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小白用戶告訴你如何做手機遊戲:易註冊!易操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446.html

如果你詢問成都某一位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成都現在什麼行業最熱,他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手機遊戲。至於這個行業有多熱有人說成都有700多家手游公司,也有人說成都只有300多家手游公司。其次是成都2013年下半年將有數十款手機遊戲亮相IOS平台,根據成都移動互聯網行業人力資源報告目前從事移動互聯網就上數萬人。面對洶湧澎湃的手機遊戲熱,劍鋒和一位手機小白朋友聊天他告訴我手機遊戲應該是這樣的。

一、易註冊,低學習和時間成本

翻看現在市面比較火的遊戲有植物大戰殭屍2,找你妹,打飛機等等手機遊戲,都是用戶比較熱衷和喜歡的。該朋友告訴為什麼喜歡這一些的手機遊戲,他給出的回答是不管是植物大戰殭屍還是找你妹註冊都非常的方面只要直接添加用戶名就可以玩遊戲,其次是遊戲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成本和學習成本在上面。遊戲操作十分的簡單而不是複雜,即學即會。

對於該朋友的觀點劍鋒也深有感觸如果遊戲最開始註冊都是複雜的過程,很多玩家都是沒有耐心的。其次是遊戲最開始的新手教程太長也會拋棄一批玩家,劍鋒覺得註冊方面儘量的簡單,遊戲教程上面儘量的簡化。因為一般的小白用戶耐心都很低,如果需要他長時間去等待一款遊戲他是不會接受的。

二、易操作,低數據包和低流量

接著他告訴對於一款手機遊戲除了註冊和教程以外還有遊戲容不容易上手,因為是小白用戶當然希望遊戲操作方面要簡單和有趣。例如一直在女性用戶中長盛不衰的三消類遊戲,不管是在PC端還是移動端都有著大量的用戶群。其次是遊戲數據不要太大,目前大多數用戶還是2G用戶在很多用戶對於流量還是很現實的。所以在數據包大小和流量方面也是需要遊戲開發者考慮的。

劍鋒仔細的聽著的同時也在思考確實如這位朋友所說,小白用戶對於手機的理解不同於發燒友。在遊戲操作方面不能做的太複雜,小白用戶大多數都是千元智能機對於手機存儲和流量都是有限的,在數據包大小和流量方式開發者應該做到低流量和低數據包。

三、遊戲做工漂亮,能找小夥伴

記得2013年四川互聯網大會上某某大佬就說過,遊戲美工都不過關的產品。基本上很難得到渠道商和發行商的認可,該朋友告訴我如果你的遊戲畫面做的太粗糙和簡陋會大大影響玩家的心情。其次是粗糙的畫面會讓你的遊戲顯得很山寨,這樣的遊戲基本上不被認可。還有能夠在上面找到一些小夥伴就更好了,這樣會大大增加玩家對遊戲的依賴度和忠實度。

劍鋒覺得現在移動互聯網用戶主要還是80後和90後對於遊戲都是自己的辨別力,首先應該在遊戲畫面上做到好看,其次是現在的90後都比較宅希望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社交,所以就需要一定的社交屬性來豐富他們的情感生活。

總結:通過與這位朋友的簡短聊天劍鋒也給各位遊戲開發者總結一下,小白用戶對於手機遊戲的要求有註冊簡單,操作簡單,低流量,能社交。相信這些要求也是很多玩家所要求的由於手機屏幕大小的限制和手機上操作的限制,手機流量的限制都制約了遊戲的複雜化。沿用喬布斯的一句話「簡約至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22

老謝開講》全球智慧型手機排行榜 中國搶進四席 低價智慧型手機出現中國新勢力


2013-09-16  TWM  
 

 

從傳統汽車零組件代工做起,歷經金融海嘯站起來,和大工業不但身居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最重要的代工供貨、協同研發夥伴,而且特斯拉的訂單一路爆量成長,成為和大的新財神爺。

撰文‧林麗娟

「平時做好準備,當機會來敲門時,還真是非你不可。」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攤開雙手面帶微笑地說。

的確是會春風滿面。這家以汽車齒輪、變速箱為主要產品的零組件廠,自二○一二年拿到全球最火熱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首張訂單後,對其出貨量一路倍數成長。從第一張訂單的一年六千台變速箱,到今年,出貨量將達二.一萬台,不到兩年成長二.五倍。

不僅搭上最夯的電動車題材,重要的是,如同沈國榮說的,和大已讓特斯拉「非你不可」,成為它全球唯一的減速齒輪供應商,因此公司能忠實反映特斯拉近年以來的爆發成長。

然而,也不過是四、五年之前,沈國榮才剛剛經歷過一段「只求公司能夠存活下去」的苦日子。當時,他經常掛在口邊的話,不是大談如何抓住機會,而是一個聽來略感卑微的宣示:「和大絕對不能倒!」金融海嘯 公司遇空前危機在攻下特斯拉之前,和大的茁壯歷程與美國底律特三大車廠(通用、福特、克萊斯勒)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幾乎可以說,北美市場就是和大的「生命線」。○五年,決定走向國際的和大,開始在美國底特律設置辦公室,陸續爭取到福特、克萊斯勒的零組件訂單後,○七年再攻下通用汽車。「簽約的當下,我心想,全世界三大車廠現在都是我的客戶,生意一定做不完。」然而,沈國榮的美夢很快就醒了。○八年金融海嘯爆發,通用、克萊斯勒聲請破產,以往每年給和大二十多億元的訂單,一夕之間掉到剩十億元;其他大客戶也受池魚之殃延後付款。除此之外,金融海嘯期間全球資金流動性吃緊,台灣行庫也開始縮減貸款額度;而在當時,和大才剛蓋好中科新廠,背負二十五億元聯貸所產生的龐大利息壓力。

「簡直喘不過氣來。」沈國榮坦承,當時曾經整整一個月六神無主,甚至想過不放棄就得籌資,最後,他篤定告訴自己「和大絕對不能倒!」從最細部的「節流」開始調整營運,「連隨手關燈都變得很重要。」撐過最難熬的時期,但沈國榮的風險意識未因此降低。「我告訴同事,一定要積極開發新客戶,而最有未來性的新客戶,就是特斯拉。」他首次談到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的經過。原本,致力耕耘北美市場的和大,對特斯拉早已有所耳聞,只是不得其門而入;○九年獲悉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特斯拉,首筆研發補助經費一給就是四億美元,和大自然希望成為它的供應商,派人到舊金山灣區特斯拉總部,卻見不到承辦主管,聽說他「在國外」,只得無奈作罷。沈國榮沒有料到的是,這個「國外」,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不惜成本 通過特斯拉驗收一○年初,沈國榮再次指示下屬:「繼續追蹤特斯拉。」這才知道,原來特斯拉的採購中心暨研發團隊就設在台北;且當時特斯拉已與位在台中神岡的富田電機合作,完成全世界首輛電動跑車Roadster上市。沈國榮聞訊,立刻拜訪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請託牽線,果然,特斯拉工程師很快地來和大工廠參觀。

