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跑輸大市的兇手
1 :
GS(14)@2012-09-11 23:59:25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11/18013316
無論基金經理說得多漂亮,但主動型基金大多跑輸大市,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自以為眉精眼企的機構投資者也不能倖免。可是對於死因,卻言人人殊,最近著名的投資顧問Charles Ellis,以英國推理小說家克莉斯蒂的名著《東方快車謀殺案》為藍本,試圖為投資基金跑輸大市之謎緝兇。
《東方》一書最教人拍案叫絕的結局,是沒有單一個嫌疑犯有罪,因為所有嫌疑犯都有罪。Ellis亦認為,眾多基金跑輸指數的原因,亦同樣是整個行業的問題,人人都是兇手。
跟紅頂白 換馬變高買低賣
數十年前已推崇指數基金的Ellis,曾出任逾十家機構的投資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管理的資產,金額由1000萬至3000億美元不等。可以說,他熟知基金業及機構投資者運作的每一細節。
Ellis最近在《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中發表研究,引用大量調查發現,拿過去任何一個12個月的回報,均有近六成互惠基金跑輸追蹤的指數,若將投資期拉長來看,如10年或20年回報,跑輸比例更上升到七至八成。這情況不獨發生於零售的基金,連機構投資者如退休基金或大學的留本基金,均有類似情況。
問題的源頭,是跟紅頂白,大量資金湧去近期表現最好的基金經理,而離開表現較差的;同樣情況亦出現在資產類別上,債券基金當旺時,便大賣特賣,股票基金不濟時,客仔便雞飛狗走。由於過去表現往往錯誤預計未來表現,令這種換馬變得有點像高買低賣。
為了證明這種換馬弊多於利,Ellis發現,機構投資者新委聘的基金經理,在委聘前三年的回報成績,通常明顯好於他們撤換的基金經理。不過,新基金經理在接手後的三年表現,卻微微低於被撤換經理其後的三年表現。情形有點像在超市排隊付款,總以為其他的人龍較快而換隊,怎知在轉隊後,才發現之前的人龍縮短得更快。把看似不濟的基金經理撤換,以為找來疑似星級基金經理,往往弄巧反拙多此一舉。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Ellis抽絲剝繭,認為由客戶到投資顧問到基金經理,都是共犯:
基金經理——永遠只突出其最好的一面,即使明知個別一年的強勁表現很難複製,但仍然會對著潛在客戶大Sell特Sell,以取得更多客仔,這種生意取向,無異於引客戶高位入市,跑輸機會大增,故基金經理是兇手。
投資顧問——他們的賺錢方程式,首要不要流失客戶,因此避免犯錯是最高原則,所以大多向客戶推銷近期表現好的基金經理,而甚少為近日表現失望的基金經理辯護,以免在客戶面前失分,明哲保身,也令他們也成為幫兇。
投資者——即使是機構投資者,也只花很少時間去研究基金表現,及更換基金的理據。即使是一些大型基金如退休基金的投資委員會,都鮮有與時並進兼富有經驗的投資專家,開會時間倉促兼準備不足,甚至人云亦云,結果自然是聽信投資顧問,換錯基金跑輸大市。
與小說結局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人會認罪,每人都會堅持努力為客戶謀最大利益,甚至沒有人認為已發生了命案,所以跑輸大市的情節會一再上演。不完美的市場,卻可鑄成完美的兇案。
丘亦生
金融雲端:好「氣」在後頭
1 :
GS(14)@2012-10-10 00:47:4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9/18036325
中華煤氣(003)常務董事陳永堅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已取得首個頁岩氣(Shale Gas)項目,日後這些新能源業務成熟,更會分拆上市。適逢上周三本版的基金經理圓桌會議,席間幾位對冲基金均對頁岩氣的影響非常上心,顯然這已成為新能源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
頁岩氣被視為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能源創新,誇張到可以讓美國從此能源自給自足,不用再在中東搞局來確保能源供應,天下大勢權力均衡均有可能因此重組。可是這個或許比蘋果推出iPhone更重要的創新,卻是由一個名不經傳的企業家,透過20年的不懈努力,獨個兒開發出來的。說的是侯斯頓油氣商George Mitchell。
美國頁岩氣儲備驚人
Mitchell出身寒微,在大學時要靠做侍應、賣糖果文具、給同學改衫為生。二戰後他在一家藥房的樓上創辦自己的油氣生意。
頁岩氣指的是被封在岩層中的天然氣,原來的開採技術源於上世紀40年代,透過水壓、加入沙及小量化學物品,去冲裂頁岩釋放氣體。不過,這種做法成本高昂,未符經濟效益。
Mitchell斷斷續續投資了600萬美元開發新技術,屢敗屢戰,即使其他公司也偃旗息鼓,身邊每個人都說他在浪費時間及金錢,他依然堅持,終於在1998年取得突破,開發出利用輕沙去冲裂頁岩的新技術,產量登時大增。
有油公司見當地氣田產量大增,明查暗訪收料後,知道非同小可,Mitchell的能源公司於2002年被Devon Energy以35億美元收購。
這項技術跳躍有多重要?今年初奧巴馬在國情諮文中直指,以現有的消耗量計算,美國已坐擁100年的氣體供應。美國的頁岩氣儲備驚人,已知的也高達3000萬億立方呎。
頁岩氣產量大增,立竿見影的是氣價急跌,年初氣價跌穿每百萬熱能2美元,是2001年以來新低,雖然近期有所反彈,但離高位仍遠。
能源價挫 印鈔更無恐
由於天然氣同樣是一眾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故低氣價對下游的化工廠最有利,不少化工企業如道邦化工已紛紛回流,開始把部份廠房遷回美國,甚至一些工序也可能因為這股在電價及原料價的優勢,而減少外判。羅兵咸永道估計,頁岩氣革命可於2025年為美國帶來額外100萬份職位。
壓低能源價格,還有刺激消費及經濟的好處,瑞銀估計,未來五年每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將因此添加0.5個百分點。亦有分析認為,QE3不像2009年的QE1,未衍生推高能源價格的副作用,也可能得助於頁岩氣技術的進步,這使得聯儲局印鈔時更有恃無恐。
中國巨企到北美取經
據講中國可能擁有最大的頁岩氣儲備,不過中國人口較密集、水資源珍貴,地質上又可能較美國開採難度更高,但幾家石油巨企近年亦已涉足,中石化(386)的四川項目年底已有出產,中海油(883)及中石油(857)亦已到北美收購,買人買技術。
雖然現在說頁岩氣對社會的衝擊,隨時是另一次互聯網革命,可能顯得誇誇其談,而且這股影響在美國以外,可能要多年後才真正成氣候,但歷史往往是被一些個別小事故而改變軌迹,不要小看煤氣今次舉動。
丘亦生
金融雲端:小小超步股神後塵?
1 :
GS(14)@2012-10-23 00:57:2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22/18046200
「保險業務是巴郡的核心業務,也是我們多年來賴以增長的引擎。」股神畢菲特曾在其致股東函中寫到。股神是第一個讓我認識到,保險業務原來是可以「造神」的。此所以,熱愛做刁的李澤楷,上周踏出重建保險王國的第一步,以21.4億美元(167億港元)的作價,收購ING的香港、澳門和泰國保險業務時,我不期然地想,這會否是二次創作呢?
