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把你家小房間當旅館賣客戶總數超過九百萬人次,預估市值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九十四億元),每晚幫十五萬人找到一張睡床 全球最大民宿交易網:Airbnb 提出者:契斯基(Brian Chesky)、蓋比亞(Joe Gebbia)、布林克茲克(Nathan Blecharczyk)顛覆:飯店業與旅行社與周邊業者推薦人:《經濟學人》、《富比世》雜誌 想法聽起來好簡單,十九年前,eBay讓大家上網買賣商品,Airbnb只是讓大家交易自己家中的空房,如此而已。 過去,大家出去旅遊,不是住很貴的飯店,就是住超便宜的青年旅館,Airbnb創辦人是在舊金山看到飯店一床難求背後的商機。他們半帶實驗性的上網張貼出租三張氣墊床公告,還附贈早餐和城市導覽,一張床收費八十美元。六天後三位客人上門,生平第一樁生意就這樣做成了。 Airbnb營運模式是,讓須短期租屋的客戶,與家有空房的屋主在此交易。每筆訂單抽成六%至一二%。Airbnb讓客戶貼上空房的實景照片,也創造出一種嶄新需求:許多人為了住進照片中讓人心生嚮往的房子而動了出國旅遊的念頭。 二○一三年初,Airbnb正式進軍台灣,不到一年,登記房源增約四百五十處,接待來自近五十個國家遊客。二○一三年十月,全球客戶超過九百萬、空房總數超過五十萬間、遍布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三萬四千個城市;預計二○一四年,全球總房數將超過希爾頓(Hilton)和洲際(InterContinental)飯店總和。 2. 用自己的空車,賺趟順路錢Google創投重砸近二億六千萬美元投資,預估市值衝三十五億美元 豪華叫車服務商:Uber 提出者: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見圖)、坎普(Garrett Camp)顛覆:付費乘車只能依里程定價推薦人:華頓商學院 這個想法跟Airbnb很類似,也是幫人銷售手上空餘的資源,賺到更多錢。 這個模式的概念是,讓擁有賓士等名車的車主成為會員。消費者可以透過Uber提供的App軟體,看到附近有無空車。Uber形同仲介商,媒介空車與臨時有叫車需求的乘客,每一筆收費抽取兩成佣金。起初Uber只提供高級房車服務,但隨著全球布點腳步加快,陸續提供普通車款以及計程車服務。 四年間,Uber已經覆蓋全球四十多座城市,預估二○一三年營收逾兩億美元。它的收費機制不同於一般照里程數定價的方式,而是隨著會員車輛的供應狀況和乘客的需求即時浮動,意思是,當供給少而需求大時,乘客得付較多錢才搭得到車。未來,它的重任之一就是幫Google建立精密數位坐標。 3. 網路世界的鈔票二○一三年漲幅達八十倍,柏南奇、彭淮南都承認其地位 虛擬黃金:比特幣 提出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顛覆:全球央行地位推薦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華盛頓郵報》 比特幣是網路數位現金,可自由兌換、購買真實貨物和服務,不受中央銀行管理。它可花錢買,單價逾一千美元,是史上翻漲最快的貨幣;也可在網路上挖。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可助銀行不設點的開發中國家經濟轉型。 4. 讓陌生人出錢為你圓夢已有逾五百萬「股東」,支持超過十萬個專案。籌款總額近十億美元,募資成功率約八六%,比傳統高出一倍 全球最大群眾募資網:Kickstarter 提出者:陳培里(音譯,Perry Chen)、史吉克勒(Yancey Strickler)與艾德勒(Charles Adler)顛覆:只有銀行或創投業者才能投資的壟斷環境推薦人: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衛報》 這也是幫其他人賺錢的創意。想創業募資不用進銀行,而是上網站提出想法,然後看大家願不願意當你的股東。每一樁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Kickstarter)從中抽取五%費用。 這是從貝多芬借來的 idea。二○○二年,音樂人陳培里想去紐奧良參加爵士音樂節,但卻拿不出旅費。他想起貝多芬的「預購」解方:先找對他作品感興趣的對象募資,作品完成後,就奉送每一位金主一本題上對方大名的樂譜。 二○○九年,他把此列為創業計畫。