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國內手機遊戲不同題材、美術、玩法的用戶特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79.html總體看,題材決定了用戶群的年齡段,美術風格也決定了用戶年齡分佈,越強調數值的產品女性用戶越少。
首先看下卡牌類的主要產品,來看下值得關注的點。
1)動漫題材卡牌遊戲用戶偏年輕化
《百萬亞瑟王》:這款卡牌遊戲男性玩家佔比高達92.37%。而更加奇怪的是,這款遊戲是所有卡牌遊戲中,低年齡段用戶最多的,10-19%歲佔比達到了25%。
《忍將》《魔卡幻想》:這兩款遊戲的用戶年齡段分佈趨同,10-19歲、20-29%用戶群是主力用戶群。
這三款與動漫題材有關的卡牌遊戲,整體用戶都偏向年輕化。
2)武俠和三國等歷史題材相對高年齡段
《萌江湖》《大掌門》《武俠Q傳》《逆轉三國》《三國來了》,這5款遊戲分別採用了武俠、三國題材,《名將無雙》則為混搭穿越。總體看,採用武俠、歷史類題材的手游產品用戶群普遍偏高,主要表現就是30歲以上年齡段用戶佔比較大。
3)Q版有助於降低用戶年齡段
《萌江湖》《武俠Q傳》採用討喜的Q版,相對來說降低了用戶的年齡段,但整體因為採用歷史題材依然是用戶群年齡偏高的產品。
再來看下MMO、塔防類手游產品的情況
1)題材相對多樣化。
列表中的手游產品,均未採用三國、武俠題材,較多採用了歐系題材。
2)塔防類遊戲用戶群相對偏高
COC、《小小帝國》這兩款遊戲的用戶群年齡段分佈相對偏高。
休閒手機遊戲
1)三消遊戲兩種不同的用戶表現
《天天愛消除》在表中男性用戶佔比最高,而Candy Crush Saga則是女性佔比最高的手游,這兩款三消遊戲走向了2個極端。
2)比分數的、和比過關的
這張表要總結個共性,就是按時間來玩遊戲、有最終分數的數值型休閒遊戲,男性用戶更多。
而以通過關卡為主要目的的休閒遊戲,在表中女性用戶更多。
3)休閒遊戲的年齡段分佈更加均勻
表中較多休閒遊戲在低年齡段有較大的比例,整體普遍用戶群分佈較為平均,做到了老少咸宜。
手機通訊錄,為何能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36.html手機通訊錄App早已經存在:為什麼現在會成為爆發點?
自從智能手機興起,圍繞手機通訊錄的各種APP層出不窮,巨頭們也在其中試水,比較有代表性的是「QQ通訊錄」、「來電通」等。但是,這些通訊錄App卻日漸衰落了,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而存在,本質只是為了「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在Android4.0推出之後,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已經優化得很好,而以「改善原生通訊錄用戶體驗」為目的通訊錄App自然不再有生存的空間。
新型通訊錄「通訊錄+」的創始人楊維全認為,以前的通訊錄App,只是作為工具存在,而現在的「微信電話本」、「通訊錄+」等新型通訊錄產品,在形態上其實是一個「平台」,是以用戶電話號碼社交關係為基點,引入各種服務的平台。
通訊錄關鍵的爆發點: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巨頭們對通訊錄顯現出的渴望,是源於他們窺見了手機通訊錄中社交關係強大的可擴展性。
保存在用戶手機中的電話號碼,其背後關聯的是用戶最緊密的社交關係。而在智能手機中,只要方法得當,用通訊錄App去「套現」手機通訊錄中的社交關係成為可能。
以微信為例,因為揉入了社交元素,使得打飛機這款製作三流的古老遊戲成為最受歡迎的手游之一。而通訊錄App中的社交關係一旦「套現」,便可以引入遊戲、網絡電話等服務,其擴展性十分有具有想像力。以「通訊錄+」為例,其已經與手游廠商、網絡電話等企業達成分成合作,有望在今年內實現收入,甚至成為新的分發渠道。
通訊錄或許不是巨頭的機會
現在通訊錄App們「套現」社交關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微信是直接從海量的用戶中沉澱;易信是通過與運營商合作,用開放的方式讓用戶直接邀請通訊錄中的好友;而「通訊錄+」是走手機廠商預裝路線。
楊維全告訴我,因為互聯網巨頭們開始搶佔手機入口,試圖壟斷移動端的服務,這讓很多傳統手機廠商開始感覺到恐懼。因為硬件的利潤遠遠低於軟件服務,他們害怕自己最終成了「為巨頭們做嫁衣」的冤大頭。
在手機廠商們抵禦巨頭入侵自身軟件服務,並且軟件開發能力有限的時候,創業者可以用第三方的身份去進行合作,以補充手機廠商軟件服務中所存在的不足。在這個三方博弈關係中,創業者能夠獲得與手機廠商合作預裝的好機會。而如「通訊錄+」這樣的通訊錄App,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去排擠巨頭,贏得先機。
小敗局:「價格屠夫」尼采手機 成都關店一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88.html以「低價屠低價屠殺殺+廣告轟炸廣告轟炸++工廠直營工廠直營」」為殺手鐧的「尼彩模式尼彩模式」」遭遇瓶頸
華西都市報:憑藉「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的營銷模式,兩位四川商人創建的尼彩手機大獲成功。然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尼彩模式遭遇瓶頸。華西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成都主城區的52家尼彩店中,已有26家關門。
以「價格屠夫」著稱的尼彩手機,可能遇到了新的問題——號稱要建6000家手機工廠店的它,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店的同時,自家「後院」起火了——僅僅一年多時間內,尼彩科技成都市區的52家工廠店,已經有26家關門,足足佔到了一半。
2010年底,做煤炭生意的盧洪波和做手機電視購物生意的蔣德才一拍即合,分頭入股成立尼彩科技公司,進軍當時日漸式微的低端手機領域,創建「尼彩」品牌。
2011年4月10日,首家尼彩手機工廠店在江蘇南京成立。憑藉一款最低售價399元、外形幾乎與蘋果iPhone4 一模一樣的i8雙卡雙待手機,尼彩科技殺入中國手機市場,「手機工廠店,每台只賺10元」等廣告語賺足了眼球。
尼彩宣稱首創「手機工廠店」模式,用超低價位的「工廠價」衝擊原有手機定價體系,「每台手機只賺10元」成為重點宣傳的口號,集中力量在平面媒體、電視媒體上投放海量廣告,在重點省份快速建店迅速擴張。
盧洪波和蔣德才同為四川老鄉,四川順理成章也成為他們的最重要市場之一,2011年4月30日,尼彩手機四川首家工廠店落戶成都。
從2011年4月30日成都開出第一家尼彩手機工廠店開始,一年時間內,尼彩手機在四川開了350家店,僅成都主城區就有50多家,算上郊縣,大成都範圍內一共開了112家店,佔了四川市場的1/3。
