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移動(941):預計2015年4G業務保持強勁增長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5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7 11:46 編輯

中國移動(941HK)預計2015年4G業務保持強勁增長
作者:伍力恒

中國移動(941HK):全球合作夥伴大會紀要:2015年4G策略進一步印證我們正面的看法。

摘要:

中國移動2015年4G戰略符合預期,2014年4G進展超額完成。

預計“三新”策略和快速增長的“咪咕”、在線業務及政企板塊會加快數據流量消費的普及。

重申買入評級。重申買入評級。目標價目標價105港元,相當於2015年13.9x的的市盈率、市盈率、4.5x的EV/EBITDA率和和3.9%的股息收益率的股息收益率。

2015年目標指引正面,預計4G業務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公司管理層公布2015年指引:4G用戶規模2.5億(凈增1.5億;同比增長90%;4G滲透率30%以上),終端銷量2.5億部(其中4G終端2億部,同比翻倍),4G基站100萬個(2014年為70萬個)。公司管理層稱,2014年4G數據流量已超過2G和3G的流量(11月2G、3G和4G的數據流量占比分別為37.5%、24.9%和27.6%)。我們預計4G滲透率提高將推動公司ARPU在2015及2016年度分別增加3.4%和3.3%,同時預計2015年度資本支出將與14年持平,因此EBITDA在2015和2016年會較2014年有所提升。

“三新”策略及內容服務有助提升數據流量消費

面對來自OTT業務的競爭,中國移動借助RCS及VOLTE技術快速發展,推出了以此為基礎的新通話、新消息和新聯系的“三新”策略。我們認為,公司這一戰略有助於提升數據流量消費,長期來看會降低OTT的影響。然而,考慮到全球範圍內RCS服務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公司將公布更多有關其“三新”服務與OTT的差異、相關產品的發布時間表及收費情況等細節。

估值和風險

中國移動2015年的策略進一步印證我們正面的觀點,公司將利用其4G業務的先發優勢及日漸成熟的TD-LTE供應鏈來提升移動用戶數量和ARPU,並加強在4G領域的優勢。我們維持對公司的買入評級,用DCF估值法得出的目標價為105港元,相當於2015年度13.9xP/E及4.5xEV/EBITDA,股息收益率為3.9%。未來的催化劑包括ARPU趨於穩定、4G用戶群擴大、新興的互聯網相關業務、更完善的4G網絡和“鐵塔公司”的進展。



預計2015年4G業務保持強勁增長,目標指引為1.5億4G新增用戶、2億部4G終端銷量及100萬個4G基站。

公司管理層公布2015年指引:4G用戶規模2.5億(凈增加1.5億;同比增長90%;4G滲透率30%以上),終端銷量2.5億部(4G終端2億部,同比翻倍),基站100萬個(2014年為70萬個)。公司預計2015年5模手機的銷售將加速,售價從2014年的150美元以上降至100美元。公司管理層稱,2014年4G數據流量已超過2G和3G業務,11月2G、3G和4G業務的數據流量占比分別為37.5%、24.9%和27.6%。

考慮到更多低價位的TD-LTE手機投放市場以及4G網絡覆蓋率和質量均不斷提升,我們預計隨著4G業務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公司2015和2016年度的綜合ARPU將分別提高3.4%和3.3%。同時,我們預計2015年度資本支出將與2014年持平,資產折舊將有所降低,因此2015與2016年的EBITDA率會較2014年有所提升。



“端管雲”和“三新”戰略將加快公司向移動互聯網業務轉型

中國移動的RCS(語音、數據融合)及VOLTE(語音、視頻質量)技術快速發展,並推出了以此為基礎的新通話、新消息和新聯系的“三新”策略。此外,公司推出了融合“三新”服務的兩個機型,並表示三星、HTC、華為、酷派、聯想、LG等主要手機品牌已與其在新機型開發方面展開了深入的合作。

盡然我們認為這些戰略有助於提升數據流量消費並在長期降低OTT的影響,然而考慮到全球範圍內RCS服務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我們預期在未來幾個月公司將公布更多有關其“三新”服務與OTT的差異、相關產品的發布時間表及收費情況等細節,以便作出更為準確的分析。

中國移動還宣布了“端管雲”策略以改善其移動通信服務,旨在提供全網絡覆蓋的(包括TDD、FDD、WCDMA、TDS、GSM等)優質4G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使用戶得到更好的體驗。



營銷策略轉向增強TD-LTE生態體系建設

公司預計2014年度中國TDS/TDL手機銷量將分別達到1.4億/7500萬臺,其中1億部4G機型將接入中國移動的通訊網絡。公司3G/4G手機業務的市場份額達57%(4G業務的市場份額為79%)。2014年共推出718個手機機型。公司預計2015年手機市場的規模將達4億部,4G手機出貨量將增加206%至2.91億部。

為把握市場新的機遇,公司發布2015年六項營銷策略:1)與制造商、分銷商和電子商務公司等開展針對性的合作,2)個性化定制手機的營銷服務,3)以舊換新平臺,4)流量/內容套餐與終端銷售相結合的整合營銷方案,5)一體化的銷售管理和服務整合系統,6)為合作夥伴提供金融服務方案。

新營銷策略表明,中國移動將側重於將補貼用於刺激數據消費和擴大4G用戶群。手機補貼只針對“三新”手機和5模13頻手機。為抵消補貼減少的影響,公司計劃推出更為友好的合作夥伴營銷服務,提高營銷管理效率,並為合作夥伴提供融資幫助。



“咪咕”/在線業務/政企業務將推動數據消費

2015年,公司計劃利用其4G業務的領先優勢加快發展互聯網、內容、政企相關業務。我們預計“咪咕”將成為內容相關業務的核心增長驅動力。2015年目標為60余種單品和1000萬人民幣的收入、30余個渠道合作夥伴和5000萬人民幣的收入以及20余個內容合作夥伴和1億人民幣的收入。我們相信公司在4G轉型中處於有利位置,在移動用戶數、網絡和提高數據流量的戰略方面領先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



估值

重申買入評級, 12個月目標價105港元(17%上漲空間)

基於14.3%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16.7%的權益資本成本、6.5%的負債成本、11.5%的風險溢價和4.0%的無風險利率),我們通過10年的現金流折現得出12個月目標價。我們假設beta為1.1,永續增長率為1.0%。

目前的股價對應於2014/2015年4.2倍/3.8倍EV/EBITDA和13.4x/12.2x市盈率,15年4.0%的股息收益率。我們的目標價105港元對應2014/2015年15.3x/13.9x市盈率和4.9x/4.5xEV/EBITDA。

