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謝國忠演講有感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926
謝國忠的文章看過不少,現場聽他演講還是第一次。不用PPT,表達不是很流利,但並不影響觀點的犀利。我對他的好感,始於他12年5月的一篇文章《雪茄的騙局》,講的是為什麼在中國能人也喜歡造假,鞭辟入裡,行文優美,這在國內經濟學家中是非常少見的。另外一位專業深湛兼具人文情懷的經濟學家是張五常,只是此公近年來有點越老越糊塗的趨勢,但要論多才多藝,尚未見能出其右者。
我始終覺得,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這裡的「科技」兩字可以用「專業」來代替。專業的精深是成為牛人的必要條件,但很多時候專業上的拓進需要人文這種感性思維方式來進行催化,因為理性的路徑是鋪地板式的,依賴於事物基本形態背後的關係,而感性的思維基於直覺、想像力和美學,它由初心直指本意。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亞當斯密、彼得德魯克、本傑明格雷厄姆、丘吉爾都是這樣的人,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型人物就不用說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素養不僅來自他在格拉斯哥大學期間的數學和邏輯學訓練,也得益於他的文學素養;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從小就在祖母的熏陶下學習鋼琴,而他的祖母恰是音樂家舒曼的學生,其自傳《旁觀者》本身就是一本足以傳世的文學著作;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在研究證券之餘還寫劇本,其話劇一度還在老百匯上演,丘吉爾除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之外,還是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你可以說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才成就了他們的偉大,也有很多枯燥乏味的人,只在本專業上死磕也同樣可以變得很牛逼,比如報童出身的奧馬哈鄉巴佬巴菲特,比如同樣乏味的比爾蓋茨等等,但是很顯然,跨界至少讓你的思維多了另一種可能性。我沒有統計過兩種類型的人成為牛人的具體比例,但想當然跨界是更好的一種方式。喬布斯1974年在《全球目錄》的一張照片上看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段話,就心有慼慼引為一生的座右銘,是因為有禪學經歷的他在這段文字中找到了初心的西式表達,而初心正是打通理性與感性、古典和浪漫兩種認知方式的關鍵(各位可以參考B座12樓以前的文章《我不知道喬布斯有沒有看過這本書?》)。這一方面說明喬布斯並不是達芬奇、特斯拉這樣橫空出世的天才,他的跨界能力需要通過打坐、冥想這樣的後天能力才能習得,另一方面,也說明跨界思維在他打造蘋果極致產品中的重要性。張小龍在談到微信產品的設計時就說「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在理性和感性思維、古典的認知和浪漫的認知之間自如跳轉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正因為如此,世上牛人才會如此稀少。但如果我們認識到跨越理性和感性的重要性,那麼至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和嘗試,打造一款產品如此,創業也更加如此。至少,我在考察投資項目的時候是越來越注重項目團隊的跨界能力了。光有感性思維的人,很容易自我感動,跨過細節去渲染結果,最終變得大而無當;光有理性思維的人又很容易糾纏於細節,迷失在推理和邏輯的過程中,難有大的作為。
以上這些,並不是要說明謝國忠已經有多牛逼了,只是我個人的好惡而已。
我今年聽過的經濟學演講就兩次,另外一次是今年爆紅的李×軍,感受完全不同。李雖然號稱成功預測了中國經濟在2012年拐點,並準確推算2013年7月的貨幣危機,但這種推算本身就缺少在邏輯上的自洽,在那次演講中,很多人都對他能熟練背出各項統計數據很歎服,但有聽眾問他,中國的統計數據不是都有水分的嗎?他的回答是,只要每項數據都按照同樣的規則注水,還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這樣的研究態度和方法,怎麼不讓人懷疑他的結論不是蒙的呢?會場上還一再表示不要將他的觀點外傳,彷彿有關部門很在意他的樣子,我是不太喜歡這樣的作派的,這種作派的進一步延伸就是氣功師的路子。相反,謝國忠之所以從摩根斯坦利辭職,就因為他對新加坡模式的批評,他說「新加坡一直標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實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來自為印度尼西亞貪官及商人洗黑錢,現時印度尼西亞已經無黑錢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以便吸引他國的貪污資金。」這種秉筆直言之言的率真,國內只有張維迎、許小年等少數幾個經濟學家身上可以看到 。
我倒覺得謝國忠很像那個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在國內他被視為死空頭,幾年前就開始唱空國內經濟,很多人也因此對他心生反感,但我相信他說的這種危機之所以還沒有來臨,只是因為他低估了老大帝國的韌性,並不是他的邏輯有問題。當年奧地利經濟學派對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的預測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預測也遭到很多人的嗤笑,只有當結果呈現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相信,人性總是在貪婪、恐懼和懶惰之間遊走,經濟學的無奈之處也在於它只能提供可能性,不能改變人性,只有巴菲特這樣的大師,才可以在恐懼和貪婪之間找到平衡。
創業行為藝術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907
自我催眠,是創業過程中非常可怕的現象。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在自己的行為中梳理出一些貌似崇高的品質,將它們冠之以「堅持」、「韌性」、「死磕」、「勤奮」、「日以繼夜」這樣一些足以讓自己和別人感動的大詞,然後,等待所謂成功的降臨,而當預期中的成功沒有降臨的時候,便怨艾於運氣和命理。
創業要成功,運氣的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但很多時候,沒有方法作為底層支撐,運氣並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就像SGI、Netscape的創始人吉姆克拉克所說:「幸運女神眷顧了我兩次,不過你也得自己製造運氣——站在一棟高樓上,高舉著一根鐵棒,等待被雷劈。」
看到沒有,如果你不是站在高樓上,要是拿的不是一根鐵棒,仍然很難被雷劈中的。還是以昨天文章中的創業者為例,這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團隊,辦公室的一角就有一張高低鋪,團隊成員經常熬夜奮戰在公司,困了,將在這張高低鋪上將息,每次和投資人接觸他們總會把自己豁出身家性命準備與成功死磕的精神描繪一遍,一開始我挺感動的,但看到他們在業務上的踟躕不前,這種感動就越來越寡淡了。
