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融創未能全面接盤 佳兆業債券重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60

2月1日晚,融創中國與佳兆業雙雙發布的公告顯示,融創將收購佳兆業在上海的4家項目公司股權及股東貸款,總價近23.75億元。由於融創未全面接盤,佳兆業美元債券出現下挫。

佳兆業價值5億美元、票息10.25%、2020年到期的債券價格重挫9.2%至64.8美分,收益率則飆升至22.7%。

佳兆業去年12月初先後傳出其於深圳的多個發展項目遭鎖定或限制,而自郭英成家族減持股權予主要股東生命人壽後,郭英成辭去公司主席,副主席兼執行董事譚禮寧及首席財務官張鴻光亦於12月底請辭。

郭英成的離去觸發公司第一宗違約事件--由匯豐借出的4億港元定期貸款融資須提前還款。這引發漣漪效應,佳兆業本月初未能如期償還一筆於2020年到期美元債券約2600萬美元的應付利息,並將延期至2月9日償付,倘公司屆時仍未能支付利息,其將成為首家離岸債違約的內房公司。至於4億港元定期貸款則獲得匯豐銀行免於追究的處理。

自從上個月起負面消息纏身後,佳兆業債券的價值一度縮水三分之二。不過在近幾個交易日中,債券價格有所回升。

Asia Investment Advisors Ltd主管Dilip Parameswaran向彭博通訊社表示,

海外債權人目前最大的關註點在於融創的介入是不是僅限於項目收購。如果是那樣的話,海外債權人將沒有太多的受益。

對於本次收購,融創中國表示,公司一直堅持區域深耕戰略,已經在所布局的京、津、滬、渝、杭等區域取得優勢地位,公司相信收購協議及項下擬進行的交易將進一步擴大公司在上海區域的市場份額,並鞏固公司在上海區域房地產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董事(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認為,根據收購協議進行收購事項及其項下擬進行的交易乃按正常商業條款進行,有關條款屬公平合理,並符合股東的整體利益。

而佳兆業方面則表示,經計及該等出售事項的總代價、股東貸款金額、項目公司的投資成本及相關交易成本後,估計該等出售事項的所得款項凈額將約為237493.7萬元,而集團將因該等出售事項錄得虧損約4390.4萬元。

佳兆業發言人Frank Chen表示,出售上海項是為了獲得流動性。

此前,市場曾傳聞融創擬接手佳兆業創辦人兼主要股東郭英成家族所持的佳兆業約49%股權。不過融創最終並沒有對佳兆業進行上市公司層面的股權收購,而是選擇了項目收購的方式。

佳兆業股票目前依然處於停牌之中,暗示可能會有更多的消息有待公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90

歐央行暫停希臘債券作抵押品時享有的評級豁免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81

周三,歐央行宣布,將暫停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時享有的信用評級豁免權,這表明希臘債券無法作為合格抵押品。當前希臘國債為垃圾級,依靠“評級豁免權”獲得歐央行廉價融資。

ecbgreek

歐央行在聲明中稱,歐央行管委會將暫時撤銷希臘債券的信用評級豁免權。當前不能認定希臘援助計劃會得出成功的評估結果。歐央行該決定符合現存歐元系統規則,不會對希臘金融機構作為“交易對手方(counterparty)”這種狀態有影響。該決定將從2月11日起實施。

歐央行宣布這項決定,正值希臘與債權人就債務問題展開激烈談判之際。歐央行此舉旨在給希臘政府更多壓力,以在救助計劃上達成一致。

當前,希臘國債的信用評級為垃圾級,低於歐央行設定的最低要求,希臘銀行業依靠“信用評級豁免權”,在無需信用評級的情況下,將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以此來獲得歐央行廉價融資。

不過,希臘銀行業仍可通過歐央行緊急貸款計劃(emergency lending program)獲得資金。在該計劃下,貸款的信用風險存留在希臘央行財務報表上,該類融資的成本較此前要高。

消息出臺後,歐元下跌,黃金上漲,道指回落100余點。

eurusd

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商務總編Pritchard表示,歐央行此舉相當於把希臘“丟進狼群”,這是種純粹政治性的做法,並非出於經濟考量,只有各國首腦才有權讓一個國家退出歐元區,歐洲央行搶在歐盟委員會之前行動犯了大錯,豁免權最終只是個幌子。

據CNBC報道,Lindsey Group首席市場分析師Peter Boockyar稱,該消息可能會嚇跑儲戶,導致希臘銀行業存款進一步流失。如果希臘政府能夠與“三駕馬車”達成協議,相信歐洲央行將會再次恢複這個豁免權。