「捐一元也歡迎」是敲門磚的特色,平均每一樁募資案總額不到兩萬美元,但自從二○一二年中號稱全球首支智慧型手表的Pebble創下兩個月吸金逾一千萬美元的歷史紀錄,是原定目標十倍,敲門磚也突然暴紅。 敲門磚有一套嚴選邏輯,自提案起,約有四成候選人就會淘汰出局;募資時間僅限兩個月,如果未能達到最低集資門檻,提案人一毛錢都拿不到;這也會讓提案者全力以赴。 5. 不必動手指,就能控制全世界二○一三年最令人期待的量產科技新品 手機、平板終結者:Google Glass 提出者:Google顛覆:上網搜尋非動手打字不可推薦人:《富比世》雜誌 未來,不用動手打字,只要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就可以搜索想要的資訊。目前Google眼鏡已確定將提供定位、地圖指向、社群和圖像紀錄等功能;醫學研究者甚至用它來記錄手術,進行遠端會診。 6. 幫大家不浪費,也是門生意用「共利」方式解決食物浪費問題,還能從中獲利 公益創業家:食物牛仔 (Food Cowboy) 提出者:高登兄弟(Richard Gordon、Roger Gordon)顛覆:政府與社會公益企業的遊戲規則推薦人:《時代》雜誌 每天,全美國從田裡現摘的蔬果,從農夫手上送出去以後,有四○%會被直接丟到垃圾場裡。而每一年,美國有超過三千四百萬噸的食材,就這麼被白白浪費。 這是存在已久的問題。雖然如成立逾三十年的慈善機構賑饑美國(Feeding America)就想解決,但長久以來,負責運送的貨車司機卻意願低落,因為沒有好處;就算配合多送一趟貨的經銷商可以獲得免稅獎勵,但申請文書作業複雜,所以寧可把廢棄食材丟掉。 二○一二年,一對擁有二十五年運貨經驗與MBA學位的高登兄弟,開發出一個行動App食物牛仔(Food Cowboy),解決此問題。 它祭出金錢誘因:協助送貨的經銷商不僅可以即時累計免稅額、收取每磅十美分費用,還會獲贈一個識別標籤,昭示消費者,他們願意採取行動為需要的民眾奔走;司機則是除了分到一定免稅比率的鼓勵金之外,還有特定店家的購物優惠;至於食物牛仔自己,就是從食物捐贈方的免稅總額中抽取一定比率的佣金。 關鍵一小步,改變卻很大。據估,單單這些靠司機搶救成功的廢食材就是一塊八十億美元的市場,而且足以餵飽全國三千七百萬人的肚子。 二○一三年底,美國農業部邀請他們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會議,分享經驗。讓全部人發現,做公益,越大方談錢,才越可能走下去。 7. 當創投界的傳奇補習班媒體盤點十億美元俱樂部企業,發現Airbnb等都出自YC:矽谷新創投搖籃 補習費平均超過百萬美元的Y Combinator 提出者:葛萊漢(Paul Graham)等四人顛覆:沒熬過三年,別想募到錢推薦人:《連線》雜誌、《華爾街日報》 過去創業者不是在育成中心養成,就是自己長到一定程度,創投業者才看到,但多數人都是消失在育成中心與創投前的路上。YC,等於彌補了這塊空缺。 YC只鎖定剛成型的初創企業,延請各領域專才提供技術輔導、「密集班」培訓,並媒合初創團隊與重量級創投。YC拉拔長大的初創企業平均資產總值約為兩千多萬美元,若以六%「補習費」估算,平均每家初創企業得奉上一百三十萬美元,也推升YC的市值高達近八十億美元。 8. 機器人送貨到你家五年內,即將啟動無人機送貨計畫 物流模式殺手級應用:無人機 提出者:Amazon.com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顛覆:整體物流產業推薦人:《經濟學人》 這些小型無人機,可以點對點運送重量不超過五磅(二點三公斤)的貨物,最遠飛行十英里(約十六公里),完全不需要人工遠程遙控,因為它會接受全球定位系統坐標導航,全程花不到半個小時。 雖然這個略帶瘋狂的構想,在技術、安全和法律都存在諸多待解問號,但已有許多零售通路自行採用:南非Oppikoppi音樂節主辦單位利用無人機載送啤酒;澳洲線上教科書租賃公司Zookal拿來運送教科書。若此自動化風潮底定,全球數億產業人口恐將因此失業。目前包含UPS、FedEx宣稱跟進。 9. 讓你真的能在家上大學世界知名大學紛紛加入線上開放課程,造福約五百八十萬人 全球最大線上學習平台:Coursera 提出者:史丹佛大學教授柯蕊(Daphne Koller)、吳恩達(Andrew Ng)顛覆:封閉的知識傳播推薦人:《紐約時報》、《經濟學人》 開放式課程,不是全新概念,但因為Coursera而有了突破。 過去,大家在網路上看的大學課程,多是老師上課的錄影實況,大家都只是單向的收看而已,但直到Coursera的出現,老師在線上真的跟學生會有雙向互動、會有評量,等於是用網路正式教學。美國教育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已經把線上的五門課程納入正式學分,承認這些課程的權威性。 