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股票到底賺的什麼錢?兼論股市收益率,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5l32.html

一,自有股票市場以來,股票就漲漲跌跌,有人賺了有人賠了,到底賺的什麼錢?賺的誰的錢?

 

理論告訴我們,投資企業股權投資收益有兩塊構成,一是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一是資本利得(處置收益),簡單來說是股息+買賣差價。

 

那麼股息+買賣差價又是來自哪裡?我們追根溯源,股息收入毫無疑問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嚴謹來說是來自企業的現金流收入,因為有公司虧損時也堅持派息,不 過這種情況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沒有利潤就沒有股息)。而買賣差價的收入,如果持有是長期的,那麼大部分買賣差價的收入也是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來自 市場給予的估值上升。

 

如果你的股票投資是長期的,那麼你的投資收益大部分的來源是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估值上升。如果是短期投資,那麼估值變化帶來的正或者負收益將對總體收益產生更為顯著影響。

 

隨之帶來另外一個結論,作為一個長期持有型的價值投資者應該更為關注公司經營的長期優勢,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買便宜貨上。所以巴菲特從早期的買低估值的公司,到中後期轉變為更關注公司質量和護城河上,是有理論和數據支持的。

 

二,股票市場總體收益率

 

我們可以把上面那個例子中的公司看成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因此,相應的結論是一國股市的投資收益大部分來源是其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整體估值上升。

 

為什麼總有人在探討股票市場合理估值的時候把GDP(國內生產總值)扯進來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把GDP的增長近似看成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的增長,來簡化計算整體市場收益,從而簡化估值討論。但是,這個簡化問題可就大了!!!

 

首先,一國GDP的增長率不等於一國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率。以中國為例,蘋果公司在中國組裝的IPHONE, 出口都算進了中國的GDP,富士康等加工企業為了配合蘋果手機的產能擴大,大肆投資擴充產能,也算進了GDP,但是利潤絕大部分都被蘋果公司賺去了,這樣 的水貨GDP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利潤有個「毛線」關係?!(「毛線」是俗語,意思就是沒關係,咱這不是論文,口語話點,呵呵)

 

1999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一)裡面用GDP來毛估估股市報酬率,但是到2001年巴菲特又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二),裡面已經變成用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毛估估股市的收益了!或許巴菲特也意識到用GDP來測算的漏洞太大!

 

巴菲特在其2001年文章中舉了幾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

1964-1981年道指,指數幾乎紋絲不動,1964-1981的GNP增長率:373%。

1964年12月31日:874.12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81-1998年道指,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1981-1998的GNP增長率:177%。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98年12月31日:9181.43

 

巴菲特說「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三,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網友歲寒知松柏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博客作者,特別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文章,很有深度。

 

他剛剛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題為《A股估值-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注三),其中有個主要觀點是這樣的「由於我國過去30年GDP名義增長率高達16%,而 最近5年A股的ROE也接近16%,那麼參照先前美國的估值方式,由於實施外匯管制,國外資本不能自由進入中國,所以A股的PE應該定為6倍才合理。」

 

我認為該觀點有待商榷,主要是邏輯關係和數據勾稽都有欠妥之處。

 

1,歲寒知松柏文中說「美國股票投資者在扣除各種稅收後(美國的股票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平均在20%以上,其中短線交易及高收入者的稅率高達40%),由 於平均PB在1.5倍以上,所以實際到手的名義回報率只有7%,這與美國過去60年GDP名義增長率7%基本一致。而美國股市過去60年的平均PE,恰好 是7%的倒數,即14倍。」

 

我的看法:我看到的數據是,從1900到2000的這一百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名義收益率為10.3%,實際收益率為6.9%。這組數據來源自一本神書《投資收益百年史》(倫敦商學院, E.迪姆森,P.馬什,M.斯湯騰著),我認為該書可以與《證券分析》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並列為三大神書。

 

美國股市名義回報率10.3%和歲寒知松柏列舉的7%有一定出入,不知道其數據背景。

 

2,歲寒知松柏文中說「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主要參照物是GDP的名義增長率」「如果我們用絕對估值方法,比如用巴菲特最喜歡的現金流貼現估值(DCF),在確定貼現率時,其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主要的參照物最終也會是GDP的名義增長率。」

 

我的看法:有些研究文章,在確定貼現率時用GDP的名義增長率,或許歲寒知松柏受到誤導。首先,貼現現金流估值法(DCF)一般是用於公司估值的,用來分析整體市場或許不太恰當。而且如前所述,用GDP增長率來估算股票收益率也是頗為不妥。

 

 

注一: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注二: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注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0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7

中國股市真的出問題了嗎?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8bll.html

政府救市非常危險,只能延緩痛苦的調整,必要的調整。救市只能給股民不切實際的,不能持續的期望和幻覺,實際上是慫恿股民當炮灰, 前赴後繼。那是不夠厚道的做法。


中國的股市為什麼跌跌不休?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筆者認為, 它的運轉很正常, 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那些發牢騷的人們只不過拿錯了溫度計而已。股市漲跌和估值高低都不是股市健康與否的標準。

首先,我們來看看出租汽車的牌照。如果政府緊緊地卡住起初發行牌照的數量,但對未來即將發行的新牌照數量含糊其詞,那麼,起初的牌照價格會很高(由於供不應求),而隨著新牌照的不斷面世,牌照的價格會下降。

滬深股市如果長期只有幾十隻小股票,那麼股價肯定一直很高。但是,二十年來,我們發現,股價竟然也受供求關係的影響。這二十年來的市盈率雖然波動很大,但是大趨勢十分清楚:向下,再向下。當然,股市裡出現的欺詐和偽劣產品的橫行也不斷摧殘著股民。

筆者認為,二十年來政府對IPO發行通道,增發以及配股的控制和發行節奏的調節是中國股市長期尋底和探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從一開始就把股市「大門」打 開,讓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股價,那麼我們就不會受到股市長期下跌的折磨。我們現在依然在為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思想和政府的控制慾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的股市好嗎?對於虧損纍纍的股民來說,它糟糕透頂。但是,對於以前沒有參與,現在正準備進入的人們,這個股市也許沒有那麼壞。有些人成功地完成了高價集資(和超高價集資),甚至實現了勝利大逃亡,他們也許正在彈冠相慶呢!

