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金融加速

2013-10-14  NCE  
 

 

收購天弘基金,與民生銀行合作,阿里巴巴沿著信用與數據兩軌進入金融的速

度越來越快

◎ 本刊記者 吳紅毓然 楊璐 張冰 文阿里巴巴向金融的核心領域步步逼近。

10月9日,上市公司內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1216.

SH,下稱內蒙君正)一紙公告,昭告了阿里巴巴進軍金融市場的決心。

天弘基金持股36% 的第二大股東內蒙君正宣佈,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阿里商務)擬出資11.8億元認購天弘基金2.623億元的註冊資本,成為天弘基金的第一大股東。增資擴股後,阿里商務和天弘基金管理層,在天弘基金管理公司分別持股51%和11%。

此次交易創下了基金管理公司股權轉讓新高。10月10日, 內蒙君正複牌後,旋即拉出一字漲停,多家互聯網金融個股也隨之漲停。

這一步,比此前阿里巴巴宣佈和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的戰略合作走得更遠。

9月中旬,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佈雙方將在資金清算與結算、信用卡業務、理財業務、直銷銀行業務、互聯網終端金融等多方面,啟動戰略合作。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決策層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曾和多家商業銀行談合作,但「只有民生銀行最開放」 。在先後與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在「合作」中分道揚鑣後,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這場牽手,究竟能走多遠,雙方各自從對方處可以得到什麼,還需要拭目以待。

海通證券研報指出,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是「平台搭平台」 。從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三種電商平台,到支付寶這一支付平台,延伸出「餘額寶」和阿里小貸兩個網絡金融平台,再延伸到更大的銀行平台。這一模式將顛覆傳統金融的所有陳規,令阿里成為互聯網金融當仁不讓的一面旗幟。

「阿里金融這樣做下去,勢不可擋啊!」一位接近民生銀行高管人士感慨。

阿里巴巴「很聰明」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 「阿里巴巴給人的想像空間很大。如果不是在金融上做文章,他們的市值是絕對做不到1000個億。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阿里金融目前尚有規模上的侷限性,並因領先監管而潛在一些風險隱患。而阿里是否能如願以償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股東,並引入管理層持股,裁決權都在證監會。

互聯網金融的魁首,再次把球踢給了中國的金融監管機關。

多重爭議

「餘額寶」曾創下1元就可購買貨幣基金之舉,短短數月,就將一家完全名不見經傳的貨幣市場基金,從區區數億元規模迅速膨脹到200億元。現在,它的兩個東家,支付寶與天弘基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合作走向結婚。

據資料顯示,此次迎娶天弘基金的阿里商務是支付寶的全資母公司,註冊資本7.1億元,由馬雲和阿里巴巴集團18 位創始人之一的謝世煌控股,各佔80% 和20%的股份。

阿里商務的資質是否符合今年出台的《證券投資基金法》 (下稱新《基金法》 ) 。內蒙君正的公告中顯示,收購尚需通過天弘基金股東審議,並需獲得證監會批准。

今年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實施。按照第十三條規定,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應當具有經營金融業務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良好業績、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社會信譽,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最近三年沒有違法記錄。

按照上述規定,支付寶的全資母公司阿里商務是否符合上述持股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的條件?

接近證監會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阿里商務收購天弘基金一事,屬於首例非金融機構控股基金公司,無先例可循。雖然目前阿里商務經營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支付寶,也獲得了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但並不屬於金融機構,從事的也非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業務。而從證監會過去對基金公司審批的歷史經驗來看,大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阿里商務收購天弘基金的資格問題,實屬馬雲的又一記擦邊球。因為新《基金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必須是具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只要經營金融業務即可。因此最終的裁定權在證監會。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指出,最近兩個月證監會在監管方面屢有改革之舉,他預期這項交易會順利獲批。中國證監會最近啟動了部門調整的步伐,將部門設置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管理,未來所有證券經營機構將由一個部門審批。 「新《基金法》中之所以不寫明金融機構,就是為各類資本入股基金公司做準備,大方向是明確的。關鍵是第一單如何落實。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說。

從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來看,雅虎和軟銀佔有其近七成股份,其餘由馬雲及管理層持有,這樣來看,阿里巴巴集團應歸屬境外資本。雖然,新《基金法》放寬了對 QFII 持股基金公司的比例限制,從20% 提高到30%,但仍未能及51%。

所以,阿里巴巴集團此番選擇支付寶的母公司阿里商務收購天弘基金,而不是外資性質的集團,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沒有當年馬雲修改支付寶VIE 協議,將支付寶所有權轉移至中資公司阿里商務手上,此番收購天弘基金就完全沒有政策空間。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

本次收購的又一亮點是基金公司的高管持股。天弘基金管理層擬出資2.54 億元認購5657萬股的天弘基金股份,成為其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11%。

新《基金法》規定,基金公司變更持股5% 以下的股東,不需要經過證監 會的審批,並且取消了股東的註冊資本規定限制,這被認為是為專業人員持股基金管理公司放開了空間。但新《基金法》實施以來,尚未有基金公司高管持股獲批。

一位基金從業人士表示,管理層認 購基金管理公司股權,以股權激勵的方式實現管理層與公司利益的直接綑綁。

為多家公募基金公司高管熱望以久,但一直因受制於政策,個人不能成為公司股東。作為變通,有的基金公司通過由持股子公司股份實現對高管的股權激勵,即使這一安排也未獲得監管層認可。

10月10日,有知情人士透露,馬雲已到北京面見證監會高層領導,解釋這 個交易,謀求獲得監管支持。

雙贏

此番收購之舉不論對天弘基金還是阿里巴巴來說,可稱雙贏。

「天弘基金投入阿里巴巴懷抱,為自己贏得了人氣,也賺足了資金底氣,可借助支付寶平台銷售基金,未來資產 規模有望翻倍增長,管理層還實現了股權激勵的制度安排。 」方正證券一位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說。

他認為, 「阿里借助天弘基金的平台,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彌補了貸款短缺的短板,並可涉足地產融資、政府設施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等各種創新業務,想像空間很大。 」根據公告,內蒙君正表示,阿里巴巴此次控股天弘基金,有助於天弘基金提升長期競爭力。

德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陳宇點評此次交易,認為其核心在於「阿里變成一隻基金,進入金融領域」 。他指出,未來需要看天弘基金能否在阿里巴巴的生態基礎上進行有效基金管理, 「重要的是能否賺錢,只要看每年的基金排名就行了」 。

不過對於「餘額寶」這個產品來說,基金的排名並非產品的首要目標,流動性是當前管理人的首要關注點,管理人需要隨時應對支付寶客戶的變現需求,尤其是某些特殊的促銷日期,基金經理需要特別關注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

業內人士分析, 「餘額寶」現在是阿里與天弘基金獨家合作的產品,雙方簽訂了六個月獨家保護協議,2014年1月到期,如果阿里成為天弘基金的大股東,未來開放支付寶給其他基金公司的動力勢必減少。

