天把它打下去,誰怕誰啊,拼刺刀幹唄”,誰都會這麽說。可是等到下面把預算報上來,你會想半天,真要花這個錢嗎?你會痛苦地思考半天。很多人可能花了兩三筆之後就會說“哎呀,咱們收一收吧,看看情況怎麽樣”。

現在,雖然我每次批錢的時候還是再三思考,還是膽顫,但到了最後,前面的經驗教訓還是提醒我:“應該花,這時候的錢是成本最低的錢,效率最高的錢。”如果沒有那次經驗教訓的話,我就不會這麽做。所以,大指導思想定完之後,真正操作的時候我們的膽量更大,內心也強大了許多。

打撲克的時候,你玩的是籌碼,誰都能充大頭,誰都英雄好漢、豪氣沖天。但是真金白銀放在那兒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只有經歷過,你才可能那麽堅強,那麽堅定。

第三,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到底是用戶重要還是商戶重要?雙邊都很重要,但要真那什麽的時候,誰優先?我們在團購的時候認為,商戶第一,用戶第二。因為我們覺得,最終的服務是由商家提供的,只要商家的服務好,我就不愁用戶。所以,我們很偏向於商家的服務和支持。

那時候,王興明確說了,“用戶第一,商家第二,團隊第三”。現在看,他是對的。用戶是上帝,他花錢消費,你只有滿足他,讓他的體驗最好,你才能夠獲得用戶,他才願意在你這兒花錢。你有了這些用戶,商家一定還願意跟你合作。

當時我們犯了錯誤,花了很多時間做商戶這一塊。我們找了一些做提案的人,為商戶做市場方案,用戶群體啊、定位啊、怎麽吸引人流啊,弄一大堆。早期的時候,我量不是最大的,只是六七名,但商戶都願意跟我合作。可是,合作了一兩個星期之後,他們就不願意跟我玩了,因為我的量太小了。人家還是願意跟量大的合作,說你確實給了我一點價值,但是那麽多團購平臺我都去弄,多煩啊,服務員得培訓記住這個是嘀嗒團來的、那個是美團來的,四五個下來他就記不住,混了。

到今天做拼車,這個事情就變成是,乘客更重要還是車主更重要?我們的態度是,一定要讓乘客能打到車,讓乘客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好的保障。這個觀念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或者認同了也不是這麽執行的。但我們很多決定都是按照這個來的。

比如說,在嘀嗒的系統里,乘客有權隨時取消訂單。原先,我們規定半小時之後就不許取消了,後來想想,既然都可以取消了,何必還半小時不半小時的呢?只是說,車主這邊可能跑冤枉路了,我平臺再補償他就完了嘛。這麽著,我連30分鐘的限制都沒了。

於是,會有車主向我們表達不滿,說我都開那兒去了,幹嗎給我取消啊;或者說,憑啥乘客可以取消訂單,車主不能取消訂單啊。我們都聽進去了,就是車主被用戶放鴿子了白跑路,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在產品上提了無數次方案,無數次被否定。因為一評估,整個流程走下來,還是會造成很多交付上的問題,讓很多正常的情況變得非常複雜。所以,現在我們只能提供人工服務,力所能及地對車主進行補償和安撫。

第四,我們以前在技術上投入不夠,用人堆。那會兒人最多的時候1300人,比起三五千人的還是毛毛雨,但是對於一個小團隊來說還是挺多的了。當時的思路是說,哎呀,為了快對吧,上人唄,不行起碼先弄起來。我的客服、支付、運營、編輯,人用得都挺多,全國有小兩百個編輯。

後來我們發現,從中長遠來看,成本又高,效率又低,出錯比例還大——人嘛,免不了出問題。我們的後臺在所有團購里面是最弱的,也很難規模化。

現在,我們能用技術和產品解決的事情,決不用人。以前我們1300人的公司,技術就十幾個人。現在公司60多人,技術有20多個,遠遠不夠,還要加,加大技術投入才有效率保障。只有技術不可能解決的,比如地推,我們才會毫不猶豫用人。

第五,以前我們比較偏重於規範和流程,因為我們外企出來的比較擅長這個。但是後來發現,如果你剛開始規模小的時候,特別是發展快的時候,過於規範和嚴謹,反倒是一個掣肘。

這不光是影響你圈地的問題。其實,你要規範和嚴謹,無非是希望效率高、少出錯。實際上,在高速發展、規模不大的時候,你過於規範的話,不光是把速度拉下去了,就連高效率也沒看到。你得在合適的階段配以合適的規範、合適的流程。這個沒有一二三,很難很難,但至少我們意識明確了,不能照原來那麽幹。

第六,我們原來什麽都是自己搞,好控制嘛,客服也是自建的。折騰半天,速度也不夠快,也不夠專業,亂七八糟的。

現在,我們幹脆把客服外包(註:截至2015年4月底)。如果外面能夠提供很專業的服務,又不是我們十分核心的,就盡量用外部資源,以合作的方式去做。我們自己的人就可以更加精幹,管理得更好,也更加高效。

第七,千萬別到沒錢了再去融資。那時候你可能有點抓瞎,就不從容了。應該在子彈還比較富裕的時候就去融資。

當然了,你的估值和融資到底怎麽平衡啊?非得要一個高估值,還是說隨行就市,錢拿到再說?這不是個新鮮事兒,大家都在說,但是呢,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了,想法肯定就沒那麽從容了,就沒那麽聰明睿智,說好我就拍了——我也會那樣啊,當然拿錢最重要,我不在乎估值什麽的。但事情真擺到眼前的時候,又不一樣。這就是人性,誰都想利益最大化,誰都想估值高稀釋少。

原先,我們預估團購這個市場競爭沒那麽激烈,發展沒那麽迅速。所以,我們設想的融資節奏是,2010年7月拿TERM,10月CLOSE,然後到2011年底再融一筆錢。等融到這筆錢,就把原本的代理商收回,改成直銷的模式。

結果,人家拉手網在2010年12月底就完成了兩輪,到2011年1月,人家宣布10億美元的估值融了1億。當時我們覺得,吹牛吹得還挺大,太離譜了。結果人家是真的啊,想著下半年就上市了。所以你看,我們當時對於競爭強度的估計,對於發展速度的估計,都太那什麽了。

知道人家是真融了1億,我們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去找錢,那當然手忙腳亂了。人家拿到了,你就沒有了,而且人家拿到了,發展速度噌就上去了。2010年12月的時候,我們的交易量還是第二,有14個城市。但人家融到錢之後嘩一下就弄到100個城市。我們就瞎了,規模一下子也拉開距離了。

原本有一家要投我們,三千萬美元,都談好了,就差簽字,最後一哆嗦了,又沒有了。最後IDG給了我們600萬美元的貨銷貸款,所以前前後後加起來,我們一共就900萬美元。

這也是之前一個很大的經驗。如果沒有這個經驗,我再去做的時候還得犯錯誤,還得糾結,快慢啊、節奏啊、老那麽快幹嘛啊⋯⋯你想想我們現在,嘀嗒拼車去年7、8月份A輪,今年1月B輪,5月C輪,D輪我們也得這麽幹。

O2O拼的就是產品、執行力和錢。你前面兩個再優秀,沒有子彈你也會死。當然,很少看到前面兩個不行還拿到錢做成了的,那是烏雞變鳳凰,沒有。本來就是鳳凰,再弄來兩個金翅膀,就助力飛起來了。
 

大戰在即,幾乎每個周末,嘀嗒拼車的辦公室里都有人


最後,這幾年,我對速度、規模和效率的理解是有變化的。以前剛開始做的時候,肯定是效率第一,其他兩個跑後面去了。現在,我們肯定說速度第一,規模也是第一,要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大的規模,效率要擺在後面。你會發現,在這個時間段里效率可能是低的,但在更長的階段里,這個效率是最高的。

這幾年,從千團大戰到拼車大戰,從一個風口走到另一個風口,感觸還是很深得。這個行業規模大不大?是不是能夠迅速地做起來?這兩個判斷成立的話,所有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會蜂擁而入,激烈拼殺。這里面,團隊要足夠拼,要足夠冷靜,別到時候被一個勝利沖昏了頭腦,犯多元化的錯誤,犯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的錯誤,或者別人出了一個什麽招,你亂了、慌了,拍板拍錯了。

當所有這些問題都發生的時候,壓力最大的人是我。那時候,我就一個人去爬香山,把腦袋放空,什麽都不想。因為你一想就腦袋疼,天旋地轉的,好家夥,怎麽想也想不出解決方式了。你要在公司待著呢,反倒還受影響,讓大家看到你臉色不好,可能又要出事了。\版權聲明:本文述者宋中傑,文雷曉宇,編輯王冀,攝影紀珂,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面對“野蠻人”Uber無底線式的競爭,本土公司該如何應對?

