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思維如何制勝後工業化時代?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5271051
第一部分,企業互聯網化的四個階段

  近一年來,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早期的創業團隊,都非常關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但其實大家對互聯網的認識有很大差別。對於傳統企業來說,應該怎麼擁抱互聯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昨天我發在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做個參考(見相關分享1. 互聯網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這篇文章裡,我主要講了,互聯網不是我們看到的那些表象,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心智模式,如果不能從這個高度來理解和擁抱互聯網,那麼,結果就不太好。

  現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成為很多人解決自身企業的靈丹妙藥,以為搞電商、建企業微信或開發微信後台管理系統,就是互聯網化,這是不對的。雖然它們也有一定作用,但是很有限。

  未來的企業一定是互聯網化的企業,不管企業的形態如何,你可以是做製造的,可以是飯店、洗腳這樣的服務行業,最終都要互聯網化。

  企業介入互聯網,按圈內共識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用互聯網做廣告,這個最直接,也是大部分企業都在做的,比如阿里誠信通、百度關鍵字、微信營銷等。

  第二階段是銷售的互聯網化,在這波潮流中,出現了天貓、京東、噹噹、易迅、以及做外貿B2C的蘭亭集勢等;

  第三個階段是產品和業務的互聯網化,這個在服務性行業體現的更明顯,比如網銀、數米基金、格瓦拉的電影票、網上掛號服務等;

  第四個階段是成為互聯網化的企業,最典型就是小米手機了,從產品設計、銷售、運營和用戶管理,全方位地用互聯網思維來運作。

  就像「C2B」,互聯網金融,O2O,大數據這些詞語講的人多了,給人感覺泡沫化的嫌疑,但是關鍵是要理解背後的邏輯,很多人也就是嘴上說得多,卻不瞭解概念背後的底層結構。

  第二部分,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互聯網是一種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心智模式。

  一般我們講到互聯網思維,都會引用雷軍的七字心法,即「專注、極致、口碑、快」。 但這個心法更多的是產品層面的。 與互聯網思維相對應的是傳統工業化時代的思維方式。

  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究竟有哪些差別

  第一,工業化時代最大貢獻是滿足了人類的匱乏。 生產力的提升,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急劇膨脹,到1900年前後達到高潮,其標誌是美國大西洋海底線纜的開通,早期資本主義達到高潮,JP摩根、洛克菲勒、卡內基、范德比爾特這樣的壟斷資本家出現。

  第二,工業化時代是理性主導。

  第三,資源專屬。因為稀缺,土地廠房,設備、工藝,原料都具有專屬性。工業化時代最極致的商業模式就是製造壟斷。

  上面講的早期資本家都是因壟斷而致富。摩根因為打敗羅斯柴爾德家族,取得美國國債的發行權而真正崛起,卡內基壟斷鋼鐵,洛克菲勒壟斷石油,范德比爾特是鐵路和航運權,還有古爾德,都是如此。因為稀缺,因為資源的專屬性,契約變得尤為重要。

  第四,工業化時代,或者說資本主義,它是一種範圍和規模經濟。分工導致專業化,交易的範圍又加速了分工,同時資源的稀缺性又推動了壟斷,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契約的保障。早期英國和中國的貿易衝突很多是因為觀念的衝突,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的衝突。

  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學,按照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的說法,叫做原子經濟學,而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經濟學可以稱為比特經濟學。 這是互聯網思維和傳統思維最本質的區別。構成工業化時代的最基本的介質是原子的,它是有形的物理屬性的,而構成互聯網最基本介質的是比特。

  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 而這三大要件都受摩爾定律影響,每18個月價格下降一半,無窮的指向免費。經濟學,就是稀缺情況下做出選擇的社會科學。

  但是比特經濟學改變了這一規則。 原子經濟學和比特經濟學,用另一種表述方法就是:稀缺經濟學和豐饒經濟學的差別。 那麼他們背後的倫理基礎,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變化表現在:稀缺—豐饒,理性—感性,契約—信任,專屬—共享,謹慎、正義、仁慈—開放、平等、分享、協作。 謹慎、正義、仁慈是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面,基於同情共感的倫理基礎。而開放、平等、分享、協作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最大的意義是:讓商業的民主化成為可能。

