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八一”保殼大限來臨 逾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資格

8月1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第二批空殼私募的清理情況,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募清洗”如約而至。

具體來看,第二階段有超過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見書也未在協會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機構被註銷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加上第一階段、即“五一”大限時被註銷的約2000家機構,自《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公告》”)實施以來,累計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了管理人資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第二階段被註銷的7800余家機構中一部分或為前期被列為異常的機構。據基金業協會此前的公告,截至6月30日,4276家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因未提交2015年度經審計年度財務報告,被列入異常機構名單。而今日,異常機構的數量減少為1144家。

從註冊地來看,上海地區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由7月底的0.54萬家,降至目前的0.38萬家,北京地區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由7月底的0.52萬家,降至目前的0.33萬家。

“依據《公告》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工作,不是對相關機構的自律處分。”基金業協會強調,被註銷登記的私募機構若有真實業務需要,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重新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萬家空殼私募出局,記者今日查詢基金業協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統發現,目前已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為1.6494萬家。在所有登記的機構中,已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機構超過1.2萬家,備案私募基金產品超過4萬只,認繳規模約7.8萬億,實繳規模約6.5萬億。

記者還註意到,在《公告》發布後新登記的私募管理人超過800家。基金業協會同時強調,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也需要在登記之日起6個月內進行首只私募產品的備案,否則其私募管理人資格屆時也會被註銷。

另外,針對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申請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正在辦理過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業協會表示會適當順延辦理時間,並將公示辦理狀態。若相關機構還是無法滿足《公告》要求,協會在2016年底前會將其註銷。

在兩個”保殼大限“的緊逼之下,近半年私募的”保殼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已備案的私募基金有4.17萬只,其中約1.4萬只是在今年2月5日以後完成備案的,占比超過三成。

具體從近幾個月的單月增量上來看,自2月以來,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維持在高位、且維持不斷增加的趨勢,7月的新備案產品數量更是沖上歷史高位。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備案新規實施後的首月(3月),證券類私募產品的備案數量激增,共975只基金完成備案,創出同期新高。4月,證券類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增長,共985只基金完成備案。進入5月,私募產品備案數量大幅攀升,單月備案數量達到1308只。6月,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數量增至1429只。而到了7月,空殼私募更是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單月備案數量接近5000只。

如今萬家私募出局,“保殼運動”也暫告一段落。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私募行業的整肅初見成效,新的行業生態有望形成。“保住了殼也並不意味著從此萬事大吉。按照目前新八條底線等的規定,後續經營的合規性也需要註意,否則還是很容易踩到監管紅線。”上海一位私募風控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95

中基協:超過1萬家機構已被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中基協發布公告稱,協會今年2月5日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按照《公告》要求,2016年8月1日,第二階段有超過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見書也未在協會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機構已被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自8月1日起,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平臺已不再公示被註銷機構的登記信息。若加上2016年5月1日第一階段被註銷機構以及期間主動申請註銷登記的機構,《公告》實施以來,累計超過1萬家機構已被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下一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將秉承“自律、服務、創新”宗旨,繼續凝聚行業共識,以投資者保護和建設行業誠信為目標,抓緊建設行業信用積累和失信約束機制,全面覆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私募基金產品和基金從業人員三個方面,為有信譽的基金管理人贏得社會公信和行業信賴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協會將盡快完善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系統和分類公示制度,通過不斷完善私募基金行業自律管理的規則體系,營造規範、誠信、創新的私募行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附全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20

【壹資本】相親對象是做私募的?手把手教你完成篩選(王思聰除外)

嗨~~這是一枚給大家獻愛心送溫暖的Zoe醬。

話說,昨天晚上臺風“妮妲”不是登陸了嘛?今早起床一大波段子也跟著登陸了,比如:

今天華為居然都放假了?快截屏公司的通知短信,傳給子孫後代珍藏!

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今天港交所直接躺倒休市了,深交所歷經千辛萬苦還是開市了。

再比如下面這個,看看別人家公司。

戰高溫又戰臺風,身體靈魂被掏空。升職加薪一場夢,慵懶假期在夢中。

既然說到假期了,小編掐指一算,距離下半年最激動人心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只差一個半月了誒嘿。這也就意味著,距離家中親朋好友見面問你“啥時候結婚啊?有對象了嗎?這把年紀沒對象哪行啊?”……也只差1個半月了。

一大波僵屍即將襲來,單身狗請把雙臂張開,擁抱前方萬點傷害。

不過善良如我,本著獻愛心送溫暖的目的,Zoe醬今天就打算手把手告訴你,如果你的相親對象是搞金融的、做私募的,在聽起來薪水貌似很高的情況下,如何完成首輪篩選……

7月15日,《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業界花名兒“史上最嚴募集新規”)實施的時候,有個篩選標準是這樣的:見面羞答答地問,“親愛的,你買過私募麽?”

為啥呢?因為按照募集新規的要求,7月15日起,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買私募產品。

哪些是合格投資者?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機構。

所以,你雲淡風輕一問,對方酒後真言一答,對方的資產情況差不多就有個數了。不過,Zoe醬覺著,感情里一上來就談錢,這種方法論就是一個大寫的:俗氣。

看TA這人靠不靠譜,才是判斷能不能共度一生的一個硬指標。你們說對不~

所以,如果你的相親(勾搭)對象是做私募的,請按如下順序來給他的靠譜程度打分。

一、問到TA所在私募的名稱,打開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對應查詢這家公司。

如果無法在”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里查到這家公司,那請萬分小心。

如果能在系統里查到,但是發現機構信息的最上面“機構誠信信息”里寫著“異常機構”,那請十分小心。

如果能在系統里查到,但是發現這家公司要麽“管理規模為零”、要麽“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零”,那麽也請小心。

為啥呢?今年2月,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業界花名兒“備案新規”,在5月1日和8月1日兩個大限清理掉了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

