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搖擺 逆周期因子非主因

1 : GS(14)@2018-01-14 21:19:30

【明報專訊】人民幣匯率近日走勢讓人捉摸不定。央行管轄下的人民幣匯率,究竟是調控國際資本流動的貨幣政策,還是支持外貿出口的產業政策?抑或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人民幣升值,可以緩解資金外流壓力,甚至還能吸引外資流入,它涉及貨幣政策調整。但對脆弱的外貿而言,匯率升值絕不是什麼福音,它涉及貿易盈餘、外匯儲備及就業穩定,反之亦然。

2017年兌美元升值5.8%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掃連續兩年的頹勢,兌美元中間價一年累計升值5.8%。與人民幣升值同步,內地的外匯儲備連續11個月回升,到2017年12月末恢復至31,399億多美元。

內地外匯儲備形勢穩定後,恰逢美元疲弱,央行下令各報價行暫停「逆周期因子」。人民幣匯率心領神會,立即掉頭之下。逆周期因子成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決定因素?

去年5月,雖然內地經濟基本面向好、美元維持弱勢,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依舊持續貶值,外匯儲備存在壓力,央行決定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增設逆周期因子,即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

外匯儲備同步回升

官方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增設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是適度對冲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避免「追漲殺跌」的心理。但對逆周期因子參數的設定,一直沒有客觀的標準,而是由各報價行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以及外匯市場順周期程度等,按照內部報價模型調整流程決定。如果無法給出逆周期因子參數設置的合理解釋,那麼逆周期因子只不過是干預外匯的技術手段。

無法否認的是,逆周期因子加入後,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去年底升勢尤猛。加之外貿盈餘,內地的外匯儲備也擺脫跌勢,逐步恢復。

企業海外投資減 穩住匯價

在常年保持外貿盈餘的內地,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因素是資金流向。愈來愈多的內地居民到境外旅遊購物會導致資金外流,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企業對外投資或者以投資為名進行的資產轉移。人民幣匯率承受巨大貶值壓力的2016年,內地對外投資額達到1962億美元,迅速攀升至全球第二,存量居世界第六。當局下令嚴查,對外投資受限。商務部公布的統計資料指,去年1到11月,內地投資者對外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075.5億美元,同比下降33.5%,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制,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沒有新增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在歐美遭到日益嚴格的審查甚至否決後,中國內地對外大手筆投資愈來愈少。1075.5億美元的對外投資,分佈在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投向了5796家境外企業,平均每個國家或地區不足6.2億美元,每家企業不足0.19億美元,對外投資似乎短期內難成氣候。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48&issue=201801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46

盧楚仁:美元步入周期性熊市

1 : GS(14)@2018-01-15 01:49:47

【明報專訊】我個人認為,美元弱勢差不多是大局已定,作為美元淡友,也給美元的跌勢嚇一跳,沒料到美元弱成這樣子。從上星期四當美國公布ADP民間就業職位大幅增加25萬個,美元完全沒有受刺激上升,反而下跌,反映背後的交易員都是趁美元出好消息,吸引散戶飛身買入美元的時候,就來出貨推低美元;我認為這些具實力的外匯交易員,已經有極主觀立場,不管怎樣,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推低美元。

30年前剛入行的時候,非常記得前輩的每一個教導,當中如上述所說的行情,當一隻貨幣出現利好消息時不升反跌,相反,出現利淡消息時不跌反升,就要高度小心,不要做死硬派,要跟住個勢做。因為我們怎樣看好看淡是其次,我們是要判斷背後那批具實力的基金經理大戶及外匯交易員究竟搞邊科,因為一方面他們有一定的實力影響到市况的發展,更不排除他們已知道一些我們仍未知道的事情,成為春江鴨,若我們跟他們對着幹便會成為他們的片皮鴨給吃清光。

看清大戶企圖 判斷入市關鍵

金融市場久不久便會出現一些疑幻似真的行情,我們看見的事實竟然不是事實。如我們看見一眾利好美元消息的事實,但竟然沒有令美元上升也是事實。我或可以比喻,我們從小到大由書中讀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及日落西山,甚至我們從事實用肉眼可以看得到日出和日落,便以為太陽會移動。但事實卻不然,太陽是不會移動的,只是我們住的地球在移動,錯覺上以為太陽在移動。在判斷匯市走勢時候也一樣,不要過分相信你看到的事實表面,因為會誤導你的判斷。