「來台三年了,竟然到今天才認識你們!」這是特斯拉工程師參訪和大之後,對沈國榮說的第一句話。

相見恨晚的原因,就像沈國榮所說,「做好準備,當機會來敲門時,就非你不可。」原來,特斯拉這才知道,和大不但已有英國標準協會品保認證,主要客戶也幾乎包括一線大廠,從美國三大廠、日本豐田(TOYOTA)、富士重工,到德國的BMW與全球最大渦輪增壓器業者BorgWarne。客戶名單一列出來,特斯拉工程師立刻表示:「我們可以協同研發。」話雖如此,特斯拉對和大的各項評鑑仍然從嚴考察,和大團隊舉例,豐田有向特斯拉採購電動車傳動機件,特斯拉為了一開始發單給和大就要做到無瑕疵,邀請豐田資深技術專家共同到和大考察;別人考察一、兩個小時的項目,他們考察四個小時以上。對於生產流程、品管良率細節的詢問,幾乎已問到內部機密的邊緣。

另外,特斯拉連幫和大代工的廠家也逐一檢測,包括颱風、地震、火災、停電時如何維持正常供貨。最後和大列出各家供應鏈的備胎方案,才於一○年底完成考察報告,和大躍升減速齒輪箱唯一供應商。

而特斯拉也表示,既然和大到位了,特斯拉在台灣的採購、研發拼圖已經拼上最重要的一塊,台北辦公室可以就此撤除。一一年二月,特斯拉向通過評鑑的和大拋出第一個要求:「半年後的八月,我就要貨,Model S九月初必須試車。」以往,變速箱光開模具就要三、四個月,特殊刀具的採購也要三、四個月,現在時間如此急迫,量也不大,「這擺明是一筆不划算的生意。」但沈國榮指示幹部,採購不及就自行製作刀具,必須不惜重本做出精品級的水準,接下來再趕緊接洽中鋼特殊鋼材量產供應。

交貨以後,特斯拉的評語是「齒輪運轉得很平順、無噪音,比我們要求的品質還好。」試車之後,和大在一二年拿下來自特斯拉的首張訂單,數量是每月五百台、一年六千台。

新品大單 業績將翻十倍特斯拉市場行情大爆發,訂單數量一路按季追加,和大今年交貨量將達兩萬一千台,而特斯拉又已傳話過來:「明年銷往香港、北京,供貨量再加倍。」和大上下士氣大振:「絕對可以把金融海嘯時流失的業績補回來!」和大能成為特斯拉倚重的最大供應廠,沈國榮指出關鍵,「因為我們把客戶的生意當作自己的生意看,做得既要精良,又要省本,一個小建議,就幫特斯拉節省上億元成本。」原來,特斯拉設計的齒輪箱,把刀具的公差(機械產品對規格誤差的容忍值,數字愈小愈精密)設定為高標準的六級,「但我對他們說,不妨先試試次一等級(公差設定為七級)的產品,和大有信心,即使設定在七級,品質也能達到六級的水準。」果然,這批一度讓特斯拉半信半疑的產品,經過檢驗,品質的確能夠符合要求,讓特斯拉能以七級的成本達到六級的效益,也讓其所生產的電動車價格更加親民。「我算過,這一個建議,已幫特斯拉至少省下新台幣上億元。」沈國榮說。

特斯拉因為對和大滿意,不但把訂單全部交給和大,甚至沒有找候補供應廠。「我們是長期夥伴,請務必不可斷掉生產線。」沈國榮說,特斯拉一五年起的Model X休旅車的減速齒輪箱訂單已交給和大,每月五千台以上,與當初每月五百台相比,是十倍以上的成長。沈國榮點點頭:「特斯拉說和大是長期夥伴,我們很欣慰。」

沈國榮

出生:1949年

現職:和大工業董事長

經歷:和大總經理、新光創辦人吳火獅祕書學歷:台大EMBA、中興大學管理學系成績:國內齒輪製造業第一大廠,全球前十大車廠之傳動零組件供應商

和大工業

成立:和興工業社1966年創立,1975年沈國榮接手變更為和大工業開發,1990年更名為和大工業

負責人:沈國榮

資本額:20.03億元

主要業務:生產重型機車、汽車及產業機械之齒輪等傳動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10年EPS 0.59元2011年EPS 1.04元2012年EPS 1.42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09

手機傳媒 黎智英


2013-09-26  NM
 
 

 

傳媒是個很使人興奮的行業,每天跟住新聞時事社會動態走,人在事態和環境變遷的夾縫中調節,應變。你永遠在不同的處境,永遠要適應,做新的決定,新鮮又刺激,怎會不是耐人尋味的工作?

做傳媒更是在是非人情恩怨的險峰打滾,你觸摸到人心的善惡、人性的真偽、人間的悲傷和喜悅,你會振奮,你會失望,你會哀傷、憤怒,你會好奇、驚喜,你會黯然、忐忑,但你永遠不會消極,你更不會麻木,這樣你需要的精神投入心理負擔非同小可。傳媒是不容你置身事外,以客觀抽離的態度處之。到底人有是非有感情,你自然會用你的價值觀和同理心去投入去判斷。傳媒工作說到底是理性和感性的承擔,因此是特別有意義的工作。當你做傳媒感覺沒有了意義,你便是對世情是非已然麻木,傳媒工作的滋味不僅會是味同嚼蠟,你會為出賣良知和靈魂感到羞恥,這樣的傳媒工作便變成了一份很辛苦的差事。好的傳媒人都會掏出他的良心,押上他的靈魂,這樣做到了,你便覺得世上沒有比傳媒更有意義也更令人興奮和迷人的工作。我做傳媒到了今日的地步,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因為社會的責任感已很難甩身,幸好我對傳媒這番事業仍然感到興奮,仍然深感興趣,到底流動手機的出現是傳媒大革命大時代的降臨。人的生活就是活動,活動就是流動,在這流動的過程中我們以前荒廢了很多吸收知識和娛樂的資訊和處理事務的時間,流動手機的功能讓我們省下這些時間;我們現在可利用手機在流動的過程中上網,視聽音樂和影像,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和工作。一旦我們習慣了這些時間的節省我們便離不開手機的功能,手機便成為了我們身體感應外界器官的一部分。