嘀嗒拼車創始人宋中傑曾經創辦嘀嗒團,但最終失敗。他認為“拼車大戰”和“百團大戰”有相似之處,而上一次的失敗就是這一次的聖經。

口述 | 宋中傑
文 | 雷曉宇
編輯 | 王冀
圖 | 紀珂


幾年前,我從Google出來創業,做團購。花了900萬美元,把嘀嗒團做到市場前十。但在千團大戰里,我們失敗了。現在看起來,我們犯了八大錯誤。這些錯誤對於現在做嘀嗒拼車,都是珍貴的教訓。

宋中傑今年40多歲,也是采訪中表現得最滴水不漏的那個人


第一,我們對當時整個市場最終格局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覺得,團購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市場,你這邊強點,我那邊強點,所以不會是寡頭格局,可能是多頭格局,十幾家百花齊放,那麽大家都有生存空間,規模不是那麽重要。

現在來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如果你以技術作為產品和業務模式的支撐,就一定會是寡頭格局,而且形成寡頭的時間會越來越短。第三名只有10%,第二名也一直量往下掉——當然它們都有價值,但老大的價值才會越來越大。

作為公司的老大,這是我當時犯的最大的錯誤。這是最核心的錯誤,帶來後面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我們精細化偏重了,總想著少花錢多辦事。當我的速度、成本控制和我的精細化控制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偏向於慢一點,效率更高一點,成本更優化一點。當你這麽去運營的時候,規模一定越來越小。當你小到連融資都很難,沒人願意來看你的時候,就不存在小而美的空間了。

任何一個創始人,他對錢都是很敬畏的,要負責任的。撒錢撒得嘩嘩的,大家都覺得心疼得不得了,在批預算的時候都會想想。剛開始,都會說“沒事,砸,沖,咱們一天把它打下去,誰怕誰啊,拼刺刀幹唄”,誰都會這麽說。可是等到下面把預算報上來,你會想半天,真要花這個錢嗎?你會痛苦地思考半天。很多人可能花了兩三筆之後就會說“哎呀,咱們收一收吧,看看情況怎麽樣”。

現在,雖然我每次批錢的時候還是再三思考,還是膽顫,但到了最後,前面的經驗教訓還是提醒我:“應該花,這時候的錢是成本最低的錢,效率最高的錢。”如果沒有那次經驗教訓的話,我就不會這麽做。所以,大指導思想定完之後,真正操作的時候我們的膽量更大,內心也強大了許多。

打撲克的時候,你玩的是籌碼,誰都能充大頭,誰都英雄好漢、豪氣沖天。但是真金白銀放在那兒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只有經歷過,你才可能那麽堅強,那麽堅定。

第三,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到底是用戶重要還是商戶重要?雙邊都很重要,但要真那什麽的時候,誰優先?我們在團購的時候認為,商戶第一,用戶第二。因為我們覺得,最終的服務是由商家提供的,只要商家的服務好,我就不愁用戶。所以,我們很偏向於商家的服務和支持。

那時候,王興明確說了,“用戶第一,商家第二,團隊第三”。現在看,他是對的。用戶是上帝,他花錢消費,你只有滿足他,讓他的體驗最好,你才能夠獲得用戶,他才願意在你這兒花錢。你有了這些用戶,商家一定還願意跟你合作。

當時我們犯了錯誤,花了很多時間做商戶這一塊。我們找了一些做提案的人,為商戶做市場方案,用戶群體啊、定位啊、怎麽吸引人流啊,弄一大堆。早期的時候,我量不是最大的,只是六七名,但商戶都願意跟我合作。可是,合作了一兩個星期之後,他們就不願意跟我玩了,因為我的量太小了。人家還是願意跟量大的合作,說你確實給了我一點價值,但是那麽多團購平臺我都去弄,多煩啊,服務員得培訓記住這個是嘀嗒團來的、那個是美團來的,四五個下來他就記不住,混了。

到今天做拼車,這個事情就變成是,乘客更重要還是車主更重要?我們的態度是,一定要讓乘客能打到車,讓乘客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好的保障。這個觀念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或者認同了也不是這麽執行的。但我們很多決定都是按照這個來的。

比如說,在嘀嗒的系統里,乘客有權隨時取消訂單。原先,我們規定半小時之後就不許取消了,後來想想,既然都可以取消了,何必還半小時不半小時的呢?只是說,車主這邊可能跑冤枉路了,我平臺再補償他就完了嘛。這麽著,我連30分鐘的限制都沒了。

於是,會有車主向我們表達不滿,說我都開那兒去了,幹嗎給我取消啊;或者說,憑啥乘客可以取消訂單,車主不能取消訂單啊。我們都聽進去了,就是車主被用戶放鴿子了白跑路,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在產品上提了無數次方案,無數次被否定。因為一評估,整個流程走下來,還是會造成很多交付上的問題,讓很多正常的情況變得非常複雜。所以,現在我們只能提供人工服務,力所能及地對車主進行補償和安撫。

第四,我們以前在技術上投入不夠,用人堆。那會兒人最多的時候1300人,比起三五千人的還是毛毛雨,但是對於一個小團隊來說還是挺多的了。當時的思路是說,哎呀,為了快對吧,上人唄,不行起碼先弄起來。我的客服、支付、運營、編輯,人用得都挺多,全國有小兩百個編輯。

後來我們發現,從中長遠來看,成本又高,效率又低,出錯比例還大——人嘛,免不了出問題。我們的後臺在所有團購里面是最弱的,也很難規模化。

現在,我們能用技術和產品解決的事情,決不用人。以前我們1300人的公司,技術就十幾個人。現在公司60多人,技術有20多個,遠遠不夠,還要加,加大技術投入才有效率保障。只有技術不可能解決的,比如地推,我們才會毫不猶豫用人。

第五,以前我們比較偏重於規範和流程,因為我們外企出來的比較擅長這個。但是後來發現,如果你剛開始規模小的時候,特別是發展快的時候,過於規範和嚴謹,反倒是一個掣肘。

這不光是影響你圈地的問題。其實,你要規範和嚴謹,無非是希望效率高、少出錯。實際上,在高速發展、規模不大的時候,你過於規範的話,不光是把速度拉下去了,就連高效率也沒看到。你得在合適的階段配以合適的規範、合適的流程。這個沒有一二三,很難很難,但至少我們意識明確了,不能照原來那麽幹。

第六,我們原來什麽都是自己搞,好控制嘛,客服也是自建的。折騰半天,速度也不夠快,也不夠專業,亂七八糟的。

現在,我們幹脆把客服外包(註:截至2015年4月底)。如果外面能夠提供很專業的服務,又不是我們十分核心的,就盡量用外部資源,以合作的方式去做。我們自己的人就可以更加精幹,管理得更好,也更加高效。

第七,千萬別到沒錢了再去融資。那時候你可能有點抓瞎,就不從容了。應該在子彈還比較富裕的時候就去融資。

當然了,你的估值和融資到底怎麽平衡啊?非得要一個高估值,還是說隨行就市,錢拿到再說?這不是個新鮮事兒,大家都在說,但是呢,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了,想法肯定就沒那麽從容了,就沒那麽聰明睿智,說好我就拍了——我也會那樣啊,當然拿錢最重要,我不在乎估值什麽的。但事情真擺到眼前的時候,又不一樣。這就是人性,誰都想利益最大化,誰都想估值高稀釋少。

原先,我們預估團購這個市場競爭沒那麽激烈,發展沒那麽迅速。所以,我們設想的融資節奏是,2010年7月拿TERM,10月CLOSE,然後到2011年底再融一筆錢。等融到這筆錢,就把原本的代理商收回,改成直銷的模式。

結果,人家拉手網在2010年12月底就完成了兩輪,到2011年1月,人家宣布10億美元的估值融了1億。當時我們覺得,吹牛吹得還挺大,太離譜了。結果人家是真的啊,想著下半年就上市了。所以你看,我們當時對於競爭強度的估計,對於發展速度的估計,都太那什麽了。

知道人家是真融了1億,我們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去找錢,那當然手忙腳亂了。人家拿到了,你就沒有了,而且人家拿到了,發展速度噌就上去了。2010年12月的時候,我們的交易量還是第二,有14個城市。但人家融到錢之後嘩一下就弄到100個城市。我們就瞎了,規模一下子也拉開距離了。

原本有一家要投我們,三千萬美元,都談好了,就差簽字,最後一哆嗦了,又沒有了。最後IDG給了我們600萬美元的貨銷貸款,所以前前後後加起來,我們一共就900萬美元。