難道股市的估值越高越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高估值對於賣出者有利,但是對於買入者卻蘊涵著較大虧錢風險。如果全國人民都參加擊鼓傳花,越傳越高,那麼,誰來最終接棒?當音樂停下來時,總會有人成為冤大頭。

我們的官員和大眾把股票上漲當好事,把股價下降當壞事, 把支撐股市當作任務。這非常可笑。你想想,一個價值10元的東西被賣到20元,難道不是敲詐和剝削投資者嗎?他如果不能用20元以上的價格賣給下家,那不 是讓他做了冤大頭嗎?如果他能夠用28元賣出,那不是讓他的下家做了冤大頭嗎?在買賣股票的過程中,對於買賣雙方而言,從靜態來看, 它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考慮到稅收和交易成本, 它是個負和遊戲。

股市並不創造任何價值。實際上,它摧毀價值(因為它有交易成本)。股民作為一個群體,如果想賺錢,必須靠股票背後的公司。所以,股民和監管機構不應該在股票價格上(或者指數上)做文章,而應該在企業層面做文章。股票為什麼跌? 看看咱們的企業和經濟! 不要怪鏡子。

對股市進行估值從來就很困難。究竟1000點合理還是3000點合理?也許,合理的估值是一個區間(一個很寬的區間),而不是一個數值。而且,這種區間不 斷隨著各方面因素的變化而波動。另外,股市變得超級便宜或者超級昂貴都有可能(over-shooting)。長期來看,政府不應該也沒有能力改變市場。 這些年,我們的官員有很大的進步,不再慫恿股民去股市當炮灰。有些報紙也不再通過社論給股民灌迷魂湯。這是大家醒悟的表現。可喜可賀。

我認為,衡量股市好壞, 要考慮如下6個方面的問題:
(1)在一個真正的好股市,任何一家想上市的企業(包括前景黯淡和江河日下的企業)隨時可以上市,完全不受額度限制。在上市和增發過程中,公開的成本和隱性的成本極低。
(2)不管一家企業前景多麼黯淡,管理層如何無能,只要它們如實披露,並且有人願意買它們的股票,那麼,政府沒有道理阻礙它們上市。上市跟獲取銀行貸款和非上市企業的股權融資沒有任何區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3)我堅決反對強制退市制度。不管企業多麼糜爛,它都有翻身的可能。況且,即使糜爛到煙消云散也沒有關係。這是成年人之間的事情,跟政府無關。願打願 挨。大家請不要說,"你看!美國也有退市制度..."。美國也有很多愚蠢的政策。當然,如果企業主動退市,政府要任其自由,不要干預。強制退市所傷害的正 是小股民。他們炒作垃圾股是他們的自由。他們自負盈虧, 招誰惹誰啦?

(4)一個企業可以在十年內,甚至三十年內不分紅,但是,從長期來看,分紅的能力,分紅的意願和分紅的現實可行性是股票估值的基礎,但是我堅決反對政府強制企業分紅,因為是否分紅,分多少,何時分紅,這是企業的權力,不是政府的權力。
(5)股票交易所跟農貿市場,期貨市場,產權交易中心,和大豆交易所並無實質區別。只要信息披露恰當,欺詐行為得到合理的鎮壓,每個省、市甚至每個縣都可 以有一個股票交易所。條件是,交易所必須辦成企業,不能浪費納稅人的錢。那些沒有規模和質量的交易所必然會自生自滅。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人抱怨蔬菜價格太 低,或者下跌。為什麼大家抱怨股價下跌呢?
(6)股價,期貨價,蔬菜價格和大豆價格的高低都不是衡量交易所好壞的標準。而交易的公正,方便和交易成本低廉才是實實在在的標準。

中國現在的股市真的便宜嗎?當然不便宜。儘管無數人天天拍著桌子大叫,但是,大家完全不顧這樣幾個讓人奇怪的事實:
(1)太多的企業依然打破腦袋想上市。眾所周知,上市IPO就是把公司的一部分股權賣給別人。
(2)多少企業願意大幅回購自己的股票?多少大股東願意大幅增持自己的股票?哪些董事長和高管在領取工資和獎金時,願意拿自己企業的股票而放棄現金?我們 所看到的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和大股東們除了偷偷地感謝股民的執迷不悟和財經演員的熱情奔放以外,只顧埋頭不斷地減持,增發,配股,辭職和套現。
(3)多少企業嫌自己的股票太便宜,願意退市?