「我們還是會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創新,不會簡單地成為幫助天弘賣基金的平台,而是會設想一些全新的合作模式。 」談及剛剛完成的入股天弘基金交易,阿里巴巴市場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目前,中信銀行為「餘額寶」貨幣基金的託管銀行。據中信銀行表示,2013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已為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合作的「餘額寶」完成了數百萬筆的資金劃轉和監督服務,交易總金額近200億元。

天弘基金方面向財新記者表示,天弘基金和支付寶在增利寶 - 餘額寶項目中已經有了非常良好的合作,相關產品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熱烈歡迎。為了給投資者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為了雙方更好地開展業務創新,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雙方共同選擇 了資本合作這樣的形式。借鑑支付寶在互聯網方面的經驗,希望阿里帶給天弘基金更多的創新元素,打造更多符合網絡投資者投資風險管理和投資理念的產品,竭盡所能為客戶創造便捷貼心的投資體驗,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提供者。

天弘基金平台的業務覆蓋廣泛,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完善,團隊在基金行業經驗豐富,這將和支付寶的團隊形成很強的互補,有助於支付寶在理財業務和相關開放平台方面的建設和發展。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在圍繞互聯網積極開展創新,整個基金行業已經走在了當前互聯網金融大潮的前列。天弘基金和支付寶已經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了一定的經驗,希望這次入股能為傳統基金行業帶入更多的互聯網基因和理念。 」天弘基金方面向財新記者表示。類似的說辭也出現在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合作中。

牽手民生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阿里巴巴意在「市場換技術」 。他認為,阿里巴巴的競爭策略是——進入銀行業是必然的,但不想承受辦銀行的諸多約束,因此選擇 與銀行合作,第一可以分化銀行 ;第二可以學習到銀行的技術。

民生銀行行長助理林雲山指出: 「原來159家銀行包括民生銀行跟阿里巴巴的合作,都只是基於少量部分具體業務的合作,是具體操作層面的。本次合作,看重的是未來急劇擴大的業務範圍,以及未來互聯網與金融創新的發展。 」在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簽約儀式上,民生銀行行長洪崎介紹了諸多合作業務。

其一,在理財業務方面,民生銀行將根據阿里巴巴及其關聯公司需求及淘寶用戶的特點,設計推出針對淘寶用戶的專屬理財產品,並通過在淘寶平台上建立淘寶店舖,進行展示和銷售。

這一點類似「餘額寶」 。前述接近阿里巴巴決策層人士指出, 「互聯網的金融產品,不能僅僅是打造一個金融產品在互聯網平台去賣,這兩者有差別。 」與其他基金產品不同, 「餘額寶」突破了兩點 :一是門檻由1000元拉低至1元,二是 T+0交易。 「我告訴他(天弘基金) ,如果做不到 T+0,你就是把產品拿到支付寶平台上賣而已。 」這位人士指出。

「互聯網的規模是海量的用戶,我們天天拿來做標準配置的 :如果一個產品做不到上億用戶,那就不做。那只是個功能,不是個產品。 」前述接近阿里巴巴決策層人士解釋道,如果僅僅把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拿過來賣,就不可能賣到上億用戶, 「因為你的出發點就不是賣給上億用戶」 。

由此,民生銀行與阿里巴巴聯手打造的理財產品,在准入門檻和交易結算等產品設計方面或有類似於「餘額寶」式的突破。

其二,洪崎介紹,在直銷銀行方面,民生銀行將為直銷銀行提供豐富實用並符合阿里巴巴或其關聯公司客戶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而阿里巴巴或其關聯公司將負責利用自身渠道與資源大力促進民生銀行直銷銀行發展。

對此,林雲山指出,直銷銀行的運作並不完全依賴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只是第三方合作渠道之一。

其三,在信用支付方面,阿里巴巴將與民生銀行聯名推出信用卡。此信用卡將在網上完成審批,在線上有一張虛 擬信用卡外,民生銀行也將在線下補發一張實體信用卡。在風險控制方面,則是基於大數據來分析客戶行為,共同建立風險控制模型,識別客戶的行為和風險。此信用卡可對共同開發的移動產品——TV盒子和雲手機等分期付款。

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指出,以信用卡為例,信用卡常規收益歸民生銀行所有,而在阿里巴巴現有平台上的交易收益,比如客戶交易支付給阿里巴巴的手續費,仍歸阿里巴巴所有。

林雲山表示,此事正與監管層進行積極溝通。

「第三次聯盟」

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合作,是與傳統商業銀行的第三次聯盟。時過境遷,民生銀行方面猜測,阿里巴巴選擇與民生合作的原因在於看中民生銀行在小微業務取得的成果。民生銀行目前小微貸款超過3000億的數量及對小微客戶的拓展技術層面,民生銀行走在同業前列。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指出,阿里巴巴在合作中總是處於很強勢的地位,其實數據公開和不公開沒什麼意義,但是攥在別人手裡,銀行就不舒服。

一位銀行業人士指出,只要是排他性的數據都是有意義的,銀行想拿到阿里巴巴的數據很正常。所以這次合作,民生銀行與阿里巴巴選擇了原有數據不分享,共同數據共同使用的規則。

「比如『餘額寶』 ,我們跟很多大的基金公司談過,對方不妥協,覺得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那好,你不能做有人來做。銀行也一樣,小銀行先來,而且是小銀行弱勢部門先來,因為他們要價最低。 」前述阿里巴巴內部人士指出這次談判的關鍵:能妥協的銀行能合作。

有銀行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本質上是一家流量公司,跟建行、工行的決裂,在於「但凡發現可能威脅到它的流量,它就封閉了」 。

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表示,「與銀行相比,阿里巴巴的資本實力很弱,金融專業性也不夠,現在不願意挑起跟銀行的競爭,目前的策略是跟銀行合作。 」金麟指出,在此過程中,阿里巴巴利用合作進行試錯,相當於銀行「幫阿里巴巴完成了試錯和數據積累的過程」 。

一位接近民生銀行的人士明確指出,民生銀行的目的,想借合作爭取到阿里巴巴平台上的眾多微型客戶。對此,金麟提醒道,互聯網時代核心的不是技術,而是平台。 「技術可以學,但核心是平台,平台在客戶在。我可以介紹客戶給你,甚至把平台租給你。但有朝一日有了銀行專業能力,就可以一腳踢開合作銀行。 」海通證券此前發佈研報也指出,阿里金融是逐漸滲透到銀行業務的。支付寶向中小銀行輸出通道、客戶和IT 技術的同時,利用金融機構獲得產品開發、融資、現金管理和同業業務等方面的便利,從而破解金融牌照、資本等瓶頸對 阿里金融的制約 ;而中小金融機構的渠道、風控、管理等條線會逐漸嵌入阿里巴巴的平台,且黏性大大增強。

不過,民生銀行高管表示,雖然都在做「小貸」服務,但目前阿里小貸與民生銀行的小微貸款並無合作。

林雲山指出,阿里小貸起步200元,上限為50萬元,但實際貸款額度多數在3萬到5萬元之間,且定價更高 ;而民生銀行服務是實體經營的小客戶達160萬元,貸款額度在500萬元以下 ;微貸業務的貸款額度在50萬元以下。因此,從定價到客戶差異上,兩者的小微貸款重疊度並不大。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投資人士指出,從概念上看,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在小微客戶上有重疊,均「迫切需要對方來抬高估值,在概念塑造上很有空間」 。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場非排他性的開放式合作。雙方的客戶領域並不重疊,現有數據也不會共享,具體收益也是「各歸各」 。因此,合作的背後,雙方的真實訴求有待進一步觀望。

