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高位套現中資銀行 銀行股還能買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608.html

外資高位套現中資銀行 銀行股還能買嗎?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5-13 22:11:00

年初至今,銀行板塊僅上漲了6.01%,明顯跑輸大盤,在申萬一級行業排名倒數第一,自5月10日央行二次降息以來,機構人士普遍看好銀行板塊的中長期行情,堅定的看多者不勝枚舉,但也不乏分歧聲音。那麽銀行股還能買嗎?

恒生銀行又要減持興業銀行股份了。據興業銀行5月12日晚間公告,公司股東恒生銀行擬以每股17.68元的價格出售最多4.99%的普通股。按最大數量計算,恒生銀行將套現168.1億元,自今年2月10日恒生銀行首次減持興業銀行以來,興業銀行股價已漲三成。

不過興業一家猛漲並不能掩蓋銀行板塊今年以來的“疲軟”,年初至今,銀行板塊僅上漲了6.01%,明顯跑輸大盤,在申萬一級行業排名倒數第一。自5月10日央行二次降息以來,機構人士普遍看好銀行板塊的中長期行情,堅定的看多者不勝枚舉,但也不乏分歧聲音。那麽銀行股還能買嗎?

雖然興業銀行的市場表現為恒生銀行的投資帶來了不錯的回報,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今年以來在A股牛市火熱的大背景下,銀行板塊的表現卻一直都是“差等生”。Wind資訊統計顯示,銀行板塊年初以來至今漲幅僅為6.01%,為申萬一級28個行業板塊的倒數第一名,遠遠落後於大盤35.28%的漲幅。

一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市場對銀行股還是沒那麽“感冒”,現在利息差還是銀行主要利潤的來源,相對比較單一,題材方面可炒的空間也很小。

“對於基金來說,出於對風險分散的考慮,從長遠角度出發值得一配。現在估值比較低,漲幅也小,5月10日的二次降息是個好事情,所以中長期來看問題不大。”上述機構人士補充道,從個人投資者出發,並不推薦個人投資者對銀行股進行配置,“當然這也看個人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除非比較沈得住氣,拿得住,不愛折騰。”

相對看空的聲音,市場看多的機構似乎占據大頭。機構人士更多認為,二次降息符合市場預期,短期會對銀行股造成利空,但是中長期來看,卻有利於估值的提升。

Wind資訊顯示,目前銀行板塊的市盈率(TTM)僅為7.3倍。華泰證券的金融分析師羅毅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直言,“年初以來銀行板塊是先跌後漲,漲幅有限,屬於A股價值窪地,中長期來看價值窪地需要被填平。”

廣發證券測算,此次降息會拉低銀行12年凈利潤增速約1.2個百分點,但是長期來看則又助於緩解銀行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中信建投則強調在降息周期中,繼續降息有助於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進程。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的增加,將加快銀行去風險過程,從而提高銀行股估值。

一個機構間普遍達成的共識是,此次降息標誌著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銀行股價是短空長多。平安證券認為,鑒於上次存款上限放開後各家銀行的應對,本次存款上限放開後,各級按銀行存款上浮空間用足1.5倍的可能性不大。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78

業績好概念足 上海機場受外資青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024.html

業績好概念足 上海機場受外資青睞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5-21 22:10:00

“海外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比較重視穩定性,看重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和投資回報的穩定性”

5月19日,上海機場(600009.SH)因總境外持股比例超過28%,觸及滬港通下買盤暫停的紅線,而被上交所緊急叫停滬股通買入交易。據港交所發言人,只有當境外持股比例降至26%以下,買盤才會恢複。

上海機場由此成為滬港通開通以來,首支因境外持股比例超過規定而被暫停接受買盤的個股。而這支“開創首例”的股票近兩日的漲勢也堪稱淩厲。Wind資訊顯示,繼5月20 日大漲7.2%之後,上海機場昨日開盤又迅速拉升,之後走勢強勁,一路領漲迪士尼概念板塊,截至收盤漲幅達9.99%,報收33.59元。

外資機構的熱烈追捧無疑為上海機場的市場行情添了一把熱火,上海機場一枝獨秀首開先例,如此受外資追捧,究竟為哪般?

上海機場年報顯示,早在2006年,UBS就已經出現在其十大股東名單之中,持股2796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為1.45%。據公開信息,QFII制度正式推出是在2003年7月,這也就意味著上海機場是QFII進入中國初期便布局的重點標的之一,雙方“友誼”已久。

自去年滬港通開通以來,外資對上海機場的增持愈發明顯。公司2014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外資通過滬港通持有的股份比例為4.18%;而今年一季報則顯示這一比例已經大幅升至12.82%。另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以前十大股東持股數量為統計樣本,截止2015年一季度,QFII持股所占總市值的比例近6%,位於QFII 持股比例相對較高的 50 大個股名單前列。

對此,多位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對上海機場的“感情”首先是由海外機構本身的投資理念決定的。“海外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比較重視穩定性,看重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和投資回報的穩定性”,廣證恒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袁季向記者表示,外資機構歷史上就比較看好基礎設施、食品飲料、券商、金融等收益較為穩定的藍籌板塊。

無獨有偶,上海知幾投資發展中心的投資總監陳立秋也向記者直言,“外資機構十分看重公司的現金流,上海機場的現金流充足,盈利情況也很好,這是外資選擇上海機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據上海機場公布的財務數據,公司的業績成績單始終亮眼。從2010年至2014年,公司連續5年實現凈利潤增長。繼2014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1.0億元,同比增長11.9%後,2015 年一季度又實現歸母凈利潤6.275 億元,同比增長23.13%; 歸母凈利潤增幅明顯擴大。此外,一季度公司實現每股收益0.33 元/股,同比增長26.92%,

除了公司本身所屬行業的性質投外資所好,公司業績增長穩定為外資看好,多位市場人士也分析認為,上海機場如此受寵的原因還來自於上海自貿區,迪士尼概念和國企改革三重利好因素的疊加催化。

“對上海機場的追捧其實反映出了外資機構對上海區域發展的良好預期”,正如袁季所言,上海自貿區從試點到將來成型推廣,對上海未來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外資機構在看好地區發展的前提下,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肯定會選擇具有地方中樞,有戰略意義的標的。“未來上海會進一步開放,海外投資者考慮到資金還會持續進入,現在搶先布局優質標的;不排除這種可能性。”袁季補充道。