我當然知道,收購最明白不過的原因,是亞洲保險業真的是當紅炸子雞。定期為本版撰文的倪以理,最近甚至出版了一本講亞洲保險業的專著《Life Insurance in Asia》,指亞洲保險業已踏入黃金十年。全球保險業將有超過一半增長來自亞洲市場。
[股神畢菲特] 股神畢菲特
靠保險攞平錢 致勝方程式
不過,我也留意到,有報章引述消息人士指,「李澤楷希望利用保險業的低成本保費及充裕資本,更便捷買賣各類資產。」
這不禁令我聯想到股神畢菲特的勝利方程式,最近有多名學者,嘗試科學化地分析畢菲特成功之道。結論之一,正是畢菲特的保險業務,其保險業務源源不絕為其帶來低成本資金,這些成本甚至比美國國債利息低的資金,佔去股神旗艦賬面負債的36%,其效果等同超低息孖展。
保險生意的好處,是保金先惠,但賠款則是日後的事,這等同預付款,又或者變相貸款,若果這筆貸款的成本低於市場利息,便會帶來投資優勢。這還未計入保險金的超穩定性質,不會在經濟不景時被閂水喉或追加抵押品,又或者在投資成績不濟時被贖回,因此特別適合做一些長線投資。用低成本資金槓桿去做一些風險較低的價值投資,把回報放大,被視為畢菲特的招牌長勝秘方。
ING港泰業務處中游 待強化
那小小超是否可以複製股神之路?當然,股神不是人人都學得來的。即使每項保險生意都有預收保金的特性,但提供服務也是需要成本的,視乎每家保險公司的成本結構,如果這些預付款的成本,高於公司的借貸息率,其作為低息槓桿的作用便不大。
關鍵在於業務本身是否已建立一定的市場實力,與對手之間已築起護城河,生意不易被對手入侵或奪走,這種優勢才會出現。
ING保險目前在香港及泰國的市場地位只算中游,以保費計在香港排第八,市佔率約4%,而在泰國亦只排第九,很顯然仍要繼續打拼,東征西討,穩固市場地位,正如報道指小小超仍計劃收購ING的日本業務及開拓印尼等市場,所以還未能像股神般,享受奠定江山的優裕。
反而憑iPhone豬籠入水的蘋果,對供應商幾乎擁有絕對權力,賒數絕無難度,其營運資金很大機會是負數,故早前傳出蘋果已成立全球最大的對冲基金,管理自己近1200億美元資產,正正是這種市場實力的體現。
或許,我可能想多咗,小小超內心其實真的想做實業,日後專攻三瓣核心業務,而非建立一個四處「做世界」的投資旗艦。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金融雲端:一行出狀元
1 :
GS(14)@2012-11-06 00:24:5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5/18057923
財經月刊《彭博市場》(Bloomberg Markets)12月號將首度公佈全球200大富豪榜,想同《褔布斯》分庭抗禮。本來年中有各式各樣富豪榜,次次名單都熟口熟面,但今次仍然讓我覺得滿不是味兒,尤其是我看到賣衫的可以發過股神畢菲特,搞超市搞飲料的都可以成一國之首富,堪稱行行出狀元,偏偏香港只能一行出狀元。
賣衫有錢過股神
彭博的富豪榜是更新至上月5日,並計算了今年以來的財富變化。表現最超班的,是西班牙服飾連鎖店Zara的創辦人奧爾特加(Amancio Ortega),僅僅靠1600家門市,今年便進賬了180億美元財富,相當於每日荷包漲了6600萬美元,將其身家推高至536億美元,超過股神畢菲特,成為全球第三大首富,竟然比李嘉誠的身家高一倍。
憑零售風生水起的不獨奧爾特加,25個全球最有米的富豪中,有9個都是靠零售起家的,包括宜家傢俬的創辦人Ingvar Kamprad、瑞典服飾連鎖店H&M的大股東Stefan Persson、連鎖大賣場沃爾瑪大股東的四名家族成員、奢侈品牌子LVMH行政總裁阿爾諾(Bernard Arnault)及德國超市Aldi的創辦人Karl Albrecht。
另一個可以致巨富的行業,是食品,無獨有偶,台灣及內地的首富也是搞食品的,分別是旺旺集團創辦人蔡衍明及娃哈哈實業的董事長宗慶後。因為專搞食品飲料而晉身超級富豪的有12人。
反觀香港,有7位超級富豪上榜,比中國的5名及台灣的3名都要多,對於一個700萬人的城市來說,竟然比一個13億人的中國或者2300萬人的台灣更盛產超級富豪,不可說不巴閉。不過,行業集中度卻十分高,除了排最後的米高嘉道理並非以地產起家外,其餘6人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氏兩兄弟(郭炳湘不上榜)及呂志和均是地產大亨。
我不是說,他們除地產以外甚麼都不會做。呂志和近年沾手澳門賭業,走勢突飛猛進,其身家達到103億美元,今年內急漲76%,與傳媒大亨梅鐸的身家只差一億美元,更超過今年同樣形勢大好、成為蘋果頭號勁敵的韓國首富──三星主席李健熙。李嘉誠的生意王國,已算是國際化程度最高,但我還未看到有另一項業務,可以蓋過地產的鋒芒。
呂志和身家拍住梅鐸
香港超級富豪幾乎清一色以地產出位,說明了甚麼?如果香港地產商特別出色、有競爭力,為何卻侷限在香港,最多一路向北,卻不能四面擴張,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事業?抑或只是因為在香港才特別好賺,兼且遊戲規則還可以令新競爭者或外資難以分羹?這又可否解釋為何香港沒有出產零售或食品大亨?
這令我想起兩位著名經濟學者早陣子出的一本書《Why Nations Fail》,書中指出決定國富國窮的因素是制度,而制度可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壓榨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另一種是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前者是犧牲多數人而造就少數人的繁榮,後者則容許大家在大致公平的起點上競賽。這意味,如果香港不能扭轉一業興百業頹的局面,最終經濟亦會凋零。
在我看來,香港的超級富豪,幾似阿聯酋的酋長,看家本領是藉關係及財力霸佔稀有資源,多於在產品上創新改良。所以,你不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上見到他們雄辯滔滔,說要改變世界,因為他們最不想改變的,就是有利於他們的遊戲規則。
丘亦生
2 :
GS(14)@2012-11-06 00:28:53http://topics.bloomberg.com/bloomberg-billionaires-index/
Today's ranking of the world's richest people
Name Est. Net Worth Ctry $ Chg Daily % Chg YTD
1. Carlos Slim Helú $ 74.7 billion MEX - $ 174.7 M 20.8
2. Bill Gates $ 63.3 billion USA - $ 269.7 M 13.6
3. Amancio Ortega $ 54.1 billion SPN $ 966.0 M 53.4
4. Warren Buffett $ 46.6 billion USA - $ 300.3 M 9.1
5. Ingvar Kamprad $ 41.5 billion SWE - $ 525.5 M 12.7
6. Charles Koch $ 38.7 billion USA - $ 418.1 M 14.3
7. David Koch $ 38.7 billion USA - $ 418.1 M 14.3
8. Larry Ellison $ 36.9 billion USA - $ 309.3 M 12.1
9. Christy Walton $ 29.7 billion USA - $ 285.4 M 18.1
10. Jim Walton $ 28.4 billion USA - $ 237.4 M 20.9
11. Rob Walton $ 27.8 billion USA - $ 232.1 M 20.9
12. Alice Walton $ 27.3 billion USA - $ 233.1 M 21.4
13. Li Ka-Shing $ 27.0 billion HKG - $ 67.0 M 21.6
14. Bernard Arnault $ 25.6 billion FRA $ 193.1 M 23.6
15. Liliane Bettencourt $ 25.0 billion FRA $ 86.2 M 23.2
16. Stefan Persson $ 23.7 billion SWE - $ 30.7 M 8.7
17. Mukesh Ambani $ 23.7 billion IND - $ 15.9 M 11.0
18. Alwaleed bin Talal Al Saud $ 23.6 billion SAU - $ 5.5 M 36.1
19. Lee Shau Kee $ 22.8 billion HKG $ 202.9 M 36.9
20. Karl Albrecht $ 22.6 billion GER - $ 71.9 M -1.4
21. David Thomson $ 22.5 billion CAN - $ 139.1 M 4.2
22. Jeff Bezos $ 22.0 billion USA $ 24.8 M 31.7
23. George Soros $ 21.8 billion USA - $ 13.9 M 2.7
24. Sheldon Adelson $ 21.6 billion USA - $ 155.0 M 8.4
25. Michele Ferrero $ 21.3 billion ITA - $ 154.3 M 0.7
26. Larry Page $ 20.9 billion USA $ 8.4 M 5.5
27. Sergey Brin $ 20.8 billion USA $ 8.3 M 5.4