在被投資者問及是否會與京東等其他電商開展合作時,民生銀行高管給予肯定的答複。 「互聯網的特徵就在於開放,民生銀行著力於面向新的客戶、致力於新的合作,未來也不排除與其他電商展開合作,因為開放的合作會帶來更大的市場。 」林雲山如是回應。

林雲山指出,基於雙方客戶受益的角度,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均會堅持雙方開放平台,並不希望有排他性原則。

在利益分成方面,林雲山表示,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合作不是「零和博弈」 ,雙方都反對搞利益分成機制,而更看重共同創造市場所帶來的長遠的、潛在的、增量的利益。他說 : 「這個利益不僅是我們擴大給阿里巴巴授信額度、或擴大具體業務往來,而是希望通過與其合作,來推動整個銀行的轉型。 」林雲山在該行召開的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專題電話會議上表示,民生銀行是看重阿里巴巴的平台,基於平台的海量客戶及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此次合作是基於雙方客戶的利益、協同的理念及開放的理念而產生的。 「合作的關鍵 在於針對小微客戶和巨量的個人客戶,通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來提供增值服務。 」對於民生銀行看重阿里巴巴的大數據分析客戶行為的模式,仁和智本資產 管理公司合夥人陳宇指出,單從信用控制的角度看,大數據並沒有意義 ;但從銷售、營銷的角度看有意義。銀行可通過大數據提供個性化服務,更易瞭解消費者習慣,有利於銀行管理效率的提升。

但目前看來,這還是一種概念,並未落地。雙方在股權上沒有合作,僅共享共同開發的客戶基礎數據 ;在雙方均有特色的小微貸款方面,也尚無合作。

在數據共享方面,民生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趙志敏指出,只有雙方共同開發的客戶的基礎數據是共享,比如客戶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常用送貨地址等 ;而阿里巴巴現有的數據沒有提供給民生銀行。她表示 : 「在初步設計產品的時候,這些數據夠用了。 」林雲山強調,阿里巴巴與民生銀行的合作中,最敏感的是數據交換問題,雙方都會緊守法律紅線, 「數據共享的前提是法規的合規性和隱私保護。這是紅線,肯定不能輕易去碰」 。

「辦銀行幹嘛」

民生銀行認為, 此番合作是一場「共贏」 。

在前述電話會議上,林雲山坦率地指出,即使阿里巴巴申請銀行牌照成功,對於合作也沒有影響。

林雲山認為,如果阿里巴巴申請銀行牌照成功,就會受到資本金的限制,造成服務能力有限,滲透能力不足 ;而未來市場創新空間巨大,雙方合作覆蓋面廣,有利於服務廣大客戶。

阿里巴巴相關人士曾多次公開宣稱 : 「給我傳統銀行的牌照也不會去做。

阿里就不是想做銀行。 」所謂聲稱「不想辦銀行」 ,阿里實際不願意承受的是目前監管體制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種種約束。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想做的是跟平台相關有協同效應的銀行業務,包括信用卡消費信貸、小微貸款以及平台的衍生業務。

多位接受採訪的銀行業及電商人士都表示,希望阿里巴巴能申請到銀行牌照。這其中既有想借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業變革的想法,也含有些許「幸災樂禍」的成分——「給了它牌照,它就傻了,一半的產品也做不了。 」對此,有阿里巴巴人士回應 : 「我們的商業模式不同。我們利潤比他們(指銀行)還高,幹嘛要賺他們的錢。 」他說 : 「現在阿里巴巴做了支付、貨幣基金、證券,再做保險,金融不就是一行三會管的嗎?那就一步步做。這些都做了就是銀行啦!當『餘額寶』可為消費者理財,消費者隨時可以用『餘額寶』的資金買東西,還辦銀行幹嘛?」在阿里巴巴的人看來,老百姓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把錢貸給企業, 「這是很腐朽、沒落的傳統的金融理念」 ,已經被互聯網時代拋棄。

上述人士指出,阿里金融就兩個方向:信用與大數據。一位阿里巴巴高層尖銳地指出,如果銀行沒有國家信用做隱形擔保,就需要從市場中培養、重建一套信用體系。

「怎麼培養?靠大數據。 」他對財新記者解釋:新時代下的金融,應是基於一種完整的信用體系,是從實體經濟中內生出的。

在阿里巴巴人士的解釋中,這是一種新興的 C2B 生產機制,由消費者向生產商直接定製商品或服務,企業無需向銀行借貸以保證生產。具體而言, 「你把錢放到支付寶去,支付寶賬戶是淘寶賬戶的一種映射,當買家要買東西時,當錢要給買家時,先給買家預付款,叫預定製,生產後商場再把錢結掉,要銀行幹嘛?我這個企業要去生產一萬台空調,消費者都把錢給我了,我還找銀行

貸款幹嘛?」

在整個生產消費環節中,阿里巴巴希望起到起到平台通道的作用。 「我只要給消費者讓一點利,資金成本就回來了,我還一點風險都沒有。 」這位阿里巴巴高層解釋道。

對於風險控制方面,阿里巴巴認為 可以靠大數據來保證。與銀行的徵信體系不同,在支付寶開戶很簡單,但是為實名制,並有實時交易的動態數據。

「每次買賣都有記錄。如果你開放了你的定位,你在哪裡買,你的送貨地址,你常買什麼價位的,你的偏好是什麼,大數據跑一跑,都清楚了。如果有異常值,後台就會發現。 」前述阿里人士解釋道。

海通研報以阿里小貸做分析: 貸前,阿里金融可以調取企業的經營數據並輔以三方認證信息,判斷企業經營狀況、信用情況和償債能力;貸中,監控企業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 ;貸後,深化信用評判,對違約客戶處以限制經營或關停等措施,並向其他客戶通報風險。

「阿里巴巴的宗旨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就是這麼玩,幹嘛還要拿銀行牌照?」阿里巴巴高管反問道。

競合關係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正如馬雲在2008年底的一番豪言,阿里巴巴主打小微金融牌,發動了顛覆銀行的革命。

對於顛覆一說,銀行業並不緊張。

林雲山認為, 「阿里銀行」跟民生銀行,並不存在有效競爭。

銀行人士認為,阿里金融的規模難以做大。 「阿里巴巴真正效應不錯的企業集中在天貓。淘寶號稱有幾百萬客戶,其中90% 以上是個體戶,是做不成什麼像樣的生意,基本是幫阿里貢獻流量。在這樣的人群裡有一些商業機會,會有銀行照顧不到的空間,但空間有限。 」「優勢是平台,但劣勢也在此。 」一位長期研究阿里巴巴的投資人士指出,阿里金融只能依託自身平台做大,但是做得再大,也只是在電商體系內部。比如,備受關注的阿里小貸真實規模僅30億元左右, 「從邏輯上判斷,只能要麼是沒有客戶需求,要麼是利率太高」 。