陳立秋也向記者表示,“外資機構喜歡像機場這樣的稀缺資源,上海機場旗下的機場毫無疑問是上海發展的交通樞紐,這決定了它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稀缺資源標的。”另外,銀河證券研究指出,上海自貿區建設通過中轉旅客與中轉貨物需求的增長推動上海機場的樞紐機場建設,並進一步推動機場非航業務發展,公司受自貿區概念影響明顯。

另一個重要的催化因素則是迪士尼概念,“迪士尼的催化效應十分顯著,明年春季開園後,上海機場是最受益的標的。”陳立秋如是告訴記者。花旗銀行認為,2016年迪士尼開園後將帶動需求端,旅客的增量將為上海機場提供額外的增長潛力,重申買入評級,輝立證券(香港)則首次給予增持評級。

除了上海自貿區和迪士尼之外,國企改革概念的催化效應也不容忽視。據招商證券,上海國資市場化改革逐步落地,整合步伐已經提速。上海機場集團有望開始規劃通過一個上市平臺整合集團下航空相關的未上市資產,如虹橋航站樓、物流、廣告、商業地產等,業績提升的想象空間有望進一步擴大。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41

用內地心態看港股 用外資心態看A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01

用內地心態看港股 用外資心態看A股
作者:郝承林



有關人性的作品永遠都不會過時。港股日漸A股化,海外資金又有望投資A股,要取得理想回報的訣竅,也許只須靠錢鍾書先生寫的一篇小文章。

《伊索寓言》里,蝙蝠碰見鳥便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結果兩邊皆不討好。錢先生在《讀伊索寓言》中便寫道:「人比蝙蝠聰明多了,他會反過來用,在鳥類里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

位處「鹹淡水」交界不一定便是動輒得咎,也可以是左右逢源。提升回報的竅門是反其而行,用內地心態看港股,用外資眼光看A股。


用內地心態看港股

現在內地股市成交上萬億,港股成交只千多億,隨著資金流通加快,港股受A股的左右只會愈來愈大。A股如內銀股等大型企業只有5倍10倍市盈率,相反深圳創業板的中小型股份動輒百倍市盈率,便大約可見內地投資者的口味。

內地股民青睞中小型股份,一是其具增長潛力,二是從小至大的故事讓人有想象空間。隨著內地資金占港股比例日高,相關的風氣亦將吹至港股。指出投資市場口味轉變,並不是鼓勵盲目跟風(缺乏基本因素的上升始終不能持久)。而是當投資者口味轉變,一些過去為市場冷落的股份,將有望隨港股A股化而向上重估。科技、媒體、電訊(Technology、Media、Telecom)板塊中,大部分投資者皆鐘情媒體(科網)股份。然而隨著內地4G上臺正在加速,一眾手機、電子股份的盈利今明兩年將快速增長。又如一些環保、醫療、零售股份,香港的隨時較內地同業便宜一半以上。內地資金追逐下,其估值將逐漸與在內地上市的同業靠近。投資者當重新審視一眾具基本因素的本地中小型股份。

用外資眼光看A股

近日市場焦點之一,是MSCI會否於下周三(6月10日)的定期會議,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MSCI指數是全球最多基金采用的基準(Benchmark),追蹤的資金達9.5萬億美元。MSCI指數的些微變動,相關的資金都必會跟隨,預期一旦A股獲納入MSCI指數,將帶動千億(最初)以至萬億資金投資A股。

海外資金會投資哪些A股?是會如內地投資者般,追逐那些已近百倍市盈率的中小型、創業板股份?還是會去買入那些增長定、且只有十倍八倍市盈率的藍籌股份?來自股市發展較成熟的海外資金當然會選擇後者。

內地改革開放已快40年,不少行業已出現一批明顯領先者,但此等能提供穩定增長的大行業龍頭企業,卻最不受內地投資者青睞。如家電王者之一的海爾電器(01169)在港上市,市盈率達20倍。相反另一家電王者格力電器在內地上市,市盈率卻只有13倍。

《奔跑吧兄弟》是現時內地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搶到其第二季主要贊助的,便是內地乳業王者之一的伊利,其2015年的預測市盈率約20倍,較在港上市的蒙牛(02319)便宜約15%至20%。A股或許要再等半年至12個月才會獲納入MSCI指數,借助中外投資者的口味差異,先外資之買而買,也許正是不錯的獲利法門。

蝙蝠到底是鳥還是獸,其實並不是太重要。但你買的到底是什麽,卻絕對有關投資回報。了解市場口味,利用市場口味差異,當然有助提升回報,但更重要的始終都是基本分析(這幾天電力股份又創新高了)。缺乏基本因素,空憑符合市場口味的,終歸只會是水月鏡花。本身優質的,若還能合乎市場口味,那定必會錦上添花。(來自信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0

外資藥企爭奪國內OTC市場 輝瑞斥資9500萬美元擴大在華產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288.html

外資藥企爭奪國內OTC市場 輝瑞斥資9500萬美元擴大在華產能

第一財經日報 王悅 2015-06-17 06:00:00

“輝瑞健康藥物部在過去六年的增速均為雙位數,其中主力品牌就是鈣爾奇和善存。此次新建的蘇州工廠將主要用於布局輝瑞的健康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

“輝瑞健康藥物部在過去六年的增速均為雙位數,其中主力品牌就是鈣爾奇和善存。此次新建的蘇州工廠將主要用於布局輝瑞的健康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輝瑞健康藥物部大中華區總經理蔡寶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6月15日,輝瑞宣布在蘇州投資9500萬美元的新廠正式破土動工,預計2018年一季度投入商業化生產。輝瑞方面透露,該新廠區將主要生產鈣爾奇、善存系列健康藥物產品,建成後預計銷售額20億元人民幣/年,公司總銷售額將超50億元人民幣/年。

“目前在中國,善存的用戶超過890萬,鈣爾奇覆蓋人數超過1370萬。在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輝瑞全球健康藥物部排名第一的海外市場。”蔡寶光表示。