這也是之前一個很大的經驗。如果沒有這個經驗,我再去做的時候還得犯錯誤,還得糾結,快慢啊、節奏啊、老那麽快幹嘛啊⋯⋯你想想我們現在,嘀嗒拼車去年7、8月份A輪,今年1月B輪,5月C輪,D輪我們也得這麽幹。

O2O拼的就是產品、執行力和錢。你前面兩個再優秀,沒有子彈你也會死。當然,很少看到前面兩個不行還拿到錢做成了的,那是烏雞變鳳凰,沒有。本來就是鳳凰,再弄來兩個金翅膀,就助力飛起來了。
 

大戰在即,幾乎每個周末,嘀嗒拼車的辦公室里都有人


最後,這幾年,我對速度、規模和效率的理解是有變化的。以前剛開始做的時候,肯定是效率第一,其他兩個跑後面去了。現在,我們肯定說速度第一,規模也是第一,要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大的規模,效率要擺在後面。你會發現,在這個時間段里效率可能是低的,但在更長的階段里,這個效率是最高的。

這幾年,從千團大戰到拼車大戰,從一個風口走到另一個風口,感觸還是很深得。這個行業規模大不大?是不是能夠迅速地做起來?這兩個判斷成立的話,所有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會蜂擁而入,激烈拼殺。這里面,團隊要足夠拼,要足夠冷靜,別到時候被一個勝利沖昏了頭腦,犯多元化的錯誤,犯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的錯誤,或者別人出了一個什麽招,你亂了、慌了,拍板拍錯了。

當所有這些問題都發生的時候,壓力最大的人是我。那時候,我就一個人去爬香山,把腦袋放空,什麽都不想。因為你一想就腦袋疼,天旋地轉的,好家夥,怎麽想也想不出解決方式了。你要在公司待著呢,反倒還受影響,讓大家看到你臉色不好,可能又要出事了。\版權聲明:本文述者宋中傑,文雷曉宇,編輯王冀,攝影紀珂,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螞蟻金服又有大動作。5月19日,在商業創新大賽《一馬當先》的啟動儀式上,作為大賽獨家戰略合作夥伴的螞蟻金服,宣布成立“螞蟻生態共贏基金”,首期拿出10億人民幣扶持創新企業。

6月底或7月初,國家即將頒布互聯網金融相關監管條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博弈將更為白熱化,金融大池中兩大機構之間是此消彼長還是相互融合?

作為互聯網金融中最大的Player(玩家),螞蟻金服自有一套博弈智慧。總結起來就是螞蟻金服副總裁韓歆毅說的一句話:“我們要構建生態,而非帝國。”

10億,只是打造螞蟻金服金融生態中的小小一步。
 

\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  韓歆毅


文 | i黑馬  王奕

進化

“生態,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生長出來的;但也不能野蠻生長,需要制造條件,”韓歆毅在接受《創業家》獨家專訪時提到了螞蟻金服構建金融生態圈的奧秘。

他舉例稱,就像地球進化出生物,需要很多條件的“恰逢其時”。而螞蟻金服現在做的,就是提供進化的“培養皿”。

在《一馬當先》的啟動儀式上,韓歆毅提出了三個關鍵詞:融和、創新、共創共贏。

韓歆毅在互聯網金融中加了一個+號,叫“互聯網+金融”,他認為互聯網不是顛覆一切,互聯網會像過去的電力、能源一樣,變成行業的基礎設施,去幫行業的生態夥伴更好的發展,以改善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大融和”的過程。

至於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已沒有那麽難。韓歆毅稱,十幾年前中國創業是將矽谷的模式拿來抄一抄,現在中國的模式在國外被別人抄。他們4月底去了一趟美國,觀察當地的信用與征信企業,發現中國很多已走在美國前面。韓歆毅認為,從傳統的模式和技術中突破創新很困難,而在中國,都是全新的,“這是最好的創新時代”。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生態時代,是一個大家共贏的時代,我們一定是作為一個基礎技術能力輸出方,我們幫助大家完善這個生態,使得每一個創業者在這個生態體系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韓歆毅最後宣布成立“螞蟻生態共贏基金”,首期拿出10億人民幣扶持創新企業,並還要成立股權眾籌平臺“螞蟻達客”。

螞蟻達客將與IDG、紅杉等多家創投機構及淘寶眾籌、創客+等平臺形成合作,為創業項目提供從初創融資到產品銷售等全成長周期的融資服務。

“國外有納斯達克,中國將有螞蟻達客,”韓歆毅介紹,在螞蟻達客平臺上將微小投資力量和創業力量打通,把它變成一個眾籌平臺,形成投資圈生態。

進化的條件無非兩點,一是環境所提供的進化機會,二是生物能夠利用這種機會。螞蟻金服以領航者的身份,在給中國的創新力量註入資金和“營養”,推動整個行業的進化和升級。

博弈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站在時代浪頭前振臂一呼,兩年前橫空出世的余額寶,成為了攪動金融市場的一條鮎魚。

金融不再是“高帥富”的專利,余額寶像海綿一樣吸納了“屌絲”階層。

終於,金光閃閃的金融機構被拉到了摸爬滾打的市井戰場。

“天天和銀行打,很大的成本都花在競爭上,”韓歆毅說,目前螞蟻金服的策略是“錯位市場”。用戶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螞蟻金服服務中下層,傳統金融服務中上層。

市場並非一刀切,跑馬圈地後不可能就再無交集。在中間層,雙方仍然會有競爭的存在。

但在行動上,螞蟻金服已表現出和好的誠意,他們研發出服務傳統金融的數據產品。目前,螞蟻金服正在和一些銀行合作,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用戶行為,包裝成脫敏的數據輸出給傳統金融機構,便於他們有針對性開發客戶,進行營銷。

“錢並不重要,主要是想構建和平的關系。目前,傳統金融機構已對我們有所改觀,”韓歆毅一直強調,“我們不是顛覆者,我們選擇互補、合作,我們也不是金融公司,我們就是一家數據公司、技術公司,”螞蟻金服只是希望搭建一個平臺,並不過多直接介入金融行為。

這和淘寶網的邏輯定位,如出一轍。

生態

“如果我們一開始按照帝國的思路去構造,那就完全錯了”,韓歆毅說,螞蟻金服要生態,不要帝國。在螞蟻金服的未來布局上,我們可以看到既宏大又細致的藍圖,中國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幾乎都將滲透。

在現實戰略上,螞蟻金服將堅持“平臺、農村、國際”三大方向。

“平臺,就是平行拓展;農村,就是往下沈;國際,就是往外擴,”韓歆毅說,螞蟻金服正在構建基礎設施,搭建金融平臺,“芝麻信用”和“金融雲”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芝麻信用”是基於大數據的挖掘,針對商戶和消費者在阿里系統里面的交易數據,進行信用評分。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用戶在入住酒店的時候,只要有很高的芝麻信用分,就可以不必再刷卡或交押金,在酒店前臺辦完房卡直接入住,走的時候直接結賬。

如果芝麻信用能成為全社會認可的征信,將成為整個金融行業的“制高點”,這也是多年來,馬雲布局大數據收獲的“金果子”。

在農村上,螞蟻金服更有精根細作,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並提供最基礎的存款、貸款、支付等金融服務。

越來越多的用戶卷入螞蟻金服的應用場景中,有人因此總結了螞蟻金服的生態價值公式=人口×應用場景×使用頻率×大數據有效挖掘程度。

韓歆毅認為公式和螞蟻金服的內在邏輯一脈相承,他尤其喜歡其中的乘號,“因為這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次方級往上翻,這正是互聯網的化學反應”。

螞蟻金服沒有給自己定位成“帝國締造者”,面對曾經的統治者傳統金融機構,螞蟻金服進行著溫和革命,合作不競爭,補充不替代。在金融行業,又以先驅者的身份,引領行業生態,進化升級。

漲船高,不管如何,螞蟻金服永遠是站在“制高點”的贏家。進化

 

“生態,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生長出來的;但也不能野蠻生長,需要制造條件,”韓歆毅在接受《創業家》獨家專訪時提到了螞蟻金服構建金融生態圈的奧秘。

 

他舉例稱,就像地球進化出生物,需要很多條件的“恰逢其時”。而螞蟻金服現在做的,就是提供進化的“培養皿”。

 

在《一馬當先》的啟動儀式上,韓歆毅提出了三個關鍵詞:融和、創新、共創共贏。

 

韓歆毅在互聯網金融中加了一個+號,叫“互聯網+金融”,他認為互聯網不是顛覆一切,互聯網會像過去的電力、能源一樣,變成行業的基礎設施,去幫行業的生態夥伴更好的發展,以改善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大融和”的過程。