個人電腦的出現令mainframe電腦消失,流動手機的出現逐漸也會令個人電腦消失。這現象從個人電腦過去幾年銷路不斷下跌愈趨明顯,我也自從蘋果手機出現便丟掉了個人電腦。人們想不到的是,手機的出現最終也會令電視機消失。至少是電視機現在看新聞時事娛樂節目的功能消失,最後若然電視機仍能存在,那也只會是人們要利用它的大熒光幕看電影或接收手機傳送的節目。但一旦人們習慣了手機的影像接收功能,就不會再回頭去觀看電視播映的節目,儘管電視有智能的互動功能。你看到現時的智能互動電視流行不起來,就知道問題不在於互動功能,而是流動的方便。人們習慣了流動中看手機節目的方便,回到家亦不會坐下來看電視的節目。這不僅是流動性方便的問題,還有是電視和手機播放節目形式和剪輯模式的分別,這分別養成的習慣便規限了人們對媒體的需要。如果要作個比喻,我會說電影是宴會gourmet food,電視節目是餐食,而手機的節目是快餐,但這快餐跟食物的快餐不同的是,你一旦習慣這種視覺的快餐,你便不會再想吃視覺的餐食,雖然宴會gourmet food你偶然還是想吃的。從現時的趨勢看來,電視廣播只不過是傳媒發展中的過渡媒體,而不是將來仍有生存空間的傳媒。

手機提供的不僅是流動性的方便,還有它予人獨處的私隱。我們習慣了大家一齊看電視,對獨處看節目的私隱好處忽略了。但當你習慣了用手機看節目,你便領悟到獨處看節目私隱不騷擾別人和不被人騷擾的自由和輕鬆的好處。你看節目時思維及感情愈投入,你愈想獨處來享受這一刻,因為愈是獨處、你愈能感於內而形於外,愈能盡情抒發和享受那一刻。手機的流動性和獨處的方便,以及它二十四小時貼身服務的性能,注定了它成為將來最大、最流行的通訊媒體,那是毫無疑問的。面對這樣劃時代的、革命性的媒體天地的降臨,做傳媒工作怎會不令人興奮!最近享譽滿天下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出讓了給Amazon老闆Jeff Bezos,為報紙傳媒的將來敲響了喪鐘。Graham家族把在美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報紙脫手,證明了報紙真的沒法做下去了,最少在美國是這樣,在其他地方這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報紙不是可以上載上網蛻變成電子報嗎?變成了電子報節省了紙張印刷發行的費用,成本大大地降低了,靠網上廣告不就可以生存嗎?

首先,將報紙的內容上載網上,就以為自己做電子報紙是邏輯混淆狗屁不通的,難道用單車運送的牛奶,會與用汽車運送的牛奶不同嗎?牛奶的本質沒變只是運輸工具變了,你又怎可能將之叫做另類的牛奶?報紙亦一樣,上載到網上的報紙內容仍然是文字內容而已,怎可能因為用電子傳送便將它叫做電子報呢?要命的是,這所謂電子報的文字內容現在要用手機來看,它的能見度減低了,變得非常不方便,因而它的時代亦趨於終結了。另一為報紙敲響喪鐘的重要原因,是網上的banner廣告效益太低,廣告商已開始棄之如敝屣,而以文字為主的電子報只能承載banner廣告,沒有了banner廣告便沒有了收入,也等於沒有了生存空間,報紙也就走投無路了。當然除非報紙內容變成活動影像(video content),因活動影像內容才能有video廣告,而手機的video廣告是互動廣告,亦是將來最大的廣告市場。但將報紙內容變成活動影像內容談何容易。新聞之所以是新聞是因為事件發生了,事件既已發生,事件發生的過程便消失,怎可能有機會錄影得到?當然除非你可以利用動畫將事件發生的過程重新演繹,將整段新聞變成活動影像的故事。這就是我們過去五年投資創作的動新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18

【小米的成功打了誰的臉】行業觀察者:小米手機給我的三大啟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934.html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作者:朱長城

兩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小米手機難成主流》,全文以PC產業中的微軟角色來類比小米的戰略。兩年後再看此文,多少覺得滑稽。一方面,小米手機的市佔率已經超越HTC,公司估值達到100億美元,以創業公司論,已經非常成功;另一方面,小米手機現在算主流嗎?與中國年消費過億部智能手機相比,與中華酷聯這種規模性公司比,小米確實又是小朋友。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小米提供了哪些新的啟示?

啟示一,一個產品,一家公司的成功,可能是很多要素的組合,也可能是因為適應時事,在少數單項上取得巨大成功,以至於讓同行的老眼光看走了眼。小米的典型就在於一切圍繞互聯網模式,把過去建渠道,經營品牌的老思路,變成了一種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營銷,快速聚焦。相比之下,原文強調操作系統等原因,就變成了次要問題。據說,當年諾基亞也用了」抗摔「的老標準來看第一代iphone的前景,自然也是得出了iphone不值一提的謬論。

用單項優勢改變行業的傳統競爭格局,其實就是破壞性創新。正應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句俗語: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小米恰恰是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了極致的公司。因為新公司的原因,小米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可以在利用「互聯網」這個主戰場上全力一搏。相反,華為、聯想這樣的公司可能像雷軍一樣進行品牌營銷嗎?基本屬於不可能。所以,華為們的戰場在傳統戰場,而小米們的戰場在新開闢的戰場。衡量華為和小米的成功標準,自然也大不相同。

啟示二,破壞性創新的根源在人。能讓小米選擇走目前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但關鍵還是在人——雷軍可以如此做,而余成東、楊元慶們就做不到,包括魅族的黃章也沒能走這條路,雖然他更早利用社區和粉絲進行營銷。以小米的業務外包,走互聯網營銷等策略,可以說,每個環節都是現成的資源,但組合在一起的牽線人是雷軍。首先,雷軍是個創業者,有大量天使投資,以及金山時期的光環,本身能自我營銷成為一個品牌,而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完全缺乏這些資源。換句話說,喬布斯不是每個人都能模仿的,首先你就得是個傳奇人物,而不是高級打工仔。其次,你得有認準一條路走到黑的勇氣,而這又是創業者的特質。要說小米模式一定能成功,肯定沒人信。但雷軍能把事情做到「絕」。一以貫之的持續下去。但職業經理人就沒有辦法按照「信仰」辦事。

同樣是創業者,不同的人也有分野。黃章其實是國內最早走蘋果路線,堅持走少量精品路線,堅持走粉絲經營路線的智能手機創業者。但黃章選擇了大量開專賣店的營銷模式;而雷軍選擇了走互聯網電商直銷模式;黃章選擇了不拋頭露面,而雷軍選擇了大張旗鼓的路線,而且屢創「佳句」;黃章在人才資源聚合上完全沒有作為,而小米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精英的組合。總而言之,事在人為,人不同了,同一件事就有了做得成和做不成的區別。而給我們普羅大眾的啟示就是,選擇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選對了時機和模式,可以在人生的財富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雷軍選對了,所以小米的成功,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的傳統競爭阻力。