這讓創辦人吳恩達獲《時代》評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有意思的是,提供免費課程的Coursera有找到獲利模式可以幫企業,與修過某些學分的學員配對,讓企業找到潛力人才,並跟這些雇主收費。 二○一三年初,Coursera也啟動小規模正式證書計畫,針對特定學科向學員收費,至十月底營收已達五十萬美元。 至今,Coursera共有四百四十八門課程,共八十四家大學參與,包括史丹佛、布朗、普林斯頓、耶魯、東京、北京、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台灣大學等。 10. 讓每個人都能開一人工廠從機械零件到食物都能自製 3D列印風潮推手:MakerBot 提出者:派帝斯(Bre Pettis)、梅爾(Adam Mayer)、史密斯(Zach Smith)顛覆:製造所有事物的方式推薦人:《經濟學人》、CNN 3D列印風潮,讓每個人都能在家裡印出「成品」,掀起第三波工業革命。從牙齒矯正器、BMW零件,到NASA的燃料噴射器都能印。 MakerBot並非第一家生產3D印表機的企業,但是,它卻是推出第一個自製平價3D印表機的平民英雄。原本這個產業的機器一台要十萬美元,但它的價格驟降至兩千美元,相差五十倍。 11. 讓小鎮變得好「食用」帶動全英國與美國展開「不可思議的可食用運動」 英國小鎮轉型火車頭:沒落小鎮自救會 提出者:渥絲特(Pamela Warhurst)、克莉兒(Mary Clear)顛覆:社會救助是政府的責任推薦人:《衛報》 二○○八年春,全球經濟開始衰退,英國小鎮多摩登居民渥絲特、克莉兒發想讓每個居民都吃得飽的自助方案,想出一個不可思議的做法:向政府借地。 她們召集義工認養小鎮內閒置的公用地,闢田種菜、香料及水果,任何想吃的人都可免費食用。原本只是希望提高糧食自給率,不再向政府伸手,但之後「英國第一座糧食自給自足的小鎮」名號傳開。 小鎮居民設計蔬食觀光行程、增設民宿,接待每週一團來自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的有機愛好遊客;全國有三十多個小鎮展開「不可思議的可食用運動」,美國西雅圖甚至仿製公眾田園計畫。現在有五成居民生活收入顯著成長。 | ||||||
締造一個可以百年承傳的奢侈品牌,到底需要什麼制勝要素?通過數年深入研究,我們為你總結出在國際奢侈品行業中百試百贏的原則。
1.品牌定位法
每一個行業成功的準則中唯一相同的就是擁有獨特的定位,並且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你的定位可以是一群人或一個你最為鍾愛的人,但是絕不應該是所有人。大眾的品位,在這個行業裡絕對行不通,相反,他們只會被極小眾人的品位所操縱。你必須相信品牌的定位猶如長期發展國策般重要,以此為中心,從商場選擇、市場營銷到設計製作團隊,必須絕對統一思想,決不退而求其次。
2.簽名式標誌識別
榮譽感,首先是設計師和品牌強烈的榮譽感,才能為穿著你衣服的客人帶來真正的榮譽感。即便是大師逝去後,KarlLagerfiled永遠延續著Chanel的黑白雙色和圓領小沿邊,Dior男裝前設計師HediSlimane,也別出心裁地為每一件衣服繡上代表自己印記的小蜜蜂,Tiffany設計師珠寶上都雋永地刻上設計師的大名。這決不是設計師的炫耀或品牌的炒作點,更多是每一個購買者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穿著佩帶衣飾也是與一個才華橫溢人的親身交流。這是奢侈品的情感價值加分。
3.設計師明星化
為了你所創造的品牌,為了你的設計更容易為人熱愛,你可以像設計界的泰斗KarlLagerfield和GiorgioArmani一樣,大師風範不斷登場作秀,他們的銀發和持久常青的創作力贏得無限尊重,更可以向Dior的JohnGalliano學習,成為一個品牌絕對的靈魂和絕對的明星。其實,一個活生生的人展示在消費者面前,更能夠使之得到感性的認識:你購買的不只是產品,而是靈魂的體現。他的精神將展示你的品位,穿Dior意味著大膽風華,穿Prada表示含蓄趣致。所以,將你的設計師捧成個性張揚的明星吧,他們其實也名至實歸。
4.神話式口碑營銷
奢侈品牌最大的本領就是拿著放大鏡發現所有珍貴的故事片段,再拿著傳聲筒數以經年大聲傳播。我參加過幾十次Chanel活動,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講述著香奈兒女士的故事。奢侈品要學會講故事,不斷地講述,哪怕只是重複,講述那些你獨有的東西,你所驕傲的細節,這些在數十年後,必將會締造屬於你的傳奇!
