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落後資產資金愛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510466

今年下半年的投資主流是投資落後資產,除了我們主要關注的落後股票之外,落後但風險較小的地區、國家資產也引起環球資金的興趣。這是由於今年環球經濟步伐並不一致,縱使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已發展市場經濟增長卻在加速。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普遍向下修訂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之際,卻上調對歐羅區的預期,並預料其明年有望重返正增長至1%水平。

事實上,連串數據反映歐洲經濟正重返增長軌道上,而這將有利上調企業每股盈利增長率;加上預期歐羅區以至英國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機會仍高,亦有助歐羅區資產成為最大贏家。留意市場資金明顯轉進歐羅、歐股與歐債,除了推升歐羅兌美元升上近兩年新高價,德國股市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市場對歐羅區經濟前景的信心正不斷增強,根據瑞銀彙整的資料發現,自5月份經濟脫離二次大戰後最長衰退以來,歐羅區的經濟指標結果大多優於市場預期,同期間美國經濟指標則是遜色居多。

股市方面,目前歐股估值仍偏低,截至今年8月底的希勒市盈率(週期調整市盈率)僅13倍,遠低於美股的23倍。此外,撇除英國,目前歐洲企業股息率為3.55%,高於美日股市約2%,以及歐企債券的2.6%,低估值配以較高息率回報,為投資者帶來頗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目前投資在歐洲的環球資金比重仍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值【圖】,反映歐洲股票的持有量仍然偏低,絕對有利當地股市。

Picture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日前就報導,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以1.135億歐羅買下西班牙營建集團(FCC6%股權。根據FCC21日盤後公佈的資料顯示,蓋茲已成為FCC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持有集團股權53.9%的FCC董事長科波羅維茲(Esther Koplowitz)。西國投資銀行Arcano認為,蓋茲投資FCC是看好西國近期的經濟改革;尤其是西國的水泥使用量和營建業活動都處歷史低檔水準。若西國經濟將重回正軌,水泥與營建產業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事這兩項業務的FCC將受惠。

蓋茲入股FCC是近期外資錢進西國的最新行動之一,亦是繼「股神」巴菲特的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去年收購西國銀行CaixaBank的保險資產,和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 Helu)的Inmuebles Carso入股CaixaBank後,另一富豪投資西國企業。而這趨勢更似有加快之勢,反映全球投資者對西國經濟看法轉為樂觀。

事實上,歐羅區另一個利好因素是歐債危機復燃的疑慮已大為減輕,現在許多投資者都勇於追逐高收益率的西班牙與意大利國債。富國銀行旗下First InternationalAdvisors全球固定收益投資基金經理人威爾森(Peter Wilson)表示:「投資者現在對於歐洲的情勢放心許多,我們不認為西班牙與意大利會出現債務違約,以目前的利率環境來看,西班牙與意大利國債價格也還合理。」

投資歐羅區資產,可能我們近期已談得不少;其實,離我們不遠的南韓,在上半年受弱日圓打擊後,下半年又重新引起追落後資金的興趣。華爾街日報報導,截至18日為止,韓股在外資連續36天超買的狀況下衝上兩年高點。據韓聯社旗下研究機構Yonhap Infomax統計,下半年以來外資投入韓股的資金已達131億美元,超過上半年流出的94億美元,連帶推動韓股自6月底至今上漲16%。

Picture 

麥格理投資管理公司資深經理人雷柯爾奴(Sam Le Cornu)也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南韓身為亞洲最先進國家之一,儘管過去不太受外資青睞,但如今和印尼、印度等經常帳赤字嚴重的亞洲國家相比,南韓財政相對穩健。」南韓至今已連續19個月維持經常帳盈餘及貿易順差,使外資更加看好南韓經濟前景。

三星證券公司韓股部門主管派克(Harry Park)表示:「從近來外資拜訪南韓企業的頻率就能看出外資對韓股興趣濃厚。」麥格理表示,下半年外資拜訪南韓企業的次數比上半年多出50%,且外資焦點不再集中於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大型企業,反而開始注意其他較不知名的中小型企業。

事實上,儘管Kospi指數近來連日上漲,但今年以來漲幅僅2.8%,不及日股的40%漲幅及菲律賓股市的13.7%漲幅。韓股目前市盈率11.5倍,同樣低於日股的20倍及菲股的18.6倍,顯示股價相對低廉,麥格理韓股部門主管林姆(Terence T. Lim)認為韓股還有不少上漲空間。因此,我們現在正密切考慮,是否應配置一些韓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2

沃華醫藥:財務數據疑點多,過億貨幣資金或不實 證券市場紅週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26283883
《證券市場紅週刊》作者 田剛
沃華醫藥(002107)近三年來始終處於微利狀態,即便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了近50%,每股收益也仍然不過2分錢,公司的經營、盈利能力已經幾近於無,幾乎淪為「淨殼」。與此同時,潛藏在該公司財務數據中的疑點和矛盾也著實不少。  
首先是沃華醫藥財務費用,該公司在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財務費用竟然高達358.89萬元,比該公司同期實現的淨利潤金額還要高。從該財務費用的構成來看,其中有405.25萬元適用於現金折扣。  
現金折扣是一個財務概念,是公司為了敦促客戶及時支付貨款而給予的一種優惠政策,例如客戶提前於一般信用期限10天支付貨款,公司就給予一定的折扣作為獎勵,通常這筆折扣比例在1%左右,一般不會超過2%。這本來是企業經營中常見的促進回款財務操作,而沃華醫藥此項的疑點就在於,現金折扣相對於營業收入的過高比例。  
沃華醫藥今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金額不過才12360.3萬元,即便考慮到17%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其對應生成的總賬款金額也不過14461.55萬元,而這些貨款竟然能夠產生出405.25萬元現金折扣,即便假設全部客戶的全部貨款支付均享受到了現金折扣政策,對應的比例也高達將近3%,這顯然超出了一般企業所能夠給出的1%到-2%的折扣水平。  
這樣的現金折扣比率,對於主營業務銷售利潤率才只有2.41%的沃華醫藥而言,將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成本。如果沃華醫藥的客戶全部享受到定格的現金折扣,將極大地吞噬沃華醫藥產品的銷售盈利,甚至淪落到「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境地。因此,該公司的現金折扣力度,遠超過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違背了正常的企業經營規律,令人生疑。  然而,相比公司貨幣資金不實、巨額資金神秘流失等疑點,現金折扣不過小巫見大巫而已。