啟示三,手機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能說小米算中國智能機市場的主流產品嗎?也許我們首先要改變關於手機產業的認識。現在的手機已經跨出了一台手持設備的製造業概念,轉而成為移動互聯網門戶、眾多O2O服務的門戶,以及「電子類產品」的應用門戶。假如以單純的手機生產製造而言,小米的售價和銷售量恐怕很難支持長期的估值;且手機口碑的細分特徵也越來越明顯,像是oppo的影像口碑都可能是小米手機再擴大用戶邊界的阻力。小米能擴大新的收入來源無非是周邊設備和app服務等。畢竟,與蘋果相比,小米的利潤來源太單薄。而一說到周邊電子設備,內涵和外延就大了許多,包括小米盒子、電視等,都可視為一種延伸品牌價值的載體。而且,這些產品都是製造「現金流」的好商品。它既賦予了小米在供應商處的議價能力,又是品牌關注度變現的好手段。只要現金流不斷變大,就是不斷在資本市場遊說美好故事的新資本。小米的估值就能得到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6

緬甸金融業「蛙跳」寄望手機普及

2013-10-14  TCW
 
 

 

九月底,美國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評論亞洲市場:印度不用看,緬甸、北韓有機會成為淘金地。正當緬甸以十倍速開放力道追趕全球經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建議:行動時代,緬甸金融業的希望在手機。

羅傑斯的立論基礎是:緬甸、北韓正從「遺世獨立的王國」,重回國際懷抱,因此「積極作為正在發生」。但由於九月中緬甸才因融資困難、治安不靖,被世界經濟論壇(WEF)評為「十大全球最糟經濟體」之一,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追蹤報導時都語帶保留。

單看融資困難這一點,在軍事統治的五十多年間,金融業深受破壞,早在一九六○年代外資銀行就已絕跡;一九九○年代又受西方制裁,整個體系幾乎瓦解。如今的緬甸就像多數非洲國家一樣重度缺乏實體建設,而且,儘管開放兩年多以來已有三十家外資銀行設立代表處、據點,就近研究市場,但法規還跟不上業者急切的腳步。

行動銀行擴張勝實體銀行

現況的確慘澹,但《經濟學人》解讀卻截然不同:這個擁有六千萬人口的國家締造一夕之間就開放商業限制的特例,人民對電信、零售、金融等服務「如飢似渴」。在重建銀行體系曠日費時的考量下,開辦行動銀行才能真正將服務普及全國,政府在六月開放兩家外國電信商就是快速提高手機持有率,推動金融產業「蛙跳」的政策。

獲准營運的卡達電信和挪威電信,雖非重量級玩家,對國內一百零一家電信業者而言,殺傷力卻很大,像是以往每張手機晶片卡裝置費兩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九百元)的天價立即驟降至一.五美元,據此估計,五年內全國行動網路覆蓋率可達八五%。

只不過,新加入的兩雄並非獨鍾電信市場,更想複製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等國的經驗,借行動網路提供微型貸款的金融服務。就這一點,挪威電信當地主管菲柏格(Petter Furberg)指出,政府的態度將具決定性因素:「若能盡速制定完善法令,開放更多業者進入,才能改變金融業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45

移動浪潮(1):手機錢包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799

「手機錢包」是金管局及銀行業界銳意開發的新功能,現時香港有490萬智能手機用戶,隨着流動網絡愈見普及,透過手機付費的商機亦隨之而生,就如賽馬會的iPhone App,三個月的投注額已突破一億元,達到雙位數字的增幅,可見香港的流動付款交易亦非常蓬勃,可以買戲票、吃飯、團購。未來信用卡、會員積分卡、優惠券及收據都將被手機銀包取代。

財政預算案提及過要發展電子貨幣:

儲值電子支付工具與零售支付系統

59. 過去十年,香港銀行設立的網上銀行帳戶數目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二,現在已超過八百萬個。經網上銀行處理的交易額平均每月約四萬億港元,市民透過新興的網上及電子支付平台購物及結帳愈來愈普遍。發展電子支付工具與零售支付系統,可以提高企業特別是零售業收付過程的效率,帶動本地企業開拓環球銷售網絡及其他輔助行業,包括電子交易服務、電腦系統等的發展。我們現正研究修訂法例,訂立及實施儲值電子貨幣牌照制度,並賦權金管局監管相關的零售支付系統,建立健全的規管制度。

去年金融管理局就手機錢包作出專題研究:

非接觸式流動支付服務的發展
http://www.hkma.gov.hk/media/chi/publications-and-research/quarterly-bulletin/qb201209/fa1.pdf

20130312A

20130312B

20130312C

金管局去年開始鼓勵本港金融業要積極研究手提電話的流動支付平台,繼滙豐、恒生推出手機信用卡付款服務後,有傳銀通亦將建立打通30多間銀行的手機錢包平台。另外本港企業ASAP TP研發的手機錢包App「nova.m」,亦試圖分一杯羹。

手機錢包透過「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進行。恆生銀行使用Master Card平台,但需要配備有NFC晶片的Samsung和Sony手機(例如Galaxy SIII及Sony Xperia S等),將信用卡資料儲存於手機SIM卡內;而匯豐使用Visa Card平台,並提供外置的NFC智能機套,透過Visa pay Wave終端機交易,但暫時只支援iPhone手機。Nova.m則兼容iPhone與Google Android系統,除可以信用卡付款,更可同時儲積分、兌換優惠券。

系統優點

Nova.m可以利用定位技術將優惠券自動送到用戶手機上,付款時直接打折;用戶可在App上儲存商戶傳送的收據,隨時查看開支;從零售商的角度,可提供實時的市場數據分析,更快得知優惠成效。保安方面交易平台已通過Visa或萬事達卡認證,符合業界資料安全標準PCI-DSS 2.0,並且如PayPal般,將所有交易資料都儲存在雲端伺服器上。如遺失手機,可在nova.m網站上啟動「遠方鎖定錢包」功能。加上應用萬事達卡的PayPass技術,加密交易數據,防止手機被未經許可的讀卡器讀取資料。

由於推行手機錢包牽涉的銀行、電訊商、信用卡公司、手機品牌眾多,要業界統一全部平台和方案較為困難。比如滙豐和恒生分別推出流動支付服務,但用戶系統和信用卡類別都不同,甚至支援的智能手機品牌亦有限制,所以未必人人可即時使用,而市傳即將推出手機錢包平台的銀通,將會使用甚麼系統規格,仍然是未知之數。這種系統上的混亂,事實上亦是金管局目前最頭痛的問題。

