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造深圳的“種子計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050

(新華社/圖)
如果在一個城市里,垃圾桶都能改造成具備記錄分析垃圾、天氣乃至人流數據的“智能終端”,將會發生什麽?
這是深圳正在做的一個夢。要知道,深圳長達8900公里的城市道路旁,分布著16萬多個公共垃圾桶。
11月16日,在一個名為“城市夢工廠種子計劃”的深圳創新創業孵化計劃發布會上,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下稱“深規院”)拓展中心主任郭晨舉了上述例子。
“深圳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巨大奇跡……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和最成功的孵化器,”郭晨表示。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深圳培育了一大批象騰訊、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現在這些企業和城市規劃部門坐在一起,開始想辦法為這座居住人口近2000萬的大城市中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提供創新的“資源整合平臺”。
這是因為,隨著城市生活的日益豐富和多元化,公共服務產品的創意與創新,已經不再是政府部門所能承擔,而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公共創新”課題。
在這個首次亮相的城市創新“孵化器”計劃中,深規院與騰訊、華為、ADU、浪尖集團、深業集團和深能環保等七家機構,向全社會征集聚焦於城市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創新項目和創業團隊,入選項目將由七家發起機構聯合孵化。
與傳統創業投資模式不同的是,“種子計劃”並不強調融資這樣的“傳統創業服務”,而是著眼於開放資源優勢與技術支撐平臺,為有誌於提供城市級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創業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要素資源整合”。
無論是華為開放的ICT技術,騰訊的雲與互聯網入口,還是浪尖的全流程硬件研發系統或深規院的城市公共產品規劃構建能力,這些稀缺的“能力資源”具備著強大的吸引力。
據發布會現場介紹,第一輪“種子計劃”申報截止日期為2015年12月30日,目前已有部份項目申報,同時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與深圳大學創業園也率先成為“種子計劃”的孵化資源對接企業。
“我們在此向全社會的創業團隊和同業機構發出邀請,”郭晨表示,種子計劃最終的項目推介會向全國所有同業機構開放,入選的創業團隊也可以跟平臺之外的創投和孵化機構對接,“種子計劃的目標不是要做一條盈利型的創投產業鏈,而是為城市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創業平臺。”
深圳:財政突然多了一千億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467

中國最富的城市之一深圳,也走在政府預算改革的前沿。 (CFP/圖)
深圳不僅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兩本賬,而且一次性“盤”出了上千億的財政存量資金。但這筆錢如何納入政府預算,如何花得有規矩,卻讓其頗為煩惱,不得不將“賬本”一調再調。
這種大規模的預算調整,既暴露了預算調整空間的界線模糊,也反映了預算與經濟、社會發展中許多現實的沖突。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預算法施行一年來,在預算調整與公開等諸多方面給政府的錢袋子套上了“制度籠子”,也帶來新的挑戰。今年預算收入增長和預算調整幅度均“超常”的深圳,提供了一個觀察的樣本。
一次性“打掃”出一千億
深圳一次性“打掃”出了與年度政府性基金收入規模相當的“沈澱資金”,存量資金規模之大,令預算委員們感到震驚。
2015年11月18日,深圳市財政委在網站上公布了一份財政預算調整報告。
湊巧的是,恰在此前一天,南方周末記者向深圳財委遞交了采訪提綱,希望了解深圳財政預算中多出來的一筆資金情況。
