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小編掐指一算,普遍二孩政策開放主要受益的人群是70後,所以即便是可以生了,但是更多的大齡育齡女性也將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再生一個,身體能行嗎?
一孩還是二孩,是家庭的選擇,更是女性的選擇。無論選擇什麽,你都需要一些醫學上的建議。小編奉獻上本篇科普文。
年齡多大就不能生了?
生育沒有一個絕對的不能的年齡,當然年紀越輕,生育的機會越大,從生理角度考慮,婦女最佳的生育年齡在20歲至25歲之間。這段時期的婦女,其生育功能處於最佳,她們的身體已經充分發育成熟並達到高峰。在20歲之前,懷孕對於心理的影響較生理更為明顯,而且從30歲婦女的生育能力開始出現下降,由最初的下降趨勢比較平緩到35歲之後的趨勢明顯,在40歲之後,婦女的生育能力則已明顯降低,但此時並非等於零,想想以前一家要生數個孩子的時候,生到老末的時候母親年齡40多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所以年齡不是一個絕對的問題,只要願意,就有可能。一項研究表明在年齡大於30歲有生育願望的婦女在1年內懷孕的比率為75%;到35歲時,上述數字下降為66%;40歲時,比例僅為44%;而到了45歲時,懷孕變得很困難。
高齡者孕期面臨的風險
婦女的年齡越大,她的卵細胞質量就越差,而且在受精後攜帶異常染色體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婦女到了30中旬,其生育一個先天畸型患兒的風險就會增加。所謂先天畸型是指出生時即患有某種功能紊亂或者障礙。大多情況下,這是因為特定染色體數目過多或者缺失造成的。當同一染色體有3條,而不是正常的2條時,就會出現3體性。最常見的是唐氏綜合癥,或21三體綜合癥,這樣的患者有3條21號染色體。
對於高齡的孕婦,為排除懷唐氏綜合征孩子的幾率,目前可以在早孕期的時候進行抽血進行篩查,在早孕11周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胎兒超聲的檢查來篩查,最新的一項胎兒無創DNA的技術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雖然不能替代羊水穿刺培養,但是已經在很大程度是可以幫助醫生來判斷是否存在著胎兒染色體異常。
同時,研究顯示,如果男女雙方的年齡均大於35歲,男性的年齡也會對上述風險產生影響,並增加胎兒患有某些先天性缺陷的機率,而流產最常見的原因也是胎兒的嚴重缺陷,且出現的幾率在大於35歲的婦女中較高。因此夫妻雙方年齡大時流產的幾率也會較年輕的時候增加。根據統計,早孕期有15%的幾率會發生流產。
重點評估 降低風險
基於二孩媽媽有以上風險,產科醫生一般建議,女性有再懷孕的意願,至少提前3個月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和評估。重點評估三大方面:
全身情況:全身情況的評估,心、肺、肝、腎功能是否適合懷孕,體質和營養狀況好不好;了解基礎血壓、血糖等情況。了解家族和遺傳病史、既往史,夫妻雙方的健康狀況,進行一個評估,看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生育。
婦科疾病:生殖系統的評估,卵巢功能如何,有沒有婦科系統的疾病;特別是宮頸,如果第一次生產是剖宮產,那要著重評估子宮疤痕的情況。這也是經產婦和初產婦的主要區別之一。
生活、工作狀態評估:如果有不良的生活習慣,處在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都要改變;以前生過畸形兒或有遺傳性疾病,再懷孕,還可能再發,需要產前咨詢。
如果女性通過評估,發現有問題存在,可能要請產科、內科、外科、婦科、產前診斷甚至生殖輔助的專家一起會診,解決問題後才能妊娠。
TIPS
●需要提前做哪些不同的檢查?
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孕前沒有必要做什麽特殊的檢查,正常的體檢了解身體的一般狀態就可以了。當然,因為年齡偏大了以後,卵巢的功能是較年輕的時候出現了下降,月經規律並不代表著一定是會有排卵。如果想要在懷孕前了解卵巢的儲備功能,也可以到醫院通過一些激素水平的檢測,目前可以衡量女性生育力的幾個檢測指標是抑制素B、抗苗勒氏因子(AMH)和卵泡刺激素(FSH),前兩者醫院里面開展得並不多見,第3個指標一般婦產科醫院都可以進行相應的檢測。
●男方需要做些什麽樣的檢查嗎?
