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有股票市場以來,股票就漲漲跌跌,有人賺了有人賠了,到底賺的什麼錢?賺的誰的錢?
理論告訴我們,投資企業股權投資收益有兩塊構成,一是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一是資本利得(處置收益),簡單來說是股息+買賣差價。
那麼股息+買賣差價又是來自哪裡?我們追根溯源,股息收入毫無疑問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嚴謹來說是來自企業的現金流收入,因為有公司虧損時也堅持派息,不 過這種情況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沒有利潤就沒有股息)。而買賣差價的收入,如果持有是長期的,那麼大部分買賣差價的收入也是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來自 市場給予的估值上升。
如果你的股票投資是長期的,那麼你的投資收益大部分的來源是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估值上升。如果是短期投資,那麼估值變化帶來的正或者負收益將對總體收益產生更為顯著影響。
隨之帶來另外一個結論,作為一個長期持有型的價值投資者應該更為關注公司經營的長期優勢,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買便宜貨上。所以巴菲特從早期的買低估值的公司,到中後期轉變為更關注公司質量和護城河上,是有理論和數據支持的。
二,股票市場總體收益率
我們可以把上面那個例子中的公司看成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因此,相應的結論是一國股市的投資收益大部分來源是其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整體估值上升。
為什麼總有人在探討股票市場合理估值的時候把GDP(國內生產總值)扯進來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把GDP的增長近似看成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的增長,來簡化計算整體市場收益,從而簡化估值討論。但是,這個簡化問題可就大了!!!
首先,一國GDP的增長率不等於一國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率。以中國為例,蘋果公司在中國組裝的IPHONE, 出口都算進了中國的GDP,富士康等加工企業為了配合蘋果手機的產能擴大,大肆投資擴充產能,也算進了GDP,但是利潤絕大部分都被蘋果公司賺去了,這樣 的水貨GDP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利潤有個「毛線」關係?!(「毛線」是俗語,意思就是沒關係,咱這不是論文,口語話點,呵呵)
1999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一)裡面用GDP來毛估估股市報酬率,但是到2001年巴菲特又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二),裡面已經變成用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毛估估股市的收益了!或許巴菲特也意識到用GDP來測算的漏洞太大!
巴菲特在其2001年文章中舉了幾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
1964-1981年道指,指數幾乎紋絲不動,1964-1981的GNP增長率:373%。
1964年12月31日:874.12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81-1998年道指,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1981-1998的GNP增長率:177%。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98年12月31日:9181.43
巴菲特說「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三,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網友歲寒知松柏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博客作者,特別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文章,很有深度。
他剛剛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題為《A股估值-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注三),其中有個主要觀點是這樣的「由於我國過去30年GDP名義增長率高達16%,而 最近5年A股的ROE也接近16%,那麼參照先前美國的估值方式,由於實施外匯管制,國外資本不能自由進入中國,所以A股的PE應該定為6倍才合理。」