28. Dieter Schwarz $ 20.1 billion GER - $ 74.0 M 0.5
29. Iris Fontbona $ 19.9 billion CHL $ 30.2 M 14.2
30. Eike Batista $ 19.8 billion BRA - $ 3.5 M -12.1
31. Zong Qinghou $ 19.7 billion CHN $ 140.2 M 2.5
32. John Mars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3. Forrest Mars Jr.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4. Jacqueline Mars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5. Rinat Akhmetov $ 19.1 billion UKR $ 155.6 M 32.7
36. Alberto Bailleres $ 18.8 billion MEX - $ 33.9 M 9.9
37. Gina Rinehart $ 18.5 billion AUS - $ 180.4 M -8.2
38. Cheng Yu Tung $ 18.5 billion HKG $ 1,211.3 M -8.1
39. Jorge Lemann $ 18.0 billion BRA $ 50.1 M 46.1
40. Viktor Vekselberg $ 17.6 billion RUS - $ 300.5 M 25.8
3 :
abbychau(1)@2012-11-06 13:49:17個人評價
1. Carlos Slim Helú $ 74.7 billion MEX - $ 174.7 M 20.8 << 學者手腕, 天時地利
2. Bill Gates $ 63.3 billion USA - $ 269.7 M 13.6 << 三傳奇之一, MS 不解釋
3. Amancio Ortega $ 54.1 billion SPN $ 966.0 M 53.4 << Zara(上文) 平衡收益和罰金, 時袋界的騰訊
4. Warren Buffett $ 46.6 billion USA - $ 300.3 M 9.1 << 本世紀投資人
5. Ingvar Kamprad $ 41.5 billion SWE - $ 525.5 M 12.7 << 獨資獨利的模範
6. Charles Koch $ 38.7 billion USA - $ 418.1 M 14.3 << 石化家族生意, 個人能力拓展而浮面
7. David Koch $ 38.7 billion USA - $ 418.1 M 14.3 << 同上, 此為其弟
8. Larry Ellison $ 36.9 billion USA - $ 309.3 M 12.1 << 三傳奇之二, Oracle 不解釋, 手腕有點過強
9. Christy Walton $ 29.7 billion USA - $ 285.4 M 18.1 << Walmart + FirstSolar 最強繼承人
10. Jim Walton $ 28.4 billion USA - $ 237.4 M 20.9 << Walmart 不解釋
11. Rob Walton $ 27.8 billion USA - $ 232.1 M 20.9 << Walmart 不解釋
12. Alice Walton $ 27.3 billion USA - $ 233.1 M 21.4 << Walmart 不解釋
13. Li Ka-Shing $ 27.0 billion HKG - $ 67.0 M 21.6 << 誠哥不解釋
14. Bernard Arnault $ 25.6 billion FRA $ 193.1 M 23.6 << 賣夢的人會發達
15. Liliane Bettencourt $ 25.0 billion FRA $ 86.2 M 23.2 << loreal 繼承人
16. Stefan Persson $ 23.7 billion SWE - $ 30.7 M 8.7 << H&M 才是真正的時裝店
17. Mukesh Ambani $ 23.7 billion IND - $ 15.9 M 11.0 << 在印度搞化工, 黑金收支怎計只有他知道
18. Alwaleed bin Talal Al Saud $ 23.6 billion SAU - $ 5.5 M 36.1 << 投資多次得利的強手
19. Lee Shau Kee $ 22.8 billion HKG $ 202.9 M 36.9 << 基哥不解釋
20. Karl Albrecht $ 22.6 billion GER - $ 71.9 M -1.4 << 理想主義的成功者
21. David Thomson $ 22.5 billion CAN - $ 139.1 M 4.2
22. Jeff Bezos $ 22.0 billion USA $ 24.8 M 31.7
23. George Soros $ 21.8 billion USA - $ 13.9 M 2.7
24. Sheldon Adelson $ 21.6 billion USA - $ 155.0 M 8.4
25. Michele Ferrero $ 21.3 billion ITA - $ 154.3 M 0.7
26. Larry Page $ 20.9 billion USA $ 8.4 M 5.5
27. Sergey Brin $ 20.8 billion USA $ 8.3 M 5.4
28. Dieter Schwarz $ 20.1 billion GER - $ 74.0 M 0.5
29. Iris Fontbona $ 19.9 billion CHL $ 30.2 M 14.2
30. Eike Batista $ 19.8 billion BRA - $ 3.5 M -12.1
31. Zong Qinghou $ 19.7 billion CHN $ 140.2 M 2.5
32. John Mars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3. Forrest Mars Jr.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4. Jacqueline Mars $ 19.4 billion USA $ 2.1 M 2.8
35. Rinat Akhmetov $ 19.1 billion UKR $ 155.6 M 32.7
36. Alberto Bailleres $ 18.8 billion MEX - $ 33.9 M 9.9
37. Gina Rinehart $ 18.5 billion AUS - $ 180.4 M -8.2
38. Cheng Yu Tung $ 18.5 billion HKG $ 1,211.3 M -8.1
39. Jorge Lemann $ 18.0 billion BRA $ 50.1 M 46.1
40. Viktor Vekselberg $ 17.6 billion RUS - $ 300.5 M 25.8
4 :
GS(14)@2012-11-06 22:56:43黃賭毒難以判決,無上榜
金融雲端:富士康iPhone狂想曲
1 :
GS(14)@2012-11-07 00:56: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06/18059159
我不只說過一次,香港上市的富士康(2038)與蘋果之間無甚瓜葛,富士康的所謂iPhone效應純屬虛構,只是有心人炒作的狂想曲。但富士康昨天收市升超過三成,市值在一天之內急增逾60億元。富士康近日並沒有併購相關消息,升市又是iPhone效應作祟。
今次的富士康iPhone狂想曲,似乎並不盲目。投行花旗上周五的報告指,自10月份開始,富士康已經在母公司鴻海手上接到部份iPhone定單,估計未來富士康會接到鴻海一成至一成半的iPhone定單。
花旗報告進一步假設,富士康受惠於日後小米第二代手機大賣,再預計富士康會奪得Kindle Phone定單,三種產品將會於明年佔公司超過一半生意額,貢獻近60億美元的收入。
花旗的報告有大量「估吓估吓」的情節,我最抱有懷疑的,就是關於iPhone這一部份。報告指,鴻海廠房早前面對iPhone「工人荒」問題,故長遠會開始把定單分流到低使用率的富士康廠房。
鴻海獨食多年 富士康難分羹
蘋果每次推出產品,鴻海都會在事前大量聘請工人,所以工人短缺,可能只是暫時性。再者,鴻海集團事事以自己利益為大前提,鴻海絕對有能力將富士康的剩餘生產力調動到鴻海。我不相信單單因為工人荒,郭台銘會把最賺錢的iPhone生意讓給子公司。
鴻海雖然佔去富士康七成的股權,但兩間公司從不見得坐在同一條船。我去年底在本欄指出,郭台銘在2005年將富士康旗下手機業務,分拆上市,當時郭台銘已經為鴻海重返手機業務,留下一條大尾巴:鴻海講明富士康或會面對鴻海的競爭,甚至鴻海不會爭奪富士康五大客戶(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的承諾,只維持上市當日往後的8個月。即是話,就算富士康日後奪得小米及亞馬遜的大量定單,母公司鴻海隨時會加入競爭。
2007年之後,蘋果手機把富士康的客戶打到落花流水,鴻海獨食蘋果這份大生意,沒有把蘋果手機定單分給富士康;近年富士康業績一落千丈,鴻海上周五公佈業績,受惠於iPad及iPhone銷售,今年首9個月的收入又升超過兩成至2.23萬億元台幣,公司無披露有多少生意額來自蘋果,《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員指,蘋果佔公司收入高達四成,很難相信鴻海肯放棄這盤生意。