8月1日當天Zoe醬實時監控發現,協會半天時間就清掉了快8000家…手起刀落,幹凈利索。

空殼私募,顧名思義,這些機構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但卻沒做私募該做的業務。按照協會的說法,被清掉的這1萬家私募大概有這麽幾類:

1. 跟風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但不知道為什麽要拿,也不打算展業。

2. 拿了資格想做私募業務,但是硬件軟件要啥缺啥,一沒實力二沒資金,拿著牌照瞎晃。

3. 拿了私募資格,但是掛羊頭賣狗肉,搞P2P、民間借貸等非私募業務。

4. 拿著資格牌照來征信,暗搓搓地搞非法集資,一有問題就跑路。

順道說一嘴,之前出現兌付危機的上海晉興資產、深圳金賽銀等公司居然都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目前都被基金業協會歸為“失聯機構”了……

你就說吧,在這種機構工作的對象。。。你敢要麽?說不定哪天就卷款跑路、人人喊打了好麽……

不過按照基金業協會的說法,註銷私募管理人資格不是行政處罰,有心從業的機構,協會以後也不會攔著。所以如果現在TA們公司沒有管理人資格,但公司上下都有一顆認真從業的心,你也是可以再考慮考慮的嗯……

二、在基金業協會官網查了老底之後,搜索並打開這家公司的官方主頁,看是否能順利查到旗下的產品信息和凈值情況。

如果你啥問卷都不用填,啥測評都不用做,就暢通無阻地看到了這家公司下面的所有產品凈值,那請萬分小心。

正如前面募集新規提到的,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購買私募產品,私募機構只有通過繁複的問卷和測評,確定你是合格投資者之後,才能向你推介具體私募產品信息。

而據Zoe醬的觀察,從4月15日到7月15日的3個月間,正規私募都在忙著升級網站升級系統。有的公司在產品頁面直接設置成“登陸後方能查看”,並且,壓根沒有“註冊”這個鍵!!

換句話說,除非你已經買了他們的產品、在公司的系統里有記錄,公司給了你用戶名和密碼,不然你是根本看不了產品信息的,比如下面這家:

而有一些第三方機構呢,是有“註冊”這個按鈕的。然後你是不是會想,註冊一下不就可以看了?

Naive,一旦你點擊“註冊”,等待你的將是一個巨長無比的問卷,且經過人家的實名反複審查,不合格的投資者是無法渾水摸魚的,比如下面這張,僅是個開頭:

Zoe作為一個關註私募的記者,經常需要去私募機構的官網查公司信息、產品信息等等,曾經是WiFi在手,資料不愁。

但是現在!!!每每需要查一家機構的信息,都是問卷填到我流淚,註冊註到我心醉,活活想把鍵盤砸碎……

嗯,犧牲了無數個像Zoe這樣的私募記者,保住了投資者的財產安全。這麽一想,感覺自己也是功德無量了。

三、既然查不到產品信息,那你就接著問TA,“我看不了你們產品,身邊很多土豪聽說私募產品收益高,都想買。能不能把你們的產品信息微信發我一份?我給他們轉過去看看?”

如果TA欣然同意微信給你轉發產品資料,那你也可以欣然讓TA一邊涼快去了。

因為募集新規禁止私募機構公開推介、或變相公開推介基金產品。具體包括了9種媒介渠道,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基本通通包含在內。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等互聯網媒介推介私募基金,也是違規的。所以你也可以去視察TA的朋友圈,平時發公司的投資策略沒問題,誰還沒有點品牌塑造的需要呢。

但如果TA敢信口開河地公開抖出產品信息,那Zoe醬建議你還是離TA遠點。

四、你向TA表示對於公司產品的濃厚興趣,同時問,“私募產品的認購起點是100萬,經過你們的認定,我也是合格投資者。但現在手頭緊只能拿出80萬,我和我朋友一起湊單100萬買一份產品可以不?”

如果他欣然答應了,那你又可以讓他去一邊涼快了。

因為按照募集新規的要求,一切“拆分”銷售都是違規的。把100萬拆成小的份額,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合格投資者制度。

好了,首輪篩選的要素就是這些啦~~ Zoe醬由衷地覺得,工作態度一定程度上很能反應一個人的人格品質。經歷了年初以來不斷的整頓,私募行業現在都在倡導合規經營。如果TA作為一個私募從業人員,完全不遵守行業合規準則,那這個人八成也不怎麽靠得住。。。

當然了,如果你碰到的是“國民老公”王思聰和黃曉明,那就當Zoe醬啥也沒說了吧,上面這套方法論,totally不好使。

比如聰聰,有錢任性,說是本就不打算對外融資,所以直接放棄了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的私募管理人備案資格(此處省略1萬字)。還有你們的黃教主,黃曉明的北京明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顯示無備案信息,但給你一個黃曉明,忽略Angelababy,你要呢還是不要呢?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63

違法代辦私募管理人登記 四川同創偉業被查處

隨著8月1日保殼大限的過去,2月以來私募轟轟烈烈的“保殼運動”告一段落。《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中國基金業協會近期已著手整肅保殼運動的“周邊”亂象。

8月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公告稱,前期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協會協調四川證監局、四川省工商局和公安機關啟動了對四川同創偉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同創偉業”)的調查,對公司違法代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行為予以了嚴肅查處。

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盡管《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備案新規”)是於今年2月5日發布,但四川同創偉業違法代辦的行為卻是始於2015年10月。

彼時,四川同創偉業在其網站以及多家信息發布平臺、電商平臺上以“官方指定代辦私募基金牌照機構”名義進行虛假宣傳,自稱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能夠“特殊辦理”、“最快5天出證”、“包通過”。

經監管部門調查發現,違法代辦網站以及相關業務由四川瀘州人李某和黃某運營,李某曾為幾十家機構違法代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上述機構分布在全國16個省,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系統所留聯系人均為李某或黃某,登錄系統的IP地址均來自四川瀘州的同一網段。

