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證券業協會盼港成金融「超市」

1 : GS(14)@2015-10-08 02:30:0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07/news/ec_ece.htm


【明報專訊】本港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一直只有股票及其衍生產品的交投活躍。新一任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表示,希望市場各界人士一同推動債券、基金等其他產品的交易平台,使香港成為各種金融產品的「超級市場」。

他透露,協會也有與港交所(0388)、監管機構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就發展交易平台進行溝通。其中,港交所則因為「中港基金互認」已經實施的關係,傾向先發展基金交易平台。

希望推動基金交易平台

繆英源指出,現時香港只有iBond的成交較為活躍,其他債券產品可以說是零成交,故希望推動更多債券產品的發展,如債券IPO等。

同時亦希望推動債券及基金交易的平台,並可由中央結算系統進行結算,讓投資者認購及贖回產品,以增加交投及活躍度,甚至如股票般買賣,惟一切仍僅屬初步概念階段。

繆英源還指,構建一個統一的交易平台,能使產品變得更加透明,方便投資者作產品比較。不過他相信,既得利益者如銀行,將會有較大的反對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74

蔡東豪盼港現「少年謝清海」

1 : GS(14)@2016-12-28 08:10:46

【本報訊】「隱形」近兩年的蔡東豪再執筆,為成名作《金錢之王》系列多添一冊,細述惠理(806)主席謝清海,如何由每晚賺3元的檳城摺報僮,持守投資價值,成為今日身家數十億的「股壇金手指」。蔡東豪希望今日的香港,仍能孕育幾個「少年謝清海」。記者:黃翹恩 石永樂



謝清海揀股有道,憑選中潛力佳的二三線股份,跑贏穩打穩紮的大型基金,今日已無人不識「股壇金手指」,不過,甚少人知道他19歲於馬來西亞檳城靠摺報紙養家,主管發現他休息時不談八卦,而是靜靜讀書,甚為賞識,讓謝轉任記者,而他決定來港,純因香港記者薪水高三倍。


謝當17年記者後轉行

17年記者生涯中,令謝引以為傲的報道,要數1984年港府宣佈港元與美元掛鈎,他亦從檳城街童,變為家住太古城的中產,已是他快樂的定義。1989年他毅然投身摩根建富轉任分析員,當時蔡東豪曾短暫與他共事。後來謝再轉任買方基金經理,1993年夥拍葉維義創立基金公司,幾次轉行都是不易下的決定。二人今年初重遇,謝爽快答應受訪,但因公事太忙,只夠時間予5次左右的面談機會。



年輕人「做唔到李嘉誠」

蔡形容,謝清海雖為移民,能在異鄉靠自己的才能發迹,香港人應為他驕傲。蔡本人亦在移民潮中入籍加拿大,自嘲是「永遠的外人」。兩個移民看今日香港,蔡東豪認為,今日的地產商再無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的優勢,「我睇死,你今日21歲,做唔到李嘉誠」。但若有志靠創業發圍,尤其在崇尚有能者居之的金融界,「有個少年謝清海的機會,絕對大過少年李嘉誠」。若有三兩個年輕人閱後有感「我都想做佢(謝清海)」,於願足矣。不過,蔡東豪強調自己寫的不是謝氏自傳,而是紀錄信奉人棄我取、不盲從大市的價值投資。金融海嘯後各國放水,資產價格已再無邏輯可言,謝清海卻依然堅信未來中國會逐步放寬金融管制,中產崛起、急於為資產尋出路,「鬆綁三成,我哋生意已經做唔切」。說得樂觀,蔡指國際大行均覬覦中國市場,香港早已「超班」的惠理,於中國成績仍有待考驗,「邊個十年後做得好?叫我落注,我覺得惠理有機會」。以他自己的嗜好為喻,若謝清海在跑一場4.2萬公里(42K)的馬拉松,今日「去到30K左右,過咗一半,有排未入直路」。


自嘲立場新聞資源緊絀

作者自己,又跑到多遠?近年主力發展網媒「主場新聞」,高舉民主旗幟,但佔領行動期間卻因「恐懼、誤判、愧疚」突然關閉。至佔領後期,以「主場」原班人馬,用「立場新聞」之名開業,至今剛好兩周年。不少人認為蔡在重要關頭離開,失信於人。蔡曾形容那是改寫其人生下半場的一年,甚至要處理其迷失的靈魂。潛藏兩年,蔡東豪嘗試以一個當年令他走進大眾的身份──作者,作為他人生下半場「熱身」,現在他有餘暇可全心寫書,故這本《金錢之王》是他休息至今,最「出力」作品。對於主場、立場,蔡自嘲於觀塘舊大廈設寫字樓,資源緊絀,員工卻始終相隨,「我上一世唔知做咗咩好事,今世遇到一班咁樣嘅人,咁dedicated(瞓身)去做一件事」。立場新聞會否再度突然死亡?「我一定會繼續做落去,直至,佢哋(同事)話頂唔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28/198789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86