投資界不是個個都熱衷富士康及蘋果的炒作,野村分析師在報告指出,8月時富士康股東特別大會上將今明兩年關聯交易的最高限額分別增加至1.5億美元及4.63億美元。在交易限額下,富士康在明年最多只能為鴻海出產165萬部iPhone,而不是花旗所講的1600萬部。以組裝iPhone大約有4%的經營盈利比率計,生產iPhone最多在明年貢獻1800萬美元的經營盈利;富士康上半年勁蝕2.3億美元,睇怕iPhone能幫到富士康的效果,相當有限。
刻意不澄清 享受曖昧關係
富士康昨日發表通告,指公司無敏感消息需要公佈。可以預料,富士康就算從母公司手上拿到蘋果定單,也絕不會超過關聯交易的限額。
富士康刻意不澄清與蘋果關係,明顯頗為享受外間對兩者曖昧關係的印象,任由大家炒起股價。我想,郭台銘若果願意割愛蘋果生意,也只會把最低技術的部份外判給富士康。最大可能是讓富士康女工貼膠紙、入包裝,分到的margin或者低過幫諾基亞做OEM(代工生產)。
丘亦生
金融雲端:WhatsApp8蚊看百態 丘亦生
1 :
GS(14)@2013-01-31 01:10:12大頭蔡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30/18150861
全球用戶達四億的WhatsApp,傳出Android版下月中開始收取0.99美元的年費,立刻引發網上排山倒海的討論,WhatsApp的香港用戶多達300萬,成為全城熱話並不出奇,但為了這區區8元而動氣有之、醞釀杯葛有之,這現象卻提醒我,有時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一樣,都不容易從理性角度來解釋。
本來,消費者對這件事最正路的演繹,是WhatsApp有其他不用付費的選擇,例如Line或微信。當然,WhatsApp用戶面對芸芸應用,仍然選擇WhatsApp,必然是它有個人之長,如訊息不會被審查及介面簡潔易用,另一原因自然是最多人用,享受到越多人用越方便的網絡效應,這些優勢是否足以留客,就要看8元的年費,跟WhatsApp帶來的額外價值,加上呼朋喚友轉App的成本,孰高孰低。
突然冇著數 大叫不爽
不過,這種冷若冰霜的成本效益分析,絕不是我這兩日最常聽到的理由,我最常聽到的,反而是「之前都免費,無端端收錢,唔like」。這種情緒反應,是因為用戶的status quo轉差,由有著數變成冇咁著數,如夢熊兄所講,你搞到我變負數,自然要鳴槍示警。至於WhatsApp的收費本身,是否物有所值,都統統被先前免費這條線抹掉了。雖然WhatsApp對不少用戶來說,用量絕對比一眾付了費的應用、玩了幾回便放下的遊戲、買後只看了一章的電子書多出不知多少倍。
這種情況,有點像當初一些報紙的網上版,一旦轉為收費,也出現類似的牴觸情緒。這類心障,近年的行為金融學已頗多著墨。例如200蚊買了港交所(388),跌到70元也沒有止蝕,到現在升回150元也不肯賣,就是受到200元買入價這個原初狀態影響,至於港交所今時今日到底還值不值200元,明明可能知道答案,也不想接受。
再舉一個類似的心障例子,友人WhatsApp你,被業主加租迫遷的利苑,正向每名幫襯的街坊贈送一隻價值20元的裹蒸糭,即使你身在三條街之外,也可能飛撲去排隊輪糭。但假如你正打算買一部電腦,而友人告訴你三條街外的蘋果門市大減價,每部Mac機由一萬元勁減至9,980元,你可能連睬佢都費事。查實兩者節省的金額一樣,反應卻出奇地大不同。
情緒掩理性 促成泡沫
也有認為WhatsApp的Android版用戶條款中,雖然早列明免費使用期只有一年,之後便要逐年繳費,但由於iPhone版只需收費一次,感覺上並不公平。讓公平凌駕產品本身的價值,這也是非理性的表現,卻往往主導了消費決定。即使iPhone版本也收年費,其實對不打算轉用iPhone的WhatsApp用戶來說,是毫無關係的,卻可能令他們順氣交年費。
情緒蓋過理性評估的情況,在金融市場及樓市中也時有出現,是促成股樓泡沫或冧市的主導因素。這種心理障礙不易打破,很多時明知故犯,在諸如WhatsApp這等消費行為,時間有可能慢慢矯正心態,正如這一兩年開始有較多報紙在網上收費而站得住腳,反而是金融市場最難看破,看看現時樓市,便知道喝都喝不住。
丘亦生
金融雲端:當香港模式遇上中國模式 丘亦生
1 :
GS(14)@2013-02-05 00:38:2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204/18156197
港鐵(066)能夠成為全球少數賺大錢的鐵路公司,靠的是「地產+鐵路」這招絕技,港鐵一度希望以這霸氣一招走江湖,殺出香港,內地自然是首個需要攻破的山頭,但進軍內地十年,取得的五個項目,有哪一個是採用這模式來發展的?答案是:零。
冇錯,港鐵確實在深圳龍華線有上蓋項目,但這是透過拍賣投回來的,並非鐵路項目的一部份,所以沒有成本優勢,而且既非興建鐵路時已獲得該地產項目,難以早早規劃樓盤與車站的協同效應,便無法發揮樓盤的最大價值。
為甚麼香港能,中國不能?一來因為土地開發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不會輕易放手,二來內地規定土地出讓必須經過常規的招標拍賣程序,故難以把土地開發權綑綁至鐵路項目一起轉讓。
港鐵北上 冇地產項目補貼
港鐵不但拿不到地產項目,有時甚至連地下商舖的經營權也沒有,在票價上也沒有發言權,市政府說票價要減便減,不要奢想有甚麼可加可減機制。好像港鐵營運的北京四號線,便不准在站內建商場,而且票價由原來協議的3.34元(人民幣.下同),變成劃一收2元。
那港鐵是如何獲利呢?單憑自身效率的改善,不賠錢已經算壯舉,最後還不是靠政府補貼,如北京四號線單單2010年便獲政府補貼了6.4億元。深圳四號線的補貼,從2011年通車至2018年估計共高達42億元。
不過,這種由政府幫補的回報,注定upside有限,而且難以事前計數,也受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影響,二線城市更難以負擔,所以港鐵在武漢及瀋陽的合作談判,最後都無疾而終。
固然,內地正興起建地鐵熱,單單去年底,已有34個城市在建或新批城鐵項目。不過,項目繁多與有利可圖是兩碼子的事。在內地,基建是政績的一部份,不是一句回報差便可以打發的。
港鐵要在內地爭項目的另一大困難,就是對手可以無底線,我指的是bottom line。新一期《新世紀》周刊便爆料,指京滬高鐵的兩家股東──由平保(2318)牽頭的保險公司財團,以及社保基金,都齊齊向鐵道部施壓,希望鐵道部購回其合共23%股權。
阿爺話晒事 改票價要硬食
據報道,當日京滬高鐵要找外方投資,找上了國壽(2628),國壽耍手擰頭,於是找上平保,平保內部曾以風險高為由三度否決,最後由國務院出面,「要求」平保支持,平保當時估計,開通後五至十年都不會有回報。
怎知項目上馬後情況更惡劣,不但工程大超支,而且說好了的票價話改就改,再而是沒有管理發言權,項目與其他政府單位的拆賬安排更不明不白。高鐵的人流量確實比預期理想,但考慮了其他成本後,七除八扣,要賺錢可能遙遙無期,所以連社保基金都嚷着要退股,然而鐵道部怎會讓你「來得安、去也寫意」?
港鐵面對這些國家敢死隊,可說未出招已被廢武功,要食大茶飯恐怕一廂情願。香港模式,原來只在自己地頭行得通。
2 :
GS(14)@2013-02-05 00:39:40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2-01/100488602.html
「2012年京滬高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滬高鐵)客票收入為173.8億元,不包含廣告收入和平站商舖收入。」近日,一位接近京滬高鐵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預期到2月底,京滬高鐵將達到開通以來累計運送旅客1億人次。」
京滬高鐵的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上述運營數據尚未經過審計,數字並未最後確定,也還沒有提交董事會。他透露,173.8億元的收入包括跨線收入,即其他列車使用京滬高鐵支付的線路使用費等。
在2012年6月底開通一週年之際,鐵道部曾對外宣佈,京滬高鐵年運送旅客達5260萬人次,但未披露具體財務數據。據財新記者此前瞭解,自2011年6月30日通車,京滬高鐵運營半年後的客票收入已達70億元,而2012年7月一個月的收入就有18.6億元,收入增長較快。
多位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都向財新記者表示,京滬高鐵收入的確超出預期,在其開通首年收入即覆蓋運營成本、折舊與貸款利息支出,現金流為正。但京滬高鐵離盈利目標依然差之甚遠,而且運營成本仍在變動,特別是與鐵路局的委託運營成本談判進展艱難。
儘管京滬高鐵運營形勢喜人,但其以市場化方式引入的兩大機構投資人——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退股的要求。據財新記者瞭解,兩家投資機構於2012年下半年分別提出希望大股東中國鐵路建設投資公司(下稱中鐵投)代表鐵道部回購股份。目前,鐵道部甚至更高層面仍在協調此事。京滬高鐵股東「用腳投票」,盡顯了鐵道部市場化融資中的種種尷尬。
運營增長有壓力
「春運太忙,都在一線,一切暫時緩談。」京滬高鐵新聞處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濟南局在1月26日宣佈進入春運,京滬高鐵即開始實行高峰圖,濟南西站在春節前後的兩段高峰期計劃開行列車77.5對,平均五分鐘有一趟列車發到站。