據了解,基金業協會曾對上述機構進行過電話核查,但部分機構所留電話無法聯系,部分機構以“正在開會不方便接聽”、“你一會兒再打來”、“很久前已離職”、“不了解公司運營情況”為由推脫,之後不再接通電話。

另外,上述機構中有14家已於8月1日被註銷,有9家未通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按照備案新規的相關規定,基金業協會將已經註銷登記和未通過登記的23家機構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列入了重點關註名單。這也就意味著,這批機構和人員再次申請登記時,基金業協會會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核查。

“對於委托違法代辦機構辦理登記的其他機構,協會都將開展現場核查,嚴肅查處有關違規行為,涉嫌違法的,移送中國證監會和有關司法機關。”基金業協會再次強調,從未指定或委托任何機構代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依照規定到協會辦理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

附:重點關註的公司名單

重點關註的高級管理人員名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07

基金業協會重拳打擊違規代辦私募備案

在私募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不少問題,私募備案違法代辦便是其一。對此,基金業協會與有關部門一道啟動調查工作,下重手進行整治該違法現象。

日前,基金業協會通報了四川同創偉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同創偉業”)虛假宣傳並違法代辦私募管理人登記。違法代辦網站曾為幾十家機構違法代辦私募管理人登記,其中23家已經註銷登記以及未通過登記。

“監管層在私募機構的申請上標準是統一且透明的,如果私募機構自身沒有達到相關的標準,不論是自己申請還是找其他機構代辦都沒有辦法通過。”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總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基金業協會亦指出,違法代辦業務為法律所禁止,為行業所不容,通過違法代辦取得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無效。

涉嫌虛假宣傳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基金業協會便發現部分網站涉嫌冒充官方代辦機構或涉嫌采用虛假宣傳及類似手段辦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簡稱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當時,中國基金業協會便進行了嚴正聲明。

在這份聲明中被基金業協會點名批評者中,便包括四川同創偉業。當時,四川同創偉業宣傳稱是“官方代辦私募基金牌照”、“私募基金牌照代辦最具官方的代辦機構”,以及表述為:“我公司專業代理私募基金牌照申請,已經成功辦理上百家,最快5天出證,對於資質不齊全,資料不夠的可通過我公司進行特殊辦理”、“專業代理”、“包通過”等。

基金業協會指出,冒充中國基金業協會官方代辦機構或采用虛假宣傳及類似手段的行為涉嫌違法,嚴重擾亂了公共管理秩序,侵害了中國基金業協會的合法權益。

本報記者了解到,包括四川同創偉業在內的其他違法代辦機構主要涉嫌違法的有包括如下的內容表述:“中國基金網作為基金行業專業的外包服務機構”、“在百度推廣使用‘基金備案’7天通過!官方指定基金備案代辦機構”、“基金公司備案專業代理‘包通過’”……還有使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作為宣傳背景的。

調查發現,四川同創偉業的違法代辦網站以及相關業務由四川瀘州人李某和黃某運營,李某曾為幾十家機構違法代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上述機構分布在全國16個省,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系統所留聯系人均為李某或黃某,登錄系統的IP地址均來自四川瀘州的同一網段。協會對上述機構進行了電話核查,部分機構所留電話無法聯系,部分機構以“正在開會不方便接聽”、“你一會兒再打來”、“很久前已離職”、“不了解公司運營情況”為由推脫,之後不再接通協會電話。

“現行規定是,一是法律意見書出具需要具有資質的律師出具,原先沒有資質要求因此很多代辦機構比如咨詢公司都能做,而現在是有資質要求的。”北京一位私募基金律師表示他對“違法代辦”的理解是指以基金業協會名義或虛稱自己是基金業協會指定的機構做中介業務的情況。

“協會從未指定或委托任何機構代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備案。”對此基金業協會強調。

服務應運而生

自從私募基金采取備案制後,代辦備案便應運而生,代辦牌照,此前很多券商、律所、期貨公司都有在做。

通常,這些期貨公司、券商以及律師事務所等推出“賣殼”、“保殼”等業務,私募登記備案這一資質在市場上也被明碼標價。

“我的郵箱經常收到給幫助辦理私募或者代辦私募牌照的郵件。”上述上海投資公司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很多中介為私募基金備案提供中介服務,之前是不需要中介機構出具《法律意見書》的,但之後基金業協會要求《法律意見書》,就有了市場需求,因此有律師事務所便有了這項業務。”上海傑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告訴記者。

2016年2月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規定,新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生部分重大事項變更,必須提交中國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很多律師事務所便新開了辦理《法律意見書》的業務。

在本報記者看到的一封律師事務所發來的郵件中,大概表述是:“自公告頒布之日起,**律師事務所已成功幫助多家私募機構完成管理人登記備案工作,**將以專業化精神為您提供基金登記備案全方位法律服務。”

上述北京專註於私募備案的律師告訴記者,目前法律意見書的收費在5萬-10萬之間。現在做就是一個打包的價格,除了法律意見書,還有網上信息的填報、補充法律意見書等都包含在里面。

“《法律意見書》前期的工作就核查公司的資質情況、合法合規的情況,這要大量的工作。協會對這方面要求很嚴格,律所肯定要派律師到現場盡調。這種的話,也得半個月,而若涉及到變更經營範圍、完善內控制度等下來的話,也得一個月的時間。”他進一步表示。

記者也了解到,當前律所出具一個《法律意見書》的價格在5萬元左右,其中不涉及其他的中介服務。比較大的私募或者股權關系比較複雜的也在10萬-20萬不等。

列入重點關註名單

《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揭開了私募基金業的備案、自律管理的序幕。今年8月1日,則是空殼的清理大限。協會數據也顯示,半天時間協會註銷了8270家空殼私募。

“8月1號之前有一些私募基金已經發行了產品並開始運作了,但是還需要補充提供相關的備案手續,客觀上有需求通過相關的中介機構提供中介服務取得備案資質,因此當時是一個井噴的局面。”王智斌表示。