另一方面,換個角度看,若以周期宏觀分析,美元的跌勢只是剛開始,美匯指數在2008年3月低見70.79,及後反覆回升至去年初的103.82高位,足足升了9年。對上一個美元上升周期是在1992年9月開始,上升至2001年7月也是接近9年,但美匯指數及後在2001年7月下跌至2008年3月才告一段落,下跌了接近7年(圖1)。

美元轉強兩大條件 不太可能發生

因此,若用周期來分析,美元跌勢有機會是剛剛起步不久。現階段,要美元轉勢走強,大前提是美國通脹要升溫及歐元全面轉弱,才可扭轉美元弱勢,但機會不大,尤其是歐元難全面轉弱。

但在美元弱勢下,近期日圓走勢出現先升後跌,早前日圓也跟隨一眾非美貨幣齊升至112水平,但及後受到環球股市持續做好,以及如朝鮮等地緣政治局勢降溫,均令有避險成分的日圓受壓,若想趁美元弱勢買入或短炒非美貨幣的話,日圓短期內不是首選,反而買入歐元或英鎊的時候,可考慮做歐元兌日圓,或者英鎊兌日圓的交叉盤。短期日圓走勢要繼續留意環球股市去向,美元兌日圓上下阻力和支持位分別為113.50和112.00(圖2)。

日圓難強 做歐元英鎊兌日圓交叉盤

英鎊方面,不排除像去年一樣,在2月開始的第二階段談判前,歐盟和英國雙方擺出強硬姿態,為談判增加籌碼,因而令英鎊受壓。若真的歷史重現,就要借此機會趁低吸英鎊,因為相信脫歐談判最終會達成圓滿的協議而令英鎊回升。今日短線英鎊兌美元在1.3436有支持(圖3),可在此吸納而上望1.3600,下位破1.3400止蝕。

■財經節目「技術分析1分鐘」

盧楚仁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技術分析1分鐘」,與讀者分享以圖表分析各類市况的秘訣。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50720.htm

iBEST FINANCE高級副總裁

[盧楚仁 金匯商情]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41&issue=20180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71

人行撤逆周期因子 人幣急挫 分析:遏持續升值預期

1 : GS(14)@2018-01-15 02:18:21

【明報專訊】人民幣走勢趨穩,人民銀行即放寬匯率調控措施。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近日人行向參與人民幣中間價定價的銀行指示,將「逆周期調節因子」的影響力從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剔除,並已經生效。消息觸發離岸人民幣一度急挫逾300點子(1元等於10,000點子),人行隨後回應時重申,逆周期因子是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和外幣市場周期決定,等同默認消息。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光大銀行香港分行金融市場部資金業務副主管顏劍文表示,近日人民幣沒有大幅變動,未見逆周期因子影響定價。他認為,若逆周期因子暫停發揮功效,反映央行對人民幣有信心,現時匯價趨向穩定,大幅升貶的機會不大,現時是時候讓臨時措施退場。他又表示,人民幣匯率穩定,現在是重啟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的時機,近期人行亦有相關新政策,例如上周五推出便利跨境人民幣措施,有利境內外企業的資金進出流通。

光銀:重啟國際化時機

逆周期調節因子在去年5月加入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當時美匯指數下跌,但人民幣兌非美元貨幣匯率繼續貶值。人行稱推出的主要目的是「適度對冲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自行設定。因子推出後即發揮功效,引導人民幣匯率升值,至8月份人民幣升幅過快,有大行指人行利用逆周期因子引導人民幣貶值,而匯率在9月份見去年高位。

星展銀行經濟研究部高級經濟師周洪禮亦指出,人民幣在逆周期因子推出後,外匯儲備企穩,扭轉貶值預期,現時是時候功成身退。市場已經可以反映人民幣價格的彈性,正確反映供求水平,加上人民幣正進行匯率改革和資本帳開放,他預料短期內不會再引入逆周期因子。不過至於會否完全退場,他認為萬一再發生匯率持續貶值,外儲和資本外流,因子屆時或會再發揮功能。

