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證券業弱化 看外資為何不「錢」進台灣 金融環境卡卡 逼人才、客戶出走海外

2015-07-27  TWM


金融業為百業之母,證券業則是金融業縮影,國外資金對台灣金融業投資機會的冷處理,從證券業的困境就可一葉知秋。儘管這兩年,金管會力拚改革開放,但主管機關如何做到善始善終,將是讓外資錢進台灣的關鍵。

撰文•歐陽善玲

這是一位目前任職於香港證券業的高層,最直接、深刻的第一手告白:「十年前,我在國內一家知名券商擔任經理,月薪接近六萬元;當時的部門主管,年紀比我大了十歲左右,職位是副總經理,月領近十萬元。我深知,未來十年就算表現再好,每月領到的薪資,也就這樣到頂了;內心認真評估後,我決定轉戰香港金融業,為人生增添多一點可能。」「以前在台北,經常一人被當多人用,要交易、要接單、寫研究報告,有時甚至需兼任後台業務;講好聽點,是通才訓練,但其實就是壓榨。這點,讓我到香港初期相當不習慣,與香港人工作,會覺得他們好混、好懶,請同事幫個忙,幾乎得不到回應。後來我才知道,香港是尊重專業,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是專才,而非通才,薪資水準也與專業認定有關。」

赴港證券從業者告白:

中國資本、技術大幅超越 慶幸自己離開台灣「台灣金融業難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是商品成本被壓得太低,且產品不夠開放、多元。在香港,只要能貢獻金融專業,就能向客戶收取很高的費用,以基金手續費為例,幾乎都是五%起跳,但台灣只有一.五%。還有,當中東發生戰爭,香港金融業可在一至二小時內,馬上推出石油相關產品,賺意外財,這種靈活彈性,台灣也追趕不及。」「現在回頭看,我很慶幸當時做了離開台灣的決定,特別是這幾年,中國透過龐大的資本,吸收金融技術,進步速度之快已甩開台灣。或許有人認為,台灣市場是中小企業的天堂,但為何長期卻吸引不了大型企業來台掛牌?政府管太多,對產業又缺乏長遠規畫,是核心問題。」金融業堪稱「百業之母」,是支持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中,又以具「直接金融」(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或股票,取得資金)特性的證券業,在一般經濟亟需轉型之際,角色最為關鍵。三年前,中國就將提高市場直接融資比重,視為重要經濟發展方向;反觀台灣,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逐漸弱化,券商苦哈哈面臨成交量萎縮的營運困境,證券業體質弱化,恐怕也是大環境難以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只人才,就連客戶的錢,我們也留不住。」一位證券業資深副總經理坦言,相較海外投資商品豐富多元,國內限制卻相當多;十多年前,不少資金為此流到海外,尋找更符合需求投資標的;這些流竄的資金,都是國內券商的肉。現在政府開放OSU(國際證券業務),卻為德不卒,想開放卻又瞻前顧後。

他語重心長地說,OSU現有平台架構,可開放外國人投資、買賣國內未核備的金融商品,但對資產在三千萬元以上的國內專業投資人,卻仍綁手綁腳。「簡單講,專業投資人在OSU平台上可買到的商品,原本透過券商複委託方式就能買到;反倒是未核備商品,透過OSU還是買不到!」

證券業困局一:自由度低

資金找不到機會 又要被扒好幾層皮像這樣讓專業投資人在OSU開戶,但買到的商品,卻和在複委託平台上一樣,對券商來說,有面子沒裡子,等於形同虛設。一位券商執行副總經理憂心地說,「錢跑出去,是最可怕的事。未核備產品部分,只要券商做好KYC(認識客戶風險管理)就可開放,其餘應靠業者自我約束或分級管理。」「在香港,券商拿了什麼牌照就做什麼事,遊戲規則清清楚楚;在國內,政府被民意挾持,就怕接到客訴,以致有太多行政指導,對業者規範流於枝微末節。例如,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多年的投資人,每次交易前,仍要聽一遍『風險告知』錄音,主管機關老是在控管『聽了幾分鐘』這種細節。」「還有開放了OSU,客戶跨國布局需求變多,但券商的外匯業務卻未能鬆綁,券商客戶換匯都得繞道銀行,不僅影響交割效率,也讓券商外匯產品研發能力受限,難與國際接軌。例如,連結外幣相關的結構型商品,國內券商申請困難,但類似產品在香港卻暢行無阻,對客戶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個「開放做半套」例子,是透過滬港通,國內專業投資人可藉由香港股市,參與陸股行情。「不過根據《兩岸關係條例》,中國A股投資獲利,屬境內所得,須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根本是變相鼓勵投資人直接到香港、中國開戶,資金怎麼留得住?」錢要走,說穿了就兩個理由;一是產品自由度不足,資金找不到好的發展機會;另一是稅制太不友善,錢進入了台灣資本市場,好比一頭牛,被人扒下好幾層皮,受到歧視待遇,自然想要走。