催化劑包括綜合ARPU的提升、4G用戶群不斷擴大、互聯網相關業務、更好的4G網絡覆蓋和“鐵塔公司”將為公司節約的資本開支。主要下行風險包括競爭加劇、更高的資本支出計劃、4G網絡覆蓋率/質量提升進度慢於預期。



來源:招商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82

【專欄】2015年網貸投資人不可不知的雷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8/148794.html

i黑馬: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網貸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年。在這一年里,網貸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11月,上線在運營的P2P平臺數量已經將近2000家,行業交易額突破3000億,投資人增長到80萬的數量級,一些一線平臺受到風投的青睞……然而,行業發展的另一面,是不斷爆出的壞賬、逾期、跑路事件,防雷成為投資人必備的技能。作為網貸投資人,為了避免踩雷,在接下來一年又應該重點關註平臺的那些要素呢?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
劉旭慶
 
警惕流動性風險,拆標平臺應遠離

很多平臺為了提高投資人的投資積極性,往往通過拆標的方式,把大標拆成小標,或把長標拆成短標進行發布。這樣發布出來的標往往時間更短,額度更小,也就更容易調動投資人的積極性。但拆標,面臨著期限錯配,會帶來流動性風險,一旦資金供給不上,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影響平臺的安全性。
 
不應盲目相信本息擔保

本息擔保並非百分百安全。一個平臺的兜底能力是有限的,若平臺沒有兜底能力,再多的擔保承諾也是耍流氓。因而投資人應該具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如果平臺盈利能力和風控能力跟不上,本息擔保就是一句空話。目前出問題的平臺,沒有哪一家是不承諾本息擔保的,但是最後呢?出問題後投資人還是血本無歸。

同是本息擔保,哪類類型的比較可靠呢?相對來說,有抵押物的平臺比較靠譜。拿房貸和車貸這樣比較容易變現的抵押物來說,就算出現壞賬,還有抵押物在,平臺可以啟動抵押物處理程序,將抵押物變現。筆者曾經和一家做車貸的平臺廣富寶CEO鄒藝聊過,車貸來說,一般的放出去的款項,都是抵押汽車估值的7成,有些甚至到5成。這樣,就算項目出問題,將抵押物變現後也能保障投資人的收益。另外車貸本身額度都不大,項目符合小額分散的原則,投資人的風險也相對降低很多。
 
無核心業務優勢的平臺要警惕


純粹的通道模式的平臺,本身沒有任何的核心業務,在一些合作機構拿債權,然後通過平臺進行撮合。因為風控不在自己手里,這樣的平臺在風控環節很容易出問題,合作的機構出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就會帶來上千萬的壞賬。另外,越來越多的網貸平臺的出現,線下的小貸機構的融資渠道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單純做通道模式的平臺,會喪失議價能力,導致盈利能力降低,平臺風險推高。
 
系統安全性應重點關註


很多人往往容易忽略網站的系統安全性問題。放眼整個網貸行業,平臺系統做得參差不齊。有些平臺花幾萬塊能做一套網貸系統出來就上線了,網貸系統的複雜性堪比銀行,對系統的要求相對較高,系統沒做好,投資人的資金安全是完全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撇開平臺系統自身的良莠不說,隨著網貸行業越來越火,網貸網站也受到了一些黑客的關註,他們通過攻擊平臺獲利,這就對平臺的技術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需要重點關註平臺的技術實力。
 
政策合規性必須要考慮

監管政策一直在說,卻是遲遲沒有落地。根據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網貸行業的監管政策,很大可能會在2015年落地。一旦政策落地,目前很多不符合政策的平臺,將會受到影響。因此,投資人應該提前做好這樣的準備,遠離自融平臺,遠離設立資金池嫌疑的平臺,遠離資金去向不透明的平臺,避免政策性風險。
 
團隊無金融背景的平臺都不可靠


對於網貸行業來說,純粹的屌絲出身,完全無任何金融背景的平臺,一定要遠離。雖然網貸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形式,但其最根本的屬性還是金融。一些完全沒有金融從業背景的團隊,看到網貸的發展利好,也進軍網貸行業。這樣的團隊背景的平臺,是相對不靠譜的。從業務上來看,他們沒有金融行業的從業背景,既不懂風控,也不懂金融產品,在業務設計和風險控制上,會遇到很大問題。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一個平臺的管理團隊是否擁有金融行業的背景,也應該要註意。
 
不盲目相信第三方理財平臺


最近出現的大雷中匯在線,把新浪微財富也牽涉到其中。在這個個案中,很多投資人其實是看中新浪的平臺實力,認為在這樣的第三方理財平臺上購買理財產品就很安全了,其實不然。第三方理財平臺上面的項目,畢竟不是他們自己的項目,就有可能會發生被欺騙的風險。中匯涉及的第三方理財平臺遠不止新浪微財富一家。對於投資人來說,不管在哪家平臺投資,都應該明確風險意識。
 
大平臺也不見得可靠

大平臺,也不見得靠譜。陸金所,背後有平安銀行,根據其自爆的綜合壞賬率都到6%左右,所以,對於投資人來說,整個網貸行業的壞賬率都不見得樂觀。大平臺的也不是絕對安全的。關鍵還是看平臺的業務能力,風控水平。沒有無風險的投資,還是要多註意分散風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2015年全球十大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51

兩年前,紐約政治風險顧問公司Eurasia Group的創始人兼總裁Ian Bremmer在年度展望中表示,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風險被誇大了。但今年的展望有所不同,Bremmer認為:“地緣政治卷土重來。2015年從開年起,大國間的政治沖突就比冷戰結束後任何時候都來得頻繁。”

以下是Bremmer參與執筆的Eurasia Group2015年十大全球風險要點:

1、歐洲政局

德國,希臘,俄羅斯,地緣政治

Bremmer認為,歐洲經濟再次引起人們焦慮,但還未出現任何能迫使政界領導人合作的危機感。

而反歐盟的政黨又越來越受選民歡迎,一些歐洲國家政府對德國主導歐洲的影響越來越不滿。

此外,俄羅斯和中東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會讓人更擔憂歐洲安全問題。

2、俄羅斯

普京,俄羅斯,地緣政治

西方制裁與國際油價暴跌已傷害俄羅斯經濟,但並未促使俄羅斯總統普京改變俄方對烏克蘭的態度。

由於俄羅斯經濟惡化,普京的支持率將取決於他有多大意願與西方對抗。俄羅斯與西方對抗意味著,不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虛擬的網絡空間,西方的企業與投資者都可能成為俄方打擊的目標。

