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會、威脅為何很難分清楚?

2012-12-03  TCW
 
 

 

在五力分析出現前。SWOT分析是最常被用的競爭態勢分析工具。它透過評價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競爭市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等四條路徑以決定戰略方法與定位。

SWOT分析並非不能再被使用,「但就是六十分的工具,」「你必須要有洞見。」湯明哲說。

洞見的差異,會讓不同的人,用同一套工具去分析一個產業,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只從表面資訊判斷策略,易入險境

以一九八○年代,星巴克(Starbucks)開啟連鎖之路時,美國正開始認為,咖啡是不健康的飲品,而當時,人們一天喝的咖啡量已經達到兩杯的飽和點。有人看來,這正是威脅點,但是,看在星巴克眼中,卻可能是機會,因為只要他們能提供更好的情境喝咖啡,就能改變人們對咖啡的看法,還會為一杯咖啡付更多錢。

只從字面資訊就判斷策略,很容易把企業推到險境。DRAM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九九五年,從SWOT分析看來,DRAM絕對是可以做的行業,PC產業正在高成長,需要更多DRAM是機會,台灣半導體業以台積電與聯電為首正蓬勃,不缺半導體製程工程師,且還有台灣錢淹腳目的優勢,唯一的劣勢是沒有設計圖,但可以用外購技術來解決。以當年台灣十二吋晶圓的生產技術,去做低階的DRAM產品,絕對可以賺錢。

面板、太陽能產業都是血淋淋例子

但是台灣卻沒有更深層看到,風險在價值鏈的分配問題。

簡單的說,廣達與仁寶等大廠的價值鏈風險,其實是在客戶身上,所以,若客戶開的價格低於成本,廣達頂多不接單,也不至於大賠,但是,DRAM產業結構卻不同,因為每生產一顆就要付出權利金,成本是固定的,但是,價格卻是被供需決定,風險完全沒辦法轉嫁。最後只能眼見獲利暴起暴落,但卻無計可施!

讓台灣慘賠的面板與太陽能產業,看來都是台商看到「大成長」(看到機會),判斷自己「有能力」(有製造優勢下)的簡單決策。

「策略其實是很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的!」湯明哲補充。SWOT分析只是基本步驟,後續若無法看更深,反還會誤導你進入險境。

【延伸閱讀】1分鐘看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在這個新任務,我有什麼強項?

劣勢(Weakness)我的不足處是什麼?

機會(Opportunity)外在環境看來,幫助這個新任務成功的機會是?

威脅(Threat)外在環境有什麼不利此任務的威脅?

1960年代由已故的史丹佛大學研究學者Albert Humphrey提出。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1

第一代外貿SOHO為何退出江湖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832.html
上個月去上海參加《東方直播室》節目的錄製期間,接到一個老朋友的電話,她邀請我到上海一個著名時尚地標「外灘某某號」樓上的法國餐廳共進晚餐。之所以挑選這個地方,倒不是因為這位老朋友特「小資」,而是這幢外灘大樓對她有些特殊意義——十多年前這裡是某國營進出口公司的辦公地點,而她當時就是公司的外銷員,如今這個餐廳的位置就是她的辦公室。

她和我幾乎是同齡人,上世紀90年代初一流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畢業,順利地分配到上海這家著名的國營大型進出口公司工作。那時正是外貿的黃金年代,在外貿公司做外銷員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加上她流利的英語和出色的業務能力,她不僅每年都能拿到一筆豐厚的年終獎,更是經常會在歐洲不同的國家常駐一兩個月。不過,她是一個不願意安於現狀、事業心極強的職業女性,在2001年,她利用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毅然下海,離開了這幢外灘大樓,做起第一代外貿SOHO,當時也被稱為「外貿個體戶」。

說是個體戶,嚴格意義上只能說是外貿自由人,因為他們並沒有申領外貿經營執照,大多掛靠在某家大公司下,以按時間或成交單額向掛靠公司交管理費。即便是2005年7月《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正式實施之後,外貿經營正式向個人開放,以自然人身份申領備案登記表的仍可謂鳳毛麟角。

我在2004年創辦敦煌網這個在線外貿網站的時候,她的外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當年我雖然算是互聯網行業的老兵,但很多外貿方面的專業知識還得向她請教。她也常常跟說起和她一樣下海自己做生意的外貿個體戶如何悶聲大發財的故事。這些人平時大多生活低調,有些與朋友合租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另一些則乾脆在家裡辦公,完全不像之前在外貿公司那般每天西裝革履,而是常常穿著睡衣便服,喝著咖啡敲著鍵盤談著幾十萬美金的大單。然而,每到一年兩次的廣交會,他們便盛裝出行,背著頂級奢侈品的最新款皮包,靠體面的裝扮撐門面。有人形象地稱他們為外貿行業的「高級黃牛」。