星展:心理影響 人幣短期偏軟

高盛報告則指出,逆周期因子在最近兩個月對匯率已沒有影響,顯示人行準備讓人民幣走勢更由市場導向,近期央行加強資本外流措施,減少了當局對貶值引發資本外流的憂慮。

人民幣中間價昨日報6.4968,下跌136點子。早上在岸人民幣匯率在6.5水平反覆靠穩,消息傳出後,下午急跌270點子(見圖),離岸人民幣匯率更跌320點子,截至晚上9時,在岸人民幣報6.5258,跌260點子,離岸人民幣報6.5272,跌300點子。

周洪禮認為,消息未來一周會對人民幣有影響,逆周期因子在推出時被市場解讀為支撐人民幣,退場難免有心理影響,不過中長期的匯率走勢,還要看中國經濟基本面和美元走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669&issue=20180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25

金管局出招 壓銀行信貸增長 逆周期緩衝資本由1.875%提高至2.5%

1 : GS(14)@2018-01-15 02:25:58

【明報專訊】因應本港信貸與本地生產總值(GDP)差距及物業價格與租金差距等主要指標處於偏高水平,金管局昨晚公布,由2019年1月1日起,將銀行業的逆周期緩衝資本(CCyB)比率,由現行的1.875%提高至2.5%。有分析員稱,本港銀行業界早已作出準備,不見得有太大影響,相信存款基礎較豐厚的銀行仍有能力搶佔按揭貸款市場。

明報記者 陳偉燊

銀行界為了明年1月完全生效的《巴塞爾協定III》,正因應風險加權資產價值的4.5%列為最低的核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並且按監管機構要求,提供第二支柱核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附加比率,以符合最低資本比率要求。業界亦需要按風險加權資產價值的2.5%,撥充作防護緩衝資本。同時為提防信貸周期逆轉後,影響銀行的放貸能力,因此監管機構亦會要求按風險加權資產的特定比率,去設定逆周期緩衝資本比率,目前最高為2.5%,確保這些緩衝資本既可抵消虧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且在令銀行在下行周期,仍繼續向市場提供貸款。不過,一般理解是,在實施提高逆周期緩衝資本比率時,短期內將降低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槓桿程度,間接影響對外放款。

料物業估值無法持續高企 易波動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提高CCyB,是因為留意到信貸與GDP的比率相對其長期趨勢的差距高於19%,並且高於CCyB要求差距達10%,有關數據更反映非銀行私人機構的槓桿水平偏高。同時物業價格與租金差距更高於8%,反映物業估值位於可能無法持續的偏高水平,容易受市場大幅調整影響。翻查金管局的數據進一步顯示,本地總貸款在2017年11月時達9.205萬億元,按年增長16.67%,增長明顯高於GDP。

資料顯示,東亞(0023)、大新銀行(2356)及永隆銀行到2017年6月底的CCyB比率,分別達0.476%、0.937%及0.73%,並且已經逐年提升該比率。

業界有準備 料大行仍積極提供按揭

海通國際股票研究執行董事陳昔典表示,本地銀行界早已知道提升逆周期緩衝資本比率的要求及時間表,金管局出招會對業界影響有限。只是個別如東亞等,或需借助減持股票投資等風險資產,進一步改善有關比率。他更相信按揭貸款發生違約的風險比企業貸款低,存款基礎較雄厚的大銀行仍然有能力繼續積極向市場提供按揭。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95&issue=20180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37

盧志威﹕環球進加息周期 美房託公用股未宜撈底

1 : GS(14)@2018-01-15 02:26:20

【明報專訊】美股連升多日,情况十分超買,只是要談論見頂,似乎言之過早,因為市場仍然有熱炒的板塊,例如攝影器材生產商柯達(Kodak),也宣布本月底推出虛擬貨幣「柯達幣」(KodakCoin),刺激股價最多升近140%,由於仍然有熱炒股,即是市場仍然有購買力,只是資金輪動,要找到合適的板塊和公司持貨。

目前的強勢板塊,仍然是消費、資源、科技為主,其中汽車股及石油設備股有轉強之勢,但是部分零售股,因為12月的數據差於預期,故此有急速的調整,整體格局,似乎中期仍然向好,只是短線升幅過大,可能需調整,或是高位進行整固,暫時可以觀望,待情况有變才作應對。