3、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

習近平,中國,地緣政治

中國正轉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經濟不複過去三十年的高增長。Bremmer預計,經濟持續下滑很可能對中國國內沒什麽影響,但對那些依靠中國大宗商品需求發展外貿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經濟趨勢沒有任何安慰作用。

4、金融武器化

美國,地緣政治

昨天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Bremmer認為,美國政府會利用切斷進入資本市場和經濟制裁等方式,將金融作為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武器,這樣做無需動用軍事力量。

金融武器化的負面影響是,美國會破壞同盟友的關系,特別是同歐洲的關系。美國的企業會因本國政府制裁其他國家成為打擊目標。

5、恐怖組織IS的魔爪伸向伊拉克與敘利亞以外地區

恐怖組織,伊拉克,敘利亞,地緣政治

Bremmer預計,IS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戰事失利,但該組織的極端思想卻會傳遍整個中東與北非地區。IS將有組織地在也門、蘇丹和沙特建立新的分支機構。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鄰國會面臨更高的風險。

6、現任政府領導人支持率低

巴西,地緣政治

一句話,選民受夠了。

Bremmer預計,巴西、哥倫比亞、南非、尼日利亞和土耳其的總統都會發現國內出現堅決反對的聲音,以及令人生畏的障礙。但他們會繼續推動各自的政治大計。

7、戰略領域崛起

國家安全,地緣政治

Bremmer認為,今年這類企業的成敗越來越取決於視政治穩定為要務的政府。與政府合得來的企業會受益,那些不合拍的企業將受到懲罰。

預計美國政府會將國家安全視為優先要務,因此軍工相關企業集團將開拓疆域,科技、通信和金融業公司也會屬於這類企業。

8、沙特 VS 伊朗

伊朗,沙特,地緣政治

Bremmer預計,伊朗與沙特將繼續競爭,互為對手。美國等其他國家將不願幹預兩國之爭。外界對伊朗核談判的結果越來越擔憂。因此,伊朗與沙特兩國將必然利用各自的代理人行事,使今年中東地區國家的麻煩比以往更多。

9、臺海局勢

臺灣,地緣政治

Bremmer預計,臺灣內部政局動蕩將必然導致今年中國內地與臺灣的關系急劇惡化。內地如果感到兩岸關系未能取得統一方面的進展,就可能退出兩岸的貿易與投資協議。如果美國參與其中,可能破壞中美關系。

10、土耳其

土耳其,地緣政治

Bremmer預計,土耳其總統Recep Tayyip Erdogan將繼續攻擊政治對手,強化其統治,重塑土耳其的政治體系。但他今年不可能如願贏得希望爭取的新勢力,土耳其的政界混戰會增加,政策連續性下降,政壇更為動蕩。

此外,Bremmer還預計,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會增加,土耳其的政治立場變得更激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5年:對沖基金倒閉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00

去年關門大吉的對沖基金數量已接近最高紀錄。專家預計,今年這類基金的“死亡率”還會更高。對那些小型對沖基金來說,今年會很艱難。

對沖基金市場與研究顧問公司Agecroft Partners預計,今年面臨倒閉威脅的對沖基金數量將創金融危機以來年度新高。這樣預測理由有四:1、市場太擁擠,目前約有1.5萬家對沖基金;2、低回報引發資金贖回;3、市場波動增加,基金間業績差距加大;4、投資者會更青睞大牌基金,中小型基金生存困難。

Agecroft的創始人Don Steinbrugge向新媒體資訊網站BuzzFeed表示,投資者並沒有撤離對沖基金業,因為行業管理資產總額在增加。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不同,如今對沖基金業管理的資產規模接近史上最高峰。所以,即使某家基金倒閉,原屬該基金管理的資金也會流入其他基金,再用於投資。

研究機構eVestment Alliance新近發布的研究預計,除非全球發生重大的意外金融事件,否則對沖基金業今年新增管理資產的規模至少可達900-1100億美元,行業管理資產總額將超過3萬億美元。

Steinbrugge預計,那些管理資產規模不足2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即使有高質量的產品,也將更難以募資。因為投資者會選擇實力最強的品牌。

數據與分析顧問公司Hedge Fund Report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三個季度內共有661家對沖基金倒閉,以此速度推測,去年倒閉數量將創2009年以來新高。

對沖基金,金融危機

機構投資數據與分析機構eVestment Alliance的研究主管Peter Laurelli向BuzzFreed表示,今年可能還有大量對沖基金倒閉,中小規模的基金將是投資者贖回最大的受害者。Laurelli認為:

“在一個趨於飽和的行業,這是自然精進的過程。去年(管理)資產規模超過了2007年,可業績沒有超過。這正應了少數基金在吸引投資的看法。

一種驅動因素是,主流投資者從高凈值的個人和組合式基金轉變為機構投資者。運營適合吸引機構資金的系統成本不菲,沒有那種財力就無法保持運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降準預期】2015年或有多次降準 雲蒙

來源: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4929758

       本文原創作者@陳紹霞 ,首次發表於摩爾金融,要贊助雪碧的可以去他的新浪博客關聯貼贊助(http://xueqiu.com/1876614331/34904442),原題目為從資產負債表看央行為何難降準?我把文字展現出來,感謝陳總一直以來的無私奉獻。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央行巨額外匯資產遭遇匯差、利差雙重損失。央行降低負債成本、調整負債結構,是存款準備金率長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當前央票余額已處於低位,進一步下降空間較小, 外匯占款余額增速趨緩,將為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創造有利條件。預期2015年或有多次降準。

      今年以來,市場有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呼聲不斷,但央行卻始終沒有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央行曾大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最低下調至6%。此後存款準備率持續上調,至2008年9月,存準率最高上調至17.5%。08年底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央行曾小幅下調存準率,然而,2010年4季度-2011年上半年,央行又連續數次上調存準率。此後存準率雖有所下調,但目前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仍高達20%、中小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達18%,都顯著高於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17.5%的存準率峰值。今年以來,雖然市場降準呼聲不斷,但央行卻始終沒有降準舉措出臺。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在經歷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後,也面臨結構轉型,GDP增速持續回落;今年以來,國內CPI也持續回落,處於相對低位,為何存款準備金率仍然處於歷史高位?央行為何難降準?