5.限出來的高質銷量
限量,你決不能因為東西好賣就不斷生產它,相反,克制製造尊貴感覺,「真正的奢侈永遠是一物難求的珍貴。」愛馬仕多年來深諳此道,它的永恆名品Kelly和Birkin包,永遠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身份象徵,面對一個手挽Birkin鱷魚皮包的女士,你會絕對認同她的財富、地位和品位。所以,儘量突出你的珍貴,賣不掉的貨品狠心下架也不降價。LouisVuitton就是極少數決不打折的品牌,它的產品每一季都像鑽石一樣不斷升值。
6.獨一無二地強調手工
奢侈品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是因為它永遠只追求最好,最好的設計、最好的質料、最好的手工,集合成最好的作品,為每一個擁有它的人帶來人生的享受。通常品牌為追求不同於他人的做工工藝,會高薪留下資深工匠,像Tiffany和Hermes這樣都擁有幾代為之工作的老工匠。Chanel更斥巨資收購羽毛、紐扣、帽子等手工工坊作為奢華手工的保證。
7.品牌的設計指向性
當市場長期熱銷時,你保有品牌核心特色80%,只在20%基礎上加入新元素,如同LV每季只需變化Monograme花紋,Chloe變變袍式裙的面料刺繡即可,而對於正在走下坡路或面臨老化的品牌,卻需要顛覆性創新設計,進行革命性改變。每年幾季的國際時裝周FashionShow,必須竭盡全力精彩表現,因為全球媒體評論對於品牌至關重要,一旦不參加會被質疑財務危機,幾季滑落之後甚至會淡出。
8.廣告是制勝的法寶
最為重要的秘密,其實正如你所看到的,翻開時尚雜誌你立刻發現,原來怎樣分辨你是否是真正的大牌,就是你的廣告到底在哪裡、有多大、在多前面,它是否是大牌明星、超模加大牌攝影師匪夷所思的創意,往往廣告中推薦的衣服、包包就是最熱賣最搶鏡的產品,放心買準沒錯。大品牌會為特殊廣告位置爭搶不惜一置百萬,重要的是這代表著品牌的江湖地位和愛用者的尊嚴。
9.明星產品你有嗎
每一個品牌都應該長期打造自己的明星產品,就是意味著LV的箱包、Fendi的皮草、Dior的高級時裝、Chanel經典外套,讓它們經久不衰,成為每個女人夢想中的MustH**es之後,她們才會有機會成為你的忠實愛用者,繼而買下你的鞋子、珠寶、手錶。事實上,品牌的經典明星產品即是入門產品,也是常銷品,更是你的錢櫃產品,決不能因為多元化發展而忽視它。
來源:價值中國網
| ||||||
為什麼一個原本充滿投機味、頻傳倒閉、虧損連年的產業,如今,具有遠見如特斯拉電動車(Tesla)董事長馬斯克,與投資算盤撥得極精明的「股神」華倫.巴菲特,均捧著大把大把銀子,奮不顧身地押寶投資? 這個產業就是太陽能產業,許多投資人挖苦它是「慘業」,然而,有部分投資銀行預言「第二次淘金潮」今年將正式來臨。 太陽能產業由衰轉盛的契機,或許就出現在你、我的屋頂上頭。 撰文‧謝富旭、李喬琚 研究員‧周岐原二○一四年一月中旬,當北美遭暴風雪侵襲的消息,一再地盤踞電視新聞之際,終年陽光普照的加州矽谷(Silicon Valley),一群富創業精神與高科技研發能力的人們,正悄悄地進行一場能源新革命。
加州現場︾ 創舉 免費安裝、維修,電價鎖住二十年當車子沿著一○一號公路進入加州聖荷西市,你會發現,路旁住宅區一幢幢房子的屋頂上,一塊塊深藍色的太陽能光電板,正如雨後春筍般地被架設起來。這代表矽谷人更愛地球、更重視環保嗎?答案不得而知,但可確定一點的是,除了愛地球外,他們更愛惜自己的荷包。 來自台灣、任職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現年四十五歲的蘇俊榮,四年前,從市區公寓搬到了聖荷西市南郊,他獨門獨院的房子就坐落在幽靜的阿瑪頓谷(Almaden Valley)旁,環境清幽,依山傍水。蘇俊榮不僅為一家三口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家,他也為這個美麗的環境,做了一個未來的投資,成為太陽能板發電的支持者。 「我是貨比三家,才採用太陽城(SolarCity)。」蘇俊榮分析,根據他與太陽城簽訂的合約,太陽城將免費幫蘇家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免費負責後續維修,而蘇俊榮則須買回這套屋頂太陽能系統所發的電;但合約同時保證,太陽能電力費率,一定比目前使用的傳統電力費率便宜一五%。 剛開始,蘇俊榮盤算,每個月能省的電費其實很有限。他裝了發電容量五KW(瓩)的太陽能發電板,約可滿足家裡九成電力所需。沒裝太陽能之前,蘇俊榮每月平均電費約一四○美元,裝了之後,繳給電力公司PG&E(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加州最大的電力公司)的電費僅剩不到二十美元,而使用太陽能電力則每月繳給太陽城近一百美元。 「大概每個月省二十美元,為了省這二十美元電費,屋頂還要讓人敲敲打打,而且租約還長達二十年。」這樣的想法一度讓蘇俊榮頗為猶豫。然而,他進一步想,他與太陽城簽的是二十年永不調漲的固定電費費率,相對之下,PG&E每年的電費以八到一○%一直在漲,而且過去幾年還漲得特別兇。 「與太陽能簽的合約還載明,裝設五年之後的任何時間,用戶如果覺得用太陽能發電很划算,也可直接買斷設備。」衝著太陽能電費費率鎖住不漲,而且目前還比電力公司費率便宜一五%這點誘因,蘇俊榮一家子決定安裝太陽城的設備。 