人們大叫股市便宜,只是因為自己已經被套牢,或者在股市更貴的時候一直叫好,現在不願意改口。人們忘記了"專業人士要獨立於自己"這樣一個寶貴的品質。
考慮到未來幾年的經濟放緩(利潤下降和企業現金流的壓力),考慮到銀行股和兩桶油以外的眾多公司的高估值,考慮到實際的民間高利率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再加上"投資者的安全邊際",我個人認為A股太貴。

大家不要沉溺於過去的股價,那是IPO上市發行管道控制時期股票供不應求而逼出來的價格,是人為的價格,是虛偽的價格。現在,雖然政府暫停新股發行和實施其它救市措施也許可以在短期內抬高股價,但是結果是延緩痛苦的調整。那等於拔苗助長。
我的結語:中國的股市基本上運轉正常,正在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股價高低或者指數的高低根本不是它健康與否的標準。

目前中國股市僅有的兩個缺點是:
(1)政府對新股發行,增發和金融創新的限制還太多,因此,市場的交易成本還太高,還不夠方便。
(2)政府對欺詐行為的打擊還有改善的空間。但是,我認為政府的努力很顯然。對此,我充滿信心。

(作者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他的新書《避開股市的地雷》將於本月底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43

中國股市深陷信任危機 IPO造假機構投資藏黑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97030.html

從IPO造假頻頻出現到機構投資違規、違法內幕交易、「老鼠倉」屢禁不止,在A股市 場大量股民選擇「用腳投票」遠離A股市場的同時,中國證券市場目前似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要消 除A股市場的信用危機,需要包括監管者、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等在內的市場參與各方擺正自己的位置,重塑市場的信心和信用基礎。

分離

監管者需遠離利益鏈

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創業板 三奧股份涉嫌造假上市事件,這也是繼新大地之後的創業板第二起造假上市的案件。公開資料顯示,今年5月18日,新大地經創業板發審委審核通過,但卻於7月 12日被終止審查。這也是繼立立電子、蘇州恆久、勝景山河之後,A股市場第四家已經成功過會、最終被終止上市的企業。新大地和三奧股份事件的發生,在引發 了輿論對於企業造假上市的圍剿的同時,也再次對發審機關的審核能力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創業板已有105家上市公司公佈了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從淨利潤指標來看,上述企業上半年共計實現淨 利潤44 .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0.0億元小幅增長了12%。除此之外,更是有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出現了下滑,恆信移動、菇木真甚至出現了虧損。

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秦嶺認為,監管的職責應當是維護證券市場秩序,打擊偽劣,保護守法合規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確保證券市場公 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到落實。而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交易所、證券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投資者都是被監管對象。然而,在證監會主導新股發行審核的機制下,監管者從源頭開始即陷入上市公司精心編制的利益鏈條,與被監管者形成了利益同盟。監管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證券市場的主體———上市公司當然無法受到有效的監管。

「首先要理順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係。」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證監會本身在和市場的關係 上,沒有擺正監管和審批的關係,往往認為審批也是監管。劉紀鵬認為,證監會的精力應當更多地放在抓壞人身上,而不是去替股民「選美」。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 係要正確地擺放,首當其衝要處理好證監會、交易所和中介機構的關係,監管部門要從目前做實質性的判斷卻又不負任何責任調整到做程序性的、真實性的判斷上 來。在發審委的問題上,劉紀鵬強調,要監審分離,下放發審、做實保薦、真實供求。

目標

上市公司需完善法人治理

除了造假上市的問題外,A股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披露違規等行為的頻頻出現,也是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失 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天方藥業為例,就在近日,該公司被曝出在定向增發計劃擱置兩年未作說明的情況下,在公開資料中隱瞞22.3億元的投資項目,而在 暗中實施該項目,以期壓低股價便於重組進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應當治理A股尤其是創業板市場嚴重的家族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加強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上市 入口,監管部門就應該堵住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劉紀鵬對記者強調,必須要在上市的入口堵住一股獨大的隱患,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須達標,上市後第一大股 東持股不能超過33%,二級市場上不論國企還是家族企業,持股比例超過33%的大股東的減持價格要進行預設,要讓包括廣大股民在內的投資者表決確定第一大 股東轉讓股票的價格,這樣也解決了信息披露的問題,上市公司的股東只有通過努力創造良好的業績才能將股票賣出。

劉紀鵬表示,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一股獨大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創業板95%的企業都是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第一大股東上市前平均持 股在56%,最高達98%,上市後也平均在45%,最嚴重的甚至在70%以上,這些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通過在二級市場高拋低吸,迴避窗口期,等待解禁流 通後減持套現,票麵價格一塊和三五十塊的上市價格相比,再跌都可以賺到錢,這樣的股票目前正大量潛伏在中國資本市場中。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表示,目前有的公司上市就是一個包裝過程,假冒偽劣的東西不少。有的雖然是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公司,但透明度不夠, 一股獨大現象明顯,普通投資者沒有話語權,其回報也很低。因此,監管者的作用就應該更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維護市場的三公原則。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對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與證券中介的法人治理、誠信建設及法治建設,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大目標與任務,其中,已經起步的分紅政策導向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與細化。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還普遍認為,除了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之外,對於中介機構———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也應當切實的加強監管力度,對其失職甚至是惡意串通造假上市的行為更要進行嚴懲,提高其違法成本。

本色

機構投資者回歸價值投資

從成熟國家的市場來看,機構投資者才是市場的主導力量,也是穩定市場的中堅力量。而在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不僅在市場上處於邊緣化的位置,其行為也 越來越散戶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劇烈波動負有責任。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應當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同時在制度設計上進行改 革,促使機構投資者更多的進行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