                                        圖1:存款準備金率歷次調整情況




        個人認為,央行降準難,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受制於其資產負債結構。居高不下的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沈重負擔。

       2014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8877億美元,同比增長6.1%。中國央行持有的巨額外儲常常被理解為央行擁有的巨額財富,甚至有專家建言將部分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但是,正如很多富翁同時也是負翁一樣,央行持有巨額外儲的同時,也背負著巨額的債務。

        巨額外匯儲備面臨匯差、利差雙重損失

        根據央行發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2014年9月末,中國央行總資產33.63萬億元、其中外匯資產折合人民幣27.20萬億元、而央行的自有資金僅為219.75億元人民幣,如果將其理解為央行的凈資產,則央行的負債率高達99.9%。因此,如果將央行部分外匯儲備分掉,央行將資不抵債。

         巨額外匯儲備並不意味著央行擁有巨額財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實際上已經成為央行的沈重包袱。李克強總理今年5月在非洲訪問期間曾表示:“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除此之外,過高的外匯儲備還使中國央行陷入匯差和利差雙重損失的困境:

       一方面,在此前人民幣持續升值過程中,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實際上處於持續貶值過程中。以2014年10月末其賬面外匯資產余額27.20萬億元人民幣計,人民幣每升值1%、將產生匯兌損失約2720億元人民幣。這顯然不是一個小數字。

      根據央行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9萬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1525元人民幣;以此計算,9月末外匯儲備折合人民幣金額為23.92萬億元。而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9月末外匯占款余額27.2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占款余額與外匯儲備余額折合人民幣金額之間相差3.28萬億元。如果外匯儲備余額對應央行外匯占款余額,則這一差額背後隱含兩點信息:其一、央行外匯占款余額是以歷史匯率而不是當前市場匯率核算的;其二、由於人民幣過去多年來對美元持續升值,截止今年9月末,外匯儲備形成的匯兌損失為3.28萬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央行的自有資金很少,央行在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過程中,必須通過發行央票、上調準備金率等方式增加負債,以平衡其資產負債表。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以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國債和銀行存款為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經濟體紛紛將其利率調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這意味著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收益率也處於歷史低位,而央行的負債為央票和商業銀行存放於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等人民幣負債,央行外匯資產的收益率低於其債務的付息率。因此,這些年來,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不僅承擔著匯差損失,而且還承擔了利差損失。

       對於央行而言,外匯資產面臨長期貶值風險、資產的收益率低於債務的付息率,巨額外匯儲備使中國央行陷入雙重困境。

      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也可以看出,近年來,一些有進出口業務的境內上市公司通過在境外獲取低息外匯貸款的方式套取匯差、利差,大量的新增外匯占款相當一部分是由境內企業套利交易產生的,最終形成央行的外匯占款,這些企業在外匯上的套利收益實際上來自於央行,央行承擔了相應的利差、匯差損失。

      央行為何降準難?

       資產面臨長期貶值風險、資產的收益率低於債務的付息率,巨額外匯儲備使中國央行陷入雙重困境,反過來,又必然影響央行在貨幣政策工具運用過程中的決策。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匯儲備持續上升,外匯占款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外匯占款余額占央行總資產的比例由2001年末的38.5%上升至2013年末的83.3%。

       2001年-2008年間,為了對沖外匯占款釋放的流動性,央行主要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發行債券(央票)余額由0上升至2008年末的45780億元,存款準備金率由6%上調至2008年的17.5%。

       2009年後,在對沖外匯占款所釋放的流動性方面,央行所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出現了重大變化:雖然外匯占款余額仍持續上升,但央行發行的央票余額卻呈持續回落之勢,央票發行量遠小於央票到期量;2011年以來央行完全停止了6個月和1年期央票的發行,央票余額由2008年末的45780億元下降至2014年10月末的6522億元,商業銀行繳存的存款準備金不僅用於回收外匯占款所釋放的流動性,而且還用於對沖央行票據余額下降而釋放的流動性。



       假設央票余額保持2008年底的45780億元規模不變,則相應地,商業銀行繳存的存款準備金可以減少3.93萬億元,以2014年10月末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12.5萬億元計算,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下調3.5%;2001年至2008年間央行發行的央票余額增加了45780億元,如果2008年-2014年間央行票據以相同的規模擴張,假設2014年10月末央票余額增加至91560億元,則相應地,商業銀行繳存的存款準備金可以減少8.50萬億元,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下調7.5%,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由現行的20%下降至12.5%、中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可以由現行的18%降至10.5%。可見,央行負債結構的重大調整是導致存款準備率長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個人認為,央行在回收流動性工具的選擇上之所以會出現如此重大變化,主要原因正是為了控制其負債成本。目前存款準備金利率為1.62%、一年期央票的利率通常在3%以上。央行調整負債結構,實際上是將其部分負債成本轉嫁給了商業銀行。

                   圖2: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和市場利率走勢圖



       為了降低負債成本,央行近年來負債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2008年底以來,央行發行債券余額占其總負債的比例由22.11%下降至2014年10月末的1.9%,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為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占其總負債的比例由44.4%上升至2014年10月末的63.5%,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則上升至目前的20%。銀行須將存款20%繳存央行,以對沖央行外匯占款。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實際上部分承擔了央行巨額外匯占款的成本。



       綜上所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處於歷史低位,央行巨額外匯資產的收益率低下,而央行票據的利率達3%以上,央行不僅面臨外匯貶值風險,還面臨利差損失。為了降低負債成本,央行調整負債結構、央票發行量逐漸萎縮。存款準備金率近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商業銀行向央行繳存的存款準備金用於回收外匯占款釋放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央行為了降低負債成本、調整負債結構,商業銀行繳存的存款準備金還用於對沖央行票據余額下降所釋放的流動性。

      2015年或有多次降準

     今年以來,隨著美國量化寬松的逐步退出,人匯民幣對美元走勢趨弱,外占款余額增長乏力,央行外匯占款余額由今年5月末的27.3萬億元小幅回落至10月末的27.2萬億元。預期美國2015年將進入加息周期,人民幣存在階段性貶值壓力,境內外套利資金有可能因此流出,推動外匯占款余額的下降。

      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外匯儲備過高的壓力,中國政府加大了鼓勵、支持境內企業赴境外投資的力度,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簡化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審批手續,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便利企業境外投資。這將進一步推動外匯占款余額的回落。

       匯占款余額增速趨緩,乃至外匯占款余額的下降,將為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央票余額已處於低位,進一步下降空間較小,這也為央行降準提供了空間。

       個人認為,在外匯占款余額下降的背景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旨在對沖外匯占款余額下降所收回的流動性,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大規模寬松。其積極意義在於,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的下降。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僅為1.62%,遠低於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推升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

      11月22日,央行下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但社會融資成本並沒有隨之下降,原因是,存款利率上浮區間擴大後,商業銀行資金成本並沒有下降。2012年6月和7月間,央行曾先後兩次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但社會融資成本卻不降反升,其原因也是如此,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並沒有隨基準利率的下調而下降。

      當前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不佳、中國經濟走勢疲弱,政策層面著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尚處於歷史高位,推升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若外匯占款余額持續回落,央行有動力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的下降。

