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民抗通膨 百貨禮券不敵全聯禮券 全聯先生幫林敏雄年賣五億元禮券

2011-2-21  TWM




全聯福利中心去年以每周開一家店的速度,改寫台灣民生消費通路生態,讓全聯站穩「社區型超市」龍頭的祕密武器,竟是不起眼的全聯禮券。

撰文‧梁任瑋

在 全台開設五百七十家據點的全聯福利中心,已是國內最大連鎖超市霸主,靠著廣告靈魂人物「全聯先生」主打物超所值、便宜平價的品牌形象,不僅在去年衝出五百 七十億元營收,較前年成長一三%,緊追量販龍頭家樂福。「全聯先生」還意外幫全聯在企業市場攻下一城,去年一口氣賣出五億元禮券,寫下成立以來新紀錄。

「全聯先生」用全聯福利卡吃蛋捲碎屑、擠洗髮精的超節省廣告,深入台灣每個家庭,讓全聯成為消費者對抗不景氣、通膨的重要選擇,更改變大企業職工福利委員會的採購方向,令人稱奇!

事 實上,全聯從未主動推銷禮券,對大宗採購給予的折扣並不優惠,一次性大量購買,至少得達五十萬元,才有○.五%折扣,等於只省兩千五百元;一百萬元以上省 一%,三百萬元以上才有一.二%優惠,折扣上限一.二%,換算下來不到九八折,比起百貨公司禮券動輒就有九五折優惠,並不誘人。

雖然各大企 業職福會購買全聯禮券,討不到什麼便宜,但每年要招標禮券,還是特別喜歡採購全聯禮券,去年採購的企業更達到史上最多。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就透露,某銀行去 年向全聯買了好幾百萬元禮券,竟是因為員工不斷向職福會抱怨,「給我三、四千元百貨公司禮券根本買不到什麼東西,不如給我全聯禮券可以用好幾個月。」去年 台塑麥寮廠打算向全聯買一億元禮券,詢問可給多少折扣,林敏雄仍維持強勢態度,以「歹勢,我們錢很難賺」只給一.二%折扣,讓對方碰了軟釘子。據了解,台 塑最後還是接受此條件,顯見全聯禮券在企業受歡迎程度。

全聯副總經理陳玲瑗就說,因全聯利潤只有二%,若禮券折扣太高,等於虧本經營,因 此,有不少公司對於全聯不提供大宗採購送貨服務,很不能諒解,最後還是因為全聯的產品價格確實較低,有公司最後「自己叫發財車來載貨,還是比在其他量販店 買便宜。」總經理蔡建和很自信地說,全聯通路密集,價格又低,「拿全聯禮券不會餓死,就算到澎湖都不怕餓肚子。」他說低價買好貨,是全聯一貫的堅持,尤其 是「全台統一價」的政策,對偏遠鄉鎮地區的民眾來說,更是莫大的福音,因此,全聯禮券前年才賣一億餘元,去年立刻衝上五.五億元。

此外,全 聯至今仍未提供信用卡刷卡服務,也是國內超市通路罕見。林敏雄對此也有一套說法,刷信用卡要給銀行手續費,不如將成本省下來,回饋給客戶較實在,「客戶也 可以先在福利卡儲值一千元,至少可以花一個月,而且累積的點數還可以換商品,一舉兩得。」成功的形象廣告,加上全國綿密的通路,全聯在不景氣中,成為贏得 消費者支持的大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

全民退休保障 左丁山

2011-3-14  AD




 

有人聲稱香港輿 論反對預算案,曾俊華應該下台。左丁山閱報多年,全港報紙冇邊張未睇過,又唔覺得輿論多數大罵預算案,最多只係意見紛紜啫。例如三月十日嘅《蘋果日報》, 評論版有自由撰稿人稿件責罵預算案,罵特區政府,但作為任何報紙言論代表之社論(蘋果日報叫做《蘋論》),作者盧峯就指「長遠開支不能倉卒下決定」,內容 就不贊成泛民提出嘅三項要求,即:復建居屋、全民退休保障、及增加二百億元經常性開支,又指出泛民否決政府之臨時撥款議案要顧及政治後果代價。至於財經專 欄版嘅利世民:就直斥泛民為飯民,前一日更講明李卓人議員不能代表佢。

由此可見,如果泛民認為預算案冇大部份民意支持,向政府提出三大要 求,可能係錯誤嘅。大民主派《蘋果日報》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得支持三大要求,至於頭版標題,係用嚟促銷嘅啫。泛民三大要求之中,全民退休保障係一件重大事 情,如《蘋論》所言,特區政府千萬不能輕率決定,否則影響深遠,禍延三十年,最後財政重擔落在今天之八十後、九十後身上。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 監王弼幾乎係八十後,今年三十二、三歲咁上下啦,佢就非常反對香港成立「全民保障退休制」。泛民口中唸唸有詞嘅「全民退休保障」究竟有甚麼詳細內容,尚未 曾見,暫時只係口號,王弼在加拿大住咗近十年,佢話加拿大地廣人稀,資源豐富,與澳洲相同,呢兩個國家嘅退休保障仲未出現亂子,但愛爾蘭、阿根廷、希臘等 國家,退休制已跡近破產,美國之社會保障制度要國民長期強制性供款,但因為年長者日多,不少經濟學家已指出技術上美國社會保障已臨近破產邊緣。香港到咗二 ○三九年,六十五歲人口比例會由目前嘅13%上升至28%,到時嘅勞動人口供款能否負擔退休人士生活?目前特區政府嘅unfunded pension liabilities(無供款長俸負債)高達五千億元,如用accrual(應收賬)方法入賬,唔係用現金入賬嘅話,政府嘅儲備淨額立即大降。盧峯在 《蘋論》所言,幾有道理o架,特區政府目前不可以答允泛民嘅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3

