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幹貨】你的直通車為什麽不賺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1/57518.html

很多淘寶賣家開口閉口都離不開直通車,好像不談直通車就沒有資格做淘寶。不可否認,直通車是一個精準引流的推廣好工具,操作得好,可以為店鋪帶來較大的流量,也能實現利用直通車打造熱銷款的目的。問題是,真正“開車”開得好的賣家並不多,大多賣家都面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難題,最後直接導致虧損。i黑馬分享這篇《賣家》的文章,希望對各位創業者有所幫助。上圖來自於一位剛接觸直通車不久的運營人員之手。從這個截圖里,顯示的信息有:三天成交金額80元,花費442.05元,而ROI(註:投入產出比)僅為0.18。很多人會走進一個誤區,以為直通車出價越高,排名就越高,產出就越大。不是這樣的,直通車要做得好,要看多方面的因素和數據。一款產品是否適合做直通車,要看三個維度的數據:第一,選款;第二,轉化率;第三,毛利。很多淘寶賣家做直通車虧損,至少是這三個維度之中的一個沒有做好。那麽,這三個維度下較為合理的操作手法是怎麽樣的?【選款就選“走量款”】品類成交量靠前。以女裝為例(下同),選款方面,類目建議選淘寶網成交量靠前的品類。有一個基本條件是:做這些品類,貨源和供應鏈條件都要能跟得上。當然,成本這一方面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舉個例子,相同的打底衫,假如你所在地區工廠生產一件是均價是30元,而其它地區的工廠生產一件是均價是10元。那麽,如果再賣打底衫,那就沒有優勢了。選大眾款。所謂大眾款,也就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款式。甚至最好是不同年齡段、不同身材、穿不同尺碼的人都可以穿。因為這些款式的關鍵詞搜索量都非常大,同樣的轉化率也會比較高。這些款式,通常也被稱之為“走量款”。另一方面,從供應鏈基礎上看,這些款式還有一些特點是面料容易找、尺碼跨度大,顏色比較豐富。對原材料的采購要求不高,而消費者也會有多重選擇。現在女裝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因此,也許有的人會問:我的產品非常有特色,是小而美的款式,比如大碼女裝、民族風女裝、文藝女裝等,類似於裂帛、茵曼等這種風格的,這樣的款式適不適合做直通車呢?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款式可以做直通車。跟“大眾”不一樣,這些寶貝的屬性本身就是天然的長尾詞。需要面對的問題是,這些服裝受本身款式的限制,受眾面相對較為狹窄,畢竟能穿、敢穿這些服裝的買家是少數。如果要做起很大的量,則是非常難操作的。也就是說,賣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開發與你寶貝相契合的買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句話怎麽理解呢?雖然小眾款式做直通車有天然的優勢,PPC(註:平均點擊花費)相對大眾款要低一些,但是相對的,轉化率也更低,所以需要多開車去引進大量的流量,用量變產生質變,以此來彌補轉化率上的不足。寶貝款式要應季。一個賣家在冬天賣夏裝,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準備進行戰略性虧損,來預熱寶貝,好在來年卡位成功,比同行早一步搶占市場,打造爆款;二就是亂來,沒有計劃地胡亂賣。直通車的推廣,並不適合反季清倉。事實上,雖有反季營銷成功的案例,但從運營重點來看,在對的時間賣對的衣服,對每位女裝賣家來說都很重要。【細算轉化率】轉化率是繞不開的話題。然而,轉化率的衡量需要“知己知彼”。在評估轉化率時,賣家可以先看看自己店鋪該款寶貝的轉化率,比如說是2%,先記錄下來;然後,再看同類目的平均轉化率,比如是4%,再記錄下來。一件衣服的毛利,又該怎麽算呢?舉個例子,賣家一款衣服的成本是17元/件,預期售價49元/件,實際促銷價賣39元/件包郵,郵費全國通價8元。那麽,賣一件衣服的毛利就是39-(17+8)=14元。按照銷售公式:UV×轉化率=銷售件數來計算,當轉化率為2%時,賣家至少需要50個UV才能保證賣出1件。再來看PPC,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麽不用CPC來算?CPC(註:平均點擊費用)是計算所有推廣計劃寶貝的平均點擊花費,PPC是計算單款寶貝的平均點擊花費,兩者維度不一樣。因此,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假如說賣家要推廣的這款寶貝直通車PPC是1元,點擊轉化率是2%,要想保證毛利,那麽成交1件,直通車推廣至少需要50元(根據公式直通車花費=UV×PPC得出)。可是,毛利14元,直通車花費50元,14-50=-36元(實際毛利),這個時候,做直通車是虧損的;第二種:經過優化後,這款寶貝直通車PPC能做到0.5元,點擊轉化率不變,同樣為2%,要想保證毛利,那麽成交1件,直通車推廣至少25元(50×0.5)。此時,14-25=-11元,這個時候,做直通車依然是虧損的。綜合看來,直通車推廣至少花14元,這款寶貝賣出1件才能持平毛利,不會虧損,那麽,我們可以依此倒推出合適的轉化率。假設PPC=0.5,轉化率為X;那麽14/0.5=28,28×X%=1,則X%=3.6%。而必須將直通車2%的點擊轉化率提高到3.6%,可以從圖片、標題、投放策略上著手去改善,這里不做贅述。【提高毛利】一般來說,女裝類目的最高轉化率不會超過8%,一般為4%左右(雙11、聚劃算除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產品的毛利太低的話,虧損理所當然。按最低PPC=0.5,本類目一般轉化率為4%計算,當賣家產品的毛利為10元時,是虧損的;毛利為12.5元,才剛剛持平。有的賣家認為,毛利是不難解決的問題:定價很高,然後再打很低的折扣賣正常的價格,這樣毛利不就保證了?但是,想一想,競爭對手會答應嗎?如果一個市場里,這款寶貝是你所在的店鋪獨有的,別人很難跟進仿版山寨,用這種“先提價再打折” 的手法是適用的,因為消費者找不到參考價,不能貨比三家,只能接受所看到的價格。按照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這樣的情況不多。在這種環境下,賣家提高產品毛利只有兩種途徑。第一、成本決定價格,賣高成本的產品才能獲得高毛利;第二、做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即擁有品牌溢價權。在直通車推廣中,PPC和轉化率都是可變的,是變量。假如我們是為了毛利,那麽毛利就是定量;假如我們是為了流量,低PPC是我們的目標,是定量,那麽毛利就成為了變量,是需要犧牲的。【Tips】直通車必用N條公式:1)展現量=點擊量÷(點擊率/100))2)點擊率=(點擊量÷展現量)×100%3)平均點擊花費(PPC)=花費÷點擊量4)花費=平均點擊花費×點擊量5)平均展現排名=每次展現排名的加總÷展現量6)平均點擊費用(CPC)=總花費÷點擊量7)投入產出比(ROI)=總成交金額÷總花費8)直通車效益=(當日成交金額×寶貝毛利率)-直通車花費。9)流量價值=單筆利潤×轉化率10)您的實際扣費=下一名出價X(下一名質量得分/您的質量得分) + 0.01元11)綜合出價=(基礎出價+人群加價)×分時折扣。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金全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92

彼得林奇:賺錢密碼(1990年月一次演講)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6851369
註:這是我看到的林奇最全面、最珍貴的投資理念,是他1990年5月1日在哈佛商學院紐約俱樂部的演講稿。)

彼得•林奇在哈佛商學院紐約俱樂部1990年年度聚會--國際晚宴上的演講,下面的這篇摘要就選自林奇在宴會上發表的精心準備的演講:
「活動的組織者告訴我什麼都可以談。我只知道一件事--股票。因此我很快便作出決定:我應該談談股票。我將盡力回顧少數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對我而言關係重大,並且我認為它們對試圖在股市中賺錢的人也有重要的作用。」

規則1:瞭解你所持有的股票

「第一條規則是你必須瞭解你持有的股票。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知道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你應該能夠在兩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之內向一個12歲的孩子解釋你購買一隻股票的原因。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你購買這只股票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你覺得它的價格將上漲,那麼你不應該買入。」
「我可以給你說一隻簡單的常見股票--這種類型的股票大多數人都會購買。它是一家相對平凡的公司,生產的產品也很簡單。該產品具有1M內存的CMOS、雙極RSC浮動點數I/O接口的處理器、16位雙通道內存、Unix操作系統、Whetstone每秒百萬浮點運算的有機硅放射器、高帶寬以及15微秒的運算能力等。」
「如果你持有這種垃圾股票,你永遠都不可能賺錢--永遠不會。瞭解你持有的股票是非常重要的。你投資的企業應該很簡單。給我帶來優良回報的是我能理解的簡單公司,比如唐恩甜甜圈(Dunkin'Donuts)、Laquinta汽車旅館等。能夠帶來不錯回報的就是這些公司。」

規則2:作經濟預測徒勞無益

「預測經濟完全是徒勞無益的,不要試圖預測利率。艾倫·格林斯潘是美聯儲的頭兒。他無法預測利率。他可以加息或降息,但是他無法告訴你12個月或者兩年後利率將是多少。你無法預測股市。」
「我很希望能夠知曉這些信息。對我來說,當衰退將要發生的時候獲悉這種信息是很有幫助的。這會非常好。在座的大多數人應該還記得1980年至1982年的衰退,那是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衰退。當時我們的失業率達到了15%、通貨膨脹達到14%、基礎利率高達20%。你們有誰接到告訴你們會發生衰退的電話了嗎?你是否記得在你經常閱讀的那些雜誌上有哪一本雜誌曾經成功地預見到了那種情況?沒有人告訴我將出現那麼悲慘的局面。」
「你可能不相信人們在預測一年之後將發生的事情上面浪費了多少時間。能提前知道一年後的事情當然很棒。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因此不要白費心機了。這沒有任何好處。」

規則3:不要擔心股市

「你必須尋找麥當勞和沃爾瑪這種類型的公司。不要擔心股市。看看雅芳。在過去15年裡,雅芳的股票從160美元跌到35美元。15年前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是現在,所有的雅芳小姐全都不得其所。她敲門,可是家庭主婦要麼外出上班去,要麼和她們的孩子在外面玩。她們銷售的東西都可以在超市或者藥店買到。雅芳的盈利基礎土崩瓦解。這家公司只偉大了大約20年。」

「今天股市的收盤價是2700點。就算今天的收盤價是9700點,雅芳仍然是一家悲慘的公司。股價從160美元跌倒35美元。因此在過去15年裡不管股市表現怎麼樣,你在雅芳公司上的投資都很慘淡。」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麥當勞的表現非常好。它們進入了海外市場,它們推出了早餐和外帶,它們做得很好。在這一時期,它們的績效經歷了魔幻般的上升,盈利增長至原來的12倍,股價上漲到原來的12倍。如果道瓊斯今天的收盤價是700點而不是2700點,你在麥當勞上面的投資仍然能取得良好的回報。它的股價可能是20美元,而不是30美元,但是你仍然能獲得8或9倍的盈利。」「關注個股,忘掉全局(bigpicture)。」

規則4: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時間

「你有充足的時間。不要有這樣想法:你一想到某個概念就必須馬上把它付諸實施。其實你有足夠多的時間讓你對公司進行充分的研究。給我帶來豐厚回報的股票都是我在關注它們第二年、第三年或者第四、第五年後才買入。在股市賠錢會賠得很快、但是賺錢卻賺得很慢。賺錢和賠錢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平衡,但是實際上沒有。」

「我想和你們談談沃爾瑪這家公司,該公司於1970年上市。當時它們有38家店,一個漂亮的歷史經營記錄和一個堅實的資產負債表。在經過分拆--當然,沃爾瑪的股票受歡迎永遠不是因為分拆這個原因--調整後,它的售價是8美分/股。你可能會告訴自己,如果我不在下個月買進沃爾瑪的股票的話,我將錯過一生中最好的投資機會。」「5年後,沃爾瑪有125家店,利潤增長至5年前的7倍。你猜怎樣?股價上漲至5年前的5倍,達到41美分/股。」「截至1980年12月,沃爾瑪有275家店,利潤再次上升至5年前的5倍。你猜怎樣?股價上漲至5年前的5倍,現在是1.89美元/股。」

「1985年12月,它有859家店,這並沒有把山姆會員店計算在內。在這個5年期間內,利潤上漲至原來的6倍,股價現在是15.94美元。因此你可以告訴你自己,天啊,這只股票從80美分上漲到15.94美元。我買入得太遲了。太瘋狂了。我不應該再買入這些笨重的巨型公司。不,你此時買入還不晚,一點不晚。因為今天沃爾瑪的收盤價是50美元。你有充足的時間買入。」

「1980年,沃爾瑪已經上市10年了。它的銷售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資產負債表好得不得了,經營記錄良好。真正讓人驚訝的就是這些--投資於沃爾瑪可能並不會給你帶來巨額的盈利,但是如果你在1980年買入沃爾瑪,持有至今你仍然能夠賺25倍,在這一時期,這種回報率將把麥哲倫基金打得落花流水。順便說一下,在此期間我並沒有持有沃爾瑪。當時我覺得它的股價過高。」

囊獲富達的工作:
「當我申請為富達工作的時候,富達共有80名員工。如今,我們的員工總數是7200人。當時富達求職者中有25名來自哈佛,總共有50名求職者爭奪3個職位。我是沃頓的,我們過去經常開玩笑說,哈佛是二流學校,我們沃頓才是一流學校。不管怎麼說,有很多求職者來自哈佛。但是我是唯一一個給總統當過11年球僮的求職者,因此我得到了三個職位中的一個。」

「我在富達工作的早些時候,我們有一個笑話:能工作到下一個聖誕節的機會就是很好的聖誕節獎金了。這是一個可怕的開始。」

危險的說法1: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了,股價還能跌多少呢?