前幾年還接觸過另外一個從東北來的創業者,QQ簽名、豆瓣簽名上赫然寫的是「不成功我就不回來了」,有一次走進他們在居民樓的辦公室,前廳是辦公區,臥室裡一排地鋪,簡易煤氣爐裡還煮著白菜幫子,讓人不敢卒睹。幾年下來,這位小兄弟做的兩個項目都半途夭折了,今年聽說又重新開始了,但久沒聽說他的消息,反而感覺可能有點靠譜了。
這種方式,我稱他們是——創業行為藝術。 很多創業者可能是雞湯故事或成功學聽得太多了,簡單地從那些大人物的成功故事中抽象了幾個情節,拿過來,然後自己變本加厲地演繹一遍,就以為可以抵達所謂的成功。唐駿式的「複製派」和機場脫口秀專家真是害創業者不淺。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創業者本身自己沒準備好。
創業是很苦,但你不可以讓它變得這麼苦逼。做投資這麼多年下來,我的體會是,有三種創業者是要謹慎的,一種是把互聯網當生活的,網絡世界如魚得水,口吐蓮花,但對真實生活形同陌路,他們不知道真實世界運轉的邏輯,做學問可以,但創業就有點難了,在流量沒有被壟斷的早期互聯網時代也許還有機會,在如今互聯網越來越切入到生活的時候,他們的機會就越來越渺茫了;二是嘴上跑火車的,這種創業者文科生居多,他們的缺點是用想像力代替行動,用情緒渲染結論,省略細節,結果就是不靠譜;第三種,就是前面說的苦逼派,鑽牛角尖用死力,頭撞南牆卻不願意改弦更張,和自己的邏輯談戀愛,當預期中的成功遲遲不來的時候,就變身為創業悲情派,怨天尤人。
寫下上面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要嘲笑誰、奚落誰的意思,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傾向,我自己也會有,但這是一種很要命的傾向,之所以要寫下來,一是給我們自己團隊提個醒,二是要棒喝一下已經處於自我催眠狀態的創業朋友,創新並不是要和別人比,比別人更好是一種很市儈的創業邏輯,文藝的說法是刻舟求劍,二逼點說就叫東施效顰。
評判創業,其實應該有兩個維度,結果我們都追求,享受過程也很重要,如果過程就是自我摧殘,那結果也不會太美妙。
調研札記之牛股基因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5203734
牛股是能調研出來的嗎?碼哥行走江湖十數年,對此深表懷疑。在碼哥看來,一種牛股是大家公認的價值體現,就是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好公司的公司,就此邏輯推斷,這類牛股其實跟調研一點沒關係。
舉個簡單例子, 07 年碼哥是第一批 iPhone 購入者,這個手機橫空出世瞬間改變手機世界,蘋果公司遠隔重洋,我即使不調研也可以知道蘋果股價肯定自此走上牛途,當然如果像 Facebook 在熱爆的時候去上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拿 A 股來說,茅台有調研價值嗎,我也深表懷疑。01 年我去貴州調研,我問某局領導,貴州最好的上市企業是誰,領導推薦了紅星發展,並建議我去,但最後又說了一句,如果茅台上市,那它應該是 A 股最好的企業。後來茅台上市,許久不漲,但是只要看過它的報表以及一些簡單的信息就可知道它的潛力,它之所以一直被奉為經典價值投資案例,碼哥以為跟當時的市場氛圍有關,當時市場是什麼市場,還是一個坐莊時代尚未完全崩塌,研究理念才剛開始的時代,作為一些有較深研究理念的先進投資者挖掘出茅台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如果要在此股上如何為自己吹噓貼金,碼哥以為大可不必了。
其實,這裡告訴我們的是牛股的一個基因是公認價值,挖掘方法就是你的眼光。眼光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其實蠻難的,難在你自己是不是客觀。拿騰訊來說,碼哥就錯失兩次。想當年,碼哥是第一代 ICQ 用戶,那朵小菊花伴隨碼哥很多歲月,所以當什麼 OICQ 出來時,碼哥根本不屑,甚至有點覺得可恨,怎麼還有這麼模仿的盜版者,所以一開始的主觀主義就讓你站在了一個偏差的境地,至於第二次則是在 08 年金融危機之後,雖然那時候早已經是 QQ 用戶,但是由於缺少 QQ 的很多體驗,讓碼哥再次錯失,到微信時代,碼哥對於騰訊只能淚奔了,所以說啊,眼光其實要你放下心魔才行。
好了,扯多了,說回 A 股的牛股基因,除了剛才說的那類放至四海皆準的公認價值外, A 股的牛股大多來自爛股票(國外叫困境反轉),你要說這種爛股票要有調研價值,碼哥也是懷疑。 98 年某朋友從東北迴來狂給我推薦某公司,說起那個公司生物技術如何了得,如果開發出來如何了得,利潤賽過毒品云云。碼哥將信將疑,後來也去過該公司,的確很吸引人,那個故事的確在那時的 A 股市場是個超好的話題,於是公司開始投資,但是沒想到這個美麗的故事一直講到現在才成正果(公司當然早賣了,拿了不到半年就賣了),這個公司的股價如當年想的到了 100 元,可是這十多年前你能調研出這般曲折的結果嗎,肯定不能,當然這種公司國外也一樣,要麼天上要麼地下,誰知道呢?現在還有很多人懷疑呢。
再一個例子,某 N 前領導 2000 年在公司大會上大談互聯網革命,同時推薦某公司的網遊業務,說那才是有想像空間的行業——現在看,真是超前瞻。口沫橫飛之際,當時那個公司的股價也創造了連續封漲板的記錄,這個記錄直到 07 年才被打破。這個公司說的這個故事炒了兩回, 04 年股市最低迷的時候它又玩了一回,當時可是盛大光環奪目,網遊暴利的時代,好了,今年它又創前復權下歷史新高,但開講的是另一個故事了……像這樣的公司碼哥去過一次,但是什麼都調研不出來,而且根本不想再去第二次,因為主業乾巴巴到你想嘔,業績差到地板,歷史上數次被 ST,所有的亮點都在於公司投資,而這又無法跟蹤調研。按某些股評家的說法是這種股股性很活,這恐怕是天生的基因吧!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廣西某牛股身上,碼哥 01 年就去過該公司,一點亮點都沒有,公用事業加上點食品業,證券部經理對我們能來調研都感到不可思議,說我們公司有啥可看的。但時隔 7 年後,股價因為某投資一飛衝天引惹市場矚目後那就不一般了。碼哥後來去過一次,曾經的他已經記不得碼哥來過。當然碼哥不 care 這種錯失,因為當年根本就想不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所以 A 股的爛公司是一定要關注的,這裡面絕對有黃金,而且這種公司不用去調研,你只要跟住公開信息和股價就 ok 了。當然長期投資的話,還是要定量分析,這就需要去調研公司數據了,這種例子不要太多哦,以後有機會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好了,碼友可能會問,難道調研出的好公司就不能成為牛股嗎?碼哥的回答是,有,但是只是階段性的牛股,一般不是大牛。比如 02 年碼哥就去過西南某商業企業,一看就是好公司,商業零售的所有優點基本都具備,後來 06-07 年公司做了整體上市後,更是一路牛途,但那僅僅是階段性的,基本面肯定不如那些爛公司長時間性感。
再比如某通信巨擘, 01 年碼哥去過就覺得很不錯,但是公司股價起起伏伏也不見得牛,週期性行業更是,如果你是行業高點去調研那是毫無意義的,而行業低點去調研就還是會回到第一個基因,那就是要看你眼光了。
那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大牛始終是在懷疑中上漲,如果大家一致看好,頂多就好一陣子,行為金融學可以解釋這個現象,拿今年來說,誰能提前看清中青寶是創業板第一牛股呢 ?