若非出現3次以上的早期流產(又稱為複發性 流產),一般而言對於男性並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檢測。如果有3次以上流產的情況存在,男性應該考慮做一個染色體檢查了解有無染色體的異常情況存在。
●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怎麽辦?
孕前若是有合並有身體上的其他疾病,應該在懷孕前需要就醫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有些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心臟病等,需要在孕前進行相應的調整,若是在疾病未控的情況下倉促懷孕,各種孕期並發癥的幾率和畸形的幾率將會增加。因此,若是在孕前有一些合並疾病的需要咨詢。
●若是第一個孩子有畸形或者異常怎麽辦?
也需要尋找醫生的專業幫助,需要尋找畸形的原因,有些問題可以在再次懷孕的時候嘗試避免,但是若是本身有遺傳方面的異常,需要通過產前診斷的方法來篩選和淘汰有問題的胚胎。
●解除避孕了以後多久可以懷孕?
這和避孕的方式有關。如果是口服避孕藥避孕,以前曾經強調是要避孕3個月以後才能受孕,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證據都證實沒有這個必要,可以在停止口服避孕藥以後下個月就懷孕。若是宮內節育器避孕,在取出後也是在下一次月經來了之後嘗試懷孕即可。
●如果嘗試了一段時間懷不上孕怎麽辦?
如前所述,年齡越大,生育力越低,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仍然不育,必要的時候也需要需求醫生的幫忙,一般而言,醫生會是在嘗試懷孕一年不成功以後方進行一些必要的檢查,當然超聲、排卵監測、男性精子檢測這些無創的試驗都是可以提前去檢查的。如果當女性年齡過大,自己的排卵功能已經喪失的時候,目前在醫學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采用別人的卵子供卵的方式,在體外受精了以後,再移植回體內,但此時從生物學的特性上來說,孩子的基因已經不是遺傳你自己的了。
●孕期有什麽註意事項?
相對於年輕的孕婦,有些孕期合並癥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率是增加的,因此也就意味著在孕期需要更加嚴格的產前檢查。如果上一次妊娠期有合並癥的,本次妊娠也會有可能再次發生,這些都需要專業的醫生建議。但是仍然要警惕一種現象,中國人孕期重視過度的多見,因為懷孕了,就不敢運動,多吃多喝,如我在另外一篇科普文章中指出的,孕期我們現在應該警惕的是營養過度,孩子過大,不好分娩。
●年齡大了,一定要剖宮產生孩子嗎?
年齡不是做剖宮產的絕對指征,只要有條件都是可以嘗試自然分娩的,但是孕期的體重管理很重要,避免過度營養,適量運動是關鍵。
●上次剖宮產了,這次還可以自己生嗎?