這份於10月27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的預算調整報告顯示,此次調整中所涉及的數百億資金,主要來自按照國務院要求“清理盤活”的財政存量資金,及部分重大預算項目的調整。
實際上,據調整報告顯示,2015年深圳市“應盤活”的財政存量資金高達1245億元之多,其中除200億元預留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歷史欠繳資金”因上級部門有異議而被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外,其余1045億元“已納入年初預算安排”,並經人大審議通過。
但這筆千億規模的“存量盤活”資金中,年初預算中所安排的8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有重大調整:600億元被調整用於政府新增投資項目,其中約460億元投入地鐵三期建設及其他基礎設施投資,其余資金被納入統籌安排。
做出如此重大調整的高達800億元規模的“政府引導基金”從何而來?為此南方周末記者特別查詢了這一“政府引導基金”的預算內容。
該基金的預算內容首次出現在今年5月30日的深圳“兩會”上,由時任財政委主任喬家華所做的預算草案報告顯示,201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總收入1036.3億元,同時按照國務院全面清理財政存量資金的要求,將清理出的1045.3億元納入2015年預算安排。
這意味著在深圳市的“財政庫房”中,一次性“打掃”出了與年度政府性基金收入規模相當的“沈澱資金”。
令預算委員們感到震驚的,是此次清理出的存量資金規模之大。
深圳市財政委預算處處長舒毓民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今年深圳財政預算的變化確實比較大,但所謂存量資金也有不同的性質。比如,有的重大項目建設投資期長達5年甚至7年,整個項目投資高達100億元,但第一年它只能花1億元。在傳統預算管理模式下,這100億元的項目預算必須一次到位,那麽第一年花不掉的99億元就變成了閑置的“存量資金”。
而按照國務院此次清理存量資金的要求,兩年以上未動用的結轉資金就必須盤活,所以包括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部分長期項目的專項資金,都按照要求納入了財政統籌預算,由此形成了千億規模的財政調入資金。
他說,“實際上這些資金以後還是要撥付到相應項目中去的。”
“做賬”難題
由於此前傳聞未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的“清理資金”可能被中央財政上收,因此政府部門都很緊張,只好“暫編名目”納入了預算,直到這次調整才把相關資金落到實際項目之中。
如何把這一千億從政府錢袋子里打掃出來的巨資納入預算安排,成為了考驗深圳財政當局預算管理能力的艱巨挑戰。
早在今年“兩會”前,深圳就開始為此作打算了。
一位深圳市人大代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由於此前傳聞未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的“清理資金”可能被中央財政上收,因此“政府部門都很緊張,趕緊搞了個項目先納入預算”。
這一說法得到了深圳人大預算委委員劉魯魚的證實,“當時這800億基金預算一出臺,就在預算委引起了強烈反應,幾乎每個人都反對。”原因是“產業引導基金”就是以前的“專項基金”,實際上主要是用於企業補貼的,這種補貼由於缺乏合理標準和透明性,發生過許多“騙補貼”式的腐敗案件。
“但當時如果不編個名目出來,就可能被中央財政收回去。”在這種情況下,預算委員們無奈地接受了這一“暫編名目”的預算,直到此次預算調整才把相關資金落到了實際項目之中。
在多年致力於推動政府預算公開的NGO“政府預算觀察”創始人吳君亮看來,此次深圳清理出的財政資金規模之巨,以及中期政府預算調整之大,已經不
能簡單看成“小金庫”的問題,“它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政府預算的權威性、科學性與合法性”。
在新預算法修訂討論時,吳君亮就曾建議,在預算調整程序中對人大常委會所審批的預算調整規模設置額度限制,超過一定規模,不能由人大常委會內部審議通過,而應提交人大全體會議表決。
“人大常委會的預算調整審批幾乎是一個閉門作業的過程,公開性和透明性都有待加強。”吳君亮強調,如果預算調整過大,全體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審議的政府年度預算就可能被架空,“如果出了問題,誰來承擔相關的政治責任與經濟責任?”