說來說去,其實碼哥是屬於劍走偏鋒一派的人物,剛才所說的也只能代表市場的某一隅,只能算碼哥的漏見。近幾年也有一些優秀的研究員調研出牛股的案例,比如歌爾啦,大華啦,海康啦,但那些案例大多是先要有個邏輯框架(其實就是產業眼光),然後去公司其實看看公司是否執行到位就 OK 了,眼光是定性,執行到位是定量,如果兩者結合的調研才是好的調研,才能調研出牛股,碼哥也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有價值的公司調研。
順便調查下,碼哥也玩德州,大家對這個感興趣麼?還有就是微信公眾帳號我還不是特別瞭解,有好的投資類的帳號,請大家推薦給我。覺得碼哥的文章有料,轉發到朋友圈支持吧,先行謝過。
解構和黃財務狀況( 2013/9/12) 林本利
|
|
今年七月,市場傳出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惹來撤資疑雲。和黃若成功出售百佳,每年香港的核心溢利貢獻將減少約十億元。 翻開和黃的年報,可以看到集團過去十多年財務狀況的變化。1999年,和黃成功出售英國電訊公司Orange的股權,賺取過千億元利潤。然而,由於公司錯誤將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投入3G業務,曾經一段時間出現每日蝕超過一億元的紀錄,幾乎令集團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可幸和黃在香港建立穩固基礎,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溢利和現金流,才能安然渡過十多年的艱苦歲月。 2012年財政年度,和黃旗下共有超過200間附屬公司(股權多於50﹪)、聯營公司(股權不多於50﹪)及共同控制實體。按照會計準則,和黃的綜合財務狀況表(或稱資產負債表),只須列出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資產及負債狀況,以及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所佔的權益(即資產減負債),而毋須列出後兩者的負債狀況。 根據年報,截至2012年底,和黃的資產總值為8,039億元,負債為3,653億元,兩者相減便是資產淨值或股東權益,即4,386億元。扣除各附屬公司非控股(即小股東)權益470億元,和黃普通股股東權益及永久資本證券總額共3,916億元。這3,916億元中,有1,519億元屬於聯營公司所佔的權益,704億元屬於共同控制實體的權益,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附屬公司的權益(或資產淨值)只得 1,693億元。但不要忘記,和黃的資產中,有787億元屬於電訊牌照的價值。當年以天價購入的電訊牌照,今天還有投資者願意付出700多億元購買嗎? 2012年和黃除稅後溢利為324億元,但只有261億元屬於和黃的股東。324億元溢利當中有150億元來自聯營公司,65億元來自共同控制實體。扣除這兩筆數後,和黃本身及一眾附屬公司只為集團帶來109億元溢利。出售百佳超市後,核心溢利將進一步下降。雖然和黃極之倚賴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為集團帶來的溢利,不少更由和黃操控(例如電能和赫基斯能源),但這些公司的負債並未反映在集團的綜合財務狀況表上。從賬目附註中可知,聯營公司負債總額是6,087億元,共同控制實體是1,833億元,兩者合共7,920億元。倘若按照和黃佔聯營公司38%權益,共同控制實體51﹪權益推算,和黃應佔聯營公司負債2,313億元,應佔共同控制實體負債934億元,兩者合共3,247億元。再加上和黃本身及附屬公司的負債3,653億元,總負債高達6,900億元。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出現債務問題,和黃又怎能置身事外? 和黃附屬公司3,653億元負債中,有2,600億元屬銀行及其他債務,63億元是來自非控股股東之計息借款,2012年和黃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是92億元。若將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也計算,數目更高達164億元。和黃的年報指公司負債淨額不過1,247億元,是把手上現金和其他流動現金從負債中扣除,數字還未包括聯營公司和共同控制實體的負債。這個所謂「負債淨額」,未能真正反映整個集團的負債實況。例如和黃的負債淨額雖然由2010年的1,311億元下跌至2012年的1,247億元,但集團的整體利息支出及融資成本卻由123億元上升至164億元。隨着美國聯儲局準備退市,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升至三釐,和黃的利息支出勢將增加。至於和黃過去十多年如何倚賴香港業務渡過難關,下次繼續和讀者分析。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
23:17 PIMCO格罗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萨默斯的退选强化了周三美联储前瞻指引。 22:50 葡萄牙副总理表示,一旦葡萄牙退出现行援助计划,将整考虑申请额外的欧元区支持来缓解其回归金融市场的压力。 22:45 前美联储官员Donald Kohn: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危险的风险。 22:30 美联社:美国防部官员称有几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射杀。 22:25 华盛顿邮报消息:警方称1名狙击手已经受伤倒地,警方在追捕另两人。 22:20 美联社: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华盛顿Navy Yard狙击手已经被控制,但未被拘押。 22:12 高盛2015年二季度巴塞尔 I一级普通资本比率为12.6%。 22:02 NBC最新报道,至少10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枪击。 21:56 联合国武器检查组:有清楚且确凿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境内曾使用过沙林毒气。 21:49 华盛顿狙击手事件过后,华盛顿机场暂停所有航班。 21:47 NBC消息:华盛顿Navy Yard事件目前有7名受害者,包括5个平民及2名警察。 21:44 花旗集团2015年二季度的一级普通资本比率测试结果为13.2%;花旗集团预计在面临严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损失212亿美元。 21:42 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延长流动性互换时间至2014年9月30日。 21:3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8.33点,涨幅0.51%,报15454.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48点,涨幅0.4... 21:15 美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0.4%,预估+0.5%,前值持平;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月率+0.7%,预估+0.5%,前值修正为-0.4%,初值-0.... 21:13 美国海军确认,一名活跃的狙击手出现在华盛顿navy yard,至少1人受伤。 即時刷新» 美銀實習生猝死事件發酵,高盛蘇黎世辦公室涉嫌強迫員工加班被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93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調研札記:不太靠譜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5310120首先聲明碼哥絕沒有地域歧視,碼哥對自由平等一向視若珍寶,但是在這麼多年調研生涯中,的確感覺到了不少地域特色,這種地域是有其長期的生活習慣和歷史背景的,我認為很多是可參考的,這些特色對於你的投資而言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談談東北公司,這個地方的公司估計市場中人都有體會。好公司不多,唯一的一個大牛股碼哥在上一講中提過,不過直到現在也有人反覆質疑。總體看,東北公司比較複雜,這種複雜主要還在於東北的行業格局。大家可以看看,東北很少創業板公司,估計不會超過十家,中小板有一些但也不多,主板的行業也多是屬於傳統老行業,所以東北公司的機會大多在自外部的併購或者題材提振,靠自身業績提升其實較難,在這種前提下,公司股價的變化就比較難判斷了。碼哥印象較深的例子有兩個,一個是這麼多年勉強靠得著藍籌邊的某地區商業龍頭公司,該公司在業績上數度玩弄機構投資者,起起伏伏讓機構欲死欲活的。
還有一個是碼哥自己經歷的例子,2001年碼哥去過某東北公司,當時公司上市沒多久,但還算有點業績,碼哥對消費品牌也比較感興趣,所以就想瞭解瞭解。初識董秘,傲氣加霸氣,一問公司基本情況牛得不得了,我說一個數能否實現,董秘就來一個沒問題,因此整個一上午就在沒問題中度過。中午到飯點,董秘倒挺客氣,請我們一起吃飯,中午喝了點酒,董秘又發宏論:小兄弟(當年碼哥還算年輕),你這身衣服不行啊,品味不夠啊!
淚奔啊!碼哥承認自己穿的金融行業標配的黑色羊絨大衣(去的時候是冬天)不算最頂級,但蔑視碼哥的品味實在讓人吃不消——我的款式跟邁克道格拉斯的一樣好不好。我知道這句話是為了強調他們公司的品牌是如此出位和強大,但是那種榮譽感畢竟換不來業績,我跟蹤幾年下來,這公司的業績從來沒有過亮麗的增長,股價一直趴地板上,有一年股價暴漲還是因為靠了股神的幫忙,但後來聽說也是有人做了局所致。
