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鍵判決出爐 財務蒙陰影 四十億股特別股 將成高鐵經營變數

2014-01-20  TWM
 
 

 

撰文‧周岐原

邁入通車第八年的台灣高鐵,好不容易在二○一一年轉虧為盈,去年底,士林地方法院一紙判決書,為台灣高鐵的經營前景再度增添變數。

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士林地院一審判決出爐,控告台灣高鐵兩件訴訟,分別要求以每股九.三元贖回部分特別股(簡稱股本案),以及支付特別股股息(簡稱股息案)的中華開發,在股本案勝訴、股息案敗訴。

這起判決立刻受到矚目,是因為在興建時仍依約配息的台灣高鐵,自○七年正式營運後,就因虧損而不再發放特別股息。儘管依照︽公司法︾,台灣高鐵在虧損階段不配息,但在一三年間,特別股股東連番發難,要求台灣高鐵支付特別股的股息。一整年下來,有此要求的股東多達二十五戶。

如今,中華開發雖要不到股息,卻成功「繞道」,在贖回特別股上扳回一城。以台灣高鐵仍有四十億股特別股,由九十四位股東持有的現狀來看,這項判例難免令外界聯想,走完三審司法流程後,台灣高鐵有被迫大量買回特別股的可能性。

觀察歷年成績,台灣高鐵的本業,確實有升溫跡象。搭載旅客的乘載率,就從○八年的四三‧五%,逐漸上升至一三年的五七‧五%;然而運量節節上升,高鐵帳上,最新財報(去年六月底)仍有五三五億元待彌補虧損,台灣高鐵怎麼籌資處理特別股問題,成了大眾關注焦點。

「方法只有減資再增資,並由政府出面,把泛公股持有的(台灣高鐵)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才能解決問題。」立委羅淑蕾認為,台灣高鐵將折舊的方法變更為運量百分比法,只是在帳面上的修正,對於資金困境並沒有實質上的作用。羅淑蕾觀察,惟有減資打銷虧損,由政府出面重新增資,才是化解不利因素、鞏固體質的有效方法。

台灣高鐵發言人賈先德則指出,目前公司因應中華開發一案,首先是研議上訴。賈先德指出,由於有不少特別股股東身分屬於泛公股,因此未必會如其他民營機構般對台灣高鐵提出訴訟;萬一在股本案上,台灣高鐵敗訴定讞,在財務上還可準備部分贖回、轉換部分特別股,或向銀行借貸等方式。

不論採取哪一種方法,解決特別股問題,對台灣高鐵營運具有主導權的政府,都難置身事外。已經因為遠通電收eTag案疲於奔命的交通部,接下來勢必要趕快處理高鐵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85

玩滾雪球的幾個關鍵問題 醫藥商業

http://xueqiu.com/2164748441/27427329
過年了,聊聊滾雪球的幾個問題,與球友們開開玩笑吧[大笑]

問題一、搞清楚你準備滾雪球的地方到底是上坡還是下坡?

道理簡單,不多說了,非要選擇一個上坡道滾雪球多少有點費勁了吧?[大笑]

現實生活中判斷的難點是任何上坡中都有下坡,任何下坡中也有上坡[想一下],對於那些決心找到下坡的人來說,甚至在再陡峭的上坡中也能夠看出下坡段來[大笑]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很簡單,抬起頭來,看遠一點;[笑] 另外不要被自己的心魔控制了,不要因為自己已經選擇了立場,就自欺欺人,否則就要挨......嘿嘿[大笑]

問題二、搞清楚滾雪球的坡度夠不夠長?

想把雪球滾大,總該是找個長點的坡道才好滾雪球吧[大笑],太簡單,非要解釋的話,也是要抬起頭來做人,看看遠方,別僅僅看腳下,僅僅看腳下的人,是看不到遠方的路的[大笑](當然完全不看腳下也麻煩大了[大笑]

問題三、搞清楚坡道的坡度是不是適合滾雪球?

不同的行業面臨完全不同的產業生命週期,非常多的行業能夠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比GDP高50%到100%的增速,在陡一點的下坡上比在一個緩坡上滾起雪球要來,總歸要得輕鬆得多吧[大笑]

特別提醒,滾雪球時別光想佔便宜喲[大笑],滾雪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一個錯誤的雪道上,一開始就搶到了一個大球的傢伙,並不一定就是最後的贏家[大笑]

問題四、搶雪球時,看看你準備搶的球內部結構是否適合滾雪球?

有些雪球軟不拉他的,一滾就散[大笑];還有的雪球是方腦袋,就更不好搞了[大笑]

至於啥基因的雪球適合滾,朋友們就見仁見智吧,大過年的就別討論這類充滿銅臭的爛問題了吧(後面的鏈接裡聊了點[笑]

問題五、準備玩多久?

時間!對,就是時間,其實是決定球能滾多大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而且又經常被人們忽視的坐標。

好多人拿過好球,也在正確的雪道滾過,卻因為耐心不夠,沒有把球滾大,暈[好失望]

對於立志於要一口氣把雪球滾到10倍以上的規模的朋友來說通常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需要更「嚴肅」地考慮上面的幾個問題[大笑]

對那些追求每次把滾大百分之三五十的,並隨時準備玩完就換雪道甚至換球玩的玩家來說,上面這些問題就木有這麼重要了[大笑]

對另外一些愛好打雪仗的暴力哥來說,當然玩法就更不同,我們就不把他們當成滾雪球的戰友了吧,雖然打雪仗的高手也很值得尊敬[大笑]

Anyway,玩嘛,各種各樣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在玩之前,非常有必要首先確定自己的時間坐標,因為不同的遊戲是完全不同的玩法,而且在不同的時空你會看到不同的事實[想一下]

另外找到了一篇原來寫的爛文,也一併分享給那些願意在大過節研究金錢問題的朋友們吧[大笑]