對於阿里巴巴描述的 C2B 信貸模式,該投資人士指出,這種模式在阿里巴巴自身體系內具有一定的風控優勢,「可以做、做不大」 。他指出,如果這種信貸不保本不保息,就要看商戶的違約 度以及利率;如果保本保息, 「就是典型的銀行」 ,但比銀行的成本高太多,因此只能借投資人的理財資金來運作,結果就是做不大,而且風險高。

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巴巴很難掌握平台外客戶或者跨平台客戶的交易信息。投資人士指出:「只有線上交易數據是阿里巴巴獨有的,但不足以覆蓋所有交易行為,資金貸到線下就沒法控制。 」銀行業內人士還認為,淘寶的「單筆交易金額大多在200元以下。這樣的數據再多,也豐富度不夠。 」前述銀行人士指出。

銀行們也並不擔心阿里巴巴通過合作學到銀行技術。 「做金融需要的東西,不是挖兩個人就學到的。 、資金的流動與增值、風險控制,這是銀行的本事。 」前述大行人士表示。

但無論如何, 「躺著掙錢」的銀行也不得不承認,阿里金融的「玩法」令其「耳目一新」 。

「我覺得不應該誇大這種威脅,也不應該把我們對立起來。將來一定是競合,合作是未來的方向。 」一位商業銀行相關高管指出。

監管之外

對於目前頗受追捧的「餘額寶」 ,有銀行人士指出, 「貨幣基金怎麼可能既有高流動性,又有高盈利性呢?金融市場不會長期有這樣的產品存在。他認為,貨幣基金虧損並非不會發生,一旦出現虧損,就會出現擠兌。支付寶沒有應付擠兌的能力,因為它不是金融機構,無法向金融同業市場和央行拆借資金。

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則認為,支付寶找了中信銀行擔任貨幣市場基金的託管銀行, 「如果銀行不肯拆借,支付寶可以先墊付,那點錢算什麼」 。支付寶目前的日沉澱資金已過萬億元。不過,支付寶有權動用交易系統的「受託資金」來應付貨幣基金的擠兌嗎?這顯然會觸到監管的紅線。

最令金融機構在意的正是,阿里金融缺乏必要的現場檢查等基本的金融監管。業內人士指出, 「餘額寶」的資金進出已簡化為轉入、轉出,把風險提示、計提標準等監管要求都模糊掉了。

「阿里巴巴作為電商企業,是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做金融業務,卻不按金融機構的規則去接受監管, 」前述銀行業人士指出, 「馬雲很聰明,他說他在美國辦不起來,因為如果在美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違規的。我認為這是中國金融監管的一種失職。 」如果阿里商務此番能從證監會獲准控股天弘基金,未來中國證監會基金部將成為阿里的主要監管者,包括現場檢 查、延伸檢查均在監管手段之列。而阿里的種種創新,將使得它將不斷挑動監管者的神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08

南華早報:阿里巴巴考慮赴倫敦上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08

《南華早報》週二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正考慮赴倫敦上市。上週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訪問香港期間,阿里巴巴高層曾與英國官員會談。

知情人士稱,倫敦副市長Kit Malthouse與阿里巴巴高層討論了赴倫敦上市等一系列投資和市場相關問題。其表示,阿里巴巴對赴倫敦上市表現出了「極大興趣」,Malthouse也對該公司赴倫敦二次上市持開放態度。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消息人士證實,阿里巴巴一直在與倫敦證交所(LSE)保持接觸。但該消息人士沒有關於雙方會談情況的進一步消息。

阿里巴巴此前希望以合夥人架構赴港上市,即少數高管可提名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但香港方面表示無意為其改變上市規則。隨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也發表聲明稱:「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阿里巴巴上週宣佈,公司合夥人制度已獲得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書面確認。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成為可能。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可能會遭到投資者冷眼相待。該報稱,阿里巴巴的方案是將控制權永久性授予公司的合夥人,而這些合夥人在美國不為人知,因此它很可能會引發質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7

美國投資者可能會冷待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WSJ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660

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並未阻撓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不過《華爾街日報》稱,如果阿里巴巴在美國IPO,它可能遭到投資者冷眼相待。

阿里巴巴集團上週末向媒體稱,公司已獲得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接受阿里合夥人機制的書面確認,阿里合夥人機制包括其對董事會的提名權完全符合上市規定。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nc表示,最大的150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7%是由內部人士控制的。科技公司尤其可能採取採用該模式,即所謂的雙重股權結構,如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大部分新成立的公司都被一、兩個創始人控制,並且會對投票權設置一個所有權的門檻。

長期來說,雙重股權結構會因為發行新股而被稀釋。但阿里巴巴提議的方案與雙重投票權又有所不同。

前企業律師、哥倫比亞商學院的Robert Jackson表示, 阿里巴巴的方案是將控制權永久性授予公司的合夥人,而這些合夥人在美國不為人知,因此它很可能會引發質疑。

Jackson說:

「你可以接受扎克伯格應該控制Facebook的概念,你甚至可以接受馬云應該控制阿里巴巴,但讓美國機構接受一群他們不熟悉的中國管理層,這會艱難得多。」

不過有熟悉阿里巴巴想法的人士向WSJ表示,阿里巴巴提議的結構在某種方式上說比雙重股權更有利於股東。可以通過增加少數派董事(minority directors)、修改章程,甚至修改接任結構(takeover stuctures)——簡而言之,在阿里巴巴的提案中,任何需要大多數股東支持的都有成功通過的機會。

他並稱,在與港交所討論的暫時性計劃中,阿里巴巴同樣同意,合夥人不會就獨立董事的選舉投票,而是全權交由公眾股東表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9

阿里內部人員透露:馬云強推來往是公關行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247.html

【導讀】特地電話諮詢了杭州以及華中一代阿里的朋友,求證這條消息的真實性。答案極其清晰的是:公關行為。「哎,你不知道馬云的公關一直很牛啊?」我說我知道,但要老闆親自出來扛大旗的,此件事情定非同小可,得細讀。

網絡從來不缺乏熱點,但阿里從合夥人制度的提出後,消停了一段時間,近日又開始張牙舞爪,把內部移動通信工具「來往」強推出櫃。

「來往」很早就在阿里內部作為溝通工具,觀眾朋友們可以參照的自然是微信。前段先是爆出馬云說要強推「來往」,接著是各類高管的站台吶喊,然後是馬云要求每位阿里員工必須添加100位親朋好友進來往,否則年終別想拿紅包。

我特地電話諮詢了杭州以及華中一代阿里的朋友,求證這條消息的真實性。答案極其清晰的是:公關行為。「哎,你不知道馬云的公關一直很牛啊?」我說我知道,但要老闆親自出來扛大旗的,此件事情定非同小可,得細讀。

整個阿里體系可以玩的概念太多太多,如果不是頂著馬云的馬甲使勁兒的吆喝,恐怕很難形成太大的關注。近日又爆出10萬淘女郎(淘寶拍攝品圖片的漂亮模特)進駐「來往」,然後是一幫大波大胸的海報,再次點燃了看客的驚奇,廣大屌絲們更是趨之若鶩。