疑點1:貨幣資金是否真實存在?  
從沃華醫藥披露的定期財務報告來看,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基本保持了穩定。2012年末、2013年一季度末和上半年末的賬面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為30509.76萬元、30041.45萬元和29905.54萬元,則今年前6個月中貨幣資金的平均餘額為30152.25萬元。  
從該公司披露的2012年末和今年上半年末的貨幣資金構成來看,銀行存款又佔據了絕大部分,大致保持在貨幣資金餘額的99%以上(見表1)。
查看原图 在正常情況下,既然公司銀行戶頭上存有大額存款,就勢必會產生相應的利息成本,即便沒有進行任何諸如定期存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資金運作,至少也能夠獲得活期存款利息。  
然而,反觀沃華醫藥,根據2013年半年報披露,上半年計入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收入金額僅為21.16萬元,這對應到前文所述的、多達30152.25萬元的貨幣資金平均額,折算的年化存款利率僅為0.1404%(見表2),這遠遠低於0.35%的活期存款利率。若以活期存款利率配合公司2013年上半年所獲得的存款利息收入測算,該公司的平均銀行存款餘額僅為12091.43萬元,僅大致相當於該公司所披露賬面貨幣資金餘額的40%。也就是說,沃華醫藥實際的貨幣資金平均餘額,可能遠不及其定期財務報告所顯示的這樣多。
查看原图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財務差異呢?通常來說,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所披露的貨幣資金餘額本身就是虛假的,並不真實存在。如此,則沃華醫藥便涉嫌虛構資產的財務舞弊行為;另一種可能則是該公司所列示的巨額資金,平日裡其實並不存在於公司賬戶中,而是被劃轉走了,只不過在每個季度末劃轉回來以粉飾資產負債表,這一情形通常對應著非經營性佔款,尤其是關聯方佔款的可能。  
就沃華醫藥而言,現金流量表的「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科目和「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科目,在今年上半年的發生額分別為536萬元和8309.56萬元,資金流出的主要部分還都是支付日常經營所需費用,因此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並不支持該公司發生頻繁、大額的資金收付周轉。  
因此,如果不是沃華醫藥在刻意隱瞞現金流發生額、人為粉飾現金流財務數據的話,那麼就可能是其虛構了賬面貨幣資金餘額。而這是典型的貨幣資金舞弊行為。更何況,這還不是沃華醫藥貨幣資金惟一的疑點,公司還涉及上千萬元貨幣資金流向不明等疑點。

疑點2:固定資產採購資金流向不明?  
根據沃華醫藥在2013年半年報中披露的現金流量數據,「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科目,在上半年累計發生金額高達1241.73萬元,這對應著該公司用於添置各項長期資產所實際付出的資金對價,這自然對應著該公司所擁有的各項長期資產的增加。  
然而,通過統計沃華醫藥的各項長期資產原值,公司固定資產原值僅增加了72.97萬元,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也均沒有任何新增,而這些僅需要該公司付出不足百萬元的對價,相比其自己披露的實際資金支出少了將近1200萬元(見表3)。
查看原图 是否有可能是沃華醫藥「預付」了部分長期資產採購款呢?如果是這樣,則必然對應著該公司其他應收款或預付賬款餘額的增加。然而,從資產負債數據表現來看,公司預付賬款在期初和期末都不存在餘額,其他應收款也僅小幅增加了兩百萬元,且其中並未披露包含有大額固定資產預付項目。  
那麼,高達千萬級別的貨幣資金,神秘流出了沃華醫藥賬戶而不知所終,其中又隱藏著什麼秘密?這是否與前文所述的、巨額貨幣資金虛假存在著關聯呢?

疑點3:隱瞞人力成本支出金額?  
還是針對沃華醫藥的現金流量。  
根據該公司2013年半年報,現金流量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科目發生額高達1915.09萬元,這代表了該公司真實支出的人力成本;然而與之相對應的、代表了該公司計入會計賬簿中人力成本金額的資產負債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本年減少金額卻僅為996.49萬元,後者數據明顯比現金流出少了很多,這違背了正常的財務邏輯。而且,若考慮到該公司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等特殊費用,很可能還是以非現金的形式支出,則人力成本對應的現金流出金額更應當少於996.49萬元才對。  
在這一組矛盾的財務數據背後,不得不令人懷疑沃華醫藥很可能存在少計人力成本的問題,而該公司真實人力成本支出金額,應遠高於被計入到成本、費用當中的賬面數據,且相差高達千萬元,並最終導致虛增利潤。  
這對於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實現金額僅僅298.04萬元的沃華醫藥而言絕非小數,如果這一事項被坐實,則該公司將因此而陷入虧損的窘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021

如何利用信用卡達到10%以上的資金收益?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6342843
原諒我也做一回標題黨。
在幾個月前,我也還是一貫的思維比較抵制信用卡的。很多人,覺得信用卡是提前透支,云云。其實我覺得信用卡是一個很好的現金管理工具。
10月才第一次申卡,目前一張招商,一張中信。

首先,什麼樣的人比較適合,或者說需要使用信用卡?
1、一般公司的行政、財務等採購人員,經常有流水支出;
2、經常出差
3、即將面臨裝修、結婚、生孩子等,需要大筆支錢的
等等。
比較不適合使用信用卡的人群:
1、控制能力較弱,消費起來無腦的;
2、經常拆東牆補西牆的;
3、平常很少光顧需要刷卡的店舖的。


其次,如何利用信用卡理財?(目前年化收益率4%至5.5%)
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將對應的資產購買貨幣基金。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比較方便的,活期存款替代品——貨幣基金。
詳細地比較了很多貨幣基金,最終我選的是匯添富的現金寶。這一款的收益率是排在所有貨基前列的,最近半個月的7天收益率基本在5.2%以上,最新為5.487%。(而且管理費和託管費比以前的老貨基低0.1%)。
最重要的,是這款貨基可以7天24小時實時提現以及7天24小時即時還信用卡(免費),7天24小時即時免費匯款(只能在自己的賬戶之間轉),這比很多貨基只能工作日提現,而且還限定具體時間段(一般是白天),要方便很多。
只有具備信用卡即時還款功能(即時恢復額度),才具備現金管理的價值。有一次,我給朋友買高鐵票,想起信用卡額度到頂了,於是用某寶還了部分信用卡。結果兩小時後才到賬。。。結果不得不在某寶的還款到賬前,用匯添富再還了一筆。
此外,匯添富的每天提現額度為500萬,貌似是貨基裡頭最高的了。