什麼是好的商業模式---理想的雪道和濕的雪球
http://xueqiu.com/2164748441/22378253

什麼是好的商業模式---理想的雪道和濕的雪球

幾年前寫給自己的一個東西,今天看來觀點還是沒有大的變化。

一、「理想的雪道」----鎖定高增長的行業
1)需求面高速增長的行業
---行業增長率大於等於15%
---行業是否剛剛進入「S曲線」的爆炸性增長臨界點
2)供應面相對穩定的行業
----行業進入壁壘高
----供應增長的速度小於需求增長的速度
3)行業競爭態勢
----是否可望形成獨家壟斷
----是否可望形成寡頭壟斷

二、「濕的雪球」---鎖定報酬遞增的商業模式
1)穩定的客戶需求(「量」)
---客戶需求頻率高
---客戶轉換供應商的成本高
2)報酬遞增--IncreasingReturns(資本回報率上升)
a)公司的資本回報率(ROA)隨公司規模的擴大而提高
----規模效應導致的成本領先、成本領先導致的規模擴大
----成本下降幅度快於價格下降幅度
b)公司對客戶的價值貢獻隨公司規模的擴大而增加
3)價格影響力強
---品牌溢價(客戶願意為該品牌支付高於競爭對手的價格)
----客戶對於價格的敏感性弱(因為購買額小,或者對於高質量的要求)
4)資本支出小
----能夠以經營性現金流維持公司的高速擴張

三、我的標的:
1)選定「強者恆強」行業
2)選定「強者恆強」行業的最強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8

新興市場到了關鍵時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56

近期關於新興市場危機的報導非常集中,部分觀點非常悲觀。NYT援引摩根士丹利的看空觀點寫道:

最近幾個月裡,摩根士丹利是對新興市場最為看空的機構之一,該行本週分析了一系列指標後認為風險最大的國家是巴西、南非、烏克蘭和土耳其。該行指出土耳其1/3的外債為短期債務,且該國外匯儲備小於其短期債務的數額。

摩根士丹利警告稱一個或多個經濟體可能遭遇衝擊。但即便你能確定這一切將發生,但你很難預測具體時點。

FT的Izabella Kaminska則提到了法興的悲觀預測,該行認為市場的信心崩潰可能近在眼前:

法興跨資產研究團隊認為,從新興市場資金外流角度看,這可能只是開始:

Qwest的Cam Hui認為這些風險因素一直存在,但為何市場現在開始擔憂?這會是全面危機的開端嗎?

Cam Hui通過兩個指標來觀察新興市場的狀況,其中一個是,新興市場債券ETF(EMB)與美國垃圾債券ETF(HYG)的表現對比,這一垃圾債VS垃圾債的指標衡量市場對於新興市場資產的態度。目前該指標已經跌破關鍵的支撐位。事實上,這一指標如今已回到雷曼危機時期的低位。

另一個指標是新興市場貨幣ETF(CEW),目前該指標仍然在測試支撐位。目前看,市場信心仍然還在。

同時,全球股市下挫。官方的干預大部分沒有效果。土耳其大幅加息的效果只維持了幾個小時。

當前環境預示著資產價格將面臨大幅的波動。一方面,多頭要小心新興市場貨幣危機可能成真,我們可能看到自新興市場資產開始的一場大波動。

另一方面,之前已經有過大範圍干預市場的先例。此前G7央行聯手穩定市場的先例應該讓每個空頭警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31

玩滾雪球的幾個關鍵問題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748441/27427329

過年了,聊聊滾雪球的幾個問題,與球友們開開玩笑吧問題一、搞清楚你準備滾雪球的地方到底是上坡還是下坡?道理簡單,不多說了,非要選擇一個上坡道滾雪球多少有點費勁了吧?現實生活中判斷的難點是任何上坡中都有下坡,任何下坡中也有上坡,對於那些決心找到下坡的人來說,甚至在再陡峭的上坡中也能夠看出下坡段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擡起頭來,看遠一點; 另外不要被自己的心魔控制了,不要因為自己已經選擇了立場,就自欺欺人,否則就要挨......嘿嘿問題二、搞清楚滾雪球的坡度夠不夠長?想把雪球滾大,總該是找個長點的坡道才好滾雪球吧,太簡單,非要解釋的話,也是要擡起頭來做人,看看遠方,別僅僅看腳下,僅僅看腳下的人,是看不到遠方的路的(當然完全不看腳下也麻煩大了)問題三、搞清楚坡道的坡度是不是適合滾雪球?不同的行業面臨完全不同的產業生命周期,非常多的行業能夠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比GDP高50%到100%的增速,在陡一點的下坡上比在一個緩坡上滾起雪球要來,總歸要得輕松得多吧特別提醒,滾雪球時別光想占便宜喲,滾雪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一個錯誤的雪道上,一開始就搶到了一個大球的家夥,並不一定就是最後的贏家問題四、搶雪球時,看看你準備搶的球內部結構是否適合滾雪球?有些雪球軟不拉他的,一滾就散;還有的雪球是方腦袋,就更不好搞了至於啥基因的雪球適合滾,朋友們就見仁見智吧,大過年的就別討論這類充滿銅臭的爛問題了吧(後面的鏈接里聊了點)問題五、準備玩多久?時間!對,就是時間,其實是決定球能滾多大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而且又經常被人們忽視的坐標。好多人拿過好球,也在正確的雪道滾過,卻因為耐心不夠,沒有把球滾大,暈對於立誌於要一口氣把雪球滾到10倍以上的規模的朋友來說通常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需要更“嚴肅”地考慮上面的幾個問題對那些追求每次把滾大百分之三五十的,並隨時準備玩完就換雪道甚至換球玩的玩家來說,上面這些問題就木有這麽重要了;對另外一些愛好打雪仗的暴力哥來說,當然玩法就更不同,我們就不把他們當成滾雪球的戰友了吧,雖然打雪仗的高手也很值得尊敬Anyway,玩嘛,各種各樣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在玩之前,非常有必要首先確定自己的時間坐標,因為不同的遊戲是完全不同的玩法,而且在不同的時空你會看到不同的事實另外找到了一篇原來寫的爛文,也一並分享給那些願意在大過節研究金錢問題的朋友們吧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理想的雪道和濕的雪球http://xueqiu.com/2164748441/22378253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理想的雪道和濕的雪球幾年前寫給自己的一個東西,今天看來觀點還是沒有大的變化。一、“理想的雪道”----鎖定高增長的行業1)需求面高速增長的行業---行業增長率大於等於15%---行業是否剛剛進入“S曲線”的爆炸性增長臨界點2)供應面相對穩定的行業----行業進入壁壘高----供應增長的速度小於需求增長的速度3)行業競爭態勢----是否可望形成獨家壟斷----是否可望形成寡頭壟斷二、“濕的雪球”---鎖定報酬遞增的商業模式1)穩定的客戶需求(“量”)---客戶需求頻率高---客戶轉換供應商的成本高2)報酬遞增--IncreasingReturns(資本回報率上升)a)公司的資本回報率(ROA)隨公司規模的擴大而提高----規模效應導致的成本領先、成本領先導致的規模擴大----成本下降幅度快於價格下降幅度b)公司對客戶的價值貢獻隨公司規模的擴大而增加3)價格影響力強---品牌溢價(客戶願意為該品牌支付高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客戶對於價格的敏感性弱(因為購買額小,或者對於高質量的要求)4)資本支出小----能夠以經營性現金流維持公司的高速擴張三、我的標的:1)選定“強者恒強”行業2)選定“強者恒強”行業的最強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83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七:應聘彭博的三個關鍵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257