中信證券行業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京滬高鐵去年8月、9月旅客日均發送量同比出現大幅度增長,增速可能分別達到約55%和70%,顯示客流量已經恢復到較高水平,表明輿論已經從安全事故轉移到鐵路建設和改革方面。「7·23」動車事故的衝擊基本消退。
中信證券測算,京滬高鐵目前開行對數呈上升趨勢,本線G高鐵開行列數由上年平均65列增至85列,同時跨線G高鐵也由26列增至39列。2012年4月和10月客座率均超過70%,2012年前10個月平均客座率或超過60%。另據財新記者瞭解,京滬高鐵與滬寧、滬杭、武廣等高鐵線路的上座率都相當不錯,基本做到現金流為正,但這並不代表鐵路整體旅客運輸量的增長樂觀。
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透露,2012年鐵路投資共計6300億元,「落實得比較好」。2013年鐵路投資增加到6500億元,其中發債規模仍為1500億元。但他也表示,雖然鐵路的客運率上升,但相較於其它交通方式,增長仍是最低的,這和高鐵大量開通的現狀並不對應。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18.93億人次,同比增長4.8%;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為3.2億人次,同比增長9.2%。上述接近發改委的人士透露,鐵道部此前13個局級崗位的人事大調整,主要就是為了抓運營。
2013年1月17日,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強調,到2015年,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2萬公里,其中高鐵1.8萬公里。鐵路網規模快速擴充,高速鐵路大量投產運營,鐵路運輸安全則面臨更大的困難;「十二五」後三年,全路要完成基建投資1.33萬億元,投產新線2.07萬公里,每年完成的投資規模和投入運營的新線數量都在高位運行,確保建設資金來源、工程質量安全、新線順利投產面臨不少困難。盛光祖稱,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運輸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客貨運輸收入的壓力加大,經營形勢嚴峻。
成本未定
京滬高鐵目前的收入已可覆蓋委託運營成本、折舊與利息支出——後兩項支出比較固定:按照40年折舊計算,2200億元總投資每年折舊55億元;總投資的一半是貸款,按照5%的利息計算,年利息約60億元。
但委託運營成本實難確定。京滬高鐵公司需要委託北京鐵路局、濟南鐵路局、上海鐵路局來運營。比如動車是鐵路局購置的,京滬高鐵租用;動車的維護也由鐵路局負責。委託運營費根據基礎設施的使用維護成本、運營服務的性質及市場競爭等因素制定。
2002年鐵道部出台的《路網使用費管理辦法》規定,路網使用費是有關單位佔用鐵路資源、使用鐵路基礎設施、接受相關服務而支付的費用。像京滬這類線路,收取的線路使用費只有60多元,如果核算到人頭,人公里(將一位旅客運送一公里)不到0.10元,票價收入是人公里0.42元。這一辦法雖幾經修訂,但收費標準大致沒有變化,顯然已與現實成本不符,而且高鐵的服務要求高於普通列車,所以鐵路局就需要和高鐵客運公司重新商談委託運營成本。
據財新記者瞭解,京滬高鐵運行的第一季度委託運營費是9億元,第一年約30多億元(不含電費),2012年年度約60億元。但鐵路局仍然認為真實成本要大大高於這一水平。京滬高鐵的一位人士稱:「高鐵是個新事物,所以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成本有多少,他們(指接受委託運營的鐵路局)覺得高兩倍都不夠,鐵道部決定請會計師來審計,看看成本到底有多少,現在審計結果還沒出來。」
他認為,即使審計結果出來,也只代表已發生的成本,而動車還沒有到大修期,運營時間長了,設備的維修成本也將上升。配件供應商主要是賺維修部件的錢,同樣的部件在維修期購買有可能比新車配件價格上漲兩三倍,所以在和鐵路局進行委託運營的談判中,成本部分只能一年一談,是個變量。
以天津某輕軌為例,運營成本約佔收入的40%多。以60億元的委託運營費用再加上20億元的電費,80億元的運營成本約佔收入的46%。
不過,上述京滬高鐵內部人士稱,委託運營費用很難測算,因為大多數鐵路線都有跨線服務,除了固定資產使用之外還有大量的人員服務,京滬高鐵上維護安全的人員很多,但這些人屬於鐵路局,在車站執勤,維護整個鐵路線上的安全,並不只是為京滬高鐵服務。「京滬的整個成本怎麼算?它的成本早就被扔到大鐵路里面了,很難釐清。」
上述京滬高鐵內部人士認為,如果按照實際發生的成本定價,京滬肯定會虧損,這幾乎是所有鐵路線面臨的問題——票價是被限制的,但包括油價、電價等在內的鐵路的成本是市場化的。貨運每噸公里只有0.1151元,跑100公里才11元,誰願意幹?所以鐵路一直承擔了很多國家的政策性虧損,卻沒有補貼。現在要是把京滬的成本完全市場化很難,但投資者要的是回報,而在鐵路領域價格是失靈的。
但上述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則表示,定價低是因為鐵道部壟斷,鐵路並非充分競爭的市場。由此,鐵道部似乎走入一個悖論,因壟斷而定價不能市場化,不市場化則難以有真正的市場價格。而不市場化的鐵路又要引入市場化的投資者,引發股東爭議或矛盾勢在必然。
股東不滿
2007年12月,京滬高鐵股份公司成立,這是高鐵第一次引入市場化的機構投資者。中鐵投代表鐵道部投資,股權佔比56%,七家地方政府投資公司總計佔約20%,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四家保險系投資團發起人,其餘三家為泰康人壽、太平洋保險、太平人壽)投資160億元,佔比13.9%,為單一第二大股東;社保基金出資100億元佔8.7%。
機構投資者的不滿由來已久。2012年下半年,平安與社保均提出了希望中鐵投代表鐵道部回購股份,至今無果。據財新記者瞭解,兩家機構對京滬高鐵主要的意見是:
一是投資規模超出預期。京滬高鐵可研報告顯示的總投資是1600億元,在外部機構入股後,2008年1月京滬高鐵開始動工,最後總投資達到2200億元,其中徵地就比預期多花了200億元。
二是票價調整。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二等座票價為555元,每公里為0.42元,而投資者按照可研報告自己建立模型測算所得票價是0.48元。目前的高鐵車票定價水平低於投資者預期。
三是公司治理不規範。京滬高鐵開通後多次調整運行圖,即調整行車數量。其間還減少過發車數量、降低過商務艙價格等。「鋪畫權掌握在鐵道部手中,但這些調整都不會告知股東,我們沒有任何話語權,這些變量都影響我們的投資收益。」一位投資人稱,「我們是長期投資,前十年不會盈利,主要靠後十年賺錢。但現在看到的不確定性因素過多,比如高鐵降速,就勢必影響到發車密度,並影響到將來的運營收入。」
四是鐵路清算系統不透明,股東難以獲知跨線收入是否完全併入。上述投資人強調,保險資金作為長期投資者,追求穩定回報,高鐵投資類似債類的股權投資,所以希望財務模型能測算長遠投資收益,如果變量太多就無法測算。
一位鐵路系統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鐵道部本來就是收支兩條線,收入全部進結算中心,中心分完賬,再給各鐵路局或公司拔款,各公司再給股東分賬。各鐵路局之間結算很繁雜,北京局的車跑到廣鐵集團,每個車站賣了多少票,車在廣鐵基地維護,該交多少錢,股東哪能搞得清?」
對於投資人的「牢騷」,京滬高鐵一位內部人士也大吐苦水。他認為,股東在鬧的原因是地方的徵地拆遷費用超出預算,總徵地費用由地方按當地標準出錢徵用,審計後以費用入股,費用超支所佔的股份就增大,必然攤薄外部機構投資人的股份。加上京滬的股東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投資公司,地方政府建鐵路主要是帶動本地經濟發展,並不靠入股掙錢,但這和投資人的訴求相衝突。
「京滬高鐵的地方拆遷費用超了200億元左右,主要是可研階段對拆遷面積測算不準,實際上還增加了一些邊角地要一起徵用。地方政府是這部分的實際出資人,徵地工作又特別難,機構投資人只出錢不出力,站著說話不腰疼。」上述京滬高鐵內部人士表示。
目前京滬高鐵運營良好,從商業角度上看已經超出預期,但投資人依然不滿。如果再往前追溯,亦可稱「強扭的瓜不甜」。據財新記者瞭解,當時平安保險集合四家保險公司共同投資,由平安負責投資管理,這是保險公司第一次集體投資鐵路,此後再也沒有看到保險公司集體投資的案例。
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當時京滬高鐵投資規模大,資本金佔比要達到50%,鐵道部急於尋找社會資金支持。最初,保監會希望中國人壽牽頭,但中國人壽首先認為投資存在不確定因素。當時鐵道部表示「可以考慮給你們董事席位」,但在投資者看來這是股東天然就應該獲得的;其次,中國人壽認為京滬高鐵的票款等收入確認方式並不清晰,還是在鐵道部的大賬中。對此鐵道部最終沒有給出清晰的答覆。中國人壽認為,鐵道部軍事化管理色彩較重,離市場化還有很大距離,初期接觸之後沒有再跟進。
最後,京滬高鐵投資項目由平安牽頭投資。據財新記者瞭解,平安內部曾三次否決了這一投資,認為存在風險,並由保監會遞信給鐵道部,希望增加一些承諾,但鐵道部的回覆並無改進。最終國務院出面協調,要求保險公司支持京滬高鐵。在這一大背景下,平安被動地投資了京滬高鐵。平安當時預測,京滬高鐵三年半的建設期,以及至少5年到10年的運營期都不會有回報,這樣的投資項目並沒有吸引力。