申覆核港大生哽咽:盼港有公義

1 : GS(14)@2017-01-07 00:25:14

【本報訊】政府在未經諮詢下決定在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博物館,引來各方批評,有市民昨日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指該計劃未經諮詢,工程沒有招標,涉違反政府工程程序,質疑有利益輸送。申請人盧俊宇表示,入稟只為維護香港的法治,他更一度哽咽說:「我哋唔係有乜政治因素,我哋係希望香港有番個公義」。


質疑涉利益輸送


申請人盧俊宇為「JR團隊」召集人,他本身為港大法律系碩士生,其「JR(司法覆核)團隊」成員包括經常申請司法覆核的長洲居民郭卓堅,至於答辯人則是身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第19條,局方須就發展或營運藝術文化設施諮詢公眾,但盧指政府卻就建故宮博物館零諮詢,而工程沒有招標,直接欽點建築師嚴迅奇負責博物館設計,令人懷疑有利益輸送。盧指團隊成員都是普通小市民,沒有連繫任何組織,他們早前取得約3,500多個組織或個人聯署,欲透過司法覆核維護香港的法治和程序公義。盧相信案件能對事件展開調查,林鄭月娥亦將要答辯。他希望市民與他同一陣線,他哽咽說:「我哋唔係要有乜政治因素,係希望香港有番個公義,唔希望香港再嚴重落去。」盧在入稟狀要求管理局就建設博物館作公眾諮詢,及按程序招標。盧昨午入稟時,政府公佈就博物館項目作公眾諮詢,盧批評政府並非就是否興建博物館作諮詢,只是在興建博物館的基礎下作諮詢,故不認為政府是跪低或顯示誠意,他認為政府只是擔心有政治後果才作相應行動。案件編號:HCAL6/17■記者黃幗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6/19888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57

基金:中資生物科技股盼港上市 語言地理位置具優勢 業界憂港交所缺專才審批

1 : GS(14)@2018-02-04 20:52:44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農曆年後推出改革諮詢,相比同股不同權備受注目,投資界或更關注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可在香港另設專章上市集資。國內龍頭創投基金啟明創投及專投早期生物科技投資的德誠資本均表示,旗下有合適的項目可上市,特別是有「中國故事」的企業會選擇落戶香港。

明報記者 余慕恩

啟明創投醫療健康行業投資主管合伙人梁頴宇表示,組合中的微醫及瑞爾齒科均有興趣來港上市,但不便透露是否已啟動上市程序。德誠資本合伙人湯家榮亦稱,旗下投資的岸邁生物科技及Grail是潛在可於港上市的項目。

兩家基金旗下已有生物科技公司赴美上市,但都指出香港開放市場,對中資更有吸引力。梁頴宇笑言,內地老闆們不想長途跋涉每數個月飛往美國開會,亦「不太想講英文」,寧願來港上市。她指已多次向聯交所反映,需要加強熟悉生物科技的人手,獲得的反應正面,但市場上選擇較少,保薦人在這方面也「很弱」,她最近已請了個少數較有研究的投行人士「過檔」。

「中國故事」公司上市潛力大

她認為中國醫藥研發企業上市的熱潮是剛開始,她指對比美企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內地研發藥物的成本較低,平均需要3000萬至4000萬美元,與美企的30億至40億美元相差百倍,主要因為在內地進行臨牀測試較易尋找病人,工資水平亦較美國低。

至於在香港,較為業內人士所熟悉的是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大學教授盧煜明,他創辦的早期測試癌症技術公司Cirina,去年與德誠資本組合中的Grail合併,湯家榮表示這種具有「中國故事」的公司上市潛力較大。

投資靠專業知識 「不能靠散戶」

目前在港上市的醫藥企均是已盈利的公司,港交所在上月推出的諮詢總結中,初步為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訂下數項門檻,包括市值需達15億元、至少有一項產品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第一期臨牀測試、以及最少獲一名資深投資者參與等。

雖然FDA認可的臨牀測試可作把關基準之一,但數據顯示,通過第一期臨牀測試的藥物,只有約22%最終能推出市場、通過第二期測試的亦只有29%,意味產品有七成機會胎死腹中。梁頴宇認為,投資生物科技公司很大程度上靠專業投資者眼光及知識,「需要讀個PhD(博士學位),不能靠散戶」。

港需時建立生態圈助估值

一般投資者投資生物科技的風險相當高,湯家榮指美國已有一個較成熟的生態圈,為這些初期公司估值,方法包括計及同類藥種成功獲批率、臨牀數據、藥品的專利,或參考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同類公司估值、行內知名基金的參與等,香港或需要一段時間建立。

[上市改革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832&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