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晚,融創中國與佳兆業雙雙發布的公告顯示,融創將收購佳兆業在上海的4家項目公司股權及股東貸款,總價近23.75億元。由於融創未全面接盤,佳兆業美元債券出現下挫。
佳兆業價值5億美元、票息10.25%、2020年到期的債券價格重挫9.2%至64.8美分,收益率則飆升至22.7%。
佳兆業去年12月初先後傳出其於深圳的多個發展項目遭鎖定或限制,而自郭英成家族減持股權予主要股東生命人壽後,郭英成辭去公司主席,副主席兼執行董事譚禮寧及首席財務官張鴻光亦於12月底請辭。
郭英成的離去觸發公司第一宗違約事件--由匯豐借出的4億港元定期貸款融資須提前還款。這引發漣漪效應,佳兆業本月初未能如期償還一筆於2020年到期美元債券約2600萬美元的應付利息,並將延期至2月9日償付,倘公司屆時仍未能支付利息,其將成為首家離岸債違約的內房公司。至於4億港元定期貸款則獲得匯豐銀行免於追究的處理。
自從上個月起負面消息纏身後,佳兆業債券的價值一度縮水三分之二。不過在近幾個交易日中,債券價格有所回升。
Asia Investment Advisors Ltd主管Dilip Parameswaran向彭博通訊社表示,
海外債權人目前最大的關註點在於融創的介入是不是僅限於項目收購。如果是那樣的話,海外債權人將沒有太多的受益。
對於本次收購,融創中國表示,公司一直堅持區域深耕戰略,已經在所布局的京、津、滬、渝、杭等區域取得優勢地位,公司相信收購協議及項下擬進行的交易將進一步擴大公司在上海區域的市場份額,並鞏固公司在上海區域房地產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董事(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認為,根據收購協議進行收購事項及其項下擬進行的交易乃按正常商業條款進行,有關條款屬公平合理,並符合股東的整體利益。
而佳兆業方面則表示,經計及該等出售事項的總代價、股東貸款金額、項目公司的投資成本及相關交易成本後,估計該等出售事項的所得款項凈額將約為237493.7萬元,而集團將因該等出售事項錄得虧損約4390.4萬元。
佳兆業發言人Frank Chen表示,出售上海項是為了獲得流動性。
此前,市場曾傳聞融創擬接手佳兆業創辦人兼主要股東郭英成家族所持的佳兆業約49%股權。不過融創最終並沒有對佳兆業進行上市公司層面的股權收購,而是選擇了項目收購的方式。
佳兆業股票目前依然處於停牌之中,暗示可能會有更多的消息有待公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歐央行宣布,將暫停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時享有的信用評級豁免權,這表明希臘債券無法作為合格抵押品。當前希臘國債為垃圾級,依靠“評級豁免權”獲得歐央行廉價融資。
歐央行在聲明中稱,歐央行管委會將暫時撤銷希臘債券的信用評級豁免權。當前不能認定希臘援助計劃會得出成功的評估結果。歐央行該決定符合現存歐元系統規則,不會對希臘金融機構作為“交易對手方(counterparty)”這種狀態有影響。該決定將從2月11日起實施。
歐央行宣布這項決定,正值希臘與債權人就債務問題展開激烈談判之際。歐央行此舉旨在給希臘政府更多壓力,以在救助計劃上達成一致。
當前,希臘國債的信用評級為垃圾級,低於歐央行設定的最低要求,希臘銀行業依靠“信用評級豁免權”,在無需信用評級的情況下,將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以此來獲得歐央行廉價融資。
不過,希臘銀行業仍可通過歐央行緊急貸款計劃(emergency lending program)獲得資金。在該計劃下,貸款的信用風險存留在希臘央行財務報表上,該類融資的成本較此前要高。
消息出臺後,歐元下跌,黃金上漲,道指回落100余點。
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商務總編Pritchard表示,歐央行此舉相當於把希臘“丟進狼群”,這是種純粹政治性的做法,並非出於經濟考量,只有各國首腦才有權讓一個國家退出歐元區,歐洲央行搶在歐盟委員會之前行動犯了大錯,豁免權最終只是個幌子。
據CNBC報道,Lindsey Group首席市場分析師Peter Boockyar稱,該消息可能會嚇跑儲戶,導致希臘銀行業存款進一步流失。如果希臘政府能夠與“三駕馬車”達成協議,相信歐洲央行將會再次恢複這個豁免權。
TrendMacro公司首席投資官Donald Luskin表示,歐洲央行該措施實際影響不算太大,特別地,周三早些時候,歐洲央行已經授權希臘央行使用“緊急流動性救助”來給其銀行業提供所需資金。如果將周三的兩個消息合在一起看,那麽會發現是希臘政府而非歐元系統為抵押品負責。不過,希臘銀行業仍可能面臨存款嚴重流失的局面,屆時需要動用融資機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證監會調整戰略思路,希望合併滬深交易所的債券交易平台,在上交所場外固定收益平台基礎上,建立證監會管理下的場外交易平台◎ 財新記者 蔣飛 ? 張宇哲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 zhangyuzhe.blog.caixin.com 債市互聯互通這個老話題又有了新變數。 證監會正在籌劃從證券 系統內部著手,對目前滬深分立的交易所債券市場進行重新整合。財新記者獲悉,這一新動議尚無明確方案,大致方向是建立一個滬深交易所之間跨市場的債券場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所債市對銀行等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國際債市一樣,中國的債券市場一直是銀行間債市即場外債市主導、交易所債市為輔的格局。