TrendMacro公司首席投資官Donald Luskin表示,歐洲央行該措施實際影響不算太大,特別地,周三早些時候,歐洲央行已經授權希臘央行使用“緊急流動性救助”來給其銀行業提供所需資金。如果將周三的兩個消息合在一起看,那麽會發現是希臘政府而非歐元系統為抵押品負責。不過,希臘銀行業仍可能面臨存款嚴重流失的局面,屆時需要動用融資機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00

如何使用債券及股票的投資工具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5.html

多月前止凡收到blog友的一個問題(如今累積要「找數」的文章數目看來越來越多了),話題有關一對孖公仔的投資,即債券與股票。blog友話曾經有坊間投資導師簡單地定義了債券及股票的投資操作,認為債券是拿來賺息,股票應該拿來賺價差,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羅渣留言:

近來去上坊間的投資堂,導師提及若他要收息的話會用債券或債券基金,股票則是用來賺價。而且債券或債券基金可以用來向銀行做抵押品, 再借以後倍大收取的利息。但因為債券或債券基金價格也會波動(雖然比股票細),我也有同樣疑問,債券(或債券基金)和股票兩大類工具應如何使用?真的很想向止凡先生求教。止凡先生,先向你說聲謝謝。


止凡回應:

你的導師所提的觀點我並不完全認同,這裡也有不少blog友拿股票來賺息,不知多自在,把債券及股票簡單地定性為賺息及賺差價的投資,好像有點而那個吧。

討論如何使用債券及股票的投資工具是更深一層的考慮,讓我有時間也可以分享小弟愚見。


後記:

從以上的回應,大家可以估計到我是不認同該投資導師的概念,即債券是拿來賺息,而股票應該拿來賺價差。我應該從來都沒有投資過債券,對債券的操作亦沒有深入研究,所以較為偏面,但不投資債券還是有原因的。

首先,當然是「不熟不吃」,不認識的不投資,整個工具都沒有深入研究了解過,又怎能把血汗錢投進去呢?其次是多年前曾經看過Jeremy J.Siegel的著作《Stocks for the long run》,當中分析了過去200年不同投資工具的回報,債券不是最好的。還有一個要點,在我投資最活躍之年期,都不是高息年代。

我認為投資債券與否(垃圾債博價格升值的另計),與當時息率有莫大關係。股票跟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很大關係,公司表現很好,這應該選擇投資公司的股票,當然,穩當的公司,其債券也有投資價值。但要留意,在息率高的環境,做一般生意的公司會遇到融資較困難,生意成本又會增加,盈利能力在高息環境都受影響。由於公司盈利受影響,可能派息不那麼闊綽,影響股票價值,其價格亦相應其股息率而下降也說不定,尤其在超高息環境,不是股票投資的好時期。

相反,債券在超高息環境則十分吃香,試想想,如果回到80年代,銀行存款利率都有15厘,債券回報能只得1厘2厘嗎?不可能吧。記得林森池大師也說過,在當年全副身家訓身買入債券,因為什麼也不用做,已經穩收20厘上下的回報,而債券的回報不像股息般會隨公司表現而浮動變化,只要債券發出機構沒有破產,所買入時的債息回報就定了。

所以,在我心目中一個簡單的概念是,息率高年代,做生意困難,最適合做債主,借錢給人家做生意,所以這時較適合買債券。而息率低年代則較容易做生意,所以應該買股票。由於在我最積極的投資年代都未有經歷過高息年代,息率更超低到一個地步,計算過更應該問人家借錢來做生意,即舉債買股。當然寫到借貸相關概念,又要提醒一下大家,看看無妨,要實行還是先增進財商。

當然,以上的是有關買債券及股票的時機,而到真正買債券及股票時,還要分析很多東西。例如投資股票需要檢視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投資其債券,最重要是財務的穩健性,因為投資者所關心的只是公司履行還款責任的能力,反而公司賺多賺少也沒有直接關係。

這篇只點出一些小弟愚見,相信這裡有不少高手可以作出指點,各位有意見不妨分享,讓我也可更深入認識債券投資這個我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97

證監會籌劃“債券交易所”

2015-02-09  NCW 
 

 

證監會調整戰略思路,希望合併滬深交易所的債券交易平台,在上交所場外固定收益平台基礎上,建立證監會管理下的場外交易平台◎ 財新記者 蔣飛 ? 張宇哲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 zhangyuzhe.blog.caixin.com 債市互聯互通這個老話題又有了新變數。

證監會正在籌劃從證券

系統內部著手,對目前滬深分立的交易所債券市場進行重新整合。財新記者獲悉,這一新動議尚無明確方案,大致方向是建立一個滬深交易所之間跨市場的債券場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所債市對銀行等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國際債市一樣,中國的債券市場一直是銀行間債市即場外債市主導、交易所債市為輔的格局。由於歷史沿革,央行、證監會、發改委分別主管銀行間債市、交易所債市和企業債的發行、監管。近年來,證監會也在不斷謀求債市的主導權。