當然,廣交會對他們來說更多的只是見見老客戶,瞭解一下行情,並不期待獲得更多的新客戶,因為一方面多年來積累的客戶資源已經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找到新客戶、建立信任度對他們這些個體戶來說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此次見面聊起現狀時,這位在我印象中一直喜歡挑戰自己、有超常賺錢能力的女強人告訴我,她其實在兩年前也就是40歲的時候已經歇業不干了。也許對很多女性朋友來說40歲退休是一種理想,但她這麼說還是讓我暗暗吃驚,因為多年前,作為好朋友,我們倆有著同樣的信條:工作到80歲!當年她下海時,也曾經有夢想希望做起一個有規模的外貿公司。

閒聊中,我知道這些年她確實賺了不少錢,但並沒有把錢投入公司的發展,而是買了數套房子,這兩年她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房租,然後再將部分收入購買黃金、或者炒匯。總之,徹底地離開了她的外貿老本行。她說,其實跟她同一批下海的外貿人除了極少數開始發展自己的品牌,轉型做內貿甚至進入電商行業,絕大多數已經退隱了。雖然他們都很有錢,生活無憂,但這種退出是無奈的選擇。

從餐廳的大玻璃窗向外望去,黃浦江兩岸的輝煌燈火和陸家嘴金融中心的全景,彷彿在提醒我正身處一個發生著劇變的繁華都市,就像眼前這家昂貴的餐廳,我很難想像它的前世竟是一家國營單位的辦公室。我不禁想到,這第一批外貿SOHO在國營進出口公司一段歷練之後,靠單打獨鬥賺得第一桶金,其實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憑著出色的能力和財力,他們完全有條件從個體戶發展成有一定規模和比較穩定的小企業:擁有十數名員工,年銷售額上千萬美元甚至更多。而如今,這些一度的弄潮兒卻不著痕跡地隱沒在上海的茫茫夜色中。他們或許在享受人生,或許也常回想起曾經的輝煌。他們原本可以成為對社會貢獻更大的企業家,而不只是滿足於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富足。第一代外貿人屬於精英型的外貿人才,幾乎清一色畢業於全國重點一流名校的外語或者外貿專業,流利的外語,寬闊的眼界,是非常優秀的社會資源。他們的退出,我覺得很是可惜。

作為好朋友,她勸我工作不要再那麼拚命三郎,也應該像她那樣好好享受人生,但無意中也流露出過早退出江湖的無奈和落寞。她說,她嘗試過走出個體戶的格局,正式註冊了公司,但做小企業困難重重,一是招人難,特別是開始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給只有一兩個人的小公司幹活,二是用人難,即使招到人,也頂多讓他們打打下手,曾經手把手地教會一個年輕人,卻發現他離職時把她的客戶也搶走了。因此這些年來,只能做一單算一單,不求長遠發展。然而,幾年前傳統外貿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她想過轉型,既嘗試過淘寶,也做過外貿電商。但說實話,對於做慣了大單、賺慣了大錢的她來說,短期來看做個網商總覺得不夠刺激。

第一批外貿個體戶大量退出江湖,我分析有幾方面的原因:這些人往往依靠僅有的幾個老客戶來維持生意,由於利潤高、賺錢容易,一直沒有考慮對業務進行企業化系統化的運作,一旦遇到形勢不好,很可能就突然斷糧。他們之所以賺了大錢,是因為身處外貿的黃金時代,成功地打了時間差,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越來越透明對稱,市場留給他們的機會就少了。匯率問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只能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貿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如果說當年第一代的外貿人屬於高學歷的精英人士,那麼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給更多人帶來機會。一些半路出家的轉行白領、大量跟單員出身、學歷不高、英語並不流利的新人加入外貿SOHO大軍。那麼,對於日漸壯大的第二代外貿SOHO們,他們如何另闢蹊徑,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裡和大家分享。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7

龔海燕:我為何辭任CEO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640.html

背景:據媒體報導,11月24日,「婚戀第一股」世紀佳緣創始人龔海燕辭任CEO,轉任聯席董事長。公司交由Co-CEO吳琳光打理。

龔海燕博客全文:

昨天六點多辭去世紀佳緣co-ceo的新聞發佈出來,就不斷接到同事,朋友及媒體的電話,各種聯想和誤讀很多。我想一切以這篇博客為準,解釋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我主動請辭,而非投資人逼宮。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以及公認的「網絡第一紅娘」,如果不是我自己提出,沒有任何人會要求甚至暗示我離開。我的投資人可以說幾度挽留我,但最終還是尊重了我自己的決定。在這裡也要感謝我的投資人虞福平,錢永強,徐小平,王強,甘劍平先生及啟明創投,感謝他們多年來對我的支持和信任,感謝他們的慷慨無私解囊相助,成就了我的第一次創業。