公銀併民銀 全民大災難

 
2011-3-21 TCM




台灣金融業流傳一個故事。

約莫三、四年前,一家總部設在歐洲的私募基金,來台入主一家民營銀行,它用該民營銀行股票向公股銀行質借,貸款利率三%,利差約兩個百分點。公股銀行總經 理看到這宗放款案,感動莫名說:「怎麼那麼好,居然能拿到利差兩個百分點的案子?」

場景轉到歐洲總部。這家私募基金總經理也看到這宗貸款案,也感動莫名:「居然有人用三%借給我們?在我們這裡七%也借不到,真是太好了!」

借貸雙方都叫好,這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台灣業者認為「賺很大」,歐洲業者卻覺得台灣業者「虧很大」?

今年一月,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一份報告指出,穆迪評比的台灣十家銀行,二○○九年平均利差(NIM)只有一‧四九個百分點。相較於亞洲銀 行平均利差二到三‧五個百分點,台灣只有一半水準。

困境:小銀行多,殺價競爭 透過有效購併,才能健全體質

為何這麼慘?關鍵在於:規模太小、家數太多,導致殺價競爭。利差低、不賺錢的後果是什麼?至少有三項:無法應付巨大風險,無法到國際競爭,無法留住人才。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指出,如果銀行賺得錢不夠多,能累積的資本就少,若發生金融危機,銀行可能無法支撐,「所以銀行一定要夠強、賺得錢夠多、資本 要夠大,才能應付風險,不需要政府動用老百姓的錢。」

他分析,台灣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臺灣銀行,資產約一千億美元;其次是三商銀、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大概都是五百億美元。但中國的銀行,多是 一兆美元到一兆五千億美元,渣打有五千億美元以上,星展銀行有兩千億美元。「你如果太小,沒辦法有規模做國際業務,而且吃不下比較大的放款,很容易單一筆 就把你占滿額度。」

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也認為,兩岸交流以後,台灣的銀行太小,到對岸去力量微弱,大陸銀行來台,台灣的銀行也比較沒有防衛能力,「從攻擊的角 度、防衛的角度,台灣的銀行都應該有更強壯的規模。」

他並提醒,金融業口袋夠深,薪水才上得去,「現在兩岸人才競爭,台灣如果不去擴大規模,不去擴大口袋的深度,基本上台灣金融業人才也留不住了。」

那麼,公銀併公銀、公銀併民銀、民銀併公銀,民銀併民銀,這四種模式,哪一種對台灣金融業最有利?

其實,「民併公」對金融業最加分,但因二次金改烏雲籠罩,目前看來最不可能;「公併公」、「民併民」,縮小競爭家數,也有加分;唯獨「公併民」對台灣金融 業最不利,這也是市場最擔心的模式。

方式一:公併公 會更沒效率,且飯碗難擺平

先談「公併公」。王嘉樞比較了台灣與韓國的金融產業,韓國前五大銀行市占率是八九%,台灣前十大銀行加起來才三分之二;「如果把state bank(公股銀行)八家變四家,台灣的產業結構就是跟韓國差不多了。集中對整個價格的環境會比較有改善。」

一位金融業高層則強調,雖然民間業者最希望「民併公」,但如果現階段不行,「公併公」對市場也有幫助,「公併公對我們不會有負面,事實上反而是正面,他即 使變大了,反而是更大的沒有效率而已。」

「生物學中,近親繁殖的物種,品質都比較差,甚至滅種。」一位民營金控副總經理預言。因此「公併公」,民營業者並不擔心。

但「公併公」也不容易,立即碰到「位置」與「飯碗」問題。算光是八家公營行庫員工數就有大約五萬人,董事長、總經理一大堆。「現在是有兩個決策,要為了這 五萬五千人,還是要為了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政治上的決定。」王嘉樞提醒。

方式二:公併民 金融監理變黑箱作業,風險升高

既然「公併公」走不通,若透過「公併民」來擴大規模呢?

這是現在民營業者最擔心的方向。三月初,財政部長李述德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證實,將由國營的臺灣金控購併國華人壽,開了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問題保險公司的先 例。無獨有偶,今年初開始公股銀行大舉加碼買進國票金控股票,意圖在六月的國票金董監改選「卡位」,儘管財政部否認指示公銀買股,但李述德先前一席「爭取 公股權益」的談話,讓市場議論紛紛,擔心這一連串動作,是否意味公股銀行將是新一波金融整併的發動機,透過「公併民」的手段拓展公股在國內金融市場的版 圖,不再往民營化的方向前進。

「我覺得這樣的話,就是disaster(災難)。弄擰了金融監理。把該監理的單位變成是一家人,反正都是公家的,這樣最好監理。而不去研究應該如何監 理,防範金融風險,」一位金融業高層說,台灣的公營行庫,「換總經理董事長是,綠的上來,藍的全部幹掉。藍的上去,綠的全換掉,而不看績效。」如果公銀併 民銀,市占率變大,但上位者只看政治不看績效,不只對台灣金融業是災難,對全台灣都是災難。