再建場外債市

此前,證監會一直希望做大交易所債市,自2009年力推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並在交易所債市搭建了仿照銀行間債市(場外債市交易機制)的固定收益債券大宗交易平台,但效果並不理想。

新動議的提出顯示證監會已經調整思路,承認債券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導的現實,並開始發力打造一個證監會下轄的場外債市。

“孤立地看,現在證監會對債市的認識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包括對投資人適當性、投資者分層、對交易所債市投資債券的信用級別限制(去年為AAA 級)、場內場外債市的建設思路等,”一位資深債市人士分析稱,“但問題是,已經有一個場外債市了,再搭建一個,將來監管協調的難度可能會更加突出。”在他看來,如果未來證監會在交易所債市之外發展與銀行間債市相同的場外交易,可能加劇原本割據的債券市場監管協調難度,再次引發有關“重複建設”的爭議。

財新記者獲悉,在目前證券系統的討論中,新的交易所債券平台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並冠以類似“債券交易所”名稱,滬深兩家交易所各持股50%。

由於上交所已經建設有採用場外交易模式的“固定收益平台”,新的機構將設在上海,從而賦予上交所更多的主導權。

也有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的債券平台是否從交易所獨立出去、由哪個交易所主導還沒有定論,需要證監會最終決定。

近十年以來,證監會一直致力于恢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影響力,雖有局部成效,但總體上仍未改變交易所債市對銀行間市場的絕對劣勢。今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這些舉措都在向銀行間債市看齊。

整合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可能為公司債的發行提供更便利的場所。同時,這一舉措也需要引入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市的場外交易,同時輔以後台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方能收到實效。

競價交易弊端

自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市,以及央行在外匯交易中心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債券市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一直處在割裂狀態。由於商業銀行一直是各類債券持有和交易的主體,缺少銀行參與的交易所債市,無論是托管量還是交易量都遠遠落後于銀行間市場。

據中債登統計,截至2014年底,各市場債券托管總量超過28.7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量占比92.55%,交易所市場僅占4.60%。從發行量看,2014 年中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同比增加22.3%。而銀行間市場繼續擔當中國債券市場主力軍,2014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10.7萬億元,占總發行量的97.3%。

在交易所市場內部,滬深兩個交易所各自分立,交易、托管和結算制度也有差別。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成功整合,首先需要後台統一,對於投資者更為友好和便利。這種後台的整合在技術上沒有難度,但此次整合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于此。事實上,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轉向效仿銀行間市場,新的債券平台很可能成為一個橫跨滬深兩市的場外交易平台。

目前交易所債市仍以集合競價的場內市場為主。上交所2007年7月推出了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台,旨在引入做市商制度打造一對一的場外交易平台,但這個平台的成交一直不活躍。場內的集合競價降低了投資者門檻,滿足了一些私募基金和散戶需要,但也帶來 交易所債市價格波動大、容易被操縱的弊端。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交易所債市競價系統易被操縱的證據,可以透過觀察季末和年末的異常波動窺見一斑。在這些時點,一些機構為了做業績,往往會操縱相關債券品種價格,甚至導致一些平常並不活躍的品種出現大幅波動。

在競價交易中,影響價格並不需要很大成交量,甚至一些散戶也可以做到。

2012年,證監會曾查處個人投資者陳玉璟操縱債券價格案。這位投資者在2011 年7月至9月間,多次利用本人及親屬的四個賬戶,通過尾盤對倒交易方式操縱債券成交價格,致使相關債券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然而陳玉璟實際進行的交易量卻很小,往往只交易幾十手甚至是幾手,就能導致債券價格漲跌5% 以上,最高超過8%。

競價交易的這種單筆規模小、價格易被操縱的弊端,對於商業銀行這個級別的投資者而言顯然是難以忍受的。此外,競價交易還決定了交易所債市一般只能採用T+1的清算方式,與銀行間市場T+0的模式相比也缺乏競爭力。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但是上市商業銀行僅僅被允許參與競價交易,而非上交所苦心經營的固定收益電子平台。

據財新記者當時的瞭解,上市商業銀行重返交易所債市最初設計的方案,是建立統一登記結算支撐後台。兩個交易前台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為此中證登和中債登、深交所、上交所還簽訂了四方協議,統一後台的結算賬戶,即債券交易的登記、托管、結算統一在中債登。不過,由於證監會擔心中證登債券托管業務會大幅減少,並未將債券登記、托管及結算業務轉交中債登。