我認為該觀點有待商榷,主要是邏輯關係和數據勾稽都有欠妥之處。
1,歲寒知松柏文中說「美國股票投資者在扣除各種稅收後(美國的股票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平均在20%以上,其中短線交易及高收入者的稅率高達40%),由 於平均PB在1.5倍以上,所以實際到手的名義回報率只有7%,這與美國過去60年GDP名義增長率7%基本一致。而美國股市過去60年的平均PE,恰好 是7%的倒數,即14倍。」
我的看法:我看到的數據是,從1900到2000的這一百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名義收益率為10.3%,實際收益率為6.9%。這組數據來源自一本神書《投資收益百年史》(倫敦商學院, E.迪姆森,P.馬什,M.斯湯騰著),我認為該書可以與《證券分析》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並列為三大神書。
美國股市名義回報率10.3%和歲寒知松柏列舉的7%有一定出入,不知道其數據背景。
2,歲寒知松柏文中說「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主要參照物是GDP的名義增長率」「如果我們用絕對估值方法,比如用巴菲特最喜歡的現金流貼現估值(DCF),在確定貼現率時,其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主要的參照物最終也會是GDP的名義增長率。」
我的看法:有些研究文章,在確定貼現率時用GDP的名義增長率,或許歲寒知松柏受到誤導。首先,貼現現金流估值法(DCF)一般是用於公司估值的,用來分析整體市場或許不太恰當。而且如前所述,用GDP增長率來估算股票收益率也是頗為不妥。
注一: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注二: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注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06.html
政府救市非常危險,只能延緩痛苦的調整,必要的調整。救市只能給股民不切實際的,不能持續的期望和幻覺,實際上是慫恿股民當炮灰, 前赴後繼。那是不夠厚道的做法。
中國的股市為什麼跌跌不休?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筆者認為, 它的運轉很正常, 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那些發牢騷的人們只不過拿錯了溫度計而已。股市漲跌和估值高低都不是股市健康與否的標準。
首先,我們來看看出租汽車的牌照。如果政府緊緊地卡住起初發行牌照的數量,但對未來即將發行的新牌照數量含糊其詞,那麼,起初的牌照價格會很高(由於供不應求),而隨著新牌照的不斷面世,牌照的價格會下降。
滬深股市如果長期只有幾十隻小股票,那麼股價肯定一直很高。但是,二十年來,我們發現,股價竟然也受供求關係的影響。這二十年來的市盈率雖然波動很大,但是大趨勢十分清楚:向下,再向下。當然,股市裡出現的欺詐和偽劣產品的橫行也不斷摧殘著股民。
筆者認為,二十年來政府對IPO發行通道,增發以及配股的控制和發行節奏的調節是中國股市長期尋底和探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從一開始就把股市「大門」打
開,讓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股價,那麼我們就不會受到股市長期下跌的折磨。我們現在依然在為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思想和政府的控制慾付出慘痛的代價。
現在的股市好嗎?對於虧損纍纍的股民來說,它糟糕透頂。但是,對於以前沒有參與,現在正準備進入的人們,這個股市也許沒有那麼壞。有些人成功地完成了高價集資(和超高價集資),甚至實現了勝利大逃亡,他們也許正在彈冠相慶呢!
難道股市的估值越高越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高估值對於賣出者有利,但是對於買入者卻蘊涵著較大虧錢風險。如果全國人民都參加擊鼓傳花,越傳越高,那麼,誰來最終接棒?當音樂停下來時,總會有人成為冤大頭。
我們的官員和大眾把股票上漲當好事,把股價下降當壞事,
把支撐股市當作任務。這非常可笑。你想想,一個價值10元的東西被賣到20元,難道不是敲詐和剝削投資者嗎?他如果不能用20元以上的價格賣給下家,那不
是讓他做了冤大頭嗎?如果他能夠用28元賣出,那不是讓他的下家做了冤大頭嗎?在買賣股票的過程中,對於買賣雙方而言,從靜態來看,
它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考慮到稅收和交易成本, 它是個負和遊戲。
股市並不創造任何價值。實際上,它摧毀價值(因為它有交易成本)。股民作為一個群體,如果想賺錢,必須靠股票背後的公司。所以,股民和監管機構不應該在股票價格上(或者指數上)做文章,而應該在企業層面做文章。股票為什麼跌?