“基金業協會通過公告,依法有序開展私募基金管理人規範化工作。前前後後基金業協會從2月5日開始明確通知,近6個月過去,這些被註銷的管理人既未提交法律意見書,也未提交首只產品備案申請,屬於‘雙未’現象,那就有可能真的是不願意從事私募行業,註銷也是順利成章。”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

“最近這段時間來監管層以及基金業協會的各項文件不斷,代辦這種現象我知道有。不過就算這次能滿足協會的要求,以後也還是不好說。所以我個人不會采取這種方式去(備案)。”此前,一家去年成立的私募老總在受訪時表示。

“如果哪一天這些管理人準備工作到位了,完全可以重新提交管理你讓登記申請。”胡立峰也表示。

王智斌也表示,8月1日之前的私募基金的存量業務基本都得到了解決,而8月1日之後,新增的私募基金需要備案,這個過程也需要《法律意見書》等相應的中介服務,之後私募才能再發新產品,這樣在8月1號之後的備案工作就會比較有序。

基金業協會進一步指出,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依照規定到協會辦理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同時,協會將繼續依法依規做好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工作會決定將已經註銷登記和未通過登記的23家機構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列入重點關註名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52

私募資管新規重塑行業 強化約束監管導向成型

7月18日起,針對私募資管業務的新規“新八條底線”開始實施。受訪的券商資管、私募基金人士紛紛坦言,新規對業務影響重大,證券期貨領域機構主動適應變革,並積極嘗試布局。

“我們現在就是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新的產品沒上線的按照新規來發行,已經上線的要完全按照執行,如果有違背的要修改協議、補充協議修改。這不存在討價還價的余地,基金公司也都是在自查自改的過程中。”上海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向記者表示。

“新八條底線”體現了監管層對私募資管業務“正本清源、強化約束”的監管導向,強化了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合規要求。這無疑對解決當前私募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促進私募資產管理行業規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新規也傳達出監管層對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中通道業務作出改變的信號。

影響

7月15日,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這是2015年3月實施的“八條底線”的升級版,也被業內人士稱為“新八條底線”。

“《暫行規定》出臺的影響挺大的。”滬上一家私募高管與本報私下交流時表示,必須要按照新規來修改自己的操作。

多位受訪人士指出,《暫行規定》的出臺主要對產品結構、投顧的選擇、產品資金的投向和募集等多方面產生影響。

“前段時間清理了8000多空殼私募,也代表了對私募行業的清理。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這是符合趨勢的。資管新規對資金的投向,包括資管計劃、杠桿率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對市場的非標準化或者是非規範類資金的流入的限制會比之前更多。”北京一家私募老總向《第一財經日報》如是表示。

上述上海私募高管指出,《暫行規定》實施後,簡單來說新的產品必須按照規定來執行,不到期的、繼續存在的也要按照新的規定來。

《暫行規定》自2016年7月18日起正式實施,並且該規定要求溯及既往。其中,不符合第三條要求,即在資產管理計劃名稱中含有“保本”字樣的產品,不得新增凈申購規模,產品到期後應當轉為非保本產品或者清盤、終止,不得續期。

對於不滿足《暫行規定》關於“直接或間接對優先級提供保本安排”、“杠桿比例超過比例限制”(股票類、混合類超過1倍;固收類超過3倍;其他類超過2倍)、“結構化產品嵌套其他結構化劣後級”、“總資產占凈資產比例超限”(結構化超140%;1對多超200%)等四種情況的,在“合同到期前不得提高杠桿倍數,不得新增優先級份額凈申購規模,合同到期後予以清盤,不得續期”。

中新融創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定增領域的專業資管公司,對於新規影響,公司合規部李豫川表示,按照新規,舊規則下成立的高杠桿產品根據《暫行規定》第16條的要求,就要面臨清盤的命運。

“杠桿比例超過1:1的結構化產品到期不能續期。新規出臺前,如果結構化產品投資上市公司定增股票的,理論上產品到期時如果股票鎖定期沒有結束或者減持價位不好,在委托人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有續期的空間。但根據新規的要求,這些根據以前規定杠桿倍數在1:10以內成立的定增產品,就必須要盡快投出去,否則產品到期時可能出現股票鎖定期沒有結束或倉促減持的風險。”李豫川說。

同時,為落實《暫行規定》相關自律管理要求,加強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的備案管理和風險監測,基金業協會起草下發了《關於落實<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有關事項的通知》,在《暫行規定》實施後,基金業協會有監測、報告的職責。

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新舊“八條底線”後發現,新規主要在優先預期收益率、穿透核算、杠桿及資管投資顧問資格等方面有所改變。

“對杠桿限制的很死,原先一般是銀行做優先級,券商的自有資金做劣後,這樣的話很多自有資金參與結構化的產品不能做了。帶保本的和預期收益字樣的一律不行,也不能投資金池。我們公司的風控比較嚴,影響較大的就是結構化的股票質押沒法做了。”北京一家券商資管人士對本報表示。

投資顧問方面,《暫行規定》明確指出,符合提供投資建議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是指依法可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以及同時符合以下2個條件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第一是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滿一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的會員;第二是具備 3 年以上連續可追溯證券、期貨投資管理業績的投資管理人員不少於 3 人、無不良從業記錄。

上述北京私募老總也指出,這對小私募基金公司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私募的註冊時間也好,還是專業人士的儲備,不光是有沒有的問題,還要看符不符合相關的要求。”他說。

“如果不符合的話,肯定就沒法開展相關的投顧類的業務。8月1號清理了8000多家私募的殼公司,這就不代表私募行業的監管整改結束了,我覺得有可能只是開始。”該北京私募老總表示,保殼公司的業務有所規範。

《暫行規定》的第三條、第四條都對優先級做出了相關分析,比如有分析人士指出,《暫行規定》出臺後,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不得違背“風險與收益相匹配原則”,那麽也意味著,分級產品已不能設計成優先級保本保收益而劣後虧損的的模式,而這也是結構化產品不能宣傳優先級預期收益率的原因之一。