阿里其實是中國最大的生意數據庫,馬云知道的太多。現在PC端口的流量已經和移動端口持平甚至反超,很多人應該贊同這個觀點。當今投資人如果聽不到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很撒手扔錢進去,因為那講很難期待未來。

微信出來以後,雷軍不再傾情米聊,丁磊和電信綁在了一起搞了個易信,雷聲大雨點小現在也不知道怎樣。雷軍丁磊馬云放在一起,馬云段位應該更高一些。他們的相同之處是米聊,易信,來往都不是各自賺錢的工具,公司仍然有更重要的方向要耕耘。但不同之處之一在於,Jack馬的形象過於高大威猛,且有過很多惡鬥的經驗,阿里向來的雞血文化是除了贏他們從來不考慮其它事情。

 從名字談起。

「來往」從內部推到大眾市場,名字一直沒有改變過,有問題嗎?有很大的問題,你的用戶群體在改變。內部使用的時候,用戶是員工,員工對於公司的決策是理解執行,不理解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而面對大眾呢,即要面對80%以上的小白客戶。這些客戶或許知道淘寶,但不知道阿里,這個一定不是笑話。那麼,「來而不往非禮也」的「來往」,你是不是在第一時間不會想到它是一款移動的通信工具呢?「來往」這個詞彙給人遐想的空間太多,它到底是神馬,需要去瞭解一下。

這和「天貓」的命名是不一樣的,「天貓」的網站本來就一直沿用tmall,取一個諧音罷了。且當時的「淘寶商城」已經是無數商家的生存基石,無數消費者的歡樂之地,本身就具備非常強大的拉力。所以,「天貓」在開始之初,是有異議,但品牌豎立得依然非常好。

而我們看「微信」,首先你會直接想到它是一款信息相關的軟件,能通信,且微妙,微型,快捷。如「微博」也是一樣,如果當時不叫「微博」叫「風浪」,在傳播上或許就不是那麼簡單。

這一定不是一個主觀問題,而是一個產品問題。當你的受眾用戶在改變的時候,應該要好好想想,怎樣讓客戶最簡單最小白的使用你提供的服務。當然阿里的PM也不是吃素的,或許他們也覺得我大阿里夠強,給你們神馬就用神馬。「或許」有很多,允許任何人的「或許」。

馬云的堅持。

馬云堅持神馬?有一條他一直堅持,阿里不做遊戲。因為本身馬云的兒子有段時間,就深受遊戲的影響,使之非常苦惱。而書生馬云也希望專注在生意,一貫樹立下自己正義偉岸的形象。

做流氓很簡單,打個滾罵個街搶個棒棒糖就可以。做英雄很難,馮侖說過大概意思是:「聽到紙醉金迷、吃喝嫖賭等詞彙的時候,人的器官都會很爽。」但如果你要選擇做英雄,你就要唾棄這種爽,並時刻死磕自己,某某某事情,哥們兒絕對不能干。

顯然Pony馬從來只回答生意問題和法律問題,謝絕一切的道德約談。所以「微信」在前期的推廣時,無不體現「性」的剛需和「暴力」的刺激。雖然騰訊的公關一直在塑造張小龍如何出淤泥而不染的光輝形象,但在「性」和「暴力」的探索上,很多人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1年微信開始熱,我當時工作在華東一帶出差較多,對手機的要求是超長待機,打接電話收發短信即可,用的還是功能機。但身邊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在那一年都換了智能機,其中很大一部分朋友都迫不及待的加入微信。因為微信有一個「附近的人」功能,能夠搜索到附近的人,有很多人在上面體驗刺激,我身邊有很多人也成功過,不多談。

永遠總是那麼第一批人介入能夠嘗到開心的果實,後來2012年再玩「附近的人」啊什麼的,成功概率就大大的降低了。妞兒不隨意加你了,「搖一搖」出來了,伴隨著那令人沸騰的搶戒聲。但一晚上搖出來的,全是一幫飢渴男。

這些事情多得去了,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無數這樣的故事。但我們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一個產品如果能夠讓你產生興奮,並且讓你主動推廣給身邊的朋友,至少有25個信任你的 朋友會受到影響。這一定比一個噱頭廣告,一張高標準的文案傳單來得實在。

而當幾乎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的時候,Pony馬同志放出了飛機,然後是其它遊戲,再然後是道具的買賣。當然,這是生意,在我的地盤裡,我Pony馬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我想當裁判的時候當裁判,想當運動員的時候當運動員,甭跟我逼逼啥,我只回答法律問題。

我想把你們公眾號碼降權到二級區域去,名曰不打攪客戶。但我新的遊戲出來的時候,想彈窗給你就彈窗給你。你來玩一下試試嘛,玩一下又不要你的錢。但你玩了一下後,立馬給你來一個排行榜,你在朋友圈中的排行就出來了,狠吧?或許有一天人們的交往不會在現實中發生,而會簡單在遊戲的排行榜裡相互問候。

 諸如此類,太多……
而Jack馬堅持不做遊戲,也不允許約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能否替換「讓天下沒有難玩的遊戲」或「讓天下沒有搖的美女」 ?
我們再設想一下,Pony如果不在微信裡做支付功能,Jack會不會急?答案是:Pony只回答法律問題。他不可能不做,因為微信也燒了很久的錢。但Pony的一貫風格是喜歡賺錢,各種各樣的錢。
所以,真正「來往」的看點是什麼,不是單單應用的對碰,而是一個立志做102年老店的高帥富,面對一個專注遊戲開發的純商人。
阿里的戰鬥經驗。
馬云的履歷從來都充斥著戰鬥的硝煙,從杭州湖邊帶老外學英語開始,到應聘工作被拒絕,到考上大學後畢業分配進師範。答應其老師必須在學校裡待5年,5年以後放棄更高職位離職創業,創業沒有米去義務進貨擺攤。北上尋求突破不成,又回到杭州,杭州做大立桿後開始阻擊ebay……
ebay是Jack馬掃蕩出大陸的,雅虎也被他玩了一把沒話說,香港你不讓我做合夥人制度,哥就把你晾那兒。而今天,同樣的是馬家兄弟Jack首次正面迎戰Pony。盤口已經開出,如果不是參與者,很難去支招和分析其中細節的事情。但Jack在迎戰帝國主義列強的時候,有過很好的戰績,且阿里的一貫風格,有理由相信其一定是目前最具實力的衛冕冠軍爭奪者。
相對其它資源行業,互聯網的競爭體現出了更大的公平公正公開。利益的匹配,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更沒有不變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54

經濟分析(21):阿里巴巴與李小加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5822

阿里不會在港上市?這都是”消息人仕”的説法,是真是假,只有當局者才會知道!

昨天阿里和李小加都有動作。阿里CEO陸兆禧對傳媒說,集團鍾情香港乃出於回報股民的責任。他又説集團未有上市時間表。港交所主席小加哥在其個人網誌寫了一頁題為「『夢談』之後 路在何方?——股權結構八問八答 」。

讀者如喜歡看看technical structure的問答,請到以下link觀看。

http://www.hkex.com.hk/eng/newsconsul/blog/131024blog.htm

筆者喜歡他在英文version 的幾句話:

1.No doubt some people will criticise me, but I am not paid to be comfortable.