 

至於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已沒有那麽難。韓歆毅稱,十幾年前中國創業是將矽谷的模式拿來抄一抄,現在中國的模式在國外被別人抄。他們4月底去了一趟美國,觀察當地的信用與征信企業,發現中國很多已走在美國前面。韓歆毅認為,從傳統的模式和技術中突破創新很困難,而在中國,都是全新的,“這是最好的創新時代”。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生態時代,是一個大家共贏的時代,我們一定是作為一個基礎技術能力輸出方,我們幫助大家完善這個生態,使得每一個創業者在這個生態體系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韓歆毅最後宣布成立“螞蟻生態共贏基金”,首期拿出10億人民幣扶持創新企業,並還要成立股權眾籌平臺“螞蟻達客”。

 

螞蟻達客將與IDG、紅杉等多家創投機構及淘寶眾籌、創客+等平臺形成合作,為創業項目提供從初創融資到產品銷售等全成長周期的融資服務。

 

“國外有納斯達克,中國將有螞蟻達客,”韓歆毅介紹,在螞蟻達客平臺上將微小投資力量和創業力量打通,把它變成一個眾籌平臺,形成投資圈生態。

 

進化的條件無非兩點,一是環境所提供的進化機會,二是生物能夠利用這種機會。螞蟻金服以領航者的身份,在給中國的創新力量註入資金和“營養”,推動整個行業的進化和升級。

 

博弈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站在時代浪頭前振臂一呼,兩年前橫空出世的余額寶,成為了攪動金融市場的一條鮎魚。

 

金融不再是“高帥富”的專利,余額寶像海綿一樣吸納了“屌絲”階層。

 

終於,金光閃閃的金融機構被拉到了摸爬滾打的市井戰場。

 

“天天和銀行打,很大的成本都花在競爭上,”韓歆毅說,目前螞蟻金服的策略是“錯位市場”。用戶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螞蟻金服服務中下層,傳統金融服務中上層。

 

市場並非一刀切,跑馬圈地後不可能就再無交集。在中間層,雙方仍然會有競爭的存在。

 

但在行動上,螞蟻金服已表現出和好的誠意,他們研發出服務傳統金融的數據產品。目前,螞蟻金服正在和一些銀行合作,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用戶行為,包裝成脫敏的數據輸出給傳統金融機構,便於他們有針對性開發客戶,進行營銷。

 

“錢並不重要,主要是想構建和平的關系。目前,傳統金融機構已對我們有所改觀,”韓歆毅一直強調,“我們不是顛覆者,我們選擇互補、合作,我們也不是金融公司,我們就是一家數據公司、技術公司,”螞蟻金服只是希望搭建一個平臺,並不過多直接介入金融行為。

這和淘寶網的邏輯定位,如出一轍。

 

生態

 

“如果我們一開始按照帝國的思路去構造,那就完全錯了”,韓歆毅說,螞蟻金服要生態,不要帝國。在螞蟻金服的未來布局上,我們可以看到既宏大又細致的藍圖,中國的每一根毛細血管幾乎都將滲透。

 

在現實戰略上,螞蟻金服將堅持“平臺、農村、國際”三大方向。

 

“平臺,就是平行拓展;農村,就是往下沈;國際,就是往外擴,”韓歆毅說,螞蟻金服正在構建基礎設施,搭建金融平臺,“芝麻信用”和“金融雲”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芝麻信用”是基於大數據的挖掘,針對商戶和消費者在阿里系統里面的交易數據,進行信用評分。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用戶在入住酒店的時候,只要有很高的芝麻信用分,就可以不必再刷卡或交押金,在酒店前臺辦完房卡直接入住,走的時候直接結賬。

 

如果芝麻信用能成為全社會認可的征信,將成為整個金融行業的“制高點”,這也是多年來,馬雲布局大數據收獲的“金果子”。

 

在農村上,螞蟻金服更有精根細作,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並提供最基礎的存款、貸款、支付等金融服務。

 

越來越多的用戶卷入螞蟻金服的應用場景中,有人因此總結了螞蟻金服的生態價值公式=人口×應用場景×使用頻率×大數據有效挖掘程度。

 

韓歆毅認為公式和螞蟻金服的內在邏輯一脈相承,他尤其喜歡其中的乘號,“因為這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次方級往上翻,這正是互聯網的化學反應”。

 

螞蟻金服沒有給自己定位成“帝國締造者”,面對曾經的統治者傳統金融機構,螞蟻金服進行著溫和革命,合作不競爭,補充不替代。在金融行業,又以先驅者的身份,引領行業生態,進化升級。

 

水漲船高,不管如何,螞蟻金服永遠是站在“制高點”的贏家。\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古树、大树,却没有古草、大草。



        对于投资来说,投资者的关键不是找到涨得快的股票,而是找到值得投资的树,草往往遍地都是,但值得投资的树,能够长成古树、大树的树却是少之又少。

       树也是充满了竞争,好的树人人都抢着要,以至于原来应该卖100元的好树,结果被卖成了1000、10000元甚至更高,远远超过了其价值。往往这些树被贴上了很多有意思的标签,比如品种好、稀缺、名人种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概念附会其中。

      这些时候通常不是买树的好时机。我觉得买树的好时机有两个:一个是种子期,另一个是遇到狂风暴雨期。

        在种子期时,要能够区分是树的种子还是草的种子。区 分树的种子还是草的种子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各种种子,既要研究树的种子,也要研究草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钟子期将树与草进行很好的区分,尽管如此,还 是有些种子,我们是不能区分是树还是草的种子,因为每个人都有盲点,不可能知道种种种子的差别,但那又有什么大关系呢?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熟悉的种子里去区分清楚是树的种子还是草的种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有精力,可以去研究更多的种子。

        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狂风暴雨期。有时候会把树枝给打断,让树受到重创,很多买树的人就又开始评估树的价值,有时候好树被评为坏树,明明树很名贵,只断了一些细枝,结果就被卖了一个白菜价。这往往是真心买树的投资者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些都还不是最恐怖的怕就怕把草当成树,把草的疯狂生长看成树的疯狂生长。而不知道过一段时间以后,草可能就枯萎了还有很多人就是喜欢拿着草去跟涨得相对慢的树来比,然后去嘲笑树涨得太慢了,殊不知买树的人根本就不屑于草的生长速度相比。

      只有哪些树草不分或者分不清的人,才会让草与树扰乱了自己的判断。比如在春天的时候,草就涨得快,很多人就幻想着草会无限上涨,能涨到与那些已经涨得很高的树相比。那时候就会说,树没前途了,涨得速度太慢了,每年才那么一点,而草涨得速度就是很快,几天时间就一倍,十几天时间就两倍,几个月时间就好多倍,着实让人羡慕。

       投资草也没错,尤其是能够把握什么时候春天到来,什么时候草是开始涨得最快的时候,但在股市中远没有那么容易,往往我们不知道春天什么时候到来,而且还要不断去判断什么时候春天过去,要不断地去判断加判断,这是投资草的难处。     

       有些是树还是草,其实是挺容易区分的,比如茅台肯定是一棵树,但再好的树也会经历风雨。而类似万福生科,就是一根杂草,它有时候也会看上去长势喜人。凡事听我讲投资的人,我一般会告诉他们,打死也不碰万福生科类似的股票

       想成为大树,就不要和草去比,实质上是让投资者自己选择清楚是投资树,还是投资草而已,投资不容易,投资草不容易,投资树也不容易。树很可能被一个闪电劈中而成为焦木,草很可能被动物随便吃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事,投资树有很多时候可以看到草看不到的风光。

       就我而言,喜欢找一些值得投资的树, 种着不动,而不是拿着和草去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9

思考、情绪与交易: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4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893

牛市就一个拐点,不要轻易猜测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00


核心结论:
①过去风格阶段性切换多在3季末或之后,源于政策催化、资金博弈,目前火候不够。
②居民财富配置迁徙是大势,资金入市凶猛,牛市顺应趋势胜于猜测拐点,阶段性风险跟踪股市政策动态,前期已点刹车,当下不过虑。
③“牛”住梦想,上帝、恺撒各取所需,转型方向的成长是主战场,如互联网+、中国智造、医疗健康,主板机会体现为政策主题,是辅战场,如国企改革、大上海。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6 月3日市场宽幅震荡后,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市场风格切换和回调风险。6月7日我们发布中期策略报告《“牛”住梦想》,指出本轮牛市是转型的“中国梦”, 这次泡泡将创纪录。牛市就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成长、价值都有机会,只是角色和战法不同,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1、上帝、凯撒,各取所需