第三,選什麼信用卡?
信用卡里頭,優惠活動最多的當屬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
招商銀行:招行的卡是真的好用,最開始也是衝著這個名聲去的。招商銀行有最大量的打折商家,而且還有週三半價的活動,很多餐飲店在週三這天提供5折優惠。除此之外,基本上絕大部分影院也是半價,省去了各個影院辦VIP卡充值的麻煩。
招商銀行是最先提供微信銀行服務號的,也是目前為止做得最好的。(此外中信銀行和廣發銀行也開通了服務號)。
招商銀行信用卡消費,微信會即時收到一條消費信息(免費發送)。點擊微信可隨時查詢當月賬單、還款日、即時額度等,可以查詢周邊有哪些打折商家,用掌上生活APP還可以用地圖方式顯示出來。而且,招商銀行是目前微信銀行裡唯一提供人工服務的。
太方便了,不一一列舉了,誰用誰知道。

招商銀行最新還推出了9分招牌惠,9積分可以兌換哈根達斯單球、麥當勞派和冰激凌等等。9積分,基本等於白送的節奏。(9積分相當於0.36元的節奏)
招商銀行首卡送禮品,諸如歐萊雅的化妝品、背包、男士美容套裝等。我當時不知道這些,禮品是個最沒用的木杯子。

交通銀行
招商的活動主要集中在週三,交通銀行的活動則集中在週五。
交通銀行辦卡就送100元刷卡金,比禮品來的實在。介紹一個朋友還送50元刷卡金,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交通銀行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最紅星期五,在星期五可以眾多超市(包括屈臣氏哦~)返5%刷卡金,或加油站返汽油。不少餐飲也是週五半價。(不過往往有討厭的限前多少名)。
交通銀行的活動商家也比較多,和招商拼得最凶。

中信銀行
中信,其實你值得擁有。
9分享兌和9元看電影活動、9元喝咖啡等活動,很適合年輕人。
每月消費滿199元、3999元、5999元,分別送一次9分享兌權益,裡頭有哈根達斯、星巴克、萬寧等等,對我吸引力最大的是萬達的電影票(2D)。
每月滿2999元,獲得一次9元看電影權益(可買同一場次2張),這個9元在有些影院是可以兌換3D票的(如長沙王府井),有些兌換3D需要加10元。需要說明的是,中信的這個不像其他信用卡,有討厭的前多少名限制。你想,你跑到電影院,告訴你名額沒了,你看還是不看呢?
如果你是公司採購,每月流水超過6000元,那麼一張中信銀行卡每月已經送你5張電影票,看電影基本不用花錢了。
要注意有些信用卡不能累計中信積分的,如魔力卡,航空里程卡等,所以也就刷不出積分,參加不了9分享兌。

番外

中信的彩貝卡,廣發以及興業的淘寶卡,是可以集彩貝或集分寶的,相當於把信用卡積分當錢花。
這裡要介紹信用卡的另一個2.4%的收益了。我們知道,信用卡刷卡可以積分的。那麼,這個積分能值多少錢呢?你可以按每筆千分之二去衡量。
招商銀行的積分,消費20元積一分,在你兌換禮品的時候(1000積分以下主要是兌麥當勞),用每筆千分之二去衡量就行。這是因為:
廣發和興業的淘寶卡,是按刷卡額千分之二返等值集分寶(刷1000元,返200個集分寶)的,中信的彩貝卡略低些。如果按平均流水時間1個月計算,千分之二的年華收益率就是2.4%。
PS:交通銀行的積分可以按刷卡額的千分之2.5換算,購買交通銀行信用卡商城的東西,且最高抵扣不超過25%。

好了,目前為止,利用貨幣基金,以及信用卡積分,已經獲得年化6.4%+的收益了,現在需要找齊剩下的收益。

這裡介紹兩個返利網站吧:
首先是騰訊的彩貝網,http://cb.qq.com/,從QQ的面板上,也可以進入。點擊商家,不用註冊直接進入,且自動跟單,自動返現,返現在2%至5%之間的居多。當然,彩貝不能跟單天貓和淘寶,原因我想你懂的。
其次,還有我們@自由老木頭 的呀返利網,http://yafl.com.cn/,可以跟單淘寶和天貓。
言外話,呀返利的返利到賬速度快,很多。
所以,公司的行政採購人員多使用返利網站在京東和蘇寧上買東西吧~!
2%,如果按每月一次的周轉,年化超過20%了

天貓點券
如果你在天貓買東西,在使用返利網的同時,還可以使用天貓點券支付309元的天貓點券賣303元,相當於2%的折扣,年化也超過20%了吧?
特別要提示,這個天貓點券不能購買話費、虛擬產品,還有預售類商品(就是先交100元定金,在統一時間付尾款的那種)

好了,先這些吧~!

PS:
1、很多信用卡有網上支付減5元,或天貓半價(廣發)等活動,限多少名的;
2、綁定財付通送500彩貝(5元),且財付通會員每月一次96折充值移動手機費的名額;
3、目前微信支付有一次充30元減5元話費的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589

機構投資者拓展OTC資金暗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156

一些全球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們正在改變投資模式,通過在場外市場(OTC)組建越來越複雜的高級交易平台來撮合交易。由於程序交易越來越普及,大機構們以往拿低價、執行大單交易的能力正在受到衝擊。

在機構投資者的圈子裡,一筆交易可以通過經紀商和做市商完成,或者經過多達13次易手和超過40個資金暗池(Dark Pool)進行操作,所謂資金暗池,即機構投資者在公開市場以外的銀行間或銀行內部平台進行交易的非傳統渠道,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客戶利用這一資金流動性池完全匿名買賣大量股票,資金暗池的發展被視作對現有交易所的嚴重威脅,此前有分析稱,各個資金暗池的幕後供應商最終可能聯合起來申請交易所身份。

管理資金超過8000億美元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便是使用資金暗池進行交易的主力機構之一,大手筆買家可以直接與經紀商或賣家商談價格。一些共同基金巨頭,富達投資(Fidelity)和先鋒集團(Vanguard)為了拿到更優的價格和更快的下單速度,目前正在限制為它們提供服務的經紀商執行委託交易的方式。

其實這並非新鮮事,機構投資者經常抱怨過於複雜的市場讓交易變得越來越困難,此外高頻交易者也將價格盲目地推高,使得市場功能失調。然而高頻交易的支持者們表示,在市場交易量小的時候高頻交易商為市場注入了急需的流動性。

監管者們並非充耳不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從10月份開始關注有關市場分裂狀況和高頻交易的數據,而美國金融監管局也出台相應措施監督資金暗池。

就在幾年前,資金暗池還是用來解決高頻交易帶來問題的渠道,儘管目前資金暗池可以幫助投資者匿名交易,但卻並沒有吸引太多的大單交易,當前許多大機構同時使用資金暗池和交易所兩個平台,並運用高頻交易來把大單拆成一個個小單交易,這必然會延長每一筆大單交易完成的時間,並相應增加價格變化的風險。這也是為何當前共持有1080億美元美國股票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會更願意使用高階層交易平台(Upstair Trade)。