日信證券認為,A股市場參與主體存在著結構性缺陷。近幾年隨著限售股不斷解禁,市場流通市值迅速擴張,機構投資者管理的資金佔流通市值的比重下降到9%左右。相對穩定的中長期投資者,包括保險機構和公募基金等,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減弱,對長期價值理念的塑造力也在快速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受市場情緒驅動的其他投資者會對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

劉紀鵬建議,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情況,主板市場應當不批准任何借殼買殼,規定一個時限,要求上市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整改解決。「我建議2013年1月 1日以前還允許買殼重組。從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對於企業非重組式的扭轉頹局給予時間,達不到以後果斷落閘退市。在預期明確之後,就 沒有人敢炒ST股。」他說。

經濟學家華生認為,只要監管部門明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過後,A股凡是沒有產業內容的,不屬於同行業併購的,就不再批准,這樣的話垃圾類的股票就會自然而然退出市場。華生還強調,在再融資的問題上,也應當市場化,這樣才能有真正的產業併購,才能激活藍籌市場,而現在A股的實際情況是垃圾股併購而藍籌不併購。

董登新則建議,應當大力發展公司債市場及場外市場(O TC),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培育多樣化長期機構投資者。同時,應當有效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引入更多的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 如果國內不讓設立國際板,就應該儘早開通港股直通車,讓境內投資者也能跨市場組合投資,以規避單一A股市場的週期性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85

【問對管理】股市守恆定律——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612

自然界的物質守恆定律到了股市,是否還起作用?我們總是看到股市裡的「錢」憑空消失或增加,這種神奇的現象是否「超自然」了?讓我們聽聽問對網顧問Jin講一個關於上市一星期的小故事,你或許就會明白,看似「蒸發」了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問對網/圖)

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假設股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A。

星期一:開盤時,A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所有股票被一萬人持有(每人持有一萬元價值的股票)。市場沒交易,市價還是一億元。

星期二:我拿五億元,從所有A股持有人收購了A公司的股票,A公司的市值(和股市)也因此一夜之間變成五億,我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還上央視,高興的很!

星期三和星期四:一千萬人(包括原來那一萬A股持有人)都想來買我的A公司股票,我也很樂意以雙倍的價格賣出。這樣一買一賣,A上市公司在兩天就升值到十億元!大家都覺得能買到就是賺到了,好開心!我的五億投資也連本帶利變成十億(現金)。

星期五:開盤前,媒體爆A公司常年做假賬,實際已經破產,所有人急著想賣A股,就是沒人要買,價格跌到零,十億市價就這樣「蒸發」啦!我又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但是就是找不到我這人,因為週四晚,我已經悄悄帶著十億現金,到國外度假去!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心裡有數,蒸發的錢去哪了吧?

小提示——蒸發前,最後那個賣家。

(作者:Jin,問對網顧問,公益+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1

談談股市和實業的區別 長袖善舞方為雄

http://xueqiu.com/8337980271/22191651
早年在投資時,總是犯一個毛病,總是喜歡那些低估穩定類股票。理由自然也很充分:1,在淨資產價格附近購買,和實業資本打成平手;2,長期ROE高於15%,能做到和實業收益率持平;3,拿著這些股票,總是能睡的踏實

這麼做,確實可以拿到穩當的收益,比如當年的深赤灣B,以及現下的魯泰B、大秦鐵路、中國建築等。不過時間久了,自然也發現了問題——這些股票總是漲得很差。大盤下跌時,它們確實封堵了下跌空間,但上漲時卻總沒有大盤漲的多,更比不上其他那些成長股。

後來一直在琢磨,希望能弄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思來想去,覺得有一點錯了——將股市完全按照實業來做(其實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錯誤,按照這條路走,你一定可以走向財富之路——大部分人還沒過這一關)

但如果實業和股市是同一個玩法,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為何稱自己是股市投資者,而不是實業投資者呢?

既然有區別,那就需要找到股市的獨特性,特別是中國股市的獨特性。

1,中國股市傻子多。

實業人士雖然也有傻子,但傻子的比例肯定沒有股市高——中國的傻子比例更高!

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明白這群傻子喜歡什麼?傻子們喜歡成長性,喜歡概念!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群2B的週期股和爛泥扶不上牆的概念股居然比業績優秀的公司漲得更好!

那我們在選股時,就自然要對成長性和概念予以重視

這麼說其實很扯淡,聰明的投資者在選股時,首要考慮的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聰明投資人一定要求投資標的有盈利底線,而有盈利底線的公司一般都是那些經營十分穩定的公司。它們不是沒有成長性,而是短期內業績一定不會有大幅變化——有護城河的公司更是如此。

2,實業需要持之以恆,股市卻必須朝秦暮楚。

前陣子爆發了著名的京東—易購約戰,蘇寧股價一落千丈。

在這場比較中,我更看好蘇寧。大家可以拍磚,但我先陳述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A:零售業的競爭,首先看模式比較。

京東的網售模式確實比蘇寧領先,網上銷售給客戶了更好的便利性和選擇度。

不過既然網售還是零售,那它就必須具備零售業的基本流程:搶奪客戶、促成交易、付款模式、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最難的是將這幾個點整合,而不是單單一個方面突出。當年沃爾瑪、亞馬遜的崛起並不是改變了零售業本質,而是重新將上述流程進行模式創新。

如果僅憑一個網站頁面,就認為是模式創新,那這場創新注定是低壁壘的——經不起競爭對手的攻擊。

概括來講,京東和蘇寧都沒能改變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只是對模式的一些修修補補。