而我和新任CEO吳琳光,9個多月一起合作的過程中,一直相處很愉快。於公是戰友,於私是很好的朋友,我認識他已經七年多,我們除了交流世紀佳緣的業務之外,也會交流如何教育小孩,如何投資理財。他很聰明,也很敬業,並且精力特別充沛,我也是觀察了這麼久,覺得放心,才放手。因為我自己幹了九年多,拋開收穫的榮譽與成就感不說,全部的家當,還在世紀佳緣現在的股份裡面,還全是賬面財富,即使要兌現,也要依賴於職業經理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我放下,託付給他,其間是一種沉甸甸的信任。如果我覺得這個人很差,一定會要求董事會重新招聘,直到找到一個大家可以認同的人。

在此也特別感謝世紀佳緣的同事們,你們的智慧與汗水成就了公司的傳奇,我的榮譽離不開你們的奉獻,希望你們及你們的家人健康平安快樂!

對於我而言,在世紀佳緣殫精竭慮工作了九年,我生孩子前三天還在工作崗位上,剖腹產後12天就回去上班,曾經每天十多個小時工作(通宵倒是極少),累倒是其次,我已經習慣了長期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但9年來我的想法曾經層出不窮,包括我成功開創了大規模的線下相親會,按效果收費的收入模式,和電視相親節目合作,但有朝一日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一段時間缺乏很好的想法,難以突破了,這種發現讓我很痛苦。因為我喜歡充滿激情,創意無限的生活。喜歡打了雞血一樣的亢奮,和不知前程的冒險,我最討厭的就是平庸和無為。我感覺自己在世紀佳緣已很難突破自我,從一名完全不懂互聯網的文科女生,到用frontpage創辦世紀佳緣第一版,並且在七年半後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上市的婚戀網站,成為行業領袖,在婚戀交友領域,我已經做到了巔峰。於我自己而言,很難再上一層樓了。我開始討厭自己變得平庸和無所作為,這種反思讓我做出了放下的決定。換一個人,換一個腦袋,換一種角度,一定會有新的希望,當然也可能更壞,但至少也提供了更好的可能。

其實我的人生總是跌宕起伏,當初我出車禍後家裡欠債,為了改變家庭的經濟命運,在高中讀了一年兩個月後我執意輟學,開了一年商店也非常成功(我讀大一時家裡存款有17萬),把商店交給父母后我去打了兩年工,曾經是流水線上的打工妹後來做了廠報編輯,一個小學同學來珠海看海借宿於我處,和她的聊天刺激了我,讓我決定回去把高中讀完,96年11月23日我重新回到了高二的教室,一年零七個月後考上北大中文系。而保送到復旦讀研期間,因為自己徵友被婚介所網站騙了五百元錢而一氣之下,研二時自學製作網頁搞了世紀佳緣。04年2月17日我與我先生通過世紀佳緣第一次見面,4月8日就閃婚加裸婚。06年3月我先生就為我的事業而辭職,這些年都在家裡照顧家人小孩。我的人生中有很多決定,仔細想想都很冒險,但是每一次冒險,都給人生帶來了更多意義。也許在骨子裡,我就不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我很喜歡羅永浩的一句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_^

而世紀佳緣,她永遠是我的孩子,我雖然放下,但只要她有任何需求,我都會義無反顧。我的放下,也是希望她能更好。這是一份無私的愛。在這裡也要感謝七千三百萬世紀佳緣的會員,謝謝你們對世紀佳緣的支持和信任,希望你們能夠早日收穫屬於自己的佳緣。

還要感謝我的競爭對手們,沒有你們的追趕和努力,我們也不可能跑得更快。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希望世紀佳緣和同行們一起服務好中國的單身網民。

關於退休,有記者和朋友以為我就該退休了。關於何時退休這個問題我十年前就思考過,我希望自己在45歲左右能夠退休,還能有一點體力去旅行和享受生活。在我心中,人生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做應該做的事。現在我還只有36歲,還未到退休的時候。

人生就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我會在未來重新啟程,去尋找新的風景。而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瀟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83

鴻海大電視計畫 為何壓寶36歲神秘小子?

2013-01-07   TCW
 
 

 

一個極限運動小子所創辦的攝影機公司GoPro,竟能讓台灣製造業龍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掏出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八億元),只為買下它八.八八%的股份!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美國耶誕假期前夕,一封鴻海的公告,讓GoPro這家罕為台灣人所知的公司聲名大譟。根據彭博(Bloomberg)的估算,該公司市值達二十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二億元),幾乎與全球第三大PC品牌廠宏?痋]Acer)的市值新台幣六百九十億元,不相上下。

郭台銘甚至罕見的親自加入GoPro董事會,他在鴻海與GoPro聯合發表的新聞稿中表示:「當我第一次看到伍德曼(Nick Woodman,GoPro創辦人)的時候,我馬上就意識到眼前這個人是個傑出的企業家,他絕對有能力在這個產業中成功。」

這筆交易,也讓年僅三十六歲的GoPro執行長伍德曼一夕之間躋身彭博全球富豪榜。根據紐約一家金融資訊公司PrivCo Media LLC的研究,伍德曼持股GoPro七七%,身價至少在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以上。

一個從海裡迸出的靈感為何沒有相機可以拍下衝浪英姿?