挪威央行投資管理機構全球股票交易主管Oyvind Schanke表示:「當前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在高階層交易平台的交易量佔總量的25%,有50%的股票交易直接通過程序進行。我們發現這種策略可以節省成本,如果我們把委託訂單發給經紀商,我們需要等幾天才能徹底完成交易。「

根據Tabb Group的數據顯示,場外交易量已經攀升至歷史最高,佔總交易量的37.3%。也有投資者開始擔憂,相比於把一筆大單賣出一個好價錢,經紀商可能會選擇更低成本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投資者的綜合成本升高。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一些機構投資者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富達投資增聘了量化分析師來研究下單交易成本、程序交易的表現以及哪些資金暗池最易暴露投資者身份。

股票市場的錯綜複雜使得一些機構投資者過多地關注如何削減交易成本,而不是提高回報率。他們會去研究那些資金暗池的結構相對簡單,使得交易完成之前的價格不會變化太多。

一家基金公司經理表示:」這就好比去加油站加油,如果你的油箱很大,需要跑15個加油站才能加滿,當你跑到第15個的時候,油價已經抬高了因為它們知道你要來了,所以誰不想只跑2-3個加油站就能加滿油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26

跨境資金加速流入 外管局嚴厲打擊虛假轉口貿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269

國家外匯管理局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1月,銀行結匯1647億美元,售匯1281億美元,結售匯順差366億美元,為今年8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出現順差,且順差額為近四個月來最高。 在連續兩個月逆差後,銀行結售匯數據從8月份開始出現順差,且順差額不斷擴大。8月、9月和10月的順差額分別為83億美元、268億美元和359億美元。 新華社分析認為,貿易順差擴大是銀行結售匯順差增長的主要原因。11月貿易順差為338.1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73.4%。 此外,國際熱錢的流入也是一大因素。 下半年來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再起,境外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入境,試圖套取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收益。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今年11月外匯遠期交易量暴漲,單月合計折逾133億美元,遠超今年前11個月平均25.21億美元的水平。 中國外管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451億美元,創今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月遠期結售匯為凈結匯204億美元,為年內最高水平。 今年以來,外管局便加強了對異常外匯資金流入的監管。 繼5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後,外匯局又於12月初發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完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周一外管局也發布了一份新聞稿,稱截至11月底已查驗虛假轉口貿易單證1,076份,涉及企業112家,涉嫌違規金額超過25億美元。 新聞稿引述專項行動通報會並稱,會議重點通報了專項行動中發現的銀行辦理外匯業務把關不嚴的問題,要以實體經濟作為貿易融資業務的依托,融資產品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基礎上,防止資金運行“脫實向虛”,防範異常外匯資金投機套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35

【案例】傳統百貨業觸電之痛:資金、人才均匱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9/57242.html