最初一兩年,「低價屠殺+廣告轟炸+工廠直營」的「尼彩模式」大獲成功。但兩年過去,這種「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的營銷模式,似乎到了瓶頸期。
華西都市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僅一年多時間,成都市內的尼彩手機工廠店就有一半關門。以「價格屠夫」著稱的尼彩手機,其「低價屠殺——廣告轟炸——工廠直營」的「尼彩模式」,也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
成都市區52家尼彩店 26家已關門
2012年4月29日,尼彩手機週年慶前夕,曾在多家媒體上刊登廣告稱,尼彩手機工廠店全川突破350家,全國突破4000家。廣告以巨大的版面,刊登了成都的尼彩手機工廠店的店名和詳細地址。
盤點這份廣告可以發現,除了太升南路店即四川總店外,尼彩手機工廠店在四川有市區店、郊縣店和市州店三大類,其中成都市區店共52家。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歷時一週,挨家走訪成都市區52家店發現,僅僅一年過去,關門的居然有26家,佔了一半。
8月22日,記者在新南路89號附4號,找到了尼彩手機新南路店。門牌上的「尼彩手機工廠店」字樣看起來依然嶄新,門口的「買4吋3G智能手機只要399元」橫幅也還在,捲簾門卻緊閉,門口玻璃上貼著「鋪面轉讓」字樣的紙。
旁邊雜貨店老闆說,這家店已關門半個月,「鋪面轉讓」的廣告已貼出來3周了。按照上面留下的手機號打過去,一名男子說,這家店開了一年多,「生意做不下去了」,「賺不到錢」才想轉手。
建設南新路81號附1號的建設南新店,雖然開著門,「尼彩手機工廠店」字樣和尼彩手機廣告還在,但店招牌卻變成了「中國移動」。工作人員說,這裡原是尼 彩手機店,但2013年7月就已從尼彩退網了,「我們不做尼彩手機了,返修率太高,賺不到錢,現在我們只做移動的定製機,都是大品牌的手機,質量有保證, 售後也方便些,更好做。」
人民南路四段25號附11號也曾是一家尼彩手機店,8月24日,記者來到這裡卻發現已經變成了中國電信營業廳。旁邊一家建材店老闆說,尼彩店今年7月搬走了。
除了關門以外,尼彩手機在成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渠道控制力下降,簽約手機工廠店或明或暗地在賣其他品牌的手機。
8月21日,在經天路4號附18號的尼彩手機琉璃場店,記者看到,櫃檯裡除了尼彩手機外,還有幾款其他品牌的手機。在二仙橋北路31號附195號的尼彩手機二仙橋店裡,也有幾款中興手機擺放在櫃檯裡。在文家場店和洪河店,也都發現有其他品牌的手機出售。
「我們加盟尼彩,都是交了2萬元的押金,若被尼彩公司發現在賣其他手機,這2萬塊可能拿不回來了。」成華區一個尼彩手機工廠店老闆說,「作為尼彩專賣店,按照協議,肯定不能賣其他手機,但只賣尼彩,顧客選擇餘地太小,不搭配點其他牌子的手機,估計也經營不下去。」
該店主告訴記者,尼彩手機本身定價就低,但廣告打得多,最開始的2011年走量走得快,開店還有些效益,到了2012年尼彩手機進入智能機市場後,量走得沒那麼快了,開店利潤很低,有些甚至虧本經營。
記者發現,正在營業的尼彩手機工廠店裡,超過一半都存在售賣其他品牌手機的情況,只不過有些店直接擺在櫃檯裡,有些店則將其他手機藏在櫃檯下面的抽屜裡,顧客詢問時才會拿出來讓他們挑選。
遭遇雙面夾擊 尼彩價格優勢不再。尼彩走紅的第一殺手鐧是超低價。雖然「每部手機只賺10元」早被業內人士指責為「炒作噱頭」,但靠著低價和其他一系列營銷手段,尼彩手機在一年多時間迅速搶佔全國低端手機市場。然而,兩年過去,「價格戰」威風不再。
三大運營商殺入低端智能機市場
首先,各大移動運營商殺入低價手機市場,同樣價格也可以買到移動、聯通、電信的定製機。記者走訪發現,在川內手機賣場和運營商營業廳,各種低端智能手機擺滿了櫃檯。三大運營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低端定製手機。如中國移動就推出了多款定製智能手機,合約售價從488元到699元不等。中國電信也推出了多款定製智能機,雙卡雙待的3G智能手機售價最低在500元內。中國聯通由於制式優勢,低端智能手機品牌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運營商銷售的低端智能機不但售價便宜,而且可以參加各種「0元購機」活動,繳納話費就可以拿走手機,這種銷售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
尼彩的智能機,價位和幾大運營商的低端定機制形成直接的競爭態勢。加之在購機政策、品牌知名度、銷售渠道等方面,尼彩手機無法與運營商匹敵。
同時,尼彩還面臨諸多山寨手機的衝擊。2011年大量山寨機廠商轉戰智能機領域,拉低了智能手機的進入門檻。如今,和尼彩手機同樣價位的智能手機,在市 場上比比皆是,比如最近成都市場熱銷的諾亞信、海旭、寶捷訊等,3.5吋屏幕的299元就可以買到。在太升南路賽格廣場的2-4樓,各種品牌、配置的低價 智能手機扎堆,有些「清貨價」甚至在百元左右,這讓尼彩的「低價策略」受到巨大衝擊。
以「價格戰」成名的尼彩手機,在價格上失去了優勢,盛極而衰似乎順理成章。
廣告轟炸擴張迅速帶來諸多管理難題
尼彩模式走紅的第二殺招是「廣告轟炸」。
尼彩手機的創始人盧洪波和蔣德才,都曾有醫藥保健品營銷的經歷。尼彩CEO盧洪波並不諱言尼彩的「保健品營銷」思路。2011年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 盧洪波就直言,要「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在他看來,尼彩的重點不是製造,而是運用保健品行業的經驗,以驚人的廣告投放和開店速度,來快速賣掉手機。
大範圍的地毯式廣告的營銷,讓「尼彩手機」幾個字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創辦之初,尼彩手機在全國2011年6月份電子電腦類報刊廣告投放榜上名列第一,廣告投放額度甚至超過了聯想和戴爾。
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和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聯合發佈的研究報告中顯示,2011年、2012年,尼彩手機在全國報紙廣告投放總額均超過2億 元,2012年的廣告投放增長27%,總額在所有品牌中佔據第20位,不僅超越三星、蘋果、諾基亞,成為手機領域當仁不讓的「廣告王」。對於這一監測結 果,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的相關負責人也大呼「沒有想到」。
靠著持續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等策略,「尼彩」一夜之間就達到了「家喻戶曉」的效果。但迅速攀升的工廠店數量和手機銷量,也讓尼彩的管理、物流、售後等環節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