據了解,目前輝瑞在國內共有四個生產基地,1989年投產的大連基地主產心血管、抗感染藥物以及萬艾可。無錫工廠以生產腫瘤藥物為主。前幾年與國內藥企海正藥業合資的海正輝瑞則主產腫瘤和抗生素。而在1994年正式投產的蘇州輝瑞工廠此前主產鈣補充劑、多種維生素、抗感冒咳嗽藥、抗生素等多種處方藥和非處方藥。此次新建的蘇州新廠為輝瑞在國內的第四個基地。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1月19日,江蘇省食藥監曾發布《關於同意註銷輝瑞蘇州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的批複》(蘇食藥監藥生〔2015〕9號)的通知,同意註銷輝瑞蘇州制藥有限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證號為:蘇Hb20060158。

市場傳言,該藥品生產許可註銷為輝瑞的主動行為,放棄產品不占優勢的蘇州生產基地。

而在此次發布會上,輝瑞方面則透露,此前的輝瑞蘇州工廠主要生產產品為非處方藥物,破除了放棄蘇州基地的傳言,表明輝瑞僅放棄蘇州基地處方藥生產,轉戰OTC。此次新廠是繼續加碼,據悉,新基地還將設置輝瑞健康藥物部亞太區研發中心。

在新的藥品招標政策下,藥價下行,如今的中國藥品市場已遠不如前幾年賺得輕松。在今年1月28日,湖南藥品招標,對範圍內的26440個品規進行了少則10%、多則50%的價格下壓,大幅度下壓使得外資藥企紛紛棄標。

另一方面,處方藥專利到期潮的來臨,也讓在華藥企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以此前輝瑞的明星產品——男性用藥“萬艾可”(俗稱“偉哥”)為例,自在中國的專利保護去年5月到期以來,國內十多家藥企已開啟“搶灘”,白雲山(600332.SH)版仿制藥“金戈”目前已成為國內首家審批完畢的國產“萬艾可”,市場預計國內版“萬艾可”將會比輝瑞版便宜六成多,競爭加劇。

處方藥市場動蕩不安,同時,中國人口優勢以及老齡化的來臨又讓外資藥企無法放棄這一仍處於成長中的巨量市場。OTC市場爭奪成為了必然趨勢。

“從1992年至今,輝瑞中國健康藥物部的銷售額從小於100萬美元上升到了去年的大於3億美元,中國現在是輝瑞健康藥物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輝瑞健康藥物部亞太、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總裁AndySchmeltz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布局中國OTC市場的絕不僅輝瑞一家。

去年11月3日,拜耳和滇虹藥業同時各自發布公告,公告宣布拜耳已完成對滇虹藥業所有股份的收購,收購價格為36億元。而對於此舉,拜耳方面表示,此次收購將有助於拜耳在華OTC業務的發展。

“中國保健品市場達到10%的增長,如果從中國的GDP來講,健康產業高於GDP的增長。現在中國的老百姓更註重自己的健康,老齡化的情況在中國也很普遍,這也是為什麽健康產業有比較好的增長。”蔡寶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銷售戰略上,輝瑞方面表示將會通過與醫院、零售藥店合作以及電商渠道來進一步拓展健康藥物在中國的銷售。

“在健康藥物這塊,目前在中國我們是以善存、鈣爾奇、惠菲寧等為主打品牌。由於任何一個新的產品引入中國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監管審批,我們會非常積極努力地考慮如何把其他新的產品帶入到中國,一旦我們獲得了這種註冊審批的批準,我們肯定願意把一些新的品牌帶入中國。”AndySchmeltz對記者表示。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32

外資壟斷了新能源汽車技術,但被這家中國公司深深刺痛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1/150056.html

黑馬說:面對世界500強企業的激烈競爭,欣銳特找到了利用技術優勢來對抗海外巨頭資金優勢的“鑰匙”。 
 
然而,欣銳特作為民營企業,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它曾經遇到過哪些問題和挑戰?又是怎樣獲得今天的成就的?
 
文 | i黑馬  卡西
編輯 | 王冀
來源 | 《創業家》雜誌6月刊封面


\欣銳特創始人吳壬華

我在清華從本科一直念到博士後。畢業後,我去日本留學了一年三個月,其後又在制造業企業待了四年。
 
1997年,我受華為董事長任正非之邀回國,加入了華為。華為電氣在1997~1999年做得很好,後來於2001年賣給了艾默生。2004年底,我的合同期滿後就自己出來創業了。我創業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些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興產業,這個想法一直堅持了10年。
 
2005年,我做過平板電視,不過時間不長。我正式進入新能源行業是在2006年。當年年底,我們選定了兩個產業方向:一個是做LED照明,另一個是做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有幾種零部件是傳統汽車沒有的,國內簡稱叫電機、電池、電控。其中,電控涉及兩種硬件,就是我們現在專註做的DC/DC 變換器和車載充電機,它們是新能源汽車車載電源里必不可少的零件。


\欣銳特公司產品
 
2006年時,行業里還沒有VC、風投的概念,只有小規模的、松散的各類投資行為,而像DC/DC變換器這麽核心的產品,早期就遇到了融資難的窘況。欣銳特當時主要靠私人的天使投資,以及政府支持。尤其是我們的工,很多設備都是國家給的。
 
2000年前後,國家提出要發展純電動汽車。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整車。但是,沒有DC/DC變換器是做不了整車的,於是很多人推薦我們來承擔國家項目。我們一個民營企業做這個事兒一定得有資助,以便平攤掉一部分成本。好在我們當時找來了長安汽車,它把這個項目的一部分資金撥給我們來做研發。
 
我創業的這十年,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從早期的概念走向產品化的十年。在這個行業里,國外的公司都比我們有錢,而中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也是被國外的五百強企業控制的。那麽,我們怎樣與國際五百強企業競爭?
 