日央行突減買債 美長債急跌

論弱中之弱,可以數美國的房託及公用股,前晚美國30年長債急跌,新舊兩位債王同時宣布美國長債的牛市終結,原因是日本央行宣布削減部分長期國債的購債規模,這個消息在之前的央行報告或言論中沒有任何預示,故此市場的反應甚大,認為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回歸正常。

短期「收水」勢帶來震盪

短期來說,「收水」必定會帶來震盪,2018年環球將會進入加息周期;到底是經濟增長快,還是收水速度快,將會成為股市可否再創新高的關鍵。

由於頭幾個交易日的升幅過大,就算看好後市,也應該暫緩高追,耐心等候,尤其是弱透的美國房託及公用股,更應該小心,不宜太早撈底。

烏托邦資產管理合伙人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75&issue=20180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44

陸振球﹕全球銀根收緊 勢進加息周期

1 : GS(14)@2018-01-15 10:39:3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276&issue=20180115
【明報專訊】上周美國10年期債息一度逼近2.6厘,新舊債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和格羅斯(Bill Gross)齊警告債巿可能已進入熊巿,如是則將來息口會大漲小回,對投資巿場有深遠影響。

自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紛紛印銀紙和壓低息口,以致資產價格暴漲,但美國聯儲局去年底已開始「縮表」,且已先後加息數次,而上周日本央行公布的數據,原來去年12月已突然減少了買債規模,亦即已加入「縮表」行列,而巿場也估計今年中以後,歐央行也會開始收水,種種迹象顯示,未來全球銀根會收緊,並肯定進入加息周期。

事實上,長期低息配合全球人口老化,形成嚴峻挑戰,因當大家開始退休以後,往往沒有工作收入,便要靠收息過活,但過去十多年息口被壓至近零,對靠食息的退休人士,無疑是變相「壓榨」,不過,未來息口回升,退休人士或可增加收入,亦有可能面對通脹和資產價格波動的挑戰,便又要作新的部署。明報出版社將在1月26日(周五)舉辦「退休無憂」分享講座,請來曾淵滄教授和《退休做中產》作者陸振輝為大家探討如何做好退休部署,名額有限,不容錯過,出席講座將可獲贈《退休做中產》乙本。報名可登入:https://goo.gl/dxEJbz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73

力伍:中國進經濟新周期 強調穩中求富

1 : GS(14)@2018-01-28 14:38:12

【明報專訊】最近官方公布的中國GDP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經濟實現增長6.9%,超過各機構預期,實現了自2010年以來GDP 增速的首次回升。其他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也顯示向好趨勢,PPI由負轉正,煤炭、鋼鐵價格同時回升,出口增長10.8%,就業形勢良好,顯示中國經濟已啟動新周期。

不過,新的經濟周期已經告別了之前幾十年以投資和出口雙引擎帶動的高速增長,轉而逐漸形成以國內消費、綠色經濟、網路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內生增長周期。今年以來,不斷有地方政府承認虛報經濟資料,雖然暴露了一直存在的資料真實性問題,也表明中央政府對於經濟增長的關注已從注重增長轉向注重品質,從而促使地方轉向。

金融市場開放等料有大舉措

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劉鶴提到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他提出在新的一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就是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由此可見,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促進人民收入提高,改善人民生活,促進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政策導向的重點所在,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向。劉鶴提出的三大任務相對於的金融、消費、環保行業,也是我們之前一直提醒投資者關注的領域,在新的周期中預計將有巨大的潛力,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新周期的投資也需要穩中求富。

需要強調的是,劉鶴提出「運行生態環境已經有了顯著改觀的中國資本市場,也將跟上中國經濟的步伐,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表明從政策制定方面對於中國金融市場近幾年的發展予以認可,未來在金融領域的改革,特別是金融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預計將有大舉措,也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最近滬深港三地的市場表現來看,之前一直看好的大金融概念已經引領市場不斷走強,雖然內地金融行業仍面臨去槓桿、化風險的挑戰,但從密集的金融監管政策正在促使影子銀行的改變和金融風險的暴露,將金融業的風險從隱蔽轉向公開,也有助於金融行業的營運和治理,不會從根本上影響金融業的穩定。非標、理財等資金也在逐步轉向,投入公開市場,這對於股市、債市而言都是積極的因素。

新華財金社

[力伍 中港經濟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531&issue=20180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52

