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經濟學家崔歷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美國進入加息軌道,強勢美元期來臨,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是未來幾年的趨勢。
近來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美元連續走牛,昨美元指數升至85.737,創2010年7月以來最高,延續連續11周走高的強勢。多個對美貨幣對走軟。
昨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收盤下跌0.38%至6.1501,此為今年3月20日以來的最大跌幅。
過去中國經常帳項目順差占到GDP的10%,但現在只占到2%,服務業逆差近年來不斷擴大,經常項目順差預計將繼續縮小。
今年二季度中國的資本項目再現逆差,當季度跨境資金呈現出偏流出的壓力。8月FDI跌至四年新低。
據人民網報道,最快在今日下午,北京市住建委將對目前執行的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的認定以及契稅繳納標準進行調整。
據新浪樂居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將對目前執行的北京市普通住宅認定標準進行調整。普通住宅認定根據環線、房屋總價和房屋單價劃分,5環內總價不超過468萬,單價不超過39600元/平米,二者滿足其一即可;5-6環總價不超過375萬,單價不超過31680元/平米,二者選其一。
北京市住建委新聞宣傳處工作人員表示,具體調整細則還未收到正式文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會針對北京市目前執行的普通住宅認定標準進行調整,並將會遵循動態調整的原則進行。而關於契稅繳納標準的調整,暫時還未收到消息。具體可關註今天下午北京市住建委出臺的文件通知。
現在北京市執行的普通住宅標準的認定以及契稅繳納標準的規定,是源於2011年底北京住建委和地方稅務局聯合出臺的《關於公布本市享受優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價格的通知》。這也就意味著,目前北京市普通住房標準的認定參照的仍然是2011年底的舊標準。而當時給出的“全市住房平均價格為18000元/平方米”的指導價格,更是4年前2010年當時北京全市住房成交均價。
其實,關於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的認定和契稅調整的消息在今年上半年早有傳出,而當時人民網也有報道,在今年7月下旬的北京上半年經濟會議上,北京市的主要領導已經過問此事。
另外,今年上半年早前已有媒體針對普通住宅標準認定和契稅調整問題向北京市住建委求證時獲得了肯定答複。
事實上,截至2013年底,北京純商品住宅交易均價已經達到2.3萬元/平方米以上,相比2010年純商品住宅上漲3成左右,而不少五、六環之間區域的房價也已經達到2.4萬元/平方米。因此,目前在北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根據現在普宅認定和契稅繳納標準,許多五環以外的剛需房已被“豪宅”。
有分析師指出,北京市普通住宅標準的認定以及契稅繳納標準進行調整後,雖然可能不會對市場和成交產生大的影響,但是對北京的近郊區域來說,尤其是北京五環以外的區域市場,購房者實際上會受益良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二戰以後美元主導世界金融系統長達70年,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不止是全球在政治上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人民幣也迎來了國際化的機遇。
就像美元、歐元擁有國際化的大本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樣,人民幣也需要有這樣一個“推廣機構”,而眼下能承載這一使命的期望落在了今年7月金磚五國剛剛決定成立的“金磚銀行”身上。
金磚五國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金磚銀行”則包括兩個關鍵機構:提供發展融資的New Development Bank (NDB,新開發銀行) 和為緩解短期流動性壓力提供短期Contingency Reserve Arrangement(CRA,應急儲備基金)。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層很大程度上由美國和歐洲主導,將來在這兩個機構以外,“金磚銀行”將提供另一融資選擇。
雖然從規模上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要小得多,但已經邁出了頗具代表性一步。而且,現實是,全球各主要國家都在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以及主要貿易貨幣。這一優勢讓美國占據了強大的戰略優勢,尤其是當它涉及到制裁時,就如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危機所出現的情況。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金磚銀行將使用何種貨幣提供融資?雖然具體消息還沒公布,但據官員和分析師們的觀點,考慮到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是金磚銀行最大的出資國,人民幣有望成為主要融資貨幣。
“如果金磚銀行最後用美元做主要資產,那將是天大的烏龍。”英國安石投資(Ashmore)首席策略師Jan Dehn如是說。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會通過金磚銀行向成員國提供人民幣貸款這一方式逐漸實現,未來人民幣的“領地”一旦形成,將在全球話語權上和“華盛頓共識”一爭高下。說到底,西方世界也只能怪自己,因為他們一直以來並不歡迎新興市場在國際上增加影響力,所以現在新興市場國家只好自己聯合起來與西方世界“叫板”。
例如在IMF里,金磚五國合計只有10.3%的投票權,盡管這五個國家的GDP在IMF中比例已經由2000年的不到10%升至2013年的21%。而歐洲諸國按GDP占比算只占18%,卻控制著27.5%的投票權,更不平衡的是IMF的主席位子一直是留給歐洲人的,一如世界銀行的行長也基本都是美國人。
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亞太地區在2010至2020年間的基礎建設需要8萬億美元的融資。所以金磚銀行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刷存在感”。
此外,中國牽頭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也顯示出中國試圖在發展中國家里建立金融影響力。
除了這些銀行能提供中國輸出金融影響力的渠道,決定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更直接的因素是人民幣本身的吸引力,換句話說即有多少人願意將人民幣作為貿易媒介、價值儲藏工具或投資組合配置。