我們的思路是:靠領先的技術打敗跨國集團的重資金投入模式。我們把自己看作是重新定義行業標準的人。當時幾乎所有國外咨詢公司的報告里,都是以我們的數據參數作為行業基準,這是我們生存到現在最核心的競爭力。
 
另外,我們只做國內市場,目前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60%~80%。現在跨國公司都是以低價格來跟我們爭市場,可見我們對它們是有制約的。我們找到了如何與幾百億美金的企業去競爭的“鑰匙”。
 
盡管我們在產業里站穩了腳跟,但資金不足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痛點。民營企業得靠自己養活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過去,我們靠做LED產品掙點毛利,再投到新能源產品里來,兩塊業務扶持著往前走。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處於盈虧平衡邊緣,沒燒錢,但也沒掙到錢。一直到2014年9月,政策紅利出現了,國家發布了新能源機動車免購置稅的政策。我們就開始沖量,去年業績做到了1億多,但利潤卻不多。這個行業始終是個資金吃緊的行業。
 
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達晨創投也開始關註這個領域。在這個行業的三大核心產品中,我們占了電控中間的兩個硬件,並且成為了國內該細分領域的老大。我想,這些是達晨投資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考察指標。
 
今年,我們獲得了達晨的投資,這也是我們正式引進機構投資的第一輪融資。達晨的資金進入後,將主要用於三個方面的投入:早期的研發、工廠的建設、產業鏈的布局。我們計劃7月中旬開始升級新工廠,目標是將產能擴大5倍。
 
這次達晨投了我們大約5000多萬,當時談判的焦點落在了對賭協議上。我認為,新能源產業里的資本對賭是企業與國家政策的對賭,但國家政策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我們不太同意這個對賭。最後,達晨也理解了我們的立場,雙方達成了一致。
 
汽車這個行業變化特別快,因而融資決策一定要快。達晨要投我們的時候,我提了一個條件,就是不要拖太久。達晨的動作還是挺快的,只用一個月時間就做了決策。
 
在國家新興產業戰略規劃里,新能源汽車是其中之一。我們算是趕上了政策和資本的兩大利好時期。最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新興產業,而不是在過去的傳統產業里面去尋找方向。
 
創業的十年歷程里,我們沒少經歷曲折,曾因產業經驗不足上過當,被別人忽悠到內地去建工廠,最後血本無歸。最危險的時候是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們甚至把房子拿出來抵押。這麽多年下來,我們相信新能源汽車一定能夠起來。我們的目標是做一家實業的上市公司。
 
這十年當中,也有人來找我們談投資、收購,我們被忽悠過一次以後就更堅持獨立了。當你很弱小的時候,你去跟一個大企業合資,吃虧的一定是小企業。作為小企業,我們一定堅持獨立發展,不跟別人談合資。
 
達晨投的企業很廣,有些事情是我們必須要自己做的,有些事情很多企業比我們更擅長,與它們合作就行了。我們目前將自己定義成設備提供商,而不是互聯網的運營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接口準備好,這是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
 
很多人問我,達晨能帶來什麽資源?一是財務,二是團隊建設。我們未來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而達晨見多識廣,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與達晨的接觸,能感受到他們做事務實,對創業的團隊有更多的理解,以及對創業道路上的挑戰有更多的預見與建設性意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中國A股今年雖未能如願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範圍內,但其實對外資而言,反而是一個最大利多。

因為策略角度來看,國際特許財金分析師協會亞太區金融分析總監曹實亦表示,由於A股去年已開始急升,指數基金現階段不用被逼買入A股,投資者反而鬆一口氣。

但MSCI仍表明,中國A股將保留在二○一六年新興市場指數評估名單,換言之,已經不是要不要,而是何時的問題。畢竟中國股市規模已無法讓人忽略,即便像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Mark Mobius)今年三月還表示反對陸股加入MSCI,也臨時改變立場,甚至指揮旗下基金開始買進人民幣計價的陸企股票。

中國是MSCI新興市場指數最大權重國,最新季度權重高達一八.二七%,但這主要是香港上市的中資股,並未納入A股。以目前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ETF規模計算,一旦加入A股權重,將有超過千億美元買盤進駐A股,對A股的國際化與能見度都大有提升。

股市夯,進出口、製造業指數卻下滑

但不可否認,過去一年陸股多頭不停歇,瘋牛行情對國際機構法人來說,心情可說十分煎熬,更準確的說,是又愛又恨。

愛的理由當然是陸股漲勢不停,想要績效好,當然就得買陸股;但對許多向來以基本面、財務面和總經面數據,做為投資出發點的外資分析師,卻遲遲不敢下手。

從國家總體表現來看,中國經濟有待加強。例如出口依舊疲弱,五月出口跌幅為二.五%,連跌三個月;進口總額更比分析師預期差,大跌一七.六%,不僅已連跌七個月,且連續五個月以兩位數速度下滑。

製造業方面,由滙豐調查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五月份終值為四十九.二,雖然是二月至今首次回升,卻連續第三個月處於景氣榮枯線五十之下,代表景氣仍萎縮,其中新出口訂單降到近兩年來最低的四十九.七。

但也因為槓桿比重高,使市場波動超大。今年來上證指數單日上漲或下跌逾四%的天數已超過十一天,例如五月二十八日單日暴跌六.五%的「黑色星期四」,以及六月四日陸股盤中一度大跌超過五%等瘋狂現象,也歷歷在目。

這些情形都加深外資憂慮,連債券天王葛洛斯 Bill Gross)也跳進來發出警告,稱深圳股市是下一個「一生難遇放空標的」,原因包括股價水準不符經濟成長前景,而股票籌碼則不斷轉手到新開戶的股民手上。

不過股市並非都只能投資,而不能投機,因此站在賣方的分析師,雖然找不到看多的理由,但仍有不少外資資金先搶先贏,勇於加碼,迄五月二十七日止當週外資已狂買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的陸股指數型基金,創單週歷史新高。

畢竟,對於較積極的主動型國際投資人來說,其實問題簡單很多:「中國股市過去幾年漲勢落後,所以在大漲前其實它是估值過低的。」投資機構 Riverfront Investment首席投資長暨董事長瓊斯(Michael Jones)強調,這樣的漲勢是基於貨幣政策,而不是經濟基本面。英國《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也引述德意志銀行報告,建議投資人千萬不要做空A股,因為等於和中國人行對做,會大吃苦頭。