地產潮文:衡量等待周期成本

1 : GS(14)@2018-01-28 18:34:30

星期日剛完成了半馬,在等朋友時,看見一個肥仔,他在起跑時嘗試跟着我的步速,無論有多辛苦他也堅持努力跑,最終順利完賽。他告訴同行友人終於買了樓,他的父母一直反對他買樓,怕樓價太高最終會暴跌,淪為負資產,但他深切體會等待周期的成本太高,所以衡量過首期雜費和供樓開支均可負擔後,決定置業。這位努力完賽的肥仔不但意志堅定,還有長遠的眼光。樓市存在泡沫、將會大跌的言論早在數年前已存在,假如沒有考慮樓市實際供求,就盡信這些言論,不但每年支付最少二三十萬租樓,數年間租樓開支隨時過百萬,足以支付細價樓首期;而且有可能因不斷被加租與搬遷而感到徬徨;長期租樓或會被另一半質疑有否考慮彼此將來,部份成本並非金錢可衡量。有說法指樓市或會伴隨股市爆煲而下跌,根據Yahoo財經的資料顯示,2008年9至12月金融海嘯第二波爆發時,雖然恒指由20999.32點跌至14387.48點,最低見10676.29,最大跌幅近半;但受惠強國同胞支撐香港樓市,差估署的全港私樓售價與租金指數,分別由2008年9月的121.9和118.8;跌至2008年12月的104.8和98.2,累計跌幅約14%和17%。雖然2047地契續期、中國經濟隱憂、鄰近地區潛在戰事、天宮一號殘骸墜落、甚至鄰近地區核電廠風險等負面因素也應該考慮,但假如大家仍選擇留在香港,就應該同時權衡置業供樓開支,能否抵銷這三十年間的租樓成本;亦應該評估樓價下跌所省卻的置業成本,能否勝過等待周期的機會成本。因此大家別小看肥仔,他可能是下一隻潛力股。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5/202852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94

潘迪藍:周期尾段經濟放緩 今年例外

1 : GS(14)@2018-02-12 07:11:08

【明報專訊】美國商務部在1月26日公布,2017年第四季的實質GDP按季增長年化率初值為2.6%,低於第三季的3.2%,以及市場預期的中位數2.9%。不過,以全年計,美國2017年的GDP增長為2.3%,仍然比2016年的1.5%增長有所加快。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柯普朗(Robert Steven Kaplan)等決策者仍然樂觀預測,2018年的GDP增長可達到2.5%至2.75%,而消費者通脹則由1.7%溫和回升至1.9%。就我們來說,會盡量避免作出這麼具體的經濟數據預測。但在現時的情况下,美國經濟有兩個關鍵特徵,可以讓我們作出結論:聯儲局對於美國今年的實質經濟增長展望,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它可能低估了美國通脹升勢。

結論基於兩個主要因素:(1)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2)美國剛剛通過了大幅減稅。前者凸顯了美國現時已處於經濟周期的末段,通常這時實質經濟增長會放緩,而通脹則上升。但後者卻可以帶來相當的彈藥,可能會令這個經濟周期的末段不太尋常,與以往的有所不同。

要弄清楚如何不尋常,我們首先需要將正常的經濟周期末段的增長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經濟周期的末段,實質商業投資增長將會相對強勁。相比下,住宅投資卻通常會大幅放緩。消費方面,本質上不會太波動,通常這時會慢慢放緩,還有勞動力市場緊張,這些都是在通脹壓力上升的背景下出現的。

減稅效應 通脹壓力或超預測

那麼這次為何有所不同呢?我們首先看看通脹的展望。美國最近通過的大幅減稅措施,將會在這時令正在上升的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減稅措施將會令勞動力和物資的需求增加,對工資和物價造成上升壓力。同時,從目前的市場趨勢來看,2018年可能會同時出現油價上漲及美元疲弱的情形。這些因素往往會對消費者價格帶來更多壓力。因此,通脹可能會比聯儲局預測的中位數1.9%還要高。