看看咱們的企業和經濟! 不要怪鏡子。
對股市進行估值從來就很困難。究竟1000點合理還是3000點合理?也許,合理的估值是一個區間(一個很寬的區間),而不是一個數值。而且,這種區間不
斷隨著各方面因素的變化而波動。另外,股市變得超級便宜或者超級昂貴都有可能(over-shooting)。長期來看,政府不應該也沒有能力改變市場。
這些年,我們的官員有很大的進步,不再慫恿股民去股市當炮灰。有些報紙也不再通過社論給股民灌迷魂湯。這是大家醒悟的表現。可喜可賀。
我認為,衡量股市好壞, 要考慮如下6個方面的問題:
(1)在一個真正的好股市,任何一家想上市的企業(包括前景黯淡和江河日下的企業)隨時可以上市,完全不受額度限制。在上市和增發過程中,公開的成本和隱性的成本極低。
(2)不管一家企業前景多麼黯淡,管理層如何無能,只要它們如實披露,並且有人願意買它們的股票,那麼,政府沒有道理阻礙它們上市。上市跟獲取銀行貸款和非上市企業的股權融資沒有任何區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3)我堅決反對強制退市制度。不管企業多麼糜爛,它都有翻身的可能。況且,即使糜爛到煙消云散也沒有關係。這是成年人之間的事情,跟政府無關。願打願
挨。大家請不要說,"你看!美國也有退市制度..."。美國也有很多愚蠢的政策。當然,如果企業主動退市,政府要任其自由,不要干預。強制退市所傷害的正
是小股民。他們炒作垃圾股是他們的自由。他們自負盈虧,
招誰惹誰啦?
(4)一個企業可以在十年內,甚至三十年內不分紅,但是,從長期來看,分紅的能力,分紅的意願和分紅的現實可行性是股票估值的基礎,但是我堅決反對政府強制企業分紅,因為是否分紅,分多少,何時分紅,這是企業的權力,不是政府的權力。
(5)股票交易所跟農貿市場,期貨市場,產權交易中心,和大豆交易所並無實質區別。只要信息披露恰當,欺詐行為得到合理的鎮壓,每個省、市甚至每個縣都可
以有一個股票交易所。條件是,交易所必須辦成企業,不能浪費納稅人的錢。那些沒有規模和質量的交易所必然會自生自滅。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人抱怨蔬菜價格太
低,或者下跌。為什麼大家抱怨股價下跌呢?
(6)股價,期貨價,蔬菜價格和大豆價格的高低都不是衡量交易所好壞的標準。而交易的公正,方便和交易成本低廉才是實實在在的標準。
中國現在的股市真的便宜嗎?當然不便宜。儘管無數人天天拍著桌子大叫,但是,大家完全不顧這樣幾個讓人奇怪的事實:
(1)太多的企業依然打破腦袋想上市。眾所周知,上市IPO就是把公司的一部分股權賣給別人。
(2)多少企業願意大幅回購自己的股票?多少大股東願意大幅增持自己的股票?哪些董事長和高管在領取工資和獎金時,願意拿自己企業的股票而放棄現金?我們
所看到的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和大股東們除了偷偷地感謝股民的執迷不悟和財經演員的熱情奔放以外,只顧埋頭不斷地減持,增發,配股,辭職和套現。
(3)多少企業嫌自己的股票太便宜,願意退市?
人們大叫股市便宜,只是因為自己已經被套牢,或者在股市更貴的時候一直叫好,現在不願意改口。人們忘記了"專業人士要獨立於自己"這樣一個寶貴的品質。
考慮到未來幾年的經濟放緩(利潤下降和企業現金流的壓力),考慮到銀行股和兩桶油以外的眾多公司的高估值,考慮到實際的民間高利率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再加上"投資者的安全邊際",我個人認為A股太貴。
大家不要沉溺於過去的股價,那是IPO上市發行管道控制時期股票供不應求而逼出來的價格,是人為的價格,是虛偽的價格。現在,雖然政府暫停新股發行和實施其它救市措施也許可以在短期內抬高股價,但是結果是延緩痛苦的調整。那等於拔苗助長。
我的結語:中國的股市基本上運轉正常,正在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股價高低或者指數的高低根本不是它健康與否的標準。
從IPO造假頻頻出現到機構投資違規、違法內幕交易、「老鼠倉」屢禁不止,在A股市 場大量股民選擇「用腳投票」遠離A股市場的同時,中國證券市場目前似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要消 除A股市場的信用危機,需要包括監管者、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等在內的市場參與各方擺正自己的位置,重塑市場的信心和信用基礎。
分離
監管者需遠離利益鏈
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創業板 三奧股份涉嫌造假上市事件,這也是繼新大地之後的創業板第二起造假上市的案件。公開資料顯示,今年5月18日,新大地經創業板發審委審核通過,但卻於7月 12日被終止審查。這也是繼立立電子、蘇州恆久、勝景山河之後,A股市場第四家已經成功過會、最終被終止上市的企業。新大地和三奧股份事件的發生,在引發 了輿論對於企業造假上市的圍剿的同時,也再次對發審機關的審核能力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創業板已有105家上市公司公佈了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從淨利潤指標來看,上述企業上半年共計實現淨 利潤44 .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0.0億元小幅增長了12%。除此之外,更是有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出現了下滑,恆信移動、菇木真甚至出現了虧損。