用戶暴增 從商業廠辦往住宅蔓延儘管安不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讓蘇俊榮猶豫了一陣子,但事實上,全美至今已有數十萬戶家庭,因著環保及節省費用的理由,願意安裝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而這項數字還在快速攀升中。 以太陽城公司為例,這家由特斯拉電動車(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投入二千萬美元,持有三成股份的公司,用戶數從二○○九年的數千戶,在短短不到五年內躍增至如今的八萬多戶,同時設定二○一八年七月前,用戶數達一百萬戶目標。 這家打著免費安裝、維修,又可節省電費一○至一五%,及電費二十年不漲的太陽能公司,正如飢餓的蠶寶寶般,一口一口蠶食傳統電力(核能、火力)公司的用戶。難怪,現年才三十七歲的太陽城執行長林登.瑞夫(Lyndon Rive)信心滿滿地說:「太陽城未來將超越PG&E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電力公司!」太陽城免費幫用戶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只收取電費,並保證用戶所使用的太陽能電力費率,比傳統電力公司省下一五%,為用戶達到節約電費的效果。這種模式在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眼中,是打破太陽能深入一般家庭過程中第一道障礙||資金障礙的偉大創舉。「大家都很愛地球,但說到一次要拿出六、七十萬新台幣出來裝太陽能,大多數人都會打退堂鼓。」林坤禧強調,「太陽城解決了這一道資金障礙!」不僅是資金障礙,太陽能還解決了使用、申裝上的障礙。禮正投顧美股分析師Ted Lynch指出,從屋頂結構評估、發電效能、政府的申請手續、到安裝與維修,太陽城一手幫客戶搞定。客戶不僅不必出錢,也不用動手或花腦筋,就坐享節省電費與鎖住二十年費率的好處,從此不必擔心電費年年上漲的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EnergyTrend分析師研究經理黃公暉則觀察到,太陽城獨特的商業模式,已經引起許多美國業者爭相模仿,導致屋頂裝太陽能的風氣,正從精打細算的商業用戶吹向住宅型用戶。 證券化 電費帳單成金融商品,市場接受度高「美國原本是太陽能的沙漠,太陽城點燃的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火苗,將使美國未來反而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太陽能裝設市場之一。而且這股太陽能屋頂裝設火苗,將蔓延至歐洲、日本、澳洲等先進國家,甚至中國也將掀起屋頂太陽能裝置風。」黃公暉指出。 對此,太陽城資深公關經理威廉.克萊溫(William Craven)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則表示,「雖然有許多家公司模仿我們,但太陽城在美國市占率仍穩定增加中,目前已達二八%,我們目前雖然虧損,但現金流量已由負轉正,與用戶簽定的契約證券化所得的資金,將立即投入擴張用戶,這個發展模式,可以很有效率地在美國推廣太陽能這種乾淨能源。」克萊溫口中的用戶契約「證券化」,正是太陽城除免費安裝外的第二項創舉。一三年第四季,太陽城已擁有八萬個用戶,將其中五千戶購電合約「證券化」,包裝成類似結構債的金融商品,供投資法人機構認購。沒想到市場反應出奇熱烈,成功募集到五五○○萬美元資金。評等機構標準普爾賦予這筆結構債BBB+投資等級(投資級),而且殖利率達四.八%。 Ted Lynch說,太陽城所發行的結構債,不可與金融風暴前,雷曼兄弟針對美國房貸用戶的結構債相提並論。「你能不能按月準時繳房貸很難講,尤其在房價暴跌或景氣蕭條時;但即使經濟不景氣,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會乖乖地繳電費!」太陽城乘勝追擊,預告將在一四年上半年,再度發行總金額高達二億美元的用戶二十年電費契約結構債商品。藉由創新的金融融資手段,太陽城將擁有更充裕的銀彈,與大型傳統電力公司進行激烈的用戶爭奪戰。 消除距離感 賣場直面消費者,駐點解說另外,本刊美國特派記者也注意到,美國最大型五金建材連鎖超市Home Depot(類似台灣特力屋)的狀況,也凸顯了太陽城第三個創新──行銷上的創新。傳統的太陽能系統公司總是派業務員四處爭取客戶,但太陽城卻開先河與Home Depot合作,成為第一個駐點的太陽能公司。太陽城駐店人員,在賣場利用Google Map空照圖,把客戶家的方位、大小以及陽光照射的角度,在賣場立刻做了詳細分析,打動消費者之餘,也增加了太陽城產品的能見度。 美國台達電能源解決方案負責人林明村分析,太陽城的營運模式有些類似租賃汽車業,沒有頭期款,每月固定地支付費用,這對美國消費者來說是很習慣的。再者,太陽城對投資與消費市場產生了良性循環:有一定的市占率,投資市場有興趣,財務穩定又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種種獨特的商業創舉,使得太陽城這家自○六年成立,迄今從未嘗過獲利滋味的公司,自一二年以每股八美元上市至今,股價飆漲了九倍之多,達七十五美元,市值高達六十五億美元(一九五○億新台幣),寫下太陽能產業發展史的一頁新傳奇。 事實上,由太陽城在美國掀起的免費安裝風潮,此刻也正在台灣悄悄發生中。 離開寒風刺骨的台北,南下不到二百公里處,彰化縣芳苑鄉暖陽似酒;三十五歲的歐錫憲,正在四百多坪的蛋雞養殖場內外忙進忙出。這家位於苑裡鄉王功村的雞舍屋頂上,鋪滿了帶有高科技色彩的太陽能板,在樸素的農村顯得格外突出。