河南也是碼哥想說的省份,雖然很多國人對河南人有一些看法,但是碼哥認為不能走極端,也許河南不好的例子是多了點,但是也不至於說全盤否定。不過河南的特色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喝酒——規矩不亞於山東,這都是碼哥很頭痛的調研地(碼哥一哥們走著去山東可是快躺著回來的)。
一次碼哥深入河南某煤企,到公司已經傍晚,寒暄幾句就直接上酒桌,碼哥當年做事勤奮,一邊喝酒一邊還跟公司領導聊工作,其中反覆問到了幾個關鍵數據,領導們都一一解釋了,當然每解釋一次,碼哥就得敬一次,雖然喝得不少,但碼哥覺得也算值得,最後硬靠著年輕和體力強才勉強下了酒桌。回到酒店趕緊記下幾個要點便倒頭就睡。
次日再到公司,問到昨日的幾個問題,領導們居然一臉歉意,說抱歉,昨天都是酒話,不作數的,不作數的。碼哥頓時一頭汗,敢情昨天的酒是白喝了。
再說說陝西,細心的人可以發現陝西很少出牛股,最近幾年更是(今年有個票例外,但也是靠著山西的品牌)。陝西無論從內部行業增長發展還是外部擴張併購來講,都不太順利,究其原因,地方保守主義氣還是較濃,即使談重組,也大多不太盡人意,跟政府監管的思路有關。當年陝國投要賣給民生銀行其實是個很雙贏的事情,但是七搞八搞硬是弄黃了,現在看看陝國投的股權結構就很雷人,高速集團和煤業公司控股一個金融企業,這本身就說明很多問題。碼哥去過的陝西企業雖然不多,但是總體感覺暮氣較重,雖說西部需要開發,改變觀念,但是新疆啊就明顯在觀念和執行上比其他西部省份靠譜很多。
碼哥其他省份去的也不少,總體看呢,長三角和珠三角相對靠譜——但也不盡然哦,只能說相對,還是那句話,哪兒都有大灰狼也哪兒都有好心人,關鍵看你相不相信,不過地域的特色也是要牢記的。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邏輯中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5335962Carlito 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還是去了,因為他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我們也早知道了最後的結局,但是當 You are so beautiful 響起,在 360 度旋轉鏡頭下,我們俯視那垂死的 Carlito 時還是被感動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邏輯裡,這好像是宿命又好像不是,this is carlito's way(情梟的黎明),正好印證了片名。
投資亦是如此。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投資真的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其實就只摸到了自己能摸到的那一塊,要想跨越到別的那一塊去,那也不適合。有一個市場老作手前幾年想轉型,跟碼哥說,兄弟,我看啊天天這麼廝殺也不是個事,太累,你看是不是能改變種方式,我看買入並持有策略也不錯啊,只要搞清楚公司就行。碼哥不置可否,心想你泥水匠出身,還能搞清楚公司?不過碼哥還是嘴上鼓勵了一下他,因為碼哥知道這哥們很勤奮,每天復盤就要到晚上十二點,萬一架不住他天天學財務,學估值,說不定也能成就幾隻價值投資的牛股。
光陰荏苒,一年過去了。碼哥想起了那哥們,看看他是否已經轉型成功,但是很遺憾,他說完全找不到方向,剛進去的時候很慎重,又是調研又是做案頭功課,同時還學會跟公司如何勾兌,但是搞來搞去總不對,總不如自己短線事件驅動搏殺來的順手,最後他開始總結,性格,是自己的性格因素不適合那種長期投資方式。
碼哥再次不置可否,碼哥認為,性格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路徑更為重要。這是碼哥要說的第二層意思,對於成人而言,路徑依賴是自己邏輯的起點,不同的路徑導致的結果差異很大,拿我來說吧,自己出身寒微,從一開始就跟大戶廝混,看著一個個金主倒下,又看著一個個屌絲興起,槍林彈雨中穿行片彈不中是碼哥曾經的投資哲學。另一個朋友,碩博畢業,高富帥,懂宏觀知行業,財務細節和估值永遠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一入行就是高起點,沿著研究員——基金助理——基金經理的路徑前行,你們說這能一樣嗎?大家觀察市場的角度和視點完全不同,當然到現在他也不怎麼研究了,主要靠別人的嘴巴,而碼哥呢還是要靠自己的嗅覺和眼睛。
拿上面說的那位老作手來說,明明不是 CFA 的料就別勉強自己了,拿出自己穩准狠的強項來,未必不能生存,這種生存累那也是天注定的,不由得自己。由此想到有一些人「投資牛人」說自己轉型成功云云,碼哥是不信的,看看亞偉到了私募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這才是真道理。
所以,誰好誰不好,這說不上來,但是誰也別說自己牛逼。碼哥總是對市場和牛人們抱以敬畏之心,聽聽別人的邏輯也順便檢視一下自己的邏輯。好比今年,各路題材洶湧而出,很多快手做足了利潤,而也有些人冷眼旁觀,甘於寂寞,這景象非常像當年巴老對互聯網的態度,巴老也一樣活在自己的邏輯裡,不要問為什麼,看似一個簡單的跨越,卻是不易渡過的河流,所以有時候碼哥看《every hand revealed》時,對 Gus Hansen 佩服之至,他是什麼牌都敢上的主,奔放奔放加攻擊。
但不管怎麼樣,千萬別象某些「高手」們酸葡萄心理,自己沒做就說那些沒做的東西是稀爛的行業,自己的邏輯不必強加於人,存在即合理,尊重市場的選擇。那些發出噪音的人讓我想起朋友跟我說的一句話,市場就是一個馬戲團,最受歡迎的不是馴獸師,是小丑。
巴菲特的雪球是怎麼滾起來的?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5191841 好久沒有談投資方面的事情了,以至於在無界沙龍的現場有些人還以為【B座12樓】的運營者是一個媒體人呢,其實我們在之前的《Who am I?》一文中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交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一下。
【B座12樓】的背後是一家投資機構,運營者是三位專業的投資人,我們三位各有所長,大家有什麼項目方面的問題可以向我們諮詢,一定誠懇回答。
下面的這篇文章是我幾年前學習巴菲特的時候寫下的讀書筆記,我覺得《滾雪球》是每一個做投資的人都應該研讀的書,不管是做股票投資還是一級市場的VC、PE,投資說到底是和人性抗爭的藝術,而人性的本質是恐懼、貪婪和懶惰,巴菲特是這方面的大家,是能夠真正做到「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的人。
========================
此刻,巴菲特剛剛完成了他和蘇珊湯普森的婚禮,並且在拉斯維加斯度過了他們的蜜月。其時,密蘇里河的洪水淹沒了奧馬哈的上游,作為國民警衛隊一員的巴菲特被破例在其他隊員在泥濘中跋涉的時候,在鄧迪長老會的哥特式神殿裡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蘇珊之前的巴菲特,經歷了人生大部分的挫折。這個嗜錢如命的傢伙,在6年級時即完成了他最早的原始積累,但是,一連串的投資只能用失敗來形容:投資加油站,投資克利夫蘭毛紡廠、裡丁煤鐵公司。
在沃頓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和格雷厄姆的言傳身教之後,21歲的小巴本是信心滿滿地投身於他的百萬富翁計劃的。他希望去導師的公司上班,哪怕不要錢,但被拒絕了;在父親的巴菲特福克公司被迫從事他並不喜歡的座市商生意。
是蘇珊的出現改變了他。「在回到奧馬哈的第一年,能讓他感覺舒適的主要是他的未婚妻」,「她知道他需要的主要是被愛的感覺,以及從不被批評,而且他還需要感覺到自己在社交方面也會成功。」
而此前的小巴「覺得自己形影只單,是個社交低能。但實質上,我是把不准生活的脈搏。」
「蘇珊就像我的父親一樣對我影響很大,甚至大過我父親的影響,用不同的方式。我身上有很多自我跋扈的東西,她能解釋,而我不能。她讓我感覺自己身邊有一個拎著小噴水壺的人,而這個人將保證花兒的成長。」
「我瘋狂地需要她,我工作起來很高興,可是我對我自己不高興。她的確拯救了我的生活,她讓我重獲新生,這是和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一樣的、無條件的愛。」
「記住一件事,沃倫,錢不會讓我和你的生活有太多不同,我們現在都將去樓下的自助餐廳吃飯,每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很開心。因此不要過於操心錢了,因為它不會使你的生活變得有多麼不一樣。
1956年,62歲的格雷厄姆選擇了退休,不甘人下的巴菲特也準備開始自己的合夥公司。這一年他的財富是174000美元,相當於2007年的1392000美元。合夥公司的資本金是105100,其中的100美元由小巴自己投的。
合夥公司的分成模式是:4%以上的收益我拿一半,4%以下的我收1/4。賠償損失的責任是無限的。1956年9月1日格雷厄姆公司的投資人經格雷厄姆的介紹,給了小巴120000美元,這是是小巴成為專業資金管理者的重要一步。
這一年的晚些時候,巴菲特的第三個合夥人公司B-C有限公司成立。小巴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50萬美元。
在公司成立之初,為合夥公司集資才是巴菲特真正重要的事情。
1957年6月,巴菲特第四個合夥公司安德伍德成立,資本金是85000美元。
1957年8月5日,戴維斯夫婦和他的3個孩子用10萬美元孕育了第五個合夥公司Dacee。也是從戴維斯那裡,他第一次聽說了查理芒格這個名字。
1958年5月5日,第六個合夥公司Mo-buff成立,資本金70000美元。
雪球開始滾起來了。
1959年2月,來自奧馬哈最顯赫家族的卡斯鉑奧福特和他的小兒子來到巴菲特面前,他的名聲已經在小鎮傳揚了,小巴的第七個合夥公司Glenoff宣告成立。
在這七個合夥公司的運營中,巴菲特仍然是導師格雷厄姆煙蒂理論的忠實執行者,他買的都是非常便宜的股票,完全是煙蒂,濕濕的還可以免費吸上一大口的煙蒂。
在格雷厄姆的理論中,「煙蒂」是指便宜又不受寵的股票,就像人行道上可以找到的那種細長雪茄被碾碎的煙蒂一樣,被棄置一邊。格雷厄姆擅長找到這些其他人會忽略的令人倒胃口的殘留物,他能點燃它們,然後再滿滿地吸上最後一口。
巴菲特的起步,是我特別感興趣的章節。這個無趣、嗜錢如命的傢伙,那個巨大的雪球是怎麼開始滾動起來的?