「下一個話題是股票市場常見的十個最危險的說法。危險的說法1:既然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它還能跌多少呢?」

「差不多在我剛開始為富達工作的時候,我很喜歡凱澤工業這只股票。當時凱澤的股價從25美元跌至13美元。那時我就使用了危險的說法1這條規則。我們買入了美國證券交易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單一一宗交易。我們要麼買入1250萬股,要麼就買入了1450萬股,買入價是11.125美元,比市場價格低1.5美元。我說,『我們在這只股票上面做的投資多好啊!它已經下跌至13美元。從25美元跌到這個水平,不可能跌得更低了。現在是11.125美元。』」
「當凱澤的股價跌至9美元的時候,我告訴我母親,『趕緊買,既然股價已經下跌了這麼多,它不可能跌至更低。』幸運的是,我母親沒有聽從我的建議,因為股價在接下來3個月跌至4美元。」

「凱澤公司沒有負債,持有凱澤鋼鐵50%的股份、凱澤鋁業40%的股份、凱澤水泥、凱澤機械以及凱澤廣播30%的股份--該公司共計持有19家子公司。在那個時點,由於股價跌至4美元,1億美元可以把整個公司買下來。」

「回想那時,一架波音747飛機的售價是2400萬美元。如今,我想這麼多錢你連波音747的一個廁所都買不了,或許可以買一個引擎。不過那時凱澤工業公司的市值可以買下4架波音747飛機。該公司沒有負債。我不擔心它會破產。但是我買入得太早了,我們不能買入更多股份,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上限。」

「最終在4年之後,他們清算了他們持有的所有頭寸,結果這只股票成為一個極好的投資。最後每股的價值是35美元或40美元。但是,僅僅因為一隻股票的價格已經下跌很多而買入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思路。」

危險的說法2:股價還能上漲多少?

「危險的說法2和之前那個剛好相反,這和沃爾瑪的故事很像,『既然股價已經上漲了這麼多了,它怎麼可能還會漲得更高?』」

「我舉一個公司,你可能認為它不是成長型公司。1950年,菲力普莫利斯公司的股價是75美分。11年後的1961年,股價漲到2.5美元--上漲了3倍。你可能會說,對一個處於衰退行業的公司--該公司的產品很糟糕並且沒有前景--而言,這麼大的漲幅已經夠多了。它還能漲到多高呢?它已經漲到2.5了。因此你可能會在1961年把它賣掉。」

「11年後的1972年,該公司的股價上升到28美元。從你在1961年賺了3倍賣出之後又上漲了11倍。1972年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既然股價已經上漲了這麼高,它還能漲到多高呢?然後你在股價上漲了11倍之後賣出,在上漲了3倍之後又上漲了5倍,你錯過了賺7倍利潤的機會。」

「因此我要說的是,不要捲入對股票表現的技術分析。股票評論員會使用所有這些術語、形容詞和開場白。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上漲,他們不斷地添加新的稱謂。他們會說股價過於膨脹,然後是太高了,與內在價值嚴重不符,或者股價超級膨脹。他們掌握了所有描繪股票被過高定價的術語。」

「如果你喜歡這家公司,這不應該對你造成干擾。你應該對自己說,我喜歡這只售價30美元的股票。不過你永遠無法擺脫股票評論員的評論。但是你不得不擺脫這些評論。因為你是正確的,你應該說,『我喜歡這只售價30美元的股票。這些評論員是錯誤的。」
「不過,當這只股票的價格漲到50美元的時候,評論員的話可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你可能會說,『等等,在股價為30美元的時候,這些人就很確定股價被高估了。現在股價已經漲到50了,他們肯定是對的。』」
「因此你真的需要將這些評論屏蔽起來免遭它們的影響。我曾經在斯巴魯上漲至原來的20倍之後買入。我很幸運,因為買入之後賺了7倍。我也買入過股價從20美元跌至12美元的股票。我買入過很多這種類型的股票。現在,你不能以5美元買入一盒HersheyBar巧克力了--它們5分錢一塊。」
「因此,股票的歷史表現和未來表現無關。公司的績效才與未來表現有關。」

危險的說法3:我能賠多少?股價只有3美元。

「第三條危險的說法非常重要,我永遠都能聽到這個說法:『股價3美元。我能賠多少?股價只有3美元。』」

「現在我們來做個算術,回到我們基本的數學知識。如果你買入兩隻股票,一隻股價為60美元,另外一隻6美元,你在這兩隻股票上面各投入1萬美元,如果他們的股價全都跌至零,你賠的錢完全一樣。這很明顯。結果就是這樣。人們就是不相信這一點。你們回家之後自己算一算就知道了。」

「很多人經常說,『天啊,這群笨蛋竟然買價格為60美元的股票,我買的股票只有6美元。我這個投資多好啊。』但是,注意觀察那些通過賣空股票賺錢的人,他們不會在股價達到60或者70美元並且仍然處於上漲通道的時候賣空這只股票。當股價下跌75%之後他們買入75%的股票。當股價從40美元跌至7美分的時候,他們絕對相信該公司已經一文不值了。他們不會在股價40美元的時候賣空這家公司的股票。他們選擇在股價下降的過程中殺進來,在股價跌至3美元的時候賣空。那麼是誰在接盤這些人賣空的股票呢?就是那些說『股價只有3美元,還能跌到哪去』的人。」

危險的說法4:最終,跌去的全都將反彈回來。

「以RCA公司為例。它曾經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RCA的股價反彈回1929年的價位用了55年。可以看出,當時它過高定價的程度有多高。所以抱牢一隻股票並認為它終將反彈到某個價位的想法完全行不通。JohnsManville公司、移動房屋公司、雙排鈕針織服裝公司、軟盤公司--Winchester光盤驅動公司,記住這些公司,它們的股價跌下去之後就永遠沒有反彈回去。不要等待這些公司的股價反彈。」

危險的說法5:情況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我應該買入。

「僅僅因為公司的情況很慘淡而買入它的股票。當情況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時候就是買入的時候(是很危險的)。1979年,美國有96000節鐵路貨運車廂。截至1981年,該數字減少到45000節。這是17年中的低谷。你對自己說,『鐵路貨運車廂已經從96000節下跌至45000節。這是17年中最糟糕的情形,還能變得有多糟呢?』如果這是你買入的唯一原因,那麼1982年你將發現貨運車廂數量從45000節減少到17000節,並且在1983年又進一步減少到5700節。僅僅因為某個行業的景氣狀況正在惡化這一個唯一的原因而在這個行業投入大量資金是很危險的。」「再舉一個石油鑽井的例子,1981年美國有4520台在岸石油鑽井。1984年這一數量減少了一半至2200台。這時,許多人闖入該行業。人們說是時候買入石油服務行業了,因為鑽井數量減少了一半。兩年後,鑽井數量減少了70%只有686台。現在,該數量仍然在1000台以下。因此僅僅因為某家公司的狀況很糟糕而買入是不明智的。」

「我見到過處境不佳的公司,下一次你稱它們的情況糟糕得讓人難以相信,然後你會用可怕、失望或者慘不忍睹等字眼來形容它們的境況。因此我從紡織行業學到的最好的經驗是柏林頓工業公司仍然是一家相對比較新的紡織公司,因為它成立於1908年,而紡織工業存在了很長時間。紡織行業經歷過慘淡的時期,它們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它們見識過衰退時代。」

「紡織公司和成衣展覽公司的人不一樣。後者是一個相對樂觀的群體。如果你問它們展覽的效果如何,它們的答案永遠是很好、精彩絕倫、太棒了、每個人都很喜歡等這類字眼。它們永遠是歡快的,和軟件公司的人很像。」「但是紡織行業的人比較平靜。它們經歷過衰退和艱難的市場行情。紡織行業有一句絕妙的諺語:『否極泰不來(itis always darkest before pitch black)。』」

危險的說法6:當股價反彈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

「危險的說法6:當股價反彈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一旦你說這句話,股價永遠不會反彈到10美元--永遠不會。」

「這種情況發生了多少次?你挑選了一個價格,然後說,『我不喜歡這只股票,當股價回到10美元的時候,我就賣出。』這種態度將讓你飽受折磨。股價可能會回到9.625美元,你等一輩子可能都等不到它回到10美元。如果你不喜歡一家公司,不管你當時的買入價是40美元還是4美元,如果公司成功的因素不在了,如果基本面變弱,那麼你應該忘記股票以前的價格走勢。」

「希望和祈禱股價上漲沒有任何用處。我曾經試著這麼做過,沒用。股票可不知道是你在持有它。」

危險的說法7:永遠不賣長島照明公司

「ConEd的股價在18個月之內下跌了80%,然後上漲至原來的6倍。印第安納州公共服務公司、灣州市政公司以及長島照明公司這三家公司每一家都下跌過75%,然後又出現了大幅上漲。德州一些質地良好的銀行--我說的這些銀行權益對資產的比率都在8%到9%--股價下跌了100%。公司是動態的。他們的發展是由一些力量推動的。你必須清楚這些力量是什麼。」

「人生的一個悲劇是有時候人們會繼承股票。他們繼承了一隻股票,不知道這只股票是什麼,但是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不管你做什麼,永遠不要出售長島照明公司的股票。』我說的不是閱讀報紙的財經版面。該公司有一個小型工廠叫Shoreham,這座工廠的建設已經逾期七八年了,並且預算超支了50億到70億美元,人們不想要它。」

「但是,人們認為長島是一個不錯的成長市場,長島照明這家市政公司有著10年輝煌的經營記錄,它們在長島還享有壟斷權--你怎麼能錯過這麼好的公司呢?讓我告訴你一些情況,如果你母親閱讀報紙的話,她應該就能發現公司存在的所有問題。她應該在28美元的價位上賣出,或者在25或23美元。或者應該在4美元的時候割肉。她應該知道這家公司真的有問題。」

「有些人繼承了伊士曼柯達公司的股票。不過僅僅因為他們的父親母親或者叔叔喜歡這家公司,他們就一直持有。但是如果他們的父親或母親知道該公司的增長動力出了什麼問題的話,他們可能會賣空柯達的股票。」

「公司會變。沃爾瑪已經變了。如果公司不能變得更好,它們就會變得更糟。為了保持增長,麥當勞做了五件不同的事情。因此你完全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持有保守型股票就能獲得好的回報。」