牛市就是水涨船高,机会各不相同。
6 月3日市场宽幅震荡,关于风格切换的声音渐起;6月3日-8日,创业板指下跌5%,上证50上涨6%,投资者对于风格切换的担忧加深。但是6月9日-12 日,创业板指张5.3%,上证50下跌-3.1%,市场风格并未切换,不过国企改革、大上海等主题仍然活跃。我们反复强调,牛市就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成 长、价值都有机会,只是角色、战法不同,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本轮牛市本质上是反应转型的“中国梦”,代表转型方向的新兴成长是长牛主角, 类似05-07年牛市的地产链,是本轮牛市的主战场,是贝塔;主板更多以主题形式表现,是辅战场,是阿尔法。过去3年市场风格在Q3末Q4初出现阶段性转 变,均源于政策催化的主题爆发:如12年12月十八大之后银行股,13年8月底自贸区和10月的国企改革主题,14年11月一带一路和降息利好的板块。


风格阶段性切换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 比2012-14年,阶段性的风格转变缺乏政策事件的驱动,持仓和收益率偏差的博弈动力也不足。首先,从持仓结构来看。普通股票型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行业 占比中,12Q3银行占比低至6%,创当时历史新低;14Q3非银占比低至3%。15Q1机构虽仍重仓成长,但是大金融整体占比18.7%,远高于前期低 点8.4%。其次,从基金收益的差异程度来看,12-14年风格调整前基金净值累计涨幅前10%均值与后10%均值的差比平均涨幅分别为3、3.3、 2.4,目前为1.1,基金净值增幅的中位数为104%,目前才6月中旬排名靠后的基金博弈风格切换的动力不强。





2、牛市顺应趋势胜于猜测拐点


牛市就一个拐点,不要轻易猜测。
一 轮牛市最终结束于产业发展动力耗竭,如96-01年的家电饱和、05-07年的地产销售疯狂、2000年科网泡沫化等,中国转型才开始,牛途还很长。从 14年7月增量资金开始入场算起,上证综指10个月涨150%,速度超过以往所有牛市,创业板指涨200%;2015年1-5月换手率(年化)来看,A股 远高于其他市场,创业板达到10倍,纳斯达克市场也不过2.5倍。市场快速大幅度上涨引发投资者担忧也属正常。但居民财富的重新配置动能巨大,资金入市难 以阻挡,市场趋势不会轻易改变。今年以来,分别代表散户、机构、杠杆资金、外资的银证转账、偏股型基金份额、融资余额、沪股通净流入增长35170、 7997、11886、805亿,合计5.6万亿。3月市场第二次加速上涨以来,融资交易占比从25.4%降至13.8%,说明1月中的降杠杆措施已经奏 效。市场上涨的核心原因是钱太多,当前中国大陆类似1980-90年代日本、台湾,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资金“过剩”严重。市场的中期调整,除非“急刹车”的 强手段改变投资者预期。


中期调整也无需太担忧,继续观察。
任何一轮牛市,途中都会遇到波折,回顾A股牛市及震荡市,中期调整通常由三大因素导致:
①管理层调控股市,如07年530上调印花税率为股市降温;
②宏观政策调整,如06年5月加息导致股市调整;
③海外金融危机,如97年5月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股市调整。


从 目前来看,后两种风险暂无忧,但市场上涨过快,资金入市仍在持续,管理层调控股市引发中期调整可能性最大。从调控手段来看,可能会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力收 紧场外杠杆资金,本轮牛市通过伞形信托、银行理财配资等提升交易杠杆的方式发展迅猛,场外杠杆资金万亿以上,一旦监管政策收紧将对市场阶段性影响;二是提 高印花税等直接给股市降温的措施。6月12日新闻发布会融资融券修订明确允许融资融券合理展期,目前出台政策仍以点刹式为主。当下政策仍偏温和,无须过虑 市场趋势性变化。








3、策略:“牛”住梦想


“牛”住梦想,不同战场不同战法。
《“牛” 住梦想——2015年中期A股投资策略-20150607》指出,本轮牛市就是转型“中国梦”,这次泡泡将创记录。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 国南海泡沫及海内外历次牛市,都是短期形成巨大涨幅,牛市就是水涨船高,顺应趋势胜于猜测短期拐点。投资者短期的纠结,无外乎市场会否出现波折,最好能高 抛低吸,实际上择时非常难,尤其是小波动。历史数据显示,牛市中基金收益率低于上证综指,而熊市、震荡市中基金收益率战胜指数,这从侧面反应,牛市中择时 是很难的。今年来股票型公募、阳光私募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104%、36%,这其中的差异也是源于此。牛市都有机会,分清主战场、辅战场,转型方向的 成长是主战场,宜用阵地战,主板的机会体现为政策主题,是辅战场,宜用游击战。


成长是主战场,守住阵脚。
本 轮牛市本质上就是实现转型的“中国梦”,12年12月以技术进步为新动力的全球增长重构背景下,创业板代表的新兴产业先启动,14年7月国家治理完善、改 革加速,增量资金入场。参考历史,牛市终结源于主导产业发展动力耗竭,中国转型才开始,资产配置搬家才开始,牛途还很长。当前的转型牛中,成长是主战场, 是贝塔,操作上以阵地战为主。关注成长三大主导产业:
①技术演变对应互联网+。互联网+ 与生产制造结合还需时间,已经创新型改造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旅游,正在向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如能源、机场等;
②政策扶持对应先进制造。中国欲弯道超车,需制造升级、互联网发展两条腿走路,工业4.0关注设备互联+智能工厂+信息处理,强国梦关注高端制造(军工);


③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决定服务消费崛起,如医疗健康。


主板主题也精彩,国企改革+大上海。
牛 市就是水涨船高,主板一样有机会,体现为政策催化的主题,继续看好国企改革、大上海。央企第二批试点有望近期公布,重点关注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地方 国企聚焦改革进度领先的上海、广东、安徽。详见《国企改革专题系列1-5》。6月12日浦东国资委公布国企改革“ 18条”,内容包括优化国资布局、强化分类监管、实施大集团战略、进一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大上海”具备国企改革、科创中心、迪士尼 三大催化剂。国企改革加速、为科创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正向循环;上海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体系,2030年跻身全球重要创新中心,未 来实施细则逐步推出,将极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迪士尼有望于15年年底测试运营,16年春开业,参考香港迪士尼主题表现,正式开园前1年左右相关指数上涨 明显加速。公司如张江高科、陆家嘴、浦东建设、强生控股、上海机电、自仪股份、华东电脑、爱建股份、美盛文化、春秋航空等。




(海通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76

管清友:资本市场要讲点政治,不要当淘气的孩子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94

作者:管清友


1、宽松转向了吗?我认为不是。宽松的方式也许会变,方向不会变。节奏出现的变化会对权益投资形成冲击,但市场已部分反应了,此时恐慌再无必要。


2、决策层不希望被投机者利用。所以资本市场要讲点政治,不要动辄说国家牛市、被利用这些可能触动神经的话。我没有批评同行的意思,大家的研究其实 很到位。只是善意提醒。我们看到了表现,但也要把握心态变化。而且这次初衷确实也不是如此。激活资本市场是很好的布局,被人当冤大头看,能不生气?违规能 不被查?自古以来,皇帝就很厌恶被利用,当冤大头。历史学家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讲的很透彻。市场的很多研究不要图扬图森破。


3、友好型政策确实出现态度变化,就像家长面对一个淘气的坏孩子。全面上涨全民股神让一些人忘乎所以,极度膨胀。淘气就会惹家长生气,该给的糖暂时 不给了。中国的体制和语境下,没有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怎么活跃?再加上打孩子屁股的时候有人在旁边添油加醋,手难免过重。但家长总归是家长,既要教训孩子 改正错误,又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把孩子打死是不能的。


4、全面上涨格局发生变化。新股发行力度加大、产业资本减持加速、新三板规模扩大、战略新兴板和注册制的推出、中概股的回归等因素对市场资金分流作 用将逐步加大,加之近期经济数据企稳,已处高位的股市与景气边际改善的实体经济将进入重新均衡的阶段,市场资金面将逐步承压。市场点位与换手率均处高位情 况下,单位资金推动股市上涨边际效应下降,市场维持全面上涨条件已不具备。证券法二读通过的可能性大,注册制会加快推出。


5、结构分化开始,机构战胜大妈的阶段到了。随着普涨格局结束,市场前期涨势过快而严重高估的板块和个股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结构分化不可避免,尤 其是成长股将表现得尤为明显,“伪成长”、“纯故事”的个股可能会被打回原形,而真成长将会在结构分化的市场中进一步凸显出投资价值。专业投资者的优势终 于可以体现出来。认清先进生产力的风口,精选高成长板块。在市场振幅加大、结构分化的形势下,投资配置难度加大,从投资标的选择上看将更趋于“精细化”。 精选个股,筛选绩优、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投资标的,甄别“伪成长”及处于监管“危墙”下的标的,对于投资者将更为重要。