       個人認為,2015年隨著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部分套利資金撤出,以及中國加大對境內企業赴境外投資的支持力度,外匯占款余額有望出現高位回落,存款準備金率或將多次下調。$招商銀行(SH600036)$ $民生銀行(SH600016)$ $興業銀行(SH601166)$ $浦發銀行(SH600000)$ $萬科A(SZ000002)$

南方A50一年賺五成多(2015/1/8) 林本利

2015-01-08  NM

 

2014年港股的整體表現實在令人失望,恒指全年升幅只得1.3%,較2013年2.9%的升幅還要差,不少港股基金更出現負回報。

恒指由2009年3月的低位11,344點大幅反彈,到2009年11月升穿23,000點後,恒指過去五年便在這個水平徘徊,未再出現突破。過去五年認購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投資回報恐怕連人民幣定期存款也不及。

恒指表現不濟,有波幅無升幅,並不代表投資港股未能取得理想的回報,長線和價值投資不再有效。相反,港股過去五年的表現,更凸顯投資者不應沉迷於短線炒賣,揀股要揀一些業務清晰,有良好往績,自己熟悉,有盈利和派息能力的股票,並且要在股價合理時購入,長遠而言投資組合必然可以跑贏大市。

其實筆者並不熱衷於股票投資,過去20多年,股票投資佔整個資產組合不到5%,故此不會在股市中賺大錢,或者傾家蕩產。過去遇上不少人因炒股而欠債纍纍,甚至要申請破產,更提醒自己在股市投資方面要小心謹慎。

2010年10月,筆者決定提早退休,開展人生下半場,日後主要倚靠投資收入,包括租金、股息和利息過活。由於退休後資產的流動性要較高,故此才把股票投資佔整個資產組合上調至約10%,其餘約70%是物業,10%是債券,10%是人民幣及港幣。

2010年底開始部署增持港股時,恒指處於23,000點水平,與2014年底的水平相若。即使過去四年恒指沒有「寸進」,但個人股票投資(連同股息)卻可以取得接近六成的回報,平均每年回報約12%,去年更錄得超過20%的回報。

由於手上物業投資(包括自住及自用的)已佔資產組合70%,故此個人不會購入地產股。對於一些科網股、濠賭股、食品股及股價波幅較大的股票,亦會敬而遠之。此外,對於內地企業,包括內銀股、內險股和內房股等,一直存有戒心,不知哪一隻股票會率先「爆煲」,好像美國雷曼兄弟、AIG、房利美和房貸美一般,故此只會選擇認購恒生H股指數基金。由於基金持有40隻H股,即使其中一隻股價大跌,好像近月的比亞迪,對整個基金的股價影響也不致太大。

經過一輪篩選後,筆者選定一些平均股息約4%,業績增長穩定的股票作長線投資,當中包括恒生、中銀、太古、領匯、中移動、電能、中電和盈富基金等;而內地H股,慣常只持有中石油和恒生H股指數基金。購入(或沽出)中石油主要參考原油價格,以油價十分一為準則,例如油價每桶在90美元水平,中石油合理價格約為9港元。購入(或沽出)H股指數基金,則參考恒生AH股溢價指數,若然指數大幅低於100點的水平時,表示H股價格偏高,便減少持有H股指數基金,改為購入南方A50基金。

去年九月,恒指突破25,000點水平,手上持有的幾隻本地藍籌股股價都創出新高。但發覺內地A股股價仍大幅落後H股,故大量增持南方A50基金,並向讀者推介。期望滬港通開通後,A股會跑贏H股,縮窄兩類股票的股價差距。去年11月21日人行突然減息,刺激A股股價颷升,南方A50股價全年勁升五成多,遠遠跑贏盈富基金和H股指數基金,實非始料所及。

經過多年的測試,運用簡單的投資方法,在合理股價購入傳統藍籌股、高息股和指數基金,投資表現勝過短線炒賣,讀者不妨作個參考。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黃金時代開啟:2015餐飲業的五個猜想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9/148813.html

2014,互聯網思維被爆炒一整年,互聯網餐飲旗號也尤為搶眼。黃太吉、雕爺牛腩、叫個鴨子等諸多創業神話風生水起另一面,則是業界普遍認為的陣痛和低迷:數據來看,1-10月份全國餐飲收入22591億元,增速9.7%,雖較前一年略有提升,但這似乎改觀不了傳統餐飲人內心對前景的堪憂。
 
不過,拋除以往高端餐飲非正常收入繁榮的數字支撐,以大眾餐飲、新餐飲為代表的新業態正在撲面而來,這恰恰才是餐飲業的黃金時代。
 
 
1、新生態:十年,可以撲滅一種業態,也足以成就一種生態
 
過去一年,討論最多的就是“八項規定”把高端餐飲打入冷宮,風光不再的高端餐飲忙於轉型卻慌不擇路,有的賣起了盒飯,有的變身家常菜,但這種魯莽的自降身段帶不來任何生機,在奢華貴氣的裝潢里吃家常菜,除了用餐體驗的不適,基本相當於等死。
 
之前若幹年里,高端餐飲依賴對公消費所取得的繁榮景象,讓眾多經營者忽略了真正的商業模式思考和市場化能力的培育。缺課太多,過去躺在關系的懷里就能好好活著,現在突然扔到地上才發現腳已退化,不會走了。
 
在新的執政十年中,期盼對公消費複活基本等同白日夢,高端餐飲也會成為一個漸行漸遠的名詞,但高端餐飲不會消失,只是服務的人群變了,仍然會有新的經營者加入,原有經營者能否存活取決於補課的能力和速度。
 
而與之對應,快時尚、中端大眾餐飲在2015接替主角,成為真正中堅力量,十分可期。
 
2、新常態:餐飲兩極分化,目的地決定交通工具
 
在中國,餐飲業每年有近三萬億規模,然而卻沒有一個營業額上百億的企業。即使上十億的企業也屈指可數。黃太吉赫暢將2021年的目標設定為年銷售額100億,並認為未來中國餐飲企業銷售額達百億以上的企業並不鮮見。
 
打造規模級的企業,其中關鍵要素在於標準化,因為只有標準化才可以複制,複制才能規模化。這正是中餐業的癥結之一,長期以來,關於標準化的爭論一直存在,爭論的核心點在於:中餐一旦標準化將喪失口味本質。
 
事實是,一批有野心的傳統中餐企業早已推行了標準化並取得成功,我們熟知的大董、眉州東坡、海底撈、金百萬、小南國等無一不在付諸實踐,而且有更多餐企已意識到並在尋求標準化方案。
 