「平心而論,國內課稅基礎太小,但對資本市場,卻太過『針對性』,甚至是重複課稅。」一位券商執行副總經理直言,像台灣證券交易稅已比鄰近香港、中國、新加坡都高外,股息收入還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最高稅率四五%;另外,兩稅合一股利扣抵部分也減半,股息還須加課健保費,「資本市場稅太重,擺明就是要投資人留下『買路財』。」

證券業困局二:稅制嚴苛

降低長期投資意願 變相鼓勵投機「對領股息的投資人來說,稅制條件嚴苛,將大幅降低參與配息的意願;以後在台灣看不到長期投資人了,因為政策鼓勵投機、而非投資。」面對券商苦戰,一位中型券商經紀事業處副總經理自我解嘲說,「證券業要突破困局,看來得『搶銀行』了。」現階段投資人開證券戶,必須另外到銀行開設交割帳戶,如此一來,銀行便能輕易掌握到客戶金流,進行多項業務推銷。「券商最迫切要爭取的,就是也能看到客戶的金流,透過客戶資金運用、分析投資理財偏好,拿回業務銷售主動權,就能將對的商品,介紹給對的人。」他解釋,客戶開證券戶,就是有股票投資需求,但資金流向卻只有銀行看得到。未來,證券業要搶食銀行這塊餅,將客戶交割款留在券商,也就是不必再透過銀行進行交割,款、券皆存放在券商帳戶中。

國內證券業的困局,在「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反映在現實面,是新興產業籌資效率不彰,經濟轉型困難。儘管這兩年,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台後,以前所未見的改革開放速度,讓證券業漸漸回春,但主管機關如何做到善始善終,不再讓業者有「好事只做一半」之感,將是帶領證券業走上國際舞台,讓外資錢留台灣的關鍵。

這些「絆腳石」政策 阻礙金融業發展──現行金融政策較他國不開放之處

政策影響主管機關

國內投資人不得向券商以股票 基金、債券作為擔保品借款,但外國人及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卻可與券商往來密切的一般投資人,有資金需求,卻無法質借金管會(目前有共識開放,唯券商資訊系統需轉換時間)國內專業投資人(尤其是自然人),在券商平台的投資交易自由度仍有許多限制有實質需求的國內專業投資之自然人,因此偏向海外開戶交易,造成券商平台無法與香港平台競爭金管會證券開戶須辦理「證券交割銀行帳戶」香港只需直接至券商開戶,程序更簡便,款、券皆存放在券商的客戶綜合帳戶金管會開放證券業承作財富管理業務,2013年底央行與金管會更跨越一大步,開放不涉台幣之外匯業務,業者期待能讓券商接觸涉台幣之外匯業務券商客戶之跨國投資需求多,涉台幣之外匯業務不開放,券商客戶換匯須繞道銀行,影響交割效率,也弱化券商外匯產品業務能力央行中國A股投資獲利併入個人綜所稅扣繳國內投資人直接赴香港、中國開戶,變相鼓勵資金外流陸委會、財政部證券交易稅較中國、香港、新加坡高中國、香港、新加坡印花、交易稅約0.2%,相較台灣0.3%投資吸引力更高財政部股息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香港、新加坡股息免課稅,中國採分離課稅10%;台灣股息收入併入所得稅,最高45%財政部證券交易所得稅中國、香港、新加坡免課,台灣暫緩實施財政部公司債、金融債交易免稅優惠到期,交易成本將比票息更高目前公司債、金融債票息約2%以下,交易稅為0.3%,券商交易超過10次即高於票息。原先免徵交易稅優惠將於明年到期,若復徵,債券市場恐凍結財政部二代健保、長照保險股息須加課「健保稅」,且目前行政院送交立法院《長照法》版本,擬從股息部分課徵0.48%衛福部、財政部

整理:歐陽善玲

改革別只做一半 速度還要再快──曾銘宗上任後對證券業的重要開放項目證券商辦理OSU(國際證券業務),放寬有關業務之商品範圍

鬆綁證券商財富管理業務

開放「雙向」現股當日沖銷交易放寬信用交易規範,資券相抵不列入融資融券限額,提高投資人之單戶、單股融資融券限額放寬證券商辦理證券業務借貸款項範圍,客戶以其持有之有價證券為擔保者,放寬其融通期限最長為 1 年半證券商申辦相關證券業務自有資本適足比率,調降至 150%放寬股市漲跌幅度至10%,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由現行 120% 調整為130%

整理: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