有誌加入業內赫赫有名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那得回答三個關鍵的問題。殺入面試的最後一輪,應聘的記者們就會面對這些問題。 Businessinsider根據彭博主編Matthew Winkler的建議總結了一些問答要訣,讓適合的答案幫助有誌者完成進入彭博的臨門一腳。 1、新聞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麽? 怎樣應答: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準確”。 這個問題每次都會問到,記者一般都會經歷這種告誡,所以不會有什麽應聘者答錯。 2、多年後你會在哪兒高就? 怎樣應答: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要提到在彭博以外的地方工作。 有位消息人士舉了一個實例: 有個實習生寫了很多股市的報道,都準確無誤,可彭博還是沒聘她。 因為有位經理問過她有什麽人生目標,她回答要做美國國務卿。 她失去這份工作就是因為遠大抱負不在彭博,在別處。 因此,安全起見,應聘者可以回答日後會“成為彭博新聞的編輯”。 3、最重要的現代金融新聞報道是什麽? 怎樣應答:這取決於提問當時大熱的新聞是什麽。Winkler說,問這個問題是希望確定應聘者了解什麽才算全球的重大商業報道。 從這種發問的動機推斷,現在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該說到新興市場。 相關文章: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一:高盛的12條黃金法則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二:最讓人抓狂的面試題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三:最讓人抓狂的面試題之答案版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四:實習生面試的9個經典問題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五:投行實習如何才能留下來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六:高盛:如何準備一場策略分析師面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77

創業者自述:選擇正確VC的7個關鍵點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4/58633.html