  工業化的興起,人類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公民權利得到伸張和保護,但是在商業領域,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不平等的,它雖然保證了機會的平等,但每個人的機會仍然不一樣,比如JP摩根,其父親朱尼厄斯摩根已經是一個重要金融資本家,通過從英國和歐洲向新大陸輸入資本,在美國的運河、鐵路建設中積累了不小的資本,這樣才有皮爾龐特摩根的崛起。

  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經營以及創業中的運用和體現。

  前面講了工業化和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的差別,內在的機理是因為豐饒經濟學和稀缺經濟學的差別。在稀缺時代,培養了我們的契約和理性。思維模式的變化則是從因果律向相關率的轉變。工業化讓每個人都進入分工體系,視線之內即是存在,看不見的變視作不存在,互聯網打破的首先是時空的限制,讓關係有了新的定義,六度分隔理論以前只是一種理論,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後,六度才分隔是一種真實的狀態。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由眾多點相互連接起來的,非平面、立體化的,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它類似於人的大腦神經和血管組織的一種思維結構。從線性到混沌,從因果到相關。淘寶知道各地女性的罩杯數,這不是邏輯思維的結果,而是基於大數據的相關性分析。這是認知方式的巨大改變。

  我們做企業家,或者是發明家,學問家,他們最終要的能力不是邏輯的能力和專業,這個當然很重要,但在若有若無之間,找到內在的關係,從相關性中發現機會,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大家想一下,我們做企業,做決策是不是這樣。這種對相關性的發現就是經驗、直覺的東西,說到底是一種感性思維。姜奇平講,互聯網是一種女性思維,就是這個道理,它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感性。

  下面我講第三部分,無界。 互聯網思維有三種方式才能達到,一是無界,二是精益,三是媒體化。

  無界是我自己的說法,習慣的說法叫跨界。 剛才講到互聯網的豐饒經濟學,指向的結果是,消費者主權的形成,也就是說只要是互聯網的,就一定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這樣,我們在設計研發互聯網產品的時候,就會存在一個矛盾:研發產品的角度,你必須有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但是在面對用戶的時候,你又必須洞察人性,理解用戶痛點,這種思維方式又需要借助感性的力量。

  最近微信的開發者張小龍有個說法很有意思:

  他說在研發產品的時候,你必須要能迅速切換思維模式。他說馬化騰從一個工程師思維切換到用戶思維只要5分鐘,他大概需要15分鐘。

  再看看喬布斯更加典型了。

  1974年喬布斯第一次看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引為一生座右銘。其實這句話正式禪宗裡面對於「初心」一詞的西式表達。

  回到初心,就是要找到事物的良質。這個詞比較不容易理解。打個比方就是,我們看到一棵樹,理性思維會馬上對應我們已有的關於書的認知,但良質就是要我們摒除理性,通過冥想等手段,回到見到樹的最初的一剎那,去重新感知,然後再來定義。喬布斯學禪以後說:我開始意識到,基於直覺的理解和意識,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更為重要。

  要打造基於互聯網的極致產品,跨界思維非常重要。 這裡說的基於互聯網的產品,並不一定是網站或者APP,互聯網化是一個泛指。最近比較火的極路由,小米手機,雖然是實體的東西,但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甚至,ZARA,戴爾,沃爾瑪,麥當勞,星巴克這樣的產品和企業,也非常多地融合了互聯網思維。

  ZARA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對流行元素的收集,以及背後的極速供應鏈管理能力,就是互聯網思維的體現。我甚至覺得麥當勞的門店只不過是它展示給我們的一個頁面,背後是一套精密的程序,從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等,都是互聯網思維的外化。戴爾的庫存可以做到7天,聯想需要28天,不僅是能力的問題,是思維的問題。

  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這裡的「科技」兩字可以用「專業」來代替。專業的精深是成為牛人的必要條件,但很多時候專業上的拓進需要人文這種感性思維方式來進行催化,因為理性的路徑是鋪地板式的,依賴於事物基本形態背後的關係,而感性的思維基於直覺、想像力和美學,它由初心直指本意。