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秦嶺認為,監管的職責應當是維護證券市場秩序,打擊偽劣,保護守法合規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確保證券市場公 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到落實。而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交易所、證券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投資者都是被監管對象。然而,在證監會主導新股發行審核的機制下,監管者從源頭開始即陷入上市公司精心編制的利益鏈條,與被監管者形成了利益同盟。監管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證券市場的主體———上市公司當然無法受到有效的監管。
「首先要理順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係。」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證監會本身在和市場的關係 上,沒有擺正監管和審批的關係,往往認為審批也是監管。劉紀鵬認為,證監會的精力應當更多地放在抓壞人身上,而不是去替股民「選美」。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 係要正確地擺放,首當其衝要處理好證監會、交易所和中介機構的關係,監管部門要從目前做實質性的判斷卻又不負任何責任調整到做程序性的、真實性的判斷上 來。在發審委的問題上,劉紀鵬強調,要監審分離,下放發審、做實保薦、真實供求。
目標
上市公司需完善法人治理
除了造假上市的問題外,A股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披露違規等行為的頻頻出現,也是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失 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天方藥業為例,就在近日,該公司被曝出在定向增發計劃擱置兩年未作說明的情況下,在公開資料中隱瞞22.3億元的投資項目,而在 暗中實施該項目,以期壓低股價便於重組進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應當治理A股尤其是創業板市場嚴重的家族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加強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上市 入口,監管部門就應該堵住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劉紀鵬對記者強調,必須要在上市的入口堵住一股獨大的隱患,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須達標,上市後第一大股 東持股不能超過33%,二級市場上不論國企還是家族企業,持股比例超過33%的大股東的減持價格要進行預設,要讓包括廣大股民在內的投資者表決確定第一大 股東轉讓股票的價格,這樣也解決了信息披露的問題,上市公司的股東只有通過努力創造良好的業績才能將股票賣出。
劉紀鵬表示,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一股獨大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創業板95%的企業都是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第一大股東上市前平均持 股在56%,最高達98%,上市後也平均在45%,最嚴重的甚至在70%以上,這些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通過在二級市場高拋低吸,迴避窗口期,等待解禁流 通後減持套現,票麵價格一塊和三五十塊的上市價格相比,再跌都可以賺到錢,這樣的股票目前正大量潛伏在中國資本市場中。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表示,目前有的公司上市就是一個包裝過程,假冒偽劣的東西不少。有的雖然是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公司,但透明度不夠, 一股獨大現象明顯,普通投資者沒有話語權,其回報也很低。因此,監管者的作用就應該更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維護市場的三公原則。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對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與證券中介的法人治理、誠信建設及法治建設,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大目標與任務,其中,已經起步的分紅政策導向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與細化。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還普遍認為,除了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之外,對於中介機構———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也應當切實的加強監管力度,對其失職甚至是惡意串通造假上市的行為更要進行嚴懲,提高其違法成本。