央行則認為,一旦商業銀行獲准進入交易所債市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後者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機制一樣,意味著出現了兩個重複的交易前台,那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量或將會分流到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和尺度將大大減小。央行稱這可能會大大削弱其宏觀調控手段。

最終妥協的結果是,上市銀行只參與交易所的競價交易。

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導致了迄今為止上市銀行在交易所市場參與深度很不理想,同時也刺激了證監會重新審視交易所市場以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為了繼續促進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需要擴大非上市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在交易所債市的試點業務範圍,取消非上市商業銀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進入交易所債市的限制,機構投資者能夠自主地選擇交易市場;並且將試點業務的範圍從債券現貨擴展到回購等其他債券品種,從競價交易方式擴展到報價交易方式。

2014年7月,證監會發文允許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回購,但目前實際參與者很少。

借鑒銀行間債市

201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在債市的發展思路上,則開始借鑒銀行間債市的思路。

除了發展場外市場,還體現在發行審核方面。

2007年9月3日,交易商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央行當時表態,交易商協會按會員需求開發、適合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均實行協會註冊、監管機構備案的管理模式,不再實行行政審批制,為銀行間市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起步,借鑒了短融的成功經驗,改審批制為核准制,實行一次核准、分期發行,不要求募投項目和強制擔保,票面利率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通過市場詢價協商確定,從而帶有市場化色彩。但是核准制的存在仍然成為制約公司債發展的一大瓶頸。發行公司債與發行股票一樣需要發審委審核,但事實上很多發審委委員並不熟悉債券的關鍵風險因素。

2010年末,證監會提出推進公司債券發行審核改革。次年初,在改進公司債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時間的基礎上,證監會開闢“綠色通道”,即在發行部內部安排專門通道審核公司債發行,並專門安排發審會審核公司債事項。

直到《管理辦法》出台,證監會才正式取消公司債券公開發行的保薦制和發審委制度,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核准程序還將進一步簡化。

非公開發行債券採取備案制,只需在發行後五個工作日內向證券業協會備案。

2014年,由於宏觀環境的變化,各類信用債不斷出現潛在違約,甚至是實質性違約事件。當年3月6日,“11超日債”成為首個違約的公司債,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此次違約還引發了個人投資者維權,初步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參與低等級信用債投資的風險。

鑒於此,《管理辦法》引入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將公司債券公開發行區分為面向公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和麵向合格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兩類,並完善相關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安排。滿足債項AAA 評級的債券可面向公發行,其他債券僅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合格投資者中,事業單位法人合伙企業必須滿足淨資產 不低於1000萬元;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名下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

央行主管的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在完善場外債市的制度建設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乏借鑒證監會對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銀行間市場進一步調整債市規則,央行希望仿照國際成熟債市的經驗,以做市商為核心,打造一個分層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流動性,並同時通過限制交易方式、縮小交易對手方範圍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利益輸送空間。

2014年下半年,銀行間市場先後重新放開丙類戶和乙類戶,部分有真實投資需求的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也可通過在北金所與做市商交易,從而進入銀行間債市配置債券資產。這種做市商的報價交易仍然遵循場外市場一對一的規則。

銀行間債市通過上述分層工作,擴大了投資者群體,為市場帶來新的流動性。而證監會對交易所市場的投資者分層,或會消滅一部分流動性,因而如何做大債市規模也就更為迫切。

2005年以來債券市場

發展重大事件

■標誌性事件

2005年5月央行頒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動企業短期融資票據市場2005年12月,中國國內首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

成立

2007年8月,證監會頒佈實施《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動中國公司債券

市場

2007年,國家發改委允許企業可發行無擔保信用債券,同年,銀監會禁止了銀行為項目債進行信用擔保,無擔保

信用債券發行開始起步

2007年9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成

2008年4月,央行制定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推出了中期票據2009年9月,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

限公司在京成立

2009年11月,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

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

2012年4月,央行、國家發改委和證監 會成立了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著力推進債券市場“五個統一”,即統一准入條件、信息披露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

2015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40

中國研究債券版“滬港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70

下載

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正在研究在岸與離岸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這將給海外投資者一個更寬廣更自由的渠道投資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

報道引述未具名人士的話稱,在去年11月份“滬港通”啟動後,中國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向香港的監管機構和行業團體表達了這方面的意向。

目前中國超過93%的債券是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其中有五分之四的交易在中債登進行清算和結算。

《南華早報》還提到,目前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就此提交提案。此外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正在起草另一份提案,計劃遊說監管機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09

為什麼股票是一種債券?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36666594
【投資三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總結股市歷程,化繁為簡,投資也有三境界:
第一層境界,把股票當作籌碼;
第二層境界,把股票當作企業;
第三層境界,把股票當作債券。
恐怕是對牛彈琴,大部分人不懂的還是不懂[笑]