B:零售業的競爭,其次看體系整合。

京東現在的優勢在於其網售品牌——京東商城已深入人心,自有的物流體系開始啟用,各地的倉儲也大規模投產,與商戶合作順利。

蘇寧的優勢在於——品牌知名度早已建立(蘇寧易購的單品牌策略要比國美的雙品牌策略更優),更大規模的倉儲基地和物流體系,支付體系的建立。不足則在於網站運營不暢。

從體系整合來看,京東在前端佔優(網站運營和商戶合作),而蘇寧則在中後端佔優(支付體系、倉儲、物流),同時,蘇寧在線下的優勢被市場忽略了。

C:零售業的競爭,最後看規模實力和資本實力。

零售業是一個典型的「規模優勢」行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定價能力也越強。國美和蘇寧說自己京東是個孩子,不是沒有依據。

這種行業,除非自己犯錯,否則強者恆強。當年的蘇寧、國美就是這麼一步步走上來的。當然,這種做大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另一方面要合併收購。當年沒能拿下永樂估計是張近東老闆長期的痛吧!

另一方面,在零售業的競爭中,誰有錢,誰就能玩到最後!

為啥當年是國美和蘇寧能存活下來形成最後的雙寡頭——在資本市場上市且大量融資是主要原因吧!

現在京東的劉老闆資金實力跟蘇寧的張近東不在一個水平上。京東想借助短期盈利加速盡快上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跟國美或蘇寧簽個收購協議,將京東一賣了之,就如當年的陳曉或張大中,只是賣個什麼價的問題!


不過即使蘇寧能最後挺過來,股價的下跌也是必然,誰讓股市就是喜新厭舊,朝秦暮楚呢?對實業公司來說必須的調整和陣痛,對股市來說就是暴跌!蘇寧如此,SOHO也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10

股市「煉金術」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31/100431235.html

 我見到他時,他穿著囚衣,在深圳的一個看守所。

  這之前不久,深圳證監局聯合深圳市公安局經偵分局,查獲一起涉嫌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犯罪案件。這起案件的特點,主要是在證券期貨教育培訓的包裝形式下,非法經營證券投資諮詢業務。

  他是涉案公司的一名股東,同時也是在其中從事培訓的一名講師。在此之前,他曾是微軟公司的一名程序員。

  他發現,當一名普通的程序員,距離他的財務自由夢想太遙遠。他轉向資本市場,開始系統學習金融知識,打算炒股。

  後來,炒股虧得一塌糊塗。於是,他決定參加一個炒股培訓班,想知道自己虧損的原因。再後來,因為「學得不錯」,從學員身份轉變為講師。「因為感恩,要把懂的知識教給更多的股民。」他說。他的學員不知道,他已經不炒股了;但培訓課程中,有一項是「帶盤教學」。

  根據深圳證監局提供的資料,這家公司開設的培訓課程有「股票短線大師班」「股票短線狙擊手」等,收費金額從幾千元到20多萬元不等。

  短短的一兩年,這家公司共發展會員2000多人,涉案金額達5000多萬元。

  在深圳證監局的相關辦案材料中,渴望擁有股票「煉金術」的人很多,有學員也有講師。

  一份申請當講師的材料中寫道:「金融行業是所有行業中最有前景的行業。所謂中國強,則金融強。同時我們又是從事投資教育行業,是一個金色行業, 是幫助別人的行業,真的是非常有意義。」字跡是稍顯稚嫩的鋼筆字。另一份材料也類似:「投資行業充滿著生機活力,欣欣向榮,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又極富發 展潛力的行業……我堅信我能做好,YES!」

  我見到一名曾經參加培訓的學員。他看起來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略顯拘謹和緊張。他告訴我,他報名參加培訓已經花了幾萬元,但參加培訓後,投資虧損達十多萬元。

  「為什麼要報名培訓?」我問。

  「為什麼……」他喃喃地說,「當時是聽了他們的一些公開課程後,腦筋就發熱,就好像傳銷似的,不由自主就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83

中國股市不保值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4lr.html
南都訊記者林廣實習生 楊鵬飛 「如果要我買房的話,我會更注重區位,以及購置小戶型。而選擇商業地產應該注重三個要點,劃分為品牌、區位和周邊配套。」9月7日,「廣州東進聚焦增城2012廣州都市副中央區域生長論壇」在廣州增城舉行,廣州增城常務副市長彭岑嶺、廣州增城妄想局局長劉衛、廣州增城萬達廣場項目總司理劉瑋及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出席了此次論壇。
 

  經濟的基礎問題在於「製造業危急」

  論壇最先後,列位嚮導先後致辭,為增城的生長出謀劃策,常務副市長彭岑嶺就增城未來生長妄想和市政建設作了詳細的解說。隨後,郎咸平教授解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廣州東生長時勢,精彩的解說博得陣陣掌聲。他以為,中國經濟最基礎的問題照舊「製造業危急」。早在2008年,以製造業為主的企業家,以為製造業太難做,於是把錢拿來炒樓,炒骨董,導致2008年底泡沫徵象發生了。

  對於現在市民應該選擇何種投資才氣保值的問題,郎咸平以為在中國和美國是完全相反的。「在美國,股市50年來看,年勻稱回報率至少7 .5%,房價卻一直在陰跌。而中國,最保值的照舊房地產,股市不保值,投資黃金、白銀同樣只適合短期炒作。」