「我們並不追求超額回報,而是希望得到長期穩定的回報。股東之間可以不平等分紅,在投資和運營不賺錢的時候能夠給我們5%以上的回報,將來賺錢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少拿錢,有點類似於優先股。」一位保險公司人士對財新記者說,「當時還希望鐵道部能夠回購股份,但是鐵道部太強勢,未能簽署這樣的協議。」
事實上,鐵道部非常需要補充資本金,在京滬高鐵引入投資人之後,建設中的武廣高鐵也開始尋找投資人,中信證券還曾經為此做了推介材料,但真正有實力的長期投資人無非就是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等幾家,他們感覺在京滬高鐵的投資上吃了虧,對武廣的投資就非常謹慎,至今其他鐵路的投資項目並無進展。
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下台之後,鐵道部不再像過去那麼強勢,投資人感到有了重新談判的可能性,遂提出回購股份的動議。「我們只是和中鐵投談,但他們也沒錢。」上述投資人稱。
而中鐵投融資部的一位人士對財新記者稱:「這個事情還得問鐵道部,我們在京滬高鐵只有一名董事。」京滬高鐵一位人士則對投資人的做法頗為不滿:「他們可不只在找中鐵投協商,還給鐵道部和更高層寫信。既然投資就得認賬。」
「我們只是希望與鐵道部重新談判,鐵道部要從社會融資就得改善公司治理與透明度。」一位投資人表示。
上述京滬高鐵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鐵道部高層目前正在協調此事。 ■
本刊記者陳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
金融雲端:十年十倍幾番新 丘亦生
1 :
GS(14)@2013-04-01 12:27:5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28/18209769
哥哥、沙士、美伊戰爭……今年是很多事情的十周年,果真十年人事幾番新,連金魚缸中的股王,也經歷了改朝換代。重溫過去十年的十倍股,也帶來「我為甚麼錯過了這麼多」的感慨。
我用股壇長毛David Webb的股票總回報數據庫,找出過去十年的十倍股(Ten-baggers),由於該數據庫會把股息回報計算在內,故此比單純比併股價升幅更為準確。結果發現,過去十年出現了94隻十倍股,佔逾1,500隻股份的6%。
大價股也有狂牛印記
不要以為,能夠有十倍回報的股份,一定是二、三線股,查實名單中,不乏熟口熟面的大價股,如升23倍的港交所(388)、61倍的騰訊(700)、29倍的大快活(052)。
事後孔明,也絕非無迹可尋,如自由行帶旺珠寶化妝品消費,於是六福(590)、周生生(116)及莎莎(178)均榜上有名,而濠賭股的崛起,則令銀河娛樂(0027)市值暴漲,帶來69倍回報。
有趣的是,94隻十倍股中,只有9隻是H股,再一次印證內地經濟高速增長,與中資股的表現,並無必然關係。
這張名單可以歸納到甚麼呢?原來要尋找十倍股,真的不用隔山打牛,可以從身邊的股份找線索,前富達明星基金經理彼得林治(Peter Lynch)的揀股原則仍然適用。當然,掌握行業大勢也很重要,有時無論股份基本因素如何,也難敵行業的大退潮,看看昔日股王滙控(005)、宏利(945),如何在金融體系的去槓桿化下被摘掉光環,便知道甚麼是形勢比人強。
要捕捉十倍股,事後看永遠覺得一目了然,事前看卻是混沌一片,正如十年前如何會猜得到自由行會發展到橫掃廣東道、藥房稱霸銅鑼灣的境況?再者,微小的錯誤,往往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結果。
功課做不足 隨時捉錯路
我最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周二剛公佈業績的聲學零件生產商瑞聲科技(2018),去年多賺七成,股價連日創新高,以最新股價計,市值已高達445億元,超過富士康(2038)不止一倍。事實證明,瑞聲科技才是貨真價實的蘋果概念股,去年開始更取得三星的大定單,可說左右逢源。相比多年來被誤會是蘋果代工商的富士康,實情是諾基亞及LG的供應商,與諾基亞才是真正的唇齒相依,直至最近,才傳出母公司有機會把些少蘋果定單分流至富士康,但仍限於以訛傳訛階段。一個誤解,影響差天共地,瑞聲2005年上市以來回報11倍,富士康2005年上市以來回報負22%,可見投資者功課一旦做得不足,分別可以很大。
我知我知,你最關心的,肯定是下一個十年的十倍股王,但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不如先問一問自己,是否有定力持有一隻股份超過十年。
丘亦生
2 :
GS(14)@2013-04-01 12:33:55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70557
文章由 價值人 » 週六 3月 30日, 2013年 10:16 am
資本主義下,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new industry誕生, 人人對new industry充滿期望大量投入資金, 老千更會改個名就當自己係new industry一員 :bbs21: , 因為new industry係新野夭折率奇高 ;
New Industry Bubble burst, 但唔係話new industry冇用只係變為Normal products, 最後跑出的就係 winner (say 5 out of 10,000), winners 成為成份股 而 9,995 dogs 繼而消失
o的人不斷看倒後鏡, 10年有幾多倍升股 / 20年有幾多倍升股 真係有意義咩 ???
中國人性格最愛一將功成萬骨枯, 眾人偏愛追星遊戲, 個game未爆就跟隨發下夢, 但現在已冇new industry誕生, 假夢就大把 / 老千又勁多 / IPO 易過借火, 以天價坐star segment 混水摸魚風險大到 :bbs36:
文章由 cy8 » 週六 3月 30日, 2013年 6:05 pm
但過去十年爆升既都係自由行或中國人財富上升帶動既股票喎
唔算係咩假BUBBLE
你自己七八年前都仲堅持每四五年可以無風險一倍
呢十年你錯在自己個D末日論啫
文章由 價值人 » 週六 3月 30日, 2013年 6:38 pm
乜唔係貪腐/走私/落格....咩 ??? :bbs21: :bbs21: :bbs21: :bbs21:
文章由 investdaily » 週六 3月 30日, 2013年 11:28 pm
10 年 10 倍股方程式 (a simplified but achievable case)
1. Revenue 增長與中國 GDP 一致
2. Profit margin and valuation stable
=> 10 年後 Revenue 10x + Profit margin 不變
=> earnings 10x + Valuation 不變 => Share price 10x.....
文章由 johnson1 » 週日 3月 31日, 2013年 12:07 am
全副身家入哂十倍股至有用!
文章由 價值人 » 週日 3月 31日, 2013年 12:15 am
developing countries龍頭股的organic growth一早已分享唔到GDP growth
更加唔好講 GP margin 有可能 stable
五木呢種想法去N年前的美國就得
文章由 investdaily » 週日 3月 31日, 2013年 1:08 am
真係唔知五木大師亦有此想法⋯
如有類同,純屬巧合⋯
此式僅為投資思考的起點,當中存在好多變數⋯
但亦有不少討論空間,相信會十分有趣⋯
試想下,十年後港股邊個行業營業額會比而家大十倍?
文章由 價值人 » 週日 3月 31日, 2013年 9:28 am
主因係老共的GDP growth 純靠capital investment, 以 financial statements計, Capex growth (expense side) 大於 Revenue growth (income side), 亦未計因政治問題 GP margin趨嚮往下走 導致 GP growth (net income side)直頭負增長
呢個問題, 基本上係大陸學者都明白老共純砌GDP條數, 只係出面死都要用 developed countries 的 growth path去放在大陸身上, 學者甚至明言 capital investment好大部份比官賊食左, 導致以工資伝導印鈔也大為削弱....要以政策指導工資升幅, private business 分不到印鈔但要頂政策工資升幅...squeeze all margin .... Game over !!!!
所謂10年上升10倍股, 睇睇下面 formula 就明
GDP = C + I + G + (X - M)
印鈔炒不多全去了 I + G, 而 I (infrastructure not business investment) 有 70-80% 被官賊落格 / G亦係乩開公數, 變相 P1 luxurious / P1 properties (每官賊 >100套房) / 豪賭 分曬瘋狂印鈔
另外, high efficiency / high utilization rate 會令大陸13億人就業不足繼而影響穩定, 所以相比10年前 efficiency/utilization rate 係大幅降低了
文章由 investdaily » 週日 3月 31日, 2013年 1:14 pm
多謝價大熱心分享!