引子、三境界的爭議
@微光破曉 :股票的本質就是永續浮息債券。
@renjunjie :後面兩個本為一體,股票(企業)就是特殊形態下的債券。
@唐朝 :我同意老毛的觀點。三年前@樂趣 兄就給我講解股票是一種永續浮息債券的理念,不過我覺得今天我依然還在第二層。任兄能展開談談「企業就是特殊形態下的債券」的內涵嗎?謝謝,端好板凳,瓜子花生礦泉水……

應任兄、唐兄之邀,我展開談談三境界的體悟,作為新春禮物奉獻給各位雪友。

一、第一層境界,把股票當作籌碼
在這些人眼裡,股票只是一個代碼,600XXX、000XXX,不看股票所對應的公司,只看股價的波動,買入就是為了賣出,盈利依靠買賣之間的差價,投資的依據是K線圖、成交量,因此股票只是博弈的籌碼。籌碼論是把股票的流通屬性發揮到極致,股票不是持有的,而是炒來炒去的。

【投資業績】
作為整體,必然虧錢,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交易者作為一個整體是零和博弈,賺的是交易的錢,有人賺就意味著有人虧,再加上手續費等摩擦成本,決定了把股票當籌碼的股民整體必然虧錢。這也符合A股二十年來的「一賺二平七虧」鐵律。

作為個體,交易者也很難長期不虧錢。因為你的盈利是建立在買賣差價基礎上的,差價是建立在對未來股價的正確預測之上的。而我們都知道,未來不可預測,股價是典型的布朗運動,什麼預測工具也沒用,再高大上的量化交易系統也只是捕捉的市場歷史的走勢,用來指導未來的方向不是瞎扯淡嘛?根據概率論,預測正確一次很正確,次次都預測正確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帝,一種是騙子。

為什麼大多數股民執迷不悟呢?為什麼神棍層出不窮呢?很多股民說,大神推薦的票確實很靈呀?這個是中學生都明白的常識,就不解釋了,因為你看到的都是蒙對的,蒙錯的你自動忽略掉了。就像買彩票,每期都有中獎的,你注意到的永遠是中大獎的那個幸運的傻瓜,覺得他很牛逼,而同時下注的幾萬人,蒙錯的你都沒看見,然後你天天跟著大神買彩票,妄想也能複製一次……。大家用腦子想想,雪球上那麼多屌炸天的大神,天天晾實盤,日日曬業績,他們的腦殘粉兒加起來有十幾萬人了,天天跟著大神操作,可是為什麼能複製大神收益率找不出幾個?可複製率不到萬分之一?有心人查一查,這一波半年多的行情,雪球組合中竟然50%是虧損的,98%沒有跑贏指數,股民的臆想和真相是多麼的諷刺啊!

【人物代表】
四大神棍,及其腦殘粉兒,還有大多數賭民

【標誌語言】
X叔,來點幹貨唄!
X神,300XXX後市如何?

二、第二層境界,把股票當作企業
在這些人眼裡,股票是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對應的是企業的實體資產,買了股票就是股東,而不是股民,股東是公司的合夥人,賺的是企業利潤增長的錢。這是投資的常識,正統的投資觀念,也符合股票的性質,股票本來就是公司資產的產權證書。因此,把股票作為企業的產權證,Buy & Hold,買入股票,長期持有,不考慮二級市場的價格波動,耐心等待企業的成長和分紅。這個境界的投資者祛除了股票的流通屬性,強調的是股票的產權屬性。

【投資業績】
道瓊斯百年來的長期年化回報率在12%,美股歷史上最偉大的長跑冠軍、長期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是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年化回報為19%。這就意味著,Buy & Hold策略,即便投資者祖墳冒青煙,幸運的選擇了最牛逼的那家冠軍,長期持有的回報率也不會超過19%。股民想一夜暴富?做夢去吧!那麼,股神巴菲特年化29%的逆天收益是怎麼來的?很簡單,一是靠交易,低吸高拋賺了市場的錢;二是靠槓桿,用浮存金獲得超額收益。

第二層境界的投資者懂得股票的本質是資產,卻不懂得資產的本質是什麼。他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忽視買入價格和盲目長期持有。偉大的公司!時間的玫瑰!恐怕在投資界沒有比這兩句話更坑爹的啦!漂亮50、納斯達克等每一次股市泡沫都狠狠教訓了這類投資者。當2007年投資者48元買了「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中石油的時候,當投資者高唱股民之歌《死了都不賣》的時候,巴菲特卻在二級市場上以12港元的價格拋光了他在03年以1.1-1.6港元囤的中石油H股。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就該事件,但斌接受央視採訪時略帶羞澀的說,老巴可能是不太懂中國股市……。我都快笑噴了!