這個神秘的年輕富豪是誰?他創辦的公司,到底賣的是什麼?

時間回到二○○二年,剛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拿到視覺藝術學位的伍德曼,正處在人生中最大的低潮。他在校時所創立的一家網路行銷公司FunBug,敵不過網路泡沫化的威力而倒閉,原本捧著鈔票上門的創投反變成恐怖債主。

「那是一個糟透的經驗,你明知道自己在對的趨勢上,卻因為市場崩潰而失敗。我想盡辦法保住投資人的錢,最後卻連我自己都失去工作,」伍德曼在接受《企業 》雜誌(Inc.)訪問時說。

心灰意冷之下,他離開加州,當起背包客,跑到東南亞散心,沒想到,就在衝浪的時候,一個價值二十億美元的創業靈感跳進腦海。

伍德曼想把自己在海浪中穿梭的英姿、看到的景致,拍攝下來給朋友們看,卻發現沒有一台攝像機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他試著把拍立得裝上防水外殼,用橡皮筋綁在頭上與手腕上,結果相機不是被水沖走,就是因為綁不牢而不斷敲到自己的頭。

﹁為何沒有人做出可以在運動時穿戴的攝影機?﹂伍德曼想:「這就是我下一個事業!」然而,有了點子,還得有資金。前一次創業經驗,讓伍德曼決心不再跟創投拿錢。

學珠寶設計的女友、現任妻子吉兒.伍德曼(Gill Woodman),當時拿著幾條峇里島當地的手工貝殼吊飾回來,稍加改造一下,就成為極富質感的配件。他立刻嗅到商機,拿著僅剩的存款,到市場以一條不到兩美元的價格大肆蒐購,每個款式都買六百條。接著回到加州,花兩個月的時間加工,開著一台休旅車,沿著海岸線,以一條六十美元的價格叫賣,用將近三十倍的報酬率,大賺一筆。

「尼克(即伍德曼)的哲學向來都是『要就做大,不然就回家』(Go big or go home),」吉兒說。這筆錢,再加上與母親借來的三萬五千美元,就成了GoPro的創業基金。

一個非主流的成功策略在運動用品店銷售,沒有大廠發覺

一開始,他把重心放在設計出一個牢固的相機肩帶上。但是深入研究後,伍德曼才發現,沒有一台相機可以承受衝浪時的水花與高速衝擊。「我花了兩年的時間,逛遍所有的相機展覽會場,每個攤位都逛了兩次以上,就是找不到一台夠堅固的玩意,」伍德曼說,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要開的不是肩帶公司,而是相機公司。

二○○三年時,市場上並沒有類似產品,伍德曼只好自己用塑膠板、膠水與電動工具改造一台三十五毫米膠卷相機,做出一個簡單的模型,然後上網找了一家報價最低的中國代工廠,把模型寄過去,同時電匯了五千美元,請對方幫忙代工生產。匯款的那一刻他默默祈禱:「希望這家公司不是什麼山寨版的騙子。」

幸好,這是一家合法的公司,GoPro的生產線順利啟動。二○○四年,在一個運動用品展上,伍德曼做成了第一筆生意:一個日本通路商下了一百台的訂單,這讓他大為振奮。有了現金的收入,他投入更多資源,把膠卷相機換成數位攝影機,並強化收音功能,讓高空彈跳與高速賽車時呼嘯而過的風聲噪音,都可以被消除,GoPro的產品在運動愛好者間逐漸傳開。

「在GoPro之前,沒有任何一台攝影機可以提供如此不受空間限制的拍攝功能,更不用說它的價格便宜到可以把它當成拋棄式產品,」艾美獎最佳攝影得主卡薩格蘭蒂(Andy Casagrande IV)在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訪問時說。同樣一台可潛水用的攝影機,日商索尼(Sony)的售價要一千美元以上,而且只能手持,無法適應快速運動或惡劣環境,但GoPro只要三百美元。

「他們的路數很特別,跟一般主流的相機廠不一樣,」全球最大相機製造商在台代工廠、佳凌科技總經理劉嘉彬觀察,GoPro的技術並不難,其他品牌廠也可以輕易做到,只是他挑了一個非主流的利基市場,而且還神不知鬼不覺的從運動用品店這個通路切入,完全不被大廠注意。

一個網路時代的轉捩點自拍影片風潮,帶動業績成長三倍

但便宜或利基市場並不是他成功的原因,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二○○六年。當時Google買下YouTube,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拍攝的影片上傳到網路分享給他人時,GoPro的機會就來了。