心無旁騖、把賺錢當命、勤奮、經驗、非一般的專業、貴人-----形成口碑,不知道,這幾個關鍵詞能否概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在雪球開始滾動之後,年輕的小巴也變得更加雄心勃勃,在和桑伯恩公司董事會的鬥爭中,小巴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不能容忍那些不稱職的董事會成員用他的錢在會議室吞云吐霧而不負責任,經過緊張的資金籌集,巴菲特最終控制了公司。
巴菲特仍舊喝著百事可樂和爆米花,一邊將頭深深埋在各類股票組合的年報之中。合夥公司在此時也飛速發展著。
1960年,是巴菲特事業真正的分水嶺,現金潮水般湧進合夥公司的金庫。1960年8月15日,第八個合夥公司Emdee成立。
同年秋天,第九個合夥公司安投資公司成立。合夥的起步資金提高到了8000美元。
1961年5月16日,巴菲特的最後一個合夥公司巴菲特霍蘭德公司成立。至此,他的王國擁有了接近400萬美元的資金,11個合夥公司,超過100名投資者。
1962年1月1日,巴菲特將所有的合夥公司裝進了一個單個的實體-----巴菲特有限責任合夥公司。
到1963年,巴菲特已經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到這個時候,一些職業投資人已經搞清楚奧馬哈這個叫巴菲特的傢伙在幹些什麼,甚至一些從沒有聽說過沃倫巴菲特名字的人也開始搜尋他,他再也不用去吸引,更不用說去尋找客戶了。
經過丹普斯特公司這一仗,巴菲特不僅獲得全勝,也因為比阿特裡斯全鎮人民和巴菲特對公司的爭奪,沃倫真的出名了。但顯然,32歲的巴菲特還沒有學會富有同情心地解僱別人,雖然獲利豐厚,名聲遠颺,卻還只是一個能賺錢的機器而已。
對運通公司的投資,讓巴菲特在格雷厄姆思想德基礎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儘管他們來自費希爾,來自芒格。
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願意承擔債務,交易的風格也更為犀利,在資產負債表之外,他更關心公司無形資產方面的內容:企業的的經營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競爭能力等。芒格覺得格雷厄姆的缺點在於,他認為未來更多的是危險,而不是充滿機會。芒格開始努力讓巴菲特撇掉格雷厄姆沉悶的悲觀主義,這種悲觀主義是彎腰撿煙蒂而只能吸上最後一口的苦差。煙蒂主義以生命終結而不是可以繼續生存的價值作為判斷依據。
不知道芒格的思想是否來自於費希爾,但費希爾的思想卻實實在在影響了巴菲特。對運通的投資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關注股票的長期潛力,在定量基礎上增加定性的分析。
通過運通公司一事,巴菲特擁有了後來他稱之為「高度可能性的洞察力」,而這,突破了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因為運通公司的價值並不是來自先進、設備、房地產、或者其他可以計算的資產,如果有必要清算,它擁有的不過是對它的客戶們的信譽。運通案也成為巴菲特到此時為止操作的一樁「偉大的生意」。不同於丹普斯特時期的粗暴、利慾,巴菲特意外地支持維護運通已經建立起來的「金融正直和責任」,甚至不惜讓運通公司損失6000萬美元。
也許父親霍華德的去世深深的觸動了他,父親一貫的近乎偏執的正直性格在死亡來臨以後變得更加高大了。在霍華德去世兩個月後,巴菲特的頭髮脫落了。
1966年幾乎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年代,種族隔離、越戰、叛逆,在一片動盪之中,巴菲特雪球事業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雖然早在1965年他就有了將合夥公司關閉上鎖並且扔掉鑰匙的計劃,雖然他在一年之前在合夥公司的股權資產已經達到了680萬美金,但巴菲特並沒有真正停下來的意思。他需要考慮的是,隨著合夥公司資產的日益龐大和遍地煙蒂的日子的結束,他必須改變自己的投資風格:買進整個生意。
這些生意包括:
零售商霍克希爾德-科恩公司:與芒格、戈特斯曼的第一次聯手,成立多元零售公司控股霍克希爾德科恩公司
聯合零售商店:一家由本傑明羅斯納經營的棉布商店
國民賠償公司:完全嶄新的生意類型。如果國民賠償公司掙錢,他可以用這些收益購買其他公司或股票,而不是放在國民賠償公司的地下室裡冬眠。如果獅子把馴獅人吃了,國民賠償公司也許需要錢去支付給馴獅人的家屬。而這些錢可以從別的生意那裡回到國民賠償公司。
藍帶印花,一個生產優惠券的公司
伊利諾伊國民銀行
奧馬哈太陽報1969年1月1日
到1968年,巴菲特經7個人,10500美元資金的合夥公司發展到了超過300人、1.05億美元的規模。
雪球已經如期壯大,而且還在滾動。可是,巴菲特卻有了關閉合夥公司的想法。
「我知道我不想一輩子被超越一個投資煙蒂的想法完全佔據,能夠慢下來的唯一途徑是停止。我不適應這個市場環境,我不想因為努力去玩一個我不理解的遊戲而破壞相當好的記錄」。
巴菲特的解散合夥公司,無非是對合夥人忠誠度的測試。通過一次次發出悲觀的預期,巴菲特的合夥人變得越來越集中,因為在他看來,要做合夥人公司就必須有一系列共同的價值觀和興趣,而不是短期的經濟利益。通過對合夥人的清理,巴菲特個人趣味和商業野心也得以更加自如地展開,比如對《奧馬哈太陽報》的收購等。他自兒時投資報紙時累積的對媒體的興趣,得以用合夥公司來實現。這一志趣到《華盛頓郵報》達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這次對合夥公司的清算,也間接助成了另一家投資機構紅杉資本。巴菲特合夥人的有錢人去了戈特斯曼的第一曼哈頓,那些桑迪不要的小魚兒,巴菲特介紹給了魯安。其時,他正與裡克坎尼弗和西德尼斯特爾斯一起成立自己的投資諮詢公司,並創建了專門接受較小賬戶的紅杉基金(此紅杉非彼紅杉)。
巴菲特一生興趣廣泛,從孩童時代收集汽車牌照,一直到熱衷對媒體欺詐行為進行改革,然而其中三個角色一直沒有改變過。首先,他是不屈不饒的收藏家,不斷擴張他的財富、人脈和影響。第二是布道者,在講壇上傳播理念,主要是投資的理念,因為在其他問題上,巴菲特總會顯出他的笨拙。第三是警察,懲治那些壞傢伙。最完美的事業就是能夠使他同時集三者為一身:傳道、扮演警察、同時又能像收銀員一樣收錢。而這個事業就是報紙。為了買進《波士頓環球報》的股份,巴菲特甚至打破了他多年來從不購買公開發行的股票的慣例,以低價吃進聯合出版社4%的股份,使伯克希爾一舉成為它最大的股東。
通過投資運通公司、國民賠償公司、多元零售公司、藍帶印花公司、韋斯科金融公司、喜詩糖果公司等一系列項目。就財富而言,巴菲特已經獲得了完全意義上的成功,他和蘇珊在伯克希爾的股份從原來的18%猛增到了36%,在多元零售公司的股份也達到了39%,藍帶印花公司的股份則從2%增加到了13%。通過關閉合夥人公司,巴菲特已經徹底主導了自己的投資命運,他已經成為了伯克希爾、多元零售公司和藍帶印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從此,他不再需要過於顧忌合夥人的意見了,不再需要為短期利益和長期規劃的衝突有過多的擔憂了。
至此,他的投資哲學也開始形成。第一是自我平衡的經營模式---將浮存金轉移到控股公司,以便他根據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內部反應和調整;第二就是組合的力量,因為浮存金和投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翻番。
通過福布斯雜誌的報導和《超級貨幣》一書熱銷,巴菲特的個人聲譽也達到了頂點。一個品位簡單衣著比流浪漢好不了多少,類似「巴比倫清教徒」的「投資之王」誕生了。
當然,他的健康已經出現了問題,又一次差點因誤服雙份盤尼西林而一命嗚呼。
他的婚姻問題也出現了。隨著孩子們的長大,蘇珊在家庭中的角色突然比的不再重要了,而清教徒的巴菲特仍然每天埋首於年報之中。蘇珊在與初戀情人米爾頓布朗舊情復燃之後,又投身於網球教練。
但真正讓蘇珊和巴菲特婚姻完全破裂,則是在《華盛頓郵報》和凱瑟琳格雷厄姆出現以後。
從來沒有一項投資。讓巴菲特傾注如此多的心血和努力,就算是讓他險遭滑鐵盧的丹普斯特公司,還是給他帶來巨大收益的運通公司。
在商業領域,以格雷厄姆的煙蒂理論為基礎再加上費希爾的定性分析和芒格的大生意思想,巴菲特在運作的時候一直就是遊刃有餘。但是,一旦涉足媒體,面對《華盛頓郵報》這樣一顆媒體皇冠上的明珠以及凱瑟琳格雷厄姆這樣一個高貴優雅風情萬種的媒體之王時,巴菲特幾乎是投入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甚至不惜改變自己的原則。
在70年代之前,真正巴菲特形成影響的主要是三個人,父親霍華德、導師格雷厄姆和妻子蘇珊。霍華德帶給他原則和道德,格雷厄姆給了他商業的方法,蘇珊給他帶來了自信。因為蘇珊的出現,這個此前在社交場合屢屢被人嘲笑的鄉下小子從此得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不必面對外界的紛擾,蘇珊如一個優秀的規劃師,將巴菲特投資之外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只有在買凱瑟琳的時候,巴菲特才願意為別人做出改變。