i黑馬認為,只要選擇對了VC,就等於給自己創業成功之路上了一層保險。選擇合適的風投,對創業公司而言,是需要多方位考慮的重要一步。在未開展合作之前,很難預測到底誰才是最好的風投對象。到底應該主要考慮什麽方向?如何融資,如何選擇天使投資和風投,到底應該衡量風投公司影響力,還是應該衡量其在手遊領域開展的具體業務水平?本文章,作者結合自己創業多年的經驗,提出了七點認識,與各位讀者分享。對幫你做決定VC說不大多數的風投者們都來自名校,屬於理論上的巨人,但是聰明智慧並不是造成差異化的因素。實際上,理論知識豐富的人反而會帶來消極影響,跟中國的紙上談兵一個道理。大多數時候你面對的會是一個“萬事通”一味的告訴你該怎麽做,卻無法在關鍵時刻幫你處理具體的問題。我把他們定義為“海鷗風投”(飛進來,拉一輪,然後再飛走)。風投應該更多充當教練的角色而不是剝奪對方的權利,命令你去做什麽。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公司因為VC的介入,一意孤行,一味追逐不切合實際的目標,而面臨倒閉和破產。你需要的是一個閉上嘴,跟你共前進,而具體事項還是能讓自己做主的VC。所以在選擇VC的時候,不要太看重對方的聰明才智,如果你在選VC時,希望對方能告訴你該具體如何操作開展業務,那麽絕對不靠譜。VC過去的成功只能參考一半大多數的開發者在選擇VC的時候首先會考慮對方曾經取得的成就,認為他們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成功模式。但是過去的成功跟未來並沒有太大的聯系,因為手遊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過去的方法並不適用於現在和未來。試想一下網頁遊戲vs.手遊,傳統軟件vs.軟件即服務(SaaS)。搜索引擎化營銷vs.社會營銷。對於曾經取得巨大成就的VC而言,他們對於公司取得中等成就並不感興趣,然而當一個創業公司並沒有快速上位,發展進入正常軌道之前,是需要很長時間來培育和解決系列棘手問題的。需要明確的是,並不是說具有成功經驗的VC對你沒有幫助,而是不要把他看做是成功的保證。選擇能帶給你關系資源的VC如果VC能夠在業務發展、招聘、公關、銷售、企業並購這些問題上,為你引薦重要的關系人,對創業公司而言是極其有利的。如果在選擇VC的過程中,對方向你承諾將為你“搭線搭橋”,那麽是可以衡量資源是否有意義,並考慮選擇。根據多年經驗,90%的VC都基本達不到他們的承諾,如果有幸找到那剩下的10%,擁有珍貴的關系網資源,並為你的初創公司努力的付出,那麽這樣的VC值得放進你的考慮名單中。然後再打電話核實,在他們已經展開合作的公司中,詢問是否像他們自己吹噓的那般具有豐富的資源網,是否對企業真的達到幫助。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努力,最後的成功與自己的付出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你到底獲得了多少介紹資源。具有行業或運營經驗想象一下,現在正在手遊運營會上,卻有董事會成員對留存率、用戶粘性、ARPPU、CPI等行業術語一無所知。他們似乎就沒在管理層應該具有的專業知識層面上。那麽這些VC除了砸錢等著分錢,還能為你提供什麽幫助?推薦公司選擇對產品、客戶、初創公司的組織架構問題、競爭者的數據分析能夠提出有價值建議的VC。具有高情商和團隊領導力的VC這是高於一切的核心要素。在我看來一個VC的核心作用是首席心理學家。坦率地說,在選擇VC時,這是最重要的特質。當你考慮合作時,你首先會需要了解的是,對方的技能、韌勁兒、工作熱情、積極性以及創始人團隊動力。創始人不斷戰鬥的節奏,是不會錯過寶貴機會的。需要清楚的是,幾乎在每一個成功的公司例如谷歌、Twitter、Facebook、SnapChat都有一個行政管理作戰計劃。待戰心理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也是所有初創公司的一部分。初創公司就像鏡子中裸露的身體,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缺陷,但是卻能看到節日盛裝的其他人。VC應該作為教練而存在,初創公司就像在球場上待戰的團隊,VC應該具備能力指導運動員,關鍵時刻具有挑選備選選手的眼力。然而成功的教練能夠從場上已有的團隊,指導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能量,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變動。經常看見一些VC,因為創業團隊處於發展道路上的逆境時,而置之不理,讓人極其沮喪。並且有些VC,在創業團隊出現問題時,因為缺乏能力或者意願,並不介入調停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麽。自身作為投資人,每周的介入讓創業者倍感壓力,要知道公司不是你的,是大家的。在做一些記錄時,作為每個投資公司的非正式顧問,他們都會詢問我是否有好的建議要帶給他們。在你投資一個充滿動力的團隊時,將要接受要發生的一切:自我、競爭、極端的表現、失誤、衰退、沮喪、憤怒、失敗、不安、意見分歧、控制問題等。VC需要具備肯定團隊的工作,和提出改善的建議。需要看清內部的競爭局面,權利鬥爭和阻礙工作進行的誘因。也要學會傾聽,詢問和調查。試圖印證自己的推測,並收集多數人的想法和建議。在合適的時候提出解決方案並進行公正的裁決。不要害怕做出艱難的決定,不要希望成為任何人的兄弟或者得到他們的愛戴。在長期鬥爭中,要清楚的認識,應該支持團隊中的誰,就像CEO一樣,我們需要聽取許多不同的意見、數據然後客觀評估。最後我們還是需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具有高情商的VC才會認識到其重要意義,而具有高智商低情商的VC往往會忽略這點。有益性和可行性很多時候你非常需要別人的幫助,VC並不是團隊之外多余的人,他們在關鍵時刻非常有用。VC可以幫助在下一輪投資、並購會議參與、面試高級崗位應聘者,提供評估支持,甚至還有權利解除高級員工合作關系。但是大多數的VC並不願意充當黑臉,所以還是看你到底希望一個起什麽角色的VC。承諾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的道路都是艱辛的。兩者都不應該輕易的放棄。但是可惜的是,VC經常會提早放棄,如果要提供建議該選擇哪個VC,一定要選擇在初創公司發展不順時提供幫助的VC。最糟糕的是,VC對初創公司失去信心,在心理層面已經放棄。Fred Wilson曾經寫過,“與困難時期獲得的投資者並肩作戰”。那麽如何得知,VC是否將在公司逆境的時候伴隨左右,是否VC將在沖突中積極介入,VC是否具備豐富的人脈資源網,還是需要具體去了解他們說的,再進行核實。以下可以做參考:查看他們的投資組合名單;不要考慮旗下非常成功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因為首先他們沒有時間接受你的核實,其次所有成功的初創公司都對VC持感恩態度;詢問市場表現很好的公司,但非家喻戶曉,在核實以上標準;最重要的是,去調查曾經逆境中的公司,詢問VC是怎麽幫助他們走出艱難的困境的。確保是管理團隊3-4個人以上的建議,避免一人之見。團隊領導能力、經營技術以及行業知識都極其重要,而大多數創業者都對品牌認知、過去的成功和豐富的資源網更感興趣。除此之外,VC還應該堅信公司的目標,並懷有同樣的期望。而本文提到的,能夠更加細致入微的提供選擇的標準。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忘憂仙草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09

尋找一家公司的關鍵指標 Frankel

http://xueqiu.com/3563983644/27632095
反映一家公司的活力,是需要一些指標去跟蹤的。最直接的當然是財務的三張表,但是這個還不夠,因為一些新興行業在發展初期沒有盈利,但並不能說這些公司沒有投資價值。所以如何找到某個行業的關鍵指標,是投資的關鍵,甚至可以說是不傳的秘密。雖然所有的指標最終是要體現在財務的三張表上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卻是應該從別的指標去跟蹤。

比如@不明真相的群眾 說過,TMT行業,有了用戶就不怕沒有盈利模式,所以用戶數量是TMT行業的關鍵指標。

那麼當用戶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每日活躍用戶就成了新的關鍵指標。

再比如亞馬遜,看利潤一直很低,但銷售收入卻是不斷的在增長,那麼銷售收入是亞馬遜的關鍵指標。

比如SolarCity,需要跟蹤的是總裝機量和每瓦產生的美元,目前也不能看三張表。

然後知道了要跟蹤什麼指標後,就是如何去獲得這個信息。

有的是公開的信息可以查到,有的是需要通過間接的渠道去查。

像以前的投資者守在工廠門口看卡車進出的數量,來判斷銷量,就是算間接的查找。

另外,比如@Teslafans 曾經給過一個思路,說他跟蹤TESLA的銷量,是看汽車的VIN編碼的序號。

再往下的推論,如果一個公司的指標很難跟蹤,甚至無法跟蹤,那麼這可能就不是一個好標的了。你的信息量不如那些知道內幕的人,等到有內幕的人知道消息後走掉,你還傻傻的站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54