把股票看做企業資產的投資者,還容易犯一些低級錯誤,例如對資產的誤解。有些企業表面上看是資產,實際上是負資產,一個鋼鐵廠0.5PB、甚至白送便不便宜?答案是不一定便宜。即便清算,有清算成本,討債有訴訟成本,員工有遣散成本,設備有搬遷成本,土地重整有環保成本……。國外很多工廠、礦山都是這種低價陷阱,中國人貪便宜收購後才發現是個燙手山芋,勞工、環保成本比天朝高百倍。重資產,高負債,不產生自由現金流,這是資產呢,還是包袱呢?特別是在這些資產對抗通脹的時候,投資者就開始腦子進水,很多人都以為,股票能抗通脹,因為企業的實體資產會因為通脹而升值。可惜巴菲特無情的批駁了這種謬論,1977年,巴菲特寫了一篇文章《通脹是如何欺騙股票投資者的》(How Inflation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固定資產重置成本因為通脹而上升,它們很快發現自己要因為重置成本上升而增加資本支出,通脹還導致人力、原材料、資金成本不斷上升,導致投資者回報減少,從而「通脹無牛市」。為什麼巴菲特的洞察力能超越第二層級?因為在他眼裡,股票就是一張「永續債券」,投資者的收益被通脹偷走了。

【人物代表】
但斌

【標誌語言】
偉大的公司,時間的玫瑰,複利的奇蹟,十年十倍!

三、第三層境界,把股票當作債券
股票的本質是企業,企業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惑了人類幾百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在創業者看來,企業就是自己的嬰兒;在職業經理人看來,企業就是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員工看來,企業就是餬口的飯碗;在主管官員看來,企業就是唐僧肉……。盲人摸象,可以說都對,也都不對。企業的本質沒有統一的定義,直到1937年,石破天驚,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科斯(Coase),寫了篇文章《企業的性質》,運用交易成本的方法分析企業的性質。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品,企業不是主體,而是工具,這種工具的價值在於降低交易成本,企業和市場的邊界依賴於市場定價成本與企業組織成本之間的均衡。

因此,企業沒有什麼偉大不偉大的,企業就是一種工具。為什麼巴菲特說,股票其實也是債券,是一張永續浮息債券?在投資者眼裡,企業的本質就是現在和未來全部現金流的折現總和。這一思想簡單而深刻!這一思想決定了巴氏投資為什麼最注重ROE(Return on Equity),其中最重要是R(回報),而不是E(資產),如果E不能R,E是沒有意義的,是無效資產。像雪球等很多互聯網公司,Equity的商業模式設計得無比牛逼,但就產生不了現金流Return,估值全靠風口的風夠不夠大?有沒有下家接盤?

ROE的思維方式體現在:
第一,R最重要。(1)R必須是自由現金流,需要不斷進行資本支出才能發展的重資產企業實際留給投資者的現金流是可憐的。(2)R必須是依靠E的盈利能力獲得的,而不是因為購併、非主營收入、借助槓桿等因素。(3)R必須穩定持續的獲的,需要E有護城河的保護,所以巴菲特長期持有的是現金流比較穩定、可以預期的公司,主要就是金融、消費、醫藥等。
第二,折現率不同,最後的結果不同,一般是按無風險資金成本來定,比如國債收益率。
第三,投資者要想獲得超額回報,必須注重買入價格,即便股票ROE再高,如果以幾倍的PB買入,投資者實際獲得的收益也是悲催的。

我們看看巴菲特對股票的定義:「對股權投資者來說,股票不過就是一張債券,只是它的期限是永遠。在二戰以後的30多年,儘管美國的經濟變化很大,但所有公司的平均股本收益率相當的穩定:10%~13%之間,平均數大約12%。實際上,這就好比「股息」,當然一小部分股息用現金分掉了,大部分留存在公司繼續賺取那12%。雖然股民的換手進行了利益再分配,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的回報率超級穩定,並不因為通脹而改善。」(巴菲特:《通脹是如何欺騙股票投資者的》)

我們再回頭看看,債券是什麼?債券不就是還本付息的債權憑證嚒?錯,在投資者的眼裡,債券的本質也是未來本息所有現金流的折現總和。於是,股與債的界限被打通了,本質上是一回事兒!當悟透了企業的本質是現金流之後,投資者如同庖丁解牛,目無全牛,在這個境界的視角下,股票的股性已經消失殆盡,企業就是一堆現金流,股票就是一張永續浮息債券。

第三層境界的投資者,眼中的企業就是個工具,沒有任何值得崇拜的光環;眼中的股票也是個工具,和債券就是一回事兒。他們很大程度上不是在炒股,也不是在投資,而是在做資產配置。

【投資業績】
當覺悟了股債一體的大道之後,不是能保證收益有多高,而是能調低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從而收穫的不是暴利,而是心安和命長。我對股市的預期不高,年化15%就知足,慶幸的是,自入市以來,哪怕算上最早的摸索期間,年化收益率也超額完成目標,芸芸眾生在股市殺進殺出,騙來騙去,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於我如浮云。因此,我做投資,夜夜安枕,日日開心!