為了能順利進入《華盛頓郵報》的董事會,巴菲特特意安排凱瑟琳造訪他在翡翠灣的別墅。他穿上為這次拜訪新買的游泳衣,並且勇敢地和凱瑟琳一起跨入了太平洋中。當蘇珊和孩子們看到這奇怪的一幕,全都笑得人仰馬翻,因為這太不符合巴菲特的習慣了。
當然巴菲特最終順利地進入了《華盛頓郵報》的董事會,搖身一變,從一個奧馬哈的明星投資經理人,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家媒體公司的官方顧問。
凱瑟琳出身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尤金梅耶是一個猶太投資家和《華盛頓郵報》的出版商,母親艾格尼絲是上流社會出名的交際家。這個家庭一直是華盛頓上流社會的中心,凱瑟琳也被稱為華盛頓最偉大的女主人。在凱瑟琳的座上賓中不乏美國總統、西班牙國王、肯尼迪家族成員和保羅紐曼這樣的大人物。他們在基梭山擁有一座粉中帶灰俯瞰拜瑞湖的別墅,在第五大道有一套公寓,在華盛頓另有一座巨大的維多利亞式的房子。
當巴菲特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凱瑟琳的晚宴時,他進入的是一幢掛有「亞洲藝術品、雷諾阿的油畫、丟勒的版畫的房子,走進餐廳,青銅燭台上閃耀著錐形的燭光,與鑲板的牆相映生輝,遠遠地核桃木餐桌上擺放著水經燭台和紋章瓷,閃閃發光」。
此情此景,與巴菲特先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別。這個來自布拉斯加州的鄉巴佬投資者,儘管有福布斯雜誌和《超級貨幣》給予的光環,仍然覺得非常不自在並備受打擊。
儘管如此,巴菲特還是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凱瑟琳的晚宴中,不論這些活動最終讓他看起來多麼可笑或尷尬。他甚至喜歡自己的鄉巴佬身份,並且很高興自己被龍蝦搞得狼狽不堪,他的天真的像大像一樣的飲食口味在凱瑟琳一次次調教後仍然停留在漢堡、可樂和冰激凌。凱瑟琳那些有著貴族血統的朋友也漸漸習慣了巴菲特的方式,在他木訥和無辜的神態下的投資智慧,巴菲特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這個他最為愜意的角色-----教師。
巴菲特和凱瑟琳的友誼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他們一起去參加商務會議,有時還去度假,到尼亞加拉大瀑布旅遊。她不斷因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給他電話,凱瑟琳則帶著他上禮儀學校。人們常常在慈善活動上看到已經59碎仍然風情萬種的凱瑟琳把她家的鑰匙扔給46歲的沃倫,而且在公共場合也更加頻繁地看到他們倆在一起的身影。
想想巴菲特以前是多麼不喜歡華盛頓的生活,甚至不惜退學也要回到奧馬哈的寧靜和單調之中。「我看的很清楚,他的一些做法實際上已經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這是芒格的看法。
雖然人們無法斷定巴菲特和凱瑟琳之間發生了什麼,但是當巴菲特極力去改變的時候,一定意味著什麼。也許是對自己身份的確認?也許是要對抗自己內心的自卑?而這種改變導致的他與蘇珊之間裂痕顯然已經無法彌補,蘇珊開始熱衷於歌唱事業,搬離了奧馬哈來到舊金山,開始了和網球教練的另一段生活,儘管他們始終保持了名義上的夫妻關係。
整整一週,始終沉浸在巴菲特的世界中,至此《滾雪球》的上部已經讀完。
這個奧馬哈的商人,這個無趣的賺錢機器,雖然我試圖從他的經歷中學習投資之道,但是,在內心裡,我並不尊敬他。也許他真正領悟了商業的規律,把握了賺錢的門道,在生意的積分卡上標註的是成功,但是這與格佈雷西耶斯在長跑上的成功又有什麼區別呢?格佈雷西耶斯在20年裡創造了15此世界紀錄,巴菲特在80年的人生裡創造了500億美元的財富,如果財富最終都是要由上帝帶走的,那麼,巴菲特留給這個世界的又有什麼?(當時比較無知,現在不這麼看了)
顯然,在下冊,在80年代開始以後,巴菲特的雪球已經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雖然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沒變:評估投資價值,規避風險,保留安全邊際,專注,做自己能夠勝任的事情,讓複利發揮實際功效。但50歲的巴菲特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華爾街之王,他的財富也從1978年的8900玩美元猛增到驚人的6.8億美元。
進入80年代以後,巴菲特的投資顯然開始放慢了步伐。一方面價值投資已經深入人心,市面上不再有那麼多的殼資源了,另一方面,巴菲特的個人生活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奧馬哈的鄉巴佬投資人了,他的社交生活已經變得豐富多彩,除了繼續與格雷厄姆保持深厚的友誼之外,橋牌、高爾夫和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更多地開始進入她的生活,他的個人圈子已經從芒格、格雷厄姆擴展到比爾蓋茨和沙倫奧斯伯格,前者稱為他後半生最重要的朋友,後者是她的橋牌搭檔。在收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一案中,正是和蓋茨的旅行和與奧斯伯格的橋牌讓他錯過了這個心儀的項目。
B夫人、所羅門和長期資本公司是這一階段巴菲特的重要項目。
巴菲特似乎特別得到女性的信賴和護佑。從一開始的多麗絲、蘇珊到凱瑟琳格雷厄姆、阿斯特裡德、奧斯伯格,再到B夫人,雖然青蔥歲月的巴菲特並不擅長社交並屢屢受挫,但在成年以後,卻越來越有女人緣了,並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幫助。「偉大的女性,照耀我們前行」,看來真是一句真理。
風口、互聯網金融和眾籌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5301368 這一年來,要說創投界的熱門領域,互聯網金融肯定算一個。
創投界是一個很奇怪的場域——這個創投界包括創業圈和投資界——總是被一波波的風潮所驅動,前年的話題是團購,去年變成了導購和APP,今年上半年還是打車軟件,下半年就變成了互聯網金融。
我不知道這是羊群效應,還是如凱文凱利所說的那樣,是「技術元素」的自我驅動使然。
但是,這種熱點轉換很多時候又是無厘頭的,除了少數能夠緊跟硅谷趨勢的聰明人之外,你也沒有辦法未卜先知地提前佈局,創業者能夠做的,也就是去發現生活中既有的痛點,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至於熱點轉換的時候能不能輪到你,大部分還得靠老天幫忙。
我記得「美麗說」的徐易容,印象中最早做的是一個二維碼的項目,那是2007年前吧,然後,在blog流行的時候又做了「抓蝦」,產品都不錯,但結果都不好,直到美麗說,才終於搭上了社會化導購的快車,算是站到了風口之上。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王興是從校內到飯否,直到美團才找到自己的節奏;我們本地的孫海濤,是從E都市到房途才到的51信用卡。
總之呢,創業者本身的堅持和能力固然重要,那個風口也同樣重要。有時候,晚一步早一步,都會影響項目的生死。
當然,說這些不是要宣揚創業成功的宿命論,真正決定項目成敗的,還是你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你的解決方案本身,風口的意義在於能讓你飛得更快更高。
再回到互聯網金融的話題。
我前幾天參加一個小型沙龍,討論的也是互聯網金融。我本是外行,但通過這次討論,也幫我理清了幾個思路。
1、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是兩個層面的概念。前者的方向是要讓金融脫媒,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實現供需雙方的直接融資。這個在目前的信用環境下,顯然很難。市面上流行的P2P也都沒有打通信用人和信用這個鴻溝,需要借助擔保這樣的手段,人為地幫助供需雙方實現嫁接,這個就脫離了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2、我看到的可以稱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一個是比特幣,那是革命性的,真正在踐行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這樣的經濟學理想,但國內的制度環境,決定了它很難有大規模的發展,我們這裡實行的是「法無允許,便是非法」這樣的體制,所以,要麼趕緊做大,要麼就只能在灰色地帶遊走;另外一個是眾籌模式,我覺得這個模式將來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潛力。