由於歷史沿革,央行、證監會、發改委分別主管銀行間債市、交易所債市和企業債的發行、監管。近年來,證監會也在不斷謀求債市的主導權。 再建場外債市 此前,證監會一直希望做大交易所債市,自2009年力推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並在交易所債市搭建了仿照銀行間債市(場外債市交易機制)的固定收益債券大宗交易平台,但效果並不理想。 新動議的提出顯示證監會已經調整思路,承認債券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導的現實,並開始發力打造一個證監會下轄的場外債市。 “孤立地看,現在證監會對債市的認識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包括對投資人適當性、投資者分層、對交易所債市投資債券的信用級別限制(去年為AAA 級)、場內場外債市的建設思路等,”一位資深債市人士分析稱,“但問題是,已經有一個場外債市了,再搭建一個,將來監管協調的難度可能會更加突出。”在他看來,如果未來證監會在交易所債市之外發展與銀行間債市相同的場外交易,可能加劇原本割據的債券市場監管協調難度,再次引發有關“重複建設”的爭議。 財新記者獲悉,在目前證券系統的討論中,新的交易所債券平台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並冠以類似“債券交易所”名稱,滬深兩家交易所各持股50%。 由於上交所已經建設有採用場外交易模式的“固定收益平台”,新的機構將設在上海,從而賦予上交所更多的主導權。 也有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的債券平台是否從交易所獨立出去、由哪個交易所主導還沒有定論,需要證監會最終決定。 近十年以來,證監會一直致力于恢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影響力,雖有局部成效,但總體上仍未改變交易所債市對銀行間市場的絕對劣勢。今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這些舉措都在向銀行間債市看齊。 整合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可能為公司債的發行提供更便利的場所。同時,這一舉措也需要引入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市的場外交易,同時輔以後台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方能收到實效。 競價交易弊端 自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市,以及央行在外匯交易中心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債券市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一直處在割裂狀態。由於商業銀行一直是各類債券持有和交易的主體,缺少銀行參與的交易所債市,無論是托管量還是交易量都遠遠落後于銀行間市場。 據中債登統計,截至2014年底,各市場債券托管總量超過28.7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量占比92.55%,交易所市場僅占4.60%。從發行量看,2014 年中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同比增加22.3%。而銀行間市場繼續擔當中國債券市場主力軍,2014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10.7萬億元,占總發行量的97.3%。 在交易所市場內部,滬深兩個交易所各自分立,交易、托管和結算制度也有差別。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成功整合,首先需要後台統一,對於投資者更為友好和便利。這種後台的整合在技術上沒有難度,但此次整合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于此。事實上,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轉向效仿銀行間市場,新的債券平台很可能成為一個橫跨滬深兩市的場外交易平台。 目前交易所債市仍以集合競價的場內市場為主。上交所2007年7月推出了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台,旨在引入做市商制度打造一對一的場外交易平台,但這個平台的成交一直不活躍。場內的集合競價降低了投資者門檻,滿足了一些私募基金和散戶需要,但也帶來 交易所債市價格波動大、容易被操縱的弊端。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交易所債市競價系統易被操縱的證據,可以透過觀察季末和年末的異常波動窺見一斑。在這些時點,一些機構為了做業績,往往會操縱相關債券品種價格,甚至導致一些平常並不活躍的品種出現大幅波動。 在競價交易中,影響價格並不需要很大成交量,甚至一些散戶也可以做到。 2012年,證監會曾查處個人投資者陳玉璟操縱債券價格案。這位投資者在2011 年7月至9月間,多次利用本人及親屬的四個賬戶,通過尾盤對倒交易方式操縱債券成交價格,致使相關債券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然而陳玉璟實際進行的交易量卻很小,往往只交易幾十手甚至是幾手,就能導致債券價格漲跌5% 以上,最高超過8%。 