一般臨床上建議,剖宮產兩年以後可以再懷孕,但是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經歷過剖宮產的子宮屬於瘢痕子宮,出現前置胎盤的可能性更大,這是一種特別容易導致出血的妊娠並發癥。最可怕的情況是剖宮產瘢痕妊娠,就是胚胎長在上一次剖宮產留下的疤痕上。婦產科把“剖宮產瘢痕妊娠”列為危重疾病,有引起子宮破裂和無法控制的陰道大出血的風險,危及產婦生命。根據北京協和醫學院婦科的數據,頭胎是剖宮產的,二胎瘢痕妊娠的比例達到了15.2%。
第一胎是剖宮產,第二胎也得剖嗎?理論上不是的,只要子宮之前恢複得好,胎兒體重控制好,產婦可以自然分娩。但是,臨床上第一胎剖宮產的產婦自然分娩需要嚴密地全程監控,為了保險起見,最終選擇剖宮產的比例占絕大多數。
“這幾天我比當年高考放榜還緊張!今天知道二孩放開了,我摟著兒子又哭又笑,跟他說你可以有弟弟妹妹了!”38歲的張雯高興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張雯上周剛知道自己懷孕了。她和丈夫都是公職人員,又都是非獨生子女,不符合再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她原本猶豫,要不要去醫院做流產手術。幸好在這個時候她得知了這次五中全會有可能放開全面二孩的消息。
“我當時就想好了,如果放開,我就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如果不放開,我就放棄了。沒想到,這個孩子這麽有福氣!”張雯笑著說,眼淚流下來。
同樣的情緒洋溢在“70後備孕搶生”QQ群里。鮮花、眼淚、大笑、擁抱、尖叫,各種表情被這群70女性輪番轟炸出來,每個人都欣喜若狂。
今天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公布了全面二孩放開的消息。70後非獨將成為這一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從雙獨二孩政策到單獨二孩政策,越來越多的育齡夫妻符合了生育二孩的條件。但是非獨夫妻卻一直沒有得到合法生育二孩的權利。在非獨夫妻中,60後夫妻絕大多數已經過了生育期,70後夫妻屬於生意意願相對較強、但是卻無法合法生育二孩的群體。
根據人口學者的研究,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在不同年齡人群中呈現走低現象。其中比較明顯的是,70後人群的生育意願整體要比80後和90後高。但是單獨二孩政策卻使得這一部分人群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權利出現錯位,也就是說,符合二孩政策的單獨夫妻和雙獨夫妻往往不願意生二孩,願意生二胎的非獨夫妻卻得不到生二孩的機會。這種錯位令非獨夫妻,尤其是已經接近生育期末端的70後夫妻深感痛苦。
這其中,70後非獨公職人員又是一個最感到郁悶的群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接觸不少位政府工作人員,跟普通群眾一樣,他們同樣也盼望全面二孩政策放開,能夠給自己的孩子生一個兄弟姐妹。
“我們真的是最可憐的。人家不是公職的,說生也就生了,罰錢也認了。我們夫妻倆都是公職,超生的話兩個人都得被開除,根本不敢想。”張雯說。
40歲的陳瑞今天決定跟朋友們出去唱歌,來慶賀這個來之不易的喜訊。前幾年她就盼著再生一個孩子。但是在國企工作的丈夫堅決反對,既不願意影響自己的工作,也不願意妻子失去教師工作。
“我得鍛煉身體了。身邊幾個姐妹想要二孩的,努力了半年都還沒懷上。現在不孕率那麽低,我也怕自己懷不上,畢竟是高齡孕婦了。唉,政策要是再早來幾年就好了。”陳瑞說。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是一項得民心的改革,但是政府仍需努力營造良好氛圍,讓更多有生育意願的人真的“敢生”。否則,放開全面二孩的效應將大打折扣。多位人口學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今天閉幕的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表示,由於生育的主體80後、90後的生育觀念與上幾代人完全不同,而且婚育的機會成本和生養的撫養成本都很高,因此,政府和社會應當采取積極措施鼓勵生育,修訂現行的一切不利於生育水平回升的法律法規。
實行了三四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深深改變了中國人的生育觀。根據1980年以來的兩百多次生育意願調查,中國人整體的生育意願已經非常低下,目前生育意願大致在1.6~1.8之間。而由於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之間存在落差,實際的總和生育率更低。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的總和生育率僅在1.2左右。
另據本報記者上周在個人公眾號“人口內參”上針對全面放開二孩所做的民意調研,不願意再生二孩的原因,36%是花錢太多,養不起;39%是養孩子太耗精力,累不起。8%是怕耽誤工作。4%的人認為一個孩子足夠了,無需再要。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者顧寶昌認為,單獨二孩政策遇冷已經敲響了一記警鐘。從2014年初開始到2015年中,一年多的時間,符合單獨二孩政策的夫妻中僅有13%左右申請了再生育。
“這說明現在年輕人的生育意願已經低到非常低的地步,下一步政府有必要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鼓勵更多願意生育的人能真的生育。”顧寶昌說。
福建省統計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表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是中國人口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但如果只有允許生的政策,沒有任何扶持的政策,可能並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姚美雄建議,政府需要做好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服務,營造一個願意生二孩的社會氛圍。比如,可以把幼兒園納入公立教育,把產假延長到6個月等。
29日,在中德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與空客公司在北京簽訂采購30架A330系列及100架A320系列飛機的框架協議,總價值約170億歐元。
中德兩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共同會見記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以“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的模式加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盡早啟動中歐自貿可行性研究;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默克爾則表示,希望早日簽署歐中投資協定,進而啟動開展歐中自貿區可行性研究。默克爾也樂見歐盟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