專家觀點:質量不過硬售後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營銷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寶龍認為,尼彩模式以低價吸引眼球,使得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從實際情況看,尼彩手 機的質量和大品牌有差距,因質量問題而引發的投訴,容易形成口碑傳播,當更多的消費者發現,購買尼彩手機並沒有得到廣告中的那種價值時,這種營銷模式就是 不可持續的。
馬寶龍認為,保健品賣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不存在負面效果,保健品幾乎不存在售後服務的問題。但手機消費者天天放在手上把玩,如果 質量不過硬,前期銷售量走得大,也決定了後期售後成本居高不下。售後問題累積多了,不僅影響品牌聲譽,而且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長此以往,這個模式 能否持久就是一個問題。
在中國家電、酒類以及保健品行業,這類大規模投放廣告迅速佔領市場的營銷手法屢見不鮮,但也曾有大批企業在曇花一現的成功之後消失無蹤。
百度高德手機導航應用同日宣佈免費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9108月28日下午3時左右,百度地圖宣佈,原本收費30元的百度導航永久免費,大約4小時後,高德導航也宣佈免費。
據高德集團官方微博8月28日下午7時許消息,高德集團宣佈,28日起旗下高德導航手機應用正式施行免費政策。
「『高德導航』免費,是我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高德CEO成從武表示,同時宣稱,免費之後高德對「高德導航」的研發投入保持不變。
此前,蘋果AppStore顯示高德導航收費版售價為50元人民幣,百度導航收費版售價為30元人民幣。
其後,8月29日,百度又宣佈推出全面退款策略。百度官方微博宣稱,將對所有之前購買過百度導航的用戶全部退款,9月30日前即可完成所有Android用戶退款流程,而IOS用戶可即時申請退款。
據《北京日報》8月30日報導,對此,高德方面回應稱「不跟進」。
「百度是個互聯網公司,本來就不應該收費。而我們過去是傳統模式有收費,今天開始正式免費,以後也不可能收費,對於過去收費用戶只能說抱歉。」 高德CEO成從武說。
據財新網報導,百度的地圖和導航產品是高德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地圖產品上,高德百度旗鼓相當。艾瑞諮詢報告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高德地圖以31.3%的市場份額佔據中國市場頭把交椅,百度地圖則以24.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但在導航領域,百度屬於新人,在產品體驗和運營方面與高德還存在差距。
據前述《北京日報》報導,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員表示,市場恐慌的是,隨著中游的內容提供商開始免費,是否會影響到上游與下游兩端。這在業內看來,短時間內影響並不大,然而未來隨著終端應用持續免費,勢必將重塑產業格局,如做終端導航等廠商或將面臨洗牌。
而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此次百度高德「免費大戰」,是阿里系與百度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又一次近身肉搏,表明雙方已經在功能上進入高度同質化的競爭階段。
今年5月10日,高德宣佈,阿里巴巴以2.94億美元購買高德軟件公司28%股份。不過在阿里系的架構中,高德目前主要做的仍是基於位置信息的底層服務,商戶、用戶、支付等環節均依靠阿里巴巴平台的資源。
目前,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均推出了附近搜索功能,提供基於位置的餐飲、團購、酒店、娛樂等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與線下服務結合)服務,也雙雙接入了大眾點評、嘀嘀打車、去哪兒等互聯網服務。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百度與高德打架的背後主要意在O2O。「免費之後,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一是可以搶佔O2O,二是通過高德進入車聯網領域。」李易預計,「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未來凱立德等一些沒有巨頭依靠的導航企業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困難。
高德董事長兼CEO成從武也表示,移動地圖兩年後將遇生死劫。他認為,移動互聯網地圖經過兩年左右的「圈地運動」,即將沉澱出巨頭佔據80%市場的「二八」格局。「這與2011年出現的團購熱潮十分相似,有的存活下來成為巨頭,有的轉型變成其他的形態,有的則消亡。」
扎克伯格談移動互聯網:數據流量遠比手機本身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65.html你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來擴展全球的連接性?
扎克伯格:互聯網是我們改善世界的一個重要平台,但這一平台無法自我建立。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已經在發展中國家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讓人們保持連接。我們推出了一個名為「Facebook for Every Phone」的產品,它可以將Facebook的服務推廣至功能手機端。目前,這一服務的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人。
然而,目前全球範圍內還沒有一個公司或政府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來支持這項服務,所以我們需要和同行企業一起努力。自從我們成立Internet.org組織以來,我們已經聽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意同我們合作運營商和政府的聲音,這將在未來3、5年、或者更長時間內為我們的工作提供動力。
你認為接入互聯網是一項基本人權,能對此解釋一下嗎?