2.I hope this blog is taken in the spirit in which it is intended, which is to promote an objective debate that takes a serious look at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the choices before us and leads to action.  Let us have the confidence to embrace this responsibility and do what’s right for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Hong Kong.

香港現在如果不努力在各方開創新思想而墨守成規的話,我想大家將來都會無啖好食!希望陳家強哥哥也細看這篇blog(中英都要啊)。

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這一潮的上市機會就大事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

筆者對這件事覺得香港會努力找出新方案,所以決定買小小0388為小加哥哥打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3

阿里巴巴入股美企 實為力拚Google

2013-10-28  TCW  
 

 

阿里巴巴準備要與亞馬遜正面對決了?正當投資界為了阿里巴巴到底要在哪裡掛牌上市議論紛紛之際,該集團今年十月上旬一口氣入股兩家美國新創企業─網路購物快遞服務商ShopRunner、App搜尋引擎業者Quixey,不只揭示了布局美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野心,也透露了未來主要競爭敵手,將不只亞馬遜,還可能是Google!

阿里巴巴過去幾年雖然入股、購併動作頻頻,但大多只將轉投資焦點鎖定在中國本土業者,甚少將觸角伸向海外,只在二○一○年因技術需求,購併了兩家美國電子交易軟體開發商。阿里巴巴今年改變做法,在六月小額投資美國運動授權商品網購商Fanatics、小試水溫後,十月份一出手就是千萬美元起跳的兩件入股案,別具代表意義。

投資一:網購快遞服務商向美國取經,了解當地市場

獲阿里巴巴注資七千多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多億元)的ShopRunner,創立近四年,招牌服務是網路購物保證兩天內送達,結盟各品牌業者與網路銷售平台,用戶只要一個月繳交約新台幣兩百多元月費,就能享受在主要購物網站上,不限購物金額、次數的吃到飽快遞服務,再也不必為免運費湊最低訂單金額。該網站用戶甫超過一百萬人,相較美國網路購物龍頭亞馬遜(Amazon)已有二千五百萬名付費購買同類型快遞服務的會員,仍無法匹敵。

表面上,這次的入股,是阿里巴巴首度在美國市場正面槓上亞馬遜。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在受訪時承認,阿里巴巴對美國電子商務市場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入股ShopRunner,就是要了解美國消費者以及當地市場運作邏輯。

與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深度合作的網勁科技執行長游士逸分析,全球化是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多年來的目標,雖然現階段布局重點是將旗下淘寶網站的勢力擴張到台、港、東南亞,但集團早已在歐美市場鴨子划水。今年三月底,阿里巴巴低調將過去只服務小型企業的跨國批貨平台「全球速賣通」,轉型為服務個人用戶的國際版淘寶商城,連結淘寶的後台管理系統,開始對歐美消費者做生意。

投資ShopRunner,是馬雲卡位美國網路購物上下游產業鏈的第一步棋。其實,深深體認到物流重要性的他,也正著手整合中國淘寶物流服務。今年五月,他結合了數家中國快遞業者,成立「菜鳥網路科技」物流公司,號稱將在五到八年內,於中國全境提供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投資ShopRunner其中一個誘因,也是了解美國業者的know-how(經營訣竅)。」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陳映竹點出,阿里巴巴不好意思明說的目的是向美國取經,回頭改進土法煉鋼的中國物流效率。

投資二:App搜尋引擎運用資料分析,大賺廣告費

在此同時,乍看馬雲投資有「App界的Google」之稱的新創公司Quixey,只是在行動網路市場插旗之舉,但細究背後邏輯,卻直指阿里巴巴更大的野心。

目前在蘋果、Google、微軟等行動裝置系統上,合計已有超過兩百萬個應用程式,Quixey利用獨家開發的資料分析技術,讓使用者在茫茫App海中找到最適用的程式,如同Google在網頁搜尋上所扮演的角色。

Quixey透過電信業者免費提供服務,換得在使用者搜尋時刊登廣告的權利,目前合作對象有微軟、電信商Sprint、社群問答網站Ask.com,每月搜尋量約為一億多次。雖然該公司規模仍小且未開始獲利,但因資料分析技術優異,頗有向Google看齊的架式,成立初期就吸引Google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私人創投公司入股。

陳映竹分析,阿里巴巴在行動電子商務上的布局,早已跳脫手機下單等簡單購物模式,而將目標鎖定在O2O(線上對實體)應用,結合手機App廣告、第三方支付功能與實體商店消費,大賺實體商店的廣告收入與第三方金流。阿里巴巴近幾年藉由海量資料(Big Data)技術,分析淘寶上龐大的購物資料,優化使用者介面,成功拉開與對手距離,自然也想複製在行動網路領域上。對阿里巴巴而言,投資Quixey能開啟行動廣告與App資料分析的合作大門。

這是關鍵的一著棋。怎麼說呢?《華爾街日報》曾專文分析,外界將阿里巴巴類比為亞馬遜根本是誤解!阿里巴巴主要營收不是來自交易手續費或販售自家商品,而是網拍商家的廣告費,與亞馬遜大相逕庭,相較下與Google更為相似。換句話說,劍指亞馬遜的阿里巴巴,在美國真正的對手其實是Google,會砸大錢投資「App界的Google」,也就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了。

【延伸閱讀】從網購快遞商到音樂網站都投資!—阿里巴巴集團今年來入股企業

2013.10ShopRunner(美國):專攻電子商務的快遞公司Quixey (美國):行動App搜尋引擎

2013.07窮遊網:海外旅遊資訊網站

2013.06Fanatics (美國):運動授權商品網購業者

2013.05高德軟件:行動地圖供應商

2013.04新浪網:微博、入口網站友盟網:行動App數據分析業者

2013.01蝦米網:音樂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29

馬云的「亞歷山大東征」:阿里小微金融公佈股權架構:馬云持股不超7.3%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1/55973.html

【i黑馬導讀】亞歷山大東征時把家財散發給將士,有人問他給自己留下了什麼?亞歷山大目視東方,說道:「希望!」近日阿里旗下的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下簡稱:小微金服)宣佈公司新股權架構。根據新的架構,小微金服將以40%的股份,作為對小微和阿里集團全體員工的分享和激勵,只要是11月1日在職的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團的每一位員工都會獲得小微金服的股份。值得關注的是,馬云本人在小微金服的持股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7.3%,而不是之前一直被認為的80%。

本文根據騰訊科技《小微金服股權架構公佈:馬云欲借此洗刷VIE風波陰影》和獵云網《阿里小微金融公佈股權架構:馬云持股不超7.3%》改寫而成。

這是小微金服的股權架構首次浮出水面,而「人人有份,共創共享」的股權分享方式也再次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企業開放、分享的本質所在。