想把中餐打造成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的國際規模級企業,就繞不開標準化。
 
但同時我們也支持,那些具有匠人精神做餐飲的老板們,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這樣的美食大師和經典館子是我們推崇和膜拜的對象。這也正是餐飲業即將越來越明顯的分化所在:一類是規模和品牌為先導目標的企業級餐飲,一類是以味覺和個人生活方式為信仰的私房館子。2015這道分水嶺將更加凸現。
 
3、新勢力:外行人闖入,互聯網餐飲才剛剛開始
 
無論是互聯網餐飲還是餐飲互聯網,這是兩個概念。但不管怎樣,有一批野蠻人正在以互聯網行業耳熟的方式進軍餐飲業:黃太吉通過微博召集一場全球吃貨粉絲大會、雕爺牛腩開業之前大玩封測、叫個鴨子僅用社交軟件就能快速走紅。
 
這批原本沒有任何餐飲經驗的外行人,從互聯網、媒體、設計等別的行業跨界而來玩餐飲,尚在遭受傳統餐飲人的質疑和觀望,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們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快速獲得了傳統餐企最難解決的問題:媒體關註度和品牌知名度。
 
借助互聯網傳播特性,通過故事、話題、爆點的制造能力,在網絡上不斷掀起傳播風浪,並快速集結一批自己的粉絲擁躉。
 
未來,一切行業都將與互聯網有關。餐飲業不僅是餐飲業,而是創意密集、技術密集、資源密集的平臺型行業。伏牛堂除了賣米粉,要打造的是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文化公司品牌;金百萬將餐飲門店當作獲取用戶的入口,其實已經涉及在線電商、O2O、金融眾籌領域……
 
在黃太吉們的成功示範帶動下,在全民創業大潮里,明年以及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跨界者瞄準餐飲業,眾多新奇古怪的品牌會繼續湧現,成為餐飲江湖里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4、新起點:顛覆傳統玩法,餐飲業登上資本快車
 
其實,新一波餐飲勢力還輕易解決了傳統餐飲的另一大難題:資本。
 
過去,因為標準化、財務透明化等問題,傳統餐企鮮有與風投對接的機會,上市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然而我們在餐飲新軍身上看到,一開始他們背後就有資本的影子在晃動:黃太吉最新估值已達12億、叫個鴨子六個月獲得包括華誼兄弟王中磊在內的六位投資人的600萬天使風投、伏牛堂背後則是真格基金徐小平等三大投資機構。
 
憑借優質現金流、巨大的剛需市場、創意空間無限等特點,餐飲正在成為新晉投資寵兒,眾多跨界投資者將目光轉向餐飲業:聯想旗下弘毅資本頻頻發招,收購英國知名連鎖餐飲品牌Pizza Express之後,又將知名火鍋品牌重慶小天鵝攬入懷中;眾多明星如黃曉明、任泉、李冰冰等早已在餐飲侵淫多年並聯手成立Star VC,孟非小面館也終於開張,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也有了更大的擴張計劃……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玩法的嬗變,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創業的快速行進和布局,讓創業者有勇氣放棄短期利益,將眼光放的更長遠。
 
融入互聯網思維、O2O概念的餐飲創業項目將大受風投青睞,2015也可能是拿錢的最好時機。
 
5、新數據:消費群遷移,大數據助力精準出招
 
如同許多行業一樣,餐飲業邁入歷史性的轉折期,這不僅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發展倒逼的思維轉型,更重要的是面臨用戶群體的轉變。
 
85後、90後消費群體的崛起並逐步成為主流,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身上的需求與60、70後有本質的不同。過去幾十年的餐飲運營經驗忽然失靈並非聳人聽聞。
 
基於新消費群體倒推的品牌定位、產品設計、營銷策略、顧客體驗、經營思維都將面臨革命性的改變,這依賴於全新的大數據研究分析體系,也是餐飲老板內參聯手尼爾森、搜狐成立“舌尖數據研究院”的動因所在。
 
無論是小而美還是單品策略、快時尚還是慢經典、進軍綜合體還是主攻O2O,未來大餐飲之下,必然是細分化、精益化、品牌化的業態組合,精準的選擇和出擊離不開用戶大數據的研判為依據。2015,數字與餐飲的化學反應將激發更大價值,至少,內參會在這方面縱深發力。
 
變局中的餐飲業,2014雖經歷陣痛,卻也孕育出了新的生機,大眾餐飲的黃金時代已然來臨,2015將正式開啟。

【調研報告】 京能清潔能源(579):2015年將是個完整的效益年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7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9 15:43 編輯

【調研報告】 京能清潔能源(579):2015年將是個完整的效益年
作者:劉小明


公司概況:公司是北京最大的燃氣發電供應商以及中國領先的風電運營商,此外公司還經營水電、光伏以及其他清潔能源發電業務。截止2014上半年,公司控股裝機容量為4,306MW,其中燃氣發電2,028MW(占北京燃氣發電市場份額達到56%),風電1,699MW(在2013年全國風力發電供應商中排名第十一),水電369MW,光伏發電210MW2013年全年以及2014年上半年發電量分別為137.461.7億千瓦時。

研究部於近日參與了京能清潔能源(579.HK)的一場電話會議,會議中上市公司管理層談及了公司最新的業務發展以及前景,整理主要信息和紀要如下。

出席電話會議管理層:陳瑞軍(CEO),黃慧(總會計師),康健(秘書)

主要信息:

1,京西和高安屯燃氣熱電中心已經全部投產,公司燃氣裝機實現翻番,2015年將是一個完整的效益年。

29月份的氣價上漲補貼已經基本全部到位,形式為財政直接補貼。從2015年開始燃氣電廠的上網結算電價由0.65調整到0.746元,對應的電網銷售電價上調6分錢左右。

3,國際油價下跌對公司沒影響,因為公司氣源全部為長協價,目前國內外都沒有燃氣現貨交易。但如果油價長期維持低位,燃氣現貨交易量增加,可能導致燃氣價格下調。4:燃氣業務板塊存在資產註入可能。

會議紀要:

Q1:20149月份天然氣的氣價調整了(非居民用氣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請問這個氣價成本轉嫁情況以及2015年會不會提高上網電價?

陳:這次調價以後,北京市很快出臺了一個電價送出的方案,現在已經報到了國家發改委待批,由於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人事變動的關系有些延誤,但是應該在2015年年初可以批下來。這次燃氣價格上漲不用財政補貼了,全部從電價上送出去了。

Q22013年的氣價上漲補貼現在是不是全部收回來了?

陳:已經全部補到位了,包括2014年的補貼最近也陸陸續續到位了,各家公司差的也只是零頭了。

Q3:高安屯845MW和京西1308MW熱電中心的進度?