金融機構應做為資本主義社會有效分配資源的工具,但金融國營化很容易受到政府或民代壓力,做不當放款,將阻礙金融的有效分配。

台灣銀行業的淨值報酬率很難看,就是因為公營行庫帶頭殺價,公營行庫雖名為商業銀行,實為政府銀行,沒有商業邏輯,又要買立委的帳,又要紓困企業,如果公 營的市占率再提升,幾乎可以判定,台灣銀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直接出局。

舉例來說,十年前的企金風暴,踩最多地雷者,不是民營的中興銀行、中華銀行,而是公股銀行;其後,為了支持政府兩兆雙星政策,對「雙D」(TFT-LCD 和DRAM)放款最多者,也是公股銀行;房地產、土地建築融資當中,有多少在民代關說壓力下放款?公股銀行心知肚明。

對於市場疑慮,一位財經決策官員指出,「公併民」現階段機率不大,因為「要顧慮的太多了。」

官員坦言,除非像是國華人壽這種問題金融機構,否則民營金融機構經營得好好的,也不願併入公股;就算真的談合併,也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因為除了市 場機制,公股還得兼顧社會觀感。以換股比率為例,公股要求的換股比率不能太差,否則一定被扣上「圖利」的帽子,但公股要太多,交易就很難談下去。

同理,臺灣金控「受命」合併國華人壽,官員說「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臺灣金控董事長張秀蓮則點出「不得已」的關鍵,她三月初列席立法院財委會,被問到為 何不由民營金融機構合併?她說,「(保險安定基金)賠這麼多,萬一以後市場反轉後,又會說我們圖利誰。」

方式三:民併公 易與圖利家族金控畫等號

張秀蓮的說法也點出了若要推動「民併公」行不通的關鍵,尤其是在扁政府爭議不斷的二次金改後,金改夢魘至今仍糾纏著國內的金融市場。台灣主要民營金控家族 色彩較重,但公股要釋出,有能力來吃的不外乎「吳辜蔡蔡」這些大財團,這很難不被質疑財團化。一位曾參與當時金改的決策官員感嘆,「民併公」的金改模式已 和財團化畫上等號,也難怪馬政府不願也不敢去碰觸。

方式四:民併民 最快達成規模經濟的選擇

至於民銀併民銀,目前看來最有機會,尤以小型銀行被併為優先。

王嘉樞指出,小型銀行整併一定會加速。因為,「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競賽,你越早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你就能在這個upcycle(景氣循環上升段)、在未 來的順風上面,極大化獲利,因此產業合併的動機會加強。」

他指出,台灣有三十七家本土銀行,韓國只有十五家,以韓國為例,市占率只有一%甚至更少的銀行,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李信佳則提醒,雖然由私募基金主導的銀行,獲利改善較明顯,也希望賣到好價錢,但它們太小,即使整併,對市場也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市場要有結構性改變,還 是要大型金融機構整併才行。

提醒:勿因弊案走回頭路 公股行庫民營化才有競爭力

至於「民併公」,從過去十年看來,是效益最大的併法。

台灣金融業購併過去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二○○一年至○五年,當時購併主軸是「民併公」,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富邦與台北銀行合併,元大馬家入主有國民 黨色彩的復華金控、台新標下彰銀特別股為購併鋪路,都在此階段。回頭檢視這些購併案,在獲利、風控、市場競爭力,都有加分。接著「民併民」階段,主軸是外 商銀行購併本國中小型銀行,多數購併案也已發揮綜效。

因此,雖然二次金改爭議大,但民營化本身並沒有錯,如果因為弊案就不敢推動公股民營化,又不敢推動公股併公股,而繼續眼睜睜讓市占率過半的官股銀行在市場 上殺價競爭,則台灣的銀行獲利不良,政府要負很大責任。

金融股今年因利多匯集,表現可望超越大盤,但縱使股價有二○%、三○%的漲幅,但若沒有結構性的改變,包括放寬管制、推動合併等,股價不可能翻倍,短多也 不會變長多。這也是我們介紹台灣金融業十年谷底翻身同時,提出最沉重的警語。

【延伸閱讀】反民營化風氣再起?——台灣金融業購併大事紀民銀併公銀2001.11 金控法成立,第一波金改啟動 2003.10 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國泰成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金控 2004.04 中信集團透過旗下中壽與凱基證聯手,獲官股支持入主開發金 2004.10 二次金改啟動,目標是公股金融機構減半,至少有三家金控市占率超過一○% 2005.01 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富邦金資產躍居第三大 2005.06 元大馬家入主復華金控

民銀併民銀 2005.07 台新金標下彰銀十四億股的特別股,成為第一大股東,為未來購併鋪路 2005.08-10 開發金前總座辜仲收購金鼎證,後爆出涉內線交易 2006.01 美商奇異資融入股萬泰銀行 2006.05 日本新生銀行及Integral入股日盛金 2006.10 渣打銀行購併竹商銀,是台灣最次外銀收購國銀案例 2007.04 花旗銀行宣布購併華僑銀行 2007.05 中信金買下花蓮企銀 2007.06 荷蘭銀行標得台東企銀 2007.09 私募基金SAC和GE取得萬泰銀行八二%股權 2009.05 凱基證購併台証證券 2009.06 富邦人壽及安泰人壽合併,富邦人壽市占躍居壽險業第二 2010.07 金鼎證與群益證合併,開發金解套 2010.12 潤泰集團與寶成集團宣布拿下南山人壽經營權

公銀併民銀 2011.02 財政部指揮六大官股行庫加碼國票金,動機不明 2011.03 財政部證實將由台灣金控從「保險安定基金」手中接管國華人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0

全民買單 官股行庫不計成本加碼買進國票金 民營公司有紛爭就得收歸國有?