盡管他的這一建議未能體現在新預算法之中,但新預算法對預算調整的範圍和程序還是做出了明確的限制與規定:除了對必須報人大常委會審批的四種預算調整情況加以限定外,並要求各級政府在預算調整方案提交人大常委會審批前30日,將預算調整初步方案提交本級人大專門委員會進行初步審查。
但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下滑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等多重考量下,國務院發文力推的“財政資金統籌安排”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令大規模的預算調整與預算法規定內的預算調劑之間,本來就不夠清晰的政策邊界更加模糊。
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賬本之後
土地和國資“賬本”中,除了隱藏著此前多年不透明運作模式下的違規操作,還暴露出宏觀管理體制的“內部沖突”,再加上還得在預算平衡和經濟轉型發展間權衡,很多地方都面臨調整。
預算調整,很多時候看起來也有其原因。特別是,隨著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預算法正式施行,在預算公開、全口徑預算、預算調整等諸多方面作出了新的規定,政府預算的每一步都必須更為細致、公開。
2014年,深圳開始推出全口徑預算。也就是將所有類型的財政資金收支都納入統一管理體系,把之前遊離於預算外的政府收支也納入預算。
在此之前,政府提交人大審議的僅是一般公共預算。劉魯魚認為,在人大代表們的多年監督之下,深圳這本賬已經“比較幹凈,不容易出大的問題”。
深圳市財政委9月中旬公布的2014年政府決算報告顯示,政府在過去一年中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66.6億元,用於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19類支出項目。
而“全口徑”中的另外一大塊,是主要由土地和房地產收益形成的政府性基金:在2014年收入686.6億元,支出215.9億元,大多用於土地整備和基礎設施建設,至2014年底結余416.5億元。
這是深圳首次打開土地和國資經營兩本賬。在劉魯魚看來,這對預算監督尤為重要,“從全國範圍來看,土地和國資管理體系都是腐敗和違規案件高發區,這跟它們多年以來不透明的運作模式有很大關系。”
深圳的土地和國資管理模式在全國走在前列,“但這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問題。”劉魯魚坦言,除了部門利益和個體腐敗等因素外,還有一些是跟宏觀管理機制的內部矛盾與沖突有關。
“比如深圳國企大多都是上市企業,按道理應該更加便於監督。”但劉魯魚認為深圳的國資經營預算恰恰是“編得最粗的”。
多方調研後,他發現這一現象背後存在著某些“制度沖突”:按照證券法規定,上市國企必須在年報中披露經營數據,年報公布的時間往往是在每年兩會之後,這使得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無法看到據年報經營數據編制的國資經營預算,“這種證券法和預算法兩個上位法的沖突,應該由中央層面重視並協調解決。”
2014年的深圳國資經營決算顯示,當年國資經營收入22.18億元,按10%的上繳比例計算,實際上政府收入僅為2億元左右。“5000多億的國資規模,政府收益只有2個億,明顯不合理。”劉魯魚表示,但在看到詳細的國企經營數據之前,預算委員們也無法判斷“不合理”在什麽地方。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期間獲得的深圳國資經營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市屬國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87億元,增長28.5%;利潤總額353億元,增長69.1%;已交稅金總額229億元,增長74.8%。
今年國資收益為何劇增?據國資部門內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這跟去年底市屬國企國信證券上市有很大關系。而這類國資“資本經營”收益應如何納入合理的預算管理,顯然也是包括深圳在內的各地政府共同面對的課題。
同樣令預算委員們“頭疼”的,還有以土地收益為主的政府性基金預算:隨著房地產行情的波動以及土地出讓計劃的變更,各級政府土地性收入波動極大,年度之間幾乎沒有可比性。同時也造成了預算和結算數差距極大,“這就造成很大問題,你讓預算委員們怎麽審?”劉魯魚說。
南方周末記者在結算報告中發現,由市本級財政代編預算的四個新區均出現因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而被迫依賴上級財政補助和預算規模大幅縮水的現象:其中光明新區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預算下降77.88%;而在2015年預算調整方案中,又因“高鐵綜合體項目用地”出讓收入未實現,導致預算收入從年初預算的51.45億元調整為11.48億元。