從幾年來八達通火速普及,可見人們已習慣方便的支付方式,例如巴士、小巴都有絕大部份的覆蓋率,的士以八達通支付亦已開始推行,甚至推廣至深圳及華南地區。尤其是對於涉及大筆小金額現金交易消費市場,無論從消費者或商戶的角 度,都具有無可抗拒的優勢。

手機錢包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打破地域及貨幣的界限,一如網上證券交易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股票,理論上只要有統一平台,甚至公幹旅遊都可以使用。可是由於銀行及信用咭市場分割,比如本地銀行櫃員機分為匯恆及銀通兩大陣營,信用咭支付則分為主流的Visa、Master、銀聯,以及American Express、Diners Club、JCB等,基於商業利益不易妥協出統一的平台。可行的出路是透過金融體系以外的中介體來統一平台,現時本港有繳費靈(PPS)及八達通兩大系統。
繳費靈是由易辦事與香港電訊成立,1993年開始提供以音頻電話提供繳費服務,1999年設立互聯網繳費服務,現時可繳交部份公用事業、銀行、電訊公司、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的賬單。繳費靈亦可以安排最多30天前的預設繳賬;還有海外匯款服務,可支賬至指定海外Visa扣賬卡或信用卡。

八達通是由港鐵、城巴、九巴、新巴及新世界第一渡輪持有,1997年推出,短短三個月便已發出300萬張,佔當時全港人口接近一半;原初只是用作支付公共交通工具,1999年擴展到非公共交通的零售服務以及自動增值服務,2003年取代公共泊車付款器,以至於到公共泳池、體育館付款,到現在八達通除了支付功能外,更成為一些私人屋苑的出入門禁系統(Entry Control),甚至可控制升降機開啟的樓層,可見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除了本地的支付中介體可能進入手機錢包市場外,網上支付平台如eBay旗下的Pay Pal,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也可能進入實體市場。雖然他們在本港的滲透率遠遠不及繳費靈和八達通,但他們的強項在互聯網及海外市場,可以打破地域及貨幣的界限。

在市場未統一化之前,現有的實體中介體及網上平台都有機會搶佔先機,分別只是對於實體中介體來說,現有系統已經佔領了一大部份市場份額,建立多一個系統對於擴展業務的幫助不大;但是對於網上平台來說,手機錢包不失為由網上登陸實體經濟的途徑,他們有較大誘因投放鉅資在手機錢包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5

少年們漸漸遠離Facebook 「轉戰」手機社交平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40

Facebook 最新公佈的財報指出,青少年用戶的活躍度越來越低。

那少年們去哪裡活躍了呢?答案是手機聊天軟件。 

2009年,第一批手機聊天軟件問世時,各大電信商紛紛抱怨自己的業務會受到威脅,而事實證明電信商的抱怨不是「無病呻吟」一一2012年,全球電信企業短信收入損失高達230億美元。 

今天,全球各地智能手機用戶都安裝了手機聊天軟件, 而它們的地區獨霸現象也比較明顯一一Pinger在美國佔很大的份額,WhatsApp 和LINE分別獨霸歐洲和日本,而微信在中國「獨領風騷」。隨著手機聊天軟件的發展,它們對Facebook等社交網絡也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據《Mobile Marketing》雜誌介紹,誕生於2009年的手機聊天軟件WhatsApp目前用戶已經超過3.5億。而電信服務公司Tyntec調查指出,英國一半的iPhone 用戶都安裝了該app;巴西90%、俄羅斯75%、西班牙95%的智能手機用戶都使用該app。而WhatsApp用戶的平均年齡小於25歲。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的魔力在哪裡呢?

第一,它給用戶提供了相對私密的聊天平台。在 Facebook上和你對話的人很可能是你不大認識的,但在app上和你聊天的人基本上都是你手機通訊錄上的聯繫人。一句話,手機app聊天能讓用戶體會到更強的現場感和親密感。二十出頭的英國姑娘Natalie West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她平時發消息和照片主要靠WhatsApp。West曾經是Facebook的忠實用戶,但現在使用Facebook的頻率已經大大減少。她表示自己不希望「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在幹嘛」,而WhatsApp給她提供的是跟私人聊天的氛圍。

MobileYouth諮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78%的青少年組織聚會時使用的是手機聊天軟件。 

第二,強大的圖片傳輸功能。

MobileYouth認為手機聊天工具的盛行和自拍照的流行有關。用戶在手機上發佈自拍照,要比在Facebook上發佈相對更安全。另外,手機用戶可以手動設置接受人的名單。這樣的好處在哪裡呢?你的老闆以及和你不相干的人看不到你的囧相。 MobileYouth另外統計,英國14-17歲的青年中,有一半使用 Instagram (Instagram :文字圖片傳輸apps,該公司目前已經被Facebook 收購)。

另外一款照片傳播工具Snapchat也受到越來越多手機用戶的青睞。Snapchat的用戶可以手動設置照片的流通時段,接受者只能在特定的時段查看照片,照片一旦過了發送者限定的時段就會被自動隱藏。Snapchat這項功能可以很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 Snapchat目前活躍用戶超過1.5億,而該公司的估值已經在20-40億美元之間。

第三,手機聊天app的娛樂功能。

手機聊天軟件開發商越來越重視產品娛樂功能的開發一一用戶在聊天的同時可以貼圖、分享音樂、邀請朋友一起玩遊戲。

目前,除了WhatsApp之外,韓國的 KakaoTalk,中國的微信及日本的 LINE也都在開發軟件的遊戲功能。 而聊天工具的遊戲功能成了軟件公司新的「搖錢樹」。

以LINE為例,2013年第一季度,LINE公司遊戲銷售額超過2900萬美元,佔總銷售額的一半左右。韓國KakaoTalk軟件開發商開發了100多個遊戲供用戶娛樂。2013年上半年,該公司的遊戲銷售額高達3.11億美元。

兩家手機聊天軟件公司Tango(美國)和Kik(加拿大)分別邀請職業的遊戲工程師來擴充聊天工具的娛樂功能,它們將遊戲總收入的50%分給開發商,30%分給谷歌和蘋果商店。Tango還與 Spotify(流媒體音樂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音樂共享的服務。Spotify 兩年前聯手Facebook開發了音樂共享功能。Spotify 戰略發展部副主席Tom Hsieh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手機聊天工具的增長空間巨大。他還表示會與其他的軟件商合作。他說:「目前為止,手機聊天軟件中還沒有真正獨霸的巨頭。」

而WhatsApp依然堅持只做聊天功能。它的創始人Jan Koum 認為開發娛樂功能可能會影響WhatsApp的基本功能發展。WhatsApp業務經理Neeraj Arora表示,該公司不會像Facebook一樣什麼都向抓,他們注重的是軟件的交流功能。

2008年,Facebook首次開發了個人用戶分享網頁的功能,贏得用戶的熱捧。WhatsApp公司試圖將Facebook當初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手機模式上。

今天,WhatsApp用戶在該平台上分享的歌曲數量已經超過了他們在Facebook上分享量的50%。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未來又是什麼?