2011-4-4 TWM




財政部指示八大官股行庫,不斷買股介入國票金經營權,目的究竟為何?卻沒人能說清楚。

政府的政策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否以後只要股東間有紛爭的公司,官股就要進來參一腳?全收歸國有?

撰文‧徐介凡

去年下半年至今,八大官股行庫完全不理股價高低不斷加碼,連手大買國票金,首開先例介入民營金融機構董監改選,一路推升國票金股價,寫下十二年新高的十七.六元價位。不少大股東在乘機獲利了結,退出國票金經營權爭奪戰之際,亦對政府此次不計成本地介入,感到不可思議。

不 合理一 政策反覆 民營化開倒車讓人最摸不著頭緒的是,官股背後目的究竟是為了平衡黃春發、陳哲芳兩派大股東鬥爭?還是為了制衡新進股東,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手中的近六%持 股?抑或有意啟動金融產業整併。不僅沒有任何一位官員出面說明,財政部指示官股行庫大買股權,動作至今仍在持續進行。據聞,更將持股目標訂在二成比率,政 策合理性究竟在哪?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表示,任何公司營運與轉投資,都須符合創造股東利益的原則,並且提到董事會充分討論合理性,若屬合理,就算結果虧錢,也不致有違背公司治理的情況;但相對來說,若是不合理的投資行為,即使是受命政策的官股行庫,亦有待商榷。

事 實上,早從二○○五年以來,國票金每逢董監改選前夕,總會上演大股東爭奪經營權的戲碼。當時由黃春發主導的德安開發與陳哲芳的耐斯集團,由於雙方持股均在 一○%上下,誰也不讓誰,董監改選打得沸沸揚揚,從當時對外徵求委託書行情,最高一度飆到每張千元的天價,戰況激烈程度不難想見。

除了黃、陳兩大股東,當時以兆豐、合庫為主的官股,亦掌握了將近一七%股權在手,當選兩席董事,符合時任財政部國庫署長、現任合庫董事長劉燈城的預期。

由於政府表態支持有關鍵性的影響,時任財政部長的林全,也為到底該支持誰而深感頭痛,代表合庫出任監察人的陳冲,更以「兩隻大熊打架」,形容雙方角力的過程。儘管最終由陳哲芳陣營取得國票金的經營權,但顯然財政部對於國票金股東之間的紛爭,早有切身經歷。

不 合理二 角色混淆 監理單位插手經營到了○七年政府推動二次金改時,官股行庫在財政部指示下,於十一月底公開標售出清所有持股,黃春發隨即砸下近三十億元,大手筆在市場吃 貨,硬是將持股比率推到二成以上,在○八年的董監改選取得最終勝利。但財政部在此役中,由於已經出清持股,因此自始至終未多作表態。而黃、陳之間的爭奪, 也被以一般市場行為視之,直到去年底,官股突然大舉加碼股權,才又掀起一番波濤。

對此,曾有財政部官員私下透露,官股此舉是希望「能夠改善 國票金的公司治理」,但聽聞此傳言,「上市公司的監理不是金管會的責任嗎?何時變成財政部了?而且,若非得靠介入董事會才能改善公司治理,那為何當初要 賣?」一位國票金大股東高分貝質疑,當年政府明知黃、陳兩派大股東惡鬥不休,但卻在民營化政策下,仍將所有國票金持股一次出清。時間才過三年,何以又從市 場買進股權介入董事會,作法如同從民營化重返公營時代。政策反覆,是此事件最令外界深感不合理之處。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分析,官股行庫進行投資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儘管轉投資操作可能屬於商業機密範疇,但是,一旦政策可能損及股東權益的疑慮時,便應該充分出面說明,讓外界了解背後目的。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就連財政部長李述德也只以「會盡量爭取官股權益」,回應官股不計成本,增加國票金持股比率的操作,政策目的完全沒有任何交代,彷彿公司小股東的權益不比政策使命重要,讓人費解。

不 合理三 罔顧後果 無視小股東權益回顧當年合庫標售國票金股價為十一.六五元,目前官股行庫買進成本卻從十三元起跳,外界推估平均成本在十五元左右。外資法人認為,以國票金 傳統票券拆借業務分析,獲利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成長空間,中間價差顯遭刻意拉抬,「等到買盤力道轉弱,股價跌回合理價位時,反而導致那些奉命買進的官股行 庫,未來恐將承受金融資產跌價的認列損失。」單從○五年與○八年,二度國票金董監改選歷史經驗來看,股價於改選過後隨即大跌近兩成幅度,以此推算官股買進 二成國票金股權、成本十三元,若今年董監改選同樣發生大跌情況,包括台銀、一銀、合庫、土銀在內等八大官股行庫,恐將得面臨分攤至少十億元金融資產跌價損 失的命運。

另一方面,隨著國票金股價攀上十二年新高之際,許多枱面下支持黃、陳陣營的大股東,包括東元電機、寶來期貨董事長賀鳴珩,據悉均逢高出清手中持股,亦凸顯目前股價漲幅過高的情況。倘若將來改選過後,股價回到受拉抬前的七、八元價位,官股行庫未來將認列的損失恐怕更多。