兩國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李克強表示,同默克爾總理舉行了友好深入、坦誠高效的會談,就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級版”、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達成諸多共識和成果。
中德合作作為中歐合作的領跑者,在廣度和深度上已達到很高水平。李克強表示,雙方一致同意繼續密切高層交往,完善各層級、各領域機制建設,在對話與合作中增進理解、累積互信。
李克強指出,雙方商定,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將於明年適時在華舉行,中方邀請默克爾總理屆時來華共同主持磋商。雙方還將啟動中德網絡事務磋商,推動構建開放、安全的網絡空間。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和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李克強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攜手、“中國制造”同“德國制造”合力,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以“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的模式加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盡早啟動中歐自貿可行性研究;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雙方支持多邊貿易體制,認為中歐雙方應履行各自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做出的承諾。
默克爾表示,德方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和可持續性發展為兩國合作提供新的機遇。
默克爾還提出,德方願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歡迎中國企業對德投資,促進雙向投資,願積極參與亞投行建設。
同時,德方支持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支持中方成為歐洲複興開發銀行成員。默克爾表示,樂見歐盟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
此外,德方還贊賞中方為籌備巴黎氣變大會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和應對氣變所作努力。默克爾期待下輪兩國政府磋商的召開。
空客170億歐元大單
在此次默克爾訪華期間,中德之間在空客飛機方面又簽下大單。
中德雙方簽訂了采購30架A330系列寬體飛機及100架A320系列窄體飛機的框架協議,其中30架A330是對雙方於今年6月簽署的意向采購30架A330飛機的最終確認。
“我們樂見我們時間最長的客戶之一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以及他們對於空客A330系列,以及最暢銷的A320系列飛機持久的信心。”空客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法布里斯·布利葉(Fabrice Bregier)表示,“隨著對於這30架A330的最終確認,今年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對此寬體飛機的訂單總數是75架。”
他表示,“中國對於A330寬體飛機的強勁需求一直是我們決定在天津成立A330完成及交付中心的主要動力。”
布利葉承認,在天津建立A330完成及交付中心將有利於空客進一步貼近客戶,並將空客與中國的長期互利共贏合作夥伴關系推向新的高度。
目前空客天津已經完成總裝並交付240多架A320系列飛機。空客則與天津保稅區和中航工業於2015年7月簽署關於在天津建立空客A330飛機完成及交付中心的框架協議。
我國各航空公司運營的空客飛機超過1200架,其中單通道的A320系列飛機1000多架,雙通道的A330系列飛機160多架,另外還有5架A380飛機,其他飛機包括空客貨機和公務機等。
此外,在此次默克爾訪華期間,中德還可達成數項協議,其中包括德國大眾汽車和中國工商銀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德意誌交易所、上海證交所、中金所簽署三方合資協議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事實上,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全面實行,將通過2張負面清單得以實現。一張是即將於今年12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試行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另一張是目前已經在包括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區實行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
“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是國際投資規則發展的新趨勢,目前國際上有70多個國家采用這一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政府以清單的方式明確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資經營的行業、領域、業務,清單之外的,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
有數據顯示,目前接受負面清單模式的國家GDP總量約占全球的60%,對外直接投資占到全球的50%。金磚國家中的其他四國都已接受了負面清單制度。
這一管理模式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2013年7月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同意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為基礎進行實質性談判。
2014年年底中美雙方已經就協定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2015年6月8~12日,第19輪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雙方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出價,並正式開啟負面清單談判。