危險的說法8:因為沒有買入而賠的錢

「第八個危險的說法很可怕:看看我因為沒有買入而賠的錢多多啊。」「這個說法一直困擾著我。記住:如果你不持有某隻上漲的股票,趕快查你的銀行賬戶,你沒有損失一分錢。如果你看到家庭銷售網絡的股價從6美元漲到60美元,並且你不持有該公司的股票,你並沒有賠30萬美元。只有當你持有股票並且股價從60美元跌至6美元的時候,你才會賠錢。」
「為踏空感到煩惱的人多得難以置信,根據我的想像,如果股市一天之內上漲了50點,有人可能會說,『我剛剛損失了280億美元。』」

「所以,記住:如果你沒有買入某隻股票,然而股價後來漲了上去,你實際上並沒有賠錢。在美國,賠錢的唯一方式就是持有了某隻股票,然後股價下跌。這種情況我經歷了很多次。有一個很常見也很基本的事實是,如果你在一隻股票上面投入1000美元,除非你瘋了去做保證金交易,不然你的全部損失頂多是1000美元。」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不僅使用了保證金,我還把房子做抵押用住房金融貸款炒股。幸運的是,當時是牛市。不過如果你在股市投入1000美元,你最多損失1000美元。就是這樣,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我管理的基金裡面,每年破產的投資組合公司超過了3家。但是如果你買對了公司,你可以賺了1.5萬,或者2萬,甚至7萬美元。一個時代裡面你只需要買對少數幾隻股票就可以了。你必須讓好的公司所賺的錢來彌補那些不好的公司所造成的損失。」
「股市的賺錢機制引人注目,在股票上面你可以賺的錢比你賠的錢多很多。但是你必須持有足夠長的時間。在一個月或者一年之內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
「我錯過了成百上千的股票。不過你只需要幾隻股票便可發財。」

危險的說法9:這是下一個偉大的公司

「危險的說法9很重要。不管什麼時候,當你聽到『這是下一個……』的時候趕緊試著中斷你的思維不要聽後面的話,因為後面的話將永遠是激動人心的。下一個偉大的公司永遠都沒有成功過。下一個玩具反斗城沒有成功,下一個家德寶沒有成功,下一個施樂沒有成功--施樂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下一個麥當勞等等都失敗了。」

「任何時候你聽到下一個什麼什麼的時候,不要理它就是了。」

危險的說法10:股價上漲了,我的看法肯定是對的

「危險的說法10:股價上漲了,所以我的看法肯定是對的,或者股價下跌了,我的看法肯定是錯的。」「這些電話永遠讓我覺得驚奇,有人來電說,『我不久前剛以10美元的價格買了一隻股票,現在它漲到14美元。你應該買這只股票。』他這話是什麼意思?他10美元買進的,現在漲到了14美元,我為什麼應該買呢,就因為股價從10美元漲到了14美元嗎?顯然,人們覺得股價上漲的事實意味著他們是對的。」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指點別人。這什麼都意味不了。我曾經在粉單市場上買入了一隻股票,股價從10美元漲到14美元,然後跌到3美分。我沒有開玩笑。我也買入過從10美元跌到6美元的股票,後來漲到60美元。我可能在6.125美元賣出了。」

「你不應該擔心股票的走勢。我注意到若干年前本活動有一位主題發言人是喬治·布什,想到他我就想起Zapata公司,1981年,它的股價是32美元並且還在漂亮地上漲。該公司的未來是海上鑽探。如果你查看這只股票的走勢圖,你會說這只股票顯然將達到310美元。」
「同時,還有另外一家公司Ethel,它生產的產品叫四乙鉛,它們是幫助從石油中提煉辛烷的添加劑。這只股票的價格是2美元,並且看起來沒有什麼前途。」

「如今,Ethel的股價已經上漲到那時的15倍。Zapata的股價下滑了90%。股價已經上漲和股票未來的走勢沒有任何關係。公司的績效才與股票的表現相關。」

一、遠景型公司不能給你帶來回報:

「避免遠景型公司(longshots)。每一次你聽到有人向你推薦股票,他們推薦的股票讓人如此興奮,以至於他們在電話上和你交談的聲音很輕柔。我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擔心隔壁的鄰居聽見,還是因為擔心SEC的監聽。或許如果你以輕柔的腔調打電話,你就不用坐牢或者只需要服一半的刑。」

「不管怎樣,他們輕聲細語地說,『我給你推薦的這家公司非常好、好得不可思議,或者這是一家實力強大的公司』等。但是他們漏掉了一些東西。對這些股票有一個非常技術性的術語NNTE即短期無利潤(nonear termearnings)。這些公司沒有盈利。它們沒有歷史記錄(即這些公司只有一個遠景--譯者注)。它們有的僅僅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而已。實際上,這個想法可能行得通。可是經常行不通。」

「記住:如果股票從2美元漲到300美元,你在8美元買入同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回報,甚至在12美元進入也可以。當別人向你推薦這類遠景型公司時,你可以在一年之後跟進,把它們寫在紙上,然後放到抽屜裡面。一年之後再拿出來看看,三年之後再拿出來看看都行。考察這些公司三年之後的基本面如何再作投資決定。」

「我曾經買入過25家遠景型公司。我跟蹤了它們5年。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取得突破,我買了25家,沒有一家公司成功。」

二、不要把成長和賺錢混為一談:

「避免高增長、容易進入的行業。高增長行業是一個可怕的領域,因為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有多少人聽說過CrownCork Seal公司?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它們製造罐頭以及罐頭和瓶子的瓶塞。」

「在座的全是有影響的人。這周有多少董事會將開會決議是否進入罐頭行業?去年有多少?過去7年呢?過去20年呢?」

「這家公司的股價漲到起初的50倍。它們永遠保持著技術上的領先。它們是行業的領頭羊。他們沒有把公司的名稱改為像Crocosco這樣的首字母組合詞。」

「罐頭是一個無增長的行業。山姆·沃頓所處的零售也是一個無增長的行業。這很好--你要找的就是一個無增長行業中的成長型公司。因為沒人想進入這個行業,但是Winchester光盤驅動公司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想進入它所在的行業。」

「20世紀50年代的地毯行業好得讓人吃驚。電腦行業最快的增長時代也是20世紀50年代。那時,地毯行業的增長率比電腦快。」

「我記不太清了,在20世紀30和40年代,地氈的售價好像是20或者25美元一碼。所有有錢人家裡鋪的都是地氈,其他人都是地板。」

「後來有人發明了一個特殊的製作流程。地毯和地氈的價格降至2美元/碼。地毯遍及各個地方,機場、學校、辦公室、公寓、住房等。人們先鋪一層膠合板,然後在上面鋪上地毯。」

「現在,地毯已經過時了。最好鋪木板。人們的口味就是這麼反覆。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地毯行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增長。不幸的是,地毯生產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時候的4家增加到後期的195家。結果沒有一家公司賺到錢。由於行業的增長,它們全都賠了錢。因此不要把增長和賺錢混為一談。實際上,增長通常導致虧損。」

「如今市場對生物工程類公司的熱情讓人驚奇。大部分這類公司都有102位博士和102台顯微鏡。人們像瘋了一樣購買它們的股票。而讓我賺錢的是唐恩甜甜圈。我不用擔心韓國的進口以及貨幣供應量數據。當你持有唐恩甜甜圈的時候,你不用擔心這些事情。」

三、五年級的數學足以滿足投資所需:

「一定要考察資產負債表。這非常重要。如果你接受了五年級的數學教育,那麼這就足夠投資所用了。我不錯,數學是我的強項--直到數學中出現微積分之前。我在數學方面真的很好,還記得這個數學題嗎,兩輛火車一輛從聖路易斯出發,另外一輛從達拉斯出發,多長時間兩輛火車相遇。我很喜歡這類問題。」

「但是突然之間,數學中出現了二次方程式和微積分。還記得嗎?微積分的意思是曲線下面的面積。歷史上有沒有人能理解這一點?他們不停地說微積分就是曲線下面的面積。我永遠無法理解曲線下面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不過股市的好處在於你不必與任何這類事情打交道。如果你學過五年級的數學,你可以在股市上做得很好。股市上用到的數學十分簡單。」

「你不需要使用電腦。人們說電腦時代弄壞了股市。我的意思是如果電腦能算出該買哪只股票不該買哪只,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花點時間在Cray計算機上就行了。」

四、花15秒時間在資產負債表上:

「但是你必須得考察資產負債表。我持有的並且讓我從中賺到錢的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只需15秒就能看出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如何。你看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你再看看右邊。右邊一團糟,左邊很可疑。不用花太多時間你就知道這家公司不值得投資。如果你看不到任何債務,你清楚這家公司相當令人滿意。」

「當我剛踏足這個行業的時候,你得不到季度資產負債表。如今,你可以得到每個季度的資產負債表。過去,公司不會列示債務的到期時間。現在它們不得不列示所有債務的到期時間。你能從中知道公司欠銀行的錢有多少。」

「我估計現場應該有幾個銀行家。30年的錢和30年期的銀行貸款之間差別巨大。你知道銀行是什麼樣的。它們只會錦上添花,當你經營得很好的時候,它們請你吃飯,願意為你提供各種各樣的貸款,但是一旦你連續幾個季度績效慘淡,它們就想收回貸款,從來不會雪中送炭。」

「但是你可以閱讀資產負債表。你可以考察一家公司,看它是否有債務。或者你發現公司確實有3000萬美元的債務,不過這些債務要30年後才會到期。」

五、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

「當我幸運地買入克萊斯勒的時候,當時該公司有10億美元現金,並且沒有三年之內到期的債務。他們實現了盈虧平衡,現金流為正。因此,即便對週期性公司而言,花一分鐘考察資產負債表也是值得的。」

「有一種現象讓我感到很驚詫,人們在最終購買冰箱之前會先對比10台冰箱。他們會在《消費者報導》中查看到不同冰箱的測評。他們會逛15家商店。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對股市感到如此神秘,他們沒有意識到聽從一個的士司機的小道消息而在某隻生物工程公司的股票上面投入1萬美元一點賺錢的機會都沒有。」

「最壞的情況是股價在他們買入之後上漲了30%,他們又投入2萬美元;最好的情況是股價在接下來三個月中下跌30%。」

「這種情況太讓人吃驚了。當人們投資股票虧錢的時候,他們會埋怨程式交易(programtrading),他們會把責任歸咎於機構:『就是這些該死的機構讓我虧錢的。』如果你買一台冰箱,後來發現買的是一台次品,你會說,『我真是個笨蛋。我本應該做更多研究,我買的那台冰箱質量不合格。』」

「兩天後相同的這些人前往夏威夷的時候為了節省98美元而花了一個半小時購買往返機票。人們對待這些事情非常小心,但是一到股票上面,他們就很不小心了。」

「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這種投資方法將給你帶來更好的股市投資回報。」

六、你只能在事後知道哪只股票是偉大的:

「偉大的股票永遠是意外。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有誰在買入沃爾瑪的時候就知道他可以賺500倍,那麼我覺得他是外星人。你永遠不可能在事前知道誰是偉大的公司。」

「你買入一家好公司,回顧這只股票過去8年、10年甚至12年的表現,你說,『天啊,看看我賺了多少錢。』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未來你將賺多少,或者賠多少。你只能在事後知道盈虧。」

「這和房子一樣。許多人在20世紀60年代買房。卡洛琳和我就在那時以4萬美元的價格買了一套房子。後來房價上漲了很多。我們買的時候,沒人告訴我們將賺很多錢。回想20世紀60年代,沒人說:『買一套房子吧,買房是很好的投資,你將賺很多錢。』你瞧,15年過去了,房價上漲了一大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

「然而過去四五年來,人們大量購置房產--他們的第二套住房,他們覺得他們將從中發大財。這種方式行不通。」

「股票也一樣。我買入了麻省的一個零售公司Stop&Shop。當我買入的時候,它的股息收益率是7%。股票的表現平平,我當時覺得我可能會賺30%。」

「4個月後,在我做了更多的研究之後,我發現該公司在收購了Bradlees之後的表現非常好。在現在這個時點上,沃爾瑪仍然不是Bradlees的對手。Bradlees開始進入沃爾瑪的市場。不過整個東北市場都是它們的。Bradlees是一家折扣倉儲商店,現在做得很好。它們轉變了Stop&Shop的經營方式,推出了超級Stop&Shop。它們做得非常好。股價在11年的時間內上漲到原來的15倍。」