「一 旦真的股價下跌,最後都是由小股東跟納稅人買單。」金融圈人士分析,八大官股行庫裡,包括一銀、華南、彰銀、合庫等均是上市公司,金融資產跌價損失一旦認 列,立刻衝擊獲利表現;此外,即使是台銀、土銀等沒有上市櫃的銀行,卻為一○○%財政部所持有,產生損失時,最終也是靠納稅人買單。政策的不合理性,再加 一筆。

國票金只是一個案例,有董監改選糾紛的金融機構卻不在少數,在政府第三波金融改革遲遲不推動,財政部又缺乏長期金融政策發展思惟之際,莫非只要遭逢董監改選有爭議,官股就得不顧股東與納稅人權益,進場參一腳方能解決問題?值得政府多加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2

全民保障等於狂加稅 左丁山

2011-3-21  AD





 

女讀者B來電郵 呻話讀書無用,連大學碩士都搵唔到工。必須講清楚,呢位上過「蘋果」頭版嘅碩士,並非大學生典型,淨係睇「蘋果」嘅報導,不及其餘,已經知道佢好難搵工, 逢係HR人士,都會同意呢個講法。左丁山最近見過一批中大新亞書院學生,去完耶魯大學交流返嚟,男男女女都唔知幾醒,講普通話與英語都叻過大學時代嘅左丁 山多多聲,呢啲學生畢業後都搵唔到工嘅話,就真係讀大學都冇用嘞,可惜好消息永遠不是新聞,壞消息才是,「蘋果」唔會報導呢啲優秀學生嘅啫。

又有讀者T來電郵講全民保障:「我心裏一直都有意對泛民的全民退休保障作出批評,因我才疏學淺,因而一直和同學討論的時候,被人作出反對而啞口無言」。

泛 民講全民保障流於口號式,未見有一篇詳盡文章細說香港如何推行甚麼形式的全民保障及社會經濟成本。但因為夠大聲,講得多,就有人附和,譬如積金局主席胡紅 玉就話:人口老化問題好嚴重,依家六個後生供養一個老人家,幾十年後就二供一,出生率又只有0.9%。胡主席建議:應該立例將每年政府財政盈餘的一個固定 百分比攞出嚟,開一個特定的戶口給市民,等六十歲或六十五歲退休之後可以用。胡主席已經將呢個建議向立法會議員推銷。(信報三月十七日)

胡 紅玉係律師,對法律就熟嘞,唔知識唔識得計數啫,如果計唔掂,大可請教經濟師。前里昂證券(CLSA)首席經濟師Jim Walker,在財經界十分出名,現在係獨立經濟顧問,佢在股壇長毛David Webb嘅Webb-site.com發表一篇文章(三月十二日)"Universal pensions in HK: the case against",之後Webb又發表一篇"The cost of a universal pension",對全民保障呢個議題有比較詳細嘅分析。如果每位六十五歲以上人士每月支取四千元,到咗2039年,每年政府經常性支出增加一千一百一十 九億元,請問錢從何來?可以加稅嘅,薪俸稅加到歐洲咁高咪得囉,薪俸稅率去到33.5%,利得稅加到35%,庶幾近之。香港無天然資源,將稅率加到咁高, 憑乜同別國/鄰埠競爭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7

钟日昕:“全民监管”的力量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06-07/110739285.html

钟日昕/文

  在一些中国公司频报财务丑闻之后,有国内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发出疑问:这些公司要是放在国内,根本就过不了发审委这一关。

  这个对比很有意思,点出了中美两国证券市场在制度设计上不同的思路。

  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是前紧后松,企业想上市,必须由证监会审批,从股票发行规模到股票定价,证监会均亲自过问,在发审委门外排队的企业成百上千,但最终通过审核的十不及一。

  但企业一旦挤过审批的独木桥,上市之后的日子却相当好过。像创业板开通已经一年半,200多家企业上市,但迄今无一退市。这并非因为上市企业都是优等生,而是创业板的退市制度尚未推出。主板虽有退市制度,但乌鸦变凤凰的壳重组游戏盛行,摘牌退市者寥寥。

  美国市场则风光迥异,资料显示,纽交所每年退市率为6%,纳斯达克每年的退市率达8%。2003年至2007年,纳斯达克有1238家公司上市,却有1284家公司退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是前松后紧,进去容易,出来也容易,当然出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愿的。

  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主板适用于精英公司和大型公司,中小板留给成长型公司、纳斯达克的预备板(OTCBB)为那些实力更弱的成长型企业准备,粉单市场(PINK SHEET)则留给寄望咸鱼翻身的垃圾股。

  就主板而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门槛甚至比A股更高,但OTCBB几乎没有门槛,对企业没有任何规模或赢利上的要求,只要向美国证交委(SEC)提交相关文件,有三名以上做市商,就可以向纳斯达克申请挂牌。

  如此宽松的条件,难免鱼龙混杂,但纳斯达克有句话: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让谎言现形(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 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

  这正是曾经发生在美国公司和其他国家公司身上,如今正发生在中国公司身上的故事。2007年以来,在投行、律所、会计所的鼓动配合下,中国中小 型公司到OTCBB买壳上市蔚然成风,四年间共有约160家中国公司涌入纳斯达克。但至今年5月底,这些公司中已有近20家被停牌或摘牌。