  住宅、商業地產具有保值能力

  「在中國,住宅和商業地產,保值的能力都是具備的,商業地產的價值是依託於經濟生長的,因此商業地產,在某些區域會受到一定攻擊,但只要是在一個有潛力的都市,區位好的,通常不會受到太多的攻擊。」郎咸平體現,住宅的話,市中央住宅抗跌能力照舊強一些。如果是他自己要買房,會更注重區位,以及購置小戶型;而購置商業地產應該注重三個要點,劃分為品牌、區位和周邊配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4

投資札記【418】赤道藍鯨: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dq.html

題記:  雖然道理如此簡單,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戴維·德瑞曼:踩著雷鳴電閃突入死亡谷

本文選自:凌通價值論壇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82990&extra=page=1 

戴維·德瑞曼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但在國內卻很少被介紹,互聯網上有關他的文章也不多。在有些中文版的投資書籍中被翻譯成「大衛·卓曼」。德瑞曼是德瑞曼 價值管理公司的董事長,有人統計他的肯普·德瑞曼高回報權益基金的業績,在1991-2002年12年中累積報酬率為440%,年複合增長為 15.09%。德瑞曼長期研究整個股票市場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其對股票市場估值標準的影響。他認為股票市場經常在投資者感情的驅動下表現為價格脫離其內在價 值的現象,而不是用傳統的學術理論來推測市場。因此他認為戰勝市場的最好辦法就是逆向投資原則。逆向投資是運用價值投資判斷來避免市場情緒影響的一種投資 原則。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錯誤來尋找利潤區,尋找那些因不為投資者關注而被低估的股票,迴避那些由於被投資者追捧而價值高估的股票。最終,那 些被低估的股票價值終究會被市場發現,而被高估的股票價格則會價值回歸。而「危機投資」就是逆向投資的具體實施的呈現。

德瑞曼以1990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由於房地產問題,人們擔心銀行體系自身的穩定性,懷疑它是否能夠承受房地產業上萬億美元損失的打擊。從1990年初 到9月底,金融中心與區域性銀行大跌了50%,有些金融證券從先前的價位下跌了80%。銀行證券便宜得出奇,許多銀行證券的要價只有在賬面價值的60%甚 至更少。德瑞曼認為,任何一家銀行,儘管按照他們的價值標準,它們也被過低地估價了。於是德瑞曼的基金購買了相當多家的銀行股票,為基金防範風險起見,每 一家銀行的投資都不超過在這一行業總投資的2%,但是在整個資產組合上超過了25%。最終的結果是,德瑞曼公司購買的銀行沒有一家價值下跌,在這一行業中 收益出人意料,從1990年的第四季度到1997年的年底,銀行股指數增長快過迅速上升的市場指數,增長了578%,而標普只增長了231%。德瑞曼總結 說,在過去30年中他經歷了類似危機,從理論上講,堅定了他的信心,於是當1990年危機爆發時他抓住了機會。

德瑞曼先生指出,二戰以後,市場11次危機中一年後,投資者將有10次機會賺大錢,只有一次虧本,且只虧3.3%,,平均收益為25.8%,其中收益可高 達至1969年到1970年崩盤後的43%到1973年至1974年熊市後的42%。在危機後將股票持有兩年的獲利是驚人的的。買家在11次危機中都將賺 錢,兩年的平均收益率幾乎為38%。在1973至1974年的下跌之後,收益率可高達66.5%。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 「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在A股的銀行股便宜的出奇,下跌了理由也多想上面的例子!股市無新鮮事,總是歷史非簡單的重複!

----這篇文章只給看得懂的人!
   股市總是很公平,投資者看的懂多少投資道理,就賺多少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2

日本股市歷史數據的啟示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xyu.html
日本股市是近二十年世界上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但從1989年達到頂點後僅用了兩年便跌至 13000多點,後面基本是箱體震盪,而人民的生活依然保持較高水平。雖然大盤表現如此不濟,但豐田、武田等一大批醫藥消費優質企業卻表現優異,上漲以十 倍計算,這跟上證十年不漲卻產生大批牛股異曲同工。由此可見,即使整體市場低迷,長期投資持續成長的優質股票依然能獲得巨大的回報,況且我國與日本所處發 展時期完全不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未來失去信心。
 

1950-1989年,日本股市從85點漲到38900點,歷時39年,主要分為5個階段:
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從85點漲到470點,漲幅為453%,隨後在1953年到1954年出現了37.8%的調整,回落至300多點。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從314點漲到1829點,漲幅為483%,隨後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裡調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點。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從1020點漲到5350點,漲幅為415%,隨後在1973到1974年出現了37.4%的調整,回落至3300多點。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從3350多點上漲到8000多點,上漲了2.4倍,隨後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點。
5、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從6000點直上38900點。1987年10月14日,市盈率曾高達92.28倍。
 