「對我來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不過公司不斷變得越來越好,我也一直持有。」

七、散戶具有巨大的優勢:

「在股票投資方面,散戶絕對具有難以置信的優勢。有些散戶在化工行業工作,有些則在造紙行業就業。他們將比我提前9個月獲悉化工行業的景氣狀況變化。他們能最先知道氯出現了短缺。他們可以率先知道腐蝕劑缺貨。他們能第一時間知道庫存銷售完畢。但是他們卻去買生物工程類股票。」

「他們也知道修建一座氯氣工廠需要5到6年。如今在美國,得到一張保齡球館的環保批准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具有腐蝕性的氯氣工廠了。人們能獲得他們所處行業的很多信息。」
「我最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史克必成(SmithklineBeck-man)。這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醫藥公司,是它發明了治療潰瘍的藥Tegamet。直至那時,治療潰瘍沒有其他方法只有手術。」

「對一家公司而言,類似Tegamet這種藥非常好。一個不好的藥是你喝了之後病就好了,然後你說聲謝謝,並支付4美元的診斷費就完了。但是你不得不持續服用Tegamet,不然的話潰瘍就會復發。」

「這家公司的股價上漲至原來的15倍。在他們買入必成器具之前叫史克。」

「你不必在Tegamet還在做臨床測試的時候買入這家公司。你甚至不必在它剛上市的時候買入。不過,當你的親戚朋友使用了這種藥發現對潰瘍的治療效果不錯的時候,那時你應該買入。想像一下所有的醫生都開這種藥,所有的藥劑師都配這種藥就知道這筆投資有多好。」

「在座有多少人曾經從醫生那裡得到關於醫藥公司股票的提示?有多少人從醫生那裡得到石油或者電子公司的提示?

「我曾經從假日旅館公司的副董事長那裡得到過一個非常好的提示。大約12或13年前,他告訴我德州有一家名為LaQuinta的汽車旅館公司。他說,『他們打敗了我們。他們的產品很好。他們的經營範圍已經超出了聖安東尼奧,他們做得很好。』結果證明這的確是一隻很好的股票。」

「每隔幾年你只需要投資幾隻你擁有豐富信息的股票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回報。你只需要專注某個領域,購買你熟悉的本地公司就可以了。」

「在麻省威爾伯雷市有一名消防員,他對股市知道的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理論。他發現他們鎮上有兩家公司不斷擴大工廠,於是他每年在這兩家公司的股票上面投入1000美元,連續投了5年,結果他成了一名百萬富翁。」

「他不看《華爾街日報》,他也不讀《巴倫週刊》,沒有Cray計算機。他只是看到公司在不斷成長,因而得出判斷公司的情況一定很不錯。他們是了不起的本地公司。」
「散戶具有一些優勢,我真的想著重強調這一點。散戶一般覺得他們是業餘籃球隊員,卻要與洛杉磯湖人隊對決,因此毫無希望獲勝。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散戶具有很多特定的優勢。」

八、職業投資者--一個難以置信的矛盾:

「我知道你們聽說過經常被人引用的矛盾說法『大蝦(jumboshrimp)』。這一矛盾說法我一直很喜歡。由於我曾經在軍隊服役兩年,因此另外一個我喜歡的矛盾說法是『軍事情報(militaryintelligence)』。」

「不過『職業投資者』這個說法也是矛盾說法中的精品。職業投資者具有所有那些偏見,他們只買大盤股,他們只買具有多年歷史的公司,他們不會看有工會的公司。我曾經持有過有工會的公司,它們給我帶來豐厚的回報。他們也不會買無增長行業的股票。我們卻在該行業獲得了很好的回報。我曾經買入過破產公司的股票。我還買入過即將破產的公司。這些投資並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職業投資者的偏見,有些人不會買入以Y開頭的公司等等。」
「另外,職業投資者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則。如果你是一名職業投資者,如果你在市場公認的藍籌股上賠錢,你會沒事,但是如果你在其他股票上面賠錢,你就會遇到麻煩。比如如果你在IBM上面的投資虧了錢,所有人都會說,『IBM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如果你在TacoBell或者LaQuinta汽車旅館上面虧了錢,他們會說,『你出了什麼問題?』你在後者這樣的公司上面賠錢,他們會把你掃地出門。但是你卻可以在IBM、明尼蘇達礦業公司或者柯達公司上面無限虧損都沒事。」

九、永遠有一些事讓人擔憂:

「最後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永遠有一些事讓人擔憂。你必須問你自己,『我對痛苦的容忍程度有多大?』如果你準備進入股市,你就必須做到能夠承受痛苦。永遠有一些很嚴重的事情讓人擔憂。」

「我在20世紀40和50年代長大,股市在40年代的表現不太好。人們真的很害怕再次出現蕭條。相對比較嚴肅並且很關切的人是國家的領袖,他們認為我們走出大蕭條的唯一原因是二戰。他們覺得這個國家如此不穩定以至於如果再發生一次大蕭條,整個社會就會崩潰。」

「後來就是對核戰爭的恐懼。20世紀50年代人們像瘋了一樣修建防核塵地下室、囤積罐頭食品。他們修建了成千上萬的防核塵地下室。」

「20世紀50年代人們不願意購買股票,因為他們擔心核戰爭,擔心蕭條再次出現。20世紀50年代不是那麼輝煌的年代,可是道瓊斯指數仍然上升至原來的3倍。普通的股票也漲至原來的3倍,雖然這個時期人們擔心很多大問題。」

「十幾年前,我清楚地記得石油價格從4美元/桶、5美元/桶暴漲到30美元/桶。所有人都預言說石油將漲到100美元一桶,那樣的話世界將遭遇蕭條,全球都將崩潰。」

「3年後,石油的價格跌至12美元/桶。那是人們又說石油價格將下滑至2美元/桶,我們將遭遇蕭條。我沒有開玩笑,這是相同一批人說的。人們擔心石油價格下降將導致與石油相關的貸款出現大規模違約。」

「再後來人們擔心的是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情況。你們還記得嗎?貨幣供應量的數據通常在週四下午公佈。我們全都等著看最新的數據。沒人知道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們會說M3增速平緩、M2增速下降等等。每個人都對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憂心忡忡。」

「但是這與Melville公司一點關係都沒有,Melville公司的盈利連續42年保持上漲,HJHeinz的盈利連續58年上漲,BristolMeyers的盈利連續上漲了36年並且沒有債務。你認為這些公司在乎貨幣供應量嗎?人們是在杞人憂天。」

「現在人們開始擔心臭氧層和氣候變暖。如果這是阻止你購買好公司的理由,那麼你就有麻煩了。實際上,如果你看星期天的報紙,裡面的新聞如此消沉以至於你很可能週一都不想去上班了。」
「你得聽我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在過去10年中我們新增了2500萬份工作,儘管大公司裁減了100萬份工作。二戰之後我們經歷了8次衰退。以後我們還將碰到衰退。在過去70年裡股市下跌幅度超過10%的次數共有40次。我們還將經歷更多下跌。」

「但是如果你將一直為這些事情擔心,那麼你應該把你的錢存在銀行或者貨幣市場賬戶。」

十、投資真的很簡單:

「因此你需要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並且能理解的公司,然後和這些公司綁在一起就行了。就是這樣,投資就是這麼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01

【案例】營銷思維:看奧巴馬鄰居如何利用奧巴馬賺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3/57611.html

如果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和奧巴馬成為鄰居,你會怎麽利用奧巴馬賺錢呢?認真思考之後,i黑馬建議大家來看看下面兩個人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希望借此可以打開你的營銷思路。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後不久,就離開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爾和兩個女兒入住白宮。面對多家媒體的采訪,奧巴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歡位於芝加哥海德公園的老房子,等任期滿了之後,他還會帶著家人回去居住的。這個消息可讓比爾高興壞了,因為他是奧巴馬的老鄰居。幾年前,比爾曾經和人打賭,他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會成為百萬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標還遠未實現。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他的房子因奧巴馬而身價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國總統奧巴馬做鄰居,這是多麽難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滿懷希望地將自己的房子交給中介公司出售。為了推銷自己的房子,比爾還特意建了一個網站,全方位介紹他的住宅:這幢豪宅擁有17個房間,近600平米,非常實用舒適。更重要的是,奧巴馬曾經多次來此做客,還在他家的壁爐前拍過一個競選廣告。這是一棟已經被載入史冊的房子!比爾相信,有了這些賣點,他,的房子一定能賣出300萬美元以上的高價。不出所料,這個網站很快就有幾十萬人點擊瀏覽,然而,讓比爾大跌眼鏡的是,關註房子的人雖多,但沒有一個人願意購買。到底是什麽原因讓買家們望房卻步呢?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麽回事,比爾仔細地查看了網站上的留言。原來,大家擔心買了他的房子之後,就會生活在嚴密的監控之下。是呀,奧巴馬和他的妻女雖然都去了白宮,但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護奧巴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場合也都被密集的攝像頭所覆蓋。只要出了家門,隱私權就很難得到保護。更要命的是,等奧巴馬屆滿回來之後,各路記者肯定會蜂擁而至。那時,鄰居們的生活必將受到更嚴重的幹擾。到那時,每天出入這里,恐怕都將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對待犯人那樣的檢查和盤問。這樣的居住環境,跟在監獄又有什麽區別呢?就連朋友們,估計也會因為怕麻煩而不敢上門了!就這樣,過了1年多,房子依然沒賣出去。比爾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諾過,房子賣出後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現在還不能兌現諾言。他和朋友打的賭也眼看就要輸了,正在這時,一個叫丹尼爾的年輕人找到了他。丹尼爾告訴比爾想買房的原因,他和奧巴馬一樣,都有黑人血統。奧巴馬是他的偶像,不過,他還從未和奧巴馬握過手。如果他買下這里,就有機會見到總統了。房子終於有買主了,比爾激動得差點掉淚。雖然丹尼爾非常願意買比爾的房子,但問題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錢。比爾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買主,當然不願輕易放過,他作出了很大的讓步,最後,兩人簽下了如下協議:丹尼爾首付30萬美元,然後每月再付30萬,5個月內共付清140萬美元。房子則在首付款付清後,歸丹尼爾所有。比爾很高興,雖然房子的最終售價遠遠低於當初他期望的300萬,但20多年前,他買下此房時,只花了幾萬美元,因此還是賺了。何況,上了年紀的他早想落葉歸根,搬回鄉下的農莊了。拿到首付款後,比爾給丹尼爾留下了自己的賬號,然後帶著家人出去旅遊了。出發那天,他得知丹尼爾將房子抵押給銀行,貸了一筆款。等半個多月後回來,比爾發現丹尼爾竟將這棟豪宅改造成了幼兒園。原來,丹尼爾本來就是一家幼兒園的園長,因此,在這里辦個幼兒園不是難事。當房子的用途從居住改為幼兒園之後,那些過於嚴密的監控就顯得很有必要。這個毗鄰奧巴馬老宅的幼兒園,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兒園。不少富豪都願意把孩子送到這里來。為了給幼兒園做推廣,丹尼爾還聯系到了不少名人來給園里的孩子們上課。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們為奧巴馬感到驕傲,也為能給奧巴馬隔壁的幼兒園講課而激動,再加上這里是記者們時刻關註的地方,來這里與孩子們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們都很樂意接受丹尼爾的邀請。第一個月,丹尼爾用收到的首期學費輕松地支付了比爾30萬。幼兒園開張兩個月後,奧巴馬抽空回老家轉了一圈,順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鄰居們,這一下,丹尼爾幼兒園更加有名。越來越多的名人主動表示願意無償來與孩子們交流。更有很多家長打電話,想讓自己的孩子來此受教育,為此多付幾倍的學費他們也樂意。很多廣告商也開始爭先恐後地聯系丹尼爾,他們想在幼兒園的外墻上做廣告,這里的曝光率實在太高了,不做廣告太可惜了。為此,丹尼爾打算進行一次拍賣廣告墻的活動。想來參加競標的品牌很多,但像煙、零食、酒這樣的廣告,無論出多少錢,丹尼爾都不允許他們參加競標。5個月後,比爾就收齊了140萬美元的房款,終於在2010年年末如願以償地成了百萬富翁。不過,比爾明白,這場交易中,最大的贏家並不是自己,而是奧巴馬的新鄰居――幼兒園園長丹尼爾。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58

國際》互利,先幫人賺錢就對了!