  这其中的过程,充分显示了全民监管的特色:只要上市公司有问题,包括对冲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在内的做空者、媒体、担任外部审计的会计所、律师所, 都会扑上来找碴,一旦上市公司的应对不具说服力,交易所就会将其停牌或摘牌(须报SEC备案),而SEC的调查往往接踵而至,上市公司及相关中介的责任人 则将面对民事乃至刑事惩罚。

  这一联动链条的发端通常是做空者,他们首先会寻找问题公司,然后建立空头,接着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被他们做空的公司的问题,这些消息往往会导致股价暴跌,做空者则从中获利。

  媒体的监督历史悠久,这一权利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捍卫。本轮针对中国概念股的信任危机,就是去年8月由财经媒体《巴伦周刊》引发的。

  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曾取决于其职业道德,但在安然事件后成了法律义务,假如担任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会计所知情不报或协助造假,责任人将被处以最高20年的监禁。

  律师事务所和问题上市公司的关系犹如秃鹫与腐尸。在美国,有一批专门承接集体诉讼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当问题上市公司股价下跌时,这些律所就开始召集投资者起诉上市公司并索赔,而这些诉状往往加剧被诉公司股价跌势。

  在美国,交易所是一个赢利机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自身也都是上市公司,它们当然有延揽更多会员的动机,但交易所一旦发现上市公司不再满足上市条件,就会将其停牌或摘牌。

  SEC不做事前审批,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体现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如果上市公司无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SEC可要求交易所将其停牌或摘牌。浏 览SEC的网站,很难不对其信息披露的详尽及时表示满意。2001年安然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国会赋予SEC更多执法权,它不仅可对上市公 司,也可对交易所展开调查,并发起诉讼程序。

  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媒体、会计所、律所、交易所、SEC,美国的证券监管可谓官民协作、全民监管。事实证明,这套办法的确有效,很好地保证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作者为i美股网研究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1

斷裂的金融改革推動全民投機 陸磊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8988.html

  幾乎在一夜間倒退回15年前,毫無技術含量的金融騙局重新上演,銀行在高息攬儲,民間在炒資金

陸磊

 

  以2009年為分水嶺,中國的金融改革出現明顯斷裂。此前十年,審慎是金融改革的關鍵詞。由於不審慎,付出了農村基金會關閉、城市信用社全行業 關閉、全國性信託整頓、農信社除上海外全行業虧損、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等慘重代價。正因為審慎,調控當局在2007年10月起大力遏制資產價格泡 沫化,幾乎在2008年三季度前收全功。

  可是,自2009年一二季度之交,金融業在普遍批判英美式金融創新的同時,亦放棄了審慎。一邊倒式的救亡思想,徹底壓倒了本應持續推進的現代金融啟蒙——風險管理。

  於是,幾乎在一夜間倒退回15年前,毫無技術含量的金融騙局在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重新上演,銀行在高息攬儲,民間在炒資金。

神話永遠源於流動性

  或許可把所有的泡沫破裂,在理論上歸咎於動物心理,在實踐上歸咎於內控失靈。但投機的發生永遠基於諸多神話,而神話永遠源於流動性。

  以這次內蒙古投機泡沫推想,如無2009年上半年的7.8萬億元信貸投放,必無煤炭乃至礦權投機,亦無開設各類騙局的可信度。人們之所以相信可 獲得20%至50%的年度資金回報率,一定基於煤炭、礦權超過50%的年度價格漲幅。的確,他們看到了資產價格暴漲,他們相信投機盈利前景,甚至有理由認 為,龐氏騙局的製造者自己起初也深信不疑。

  因此,也許不應僅僅把責任歸咎於銀行內控。一旦貨幣失控,誰會持有貨幣?更要命的是,往往在調控當局意識到問題並實施緊縮性操作時,問題反而會顯得更加嚴重。

  第一,一旦緊縮,投機騙局製造者將不得不按照更高的籌資成本獲得資金,於是民間高利貸呈愈演愈烈之勢;第二,如果正規金融機構或明或暗地參與了 對投機的融資,則只有依靠發行更多的高息「理財產品」,來維持已日益脆弱的流動性鏈條;第三,由於緊縮會使實體經濟部門的籌資成本亦隨之上升,往往會成為 對緊縮持恐懼態度的投機者藉以反對緊縮的口實。

  終於,我們在2011年想起了「宏觀審慎」,但為時已晚。由於忙於救亡,我們站在了危亡的邊緣。微弱的重歸審慎的呼聲,被越來越多的飲鴆止渴的行為淹沒。時至今日,金融機構的微觀操作,已被套上了不審慎的枷鎖。

「畫餅」困境

  銀行不審慎是宏觀、體制或微觀原因所致,或兼而有之,關鍵是應該有何對策。

  第一,「畫餅」困境已是中國銀行業的通病。由於缺乏真實的第一還款來源,銀行普遍關注抵押、保證等第二還款來源。這就是只要有地在,總資產利潤 率不到1%,銀行也會向地方融資平台提供貸款;只要有礦權在,融資必不成問題;只要有中央政府在,高鐵的現金流不足以降低其信用評級。所謂「畫餅」,即在 公共項目投資中,通過畫政策藍圖之餅充現金回報之飢;在私人項目中,通過畫資產價格之餅充償還概率之飢。金融業放棄了本應堅守的審慎底線,禮崩樂壞的狀態 自然顯現。