陳:京西熱電中心已經在9月份投產,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發電量,今年會有一定的效益貢獻。高安屯項目11月份投產,現在正在調試階段,今年不會有效益貢獻,明年會是一個完整的效益年。

Q4:公司2013年燃氣分部發電量為85.4億度電,對於2014年發電量的預計是多少?

陳:這個分兩部分,存量的這部分區別不會很大,應該是在4400小時以上,增量的這部分大概會有15億度電以上的貢獻。

Q52015年的預計發電目標,中期會說目標是170億度電,這個目標有沒有調整?

陳:從裝機容量來看,2015年的發電量應該是翻倍的,目前來看,我們的目標沒有調整。實際上每個廠子應該有些差別,但是對於這種機型應該差別不會很大,如果利用小時數可以保持在4400-4500小時區間,總發電量大家應該是可以推算出來的。2015年不會有新增的裝機容量貢獻。

Q6:風電這個版塊,利用小時數下半年有沒有改善呢?

陳:下半年的風11-12月的情況有所改善,現在已經彌補了一部分,但是還達不到去年的水平,只是下半年比上半年好得多,今年的全年利用小時數應該可以達到2100,去年不到22002174小時),所以今年比去年少了幾十個小時。上半年利用小時數今年是1000,去年是1100,所以主要是差在了上半年的這100小時。

Q7:風板塊下半年新增的裝機是多少呢?

陳:風電裝機到2014年年底能到1900MW,去年年底是1700MW

Q8:水電下半年有沒有改善,上半年是發電量跌了9%,下半年情況如何?

陳:水電今年不太平衡,裝機容量比去年增長100MW,但是經營狀況不太平衡,四川和廣西的來水量好,比去年發的多;雲南的來水量差一點,比去年發的少,完全取決於上遊來水。水電全年發電量應該和去年差不多,所以下半年有所改善,只是幾家水電不太平衡。

Q9:光伏板塊年底的裝機容量能到多少?

陳:2014年年末能到350MW,這個規模在國內已經較大,光伏起步晚,但是效益還是不錯的。光伏新增裝機多於風電,因為國家目前對於光伏給的政策比較好,我們利用這點想把光伏做強做大。

Q10:公司剛剛收購的青海光伏項目的情況?

陳:這個項目是京能集團旗下的項目,因為存在同業競爭,所以由我們公司來收購。這個項目總體不錯,收益率能到20%左右,目前裝機是60MW,在建10MW,後期我們正在和青海省政府和發改委溝通,可能還有一些項目會建設。這個60MW已經包括在剛才說的350MW里面了。

Q11:集團還有沒有類似的項目註入上市公司呢

陳:下一步集團可能有一些燃氣項目會註入,光伏暫時沒有了,水電和風電也沒用。燃氣就是指廣東的幾個項目,總裝機容量應該在2000MW左右(三個項目:鈺湖一期二期和珠海鈺海項目,共1920MW)。關於收益率方面,廣東燃氣項目有一定的補貼,但是沒有北京的力度大,廣東的好處是電價比較高,氣價還相對比較低。我們正在和政府談幾個新的項目,包括氣價的問題、電價的問題、利用小時數的問題,如果這幾個問題鎖定了就能達到我們上市公司的要求,目前來看,深圳鈺湖在運營的電廠還達不到我們的要求,當然它也有利潤,只是利潤沒有我們北京的這些項目高,所以暫時沒有註入;下一步經過和政府的談判、電網的談判,如果把上述問題鎖定了將是很好的項目。

Q12:垃圾發電方面,現在的計劃是3000/天,什麽時候可以開始動工?

陳:政府要求明年51號之前開工建設,我們也會按照這個時間開始,建設周期是2年,資本開支是每年18個億,現在經過招標以後還能再降一點,我覺得會在14-15個億。這個項目是BOT的模式,按照現在和政府的協議是20年以後交給政府,但實際上我想不會交給他,目前的形勢是這樣的,到時交不交再說。在會計準則方面,有可能會錄入一些建造收入。

Q132014年的資本開支還是80個億嗎?

陳:75億左右。2015年的資本開支也會在80億左右,集中在風電和光伏,因為燃氣板塊這幾個投產以後主力也就沒多少了。風電現在報上來的有50億左右,實際下來應該在40多億,光伏在20-30億左右,燃氣會在不到20億左右。主要的變量來自於風電項目的取得情況。

Q14:明年的風電新增裝機目標是多少?光伏還是300MW嗎?

陳:風電明年能增加到2800MW,增量應該是800MW左右;光伏方面,明年能增加到480MW,增量部分是130MW左右;水電和燃氣應該和現在水平差不多。

Q159月份燃氣漲價的部分,11--12月能夠補貼回來調價的部分嗎?

陳:燃氣每立方米上調0.42元漲價以後,北京市發改委很快拿出來一個氣價調整的同步疏導方案,具體是把燃氣電廠的上網結算電價由0.65調整到0.746元,對應的電網銷售電價上調6分錢左右。這個方案經過了市政府的辦公會研究討論通過,目前已經報到了國家發改委。我們目前的了解情況是2015年第一季度能批下來。至於過渡期呢,91-1231號,目前是由財政來補,財政對我們幾家主力電廠的補貼資金目前已經基本補貼撥付到位了,還剩幾個個別燃氣電廠的電量還在核算,應該也很快能到位。

Q16:2016年電價會不會還有上升空間?

陳:去年氣價調整的時候事實上也公布了一個分步到位的方案,就是要求各省利用2-3年的時間將存量氣和增量氣並軌,但是現在一個新的情況是國際油價大跌,15-16年氣價再是否有調整就不確定性增強。另外,即使氣價調整,現在氣價調整的傳遞疏導機制是明確的,經過13-14年兩年的調整,這個機制已經確立起來了,所以燃氣價格上調不會對公司產生影響,都是由財政來負擔或者通過電價的疏導來解決。

Q17:未來氣價如果往下調,我們的電價是不是也可能往下調?

陳:這是未來的事情,我認為氣價會不會下調這要看國際油價往下走能維持多長時間。至於油價對氣價的影響,目前看來,沒有影響,因為氣價都是長協價,國際上都是長協價,國內這一塊有它的生產成本,我估計政府會看一看油價的整體走勢,如果是油價長期維持低價,那麽肯定會影響到氣,氣價也會往下調。目前國內和國際的燃氣方面應該是沒有現貨交易,如果油價長期維持低位,那麽油的現貨交易量會增加,那麽氣的現貨交易量也會增加,而這有可能會拉下來整體的氣價,但是現在是還沒有調。

Q18:公司裝機的長遠目標?