本色
機構投資者回歸價值投資
從成熟國家的市場來看,機構投資者才是市場的主導力量,也是穩定市場的中堅力量。而在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不僅在市場上處於邊緣化的位置,其行為也 越來越散戶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的劇烈波動負有責任。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應當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同時在制度設計上進行改 革,促使機構投資者更多的進行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
日信證券認為,A股市場參與主體存在著結構性缺陷。近幾年隨著限售股不斷解禁,市場流通市值迅速擴張,機構投資者管理的資金佔流通市值的比重下降到9%左右。相對穩定的中長期投資者,包括保險機構和公募基金等,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減弱,對長期價值理念的塑造力也在快速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受市場情緒驅動的其他投資者會對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
劉紀鵬建議,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情況,主板市場應當不批准任何借殼買殼,規定一個時限,要求上市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整改解決。「我建議2013年1月 1日以前還允許買殼重組。從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對於企業非重組式的扭轉頹局給予時間,達不到以後果斷落閘退市。在預期明確之後,就 沒有人敢炒ST股。」他說。
經濟學家華生認為,只要監管部門明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過後,A股凡是沒有產業內容的,不屬於同行業併購的,就不再批准,這樣的話垃圾類的股票就會自然而然退出市場。華生還強調,在再融資的問題上,也應當市場化,這樣才能有真正的產業併購,才能激活藍籌市場,而現在A股的實際情況是垃圾股併購而藍籌不併購。
董登新則建議,應當大力發展公司債市場及場外市場(O TC),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培育多樣化長期機構投資者。同時,應當有效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引入更多的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 如果國內不讓設立國際板,就應該儘早開通港股直通車,讓境內投資者也能跨市場組合投資,以規避單一A股市場的週期性風險。
自然界的物質守恆定律到了股市,是否還起作用?我們總是看到股市裡的「錢」憑空消失或增加,這種神奇的現象是否「超自然」了?讓我們聽聽問對網顧問Jin講一個關於上市一星期的小故事,你或許就會明白,看似「蒸發」了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問對網/圖)
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假設股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A。
星期一:開盤時,A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所有股票被一萬人持有(每人持有一萬元價值的股票)。市場沒交易,市價還是一億元。
星期二:我拿五億元,從所有A股持有人收購了A公司的股票,A公司的市值(和股市)也因此一夜之間變成五億,我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還上央視,高興的很!
星期三和星期四:一千萬人(包括原來那一萬A股持有人)都想來買我的A公司股票,我也很樂意以雙倍的價格賣出。這樣一買一賣,A上市公司在兩天就升值到十億元!大家都覺得能買到就是賺到了,好開心!我的五億投資也連本帶利變成十億(現金)。
星期五:開盤前,媒體爆A公司常年做假賬,實際已經破產,所有人急著想賣A股,就是沒人要買,價格跌到零,十億市價就這樣「蒸發」啦!我又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但是就是找不到我這人,因為週四晚,我已經悄悄帶著十億現金,到國外度假去!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心裡有數,蒸發的錢去哪了吧?
小提示——蒸發前,最後那個賣家。