周鴻禕口述:傳統企業轉型,必須理解互聯網的4個關鍵點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6/58679.html

以下為周鴻禕口述:

今天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正在受到互聯網的衝擊,眾多企業面臨著互聯網的挑戰,希望更好地理解互聯網。於是,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不脛而走,也越來越熱, 但我很擔心互聯網思維最後變成了「包治百病」的萬能藥。其實,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都還是在它的海邊玩耍的小孩子,即使有互聯網思維,那也是海邊幾個小浪花。

但作為在互聯網裡從業近二十年的創業者,我認為傳統企業必須要理解互聯網經濟的特徵,與傳統經濟不一樣的地方,這樣才能更 好地迎接挑戰。如果以傳統經濟思維進入到互聯網裡去競爭,那無異於鯊魚爬到陸地上去跟豹子搏鬥,肯定是要輸的。因此,準備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必須理 解以下幾個互聯網經濟的特點。

第一,用戶至上。

傳統經濟的企業強調「客戶(顧 客)是上帝。」這是一種二維經濟關係,即商家只為付費的人提供服務。然而,在互聯網經濟中,只要用你的產品或服務,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聯網經濟崇尚的信 條,是「用戶是上帝。」在互聯網上,很多東西不僅不要錢,還把質量做得特別好,甚至倒貼錢歡迎人們去用。最近,有兩個叫車軟件打得不亦樂乎,乘客用軟件成 功下單,你敢給乘客5塊,我就敢給10塊。

很多傳統企業都看不懂這種遊戲規則,認為這倒貼錢的行為簡直就是瘋子。但互聯網經濟就是這樣,如果不能匯聚海量用戶,那就很難建立有效的商業模式。所以,在搶奪用戶上,互聯網公司是絞盡腦汁,使出十八般武藝,發展到極致就是像叫車軟件這樣看誰敢砸錢,看誰砸錢多。

傳統積極的思維到了互聯網領域就會失效,遭遇挫折。例如,2002年前出現過電子郵箱大戰,當時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263郵箱全面轉向收費,其實這 就是 傳統的「客戶就是上帝」的思維。結果是,用戶紛紛放棄263郵箱,轉向免費的網易郵箱。最後,263郵箱的用戶數量大幅下降,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聽到它的 聲音。

第二,體驗為王。

大家要知道,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消滅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是 一個信息透明的時代。在互聯網時代,顧客的消費行為發生了變化。在沒有互聯網的傳統時期,商家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基礎。通俗地講,買的 沒有賣的精。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後,遊戲規則變了。他們鼠標一點就可以比價,而且相互之間可以方便在網上討論,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有主動權,越來越有話語 權。傳統的基於信息不對稱的營銷,其效果會越來越小,而在互聯網經濟裡,產品的用戶體驗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今天,所有的產品高度同質化,但最後,你發現能勝出的決定性要素,其實是用戶體驗。

什麼叫用戶體驗?舉個例子,我打開一瓶礦泉水,喝完之後,它確實是礦泉水,這叫體驗嗎?這不叫體驗。只有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超出預期才叫體驗。比 如有 人遞過一個礦泉水瓶子,我一喝原來是50度的茅台。這就超出我的體驗。假設它真的發生了,我還要寫一個微博,絕對轉發500次以上。

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得好,好得超出他們的預期,即使你一分錢廣告都不投放,消費者也會願意在網上去分享,免費為你創造口碑,免費為你做廣告,甚至你都變成了一個社會話題。

在過去,廠商把產品銷售給顧客,拿到了錢,廠商就希望這個用戶最好不要再來找自己。然而,在這個用戶體驗的時代,廠商的產品遞送到用戶手裡,產品的 體驗之旅才剛剛開始。在今天,比廣告等各種營銷更重要的,是顧客在使用你的產品時產生的感覺。蘋果公司很少做廣告,但蘋果手機每次出新品,都會有大量顧客 重複購買。如果你的產品在體驗方面做得好,用戶每天在使用它的時候都感知到你的存在,這意味著你的產品每天都在產生價值。

第三,免費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總結起來無非三種。電子商務、廣告和增值服務。但這三種商業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擁有一個巨大的、免費的用戶群。在互聯網上,只有擁有一個巨大的用戶群作為基礎,百分之幾的付費率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才有可能產生利潤。

因此,互聯網經濟強調的,首先不是如何獲取收入,而是如何獲取用戶。這正是傳統廠商容易誤讀互聯網的地方。很多廠商進入互聯網的時候,一上來就想著怎麼 賺錢,簡單地認為只要有了互聯網的技術,有了互聯網作為分銷、推廣平台,成功就會水到渠成。這樣的認識一定會導致失敗。

硬件也正在步入 免費的時代。但硬件免費不是指的白送人,而是指硬件以成本價出售,零利潤,然後依靠增值服務去賺錢。為什麼互聯網硬件可以不賺錢?那是因為硬件不再是一個 價值鏈裡的唯一一環,而是變成了第一環。電視、盒子、手錶等互聯網硬件雖然不掙錢,但是變成了互聯網廠商與用戶之間溝通的窗口,只要這個窗口存在,互聯網 廠商就能創造出新的價值鏈,就能通過廣告、電子商務、增值服務等方式來掙錢。

最後的結果,是只會生產硬件、賣硬件的廠商,如果學不會互聯網的思維,它的價值鏈被互聯網免費掉了以後,可能只能變成代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高附加值的價值鏈則被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廠商拿走。