台灣現場︾ 出租雞舍屋頂 隔熱、省電、收租金去年,這座雞舍在國碩科技的協助下,鋪設發電容量達九十九KW(約二十戶家庭電力所需)的太陽能發電板系統。歐錫憲說,當初國碩業務人員提出兩項方案:「方案一:總建造經費計七百萬元讓我們自己出,發的電全部賣給台電,讓我們自己賺。方案二:一塊錢都不必出,國碩承租雞舍屋頂,發的電賣給台電後,收入歸國碩,但國碩把賣電總收入的七%付給我們當屋頂使用租金。」歐錫憲的叔叔,同時是這家雞舍的主人歐福專,把國碩的提案細算了一下:一三年,台電收購裝置量在十KW至一○○KW的屋頂太陽能費率每度為七.三二元(今年降至六.四元),按彰化平均每日有效日照約三.五小時計算,九十九KW一年可發十二.六萬度電,也就是一年電費收入約為九十二萬元。 先期投資七百萬元,每年回收九十二萬元,扣掉太陽能板每年約一%的效率遞減,未來二十年,歐福專的雞舍每年保守估計可收入八十二萬元電費,年報酬率高達一一.七%。換句話說,不到九年完全回收成本七百萬元,而且建置費用還可向銀行貸款七成,一度讓這位五十六歲雞場主人頗為心動。 不過,面對這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歐福專最終還是選擇了保守的方案。「我已經是快退休的人了,一下子拿出七百萬元,還是有點怕怕的,所以我選擇第二項方案,每年大概可以坐收六萬元租金。」如今,歐福專滿意地說,「你看,我什麼事都不用做,國碩每兩個月匯一萬元租金給我,而且太陽能板還能隔熱,雞舍可降溫二至三度,電風扇的電力也省了一點,我的雞因為涼爽也比較吃得下飯,蛋生得比較多。」他覺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好康」的事了。
日本、中國︾ 補貼政策 形成太陽能第二波淘金潮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太陽城在美國掀起的屋頂太陽能風潮外,全球另外二個太陽能潛力大國,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邁向「零核家園」,轉而大力發展太陽能的政策已十分明確;而中國政府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更提出比原本市場預期更優惠的太陽能補貼政策。在這三股巨流匯聚下,正形成德意志銀行分析師Vishal Shah口中的「太陽能第二波淘金潮」。 中國國務院去年不僅在「十二五規畫」中,正式宣布全中國一五年底之前的太陽能安裝量目標,由先前楬櫫的二十GW(實際發電量相當二座台灣核三廠),一舉提高至三十五GW;國務院還同時提高六MW(千瓩)以下容量的補貼政策(太陽能每度發電補貼○.四二人民幣),更令太陽能業者喜出望外。 Vishal Shah指出,中國許多日照充足的地區,太陽能發電成本已低於火力發電成本,每度再補貼○.四二人民幣,等於是給安裝太陽能的廠商多賺的。 黃公暉進一步指出,○.四二人民幣補貼,對中國工廠實在太有誘因了,而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工廠屋頂的面積可說世界第一。因此,他預期,中國一四年太陽能安裝量,將較去年大幅成長二八%,達九GW,成為全球太陽能安裝量成長最快的國家。 至於日本,雖遲至一二年七月才立法生效補助太陽能,但政府決心夠,執行力十足。日本目前電費平均每度約在二十七日圓,但對太陽能發電收購價在一二年高達四十二日圓,去年降至三十八日圓,預計今年四月起將降至三十四日圓。因此,愈快申裝,申請補助的人,報酬率則愈高(申請時,按照當時優惠買回費率,鎖二十年不變)。業者預測,即使收購價降至三十四日圓,在日本投資太陽能發電廠仍有利可圖,年報酬率可達一○%左右。 優惠的補貼政策,讓包括台灣的各國太陽能業者爭先到日本布局投資電廠,台灣的碩禾,即在福島附近投資發電容量高達十七MW的太陽能發電廠,預計,一五年正式連上電網發電,適用的正是每度四十二日圓的電力買回優惠費率。 五年前,中、美、日雖是全球經濟前三大強權,在太陽能裝置與發展上卻是侏儒,遠遠不如一個歐洲的德國,甚至西班牙。五年後,種種因素的激盪結合,讓全球前三大經濟體,正快速地邁向太陽能裝置與使用的真正大國。 「股神」背書 砸重金長期投資太陽能其實,這波太陽能產業大復活商機,自然也難逃「股神」巴菲特的慧眼。一三年,巴菲特旗下的中美再生能源公司,即砸下高達六十三億美元(一八九○億新台幣)從事太陽能廠大收購:從第一太陽能公司手中買下加州Topaz太陽能發電廠,從NRG能源買下亞利桑那州Agua Caliente太陽能電廠,以及從SunPower(美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商)手中買下兩座南加州太陽能發電廠。 中美再生能源董事長保羅.高迪爾(Paul Caudill)表示,中美再生能源先瞄準美國高電費的地區進行投資。