競價交易的這種單筆規模小、價格易被操縱的弊端,對於商業銀行這個級別的投資者而言顯然是難以忍受的。此外,競價交易還決定了交易所債市一般只能採用T+1的清算方式,與銀行間市場T+0的模式相比也缺乏競爭力。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但是上市商業銀行僅僅被允許參與競價交易,而非上交所苦心經營的固定收益電子平台。 據財新記者當時的瞭解,上市商業銀行重返交易所債市最初設計的方案,是建立統一登記結算支撐後台。兩個交易前台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為此中證登和中債登、深交所、上交所還簽訂了四方協議,統一後台的結算賬戶,即債券交易的登記、托管、結算統一在中債登。不過,由於證監會擔心中證登債券托管業務會大幅減少,並未將債券登記、托管及結算業務轉交中債登。 央行則認為,一旦商業銀行獲准進入交易所債市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後者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機制一樣,意味著出現了兩個重複的交易前台,那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量或將會分流到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和尺度將大大減小。央行稱這可能會大大削弱其宏觀調控手段。 最終妥協的結果是,上市銀行只參與交易所的競價交易。 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導致了迄今為止上市銀行在交易所市場參與深度很不理想,同時也刺激了證監會重新審視交易所市場以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為了繼續促進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需要擴大非上市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在交易所債市的試點業務範圍,取消非上市商業銀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進入交易所債市的限制,機構投資者能夠自主地選擇交易市場;並且將試點業務的範圍從債券現貨擴展到回購等其他債券品種,從競價交易方式擴展到報價交易方式。 2014年7月,證監會發文允許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回購,但目前實際參與者很少。 借鑒銀行間債市 201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在債市的發展思路上,則開始借鑒銀行間債市的思路。 除了發展場外市場,還體現在發行審核方面。 2007年9月3日,交易商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央行當時表態,交易商協會按會員需求開發、適合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均實行協會註冊、監管機構備案的管理模式,不再實行行政審批制,為銀行間市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起步,借鑒了短融的成功經驗,改審批制為核准制,實行一次核准、分期發行,不要求募投項目和強制擔保,票面利率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通過市場詢價協商確定,從而帶有市場化色彩。但是核准制的存在仍然成為制約公司債發展的一大瓶頸。發行公司債與發行股票一樣需要發審委審核,但事實上很多發審委委員並不熟悉債券的關鍵風險因素。 2010年末,證監會提出推進公司債券發行審核改革。次年初,在改進公司債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時間的基礎上,證監會開闢“綠色通道”,即在發行部內部安排專門通道審核公司債發行,並專門安排發審會審核公司債事項。 直到《管理辦法》出台,證監會才正式取消公司債券公開發行的保薦制和發審委制度,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核准程序還將進一步簡化。 非公開發行債券採取備案制,只需在發行後五個工作日內向證券業協會備案。 2014年,由於宏觀環境的變化,各類信用債不斷出現潛在違約,甚至是實質性違約事件。當年3月6日,“11超日債”成為首個違約的公司債,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此次違約還引發了個人投資者維權,初步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參與低等級信用債投資的風險。 鑒於此,《管理辦法》引入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將公司債券公開發行區分為面向公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和麵向合格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兩類,並完善相關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安排。