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華訊(0833)生物柴油夢

這隻股的故事非常單純,亦非常簡單,不過卻值得一記。

這家公司的主席林賢奇可以說是獅子山故事的演繹。1949年,中國解放,5歲的林賢奇由親人協助下,崔潮州來港,為二戰後早期的新移民。後來他父視開設餐室,以保生計,並養大了他,輾轉多年。他在中學時為小學生補習,以幫補家計,並協助父親處理餐廳的事務,直至中學畢業。

可能因家境及學業問題,他決定出來工作,並加入了生產原子粒電子廠,作為他後來事業發展的起點,後來在上司支持下半工讀,進修電子,在學成後又加入另一家電子廠,任職生產及成本控制,為未來創業打下了基礎。1978年,他和合夥人創辦了變壓器工廠,並取得成功,當年盈利數百萬,後來出售予一家外資公司,並成為高層,但後來因為互不咬弦離開了,並再和幾位夥伴創業,這公司後來上市,根據。根據Webb的資料,就是當年聯太工業(176)的前身品德集團了,當年他亦其副主席,其後因為不欲公司玩弄財技,在1997年決定離開,並同時辭任和之有關的預發集團(139,後易名139集團、越南控股,現為中國微電子)的董事。

事實上,他的決定也不錯,後來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和之有關的預發集團、英發國際(439)和另一間香港玩具(當年編號586,後易名科維控股),以及聯太工業其實都經營不振,並大部分均落入財技分子之手,結局也不佳,科維更因為陷入一堆老千股東之中,最終除牌,而英發國際則疑被注入當年聯康生物科技(690)前身新高準的資產,最終變成一隻復牌的殼股,至於聯太的股東則歷經變換,現時兩大股東詹培忠朱李月華(朱太)都是財技分子,有「殼王」及「殼後」之稱,前者和這上市公司的淵源已很久,後者是香港著名金融機構金利豐金融(1031,前錶準時、邁特科技、黃金集團)的主要股東,有時間再談。

在出售股權的同時,林賢奇向聯太工業購回華訊的前身、主力經營灑水器德訊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權,後來再購回中國合營夥伴的股權,成為全資持有的股東。林賢奇在這時購入德訊電子有限公司實在是非常好的時機,剛好碰著原料價格下降、人民幣幣值穩定及外國逐步轉移生產的大潮,業務大幅增長,加上這項業務本身就是利基產品,利潤非常不錯,根據上市時的報告,毛利率達30%,純利率達12%,正因為這樣,他才要保持低調,以免他的客戶殺價。但是他上市的原因何在? 可能因為是恐怕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逐步上升,也可能是當年投入生物柴油業務需要資金,加上年紀已老的接班要求,未來盈利前景不樂觀,所以他才上市。

在上市後,公司動作很少,只是購入了其上游工廠,但是在金融海嘯前後,從好的方面看,受到美國訂單減少的衝擊,業務轉為虧損,故加快了多元化的步伐,以抗衡這樣的衝擊。這就是他進入生物柴油業的原因,但這業務真是看到大股東很不太光采的地方。

根據通函資料,這業務其實是林賢奇在2006年5月購得51%股權,作價300萬,並向公司借出1,000萬購入,以供其在元朗開設廠房,但投入後公司持續虧損,在1997年至2006年虧損750萬,2007年再虧500萬,可以他借出的1,000萬應該全部虧光了,見到這業務是無底洞,但又具有前景,所以憑他又燒錢又有前景,大股東不欲支持,但又覺得有希望,故注入公司,希望能支持到賺錢一刻。

2008年6月,大股東以2,540萬,加上和盈利掛勾的最高遞延代價2,540萬,合計5,080萬,把他持有的這項業務的51%股權及貸款賣予公司,以1,000萬現金加上2.8元發行550萬股支付。在財技上,林先生大約是把他投入的1,000萬改為由公司支持,剩餘300萬視作換取550萬股,每股成本約54仙,和公司在2008年每股資產值約61仙相若,加上一個如果盈利不達500萬的認沽期權,這單交易看似也非常公平,但事實上,在最初已對公司不利之餘,因為上市公司要冒老闆在其他業務的損失,根本對股東不太公平,但老闆可能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哪個袋都是一樣。

老實說,在這項對主席的譴責中,實際上董事只僅獲知會業績不好,並不得悉內容,所以在這樣的公司內,董事根本對主席無可能有制衡的,亦可以見到董事根本像一個擺設矣。但在股東中,也看到某位和細價股密切的基金嘉理基金的身影。

在這個收購中,主席變得高調,經常受訪,但是因為當時正陷金融海嘯,根本融不了甚麼錢,所以這項業務的發展亦有限。這項業務雖然有延遲,但是最終也完成了。

在條文中,有一項2008年盈利不逾500萬元的條文,但公司最終結算虧損838萬,不但不用支付遞延代價,上市公司也需要要求老闆回購業務,但最後,可能老闆因種種原因不願出錢購回,或不想承擔虧損,最後就想由公司繼續買單,故由公司花錢做出這些不作出行使認沽期權的決定,但最終這決定還是錯上加錯。恰巧的,一位兩位年老的董事在決定前後因退休辭任,可能他們也看出公司會出現問題,老闆當年利用公關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實現。最後也好像向現實低頭,再加入一項LED業務,並發出了一份兩份,還有第3份引入購入的公告。但是財務在陸續轉壞,旗下的公司也不達財務比率限制,故要申請豁免,也許是集資、提高知道度的原因



雖然生物柴油業務在不作出售回後,業務也有增長,也在2012年取得政府的合約,但如上圖從分部資料看到,根本沒有達成當初一年賺1,500萬的美好願景,最近更失去收入主要來源政府的合約,業務看來再受衝擊,不過這幾年虧損的錢已超過2,400萬,加上收購作價,按應佔股權計,合計虧損了大約3,600萬。 但老闆會不會捱義氣,執行義務購回這業務呢? 相信在管理層的制衡力弱下,也非常困難。不過在這樣良好的公司管治下,要人相信他,一樣非常困難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