  第二,銀行即使不發生操作性風險,也會有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一兩個從事綁架案的蟊賊和銀行中後台操作員工的作案,掀不起系統性風險的巨浪。 操作風險在中外金融機構都並非罕見。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在於即使不出現內外勾結和違規操作,在當前鋪天蓋地、合規的理財產品發行、表外業務與變相高息攬 儲中,銀行或許已系統性地置一般存款人於不安全境地。當然,系統性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演化為現實損失,尚需時間和導火線,如全球經濟再度探底或一些重要 經濟體陷入債務危機。屆時,又會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說辭,比如,全球能源價格暴跌,假如鄂爾多斯泡沫未來破裂,就可說其有深刻的國際金融背景。但是, 我們為什麼會製造出鄂爾多斯泡沫?如果沒有泡沫則必無破裂的可能。

  第三,龐氏騙局是泡沫破裂的前奏,也是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環節。這是因為,騙局製造者在融資之初未見得自己意識到在製造騙局,而是僅僅想抓住資產 價格不斷上漲的機遇,但隨著投機標的價格發生變化,自身運用槓桿過度,「不得不」用更高的承諾回報以借新還舊。此時,騙局才真正形成。但請注意,也恰恰在 此時,面臨泡沫破裂前夕。

回歸審慎

  如何回歸審慎?這需有一手於前和一手於後加以配合,兩者缺一不可。

  所謂「一手於前」,是指堅定地壓縮投機泡沫。加強內控是標,刺破泡沫是本;資產價格是標,貨幣發行是本。內蒙古劫持案和銀行內控問題,如果無緊 縮性貨幣政策,或許仍將在不斷上漲的資源和礦權價格掩蓋下無法暴露。具體而言,一是繼續實施數量收緊,二是擇機上調利率。過低的官方利率必然造成社會融資 脫媒,助長表外業務擴張和投機泡沫。

  所謂「一手於後」,是指要給實體經濟部門出路,避免因壓縮泡沫出現經濟硬著陸。這不是設計諸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非把各區域發展都上升為國家 戰略,而是通過體制改革,指明未來的市場容量擴張前景;如實施結構性減稅,漸進地推動小城鎮發展,著力辦好社區金融,讓實體經濟部門發現,回歸主營業務仍 然有市場前景和盈利空間。

  上述兩手做法有例可循。在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間,當時針對24%的通貨膨脹和海南、北海房地產價格泡沫化,以及金融機構高息攬儲、賬 外經營,當時調控當局的「一手於前」為極度嚴厲的宏觀調控「十六條」,輔之以「一手於後」即頂著「狼來了」的風險和「賣國賊」的質疑,加入WTO並實施銀 行改革,徹底把投機轉向了製造業從2000年至2008年的八年黃金增長期。

  我們到了該下決心的時候了。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8

全民高利贷 陶冬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28-25033.shtml

连张化桥都去放高利贷了,可想而知全民高利贷运动已经多么地严重。这位瑞士联合银行资深投行专家,放下高薪厚禄,放下风光荣耀,放下一段充满传奇的职业生涯,投身于广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还特意写下《为高利贷平反》的文章。
   的 确,民间小额借贷有其生存空间与价值。经济生活中有许多企业与个人无法进入银行的贷款平台或资本市场,却有融资的需要。由于他们的信用记录不完整、抵押能 力有限,民间借贷企业以较高的利率向他们提供资金,是正常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民间借贷,在相当程度上是对正式的银行借贷的拾遗补缺,乃经济运作中的一部 分。
   但 是在过去12个月中,民间借贷如洪水般席卷神州大地,势头之猛、范围之广,实为共和国历史上所罕见,说全民高利贷一点都不夸张。民营企业家卖掉实业后,资 金无出路,加入放贷大军。大型国有企业坐拥巨额现金,通过旗下财务公司赚息差,加入放贷大军。银行需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开发出各种“保值产品”,也加入 了放贷大军。一般百姓饱受通胀与负利率的煎熬,高息集资一呼百应,又是加入了放贷大军。银行体系外的借贷(影子银行)如火如荼,似乎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民 间借贷,多数触犯监管条例,不是走灰色地带,便是名正言顺地非法。地下运作,便没有可信的统计数据。笔者估计其总规模大约4万亿元,相当于正规银行贷款总 规模的8%,不过这类贷款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民间借贷种类繁多、运作迥异,资金来源、贷款去向各不相同,不过高风险是共同的特征。 在高利贷产业链上,银行、担保公司、典当寄售、投资公司、民企//国企//个人的角色大致相同,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荣辱与共。
   由于资金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没有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大量相关业务,担保公司的中介作用便显得十分重要。担保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是高利贷产业链的灵魂,它们又与银行及大型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民间借贷中较大项目的“deal maker”。
   今年国企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实业投资缺乏兴趣,热衷于放高利贷。大集团从银行获取贷款,再通过旗下财务公司中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从事资金拆借,借助自身的融资能力,赚取利率上的差价及中介抽成。
   民间集资也十分火爆,而且由浙江等传统据点向各地蔓延,各大城市有集资活动,农村地区也有,往往附有很高的保证回报率。
   资金的去向同样模糊。笔者估计,民间借贷中六成以上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其中,中小开发商是主要接收者,集体炒房是另外一个出处。生产经营类资金需求,约占2-3成,往往以短期过渡为主,解决上游客户资金未到账前的开支。
   随着银根的抽紧,中小开发商对资金的渴求,是民间借贷骤然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开发商绝大多数从未经历过熊市,所以在成交量下降的情况下仍拒绝降价,希望拖到政府政策转向。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策略,也为今后民间借贷崩盘打下了伏笔。
   高 利贷行业的繁荣,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政策背景。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急剧调整,令银行的借贷业务萎缩,并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受害颇深。另外,中国人民银行的 基准利率,未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导致资金的价格信号失效,民间利率与政策利率脱节。体系外融资活动剧增,说到底是银行中介功能弱化的结 果。当然,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和不规范,带来了需求方的问题。而民间借贷的灰色性质,又导致了监管上的“盲点”。
   全 民高利贷,是现行货币政策下的畸胎,市场扭曲下的金融乱象。全民高利贷,乃中国经济中新出现的恶疾,这种情形历史上曾在多个国家出现过,几乎最后都没有好 下场。全民高利贷,极富爆炸性、传染性,资金链中任何一环断裂,风险会迅速向四周扩散,小到企业盈利、家庭和睦,大至金融安全、社会稳定,莫不受冲击。
   请政府迅速出手。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3