2015年9月22~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訪美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項,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積極評價正在進行的中美投資協定(BIT)談判業已取得的進展。
兩國領導人重申,達成一項高水平投資協定的談判是兩國之間最重要的經濟事項。鑒於談判取得的進展和雙方於2015年9月改進了各自的負面清單出價,中美兩國同意強力推進談判,以達成一項互利共贏的高水平投資協定。
在推進國際談判的同時,我國也在加快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國內的推進。根據《國務院關於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從2015年12月1日開始,到2017年12月31日,我國將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從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同時針對境內外投資者,負面清單上列出的是內外資都被禁止或限制的投資領域,體現的是內外資一致性的管理。這也正是”準入前國民待遇”的要求,即在準入環節,除經談判保留的限制以外,外資和內資一視同仁。
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則是針對境外投資者,負面清單上列出的,是境外投資者在享受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的同時,必須接受的例外管理措施。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今日公布,民眾期待已久的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此次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
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認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符合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長期期待,有助於中國人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對逐步改善中國宏觀人口結構和微觀家庭結構,應對人口結構性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認為,全面放開二孩雖然不能解決中國人口結構存在的老齡化與少子化困局,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未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
上海家長帶著兩名兒童正在上學。 (東方IC/圖)
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這項決定終止了實行了已20多年的“一胎”政策。
衛計委網站消息,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答記者問表示,全面兩孩政策,是指所有夫婦,無論城鄉、區域、民族,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決策部署,需要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規,依法組織實施。
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衛計委將進一步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取消二孩審批,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夫妻,可到一方戶口所在地或現居住地辦理登記。具體登記辦法由各省(區、市)制訂。符合規定條件要求再生育的,仍需要按有關規定辦理手續。衛生計生部門將進一步簡化程序,做好服務,方便群眾。
至於獨生子女福利,王培安表示: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提倡按政策生育。對自願生育一個孩子的夫妻,不再發放《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不再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等相關獎勵優待政策。之前已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繼續按規定的條件、標準、年限,享受各項計劃生育獎勵優待政策。已經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要求再生育的,不再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優惠待遇,此前享受的不退還。
國務院參事馬力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口結構矛盾凸顯,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衡等問題日趨嚴重,全面放開二孩將提高未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有利於實現平衡合理的人口和家庭結構,減緩老齡化壓力,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三年下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從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當年減少了345萬人,2013年減少了244萬人,2014年則減少了371萬人。
前述衛計委消息,王培安稱:現階段,全國符合全面兩孩政策條件的夫婦約有9000萬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今後幾年出生人口總量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預計超過2000萬人,這是政策調整的預期效應。
王培安還透露,符合全面兩孩政策條件的婦女約60%在35歲以上。
據南方周末網報道,2014年初,各地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據衛計委前期開展的生育意願調研,“單獨”二胎政策全面落實後,在全國範圍內,將影響1500萬至2000萬人。這些夫婦中,大約50%-60%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
然而,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大概有100萬對的單獨夫婦提出了再生育申請。到2015年9月底,再生育申請達176萬對。這一數量與此前預計每年約200萬對夫妻申請差距較大。