奉勸大家,想要暴富,別買股票,去買彩票吧。世界上任何教你發大財的方法都是忽悠你這個傻瓜的,因為任何人如果真知道這種方法都會秘而不宣,除非是你親爹。大富靠天,小富靠干,發大財不是靠方法,靠的是一命二運三風水。

【人物代表】
巴菲特

【標誌語言】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6

瀕危動物:債券交易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32

隨著大型銀行在固定收益業務上的收益縮水,債券交易員的規模也逐漸減少。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2009年歐洲企業債平均交易報盤人數為8.8人/筆,2015年1月則跌至歷史新低3.2人/筆。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監管機構引入的新規定導致金融機構交易債券興趣減弱。交易活躍性大幅降低則導致債券交易員擔心很難在市場出現狀況的時候開倉或者平倉。

管理規模達到320億美元的GLG Partners LP基金經理Jon Mawby向彭博通訊社表示,

過去五年間,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越來越不願意承擔(交易的)風險。這迫使我們考慮如何控制流動性問題帶來的潛在風險。

蘇格蘭皇家銀行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歐洲企業債的交易萎縮近七成。而美國金融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盡管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市場規模自2009年以來增長了90%,但日均交易量同期僅增長10%。

作為此前債券市場主要的做市商,大型銀行目前充當了債市買方和賣方的中介。包括巴塞爾協議III和沃克爾規則都讓銀行傾向於減少債券持有以維持相對較高的資本充足率。

管理規模達2440億美元的Pioneer Investment Management全球交易主管Gianluca Minieri表示,

債券交易現在很難找到獲利性。交易員僅願意在交易成本合適的情況下買入賣出,而這降低了整體的交易量。

歐元計價的企業債報盤在1月刷新了歷史新低3.2人/筆後上周小幅回升至3.4人/筆。英鎊計價的企業債報盤則為3.6人/筆,遠低於2011年的峰值7人/筆。

不過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的非執行主席Brian Scott-Quinn對此卻有不同看法,

企業債的流動性減弱並不是個大問題。債券的初衷就是買入並持有的長期投資,投資者不應該一有風吹草動就試圖離場。我們現在的問題在於,市場並非沒有流動性,而是缺乏有足夠耐心的投資者和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75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禿鷲投資

http://xueqiu.com/7607677791/36776507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1、仔細看看佳兆業和融創的公告,從融創宣佈收購到現在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利空出來,但是債券市場的反應比較激烈,從最初的接近80元價格到現在只有50多元左右的價格。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有一些利好的,比如在深圳和國內債權人開會進展順利的消息。
2、市場擔心削債回購,但其實以現在的佳兆業根本沒有那麼多錢收回200多億的債券,即使五折回收都沒那麼多錢,也不可能籌到那麼多錢,如果融創的事沒敲定,佳兆業的再融資能力等於0,所以像可轉債那樣削債回購概率是比較低的。
3、此外債務本金的消減是不大可能得到債權人的同意,但是現在幾百億的債務都向佳兆業提出償還的要求,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融創接手了也沒法弄,所以可能的方案是貸款和債券的本金和利息償付的延期,這或許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而佳兆業在海外的債券本身到目前為止並未違約。
4、從昨天在深圳與國內債權人會談的公告來看,最可能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關於國內銀行貸款本息的延期支付,最起碼不要300多億的負債都要立即償還,把那些凍結的資產,保全的資產都釋放出來。
5、但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債務重組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是需要些時間,只要不提出太苛刻的條件(比如消減本金)一般來說債權人都會同意的。那麼問題在哪兒?我們可以看看收購協議的先決條件的後兩條(d)佳兆業集團的所有業務運營非正常經營狀態通過令要約方滿意的方式解決;(e) 融創的股東已在股東大會上批准關於股份購買及要約的相關決議案及與股份購買及要約相關的其他決議案。除上文條件(e)外,要約方可就股份買賣協議豁免任何先䁑條件。所以關鍵在於7月31日融創的股東大會要通過,同意才行;而融創是否同意其實主要取決於通過這段時間對佳兆業的瞭解和調查看看是否依然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政府那邊鎖的盤能不能解鎖。如果融創覺得不錯了其它條件都可以豁免,其實所謂的股東會也只是走走形式。
6、所以這筆交易成功與否並不取決債權人,所以在債務重組的時候債權人在一些關鍵性的條款上,如本金的足額償付等上面沒有必要做出讓步,但是延遲支付是可以接受的,不能一窩蜂的去要債,哪個地產公司這樣要都活不了。融創在簽訂協議時是很想做成這筆交易的,削債當然能削最好,但也不會因為債權人不讓削債就放棄收購。也就是債權人同不同意削債,融創該收購還是要收夠、該不收也不會收,所以債權人的最優選擇就是不同意在本金足額償付這些關鍵性條款上進行修改。
7、但是融創折騰了這麼長時間如果最後依然放棄了,那麼可能確實這塊資產是很難以盤活,或者也有可能因為政府不讓步依然不解鎖。此時債權人就要做好破產的心理準備了。
8、以佳兆業目前的資產質量,如果房地產不崩盤,債權人最少拿回6成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可能需要的時間會長一些,如果萬一融創退出收購了債券的價格必然會大跌(必會大幅低於50元的價格),那時有勇氣的投資者也可以抄個底,出現第二次的買入機會。但是對於$融創中國(01918)$  來說,成則可喜,敗亦無所失。
9、結論是買$融創中國(01918)$  股票,50元以下買$佳兆業集團(01638)$  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3