他們推出了「英雄」(Hero)系列機種,加上寬視角的魚眼鏡頭,讓每個動作在鏡頭上看起來更加清晰,被拍攝者看起來更像「英雄」。那一年,GoPro的業績成長超過三倍。

本身就是個極限運動玩家的伍德曼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所賣的不只是攝影機,而是一種「心靈體驗」(teleportation)。他在會議室的白板上畫出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圓圈,依序是「捕捉」(capture)、「創造」(creation)、「傳播」(broadcast)、「認同」(recognition)。

「攝影的功能在於捕捉畫面,經過人的創造,網路的傳播,最後讓觀眾產生認同,」伍德曼解釋,如果能讓人透過攝影機,拍攝出優質的內容,獲得正面的回饋,那麼我們就能賣出更多的攝影機,上傳更多內容,吸引更多人觀看,創造出一個源源不絕的獲利模式,「這個,就是GoPro的DNA!」

從那一刻起,整個團隊就把自己的定位從「硬體製造商」改為「內容創造者」。為了使拍攝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伍德曼買下一間擁有3D攝影技術的公司,結合自行開發的軟體,讓玩家可以用其產品捕捉到更加立體的畫面。

一個結合社群的大商機能讓玩家輕鬆剪輯影片,隨時上傳

他們編寫軟體,加裝無線傳輸功能,讓玩家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編輯、剪接拍攝下來的影片,並立即透過網路分享。

他們甚至抓住蘋果(Apple)iPhone所帶動的App狂潮,做出可以用手機控制攝影機的應用程式,讓玩家可以輕易的連結手機與攝影機,隨時預覽、上傳所拍下的內容。

「智慧型手機是我們的好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連結社群網路,讓玩家更方便的分享內容,」GoPro技術長鮑默(Stephen Baumer)說。

這個圍繞著逆時針方向設計出來的軟體主軸,成為GoPro的成功方程式(見圖)。根據Google統計,過去一年每二.五分鐘就有一支影片透過GoPro上傳到YouTube上。拜臉書(Facebook)的傳播效應所賜,一支自行車手在環繞非洲旅程中被突然竄出的鹿撞倒的影片,短短一個月內創造了一千二百萬次的點閱率。這讓GoPro的品牌從少數的極限運動玩家群,迅速擴散到一般大眾市場。

根據彭博的報導,GoPro年營收從二○一一年二億五千萬美元,今年暴增為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七十四億元)。研究機構NPD資深分析師卡汀(Liz Cutting)指出,過去十二個月,整體攝像機市場被智慧型手機打到衰退三○%,只有GoPro還在逆勢成長。

「這種透過社交網路所建立的品牌忠誠度,是競爭者難以複製或跨越的門檻,」卡汀說。

當索尼、佳能(Canon)等日系大廠把注意力放在規格與技術,堅守高階精品化路線,GoPro卻反過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先用低成本做出產品,滿足其社交分享的需求,再回頭改良技術。根據美國專業科技網站TechCrunch的測試,GoPro最新產品已經可以做到四K(四倍Full HD)超高解析度。

一位熟悉鴻海的人士指出,郭台銘就是看到GoPro所拍攝的極限運動畫面,可以立即傳輸到七十吋大電視上,因而大為驚艷,立即拍板決定入股。

二○一一年,為了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伍德曼打破自己的原則,釋出一四%的股權,接受迪士尼(Walt Disney Co.)等五家公司投資,做為日後購併公司或擴張規模用的作戰基金;與鴻海的合作,也是基於未來發展的考量。

「我們每天想的不是賺錢,而是如何才能夠黏著使用者,」伍德曼說:「鴻海與GoPro都看見同樣的未來,個人化的內容擷取與娛樂,將在我們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資料顯示,雖然迪士尼和其他企業都有投資,但是只有開放鴻海進入董事會。

當創意十足的三十六歲衝浪小子,與六十歲的鐵血元帥攜手,未來雙方會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確實令人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41

年輕人為何不滿政府?(2013/2/7) 林本利


2013-02-07  NM  
 

 

梁振英政府民望偏低,根據港大民調,市民不滿政府表現的比率高於滿意比率。若以受訪者年齡進行分析,18至29歲的受訪者有58%反對梁振英當特首,支持率只得25%。

有人說過去二十多年,全球化趨勢加劇,不少先進國家的年輕人,面對高失業、工資低增長的困境,香港年輕人的遭遇已不算太差。

但過去十多年,特區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確實傷害了年輕一代,加深他們對政府的不滿。

首先,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後,特區政府出現龐大財赤,於是推行公務員體制改革,大幅削減新入職公務員薪酬,以合約制取代長俸。其他公營機構效法政府做法,針對1999年以後入職者大幅減薪。醫管局新入職醫護人員的薪酬被削三、四成之多,社福界和學界以政府削減資助和推行一筆過撥款制度為由,同樣大幅削減新入職的前線職員薪酬,以致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新入職大學畢業生的薪酬較中五畢業的舊人還要低一截,損害了年輕人的工作士氣。