這不是危言聳聽,它不會立馬發生,但在下一個五年會看到這個趨勢。

第四,顛覆式創新。

在互聯網上,顛覆式創新非常多,也發生得非常快。不一定要去發明一個可口可樂秘方,也不一定要去弄一個偉大的專利。現在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 形式 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商業模式顛覆,用大俗話說,就是你把原來很貴的東西,能想辦法把成本降得特別低,甚至能把原來收費的 東西變得免費。我講了淘寶、微信、360,這種例子太多了,免費的商業模式,包括互聯網手機、互聯網硬件,顛覆的威力非常強大。什麼叫用戶體驗的創新呢? 也特別簡單。就是你把一個過去很複雜的事變得很簡單。

對於消費者來說,你要想做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能夠降低門檻,剛才說了一個是錢的門檻,一個是使用障礙的門檻。它能產生奇蹟的力量。

你要評價蘋果的成功,我們就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實驗。如果各位有一個3歲的孩子或者有一個70歲的父母,你給他一個蘋果設備,再給他一個傳統電腦。3 分 鐘,哪一個最容易上手使用?我研究了很多例子,最後為什麼蘋果能顛覆?因為人性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喜歡簡單,我們都是最懶的。人性中還有另外一個最基本的 東西:喜歡便宜。你要把東西做得便宜,甚至免費;把東西做得特簡單,就能打動人心,就能贏得用戶超出預期的體驗上的呼應,就能贏得用戶。你贏得用戶了,就 為你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時候,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從你的身邊出發,觀察你的用戶,觀察你的供應鏈,觀察你的上下游,你會發現還有很多很複雜的問題沒有被簡化,很貴的東西沒有更便宜,甚至免費。這裡面就一定蘊含著顛覆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67

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守彬:創業成功的三個關鍵密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7/59284.html

2014年,3月6日,創業家舉辦了黑馬會會員沙龍活動,黑馬會副會長、秘書長、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守彬在現場分享了他對創業和投資的認識。楊守彬是一位資深連續創業者,在創業界摸爬滾打之後轉型做投資人,成為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帶著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角色,他認為創業成功的三個關鍵密碼是:基因、風口、堅持。以下為楊守彬現場分享內容的整理:做自己能力所及、興趣所致的事現在很多人在談O2O、C2B,但不是每個談O2O、C2B的人都會成功,機會只屬於極少數的人,這就是為什麽百團大戰甚至千團大戰到最後只剩下美團。優質的項目多如牛毛,但在投資人眼中,你可能沒有能力做好這些項目。很多創業者,包括我在內,經常欺騙自己:其實對項目沒有太大興趣,但由於已經組建了上百號人的團隊,投入的成本太高,所以在員工面前假裝出無限的熱情。你可以騙員工,甚至可以騙投資人,但騙不了自己。當你獨處的時候,無法平靜地面對自己,因為你不是在做內心想做的事。如果你從內心喜歡,即使投資人不給你投錢,即使不掙錢,你依然會願意去做,會覺得非常興奮,陶醉在其中。成功的創業,需要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信仰,能夠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而且和人生的終極目標是相吻合。我不贊成為了獲得幸福而辛苦的創業,我所支持和推崇的創業者,應該有邊奮鬥邊享受的精神,奮鬥的時候可以拼命,享受的時候需要真正地享受生活。創業一定要找到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任何偉大的事情,絕非僅僅靠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只有找到最主流的舞臺,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充分釋放你的能力。微信的成功不是靠張小龍團隊努力地推出來的,而是因為它能從用戶的角度認真做一款產品,社會需要這款產品。微信每一個功能的增加,都必須經過張小龍的批準。盡管微信幾經升級,但其開始頁面從未改變――人與地球,微信做的就是人和世界的連接,在產品及運營當中滲透了佛與道的哲學。馬佳佳為什麽火?因為在中國從性解放過渡到性釋放的過程中,需要像馬佳佳這樣敢說敢做的人。王寶強為什麽火?因為中國人經歷爾虞我詐、不真誠、浮華之後,內心都希望有一個傻傻的、真誠的朋友。我覺得現在的風口無疑是移動互聯網。當你選擇了創業,就要堅持下去有一個“約等於”的理論――人之間沒有本質差別。我曾經與軟銀中國區的總裁交流。他說,其實孫正義覺得自己跟比爾蓋茨相比,同樣聰明同樣有成就,也就是說,孫正義小於或等於比爾蓋茨。他每天跟孫正義在一起,也沒覺得孫正義比他強多少,也就是說,他小於或等於孫正義。我覺得其實他也不是什麽牛逼的人,我不一定比他差。最後的結論是:我可能等於比爾蓋茨。由於人之間沒有太大差別,所以關鍵在於堅持。產品和團隊是最重要的。融資最大的技巧是沒有技巧,能被你的技巧蒙蔽的投資人,也不會是最優秀的投資人。商業的本質講到最後,就是沒有商業。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楊守彬 李萌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54

七成企業主、人資主管重視員工的質問力 懂得關鍵12問 讓你成為老闆眼中的寶(124-128)

2014-03-08  TWM  
 

 

好問題不只可以求出好答案,更是讓雙方認同、彼此思考過內涵的完美結局。

根據《今週刊》調查,七成以上的企業主希望自己的幹部主管和基層員工都具備質問的習慣,這個從前被忽略的動作,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撰文‧李建興

美國投資鬼才伯納德.巴魯克曾說:「好幾百萬人看過蘋果掉落,牛頓卻是唯一問了為什麼的人。」可見得,牛頓在發現地心引力之前,就先發現了質問的威力,而這也是他得以出類拔萃的關鍵。

美國創新領導中心曾對一九一位成功企業家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聰明的領導者,都深諳提問的力量,善於「製造發問機會」並「懂得提問」,用問問題激勵員工、激發創意、解決問題,甚至形塑策略與推動改革。

讓領導者受惠 也讓難題迎刃而解「問」這個動作,不僅讓領導者受惠。就連向來是全球企業典範的豐田汽車,也教育員工每天要連續想五次「為什麼」。他們認為,員工問了第一個為什麼後,會開始找原因,進而會有更多的為什麼,一連問個五次後,許多觀念、難題幾乎皆迎刃而解了。