A股漲,卻跟港股價差拉大

不過,除了基本面充滿疑惑,外資在交易面上也是出現麻煩,因為外資向來喜歡在香港股市買賣,但不解的是,同一家企業,掛牌A股價格和H股價格居然大幅背離。

截至六月五日,在可比較的八十七檔雙掛牌股(中國A股+香港H股)中,A股比H股便宜的只有四檔,分別為萬科A、中國平安、福耀玻璃、招商銀行,其餘八十三檔均為A股價格比H股貴,其中四十四檔甚至貴一倍,占比超過一半,還有十八檔貴兩倍以上。

港股價格之所以如此偏低,更深層原因,恐怕是扮演港股主力的外資,對中國企業深度不信賴。

例如在今年第二季,就連續爆發四家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一夕間蒸發數十億美元的案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陽能發電廠漢能薄膜,在去年八月間的低價為港幣 一.二一元,之後股價快速上漲,今年三月最高曾達九.○七元,等於近七個月間飆漲約六.五倍;但沒想到五月二十一日盤中,卻在短短二十四分鐘內重挫四 七%,市值蒸發超過一百九十億美元,隨後傳出公司貸款無法償還、高層對賭股票等傳聞。

外資在場外觀望,中國大媽勇敢投入,兩種心態基本上就是一場世紀大對賭,多頭的盛宴還沒有正式宣布結束前,誰也無法分出勝負。

【延伸閱讀】瘋狂!近半數股票本益比超過100倍——A股上市公司本益比占比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17

外資眼中的A股 蜜糖還是砒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796.html

外資眼中的A股 蜜糖還是砒霜?

一財網 薛皎 2015-07-08 22:26:00

外資紛紛發聲,在他們看來,A股目前跌幅暫未構成系統性風險,甚至帶來抄底的絕好機會。

近期,A股持續下跌的趨勢不僅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也讓市場擔憂外資是否已紛紛撤離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從而導致股市進一步下跌。

在國內投資者對境外做空勢力猜測不定時,外資也紛紛發聲,在他們看來,A股目前跌幅暫未構成系統性風險,甚至帶來抄底的絕好機會。

A股尚未出現系統性風險

7月8日,瑞銀(UBS)財富管理投資總監亞太區宏觀經濟主管高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當前中國股市跌幅尚不足以引發中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A股大幅回調造成市場極度恐慌,這個時候市場容易把面臨的風險進行誇大。”高挺認為,目前投資者最擔心兩個問題,一是股市吸納了很多融資資金,股市下跌是否會造成這些資金受損?這些資金可能來自券商,場外的銀行,對金融系統造成一定沖擊。

但實際上從體量來看,整個銀行系統大概有接近200萬億的資產,而A股中來自券商和銀行的融資資金據估計在1到2萬億元左右,占比較小。“雖然股市大幅下跌會造成一些壞賬,影響銀行的收入、利潤等,但造成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依然較小。”高挺說道。

此外,來自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急劇下降是否會對消費產生抑制作用?

匯豐環球研究部昨日發布分析報告稱,股票價格每上升10%,對消費帶來的額外增長其實不足0.3%,而且中國股票市場對居民帶來的財富效應也遠比預期要少。“內地家庭持有的股票比重不足其總金融資產的15%,股票發行亦不過占總體社會融資少於5%。”

報告指出,內地的消費增長主要由收入增長帶動,多於財富增長,加上內地家庭仍將大部分財富作存款或持有現金,少於15%會投放於股票。雖然今年幾輪新股上市募集資金屢創新高,但報告顯示,年初至今集資額亦不過2890億元人民幣,占期內整體社會融資不足5%。

高挺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稱,A股由去年的2000點上漲到前期5000多點時,並沒有看出強烈的正財富效應,“當時消費依然疲弱,零售數據也不理想”。

“通常情況下,消費行為只經歷較長時間後才會調整,短期內伴隨著股票的急漲或驟跌,並不會對消費行為帶來明顯沖擊。”但高挺認為,如果股市持續的下跌,其擔憂是否會影響到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消費意願在短期受到壓制。

A股對全球股市影響有限

7月8日,上證指數最低已跌至3421點,與6月12日的5178高點相比跌幅已經達到34%。A股大跌,將為全球市場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在著名研究機構貝斯普克投資集團(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看來,中國股市是與全球股市相關性最低的股市之一,現在中國股市的下跌將產生溢出效應並波及全球主要股市。

該機構指出,A股非常的投資者結構非常單一,主要由散戶構成;從影響股市的刺激因素上看,政府政策的影響巨大。此外,本輪牛市的崛起極為複雜,並非是由經濟基本面向好所推動,也未受全球金融市場所刺激。此外,在當時中國股市飆升的過程中,全球指數也沒有任何聯動反應。

但這並非意味著外資將要對A股袖手旁觀。在很多外資機構看來,A股此輪下跌並非是逃離中國股市的信號,反而帶來了絕佳的抄底機會。

7月8日,匯豐銀行發布報告稱,A股經過大幅調整之後,目前價值已經顯現,其將A股市場評級從減持上調至中性。上證綜指目標點位從3400升至4000點,滬深300目標點位從3800點升至4200點。

匯豐上調A股評級基於四個原因,首先,融資規模較6月中的5000億元峰值已經下跌22%,去杠桿能夠造成的最壞影響已經過去;其次,過去幾周內,A股上市公司內部人士的凈賣空壓力已經大幅下降;監管機構仍然有多種工具來穩定市場和重建信心;更重要的是,今年下半年,A股基本面有望明顯改善,低利息成本有助於上市公司實現更高利潤。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58

外資績效票選 大摩呂家璈拿下半導體最佳分析師 低調的新星如何擊敗老手出線?

2015-06-29  TWM

撰文•顏喻彤

外資圈每年大事之一——《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結果出爐,今年由摩根士丹利的半導體分析師呂家璈掄元,這位「低調的外資半導體新一哥」如何擊敗陸行之、何浩銘等眾多外資圈的超級巨星,拿下頭獎?