6、新高或可见到,多策略对冲管理。坚定信心,淡定低调,与管理层和谐友好。市场基础还在,宏观指标亦没有导致政策发生质变。尽管资金面趋势上压力 加大,但当前增量资金高速入场基调未变,改革与经济转型预期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效应仍存。假以时日,新高还是有望突破,但这个过程可能变慢了。市场系统性风 险加大背景下,对于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提升,这就要求单策略资产管理计划要转向多策略资产管理计划。(民生宏观)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77

要褲子不要核子的伊朗總統

2015-07-27  TCW


經過近十二年談判,伊朗和「P5+1」(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在七月十四日達成協議,伊朗 的核能被限制在非軍事用途,以換得聯合國、美國及歐盟解除經濟制裁。這是近四十年來伊朗與國際社會最大和解,也實現了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當年的競選承諾。

兩年前被視為溫和派的魯哈尼當選伊朗總統時,伊朗已被美國經濟制裁超過三分之一世紀,聯合國後來也加入制裁行列,讓伊朗經濟飽受打擊。二○一三年他以逾五 成支持率當選總統,當時伊朗民眾罕見的上街慶祝,反映多數民眾「要褲子不要核子」(編按:出自香港《明報》一九六○年代的社評,反對中國當時在貧窮情況下 發展核武)的心聲。

牧師出身的魯哈尼,很早就認識諸多政要,一九六七年他在一次火車旅行,和一位什葉派牧師成為朋友,這位友人後來成為伊朗精神領袖何梅尼接班人的辦公室負責人。魯哈尼還認識後來當上伊朗總統的拉夫桑賈尼,這位前總統為魯哈尼邁向總統之路排除過不少障礙。

儘管出身自保守政治集團,魯哈尼卻非死守教條的信徒。他十八歲還是個神學院學生時,曾偷偷越過邊境進入伊拉克,拜見當時正在流亡的何梅尼。過程中魯哈尼坐 在車裡,一位走私者要求他摘下頭巾,以免惹人注意。其他信奉教條的什葉派穆斯林可能會拒絕這種要求,但魯哈尼毫不猶豫的摘下了他的白色頭巾。

這次伊朗與國際社會「大和解」,意味著魯哈尼改革開放路線的勝利,伊朗也將成為投資者的新熱點。包括「查理曼資本」(Charlemagne Capital)在內的數家英國基金公司,已進入德黑蘭股市。伊朗石油業預計將花二千三百億美元汰換設備擴大產能,也成為歐、美石油企業的目標。身為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的伊朗,或許此後將有一番新風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6

如果決定升級Windows10 那麽這些功能千萬不要錯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103.html

如果決定升級Windows10 那麽這些功能千萬不要錯過

一財網 TJ 2015-07-29 16:56:00

如果你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也符合免費升級Windows 10的資格,那麽今天小編介紹下Windows 10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

今天,微軟正式對外推送Windows 10操作系統的更新,Windows 7 SP1和Windows 8.1用戶將可以在一年之內免費執行Windows 10的升級。小編昨天已經對升級事項做了介紹(詳情:看完這些幫你決定要不要升級Windows 10)。如果你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也符合免費升級Windows 10的資格,那麽今天小編介紹下Windows 10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

萬能小娜棒棒噠 幽默小冰萌萌噠!

Windows 10桌面版最令人驚喜的一個功能是微軟小娜,她是微軟從WP8.1系統中移植到PC端的一個數字語音助手。目前該功能已經對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等7個國家開放。

也許,許多剛升級Win10的用戶之前並沒有接觸過Cortana,對聽話懂事又能幹的小娜很陌生。不過無需擔心,為了讓大家更熟悉小娜,微軟更新了Win10版小娜的後臺,加入了一個介紹頁面,為大家介紹了小娜的功能。

具體來說,用戶點開屏幕左下角“搜索Web和Windows”時,該建議就會彈出。小娜會從記事本、語音提醒、智能搜索、跟蹤航班、包裹等各個方面向用戶介紹自己的功能。點擊進入,用戶則可以瀏覽更詳細的使用指南,讓第一次與小娜見面的你不再抓耳撓腮、無所適從。

作為人工智能姐妹花的Windows 10版小冰延續了其專屬的特性,老用戶在Windows 10中通過微軟小娜界面輸入或者語音喚醒“召喚小冰”,就可以呼喚出那個已經在其它平臺混的臉熟的微軟小冰。作為你的專屬小冰,你與她聊的越多,她越了解你。與Win10版小冰聊天已經是一個很愉快的體驗,小冰的幽默機智、妙語連珠,讓人感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強大。而Win10版小冰的最大亮點是——強大的圖像識別能力。

此次微軟為小冰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感官:眼睛。Win10版本的小冰具備科技界最領先的圖像識別能力。用小冰自己的話說:“世界那麽大,讓小冰能夠看一看。”

強悍的Edge性能飆升碾壓一切

全新的Edge瀏覽器也是很多用戶翹首期盼的。除了炫酷的界面外,Edge瀏覽器的功能也是非常的出眾,微軟優化了觸摸板在瀏覽網頁時的操作性能,使之獲得了優於Chrome、Firefox和Opera的流暢體驗。

同時,正如Windows 10官方介紹的那樣,Edge瀏覽器還支持電腦與平板之間無縫數據轉移。

此外,在以往IE最不擅長的視頻播放方面,Edge瀏覽器也完成了蛻變式的進化,非但能夠流暢播放1080p視頻,就連4K視頻流也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得益於出色的運行效率,Edge瀏覽器觀看高清視頻時的電池消耗也要小於Chrome,用戶的平板和筆記本將獲得更長的續航時間。

另外,Cortana助手的進駐簡直可以說是Edge瀏覽器的獨門大殺器。Edge瀏覽器的搜索框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比如鍵入天氣,不用點擊搜索引擎就能看到回答。Cortana集成功能在不打擾用戶瀏覽的情況下推送搜索答案。

熟悉又好用的開始菜單又回來了

微軟在Windows 10中為用戶帶來了期待已久的開始菜單功能,並且將其傳統元素與Windows 8中的Modern元素相結合。點擊屏幕左下角的“Windows”鍵打開開始菜單之後,界面的最大特點是使碎片化應用包括新聞、天氣等能夠更集中,便於用戶第一時間掌握動態信息。你可以將開始菜單拖動到一個更大的尺寸,甚至將其設置為全屏。

Win 10開始菜單整合了Win 7、Win 8系統中用戶對開始菜單所喜歡的功能部分,用戶可以在開始菜單中打開常用的軟件,對Windows系統進行設置並預留空間添加自己喜歡的應用,開始菜單還能夠根據用戶已安裝的軟件進行軟件推薦。

另外,Windows 8標誌性的動態磁貼如今被放到了開始菜單的右側,而不再像過去一樣占據整個屏幕。在這個區域當中,你可以固定自己經常使用的磁貼,調整它們的大小,或是將不需要的磁貼移除。如果你對這些動態磁貼不是特別抗拒,那它們所提供的實時更新內容的確能夠帶來一定的便利。如果大家對滿屏幕的實時圖塊不感冒,可以將它們全都取下來,再為開始菜單鑲嵌一些指向傳統臺式軟件的快捷方式。

向酷炫的Windows Hello問好

據報道,最初有網友在曝光的Windows 10 Build 10125中,發現Windows Hello這一功能選項。該項功能內嵌在設置的登錄選項中,在激活這項功能之前需要輸入帳號密碼。

據了解,Windows Hello是一種生物特征授權方式,可以讓你實時訪問自己的Windows 10設備。Windows Hello作為Windows 10系統的全新安全功能,支持面部解鎖這種全新安全形式,自然需要通過額外帶IR傳感器的設備配套使用。

在最新預覽版中,Windows Hello提供了少量的設置選項(由於沒有IR傳感器配套設備,所以處於灰色狀態),一旦設備檢測到你的面部之後就會自動進行解鎖,此外為了提高安全級別,通過系統設定可以設置要求除了正臉之外還需要側臉的掃描。

簡單來說,它能讓用戶無縫、安全地登陸PC。Windows Hello支持3種生物識別功能,即指紋、虹膜、面部,這將加快用戶登陸的速度—因為密碼就是用戶自己,其要做的就是對著設備展示自己的臉或指紋。如果用戶的電腦配備一個英特爾Real Sense 3D攝像頭,那麽就能輕松使用Windows Hello。