目前,只有騰訊的總裁劉熾平曾公開透露過發展國際業務的想法,而另外一些軟件商表示,希望以後能被互聯網巨頭(比如谷歌等公司)收購。

當然,一個公司能否生存主要看它的吸金能力:WhatsApp 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的年費; Pinger 主要靠廣告收入; 微信、LINE、Kakao和 Kik靠貼圖和遊戲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5

韓庚做手機能成功嗎?不一定。蒼井空呢?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3/56325.html

第一次見到「庚iphone」項目團隊(大唐電信是軟硬件主要合作方)是今年8月16日,其產品運營中心張文傑告訴我,他們正在做一款明星專屬手機,他強調,這真的是國內第一款明星手機,11月中旬發售。

我一想,不對,今年3月份不是已經有明星崔健「藍色骨頭」嗎?他看上去一臉不屑,崔健粉絲都30-40歲了,一幫沒青春沒活力的人,手機哪能做起來?他說,韓庚的粉絲不一樣,年輕有活力,遍佈東亞、東南亞。

他補充道,曾經做過一次試驗。韓庚經紀團隊要他開發一款專屬應用,為數字內容分發,裡面有付費服務。「最終效果非常好,許多粉絲往裡面充錢,30元-50元,甚至還有200元得。」他的大致意思是,粉絲這個群體很特殊,對偶像有一種膜拜,捨得花錢。

今日,庚iphone上市,韓庚本人到了現場,來了許多粉絲,看上去都是18-25的妹紙。此外,筆者還看到了一些「奇怪」的嘉賓。他們分別是:

1、貝殼漢姆團隊。

2、泰國越南明星團隊。

3、體育總局國安隊工作人員。

4、奇虎360.

5、亞馬遜、京東、1號店。

這些人來幹什麼?筆者找到了庚iphone的合作方——大唐電信新華瑞德總經理楊勇,他的回覆是:

「貝殼漢姆經紀團隊來了,是因為繼庚iphone的下一款手機,可能是「漢姆」phone(忽略該名字);泰國越南明星團隊到場,因為他們也有合作意向。當然,體育總局國安隊目的也是一樣,但你千萬別報導。」

接著,我們可以把奇虎360給忽略。(詳解,請搜360特攻機)

「亞馬遜是庚iphone唯一的首發渠道,因為只有它具備全球銷售能力。」然後大家就能揣測到京東、1號店此行之意了。

庚iphone由大唐電信主導?說實話,嚇了筆者一滾。繼續看下去,我相信會嚇所有讀者一滾。大唐電信究竟要做什麼?

1、大唐電信已經註冊fansphone、fansPad、fansTV三大品牌,庚iphone是大唐fansphone的亞品牌,是首發產品,發佈兩三款類似產品後,fansphone品牌會浮出水面。而fansPad產品明年上半年會首發,fansTV明年年底出爐。

2、大唐電信一直有自己的手機代工廠,曾為聯想、華為做代工,泰國、印尼、俄羅斯多款產品以及朝鮮阿里朗手機都是出自他手,只是品牌未浮出水面。

3、三星、蘋果都是冷兵器,移動互聯網會結束冷兵器時代。「我們希望產品是熱的,帶有人的情感。」簡言之就是C2B個性化定製的明星手機,他說能精確到每一個人。

從戰略不難看出,大唐電信未來要涉水手機、平板、電視三個領域的明星專屬產品,消費群體為所有明星粉絲。大唐電信能成嗎?筆者就起第一款試水產品庚iphone提出幾個問題。

1、軟硬件是否有保證?為朝鮮手機代工過。

從外觀設計、功能再到應用,是其與韓庚團隊商量設計,之後由大唐電信開發。終端方面,大唐電信負責開發芯片,成品由其代工廠完成。手機LOGO是韓庚設計的,品牌屬於韓庚經紀團隊。

再聯想其說過的「曾為泰國、印尼、俄羅斯多款產品以及朝鮮阿里朗手機代工」,應該不會是坑人的貨。

2、體驗會好嗎?一定不會好。

韓庚說,自己做手機不是玩票,以後會出庚iphone2、庚iphone3……

筆者也曾一遍一遍地問自己,內心告訴我,韓庚做手機,我肯定不買,但如果是韓國河智苑(我是她的腦殘粉)做手機呢?我肯定會買。但買完後,是一款體驗極差的手機呢?我還會買河智苑2、河智苑3嗎?不會了,因為不相信愛情了。

銷量小的手機,軟件體驗不可能好。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軟件商不願意為你做適配啊。iPhone體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APP開發商首先為它做適配。安卓呢?差遠了吧。

以唱吧為例,其工作人員向筆者表示,安卓APP更新會比IOS慢半個版本,適配覆蓋300-400款主流機型,銷量小的會直接忽略。本人的三星P6800便一直是忽略對象。

大唐電信只負責「庚iphone」的定製內容,如ROM、主題商店、應用啊,裡面有韓庚形象、視頻、音樂等。其它APP怎麼保證體驗?

3、生產線柔性化能力是否具備?

手機廠商都強調規模化生產能力,不到一定規模,代工廠是不會輕易為你開闢一條生產線。小米就是因為這方面能力不足,才會一直被人指「飢餓營銷」。C2B剛好與它相反,生產線必須柔性化(個性化)。

比如大唐電信未來要與貝克漢姆,或者越南泰國等眾多明星合作,產品品類多,每款產品的消費者又比較少,每款產品需要專屬的生產線。大唐有能力嗎?

楊勇的回答是,已經在後台調測,未來可以精確到每一個人,「只是價格就不一樣了。」這個回答沒說明問題,為每個人開套磨具?開條流水線?價格不得往天上飛了嗎?