今年“雙十二”期間,電商在進一步“攻城略地”的同時,一些傳統百貨商場的線上商城卻顯得有些失意。以重慶百貨為例,該公司2012年中旬已公開測試的 “網上逛重百”迄今依然處於建設狀態。記者上周獲悉,重慶百貨已聘請國際知名資訊機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為其制定發展策略,以便能更好地適應網絡零售。對於傳統百貨和傳統企業觸電,i黑馬已經多次報道過,而傳統企業現在正在面臨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對於電商大潮和用戶習慣的轉變,不做一定不行,但做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尤其是面對自我革命的境地。的確,傳統企業正在面臨這種真實博弈困境。據了解,目前大量的實體百貨商店仍在不斷加入電商大軍,但其運營始終面臨困難,尤其是一些實體百貨商店的自建平臺,無論從瀏覽量還是銷售額來看,都無法與電商抗衡。“不知道怎麽做,不太敢做,做不起。”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這樣概括了國內多數實體零售企業在發展線上商城時所面對的困局。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傳統零售百貨行業開展網絡零售是毋庸置疑的發展趨勢,但又不得不面對低毛利等問題,以致一些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種心態反映出來的結果是,這些企業被迫參與網絡零售方面的建設和投入,但在資金和資源配置上又相對謹慎,執行層的聯動反應也搖擺不定。網絡零售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成為當下傳統零售業遭遇的困境。重百電商樣本作為今年最後一次大型網購節日――“雙十二”讓消費者有所期待。淘寶、天貓等網上商城都推出了“雙十二”促銷活動,而蘇寧易購、王府井等已“觸電”的實體零售業大佬也不甘落後,喊出“一降到底”的口號,再次反擊。與此同時,已經開通一年有余的重慶百貨線上商城“網上逛重百”卻出奇安靜。12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重慶百貨官方網站登錄 “網上逛重百”,卻發現該網站迄今還處於建設狀態。此外,重慶百貨網上商城提示的最新購物活動也停留在2012年,商品頁則顯示“暫未開通在線購物”、“更多服務即將開啟”。在擁抱互聯網這條路上,重慶百貨遭遇了“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尷尬。重慶百貨2012年年報顯示,電子商務業態迅速滲透 “搶奪新興市場”,公司將致力於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開發,由傳統零售業向現代零售企業轉型。“網上逛重百”網站的公告也顯示,該線上商城“正式開通測試”的時間是2012年5月16日,但如今仍無法使用。不過,傳統百貨“觸電”已是大勢所趨。記者日前獲悉,重慶百貨欲借力電商咨詢服務企業 “再戰”網絡零售,聘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為其制定發展戰略。“我們正在為重慶百貨打造一體化電商策略,”上周,羅蘭貝格合夥人、亦是重慶百貨項目負責人任國強向記者確認了此事。他還表示,雙方已初步確定規劃方案。據了解,羅蘭貝格此前曾為蘇寧易購、1號店等企業提供過電商咨詢服務。記者隨後致電重慶百貨董秘尹向東,但被告知其正在開會,無法回應。傳統百貨“觸網”不力“網上逛重百”這樣的案例只是眼下實體零售商轉戰電商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實際上,實體零售商“觸網”後盈利壓力從未斷過,一些先期涉足線上業務的超市企業在這上面幾乎沒有突破,一些傳統百貨開設的網店也淪為“雞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所獲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觸網”零售企業線上銷售遠未形成規模。從銷量上看,2012年連鎖百強中已有62家開展了網絡零售業務,總銷售額不到350億元,被指“還不及京東一家專業電商的銷售額”。在已經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企業中,有六成企業的網絡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從日均訂單和經營單品看,79%的企業日均訂單小於500個,單品數也較少,71%的企業經營單品數在3000個以內,其中42%的企業單品數小於1000個。而從流量上看,傳統百貨線上商城與純電商平臺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據Alexa的數據顯示,受“雙十二”影響,王府井網上商城最近一周日均PV瀏覽量上升至1萬左右,但淘寶網卻已接近4億。小規模、低訪問量,表明實體零售線上商城的運營情況並不樂觀。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些特點恰好說明了目前國內實體零售企業“觸網”時更多是被動接受,缺乏清晰定位,使得自身各項優勢無法得到充分應用。“尤其是已觸網的百貨企業,其中70%~80%的企業根本沒有想好怎麽做電商。”天使投資人葉飛告訴記者,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即使投入大量資金,也只能無功而返。“不知道怎麽做,不太敢做,做不起。”趙萍則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國內多數百貨企業所面對的困局,“百貨做電商不是開一個網站那麽簡單。”資金、人才均匱乏通過與國內百貨業接觸,葉飛感嘆稱,“很多情況下都是同不太懂的人在談論百貨業的電商路。”這種“不懂”折射出的是眾多企業試水電商的“淺嘗輒止”和“舉棋不定”,深層次的問題是企業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投入得遠遠不夠。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電商恰恰是集資本和人力於一體的行業,傳統零售業發展網絡零售面臨技術、運營、推廣等諸多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企業的投入杯水車薪,導致後續發展乏力。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顯示,從資本投入方面看,已經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企業中,近六成企業投入在500萬元以內,投入少於2000萬元的企業占比達76%,2013年計劃投入的企業中,少於500萬元的企業占61%,少於2000萬元投入的企業占80%。“中國的零售業都是輕資產,觸網投資需要3~5年才能見效,這對於零售企業來說,資金壓力會比較大,”趙萍表示。傳統零售企業並非都財大氣粗,許多企業在資本投入上明顯能力不足,線下業務規模在年營業額5億元以下的企業難以複制大型企業的模式。以一家年銷售額50億元的零售商為例,其利潤率達到2%,屬於行業中等偏上的水平,年利潤為1億元。其如想在電商方面有所作為,初始投入需以幾千萬元計,若想快速發展,之後每年還要加大投入,企業利潤的一半甚至更多要投入到電商中。剩余利潤用於企業擴大經營已顯不足,更不要說抵禦突發的市場風險。“一邊需要大量投入,一邊又是與投入不成正比的持續虧損,網絡零售普遍虧損讓傳統零售商望而卻步,舉棋不定。”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總結道。從人員投入來看,大部分企業投入比例較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顯示,36%的企業不到10人,10~30人的企業占21%,超過100人的企業僅占12%。另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3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企業認為阻礙企業網絡零售發展的障礙之一是人才匱乏。“電商和百貨的複合型人才稀缺,”葉飛說,“目前做互聯網的技術人才居多,但缺乏策略性,對於有百貨經驗、善做長線的人來說,進入電商領域又會不適應。”對此,趙萍也持同樣看法。“人員結構需要進行調整,一是現有員工要向電子商務的思維模式轉變;二是需要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運營的專業人才。”趙萍認為,“實體零售業的工資普遍偏低,可能導致了實體零售業不願高薪聘請電商人才,才會出現‘不知道怎麽幹’的困局。”模式相對保守除了起步晚、規模小,傳統零售進軍網絡的另一問題在於模式相對保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顯示,88%的傳統零售企業選擇自建平臺作為開展網絡零售業務的主要模式,超過一半的企業使用單一模式,且全部為自建網絡。從組織模式來看,傳統零售企業開展網絡零售業務主要通過在公司內部組建一個團隊進行。上述調查顯示,39%的企業的網絡零售業務作為公司的一個業務部門運營,與總公司合並辦公,33%的企業為內部獨立核算的事業部,18%的企業為獨立註冊的公司,9%的企業為母公司下獨立核算的分公司。“在這種情況下,電商業務依附於傳統業務部門,實際上類似一種寄生模式:自身無法創造效益,只能靠傳統業務輸血。”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稱。傳統百貨業作為最早感受到網絡零售發展帶來沖擊的業態,早在網絡零售發展之初,國內有實力的百貨店就開始了“觸網”探索,尋求轉型。經過多年的發展,早期探索者的發展大部分無突破性。例如實力雄厚的銀泰百貨,雖於2010年就開通自建平臺 “銀泰網”,但在今年10月也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上述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報告指出,傳統百貨網絡零售業務發展較難突破,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百貨普遍采用聯營和出租櫃臺方式。“傳統百貨基本可看做是一種‘商業房地產’。”任國強也指出,“而線上商業房地產已經被天貓、京東、一號店等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再加入勝算已然不大。”傳統百貨很難照搬線下盈利模式再造一個網絡平臺,開展聯營和租賃業務。此外,這種模式長期發展導致百貨業經營商品、服務客戶的功能退化,最為明顯的是沒有定價權,“百貨做不到線上線下同價,主動權都在品牌商手里,”趙萍解釋稱,百貨不掌握供應鏈、庫存,渠道影響力也逐步弱化,“做慣了二房東的零售業在接觸電商時會產生比較多的畏難情緒,缺乏相應的膽識。”線上線下聯手上月底商務部發布的 《關於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或超18萬億元。由此來看,實體零售商搶灘網絡零售早已不再是 “判斷題”,而成了“選擇題”。“‘觸電’是傳統百貨乃至整個實體零售業的共識,因為消費者用錢包投票。”任國強告訴記者,“問題在於以何種方式進入,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建起自己的平臺,但最終大家都還是想實現自己的平臺。”在一些企業選擇自建網站尚未見效果的同時,另一些則采取並購的方式高調進入和占領市場,如2012年5月國美收購庫巴,拉開了傳統零售企業並購網絡零售的序幕,隨後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沃爾瑪(77.74, -0.34, -0.44%)宣布對1號店投資。此外,推出開放平臺也成了企業搶占市場的又一法寶。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京東商城於2011年1月推出開放平臺,2012年的銷售額在130億~150億元,增長率約達300%以上;蘇寧也在今年9月發布“蘇寧雲臺”。網絡零售平臺之爭白熱化之時,又傳來萬達集團與阿里巴巴積極尋求合作的消息,這種強強聯手、借他山之石的模式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合適之舉”,但是否能把實體零售商帶出困境,還有待市場檢驗。“兩家合作可能對雙方的客戶會進行一個引流,線上一些不能夠發生的服務和消費行為,可引流到萬達;萬達的一些客戶可以引流到天貓上去。但最終是否能出現1+1>2的情況,現在還很難說。”任國強表示,“談不上資源的整合,更多的是兩家看到短期‘互相利用’的價值。”葉飛同樣表示,傳統百貨做電商會有一個過程,一種是強強聯合,一種則是並購。“但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現在看來可能行不通。線上百貨只有這幾家,但是線下百貨很多。現階段很難做到雙向選擇。”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先天不足決定了中國百貨轉戰線上的路註定坎坷,但依然需要堅定信心做下去。如今,O2O這一強調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模式越來越被重視。線上線下如何做到同價,也同樣成為百貨轉型破局的關鍵所在。趙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品牌商有很多不同的渠道,這些渠道之間是獨立核算的。這直接導致了實體店不願給網店做體驗店的結果。品牌商應當在不同的渠道當中進行整合,才能為O2O打開一扇門。她指出,實體店“觸網”若以品牌商渠道整合為基礎,品牌商需要為網店和實體店建立完善的盈利分享機制。若實體店觸網以定價機制為基礎,品牌商需要核算出一個各渠道的綜合營銷成本,為網店和實體店統一定價。如能滿足二者之一,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24