除了歐美日等國,台灣企業界也開始注重上班族的「質問能力」。《今週刊》和yes123合作的調查就發現,高達七一.二%的企業主和人資主管認為,一位時時質問部屬的主管,將讓工作、專案執行得更好;同樣的,這些主宰上班族工作大權的老闆和人資,也有六成五希望自家員工能常常自我質問。

這箇中滋味,二○一三年信義房屋年度業績最佳進步獎得主陳逸駿,感觸甚深。去年,他一個人就替公司攬進了四億多元的業績,年薪突破三百萬元;然而,這位房仲界的明星,前一年才歷經了事業的低潮,當時一整年業績還不到去年的二成五,甚至是全信義排名一千多名的績效末段生。短短的一年內,能有如此天差地遠的改變,全拜其對「質問力」的體悟。

頂著留美企管、統計雙碩士高學歷的陳逸駿,一一年入行之初,由於景氣正好,加上資深同仁的協助下,第一年就以新人之姿創造了一.五億元的成交金額;孰料,隔年景氣下修,成交急劇量縮,挑戰才真正開始。

體悟「質問力」 拚出最佳進步獎一次陳逸駿到了一個社區拜訪屋主準備開發案源,沒想到按了門鈴、表明來意後,不願意開門的屋主僅僅從對講機拋出一堆問題「你做多久了?你上次成交過什麼案子?我們這裡一共有多少戶要賣?我們社區上一次成交是多少?」這一串如連珠炮似的問題,讓他無法招架,還來不及開口,屋主就撂下了一句:「你什麼都沒準備!」喀的一聲掛上對講機,只留下一陣冰冷的沉默。

錯愕中,陳逸駿著實不解,「這些問題和房子要不要賣有什麼關係?」此外,某回公司承接了一起準備換約出售的預售屋,由於建設公司早已撤場,沒有實品屋就罷了,連工地也是禁止進入,卻來了一組客人要求帶看,陳逸駿硬著頭皮帶著買方在工地外圍繞了一圈,但買主丟出了一堆問題:「大廳在哪?這戶面哪邊?採光怎樣?有什麼公設?」他啼笑皆非地想:「預售屋就還沒蓋嘛!這是要我隔空抓藥嗎?」一連好幾次的「問題」客戶,讓陳逸駿成交幾乎月月掛零,他老覺得客人故意找他碴,直至有一次,店長終於忍不住說:「怪客戶問題爛,倒不如先想想人家為何要提這些問題?」「能幫你找到答案的,就是問自己!」這一記當頭棒喝狠狠地敲醒了他:「對啊!客人就是有問題才會需要人服務啊?業務不就是靠解決問題賺錢的!」從此,陳逸駿認真地看待客戶拋出的每個問題,記錄下來、勤找答案,甚至在客戶提問前,自己就先設想了幾十個問題作準備。他有個「一○三三」原則,也就是每次要拜訪新客戶,一定先預想對方即將提問的十個問題,更進一步揣測客人每個問題背後的三個意圖,再從每一個意圖中,找到三個足以回應客人的答案。

也就是說,每次出發前,陳逸駿老早備好近一百個「答客問」,自此業績有了明顯的成長。有次,一位大地主還因為十分滿意他詳盡的資料、精準的解說,一下子拿出了六套房子委託他賣。

質問妙用無窮 探索、發想、整理皆宜至於曾讓自己最頭痛的預售案,在無數的自問和尋找解答中,陳逸駿居然也找出了解方。首先,他會在建商未撤場前,就提前為未來的案子蒐集DM、設計圖、上網下載資料,或進到售屋中心拍照;同時,帶看前,自己也會先設計動線,即使工地進不去,也會帶著買主從鄰棟制高點看屋,儘可能模擬實景。這使得原先抽象的預售屋變得具象,讓他在店裡有了「預售天王」的封號。

質問,不僅可以讓老闆、客戶滿意,yes123研究更發現,質問力具備著「探索」、「發想」、「整理」三大功能。著有《一百種提問力創造二百倍企業力》的布萊恩.史坦菲爾就指出:「問題問對了,可以節省至少三分之一的溝通時間!」他認為在問答之中,其實雙方已在進行想法對焦,一個關鍵好問,更可以讓原本模糊的指令、需求、概念予以具體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專門教導長榮航空空姐們服務技巧的周英君,從二十多年來擔任空服員、事務長的經驗中,理出了一套﹁聰明質問哲學﹂,解決了無數的客訴難題。

她回憶自己第一次上線時,遇到了一位鄉音極重的菲律賓人向她要一枝筆,只是乘客「Pen」的發音,怎麼聽都是「Ben」,當時她很直覺地回了一句:「How spell ?(怎麼拼)」只見雙方一陣尷尬。多年來周英君一直從這微小的例子反省自己;而今,她會很技巧地提問:「您的用途是什麼?我來幫您想辦法!」在這聰明的問題中,不但避免了雙方的尷尬,還探尋出了對方真正的心意。

素以服務著稱的長榮航空,永遠沒有「奧客」兩字,重點在於要如何洞悉出對方真正的問題。因此,周英君在擔任事務長時,每每服務有了狀況,她總是不急著給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地問著旗下的空服員:「你覺得應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藉由一次次的反問,探知部屬的想法、觀念、態度,也發揮引導和凝聚共識之效。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說過:「過去的領導者要會解答,但未來的領袖則將是要懂提問。」因此在探索歷程中,質問也發揮了說服、引導和聚焦的巧妙作用。

善用三大提問法 讓難題迎刃而解有趣的是,質問讓問題得到「收斂」,卻也能讓創意得到「發散」。因為,質問最吸引人的是,雖然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卻是無限的!藉由一個問題,無數的想法、創意、方案就孕育而生。更重要的是,在蒐集答案之際,往往會發現更多的問題,讓思考更加縝密,許多的顛覆和改革就這麼產生了。

藉著質問能訓練自己周密的思惟,也讓原先凌亂的思緒,進行「歸納」和「整理」。富邦MOMO台的購物天后任潔玲多年來創造過無數的銷售佳績,她要如何成功說服這些無法對話、看不到表情和反應,甚至連對方有沒有在聽都不知道的隱形客戶?

