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五力分析出現前。SWOT分析是最常被用的競爭態勢分析工具。它透過評價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競爭市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等四條路徑以決定戰略方法與定位。 SWOT分析並非不能再被使用,「但就是六十分的工具,」「你必須要有洞見。」湯明哲說。 洞見的差異,會讓不同的人,用同一套工具去分析一個產業,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只從表面資訊判斷策略,易入險境 以一九八○年代,星巴克(Starbucks)開啟連鎖之路時,美國正開始認為,咖啡是不健康的飲品,而當時,人們一天喝的咖啡量已經達到兩杯的飽和點。有人看來,這正是威脅點,但是,看在星巴克眼中,卻可能是機會,因為只要他們能提供更好的情境喝咖啡,就能改變人們對咖啡的看法,還會為一杯咖啡付更多錢。 只從字面資訊就判斷策略,很容易把企業推到險境。DRAM產業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九九五年,從SWOT分析看來,DRAM絕對是可以做的行業,PC產業正在高成長,需要更多DRAM是機會,台灣半導體業以台積電與聯電為首正蓬勃,不缺半導體製程工程師,且還有台灣錢淹腳目的優勢,唯一的劣勢是沒有設計圖,但可以用外購技術來解決。以當年台灣十二吋晶圓的生產技術,去做低階的DRAM產品,絕對可以賺錢。 面板、太陽能產業都是血淋淋例子 但是台灣卻沒有更深層看到,風險在價值鏈的分配問題。 簡單的說,廣達與仁寶等大廠的價值鏈風險,其實是在客戶身上,所以,若客戶開的價格低於成本,廣達頂多不接單,也不至於大賠,但是,DRAM產業結構卻不同,因為每生產一顆就要付出權利金,成本是固定的,但是,價格卻是被供需決定,風險完全沒辦法轉嫁。最後只能眼見獲利暴起暴落,但卻無計可施! 讓台灣慘賠的面板與太陽能產業,看來都是台商看到「大成長」(看到機會),判斷自己「有能力」(有製造優勢下)的簡單決策。 「策略其實是很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的!」湯明哲補充。SWOT分析只是基本步驟,後續若無法看更深,反還會誤導你進入險境。 【延伸閱讀】1分鐘看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在這個新任務,我有什麼強項? 劣勢(Weakness)我的不足處是什麼? 機會(Opportunity)外在環境看來,幫助這個新任務成功的機會是? 威脅(Threat)外在環境有什麼不利此任務的威脅? 1960年代由已故的史丹佛大學研究學者Albert Humphrey提出。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