去通道

“有的券商通道業務做得不多,以權益主動管理為主,那樣的影響不大。而新規後像一些通道做的多的券商影響是比較大的。”上海一家券商人士表示。

監管層近期多次釋放“去通道”信號,無論是私募資管新規,還是證監會高層在保代培訓會的“窗口指導”,都表明監管層對機構依靠牌照優勢坐收通道費的情況希望做出改變。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8月4日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也表示,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機構,要依法合規穩健地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秉承“賣者有責”原則,履行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管理人職責。

近期發布的《暫行規定》,便是針對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開展私募資管業務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明確規範,旨在“正本清源、強化約束”,推動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提升資管業務能力水平,“特別是主動管理能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投資者多元化的理財需求。

在李豫川看來,通道業務有其兩面性,對行業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首先,通道業務不利於市場透明。一方面,通過產品的設計、股權代持,會隱藏一些市場主體或交易信息,給監管層的管理增加難度;另一方面,分業監管背景下,不同的“通道”之間存在監管套利的空間。

“通道業務的錢很好賺,但我們也討論過,這種模式是不能持續的。”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副總亦與本報記者交流時表示。

不過,李豫川也認為“通道”業務很難馬上消亡。一些“通道”機構除了牌照價值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價值,即品牌價值和基礎設施功能。比如以大型持牌券商作為通道,會增加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再比如,許多業務的開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設備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型“通道”機構可以為小型機構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89

破題委外休整期 中基協詳解私募承接之道

近期在一份有關銀行理財監管升級的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出後,委外資金入市步伐出現了暫時性的趨緩。

盡管如此,數以萬億計的委外資金湧入資管行業已成為一股時代潮流,難言逆轉。為深入研究私募行業如何更好地與銀行委外資金對接,中國基金業協會日前舉辦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基金業協會秘書長賈紅波主持會議,樂瑞、佑瑞持、星石、淡水泉、歌斐、盛世、格上等15家私募機構的代表參會。

在會上,賈紅波提出了私募基金實現與銀行委外資金的有效對接的16字方針——“總體籌劃,分類施策,重點突破,逐步滲透”。考慮到當前的政策和市場環境,賈紅波稱,現階段可以固收類產品和FOF作為切入點,逐步向二級市場、股權類投資等深化,做到逐步滲透。

委外業務休整期

委外業務出現緩步之勢緣於近期一份業內流傳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征求稿)》。其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發行分級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除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之外的證券投資基金;銀行非標資產只能走信托通道,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計劃不能繼續扮演通道類角色。

對此,銀監會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旨在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範轉型,促進銀行理財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並有效防範風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兩家國有大行上海分行處了解到,目前銀行委外業務基本處於休整期。其中一家大行分管委外業務的同業業務部門人士稱,現在在等總行通知,目前很大一部分委外業務都暫時不做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委外資金定制公募基金的勢頭並未發生改變。

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及8月份上旬,多家公募基金推出定制化基金。其中,有公募基金甚至推出了7年期的定開債基。最近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正在著手發行定制化的定增和打新基金。而這部分委外資金來源於保險資金,暫時不限於銀行理財新規。

定制化的公募基金大行其道之際,多數資管平臺承接委外的節奏正在放緩。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外部通道來承接委外的私募基金業務亦出現放緩勢頭。

一家私募基金內部人士對記者稱,私募對接委外一般都通過公募專戶或者子公司平臺、信托等通道。銀行委外業務要舉行投顧的遴選,這一過程,銀行要對各家公司的規模、業績等進行全面的評估。比如20家公司參加,銀行通過路演,最終選擇其中10家。

“私募基金如果走通道業務承接委外,現在選擇變少了。現在公募及其子公司通道都廢掉了,但信托通道還能做。奇怪的是,最近銀行都沒通知有新的業務招標,應該是暫時性停掉了。”該人士續稱。

賈紅波表示,私募基金有著自身的優勢,可豐富銀行委外資金的選擇,加強與私募機構合作是大勢所趨;堅定信心是希望私募機構能夠正視當前的困難,主動尋求解決途徑,努力塑造私募行業的信譽和口碑,用實力贏得商業銀行的信任和業務機會。

破題私募承接委外之道

在上述會議上,各機構代表就私募對接銀行委外資金的現狀、發展趨勢與存在的困難等內容進行了交流討論。與會代表認為,目前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空間廣闊,與資本市場對接的需求旺盛。雙方已有一些接觸與合作,但是深度、廣度遠遠不夠,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希望協會能夠幫助推動私募行業與銀行更加緊密和深入地合作。

在這些機構人士看來,商業銀行的類型比較多,有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類型,特點不同,需求差異較大。私募基金行業的業務優勢各異,可發揮自身專長,給商業銀行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銀行等委外資金對於資金的安全保證的要求極高,私募基金中的高風險產品需求較少。目前而言,私募基金的固定收益、量化對沖產品獲得委外資金的青睞。

賈紅波稱,在服務銀行的過程中,不要貪多求大,要做深做細,精耕細作,才可做到重點突破。此外,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也要有個逐步加深的過程。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也要有個逐步加深的過程。私募基金承接委外業務,現階段可以固收類產品和FOF作為切入點,逐步向二級市場、股權類投資等深化,做到逐步滲透。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財富不斷增多,數以萬億計的資金需要尋求好的投資標的。具備獨特風險收益特征的私募FOF,是銀行委外資金和大量保險資金的理想選擇。”賈紅波稱,隨著私募FOF的不斷發展,其與銀行、保險、大型財務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的合作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經過市場的洗禮,高凈值個人投資者逐步走向成熟、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認識到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這也為私募FOF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而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私募基金還在試水MOM等相關業務。上海一家中型私募內部人士稱,公司還對接銀行的私行業務,理財新規對公司和銀行資金的合作幾無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89