五月十二日,《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結果出爐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個堪稱外資圈年度大戲的「II票選」,今年過程號稱史上最嚴格,出線者當然也就更令人矚目。

在一片驚呼聲中,由素有「摩根士丹利寶寶」之稱的呂家璈擊敗在台灣資本市場能呼風喚雨的巴克萊資本證券陸行之與美林證券何浩銘等眾多老手,拿下﹁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的殊榮,呂家璈是何方神聖?著實讓外界好奇。

摩根士丹利證券堪稱是今年機構投資人票選結果的最大贏家,除了呂家璈外,還有呂智穎拿下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研究團隊、台灣區研究團隊,全都拿下第一名 桂冠,成就難得一見的「大三元」佳績。且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共拿下十七個研究團隊冠軍,這個成績對今年在台邁入第二十五年個年頭的摩根士丹利而言,意義 非凡。

扎實研究 準確判斷景氣轉折大摩的好成績並非偶然,就在絕大多數的外資券商因應中國A股興起,紛紛從全球調度好手,提高中國的研究團隊資源之際,摩根士丹利證券早就 採取更具高度的戰略,其將台灣、香港、中國三地同步增加資源,加上本來就有像呂家璈這樣的資深分析師長期蹲點,研究團隊更能發揮戰力,而這個對其他外資券 商而言,極具攻擊性的戰略方式,完全反映在今年票選結果上,一舉達陣。

「Bill︵呂家璈英文名字︶做研究非常扎實,是這個圈子少數讓我尊敬且可以學習的對象。」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前首席分析師、騰旭投資投資長程正樺表 示;而他的同事也強調Bill最重視基本面,有自己的觀點、鮮少跟隨市場消息面起舞,加上又有摩根士丹利的平台,「在外資圈半導體領域躥出頭,只是時間早 晚問題而已!」但嚴格說來,呂家璈的研究之路扎根許多年,今年已經四十三歲的他,長期在陸行之等「超級明星」的壓力下,好多年的機構投資人票選,不是第二 名、就是第三名,總是與冠軍失之交臂;但這位潛力明星並未懈怠,他憑著扎實的基本功,不寫譁眾取寵的報告,但終究還是讓外界見識他的深厚功力。

一九九九年進入美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呂家璈跟著當時的老闆、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主管馬克(Mark Edelstone)練基本功,直到二○○六年,馬克想要擴大大中華區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在考量華人背景與家庭等因素後,呂家璈毅然由美國回到香港重新 開始。而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台積電、聯發科等世界級公司,光是成交量就占整體外資成交量比重的四成。也就是說,公司如果可以找到一位有辦法讓客戶下單的 半導體分析師,大概就成功一半,多年下來,摩根士丹利的成交量已衝上台灣市場第一名,呂家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聯發科、台積電奠定地位呂家璈表示,當時從美國轉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但幸運的是遇到好老闆,也就是時任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的何資文願意給他機會,沒 幾年,聯發科與台積電等大公司就陸續由他接手研究,「這是摩根士丹利證券非常重要的企業文化,就是沒有什麼明星分析師,很喜歡自己培養人才,大家都是從基 層做起,只要夠努力,老闆一定會給機會,像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接手聯發科與台積電,表現就一鳴驚人,以○七年二月將聯發科納入追蹤名單、大舉喊進為 例,直接搶搭中國3G智慧型手機需求起飛的風潮;又如一一年三月,看好台積電在智慧型手機晶片代工領域的潛在成長動能,率先調升投資評等,雖然股價一年後 才開始反映這項題材,但足以讓當時在低點布局的國際機構投資人大獲全勝,這兩個call(投資建議)奠定他在外資圈的地位。

大學念的是機械系,畢業後和同學一樣當起工程師,但工程師每天做同樣的事情,讓喜歡大格局思考的他深覺不太適合這項工作。「之所以選擇當分析師,是因為可 以看整個產業的長線基本面,加上摩根士丹利證券研究團隊文化特別強調這一點,因此,很多半導體業小道消息到了這裡都會被擋下來,因為客戶會信賴你,著眼的 就是能準確判斷產業景氣轉折,這就是我的價值。」同事形容呂家璈個性沉穩,無論思考或行動都是不疾不徐,不管是與亞太區半導體研究團隊,還是與台灣研究團 隊的互動,都有自己的一套。

「我訓練研究助理有自己一套邏輯,以工作時間配置為例,我會要求助理花九○%的時間把交代的工作完成,但要留下一○%的時間放鬆思考,思考對象可以是工作、人生,我們很多點子都是這樣腦力激盪出來的!」呂家璈說。

身為主管的呂家璈,還常常邀同事打籃球、到家裡做菜聚餐,因為他認為,一支團隊的凝聚力不能只建立在工作上,也包括家庭生活,「我們都是從基層慢慢爬上來,因此,對工作的想法當然也比較接近。」呂家璈表示。

隨著「低調的外資新半導體一哥」呂家璈的躥起,讓外界知道有這麼一位不跟外界譁眾取寵、工作態度嚴謹的分析師,在目前外資圈獨樹一幟。

呂家璈小檔案

出生:1971年

現職:摩根士丹利證券

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

經歷:美國Piper Jaffrey半導體分析師美國舊金山摩根士丹利證券

半導體分析師

美國應用材料研發工程師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管理碩士(MBA)

呂家璈曾率先喊進聯發科、調升台積電投資評等,奠定他在外資分析師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0

珠江啤酒拋48億定增:國家隊“包底”外資“頂格”增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900.html

珠江啤酒拋48億定增:國家隊“包底”外資“頂格”增持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7-24 14:31:00

資本推動在行業擴張初期,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目前行業格局趨穩,即使是大手筆投入格局也會不馬上變化,有滯後作用,未來資金推動對珠江啤酒的作用有多大,還需要觀察。

經過一個多月的停牌,珠江啤酒(002461.SZ)的定增計劃終於曝光。

珠江啤酒7月23日晚間披露,將以定增的方式募集不超過48億元,定增對象包括剛剛擔任控股股東的廣州國資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國發”)、二股東百威英博以及員工持股計劃。

珠江啤酒的公告顯示,這次定增主要投入兩個項目,其一是16.6億元投入啤酒產能擴大及搬遷工程中,包括在南沙、東莞、湛江設有啤酒項目,其次是以15億元投資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園區改造升級項目。此外,還將投8億元到現代化營銷網絡建設及升級項目,2.4億元建設精釀啤酒生產線及體驗門店等。