任潔玲透露,她會先自問:「要如何創造觀眾的需要?」於是,每接到一個產品,一定會上網蒐集整理所有網友意見和質疑,畢竟,自問力也要靠經驗,當經驗不足時,就要借重別人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歸納」和「整理」時,無論自問和質問,儘可能地將題目寫下來,你會發現,很多答案,萬變不離其宗,寫下來,將成為下一次的經驗值。

就像《失敗腦VS.成功腦》作者篠上芳光所說:「失敗腦只會答題,成功腦會問問題!」從今天起,善用質問力,學習質問力,相信你將快速邁向成功之路。

上班族必看 質問力=有效率71.2%企業主及人資主管認為,上司時時質問部屬,有利於工作、專案執行。

Q1.上司時常對員工的工作、專案進行質問,會有助於執行效能? 單位:%

非常有幫助 5.8

頗有幫助 65.4

普通 19.2

幫助不大 7.7

完全沒幫助 1.9

65.4%企業主及人資主管認為,具備自問力的上班族,工作效能更好。

Q2.上班族時常思考上司、客戶會質問的問題,進而準備,會有助於工作效能? 單位:%

非常有幫助 13.5

頗有幫助 51.9

普通 26.9

幫助不大 5.8

完全沒幫助 1.9

質問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近8成上班族認為質問最有助於發現問題,並進行改善。

Q3.你認為質問的過程中,對於工作最大的好處是? (複選) 單位:%發現問題,並設法改善 79.67 更能確認上司、客戶的需求 45.81 能夠自我反省 42.42 更有創意、思考更縝密 36.18 顛覆舊思惟和窠臼,有利於工作突破 29.59 讓人有改革的動力 19.42 註:此問卷由yes123於2月7日-2月14日調查,有效回收715份,信心水準95%,誤差值正負3.83%。

搞懂關鍵12問

── 面對4種情境,職場達人都這麼問一、面對上司(老闆)時,

你該這樣問自己…

1.老闆很挑剔很難搞,要向他提案前…贏家:專案目標、效益是什麼?老闆擔心、注重的是什麼?得先準備好!

輸家:隨便他啦!反正怎麼報都會被打槍,且看且走,賭一把,搞不好過了!

2.工作或專案出包了,需向老闆回報…贏家:出包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解決?得提個解決方案給老闆。

輸家:要命一條,先聽他吼一下,再問他怎麼辦?球丟給他就是!

3.老闆臨時召開發想會議或討論目標…贏家:這次會議想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目標?至少提個建議案才行。

輸家:發想就是自己「發」呆,聽聽別人怎麼「想」,當個九官鳥附和就好!

二、面對客戶時,你該這樣問自己…4.要向姿態很高、很龜毛的客戶提案…贏家:客戶想解決什麼問題?想得到什麼效益?我方所提的案子優勢是?

輸家:照著提案簡報念就好,反正拿到這種客戶的案子,搞不好才更痛苦呢!

5.客戶忽然轉單或臨時更改合約內容…贏家:客戶想法改變的理由?他們期待的解決方案是?私下瞭解後討論。

輸家:哇哩咧!朝令夕改,當我們人命不值錢啊!列出對方的罪狀,讓他死!

6.陌生開發新客戶,第一次前往拜訪…贏家:客戶目前需要什麼?我們有什麼服務能解決難題?做完功課再去。

輸家:我又不是他肚裡的迴蟲,既是陌生開發,聊了之後再問他想怎樣就好!

三、管理下屬可以試著這樣問…7.屬下的提案總是不盡如人意、周延時…贏家:想清楚,這樣做的理由和效益是什麼?可行嗎?有更好的方法嗎?

輸家:你是豬啊?怎麼教都教不會!算了,我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好了!

8.部屬們向你報告年度目標及計畫時…贏家:這符合公司最高目標嗎?各部門相互統合過了嗎?我該怎麼檢核你?

輸家:各人性命各人顧,目標自己訂自己的,最後別害到我或其他人就好了!

9.專案失利或績效不如對手,聽報告…贏家:別人做了什麼是我們沒做到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趕上甚至超越?

輸家:沒有理由!誰是害群之馬誰就自請處分,並給我想辦法彌補回來!

四、求職面試時,你該先這麼自問…10.面試主考官要我自我介紹時,我會…贏家:如果我是主考官,會想知道什麼資訊?我有哪些賣點、特質符合?

輸家:不就是說說家裡有哪些人、做過什麼工作、讀過多少書,哪需要準備?

11.談到未來要負責的職務及工作細節…贏家:新東家對這項職務的期待是什麼?我能勝任嗎?如何能快速上手?

輸家:想這麼多幹嘛!先把工作騙到手,錄取後,不適合再想法子蹺頭就是!

12.想要爭取到一個好的職級或薪資時…贏家:我應徵的職務薪資行情是?我能提供超值的貢獻讓對方值得加碼?

輸家:談薪資不就跟菜市場賣菜一樣,先開個高價讓人砍,再假裝委曲求全!

如何製作一份完美的提問單?

好問題必須要能引導對方思考,才不會雞同鴨講甚至產生誤會。因此,上班族人人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提問單」,也就是懂得設計問題。一般而言,聰明的問法可以分為開放式問句法、封閉式問句法、二擇一選擇法和5W1H 法。

開放式問句法:可讓對方暢所欲言以蒐集到更多的資訊。如:您對投資理財的看法?

封閉式問句法:有利推動、引導,縮短聚焦時間,如:假使採取A案,會不會更好?

二擇一選擇法:有利於確認,例如你的意思是A還B?

「5W1H」法:Who、What、When、Why、Where、How的問法,能在看似開放的問題中,得到對方豐富的資訊,卻也能獲知明確的答案,如:「你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就比單純地發怒:「你知道這個禍有多大?」來得有建設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