扎克伯格:下個世紀將是一個由工業、資源型經濟向知識型經濟過渡的故事。比如,如果你擁有一塊油田,那麼我就無法在同一片油田上進行開採。但知識卻不是如此,如果你知道一些東西,你就可以同外界進行分享,然後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加富有。但在這實現以前,巨大的貧富差距將不可避免。目前,最富有5億人的財富超過了剩餘60億人所擁有財富的總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讓每個人都接入互聯網,並借此推動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在美國,目前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互聯知識經濟體」,國內的財富差距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極分化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
扎克伯格:一個自然的過渡肯定會發生。我今年曾在一所當地的中學裡上過課,學校裡的很多學生都無法在家上網。所以,我們在美國地區也有許多工作要做,這可不是一件「用手指打一個響指,然後每個人就可以上網了這麼簡單的事」。現代工業革命已經停滯了十年時間,人們需要一個基石來促使改變的發生。
即便是你沒有牽頭成立這個組織,手機不也會變得越來越便宜嗎?
扎克伯格:智能手機變得便宜了並不意味著消費者就可以負擔的起昂貴的數據流量費用。舉例來說,iPhone在美國的兩年使用成本為2000美元,但其中只有500美元為電話本身的成本,另外1500美元則是數據流量費用。所以,數據流量費遠比電話本身更貴。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要讓數據接入變得更加低廉、弄清怎樣才能提供免費的互聯網電話服務,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商業模式。
你怎樣才能使數據變得更加廉價?
扎克伯格: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讓我們的應用運行更流暢、Bug更少,但直到今年我們都沒有在「在使用相同數據量的前提下提供相同用戶體驗」方面下工夫。對於那些身處發達國家使用我們服務的用戶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但對於其他幾十億用戶來說,這卻是十分重要的。今年初,人們在Android平台上的Facebook應用平均花費12MB的流量,我希望能在未來幾年內通過一些小範圍的變動使這一數字下降到每天1MB。不過,即便是1MB的流量對於某些地區的用戶來說仍然太大了,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將其控制在0.5M,甚至是更少的流量範圍內。
你能打造出一個完全免費的文字版互聯網嗎?
扎克伯格:我整個筆記本中的文字內容體積不到0.1M,但是類似我們為Internet.org所制作的一段30秒的視頻流量就達到了50-100MB,而且這段視頻已經是利用了大量壓縮技術之後的結果。所以,我認為對部分基礎服務使用壓縮技術會比針對視頻文件使用擁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可以肯定的是,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推出擁有更大帶寬廉價寬帶的形式對你們提供幫助。但目前,它們都還不是這一組織的成員,這一點有可能在未來得到改變嗎?
扎克伯格: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會有越來越的人們加入我們的組織中,其中包括運營商和非運營商。
類似谷歌(微博)、亞馬遜、微軟這些消費者互聯網企業都還沒有加入你牽頭的這一組織。你是否邀請過他們參加,或者你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加入這一組織嗎?
扎克伯格:在這個星球上,許多公司都在做著許多有益的事。我們與谷歌和微軟舉行過會談,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公司會選擇加入我們,而且我認為Internet.org所專注的事業是需要各個公司團結合作才能實現的。
很奇怪會聽到你談到有關基於文本格式的低數據流量的話題,因為Facebook的前行方向一直都是相反的,那就是不斷的加入更多多媒體信息服務。
扎克伯格:在我們幫助每個人接入互聯網,並使他們獲得了基本的訪問權限後,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讓所有人都擁有高速互聯網服務,我們的工作不會停止。
你在白皮書中曾提到在推廣全球互聯性的過程中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話題,能給出一個具體的案例嗎?
扎克伯格: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即便你沒有選擇任何運營商語音套餐,你仍然可以在任何地方拿起電話撥打911或者其他一些基本服務。我認為,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幫助那些無法負擔這類服務的消費者免費享受這些服務。在這裡,我所指的是諸如短信、維基百科、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天氣情況、查詢商品價格這些服務,我將這稱為「互聯網撥號服務」(dial tone)。我們希望使這些基本服務能夠被那些在舊商業模式下無法負擔數據費用的消費者享用,比如他們可以走進一家商店購買手機,然後可以直接開機享受這些基本服務。
誰會為此買單?
扎克伯格:社交網絡、短信和搜索引擎服務的價值就在於它們是用戶獲得更多內容的門戶。通過讓人們免費訪問這些服務,人們就會發現有更多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可持續內容,然後他們便會使用更多流量以獲取更多信息。最後,這會演化成為一個讓運營商們非常喜聞樂見的商業模式。因此,運營商將可以從新用戶那裡賺到比提供這些免費服務成本更多的利潤。
Facebook有計劃為未來數十億新用戶提供在線身份驗證服務嗎?
扎克伯格: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們很難一直知道自己的客戶具體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印度運營商,有人通過零售店購買了你的服務後把錢和數據捆綁到自己的SIM卡上,你就無法知道有關這人的更多信息。因此,與客戶建立起一個長期的合作關係將非常具有價值。我不希望假裝我們是唯一一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但如果我們可以在這一領域創造部分價值的話,我們是會對此抱有濃厚興趣的。
為什麼不以非營利形式成立這一組織?
扎克伯格:這個問題不是通過非營利的形式便可以解決的。我們每年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上都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這對於慈善事業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也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目前,已經有許多公司開始在這一方面努力,他們也完成了許多工作。但如果要將這一願景真正得以實現的話就需要各個公司展開團隊合作,而Internet.org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批評人士稱,Internet.org只不過是一個自私的計劃,因為這能夠幫助Facebook建立自己的用戶群。
扎克伯格:當然,我們希望能夠連接到更多的用戶,所以理論上來說這也會讓我們的產品因此受益,但這樣的批評實在是有些過於瘋狂。目前Facebook所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財富要比剩餘60億人的財富總數更龐大,如果我們只想著賺錢的話,我們就應該使公司僅僅關注那些發達國家市場和現有的Facebook用戶。我們的服務是完全免費的,而且沒有在許多發達國家市場中投放廣告。所以在很長時間內,這一組織都不會為我們帶來盈利。但我依舊願意這樣做,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
是什麼促使你個人投身於這一事業?