其實早於1999年,筆者已提醒政府高官,應該全體公務員齊齊減薪,而不應單單針對新入職者。政府高官說擔心公務員提出司法覆核,指政府違反《基本法》保障公務員原有薪酬的條款。結果要等到梁錦松出任財政司司長,全體公務員才齊齊減薪。自此之後,政府財政回復收支平衡,兼且多年錄得巨額盈餘。但過去針對新入職者減薪和推行合約制的做法,造成公務員及公營機構人手嚴重流失,年輕一輩對政府極度不滿。

2000年10月,前特首董建華突然推行高等教育大躍進,要在十年內將高等教育普及率由三成增加至六成。之後各高等院校大搞副學士課程,每年向中學畢業生收取數以億元計的學費。政府為了節省開支,取消大部分非學位課程(包括碩士和文憑課程)的資助,要學生負責所有費用。結果令不少大學畢業生,要花上十多萬元修讀碩士課程,把工作後多年的積蓄奉獻給高等院校。特區政府推行高等教育大躍進,結果超額完成。現在高等教育普及率已超過六成,可是年輕人的就業前景和薪酬水平卻沒有隨着學歷提升而有所改善。根據統計處的人口普查資料,由2001年至2011年15歲至24歲的青年人口中,擁有文憑/證書或副學位的人數急增三倍,而同期薪酬卻停留在8,000元水平。

本地青年人收入十年不變,但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則累升12%。至於樓價,同期更大幅上升一至兩倍或以上。以一個位於港島區,實用面積430呎或以下的住宅單位為例,2001年平均呎價不到3,000元,2011年已攀升至接近9,000元,現在更超過11,000元。要購買一個430呎面積的小型單位,平均樓價接近500萬元,相等於年輕人600個月或50年的人工!即使在新界區首次置業,至少也要200多萬元,相等於20多年的人工,這又難怪數以萬計的大學學生和畢業生爭相輪候公屋。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依然倚賴金融和地產業,經濟大上大落,年輕人往往首當其衝。法律、會計、醫療及工程等專業,工時又特別長,令年輕一輩每日工作至身心俱疲,影響家庭及社交生活。梁振英政府若想民望回升,便應正視上述教育、房屋、就業及經濟政策出現的問題,以挽回年輕人對政府管治及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76

電視節目為何難看?

2013-02-11  TCW
 
 

 

不少人抱怨電視節目難看,這些節目共同點是成本低、質量差。為何國內電視台不去做質量高、成本高的節目?答案是頻道產權不完整。

如果一塊土地沒有完整產權,使用土地者就不太有誘因做大投資。例如農人想提升作物產量,他可實驗新技術、培育新品種,這些都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若農人使用土地權利可能會被剝奪,或被限制不能以最有利方式來使用土地,他就不會想搞這些花長時間才能開花結果的東西,只種那些急功近利、能馬上看到成果的東西。

國外許多地方有貧民區,房子大多低矮破舊,這是因為他們對土地沒有完整產權,土地可能隨時會被奪走,於是他們就只會在這些土地上蓋間足以棲身的爛房,這樣就算土地被奪走時也不會難過,「無恆產,即無恆心」就是這個道理。

電視頻道也一樣。目前頻道是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分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執照,但使用頻道的電視公司不能確定幾年後換照時,自己能否獲得青睞。今天某頻道是張三經營,下次說不定就出局了。對目前使用頻道的張三來說,頻道既然不是他的「恆產」,他就沒「恆心」花大錢做優質節目,而會做一些成本低、馬上有回報的節目,這樣即使執照沒了,放棄這些低成本節目也不會太心疼。

同時,電視公司必須迎合NCC偏好才能有執照,若某個節目形態很受市場歡迎,但NCC卻認為不合適,那麼製作該節目的電視公司下次恐怕就無法再獲得執照。電視公司預見於此,就不會製作這種觀眾歡迎、卻不討好官員的節目。

此外,電視公司對頻道並無轉讓權,也就無法將頻道配置給最能迎合觀眾喜好、以創造最大收入者手上。當初電視公司獲得頻道,是因為符合NCC某些標準,但有能力符合這些標準,不代表有能力做出觀眾最想看的節目。

如果頻道可轉讓,透過拍賣方式,出最高價得標者,一定是能利用此頻道時,比別的競標者能創造更高收入的人︱︱否則他出不起最高價來競標。而創造更高收入,意味著須製作出最符合觀眾口味的節目。

然而頻道不能轉讓,可以製作節目者,就是那些有能力爭取NCC認同、卻未必有能力爭取觀眾認同的電視公司。即使有某家公司很擅長製作觀眾想看的節目,但它卻無法透過轉讓,從現有電視公司的手上取得頻道,觀眾也就看不到更好的節目了。