2014-01-06  TCW  
 

 

1. 把你家小房間當旅館賣客戶總數超過九百萬人次,預估市值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九十四億元),每晚幫十五萬人找到一張睡床

全球最大民宿交易網:Airbnb

提出者:契斯基(Brian Chesky)、蓋比亞(Joe Gebbia)、布林克茲克(Nathan Blecharczyk)顛覆:飯店業與旅行社與周邊業者推薦人:《經濟學人》、《富比世》雜誌

想法聽起來好簡單,十九年前,eBay讓大家上網買賣商品,Airbnb只是讓大家交易自己家中的空房,如此而已。

過去,大家出去旅遊,不是住很貴的飯店,就是住超便宜的青年旅館,Airbnb創辦人是在舊金山看到飯店一床難求背後的商機。他們半帶實驗性的上網張貼出租三張氣墊床公告,還附贈早餐和城市導覽,一張床收費八十美元。六天後三位客人上門,生平第一樁生意就這樣做成了。

Airbnb營運模式是,讓須短期租屋的客戶,與家有空房的屋主在此交易。每筆訂單抽成六%至一二%。Airbnb讓客戶貼上空房的實景照片,也創造出一種嶄新需求:許多人為了住進照片中讓人心生嚮往的房子而動了出國旅遊的念頭。

二○一三年初,Airbnb正式進軍台灣,不到一年,登記房源增約四百五十處,接待來自近五十個國家遊客。二○一三年十月,全球客戶超過九百萬、空房總數超過五十萬間、遍布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三萬四千個城市;預計二○一四年,全球總房數將超過希爾頓(Hilton)和洲際(InterContinental)飯店總和。

2. 用自己的空車,賺趟順路錢Google創投重砸近二億六千萬美元投資,預估市值衝三十五億美元

豪華叫車服務商:Uber

提出者: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見圖)、坎普(Garrett Camp)顛覆:付費乘車只能依里程定價推薦人:華頓商學院

這個想法跟Airbnb很類似,也是幫人銷售手上空餘的資源,賺到更多錢。

這個模式的概念是,讓擁有賓士等名車的車主成為會員。消費者可以透過Uber提供的App軟體,看到附近有無空車。Uber形同仲介商,媒介空車與臨時有叫車需求的乘客,每一筆收費抽取兩成佣金。起初Uber只提供高級房車服務,但隨著全球布點腳步加快,陸續提供普通車款以及計程車服務。

四年間,Uber已經覆蓋全球四十多座城市,預估二○一三年營收逾兩億美元。它的收費機制不同於一般照里程數定價的方式,而是隨著會員車輛的供應狀況和乘客的需求即時浮動,意思是,當供給少而需求大時,乘客得付較多錢才搭得到車。未來,它的重任之一就是幫Google建立精密數位坐標。

3. 網路世界的鈔票二○一三年漲幅達八十倍,柏南奇、彭淮南都承認其地位

虛擬黃金:比特幣

提出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顛覆:全球央行地位推薦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華盛頓郵報》

比特幣是網路數位現金,可自由兌換、購買真實貨物和服務,不受中央銀行管理。它可花錢買,單價逾一千美元,是史上翻漲最快的貨幣;也可在網路上挖。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可助銀行不設點的開發中國家經濟轉型。

4. 讓陌生人出錢為你圓夢已有逾五百萬「股東」,支持超過十萬個專案。籌款總額近十億美元,募資成功率約八六%,比傳統高出一倍

全球最大群眾募資網:Kickstarter

提出者:陳培里(音譯,Perry Chen)、史吉克勒(Yancey Strickler)與艾德勒(Charles Adler)顛覆:只有銀行或創投業者才能投資的壟斷環境推薦人: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衛報》

這也是幫其他人賺錢的創意。想創業募資不用進銀行,而是上網站提出想法,然後看大家願不願意當你的股東。每一樁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Kickstarter)從中抽取五%費用。

這是從貝多芬借來的 idea。二○○二年,音樂人陳培里想去紐奧良參加爵士音樂節,但卻拿不出旅費。他想起貝多芬的「預購」解方:先找對他作品感興趣的對象募資,作品完成後,就奉送每一位金主一本題上對方大名的樂譜。

二○○九年,他把此列為創業計畫。「捐一元也歡迎」是敲門磚的特色,平均每一樁募資案總額不到兩萬美元,但自從二○一二年中號稱全球首支智慧型手表的Pebble創下兩個月吸金逾一千萬美元的歷史紀錄,是原定目標十倍,敲門磚也突然暴紅。

敲門磚有一套嚴選邏輯,自提案起,約有四成候選人就會淘汰出局;募資時間僅限兩個月,如果未能達到最低集資門檻,提案人一毛錢都拿不到;這也會讓提案者全力以赴。

5. 不必動手指,就能控制全世界二○一三年最令人期待的量產科技新品

手機、平板終結者:Google Glass

提出者:Google顛覆:上網搜尋非動手打字不可推薦人:《富比世》雜誌

未來,不用動手打字,只要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就可以搜索想要的資訊。目前Google眼鏡已確定將提供定位、地圖指向、社群和圖像紀錄等功能;醫學研究者甚至用它來記錄手術,進行遠端會診。

6. 幫大家不浪費,也是門生意用「共利」方式解決食物浪費問題,還能從中獲利

公益創業家:食物牛仔 (Food Cowboy)

提出者:高登兄弟(Richard Gordon、Roger Gordon)顛覆:政府與社會公益企業的遊戲規則推薦人:《時代》雜誌

每天,全美國從田裡現摘的蔬果,從農夫手上送出去以後,有四○%會被直接丟到垃圾場裡。而每一年,美國有超過三千四百萬噸的食材,就這麼被白白浪費。

這是存在已久的問題。雖然如成立逾三十年的慈善機構賑饑美國(Feeding America)就想解決,但長久以來,負責運送的貨車司機卻意願低落,因為沒有好處;就算配合多送一趟貨的經銷商可以獲得免稅獎勵,但申請文書作業複雜,所以寧可把廢棄食材丟掉。

二○一二年,一對擁有二十五年運貨經驗與MBA學位的高登兄弟,開發出一個行動App食物牛仔(Food Cowboy),解決此問題。

它祭出金錢誘因:協助送貨的經銷商不僅可以即時累計免稅額、收取每磅十美分費用,還會獲贈一個識別標籤,昭示消費者,他們願意採取行動為需要的民眾奔走;司機則是除了分到一定免稅比率的鼓勵金之外,還有特定店家的購物優惠;至於食物牛仔自己,就是從食物捐贈方的免稅總額中抽取一定比率的佣金。

關鍵一小步,改變卻很大。據估,單單這些靠司機搶救成功的廢食材就是一塊八十億美元的市場,而且足以餵飽全國三千七百萬人的肚子。

二○一三年底,美國農業部邀請他們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會議,分享經驗。讓全部人發現,做公益,越大方談錢,才越可能走下去。

7. 當創投界的傳奇補習班媒體盤點十億美元俱樂部企業,發現Airbnb等都出自YC:矽谷新創投搖籃

補習費平均超過百萬美元的Y Combinator

提出者:葛萊漢(Paul Graham)等四人顛覆:沒熬過三年,別想募到錢推薦人:《連線》雜誌、《華爾街日報》

過去創業者不是在育成中心養成,就是自己長到一定程度,創投業者才看到,但多數人都是消失在育成中心與創投前的路上。YC,等於彌補了這塊空缺。

YC只鎖定剛成型的初創企業,延請各領域專才提供技術輔導、「密集班」培訓,並媒合初創團隊與重量級創投。YC拉拔長大的初創企業平均資產總值約為兩千多萬美元,若以六%「補習費」估算,平均每家初創企業得奉上一百三十萬美元,也推升YC的市值高達近八十億美元。

8. 機器人送貨到你家五年內,即將啟動無人機送貨計畫

物流模式殺手級應用:無人機

提出者:Amazon.com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顛覆:整體物流產業推薦人:《經濟學人》

這些小型無人機,可以點對點運送重量不超過五磅(二點三公斤)的貨物,最遠飛行十英里(約十六公里),完全不需要人工遠程遙控,因為它會接受全球定位系統坐標導航,全程花不到半個小時。

雖然這個略帶瘋狂的構想,在技術、安全和法律都存在諸多待解問號,但已有許多零售通路自行採用:南非Oppikoppi音樂節主辦單位利用無人機載送啤酒;澳洲線上教科書租賃公司Zookal拿來運送教科書。若此自動化風潮底定,全球數億產業人口恐將因此失業。目前包含UPS、FedEx宣稱跟進。

9. 讓你真的能在家上大學世界知名大學紛紛加入線上開放課程,造福約五百八十萬人

全球最大線上學習平台:Coursera

提出者:史丹佛大學教授柯蕊(Daphne Koller)、吳恩達(Andrew Ng)顛覆:封閉的知識傳播推薦人:《紐約時報》、《經濟學人》

開放式課程,不是全新概念,但因為Coursera而有了突破。

過去,大家在網路上看的大學課程,多是老師上課的錄影實況,大家都只是單向的收看而已,但直到Coursera的出現,老師在線上真的跟學生會有雙向互動、會有評量,等於是用網路正式教學。美國教育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已經把線上的五門課程納入正式學分,承認這些課程的權威性。

這讓創辦人吳恩達獲《時代》評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有意思的是,提供免費課程的Coursera有找到獲利模式可以幫企業,與修過某些學分的學員配對,讓企業找到潛力人才,並跟這些雇主收費。

二○一三年初,Coursera也啟動小規模正式證書計畫,針對特定學科向學員收費,至十月底營收已達五十萬美元。

至今,Coursera共有四百四十八門課程,共八十四家大學參與,包括史丹佛、布朗、普林斯頓、耶魯、東京、北京、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台灣大學等。

10. 讓每個人都能開一人工廠從機械零件到食物都能自製

3D列印風潮推手:MakerBot

提出者:派帝斯(Bre Pettis)、梅爾(Adam Mayer)、史密斯(Zach Smith)顛覆:製造所有事物的方式推薦人:《經濟學人》、CNN

3D列印風潮,讓每個人都能在家裡印出「成品」,掀起第三波工業革命。從牙齒矯正器、BMW零件,到NASA的燃料噴射器都能印。

MakerBot並非第一家生產3D印表機的企業,但是,它卻是推出第一個自製平價3D印表機的平民英雄。原本這個產業的機器一台要十萬美元,但它的價格驟降至兩千美元,相差五十倍。

11. 讓小鎮變得好「食用」帶動全英國與美國展開「不可思議的可食用運動」

英國小鎮轉型火車頭:沒落小鎮自救會

提出者:渥絲特(Pamela Warhurst)、克莉兒(Mary Clear)顛覆:社會救助是政府的責任推薦人:《衛報》

二○○八年春,全球經濟開始衰退,英國小鎮多摩登居民渥絲特、克莉兒發想讓每個居民都吃得飽的自助方案,想出一個不可思議的做法:向政府借地。

她們召集義工認養小鎮內閒置的公用地,闢田種菜、香料及水果,任何想吃的人都可免費食用。原本只是希望提高糧食自給率,不再向政府伸手,但之後「英國第一座糧食自給自足的小鎮」名號傳開。

小鎮居民設計蔬食觀光行程、增設民宿,接待每週一團來自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的有機愛好遊客;全國有三十多個小鎮展開「不可思議的可食用運動」,美國西雅圖甚至仿製公眾田園計畫。現在有五成居民生活收入顯著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33