股權分享 全部員工人人有份

小微金服CEO彭蕾在給員工的郵件裡做了同樣的表述,彭蕾在郵件裡說: 「伴隨著這樣快速的發展,小微金服包括此前的支付寶從未停止過建立健康、高效、持久發展的股權架構的思考。隨著小微金服的戰略和員工分享方案的思考逐步成熟,具體方案出爐的時機已經成熟。」根據小微金服的新股權架構,2013年11月1日在職的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團的23810員工每一位都會獲得小微金服的股份。除了當天的一次性股份授予之外,這40%的股份還將用於未來對員工的績效激勵和未來吸引優秀人才的股權激勵。而剩餘的60%的小微金服股份將用於在未來分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小微金服方面表示,「希望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與我們理念一致、文化相近並且願意與小微金服集團長期共同發展的投資者。」

馬云持股比例不超過7.3%,讓圍繞支付寶的爭議停止

對於備受關注的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問題,小微金服方面表示,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

公開數據顯示,馬云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為7.3%,這也意味著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不會超過7.3%。

早在2011年支付寶股權變更時,變身內資的支付寶的股權結構就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有不瞭解情況的人質疑,馬云是將支付寶放到了自己口袋。對此,馬云當時就明確向媒體表示,「支付寶落入我的口袋,這不是事實。」

小微金服CEO彭蕾在今日給員工的信中表示,為了當初那個決定,阿里集團和馬云個人都承受了巨大的非議與質疑。「但實際上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也絕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如外界所描述的那樣,把支付寶裝進自己口袋裡!」

小微金服方面表示,全體員工佔比40%,戰略投資者佔比60%,其中馬云作為全體員工的一員,持有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這是小微金服設定的目標股權結構。目前小微金服的股權架構還處於過渡期,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結構,公司會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盡快完成過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0

阿里巴巴上市:港交所才是其圓夢地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77976.html
管阿里巴巴如今牛氣衝天,可以將IPO放眼全球任意挑選市場,似乎主動權盡在手中,但實際上其選項相當有限,錯過香港,阿里巴巴損失會很大。

從估值上看,中國內地當然是一個更優選項,中國大陸投資者一向有「土豪」風範,打新股之風會幫助阿里巴巴募集更多資金,投資者會參照騰訊,甚至一開始就給阿里巴巴更高估值。另外,在中國內地經營企業官權力是不得不考慮的對象,以往經驗表明,一旦企業遇到問題,企業所在地政府就跟自己遇到問題一樣積極主動予以幫助。在海外上市,地方政府即使有心也鞭長莫及。可是中國內地IPO停擺,囤積了一眼看不到頭的擬上市隊伍,即使開閘也不可能讓阿里巴巴插隊,輪到阿里巴巴也不知會到猴年馬月,而阿里巴巴與雅虎對賭2015年上市。另外,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為海外上市打造的股權結構也要改造,這也需要時間,在中國內地上市,發審委考核的關鍵點之一,是大股東的股權是否確定,以確定經營是否持續穩健,阿里巴巴佔少數權益的管理層通過合夥人控制上市公司做法,在中國內地還是新鮮事,這一關也不容易過。

所以,一開始阿里巴巴就沒有選擇內地,不僅僅是IPO停擺,關於上市的繁文縟節讓這些IT、互聯網有關的企業優先選擇海外。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集中地是美國和香港,兩個地方上市速度都快,但是在估值上,美國市場遠沒有香港理想,這其中原因眾多,當初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時,也給予高估值,因為有龐大中國市場這個想像空間,但後來因為不斷有造假出現,美國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近年來不少IT企業選擇從美國退市 .

香港市場有不少中國內地投資者,他們對內地企業熟悉,相同文化背景讓他們更傾向於認同, 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溝通容易。而在美國,中國投資者數量還相對較少。

根據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反應,美國人不在乎阿里巴巴是否合夥人制,他們認為市場自會調整,面對美國歡迎態度,阿里巴巴態度模棱兩可。阿里巴巴態度模糊,是因為在阿里巴巴心目中,香港仍是最理想的上市地。

阿里巴巴一開始就希望在香港上市,他們與港交所進行溝通,但合夥人制沒有得到支持。隨後馬云宣佈不在港交所上市,現在看來有點在賭氣,不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首席執行官陸兆禧等高層,也不會在10月25日、26日兩天,在杭州舉行媒體溝通會,就阿里巴巴香港IPO事宜,與香港媒體對話。

阿里巴巴通過合夥人方式,破除如今世界通行的同股同權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決定經營層對股東負責),將管理層凌駕在股東之上,來自管理層的合夥人以類似元老院的方式,來決定阿里巴巴如何運營。多數股權不掌握在管理層手中,始終是馬云要考慮的問題,合夥人制則可防患於未然。但對監管者和中小股東而言,這實在是一個挑戰。

峰迴路轉的是,港交所高層最近主動釋放出緩和意向,建議市場探討引入「非常規」股份架構,以吸引阿里巴巴等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稱對修改上市規則持開放態度。港交所發言人稱有關問題將交由上市委員會及證監會決定。

港交所橄欖枝已經伸出,阿里巴巴將如何反應?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82

阿里巴巴上巿的下一步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9%98%BF%E9%87%8C%E5%B7%B4%E5%B7%B4%E4%B8%8A%E5%B7%BF%E7%9A%84%E4%B8%8B%E4%B8%80%E6%AD%A5/

到哪去?

阿里巴巴因為獨特的合夥人制度,不符合港交所現行規定,受阻後可能前往美國掛牌上巿。在合夥人制度下,即使未來阿里巴巴上巿後,創辦人馬雲及合夥人(按照阿里巴巴內規選出,不一定具有多數股份),仍將負責提名多數董事,再交由股東表決。但在傳統股東制度下,通常是股東投票選出董事,再從中選出董事長,而且誰的股份多,誰就有較大的實力。在目前情況不明下,根據阿里與雅虎之前簽訂的股票回購協議,阿里巴巴未來整體上市的地點為香港或美國,或特定情況下在中國大陸上市,因此而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a. 在美國

對科網股認受度較高,市盈率可達到30至60倍,估值相對較高。

美國上市條例准許公司通過AB股制度(又稱雙層股權),馬雲及管理團隊(合夥人)可保有上市公司控制權。

審計底稿可能被調閱。中國證監會與美國PCAOB已於今年5月簽署中美監管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允許美國監管機構有條件的調閱中概股公司審計底稿。中概股的造假傳統及阿里巴巴特有的網店稅務風險,使得前述監管協議對其非常不利。

知識產權風險。淘寶上充斥著盜版、仿冒產品,可能引起美國政府部門及投資者關注,而且美國法律機制有利於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最高三顆星


b. 在中國大陸

旗下三大業務淘寶、天貓和支付寶均主要在內地營運,有利於擴大客戶基礎。

內地對於公司營運與管制、信息披露、關聯交易等監管相對寬鬆,維持上市地位的成本較低。

估值方式保守,內地監管機構對於高市盈率發行有額外的非市場化管治手段,導致籌資額低。

對於上市公司再融資仍有發行價格、發行時間窗口等方面限制;IPO市場仍未放開。即使開啟IPO,從選聘中介機構開始進場到掛牌,過程需要3至5年。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c. 在香港