3、為什麼說眾籌會有較大潛力呢?簡單說就是,互聯網是對現實關係的解構和重組,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扮演了他所在圈子的信任代理,這種以信任為基礎的圈子,往往可以超越傳統的人際關係,演變出不一樣的生意模式。連線雜誌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有一次在飛機上和一個非洲土著交流交易的話題,那個土著人對城裡人討價還價的交易模式很不理解,他說,假如你知道交易的對方賣掉東西是為了給孩子買一雙裹腳的鞋子,你還會在乎是多少價格嗎?這次經歷讓安德森明白,基於社區、基於熟人圈的交易是可以不同於普通的市場交易的。
我覺得,基於網絡圈子的交易在將來也有可能形成這樣的交易模式,當然這個將來是什麼時候不知道。
這讓我想起Ebay的分類信息網站客齊集,英文名叫Kijiji,是非洲的瓦西里語村莊的意思,Ebay當時做這個網站的時候,就是抱著讓交易回歸簡單這樣的理想的,這個網站現在在中國的名字叫百姓網。
另外一個在我們身邊的例子是,溫州人的「盟兄弟」關係,溫州人商業競爭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這種基於熟人圈的信任力量,盟兄弟之間的資金往來,那是連借據也不需要的。(大家可參考12樓以前的文章《盟兄弟》)。
4、當然,現階段更現實的模式是金融的互聯網化。這裡面的空間非常大,所有,讓我們面對金融業是必須罵娘的地方,都是創業者的機會,都是金融互聯網的機會。不要想著一步到位讓銀行業去脫媒,那是經濟學的理想,不是現實的機會。對於創業者來說,凡是銀行不願幹、幹不好或幹不了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機會。只要讓用戶高興了,離錢這麼近的生意,你肯定也不會吃虧的。
互聯網思維如何制勝後工業化時代?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5271051第一部分,企業互聯網化的四個階段
近一年來,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早期的創業團隊,都非常關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但其實大家對互聯網的認識有很大差別。對於傳統企業來說,應該怎麼擁抱互聯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昨天我發在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做個參考(見相關分享1. 互聯網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這篇文章裡,我主要講了,互聯網不是我們看到的那些表象,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心智模式,如果不能從這個高度來理解和擁抱互聯網,那麼,結果就不太好。
現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成為很多人解決自身企業的靈丹妙藥,以為搞電商、建企業微信或開發微信後台管理系統,就是互聯網化,這是不對的。雖然它們也有一定作用,但是很有限。
未來的企業一定是互聯網化的企業,不管企業的形態如何,你可以是做製造的,可以是飯店、洗腳這樣的服務行業,最終都要互聯網化。
企業介入互聯網,按圈內共識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用互聯網做廣告,這個最直接,也是大部分企業都在做的,比如阿里誠信通、百度關鍵字、微信營銷等。
第二階段是銷售的互聯網化,在這波潮流中,出現了天貓、京東、噹噹、易迅、以及做外貿B2C的蘭亭集勢等;
第三個階段是產品和業務的互聯網化,這個在服務性行業體現的更明顯,比如網銀、數米基金、格瓦拉的電影票、網上掛號服務等;
第四個階段是成為互聯網化的企業,最典型就是小米手機了,從產品設計、銷售、運營和用戶管理,全方位地用互聯網思維來運作。
就像「C2B」,互聯網金融,O2O,大數據這些詞語講的人多了,給人感覺泡沫化的嫌疑,但是關鍵是要理解背後的邏輯,很多人也就是嘴上說得多,卻不瞭解概念背後的底層結構。
第二部分,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互聯網是一種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心智模式。
一般我們講到互聯網思維,都會引用雷軍的七字心法,即「專注、極致、口碑、快」。 但這個心法更多的是產品層面的。 與互聯網思維相對應的是傳統工業化時代的思維方式。
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究竟有哪些差別
第一,工業化時代最大貢獻是滿足了人類的匱乏。 生產力的提升,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急劇膨脹,到1900年前後達到高潮,其標誌是美國大西洋海底線纜的開通,早期資本主義達到高潮,JP摩根、洛克菲勒、卡內基、范德比爾特這樣的壟斷資本家出現。
第二,工業化時代是理性主導。
第三,資源專屬。因為稀缺,土地廠房,設備、工藝,原料都具有專屬性。工業化時代最極致的商業模式就是製造壟斷。
上面講的早期資本家都是因壟斷而致富。摩根因為打敗羅斯柴爾德家族,取得美國國債的發行權而真正崛起,卡內基壟斷鋼鐵,洛克菲勒壟斷石油,范德比爾特是鐵路和航運權,還有古爾德,都是如此。因為稀缺,因為資源的專屬性,契約變得尤為重要。
第四,工業化時代,或者說資本主義,它是一種範圍和規模經濟。分工導致專業化,交易的範圍又加速了分工,同時資源的稀缺性又推動了壟斷,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契約的保障。早期英國和中國的貿易衝突很多是因為觀念的衝突,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的衝突。
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學,按照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的說法,叫做原子經濟學,而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經濟學可以稱為比特經濟學。 這是互聯網思維和傳統思維最本質的區別。構成工業化時代的最基本的介質是原子的,它是有形的物理屬性的,而構成互聯網最基本介質的是比特。
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 而這三大要件都受摩爾定律影響,每18個月價格下降一半,無窮的指向免費。經濟學,就是稀缺情況下做出選擇的社會科學。
但是比特經濟學改變了這一規則。 原子經濟學和比特經濟學,用另一種表述方法就是:稀缺經濟學和豐饒經濟學的差別。 那麼他們背後的倫理基礎,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變化表現在:稀缺—豐饒,理性—感性,契約—信任,專屬—共享,謹慎、正義、仁慈—開放、平等、分享、協作。 謹慎、正義、仁慈是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面,基於同情共感的倫理基礎。而開放、平等、分享、協作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最大的意義是:讓商業的民主化成為可能。
工業化的興起,人類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公民權利得到伸張和保護,但是在商業領域,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不平等的,它雖然保證了機會的平等,但每個人的機會仍然不一樣,比如JP摩根,其父親朱尼厄斯摩根已經是一個重要金融資本家,通過從英國和歐洲向新大陸輸入資本,在美國的運河、鐵路建設中積累了不小的資本,這樣才有皮爾龐特摩根的崛起。
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經營以及創業中的運用和體現。