【趣聞】矽谷和好萊塢模式誰賺錢更快?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23.html

去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成為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全球達10億美元。同一年,矽谷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賣了10億美元,成為去年最大的交易之一。到底誰的投資回報率更高,是好萊塢,還是矽谷?i黑馬分享此文,讓我們看看誰的回報率高?如果你正掏出支票,準備押上,大賭一把,你可得當心了,因為兩個都不是。斯坦佛商學院教授 Ilya A. Strebulaev建議你保持謹慎,不要輕易在下一部電影或者下一個創業公司上下賭註,這兩個產業都不可預測,不穩定,不是賺錢的理想方法。Strebulaev指出:“好萊塢和矽谷之所以在現實中存在,是因為它有少數大的成功。如果你隨便挑部電影,它是虧錢的,好萊塢通過賣座影片賺錢。矽谷基本上也是一樣的,平均投資是虧損的。”他說這兩類投資都是“另類投資”。矽谷:大失敗太多,大成功太成功從一些方面來看,電影產業可能表現好一點,它的回報可能更有持續性。如果講失敗,矽谷則看起來“壯觀的失敗”要多些。我常常聽到VC們抱怨說,10個創業公司有9個在頭2年失敗。在好萊塢,10部電影有7部票房失利,也就是說沒有收回原始投資。但是,那個沒有失敗的科技企業可以帶來巨額回報,比好萊塢大得多。星火資本(Spark Capital)是Tumblr的早期投資者,公司普通合夥人畢揚-薩貝特(Bijan Sabet)說:“好的科技投資回報是投資資金的2倍。”也就是說投資1億美元收回3億美元。薩貝特稱:“在大多的VC企業里,約三分之一創業公司投資虧錢,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賺錢。”在矽谷和好萊塢,超高回報投資10年一見照此計算,成功的創業公司投資應該收回始資金的9倍。在少數投資中,一些的回報更大,超過其它投資。例如,Accel Partners風險投資公司詹姆斯-W-布雷耶( James W. Breyer)說,他投資Facebook收回的資金是原投資的100倍。如果在早期投資Twitter,按今天估值100億美元計,回報至少50倍。薩貝特稱:“Twitter和Facebook式的高回報10年才有一次。”在好萊塢,同樣10年一次大收獲。獨立電影頻道(Independent Film Channel)於2002年推出《我的希臘婚禮》,制作預算只有600萬美元,但票房達3.69億美元。不包括DVD、其它版權,回報是60倍。1982年《ET外星人》上映,制作預算1000萬美元,票房接近8億美元,回報80倍。看起來,矽谷和好萊塢的數字差不多一樣,但矽谷的回報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而好萊塢只有幾百萬美元。另外,好萊塢還要與電影院分成,當然,它還可以從電影播放、DVD、授權中賺到錢。好萊塢超賺錢的是系列電影VC們在尋找回報高的投資,電影制作人也一樣。獅門影業副董事長邁克爾-伯恩斯(Michael Burns)表示:“你不可能在車庫制作電影,你需要好的故事,它是一切的開始。真正的賺錢機會在於抓住一線機會,瞄準電影產業那些系列電影。”比如《哈利-波特》、《饑餓遊戲》、《暮光之城》等。這些電影會帶來持續的巨額利潤,可能達數十億美元。再看看科技創業企業,它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就算有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坐鎮,投資者首先還是要看企業。科技富豪比電影富豪更有錢比起電影界的富翁,科技投資者財大氣粗得多。根據《福布斯》雜誌數據顯示,《加勒比海盜》制作人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凈資產8.5億美元;KPCB投資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曾投資Google和Twitter,凈資產達28億美元,是布魯克海默的3倍。矽谷的人也名聲更大。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在網站上有1850萬名關註者,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好萊塢男演員)只有550萬。當然,不要忽視好萊塢的實力。紮克伯格如此知名,部分還要拜《社交網絡》電影的幫助。那麽,什麽才是好的投資對象,是好萊塢還是矽谷?斯坦佛教授Strebulaev是這樣總結的:如果你想獲得更大的回報,去矽谷,如果你想要持續回報,但回報小些,選好萊塢,如果你想穩當地賺錢,就哪里也別去。Strebulaev稱:“看看其它市場,比如投石油或者鋼鐵,回報會更持續一些。”(Ranger)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佚名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0

閃購網站Fab創始人的16條“認罪書” :太早想賺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798.html

美國閃購網站Fab在轉型前是一個同性戀交友社區,2011年開始做電商網站。隨後的兩年里,Fab經歷了爆炸式增長。2013年6月,Fab融資1.5億美元,估值已達10億美元。創始人兼CEO Jason Goldberg曾表示Fab會成為下一個價值 100 億美元的電商巨頭。但是,Jason失敗了。i黑馬了解到,融資後不久,Fab即進入了低谷,甚至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裁員措施。在這波裁員浪潮中,Fab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員工,到現在員工總數只剩下了300人左右。Jason Goldberg近日發表了一篇博客長文,作為他的新年致辭。在這篇博文中,他談及自己在2013年中學到的16個經驗教訓。在2013年下半年中,Fab遭遇了沈重打擊。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古德伯格的這篇博文可以說是一份自我抨擊的“認罪書”。Fab一度曾是媒體的寵兒。但是,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這個閃購網站就從以1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到逾1.5億美元的融資,墮落到采取了一系列的裁員措施。在這波裁員浪潮中,Fab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員工,到現在員工總數只剩下了300人左右。無論你對古德伯格以及在他的領導下Fab走上下坡路的想法如何,這篇博文總算都是寫得不錯。他在文中對很多事情都表示遺憾,概列如下:――允許Fab出售那些無法讓其員工感到驕傲的東西。他說道,最近該公司進行了內部調查,結果發現有價值100萬美元的庫存令其員工無法為出售這些商品而感到驕傲。――在歐洲市場上聘用了太多的人,而且速度過快,其最終結果是被迫采取裁員措施,令100多名員工受到波及。另一結果則是,據歐洲科技博客Tech.eu近日報道,Fab將停止在歐洲市場上出售幾乎所有商品,僅有其自己定制的家具除外。――“我們本應集中註意力,致力於讓每一天都比變得此前一天更好,但卻在這個時候開始夢想著賺到大把鈔票。”――公開討論有關營收預期的問題。――過於頻繁地發表公開言論。“無論你自己是怎麽認為的,事實是不會有很多消費者想要了解他們與之互動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想要了解的並不是你,而是你的產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古德伯格的這份“認罪書”實際上也是一種“公開言論”。以下列出的是古德伯格在其博文中提及的16個經驗教訓:1.創業維艱。2.掌控你自己的命運――現金為王。3.不要讓位於人,而是要挑戰和委派。4.作為公司首席執行官,所有的錯都是你的錯,因為是你為整個公司設定了基調。5.永遠不要忘記你的核心使命。如果你忘記了,那麽就需要承認,並盡快修複這個問題。6.保證出席率。7.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能有很多優勢,確保自己別丟掉這些優勢。8.樂於接受建議。9.不管壓力多大,都要保持體型。10.不管壓力多大,都要健康飲食。11.給自己放假減壓。12.不要自吹自擂。13.閉上嘴巴。無論你自己是怎麽認為的,事實是不會有很多消費者想要了解他們與之互動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想要了解的並不是你,而是你的產品。14.做好指導工作。我在2014年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更多地從事指導工作。15.腳踏實地的工作,而不是去做些無用的事情。16、永不放棄,無視否定論者。集中註意力,做好領導工作。時間對企業家來說是最寶貴的資產,能讓你學習、調整和想出解決辦法,前提是你有勇氣這樣去做。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瑞雪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1

奢侈品賺錢法則揭密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h1t.html

締造一個可以百年承傳的奢侈品牌,到底需要什麼制勝要素?通過數年深入研究,我們為你總結出在國際奢侈品行業中百試百贏的原則。


1.品牌定位法

每一個行業成功的準則中唯一相同的就是擁有獨特的定位,並且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你的定位可以是一群人或一個你最為鍾愛的人,但是絕不應該是所有人。大眾的品位,在這個行業裡絕對行不通,相反,他們只會被極小眾人的品位所操縱。你必須相信品牌的定位猶如長期發展國策般重要,以此為中心,從商場選擇、市場營銷到設計製作團隊,必須絕對統一思想,決不退而求其次。


2.簽名式標誌識別

榮譽感,首先是設計師和品牌強烈的榮譽感,才能為穿著你衣服的客人帶來真正的榮譽感。即便是大師逝去後,KarlLagerfiled永遠延續著Chanel的黑白雙色和圓領小沿邊,Dior男裝前設計師HediSlimane,也別出心裁地為每一件衣服繡上代表自己印記的小蜜蜂,Tiffany設計師珠寶上都雋永地刻上設計師的大名。這決不是設計師的炫耀或品牌的炒作點,更多是每一個購買者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穿著佩帶衣飾也是與一個才華橫溢人的親身交流。這是奢侈品的情感價值加分。


3.設計師明星化

為了你所創造的品牌,為了你的設計更容易為人熱愛,你可以像設計界的泰斗KarlLagerfield和GiorgioArmani一樣,大師風範不斷登場作秀,他們的銀發和持久常青的創作力贏得無限尊重,更可以向Dior的JohnGalliano學習,成為一個品牌絕對的靈魂和絕對的明星。其實,一個活生生的人展示在消費者面前,更能夠使之得到感性的認識:你購買的不只是產品,而是靈魂的體現。他的精神將展示你的品位,穿Dior意味著大膽風華,穿Prada表示含蓄趣致。所以,將你的設計師捧成個性張揚的明星吧,他們其實也名至實歸。


4.神話式口碑營銷

奢侈品牌最大的本領就是拿著放大鏡發現所有珍貴的故事片段,再拿著傳聲筒數以經年大聲傳播。我參加過幾十次Chanel活動,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講述著香奈兒女士的故事。奢侈品要學會講故事,不斷地講述,哪怕只是重複,講述那些你獨有的東西,你所驕傲的細節,這些在數十年後,必將會締造屬於你的傳奇!


5.限出來的高質銷量

限量,你決不能因為東西好賣就不斷生產它,相反,克制製造尊貴感覺,「真正的奢侈永遠是一物難求的珍貴。」愛馬仕多年來深諳此道,它的永恆名品Kelly和Birkin包,永遠是有錢也買不到的身份象徵,面對一個手挽Birkin鱷魚皮包的女士,你會絕對認同她的財富、地位和品位。所以,儘量突出你的珍貴,賣不掉的貨品狠心下架也不降價。LouisVuitton就是極少數決不打折的品牌,它的產品每一季都像鑽石一樣不斷升值。


6.獨一無二地強調手工

奢侈品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是因為它永遠只追求最好,最好的設計、最好的質料、最好的手工,集合成最好的作品,為每一個擁有它的人帶來人生的享受。通常品牌為追求不同於他人的做工工藝,會高薪留下資深工匠,像Tiffany和Hermes這樣都擁有幾代為之工作的老工匠。Chanel更斥巨資收購羽毛、紐扣、帽子等手工工坊作為奢華手工的保證。


7.品牌的設計指向性

當市場長期熱銷時,你保有品牌核心特色80%,只在20%基礎上加入新元素,如同LV每季只需變化Monograme花紋,Chloe變變袍式裙的面料刺繡即可,而對於正在走下坡路或面臨老化的品牌,卻需要顛覆性創新設計,進行革命性改變。每年幾季的國際時裝周FashionShow,必須竭盡全力精彩表現,因為全球媒體評論對於品牌至關重要,一旦不參加會被質疑財務危機,幾季滑落之後甚至會淡出。


8.廣告是制勝的法寶

最為重要的秘密,其實正如你所看到的,翻開時尚雜誌你立刻發現,原來怎樣分辨你是否是真正的大牌,就是你的廣告到底在哪裡、有多大、在多前面,它是否是大牌明星、超模加大牌攝影師匪夷所思的創意,往往廣告中推薦的衣服、包包就是最熱賣最搶鏡的產品,放心買準沒錯。大品牌會為特殊廣告位置爭搶不惜一置百萬,重要的是這代表著品牌的江湖地位和愛用者的尊嚴。


9.明星產品你有嗎

每一個品牌都應該長期打造自己的明星產品,就是意味著LV的箱包、Fendi的皮草、Dior的高級時裝、Chanel經典外套,讓它們經久不衰,成為每個女人夢想中的MustH**es之後,她們才會有機會成為你的忠實愛用者,繼而買下你的鞋子、珠寶、手錶。事實上,品牌的經典明星產品即是入門產品,也是常銷品,更是你的錢櫃產品,決不能因為多元化發展而忽視它。


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張旭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7

賺錢秘笈(已更新)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2/blog-post.html
如果大家重溫今年一月一日的財經版, 會見到幾乎是一致看漲今年股市的言論, 最牛的目標是恆指會見28,000點. 現在才過了一個月, 年初樂觀的預測能否成真是言之過早, 但肯定的是, 如果年頭因為信了這些樂觀的預測大舉入市的投資者極可能先嚐苦頭. 當然, 有人會話現在是買股不買市(其實年年專家都係講買股不買市), 大市下跌都有逆市上升的股票, 如果2013年1 月1 日以249元買中700騰訊控股, 持有至2013年底, 回報率有98.6%, 年頭至今(YTD)的升幅仍然有7.73%. 如果有人於2004年6 月16日以招股價3.7元買入騰訊並持有至今回報率更高達145.9倍. 問題是, 現實上有幾多人可以獨具慧眼並堅持到今天. 筆者自問也無本事做到, 投資這麼多年筆者最輝煌也只是買中十倍股. 