錢荒再現 中國經濟前景拉警報 125兆元地方債是資金緊俏最大黑洞(120-122)

2013-12-30  TCW  
 

 

時序進入年底結帳時刻,六月以來忽隱忽現的中國錢荒壓力瞬間再起;人民銀行雖以「三天三千億元人民幣」的強力資金水喉搶救,但只要地方債問題一日不解決,錢荒恐怕就會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鬼魅。

撰文‧張向東(北京傳真)十二月十二日,筆者與富強建材公司的李董事長協商一個新投資案;李董事長是華東某一省的大腕商人,省內的常委書記、部長是與他從小一起長大的鐵桿哥們,部長小孩在澳洲念書的生活費與學費,都是李董事長支持的。

擁有如此深厚的關係,政府相關新建築的外牆與室內塗料,有三分之一都是富強建材的生意,誰也搶不走。意外的是,席間李董事長竟然話鋒一轉,面帶笑容開口借錢:「台方的資金可否在年底前借我們周轉一下?利息會有一○%以上,具體條件好談。」原本在商討明年金額約新台幣十五億元的新投資案,話題瞬時轉成年底的短期融資。

央行緊急注資一.五兆元

事實上,就在與李董會面兩天前的十二月十日,大陸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與農民銀行,剛剛在台灣募集了總額高達新台幣三三五億元(折合人民幣約六十七億元)的「寶島債」,這批「寶島債」期限有三年與五年期,利率介於三.二五%至三.七○%之間,對中國的資金需求者來說實在太便宜。

時機如此湊巧!就在中國四大銀行從台灣以平均年息三.五%募走三三五億元資金、李董事長開口以利息一○%借錢周轉後一周,整個中國的銀行體系再度爆發「錢荒」危機。

這波錢荒的高峰期在十二月二十日,人民幣拆款市場七天期的銀行隔夜拆款利率飆升到七.六五四%,比前一天高出一.一八二%,比一周前整整高出了三○○個基本點(三%),到期日落點在農曆年前的「兩周」與「一個月」期的拆款利率也同步暴漲,資金充足的國有大型銀行坐享高利,而需錢孔急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無法參加銀行拆款的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大量面臨跳票危機。

年底的錢荒,逼得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緊急向市場注入高達人民幣三千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一.五兆元的短期融通。十九日當天銀行體系甚至為此延後半小時收市,所有銀行的資金缺口到下午五點鐘才軋平。

在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授權下,人民銀行在十九日下午四點五十五分,以發送微博的方式對外聲明:「我行以短期流動性調整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隔天上午利率再飆高,央行又再投放,三個交易日合計已經灌注了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的強力水喉,試圖澆熄井噴的利率之火。

資金緊俏也再度引發中國股市重挫,十二月十六至二十日當周,雖然歐美股市聯袂大漲,紛紛創下近五年高點,但上海與深圳股市卻連續九天收黑,二十日星期五,上證指數當日暴跌二.二%,是全世界主要股市中表現最糟者。

錢荒壓力鍋不斷噴發

十二月銀行錢荒,是一三年「六月錢荒」的延續,當時市場傳言光大銀行與民生銀行「缺了百億元人民幣」,指標性的七天期拆款利率一度飆升至一一%,股市則天天破新低,六月二十四日當天,上海股市暴跌三.八%,連續跌穿「建國底」一九四九.四六點,直抵一八八七.七七點的「光緒底」(編按: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建國,光緒皇帝在一八七五年即位)。

六月錢荒在中央銀行的資金挹注下獲得緩解,但是資金緊俏的壓力卻「回不去了」(見附圖),七、八月的拆款利率維持在三.五%左右,比起上半年高出將近一○○個基本點,十月雖然有上海自貿區的重大利多,又逢三中全會前的政治敏感時刻,但是銀行體系的「錢荒壓力鍋」卻不斷噴發,一直到十二月終於再度爆發劇烈的搶錢危機。

有了六月錢荒的教訓,各大銀行想盡辦法圈錢,四大銀行在台灣發行「寶島債」只是圈錢策略之一,大陸國企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利率與發行金額也同步創下新高。

除了拚命在海外圈錢,各銀行更卯足力道發行「理財產品」。根據普益財富監測公司的統計,光是在十二月九日到十三日的五天內,就有八十七家銀行發行了七一四款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利率上升到五.六一%。另外,銀行大量發行「七天期」的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收益率升高到四.五%,其中最高的是民生銀行的「現金寶七天期貨幣基金」,民生銀行從十一月十四日以來,持續用六%的高利吸收資金,遠比銀行七天期的拆款利率還高出一個百分點。

全體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利率,是資金鬆緊的另一個溫度計,這個指標從七月開始,已經連續五個月都向上攀升,而且越接近年底,銀行理財商品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東方證券負責銀行業的分析師金麟認為:「這波錢荒與六月錢荒的基本原因一樣,都是影子銀行仰賴同業拆借支撐,遭逢六月底與年底的資金緊俏壓力所造成的。」不過,金麟也指出,經過了六月恐慌性的震撼教育,人民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都已經有了經驗,所以這波銀行拆款利率高點來到七%,低於六月的一一%。

地方債務病灶威脅金融安定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中國人民幣貨幣供給額 M2的餘額,到了十一月底已經突破一○七兆元,相當於新台幣五百兆元,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貨幣,而且年增率還達到一四.二%。此外,中國全體銀行的存放比(貸款除以存款)只有七一.六%,遠低於美日與台灣,從官方的統計數字來看,中國資金極為氾濫,不應該持續出現錢荒危機才對。