目前來說在這三類功能中,人民幣還遠遠無法和美元抗衡。但是據渣打銀行全球央行基主權財富基金部門負責人Jukka Pihlman表示,已經有50個國家的央行稱有意將一部分外匯儲備換成人民幣。
Pihlman稱“盡管人民幣短期內還無法挑戰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支配地位,但是國際貨幣系統已經在快速得向多極化轉變。”
Pihlman還表示,因人民幣“不可以自由交易”,所以IMF現在並沒有正式將人民幣儲備列為央行需要上報的內容,但是一些央行已經開始自己上報在岸和離岸的人民幣投資。IMF也有意將人民幣列入“特別提款權”的儲備資產,下次審查將於明年進行,如果屆時能夠通過也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助推劑。
安石投資(Ashmore)首席策略師Jan Dehn認為,當美國經濟複蘇以後,通脹可能飆升,屆時投資者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將逃離美元,屆時人民幣的吸引力將會升高,有機會成為全球投資的熱點,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更重要的機會。Dehn甚至稱,“如果未來十年內人民幣沒能成為全球最強的貨幣我就吃掉我的帽子。”(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人民幣的崛起可能將是一場漫長的博弈。雖然人民幣占全球外匯交易市場份額不足2%,但是許多國際金融中心已在競相爭奪離岸交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金融中心爭奪人民幣離岸顯然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據國際支付供應商Swift的數據,過去一年歐洲與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交易規模翻了一倍。
英國債券經紀商Icap估計,歐洲目前占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三分之一。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僅是中國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發行的結果。同時也是各個國際金融中心致力於打造更好的交易平臺,擴大人民幣交易額度努力的體現。
英國政府一直試圖吸引更多的人民幣交易業務。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倫敦金融城相比香港,和其他歐洲競爭對手有自己的優勢。
6月份中國建設銀行在倫敦成立了人民幣結算行,為英國成為離岸交易中心掃清了最後障礙。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人民幣英鎊直接結算的協議。
倫敦還是“點心債”發行中心,盡管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擔心債務攀升過快,開始收緊海外人民幣債券發行。
英國當局本月還宣布,將允許非中國債券發行人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務。英國央行將購買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作為外匯儲備。
對中國而言,倫敦將成為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一個跳板。但如果英國要想贏得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爭奪戰,必須面對來自歐洲以及亞洲的競爭對手。
法蘭克福一直針鋒相對的與倫敦爭奪人民幣交易中心。同樣在6月份,中國銀行在法蘭克福設立了清算中心。去年德國與中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定。
德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是中國最大的對歐洲投資國,這使得法蘭克福市人民幣在歐洲離岸金融中心有力爭奪者。
盧森堡同樣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一個有力挑戰者。如果中國放松資本流動管制,那麽盧森堡很有機會成為人民幣計價投資和資產海外管理中心。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歐洲總部都設在盧森堡,盧森堡擁有歐洲最多的人民幣存款。
盧森堡人民幣“點心債”發行規模超過歐洲任何一個金融中心,盡管倫敦宣稱為人民幣債券發行做了大量支持工作。
作為一個人口僅為500多萬人的島國,新加坡不但要成為能與香港和倫敦匹敵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而要成為整個東南亞的人民幣交易中心。
據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數據,新加坡55%的對外貿易在亞洲,而相比之下香港在亞洲貿易比重只有20%。
據新加坡金管局的數據,2014年3月份新加坡的人民幣結算量,占到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外所有結算量的60%。
大部分人民幣交易由新加坡本地銀行帶動,比如新加坡第三大銀行大華銀行,這些銀行與當地華僑企業在東南亞有悠久的關系。
4月份新加坡的人民幣交易規模超過倫敦,進一步證明了東盟國家對人民幣結算的旺盛需求。
據彭博,俄羅斯政府在其網站上發布公告稱,俄羅斯與中國政府將把今年5月簽署的天然氣大單的時間繼續延長至少5年,並鼓勵用各自本幣支付。
以下為彭博歸納的公告要點:
1、如果沒有異議,兩國將在協議到期後延期5年
2、授權Gazprom和中石油建設、運營、供應它們所負責部分的規劃中天然氣管道。
3、兩國將鼓勵以各自本幣支付。
4、俄羅斯和中國將為建設計劃中穿過東西伯利亞阿穆爾河(黑龍江)天然氣關東所需合理用量的原材料和設備提供退稅。
5、兩國將繼續磋商擴大對中國供氣。
周五,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稱,歐央行將於下周討論,是否就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做準備工作;如果歐央行決定購買人民幣,初始購買額將非常小,可能最早於一年內開始。歐央行此舉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將取得極其重要的一步。
據彭博新聞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歐央行管委會成員將於10月15日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是否就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開始做準備工作。知情人士還透露,如果歐央行決定購買人民幣,初始購買額將非常小,可能最早於一年內開始購買。
如果歐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將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極其重要的進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盡管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中占比並不靠前。美元所占比例高達61%,位居首位。