對正在主持光明新區綜合發展規劃編制的劉魯魚來說,新區預算規模的大幅縮減讓人擔憂。因為它們代表著深圳經濟未來升級轉型的產業空間,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和為短期預算平衡而盲目出讓土地,可能會使它們成為粗制濫造的半拉子工程。
“對建設階段的新區簡單地要求其‘預算平衡’,並不合理。”劉魯魚說。

2014年底,市屬國企國信證券上市,加之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使深圳金融國資今年的收益劇增。 (CFP/圖)
預算究竟向誰公開
“最大的變化就是預算公開”,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眼睛盯住預算,並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深圳政府部門在編制預算的時候也越來越小心,“不敢有問題”。
就在深圳公布此次“超常”預算調整的一周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也公布了一組“超常”的數據:在今年1-10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深圳的預算收入增幅高達26%,貢獻了全省公共預算收入增量的一半以上。
但在劉魯魚看來,這一令其他地方羨慕不已的經濟數據,只是深圳多年高速增長中的“舊常態”,而真正的變化還是深圳市全口徑預算的編制和公開。此後,預算監督模式,從傳統的“內部質詢”變成社會監督。
“最大的變化就是預算公開。”當南方周末記者問其擔任十多年預算委委員的感受時,劉魯魚沈吟片刻後這樣回答道。
“人大預算委就十幾個兼職委員,即使加上四百多名人大代表,要監督數千億元規模的政府開支是遠遠不夠的。”劉魯魚說,預算公開的意義不在於向人大預算委委員公開,而是向全社會公民、納稅人公開,“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意義”。
他坦承,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眼睛盯住預算,並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深圳政府部門在編制預算的時候也越來越小心,“不敢有問題”。
舒毓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今年新預算法修訂後正式實施過程中,他真正感覺到沖擊和影響“特別深遠”,“除了具體的法規條文之外,我覺得最本質的改變,是在政府理財和預算管理理念上真正體現出了作為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必須向納稅人負責的理念”。
為建立起“預算責任”意識,深圳今年推出了一項規定,即讓各預算部門法人為部門預算報告簽字——不是打印,而是手簽。
舒毓民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變化,卻發揮了出人意料的影響,“我們編預算時,有預算單位的負責人找到我們說,某筆預算的錢我們不要了,因為他知道要了這個錢自己是要負責的。”他說,“過去各部門一把手只管業務,不一定關註財務和預算上的事,但你真讓他簽字的時候,他就緊張了。”
劉魯魚認為,隨著預算公開機制的完善和推進,深圳已經到了考慮下一步改革的時機:那就是“預算參與”。
“我曾經開玩笑說,政府預算編制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劉魯魚笑稱,在這個大食堂中,政府這位“大師傅”端出什麽菜,社會公眾和人大代表只能選擇“吃或不吃”(投票贊成或反對),但卻沒有“點菜”的權利。
在多年預算委委員的任職經歷中,劉魯魚所看到的預算項目中,“由委員或人大代表提出的,幾乎沒有或者很少”。而作為政府部門,似乎又天生喜歡“修橋修路”式的投資項目,“包括許多民生類預算,實際上也是投資項目”。
作為改革前沿的深圳政府預算編制,未來能從傳統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變成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有“點菜權”的“精品餐廳”,這是劉魯魚在未來的預算委員生涯中最希望看到的變化。
21 Mar 15 - 深圳燃氣(601139) 全年業績
深圳燃氣(601139)天然氣銷量增速自2011年達到頂峰後,近兩年進入了穩定增長期。 主要原因是深圳市經過了2009年至2011年年3年的大幅擴張,存量用戶(民用+商用)已完成煤改氣, 而難度較大的居民區改造進程較慢,增長相對有限。 未來深圳市天然氣銷量增長主要看鍋爐改造,電廠,以及下遊LNG加氣站市場的拓展。
就居民氣化率而言,目前深圳居民氣化率在42%左右,與發達國家79%的比率仍有很大差距;就管網覆蓋率而言,目前深圳關內地區覆蓋率已達到90%以上,而關外覆蓋率僅略高於40%,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到2015年覆蓋率將提升至55%。 目前深圳市場仍有500個左右的鍋爐未完成油改氣工作,若這些鍋爐全部改造完成,新增管道燃氣需求量2-3億立方米/年。 深圳地區鍋爐油改氣將釋放管道天然氣需求。