(作者:Jin,問對網顧問,公益+創業者)
我見到他時,他穿著囚衣,在深圳的一個看守所。
這之前不久,深圳證監局聯合深圳市公安局經偵分局,查獲一起涉嫌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犯罪案件。這起案件的特點,主要是在證券期貨教育培訓的包裝形式下,非法經營證券投資諮詢業務。
他是涉案公司的一名股東,同時也是在其中從事培訓的一名講師。在此之前,他曾是微軟公司的一名程序員。
他發現,當一名普通的程序員,距離他的財務自由夢想太遙遠。他轉向資本市場,開始系統學習金融知識,打算炒股。
後來,炒股虧得一塌糊塗。於是,他決定參加一個炒股培訓班,想知道自己虧損的原因。再後來,因為「學得不錯」,從學員身份轉變為講師。「因為感恩,要把懂的知識教給更多的股民。」他說。他的學員不知道,他已經不炒股了;但培訓課程中,有一項是「帶盤教學」。
根據深圳證監局提供的資料,這家公司開設的培訓課程有「股票短線大師班」「股票短線狙擊手」等,收費金額從幾千元到20多萬元不等。
短短的一兩年,這家公司共發展會員2000多人,涉案金額達5000多萬元。
在深圳證監局的相關辦案材料中,渴望擁有股票「煉金術」的人很多,有學員也有講師。
一份申請當講師的材料中寫道:「金融行業是所有行業中最有前景的行業。所謂中國強,則金融強。同時我們又是從事投資教育行業,是一個金色行業, 是幫助別人的行業,真的是非常有意義。」字跡是稍顯稚嫩的鋼筆字。另一份材料也類似:「投資行業充滿著生機活力,欣欣向榮,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又極富發 展潛力的行業……我堅信我能做好,YES!」
我見到一名曾經參加培訓的學員。他看起來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略顯拘謹和緊張。他告訴我,他報名參加培訓已經花了幾萬元,但參加培訓後,投資虧損達十多萬元。
「為什麼要報名培訓?」我問。
「為什麼……」他喃喃地說,「當時是聽了他們的一些公開課程後,腦筋就發熱,就好像傳銷似的,不由自主就報了。」
題記:
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戴維·德瑞曼:踩著雷鳴電閃突入死亡谷
本文選自:凌通價值論壇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82990&extra=page=1
戴維·德瑞曼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但在國內卻很少被介紹,互聯網上有關他的文章也不多。在有些中文版的投資書籍中被翻譯成「大衛·卓曼」。德瑞曼是德瑞曼
價值管理公司的董事長,有人統計他的肯普·德瑞曼高回報權益基金的業績,在1991-2002年12年中累積報酬率為440%,年複合增長為
15.09%。德瑞曼長期研究整個股票市場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其對股票市場估值標準的影響。他認為股票市場經常在投資者感情的驅動下表現為價格脫離其內在價
值的現象,而不是用傳統的學術理論來推測市場。因此他認為戰勝市場的最好辦法就是逆向投資原則。逆向投資是運用價值投資判斷來避免市場情緒影響的一種投資
原則。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錯誤來尋找利潤區,尋找那些因不為投資者關注而被低估的股票,迴避那些由於被投資者追捧而價值高估的股票。最終,那
些被低估的股票價值終究會被市場發現,而被高估的股票價格則會價值回歸。而「危機投資」就是逆向投資的具體實施的呈現。
德瑞曼以1990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由於房地產問題,人們擔心銀行體系自身的穩定性,懷疑它是否能夠承受房地產業上萬億美元損失的打擊。從1990年初
到9月底,金融中心與區域性銀行大跌了50%,有些金融證券從先前的價位下跌了80%。銀行證券便宜得出奇,許多銀行證券的要價只有在賬面價值的60%甚
至更少。德瑞曼認為,任何一家銀行,儘管按照他們的價值標準,它們也被過低地估價了。於是德瑞曼的基金購買了相當多家的銀行股票,為基金防範風險起見,每
一家銀行的投資都不超過在這一行業總投資的2%,但是在整個資產組合上超過了25%。最終的結果是,德瑞曼公司購買的銀行沒有一家價值下跌,在這一行業中
收益出人意料,從1990年的第四季度到1997年的年底,銀行股指數增長快過迅速上升的市場指數,增長了578%,而標普只增長了231%。德瑞曼總結
說,在過去30年中他經歷了類似危機,從理論上講,堅定了他的信心,於是當1990年危機爆發時他抓住了機會。
德瑞曼先生指出,二戰以後,市場11次危機中一年後,投資者將有10次機會賺大錢,只有一次虧本,且只虧3.3%,,平均收益為25.8%,其中收益可高
達至1969年到1970年崩盤後的43%到1973年至1974年熊市後的42%。在危機後將股票持有兩年的獲利是驚人的的。買家在11次危機中都將賺
錢,兩年的平均收益率幾乎為38%。在1973至1974年的下跌之後,收益率可高達66.5%。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
「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在A股的銀行股便宜的出奇,下跌了理由也多想上面的例子!股市無新鮮事,總是歷史非簡單的重複!
----這篇文章只給看得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