「可確定的是,電價將愈來愈高,而太陽能發電成本將愈來愈低,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投資時間點很重要,以太陽能發電而言,現在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可預見的風險也在可控制之內!」高迪爾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高科技產業瞬息萬變,○九年一月《今周刊》領先報導《太陽能超完美搶錢劇本》,一二年八月再度刊載《誰殺了太陽能》,一再預警太陽能產業泡沫危機,終於協助讀者避開太陽能股長達五年多的大空頭行情。 如今,隨著太陽城為產業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全球主要國家政府的重視,再加上「股神」巴菲特的背書,我們相信,一場太陽能絕地逢生的大復甦序幕,才剛剛開始拉開而已。
SolarCity
成立日期:2006年 營運項目:太陽能發電系統設計、安裝、維修 上市日期:2012年
市值:50億美元
一分鐘認識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面板是把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科技。在大台北地區,每裝1KW(瓩)太陽能面板,一年約可發897度電力(高雄可發1233度)。台灣普通家庭一年耗電平均約4200度,所以須裝5KW才能敷全年所需(但夏季用電高峰仍不夠)。目前1KW太陽能板含施工安裝須花費8萬元,並占用3坪土地。 一個即將改變世界能源面貌 的生意點子 正在引起三大連鎖效應 SolarCity用戶數成長大爆發SolarCity過去3年,用戶成長6倍以上;預計4年後的2017年,將再成長13倍以上,跨過100萬戶大關。
(單位:萬戶)
'10年 1.3
'11年 2.6
'12年 4.3
'13年 8.1
'14年 16.6
2015年 31.8
2016年 62.6
2017年 123
2018年 200
同業紛紛模彷 太陽城SolarCity獨創的商業模式,成功地吸引包括Sunrun、Sungevity、Vivint等十幾家太陽能公司競相效法。德意志銀行預測,美國2016年太陽能裝置量,將較2013年成長170%,達16GW,成為全球太陽能前三大市場之一。
分散式能源時代來臨 SolarCity引領的分散式發電風潮正吹向全世界,尤其是歐盟、日本與澳洲等地。《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預言的分散式能源時代,已經正式揭開序幕! 資料來源:中關村INDEX、矽谷INDEX、長城顧問諮詢 屋頂上的奇蹟 不花一毛錢裝太陽能板,坐收租金A 為用戶免費安裝、維修太陽能發電系統。 B 用戶支付SolarCity費用,使用太陽能電力。 C SolarCity與用戶簽訂契約,保證太陽能發電比傳統電力便宜15%,而且鎖住費率20年不變,使用戶達到節約電費效果。 D 用戶支付傳統電廠的電費減少80%以上。 E 將用戶長期購電合約「證券化」,發行結構債金融商品,挹注所需營運資金。
股神巴菲特 ● 一年內(二○一三年)投資一八九○億新台幣,買下四座正在興建中的太陽能發電廠。 ● 傳言將出手收購中國太陽能電池廠無錫尚德,但消息並未被證實。
特斯拉馬斯克 ● 出資二千萬美元,成立SolarCity,發願要讓家家戶戶屋頂裝上太陽能。 ● 出資並計畫在美國各地設立太陽能快速充電站。 ● 高速運輸管路(Hyperloop)主要動力來源將使用太陽能。 |
近期有外媒報導,美國老虎環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從2013年底陸續從市場上購入價值約2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股份,按照收購對價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經高達1250億美元,這已經超 越了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並未上市,上述的股票應該來自於一些投資者或持有股份的個人,老虎基金2億美金的股份收 購顯然是看好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要遠高於上述的數字。
看到這則消息我就想知道阿里巴巴是不是真的值這麼多錢呢?於是 我從雅虎的財報中仔細梳理了阿里巴巴的財務數字,也拿另外兩個巨頭百度和騰訊的數字做了一個粗略的對比,雖然沒有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但是我發現阿里巴巴 去年的盈利已經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2013年的各項財務指標都異常靚麗。看得出,它是真心想在過去的一年裡為股票交易 市場增添又一家千億美金的互聯網巨頭,不過上市未遂,可惜了。下面我們以一些核心的財務數據為基礎來進行解讀。
需要 指出的是由於阿里巴巴集團並未整體上市,所以沒有詳細的財務信息披露。但是作為阿里集團的股東,雅虎在其季報、年報中對阿里巴巴基礎的數據均有所涉及,只 是雅虎財報中阿里巴巴業績的會計期間與日歷年度並不一致,其會計期間是從上年10月1日至本年9月30日,所以雅虎財報中披露的數字會有一個季度的滯後, 而且其中不包含支付寶。阿里巴巴集團2013年全年的業績,為我根據第一二季度披露的數字和之前各季度營收增長情況所做的預測,未必完全準確。