當然在功能上,筆者已經看到庚iphone開始個性化。比如,到某用戶生日時,韓庚能叫出其名字,送上祝福語,或者早上叫其起床。

4、多少粉絲會買?限量版才1000台。

筆者問楊勇,韓庚粉絲多是年輕妹紙,會願意為他APP付出幾十元,幾百元,面對一款2780元的手機,她們願意買嗎?他回答,庚iphone只是對細分粉絲中,對能消費得起的核心粉絲做一個分類。好吧,這次「庚iphone」黃色版總共才發1000台,估計他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回家路上,正逢身邊穿過兩位妹紙,剛好是會上「庚粉」,一人嘀咕:「哎呀,我才剛剛完換手機,昨天才通過微博知道他居然要做手機。」一臉遺憾,另一人嘀咕:「不知道他出的手機,一天會死幾次機。」如果她們不是要去女廁所,筆者覺得自己定會追上去問個清白。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若是你的女神(蒼井空)出一款手機,裡面包含其專有視頻、圖片,你會買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35

黑莓,智能手機最後一個「遺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936

作為智能手機的先行者,黑莓不幸遇上了蘋果。如果說黑莓是創造性地把郵件系統裝進手機,蘋果則是把電腦裝進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

黑莓錯失了無數翻身的機會,從類「微信」的BBM、第一次跟蘋果較量的機會,到與中投合作開發中國市場,都與它擦身而過。

留給黑莓的時間不多了。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在2013年10月末發佈的2013年第三季度數據,僅僅一年的時間,黑莓在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從4.3%滑落到了1%,被微軟(4%)、蘋果(13.4%)和安卓(81.3%)甩到了後面。

四年前,黑莓在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曾高達20%,它的隕落和iPhone的出現、安卓的崛起不無關係,這不過是在諸多產業中不斷上演的又一個破壞性創造顛覆遊戲規則、改變行業格局的故事。

和諾基亞不一樣的是,即將迎來30歲生日的黑莓公司,令人驚奇地選擇了放手一搏,而不是把自己賣掉。

2013年11月4日,黑莓公司宣佈,終止加拿大金融控股公司Fairfax在9月提出的價值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7億)的收購計劃,轉而向幾家金融機構發行10億美元可轉換債券。這意味著,在諾基亞和Palm放棄原有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被收購之後,黑莓成為了最後一個堅守陣地的「遺老」。

被放棄的「微信」

在排隊洽購黑莓公司的隊伍裡,其中有一位是黑莓公司的前聯席CEO吉姆·巴爾斯利(Jim Balsillie )。

1984年,23歲的麥克·拉扎裡迪斯(Mike Lazaridis)和朋友道格·弗萊金(Doug Fregin)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共同創建了RIM(Research in Motion Ltd.)公司,主要從事聚焦無線數據網絡業務。RIM最初的資金來源於安大略省政府的創業基金,此外還有來自拉扎裡迪斯父母的資助。

1992年,銷售能手吉姆·巴爾斯利加入RIM,與麥克一起成為聯席CEO,一個專注技術一個專注市場,搭配默契,直到2012年3月。

假如時間可以回到兩年前,麥克也許會改變主意,支持吉姆提出的跨平台BBM(Blackberry Message)戰略。BBM是類似於微信的即時通訊應用。

2013年10月下旬,黑莓的這一應用首次登陸安卓和蘋果應用商店,上線後的前24小時裡被下載了1000萬次,第一個星期裡新增用戶數2000萬。

其實早在2005年,黑莓就開發了BBM這樣一個應用,使得黑莓用戶無需通過郵件而是黑莓的「個人身份號碼」或者PIN碼來交流。這是第一個為無線終端設計的即時消息服務。不同於文本信息,BBM穩定、免費、永遠在線,用戶無需額外付費想發多少條消息都可以。PIN碼是隨機代碼,不是電話號碼或者郵件地址,更具私密性。不過,BBM只能在黑莓上運行,限於黑莓用戶之間的交流。

黑莓在鼎盛時期的用戶規模約8000萬,一些用戶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黑莓不離身,於是有了「黑莓成癮症」(CrackBerry)的說法。這其中BBM對黑莓的用戶黏性功不可沒。

隨著蘋果和安卓的開放,類似BBM應用開始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Kik,這家公司的創始人特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曾經是RIM的帶薪實習生,Kik剛發佈時候的各項功能也像極了BBM。

吉姆在2011年初提出BBM計劃,一開始就是以與運營商的合作為初衷。他認為BBM可以為RIM打開一個切口,成為運營商們加強版的文本短信,從運營商那裡獲得收入。為此,RIM可以同意減少從運營商那裡收取服務費,同時得到上億的非黑莓用戶。

2011年初,黑莓平台上的BBM用戶已經有4750多萬,Kik的用戶才幾百萬;在中國,微信才剛剛出現。這一計劃是讓BBM成為即時通訊主導者的一個機會。可是,當時麥克堅持認為公司的未來應該聚焦在黑莓10的研發,反對BBM戰略。

因為計劃遭到了拒絕,吉姆在2012年3月離開RIM董事會,並與之斷絕了往來。

與「蘋果」相撞

2009年年初,網絡上流出一則並未被黑莓正式採用的廣告視頻,一隻紅蘋果被一顆小小的黑莓子彈穿透而過,粉碎一地。不久,YouTube上傳出一則回應廣告——同樣的場景,一顆黑莓撞蘋果,蘋果無恙,黑莓把自己給撞碎了。

這兩個短片,恰好是發生在2008年的兩家產品對決的寫照。

RIM公司成立之初,接的第一筆業務是通用汽車的聯網顯示終端,此後還做過電影膠片條碼閱讀器,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逐步聚焦無線通信服務,1996年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了硬件產品——尋呼機,2000年正式發佈了具備「對無線電子郵件、互聯網、尋呼以及管理功能的支持」的黑莓手機。

郵件功能最先讓黑莓受到企業人士的歡迎。隨後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其他通訊網絡遭到破壞而中斷,支持黑莓文字通信的網絡則很好地承擔了事件中對外信息聯絡的渠道,黑莓受到美國國會的認可。隨後,美國國會採購其服務器及手機給職員使用,連後來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成為了黑莓粉絲。

2007年,RIM一度成為加拿大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2008年6月19日在多倫多證交所的股價飆升到歷史最高點149.9美元。

如果說黑莓是創造性地把郵件系統裝進手機,蘋果則是把電腦裝進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2007年1月9日,蘋果發佈了iPhone,6月正式開售。

麥克第一次見到iPhone是在電視上。那年夏天,他拆開一台iPhone之後,十分震驚,因為看起來蘋果是把一台Mac電腦裝進了手機。儘管麥克在公開場合貶低蘋果,但在公司內部,他表示如果iPhone趕上來了,那麼黑莓就是在與Mac電腦競爭,而不是諾基亞。

很快黑莓就有了和蘋果正面競爭的機會。2007年6月iPhone在美國開售時,蘋果和AT&T簽署了排他性銷售協議,於是美國另一家電信運營商Verizon找到RIM,請他們研發一部觸屏的「iPhone殺手」。RIM出品的「iPhone殺手」BlackBerry Storm終於在2008年美國感恩節前上市,但這款手機只用了一個簡單的處理器,運行速度慢,且有很多毛病,很多人退貨,Storm不得不黯然停產。

經過Storm這一次較量,RIM深感自身不足。2008年夏天,RIM收購了一家手機瀏覽器公司Torch Mobile。這樣的收購並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RIM的技術是基於Java,始於1990年代的操作系統,與智能手機想要實現的功能相去甚遠。

2010年,RIM收購渥太華一家叫做QNX的軟件公司,這家軟件製造商可以為黑莓的全新操作系統添磚加瓦。可是RIM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果希望黑莓使用QNX操作系統,應該去掉那些早期基於Java的應用還是全部推倒重來?