因此,電視節目難看,是因為電視公司對頻道沒有完整產權,缺乏誘因去製作高成本、高質量節目,也無法將頻道轉讓給最能製作出觀眾喜歡的節目的公司,這就是電視節目讓觀眾抱怨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世說新語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旁有棵李樹,結了好多果實,每個小孩都跑去摘,王戎卻不動:「這棵李樹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之旁,果實卻沒被摘光,可見果實一定是苦的。」後來摘下來吃,果然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81

我的2012年書單(之一) 金融危機為何一直會發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131

2012年我的讀書主要關注兩大主題。一是互聯網繁榮時代已經有20年了,早就有人說,隨著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這一次突破性的產業革命也已經結束。不過,隨著喬布斯的iPhone和iPad的出現,看來革命不僅沒有結束,而僅僅是個開始。最近我重新又把艾薩克森的《喬布斯傳》(管延圻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讀了一遍,這種感覺更為明顯。

2012年,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震盪。這家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股價,從2012年9月起暴跌了35%。何也?其實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說,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特徵有關,即絕對創新性。

我曾多次指出,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成為網絡時代的領導者,就在於喬布斯推出的每一個產品(無論是iTunes,還是iPhone和iPad),都改變了現代企業的生產模式,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創造了新的消費模式(由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生產與消費轉變為量身訂製的生產模式及消費理念,這將引導人類的消費觀念出現重大變革)。這就是喬布斯蘋果產品的偉大所在。

喬布斯逝世之後,蘋果公司這種特質在不斷地弱化。最近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即導源於此。

但喬布斯的去世,表明新的創新可能又會來臨。估計以美國為首的新的互聯網時代革命又將開始。


2012年我所關注的另一個話題是,「全球金融危機為何一直會發生?」這是我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可以說,從17世紀歐洲的鬱金香泡沫破滅開始,人類歷史上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特別是到了20世紀,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得更加頻繁。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後,都有很多經濟學家站出來反思,各國都會加強對金融行為的監管,但新的金融危機卻越來越多,破壞的程度卻越來越大。

同樣,關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討論文獻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卻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美國經濟學家拉古拉邁·拉詹的《斷層線》(劉念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算是差強人意。

在拉詹看來,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會頻繁發生,就在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慢慢地積聚成「斷層線」(一個地質學上的概念),導致金融泡沫破滅。他認為斷層線產生的根源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政府政治壓力、不同經濟增長模式所引發的國家間貿易不平衡、不同類型的金融體係為不平衡的貿易提供融資等。這些斷層線都會影響到金融行為。這是理解美國金融危機的核心所在。

拉詹的研究,當然對問題的討論有所深化。不過,從我多年的思考來看,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更有深層的原因。比如,在我們的常識裡,金融危機不會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發生,也不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生。核心的問題可能與過度使用信用關係有關。政府、企業、個人都希望過度使用信用關係以增加其財富,這種信用的無限地過度擴張,最後引發了金融危機,只不過過程有的長有的短而已。因此,從當前各國政府改採取的經濟政策及貨幣政策來看,為了經濟復甦,新的潛在危機又在引發。

我們準備好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4

i黑馬:舒客牙膏為何一年能賣10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715.html

i黑馬 導讀:名不見經傳的舒客牙膏,2012年居然有10億元的營收,成為僅次於高露潔、佳潔士、中華和黑人、云南白藥的牙膏品牌,把兩面針、黑妹等品牌甩在身後,它怎麼做到的?

2000年以後,中國牙膏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被外資品牌佔據,高露潔、佳潔士、中華和黑人「四大金剛」佔據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後來云南白藥強勢崛起,牙膏市場逐步形成4+1的格局,多年維持不變。

據快速消品網報導:廣州薇美姿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旗下的舒客品牌,定位於「專業口腔護理」,採用終端人海戰術,在KA渠道終端人員多達1.8萬人,僅次於藍月亮的2萬人。舒客先是在KA渠道狠狠咬了一口,之後又於2011年高調宣佈進軍專營店渠道,經過一年的試點,準備全面鋪開。微美姿副總經理曹瑞安透露,舒客今年的回款有望過10億元。

「我們通過一些促銷方案和獎勵方案,把店老闆和店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管消費者是買了護膚品還是彩妝,都可以順帶著再推銷舒客。因為舒客與任何品牌都不衝突,我每天都可以銷售。」據曹瑞安。

「現在我們把專營店渠道當作一個戰略性渠道。」曹瑞安表示,經過一年的摸索,舒客對專營店渠道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團隊組建方面也已經基本完成,已經有大約150多位專門針對專營店渠道的市場和培訓人員。對專營店渠道網點的建設即將全面鋪開,最終選取5000家左右合適的門店完成渠道佈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88

今年餐飲收入為何下降?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3237523
國家統計局於今天上午公佈了2月份的統計數據,2013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1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4%,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8001億元,增長10.2%。

12.3%的增長率,是自2011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增長率,也是2006年2月份以來的第三低水平,略高於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份11.6%的增長率。

查看原圖按消費形態分,1-2月份,除家具增長20.9%外,其它品類都在2成以下,家電、中西藥增16.7%相對較好。

而餐飲收入4030億元,同比僅增長8.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餐飲收入1278億元,同比竟然下降3.3%!這是為什麼呢?