扎克伯格:顯而易見的是,任何擁有手機的人都理應能夠接入互聯網。人們經常談論有關社交媒體對於美國文化所造成的改變。我們不妨想像一樣,當這一切第一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時候能夠對其造成多大的衝擊嗎?我們使用諸如Facebook這樣的媒介來分享新聞、與朋友保持聯繫。但在那些國家,他們會使用Facebook來獲得生平的第一次健康信息、與身處一百多英里以外不同村莊、甚至是超過十年未見面的好友取得聯繫。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看到許多企業聯手為之奮鬥則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蘋果們開始重視中國:國產手機超車的機會到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185.html
9月11日中國的果粉們有福了,他們將第一時間看到蘋果的iPhone 5S/5C等新品,這也是蘋果公司首次在中國單獨舉行的新品發佈會。老一些中國電信的營業廳已經打出了預訂iPhone新品的告示。
在此之前,中國消費者要比美國消費者落後很長時間才能拿到蘋果的新品。想當年,2007年年底,老冀去美國出差的時候,第一次買到了部iPhone,而此時這款手機已經在美國上市了將近半年的時間。2008年6月蘋果發佈iPhone 3G,2009年6月發佈iPhone 3GS,而中國內地的行貨iPhone 3G/3GS則直到2009年11月才上市。此後,蘋果的每一代新品,中國內地至少都要晚3個月以上才會上市。
這一次在美國和中國同時發佈新品,對於蘋果來說也是第一次。無獨有偶,幾天前索尼也將中國作為手機新品XperiaZ1在全球首個上市的市場。
海外手機巨頭們確實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過去幾年裡,重視中國市場的三星和蘋果都嘗到了不小的甜頭,而漠視中國的HTC、LG卻嘗到了苦果。沒辦法,誰讓中國早就是全球第一大手機市場了呢。
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蘋果和索尼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恰恰也與他們在中國市場上遇到的很大挑戰有關。今年7月份蘋果發佈的2013年財年第3季度財報顯示,蘋果在大中華區營收為46.4億美元,同比下降14%,環比大幅下降43%。而索尼(以前是索愛)的手機業務也從前些年的小有名聲,淪落到如今的根本找不著了。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當某個產品開始將中國視為它最重要市場的時候,該產品的生命週期也就從成長期進入了成熟期,甚至很有可能進入衰退期了。
2001年湯姆遜、飛利浦等CRT彩電廠商在中國加大投入後僅僅兩年多,CRT彩電就進入了衰退期,逐漸被TFT-LCD彩電取代。2003年年底,TCL收購了湯姆遜的全部CRT彩電業務,還以為抱回來一個金娃娃,殊不知一兩年內CRT彩電就基本上找不著影子了。2007年諾基亞在中國如日中天的時候,功能手機也就走到了頭,3年後諾基亞一敗塗地,以至於今天被微軟收購。
如今,三星和蘋果在中國仍然非常強勢,但是已經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跡象,這是否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也將進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當歐美企業不再有革命性或者顛覆性創新的時候,中國企業的機會才剛剛到來,當年做手機的TCL、波導這樣,如今做智能手機的「中華酷聯」同樣如此。到了這個時候,成本就成為了競爭的最關鍵因素,而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無論是製造成本還是研發成本,中國企業的成本仍然遠低於歐美廠商。
因此,如果三年後中國手機廠商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上擊敗三星和蘋果,老冀絲毫不覺得奇怪。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市場和「成本領先」戰略也救不了歐美廠商。想當年諾基亞已經在歐美市場上呈現頹勢的時候,它仍然在中國市場上獨領風騷;通過將大部分製造遷移到中國,諾基亞的成本也已經不能再低了。但諾基亞仍然慘敗,並最終連累中國市場崩盤。
但中國企業為什麼不能抓住這個超車機會發動革命性的創新?如今,當歐美企業開始研究可穿戴設備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時候,中國企業卻仍然忙著建渠道、摳成本,滿足於所謂的「微創新」。
老冀覺得,在這一輪的智能手機浪潮中,中國手機廠商對於全球產業幾乎沒做出貢獻,無論是芯片、操作系統、應用商店,還是商業模式,均在拾人牙慧,中國手機廠商們的貢獻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山寨手機,那個時候的他們至少還做過很多功能上的革新,至少還大規模進入過亞非拉市場。
因此,智能手機市場經過這一輪洗牌之後,老冀希望中國企業不僅僅又一次在成本上擊敗歐美企業,還能夠在局部的創新上超越他們。
諾基亞董事長一個半世紀的預言:手機業務賣了後,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74.html150年前,這家來自芬蘭的企業正是憑藉著自己的造紙、製鞋、生產輪胎等業務發家,並最終涉足了後來使自己真正聲名鵲起的手機領域。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席拉斯瑪專門就公司設備與服務部門被微軟收購以及此事有可能給3.2萬名員工所造成的影響這一話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離開了移動設備和服務領域後,諾基亞將變得截然不同,但這仍然是一家強大的公司,並擁有著健康的財務表現和包括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Here地圖和先進開發技術(Advanced Technologies)在內的三大支柱業務。而且,它們中的每一項都是自己技術創新領域的領導者。」席拉斯瑪說道。
簡而言之,剝離了手機業務後的諾基亞將繼續專注網絡、Here地圖以及先進開發技術方面的業務發展。其中,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主要負責銷售通訊設備、移動寬帶的研發;Here地圖則屬於諾基亞的長期計劃之一,該服務已經成為了微軟Windows Phone默認地圖提供商,且諾基亞希望該服務能向車載導航領域發起進一步的攻勢;先進開發技術實際上就相當於諾基亞的一個未來產品研發部門。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諾基亞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相當強大移動和數據專利組合,公司希望自己能夠借此而在未來進一步獲利。
「此前,我們已經成功建立起了一整套專利和技術授權流程,公司計劃在未來利用這一優勢來增加營收和利潤。」席拉斯瑪說道。
事實上,在目前微軟同諾基亞的交易中,微軟出資72億美元中就有約合21.7億美元被用於收購諾基亞的專利組合。外界擔心,在出售了自己的手機業務後,坐擁3萬個功能專利和8500個設計專利的諾基亞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專利流氓」,而這些專利的市場價值大約在60億美元左右。
目前,席拉斯瑪的主要工作是重塑已經沒有了手機業務的諾基亞,並為公司尋找到一位全新CEO。在失去了智能手機業務後,諾基亞的Here地圖技術或許是其同消費者之間的唯一紐帶。與此同時,其引以為豪的Lumia和Asha品牌現在已經歸微軟所有,因此該公司無法確保微軟會在這兩個品牌上繼續留下屬於諾基亞的痕跡。
可以肯定的是,諾基亞人可能會為公司同微軟達成的交易而傷心不已,但席拉斯瑪始終堅信「諾基亞的剩餘員工將再次提醒人們諾基亞的真正價值所在」。
林福楠:你們都不懂手機隱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39.html林福楠,隱私衛士的創始人。從2010年初就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創業,一直專注於移動互聯網工具類產品。他先後做過三款應用,分別是旅遊工具類(旅動繽)、語音助手類(小T機器人)、面向識別類(面對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當然失敗有很多原因。三次的失敗經驗不但沒有磨滅林福楠的意志,反而讓他從中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領悟了許多做產品的精髓,在一次次的磨礪當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旅動繽,在2011高德杯LBS大賽中獲獎,運營的短板導致後期內容無法支撐;
小T機器人,類似現在的語音助手,雖然與大眾點評,藝龍達成戰略合作,但概念太過超前,方向做得太大,不太適合勢單力薄的創業者嘗試;
而面對面這個面相識別軟件,創意儘管新鮮有趣,無奈因為自己投資,後來資金鏈斷裂。
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免費的工具,賺到大量用戶之後才去考慮盈利模式呢,這個思路是否本身就有問題?