事實上,撫養成本高、“上學、就業、找對象等問題,都成為了人們糾結是否生二孩的顧慮。
“全面放開二孩後,隨著之前積累很長時間的生育需求的釋放,近期可能會出現生育小高潮,但長期來看不會出現大的生育高峰,也不會造成中國人口的大幅增長。” 馬力表示。
馬力認為,一是因為當前生育成本高,人們想生生不起;二隨著近年來人口政策逐步放開,全面二孩放開前大約只剩下15%的人不能生第二個孩子,因此缺乏形成大的生育高峰的基礎;三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保障不斷完善,人們觀念會從“養兒防老、多子多福”轉變為更多要求自我實現,這種經濟發展造成的“少子化”觀念也影響著人們晚生晚育、少生優生,生育率也將保持低位。
計劃生育是怎麽誕生的?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政策一直處在演變中。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由於社會安定、醫療衛生條件提高,我國迎來了第一波人口過快增長時期。1953年的《農業發展綱要》首次寫入了計劃生育內容,計劃生育開始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
從1959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三年自然災害,出生率急劇下降,1960年首次出現了不正常的人口負增長,計劃生育被擱置。
1962到1973年,中國經歷了又一輪生育高峰,總出生人口達3.2億。
1972年8月21日,衛生部在向國務院寫的《計劃生育工作調查報告》中,將城市的生育控制經驗總結為“晚、稀、少”。所謂“晚”,指男女雙方在25歲以後結婚;“稀”,指婚後生育間隔長一些;“少”,指一對夫婦只生育兩個孩子。70年代後期,我國人口已近10億,人們普遍感受到“人多了”。
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國家在1978年提出“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量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的生育政策,表明要進一步嚴格控制人口的態度。1978年3月,計劃生育第一次被寫入憲法,在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其中的措辭是“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發表的《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其中號召:“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1981年3月6日,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作為國務院常設機構。隨後,全國計生工作體系一直建立到社區、村寨.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兩個月後寫入新修改的《憲法》。同時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來源:大洋網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同時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兩孩政策,並強調要通過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來打造一個“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
最得民心的改革
全面兩孩政策是中國生育政策的一次歷史性調整,實行了36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全面終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國人口目前已經呈現老齡化加速和嚴重少子化並存的新常態,到2014年,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5.5%,並且還在快速增加。與此同時,0~14歲少兒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快速減少,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連續三年凈減少。
人口結構的變化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全面兩孩政策的放松,不僅是政府將生育權還權於民的進步,更是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有利於中國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應對之道。
10月29日,五中全會公報公布全面兩孩放開的消息後,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註和熱議。根據測算,這次全面兩孩政策的受益人群約在8600萬對。其中約60%是35歲以上的育齡婦女。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分析,中國目前人口問題主要是結構失衡,年齡性別結構失衡且相互疊加,帶來了社會經濟不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這是30多年獨生子女政策的後果。不可能放開全面兩孩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能改變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只能緩解未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
生育意願走低
《第一財經日報》針對全面放開兩孩政策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盡管叫好聲很高,但是在確定要不要生育第二個孩子時,很多人憂慮重重。主要集中在擔心生育成本過高、經濟壓力太大、生養精力不夠、無人照看孩子、會影響女性事業發展等方面。
事實上,由於受益群體中育齡婦女的年齡整體偏高,其生育意願相對於育齡高峰期女性更低。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在非農業已有一個孩子的育齡婦女中,35歲到39歲計劃要二孩的為2.95%,40歲到44歲這一數據就銳減到0.99%,45歲到49歲則又下降到0.63%。
不僅是大齡育齡婦女,中國人的總體生育意願目前都處於較低水平。根據多家機構所做的生育意願調查,中國人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僅在1.6~1.8,大大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學者鄭真真認為,中國人生育意願的降低由多方面因素所致,其中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就業參與度的提高作用巨大。這說明,並不會因為生育政策放開,生育率就可以隨之提高。