這個宏觀問題非常重要,亦十分有趣。
大陸未來十年增長能否保七?用甚麼模式推動增長?
認清方向,可避免跌入#陷阱。
官賊模式再增長十倍,等於自取滅亡。
消費拉動又未成氣候,需要第三個方案。
我估其中一個可能係透過金融改革,推進市場主導的投資。
當中不難找到十倍的機會。
3 :
ng caddy(36072)@2013-04-01 12:36:19那都是托中共,放自由行來香港之福,加上大陸人愛IPHONE,如沒有自由行/大陸人愛IPHONE.恐怕那會升那些股,十年十倍幾番新,還看大陸(中共)
4 :
ant2012(35387)@2013-04-01 13:02:553樓提及
那都是托中共,放自由行來香港之福,加上大陸人愛IPHONE,如沒有自由行/大陸人愛IPHONE.恐怕那會升那些股,十年十倍幾番新,還看大陸(中共)
下一步是否那些資金走出去企業受惠?
5 :
ng caddy(36072)@2013-04-01 13:10:28最主要看大陸人愛消費什麼,以上的股,是看大陸人消費習慣(那些貪污等等),看清楚消費習慣,再看基本面(我不懂看),十年十倍幾番新 ,應該沒有問題
6 :
ant2012(35387)@2013-04-01 13:16:125樓提及
最主要看大陸人愛消費什麼,以上的股,是看大陸人消費習慣(那些貪污等等),看清楚消費習慣,再看基本面(我不懂看),十年十倍幾番新 ,應該沒有問題
薬,因污染嚴重
7 :
wilflo(35306)@2013-04-06 20:56:51其實十年前有冇邊隻ten bagger唔係概念股?
金融雲端:幣加火 丘亦生
1 :
GS(14)@2013-04-12 00:46:2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1/18223676
甚麼是近期升值最勁的貨幣?答案可能令你意想不到,是一隻虛擬貨幣Bitcoin,今年至今升值18倍,看得大家嘩嘩聲,有說這是顛覆性科技,有望挑戰傳統由政府壟斷的貨幣制度,也有人死批這是行將就爆的投機泡沫,對我來說,則是對全球濫發鈔票投下的不信任票。
Bitcoin是由網上一個化名Satoshi Nakamoto的人,於四年前設計的虛擬貨幣系統,Nakamoto雖然是一個日本名字,但外界對於他或她是否日本人也無從確定。
鑄幣過程不經銀行政府
與真鈔一樣,每單位Bitcoin都有其獨特的鈔票號碼,一般人要取得Bitcoin,可以透過一些網上交易平台,向賣家購買。如果要取得新發行的Bitcoin,則要成為Bitcoin礦工,借出電腦的若干資源,以點對點(P2P)的技術,協助進行一些需要大量運算的任務,賺取新幣。
整個過程就像網上遊戲的金幣一樣,全程沒有政府及銀行參與,而發行量受礦工的數量限制,程式中也有一個封頂的數量,故不會像各國政府一樣無止境地印鈔。貨幣的記賬及管理,由多部電腦按一個開放源的程式控制,有加密保安,所以即使每個Bitcoin都有記認,但要找出誰人持有多少並不容易。
現時接受Bitcoin的商戶甚少,主要是用作一些網上交易或賭博網站的結算,不過隨着其知名度越高,認受性開始建立。
加拿大有人賣樓,肯以Bitcoin收取樓價;紐約有地產經紀,容許租客用Bitcoin交租;芬蘭一家軟件公司更提出以Bitcoin出糧;維基解密亦用來收捐款。至於進一步確認Bitcoin地位的,是有黑客入侵一些交易平台「打劫」,坊間亦有東施效顰的虛擬貨幣登場。
近期Bitcoin熱炒,兌美元的滙率,幾乎一個月翻一番,年初的兌換率還是13.5美元,最新竟然已報250美元。以已發行的單位1,100萬計,其流通市值已達28億美元,對一個無名氏無中生有的構思,能取得這成績不可謂不神奇。網上流傳一些傳說,指有網友幾年前以10,000個Bitcoin單位,外賣了兩個大薄餅,以今日幣值計,兩個薄餅已值250萬美元!
外界認為,造就Bitcoin異軍突起的,是塞浦路斯政府早前擬向存戶徵收巨額存款稅,令當地人有感儲蓄無處容身,遂轉投Bitcoin,以避高稅甚至外滙管制的風險。
當然,Bitcoin的急升,亦引發投機需求,已有基金推出專門投資於Bitcoin的基金。傳媒廣泛報道,亦令其知名度大升,好像彭博社在本周二,便有36段關於Bitcoin的報道,比本港不少藍籌公司的曝光率更高。
炒味太濃反損害持續性
我覺得,Bitcoin現時炒味太濃,反令人質疑其可持續性。「上帝要佢滅亡,必先令他瘋狂」,事關升值太快,投資保值味道太濃,反而削弱其交易功能,人人買來當限量版收藏,而非拿來消費,Bitcoin便難以像真的貨幣般流通,一旦「炒燶」,便很易曲終人散。
我不會對Bitcoin太認真,它暫時還未具備顛覆傳統紙幣的條件,要游說人把身家財產轉賬至Bitcoin的錢包內,相信要費不少唇舌。
它既沒有存款保險,幕後主腦的神秘背景亦難叫人踏實,而大國政府又怎會願意讓獨家發鈔的鑄幣權拱手相讓,所以Bitcoin必定成為公敵。最近已有噪音,認為Bitcoin持有者應該要交資產增值稅。
與其憧憬Bitcoin將化身未來貨幣的超新星,倒不如視之為對現有貨幣制度的不信任投票。歐美日英為了振興經濟,已經把印鈔機開動了整整六年,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問號,這個「靠個信字」的鈔票發行制度,可以容忍政府再濫發多少鈔票,才會真正動搖根基,而這個tipping point的出現,又會是怎樣的境況?
Bitcoin預設了在無政府狀態下也可以運作,本來就是應對這情況而出現的,不過距離完善還有一段距離,即使充當愛的替身,也只是一個相當不完美的選擇。我們對傳統貨幣再不滿意,也恐怕難捨難離。
金融雲端:「屍」有化之路 丘亦生
1 :
GS(14)@2013-04-13 16:36:1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2/18225509
戴卓爾夫人逝世,其歷史功過的評論汗牛充棟,各大名家空群而出,多到無法看得完,但昨日吸引我眼球的,反而是專業財經雜誌《Finance Asia》編輯Nick Ferguson一篇文章,是關於他與父親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發生於鐵娘子大力推動的私有化浪潮背景下。
Ferguson的父親是老牌電訊公司英國大東的工程師,負責鋪設海底電纜,經常要駐外地,那時約10歲的Ferguson,隨着父親周遊列國,時而居於夏威夷,時而落戶西班牙,當時大東福利好,連學費及稅務都有津貼。
港人對英國大東不會陌生,它曾經是香港電訊的大股東,在港獨市經營固網及長途電話,除了香港外,其電訊王國遍佈澳門以致多個海外市場,一度是賺錢機器。
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力sell私有化的好處,以全民皆股的概念,游說工人接受,做公司的主人翁。當時工人以為,私有化既可分得股份,又有助公司籌集新資金,提升設備及投資於新業務,甚至會增加職位。
英國大東由盛轉衰
成立於1860年的英國大東,由於業務大多不在英國本土,政治阻力最低,所以是首批被鐵娘子私有化的公司,在1983年上市,Ferguson的爸爸因此也分得股份。
私有化後,擺脫了政府的羈絆,大東開始削減成本,他爸爸過去享受的駐外津貼被削,Ferguson一家不能再跟隨外派的爸爸,要分隔兩地。同時間,管理層卻在大加酬金及股息,這些舉措確實令股價有一定起色,但管理層越來越心雄,開始追逐潮流,在科網熱潮下把自己包裝成一隻科網股,大肆搞互聯網骨幹網(internet backbone)基建,把其他業務陸續出售,其中世紀大刁便是把香港電訊出售予李澤楷的盈科數碼動力,以換取電訊盈科(008)的股份。當時,Ferguson爸爸已經退休,手上的大東股份,仍然給他一個夢。
撤出香港證明是一子錯,亦決定了英國大東往後的坎坷,手上的電盈股份固然隨着科網泡沫爆破而大貶值,賣掉其他尚有「錢」景的流動通訊業務,一注獨贏互聯網光纜骨幹,更加是嫌命長。在眾多電訊公司爭相投資下,光纜基建嚴重供過於求,此後十年,大東在債務纏身下苦苦支撐,市值大萎縮,要不斷沽售家當自保,但管理層卻照加薪如儀,引發股東連番聲討。
內外交迫,大東老態畢呈,早幾年分拆澳門及加勒比海等四個小市場的業務上市,餘下的本業去年被Vodafone以10億英鎊吞併,本月1日正式在倫敦交易所退市。至此,大東的電訊王國完全瓦解,成為昔日不會放在眼內的Vodafone的一個小分支。
英國大東作為戴卓爾夫人私有化實驗的先驅,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鐵娘子向員工承諾的美好前景,最終也沒有兌現。當然,我無法知道,大東當年若沒有私有化,遭遇會否較佳,可能仍然難敵新晉電訊商的挑戰,管理層或許不會那麼冒進趕潮流,其沒落之路可能因而押後也說不定。
員工消費者未必受惠
我引用大東的經驗,不是要說明私有化失敗的必然。事實上,當年眾多國企被私有化,相當於英國版的國退民進,這是我一向贊成的,但要緊記,私有化不會保證自立的企業一定成功,有時甚至會加快滅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亦指出,國企私有化的失敗例子不在少數,而且不是所有行業的國企都適宜私有化。
近年不少對歐洲私有化的實證研究指出,私有化初期失業率大多上升,要到私有化一段時間後,產量有所增加,才對就業有些許幫助。不過,確實有證據顯示,國企私有化後不論在銷售額、盈利能力及效率方面均有明顯增長,而負債亦下降,但實際原因是因為私有化,還是因為缺乏競爭或放寬監管等因素,卻未有定論,而研究亦發現,這些增長帶來的全部財務回報,大多由管理層及股東攫取,消費者及政府反要蒙受損失,而說好了的服務減費,往往不會兌現。
私有化的另一贏家,是幫助一眾國企上市的銀行,私有化浪潮為他們帶來大量投行生意,直接推動當地金融業的發展,配合大肆解除監管的金融大爆炸,倫敦金融業由此升呢到另一台階。
說到底,私有化不會解決所有問題,也會帶來另一些風險,它對提升效率肯定有幫助,但成果未必各方都可以雨露均霑,員工、政府或消費者甚至有機會要蝕底。Ferguson是專門報道金融市場的財經記者,我相信他也篤信市場機制,但從大局看是一回事,親身被這股浪潮捲着走,又是另一回事,他對私有化,肯定有百般滋味。
丘亦生
2 :
GS(14)@2013-04-13 16:37:27http://www.financeasia.com/News/339230,thatchers-privatisation-legacy.aspx
Thatcher's privatisation legacy
How the promise of increased British competitiveness and greater prosperity has not materialised, and why I didn’t get to grow up in Hawaii.
By Nick Ferguson | 11 April 2013
Keywords: margaret thatcher | privatisation | cable & wireless | pccw
inShare
I was 10 when the company my dad worked for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state-owned firms privatised under Margaret Thatcher.
Cable & Wireless was one of those venerable old bastions of empire, tracing its origins back to the dawn of the telegraph. In one form or another, the company had been operating a global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since 1860 — until it ceased to exist last year.
Of course, Cable & Wireless is just one example, but Thatcher herself repeatedly claimed to have diagnosed the ills of government planning through the lens of her father’s greengrocers in Lincolnshire. “There is no better course for understanding free-market economics than life in a corner shop,” she claimed.
That just about sums it up. At the core of Thatcher’s monetarist project was the parochial claim that the high inflation and low growth of the 1970s was entirely domestic in origin — the “British disease”. News of the oil crisis or the end of the gold standard or IMF-enforced austerity clearly didn’t make it to the Lincolnshire fruit-and-veg industry, and why would it?