新居屋挑動全民矛盾衝突 李兆富

201-10-20  NM

新居屋,名副其實是樓市的六合彩。少數的新居屋中獎者,在五年後,只要補回購入時的折扣額,便可以在市場自由出售。換言之,假如樓價升,新居屋業主便可以賺到盡。


要知道,土地是特區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沒有記載的資產。事實上,香港可以一邊低稅,另一邊大花筒,就是依賴土地這個終極儲備。新居屋,打爛香港的豬仔錢罌,讓少數中彩者,剝削多數市民的財富。
公義,不就是各取所需嗎?究竟新居屋有何公義可言?誰不需要一筆橫財?新居屋鼓勵僥倖,挑撥市民之間產生妒忌情緒。當一個政府淪落到要製造分化來維持治權,這個地方還可以長治久安嗎?
雖然曾蔭權死口不認新居屋政策是受到北京的壓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京官王光亞南巡時講了幾句閒話,特區衙門的師爺便慌張起來。本來沒有可以建居屋的土地,忽然間都找到了。之前堅持的所謂原則,一概拋諸腦後。
港人治港,原來是我們一直自欺欺人。最諷刺是,北京以為改變過去百多年殖民地政府的審慎保守,便可以彌補特區政府缺乏認受性的先天缺陷。殊不知,各種政治權宜,反而挑起矛盾。
王光亞和曾蔭權,雙雙拍拍屁股,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坊間已經有傳,舊制的居屋業主質疑為何他們要以出售時的價錢補地價,要求一視同仁讓他們也即時受惠於新的補地價制度。


所 以制定公共政策,最忌是令市民有錯誤的預期。 政府毫不掩飾地以新居屋,將本來沒有能力自置物業的市民推上車,市民也自然預期政府終於負起推人上車的責任。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安樂窩,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滿足全部人所有的慾望。就算在地多人少的地方,也沒有出現過全民自置物業。全民推上車既然是不 可能完成任務,特區政府的新居屋,總要畫一條線,釐清政府對市民自置物業的既定政策目標。結果,香港又重蹈當年八萬五的覆轍。 如此推演下去,不難看到經過連串轉變之後,特區政府將會越來越深入干預物業市場。歷史告訴我們,每當政府鼓勵出手干預樓市,往往牽連無辜的業主淪為負資 產。事實上,回歸之初雖然有亞洲金融風暴,但真正摧毀了物業市場的一浪,卻是出現在98年政府救市之後。 假若未來經濟環境急速轉壞,又或者按揭利率回升,令這些新居屋六合彩中獎者要是突然負擔不起供樓的責任,政府會撒手不管嗎?如果政府出手打救已經佔盡便宜 的新居屋業主,難道又可以不照顧其他在水深火熱中的業主嗎? 最後,人人都想向政府拿到點什麼,其實卻在互相剝削,社會也自然更加多利益衝突。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9

戲說希臘全民公投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xa.html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但自從讓人膜拜的蘇格拉底被希臘人民處死後,我發現這個民族一路墮落得厲害。發展到今天,我簡直要用不要臉的來形容他們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兩年把歐盟乃至全世界整得無法安寧的希臘債務危機是怎麼回事,簡單的說,就是希臘人活越干越少,錢越賺越少,但日子過得仍然逍遙自在,典型的好吃懶做寅吃卯糧。


現在欠人家的債到期了,他們不想著怎樣工作賺錢還債,卻惦記著原來那些享福的日子不能變,賴了一半的債不還仍不滿意,人家法德及其它國家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都掏家底來打救你希臘了,希臘人倒還天天遊行抗議政府工作不力。


老潘估計是被下邊頂得受不了,所以乾脆把問題拋給人民,讓人民公投,自己求得一個解脫。其實名主這東西呢,我看有時候也會有弊端的,群眾的眼睛雖然雪亮,但出現誤判也在所難免,你看咱們國人60多年前就誤判過,可能很多同志現在仍在誤判。所以啊,領導人在關鍵時刻是需要忍辱負重,力挽狂瀾的,時事造英雄嘛。


如今老潘冷不丁的來這一手,把法德給震精了,法德原本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把蓋子摀住,信心上來了後再慢慢解決問題,但他們沒料到老潘已經捱不住了,脆弱的心靈被總理府外邊的吶喊聲徹底搞崩潰了。


這下連鎖反應就大了,意大利那位色總理估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真沒想到歐債這場戲還能演這麼一出,若是在天朝,我看500城管就能搞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