首先,我們來看營收增長的情況
圖 1和圖2分別列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季度的營收狀況,2013年預計阿里集團的營業收入在67.63億美金,增速預計在65.64%。除此之外他的毛利潤 和淨利潤也都以更高的速度增長,分別為81.5%和467.7%。需要說明的是淨利潤如此高的增速是因為在2012年阿里支付給了雅虎5.5億美元的一次 性技術使用費用,拉低了全年的淨利水平。
單純的看阿里的營收也許看不出什麼,但是對比下電商行業的平均增速就能發現更多了。如圖3所示,2011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是低於行業的,但是之後基本都在行業增速之上,今年更是遠遠領先於行業增速。
最 後我們來對比一下傳統的互聯網巨頭BAT。此處把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按照年底的匯率換算成了人民幣,所以增速與使用美元計算時有細微的差別。阿里 巴巴2013年的營業收入落後於騰訊,但是增速卻是騰訊的2.27倍(見表1)。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在2013年第一次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 公司(見表2),由於阿里巴巴在2012年底一次性支付了雅虎巨額的技術使用費,因此淨利潤的增速異常高,即使拋去此因素的影響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增速也顯 著高於騰訊和百度。
第二,我們來看盈利的情況
圖 4和圖5分別給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分季度的毛利率和淨利率狀況。相信這個就不用解釋太多了,2013年不管是阿里巴巴的毛利率還是淨利率都有非常大的提 升,尤其是毛利率2013年相較2012年提升了6.48%。淨利率的大幅提升與2012年支付給雅虎的那筆技術使用費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2012年 Q3阿里集團淨利率為負的主要原因。
然後我們也同時來對比下BAT三巨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不管是從毛利率還是淨利率上來說,阿里巴巴都是三巨頭中最高的,而且在2013年得到了比較顯著 的提升。與之相比百度和騰訊的毛利率、淨利率都有所下降,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百度在不斷地佈局移動互聯網,而騰訊的微信商業化還在路上,電商也處於投入 期(見表3、表4)。
第三,我們來看資本回報率的情況
受益於盈利狀況的改善和淨利率的大幅提升,2013年阿里巴巴不管是資產利潤率還是權益淨利率都有很大的提升,具體見圖6。
第四,我們來看資產周轉天數的情況
阿里巴巴做的是平台生意,本質上是信息服務提供商,從這個角度上講資產周轉率這個指標的意義沒有一般電商公司那麼大,不過通過計算我們卻可以發現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不 管是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天數還是總資產周轉天數都在快速地下降(見圖7、圖8),這代表這資產運營效率的提高。不過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 天數和總資產周轉天數還是很高,亞馬遜2012年的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27天和194天。我想這與平台和自營不同的收入統計方法有關,阿里巴巴由於是平台 模式只統計交易佣金因此營業收入並不多,亞馬遜由於很大不一部分是自營因此營收很高,這就造成了資產周轉狀況的差別。
最後,我們來看阿里巴巴資產結構的狀況
過去的兩年,阿里巴巴有數不清的投資、收購,也有數不清的新項目在燒錢,更有和雅虎這本總也清算不了的賬,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這也最直接地反應在了 阿里巴巴的資產負債表上。從2012年不管是反應短期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還是反應長期償債能力的長期資本負債率都處在高位,企業整體的資產負債率在 2012年更是高達88.83%,不過2013年負債有所減少,但是整體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達77.09%。除了股權融資外,這兩年阿里巴巴通過銀行借款 和發行債券等方式也拿到了不少錢,這也是其財大氣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