這是三次創業失敗後林福楠發自內心的拷問。
2012年8月,他再次啟程開發了「隱私衛士」這款產品,堅持了一年後,產品已經做到了手機隱私保護類的第一,順利的拿到了天使投資,並且產品也逐步實現了盈利。
「創業是一個寂寞而且痛苦的過程,但是只要你有夢想,敢於挑戰,努力並且堅持,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這種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紅牛精神,加上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讓林福楠的第四次創業一路走得很穩。
他的」隱私衛士」已經在安卓手機隱私保護這個細分領域中做到了市場第一,無論從安全性、隱蔽性、功能性都做到了最好。
林福楠提到,實際上市場上的隱私保護APP並不少,隱私衛士能做到今天這個成績,多是因為他們都不「懂」手機隱私。他們都有三個硬傷:
1 要麼就是把隱私保護做成一個小功能,專業性很差。大公司的產品普遍很重,功能多,功能全無法做到小而美,專注;
2 有的功能大公司想做但是「做」不了。比如我們的隱私衛士隱蔽性非常好,即便是專業的安卓開發工程師短時間內也很難看出來,大公司就不能這麼做,會被競爭對手,媒體抓住抹黑等等,他們有很多顧慮,而我們是光腳的,沒有包袱,能報隱蔽性做到極致;
3 他們的產品過於公開,說隱私其實都不隱私了。比如一些安全軟件,第幾行第幾個圖標是隱私保險箱,別人都知道,你再怎麼換圖標改名都無濟於事,無論是單獨一個隱私保險箱APP還是虛假入口,輸入密碼,有這些東西實際上就已經有問題了,「沒秘密幹嘛用這些功能?」
而實際上隱私是個剛需,這也是隱私衛士一推出就受到市場好評的根本原因,很多用戶不僅購買一年1200的年費還積極熱情地為產品獻計獻策,忠實用戶的參與度極高。種子用戶的付費,建議讓林福楠的「第四春」走得很順。
林福楠常說 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努力,生命才有意義!
微軟諾基亞共尋未來 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微軟走向“軟硬一體”之路,轉型“設備與服務”
|
|
◎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諾基亞——這個曾令北歐國家芬蘭舉國驕傲的手機行業龍頭品牌,如今終被美國微軟公司納入囊中。當微軟公司 CEO 史蒂夫 · 鮑爾默(Steve Ballmer)9月3日宣佈這一消息時,很少有人覺得意外。 從史蒂芬· 埃洛普(Stephen Elop)三年前執掌諾基亞開始,科技界對微軟何時買下諾基亞的猜測就從未停止。今年50歲的埃洛普,出生于加拿大,曾任微軟商業部門總裁,是諾基亞歷史上首個外籍 CEO。現在,埃洛普帶著諾基亞重回微軟。 微軟與諾基亞的交易金額為54.4億歐元(約合71.7億美元) 。其中,37.9 億歐元用于收購諾基亞的設備與服務部門,16.5億歐元用于取得十年期的諾基亞專利授權。微軟希望通過這一交易來提振其手機業務,加速向 “設備與服務”轉型,在智能手機市場對抗蘋果和穀歌。 “我們將攜手重寫移動領域的疆界。 ”鮑爾默在公開信中寫道。 問題是,兩個失意者的合併,能否扭轉落後的命運?答案並不樂觀。現在,穀歌安卓和蘋果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90% 以上的份額,微軟的 Windows Phone只有大約4%的份額。 二者都曾輝煌至極。微軟至今仍是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之一,是桌面操作系統無可爭議的霸主。諾基亞在2010 年之前的十幾年間,一直是全球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巔峰時期的市值超過1100億歐元,旗下的塞班系統曾在智能手機市場佔有近80% 的份額。但是,巨大的成功也讓它們陷入了巨大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在新的產業浪潮到來時未能及時轉身,最終被時代甩在身後。 早在2011年2月諾基亞與微軟啓動全面戰略合作之時,穀歌高級副總裁維克·岡多特拉(Vic Gundotra)就曾嘲諷說: “兩只火雞在一起也無法變成雄鷹。 ”現在,微軟需要證明,自己仍有能力重新成為雄鷹。 諾基亞“服軟” 與兩年前穀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一樣,這是又一次互聯網 “生態系統”廠商對硬件設備廠商的“吞噬” 。 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說,諾基亞手機業務的出售再次印證了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互聯網正在逐步顛覆和整合周邊的傳統產業,包括媒體、零售、電信、軟件和硬件製造等,通過 “軟硬一體化”向大數據的方向靠攏。 微軟的收購手法與穀歌如出一轍。其71.7億美元出價包括了諾基亞手機業務以及專利組合的十年授權。收購完成後,諾基亞還剩下三大主要業務: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地圖和定位服務、技術開發與專利授權。諾基亞仍然保留“諾基亞”品牌和專利組合的所有權。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微軟還將成為諾基亞地圖業務的最大客戶,但需要單獨付費。此外,微軟還同意向諾基亞提供15 億歐元的可換股票據融資。 根據雙方協議,埃洛普將出任諾基亞執行副總裁,主管設備與服務部門,直至交易完成;諾基亞現任董事長里斯托 ·席拉斯瑪(Risto Siilasmaa)任臨時 CEO。交易結束後,埃洛普及諾基亞手機業務的高管將加盟微軟,同時有約3.2 萬名諾基亞員工進入微軟,包括4700名芬蘭員工及1.83萬名分佈在全球的製造部門員工。