    你見過一個熊市長達14年的股市嗎?罕見!然而,它的的確確存在過,並發生在日本,這場熊市始於1990年,止於2003年。
  日經指數的瘋牛:1984年收於11543點;1987年收於21564點;1984——1987三年漲幅接近100%,原屬正常「慢牛」。然而,隨後兩年的持續暴漲則已過頭,每年差不多上漲一萬點,實屬「瘋牛」。1988 年收於30159點;1989 年收於38915點的歷史最高記錄。從1萬點到接近4萬點,5年累計漲幅接近300%。
  日經指數的慢熊:1990年收於23849點,一年跌去15000點;隨後股指連年下滑,在西方股市普遍走牛的2000年,它卻收於13785點;2003年4月28日更是收於7607點,創下近20多年來的最低記錄。
  日經指數的無奈:2003年後,隨著日本經濟緩過勁來,股指開始緩慢甦醒。直至2007年4月25日,當世界各國股市均衝向了歷史最高峰時,日經指數才勉強收於17236點,離40000點尚差若大一截。
  日本人對從美國人手中接納過來的市場經濟具有進一步強化的神奇能力,不幸的是,日本人也接過了美國人手中的股災,而且它使日本的股災超過了美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報復和原子彈轟炸使日本的幾個主要城市遭受嚴重破壞,幾乎淪為一片廢墟,整個國民經濟一派蕭條。戰後,由於更多的努力和艱巨 的工作,日本經濟慢慢開始穩定並逐步恢復。同時,美國幫助日本重建,並提供大量資本和軍事保護。這種保護使得日本經濟和政府運作更自由、更有效率。
  隨著經濟的重建,工廠很快被建起,農民成為工廠工人,工薪階層中的中上等人成為白領工人。白領工人和工廠工人成為終身僱用者。這使其僱員對僱主有著某種莫名的忠誠。當時大多數日本工人都十分節儉,並將他們所賺的錢都儲蓄起來。
  經過戰後長時間的恢復之後,日本經濟獲得了一個強勁的增長。許多日本公司合併到一起形成龐大的產業-銀行集團,即所謂「財閥」(zaibatsu)。 這些財閥通過複製、改進西方產品並廉價地出售,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競爭優勢。這些廉價的產品贏得了西方消費者,並開始直接衝擊了美國公司的利益。允許財閥發 展更大的企業聯盟(即卡特爾),致使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卡特爾的宗旨是合作與協作,企業與政府的各個方面都攜手工作。正當日本股市暴漲時,卡特爾彼此相互 收購對方股份成為一種時尚。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及通貨膨脹極大地削弱了全球經濟。美國大馬力的小汽車耗油成本加大。相反,日本小汽車的製造商,如本田汽車,它們很快轉向 生產節油型小汽車。同時,這些小汽車的價錢遠比美國製造的要便宜。這些小汽車很快在質量上得以大幅提升。甚至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小汽車一直都是 自動化組裝,它使人工出錯幾乎不存在。這導致美國低技術的汽車行業開始衰退。
  20世紀80年代,日本將電子學增列到高校專業目錄中。日本卡特爾公司,諸如日立和索尼,仿製並生產由高成長型計算機行業所需要的高質量電子設備。由 於借助機器人和廉價勞動力在價格上取得的競爭力優勢,日本嚴重打擊了美國公司。除微處理器外,日本統治了整個芯片市場、電路板市場及其他元器件市場。索尼 與日立公司最終獲得了美國因特爾和IBM公司的青睞和信任。
  整個20世紀80年代,由於日本人擁有了最高的生活質量和最長的預期壽命,日本似乎變成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社會。同時,日本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人均GDP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由於機器人在日本的使用,許多美國人擔心自己的勞動力過時落伍。
  日本似乎變成了一個完美無瑕的現實卡特爾,日本公司成為了一個流行的術語,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考察代表企圖尋找日本成功的秘密。這時,日本人的自信已遠超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
  日本全國一片繁榮,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日經股價指數與房地產價格不斷創出新高。日本公司在東京和大阪四處開發摩天大樓,這導致房地產價格直衝雲霄。
  由於日美存在巨大貿易順差,美國一直對日本保持高壓態勢,自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國際社會形成了巨大的日元升值預期並長期持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1985年初的260:1升到1987年150:1,兩年內日元升值幅度達40%以上。
  1986——1988年間,東京地區商業用地價格上漲了一倍。不動產價格的飛漲是如此之高,以致僅僅一個東京地區的房地產總價值就相當於整個美國的房地產總價值。日本所有的高爾夫球場的總價值相當於澳大利亞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的總市值。
  1955——1990年間,日本土地價格上漲了70倍,股票上漲則超過了100倍。1989年,在東京附近的一套房平均要花200萬美元。當時,大規 模股票投機在全球形成一股熱潮。全世界的投資者競相購買日本股票,這些瘋狂的投資者寵信「永遠牛市」的謬論。許多最新暴富的富人大量購買奢華商品。
  當時,投資者可能已經認識到日本正在變成泡沫的海洋,但人們仍然相信政府和公司能夠同心協力、永恆地支撐這種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擁有土地的公司開始利 用它們的土地賬面價值去購買股票,然後,再用這些股票去融資購買美國資產,例如,當時日本三菱不動產公司持有美國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權。
  不幸的是,所有過頭的好事終將結束。就像歷史上的羅馬帝國的繁榮一樣,日本的繁榮原來正是它的毀滅的開始。
  為了給過熱的經濟降溫,並同時切除房地產與股市「哄搶性」暴漲的毒瘤,日本政府提高了利率。然而,就在利率提高後不久,剎不住車的股市帶著巨大的慣 性,向著歷史最高峰4萬點猛衝過去,並終於止步於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創下38915點的最高歷史記錄。隨即掉頭狂跌不止,數月之內,日經股 價指數跌得已是面目全非。
  日經指數之所以如此狂跌,是因為它的價值被人為過度膨脹或操縱,遠遠偏離其真實面目。隨後,許多股市醜聞逐漸水落石出,人們發現,這些醜聞總是發生在 股市泡沫最嚴重的時候,如股價操縱、貪污、挪用公款、腐敗墮落等。這類行為發生整個日本的政界和商界,其根由也許為人性使然:渾水摸魚、趁亂投機、賭一 把!
  之後,日本房價經歷了長達14年的直線下落,將來可能還將繼續下落,日經指數則從1989年底的近40000點一直滑落至2003年8000點的谷 底,同樣花了14年功夫。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和公司還背負了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所形成的難纏的債務包袱。這些債務主要來自當年的股票投機和高價土地 購買。直到今天,日本經濟仍處在「憂鬱」之中。
  不過,日本人為這一巨大的股市泡沫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並同時也收穫了慘痛的教訓。它也讓我們再次領略了緊跟泡沫後面的、可怕的、報復性股災。(轉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24