至於經濟增長的預測,則比較複雜。首先,因為企業減稅和由此而帶出的5年計劃新項目的關係,我們預料,美國今年的企業投資會比一般的經濟周期末段強勁。

企業投資料比以往強勁

其次,與過去的經濟周期一樣,我們預料消費增長將會逐漸放緩。這可能會令人吃驚,特別是考慮到低失業率、工資上漲及消費者信心高企的典型經濟周期末段組合。

然而,有兩個原因會令消費增長可能比投資增長為慢。一方面,消費的波動性本來就不及投資。另一方面,人們經常忘記了,勞動力市場緊張,亦會令到創造就業機會的速度放慢。由於由完全失業變成每星期工作40小時的人少了,儘管工資上升速度加快,美國人的整體收入增長速度卻會放緩。與此同時,消費價格上漲亦會對實質消費增長構成壓力。所以,在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時期,消費增長最多只是維持平穩,往往更是放緩。

當然,這一次,由於個人入息稅獲得寬減,應該會令家庭的稅後收入增加。但是,油價上漲又會對此產生抵消作用,尤其是美國不像歐洲,油價上漲會完全轉嫁給消費者,這將會壓縮家庭開支預算。再加上美元轉弱等同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這會對實質消費增長構成壓力。而且隨着美國人的儲蓄率已經下跌至接近2005至2007年的歷史低位,因為個人收息稅獲得寬減而多出來的金錢,有部分可能會被儲蓄下來,而不是消費掉。總之,我們對實質消費增長持中性態度。

第三,住宅投資的前景堪憂。在經濟周期的末段,職位增長通常會放緩,利率則上升,而在經濟周期初段過度興建住宅的影響則開始出現,導致住宅投資增長放緩。

這一次可能會有些不同,卻不是因為減稅,而是因為在這個經濟周期的初段,美國經濟乃是從相當嚴重的房地產泡沫中掙扎出來,所以過度興建住宅的程度比以往的經濟周期要少得多。根據我們的估計,美國興建住宅的速度,仍然低於美國家庭數目的增長速度,在經濟周期的末段,通常不是這樣的。

今年美國實質GDP增長料續升至2.5%

當然,如果利率急劇上升,例如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的孳息率上升到3.5%,那麼美國的樓市將會受到影響,就像以往的經濟周期末段一樣。不過,我們審慎樂觀地認為,儘管增長速度不及企業投資,住宅投資也將會繼續保持溫和增長。我們會密切留意美國利率的走勢。

綜合來說,通常在美國經濟周期的末段,我們都預料在企業投資穩健、住房投資急劇放緩及消費增長放緩的情形下,通脹將會上升,而實質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這一次,我們預測美國在去年12月通過的減稅措施將會對物價和企業投資帶來額外的上行動力。與此同時,我們對消費和住房建設的看法則相對中性。

多種因素互相發揮作用之後的最終結果是,美國2018年的實質經濟增長不會放緩,還會達到大約2.5%,即是和美國聯儲局的預測差不多。我們預測,在企業投資強勁以及通脹上升的情形下,美國今年的名義經濟增長必然會有些回升。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52&issue=2018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090

拆局:投資者憂重啟逆周期因子

1 : GS(14)@2018-02-12 07:16:22

【明報專訊】過往無論人民幣匯價大上或大落,都會有言論相信是因為人行出手干預,昨日人民幣在中午起大跌,亦乍現官方身影。有交易員懷疑,人行趁中午成交較冷清時干預匯價;亦有分析歸因於近日人民幣升勢過猛,憂慮人行或會重啟逆周期因子。

午市淡靜時大跌 疑人行干預

人行在去年把逆周期因子加入中間價報價模型當中,促成近月的漲勢,直至上月初當局取消逆周期因子。現時若重啟逆周期因子,將可能令人民幣中間價下跌。雖然昨日人民幣中間價仍然錄得升幅,較上日升60點子(1元等於10,000點子)至6.2822,但華僑銀行經濟學家謝棟銘表示,昨日的中間價設定顯示人行已不如之前「淡定」。

分析:大跌屬正常「反抽」

平安證券亦表示,若人民幣大幅攀升,人行或難以袖手旁觀,短期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可能是重新調整逆周期因子,從而調低中間價,引導調整市場的匯率預期。

不過,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市場上的人民幣好倉太多才是主因,人民幣暴跌只是過去一段時間暴漲的正常「反抽」,這跟近期股市的暴跌是同樣道理,市場過度投機及過度忽視風險,當出現調整時,投資者陷入焦躁,並紛紛砍掉手上的人民幣好倉,令市場愈加恐慌,也會更相信「干預」的傳言。他認為,「市場總是在尋找問題的答案,殊不知答案來自自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512&issue=201802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