看來,今年以來的消費數據並不理想,經濟增長又重新回到投資和出口的老路子上了。我的百貨股形勢不太妙,而餐飲業,很受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08

【風向標】尚德易帥,為何在此刻?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601

讓施正榮此刻辭任尚德董事長,海外投資者顯然是在賭中國的地方政府「不敢在兩會期間弄出事」,「這招太狠了」。

在2012年8月「辭任」尚德電力CEO後,2013年3月4日,施正榮又交出了董事長的位置。至此,這位曾經的中國新能源首富,在其一手打造的尚德帝國裡,僅剩下了董事一職。

事實上,此前,董事長施正榮對公司的實際影響力已被大大削弱——過去半年,尚德強勢的海外投資者已經牢牢握住了董事會5票中的4票,4對1的尷尬境地已讓孤身作戰的施正榮深感無奈。

過去半年,尚德陷入破產邊緣,施正榮、無錫市政府和尚德海外投資者三方展開了一場殊死博弈,至今仍難分難解。

如今,博弈已經到了最後的決戰時刻。鬥爭的關鍵是無錫市是否願意幫尚德償還即將到期的5.4億美元可轉換債券,這個決定最遲需在3月15日大限之前做出,倒計時只剩下最後不足10天。

而這將決定尚德的生死。

通常情況下,債券託管銀行將提前一星期即在3月8日前後通知債券持有人,債券即將到期,3月15日到期後的3個交易日內,債券持有人將收到債券本金及利息,倘若債券持有人沒有收到本息,尚德將構成違約,很可能面臨暫停交易,並進入債務重組程序。至今,已有的信息讓外界仍難以對最後結果進行清晰判斷。

3月4日,尚德宣佈更換董事長,此舉讓局勢稍顯脈絡,三方的博弈或已悄然升級成兩方的鬥爭——海外投資者與無錫市政府,焦點仍在於無錫的態度。

如果無錫市最終不對尚德施以援手,施正榮或海外投資者又無法償還5.4億美元可轉債的情況下,尚德電力最終將可能面臨破產——在中國商業史上,如此大規模的公司破產案往前可追溯至鐵本破產案,其影響不可小覷。

倘若無錫市決定施以援手,即通過當地最大國企無錫國聯出資約2億-3億美元,幫尚德贖回到期的可轉債渡過難關,卻又面臨潛在風險——至今為止,問題的解決仍以其中一方犧牲利益為前提,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美國人會不會得利之後,反過來讓子公司無錫尚德破產?」來自無錫市政府的知情人士表示擔憂,屆時,上市公司尚德電力不僅借無錫市政府之力順利償債脫身,還可能就此剝離背負了大量中資銀行債務的子公司無錫尚德,讓無錫市自食苦果。上述知情者分析,屆時,無錫市利益將受損,美國投資者完勝,「等於政府白幫美國人幹了活」。

而對無錫來說,尚德經此一役之後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受打擊,且本質上作為一家外資公司的中國生產基地,地方政府卻動用如此多資金挽救,是否值得?但若不挽救,地方政府是否能夠承受,這樣一家大企業倒掉後的連鎖反應?

在最後只剩下不到10天的時候,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擺在了無錫面前,精明的海外投資者打出了一張讓所有人都意外的牌——全國「兩會」。

上述人士稱,尚德可轉債問題的最後期限是3月15日,而全國「兩會」的閉幕時間是3月17日,海外投資者顯然在賭中國的地方政府「不敢在兩會期間弄出事」,「這招太狠了」。

外界難以揣測,這一意在逼無錫就範的動作,將置中國的地方政府於怎樣的痛苦掙扎中。

在無錫市與海外投資者的鬥智鬥勇之外,施正榮的角色也變得非常尷尬。

3月5日,施正榮發表了最新聲明,表示董事會廢除其職務是錯誤且非法的。這進一步將施與尚德董事會的其他董事的矛盾公開化,這一消息也粉碎了此前施正榮是「主動辭任」董事長的說法。

事實上,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2012年8月施正榮主動「辭任」尚德CEO,也是董事會高壓之下的被動之舉。

如今,施正榮的反擊讓其在無錫市和海外投資者雙方博弈中的立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接近施的人分析,這取決於哪一方更能確保尚德和他本人的利益,而面對如今的境地,他更多的是無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