總的來說,Windows Hello不僅比輸入密碼更加方便,也更加安全。

遊戲玩家的真愛:DirectX 12

Windows 10最讓遊戲玩家動心的部分莫過於DirectX 12了,這是新一代的圖形API規範。

微軟的DirectX 12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帶來了底層硬件優化,它改善了多線程效率,降低了驅動開銷,這對遊戲玩家和開發者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3D渲染技術上DX12也有更新,而在多卡互聯上,DirectX 12有可能成為黑馬,如果最終對AMD、NVIDIA及Intel核顯異構運算支持到位,那麽遊戲玩家屆時就不會受CF或者SLI的限制了。

總之,DirectX 12雖然是Windows 10功能中的一部分,但對PC遊戲玩家來說DirectX 12比目前的DirectX 11性能更強、功能更多,對移動平臺來說,DirectX 12也有著提升性能甚至降低功耗的奇效(GPU利用率上升,CPU功耗可以降低了)。相比DirectX 11需要全新硬件不同,DirectX 12可以兼容AMD、NVIDIA、Intel的DX11顯卡,雖然更高級的功能還是需要全新的硬件,但相對DirectX 11來說總體上並沒有提高硬件需求,這種平滑升級更有利於玩家升級到Windows 10平臺。

(綜合IT之家、騰訊、驅動之家、cnbeta網站、雷鋒網等)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27

“請你不要笑,嚴肅點”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里看不到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708

“中式學校”的校長李愛雲(中)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臉上總掛著笑。但在拍攝紀錄片的宣傳照時,導演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雲:“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 (李愛雲供圖/圖)

嚴格來說,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紀錄片:BBC起意,招募、選拔他們認為合適的中國面孔的老師,到選定的英國公立學校,展開一場他們認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和中國學生比,英國學生老是輸?

事情要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說起,在這個測試中,上海高中生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英國學生卻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英國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套紀錄片真人秀——《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測試中英教育到底有什麽區別。

拍攝進行了一個月,更長的時間花在了前期籌備上。在這個由BBC發起的項目里,BBC負責招募、選拔五位中國老師前往位於英國漢普郡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在臨時組建的“中式學校”內,對博航特中學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式教育試驗。BBC承擔老師們的住宿、交通。項目最後,讓兩種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哪邊的成績更好。

2015年8月4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在英國首播,並通過視頻網絡在中國傳播,立即在中、英兩國引發巨大關註,視頻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紀錄片中,中國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猙獰”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於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

中英兩種文化的沖突、課堂的無序、中國老師的崩潰:這似乎是一場中方註定失敗的試驗。紀錄片最後,考試成績公布,“中式學校”學生的數學、中文、科學(包含生物、物理、化學)成績以絕對優勢贏得勝利。

紀錄片2015年3月底拍攝進行到尾聲時,BBC紀錄片對外宣傳負責人瑞秋·鮑來到博航特中學,讓五位老師為紀錄片拍宣傳照。“你們誰是(中式學校的)校長?”鮑詢問。四位老師指了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特級教師李愛雲。

李愛雲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她站到前排,面帶微笑地望著攝影機。一位工作人員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雲:“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李愛雲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導演組仍不滿意,幹脆把五位老師中表情最嚴肅的科學老師楊軍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攝。宣傳照下,5位老師表情古板,充滿象征意味。

BBC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但提供了一份“新聞聲明”,提到他們想借此“整頓英國教育,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國的課堂”。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課

紀錄片一開場,英國的中學生換下襯衫、短裙,穿上中國式校服,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些符號性極強的場面,也是英國人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填鴨式”教學畫面反複出現並被強化,比如:老師不斷重複一個單詞,或是揮著教桿,在幻燈片上指指點點。

“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經改變了。”李愛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五位老師並不能代表中國教育,而中國因經濟、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很大。

五位參與拍攝的中國老師,都說著流利的英語,都有歐美留學經歷。李愛雲和數學老師鄒海連分別來自兩所精英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外國語學校,另外三位,科學老師楊軍、中文老師趙薇和體育老師王再鳴,目前都在英國工作和生活。

南京外國語學校是一所頂級中學。2015年高考前,高三共470名學生中,295名被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世界名校提前錄取,再除去先期保送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的名額,最後參加高考的學生僅為21人。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超級中學”,不以高考為終極目標。這里的學生,考試不排名,下午四點左右放學,沒有晚自習。

2014年10月,李愛雲的一位學生告訴她,BBC正在全球招募中國老師,要求英語會話流利、有豐富教育經驗和教學理念,此前李愛雲曾以交換老師的身份,在美國教書一年。制片人告訴她拍攝的理由,很有吸引力:“看看中國現在先進的教育能不能適用英國。”作為一名語言老師,她想借此宣傳南外的教育,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

電話面試進行了很多次,李愛雲記得,BBC的問題都很“主流”:“你的學校是什麽樣的?”“平時怎麽教語法?”“怎麽教閱讀、口語、聽力?”以及“學生遇到問題怎麽處理?”最後一個問題,李愛雲回答:“耐心說服教育,實在說不通了,有時會請家長。”她那時沒想到,在博航特中學她也要用到這一招。

BBC制片人還專程飛到南京試鏡,拍了李愛雲的兩節課,再到家里采訪,最終確定:李愛雲將教三門課:英語、中文和社會課。

社會課就是中國的思想品德課。李愛雲沒教過,一開始比較排斥,“中國的價值觀並不一定適用於英國。”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比如“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意誌高於一切”,而英國人更強調自我。但BBC導演組考察了一圈中國學校後,認為思想品德課能體現“中國特色”。李愛雲最後選了幾個她認為具有普適價值的話題:認識自己、面對挫折、交往的品質。

31-16=?這也太難了!

紀錄片中最符合“中國老師”形象的楊軍,實際也不那麽中國——她19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學當中學老師,1997年留學英國,隨後定居,先後在英國的私立中學、公立中學當了十年科學老師。楊軍是最早加入BBC拍攝計劃的中國老師,那時紀錄片還在策劃階段,她在英國一所大學讀教育比較學的碩士,導師將她推薦給了BBC。

在私立中學,楊軍用的是私立學校老師的方法——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安靜聽,在她看來,這和傳統的中式教育非常相似。英國私立中學的學生來自社會精英階層。公立中學的學生則家庭背景差異較大,學生水平也參差不齊,“那些胡鬧的小孩坐不住,要讓他們學中玩,玩中學,一邊學一邊玩。”

面談之後,BBC導演組擔心,楊軍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太英國化?為了解除導演的顧慮,楊軍專程回西安,兩個月走訪了六所普通中學和四所國際學校,希望找回現在的中式教育。

四所國際中學對楊軍的震撼很大——老師全英文教學,用的是英、美中學使用的教學大綱,學生的目的是出國,而不是參加中國的高考。

楊軍認為,六所普通中學才是中國教育的“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向孩子們灌輸最多的是,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出人頭地。

楊軍觀察,即使是普通中學,學校的硬件配備也非常好,和英國差別不大,教育方式也有了一些調整,但整體上,依然以灌輸為主,很少有分組討論,老師也很少提開放式的問題。

楊軍跟其中的一所普通中學要來課表,想在博航特照用。在這張課表中,一天的學習從早上7:15開始,晚上一小時晚自習,19點結束,中間有1小時午餐和半小時晚餐時間。學習時間長達12小時,每周都有考試並且按分數排名。而英國學校,通常每天的學習時間是8小時。

趙薇來自廣西南寧一所普通中學,她在中國當了四年老師,2012年定居英國,在一所公立學校教中文。初到英國,英國學生基本功之弱,令趙薇吃驚。一道數學題:31-16=?,初一的學生個個喊難、算不出來。在中國,這是小學二年級的難度。

趙薇入鄉隨俗,開始用看動畫片、做遊戲、唱中文歌曲等好玩的方式教學生學中文。但BBC紀錄片中英教育的比賽,趙薇被激發了鬥誌,她決定采用在中國教書時的“速成”方式,通過高重複率、大量練習來鞏固所學。

體育老師王再鳴是最後一位加入BBC紀錄片拍攝的中國老師,她原本在廣東一所大學教體育,2014年9月移民英國。導演組想在“中式學校”中開設體育課的理由是,在中國,體育成績會直接影響一個學生的升學,但在英國,體育只是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培養興趣,並不會計入考試總分。

“中式學校”的中文作業。 (李愛雲供圖/圖)