滿足債項AAA 評級的債券可面向公發行,其他債券僅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合格投資者中,事業單位法人合伙企業必須滿足淨資產 不低於1000萬元;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名下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 央行主管的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在完善場外債市的制度建設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乏借鑒證監會對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銀行間市場進一步調整債市規則,央行希望仿照國際成熟債市的經驗,以做市商為核心,打造一個分層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流動性,並同時通過限制交易方式、縮小交易對手方範圍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利益輸送空間。 2014年下半年,銀行間市場先後重新放開丙類戶和乙類戶,部分有真實投資需求的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也可通過在北金所與做市商交易,從而進入銀行間債市配置債券資產。這種做市商的報價交易仍然遵循場外市場一對一的規則。 銀行間債市通過上述分層工作,擴大了投資者群體,為市場帶來新的流動性。而證監會對交易所市場的投資者分層,或會消滅一部分流動性,因而如何做大債市規模也就更為迫切。 2005年以來債券市場 發展重大事件 ■標誌性事件 2005年5月央行頒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動企業短期融資票據市場2005年12月,中國國內首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 成立 2007年8月,證監會頒佈實施《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動中國公司債券 市場 2007年,國家發改委允許企業可發行無擔保信用債券,同年,銀監會禁止了銀行為項目債進行信用擔保,無擔保 信用債券發行開始起步 2007年9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成 立 2008年4月,央行制定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推出了中期票據2009年9月,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 限公司在京成立 2009年11月,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 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 2012年4月,央行、國家發改委和證監 會成立了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著力推進債券市場“五個統一”,即統一准入條件、信息披露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 2015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 |
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正在研究在岸與離岸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這將給海外投資者一個更寬廣更自由的渠道投資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
報道引述未具名人士的話稱,在去年11月份“滬港通”啟動後,中國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向香港的監管機構和行業團體表達了這方面的意向。
目前中國超過93%的債券是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其中有五分之四的交易在中債登進行清算和結算。
《南華早報》還提到,目前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就此提交提案。此外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正在起草另一份提案,計劃遊說監管機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大型銀行在固定收益業務上的收益縮水,債券交易員的規模也逐漸減少。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2009年歐洲企業債平均交易報盤人數為8.8人/筆,2015年1月則跌至歷史新低3.2人/筆。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監管機構引入的新規定導致金融機構交易債券興趣減弱。交易活躍性大幅降低則導致債券交易員擔心很難在市場出現狀況的時候開倉或者平倉。
管理規模達到320億美元的GLG Partners LP基金經理Jon Mawby向彭博通訊社表示,
過去五年間,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越來越不願意承擔(交易的)風險。這迫使我們考慮如何控制流動性問題帶來的潛在風險。