不過, 如果大家要求只是每年18-20%回報, 選擇仍然是有一些, 賺錢秘笈需要的基本條件是現金加上耐性. 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耐心等待2318平保的股價跌至55元便可以開始買入, 並且再跌再買, 然後耐心等待平保股價升至65元或以上便可以沽出獲利, 回報率便可以達到18%以上. 大家要堅持, 不到買入區不買, 不到賣出區不賣, 其餘時間只是等候.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 投資對象不一定是平保, 可以是其他自己熟悉和有信心的股票, 最重要是有現金和耐性. 筆者可以舉另個例子, 以10.5元買入165光大控股, 然後耐心等待股價升2成或以上的賣出機會, 同樣是勝算極高的例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98

巴菲特、馬斯克的新賺錢計畫 綠色金礦

2014-01-27  TWM
 
 

 

為什麼一個原本充滿投機味、頻傳倒閉、虧損連年的產業,如今,具有遠見如特斯拉電動車(Tesla)董事長馬斯克,與投資算盤撥得極精明的「股神」華倫.巴菲特,均捧著大把大把銀子,奮不顧身地押寶投資?

這個產業就是太陽能產業,許多投資人挖苦它是「慘業」,然而,有部分投資銀行預言「第二次淘金潮」今年將正式來臨。

太陽能產業由衰轉盛的契機,或許就出現在你、我的屋頂上頭。

撰文‧謝富旭、李喬琚 研究員‧周岐原二○一四年一月中旬,當北美遭暴風雪侵襲的消息,一再地盤踞電視新聞之際,終年陽光普照的加州矽谷(Silicon Valley),一群富創業精神與高科技研發能力的人們,正悄悄地進行一場能源新革命。

加州現場︾

創舉 免費安裝、維修,電價鎖住二十年當車子沿著一○一號公路進入加州聖荷西市,你會發現,路旁住宅區一幢幢房子的屋頂上,一塊塊深藍色的太陽能光電板,正如雨後春筍般地被架設起來。這代表矽谷人更愛地球、更重視環保嗎?答案不得而知,但可確定一點的是,除了愛地球外,他們更愛惜自己的荷包。

來自台灣、任職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現年四十五歲的蘇俊榮,四年前,從市區公寓搬到了聖荷西市南郊,他獨門獨院的房子就坐落在幽靜的阿瑪頓谷(Almaden Valley)旁,環境清幽,依山傍水。蘇俊榮不僅為一家三口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家,他也為這個美麗的環境,做了一個未來的投資,成為太陽能板發電的支持者。

「我是貨比三家,才採用太陽城(SolarCity)。」蘇俊榮分析,根據他與太陽城簽訂的合約,太陽城將免費幫蘇家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免費負責後續維修,而蘇俊榮則須買回這套屋頂太陽能系統所發的電;但合約同時保證,太陽能電力費率,一定比目前使用的傳統電力費率便宜一五%。

剛開始,蘇俊榮盤算,每個月能省的電費其實很有限。他裝了發電容量五KW(瓩)的太陽能發電板,約可滿足家裡九成電力所需。沒裝太陽能之前,蘇俊榮每月平均電費約一四○美元,裝了之後,繳給電力公司PG&E(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加州最大的電力公司)的電費僅剩不到二十美元,而使用太陽能電力則每月繳給太陽城近一百美元。

「大概每個月省二十美元,為了省這二十美元電費,屋頂還要讓人敲敲打打,而且租約還長達二十年。」這樣的想法一度讓蘇俊榮頗為猶豫。然而,他進一步想,他與太陽城簽的是二十年永不調漲的固定電費費率,相對之下,PG&E每年的電費以八到一○%一直在漲,而且過去幾年還漲得特別兇。

「與太陽能簽的合約還載明,裝設五年之後的任何時間,用戶如果覺得用太陽能發電很划算,也可直接買斷設備。」衝著太陽能電費費率鎖住不漲,而且目前還比電力公司費率便宜一五%這點誘因,蘇俊榮一家子決定安裝太陽城的設備。

用戶暴增 從商業廠辦往住宅蔓延儘管安不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讓蘇俊榮猶豫了一陣子,但事實上,全美至今已有數十萬戶家庭,因著環保及節省費用的理由,願意安裝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而這項數字還在快速攀升中。

以太陽城公司為例,這家由特斯拉電動車(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投入二千萬美元,持有三成股份的公司,用戶數從二○○九年的數千戶,在短短不到五年內躍增至如今的八萬多戶,同時設定二○一八年七月前,用戶數達一百萬戶目標。

這家打著免費安裝、維修,又可節省電費一○至一五%,及電費二十年不漲的太陽能公司,正如飢餓的蠶寶寶般,一口一口蠶食傳統電力(核能、火力)公司的用戶。難怪,現年才三十七歲的太陽城執行長林登.瑞夫(Lyndon Rive)信心滿滿地說:「太陽城未來將超越PG&E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電力公司!」太陽城免費幫用戶安裝屋頂太陽能系統,只收取電費,並保證用戶所使用的太陽能電力費率,比傳統電力公司省下一五%,為用戶達到節約電費的效果。這種模式在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眼中,是打破太陽能深入一般家庭過程中第一道障礙||資金障礙的偉大創舉。「大家都很愛地球,但說到一次要拿出六、七十萬新台幣出來裝太陽能,大多數人都會打退堂鼓。」林坤禧強調,「太陽城解決了這一道資金障礙!」不僅是資金障礙,太陽能還解決了使用、申裝上的障礙。禮正投顧美股分析師Ted Lynch指出,從屋頂結構評估、發電效能、政府的申請手續、到安裝與維修,太陽城一手幫客戶搞定。客戶不僅不必出錢,也不用動手或花腦筋,就坐享節省電費與鎖住二十年費率的好處,從此不必擔心電費年年上漲的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EnergyTrend分析師研究經理黃公暉則觀察到,太陽城獨特的商業模式,已經引起許多美國業者爭相模仿,導致屋頂裝太陽能的風氣,正從精打細算的商業用戶吹向住宅型用戶。

證券化 電費帳單成金融商品,市場接受度高「美國原本是太陽能的沙漠,太陽城點燃的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火苗,將使美國未來反而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太陽能裝設市場之一。而且這股太陽能屋頂裝設火苗,將蔓延至歐洲、日本、澳洲等先進國家,甚至中國也將掀起屋頂太陽能裝置風。」黃公暉指出。

對此,太陽城資深公關經理威廉.克萊溫(William Craven)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則表示,「雖然有許多家公司模仿我們,但太陽城在美國市占率仍穩定增加中,目前已達二八%,我們目前雖然虧損,但現金流量已由負轉正,與用戶簽定的契約證券化所得的資金,將立即投入擴張用戶,這個發展模式,可以很有效率地在美國推廣太陽能這種乾淨能源。」克萊溫口中的用戶契約「證券化」,正是太陽城除免費安裝外的第二項創舉。一三年第四季,太陽城已擁有八萬個用戶,將其中五千戶購電合約「證券化」,包裝成類似結構債的金融商品,供投資法人機構認購。沒想到市場反應出奇熱烈,成功募集到五五○○萬美元資金。評等機構標準普爾賦予這筆結構債BBB+投資等級(投資級),而且殖利率達四.八%。

Ted Lynch說,太陽城所發行的結構債,不可與金融風暴前,雷曼兄弟針對美國房貸用戶的結構債相提並論。「你能不能按月準時繳房貸很難講,尤其在房價暴跌或景氣蕭條時;但即使經濟不景氣,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會乖乖地繳電費!」太陽城乘勝追擊,預告將在一四年上半年,再度發行總金額高達二億美元的用戶二十年電費契約結構債商品。藉由創新的金融融資手段,太陽城將擁有更充裕的銀彈,與大型傳統電力公司進行激烈的用戶爭奪戰。

消除距離感 賣場直面消費者,駐點解說另外,本刊美國特派記者也注意到,美國最大型五金建材連鎖超市Home Depot(類似台灣特力屋)的狀況,也凸顯了太陽城第三個創新──行銷上的創新。傳統的太陽能系統公司總是派業務員四處爭取客戶,但太陽城卻開先河與Home Depot合作,成為第一個駐點的太陽能公司。太陽城駐店人員,在賣場利用Google Map空照圖,把客戶家的方位、大小以及陽光照射的角度,在賣場立刻做了詳細分析,打動消費者之餘,也增加了太陽城產品的能見度。

美國台達電能源解決方案負責人林明村分析,太陽城的營運模式有些類似租賃汽車業,沒有頭期款,每月固定地支付費用,這對美國消費者來說是很習慣的。再者,太陽城對投資與消費市場產生了良性循環:有一定的市占率,投資市場有興趣,財務穩定又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種種獨特的商業創舉,使得太陽城這家自○六年成立,迄今從未嘗過獲利滋味的公司,自一二年以每股八美元上市至今,股價飆漲了九倍之多,達七十五美元,市值高達六十五億美元(一九五○億新台幣),寫下太陽能產業發展史的一頁新傳奇。

事實上,由太陽城在美國掀起的免費安裝風潮,此刻也正在台灣悄悄發生中。

離開寒風刺骨的台北,南下不到二百公里處,彰化縣芳苑鄉暖陽似酒;三十五歲的歐錫憲,正在四百多坪的蛋雞養殖場內外忙進忙出。這家位於苑裡鄉王功村的雞舍屋頂上,鋪滿了帶有高科技色彩的太陽能板,在樸素的農村顯得格外突出。

台灣現場︾

出租雞舍屋頂 隔熱、省電、收租金去年,這座雞舍在國碩科技的協助下,鋪設發電容量達九十九KW(約二十戶家庭電力所需)的太陽能發電板系統。歐錫憲說,當初國碩業務人員提出兩項方案:「方案一:總建造經費計七百萬元讓我們自己出,發的電全部賣給台電,讓我們自己賺。方案二:一塊錢都不必出,國碩承租雞舍屋頂,發的電賣給台電後,收入歸國碩,但國碩把賣電總收入的七%付給我們當屋頂使用租金。」歐錫憲的叔叔,同時是這家雞舍的主人歐福專,把國碩的提案細算了一下:一三年,台電收購裝置量在十KW至一○○KW的屋頂太陽能費率每度為七.三二元(今年降至六.四元),按彰化平均每日有效日照約三.五小時計算,九十九KW一年可發十二.六萬度電,也就是一年電費收入約為九十二萬元。