在長達一年的討論後,結果是,研發團隊分為兩半,組建一個新團隊做全新的黑莓10操作系統,老團隊繼續做黑莓7操作平台。

「我們的強項不在手機」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黑莓曾試圖打開中國市場。2010年黑莓和中投有意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和增長最快速的移動終端市場,銷售由中國製造的手機,使用RIM授權的核心軟件。

雙方在2011年達成了初步協議,可是最後麥克還是希望集中精力開發黑莓10操作系統,這個長達兩年的合作談判最後不了了之。

看到平板的流行,2011年4月RIM也跟風發佈了PlayBook平板電腦。隨即被批評為過於草率、缺乏好的應用,零售商們最後不得不打折才能賣得動。有意思的是,2011年卻是黑莓史上銷售量最大的一年:5150萬台。

2012年1月22日,聯合CEO 麥克和吉姆在激烈的批評聲中辭職,接任者是從西門子挖來的托斯騰·海因斯(Thorsten Heins)。

托斯騰並沒能扭轉RIM下行的大勢,2012年6月RIM裁員5000人,約佔當時員工總數的1/3,2013財年第二季度虧損5億美元。

麥克要求強化鍵盤終端。但是CEO托斯騰和他的經理們沒有接受這一建議,堅持發佈了觸屏的Z10。遺憾的是,Z10的實際銷量並不理想。8個月後,黑莓又發佈了升級的旗艦手機Z30。

在2013年5月舉辦的黑莓世界大會(BlackBerry Live)上,RIM發佈了黑莓全新企業服務BES (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ice )10.1,它不僅可以管理黑莓手機,還可以同時管理iPhone以及Android設備。

看起來一切都在朝著積極方向轉變,可是3個月後,黑莓主動發表聲明透露了出售自己的消息。在9月發佈的2013財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黑莓的情況已經從壞走向糟糕——這一季度營收為16億美元,遠低於上年同期的29億美元,虧損9.65億美元。

黑莓董事會把希望寄託在了58歲的程守宗身上。不惜以2200萬美元的賠償金送走了前CEO托斯騰。程守宗來自美國硅谷,他曾成功地領導一家當時被認為破產概率為70%的公司扭虧為盈。

程守宗在11月4日對媒體表示,黑莓員工需要重新思考公司定位,並接受這一事實——「我們的強項不在手機,我們的優勢在於手機軟件和服務。」最近一些變化正在發生,譬如從最近洩露的黑莓內部測試BlackBerry10.2.1系統截圖顯示,新的系統將支持Android應用,這意味著黑莓開始主動打破藩籬,去擁抱更多的開發者和用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71

中國手機遊戲行業概況:股價瘋漲背後的市場爆髮式增長 從易

http://xueqiu.com/6313049521/26227332
談到中國手機遊戲行業,大家馬上會想到A股公司$中青寶(SZ300052)$ 的瘋狂,股價從2012年底的10元下方一路飆漲至最高的90元,市盈率超過700倍。這背後當然是有A股慣用得炒作伎倆,不過背後也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手機遊戲開始瘋狂地吸金。

隨著智能手機價格的下降,中國智能機用戶於2012年年初過億;千元智能機的出現讓智能機用戶爆髮式增長,IDC預計2013年底中國智能機用戶將達5億。遊戲是智能手機最直接和有效的變現手段,兩年間爆髮式增長的智能手機用戶規模讓遊戲首先獲益。手游公司也在2012年四季度開始爆發,出現月流水過千萬的產品;截至目前已經有二三十款手游的月流水過千萬元人民幣,《捕魚達人》、《我叫MT》等還達到5000萬的月流水;微信遊戲《天天酷跑》9月16日上線後一個月營收就已經過億。
查看原图艾瑞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機遊戲市場從2012年Q2開始加速增長,2013年前三季度增速都超過300%。
查看原图艾瑞的另一份預測數據顯示,中國智能終端遊戲規模2010年時只有8.1億元人民幣,2012年增長至19.5億元;2013年可以達到92億元,較上年增長370%;今後兩年智能終端遊戲市場增速也還有94%和49%。

手機遊戲市場的產業鏈
查看原图手游產業鏈目前有遊戲研發、發行、渠道/平台三個環節,渠道/平台一般拿30%的分成,剩下的由研發和發行公司分。由於研發手游的成本低、週期短,十幾二十個人的小團隊花幾個月就可以研發一款新產品;所以行業上出現了很多的中小開發商,整個行業的集中度還非常低。

手游研發行業這樣的狀況給了發行商更好的議價能力。由於小團隊的研發公司沒法自己去建立複雜的發行體系,所以對發行商有很強的依賴,在議價能力上就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便,掌握渠道資源的發行方也通過收購研發團隊的方式向上游滲透,一些擁有發行和研發能力的手游公司相繼出現。

此外,掌握APP分發渠道的91、360、UC等公司在手游爆髮式增長的過程中也收穫頗豐。手游渠道商雖然相比頁游70%的分成收入低很多,但能拿到30%的分成依然比在端游時代有更強的多的地位。為了獲得更長時間的現金流,這些渠道也與手機遊戲研發商採取聯營模式共同運營遊戲;在這樣的模式下,渠道商會將更好的導入到優質的遊戲以增強吸金能力從而獲得最大收益,好的遊戲因此也會獲得更強的競爭力;行業的集中度將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提高。

最後需要特別說說的是$騰訊控股(00700)$ 。憑藉微信的影響力,騰訊在手游市場的地位將繼續保持他在端游市場一樣的地位,從日韓的經驗看甚至會比端游市場佔據更高的份額。《天天酷跑》推出一個月就吸金過億,任何其他遊戲都無法望其項背;這主要得益於微信構建的移動端最強的渠道;加之騰訊本身在遊戲領域積累的經驗,可以覆蓋研發、發行、渠道全產業鏈,具備全球視野和佈局。以韓國KAKAO為參照,他基本壟斷了韓國手機遊戲的發行;在Google Play 排行榜前20名的遊戲中,有超過15款都是KAKAO發行的。

下面是艾瑞對中國手游企業的評估:
查看原图PS: 上圖沒有把騰訊納入在內,似乎大家現在都默認了只與騰訊之外的公司競爭!移動端還是 「騰訊」與「非騰訊」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