蘇格蘭皇家銀行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歐洲企業債的交易萎縮近七成。而美國金融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盡管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市場規模自2009年以來增長了90%,但日均交易量同期僅增長10%。
作為此前債券市場主要的做市商,大型銀行目前充當了債市買方和賣方的中介。包括巴塞爾協議III和沃克爾規則都讓銀行傾向於減少債券持有以維持相對較高的資本充足率。
管理規模達2440億美元的Pioneer Investment Management全球交易主管Gianluca Minieri表示,
債券交易現在很難找到獲利性。交易員僅願意在交易成本合適的情況下買入賣出,而這降低了整體的交易量。
歐元計價的企業債報盤在1月刷新了歷史新低3.2人/筆後上周小幅回升至3.4人/筆。英鎊計價的企業債報盤則為3.6人/筆,遠低於2011年的峰值7人/筆。
不過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的非執行主席Brian Scott-Quinn對此卻有不同看法,
企業債的流動性減弱並不是個大問題。債券的初衷就是買入並持有的長期投資,投資者不應該一有風吹草動就試圖離場。我們現在的問題在於,市場並非沒有流動性,而是缺乏有足夠耐心的投資者和流動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這是發生在昨天歐洲央行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一幕:當德拉吉提到下周開始的債券購買計劃不包括希臘和塞浦路斯債券時,“好強的”希臘記者Aristidis Vikettos大聲指責“你偏心...”,這讓德拉吉很無語。
塞浦路斯媒體報道稱,這背後還有更多的內容:
這位雅典通訊社的記者似乎因為外媒都獲得了提問機會而惱怒,於是在現場直播的情況下向德拉吉發起口頭攻擊。
根據他旁邊一位記者的麥克風收錄到的聲音,Vikettos指責德拉吉只允許“他自己的記者”發言。
“那我們算什麽?擺飾嗎?”
隨後他就放出了“你偏心”的言論,然後憤然離席。部分塞浦路斯的記者也贊同Vikettos的觀點,他們同樣抱怨受到冷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銀行投資級債券策略部負責人Hans Mikkelsen稱,債券交易員低估了美聯儲追求更高長期利率的決心和實現它的能力。
Mikkelsen在3月2日的報告中寫道:
一旦開始加息,美聯儲將希望長期利率走高,債市和股市不要上漲。這一意願與市場共識有違。
看一看美國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就知道債券投資者是多麽不擔心利率會大幅上升。該國債收益率約在2.7%,而2014年初時為3.9%。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自2014年巔峰時的約3%下跌至2.1%。
利率期貨市場的數據也顯示,投資者認為低利率維持的時間比美聯儲認為的更長。華爾街見聞網站本周一介紹過:
美聯儲的最新預測顯示,17位委員中有9位認為,美聯儲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將在今年年底達到1.13%或者更高。預測中位數顯示,委員們認為聯邦基金利率將在2016年末和2017年末分別達到2.5%和3.63%。
與此同時,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市場反應的平均利率預期是,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2月分別為0.5%、1.35%和1.84%。
當然了,相較於最近天天創新低的歐洲國家國債收益率來說,美國的也就不算低了。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周四表示,歐洲央行的購債項目將包括收益率高於隔夜存款利率(-0.2%)的債券,導致歐洲長期利率進一步下滑。
鑒於美國國債較德國國債收益率差已創下25年新高,國際投資者認為美國國債具有吸引力也不足為奇。
但是其中的風險在於,美國經濟前景更加光明,應該會導致通脹加速和貨幣政策的收緊。
對於市場對美聯儲指引的解讀,部分美聯儲官員並不滿意。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在2月27日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如果這樣的市場趨勢在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後仍然持續,“選擇更為激進的方式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是合適的。”
Mikkelsen 表示,盡管這可能意味著美聯儲加速升息,但它也可能通過拋售債券來收縮資產負債表。
瑞信分析師也認為,一旦美聯儲實施首次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將超市場預期。
瑞信分析師 Joe Prendergast 和 Jin Wiederkehr 本周在報告中寫道:
首次加息之後,美國國債市場將走弱,而非在加息之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