英國學生:我們就是來參加真人秀的

五位老師都沒料到,即使做了那麽多準備,遇到50名英國“熊孩子”後,還是失控了。

“紀律非常重要!”楊軍反複在課堂上提高嗓門,但她很快發現,沒有一個學生聽她的,學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四位老師也不好過。中文老師趙薇的課堂,調皮的學生盧卡一直搗亂,趙薇讓他停止,盧卡頂撞:“我做什麽了?我什麽也沒做!”趙薇不得不打電話給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鄒海連,讓他將盧卡帶離教室。就連導演也看不下去,紛紛勸說:“求求你們,聽一下。”沒有學生理會。

最後只能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出面幹預。課堂立刻安靜。“我們怕他,這就像是首相來了。”一位學生在後來的采訪中說。

博航特中學的課堂原本沒有這麽混亂。斯特勞格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他接受BBC邀請,加入這場中英教育試驗時,“非常自信”。在英國,博航特是一所頂尖的公立學校,也是全英第一所開設沈浸式中文教學項目(指同時學習中英文,其余課程一半以上用中文教學)的公立中學,2013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中國行之前,還特邀博航特中學的師生前往白金漢宮,討論交流學習中文的體會。這並不是一所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學校。

為了盡量不幹擾課堂,BBC工作人員在教室內放置了9臺固定攝像機。英國是一個真人秀文化深廣的國家。“我就是抱著參加真人秀的心態來的。”13歲的英國女孩蘇菲在Facebook上回複南方周末記者。和其他49名同學一樣,當學校張榜招募“中式學校”學生時,她報名了。蘇菲是那種愛說愛動愛與老師頂嘴的調皮學生典型。攝影機的在場激發了蘇菲的表演型人格。

搗亂的蘇菲成了第一個在課上受到懲罰的學生,被老師楊軍叫到前排罰站。但這在這所“中式學校”里是失效的,學生們反而覺得好玩。

體育老師王再鳴對“失控”有強烈的感受。課上,她召集學生,但沒有人理會她。整頓了十分鐘,學生們還是一團亂,王再鳴只能讓他們坐下。她不認為這是英國學生真正的狀態,“他們從小自由自在,很獨立,很有個性,更何況你是一個中國來的老師”。

趙薇後來看到英國網友的留言:中國老師在教這些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教他們尊敬別人?“強調個性和自由並不代表你不尊敬別人,對不對?”趙薇在采訪中問南方周末記者。

紀錄片中,“中式學校”的英國學生穿上中式校服,每天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是BBC導演組提議加入的,這也是他們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沒有呈現的四百多小時素材

紀錄片第一集,展現最多的就是“中式學校”課堂秩序的失控。李愛雲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現一些轉變,但並沒有。紀錄片不間斷拍攝一個月,素材多達四百多小時,最後呈現的只有3小時。在那些未呈現的鏡頭里,五位老師都在嘗試改變。

第一天上課,楊軍還不知道應該用什麽樣的方式教學生。BBC導演組告訴她,“你記住,你就是說、寫、講。”這是他們認為中式教育應該有的模樣。楊軍照做。但她漸漸對這樣的方式不滿。

楊軍記得,第一堂化學課自己講得特別糟,她讓學生們做實驗,但一間教室里的50名學生,亂成一鍋粥。第二次上課,她讓學生把座位打亂,四五張方桌拼在一起,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得很順暢,學生也很積極。楊軍打算此後就這麽擺放課桌,但BBC的導演不同意,他們還是要求楊軍把課桌放回原樣,讓學生以寫和抄為主。

沒有呈現的,還有李愛雲的社會課。第一次社會課,課堂紀律混亂。第二次上課,她先給學生們講故事,講的是美國洛杉磯威尼斯海灘一家有名的咖啡館,許多常客到店里,都會點兩杯咖啡,一杯自己喝,另一杯則吩咐侍者在店內墻上貼上“一杯咖啡”的紙條。這些紙條,可以讓那些窮困的人免費喝到一杯已經付過款的咖啡。學生很感興趣,很快熱烈討論尊重、關愛、平等,李愛雲鼓勵他們,將自己聽到、經歷過的故事分享出來。

李愛雲也在課堂上教學生們認識自我,她讓他們寫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再當眾講出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蘇菲告訴李愛雲,這是她最喜愛的一門課。

李愛雲還舉辦了演講比賽,題目是“中式學校”。一位叫特里斯坦的學生滔滔不絕,極富感染力。最後談及夢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為英國首相”。在特里斯坦看來,中國老師的灌輸式教學、對知識點的總結更加精準、直接,學習起來效率更高。然而在紀錄片中,關於特里斯坦的鏡頭幾乎沒有。“可能是他太適應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矛盾。”李愛雲分析BBC的選擇。

李愛雲逐漸接受了中英學生的差異,“他們坐姿不夠端正,或者不像中國學生一樣提問先舉手,都不叫紀律不好,只要融入課堂就好。”

課堂之外,五位老師想了很多辦法和學生搞好關系,這些辦法仍然很具中國色彩:競選班幹部,讓聽話的學生帶動不聽話的學生一起進步;找學生談話;和學生家長單獨交流;和學生一起包餃子、剪紙。

楊軍會跳扇子舞,這引起了BBC的興趣,他們鼓勵她教學生跳扇子舞。在她會跳的幾支舞:歌手楊鈺瑩的《山含情水含笑》,《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精忠報國》里,楊軍最後選了《精忠報國》教給英國學生,揮扇快、狠、有力。

課堂內外,楊軍都表現得很心焦,考試臨近,教學進度卻十分緩慢,紀錄片中,她最終崩潰地哭了。“我不希望中國輸!”

最初,其他老師的勝負心沒有楊軍那麽強。李愛雲回憶,到英國前兩周,她心態還很好,對中國教育在應試方面的經驗很有信心。第三周,BBC導演們著急了,再這樣下去,中式教育可能會輸,“出了國以後更加愛國。”李愛雲說。從那以後,五位老師都也緊張起來。

臨近考試,校長斯特勞格爾和學生處主任史瑞喬一起觀摩了一節楊軍的生物課:老師不停對著幻燈片講話,讓學生們在底下抄筆記。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周四下午的一堂課,我熱都熱死了,只能勉強不讓自己趴在桌子上,還有人一個勁地沖你念經。”走出教室,教務主任悄悄議論。校長則斷言,“我有種強烈的感覺,中式學校輸定了”。

結果卻是“中式學校”獲勝。

中國老師:不是考試勝了就算贏了

畢業典禮上,李愛雲作為“中式學校”校長發言,“我始終沒有認為我們考試勝了就是贏了,這是一個奇跡。”

在英國教書十年,楊軍看到英國學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沒有學懂,就不願意試第二次,第三次”。

趙薇回想教過的中國學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變命運的出路。”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英國不一樣,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壓力沒有那麽大,競爭意識也沒有那麽強烈。他們崇尚學生應該快樂。

趙薇對“快樂學習”持保留態度,“如果給學生灌輸學習是很快樂的觀念,他一旦碰到困難不快樂,就有理由放棄了。”

趙薇任教的是英國一所普通的公立中學,學校會不定期送學生去參觀、實習,並開放學生對公司高層的采訪,什麽都可以問。趙薇在英國家中的鄰居小男孩,小學四年級,已經參觀過時裝周、博物館,她記得在中國,這樣的課外實踐是很少的。

楊軍也在反思中國教育:“小孩子現在真的是蠻可憐,沒有什麽童年,死讀書,讀死書,以後可能也沒多少用處。實際動手能力比較差。”

“中國的教育更像流水線工廠,每個人基本是一模一樣的思維,而英國小孩每個都不一樣。”王再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教學生剪燈籠,在中國,學生會盡量剪跟老師一模一樣的燈籠,但英國學生剪出來的燈籠形狀各異、五顏六色。

英國觀眾對BBC的教育試驗褒貶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學校長斯特勞格爾這邊,認為中國的教育方式“枯燥無味,以犧牲學生的童年為代價”;也有人覺得難堪,“我們的孩子連起碼的對人的尊敬都沒有。”一位英國網友在Twitter上評論。

結束前,BBC采訪五位老師,如果可以,願意帶哪幾個英國學生回國,四位老師選的都是表現好的學生,李愛雲卻挑了調皮的蘇菲:“只要給我時間,我可以改變她。”斯特勞格爾對BBC導演組表示,如果可以留下一個老師,他們願意要李愛雲。

李愛雲還是回到了南京外國語學校。2015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她走進課堂。適應了英國課堂的“鬧”,現在的她覺得中國課堂太安靜了。

“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總是等著我們拋出問題,不習慣主動提問。”她希望中國學生也能像那幫英國“熊孩子”,有問題就主動提出來。

楊軍認真考慮後覺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沒有誰更強,單純的灌輸式教育不行,單純的“玩中學、學中玩”看來也不行,“一定要兩種方法結合。”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南方周末記者王瑞峰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