另一方面,公司已與鈺湖電力、寶昌電力以及南天電力三家電廠簽署了天然氣照付不議的供銷協議,還與深圳能源簽署了電廠購銷意向書。 2013年公司電廠燃氣銷量達到3.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6%。 目前燃氣電廠盈利一般,若然政府補上燃氣上網電價的補貼,電廠用氣量上升將帶動深圳燃氣(601139)燃氣銷量增長。
市場預測公司未來2年(2015~2016)每年盈利增長10%-12%,未來2年的每股盈利分別為0.40元和0.44元左右。
公司於1月發布了2014年度業績快報,每股盈利0.36元,符合預期。
■
24 Nov 14 - 深圳燃氣(601139) 中期業績
深圳燃氣(601139)深圳燃氣(601139)是城市燃氣企業,主要業務包括管道燃氣、液化石油氣和瓶裝液化石油氣零售三大板塊,其中管道燃氣業務系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公司收入、利潤重要來源。
2009-2013年間,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由38.16億元增至84.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2.1%,其中管道燃氣規模複合增長率為32.7%,業務佔比升至5戍 ,液化石油氣複合增長率為12.4%,業務佔比縮至28%,瓶裝液化石油氣降至8%。 2013年,管道燃氣對毛利的貢獻率達到70%,第二大業務液化石油氣批發僅貢獻4%毛利。
除了在深圳,公司亦在公司已在江西、安徽、山東、江蘇、廣西、廣東、內蒙古、湖南等六省二區拓展了34個異地項目,取得了22個城市的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經營管道燃氣業務。

公司簡介 | 深圳燃氣(601139) 主要在深圳地區從事銷售及分銷氣體燃料及相關產品以及燃氣接駁業務。 |
市值(人民幣) | 225.81億元 |
現時股價 | 11.39元 (2015-03-20 收市價) |
市盈率 (倍) | 31.64倍 |
每股盈利(人民幣) | 0.36元 |
市帳率 | 4.16倍 |
每股帳面淨值(人民幣) | 2.74元 |

深圳燃氣(601139)全年業績深圳燃氣(601139)1月8日發布2014年度業績快報,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95.32億元,同比增11.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20億元,同比增長1.83%;每股收益0.36元。報告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的淨利潤7.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86%。
深圳燃氣稱,淨利潤增長較快主要是公司主營業務天然氣銷量增長較快。公司2013年確認處置房產的非經常性收益9255萬元,而2014年度無此項收益。
市盈率,股息於2014年度,股東淨利潤上升1.8%至7.20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股東淨利潤上升16.9%至7.08億元,基本每股盈利0.36元,與2013年度相同。 深圳燃氣(601139)現價人民幣11.39元,市盈率31.64倍。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股東淨利潤上升16.9%至7.08億元,符合預期。
預期2015年每股盈利0.40元,預期市盈率28.5倍。
2014年11月 估計深圳燃氣(601139)2014年上半年每股盈利為人民幣0.22元,2014年每股預期盈利0.36元。
■
24 Nov 14 - 深圳燃氣(601139) 中期業績
股價走勢1年圖:

3年圖:
近年業績摘要營業額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1年 營業額 | -- | 81.12億元 |
2012年 營業額 | -- | 89.68億元 |
2013年 營業額 | 40.71億元 | 85.75億元 |
2014年 營業額 | 46.24億元 | 95.32億元 |
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1年 盈利 | -- | 4.05億元 |
2012年 盈利 | -- | 5.28億元 |
2013年 盈利 | 5.03億元 | 7.07億元 |
2014年 盈利 | 4.43億元 | 7.20億元 |
每股盈利(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1年 | -- | $0.200 |
2012年 | -- | $0.270 |
2013年 | $0.250 | $0.360 |
2014年 | $0.220 | $0.360 |
參考:
1. 深圳燃氣 601139 業績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5-01-08/601139_20150109_1.pdf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4-10-08/601139_20141009_3.pdf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4-10-21/601139_2014_3.pdf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4-08-14/601139_2014_zzy.pdf
http://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4-08-14/601139_2014_z.pdf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深圳城市更新恐惹「官商勾結」
近日媒體報道多宗新樓盤撻訂個案,二手大型屋苑則呈「冰封」狀態。據聞,一河之隔的深圳寶安區龍華,18個月樓價升了80%,去年每方米逾18000元(人民幣.下同),現已漲至每方米32000元。內地安居網顯示,過去12個月龍華平均樓價上升超過47%。
筆者未知深圳樓市是否交投熾熱,但2010年至今年7月,已批准立項的《城市更新計劃》共315個,擬拆除重建的用地面積超過2292萬方米【表】。所謂「城市更新」即舊城改造,類似香港的舊區重建,但深圳的項目規模大很多。本周不談股票談樓市,除了港人一直以來喜歡買「磚頭」,本地上市公司亦開始沾手深圳的城市更新計劃。
萊蒙國際(03688)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深圳水榭花都已於2014年10月訂立合作框架協議,向負責南山區沙河街重建計劃的項目公司提供2.2億元的股東貸款,年利率16.5%;昨天更進一步公告,落實為項目公司的2億元金融貸款作擔保。 亞洲資源(
00899)於2月公告,向金馬控股收購深圳招商安業投資發展15%股權,至7月31日再收購20%股權,增持至35%股權,總代價3.8億元。該項目公司的大股東為老牌央企招商房地產,持有51%股權,涉及項目是深圳布吉市三聯的城市更新計劃,總建築面積約96萬方米。
上市公司有資源,涉足內地房地產並非奇事。吸引筆者目光的,是深圳於8月初為《城市更新條例(草案稿150731)》徵集內部意見,指部分建議借鑑香港。媒體報道後引來廣泛評論,其中有指可能違反法治,草案中最具爭議性的兩點:
(1)釘子戶少於5%,發展商可向區政府申請強制徵收;
(2)以房換房的拆遷賠償比例介乎1比1至1比1.3,並以套內面積計算。
關於釘子戶,雖然香港有「收購舊樓超過90%業權後,可申請餘下10%作強制拍賣」的條例,但這是指同一個不可分割地段(例如一整棟樓坐落在同一地段,由多個單位分享大廈業權),而且尚有若干限制。深圳的城市更新項目佔地面積廣,很多是農村改造;所謂95%原戶主已簽署拆遷賠償協議,並非按不可分割的地段計算。某些村屋樓齡只有10多年,若坐落在城市更新規劃範圍內,即使整幢樓宇只有一個業主,也會受草案的強制徵收影響。另外,強制拍賣香港是由土地審裁處判決,深圳的草案則建議區政府直接徵收後賣給發展商。
所以,內地草案和香港的強制拍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至於拆遷賠償比率,由於不屬於公共利益性質(很多項目重建為大型私人屋苑),賠償比率應由買賣雙方自行磋商,而不是由區政府釐定上下限。而且深圳的樓房價格普遍以建築面積計算,大部分人沒有「套內面積」的觀念。有媒體報道,該城市更新條例草案,就似為木頭龍小區的舊城改造項目而設──已有93%原戶主簽署1比1.3拆遷賠償比率的協議;又有評論指2011年國務院出台的《各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重申政府作土地徵收要把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嚴格分開……
習主席致力打貪的決心有目共睹。早前深圳市部分私人發展物業地盤被查封,有上市公司至今停牌未復牌,顯示市政府配合打貪行動。這次的《城市更新條例》草案,旨在加快推動城市更新項目,出發點是善意的,卻容易惹來「官商勾結」的批評,而且關連本港上市公司。
尤其亞洲資源收購的招商安業股權,大股東是央企,即國有資產。央企和私企合作開發舊區為大型私人住宅項目,仍處於收購階段,而深圳市政府的城市更新條例草案硬性規定賠償比率,又建議針對所謂的「釘子戶」直接進行強制徵收,難免招人口實,且存在利益衝突。
CES有哪些值得關註的深圳企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877.html
CES有哪些值得關註的深圳企業?
一財網 王思琪 2016-01-10 21:29:00
在無人機、傳感技術等方面,深圳企業展出的最新技術產品對比歐美公司並不遜色。
中國科技逐步攻占美國消費電子展(CES),而在中國軍團中,來自深圳的科技公司占據絕大多數。根據CES提供的的在線參展商名單,在今年的CES的4119家參展商中,共有1300家中國廠商參展,其中652家來自深圳,占比超過50%。而在去年CES展上展出的深圳企業只有470家。