德拉吉不買希臘債券 希臘記者大喊“你偏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07

這是發生在昨天歐洲央行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一幕:當德拉吉提到下周開始的債券購買計劃不包括希臘和塞浦路斯債券時,“好強的”希臘記者Aristidis Vikettos大聲指責“你偏心...”,這讓德拉吉很無語。

QQ圖片20150306092008

QQ圖片20150306092027

塞浦路斯媒體報道稱,這背後還有更多的內容:

這位雅典通訊社的記者似乎因為外媒都獲得了提問機會而惱怒,於是在現場直播的情況下向德拉吉發起口頭攻擊。

根據他旁邊一位記者的麥克風收錄到的聲音,Vikettos指責德拉吉只允許“他自己的記者”發言。

“那我們算什麽?擺飾嗎?”

隨後他就放出了“你偏心”的言論,然後憤然離席。部分塞浦路斯的記者也贊同Vikettos的觀點,他們同樣抱怨受到冷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73

美銀警告:債券交易員嚴重低估了美聯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5

u=2669518089,2626911508&fm=21&gp=0

美國銀行投資級債券策略部負責人Hans Mikkelsen稱,債券交易員低估了美聯儲追求更高長期利率的決心和實現它的能力。

Mikkelsen在3月2日的報告中寫道

一旦開始加息,美聯儲將希望長期利率走高,債市和股市不要上漲。這一意願與市場共識有違。

看一看美國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就知道債券投資者是多麽不擔心利率會大幅上升。該國債收益率約在2.7%,而2014年初時為3.9%。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自2014年巔峰時的約3%下跌至2.1%。

利率期貨市場的數據也顯示,投資者認為低利率維持的時間比美聯儲認為的更長。華爾街見聞網站本周一介紹過

美聯儲的最新預測顯示,17位委員中有9位認為,美聯儲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將在今年年底達到1.13%或者更高。預測中位數顯示,委員們認為聯邦基金利率將在2016年末和2017年末分別達到2.5%和3.63%。

與此同時,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市場反應的平均利率預期是,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2月分別為0.5%、1.35%和1.84%。

當然了,相較於最近天天創新低的歐洲國家國債收益率來說,美國的也就不算低了。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周四表示,歐洲央行的購債項目將包括收益率高於隔夜存款利率(-0.2%)的債券,導致歐洲長期利率進一步下滑。

鑒於美國國債較德國國債收益率差已創下25年新高,國際投資者認為美國國債具有吸引力也不足為奇。

但是其中的風險在於,美國經濟前景更加光明,應該會導致通脹加速和貨幣政策的收緊。

對於市場對美聯儲指引的解讀,部分美聯儲官員並不滿意。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在2月27日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如果這樣的市場趨勢在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後仍然持續,“選擇更為激進的方式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是合適的。”

Mikkelsen 表示,盡管這可能意味著美聯儲加速升息,但它也可能通過拋售債券來收縮資產負債表。

瑞信分析師也認為,一旦美聯儲實施首次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將超市場預期。

瑞信分析師 Joe Prendergast 和 Jin Wiederkehr 本周在報告中寫道:

首次加息之後,美國國債市場將走弱,而非在加息之前。


專欄文末宣傳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