  「產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把握用戶需求。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這是張小龍的體會。 總之,創新需要跨界,需要無界思維。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是一個消費者為王,產品為王的時代,極致產品是非常重要的成功法門,最近流行的極路由,創新電商裡面的野獸派,南昭食,等都是基於產品而形成傳播的典型。

  很多企業家它的思維定勢,總是關注政策,關注外部環境,卻不願意審視自己的產品。我最近投的一個信用卡項目也是如此的。很多人覺得信用卡這樣的領域哪裡還會有創新的機會,但是如果你的思維模式能夠下沉或者上升,局面就會不一樣,就會發現很多的創新點。在互聯網時代,免費可以成為一種商業模式,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像的。

  精益。這個其實大家都理解。 但我上次和一些企業家交流精益的時候,他們理解的精益是豐田的精益管理。這是兩個概念。

  精益體現在哪裡呢?有一個比喻,原來的人做產品的時候,就好像是聖母瑪利亞的登場,隆重而熱烈,企業千錘百煉,萬事俱備,然後,盛大的登場開始了,這種產品模式被成為「聖母瑪利亞模式」。

  但是,大數據時代是一個快速多變的時代,你企業辛辛苦苦做了調研,埋頭搞好研發,市場的機會已經變了,同時,在消費者主權的時代,你也不知道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就要求你採用迭代遞進的模式,就像微信一樣,先上一最簡單地功能,在用戶的使用中不斷迭代開發,你看,微信現在是5.0版本,一點點遞進。 這點對傳統行業的企業家特別重要。

  企業的融資也需要精益,不要一口氣拿到多少投資,而是要制定清晰的計劃和模型,先拿到錢是關鍵,以這階段到一下階段的模型為基礎,要多少錢,能做到怎麼樣,下一階段可能的估值等,進行迭代融資。

  我講最後一部分,媒體化。 我之前給投資的企業做培訓的時候,講過一個觀點,「牛逼產品背後的媒體屬性」。

  首先,我們要打造一個極致的產品,不管是具體的產品,還是互聯網的APP或網站,不管是面向B還是面向C,極致產品是關鍵。這裡說的極致產品是基於極致的性能,能夠真正抓住用戶的痛點,癢點或興奮點。用戶的需求其實是人性的需求,人性說到底就是貪婪、恐懼和懶惰。張小龍在設計微信的時候,用的非常純熟,它是抓住性和暴力,大家體會一下打飛機這個復古遊戲就知道了。投資也是這樣,就是在恐懼和貪婪之間找平衡,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平衡得比較好。

  牛逼產品為什麼會形成自傳播呢?

  1、極致的性能2、是它具備強大的情感訴求,因為情感訴求才能和用戶相通,才具備傳播的可能性3、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主權形成,媒介壟斷被打破,每個人都是媒體人,傳播不再是一個手藝活了,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是自己特定圈子的信任代理,不管你的粉絲圈有多大,都是你的影響力的顯現,這樣真正實現了去中心化,口碑的價值才真正體現出來了。像Roseonly、野獸派、南食召、極路由等產品都是因為背後的情感訴求,而具備了媒體屬性。

  以前德里達等一干哲學家講解構主義,主要還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有了互聯網,才讓商業領域真正形成解構。最近碰到一個做批發的網站的企業家,讓我參加他們聲勢浩大的新聞發佈會,心裡就很詫異。傳統企業有這個想法和做法很正常,但互聯網企業用這樣的方式來傳播問題就很大。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思想,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市場即對話! 消費者和用戶是不願意和一個推銷員,一個搞宣傳的人對話的。馬化騰經常深夜潛伏在QQ中,體察用戶需求。 對話的意思是,你和用戶之間是平等的,對等的。而不是宣教式的。羅振宇有一句話很牛逼:一切產業皆是媒體業。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呢?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沒有跨界能力和無界思維,互聯網對你來說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它屬於你的就是那一點點功用;只有你是屬於互聯網的,它對你來說才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的美麗新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