「股市真便宜"是什麼意思?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afar.html
 9月23日,我在上海一個研討會發言時提到滬指1000點。這很不幸被大家誤解。我收回那句話。我的準確意思是:(1)現在的股市太貴。

(2)如果要留足三分之一安全邊際,讓我掏錢投資,我覺得1000點合適。

(3) 我當時就強調,那1000點不是預測。我非常反對預測。我也反覆強調,貴的東西可以更貴,便宜的東西可以更便宜。我不知道明年,後年股票指數是多少, 但是股民們必須知道,自己在一個很貴的市場博弈。當然,輸錢的概率大於賺錢的概率。

(4) 投資的核心是留足安全邊際。大家為什麼要買"合理估值的股票"呢?佔便宜是硬道理。另外,大家注意,大股東的合理估值與小股民的合理估值是不一樣的。前者有控制權和簽單權,而後者沒有。

(5) 中國的股市為什麼跌跌不休?太貴了唄!

「股市真便宜"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掌握這樣幾個標準:
(1)上市公司紛紛回購股票,不是裝模作樣地回購,而是大幅度地回購,窮其資源回購。
(2)大股東們紛紛增持股票。同樣,不是裝模作樣地增持,而是大幅度地增持,窮其資源增持。
(3)新股發行被大量的公司主動叫停,而不是被政府叫停。最好看到這種狀況: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對IPO失去興趣,撤回申請,而政府只好做擬上市公司的工作,施加壓力,逼他們看在國家的利益上申請IPO。最好看到政府部門動員黨員董事長們起模範帶頭作用。

大股東和管理層知道公司的內情遠遠超過我們股民。股民不能自作聰明,要跟著他們做,千萬不能反向操作。比如,他們在拚命上市 IPO,增發,配股,減持,而股民還認為股票真便宜,還傻乎乎地高唱"敢死隊"的戰歌。不可笑嗎?

                           賭場也提供心理輔導

1989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首都堪培拉開設賭場。在此之前,全澳人民就賭場帶來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辯論了幾年。當時,我剛從社會主義的中國去讀研究生,覺得整個辯論過程很新鮮:澳大利亞竟然比中國更加社會主義!

當時,西方國家經濟蕭條。1991年,我到堪培拉大學當講師,我的兩個畢業生都因為找不到銀行的工作而去了賭場做客戶教育和心理諮詢。

這些年來, 中國股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遠遠大於一般賭場帶來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政府有沒有花足夠的力氣保護股民,並為那些不幸運的人們提供心理輔導呢?

我覺得,我們的政府官員自己必須懂得資本市場的基本邏輯。他們中很多人的知識和理解還差得很遠,他們只知道審批和喊口號。

其次,我們的政府官員必須懂得股市作為資本主義的工具,是一把非常鋒利的雙刃劍,可以傷害千千萬萬老百姓。我們的官員如果只是慫恿股民當炮灰,那就太淺薄,太危險了。"中國經濟一定會高速增長,投資一定能賺錢"。這種假大空已經害死了一批又一批股民。我們還是給他們一點大實話吧。但是在給他們大實話之前,咱們自己先要弄懂!

股市的職能究竟是什麼?首先,股票市場跟國內外大大小小的產權交易中心沒有區別。它的最基本的職能是交換產權。它跟農貿市場和大豆交易所也沒什麼區別。它的第二個職能由此派生出來:某些企業想擴大生產,需要發行新股,引進新股東。嚴格講,為了行使這兩項職能,股市每個星期交易半個小時完全足夠了。

我的兩個結論:
(1)股市好壞跟股價完全沒有關係。只要交易所確保交易各方提供的信息真實準確,並且在自願原則下交易就行了。股市好壞指的是股票交易所服務態度,工作效率,為客戶保密的情況,IT系統是否可靠,等等,與股票指數完全無關。

大豆交易所的好壞與大豆價格的漲跌無關,金屬交易所的好壞與金屬價格的漲跌無關,農貿市場的好壞與蔬菜價格無關。如何衡量中國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的工作?主要是看他們服務態度,服務質量,以及鎮壓欺詐的效力,而不是看股指高低。

相應地,交易所或者中國證監會的官員永遠不要向任何人推薦股票,或者煽動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購買或者出售任何股票,也永遠不應該鼓吹"基金經理們要做價值投資,購買藍籌股",等等。

(2)在短期內,股市必然是個零和遊戲。張三的利潤只能是李四的虧損。而且,交易不是沒有費用的,而且稅務局也是要撈一筆的。所以,股民要賺錢,只能靠股票背後的企業中長期內為你爭氣。如果你認為你比大多數股民聰明,你也許可以賺他們的錢。但是,股民作為一個集體,不可能通過政府把股市推高來賺錢。這完全是夢想。推高了的股市必然掉下來,它只能幫助那些短期出貨的人賺錢,而讓接貨的人虧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