微軟還承諾,將在芬蘭建設歐洲的數據中心,未來幾年每個季度的投資有望超過10億美元。 諾基亞的轉型無可避免。此次出售的設備與服務業務,在2012年為諾基亞帶來了149億歐元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50%。諾基亞在今年夏天以17億歐元的價格,全盤收購了其與西門子合資的諾西公司,未來把大部分精力專注于網絡設備與服務。同時,諾基亞的專利授權每年大概有5億歐元的收入。 諾基亞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的巨大慣性,難以調適時代變遷。巔峰時期的諾基亞,有著全球最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每秒生產12部手機,並銷往全球各地。一年可以推出50款以上的手機,同時在售的手機超過100款,而這需要儲備500多種零件。巨大的規模效應和零件共用,讓諾基亞有著當時最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早在2004年,諾基亞內部就開始研發觸屏手機。但出于風險和成本控制的原因,直到 iPhone 發佈一年後,諾基亞才推出第一款觸屏手機。諾基亞也很早意識到移動服務的重要性,在2007年推出了 OVI 線上商店服務,比蘋果的App Store 還早一年上線。但相比于蘋果系統和應用,諾基亞的操作系統和軟件遠遠落後于用戶需求。在蘋果和安卓冒頭之後,諾基亞與英特爾在2010年初合作開發 MeeGo系統,卻很快夭折。 為止住頹勢,諾基亞在2010年9月從微軟請來埃洛普。埃洛普上任伊始發佈了名為 “燃燒的平台” 的內部備忘錄,指出蘋果和穀歌從諾基亞手中搶市場並非依靠硬件產品,而是一套有競爭力的手機生態系統。諾基亞的平台正在燃燒,如同站在燃燒的石油平台的工人,只能選擇跳海,否則馬上死于大火。埃洛普帶領諾基亞一頭扎進微軟的懷抱,合作推出Windows Phone。與此同時,大刀闊斧地進行裁員和減支。諾基亞在2010年擁有13.2萬名員工,現在剩下9.2萬人。埃洛普還削減產量,縮減研發計劃並出售一些專利和公司大樓等資產。但這些舉措沒有將諾基亞從連續 虧損的泥潭中解救出來。2013年的前兩個季度,諾基亞虧損了5億歐元。 2011年底以來,諾基亞推出了18款Lumia 手機,僅收穫了約4% 的市場份額。2013年二季度,Lumia 手機共賣出740萬台。同時,廉價的安卓手機的興起,衝擊了諾基亞的低端市場,其功能機在亞非拉美等市場的銷售嚴重滑坡。 穆迪指出,諾基亞智能手機業務每100歐元銷售額都會造成14歐元的虧損,且其所謂智能機出貨量的大幅增長,也是建立在 “非常低的基數”之上。 幾經掙扎的諾基亞最終將手機業務“割肉”給了微軟。消息宣佈的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40% 以上,而微軟股價下跌了4.6%。 微軟需要改變 鮑爾默聲稱, “穀歌和蘋果不會永遠主導手機市場。 ”微軟出手諾基亞,旨在抓住智能手機發展機遇,防範穀歌和蘋果公司對應用創新、應用整合和應用分發的控制。 鮑爾默希望借助對諾基亞的收購,體現微軟的思維方式演進——微軟正走向“軟硬一體”之路,向 “設備與服務”戰略轉型。微軟要做硬件製造商。 但微軟的這一轉型將充滿挑戰。首先,微軟在硬件方面的過往業績並不理想。其推出的Surface 平板電腦銷量不佳,被迫降價清理庫存。今年7月,微軟對 Surface RT 業務進行了9億美元的資產減值計提,並大幅下調了售價。 而微軟 Windows Phone 生態系統處於行業弱勢。用戶規模小,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提不起興趣。微軟急需擴大市場佔有率來吸引開發者,又要倚賴開發者來豐富系統生態。解決這個 “雞與蛋”的難題,微軟要花更多力氣,對其龐大的財務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吃進了諾基亞,令微軟手機陣營的局面更加複雜。目前,諾基亞Lumia手機占據了 Windows Phone 整體出貨量的80% 以上;三星、HTC、華為、中興等廠商與微軟也有合作,但大多處於三心二意的狀態。微軟將諾基亞變成了“親兒子” ,自然對其他合作伙伴產生影響。與穀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不同,穀歌更需要的是摩托羅拉的專利,以鞏固安卓陣營。但微軟會更多利用諾基亞的硬件製造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將讓微軟在封閉和開放之間做出抉擇。目前微軟聲明稱,將繼續對其他手機廠商開放。 在市場營銷上,微軟也面臨與諾基亞一樣的困境。高端智能手機,很難與蘋果、三星競爭;低端市場,又難以與廉價的安卓手機競爭。一些安卓手機的批發價僅為35美元,而最便宜的Windows手機也要110美元左右。 微軟目前有10萬名員工,還要迎接諾基亞的3.2萬人,關於人的整合也將充滿挑戰。另外,鮑爾默宣佈在一年內離職,現在埃洛普成為 CEO 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但微軟的“大公司病”令未來整合難以預期。微軟有著極大的慣性。操作系統和 Office 軟件太掙錢了,以至於 “大樹之下,寸草難生” ,新業務很難成長。而微軟的互聯網業務一直做得不好,之前的 .NET 戰略和 LIVE 戰 略,設想都很好,但一直沒有做出來。 MySpace、MSN 等互聯網產品都被做死。硅穀投資人保羅· 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2007年4月就提出“微軟已死” 。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是從2005年之後就進入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微軟也很少有立足于未來的收購,它總在一個產業已經成熟或達到頂峰的時候,才想到收購。