私募入主+重组上市公司模式陷入穷途 花样重组遭封杀

http://www.xcf.cn/jrdd/201608/t20160812_775875.htm

http://www.xcf.cn/jrdd/201608/t20160812_775875.htm随着监管部门对重组上市审核的进一步收紧,加上对私募类大股东资金杠杆的强化监管,私募入主并主导资本运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孙放

  监管利剑之下,“类借壳”模式走向末路。近期,金刚玻璃、申科股份两个极具典型性的“类借壳”案例相继折戟,意味着监管层对此类花样重组的审核尺度已然收紧。

  值得注意的是,金刚玻璃、申科股份重组方案的主导者,均是此前掷下重金收购上市公司大量股份的私募资本。有资深投行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随着监管部门对重组上市审核的进一步收紧,加上对私募类大股东资金杠杆的强化监管,私募入主并主导资本运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那么,在骤变的监管风向之下,当“入主+重组”的套利盘算已难遂愿,这些私募大佬又将如何善后?

  花样重组遭封杀

  金刚玻璃10日晚间公告,公司重组事项未获证监会审核通过。监管部门的理由是:标的公司盈利预测可实现性及评估参数预测合理性披露不充分,不符 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条相关规定。“金刚玻璃重组被否的原因,除了标的资产成色不足外,该方案规避重组上市(即借壳)的痕迹相当明显, 而创业板不得重组上市是一条监管红线。”关注该方案的一位投行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说:“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很可能会引起其他创业板公司效仿。”

  金刚玻璃“易主+重组”全链条运作的操盘手,是私募新价值投资的掌舵人罗伟广。去年9月,在金刚玻璃停牌期间,罗伟广受让公司9.86%股份成 为第二大股东;今年1月,罗伟广再度定向受让1.38%股份,晋升为金刚玻璃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金刚玻璃本次重组,拟以14.53元每股向罗伟广、 前海喜诺、至尚投资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喜诺科技100%股份,以间接持有OMG新加坡64%股权;另向罗伟广控制的纳兰德基金发行股份,购买其持 有的OMG新加坡剩余36%股权。同时,拟以20.14元每股向罗伟广等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6亿元。

  此前,市场质疑的是,标的公司OMG新加坡是一家多媒体传输解决方案提供商,本次估值高达30亿元,但其历年业绩并不出彩。而罗伟广及纳兰德基 金所持OMG新加坡股份为去年突击入股所得。更关键的是,这个量身订制的重组方案有意避开创业板不得重组上市的红线,招致交易所的问询。有意思的是,在今 年3月的一次私募论坛上,罗伟广还做了题为《一级请客、二级埋单》的演讲,提出并购价值就在于一二级联动,因为“包赚不赔”。

  两周前,申科股份的重组也铩羽而归,被否理由直接指向重组上市。监管部门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认定依据披露不充分,标的公司交易作价与历次股权转让定价差异合理性披露不充分。

  申科股份的重组主导者是华创易盛。今年2月,华创易盛受让申科股份13.7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随后推出的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作价 21亿元收购紫博蓝网络100%股权,同时配套募集21亿元资金,其中15亿元由华创易盛包揽。重组完成后,华创易盛的持股比例将升至29.06%,成为 控股股东。

  不难发现,上述重组案例都是经过精密设计的“一揽子”方案,即私募先购买上市公司股份获得重组主导权,再注入其已参股资产或参与配套募资,获得 双重套利,且重组后私募仍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权,增添了后续资本运作的想象空间。在金刚玻璃的重组中,罗伟广的利益链更加复杂,其不仅入主上市公司,还突击 入股标的公司,且又计划参与配套募资。

  “重组上市的新规还没正式出台,按照新老划断原则,上述两个方案应该是沿用此前的审核标准。”前述投行人士表示,但从这两个案例的审核结果看,监管部门对重组上市的审核已经收紧了。

  “烂尾”重组残局如何收拾

  生不逢时。事实上,就在数月之前,私募“入主+重组”的运作模式仍有成功闯关者。

  5月20日,升华拜克重组二次上会,终获并购重组委放行。据方案,公司拟以16亿元的价格收购网游公司炎龙科技100%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不 超过15亿元。该方案的操刀者为私募背景的沈培今,其于2015年6月协议受让升华拜克15%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值得一提的是,沈培今出资15亿元独 揽了本次重组的配套募资,对应发行价仅4.02元每股,既摊薄了其持股成本,又稳固了控股权。“这样的方案如果现在上会,通过的几率很小。”投行人士指 出。

  监管风向骤变,打乱了私募资本运作的阵脚。以申科股份为例,今年2月华创易盛出资7.5亿元受让上市公司股权时,转让单价高达36.33元每 股,比停牌前股价18.88元高出92%。但因申科股份重组配套募资的发行价仅15.51元每股,华创易盛出资15亿元参与认购后,成本将大幅摊薄,可立 马变成浮盈状态。如今重组被否,华创易盛的如意算盘落空。

  无独有偶,私募大佬陈海昌也在ST狮头重组一役中受挫。ST狮头原拟以支付现金方式向上海纳克和潞安煤基油购买潞安纳克100%股权。此 前,ST狮头控股股东狮头集团已将其持有的22.94%的上市公司股权协议转让给海融天、潞安工程。其中,海融天与上海纳克的实际控制人均为陈海昌。然 而,尽管该方案以现金收购方式规避严苛审核,却难以摆脱重组上市嫌疑,最终只好放弃重组。

  投资者关注的是,在量身订制的“一揽子”方案遇挫之后,私募大佬将如何收拾“烂尾”重组?