在無人機、傳感技術等方面,深圳企業展出的最新技術產品對比歐美公司並不遜色。
無人機
如果跟外國人說起深圳智能硬件,最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無人機。這屆CES上,無人機仍然是大眾關註的焦點。此次展覽為無人機開辟了2300多平米的展示空間,較去年擴大兩倍。
深圳無人機大疆在本次CES上有兩個展臺,分別位於主展區和中心廳,前者面積232平方米,後者面積93平方米,主展區展位顯眼。今年大疆發布Phantom3 4K版以及“悟”黑色版兩款產品在原有基礎上對功能進行改動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jpg)
零度無人機
深圳零度今年在CES上除了發布了明星產品探索者的升級版探索者2、概念新品探索者Xtreme外,還聯手互聯網巨頭騰訊,發布了雙方共同研發的首款主打便捷體積小巧的無人機產品空影YING。
探索者2各個模塊都做了大升級,配置4K級別攝錄,720P/1km圖傳,大容量鋰電等功能。還有自動避障技術,該項技術采用紅外原理,能夠實時探測周邊障礙物,在無人機處於操作者視覺盲區時亦能夠實時提醒,並主動做出避障反應。
.jpg)
可折疊無人機
除了零度和大疆,另一家深圳無人機品牌普宙無人機(Prodrone)發布了可折疊無人機,獲得CES創新獎,這款產品動力系統能夠提供最大3.8公斤的起飛重量,智能跟拍模式可以讓使用者不用過多地幹涉無人機的飛行而智能跟隨被拍攝物體進行持續拍攝,遙控平臺上配有平板支架,畫面支持多平共享,兼顧互動娛樂及協同工作的需要。
柔性顯示技術
作為下一代智能硬件核心技術,在本次CES上,三星、LG都展示柔性屏技術。
除了手機屏幕,柔性顯示技術能夠運用在智能家居、汽車等多個行業產品中,進一步改進智能硬件技術。
深圳柔宇科技成立於2012年,以研發0.01毫米柔性現實屏為人熟知。本屆柔宇第一次參加CES,展位達到400多平方米,展示獨創全透明柔性傳感器,在智能家居等7個領域的應用,涉及臺燈、背包、水杯和電話等智能家具以及穿戴產品。
“柔宇的柔性傳感器不僅具有良好的傳感性能,還兼備極佳的柔韌性。”柔宇科技公關告訴記者。
.jpg)
汽車中控臺
在這次CES上發布的弧形汽車中控是柔宇柔性電子大規模應用實例中產品,整個弧形屏幕沒有任何物理按鍵,將傳統汽車中控臺的顯示、按鍵等全部集於一體。可根據用戶需要進行彎曲,這款產品最核心的部件正是柔宇獨創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它不僅可應用於中控臺,還可應用於汽車內的方方面面。
.jpg)
柔性傳感智能開關
開關自動感應手勢:單手指觸摸開關,照明燈亮起一盞;三根手指觸摸,照明燈亮起三盞;五指觸摸開關,照明燈亮起五盞。通過手指在開關上觸摸時的靠攏和分開手勢,可調節燈的明暗程度。
.JPG)
傳感智能騎行背包
這款騎行背包是柔宇的柔性電子傳感器應用在戶外運動的產品。背包背面是一個LED發光陣列,可顯示左、右等方向甚至愛心、笑臉等信息。通過集成柔宇柔性傳感器的背帶的簡單的向左、向右、向上、單擊等操作控制背面LED左箭頭、右箭頭、上箭頭、愛心等符號信息。戶外轉彎只需輕輕一滑背帶就給自己上了道安全保險。更重要的是,這款產品清晰地指明了透明柔性智能傳感器可以隱形於各種衣服、鞋子內,變成真正的可穿戴電子。
.JPG)
透明鍵盤
看到圖片上那一塊看似鍵盤膜的透明薄膜了嗎?那不是鍵盤膜,那是應用了柔宇獨創的柔性傳感器的可卷曲鍵盤,鍵盤可以通過卷曲來被收納進底座之中,底座還是一個移動電源,且具有藍牙音箱的功能。
本屆CES將成為歷年中國企業占比最高的一屆。據長城會的統計,在本屆參展企業中,深圳企業占據了整個中國參展團的半壁江山。而從全部城市的數據來看,廣東省依靠深圳市的地位,總量達到了853家,占到了全球總數的20%之多,而剔除掉深圳的652家,其他幾個城市參展企業數也到了201家,依然占據榜首,其中,在展會期間多家深圳企業獲得CES技術創新獎。
智能手機
酷派在CES上全發布了全新LOGO、VI,並展出酷派鋒尚MAX。這款產品外觀跟蘋果相似, 不過價格比蘋果便宜許多,鋒尚MAX獨有雙系統安全技術、雙微信功能。 今年元旦期間,酷派就曾為新年征戰美國市場做出預告,一則“Meet the new Coolpad”(遇見新酷派)的大幅廣告曾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

酷派鋒尚MAX
可穿戴產品
華為與世界頂尖奢侈品品牌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女性專屬AndroidWear 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Jewel and Elegant。 采用44mm圓形表盤,經典手表設計。表盤采用藍寶石玻璃鏡面,及最高像素密度的顯示屏,擁有最佳顯示效果與耐防刮性。整體不銹鋼機身,源自意大利的白色與藍色鱷魚紋小牛皮表帶,預裝了超過40種初始設置的表盤圖案,其中包括10余款女性專屬圖案。

HUAWEI WATCH Jewel and Elegant
編輯:彭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