香港科網股市場今年蓬勃發展,最終估值甚至可能超越美國。騰訊目前股價超過400港元,市盈率已逾40倍。

上市審批手續簡單,效率高,財務成本低,材料準備齊全的企業最快僅需要一個月便可通過上市聆訊。

法律規定同股同權,沒有AB股制度的基礎。修改法律需要公眾諮詢、投票等程序,短期內無法完成;即使是「合夥人制度」,也需要修改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以至公司條例,非簡單的上市規則部份條文豁免,證監會和港交所都不具有此權利。

上市可能性:★★ 選擇當地上市意願:★★★


阿里上市2.0版:後續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

是否有可能分拆上市?
答:可能性幾乎為零

1. 為籌資額及融資成本考慮,部份上市並不划算,不能滿足阿里巴巴集團的需求。整體上市才是其戰略目標。
2. 部份上市不符合現時市場趨勢。
3. 部份上市很可能產生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尤其阿里巴巴集團內,各業務關聯性比較高。分拆上市多發生在各業務分部營運有差異,市場估值水平也不同的情況下。

在不改變合夥人制度前提下,港交所可能放行?
答: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2013年9月27日,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宣佈經修訂的有關海外公司上市的聯合政策聲明。 新規定第68條內容指,容許海外公司使用不同方法遵守《上市規則》及《收購守則》,包括承諾設立股東保障措施,或證明已採納效果相同的內部合規措施。對比舊規定,新規定給予企業的自由度大大增強。阿里巴巴宣稱希望達到的合夥人制度與通常意義上的合夥制企業不同,只是在公司框架下引入了合夥人制的管理方式。

 

阿里巴巴再次上市爭議多

2011 年5月10日 雅虎提交給美國證監會的文件中指出,阿里巴巴集團在未獲董事會批准的情況下,將支付寶所有權轉讓給馬雲控股的一家公司,隨後引發阿
裡與大股東軟銀、雅虎之間的紛爭

2012年5月21 日 阿里巴巴與雅虎達成股票回購協議。根據協議,阿里巴巴未來整體上市的地點為香港證交所或美國證交所,或在特定情況下,在中國內地上市

2013年7月9日 阿里巴巴行政總裁陸兆禧公開表示阿里巴巴已經做好上市準備

2013年8月23日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帶有合夥人制度的上市計劃書,建議合夥人可以提名公司董事會大多數董事,但仍需經過股東大會投票通過才能獲得委任

2013年9月10日 馬雲以內部郵件形式向公司員工介紹合夥人制度,並表達對這一制度的堅持

2013年9月25日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投資者保障雜談》博文,暗示了港交所對於通過合夥人制度無能為力

2013年9月26日 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稱公司仍希望可以在港上市,「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但我們確信香港應該認真探
討適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創新監管環境。」

2013年9月27日 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同時發表聲明,指支持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36

阿里巴巴「雙十一」交易額突破350億,創消費奇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163

從2009年開始,阿里巴巴集團都會在光棍節當天舉行消費者回饋活動,逐漸這一日成為國內電商盛宴,各大電子商務網站都在當天打折促銷以擴大銷售額。

阿里「雙十一」的全天交易額公佈,350億的交易金額比去年的191億增加了83%。支付寶實現成功支付1.88億筆,刷新了去年同期1億零580萬筆的全球記錄,最高每分鐘支付79萬筆;支付寶實現手機支付筆數4518萬筆,佔支付寶整體交易筆數的24.03%,支付寶手機支付額突破113億,亦是全球移動支付的最高紀錄。

下面這組數據在網絡流傳:

1小時67億,6小時不到突破100億;13小時實現191億,追平去年成績;21小時達到300億,超過阿里官方預期……

350億元,這一數字是去年美國「網購星期一」121億交易額的近三倍。而今年10月份,中國日均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693億元,阿里的350億超過了這一日均規模的50%。

阿里在移動端的變化同樣顯著。今年「雙十一」,手機淘寶的整體支付寶成交額53.5億,是去年的5.6倍。單日成交筆數達3590萬筆,交易筆數佔比整體的21%,而在去年,這一比例僅為5%。這表明經過一年的用戶習慣培養,國內通過移動設備購物的人群比例正在不斷提升。

目前,除了阿里外,易迅網公佈了自己的「雙十一」全天成交額為5億元。其餘的電商大部分未對外公佈自己的交易額數據。

儘管戰績彪炳,但阿里和旗下的天貓仍然面對激烈的競爭,電商分析師李成東撰文認為電商進入一超多強的時代

因為京東,易迅網,汽車之家的「圍獵狙擊」,以及家居賣場的聯合抵制,讓天貓寄予厚望的家電、3C、通訊、家居品類遭遇重創,這些領域並沒有什麼突破。雙十一的商家表現主要賣點依舊是駱駝,凌志以及裂帛,茵曼等服飾品牌。即便有海爾,小米,林氏木業這樣的個別案例,根本不足以改變雙十一品類結構缺陷。

蘇寧宣佈線上線下打通玩雙十一,按照官方透露的消息是前三天總計訂單量近600萬單,預計四天將整體超過1000萬單,700元客單價算就是70億,這相當於蘇寧易購平時一個季度的銷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

京東的情況是臨近雙十一,訂單就開始翻倍漲,到今日最猛,比平時直接漲了差不多5倍了,今晚超過500萬單(未拆單,還有一說是760萬單),比店慶300萬單還要多。

易迅網則實現了同比6倍的增長,和京東情況一樣,在接近雙十一的時候,無論是下單金額還是出庫金額就開始翻倍增長了。

簡而言之,在雙十一之前,蘇寧,京東和易迅網就開始借助自身的規模採購優勢,自建的物流服務體系,提前截流了天貓的家電,3C和通訊品類的用戶需求。去年天貓雙十一還搞了大家電的預售噱頭亮點,今年唯一的一個亮點是小米和海爾拿出了更多的資源,但也只成就了這麼兩家過億的品牌,其它的乏善可陳。

汽車之家在雙十一當天,一共訂購17776台車,訂購總金額26.43億元,今天就已經有超過2000位賣家上傳購買發票。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通常情況下的電商渠道預訂幾千輛,最後實際下單的不過個位數而已。不知道,這一次天貓汽車什麼情況?有誰知道,而又誰關心呢?

說完家電3C通訊和汽車,不得不說家居類目。家居品類是一個2萬億市場,很大,大家都知道。但家居難再需要現場用戶體驗,所以天貓搞了一個O2O,線上線下打通。卻不料在雙十一前突然遭遇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19家家居大賣場的聯合抵制。事實上,這個對天貓家居的線上銷售構成了致命性的打擊。這個大家千萬不能責怪大賣場,首先這是抵制天貓,不是抵制電商,這壓根不是一回事。為什麼要抵制,天貓是虛擬商業地產商,家居大賣場本質也是商業地產商,二者就是直接競爭關係,憑什麼後者給前者做免費的體驗店,憑什麼實體店給天貓家居做信用背書,憑什麼實體店給線上天貓家居導流量和用戶呢!

用一句簡單的話說:自營B2C終於遏制住了天貓無限制的版圖擴張。至少在標準品以及比較依賴倉配服務體驗的品類,天貓並無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