  “重组上市新规发布在即,且监管层明确要抑制投机炒壳,对‘类借壳’重组审核趋严已成必然,未来的资本运作空间大幅压缩。另外,私募‘入主+重 组’的模式几乎都嵌套了高杠杆的融资方案,在‘去杠杆’的监管基调下,此类模式明显不会受到监管层鼓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些私募付出了高昂的资金成本,手握大量上市公司股份,仍存在很强的资本运作动力。”记者注意到,将杠杆运用 到极致的是申科股份的重组操盘方华创易盛,该公司的认缴出资额达35亿元,而其GP(有限合伙人)华创融金出资额仅100元。按原计划,本次重组完成后, 华创融金的控制人钟声将成为申科股份新的实际控制人。THE_E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24

“新財富私募TOP50”掌管近四千億 體量擴容對沖工具有限

一直以來,美國對沖基金大佬雖然神秘,卻仍難擋聚光燈的追逐——2015年“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上,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索羅斯、橋水基金的達里奧等20位對沖基金大佬紛紛入榜。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隨著金融工具的擴展、金融期貨和期權的推出,以及本土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作為另類投資主要形態之一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亦得到快速發展。值得註意的是,在資本圈以專業排名見長的新財富,七年來推出的第一份嶄新的榜單——“新財富中國最佳私募證券投資經理TOP50”,其管理資金總規模近四千億元。

全程參與此次評選調研的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CHFRC)主任、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教授嚴弘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根據其數據,2015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發行數量超過25000只,達到歷史高峰,已經遠遠超過美國對沖基金的產品數量。不過他也表示,中國私募證券行業仍面臨四大挑戰——缺乏準確完整的行業信息和數據;金融對沖工具有限;投資者結構有待改善;運營管理和風控有待加強。

(源自《新財富》)

私募基金體量不斷擴容

對比美國市場,中國私募證券基金的體量仍較小,但近幾年來已經呈現出迅猛追趕之勢,更不乏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回國創業。

截至2014年底,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統計,資產規模在1.5億美元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總計2694家,管理總規模達到9.96萬億美元,是中國同行的10倍以上;美國單只私募基金的規模平均為中國的7倍;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僅為美國同行的1/20;管理資產超過100億元的中國私募基金為85家,而美國為734家。

《新財富》指出,尚處於“青春期”的中國私募,潛力巨大。從2003年8月1日,國內首只陽光私募基金雲南信托—中國龍資本成立,到2014年2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實施,私募被真正賦予合法身份,再到2014年5月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明確提出“發展私募投資基金”,乃至2016年7月,楊愛斌的鵬揚投資實現私募轉公募、鵬揚基金設立獲批,都顯示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中國私募行業由此一步步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風口;到2016年6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已有10747家、管理的基金數量19447只、管理基金認繳規模22911億元。

(源自《新財富》、CHFRC)

相比2016年6月底公募基金管理的7.95萬億元資產,以及在中國泛資產管理市場里的占比,私募2萬億元的規模仍微不足道。光大銀行和波士頓咨詢的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國包括銀行理財、信托、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在內的泛資管機構管理的資產總規模約為93萬億元,以此計算,私募的資產規模僅占2.46%。

但初始的弱小,意味著追趕空間的充足。

在此次TOP50的遴選過程中,《新財富》也指出,在初選環節,按照5大策略分類、3個業績長度以及3個客觀標準進行篩選,從而做到把同一領域的投資人相互比對。即,從策略上,根據風險收益特性,把各基金分為股票多頭、股票量化、固定收益、宏觀對沖/CTA、組合基金5大類;從業績長度上,分為1年期、3年期和5年期,這充分考慮到,長跑冠軍不一定是短跑高手;從客觀標準上,選取了年收益率、夏普率和最大回撤3大指標,不僅僅比拼年收益率,更重要的是比拼剔除風險後的收益。

經過第一輪客觀指標的篩查,118位基金經理在海選中脫穎而出(一半擁有碩士學位,22.5%擁有博士學位)。最終上榜的TOP50人中,除了淡水泉趙軍、朱雀投資李華倫,以及剛剛獲準私募轉公募的鵬揚投資楊愛斌等已經在私募江湖揚名立萬的投資大佬,亦不乏新嶄露頭角的80後少壯派,像神州的牧辛宇、阿巴馬的崔海誌、招商資管的易海波、黑翼的陳澤浩/鄒倚天、興證資管的楊定光、泊通的盧洋等。

如今,伴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所覆蓋的投資領域和策略日益寬泛,私募投資已經日益告別草莽時代,成為一項專業化程度頗高的工作,加之監管加強所帶來的規範化,使得近年崛起的新生代私募基金經理群體已日趨專業化、高學歷化。

私募整體業績跑贏大盤

從業績方面來看,嚴弘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中國私募證券基金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整體業績(特別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都優於傳統股票資產。

首先從長期累計收益看,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的近10年間,CHFRC私募綜合指數實現累計收益率173.84%,高於滬深300指數的54.52%,但低於中證500指數的254.74%(圖1)。從短期累計收益看,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的近3年間,該指數累計收益率為42.42%,依然優於滬深300同期的35.36%,遜於中證500的59.92%。

(源自《新財富》、CHFRC)

進一步對比可以發現,CHFRC私募綜合指數的波動率和最大回撤顯著小於滬深300和中證500,說明私募基金的整體收益穩健很多。CHFRC私募綜合指數的夏普比率和索提諾比率也均明顯優於滬深300和滬深500,說明私募行業整體上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顯著高於同期大盤。

嚴弘指出,經歷過牛市階段的快速上升,市場指數雖然收益較高,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在市場大幅下跌之後,私募基金的整體回撤遠遠小於市場整體。這或可顯示私募基金整體上通過適當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為投資者創造了價值。

呼籲股指期貨松綁

盡管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蓬勃發展,但其仍面臨一些限制和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對沖工具有限。

公募基金更傾向於追求相對收益,只要業績優於大盤指數就行,而私募基金更傾向於追求絕對收益,其重要特點便是風險管理,相應的投資策略也常常將不想承擔的風險通過金融工具予以規避,即對沖。然而,目前國內能用的金融工具還不夠豐富,特別是期權品種非常有限。此外,股指期貨目前也受到了嚴格限制,流動性嚴重不足,導致正常對沖市場風險的手段不能使用,大大減少了市場上的低風險資產品種(如股票市場中性策略)的供給,給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帶來了很大挑戰。