這次定增,蘊含著廣州市國資委的改革動作。因為就在6月2日,珠江啤酒根據廣州市國資國企改革的部署,控股股東珠啤集團100%國有股權被劃入廣州國發,這家公司一直是廣州市國資改革的“能手”,此前,廣州國發已經參與廣州市國資委屬下多家企業的國資改革,比如廣州友誼百億元定向增發募資收購越秀金控100%股權的行動,廣州浪奇定增6.5億元也引入了廣州國發作為戰略投資者,不久前,白雲山的百億元定增案也有其身影。在變更控股股東之後,珠江啤酒隨即停牌。

此次,廣州國發也是投入最多的,擬投入不少於25億元參與這次增持,而且還對定增“包底”,根據定增方案,廣州國發認購數量將是以總認購金額減去百威英博和員工持股的金額確定,資料顯示,目前廣州國發占股52.82%,定增後,廣州國發的持股量還會增加,占股不會低於52.83%。

“給力”的還有二股東百威英博,持股將從25.62%上升至29.99%,增持不會少於16億元,這也是百威英博摸著“紅線”增持,因為根據規定,百威英博的持股在任何情況下不應達到30%或以上。百威英博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該協議需通過各類監管單位審批後生效。本次增持將有助於深化百威英博與珠江啤酒的戰略夥伴關系。”

剩余的定增份額將由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廣證鯤鵬1號、2號出資認購,總計認購金額不超過13041萬元。其中,廣證鯤鵬1號由公司董監高出資認購,認購金額不超過3830萬元;廣證鯤鵬2號則由公司及下屬企業員工出資認購,認購金額為不超過9211萬元。

珠江啤酒稱,通過本次增資,將推動外資股東在珠江啤酒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繼續深化上市公司與百威英博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百威英博的資金、管理經驗以及國內外市場渠道,提高珠江啤酒管理水平,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和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增強公司的國際化水平和品牌影響力。對於深化合作,百威英博稱,“具體的合作計劃,我們正在與珠江啤酒保持密切溝通,共同打造深化合作的具體計劃。”

這是一次“逆市”的定增計劃,因為在2014年,中國啤酒行業產量為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是我國啤酒行業產量連續24年增長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標誌著我國啤酒行業已經進入微增長、調結構、提質量的新常態。但啤酒業實現利稅總額346.5億元,比上年增長4.97%。

一位熟悉珠江啤酒的業內人士陳華(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在啤酒行業,市場環境和資本推動是兩大因素,其中資本推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次珠江啤酒募資的資金,在啤酒行業算是一般投入,還沒達到可以全國擴張的水平。資本推動在行業擴張初期,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目前行業格局趨穩,即使是大手筆投入格局也會不馬上變化,有滯後作用,未來資金推動對珠江啤酒的作用有多大,還需要觀察。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06

從證券業弱化 看外資為何不「錢」進台灣 金融環境卡卡 逼人才、客戶出走海外

2015-07-27  TWM


金融業為百業之母,證券業則是金融業縮影,國外資金對台灣金融業投資機會的冷處理,從證券業的困境就可一葉知秋。儘管這兩年,金管會力拚改革開放,但主管機關如何做到善始善終,將是讓外資錢進台灣的關鍵。

撰文•歐陽善玲

這是一位目前任職於香港證券業的高層,最直接、深刻的第一手告白:「十年前,我在國內一家知名券商擔任經理,月薪接近六萬元;當時的部門主管,年紀比我大 了十歲左右,職位是副總經理,月領近十萬元。我深知,未來十年就算表現再好,每月領到的薪資,也就這樣到頂了;內心認真評估後,我決定轉戰香港金融業,為 人生增添多一點可能。」「以前在台北,經常一人被當多人用,要交易、要接單、寫研究報告,有時甚至需兼任後台業務;講好聽點,是通才訓練,但其實就是壓 榨。這點,讓我到香港初期相當不習慣,與香港人工作,會覺得他們好混、好懶,請同事幫個忙,幾乎得不到回應。後來我才知道,香港是尊重專業,培養出來的金 融人才是專才,而非通才,薪資水準也與專業認定有關。」

赴港證券從業者告白:

中國資本、技術大幅超越 慶幸自己離開台灣「台灣金融業難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是商品成本被壓得太低,且產品不夠開放、多元。在香港,只要能貢獻金融專業,就能向客戶收取很高的費 用,以基金手續費為例,幾乎都是五%起跳,但台灣只有一.五%。還有,當中東發生戰爭,香港金融業可在一至二小時內,馬上推出石油相關產品,賺意外財,這 種靈活彈性,台灣也追趕不及。」「現在回頭看,我很慶幸當時做了離開台灣的決定,特別是這幾年,中國透過龐大的資本,吸收金融技術,進步速度之快已甩開台 灣。或許有人認為,台灣市場是中小企業的天堂,但為何長期卻吸引不了大型企業來台掛牌?政府管太多,對產業又缺乏長遠規畫,是核心問題。」金融業堪稱「百 業之母」,是支持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中,又以具「直接金融」(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股票,取得資金)特性的證券業,在一般經濟亟需轉型之際,角色 最為關鍵。三年前,中國就將提高市場直接融資比重,視為重要經濟發展方向;反觀台灣,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逐漸弱化,券商苦哈哈面臨成交量萎縮的營運困境, 證券業體質弱化,恐怕也是大環境難以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只人才,就連客戶的錢,我們也留不住。」一位證券業資深副總經理坦言,相較海外投資商品豐富多元,國內限制卻相當多;十多年前,不少資金為此流到海 外,尋找更符合需求投資標的;這些流竄的資金,都是國內券商的肉。現在政府開放OSU(國際證券業務),卻為德不卒,想開放卻又瞻前顧後。

他語重心長地說,OSU現有平台架構,可開放外國人投資、買賣國內未核備的金融商品,但對資產在三千萬元以上的國內專業投資人,卻仍綁手綁腳。「簡單講, 專業投資人在OSU平台上可買到的商品,原本透過券商複委託方式就能買到;反倒是未核備商品,透過OSU還是買不到!」