據彭博社,官員們將評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的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是以歐元、日元、英鎊和美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定值的,在2015年前不包括人民幣。中國希望人民幣可以加入“一籃子貨幣”。
今年9月,英國財長奧斯本和中國副總理馬凱宣布,英國將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國債,成為西方國家中首個發行國家。奧斯本稱,隨著人民幣日益國際化,發行的人民幣國債將被納入英國外匯儲備。今年3月,德國央行和中國央行同意合作,在支付清算和結算上使用人民幣。
今日,前德國央行行長韋伯表示,預計人民幣在國際上將起更大作用,人民幣將升值。今年2月,歐央行執委會委員Yves Mersch表示,考慮到中國經濟體的規模和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的重要性,人民幣可能最終會挑戰美元。當局和投資者需要做好準備,未來人民幣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位歐央行發言人表示,歐央行會議的議程是保密的,拒絕對此事做進一步評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美元走強,非美貨幣江河日下的今天,人民幣無疑是個異類。
盡管中國經濟放緩帶來不小的貨幣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周二依然創下七個月新高。
近月來,中國的工業產出低迷,房地產銷持續降溫,貿易數字波動較大,但央行的指導利率始終緊跟美元升值。周二的美元/人民幣中間價更是定在6.1408,創今年3月19日以來新低。
由於尚未實現匯率自由,人民幣上漲主要是中國央行拉高的結果。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是為了避免經濟下行期間資金外流。
中國央行通過每天確定中間價和交易區間來控制人民幣。3月17日起,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
摩根士丹利亞洲外匯和利率策略主管Geoff Kendrick表示:“人民幣目前正在緊緊跟隨美元。只有當經濟好轉時,中國政府才會減輕對資本外流的擔憂。”
自今年4月30日的低點以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了2.2%,不過較年初依然貶值1.2%。
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9月貿易順暢較8月收窄,從498億美元下降至310億美元,低於420億美元的預期。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的動力有所減弱。
企業囤積美元的舉動也對人民幣形成了一定的下行壓力。數據顯示,中國公司正在快速的囤積美金,不願意將其兌換成人民幣。今年8月企業存儲的美金高達6240億美元,較年初上漲了29%,並創下歷史新高。而去年同期,企業美元存款僅上漲了5.9%。
長遠來看,人民幣對於美元升值的趨勢可能難以為繼。高盛經濟學家崔歷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美國進入加息軌道,強勢美元期來臨,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是未來幾年的趨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財政部稱中國已表現出“一些新的意願”讓人民幣升值,但重申人民幣“仍然被顯著低估”。
在昨日向國會提交的半年度匯率報告中,美國財政部稱中國對貨幣政策作出的調整仍然十分不完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該允許市場在決定人民幣價值的過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
該報告總結道,今年上半年,沒有一個國家被指操縱匯價。
隨著美國經濟走強,而歐元區、日本以及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卻面臨著經濟放緩,美國財政部重申對全球經濟更加平衡增長的呼籲。報告指出,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都面臨著國內需求“持續疲軟”,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刺激國內增長,助力世界經濟發展。
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布魯斯金智庫高級成員Eswar Prasad表示:
報告試圖做好這樣一個平衡:既鼓勵增長疲弱、經常賬有盈余的經濟體刺激內需,但又希望它們通過采用財政政策和其他途徑來這麽做。
中國應該“像近期一樣明顯地減少對外匯的幹預,堅持抑制在外匯市場上的活動”,該報告如是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想在黎巴嫩出人頭地,得有貴人相助。但在烏幹達,最重要的還是運氣。世界各國民眾對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上周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調查研究報告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更有可能認為下一代會過得更好。報告稱,調查44個國家的4.8643萬成年國民發現:
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由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決定。
嚴格來說,以上看法的人在不同國家得到的認同程度並不相同。在土耳其,75%的受訪者都這麽認為,而在委內瑞拉,只有31%的受訪者認同。
皮尤調查發現,較欠發達國家的受訪者通常更樂觀。所以,富有或貧窮程度不同的國家,國民對獲取成功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
根據世界銀行的2013年各國人均GDP數據,在皮尤調查的44國家之中,可以分為十大最富有國家和十大最貧窮國家。
如下圖所示,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更有可能認為,良好的教育和努力工作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可是,這類國家的受訪者還認為,行賄和運氣對成功很重要。
富有國家的受訪者也認為工作賣力和教育重要。總體而言,和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相比,認為這類因素是決定人生成敗頭號因素的富有國家受訪者占比較低。(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