去年6月16日至7月8日,A股市場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深度調整,一時間,各界人士對本次調整和流動性危機眾說紛紜,比如“股指期貨是引領股市下跌的元兇”。去年9月,中金所接連出臺嚴格限制股指期貨交易的措施。業內對此解讀稱,股指期貨已經“名存實亡”。

嚴弘認為,上述觀點不但沒有任何可靠的依據,甚至是本末倒置。“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市波動性,從而降低了系統性風險。在市場中如果投資者能對自己的多頭頭寸的市場風險有對沖機制,另外股指期貨所提供的套利機會又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對提高股票市場流動性都會有所幫助。”

(圖為去年6月股災期間,以股指期貨作為風險管控工具的量化對沖型私募基金的業績大多獲得正收益)

即使在去年六七月份股市大動蕩的過程中,股指期貨也為市場提供減壓減震功能。根據CHFRC研究顯示,股指期貨在去年6月至8月股市動蕩中為市場減少相當於四千億人民幣拋售壓力,因為若基金經理有股指期貨進行保險的話,他們就不太會急於在現貨市場進行拋售。

“因此,私募基金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更好的避險工具,如更多的期貨和期權產品等在海外成熟市場久經考驗的風險管理工具。”嚴弘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26

上半年73家私募收“罰單” 展博投資、葉飛等在列

私募行業年初以來刮起的監管風暴,今日將一批“問題學生”帶到了公眾面前。

8月19日,證監會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通報了2016年上半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的執法情況。據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介紹,上半年證監會組織各地證監局對305家私募機構開展了專項檢查,涉及基金2462只,管理規模0.9萬億元,占行業總規模的14%。

從檢查情況來看,不少被抽查的私募機構存在違規問題,個別機構還涉嫌違法犯罪。針對這些違規違法行為,相關證監局對涉事機構采取了相應的監管措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的機構和個人名單發現,不少市場知名私募機構在專項檢查中“踩雷”。深圳著名百億級老牌私募展博投資、北京格上理財、廣東新價值投資、廣東創勢翔投資等也赫然在列。而淮北倚天投資的總經理葉飛,是唯一一個被處罰的個人。

五大方面檢查內容

據張曉軍介紹,上半年專項檢查主要涉及五方面重點內容:募資行為合規性、基金資產安全性、信息披露及時性、基金杠桿運用情況、是否存在侵害投資者權益行為。

經檢查發現,305家機構中,4家私募機構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經營證券業務;6家私募機構存在承諾保本保收益、挪用或侵占基金財產、基金資產與自有資金混同、虛構投資項目騙取資金等嚴重違法違規、侵害投資者利益行為。

65家私募機構存在公開募集、未按合同約定托管基金財產、投資方向不符合合同約定、費用列支不符合合同約定、未按合同約定進行信息披露、證券類私募機構從業人員無從業資格等一般性違規問題。

199家私募機構存在登記備案信息不準確、更新不及時、合格投資者管理制度不健全、私募基金風險評級及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評估不到位等其他不規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證監會、相關證監局、中國基金業協會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監管措施。對於4家涉嫌犯罪的私募,移送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門,對其中3家采取行政監管措施;對6家存在承諾保本保收益等嚴重違規問題的私募進行立案稽查;對65家存在一般性違法違規的私募和1名相關責任人采取行政監管措施;對5家失聯的機構,由基金業協會啟動失聯程序。

知名私募也“中招”

據記者梳理,證監會的懲罰名單共涉及私募73家機構和1名自然人,其中包含了不少在市場上享有不小名氣的私募機構。例如,深圳百億級私募展博投資,知名私募、第三方機構格上理財,私募明星葉飛及其掌管的倚天投資,知名期貨私募福建滾雪球投資,與新華百貨“死磕”已久的上海寶銀創贏投資,以舉牌基金出名的廣東新價值投資、踩雷*欣泰的廣東創勢翔投資等。

記者查閱各地證監局官方網站發現,部分地區證監局已經向有關機構開出行政處罰決定書並進行了公告,如北京、福建、江蘇、安徽等地證監局,也有一些地區的證監局尚未公告。

就目前已經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私募來看,記者發現,上述機構所犯事項雖有不同,但多集中於違規宣傳、未做好合格投資者認定、信息披露不及時、高管或銷售人員不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等。

“4月份我們被抽到場檢,最主要的問題是官方網站上沒有風險提示,第二個是信息報送不及時。當時募集新規其實還沒正式出臺,只是征求意見稿,私募都在忙著整改。但我們比較倒黴,被抽到的時間早,沒來得及改。”一家同在被處罰名單上的私募機構人士便向記者感嘆,此次監管層的整治力度確實不小,私募機構稍不留心就會踩進雷區。

例如,北京證監局在開給格上理財的罰單中稱,公司部分推介資料用詞不嚴謹,未對個別投資者做調查問卷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未對部分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未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私募基金進行風險評級。

此外,格上理財高管人員及股東信息變更登記不及時,部分銷售人員未取得基金從業資格。 北京證監局責令格上理財限期整改,30日內提交書面整改方案,並在90日內完成整改。

福建證監局開給滾雪球投資的罰單中則表示,公司未對部分私募基金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未要求部分私募基金投資者書面承諾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與格上理財類似,福建證監局要求滾雪球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1個月內完成整改。

相較起前述機構的“責令整改”,私募明星葉飛旗下的倚天投資則收到了安徽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葉飛本人於7月25日接受了監管談話。倚天投資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公開和誇大宣傳、未按合同約定管理、公司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全員合規風控意識不強,部分資料、合同未按要求保存。

此外,記者查詢發現,江蘇證監局曾在7月27日至28日兩天集中開出7張私募罰單。其中,南京雙安資產,江蘇易元鑫資產,江蘇興佳利業股權投資基金3家公司被出具了警示函;包括中植資本在內的4家私募被責令整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