陳:近幾年的規劃是差不多每年增長1GW的裝機容量,從我們的業務發展來看,在不同的年份和階段,發展不會很平衡,不會齊頭並進的發展,比如這兩年我們的燃氣業務集中發展,幾乎是翻番的發展,以後每年有個10-20%的增長我認為就比較好了,因為這種項目一般都比較大,一旦建成或者收購某個項目會導致某個年份里集中增長。其他項目也一樣,在燃氣之前是風電,之前幾年是集中增長。這兩年光伏也是集中增長,明年光伏將繼續快速增長。垃圾發電這一板塊,明年開始也會是一個新的增長點。至於下一步哪個版塊發展的更快,我們要根據國家的政策和市場的需求走勢來判斷和確定。

Q19:未來兩年的融資計劃?

陳:融資方面這幾年都是一個正常的安排,是個常態性的工作,資本支出方面一方面是靠我們自身的積累,另一方面就是市場的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和銀行直接融資。現在更多的是靠自身的積累,國家的政策是資本金這一塊可以使用20%,剩下的只要是國家批了的項目銀行都可以給配套貸款80%,現在我們的銀行授權比較大,所以資金這一塊沒什麽問題。有一個資金成本高與低的問題,包括我們前段時間發債(1217日公司發行票面利率為4.3%的、總額為1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不是我們缺少資金來源,而是用低成本資金來替代一些高成本資金。






來源:越秀證券

2015年優先股投資交易策略:市場加速完善 風險機遇相伴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7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9 07:43 編輯

2015年優先股投資交易策略:市場加速完善 風險機遇相伴
作者:陳靜
2015年是優先股發行大年,優先股投資細則將逐一落地。1月5日,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發展研究部發布了《市場加速完善,風險機遇相伴——2015年優先股投資交易策略》研究報告,歡迎關註!
內容摘要:
1.2015年是優先股發行大年,優先股投資細則將逐一落地:
(1)商業銀行優先股需求規模總計為5000-6000億元,2015年累計實際發行規模近4000億;
(2)保險公司、基礎設施等其他類型機構或企業優先股發行將逐步開啟;
(3)優先股有望在並購、國企改革中發揮特別作用;
2. 當前優先股市場四大問題值得關註:
(1)漠視風險,信用評級難以反映優先股個性化風險,風險溢價與國際差距巨大;
(2)優先股合同條款設計與國際慣例不甚相符,投資人面臨較高風險水平;
(3)受制於200投資人限制、投資細則不完備等原因,當前我國優先股流動性顯著低於國際水平。
(4)個股期權、可轉換優先股制度缺位,限制了優先股的應用空間;
3. 商業銀行優先股投資價值:
(1)當前銀行股息率偏低(銀行理財、銀行強勢),但在利率下行趨勢下,仍具突出吸引力;
(3)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對標工具不合理;信用評級沒有充分反映合同條款風險;
(3)轉股條款:政府救市順序、不良貸款和非標投資應重點關註;
4. 2015優先股投資策略:
(1)優先股投資須特別關註個體信用風險和合同條款風險,並要求相應對價;
(2)關註杠桿化優先產品帶來的投資機會和產品設計機會;
(3)通過靈活合同條款設計,控制自身風險,提高潛在收益水平;
以下是《市場加速完善,風險機遇相伴——2015年優先股投資交易策略》全文:



























(源自申銀萬國)




2015——光伏行業反轉年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5107165

光伏行業因產能過剩、外部市場疲軟、雙反等原因已萎靡不振多年。
近日《關於進一步優化光伏企業兼並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頒布,該意見非常暴力,為推促行業整合可為不遺余力。給授信給錢、給土地、給政策便利、給執行空間,可謂史無前例。
這項政策出臺的同時,也同步爆出幾大行將光伏行業定性為積極進入類行業,總體信貸原則為適度進入、擇優支持。
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有:
1、國家能源政策的轉型。本屆政府自上臺伊始,是站在能源長期安全的角度來看待本國能源結構的(這種危機感不亞於歷史悠久的糧食安全)。
2、《北京宣言》的義務兌現,迫切要求清潔能源占比提高。
3、從裝機容量來看。不論是從長遠的2020規劃完成100GW,還是從年12GW的短期目標來看,目前速度都是無法達成的。尤其15年是十二五規劃最後一年,需突擊完成。
目前的光伏行業還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且從新能源的生產、消費角度來看,也存在著利益掣肘的情況。個人臆測在今年兩會前後會得到自上而下的理順,以利推進,不排除可能的領導小組形式。
故此,我認為作為政策刺激的有效行為,除了解決入網問題外,財政補貼將繼續推行。

除了政策面以外,從市場角度看,資金參與電場建設還是比較積極的。
今年新成立的中民投,設立了中民新能。已經在寧夏展開了電場項目。且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乘政策東風,加速度推進。其自行設定的目標是今年2GW。
而其它社會資本的參與模式更多可能會集中在BT模式上。
在社會資本強勢進入的同時,市場也淘汰了一些競爭力有限的企業。比如孚日股份就退出了光伏業務。
在傳統電力企業方面尤其是水電企業,也在積極向上下遊拓展太陽能業務。
綜合來看,15年的光伏行業訂單數和新增投入資金都不成問題,符合技術路線的企業將出現產銷兩旺。

繼政策和市場之後,我們分析一下技術路線。
就目前的裝機數量來看,分布式是短板。結合新能源汽車的農村市場,如果政策鼓勵得當,有可能爆發。而在城市分布方面,如果原有的建築類企業進軍新能源市場,將借助渠道優勢和技術融合取得優勢。
而在大型電場方面,如果解決太陽能電池板溫度受限和降低儲能成本當中任何一個,也可能帶來業績爆發。

綜上,從政策、市場、技術路線上,15年都存在光伏行業反轉的大概率可能。其反轉的形式是政策受益和技術實現引發的疊加效應,進而表現為訂單飆升和最終的業績兌現。從訂單看上遊設備生產,從政策看中遊電場建設,從資金看業外資本參與。

鑒於目前的挖掘深度,本人還無法提出確定的受益標的,先把這個磚頭扔出來,大家再一起討論哪些票是確定性的。
在此特別感謝@影武者 @大楊 的指教。
$聯合光伏(00686)$ $愛康科技(SZ002610)$ $特變電工(SH600089)$ $拓日新能(SZ002218)$ $江蘇陽光(SH600220)$ $方大集團(SZ000055)$ $漢能薄膜發電(00566)$ $協鑫新能源(00451)$ $中環股份(SZ002129)$ $天合光能(TSL)$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