前面講了工業化和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的差別,內在的機理是因為豐饒經濟學和稀缺經濟學的差別。在稀缺時代,培養了我們的契約和理性。思維模式的變化則是從因果律向相關率的轉變。工業化讓每個人都進入分工體系,視線之內即是存在,看不見的變視作不存在,互聯網打破的首先是時空的限制,讓關係有了新的定義,六度分隔理論以前只是一種理論,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後,六度才分隔是一種真實的狀態。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由眾多點相互連接起來的,非平面、立體化的,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它類似於人的大腦神經和血管組織的一種思維結構。從線性到混沌,從因果到相關。淘寶知道各地女性的罩杯數,這不是邏輯思維的結果,而是基於大數據的相關性分析。這是認知方式的巨大改變。
我們做企業家,或者是發明家,學問家,他們最終要的能力不是邏輯的能力和專業,這個當然很重要,但在若有若無之間,找到內在的關係,從相關性中發現機會,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大家想一下,我們做企業,做決策是不是這樣。這種對相關性的發現就是經驗、直覺的東西,說到底是一種感性思維。姜奇平講,互聯網是一種女性思維,就是這個道理,它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感性。
下面我講第三部分,無界。 互聯網思維有三種方式才能達到,一是無界,二是精益,三是媒體化。
無界是我自己的說法,習慣的說法叫跨界。 剛才講到互聯網的豐饒經濟學,指向的結果是,消費者主權的形成,也就是說只要是互聯網的,就一定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這樣,我們在設計研發互聯網產品的時候,就會存在一個矛盾:研發產品的角度,你必須有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但是在面對用戶的時候,你又必須洞察人性,理解用戶痛點,這種思維方式又需要借助感性的力量。
最近微信的開發者張小龍有個說法很有意思:
他說在研發產品的時候,你必須要能迅速切換思維模式。他說馬化騰從一個工程師思維切換到用戶思維只要5分鐘,他大概需要15分鐘。
再看看喬布斯更加典型了。
1974年喬布斯第一次看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引為一生座右銘。其實這句話正式禪宗裡面對於「初心」一詞的西式表達。
回到初心,就是要找到事物的良質。這個詞比較不容易理解。打個比方就是,我們看到一棵樹,理性思維會馬上對應我們已有的關於書的認知,但良質就是要我們摒除理性,通過冥想等手段,回到見到樹的最初的一剎那,去重新感知,然後再來定義。喬布斯學禪以後說:我開始意識到,基於直覺的理解和意識,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更為重要。
要打造基於互聯網的極致產品,跨界思維非常重要。 這裡說的基於互聯網的產品,並不一定是網站或者APP,互聯網化是一個泛指。最近比較火的極路由,小米手機,雖然是實體的東西,但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甚至,ZARA,戴爾,沃爾瑪,麥當勞,星巴克這樣的產品和企業,也非常多地融合了互聯網思維。
ZARA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對流行元素的收集,以及背後的極速供應鏈管理能力,就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我甚至覺得麥當勞的門店只不過是它展示給我們的一個頁面,背後是一套精密的程序,從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等,都是互聯網思維的外化。戴爾的庫存可以做到7天,聯想需要28天,不僅是能力的問題,是思維的問題。
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這裡的「科技」兩字可以用「專業」來代替。專業的精深是成為牛人的必要條件,但很多時候專業上的拓進需要人文這種感性思維方式來進行催化,因為理性的路徑是鋪地板式的,依賴於事物基本形態背後的關係,而感性的思維基於直覺、想像力和美學,它由初心直指本意。
「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這是張小龍的體會。 總之,創新需要跨界,需要無界思維。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是一個消費者為王,產品為王的時代,極致產品是非常重要的成功法門,最近流行的極路由,創新電商裡面的野獸派,南昭食,等都是基於產品而形成傳播的典型。
很多企業家它的思維定勢,總是關注政策,關注外部環境,卻不願意審視自己的產品。我最近投的一個信用卡項目也是如此的。很多人覺得信用卡這樣的領域哪裡還會有創新的機會,但是如果你的思維模式能夠下沉或者上升,局面就會不一樣,就會發現很多的創新點。在互聯網時代,免費可以成為一種商業模式,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像的。
精益。這個其實大家都理解。 但我上次和一些企業家交流精益的時候,他們理解的精益是豐田的精益管理。這是兩個概念。
精益體現在哪裡呢?有一個比喻,原來的人做產品的時候,就好像是聖母瑪利亞的登場,隆重而熱烈,企業千錘百煉,萬事俱備,然後,盛大的登場開始了,這種產品模式被成為「聖母瑪利亞模式」。
但是,大數據時代是一個快速多變的時代,你企業辛辛苦苦做了調研,埋頭搞好研發,市場的機會已經變了,同時,在消費者主權的時代,你也不知道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就要求你採用迭代遞進的模式,就像微信一樣,先上一最簡單地功能,在用戶的使用中不斷迭代開發,你看,微信現在是5.0版本,一點點遞進。 這點對傳統行業的企業家特別重要。
企業的融資也需要精益,不要一口氣拿到多少投資,而是要制定清晰的計劃和模型,先拿到錢是關鍵,以這階段到一下階段的模型為基礎,要多少錢,能做到怎麼樣,下一階段可能的估值等,進行迭代融資。
我講最後一部分,媒體化。 我之前給投資的企業做培訓的時候,講過一個觀點,「牛逼產品背後的媒體屬性」。
首先,我們要打造一個極致的產品,不管是具體的產品,還是互聯網的APP或網站,不管是面向B還是面向C,極致產品是關鍵。這裡說的極致產品是基於極致的性能,能夠真正抓住用戶的痛點,癢點或興奮點。用戶的需求其實是人性的需求,人性說到底就是貪婪、恐懼和懶惰。張小龍在設計微信的時候,用的非常純熟,它是抓住性和暴力,大家體會一下打飛機這個復古遊戲就知道了。投資也是這樣,就是在恐懼和貪婪之間找平衡,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平衡得比較好。
牛逼產品為什麼會形成自傳播呢?
1、極致的性能2、是它具備強大的情感訴求,因為情感訴求才能和用戶相通,才具備傳播的可能性3、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主權形成,媒介壟斷被打破,每個人都是媒體人,傳播不再是一個手藝活了,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是自己特定圈子的信任代理,不管你的粉絲圈有多大,都是你的影響力的顯現,這樣真正實現了去中心化,口碑的價值才真正體現出來了。像Roseonly、野獸派、南食召、極路由等產品都是因為背後的情感訴求,而具備了媒體屬性。
以前德里達等一干哲學家講解構主義,主要還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有了互聯網,才讓商業領域真正形成解構。最近碰到一個做批發的網站的企業家,讓我參加他們聲勢浩大的新聞發佈會,心裡就很詫異。傳統企業有這個想法和做法很正常,但互聯網企業用這樣的方式來傳播問題就很大。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思想,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市場即對話! 消費者和用戶是不願意和一個推銷員,一個搞宣傳的人對話的。馬化騰經常深夜潛伏在QQ中,體察用戶需求。 對話的意思是,你和用戶之間是平等的,對等的。而不是宣教式的。羅振宇有一句話很牛逼:一切產業皆是媒體業。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呢?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沒有跨界能力和無界思維,互聯網對你來說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它屬於你的就是那一點點功用;只有你是屬於互聯網的,它對你來說才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的美麗新世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