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
人口學者的研究顯示,總和生育率的變化並不是像彈簧一樣隨生育政策的松緊而上下。將已經降低的總和生育率提上去比將其降下來還要困難。而在過去三四十年間,中國人的生育觀已經被大大改變,只生育一個孩子已經被很多人接受,而生育兩個孩子反倒被認為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當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後,更多的反應是“不敢生,生不起”。
鄭真真分析,要讓符合全面兩孩政策、有生育意願的人群真的敢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打造一個“生育友好型”的社會。
《建議》也提出,要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下一步全國的計生隊伍將由過去的偏重於管理轉向偏重於服務,努力提高生殖健康及婦幼保健服務,做好優生優育工作,全面提高人口質量。
人口學者姚美雄建議,可以考慮把幼兒園和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幫助願意再生育的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同時改變現在第一個孩子和第二個孩子產假時間不同的規定,統一延長產假時間到6個月,讓再生育的女性可以安心照顧孩子。
《建議》還特別強調要註重家庭發展。通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增加現有家庭規模,也是家庭發展的重要含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目前中國的家庭規模平均為3.02人,傳統家庭在養老等方面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
鄭真真建議,各省各地應盡快修訂相關條例,使全面兩孩政策盡快落地,讓相關家庭可以實現再生育的意願。
“全面兩孩是今年做出的決策,明年才能普遍實施。”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天上午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沒有明確是明年具體何時全面兩孩政策正式實施。
自五中全會公布放開全面兩孩政策後,政策到底何時正式實施是目前社會各界關註的焦點問題。
對於全面兩孩政策正式實施的時間表,王培安表示,需要全國人大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相關的配套措施,然後各地再依法組織實施。他強調,全國人大修法通過之日,就是這個政策生效之時。
根據測算,目前已經生育了一個孩子的已婚育齡婦女,全國共有1.4億人。其中5000多萬人按照現有政策(包括農村一孩半、雙獨、單獨及民族地區、特殊人群照顧性政策)可生育兩個孩子。實施全面兩孩後,新增可生育兩個孩子的目標人群總數為9000萬左右。在新增目標人群中,40-49歲人群占50%。按照15歲至49歲為育齡期計算,半數以上的目標人群已經處於育齡期末端。
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顯示,在15歲到49歲的已有一個孩子的育齡婦女中,隨著年齡的增加,計劃要二孩的比例銳減。在全面非農業一孩育齡婦女中,35歲到39歲計劃要二孩的為2.95%,40歲到44歲這一數據就銳減到0.99%,45歲到49歲則又下降到0.63%。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這組數據,35歲以上的女性再生育的比例相當低。但衛計委公布的全面兩孩再生育意願明顯要高的多。據王培安介紹,9000萬目標人群中,按高方案有33%的人會生二孩,中方案是28%,低方案是23%。
若按中方案計算,新增的出生人口是2000多萬,這其中約1700萬會在5年內生出來,每年平均生育的孩子數大約300萬左右。還有幾百萬還會推後,在後來幾年逐漸釋放出來。
考慮到目標人群中35歲以上的女性超過60%,此前曾有人口學者建議為這些大齡女性再生育開辟綠色通道,讓她們可以現在就備孕。
各界關註的另一個熱點是對政策實施之前生育的符合全面兩孩政策的孩子如何處理。
五中全會公布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後,曾有湖南等省表示,10月29日到政策正式實施之間出生的符合全面兩孩政策的孩子將不被處罰。但這一表態隨後被衛計委否定。衛計委重申,各地不能自行其是,必須等待修法後全國統一實施。
法學專家分析,若是12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修訂,那麽最快全面兩孩政策可於2016年1月1日實施。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新增二孩將主要集中在城鎮,占全部新增二孩出生數的76%(包括流動人口)。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天上午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根據測算,目前已經生育了一個孩子的已婚育齡婦女,全國共有1.4億人。其中5000多萬人按照現有政策(包括農村一孩半、雙獨、單獨及民族地區、特殊人群照顧性政策)可生育兩個孩子,占總數的37%。
實施全面兩孩後,新增可生育兩個孩子的目標人群總數為9000萬左右。在新增目標人群中,40-49歲人群占50%。按照15歲至49歲為育齡期計算,半數以上的目標人群已經處於育齡期末端。
由於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相對於城鎮要寬松一些,目標人群絕大部分集中在城鎮,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將有76%的新增二孩出生在城鎮。
王培安介紹,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會明顯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每年新增的出生人口平均可能達到300萬。此前曾有人口學者預測,全面兩孩的年增出生人口最高峰將在400萬左右。這大大低於此前有些學者做出的最高峰年新增出生人口數千萬的預計。
新增出生人口數量有限主要是源於目前總體較低的生育意願。根據調查,由於受到養育成本過高、擔心影響工作等多方面影響,目前22歲到44歲的育齡人群的理想子女數僅為1.93個,已經低於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而實際生育的子女數量還要明顯小於理想子女數。
此前,關於要不要放開全面兩孩,存在很大爭議。主要爭議點是有人擔心放開後會出現巨大的生育堆積,現在看來這種擔心已經不必要。王培安也表示,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後2年左右,2029年達到峰值14.5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