先期投資七百萬元,每年回收九十二萬元,扣掉太陽能板每年約一%的效率遞減,未來二十年,歐福專的雞舍每年保守估計可收入八十二萬元電費,年報酬率高達一一.七%。換句話說,不到九年完全回收成本七百萬元,而且建置費用還可向銀行貸款七成,一度讓這位五十六歲雞場主人頗為心動。

不過,面對這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歐福專最終還是選擇了保守的方案。「我已經是快退休的人了,一下子拿出七百萬元,還是有點怕怕的,所以我選擇第二項方案,每年大概可以坐收六萬元租金。」如今,歐福專滿意地說,「你看,我什麼事都不用做,國碩每兩個月匯一萬元租金給我,而且太陽能板還能隔熱,雞舍可降溫二至三度,電風扇的電力也省了一點,我的雞因為涼爽也比較吃得下飯,蛋生得比較多。」他覺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好康」的事了。

日本、中國︾

補貼政策 形成太陽能第二波淘金潮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太陽城在美國掀起的屋頂太陽能風潮外,全球另外二個太陽能潛力大國,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邁向「零核家園」,轉而大力發展太陽能的政策已十分明確;而中國政府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更提出比原本市場預期更優惠的太陽能補貼政策。在這三股巨流匯聚下,正形成德意志銀行分析師Vishal Shah口中的「太陽能第二波淘金潮」。

中國國務院去年不僅在「十二五規畫」中,正式宣布全中國一五年底之前的太陽能安裝量目標,由先前楬櫫的二十GW(實際發電量相當二座台灣核三廠),一舉提高至三十五GW;國務院還同時提高六MW(千瓩)以下容量的補貼政策(太陽能每度發電補貼○.四二人民幣),更令太陽能業者喜出望外。

Vishal Shah指出,中國許多日照充足的地區,太陽能發電成本已低於火力發電成本,每度再補貼○.四二人民幣,等於是給安裝太陽能的廠商多賺的。

黃公暉進一步指出,○.四二人民幣補貼,對中國工廠實在太有誘因了,而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工廠屋頂的面積可說世界第一。因此,他預期,中國一四年太陽能安裝量,將較去年大幅成長二八%,達九GW,成為全球太陽能安裝量成長最快的國家。

至於日本,雖遲至一二年七月才立法生效補助太陽能,但政府決心夠,執行力十足。日本目前電費平均每度約在二十七日圓,但對太陽能發電收購價在一二年高達四十二日圓,去年降至三十八日圓,預計今年四月起將降至三十四日圓。因此,愈快申裝,申請補助的人,報酬率則愈高(申請時,按照當時優惠買回費率,鎖二十年不變)。業者預測,即使收購價降至三十四日圓,在日本投資太陽能發電廠仍有利可圖,年報酬率可達一○%左右。

優惠的補貼政策,讓包括台灣的各國太陽能業者爭先到日本布局投資電廠,台灣的碩禾,即在福島附近投資發電容量高達十七MW的太陽能發電廠,預計,一五年正式連上電網發電,適用的正是每度四十二日圓的電力買回優惠費率。

五年前,中、美、日雖是全球經濟前三大強權,在太陽能裝置與發展上卻是侏儒,遠遠不如一個歐洲的德國,甚至西班牙。五年後,種種因素的激盪結合,讓全球前三大經濟體,正快速地邁向太陽能裝置與使用的真正大國。

「股神」背書 砸重金長期投資太陽能其實,這波太陽能產業大復活商機,自然也難逃「股神」巴菲特的慧眼。一三年,巴菲特旗下的中美再生能源公司,即砸下高達六十三億美元(一八九○億新台幣)從事太陽能廠大收購:從第一太陽能公司手中買下加州Topaz太陽能發電廠,從NRG能源買下亞利桑那州Agua Caliente太陽能電廠,以及從SunPower(美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商)手中買下兩座南加州太陽能發電廠。

中美再生能源董事長保羅.高迪爾(Paul Caudill)表示,中美再生能源先瞄準美國高電費的地區進行投資。「可確定的是,電價將愈來愈高,而太陽能發電成本將愈來愈低,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投資時間點很重要,以太陽能發電而言,現在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可預見的風險也在可控制之內!」高迪爾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高科技產業瞬息萬變,○九年一月《今周刊》領先報導《太陽能超完美搶錢劇本》,一二年八月再度刊載《誰殺了太陽能》,一再預警太陽能產業泡沫危機,終於協助讀者避開太陽能股長達五年多的大空頭行情。

如今,隨著太陽城為產業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全球主要國家政府的重視,再加上「股神」巴菲特的背書,我們相信,一場太陽能絕地逢生的大復甦序幕,才剛剛開始拉開而已。

SolarCity

成立日期:2006年

營運項目:太陽能發電系統設計、安裝、維修

上市日期:2012年

市值:50億美元

一分鐘認識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面板是把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科技。在大台北地區,每裝1KW(瓩)太陽能面板,一年約可發897度電力(高雄可發1233度)。台灣普通家庭一年耗電平均約4200度,所以須裝5KW才能敷全年所需(但夏季用電高峰仍不夠)。目前1KW太陽能板含施工安裝須花費8萬元,並占用3坪土地。

一個即將改變世界能源面貌 的生意點子

正在引起三大連鎖效應

SolarCity用戶數成長大爆發SolarCity過去3年,用戶成長6倍以上;預計4年後的2017年,將再成長13倍以上,跨過100萬戶大關。

(單位:萬戶)

'10年 1.3

'11年 2.6

'12年 4.3

'13年 8.1

'14年 16.6

2015年 31.8

2016年 62.6

2017年 123

2018年 200

同業紛紛模彷

太陽城SolarCity獨創的商業模式,成功地吸引包括Sunrun、Sungevity、Vivint等十幾家太陽能公司競相效法。德意志銀行預測,美國2016年太陽能裝置量,將較2013年成長170%,達16GW,成為全球太陽能前三大市場之一。

分散式能源時代來臨

SolarCity引領的分散式發電風潮正吹向全世界,尤其是歐盟、日本與澳洲等地。《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預言的分散式能源時代,已經正式揭開序幕!

資料來源:中關村INDEX、矽谷INDEX、長城顧問諮詢

屋頂上的奇蹟

不花一毛錢裝太陽能板,坐收租金A 為用戶免費安裝、維修太陽能發電系統。

B 用戶支付SolarCity費用,使用太陽能電力。

C SolarCity與用戶簽訂契約,保證太陽能發電比傳統電力便宜15%,而且鎖住費率20年不變,使用戶達到節約電費效果。

D 用戶支付傳統電廠的電費減少80%以上。

E 將用戶長期購電合約「證券化」,發行結構債金融商品,挹注所需營運資金。

股神巴菲特

● 一年內(二○一三年)投資一八九○億新台幣,買下四座正在興建中的太陽能發電廠。

● 傳言將出手收購中國太陽能電池廠無錫尚德,但消息並未被證實。

特斯拉馬斯克

● 出資二千萬美元,成立SolarCity,發願要讓家家戶戶屋頂裝上太陽能。

● 出資並計畫在美國各地設立太陽能快速充電站。

● 高速運輸管路(Hyperloop)主要動力來源將使用太陽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0

2013年阿里業績全透析,告訴你神馬是賺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4/58637.html

近期有外媒報導,美國老虎環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從2013年底陸續從市場上購入價值約2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股份,按照收購對價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經高達1250億美元,這已經超 越了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並未上市,上述的股票應該來自於一些投資者或持有股份的個人,老虎基金2億美金的股份收 購顯然是看好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要遠高於上述的數字。

看到這則消息我就想知道阿里巴巴是不是真的值這麼多錢呢?於是 我從雅虎的財報中仔細梳理了阿里巴巴的財務數字,也拿另外兩個巨頭百度和騰訊的數字做了一個粗略的對比,雖然沒有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但是我發現阿里巴巴 去年的盈利已經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2013年的各項財務指標都異常靚麗。看得出,它是真心想在過去的一年裡為股票交易 市場增添又一家千億美金的互聯網巨頭,不過上市未遂,可惜了。下面我們以一些核心的財務數據為基礎來進行解讀。

需要 指出的是由於阿里巴巴集團並未整體上市,所以沒有詳細的財務信息披露。但是作為阿里集團的股東,雅虎在其季報、年報中對阿里巴巴基礎的數據均有所涉及,只 是雅虎財報中阿里巴巴業績的會計期間與日歷年度並不一致,其會計期間是從上年10月1日至本年9月30日,所以雅虎財報中披露的數字會有一個季度的滯後, 而且其中不包含支付寶。阿里巴巴集團2013年全年的業績,為我根據第一二季度披露的數字和之前各季度營收增長情況所做的預測,未必完全準確。

首先,我們來看營收增長的情況

圖 1和圖2分別列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季度的營收狀況,2013年預計阿里集團的營業收入在67.63億美金,增速預計在65.64%。除此之外他的毛利潤 和淨利潤也都以更高的速度增長,分別為81.5%和467.7%。需要說明的是淨利潤如此高的增速是因為在2012年阿里支付給了雅虎5.5億美元的一次 性技術使用費用,拉低了全年的淨利水平。

單純的看阿里的營收也許看不出什麼,但是對比下電商行業的平均增速就能發現更多了。如圖3所示,2011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是低於行業的,但是之後基本都在行業增速之上,今年更是遠遠領先於行業增速。

最 後我們來對比一下傳統的互聯網巨頭BAT。此處把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按照年底的匯率換算成了人民幣,所以增速與使用美元計算時有細微的差別。阿里 巴巴2013年的營業收入落後於騰訊,但是增速卻是騰訊的2.27倍(見表1)。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在2013年第一次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 公司(見表2),由於阿里巴巴在2012年底一次性支付了雅虎巨額的技術使用費,因此淨利潤的增速異常高,即使拋去此因素的影響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增速也顯 著高於騰訊和百度。

第二,我們來看盈利的情況

圖 4和圖5分別給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分季度的毛利率和淨利率狀況。相信這個就不用解釋太多了,2013年不管是阿里巴巴的毛利率還是淨利率都有非常大的提 升,尤其是毛利率2013年相較2012年提升了6.48%。淨利率的大幅提升與2012年支付給雅虎的那筆技術使用費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2012年 Q3阿里集團淨利率為負的主要原因。

然後我們也同時來對比下BAT三巨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不管是從毛利率還是淨利率上來說,阿里巴巴都是三巨頭中最高的,而且在2013年得到了比較顯著 的提升。與之相比百度和騰訊的毛利率、淨利率都有所下降,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百度在不斷地佈局移動互聯網,而騰訊的微信商業化還在路上,電商也處於投入 期(見表3、表4)。

第三,我們來看資本回報率的情況

受益於盈利狀況的改善和淨利率的大幅提升,2013年阿里巴巴不管是資產利潤率還是權益淨利率都有很大的提升,具體見圖6。

第四,我們來看資產周轉天數的情況

阿里巴巴做的是平台生意,本質上是信息服務提供商,從這個角度上講資產周轉率這個指標的意義沒有一般電商公司那麼大,不過通過計算我們卻可以發現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不 管是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天數還是總資產周轉天數都在快速地下降(見圖7、圖8),這代表這資產運營效率的提高。不過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 天數和總資產周轉天數還是很高,亞馬遜2012年的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27天和194天。我想這與平台和自營不同的收入統計方法有關,阿里巴巴由於是平台 模式只統計交易佣金因此營業收入並不多,亞馬遜由於很大不一部分是自營因此營收很高,這就造成了資產周轉狀況的差別。

最後,我們來看阿里巴巴資產結構的狀況

過去的兩年,阿里巴巴有數不清的投資、收購,也有數不清的新項目在燒錢,更有和雅虎這本總也清算不了的賬,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這也最直接地反應在了 阿里巴巴的資產負債表上。從2012年不管是反應短期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還是反應長期償債能力的長期資本負債率都處在高位,企業整體的資產負債率在 2012年更是高達88.83%,不過2013年負債有所減少,但是整體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達77.09%。除了股權融資外,這兩年阿里巴巴通過銀行借款 和發行債券等方式也拿到了不少錢,這也是其財大氣粗的重要原因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