證券業困局一:自由度低

資金找不到機會 又要被扒好幾層皮像這樣讓專業投資人在OSU開戶,但買到的商品,卻和在複委託平台上一樣,對券商來說,有面子沒裡子,等於形同虛設。一位券商執行副總經 理憂心地說,「錢跑出去,是最可怕的事。未核備產品部分,只要券商做好KYC(認識客戶風險管理)就可開放,其餘應靠業者自我約束或分級管理。」「在香 港,券商拿了什麼牌照就做什麼事,遊戲規則清清楚楚;在國內,政府被民意挾持,就怕接到客訴,以致有太多行政指導,對業者規範流於枝微末節。例如,從事衍 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多年的投資人,每次交易前,仍要聽一遍『風險告知』錄音,主管機關老是在控管『聽了幾分鐘』這種細節。」「還有開放了OSU,客戶跨國布 局需求變多,但券商的外匯業務卻未能鬆綁,券商客戶換匯都得繞道銀行,不僅影響交割效率,也讓券商外匯產品研發能力受限,難與國際接軌。例如,連結外幣相 關的結構型商品,國內券商申請困難,但類似產品在香港卻暢行無阻,對客戶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個「開放做半套」例子,是透過滬港通,國內專業投資人可 藉由香港股市,參與陸股行情。「不過根據《兩岸關係條例》,中國A股投資獲利,屬境內所得,須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根本是變相鼓勵投資人直接到香港、中國 開戶,資金怎麼留得住?」錢要走,說穿了就兩個理由;一是產品自由度不足,資金找不到好的發展機會;另一是稅制太不友善,錢進入了台灣資本市場,好比一頭 牛,被人扒下好幾層皮,受到歧視待遇,自然想要走。

「平心而論,國內課稅基礎太小,但對資本市場,卻太過『針對性』,甚至是重複課稅。」一位券商執行副總經理直言,像台灣證券交易稅已比鄰近香港、中國、新 加坡都高外,股息收入還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最高稅率四五%;另外,兩稅合一股利扣抵部分也減半,股息還須加課健保費,「資本市場稅太重,擺明就是要投資 人留下『買路財』。」

證券業困局二:稅制嚴苛

降低長期投資意願 變相鼓勵投機「對領股息的投資人來說,稅制條件嚴苛,將大幅降低參與配息的意願;以後在台灣看不到長期投資人了,因為政策鼓勵投機、而非投資。」面對券商 苦戰,一位中型券商經紀事業處副總經理自我解嘲說,「證券業要突破困局,看來得『搶銀行』了。」現階段投資人開證券戶,必須另外到銀行開設交割帳戶,如此 一來,銀行便能輕易掌握到客戶金流,進行多項業務推銷。「券商最迫切要爭取的,就是也能看到客戶的金流,透過客戶資金運用、分析投資理財偏好,拿回業務銷 售主動權,就能將對的商品,介紹給對的人。」他解釋,客戶開證券戶,就是有股票投資需求,但資金流向卻只有銀行看得到。未來,證券業要搶食銀行這塊餅,將 客戶交割款留在券商,也就是不必再透過銀行進行交割,款、券皆存放在券商帳戶中。

國內證券業的困局,在「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反映在現實面,是新興產業籌資效率不彰,經濟轉型困難。儘管這兩年,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台後,以前所未見的 改革開放速度,讓證券業漸漸回春,但主管機關如何做到善始善終,不再讓業者有「好事只做一半」之感,將是帶領證券業走上國際舞台,讓外資錢留台灣的關鍵。

這些「絆腳石」政策 阻礙金融業發展──現行金融政策較他國不開放之處

政策 影響 主管機關

國內投資人不得向券商以股票 基金、 債券作為擔保品借款,但外國人及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卻可 與券商往來密切的一般投資人,有資金需求,卻無法質借 金管會(目前有共識開放,唯券商資訊系統需轉換時間)國內專業投資人(尤其是自然人),在券商平台的投資交易自由度仍有許多限制 有實質需求的國內專業投資之自然人,因此偏向海外開戶交易,造成券商平台無法與香港平台競爭 金管會證券開戶須辦理「證券交割銀行帳戶」 香港只需直接至券商開戶,程序更簡便,款、券皆存放在券商的客戶綜合帳戶 金管會開放證券業承作財富管理業務,2013年底央行與金管會更跨越一大步,開放不涉台幣之外匯業務,業者期待能讓券商接觸涉台幣之外匯業務 券商客戶之跨國投資需求多,涉台幣之外匯業務不開放,券商客戶換匯須繞道銀行,影響交割效率,也弱化券商外匯產品業務能力 央行中國A股投資獲利併入個人綜所稅扣繳 國內投資人直接赴香港、中國開戶,變相鼓勵資金外流 陸委會、財政部證券交易稅較中國、香港、新加坡高 中國、香港、新加坡印花、交易稅約0.2%,相較台灣0.3%投資吸引力更高 財政部股息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 香港、新加坡股息免課稅,中國採分離課稅10%;台灣股息收入併入所得稅,最高45% 財政部證券交易所得稅 中國、香港、新加坡免課,台灣暫緩實施 財政部公司債、金融債交易免稅優惠到期,交易成本將比票息更高 目前公司債、金融債票息約2%以下,交易稅為0.3%,券商交易超過10次即高於票息。原先免徵交易稅優惠將於明年到期,若復徵,債券市場恐凍結 財政部二代健保、長照保險 股息須加課「健保稅」,且目前行政院送交立法院《長照法》版本,擬從股息部分課徵0.48% 衛福部、財政部

整理:歐陽善玲

改革別只做一半 速度還要再快──曾銘宗上任後對證券業的重要開放項目證券商辦理OSU(國際證券業務),放寬有關業務之商品範圍

鬆綁證券商財富管理業務

開放「雙向」現股當日沖銷交易放寬信用交易規範,資券相抵不列入融資融券限額,提高投資人之單戶、單股融資融券限額放寬證券商辦理證券業務借貸款項範圍, 客戶以其持有之有價證券為擔保者,放寬其融通期限最長為 1 年半證券商申辦相關證券業務自有資本適足比率,調降至 150%放寬股市漲跌幅度至10%,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由現行 120% 調整為130%

整理: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