2008年計劃收購雅虎,那已是門戶最後的巔峰; 2007年 -2008年,iPhone 帶動移動互聯網萌芽發展,微軟亦無動作;而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趨於成熟的今天,微軟才收購硬件設備廠商。這都太遲了,微軟難以借助類似的後發收購引領行業潮流與趨勢。 一位曾在微軟工作的工程師對財新記者稱,微軟有韌性亦有資金實力支撐,在新進入一個行業後,堅持五到十年然後做到最好。比如遊戲設備領域的XBOX 項目,在堅持與任天堂等日本公司競爭多年後,終獲成功。 微軟的財務實力雄厚,年收入超過700億美元,現金儲備超610億美元,對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收購,幾乎不會影響微軟的財務狀況。 或許,微軟應主動分拆,把新業務和現金牛業務切開,充分賦權,獨立運營,這樣才可能有未來。不管怎樣,微軟需要變成一家與現在大不同的公司。 這也是鮑爾默繼任者的最大挑戰。 |
手機頑童黃章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00.html左林右狸第一次聽說黃章,應該是2002年(汗,11年前也,那年黃章也才28),那時的黃章還是愛琴總經理的黃章,但很快黃章就變成了魅族的創始人黃章。
黃章怎麼離開愛琴的,一直是個迷,當時愛琴的產品很暢銷,在電腦報上廣告也不小,斷然不是因為經營不善離開的。黃章的辯白是新加坡老闆逼著自己去接受各種採訪,於是憤而離開。另一個更接近事實的版本則是,愛琴的新加坡老闆看著生意不錯,把沒有股份純打工的總經理黃章給踢了出去。不論哪個版本,最後都是不歡而散。
黃章之後創辦魅族,是他嫁給澳門人的大姐給的錢(黃章一家人住在一起,除了大姐),愛琴的悲催經歷和至親投資的起源使得魅族一開始就是個家族企業。
黃章梅州人,按照左林右狸的朋友前盛大現同創偉業投資總監韋海軍的提議,哪天要單八下梅州走出來的那些神奇的人物:除了黃章,還有李興平以及賴霖楓,這些人有著幾乎相同的特徵,產品極簡,人都很宅,都喜歡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都是超級大PM,都接地氣但因為太自我而不夠大氣,或者在梅州幫裡,大氣這詞太奢侈太迷離太飄逸,倒不是說不需要,但確實不是自我修煉的一部分。
和李興平一樣,黃章基本不到外地去,唯一的出省是魅族做手機之初去湖南衛視去投標。魅族公司的新員工也基本不見他人,黃章在魅族大廈五樓的那間目測有400、500平方米帶豪華臥室的辦公室也基本空著。
但魅族大小事情都依舊要這位閉門不出的老闆點頭,黃章掌控魅族的手段有二,一是要高管去他翠園的別墅匯報工作,二是在魅族的論壇裡一起廝混,久而久之,黃章在論壇上開始自我神話,開始口無遮攔,這真的就是他的地盤。
生活中黃章其實也是一個類似的人。左林的第一個老闆電腦報的創始人、名譽社長陳宗周曾親自敘述過一個段子:珠海高新區為給魅族站台,專門做了一場面向全國媒體的高峰會,但會議開幕,主角黃章卻不見蹤影。打電話去催,黃章說我不是什麼名人,在場很多名人,也不缺我一個黃章,推脫不來。直到珠海高新區的領導直接打電話罵娘並派人去接,黃章才姍姍來遲。
這個段子廣為流傳,最多的一種解讀是黃章有個性,真極客。但私下裡黃章會和朋友抱怨其他廠家走私漏稅的問題,會大談珠海政府給的樓以及其他政策條件一般般,說到底,黃章還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以外部的事務是否對自己有利做判斷,知道怎麼把自己B格拔高的人。黃同學智商很高,膽商極高,情商也很高,但更多是為B格所驅。
黃章B格的例子在與TD合作這個事情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事情上,競品公司的猶豫不決曾經給魅族大機會,但黃章的口無遮攔和來回反覆讓運營商很是光火,相反紅米本只想著給米3發佈暖場,反而一把殺出,於此可以想見黃章的懊惱、沮喪以及無奈,又一次禍從口出。
也就是因為珠海市政府的搭橋,雷軍和黃章相識,雷軍的金山總部就在珠海,雷軍也把YY的遊戲運營部門搬到珠海,因此,雷軍與珠海高新區關係一直良好。
雷軍和黃章有著很多共同點,都喜歡電子產品,都是極客,都是大PM,都琢磨著在移動互聯網做點事情,因此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但兩個人接觸深後才發現,兩個人其實同床異夢。雷軍當時是希望天使投資的身份進入,是想做董事長的,黃章則希望請雷軍做CEO,高薪可以,分紅可談,但股份免談,魅族是黃章的魅族。如果說一開始是一起做中國的蘋果的夢想讓兩個極客中青坐下來談合作,但不出一個月兩個人就不歡而散了。
左林右狸的一位老友電腦報華南辦事處總經理趙紅軍與雷軍和黃章都很相熟,當他當年在黃章辦公室裡看到雷軍時很是詫異,當黃章多少有些得意的給其介紹雷軍會和他一起做魅族的時候,趙紅軍從雷軍臉上並沒有讀到興奮。事後趙紅軍和左林右狸討論起此事,一致結論是這不會成為一個好合作。趙紅軍的論據是黃章事必躬親,極其有主見,脾氣又很犟,很難合作,魅族歷任營銷總監都幹不長就是明例,雷軍很強,但如果僅僅以打工身份進入,那出現分歧聽誰的?左林右狸的論據則是雷軍和求伯君合作堪稱經典,但實在太長,比雷軍的女兒都要大,所以雷軍不太可能與黃章再次進入類求伯君的合作。黃章雖強,但畢竟不是老求。事後果然被說中。
小米崛起初期,諸如論壇和飢渴營銷有的地方確實學習借鑑了魅族,只是一個1.0,一個2.0。但黃章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樣的敘述,配合其銷售段的存貨積壓和渠道反水,就很滑稽了。黃章自己也知道,所以從來不以真面目見人。
5年過去了,黃章依舊是那個黃章,雷軍卻成雷神。
性格即命運,同樣的風口也需要下意識做出選擇,這個選擇由心而生,由性格而定。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