原來錢荒的病灶,正在政府沒有統計的「地方債」。李克強總理在三月正式接任之後,鎖定地方債嚴格管控,今年八月更命令國務院審計部,對全國所有各級地方政府,進行地毯式的地方債務審查。然而,審計部從八月大張旗鼓地毯式審查,至今卻不公布地方政府債務總額。

原本各界以為十一月召開三中全會之前,國務院會公布統計,並且提出具體的減債方案,但是不論是習近平的黨中央、或者是李克強的國務院,都絕口不提地方債問題,隱晦的態度讓外界拚命猜測,地方債的「黑洞」到底有多大。

在各界「地方債大猜謎」之中,高盛證券在九月初發布估計,金額是人民幣十五兆元,里昂證券估十八兆元;十月十五日渣打銀行發布報告,認為地方債已達二十四兆元,並指「地方債將導致部分商業銀行倒閉」。

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內部統計的驚悚程度,比較高盛、里昂毫不遜色,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任劉煜輝認為,地方債務的黑洞「已經突破二十兆元」,清華大學教授俞喬主持的《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研究》在十一月初發布,認為總額在十九.四一兆元,每年利息負擔一兆元。到了十二月,市場已經傳言「審計部統計,實際上已經逼近三十兆元。」總額估計約新台幣一二五兆元的地方債,成了大陸金融體系最大的黑洞,這些資金被拿去大量投入無效益的城市新區土地開發,或者效率低落的鐵公路建設,中間還被貪腐官員中飽私囊,宛如黑洞般吸光每年一四%的新增貨幣供給額,而且地方債借新還舊造成源源不絕的資金壓力,是錢荒的根本亂源。

在中國四大銀行從台灣發行寶島債吸金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高分貝抨擊,認為寶島債會幫助大陸企業打擊台灣企業。實情恐怕不僅如此,如果把兩岸資金流通的閘門打開,台灣的資金更有瞬間被大陸黑洞吸光的可能。

金管會當然了解大陸資金黑洞的威脅,所以設定「總量管制」,第一批寶島債發行上限人民幣一百億元,最終發行了六十七億元,而且只准幾乎不會倒的四大國有銀行前來發債,台灣則設法利用這批債券,作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試驗。

時序已經進入年底結帳時刻,但是大陸企業與金融機構卻深陷在烏雲密布的錢荒危機,大家關心的不是來年的「前景」,而是眼前的「錢緊」,農曆年前,從地方政府到國營企業,包括富強建材李董事長這樣的大腕商人、以及中國銀行等大型銀行,大家都為了「年終三點半」疲於奔命,今年的農曆新年,苦不堪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21

中國盜版戶漂白 成資金追逐新寵

2014-01-06  TWM
 
 

 

當你每晚回家,想看中國大陸最紅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打開的不是電視,而是土豆網、PPS等視頻網站時,這代表著什麼意思?抓住全中國人雙眼的力量,正在改變。

根據二○一三年六月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的《二○一三年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指出,北京地區電視開機率從四年前的七○%,下滑至三○%;但中國網路視頻用戶數卻從二○○九年二億四千萬,攀升到二○一二年的三億七千萬,占當時全體網路使用者六六%。況且,比起電視平均收視人口年齡在四十歲以上,視頻網站用戶多是八○、九○後,未來成長力道驚人。

當觀眾跑到哪裡,錢,就流到哪裡。除了使用者快速增加,視頻網站廣告收入也因此大躍進,拉抬整體產業收入從二○一○年的人民幣三十一億四千萬元,成長至二○一二年的人民幣九十二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五十億元)。

搶版權最夯節目,獨家播映權五億

打從二○○五年草創,歷經二○一○年上市風潮,中國視頻網站過去被視為盜版集散地,現在,人潮和錢潮進來了,卻突然成為人人搶投資的好生意。

「中國前幾大視頻網站幾乎都是富二代了,」亞太傳媒集團總裁曹先安譬喻。

過去一年,中國視頻產業正歷經一段「認爹潮」。二○一二年八月,中國前兩大視頻網優酷網、土豆網合併,接下來,二○一三年五月,百度宣布以人民幣二十二億八千萬元收購PPS,將與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合併,十月底,中國第一大家電零售商蘇寧也以人民幣十五億二千萬元買下PPTV四四%股權,此外,市場更盛傳,阿里巴巴有意入股新浪視頻,跨足內容產業。

有了富爸爸當靠山,視頻網站也從草創時的比技術、比系統穩定,變成內容戰,爭相砸錢搶版權,洗刷黑戶形象。

以目前最夯的《爸爸去哪兒》為例,第二季網路獨家播映權由百度旗下的愛奇藝以人民幣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五億元)買下,此外,中國食品集團銀鷺更以人民幣六千六百萬元搶下獨家「冠名權」,打破中國網路業紀錄,以後當你透過愛奇藝收看《爸爸去哪兒》,同時也能看到銀鷺旗下的所有產品商標,成為一大宣傳利器。

賺廣告熱門節目登廣告,要排兩月

「現在都是競價,誰出得起,誰就搶下版權。」PPS台灣區廣告總代理商啟奕資訊總經理林明洋說,價高者得,也讓中國視頻產業成為一場銀彈大戰。此外,為了捍衛自身利益,甚至不惜走上法庭。

二○一三年十一月,優酷土豆、騰訊等中國前五大視頻網,聯手狀告百度旗下的影音、視頻App等四項產品侵權,違法提供盜版影音鏈結,侵犯其正版版權,因而向百度索賠人民幣三億元。這場官司正式宣告,中國視頻網站擺脫過去靠盜版為生,免費提供內容的商業模式,變成一門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把戲。但,鉅額的版權費用,也逼得它們積極拓展生財管道。

首先,靠的就是廣告。攤開優酷土豆二○一三年第三季財報,廣告收入占總營收逾八六%,像搜狐光靠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廣告收益就達人民幣兩億元,而各大業者無不用盡奇招,從廣告主身上撈更多錢。

以前當視頻網站靠盜版為生,少見廣告身影。現在,除了在影片前插廣告,時間也從原本的十幾秒,拉長到三十秒、一分鐘以上。林明洋說,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視頻廣告仍是「賣方市場」,如果想在熱門節目插廣告,「至少等兩、三個月才排得到,像《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二○一四年中才播,廣告早在快半年前就都談好了。」

不只下廣告,更要打到目標消費者。像愛奇藝與PPS因為有百度搜尋引擎支援,能在影片前插入相關廣告,幫廣告主精準行銷。而在行動裝置上,也因用戶不方便略過廣告,價碼比一般網頁版高了兩到三倍,「效果更好,收費當然可以更高。」