My dad spent most of his career at Cable & Wireless, working as an engineer on the fleet of ships that strung thousands of miles of cables around the planet, connecting Britain to the far-flung corners of its former empire. Its assets included Hong Kong Telecom, as well as businesses in Japan, Singapore, South Af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atcher came to power in 1979, having identified the solution to the country’s stagflation as public spending cuts and more austerity. Privatisation, she argued, would help to raise money for the public coffers and give managers the freedom to cut costs and re-invest the proceeds.
Brilliantly, she also managed to seduce workers into believing that it would hand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people — a kind of “popular capitalism” that was so seductive it was adopted b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It was taken as a matter of faith that financial gains would be invested in upgrading the enterprises once they were privatised, installing new machinery and hiring more labour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while increasing output at falling prices," writes Michael Hudson, a research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Kansas City, the home of modern monetary theory, in a long essay on British privatisation. "Workers were invited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finance-capitalists-in-miniature, earning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by investing their savings in the shares in these companies."
The big public utilities were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argets, while companies such as Cable & Wireless were low-hanging fruit — its assets were mostly outside the UK, few people had ever heard of it and its various businesses around the world were a potential goldmine. Even the sceptics raised few objections to its sale.
By the time of my dad’s last posting in the mid-1990s, to a repair ship that spent most of its time idling at port in Victoria, on Canada’s Vancouver Island, the company was still one of the biggest in the industry and its shares were worth about £5 — a steady increase from the IPO price of £1.68 in 1983 (after an initially rapid increase due to the mis-pricing that characterised most privatisations).
Most of the early profits came easily. Before privatisation, for example, the company had paid for our family to follow my dad around the world, first class. We lived in Hawaii twice and briefly in Spain. Taxes and school fees were also taken care of.
Freed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cut costs after privatisation, transferring such allowances from their employees to themselves, in the form of dividends and salaries that wer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industry. But employees also owned shares, so there was still a wealth effect, at least for a while (and I’m sure my dad didn’t mind travelling the world without four kids in tow).
In retirement, he watched as executives turned the company into a dot.com bubble stock, selling profitable assets to pay rich prices for flimsy investments.
In Hong Kong, in 2000, I had a ringside seat for the very worst of those trades: the sale of Cable & Wireless’s lucrative stake in the local phone operator to Li Ka-shing’s son, Richard, in exchange for shares in his 10-month old startup, Pacific Century CyberWorks, which was valued at an irrationally exuberant $26 billion — making it bigger than Amazon at the time.
The deal was an almost immediate disaster for both companies, as was abundantly obvious even before the ink was dry. Indeed, this is what Cable & Wireless HKT’s board had to say as they recommended the deal to shareholders:
“The financial risk profile of HKT will change from that of a company with substantial cash reserves, little debt and a history of regular dividend payments, to being part of a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ebt and which is unlikely to be able to pay dividend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 also had a share price that was heading south in a hurry. And, as a result, so did Cable & Wireless. After briefly reaching £15, the company’s shares finally slumped below the IPO price in 2002 and never really recovered — though management continued to pay themselves millions anyway.
Vodafone bought what was left of the business last year for about £1 billion, after the Caribbean assets were spun off in 2010 and now go by the name Lime.
Her legacy will be debated for years to come, but one thing is sure: almost none of Thatcher’s promises came true. Workers did not become better off, unemployment never returned to the levels of the early 1970s, trade surpluses did not come to pass and utility bills did not get cheaper.
And I swapped life in Hawaii for the northeast of England. Thanks Maggie.
© Haymarket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3 :
GS(14)@2013-04-13 16:40:09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1018/00202_056.html
九十年代收購源於政治
曾為港人熟悉的英國大東,過去曾經是英國在「日不落國年代」接通全球的通訊中樞,而被電盈收購前的香港電訊,更曾是英國大東的最主要盈利來源。
在九一年及九三年,英國大東先後向中信系內,出售百分之二十澳門電訊及百分之十二香港電訊股權,當時更認定是出於港澳回歸前過渡期的「政治婚姻」。而中信系在九十年代末,才開始涉足本港與海外的電訊投資,並輾轉發展為今日的中信國際電訊。
與當年持有香港電訊的英國大東不同,目前持有澳門電訊的大東電報(CWC),其實是大東於一○年分拆重組而來,大東當時決定投資於固網業務的CWC,與專注國際光纖業務大東環球(CWW)分拆成兩家完全獨立公司,CWC繼承「大東電報」的中文品牌,而CWW則已於今年七月被Vodafone(VOD)收購,並已成為VOD的全資公司。
4 :
GS(14)@2013-04-13 16:44:51http://en.wikipedia.org/wiki/Cable_%26_Wireless_Worldwide
Cable & Wireless Worldwide
http://www.bloomberg.com/article/2012-07-30/aPUvN4i0RVzg.html
好似7月已經除牌? 他們又搞錯?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