衝內容自製節目,划算又具差異化

第二,投入自製內容,也是近年來視頻網站一大淘金法寶。

「因為版權費實在太貴,」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研究員張之煩說,二○一四年各大視頻網光買綜藝節目版權,就得花超過人民幣五億元,不如自製節目划算,又能營造差異化,像搜狐光靠一部講男性生活趣事的《屌絲男士》,點閱率就逾七億次。日前搜狐董事長張朝陽直言,二○一四年將是中國視頻產業的「自製元年」。

此外,除了自製內容,有些業者更推出電視盒,讓這場戰爭從電腦、手機,進軍客廳。

二○一三年四月,中國前五大視頻網站之一的樂視網就與鴻海結盟,結合軟、硬體資源,推出超級電視;九月,愛奇藝也與中國電信設備商TCL合作,準備搶搭這一波商機。張之煩也提醒,「目前大家都還在嘗試,只能不斷砸錢把它養大,真的能賺多少錢都還很難說。」

雖然收視人口成長,但在中國前五大視頻網站:優酷土豆、愛奇藝與PPS、搜狐、樂視網、PPTV,唯有樂視網二○一二年首度獲利,其他都還在賠,張之煩估計,至少要等到二○一八年,才能轉虧為盈。

「在這個行業一定要進到top three(前三大)才有機會,如果不是number one(第一名),也很難活下去,」曹先安強調。未來,當觀眾收視習慣轉變,想抓住全中國近六億網民的眼睛,除了比技術、搶版權,就看誰的口袋深。

【延伸閱讀】從正版影片,拚到自製內容——中國視頻網發展歷程

2005年:草創盜版期土豆網等視頻網站成立,以提供網友上傳的盜版內容為主,不收取費用,比的是誰系統穩定、速度快

2009年:雨後春筍期鼎盛時期,全中國約有400多家視頻網站

2010年:漂白上市期土豆網、優酷網赴美國那斯達克上市,開啟視頻網站上市風潮,各業者也開始減少盜版內容,購買正版版權

2012年:市場整併期土豆網、優酷網合併,展開另一波整併潮,視頻網站也從過去的比技術、內容,走向軟硬體整合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0

匯豐被指資產含水份 資金缺口或達千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29

匯(匯豐股價5日走勢圖) 獨立研究機構Forensic Asia昨發表報告稱匯豐的資產價值有誇大嫌疑,並下調匯豐評級至“沽售”,受此影響匯豐股價昨日紐約市場盤中下跌逾1%。 Forensic Asia的報告稱:“根據我們的計算,匯豐控股將其資產誇大陳述了636億美元到923億美元。相當於該行5到7年的業績。占去年上半年表列股本的34.7%至50.4%。其中匯豐香港的資產價值有誇大約150億美元之嫌,而英國子公司的資產亦可能被誇大近170億美元。” 該報告指出,匯豐的問題的資產項目包括,貸款損失準備金、應計應收利息、遞延所得稅資產、福利退休計劃的界定、不透明的第三級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等。 該報告認為,受巴塞爾協議III資本規定影響,匯豐控股可能不得不於2019年前籌集580億美元到1110億美元資金,並稱其或不得不減少甚至是暫停派發股息。 該機構同時將匯豐控股的股票評級初次評定為“賣出”,稱其對該行的盈利壓力及增資計劃的攤薄影響感到擔心。 Forensic Asia的報告由兩位高級分析師 - 托馬斯•摩納哥(Thomas Monaco)和安德魯•哈斯金斯(Andrew Haskins)撰寫。摩納哥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前高級銀行檢查員,擔任過FrontPoint合夥公司的基金經理,過去十年作為銀行分析師對多家領先投資銀行進行研究。哈斯金斯曾在匯豐銀行工作過15年,主要擔任電信分析師,同時管理日本三菱UFJ銀行駐香港的研究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77

CVC坐擁200億美元資金,成彈藥最充足的P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187

私募機構CVC Capital Partners擁有業內最多的杠桿收購可投資現金,超過業內對手阿波羅(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和凱雷(Carlyle Group)。整個私募行業都在醞釀著今年擴大交易量。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Preqin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的數據,總部位於盧森堡的CVC坐擁200億美元“彈藥”未投出的投資者承諾資金。 這些資金中包括去年為歐洲和美國交易所融資的107.5億歐元,為亞洲交易融資的20億美元,以及該集團此前的歐洲旗艦基金尚未支出部分。股權收購公司通常花5年到6年時間使用投資者的資金。如果這些公司未能成功將錢“花出去”,他們需要將資金歸還投資者或者尋求延期。 在金融危機之後,現金緊缺的投資者收縮戰線,私募股權公司的現金一度連續四年減少,但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得到逆轉,根據Preqin的預計,去年全球可供使用的杠桿收購現金量達到4000億美元,超過2012年的3540億美元,如果加上其他類型的基金,如瞄準房地產、基礎設施和風投資本的基金,這個數字達到1.0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不過由於股票市場屢創歷史新高,交易員們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劃算的交易。 Preqin指出,受到新進資金、低利率和大量債務融資推動加之舊資金到期壓力、私募股權公司收購交易將增加。去年,新收購交易的總價值增加2%至2584億美元。但根據Mergermarket的估算,該資金額仍然不及2007年水平的一半。 Bain & Company公司私募股權業務負責人Graham Elton表示,可供選擇的新交易不足意味著競爭將變得激烈。 他表示:“可選交易數量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已經變成行業常態,導致價格上漲。擁有大量現金並希望獲得增長的企業收購者,再次回到臺前,造成對優質資產的新競爭。”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擁有大約197億美元現金,主要是由本月完成的184億美元融資構成,這輪融資也是信貸危機以來規模最大的。根據Preqin,凱雷擁有大約177億美元未使用現金,該公司最近為北美交易融資130億美元,KKR擁有大約153億美元。 根據Preqin的數據,如果加上信貸和房地產等活動等投資領域,黑石擁有大約334億美元未使用現金排名第一。其次是阿波羅的234億美元,第三第四名是凱雷和KKR。 本月10日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曾報道,中國商務部已批準俏江南股權被甜蜜生活美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下屬特殊目的公司收購一案。公開信息顯示,甜蜜生活美食集團是在開曼群島註冊登記的特殊目的實體,隸屬私募股權投資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 但俏江南董事長張蘭對此消息則表示“完全不靠譜”。去年10月30日路透社曾報道,連鎖餐飲集團俏江南將向CVC出售69%股權,作價3億美元,交易的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若收購完成,俏江南創辦人張蘭將保留該公司余下的31%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